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价格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长期自身运动所形成的,在人们现有的知识、科技水平条件下,通过开发利用,能够带来一定经济价值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商品的基本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对自然资源的“价值”的认识与“价格”管理机制的优化,关系到对商品经济规律的认识与利用,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与利用,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研究自然资源价格问题上,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出发,基于“价值”的哲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为基础,探讨价值本质特征,界定自然资源“价值”的本质和内涵,深化研究“价值”与“价格”间关系,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价值”因素的本质回归,对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与量定,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然资源代际分配和价值补偿问题,导出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公式,并以自然资源价格构成公式为基础,对自然资源价格管理机制的完善提出对策。本文的主要构成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对自然资源及其哲学价值的综合分析。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是概括的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价值的类型与层次的问题,二是价值的意义与标准的问题。价值虽有不同的类型,但又必有共同的本质,价值的哲学本质:就是人类主体与客观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相互作用的一种客观量度,在此所谓的价值,其哲学意义体现为文明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需要彼此尊重和维护的那种东西。自然资源的价值属性,有其特殊规定性,在基于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对价值理论的认识上,本文提出自然资源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对哲学上的“价值”理念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能量通约性,做出分析。第二章是对自然资源的经济学价值分析。本章首先对历史上的经济学流派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在对恩格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费用和效用共同决定价值的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价值观的形成基础。最后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提出自然资源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内涵拓展。
     第三章是对价值与价格关系的再认识。首先综述讨论了经济学理论关于价值与价格关系,然后从纯经济学意义上对“价值”与“价格”做出逻辑思辨,对“价值”与“价格”的成因及经济学本质探索,进一步深化认识“价值”与“价格”间的关系。
     第四章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评析。运用PESE模式,综合评述了影响自然资源价格的因素,并对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进行了评析,总结出关于生产劳动、产权、管理行为、外部性消除等因素与自然资源价格的关系。
     第五章关于自然资源经济学“价值”回归与“价格”量定是本文的创新重点。基于自然资源的哲学特征与经济学特征,对构成自然资源经济学“价值”因素的本质,作以回归分析,提出几个新的概念:质能( Qe )—-自然资源客观存在的哲学特性凝结,价能( Pe )――主体认知的自然资源经济学特性凝结,息值(I )――影响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环境。在此基础上,得出自然资源的“价格”公式,并基于自然资源经济补偿理论,对自然资源“价格”计量进行深化分析。
     第六章是基于自然资源“价格公式”的价格管理机制完善。首先对自然资源价格“基本构成”的完善进行分析,对自然资源“息值”之一——产权的代际公平分配与补偿进行研究,在分析我国自然资源价格扭曲状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自然资源价格扭曲的对策,在完善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法律体系、政府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基础上,提出化解“公地悲剧”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之路。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自然资源不但变得越来越有用,而且也变得越来越稀缺,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紧张。而在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历史上,形成的总体价格格局可以概括为:“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这样的概括或许不够精确、不够全面,但它的精炼与形象性,远远胜过那些繁杂的描述,而且,事实也已证明,这种价格格局是不合理的。2005年10月28日,在全国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深化资源价格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本文对自然资源价格的构成与量定分析,结合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既有对基础理论的思考,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并对现实问题提出了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实现深化资源价格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献出应有的力量。
Natural resources are long-term in nature formed their own movement, it is the people's existing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onditio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can bring a certain economic value of the resources, mankind's survival is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tural resources as a production valu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 element natural resources "value" of the "price"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ptimization,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governing the use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conomy, especially of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can rapid, sta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ice of na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logic of combining history and the principles,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as the foundation,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value, natural resources define "value" of the nature and content, to study "value" and "price"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By analyz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value" factor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ure of the pric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volume,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combining natural resources gener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compensation value is derived form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price formula, and the price of natural resources constitute a formula based on the prices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mechanism perfect countermeasur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major component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attribute analysis. Philosophical sense, the value of the general level of two problems : First, the value of the type and level. Second,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standards. Although the value of different types, but there must be a common essence, the value of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 humanity is the main objective things with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on of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the so-called value its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a civilized society is the economic life, people need each other mutual respect and uphold the kind of things This value shall be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Attribut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its special provisions, Based o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materialist dialectics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In this paper, natural resources philosophical sense of value, as well as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concep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s -- about energy links, make analysis.
     Chapter II is the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value analysis. First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on value theory comparative analysi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arxist labor theory of value -- the time was working about, Engels right o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 the cost and effectiveness of a common decision on the basis of value, proposed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base. Finally,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and significant "value" content extensions.
