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越与合谋:798异托邦的空间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基本维度,任何一种社会行动都不可能在一个没有空间维度的情境中发生。但城市空间并非社会行动的静止容器,而是社会的产物,空间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空间的巨大变迁,各地方权力与资本介入空间生产并形塑城市空间模式。在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空间变迁的实际逻辑常产生于在场者的日常生活,制度变革合法性的建构往往是自下而上得以完成的。
     本文是以北京798艺术空间的建构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个案研究。这是一个由空间在场者通过空间实践而改变政府规划的案例,其间充满着矛盾、冲突与斗争。本研究尝试整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福柯的权力论说,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社会-空间视角,从空间的物质面向、社会关系面向和意义面向三个方面来解析空间变迁的历程,进一步认识空间在场者是如何逾越既有的制度结构规范,共同在场者如何达成“合谋”,促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异托邦”空间景观。
     文中提出“空间权力”这一核心概念,指出空间不仅具有经济权属,也有其文化权属和政治权属。空间权力来自对于不同空间资本的掌握、操控和争夺,包括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以及符号权力。转型时期开放、富有弹性的制度结构是多元空间实践的前提。正是由于空间权力的多元,才使得掌控权力的各方能够进行对话、互动,进而进行资源置换,空间的发展因此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本文用空间理论与社会-空间的分析视角解析当前社会热点现象,丰富了对艺术聚集区的研究视角。研究整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福柯的权力学说,增强了空间理论的解释力。笔者试图建立一个空间分析的框架,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意义空间三个面向来对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798空间变迁的研究,在时空结合的实证研究的道路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Space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our living, so no one social action can be performed beyond it. City space is not a still container of social action, but a social production produced by targeted practice.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urrent China brings about great changes in city space. Local authority and capital have both participated in building up the mould of city space. During the speci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he true logic of space transition often comes from the attendees’daily life, and recogni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usually constructed from the bottom up.
     By probing into an individual case,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798 Art Space as the objective study. It is a case having reversed the government’s plan through the attendees’space practice intermingling with contradicts, collisions and struggle. Methodolog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will try to integrate the space theory of Lefebvre, field theory of Bourdieu and Foucault’s discourse about power, adopting the investigating methods including both literature and field work and 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space transition from such 3 aspects as material,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meaning or symbol and thus explain how the attendees exceed the establishe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how the co-attendees achieve conspiracy to promote a full-tension heterotopias landscap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ore concept of space power has been brought forward; the economic ownership, cultural ownership and political ownership of the space have been presented. The space power comes from grasping, operating and fighting for the space capital, including political power, economic power, cultural power and symbolic power. The open and plastic institution structure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multi-party space practice. And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ulti-party of space power, the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make sense, hence resources are able to be exchang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leads to uncertainty.
     Adopting space theory and social special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hot phenomenon in this dissertation has enlarged the research vision on art camp.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ace theory of Lefebvre, field theory of Bourdieu and Foucault’s discourse about power enhanc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space theory. The author tries to set up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space analysis by researching from material, social and meaning aspects. The research on 798 space transition is a valuable exploring for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study on space and time.
引文
1陈映芳“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陈东升,2003,《金权城市———地方派系、财团与台北都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3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电子大厦。
    4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的两条途径”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5米歇尔·福柯,《空间、知识与权力》载《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14页
    6米歇尔·福柯,《权力的地理学》载《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8页
    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第512页
    8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社会》2006年第2期
    9 Harvey, D. Explanation Geography(London: Edward Arnold, 1969). pp.73-74
    10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1月
    11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
    12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0-315页
    13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lackwell, 1991, p.30.
    14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15 Manuel Castells:“流动空间——信息化社会的空间理论”,台北,《城市与设计学报》,1997年第1期
    16 Johnston. R. J, Spatial Structures (Methuen & Co. Ltd, 1973), Chapter1.
    17 Johnston R. J.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Oxford: Blackwell reference. 1981). Pp.322.
    18 Sack, R. D, Conceptions of Space in Social Thought(Macmillan Press Ltd., 1980), pp.4-30
    19陆杨:“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0爱德华·W.苏贾(索亚),2004年,《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学理论的空间》,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6页
    
