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94年开始的财税体制改革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其中的分税制改革对划分政府问财政关系具有革命性影响,但它更多关注的是分税、分财,对政府和市场、社会之间的职能分工并不明确,对各级政府间的职责和支出责任也只是进行了粗略的划分。
     要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切合百姓需求,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通常所说的事权即指各级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它强调的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分工,即哪些事情应该由政府负责,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事权是为了对政府履职的情况进行问责,以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支出责任是财政为政府履行整体职责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支出责任与事权相匹配,就是要通过财政资金保障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需要。
     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政府职能;二是如何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三是如何界定省以下地方政府的职能。1本文依据这个思路,主要探讨前两个问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凡是市场、社会组织能自我调节的,就交由市场、社会去做;市场、社会组织能做但做不到位的,政府发挥辅助性作用;凡市场、社会组织做不了的,由政府牵头承担或配置相关资源。应明确政府主要作用于市场失灵、社会失灵的领域。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重要事权之一,但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各国差异较大,但基本前提是法治化、民主化、可问责,即以法律形式规定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协调机制。同时,使民众更多参与公共支出的决策、管理,形成利益表达机制,反映公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既有利于政府满足其偏好,又有利于对政府履职的情况进行监督。此外,还可考虑建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机构,加强对各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况进行评估、问责。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包括受益原则、效率原则、成本-收益原则、激励相容原则等。
     在政府问财政关系中,现代财政体制是以支定收,即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后,再明确财政收益权、立法权、征收权、预算权等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由于各地经济差异较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益权很难刚好与其支出责任相匹配,需要通过上级或同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均衡财力,以完成其支出责任、履行事权。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政府曾经是无所不包,更需要先划定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清楚划分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的职能,任务艰巨。哪些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承担支出责任、由哪一级政府承担?良好、有效的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应是保基本、均等化的,是一国公民不论城乡、居所,应平等享有的物质权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特别在是科教文卫等领域。因此,要从最低标准入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同时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中央集权历史的国家,封建时代只有中央财政而无地方财政。我国财政分权是在行政集权、制度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如缺乏政府间财政关系法、财政分权与行政集权并存、缺乏对分权的争议协调机制等。因此,在政府问事权划分中,地方政府支出责任过重、与财权不匹配,大量通过转移支付来均衡财力。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一方面,公共物品总体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优势资源集中,一些可以获得财政经费的单位存在高标准、高消费等问题。如在我国义务教育提供中,既有西部困难小学校舍破旧,在一些大城市也存在个别优质校资源集中,由此产生了“择校”等问题。因此,对最基本公共物品要确立全国统一标准,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兜底服务,实现均等化;对于准公共物品或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或服务,政府要通过财政、行政等手段等鼓励市场、社会组织提供,或坚决交由市场和社会组织提供;对地方政府能提供的基本公共物品,要由中央政府定标准、保经费,由地方提供;对具有一定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由市场提供,政府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在各国,教育都属于基本公共服务,但各个教育阶段不同,政府承担的职能也是不同的,如许多国家将小学至初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列为义务教育,由政府承担事权和支出责任;对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则是由政府、市场、个人共同承担支出责任。本文试图以教育为例来细化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职责,以及不同层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以此探索政府事权划分中的一般规律,提高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满足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时,通过市场等其他途径满足公众多方面的需求。
     以教育为例,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教育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占比大,2012年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为16.31%,为第一大支出。
     2.教育是一种独特的公共服务,既有公共物品属性,也有私人物品属性;既包括纯公共物品,如义务教育;也包括准公共物品,如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这种丰富性提示我们在对公共物品的供给中需要进一步细化其属性,采用不同的供给方式。
     3.2006年以来,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特别在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提供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总结。以教育为例,希望探索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一般规律,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问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4.教育提供的灵活性。政府在公共教育中负有支出责任,并不表明凡事都要由政府来操办。中央的支出责任可以委托地方政府执行,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企业执行,也可委托社会组织或研究机构对公共教育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估。
     5.我国推行以教育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在2010-2020年教育纲要中,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比我国到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早了三十年。因此,总结教育这种公共服务提供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为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借鉴。
     本文以教育根据国际上对教育划分的标准,考虑其私人收益、社会收益的多少,探讨政府以及不同层级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责、支出及管理责任等。形成了以下基本判断:
     1.我国教育支出总量适应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国家的教育先导战略。
     2.总体来看,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并不是总量不足的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这既包括各个教育阶段和品种政府与市场、社会投入的配比;也包括各级政府之间权责不清的问题。
