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权型政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什么要建设“平权型政府”?“平权型政府”是否仅仅从理论上阐明政府与人民关系本来平等?怎样才能从实践上构建“平权型政府”?回答这些问题即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运用哲学思辨、政治学分析、行政法理论基础研究及行政法治实践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围绕范畴的提炼和规则的构建,对“平权型政府”相关的理论,“平权型政府”与“自然权利转让”、“平衡论”、“政府法治论”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
     本文认为,“平权型政府”的逻辑前提——政府与人民地位“本来”平等。从法理基础即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解释角度出发,分析了政府权力来源的两种形式以及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合理定位,得出构建“平权型政府”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建设“平权型政府”是顺应时势的行为。
     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中行政权与公民权严重失衡的关注,重新审视行政法理论并做进一步探讨就有了必要性。“平衡论”认为行政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问题,而“政府法治论”的终极目标则是构建“平权型政府”,因此,无论“平衡论”还是“政府法治论”,均关注政府行为,并将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作为它们研究的理论重心。
     本文认为,面对行政权和公民权的失衡,就需要在行政中保护公民权,防止行政权的侵蚀;就需要努力做到政府与公民关系平等化,即做到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平衡”。行政法面对的基本矛盾就是如何处理行政权力与行政相对人之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关系必须通过“政府与公民法律关系平等化”才能真正实现;而“政府法治论”认为政府与人民关系平等化乃至达到政府与人民法律地位的平等乃是现代行政法的根本价值。总而言之,实现公私利益兼顾的良性互动,构建和谐共存、合作互信的政府与公民关系,乃是“平权型政府”的建设目标。可见,“政府法治论”思想中包含了平衡的意蕴,“政府法治论”的理论内涵与“平衡论”有颇多相通之处。
     从本文的研究旨趣出发,建设“平权型政府”首先需要从制度上加以改进,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行政程序立法和行政救济立法的完善。本文认为,完善的行政程序立法是制约行政权和激励公民权的重要因素,是促进行政权和公民权平衡的重要力量,并将行政程序法典化才可以实现制约与激励的路径,达到最终实现权力和权利的结构性平衡。而完善的行政程序立法不仅能够加大对公民权的救济,保障公民权利不受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侵害,也能强化行政权的监督,推进积极立法并不断的向切实执法方向靠近。此外,本文还认为,“平权型政府”的构建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创新,推进依法行政,将政府权力下放于社会,加强公私合作,促进私人规制。
     本文的结论是:“平权型政府”的精神与法治政府互通,构建“平权型政府”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政府与人民关系平等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平权型政府”在政治法律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Why need to build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Whether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merelytheoretically clarifies t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ople should be originally equal? Howto build one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from the practice? These thre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isthe aim of the pap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fining and rules of category,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as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political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ofadministrative law are adopted to discus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relevant theories of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possessiontransfe of natural rights”,“theory of balance” and “theori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logical premise of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is equality betweegovernment and people. From the legal basis interpretation perspective, legitimacy of governmentpower, it analyzes two forms of source of government power as well as the reasonable orientation o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ople,“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of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oncerning serious imequilibrium between administrative rights and civil irghts in China, it isnecessary to review and to further discuss the administrative law theory.According to “Theory ofBalance”, the core issue of administrative law i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cutivepower and civil rights. Thu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ori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is the construction of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common concern oftheory of balance and theori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nistrativepower and civil rights a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entre.