    21 [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200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第31页
    22 [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200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4页
    23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缘起及发展——社会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4 [法]爱弥儿·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 [德]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6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缘起与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7 Park. R. E. The Free Press, 1952, p148
    28 Mark Gottdiener & Ray Hutchison, The New Urban Sociology, (second edition)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0, p.122.
    29厄里:“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社会学”,载[英]布莱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爱德华·W.苏贾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5页
    31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0页
    33戴维·哈维:“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载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8~391页
    34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35 Harvey, David. 1985. Consciousness and Urban Experience. Oxford: Blackwell. P.3
    
    36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第89页
    37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p38
    38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p197
    39爱德华·W·索亚,2005年,《重描城市空间的地理性历史——<后大都市>第一部分导论》,收集在《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包亚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2页。
    40《福柯访谈录权利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p206
    41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载于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p18
    42《福柯访谈录权利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p199-213
    43何雪松:“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学海》,2005年第6期
    44彼埃尔·布尔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载于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3-204页
    45 [法]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页
    46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第513页
    47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第527页
    48摘自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载(英)布莱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第503页
    49 Soja, Edward.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Verso
    50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1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都市与文化丛刊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30-242页
    52该部分主要受王志弘的启发,王志弘:《空间与社会讲义》,台北,自印,2001年
    53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54 [美]E·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学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页
    55潘泽泉“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载《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56杨庆堃,《中国近代空间距离之缩短》,岭南学报第十卷第一期,1949年12月
    57 Yang, C.K. Some Preliminary Patterns of Mass Ac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in Frederic Wakeman and Carolyn Grant eds,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cal China, pp174-210.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 1975, pp174-210
    58《学海》2005年第6期
    59《社会》2006年第6期
    60《社会》2008年第2期
    61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62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
    63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64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65许学强、胡华颖,“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载《地理科学》1989年第4期
    66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67杨上广,博士论文“大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响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8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9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
    70蓝宇蕴,2003,《都市里的村庄:关于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博士论文
    71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的公共空间”载《社会》2005年第1期
    72顾玫“商品房住宅区公共物业自治管理制度分析:以上海市水仙苑小区为例”载《社会》2005年第4期
    73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4 1999年,香港中文大学,董群,博士论文《城市多重空间的演变与互动——屯门新市镇个案研究》
    75 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陈长平,博士论文《逝去的四合院——某单位宿舍院社会文化变迁的空间分析》
    76 2006年,中山大学,叶涯剑,博士论文《空间重构中的权力与日常生活——基于一个城市公园的案例研究》
    77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著:《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8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著:《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79该部分参考王磊的硕士论文:《创意产业园区:空间生产中的文化的结构性力量》,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0于长江“在历史的废墟旁边——对圆明园艺术群落的社会学思考”载《艺术评论》,2005年第5期;“从圆明园到宋庄:对艺术群落人文处境的多维透视”载《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
    83王磊从社会学角度看上海“画家村”http://www.wenhuacn.com/article.asp?classid=12&articleid=2092
    84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
    85 de Certeau,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6 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umeⅡ,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1968, p926
    87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三联书店1992年,第86页
    88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9页
    89福柯,“权力与知识”,引自丹尼斯·朗,《权力:它的基础、形式和作用》,1988年版序言,第17页,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
    90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第377页
    91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time of space and the space of time: the future of social science. Political Geography, Vol 17, No.1, pp71-82, 1998
    92 Lefebvre, Production of Space, p. 48
    93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16页
    
    9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95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2-93页
    7《Art概》杂志
    98司敏“‘社会空间视角’——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载《社会》2004年第5期
    
    100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2001年,第504页。
    102罗沛霖口述周文翰记录《回忆718筹备和建设的历史》黄锐主编《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103李瑞访谈,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系列纪录片:798》(二)
    104黄锐主编《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86页
    105 798厂XB访谈提供资料。
    107罗沛霖口述周文翰记录《回忆718筹备和建设的历史》载黄锐《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108火车司机陈德富访谈,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系列纪录片:798》(一)
    
