明清时期永昌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及其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的永昌地区,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当地民族有罗罗(彝族)、百夷(或摆夷,即傣族)、白人(白族)、蒲蛮(布朗族)、哈刺(佤族)、峨昌(阿昌族)、崩龙(德昂族)、力些(傈僳族)、野人(景颇族),以及外来的汉族、回回(回族)、苗族、满族等,各自分布在不同地区,或聚族而居,或混杂而处。随着明初大量外地汉人的迁入,民族构成上逐渐以汉族为主,但原来世居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吸收、渗透、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对此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不仅可以补充和拓展今保山地区的多元文化,也将增添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魅力,为现代旅游活动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本文由以下部分组成:
     前言。指出本文的选题缘由,对论文的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价值等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章,元代以前永昌地区的民族构成。按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及元代各时期,分阶段论述永昌地区的民族状况。
     第二章,明清时永昌地区的民族构成。分别论述明清两代永昌地区民族的分布和发展,以及外来移民进入永昌地区的情况。
     第三章,明清时永昌地区的多元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字、服饰、饮食及习俗构成了永昌多元的民族文化;明清时外地移民的进入加速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同生产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的共处,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
     第四章,明清时期永昌地区的特色景观。《徐霞客游记》中的永昌风土及史籍中的“永昌八景”、宗教景观,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永昌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第五章,永昌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主要结合现代旅游学学科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并对开发今保山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提出作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There are many ethnic groups at Yongchang area, which have formed the multi-ethnical culture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mmigrants, like Han, Miao, Manchu, etc, and local nationalities have co-existed and co-worked in peace there, for example, LuoLuo(Yi), BaiYi(Dai), White (Bai), PoMan(Bulang), Hala(Wa), Echang(AChang), Hui (Hui), Ponglong (Deang), Lixie(Lisu), Yeren (Jingpo). With the migration of large number of Han people into Yongchang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ethnic composition mainly has established to be the Han, although,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also had their own unique and distinct culture. It is true that it has formed a unique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diverse promotion, multiple influence and mutual fus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text, it cannot be only suppl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the modern Baoshan, but will also provide the connotation and enchantment of Baoshan and the fullness of modern tourism activities.
     This text is formed by foreword and five chapters:
     The preface mainly concerns the objects, contents, goals, significances and statuses, as well as foreland about the problem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before the Yuan Dynasty, 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Yongchang area and the nationality conditions in every period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Yuan Dynasty.
     In chapter2has been discussed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ethnic group distribution, the 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how the immigrants into Yongcha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Part3analyzes the minority cultural features in Yongchang with many minority languages, dressing, food, and other local customs. Meanwhile, with many immigrants to Yunnan in the Dynasties of Ming and Qing, the Han culture was spreaded and exchanged. And various productions, lifestyles, and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ves which have formed the multi-ethnical cultures in Yongchang.
     Part fou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works,"Travels of XU Xia-ke", recorded the "Eight Sights"as the special religious landscape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of Yongchang from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t angles.
     In the la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udy of tourism scienc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modern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aoshan today.