     Chapter III of the value and the price again. First discussions 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value and price, Then from a purely economic sense of "values" and "prices" make the adoption of logic, the "value" and "price" of the cause and nature of economics exploration,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value" and "pri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hapter IV of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prices Pricing Model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PESE model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natural resource prices, as well as tradi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on the price formation of assessment, summed up the production of labor, property rights, management practices Externalitie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price relationship. Finally,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icing model 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light views.
     Chapter V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 "value" and the return of "price" the volume of this essay is to focus o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constitutes "value" factors of nature, as a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everal new concepts : quality energy (absorbency) -- Natural Resources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densation of philosophy, price of energy (Pe) -- Cognitiv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 condensation, income (I) -- aff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the things or the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natural resources reached the "price" formula, based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compensation theory, on natural resources "price" measures for deepening the analysis.
     Chapter VI is based on natural resources "price formula"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First prices of natural resources "basic components" of sound analysis, Then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terest value" of property rights one of the generation and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ensation study on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ice distortions on the basis of reason, solve our natural resources price distortion strategy in improving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legal system, administrative means and economic means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ed resolution "tragedy of the commons" natural property rights trading market.
     In a modern economy, but with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natural resources is becoming not only useful but also becoming increasingly scarce resources increasingly tense conflict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history, the formation of the overall price pattern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 "high-value products, low-cost resources, the environment is priceless." This generalization may not be precise,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but its refining and image, are far better than those complicated to describe, Moreover, the 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 price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October 28, 2005, the nation's resource price reform conference,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Political Bureau member, Chinese Vice Premier ZENG PEIYAN stressed that deepening resource price reform,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 important content, is also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society of the important initiatives.
     In this paper, the pric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volu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based on both theoretical thinking, a practical level, as well as practical issues of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To achieve deepen the resource price reform,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hould be given the power.
引文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 1970 年 12 月 第 1 版 第 83 页。
    ②巫继学,《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经济学家》, 2004 年 11 期。
    ①两千多年前的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都体现了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与肯定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
    ②巫继学,《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经济学家》,2004 年 11 期。