     In the face of the imbalance between executive power and civil rights,the paper regards itnecessary to protect civil rights in the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erosion of executive power and worthyachieving equaliz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namely to balance state power and civilrights.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i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relative person, which must be through the legal statusequaliz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 According to "theori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toequalitiz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ople and even to achieve the legal status equality between is fundamental value of modern administrative law. Thu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ories ofadministrative law is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which is showed that thesound interaction and trust cooperation between public advantage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This is theconstruction of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It is implicated that theories of administrative lawcontains a balanced category, and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ori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theory of balance have quite a lot in comm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urpor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struction of "equality-orientedgovernment" first needs to be improved from the system, and to perfect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relief legislation would be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 This paper aims topolish up the legisl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one important factor to restrict administrativepower and incite citizenship,also an important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administrativepower and civil rights, and by means of the cod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for constraint andincentive can the final structural balance between power and right be reached. Therefore, perfectlegisl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can not only increase the remedy of civil rights, and protect civilrights being affected by the illegal or improper administrative acts, but can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administrative power, promoting positive legislation and keeping a closer direction toward practicalenforcemen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argues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needs theinnovation starting from the system, to promote administration by law, to devolute government authorityin society, to strengthen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and to promote private regul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shares a common spirit with“government by law”, that is to construct while constructing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requiresa limit of government power and inviolability of citizens' personal basic rights. The equalization trend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ople tends to be inevitable throughou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ichrepresents the will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equality-oriented government has an irreplaceable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引文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2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载《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139-147页。
    3杨海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第53页。
    4杨海坤、章志远:《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对话》,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5-60页。
    5黄玉寅:《构建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读后》,载《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41-144页。
    6杨海坤、章志远:《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对话》,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5-60页。
    7杨海坤、章志远:《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对话》,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5-60页。
    8杨海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第53页。
    9熊文钊、郑毅:《建设法治政府的模式与政府法治论》,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第42-45页。
    10杨海坤、章志远:《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对话》,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5-60页。
    11杨海坤、章志远:《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对话》,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5-60页。
    12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5-62页。
    13章志远:《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研究之评析》,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45-50页。
    14[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5参见翁岳生:《法治国家之行政法与司法》,月旦出版公司,1995年版。
    16杨海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第53页。
    17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5-62页。
    18杨海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第53页。
    19杨海坤、章志远:《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对话》,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5-60页。
    20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21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载《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139-147页。
    22罗宗毅:《兼顾行政权与公民权的相对平衡》,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第94-98页。
    23应松年、薛刚凌:《论行政权》,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54-65页。
    24应松年、薛刚凌:《论行政权》,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54-65页。
    25杨海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第53页。
    26刘天喜、牛昉:《论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平等》,《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第44-49页。
    27李海平:《后现代背景下行政法的范式转型——迈向反思型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4-15页。
    28华燕:《隶属到平权:现代行政法律关系的转型》,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第151-154页。
    29[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版,第130页。
    30华燕:《隶属到平权:现代行政法律关系的转型》,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第151-154页。
    31戚建刚:《论我国行政法发展的分析模式》,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2期,第29-35页。
    32阿尔弗雷德·C·阿曼:《新世纪的行政法》,载[新西]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金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18-119页。
    33杨海坤、章志远-:《行政法律关系基本理论问题探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56-63页。
    34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335-336页。
    3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4页。
    36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4页。
    37[日]盐野宏著:《行政法》,第529页。
    38姚海放:《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6页。
    39[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第130页。
    40姚海放:《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30-31页。