引文
太丽琼:《保山市隆阳区西山片民族文化资源共生态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学刊》2001年第5期。
    ②[明]董难:《百濮考》。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文录卷6,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6页。
    ①[清]朱希祖:《云南濮族考》。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纪载卷31,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0页。
    ②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0-224页。
    ③江应樑:《中国民族史》上册,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53页。
    ④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⑤黄惠焜:《哀牢夷的族属及其与南诏的渊源》,《思想战线》1976年第6期。
    ⑥中旭:《哀牢问题研究》, 《东南亚》1990年第4期。
    ⑦郭保刚:《哀牢族属新论》, 《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⑧刘小兵:《滇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①昌思勉:《中国民族史》粤族条,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
    ②耿德铭:《哀牢文化论》,《保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①[民国]周钟岳等:《新纂云南通志》卷2《大事记二》,李春龙等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耿德铭:《哀牢文化论》,《保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8页。
    ④耿德铭《哀牢文化论》指出,从九隆神话看来,哀牢文化最早的中心地是在保山坝区西侧的九隆山。九隆山东北麓、保山城西南角有九隆池,哀牢王九隆在此出世的传说广泛流传区境。《徐霞客游记》、《滇略》、《滇系》、《永昌府志》、《保山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对保山坝哀牢山、九隆山、九隆池及上述遗迹都有具体记述。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8页。
    ①[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永昌郡》说: “永昌郡,古哀牢国……。孝武时,通博南山(在今永平县境内),度兰沧水、■(氵+耆)溪,置嶲唐、不韦二县……度兰沧水以取哀牢地,哀牢转哀。”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9页。
    ③[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永昌郡》,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5页。
    ④嶲又称“叟”,“嶲”为书面记录.三国时期写作“叟”。《华阳国志·蜀志》说:“章武三年,越嶲叟大帅高定元称王。”又尤中先生指出“嶲”与“叟”同声,“嶲”亦即“叟”。 (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91页。
    ①[尔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永昌郡》,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②[东汉]王充:《论衡·恢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8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9页。
    ⑤[宋]李昉:《太平御览》卷358引《永昌记》,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纪载卷1,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1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8页。
    ②[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永昌郡》,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索隐说“苞满”,服虔云:“夷种也”,也即指出苞满是一种民族。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49页。
    ⑤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⑥[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永昌郡》,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①[唐]杜祐:《通典》载永昌诸濮有尾濮、木棉濮、文面濮、赤口濮、黑僰濮。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8页。
    ③《通典云南事迹摘录》。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1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④[晋]郭义恭:《广志》。载方国瑜主编: 《云南史料丛刊》第1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⑤[宋]李昉:《太平御览》卷791引《永昌郡传》“尾”字注:“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
    ⑥[宋]李昉:《太平御览》卷791《四夷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08页。
    ⑦[晋]郭义恭:《广志》。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①[汉]班国:《汉书》卷28《地理志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99页。
    ②[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西南诸水》引《地理风俗记》,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④何明,李东红:《哀牢文化的性质与开发研究》,《学术探索》2006年第5期。
    ⑤[晋]陈寿:《三国志》卷41《蜀书·霍竣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08页。
    ⑥[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永昌郡》,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①《爨龙颜碑》。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这里的“缅戎”,即永昌郡内的“闽濮”。(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②[梁]萧子显:《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05页。
    ③王文光,龙晓燕编著:《云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④王文光:《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页。
    ⑤[明]万历《云南通志》卷2《地理志·永昌军民府·古迹》。
    ⑥[梁]萧子显:《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03页。
    ⑦[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永昌郡》,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⑧[晋]孙盛:《蜀世谱·不韦县吕氏》。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纪载卷1,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8页。
    ⑨[晋]陈寿:《三国志》卷43《蜀书·吕凯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47页。
    ①[唐]樊绰:《蛮书》卷6《云南城镇》,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6页。
    ②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③[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6页。
    ④尹未仙,太丽琼: 《高黎贡山地区民族源流和分布状况调查》, 《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⑤[唐]樊绰:《蛮书》卷3《六诏》,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7页。
    ⑥[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8页。
    ① 《南诏德化碑》。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2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贝。
    ②[唐]樊绰:《蛮书》卷3《六诏》,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页。
    ③[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9页。
    ④[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9页。