    ③人民日报社论:《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 2004 年 02 月 22 日 第一版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① 1993 年,我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并发表了《北京宣言》。这次会议表明我国愿意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参与全球持续发展战略,并注重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1994 年 3 月 25 日国务院第 16 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1995 年,我国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 21 世纪议程》,提出应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战略,进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要重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1998 年,国务院发布了《生态建设规划》,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2000 年,全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确定了 21 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
     ① 王晔,张慧芳,《可持续发展的代际资源管理》,《经济问题》,2005 年第 6 期。
    ① 陈星,《现代人,世界的资源都是我们的吗?》,《新经济导刊》, 2006 年 11 期。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全球有 10 亿人缺乏洁净的饮用水,全世界 4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其次是森林面积大幅减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活环境。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有 9000 万公顷的森林被毁。8000 年前,在还没有大规模垦荒时,全球森林覆盖面积为 60 亿公顷,大约占全球地表面积的 40%。目前,森林覆盖面积只剩下 36 亿公顷,每年砍伐林木面积至少为 1400 万公顷。三是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地质退化严重。据联合国估计,全球 33 亿公顷的牧地和耕地已经不同程度地沙漠化,大约有 12 亿人口生活在沙漠化的威胁中。四是物种快速消失。目前,全球有 9%的树种陷入濒危境地,对维护生物多样化构成了严重威胁。野生物种中,已有 4 万个生物物种灭绝,12%的鸟类和 1/4 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1/3 的鱼类资源有枯竭危险。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在今后 100 年中,50%的物种将会完全消失。
    ③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中国农业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开发课题研究——农村生产条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年版。
    ④ 秦洪良、万众,《寻找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改革》2002 年第 2 期,第 53 页。从 1984 年到 1999 年,我国净减少耕地面积 4046.5 千公顷,平均每年减少 311.3 千公顷。据遥感调查,我国各类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6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38.2%,目前每年还在以 58 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据调查,2002 年我国因三废排放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 587xl04 平方公里。其中,受镉、汞、氟污染面积分别为 1.33×104、3.2×104、66.7×104 平方公里。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 13.6%。全国退化草场面积大约占可利用草场的 1/3。从能源情况来看,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20%,已探明的煤炭、原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 1.1%、2.4%、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50%。其中,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42.5%,石油资源为 17.1%,天然气为 13.2%。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 和 1/22,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国内保障程度低,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1 年版。
    ②陈星,《现代人,世界的资源都是我们的吗?》,《新经济导刊》, 2006 年 11 期。他反对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也反对只顾现在而不管未来,他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反对当前时间的偏爱,他认为不能以当代人的福利为绝对核心,而损害下一代人的公平份额。
     ① 宋冬林、汤吉军 ,《从代际公平分配角度质疑新古典资源定价模式》,《经济科学》,2004 年第 6 期。我们可以举例来说“煤价格部分地反映了未来的供求状况”。煤价格确实有一个期货市场,并允许这个市场价格反映未来预期的供求关系。但煤价的期货市场有其局限性,它无法操作未来几年的期货合同,因为那么多年以后,不确定性太大,因此没有一个市场参与者愿意现在就制定一个特定价格,即使拥有资产的煤矿公司也不会重视 10 年后的煤生产。毕竟未来市场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比如未来哪天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核电力或廉价的太阳能,这样就会完全改变对煤的需求,价格机制本身不可能保护未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①宋冬林、汤吉军 ,《从代际公平分配角度质疑新古典资源定价模式》,《经济科学》,2004 年第 6 期。在资源价格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以反映资源枯竭对子孙后代的成本,我们可以制定一定的税收和配额标准,以确保资源的现价能够反映被用掉的资源,今后不得不用其它来替代的成本。以石油为例,政府需要制定税收和配额,而且它们应反映子孙后代用风车或太阳能来替代被耗损的石油所花费的预期成本。
     ①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1/3188468.html人民网,2006 年 9 月 12 日。
     ①晏智杰,《重新认识商品的价值概念及其源泉》,《经济科学》,2001 年第 5 期,第 6 页。
    ①何承耕 等,《自然资源定价主要理论模型探析》,《福建地理》,2002 年 9 月。
    
    ①唐本佑,《论资源价值的构成理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2 期。
    ②中国经济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概念》,http://www.ce.cn/books/read/2005/xhjj/lz/200509/01/
     ①《自然资源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年版。
     ①王玉梁、岩崎允胤,《价值与发展——中日价值哲学新论续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版。
    ①万保林,《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一――价值探源》,http:// www.jjxj.com.cn。
    ②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将其概括为“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进一步指出:“我们把范式定义(从社会学观点看)为,一个已知的具体的科学成就,一套已被公认的习惯。……范式就是一个思维的构造,一个人造物,一个体系,一个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现在,“范式”一词已被广泛地用来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框架、思维方式或是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范式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范式建立以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③美国康涅迪克州立大学哲学教授 Kupperman,《关于价值的哲学和社会学研究》讲座,2006 年。
    ④白玮 、郝晋珉,《自然资源价值探讨》,《生态经济学》,2005(1),5-8 页。
    ①李德顺,《价值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8 页。
    ②刘永福,《价值哲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