    41参见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2包万超:《行政法平衡理论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第58-74页。
    43刘广登:《政府法治论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载《学海》2003年第6期,第74-79页。
    44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载《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139-147页。
    45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19页。
    46应松年、朱维究编著:《行政法总论》,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47(美)彼德,雷俊材译:《彼德语录》,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48[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5页。
    49余敏江:《政府管理改革的新视界:当代公共管理与宪政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208页。
    50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载《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139-147页。
    51沈岿:《行政法理论基础回眸——一个整体观的变迁》,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65-86页。
    52参见郭哲:《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研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09月。
    53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
    5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55王学栋:《公共行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
    56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5-62页。
    57杜飞进:《法治政府建构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页。
    58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5-62页。
    59沈岿:《行政法理论基础回眸——一个整体观的变迁》,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65-86页。
    60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5-62页。
    61沈岿:《行政法理论基础回眸——一个整体观的变迁》,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65-86页。
    62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63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64参见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沈岿:《行政法理论基础回眸——一个整体观的变迁》,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65-86页。
    66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5-62页。
    67熊文钊、郑毅:《建设法治政府的模式与政府法治论》,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第20-23页。
    68郭殊:《论行政法治主义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06-111页。
    69杨巧蓉:《霍布斯自然权利学说初探》,载《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42-45页。
    70沈闯、王志明:《对洛克自然权利思想的探析》,载《理论月刊》2008年第7期,第32-34页。
    71杨巧蓉:《霍布斯自然权利学说初探》,载《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42-45页。
    72陈宇:《近代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现代政治合法性的逻辑推演》,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41-44页。
    7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74明浩:《试论战后民族主义与独裁政治间的关系》,载《理论界》2006年第8期,第209-210页。
    75朱富强:《国家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现实理解:基于社会契约角度的分析》,载《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94-210页。
    76陈宇:《近代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现代政治合法性的逻辑推演》,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41-44页。
    77参见佟德志:《自由立宪与民主理论的创新——美国改革时代的宪政文化研究》;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8谢维雁:《由对抗到妥协:宪政的平衡性探析》,载《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8-27页。
    79周阳:《宪政视野下我国行政权力使用的控制》,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31-36页。
    80姜裕富:《宪政视野下的政府与公民关系》,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22-24页。
    81余敏江:《论统治行政的“权治”特性及其政治哲学基础》,载《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50-55页。
    82高振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逻辑》,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0-14页。
    83庄晓春:《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第51-53页。
    84庄晓春:《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第51-53页。
    85明浩:《试论战后民族主义与独裁政治间的关系》,载《理论界》2006年第8期,第209-210页。
    86高萍美:《公民意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生变量》,载《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9-22页。
    87杨汇智:《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变迁研究以人的发展为视阈》,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3-164页。
    88刘祖云、曲福田:《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54-63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0高振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逻辑》,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0-14页。
    91曹寻真:《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及其平等化趋势分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32期,第53-55页。
    92朱富强:《国家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现实理解:基于社会契约角度的分析》,载《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94-210页。
    93曹寻真:《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及其平等化趋势分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32期,第53-55页。
    9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5余敏江:《论统治行政的“权治”特性及其政治哲学基础》,载《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50-55页。
    96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97周瑞麟:《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影响》,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73-75页。
    98曹寻真:《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及其平等化趋势分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32期,第53-55页。
    99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100张康之:《论行政发展的历史脉络》,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51-57页。
    101庄晓春:《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第51-53页。
    102曹寻真:《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及其平等化趋势分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32期,第53-55页。
    10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104高振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逻辑》,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0-14页。
    105参见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6曹寻真:《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及其平等化趋势分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32期,第53-55页。
    107李景鹏:《政府的责任和责任政府》,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6-19页。
    108朱富强:《国家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现实理解:基于社会契约角度的分析》,载《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94-210页。
    109吴巧瑜:《论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良性互动的市民社会》,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8-31页。
    110吴巧瑜:《论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良性互动的市民社会》,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8-31页。
    111吴巧瑜:《论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良性互动的市民社会》,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8-31页。
    112曹寻真:《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及其平等化趋势分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32期,第53-55页。
    113[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7-88页。
    114[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0-92页。
    115参见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6曹寻真:《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及其平等化趋势分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32期,第53-55页。
    117梁横江:《论公共事务治理的二元对立特征及其缺陷》,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11页。