    ⑤[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9页。
    ⑥[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2页。
    ⑦[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8页。
    ①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②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③[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1页。
    ④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①[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②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尤中解释:高救的民族成分是白族。南诏、大理以来,高氏即世袭驻守腾冲城,而城内的白族,也是自南诏以来就随高氏驻守于城内者。
    ③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299页。
    ④[明]宋濂等:《元史》卷61《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482页。
    ⑤[元]佚名:《元朝征缅录》。载《丛书集成初编》第3911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①[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②[元]《元混一方舆胜览》。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纪载卷6,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3页。
    ③[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①[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②[元]佚名:《经世大典·招捕总录·大理金齿》。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2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7页。
    ③[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④古永继:《元明清时期云南的外地移民》,《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⑤[明]宋濂等:《元史》卷99《兵志·镇戍》,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543页
    ⑥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5页。
    ①[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第998页。
    ②《明英宗正统实录》卷13。
    ③[明]正德《云南志》卷13《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④ 郭朝庭:《保山市少数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⑤[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996页。
    ①[明]陈文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李春龙、刘景毛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②[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③景颇族有五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浪速、勒期、布拉,其中景颇和载瓦是最大的支系。元时的“峨昌”包括景颇族的载瓦支。
    ④[清]刘慰三:《滇南志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⑤[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页。
    ⑥[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3页。
    ①[明]万历《云南通志》卷16《羁縻志·僰夷风俗》。
    ②[明]正德《云南志》卷13《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③[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④[明]钱古训、李思聪:《百夷传》。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5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9页。
    [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⑤[明]钱古训、李思聪:《百夷传》。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5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9页。
    ①[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糜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②[明]万历《云南通志》卷2《地理志·永昌军民府·风俗》。
    ③[明]正德《云南志》卷13《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④徐霞客解释了“十五喧二十八寨”的含义和生活的民族,即“上江之东,尚称为‘寨’,二十八寨皆土酋官舍。江以西是为十五喧,‘喧’者,取喧聚之义,谓众之所集也”。([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霞十一》,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13页。)
    ⑤[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⑥[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74《地理志·永昌府》,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30页。
    ①[清]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82《南蛮志三之一·种人一》。
    ②[清]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82《南蛮志三之一·种人一》。
    ③[清]光绪《永昌府志》卷8《地舆志·风俗》。
    ④[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⑤[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⑥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72页:
    ⑦[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①[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②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14页。
    ③[清]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87《南蛮志三之六·种人六》。
    ④[清]康熙《永昌府志》卷24《种人》。
    ⑤[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⑥[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⑦[清]刘慰三:《滇南志略》卷4。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⑧[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①[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②[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③[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④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8—389页。
    ⑤[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⑥[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⑦[清]乾隆朝官编绘:《皇清职贡图》卷7。载徐丽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第1册,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571页。
    ⑧[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①[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崩龙”族称自光绪时出现一直沿用,1985年开始改称德昂族。
    ②[民国]李根源、刘楚湘纂修:民国《腾冲县志稿》卷23《种人》,宋文熙、罗纶校勘,腾冲县志办公室1983年编印。
    ③[唐]樊绰:《蛮书》卷4《名类》,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5页。栗粟两姓蛮, 《新唐书》卷222下《南蛮传》记载有异,称“粟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