     3.公共教育支出的基本目标:保基本、均等化、降预期。
     4.教育投入中调动社会力量不足。我国要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需要加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平衡教育投入中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系。
     5.我国在义务教育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义务教育不仅要保底,还应限高,要遏制目前义务教育中优质资源过度集中、择校等问题。要实现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需要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问题,可以义务教育为试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可携带性。
     7.高中和高等教育:高中是大学的预备阶段,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补助力度,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将高中阶段列入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突出,政府应进一步减少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公共支出,并对解决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学问题,政府提供贷学金和助学平台,而不仅仅是投入资金。
     8.职业教育:我国财政近年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市场供需不对称。职业教育中除政府投入外,更需调动企业积极性更多参与,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技工人才。
     9.学前教育:政府的财税支持政策,应主要用于对教育标准、师资培养等方面。可通过财税政策等鼓励社会投入。
     10.特殊教育:包括为残疾儿童提供的特殊学校和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提供的工读学校,这对我国社会和谐建设意义重大。公共教育支出要为这些孩子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才。
     从对公共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一般规律:一是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要考虑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对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有过高的预期,不要超越其历史发展阶段。二是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要坚持保基本、均等化,要明确政府职能,对民生支出既要保底,又要限高,同时根据公共物品属性的不同,调整政府及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三是对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要以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的多少来确定是由政府还是市场提供、政府提供的多少、由哪一级政府提供。即使是公共物品也可以由个人适当承担支出成本,如对高等教育既要由个人承担一部分学费,又可以由政府搭建平台,通过贴息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根据我国现存的问题,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主要建议有:一是明晰政府职能,明确三级政府和三级财政,政府主要是供给市场和社会无法提供的基本公共物品。二是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时,要由中央财政对最基本公共物品实行兜底的支出责任,其他尽量交由地方政府提供;中央事权可委托地方政府执行,由中央政府承担支出责任;政府事权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场提供,政府承担支出责任。三是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大地方自主财权,减少财政转移支付。四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规范制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通过公式测算基本公共物品提供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发挥转移支付均衡地方财政收入的职能。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China has been in the lack of standardize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bout which service and goods should be responsible by the government or which should be responsible by themarket or social forces.In fact, the absence and the offsideof government functions have plagued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financialsystem reformin China. In the past time, the market has provided some basic public service and goods which should be responsible by the gover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local government, has paid excessive attention and money to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id not helpthe market play a sufficient role in allocatingsocial resources. The finacial and tax reform has brought a revolutionary imp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since1994, but the reformmainly focusedon the revenue-sharing system, and then the problems about duty division and expending responsibility have been not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which influenced financialsystem reform.
     In inter-governmentalfiscal relations, Western governments'revenue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expending responsibility,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should delimit the government'duty and expending responsibility firstly, and then, divide financial power and regulate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be performanced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help the market play a good role in providing service and goods in a variety of ways, such as in the wa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or of buying market's service and goods and so on. Among all these,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democratization are the basic premise.
     The paper take education as example in discussing duty and expenditure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for raising government's efficiency in providing public goods. More narrowly, Basic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 on are all public goods, but they can bring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to the society, so their degree of publicness are different, and then their main body of supplies are accordingly different. When authority and expending responsibility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re explicit, these public goods can be provided effectively and reasonably and adequately, and the market'role can be played reasonably and adequately.