    ③马志政,《哲学价值论纲要》,杭州大学出版社,第 39~41 页。这种相互关系有几层含义:一是一种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依赖于对象化到一种或者几种事物身上;二是具有关系的双方或者多方是确定的;三是关系的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具有多个方面的关系,就应该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应该是可以区分和明确的。
    ④李德顺,《价值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4 页。
    ⑤马志政 等,《哲学价值论纲要》,杭州大学出版社,第 45~71 页。
    ⑥王玉梁,《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根据这种逻辑,不管人们知道不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价值的。这样,实际上人类也就无法确认客体的价值,这种观点形成了一种客观效用论。如果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并不为主体所认识,那么这种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如果客体对人类的作用并不为人类所知,人类也就无法利用这种效用。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不仅要有本体认识,而且要有价值认识。
    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认为: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状态的未经加工的资源可被输入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物质,或者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给人们以舒适而产生价值。”虽然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但都不能独立、完美地解释自然资源价值的本质问题。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1979 年版 第 12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1979 年版 第 128 页。
    ① 唐龙,《自然科学的进步是种群继续存在的必要基础》, 网易论坛 ,2006 年 12 月 21。
    ②就唯物论来说,在宇观层面,我们已经观察到遥远的星系和复杂的天体物理现象。在微观层面,我们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夸克(组成粒子的物质)的层次;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 DNA 的层次。就辩证法来说,在各个层面的物质结构及运动变化,都表现出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③它是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定律,即惯性定律、运动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构成的力学演绎体系。
    ④如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绝对的,质量是守恒的、能量是守恒的,能量与质量是不能互相转化的,等等。那么,是不是经典力学被推翻了和过时了?显然不是。经典力学并没有被推翻,只是被限制了。
    ⑤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 46 卷 ,人民出版社,1979。
    ⑥在宇观世界里,总星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系等都是系统,同时它们又构成了宇宙系统;在宏观世界里,大气环流、水汽循环、物质交换、能量转化、植物、动物、人类社会等等也都是系统,他们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在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夸克等等同样是系统,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微观世界系统;在生命世界里,生物体都是由肢体、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的系统,细胞是由蛋白质、核酸、矿物质、水、各种维生素等组成的子系统,同时它们又共同构成了整个生命系统。
    ① 20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发现普遍的对称性;是科学研究深入到物质的微观领域;是微观领域的创新推动宏观领域的创新。唯物辩证法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本规律的辩证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模式对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两端、两极和两个方面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两极、两端和两个对立面的问题,适用于系统事物的重心向两端和两极发展的比较简单的问题。然而,客观事物并不总是以对立统一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当系统事物的重心从两端、两极和两个方面向中点或中间发展的时候,系统问题复杂化就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情况。这时两极、两端和两个方面的对立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系统多个因素同时存在和协调发展,则是主要问题。随着现代科学向自然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及它的整体化趋势,迫使科学研究更加自觉地求助于哲学思维,同时也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自己的形式,达到科学与哲学在更高阶段上的联系。
    ②云谷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生态哲学基本问题》, http://localhost/blog/trackback.do。
     ①白暴力,杨云霞,《论价值理论的构成及内容》,《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 年 2 月,第 16 卷第 1 期。
    ②陶江,《资源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之否定》,经济评论,2005 年第 3 期。继承与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个别到特殊到一般,否定之否定,是科学认识和发展的普遍的规律。科学发展需要多种方法的互补,技术实验、归纳演绎、数理逻辑、抽象思维等在确定方向、证实假说、发现规律、思想实验和科学预见方面各有所长。科学的发展需要广度和深度、宏观和微观的协调发展。譬如,达尔文进化论是建立在对广泛的群体样本的研究之上的,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建立在对单一品种群体的深入研究之上的,都不可能解决遗传变异的本质问题。而现代分子遗传学,从分子层面解决了遗传变异的本质、机制和生物本质的同一问题。科学发展总是从易于把握的现象出发,逐步延伸到难于把握的层面。每一个新的研究层面的打开,都带来新的挑战和科学认识的重大变化。譬如现代宇航技术改变了天体物理学,我们可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去研究生命起源、宇宙演化、物质运动规律和未知领域。
     ①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4 年 论文。
    ①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2 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 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上卷,25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②马歇尔:《经济学原理》,81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①李松龄,《价值理论与价值现象》,《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 年第 6 卷,第 3 期。
    ②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是价值源泉上的“一元论”;要素价值论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和土地都参与了创造价值的活动,因此,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些生产要素共同成为价值的源泉,这是在价值源泉问题上的“多元论”。
    ③任太增,《对价值理论的分析与思考》,《中州学刊》1999 年第 6 期。
    ④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而非客观存在物,与生产过程没有任何联系;消费资料的价值决定生产资料的价值,而不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消费资料的价值;供给对价值的影响只是单纯从数量上来影响人们对商品的满足程度,进而通过改变商品的边际效用来影响商品的价值,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或成本与商品价值无关。