    109 718联合厂成立50周年庆展览资料
    110 718联合厂成立50周年庆展览资料
    111于雪梅《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第58页
    112《中关村科技园区志》http://yqz.zgc.gov.cn/control/detailContent?unitId=39e37a8603c85e19c068aab16f71f3a4
    113《中关村科技园区志》http://yqz.zgc.gov.cn/control/detailContent?unitId=39e37a8603c85e19c068aab16f71f3a4
    114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载《地理研究》2003年7月
    11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117《中关村科技园区志》http://yqz.zgc.gov.cn/control/detailContent?unitId=39e37a8603c85e19c068aab16f71f3a4
    120《大象无形——隋建国访谈》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121 1997年开办的chinese-art.com,向世界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状况。通过一些中国著名的评论家,向世界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窗口,由于投资商不继续提供赞助,该网站于2004年1月份停办。
    122《798是只下金蛋的鹅——罗伯特访谈》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49-250页
    123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著名的“星星画展”主要召集人之一,“星星画会”的主要成员。
    125《黄锐——我们开始了798的故事》,刘子华《798——亚洲崛起的艺术新聚落》台北市:南方家园出版2009年第56~58页
    126《做艺术和经营在我身上是一种矛盾——徐勇访谈》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127舒可文“798与城市形态”《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李九菊黄文亚第13页
    128马学东《当代艺术的城市嘉年华——北京798艺术区大山子国际艺术节》黄锐访谈载《大美术》2006年第6期
    129《定格住生命的瞬间——李象群访谈》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130摘自《再造798综合艺术活动计划概要》
    131黄锐:“798”生存策划,载《时尚家居置业》2005年6月号
    132李雪梅《北京798从军工厂到艺术区》载《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6期
    134李雪梅《北京798从军工厂到艺术区》载《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6期
    135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XYF访谈(2007年11月20日)。
    136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采访笔录
    137“笑声和欢乐通常在街头的人群中毫无顾忌地爆发,街道具有一种天然的解放力量。”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1页
    138李九菊黄文亚编著“定格住生命的瞬间——李象群访谈”,《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139吴士新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144一个人旅行的博客“798之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e150310100co4n.html
    
    145 http://cci.cuc.edu.cn/Html/Cyleader/D7/2007-2/25/20070225183832402.html
    146黄锐《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第6页
    150李九菊黄文亚编著“做艺术和经营在我身上是一种矛盾——XY访谈”《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60页、17页
    151张磊“北京LOFT:798工厂”《室内设计与装修》2003年第5期
    15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4页
    153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A]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48页。
    154北京市朝阳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首都之窗·北京朝阳”,http://zwgk.bjchy.gov.cn/infoAction.do?operation=subWebDetail&NARTICLEID=11442
    156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4页
    158阿尔钦,A.A.“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6页
    159葛守昆,金毅著《生产关系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0~111
    160李路路、李汉林,《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61傅克访谈,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系列纪录片:798》(三)
    
    162访谈老职工wx。
    163黄锐主编《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图片
    165 798梦工厂志杰皖山《文明》2004年第3期第27页
    166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4页。
    167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171中关村科技园区志,http://yqz.zgc.gov.cn/control/detailContent?unitId=29bcd65b9530a9bef68afb9e5d2d0418
    172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174转引自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71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175该书出了3个版本,2004年、2007年由Time zone 8 +思想手设计出版,2008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176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180《DIAF2005语言/寓言》黄锐主编,Timezone8+思想手设计出版,2005年
    181《北京798》黄锐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
    182黄文亚韩伟华《〈对话〉与对话——张大力访谈》载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183艺术家徐一晖曾经做过一次统计,汪继芳《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电子图书http://www.bioon.com/book/yishu/artist-gb/07.htm
    
    185李斌《拍卖公司与画廊角色之辨析》载《中外文化交流》2008年第11期
    186据笔者2009年1月10日调查统计数据。
    189栗宪庭《敏锐、胆魄、宽容和历史感:作为批评家和编辑家的何溶》2007年7月雅昌艺术网
    193北京旅游信息网《798艺术区调研报告》http://www.bjta.gov.cn/lyzl/dybg/05slyjdybg/164521.htm
    