    118陈国权、李院林:《政府职责的确定:一种责任关系的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第69-75页。
    119陈国权、李院林:《政府职责的确定:一种责任关系的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第69-75页。
    120林莉、刘祖云:《政府与公民关系研究:回顾与延展》,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2期,第42-48页。
    121金瑞:《论现代行政文化氛围中的政府与公民关系》,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9-21页。
    122曹寻真:《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及其平等化趋势分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32期,第53-55页。
    123关保英:《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124张淑芳:《论行政立法的价值选择》,载《中国法学》2003第4期,第55-64页。
    125[英]威廉·韦德:《宪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26罗豪才、宋功德:《现代行政法学与制约、激励机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77-88页。
    127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5-62页。
    128参见沈岿,王锡锌:《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反思与探索——访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总干事兼秘书长应松年教授》。
    129武步云:《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公共权力论》,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15-20页。
    130皮纯协,冯军:《关于“平衡论”疏漏问题的几点思考——兼议“平衡论”的完善方向》,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第40-50页。
    131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5-62页。
    132熊文钊、郑毅:《建设法治政府的模式与政府法治论》,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第42-45页。
    133参见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4参见关保英:《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5[英]威廉·韦德:《宪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36应松年、朱维究、方彦:《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初探》,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第78-83页。
    137参见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8曹寻真:《内生主体性诉求:现代行政法的演变与糅合》,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179-181页。
    139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4页。
    140曹寻真:《内生主体性诉求:现代行政法的演变与糅合》,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179-181页。
    141曹寻真:《内生主体性诉求:现代行政法的演变与糅合》,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179-181页。
    142曹寻真:《内生主体性诉求:现代行政法的演变与糅合》,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179-181页。
    143沈岿:《行政法理论基础回眸——一个整体观的变迁》,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65-86页。
    144曹寻真:《内生主体性诉求:现代行政法的演变与糅合》,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179-181页。
    145曹寻真:《内生主体性诉求:现代行政法的演变与糅合》,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179-181页。
    146曹寻真:《内生主体性诉求:现代行政法的演变与糅合》,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179-181页。
    147罗豪才、袁曙宏、李文栋:《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2期,第52-59页。
    148曹寻真:《内生主体性诉求:现代行政法的演变与糅合》,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179-181页。
    149罗豪才、宋功德:《现代行政法学与制约、激励机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77-88页。
    150何士青:《论行政法治》,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6期。
    151王连昌、马怀德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第219页。
    152汤艳红、李昌庚:《试论我国行政权的监督制约体制》,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第34-37页。
    153魏健馨:《公民权探析》,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8-11页。
    154罗豪才、宋功德:《现代行政法学与制约、激励机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77-88页。
    155[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版,第133-134页。
    156参见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157[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版,第205页。
    158杨海坤:《论我国行政程序法典化》,载《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第88-94页。
    159参见马生安:《法治理念下的行政行为》,《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04月。
    160夏新华:《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70页。
    161何勤华:《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序”。
    162章剑生:《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三个基本问题》,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54-158页。
    163陈兴良:《经济刑法学》(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164章剑生:《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三个基本问题》,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54-158页。
    165参见郭慧:《我国政务公开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05月。
    166羊琴:《行政相对方权利制约行政权的若干思考》,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2期,第46-52页。
    167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152页。
    168[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7页。
    169舒国滢:《法制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149页。
    170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367页。
    171吴高盛:《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172王周户、柯阳友:《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价值分析》,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2期,第77-81页。
    173李素贞、黄凤兰:《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价值分析》,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5期,第49-53页。
    174蔡文斌:《行政争议与行政程序》,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47页。
    175何军:《民主立法的理论与北京市人大的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207页。
    176葛伟民:《公安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反思与重构》,载《公安学刊》2005年第4期,第47页。
    177王静著:《美国行政法法官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178林莉红:《行政救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1期,第41-49页。
    179李斌:《行政救济功能初论》,载《行政与法》2003年第1期,第39-40页。
    180[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76页。
    181[美]B·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182林莉红:《论行政救济的原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4期,第26-31页。
    183公丕祥:《法律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国近现法制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关联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184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153。
    185[英]丹宁:《法律的训诫》,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186程艳:试论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载《求实》2006年第12期,第194-195页。
    187李斌:《行政救济功能初论》,载《行政与法》2003年第1期,第39-40页。
    188欧阳丽君:《浅析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之正当性因素》,载《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43-45页。
    189黄学贤、马超:《行政复议:制度比较、功能定位与变革之途》,载《法治研究》2012年第5期,第34-44页。
    190杨海坤、朱中一:《跨人21世纪的中国行政诉讼法学——90年代中国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综述》,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刊,第533-568页。
    191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8页。
    192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329页。
    193姜明安:《行政诉讼功能和作用的再审视》,载《求是学刊》2011年第1期,第81-88页。
    194罗豪才、袁曙宏、李文栋:《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2期,第52-59页。
    195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196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197参见李大为:《国家赔偿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04月。
    198参见李大为:《国家赔偿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04月。
    199李斌:《行政救济功能初论》,载《行政与法》2003年第1期,第39-40页。