    ①任太增,《对价值理论的分析与思考》,《中州学刊》,1999 年第 6 期。
    ②马克思认为:“只有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这意味着,马克思也发现了“社会需求”是价值决定中的潜在力量。由于商品的价值只能相对地表现出来,即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实际上只能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而交换本身即意味着供给者和需求者必然同时出现,并且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可见“价值”概念本身必然蕴含着供给与需求的共同作用,简单地认为马克思否定需求参与了价值的形成与决定是不正确的。
    ③庞巴维克通过一个马市的例子说明市场价格是通过供求双方的竞争而形成的,不过同生产者价值理论片面强调生产和供给一样,庞巴维克片面强调了需求,在他看来,供给对价值的影响只是单纯从数量上来影响人们对物品的满足程度,进而改变商品的边际效用来影响物品价值,物品的价值最终仍然是由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决定的
    ④许成安,《对价值理论中若干基本认识的再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 2 期。
    
    ①许保利,《价值理论的评价与思考》,《财经问题研究》,1998 年第 1 期。
    ②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 1 卷,49~5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52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722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03~606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03~606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03~606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03~606 页。
    ⑤朱健:《“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试释》,《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 年第 1 期。
    
    ①胡义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互补》,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2 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48 页。
     ①谢钰敏、魏晓平、付兴方,《自然资源价值的深入研究》,《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 年 4 月。
    
    ①赵秉栋,《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年第 6 期。
    ②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术语,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
     ①赵凌云,《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①罗丽艳 ,《自然资源的代偿价值论》,《学术研究》, 2005 年第 2 期。
     ①罗丽艳 ,《自然资源的代偿价值论》,《学术研究》,2005 年第 2 期。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 第 25 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 年 4 月第 1 版,第 39 页。
    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概论》,1338 年布鲁塞尔版第 2 卷,第 162 页。
    ②重商主义的货币价值论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价值,所以货币等于价值。其表述公式:1、货币=金银;2、金银=财富;3、货币=价值。
    ③重农主义是 18 世纪中叶出现在法国的一种经济思想,代表人物是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和杜尔哥等人。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 卷,第 189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②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II),294 页。
    ③希腊人所谓家,是指氏族及家族。“希腊人所谓的经济(oeconomicus,oxosǐxos,即家庭。oxosǐxos 即法律或规则。)亚里士多德所谓 Chrematistics 指所有权或财富。”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 1 卷。
    ④卷中提出了“经邦济世”概念,“经济”一词,似乎就是“经邦济世”一语的简缩,也就是经(治)理国邦,振济世务。
    ⑤ 经济分析不可能摆脱既得利益。”重商主义者是海外贸易的拥护者;重农主义者卫护地主的利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则服从资本家(他们赚取利润,为的是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马克思把他们的论点倒转来为工人辩护。在现代,马歇尔站出来充当食利者(金融家,他们借款给生意人并从贷款利益获取他们的利息收入)的卫道士。参阅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第 50 页,商务名著版。
    ①陈征,《自然资源价值论》,《经济评论》,2005 年第 1 期。
    ②哲学家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先天的直观形式。马赫则把它看作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物理学家牛顿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着的,它与空间和空间盛着什么物质毫无关系,即在一个系统中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不论在什么系统中观察都是同时的。而这种同时性的绝对观念或“绝对时间”,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观念又是截然相反的。根据狭义相对论原理,在度量时间进程时,会看到运动的时钟要比静止的时钟行进得慢。根据广义相对论原理,在较强的引力场中,时钟也行进得较慢,即引力场中光谱线向红端移动。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 120 页,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 120 页,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
    ③杨继瑞,《马克思价格理论体系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5 年第 6 期
    
    ①白暴力,杨云霞,《论价值理论的构成及内容》,《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 年 2 月,第 16 卷第 1 期。
    ②向国成、韩绍凤,《劳动价值结构论》,《求索》,2002 年第 2 期,第 8 页。
    
    ①安晓明,《论自然资源价格的构成和量定》,《税务与经济》,2004 年第 3 期。
    ②H·登姆塞茨 《关于产权的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 版。
    ①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平均利润率规律下,资本垄断性不断增强导致的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矛盾,资本主义私人生产的无政府与社会大生产对有计划生产的矛盾,最终会产生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生产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当资源稀缺达到相当程度,为克服资源产权缺乏,引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定资源利益分配,相关利益主体经过一定的制度博弈,最终以法律形式界定资源产权。资源产权界定后,资源产权主体作为资源(产权)的供给方,在与利益相对独立的资源开发利用者的市场博弈中,完成对资源(产权)的定价,这种定价决定了资源开发利用社会利益,按产权及资源稀缺程度的分配。同时,资产产权制度也决定资源配置效率。
    ①许涤新等,《政治经济学词典》,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②沈满洪,《庇古税的效应分析》, 浙江社会科学,1999 年第 8 期。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3 页。物化劳动(包括机器、设备、厂房、自然资源中赋予了人类劳动的部分)也是要得到补偿的。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这部分价值实际上是资本的投入。如果资本投入得不到补偿,就不能够买回各种物化劳动,再生产就会萎缩甚至中断。