    194北京旅游信息网http://www.bjta.gov.cn/lyzl/dybg/05slyjdybg/164521.htm
    195载《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
    196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p. 88
    197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39页
    198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10页。
    201王树成李杨万一《北京“798”:站在命运十字路口的当代艺术区》新华网北京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01/01/content_2410652.htm
    202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203 Pierre Bourdieu,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Randal Johnson edited and introduc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3, p. 7.
    204 P. Bourdieu and Loic Wacquant,An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p. 119.
    206 Sharon Zukin《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07 Sharon Zukin《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209 Sharon Zukin《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
    210 Coser, Lewis A. 1965. Men of Ideas: a Sociologist’s View.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viii.
    211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212《798是只下金蛋的鹅——罗伯特访谈》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49-250页
    213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系列纪录片798》
    214志杰皖山“798梦工厂”,《文明》2004年第4期
    215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第254页。
    216资本或权力,在布迪厄看来,是同样的东西。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页
    21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第138页
    218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第144页
    219《做艺术和经营在我身上是一种矛盾——徐勇访谈》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220《做艺术和经营在我身上是一种矛盾——徐勇访谈》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221《做艺术和经营在我身上是一种矛盾——徐勇访谈》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222刘子华《798:亚洲崛起的艺术新聚落》台北:南方家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第61页
    
    223黄锐主编《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224刘子华《798:亚洲崛起的艺术新聚落》台北:南方家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第62页
    225刘子华《798:亚洲崛起的艺术新聚落》台北:南方家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第63页
    226舒东平从798文化艺术区谈近现代建筑的保护载《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第4期
    228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72-73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230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2页
    231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4页
    235 [德] H·博德尔《如何判断当代艺术》何卫平译《艺术的方位》易英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79页
    236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P4.
    238 1989年2月17日的《北京青年报》
    239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51页
    241 [意]杰尔马诺·切兰特易英译《1997年威尼斯双年展——未来、现在、过去》易英编《艺术的方位》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242张群:《我们的绘画》,载《美术思潮》,1987(1),23页
    243刘小东《尊重现实》,载《美术研究》,1991(3)
    244殷双喜《大众文化与微观政治——当代艺术中的社会学切入》,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11期
    245易英“20世纪90年代艺术:理论的回顾”《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249叶滢,皮力,这场展览才刚刚开始[N].经济观察报,2004-10-20(4)
    250 [德] H·博德尔《如何判断当代艺术》何卫平译《艺术的方位》易英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25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65页
    252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401页
    253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lack well Ltd, 1991, p.215.
    