    200林庆:《行政文化与伦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201李春成:《公共利益的概念建构评析——行政伦理学的视角》,载《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3-48页,第66页。
    202冷向明:《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模型、标准体及建设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6-87页。
    203马庆钰:《关于“公共服务”的解读》,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第78-82页。
    204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页。
    205[美]谢里尔·西姆拉尔·金,[美]斯蒂福斯:民有政府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206郑行、王伟东、张临成:《现代西方行政改革趋势》,载《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99年第7期,第39-41页。
    207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08曹宁:《浅谈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及对策讨论》,载《科教文汇》2008年03月(下旬刊)》,第134页。
    209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210肖卫兵:《‘9·11’后美国政府信息公开评述》,载《情报科学》2006年第6期,第949-954页。
    211方向:《信息公开立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12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213方向:《信息公开立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2页。
    214姜明安:《行政法基本原则新探》,载《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48-56页。
    21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9页。
    216金乐:《探寻市民社会中政府还权于社会的途径》,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1-13页,第17页。
    217金乐:《探寻市民社会中政府还权于社会的途径》,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1-13页,第17页。
    218金乐:《探寻市民社会中政府还权于社会的途径》,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1-13页,第17页。
    219马维辉:《“隐形社团”之困》,载《华夏时报》2013年03月11日。
    220吴丽华-:《政府管得少才能管得好》,载《华夏时报》2013年03月11日。
    221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7-12页。
    222金乐:《探寻市民社会中政府还权于社会的途径》,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1-13页,第17页。
    223金乐:《探寻市民社会中政府还权于社会的途径》,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1-13页,第17页。
    224马维辉:《“隐形社团”之困》,载《华夏时报》2013年03月11日。
    225陈军:《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法的变化与革新》,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84-187页。
    226陈军:《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法的变化与革新》,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84-187页。
    227陈爱娥:《德国行政法学的新发展》,元照公司出版,2009年版,第180-179页.
    228黄锦堂:《<行政法总论之改革:基本问题>要义与评论》,载《宪政时代》2003年第2期,第249、283页。
    229柳砚涛,刘宏渭:《行政法的嬗变:由公法到公私法合一》,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33-38页,第78页。
    230陈军:《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法的变化与革新》,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84-187页。
    231柳砚涛、刘宏渭:《行政法的嬗变:由公法到公私法合一》,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3-38页,第78页。
    232陈军:《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法的变化与革新》,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84-187页。
    233韩康:《“私人行政”的规制研究》,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26-28页。
    234章志远:《行政法学视野中的民营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147-154页。
    235韩康:《“私人行政”的规制研究》,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26-28页。
    236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60页。
    237戴小明、王贵松:《行政的变迁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述评》,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5期,第141-144页。
    238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239[美]乔迪·弗里曼:《私人团体、公共职能与新行政法》,晏坤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26页。
    240参见周游:《担保行政:公用事业公法治理模式探析》,《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03月。
    241陈军:《论私人的行政主体法律地位》,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6期,第35-39页,第51页。
    242王缉思、唐士其:《多元化与同一性并存——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页。
    243罗豪才、宋功德:《现代行政法学与制约、激励机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77-88页。
    244黄竹胜:《论行政法治主义与行政法解释》,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1期,第12-17页。
    245柳砚涛、刘宏渭:《行政法的嬗变:由公法到公私法合一》,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3-38页,第78页。
    246罗豪才、宋功德:《现代行政法学与制约、激励机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77-88页。
    247华燕:《隶属到平权:现代行政法律关系的转型》,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第151-154页。
    248柳砚涛、刘宏渭:《行政法的嬗变:由公法到公私法合一》,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3-38页,第78页。
    249魏星河:《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载《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6期,第31-35页。
    250陈文、黄卫平:《改革先行地区的公民自主政治参与——基于深圳经济特区若干案例的分析》,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52-55页。
    251高萍美:《公民意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生变量》,载《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9-22页。
    25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9页。
    253参见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04月。
    254朱虹:《论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与任务》,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6页。
    1.夏勇:《法治源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应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4.陈泉生:《行政法的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董克用主编:《构建服务型政府:第三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罗豪才主编:《行政审判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1.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李龙主编:《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青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思维》,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5.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杨萦垣,徐杰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版。
    18.《行政法概要》编写组:《行政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19.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应松年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词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王周户:《行政法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4.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李忠:《论复合宪法监督模式》,载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6.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7.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8.《刑法问题与争鸣》编委会编:《开法问题与争鸣))(第二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29.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0.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吴玉章著:《论自由主义权利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7年版。
    32.莫于川:《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