    ④[明]杨慎:《南诏野史》卷下《南诏各种蛮夷》。载《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32—33页。
    ⑤[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燎志·种人》,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⑥尹未仙,太丽琼:《高黎贡山地区民族源流和分布状况调查》, 《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⑦[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⑧郭朝庭:《保山市少数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①王文光:《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②参见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和现状》,《研究集刊》1982年第1期。
    ③[明]《土官底薄·云南土官》。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5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④[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3页。
    ⑤尹未仙,太丽琼:《高黎页山地区民族源流和分布状况调查》, 《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⑥郭朝庭:《保山市少数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①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08页。
    ②参见郭净:《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849-850页。
    ③[清]道光《永昌府志》卷8《地舆志·形势》。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8。载方国瑜主编: 《云南史料从刊》第5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780页。
    ①辛法春:《明沐氏与中国云南之开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②[明]诸葛元声:《滇史》卷10,刘亚朝点校,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
    ③[民国]周钟岳等:《新纂云南通志》卷5《大事记二》,李春龙等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④《明英宗正统实录》卷13。
    ⑤[清]屠述濂:《云南腾越州志》卷7《职官》,文明元、马勇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⑥[清]师范:《滇系》。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⑦[清]吕志尹,李根源辑:《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附后嗣略》。载沈云龙主编:《明清史料汇编》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①[明]谢肇淛:《滇略》卷4《俗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9页。
    ②《明太祖洪武实录》卷183。
    ③《明太祖洪武实录》卷217。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2《杨慎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82页。
    ⑤[清]光绪《永昌府志》卷12《关峭塘汛》。
    ⑥[清]道光《云南通志稿》卷46《建置志》
    ⑦《清高宗实录》卷269。
    ⑧[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95页。
    ①[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8页。
    ②[清]光绪《永昌府志》卷22《食货志·矿厂》。
    ③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其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④[清]道光《永昌府志》卷56《户口》
    ⑤[清]光绪《永昌府志》卷20《户口》。
    ⑥[清]道光《永昌府志》卷3《山川》。
    [元](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云南行纪》第119章《金齿州》,(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4页。
    ②[元]佚名:《经世大典·招捕总录·八百媳妇》。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2卷,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630页。
    ①[明]钱古训、李思聪:《百夷传》。载引自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5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59页。
    ②[明]王宗载:《四夷馆考·百夷馆》,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从刊》第5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9—466页。
    ③[清]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三十三》,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④[清]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83《南蛮志三之二·种人二》。
    ⑤[清]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86《南蛮志三之五·种人五》。
    ⑥民国《镇康县志初稿》卷15《氏族·种族》
    ⑦《德昂族简史》编写组:《德昂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⑧俞茹:《德昂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①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9页。
    ③[清]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82《南蛮志三之一·种人一》。
    ④[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⑤[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⑥[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⑦[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⑧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82页。
    ⑨[明]正德《云南志》卷13《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⑩[清]康熙《永昌府志》卷24《种人》。
    11李金莲:《汉傣之间:阿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2[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页。
    ①[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②[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9页。
    ③[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④[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⑤[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⑥[明]正德《云南志》卷13《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载方国瑜主编: 《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⑦[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⑧[明]正德《云南志》卷13《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载方国瑜主编: 《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⑨[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⑩[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11[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12[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13[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14[清]王昶:《征缅纪闻》。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①郭连锋,熊芸,赵燕梅:《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保山饮食民俗》,《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②[明]陈文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李春龙、刘景毛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③[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④[明]正德《云南志》卷14《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载方国瑜主编: 《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⑤[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4页。