    254黄锐:“798”生存策划而立《时尚家居置业》2005年6月号
    255李雪梅“北京798:从军工厂到艺术区”载《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6期
    256水墨画廊,以“现代”名义一种艺术力量的勃起,http://www.shuimohua.com/news_x/news/6/2008-12-25_11340257441.html
    259谷雨,《专访:徐勇谈北京“798艺术新区”》2003-4-24,http://info.cnbb.com.cn/ReadNews.asp?NewsID=32528&BigClassID=24&BigClassName=%E9%8F%82%E5%9B%A7%E5%AF%B2&SmallClassID=87&SmallClassName=%E7%BC%87%E5%BA%A2%E6%B9%B3&SpecialID=0
    260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lack well Ltd, 1991, p.215.
    261原定名798艺术节,因与七星集团冲突,更名为大山子艺术节,第一届艺术节被更名为大山子艺术活动月,冲突详见第五章第三节内容。
    262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265《DIAF2005语言/寓言》Timezone 8 Ltd.思想手设计计划,第14页
    266梁练方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行为艺术研究》
    267福柯,《空间、知识、权力》,见《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第1-18页。
    268《DIAF2005语言/寓言》Timezone 8 Ltd.思想手设计计划,第18页
    271刘子华《798:亚洲崛起的艺术新聚落》台北:南方家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第62页
    272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37页
    273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5~6页
    274李九菊黄文亚《现场:798艺术区实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86~88页
    275 http://arts.tom.com/1004/2004/6/24-45032.html
    276《读书》2005年第2期
    277刘子华《798:亚洲崛起的艺术新聚落》台北:南方家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第61页
    278北京旅游信息网《798艺术区调研报告》http://www.bjta.gov.cn/lyzl/dybg/05slyjdybg/164521.htm
    279摘自艺术家郝光的博客http://haoguang.blshe.com/post/7554/294251
    280 2007年12月27日在采访之后跟WHY聊天
    28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61页
    283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第104页
    284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6页
    285该部分资料除特别标注之外,主要源自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领导决策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国政务信息网:www.ccgov.org.cn,下文不再重复注明。
    286黄锐主编《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94页
    288王娟《北京晨报》2007年12月20日
    289“不该忘却的城市记忆——《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上)(第一批)全记录”载《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第3期
    290导言《剑桥年度主题讲座——空间》Francois Penz, Gregory Radick, Robert Howell,马光亭章绍增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页
    292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收录于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28页
    293吴飞“‘空间实践’与示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295该表格的制定参考了张小军“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表1“资本体系与复合产权体系”,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96李琼2005年,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冲突的构成及其边界——以湖南省S县某事件研究为中心》第142页
    297转引自魏伟“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研究”载《社会》2007年第2期
    298魏伟“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研究”载《社会》2007年第2期,作者这里的社会运动等同于都市运动。
    299魏伟“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研究”载《社会》2007年第2期
    300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4页
    [1]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林奇,《城市的意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1992年
    [6]顾朝林等著《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李猛、周飞舟、李康,2000,《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秋季卷。
    [8]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9]李汉林、李路路,2000 ,《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社会学研究》第2期。
    [10]李路路、李汉林、王奋宇,1994,《中国的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春季卷。
    [11]李路路、李汉林,1999a,《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第4期。
    [12]刘建军,2000,《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
    [13]路风,1989,《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4]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199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15]孙立平、李强、沈原,1998,《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第5期。
    [16]潭深,1991,《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社会学研究》第5期。
    [17]王沪宁,1990,《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中国意义》,《复旦学报》第4期。
    [18]于显洋,1991,《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19]任绍斌“单位的分解蜕变及单位大院与城市用地空间的整合”载《规划师》2002年第11期
    [20]李汉林渠敬东《制度规范行为——关于单位的研究与思考》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21]周雪光“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2]刘平王汉生张笑会“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3]费麟《温故知新话“798”》,《工业建筑》2005年第35卷第10期
    [24]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2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2月版
    [26] Hart, Oliver 1995,Firms,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7] Coser, Lewis A. 1965. Men of Ideas: a Sociologist’s View.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8]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29]易英“20世纪90年代艺术:理论的回顾”《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30]张晓军“九十年代的中国前卫艺术”《美术观察》1996年3月
    [31]黄笃“混合文化空间——对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描述”《美术观察》2000年第8期
    [32]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
    [33]张冰“当艺术作为一种哲学——对当代艺术的理论思考”《东方艺术》2009年第1期
    [34]殷双喜《大众文化与微观政治——当代艺术中的社会学切入》《文艺研究》2005年第11期
    [35]冷林《和城市“对话”——张大力访谈》,冷林《是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
    [36]赖志强“城市变迁与废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及其表现”《美术学报》2009年第1期
    [37]周文翰《当“新潮”成为“经典”:当代艺术二十年变迁》《东方艺术》2008年第3期
    [38]费大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和局限之所在》载《中国艺术》2004年第1期
    [39]周宪“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40]陶大珉《画廊的往事与走向》载《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第2期
    [41]李斌《拍卖公司与画廊角色之辨析》载《中外文化交流》2008年第11期
    [42]李峰《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载《东方艺术》2007年第9期
    [43]司敏,“‘社会空间视角’——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载《社会》2004年第5期
    [44]尹吉男《798是个文化动物园吗?》载《读书》2005年第2期
    [4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
    [46]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47] WEI《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行中的历史变迁》载《大美术》2007年第11期
    [48] Bourdieu, Pierre.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J.G.Richardson,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49] Becker, Howard S. 1982,Art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0] Bürger, Peter 1984,Theory ofthe Avant-Gard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5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P4.
    [52]汪继芳《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电子图书http://www.bioon.com/book/yishu/artist-gb/content.htm
    [53]李公明“公共雕塑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中国美术馆》2006年第3期
    [54]吕虹,北京大学,硕士论文,《“涂鸦”:公共空间中的私人表达》,2008
    [55]韩承鹏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标语与口号》2007年4月
    [56]王科“从城市的矛盾与复杂性说起——漫谈“798”地区规划”,《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第2期