    ②物资生产,其含义近乎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主要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产、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废弃物返回环境。人的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自然环境生产则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①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74~89 页。
    ② c 是生产商品消耗的物化劳动,即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 指生产者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 指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
     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影响生态环境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等的出口金额约占年出口总额的 10%左右。
    ②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2004 年论文。
     ①蔡晓明,《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0 版,194-200 页。任何流动的或贮存状态的能量,所包含的太阳能的量,即为该能量的太阳能值。不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社会经济系统,都是由多个节点联结而成的网状或链状系统,物质循环、能量和信息流动,是两类系统的基本特征。就能量流动而言,处于不同层次上的节点的能量质量(能质)是不同的。通常,低层次上节点的能质较低,高层次上节点的能质较高。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假设 1000000J 的太阳光能参与光合作用,其中一部分来自直接照射的太阳光,另一部分太阳能量则通过蒸发作用,形成雨水降落到森林。森林接收利用的能量,1%左右经过森林生产者转化为植物生产量。也就是说,每年产生的新树木和其它植物含有 10000J 能量,其余 999000J 能量则在森林生产过程中以热能方式耗散,太阳光能的利用率仅为 1%。在一个发育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一年中供给森林的 1000000J 太阳能有 10000J 转化为森林生物量,其中 1000J,为生产者输出给一级消费者的能量;以 100J 的能量由一级消费者输出给二级消费者;以 10J 的能量由二级消费者输出给三级消费者;最终,三级消费者提供的能量仅有 1J 了。食物链(网)前端营养级上使用多量焦耳的能量,才转换成末端营养级上少量焦耳的能量,因此,末端营养级上的能量具有较高能质。产生 1g 鹿肉比产生 1g 木材,需要更多的能量,故鹿肉的能质高于木材。能量沿着食物链营养级逐级转化,每转化一次,能质提高一次。由此可见,处于较高层次上的营养级,需要利用大量低质量的能量(如太阳能),才能形成高质量的能量。
    ②李双成、傅小锋、郑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1 年 第 16 卷第 4期。单位能量或物质所含有的太阳能值量即为太阳能值转换(单位为:sej/J 或 sej/g)率,其表达式为:A 种能量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应用的太阳能 J/1JA 种能量。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58 页。
    ①陈星,《现代人,世界的资源都是我们的吗?》,《新经济导刊》,2006 年 11 期。当代有劳动能力的人对自然资源拥有完全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处置权利等一切权利,并且只为当代人服务,这显然是不平等的观点,因为,当代人处于一种绝对主宰的无竞争地位。在今天的现实中,我们这些未来人的“前人”,在“发展”和“致富”的大旗下,总是在极力地挖空各种自然资源。
    ②舒基元、姜学民,《代际财富均衡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 年第 9 期。
    
    ①黄红生 ,《论经济增长和资源分配的代际公平模式》,《探求》,1999 年第 3 期。
    ②张勇、阮平南 ,《资源与财富代际公平判别模型研究》,《商业研究》,2006 年第 6 期。
    ① JOHN A DIXON AND KIRK HAMILTON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Indicator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1997。
    ② Mohan Munasinghe and Jeffret Mcneely  Key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finition and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The Biogeophysical Foundations, New York, 19-56
     ①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与资源价格论述 http://www.industryrd.com.cn/index_3.asp?xxpxddd=211446&xxpxccc=345206。
     ①郭国荣、方虹,《资源产权和产权制度》,《产权导刊》, 2006 年 03 期。
    ①陈星、陈亚芹,《化解自然资源“公地悲剧”的出路》,《产权市场》,2006 年第 10 期。我国疆域辽阔的自然资源,事实上不可能全部由国家所有权支配,自然资源的集体所有权是国家对农民根本利益确认与保护的制度安排。然而,自然资源的集体所有权与国家所有权的产权边界并不清楚,不仅无法律根据,甚至无行政性规范依据。产权纠纷由政府解决,就连其与国家所有权之间的关系也是由政府处理的。即使是集体所有权与国家所有权之间的产权变动,也是由政府的单方行政行为完成的。在对我国自然资源产权领域的产权界定安排、产权制度的变迁层面分析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市场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明显凸现。就在法律制度变迁停滞时,政策的制度变迁却如火如荼。接近 90 年代中期,地方政府拍卖“五荒”产权的举措接连出台,在政府的领导和参预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变迁趋于形成规模。固然这种制度变迁的动力,形式上首先是满足地方政府的寻租心理,但它直接反映了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它把有偿使用作为制度变迁的基本内容,确立了政府与厂商进行交易的规则与程序,使多种资源产权进入市场,从而使厂商通过交易得到资源产权。《矿产资源法》的修正,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变迁又开始启动,突出表现在产权交易规则的法律安排
    。 ②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是在推翻自然资源私有产权的基础上建立的公有产权。与以往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相比,有着深刻的制度蕴涵。新中国的成立,经过土地改革、收归国有等“公有化”产权变动的操作,自然资源的公有产权制度终于得到确立。国家所有权是我国自然资源公有产权的主导形式。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是通过强制性手段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国家和政府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第一部宪法在规定全民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的同时,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显然,自然资源的国有产权,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安排的一开始,就具有无限排他的地位,在社会生产中,自然资源无形中成为一种“公地”。
     ① “公地悲剧”是美国加州大学学者加勒特·哈丁在 1968 年提出来的。其意义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理性行为,导致出现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自加勒特·哈丁著名的论文《公地的悲剧》在 1968 年发表以来,“公地悲剧”这个表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意味着任何时候,当许多人任意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哈丁在文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小村庄,有一片牧民可以自由放牧的公共牧场,牧民的直接利益大小,取决于其放牧的牛羊数量,如果每个人从一己私利出发,就会毫不犹豫地多养羊,因为收益完全归自己,而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负担。一旦过度放牧就会损害公共牧场的草地,直到草地耗尽,所有人都会失去收益。在实际的状况中,尽管所有牧民都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但由于放牧数量多少会使自己的收益变化很大,因此在做出牛羊数量限制的时候,他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利益来考虑,而不考虑公共草地的承受能力,因此,每一位牧民都这样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到无法再养羊的局面。