     How is the government' duty division and expending responsibility? How to supervise the expending responsibility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e paper also raise the problem about evaluating the providing of public goods. In evaluation, the paper bring the adequacy, equivalence, effectiveness as the basic standards in public goods'providing. Performing evaluation can be taken as the basis for the power division among governments,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public goods providing. Changing the reality that the public goods are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into diversified supply. That is to say, some public goods can be paid by the government at a higher level, and then entrust the lower-level government with operating. In some other situations, the public goods can be pai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n bring market competition into public goods'supp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引文
1 项怀诚:《分税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 引自《对中国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研究》(倪红日)(卢中原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2007年版)。
    4 转引自宋立、汪文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财政税收体制(2007)》,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
    5 引自周仕雅《财政层级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引自李萍、许宏才、李承主编:《财政体制简明图解》第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7 李齐云:《建立健全与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研究》第148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8 资料来源:Bahl和Wallace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数据估计:
    9 资料来源:Roy W. Bahl根据IMF整理。
    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相关数据测算而得。
    11 资料来源:财政部网站。
    12 引自王蓉、魏建国:《公共教育支出统计的可比性研究》第12页,中国财政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 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 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张菁译》《OECD系列报告:2012年全球发展展望:变迁世界中的社会和谐》第99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15 引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黄宗唏译:《政府概览2011》,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教育概览2012OECD指标》。
    16 闵维方:《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本收益》第39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 据《201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第76页计算而得,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18 引自王蓉、魏建国:《公共教育支出统计的可比性研究》,中国财政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 引自王蓉、魏建国:《公共教育支出统计的可比性研究》第13页,中国财政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 刘云波、董原,2008,《OECD国家学前教育的财政体制、资金提供机制》(引自王蓉、魏建国:《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05-2010)第402页。
    21 引自袁振国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教育变革的重大启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2 引自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2011中国投资发展报告:提高教育投入中政府施行行为的能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3 引自张传燧:《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4 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5 引自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6 数字引自刘俊贵等:《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报告2012》,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7 引自王蓉、魏建国主编:《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05-2010)第386页(《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刘云波,200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9 引自张千帆:《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30 引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黄宗晞译:《政府概览2011》,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31 引自刘剑文.熊伟:《财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 引自袁振国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教育变革的重大启示》第14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财政部财科所:《热点与对策——2008-2009年度财政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财政部办公厅:《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支出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3]陈东琪.宋立等:《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陈元.郑新立.刘克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5]范国睿主编:《教育政策观察》(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高培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研究:奔向公共化的中国财税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7]高培勇.杨之刚.马瑶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8]高培勇.张斌.王宁主编:《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2(全国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9]谷成:《财政分权与中国税制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郭庆旺.赵志耘:《公共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1]何振一:《理论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贾康.郭文杰.吕旺实:《财政教育投入及其管理研究》,财政经济出版社。
    [1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14]金戈.赵海利:《公共支出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版。
    [1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张菁译,《2012年全球发展展望:变迁世界中的社会和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6]李萍、许宏才、李承主编:《财政体制简明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7]李齐云:《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18]楼继伟著:《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19]刘剑文.熊伟:《财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刘俊贵等:《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报告2012》,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1]刘克崮.贾康主编:《中国财税改革三十年亲历与回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卢中原:《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年版。
    [23]满燕云.康宇雄:《转型中的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24]闵维方:《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本收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彭忠益:《政府领导力与政府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6]乔云宝.刘乐峥:《公共财政研究报告——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与财政风险分担职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27]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2011中国投资发展报告:提高教育投入中政府施行行为的能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8]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2005)》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29]宋立.汪文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财政税收体制(2007)》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
    [30]王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
    [31]王蓉.魏建国:《公共教育支出统计的可比性研究》,中国财政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王蓉.魏建国:《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05-2010),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王善迈:《公共财政框架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4]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3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5]郁建兴.徐越倩:《服务型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6]袁振国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教育变革的重大启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7]岳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制度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8]张传燧:《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张千帆:《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39]张少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0]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曾康华:《全国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外国财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走向共赢的中国多级财政: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5-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3]周飞舟:《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44]周仕雅:《财政层级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