    ⑥[清]屠述濂:《云南腾越州志》卷3《物产》,文明元、马勇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⑦[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83页。
    ⑧[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6页。
    ⑨[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6页。
    ⑩[明]陈文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李春龙、刘景毛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11[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15《诸夷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①[清]刘慰三:《滇南志略》卷4。载方国瑜主编: 《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②[清]陈鼎:《滇黔纪游》。载王德毅: 《丛书集成续编》227册史部57,台北:新文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73页。
    ③[明]杨慎:《南诏野史》卷下《南诏各种蛮夷》。载《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32—33页。
    ④[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⑤[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页。
    ⑥[清]康熙《永昌府志》卷24《种人》。
    ⑦[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3《地舆志·风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⑧[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61页。
    ⑨[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8页。
    ⑩[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85页。
    11[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25页。
    12[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62页。
    ①[清]屠述濂:《云南腾越州志》卷3《风俗》,文明元、马勇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②[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麼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③[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麼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④[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麼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⑤[明]陈文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金齿军民指挥司·风俗》,李春龙、刘景毛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⑥[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地理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⑦[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页。
    ⑧[清]光绪《永昌府志》卷8《地舆志·风俗》。
    ①[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3《地舆志·风俗》,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②[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7《种人》。
    ③保山市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编:《保山市文化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1年版,第57页。
    ④参见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76页。
    ⑤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97页
    ①参见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99页。
    ②肖朝霞:《浅论云南省保山市民俗旅游的开发》,《大众文艺》2011年第5期。
    ③刘荣昆,朱红:《浅析明代保山儒学教育成效显著的原因》,《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④[清]光绪《永昌府志》卷23《庙学》。
    ⑤[明]张统:《云南机务抄黄》。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4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⑥昆明市政协文史委编:《昆明旅游文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①[明]陈文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李春龙、刘景毛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②古永继:《明清时期云南傣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及特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③[清]姚孔煊:《重修永平县文庙碑记》。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文录卷10,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④[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9《学教志·庙学》,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312页。
    ⑤[清]光绪《永昌府志》卷24《学校志·书院义学》。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69《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0页。
    ⑦[清]屠述濂:《云南腾越州志》卷6《学校》,文明元、马勇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⑧[明]万历《云南通志》卷8《学校志》。
    ①[清]雍正《云南通志》卷29《艺文·查设义学檄》。
    ②[清]光绪《永昌府志》卷24《学校志·书院义学》。
    ③[明]正德《云南志》卷13《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载《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④[明]正德《云南志》卷13《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载《云南史料从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⑤[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⑥[明]谢肇淛:《滇略》卷9《夷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
    ⑦[明]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金齿军民指挥司·风俗》,李春龙、刘景毛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①[清]屠述濂:《云南腾越州志》卷3《山水》,文明元、马勇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②[清]屠述濂:《云南腾越州志》卷6《学校》,文明元、马勇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③据天启《滇志》卷9《学敩志》统计。
    ④据《云南腾越州志》卷6《学校》统计。
    ⑤[清]康熙《永昌府志》卷5《风俗》。
    ⑥[清]光绪《永昌府志》卷8《风俗》。
    ⑦[清]光绪《永昌府志》卷8《风俗》。
    花露,张洁玉:《地方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浅析》,《商业经济》2009年第21期。
    ①[清]光绪《永昌府志》卷59《古迹》。