    ②陈星、 陈亚芹,《化解自然资源“公地悲剧”的出路》,《产权市场》,2006 年第 10 期。
     ①徐刚,《宏观调控步入深水区土地价格改革成攻坚之役》,《新财富》2006 年 10 期。
    ②陈星、陈亚芹,《化解自然资源“公地悲剧”的出路》,《产权市场》,2006 年第 10 期。由于资源产权制度为资源行政管理制度替代和管理,有关资源产权管理及其运作的规则都由政府确定与裁决。资源行政
     ①蒲志仲,《资源产权制度与价格机制关系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年第 6 期
     ①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引自张桂生编,《经济崛起的阶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54-255。
     ①刘明,《完善资源税制,保护西部环境》,《经济论坛》,2001 年第 24 期。
    ②在继续对“三废”综合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给予税收优惠的同时,应重点支持有利于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发展,对其中已成熟的、在生产中已开始运用的先进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替代技术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实行更加倾斜的税收优惠政策。
     ①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4 年论文。
    ②例如,我国的灌溉用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均或多或少地享受政府补贴,因而价格低廉,这是造成农民毫不珍惜地大量使用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土壤、河流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①林瑞基、程颖,《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经济体制改革》,2001 年第 2 期。
    ②成金华,《我国资源——产权关系市场结构》,《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
     ①姚华军、丁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地质经济》,2001 年 第 11 期。
     ①陈星、 陈亚芹,《化解自然资源“公地悲剧”的出路》,《产权市场》,2006 年第 10 期。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中国农业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开发课题研究——农村生产条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马志政等.《哲学价值论纲要》[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5]《自然资源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年版。
    [6]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王玉梁,岩崎允胤.《价值与发展——中日价值哲学新论续集》 [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9]刘永福.《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王玉梁.《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1]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4.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2 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
    [15]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年.
    [19]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概论》[M].比利时:布鲁塞尔版第 2 卷,1338 年.
    [20]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21]H·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2]罗纳德·哈里·科斯 《论生产的制度结构》[C].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3]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词典》[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24]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5]蔡晓明.《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6]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顾士明,林健.《资本论》选读课教材[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8]蒋庭松.《论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9]及聚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0]钱阔,陈绍志.《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
    [31]尚杰.《资源经济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原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7.
    [32]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3]李金昌,姜文来等编著.《生态价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34]李金昌等著.《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35]李玉海.《经济学的本质》[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6]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7]李金昌主编.《资源核算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38]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9]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0]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1]解保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2]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3]张建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4]赫尔曼·E.戴利等.[美]《珍惜地球》[C].马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巫继学.《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J].《经济学家》,2004,11.
    [2]王晔,张慧芳.《可持续发展的代际资源管理》,[J].《经济问题》。2005,6.
    [3]陈星.《现代人,世界的资源都是我们的吗?》[J]. 《新经济导刊》, 2006,11.
    [4]秦洪良,万众.《寻找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改革》,2002 ,2 .
    [5]宋冬林,汤吉军.《从代际公平分配角度质疑新古典资源定价模式》[J].《经济科学》,2004,6.
    [6]晏智杰.《重新认识商品的价值概念及其源泉》[J].《经济科学》,2001,5.
    [7]何承耕等.《自然资源定价主要理论模型探析》[J].《福建地理》,2002,9.
    [8]唐本佑.《论资源价值的构成理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9]白玮,郝晋珉.《自然资源价值探讨》[J].《生态经济学》,2005,1.
    [10]白暴力,杨云霞.《论价值理论的构成及内容》[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6.
    [11]陶江.《资源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之否定》[J].《经济评论》,2005,3.
    [12]李松龄.《价值理论与价值现象》[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3.
    [13]任太增.《对价值理论的分析与思考》[J].《中州学刊》,1999 ,6.