    [57]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1989
    [58]张闳,“拱廊街:资本主义的空间寓言——读本雅明拱廊街计划”《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
    [59]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0]杨琳王小凡“创意产业与工业类建筑遗存的结合——以北京798地区为例”《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第2期
    [61]沈实现韩炳越“旧工业建筑的自我更新——798工厂的改造”《工业建筑》2005年第35卷第8期
    [62]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
    [63] Francois Penz, Gregory Radick, Robert Howell《剑桥年度主题讲座——空间》马光亭章绍增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
    [64]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5]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6]柯焕章“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回顾与构想”载《北京规划建设》2003年第4期
    [67]刘子华《798:亚洲崛起的艺术新聚落》台北:南方家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
    [68]黄锐主编《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
    [69]黄锐主编《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Timezone8思想手设计,2004年
    [70]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
    [71]李雪梅《北京798从军工厂到艺术区》载《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6期
    [72]德里达,J.[1988]1999.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M].蒋梓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73]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74]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5] Castells, Manuel,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Cambridge MA:MIT Press.
    [76] Castells, Manuel, 1983. The City and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Movemen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7]陈映芳“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8]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79]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80]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1]彼埃尔·布尔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载于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2]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83]米歇尔·福柯保罗·雷比诺“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载于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4]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载于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5]戈温德林·莱特保罗·雷比诺《权力的空间化》载于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6]严锋译《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7]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8]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三联书店2003年版
    [89]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年版
    [90] (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91]何雪松:“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学海》,2005年第6期
    [9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
    [9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5月
    [94]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年
    [95]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96]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97]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98]向德平、章娟:“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哲学动态》,2003年第8期
    [99]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00]潘泽泉“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01]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都市与文化丛刊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2]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03]折小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4]王志弘,《空间与社会讲义》,台北,自印,2001年
    [105]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载《社会》2006,2
    [106]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7]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
    [108]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科学出版社2004
    [109]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0]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111]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2]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3]顾朝林,《城市社会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4]于海主编城市社会学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5]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116]蓝宇蕴,2003,《都市里的村庄:关于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博士论文。
    [117]李培林,2002,“巨变:村落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18]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
    [119]王春光,1995,《社会流动与社会重组:京城“浙江村”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20]王汉生等,1997,“‘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特殊方式”,《社会学研究》第1期。
    [121]项飚,2000,《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
    [122]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的公共空间”载《社会》2005年第1期
    [123]顾玫“商品房住宅区公共物业自治管理制度分析:以上海市水仙苑小区为例”载《社会》2005年第4期
    [124]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25]于长江,“在历史的废墟旁边——对圆明园艺术群落的社会学思考”载《艺术评论》,2005年第5期,
    [126]于长江,“从圆明园到宋庄:对艺术群落人文处境的多维透视”载《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
    [127] Anderson. E, Street Wis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London.1990
    [128] Bachelard, G. Poetics of Spac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Maria Jolas, foreword by Etienne Gilson, Boston:Beacon Press, 1969
    [129] Castells, Manuel,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83
    [130] Descartes, Rene, Space and Matter, in J.J.C. Smart(ed), Problems of space and time, New York: Macmillan, 1964.
    [131] Firey, Walter. Sentiment and Symbolism as Ecological Variable, in The Urban Sociology Reader, edited by Lin and Christopher Mel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132] Giddens, Anthony. 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81.
    [133] Leibniz, Gottfried, The Relational Theory of Space and Time, In J.J.C.Smart(ed), Problems of space and time, New York: Macmillan, 1964
    [134]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OX, UK, Cambridge, Mass, USA: Blackwell, 1991
    [135] Weber, Max, Economy and Society, volumeⅡ,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1968
    [136] Sack, David Robert, Conceptions of space in social though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1980
    [137] Soja, Edward,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6
    [138] Urry, J. social relation, space and time, In J. Urry & D. Gregory(ed),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Basingstroke, Hampshire: Macmillan, 1985
    [139] Whitehand, J.W.R. The Making of the urban landscape, Oxford[England]; Cambridge, Mass, USA: Blackwell, 1993
    [140] Gregory, D. and Urry, J. (eds.)(1985)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London: Macmillan.
    [141] Lefebvre, H. (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Blackwell
    [142] Mark·Gottdiener, Ray·Hutchison, 2000, The New Urban Sociology,McGraw-Hill Companie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