    ②文薇:《地名透出的文化信息——略说保山地名与保山历史文化》,《保山师专学报》 1995年第9期。
    ③杨焰东:《腾冲地名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
    ④文薇:《地名透出的文化信息——略说保山地名与保山历史文化》,《保山师专学报》 1995年第9期。
    ①杨焰东:《腾冲地名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
    ②文薇:《地名透出的文化信息——略说保山地名与保山历史文化》,《保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9期。
    ③杨焰东:《腾冲地名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
    ④(德)费尔巴哈著: 《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页。
    ①[民国]李根源、刘楚湘纂修:民国《腾冲县志稿》卷25《宗教》,宋文熙、罗纶校勘,腾冲县志办公室1983年编印。
    ②[民国]苏宝鼎、江逢僧纂: 《永平县志稿》卷7。载何耀华、杜玉亭主编: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白族卷》第九章《原始宗教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5页。页注:诸葛亮并未到过永平,此处纯系传说附会。
    ③[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14页。
    ④[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9《祠祀志·永昌府》,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51页。
    ⑤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30页。
    ①古永继:《元明清时期滇黔地区宗教的发展及其特点》,《西南边疆研究》2003年第2期。
    ②[民国]周钟岳等纂:《新纂云南通志》卷102《宗教考二》,李春龙等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6页。
    ③[元]李京:《云南志略·云南总叙》,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④[清]光绪《永昌府志》卷26《祠祀志·典祀》。
    ⑤[清]释圆鼎:《滇释纪》。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①[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17《方外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9页。
    ②董秀团:《论明清时期白族文化的转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③[民国]周钟岳等:《新纂云南通志》卷262《道释传四》,李春龙等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8页。
    ④[民国]周钟岳等:《新纂云南通志》卷105《宗教考五》,李春龙等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8-529页。
    据光绪《永昌府志》卷15《祠祀志》统计。
    ⑥赵伯乐:《云南佛教的多民族性》,《思想战线》2001年第4期。
    ⑦刘义马:《试论佛教在保山的传播影响》,《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⑧顾建中:《保山宗教概论》。载肖正伟主编:《永昌文化史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59页。
    ①桑吉扎西:《明清时期的云南上座部佛教》,《法音》2010年第10期。
    ②杨学政等:《云南境内的世界三大宗教:地域宗教比较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③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40页。
    ④古永继:《元明清时期滇黔地区宗教的发展及其特点》,《西南边疆研究》2003年第2期。
    顾建中:《保山宗教概论》。载肖正伟主编:《永昌文化史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60页。
    ①顾建中:《保山宗教概论》。载肖正伟主编:《永昌文化史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62页。
    ②[清]光绪《永昌府志》卷48《人物志·仙释》。
    ③[明]正德《云南志》卷43《外志十文章二》。载方国瑜主编: 《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0页。
    ④[清]雍正《云南通志》卷25《方技》
    ⑤明代设管理道教的道录司,为正六品衙门,设左右正义,左右演法,左右至灵,左右玄义,道录司隶属于礼部,道录司下辖各府道纪司,各州道正司,各县道会司。
    ⑥[明]万历《云南通志》卷5《建设志》。
    ⑦顾建中:《保山宗教概论》。载肖正伟主编:《永昌文化史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62页。
    ①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41页。
    ①[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朱惠荣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89页。以下简称《滇游日记×》第××页,不再署全书之名。
    ①《滇游日记九》第571页。
    ②《滇游日记十二》第633页。
    ③《滇游日记八》第558页。
    ④《滇游日记九》第567页。
    ⑤《滇游日记九》第563页。
    ⑥《滇游日记九》第581页。
    ①《滇游日记八》第559页。
    ②《滇游日记九》第583页。
    ③《滇游日记九》第567页。
    ④《滇游日记九》第565页。
    ⑤《滇游日记十一》第611页。
    ⑥《滇游日记十一》第613页。
    ⑦《滇游日记九》第567页。
    ⑧《滇游日记十一》第608页。
    ⑨《滇游日记九》第562页。
    ⑩《滇游日记九》第569页。
    ①《滇游日记八》第559页。
    ②《滇游日记九》第569页。
    ③《滇游日记九》第577页。
    ④《滇游日记九》第580页。
    ⑤《滇游日记十》第588页。
    ⑥《滇游日记十》第590页。
    ⑦《滇游日记十》第591页。
    ⑧《滇游日记十》第595页。
    ①《滇游日记十一》第608页。
    ②《滇游日记九》第581页。
    ③《滇游日记十》第585页。
    ④《滇游日记十》第592页。
    ⑤《滇游日记九》第561页。
    ⑥《滇游日记九》第564页。
    ①[清]光绪《永昌府志》卷10《建置志·市肆》。
    ②[清j道光《永昌府志》卷7《建置志·城池》。
    ③[清]光绪《永昌府志》卷10《建置志·城池》。
    ④[清]道光《永昌府志》卷7《建置志·城池》。
    ⑤[清]光绪《永昌府志》卷10《建置志·市肆》。
    ①[明]谢肇淛:《滇略》卷9《俗略》。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0页。
    ②[清]屠述濂:《云南腾越州志》卷3《物产》,文明元、马勇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③《滇西兵要界务图注钞》(上)。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纪载卷25,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723页。
    ①[元]杨森:《栖贤山报恩梵刹记》。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文录卷1,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9页。
    ②蔺斯鹰:《保山历史文化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滇游日记十》第595页。
    ②《滇游日记九》第568页。
    ③《保山地区志·下卷》载:保山地区道观收入最多的是腾冲云峰山道观(道教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群众捐助)。腾冲云峰山道观珍存有著名的道教经典《正宗道藏》一部,珍存其他经文有手抄本、木刻本的《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太平经》、《常清静经》及《黄庭经》等等。
    ④蔺斯鹰:《保山历史文化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⑤蔺斯鹰:《保山历史文化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①阮卫红,余学新:《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②蔺斯鹰:《保山历史文化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③段跃庆主编;中共保山市委党史地方志工作委员会编著:《保山掌故》,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④[清]光绪《永昌府志》卷60《杂纪志·名胜》。
    ①[明]刘坊:《永昌八景》。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诗录卷2,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53页。
    ②[明]毛铉:《金齿八景》。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诗录卷2,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③[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4《建置志五·名胜》,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1—95页。