    [14]许成安.《对价值理论中若干基本认识的再思考》[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 ,2 .
    [15]许保利.《价值理论的评价与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1998 ,1.
    [16]朱健.《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试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
    [17]胡义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互补——马恩有关论述的本意》[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12.
    [18]谢钰敏、魏晓平、付兴方.《自然资源价值的深入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2.
    [19]赵秉栋.《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1999 ,6.
    [20]赵凌云.《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1.
    [21]罗丽艳.《自然资源的代偿价值论》[J].《学术研究》 2005,2.
    [22]陈征.《自然资源价值论》[J].《经济评论》, 2005,1.
    [23]杨继瑞.《马克思价格理论体系的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2005,6.
    [24]向国成,韩绍凤.《劳动价值结构论》[J].《求索》,2002 ,2 .
    [25]安晓明.《论自然资源价格的构成和量定》[J].《税务与经济》,2004,3.
    [26]沈满洪.《庇古税的效应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9,8.
    [27]何承耕,林忠,陈传明.李晓.《自然资源定价主要理论模型探析》[J].《福建地理》,2002,9.
    [28]王天义,李鹏.《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基础》,[J] .《求是》,2004 ,6.
    [29]李双成,傅小锋等.《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30]舒基元等.《代际财富均衡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9.
    [21]黄红生 .《论经济增长和资源分配的代际公平模式》[J].《探求》,1999,3.
    [29]张勇,阮平南.《资源与财富代际公平判别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 2006,6.
    [30]郭国荣,方虹.《资源产权和产权制度》[J].《产权导刊》, 2006,03.
    [32]陈星等.《化解自然资源“公地悲剧”的出路》[J].《产权市场》,2006,10.
    [33]徐刚.《宏观调控步入深水区土地价格改革成攻坚之役》[J].《新财富》,2006,10.
    [34]蒲志仲.《资源产权制度与价格机制关系研究》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 6.
    [35]刘明.《完善资源税制,保护西部环境》[J].《经济论坛》,2001,24.
    [36]林瑞基等.《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J].《经济体制改革》,2001,2.
    [37]成金华.《我国资源——产权关系市场结构》[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2 .
    [38]姚华军,丁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经济》,2001 ,11.
    [39]晏智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的再探讨[J].理论经济学,1999,2.
    [40]孙亦军.《建立国有自然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5.
    [41]王舒曼,王玉栋.《自然资源的定价方法研究》[J].《生态经济》,2000,4.
    [42]沈振宇,王秀芹.《自然资源资本化研究》[J].《生态经济》,2001,3.
    [43]苏月中.《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浅析》[J].《生态经济》,2001,9.
    [44]孙蚌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生产要素分配》[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
    [45]史晋川.《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与斯拉法的“标准体系”》[J] .《财经论丛》, 2003,5 .
    [46]李松龄.《劳动价值论的稀少性问题研究》[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
    [47]丁堡骏.《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J] .《当代经济研究》,2001,1 .
    [48]张云德.《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5 .
    [49]毕秀水.《自然资本代际配置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设计》[J] .《中国工业经济》,2004,8 .
    [1]美国康涅迪克州立大学哲学教授 Kupperman《关于价值的哲学和社会学研究》讲座,[A]2006 年.
    [2]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转引自张桂生编,《经济崛起的阶梯》[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54-255.
    [1]人民日报社论.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 2004-02月 22 日 第一版.
    [1]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1/3188468.html
    [2]万保林.《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一--价值探源》[EB/OL].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4603.
    [3]《自然科学的进步是种群继续存在的必要基础》[EB/OL].http://bbs.163.com/shishi/3068367,0,0,0,40,20.html.
    [4]云谷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生态哲学基本》[EB/OL].http://localhost/blog/trackback.do.
    [5]仇德辉.《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 [EB/OL].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14238.
    [6]仇德辉.《统一价值论》价值世界 [EB/OL]. http://www.choudh.com/index.asp.
    [7]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与资源价格论述 [EB/OL]. http://www.industryrd.com.cn/index_3.asp?xxpxddd=211446&xxpxccc=345206.
    [8]赵振华.《国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综述》[EB/OL].http://myy.cass.cn/file/2003030114401.html.
    [1]JOHN A DIXON AND KIRK HAMILTON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Indicator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1997。
    [2] Mohan Munasinghe and Jeffret Mcneely Key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finition and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The Biogeophysical Foundations, New York, 19-56
    [3]H.T.Odum.SYSTEMS Ecology?An Introduction[M].John&Sons.,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