    [45]朱红琼:《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及其变迁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7][加]沙安文、乔宝云:《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治理:国际经验评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加]沙安文《地方公共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49][美]华莱士·E.奥茨,陆符嘉译:《财政联邦主义》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50][美]哈维·S·罗森(Harvey. S.Rosen),特德·盖亚(Ted Gayer),郭庆旺.赵志耘译:《财政学(第8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美]海曼(Hyman),章彤译:《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第6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5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社会概览(20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社会指标)》,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53]杰尔拉德·J·米勒(Gerald J.Miller),谭新娇译,《政府财政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黄宗唏译:《政府概览2011》,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55][美]费雪,吴俊培译:《州和地方财政学》(State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郑永年,邱道隆译:《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57][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3版)》(套装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8][美]默里·L.韦登鲍姆.张兆安译:《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第6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美]布里姆莱.贾弗尔德,窦卫霖译:《教育财政学:因应变革时代(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美]查尔斯·沃尔夫,陆俊.谢旭译:《市场,还是政府》(英文1993年版),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61][美]埃尔查南·科恩.特雷·G.盖斯克,范元伟译:《教育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6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主译:《经济学》(第1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版。
    [63][比]吉恩·希瑞克斯.[英]加雷思·D·迈尔斯.张晏等译:《中级公共经济学》,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
    [64][美]理查德·A·金(Richard A.King)、奥斯汀·D·斯旺森(Austin D.Swanson)、斯科特·R·斯威特兰(Scott R.Sweetland),曹淑江、孙静、张晶等《教育财政:效率、公平与绩效(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5][加]安瓦·沙(Anwar Shah)编著:《践行财政“联邦制”》麦吉尔-皇后大学出版社(译中)。
    [66]林德尔·G·霍尔库姆(Randall G. Holcombe)《公共经济学——政府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7][英]C.V布朗(Brown),P.M.杰克逊(Jackson):《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8][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69]特里萨·特尔-米纳什编,政府间财政关系课题组译校:《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与实践》,中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71][英]C.V布朗(Brown),P.M.杰克逊(Jackson):《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3][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佩吉·B·马斯格雷夫,邓子基、邓力平译校:《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4]张永生:《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关系: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应用》,2012-07-30,国研网。
    [75]王善迈:《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载于《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7日。
    [76]甘行琼.汤凤林:《美国地方财政体制再思考——以佐治亚州为例》,载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04-29。
    [77]蒋丹:《英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折射出的教育公平理念及启示》,载于《教育与经济》2009-09-15。
    [78]《王雍君: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的深层关系》2014-02-18来源:人民论坛作者:王 雍君)。
    [79][匈]雅诺什·科尔奈,《集权化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载于《比较》2012年第2期。
    [80]陈志勇,陈莉莉.财税体制变迁、“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J],财贸经济,2011(12):24-29。
    [81]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6):100-115。
    [82]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83]郭庆旺、贾俊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世界经济》2008年第9期。
    [84]贾康、白景明,2002,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第2期。
    [85]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86]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87]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200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8]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89]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90]刘尚希、邢丽:《从县乡财政困难看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以西安贫困县为例》载于《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3期。
    [91]倪红日:《应该更新“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理念》,载于《涉外税务》2006年第5期。
    [92]李齐云、马万里:《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匹配研究》,载于《理论学刊》2012年第11期。
    [93]王小许.蔡文伯:《我国教育财政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的计量分析》,载于《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11月(第27卷第11期)。
    [94]高艳梅、赵国金:《当代英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研究及借鉴》,载于《域外动态》,2013年第2期。
    [95]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7):36-50。
    [96]马光荣、杨恩艳:《打到底线的竞争——财政分权.政府目标与公共品的提供》,载于《经济评论》,2010年第6期。
    [97]高艳梅.赵国金:《当代英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研究及借鉴》,载于《域外动态》,2013年第2期。
    [98]雷艳红:《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综述》,《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99]尼古拉斯·巴尔著,喻恺译:《高等教育财政》,载于《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6卷第5期。
    [100]李永友:《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财政支出结构效率》,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1年第1期总第153期。
    [10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公共服务支出对收入差距调节的贡献》载于《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
    [102]龚锋.卢洪友:《公共支出结构.偏好匹配与财政分权》,载于《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
    [103]康玉珠.柏檀:《美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机制及启示》,载于《商业时代》,2007年23期。
    [104]谭海波:《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述评》,载于《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04期。
    [105]原青林、单中惠:《基础教育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问题与启示》,载于《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106]朱青:《从国际比较视角看我国的分税制改革》,载于《财贸经济》2010年第3期。
    [107]许闲:《德国权力制衡模式下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5期。
    [108]倪红日:《对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状的基本判断和发展趋势分析》,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期。
    [109]“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课题组.刘国艳:《各级政府间收入划分与分税制改革》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7期。
    [110]文红星:《日本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演变及启示》,载于《亚太经济》2011年第3期。
    [111]李江涛:《日本政府间财政关系与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41期。
    [112]安体富、贾晓俊:《外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5期。
    [113]毛飞、王梅:《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研究述评》,载于《财贸研究》2009年 第2期。
    [114]张光:《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演变(1949-2009)》,载于《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6期。
    [115]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Buchanan,James M., Economica,New Series,1965,32(125):pp.1-14
    [116]Been-Lon Chen.Economic growth with an optimal public spending composition,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58 (2006), ppl23-136
    [117]Musgrave, R.A. and Thin, T,1948:Income Tax Progression,1929-48,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56, No.6, Dec, pp.498-514.