    ①[清]光绪《永昌府志》卷60《杂纪志·名胜》。
    ②卧狮山在保山县南十五里,《滇略》:山以形名,袤二里,俗号卧狮窝。旧《志》:下有芭蕉洞,石乳垂结如花,又名石花洞。
    ③[清]光绪《永昌府志》卷6《山川》。
    ④方国瑜:《保山县志稿》卷60《诗录》,沙必璐点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1页。
    ⑤[清j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4《建置志五·名胜》.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⑥[清]陈宗海等:光绪《腾越厅志》卷4《建置志五·名胜》,彭文位等点校,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⑦方国瑜:《保山县志稿》卷60《诗录》,沙必璐点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1页。
    ①[明]施武:《金鸡温泉》;[明]沐昂:《法明寺》。载熊清华,木霁弘编著:《万世:其昌:行走在古代的保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104页。
    ②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③[清]光绪《永昌府志》卷60《杂纪志·名胜》。
    ①[清]光绪《永昌府志》卷60《杂纪志·名胜》
    ①尹华光:《旅游文化学》,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88页。
    ②参见杨文虎:《关于云南高黎贡山旅游开发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
    ①参见肖朝霞:《浅论云南省保山市民俗旅游的开发》,《大众文艺》2011年第5期。
    ②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③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人文地理》1997年第3期。
    ①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人文地理》1997年第3期。
    ①太丽琼《保山市隆阳区西山片民族文化资源共生态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解释,所谓民族共生态,是指每个民族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与各自分享相应的各自权利、利益相适应的和谐民族关系。
    ②叶文:《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民族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③叶文:《旅游规划的价位维度——民族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①康蠡: 《论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云南档案》2008年第2期。
    ②康蠡: 《论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游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云南档案》2008年第2期。
    ①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贞。
    ②太丽琼:《保山市隆阳区西山片民族文化资源共生态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①[清j刘彬《永昌土司论》。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文录卷9,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4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C].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班固撰.汉书[C].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晋)陈寿.三国志[[C].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晋)常璩撰.华阳国志[C].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晋)郭义恭.广志[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6](晋)孙盛.蜀世谱[C].载杨文虎、陆卫先.永昌府文征校注[C].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7](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C].北京:中华书局,1965.
    [8](梁)萧子显.南齐书[C].北京:中华书局,1972.
    [9](唐)樊绰撰.蛮书[C].向达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元)李京撰.云南志略[C].王叔武辑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11](元)元混一方舆胜览.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c].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12](明)宋濂等撰.元史[C].北京:中华书局,1976.
    [13](明)刘文征撰.(天肩)滇志[C].古永继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4](明)钱古训撰.百夷传[C].江应樑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15](明)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C].朱惠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16](明)陈文修,李春龙.(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C].刘景毛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7](明)诸葛元声撰.滇史[C].刘亚朝点校.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18](明)邹应龙修,李元阳纂.(万历)云南通志[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19](明)张志淳撰.南园漫录[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0](明)谢肇淛撰.滇略[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1](明)张紞.云南机务抄黄[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2](明)周季凤纂修.(正德)云南志[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3](明)董难.百濮考[C].载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C].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24]《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抄本晒蓝本。
    [2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C].北京:中华书局,1974.
    [26](清)罗纶修,李文渊纂.(康熙)永昌府志[C].康熙四十一年刻本.
    [27](清)宣世涛纂修.(乾隆)永昌府志[C].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28](清)陈廷焴纂修.(道光)永昌府志[C].道光刻本转抄本。
    [29](清)刘毓珂等纂修.(光绪)永昌府志[C].光绪十一年刻本。
    [30](清)屠述濂修.(乾隆)云南腾越州志[C].文明元、马勇点校.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31](清)陈宗海修,赵端礼纂.(光绪)腾越厅志[C].彭文位、马有樊、刘硕勋点校.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
    [32](清)寸开泰主纂.(光绪)腾越乡土志[C].马有樊,刘硕勋校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3](清)师范纂.滇系[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4](清)刘慰三撰.滇南志略[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5](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C].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6](清)阮元等修.(道光)云南通志稿[C].道光十五年刻本.
    [37](清)鄂尔泰修,靖道谟撰.(雍正)云南通志[C].清乾隆元年刻本.
    [38]《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39](民国)周钟岳等纂.新纂云南通志[C].李春龙等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40](民国)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校注[C].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校注.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41](民国)李根源、刘楚湘纂修.腾冲县志稿[C].宋文熙、罗纶校勘.腾冲县志办公室1983年编印.
