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时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媒介在其中承担着社会守望与舆论引导的功能。时评作为重要媒介方式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进行议程设置,集中阐述问题与矛盾;提供公共话语平台,促进阶层沟通;培养公民精神,推动民主法制进程;发挥舆论批判功能,监督政府政事。
     同时,时评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体现了民生思想和公平正义思想这样可贵的价值追求。它以参与事中为作用方式,发挥了舆论影响力。时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普遍采用异地监督的方式,降低了时评的监督效力;时评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时评写作者的固定化和功利化。构建和谐社会对时评提出真实准确、建设性、独立性这样更高的要求。
Now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re in the crucial period, whe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process the media bears functions such as watching the society and guiding the public opinions.Comments as an important way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lay rol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setting the agenda, which focus on issues and contradictions; proveting the public discourse platform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sectors; fostering a civic spirit, and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playing a critical func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nduct of public affairs.
     At the same time, comments embody the precious of the think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fairness and justice.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laying to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s.Comment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lso exist in certain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widespread useing of remote monitoring, which reduces effectiveness of the supervision;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comments and the government needing to be further improved; Comments writer fixed and utility. Comments on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socie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s true and accurate, constructive and independence.
引文
① 《燕赵都市报》2007年12月31日
    ① 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21-23页
    ① 徐明.社会学基础[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① 詹绪武.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J].青年记者,2007年第10期
    ① 李春丽.和谐社会的舆论构建[J].青年记者,2006年第18期
    ② 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 梁衡.新闻绿叶的脉络[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 邵华泽.新闻评论写作漫谈[M].长城出版社,1986,第63页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4-218页
    ① 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页
    ②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32页
    ③ 朱熹(宋).周易本义[M].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① 李方.愧对南都热言时代专题[N],南方都市报
    ① 胡申生.传播社会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94页
    ① 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② 李炳庠 蔡晓辉刘采萍.思想的路径[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① 张晓东.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J].新闻前哨,2003年
    ② 曹立新.文人论政[EB/OL].http://user.qzone. qq. com
    ① 张昆.中外新闻思想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① 张晓东.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J].新闻前哨,2003年
    ① 李炳庠 蔡晓辉刘采萍.思想的路径[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① 李 缨 庹继光.农民平等话语权的实现途径[J].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② 陈如敏.“网络恶搞”的盛行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J].理论观察,2007年第3期
    ① 孔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及其实现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① 丁柏铨.“新闻传媒与社会公平正义”笔谈[J].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② 丁柏铨.“新闻传媒与社会公平正义”笔谈[J]. 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① 李立萍张明友.信息论导引[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① 马少华.冲突与宽容的言论生态-中美报纸言论版的比较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
    ① 陈力丹.舆论感知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② 程世寿.公共舆论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9页
    ① 李天伦.时评本地化漫谈[J].新闻记者,2004年第2期
    ①徐迅雷.当公民写作成了“功利写作”[J].青年记者,2005年第5期
    ① 周鸿铎.传媒经济导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1]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
    [2]徐明.社会学基础[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詹绪武.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J].青年记者,2007年第10期
    [4]李春丽.和谐社会的舆论构建[J].青年记者,2006年第18期
    [5]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梁衡.新闻绿叶的脉络[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7]邵华泽.新闻评论写作漫谈[M].长城出版社,1986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9]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朱熹(宋).周易本义[M].九州出版社,2004年
    [12]李方.愧对南都热言时代专题[N],南方都市报
    [13]胡申生.传播社会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4]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15]李炳庠蔡晓辉刘采萍.思想的路径[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16]张昆.中外新闻思想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张晓东.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J].新闻前哨,2003年
    [18]吴庚振.新闻评论学[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21]李缨 庹继光.农民平等话语权的实现途径[J].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22]陈如敏.“网络恶搞”的盛行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J].理论观察,2007年第3期
    [23]孔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及其实现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24]丁柏铨.“新闻传媒与社会公平正义”笔谈[J].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25]李立萍张明友.信息论导引[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马少华.冲突与宽容的言论生态-中美报纸言论版的比较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
    [27]陈力丹.舆论感知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程世寿.公共舆论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9]李天伦.时评本地化漫谈[J].新闻记者,2004年第2期
    [30]周鸿铎.传媒经济导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