    [118]Modigliani, Franco and Cao, Shi Larry,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Mar2004, Vol.42 Issue 1, p145-170.
    [119]Mankiw, N.G., D. Romer, and D.N. Weil,1992,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407-437.
    [120]Musgrave,R.A.,1959,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McGraw-Hill.
    [121]Shah, Anwar,1994a:"A Fiscal Needs Approach to Equalization Transfers in a Decentralized Federation",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1289, Washington, D.C. Word Bank.
    [122]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Hansmann, Henry B. Yale Law Journal,1980,89 (5):pp.835-901
    [123]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Japan. Takashi Oshio and Wataru Seno, The Japanese Economy,vol.35,no.1,spring 2007,pp.46-81
    [124]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 Qian,Y,Roland,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1143-1162
    [125]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Qian. Y, Weingast. B, Journal of Eeonomic Perspective,1997,11:83-92
    [126]Public Finance(Eighth Edition), Rosen, Harvey S.,Ted Gayer,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8. pp.5-7
    [127]Centralized versus Decentralized 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Besley,T. and S. Coat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12)
    [128]Schultz, T.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 (March):13-17
    [129]Boorsma Peter B., Modern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special Netherlands, Twente University,2001
    [130]Bardhan,P. Decentralization 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4):185-205
    [131]Inman,R. P.,and D. L. Rubinfeld. "Rethinking Federalism.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7. 11(4):43-64
    [132]Treisman D., The Architecture of Government:Rethinking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33]Savas, E. S. "On Equity in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 Management Science,1978. 24(8):800-808
    [134]Oates, W. E. "Toward A Second-Generation Theory of Fiscal Federalism. "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5.12(4):349-373
    [135]Demsetz,H.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0,v01.36:387-389
    [136]Keithl Dougherty.Public goods theory from eighteenth century political philosophy to twentieth century economies[J]. Public choice,2003.(117):239-253
    [137]OECD. Public expenditure, costand Financing:An analysis of trends 1970-1988[M] Paris:OECD,1992
    [138]EnikoloPov,Zhuravskaya. Decent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Public Eeonomics,2007,91:2261-290
    [139]World Bank.China:higher education reform. Washington, DC:1997.
    [140]Andrew G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5,101: 69-94
    [141]Shah,A. "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Progress,Problems,and the Promise. "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4. No.3282
    [142]Carter Neil, Klein Rudolf, Day Patricia, How Organisations Measure Succes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75-96
    [143]Rubin Irene, Politics of public budgeting[M]. Chatham:Chatham House Inc,1997:21
    [144]Devrarajian Swaroop, Zou H.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67):221-240
    [145]Keen,M.& Marchand,M. 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6 (1):33-53
    [146]Liu,M.&Tao,R., Local Governance Policy mandates aad Fiscal Reform in China. In Wong & Shue Eds, Paying for Progress in China:Public Finance Human Welfare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Inequal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7
    [147]Musgrave,R.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 New York: McGraw Hill.1959.
    [148]Wong,C. P. Rebuilding Government for the 21 st Century:Can China Incrementally Reform the Public Sector. The China Quarterly,2009.200 (1):929-952
    [149]Zhang, X.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Growth and Inequalit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6.34 (4):713-726
    [150]E. James, The Public/Privat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y for eduea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1987. Econ.Educ.Rev.6(1):1-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