    [42](民国)纳汝珍修,蒋世芳纂.镇康县志初稿[C].民国刻本.
    [43]方国瑜主编.(民国)保山县志稿[C].沙必璐点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44]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卷1、2、5、6、12、13[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001.
    [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3]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5]王文光.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6]王文光、龙晓燕.云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7]郭净.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8]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9]何耀华、杜玉亭.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白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0]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辛法春.明沐氏与中国云南之开发[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12]耿德铭.哀牢国与哀牢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3]肖正伟.永昌文化史论[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14]段跃庆.保山掌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15]蔺斯鹰.保山历史文化辞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16]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17]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18]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尹华光.旅游文化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0]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1]叶文.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民族文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2]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3]郭朝庭.保山市少数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4]《德昂族简史》编写组.德昂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5]俞茹.德昂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6]熊清、木霁弘.万世其昌:行走在古代的保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1]邓忠汉.《徐霞客游记》对保山独特风貌的展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2]董秀团.论明清时期白族文化的转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4).
    [3]耿德铭.哀牢文化论[J].保山师专学报,1996,(01).
    [4]古永继.元明清时期云南的外地移民[J].民族研究,2003,(02).
    [5]古永继.明代滇西地区内地移民对中缅关系的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03).
    [6]古永继.明清时期云南傣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及特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3).
    [7]郭武.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云南的道教[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04).
    [8]郭连锋、熊芸、赵燕梅.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保山饮食民俗[J].保山师专学报,2008,(01)
    [9]管彦波.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地理的考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 (05).
    [10]何明、李东红.哀牢文化的性质与开发研究[J].学术探索,2006,(05)
    [11]花露、张洁玉.地方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浅析[J].商业经济,2009,(21).
    [12]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其对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5,(03).
    [13]李祖品、徐鸿芹.浅谈保山地区宗教及其发展[J].保山师专学报,1994,(01).
    [14]李金莲.汉傣之间:阿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6,(04).
    [15]李生富.《徐霞客游记》中的永昌风土[J].保山师专学报,2000,(03).
    [16]李全敏、杨敏.浅析森林与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关系[J].昆明大学学报,2001,(02)
    [17]刘丽、李强.高黎贡山中部多民族共生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基于文化生态视野的分析[J].科技信息,2009,(06).
    [18]刘荣昆、朱红.浅析明代保山儒学教育成效显著的原因[J].保山学院学报,2010,(06).
    [19]刘义马.试论佛教在保山的传播影响[J].保山师专学报,2009,(03).
    [20]马丽娟.历史上云南回民的经济特征[J].民族研究,2000,(05).
    [21]阮卫红、余学新.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J].社会主义研究,2007,(05).
    [22]太丽琼.保山市隆阳区西山片民族文化资源共生态与文化产业的发展[J].保山师专学报,2008,(01).
    [23]太丽琼.明清时期汉族移民与保山教育文化的发展[J].保山师专学报,2008,(04).
    [24]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1997,(03).
    [25]文薇.地名透出的文化信息——略说保山地名与保山历史文化[J].保山师专学报,1995,(09).
    [26]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和现状[J].研究集刊,1982,(01).
    [27]谢国先.明代云南的汉族移民.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02).
    [28]肖朝霞.浅论云南省保山市民俗旅游的开发[J].大众文艺,2011,(05).
    [29]杨文虎.关于云南高黎贡山旅游开发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2,(06).
    [30]杨焰东.腾冲地名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J].保山师专学报,2009,(01).
    [31]杨永福.论元明清时期滇川黔桂毗邻地区的移民[J].贵州民族研究,2011,(01).
    [32]杨明辉.浅析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入[J].保山学院学报,2010,(04).
    [33]姚继德.清真寺与云南回族历史文化——对清真寺功能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02).
    [34]尹未仙、太丽琼.高黎贡山地区民族源流和分布状况调查[J].保山学院学报,2010,(03).
    [35]桑吉扎西.明清时期的云南上座部佛教[J].法音,2010,(10).
    [36]赵伯乐.云南佛教的多民族性[J].思想战线,2001,(04).
    [37]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2009,(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