    33.夏勇:《依法治国——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孙向军,戴木才:《走向中国政治文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35.田文利:《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及其法治化路径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36.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刘莘:《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法治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张树义:《法治政府的基本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薛刚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丁以升:《法治问题研究——东方法学丛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段红柳:《构建法治政府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5.肖北庚:《走向法治政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46.郭建:《中国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张英俊:《现代行政法治理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李林:《中国法治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9.王强:《政府管理创新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1.胡锦光:《以案说法——行政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俞可平:《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3.李林:《中国法治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4.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张创新:《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张亲培:《公共财政的政治学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9.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0.蔡立辉:《政府法治论——转轨时期中国政府法制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1.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63.张树义:《中国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4.张树义:《行政法学新论》,时事出版社1991年版。
    65.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阐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6.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7.王连昌:《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8.李昌道:《美国宪法史稿》,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69.张彩凤:《英国法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0.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江必新,周卫平:《行政程序法概要》,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72.徐显明:《人权研究》(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3.陈兴良:《法治的使命》,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4.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5.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评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自然法:古典与现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77.翁岳生:《行政法》,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78.翁岳生:《法治国家之行政法与司法》,台湾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
    79.李震山:《行政法导论》,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版。
    80.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增订版。
    81.石佑启:《行政服务承诺制析论》,《行政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2.[日]盐野宏:《行政法I》,刘宗德,赖恒盈译,台湾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83.[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4.[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周作彩译,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8年版。
    85.[日]和田英夫:《现代行政法》,倪健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l993年版。
    8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87.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8.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89.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商务印书店1963年版。
    90.洛克:《政府论》(上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店1964年版。
    91.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载《现代世界法学名著》,梁慧星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9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9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吴献书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96.[美]菲利普·海恩斯:《公共服务管理的复杂性》,孙健译,清华大学出版2008年版。
    97.[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8.[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M·利文:《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概要》,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9.[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00.[美]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1.[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l996年版。
    102.[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3.[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郑戈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05.[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06.[英]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7.[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8.[英]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9.[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10.[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11.[法]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1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4.[法]莫里斯·奥里乌:《行政法与公法精要》,龚觅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1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16.[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1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一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8.[美伯恩斯等著:《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9.[美]戈尔丁:《法律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20.[美]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1.[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一一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22.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3.戴维·奥斯本,特德·盖本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24.张成福:《论公共心脏的“公共精神”》,《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
    125.齐明山:《对新公共管理的几点反思》,《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26.沈荣华:《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127.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和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28.杨国鹏:《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综述》,《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129.吕雅范,于新恒:《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的评析及其对策建议》,《行政与法》2007年第12期。
    130.何青青:《衡阳中级法院工作报告未获通过》,《人民之友》2007年第3期。
    131.张康之,扬艳:《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132.郑传坤:《建设服务型政府与行政执法改革》,《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33.杨阳,李希顺:《论政府法治进程中的立法问题》,《理论观察》2005年第5期。
    134.王丛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法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135.莫于川:《建设法治政府推动法文化革新——依法行政须树立现代行政法治观念》,《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5期。
    136.杨杰:《服务型政府的若干问题分析》,《长白学刊》2005年第2期。
    137.李玥:《在对拆迁,需要的是民主与法治》,《改革内参》2007年第12期。
    138.童之伟:《权利本位说再评议》,《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
    139.吴金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府法治精神》,《法学天地》1999年第4期。
    140.韩蒙:《建设法治政府的路径选择》,《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141.孟大川,张为波,杨泽辉,陶进华:《成都市法治政府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实现路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142.杨鸿台:《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及政府职能转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
    143.蔡社文:《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分析》,《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年第7期。
    144.张紧跟:《纵向政府间关系调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新视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145.荣仕星:《加强我国政府法治能力建设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46.万高隆:《我国法治模式与地方行政立法构想》,《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147.秦芩,申来津:《政府法治化与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有治理》,《行政与法》2006年第3期。
    148.李爱媚:《从行政自由裁量权角度谈公务中依法行政》,《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7期。
    149.周志忍:《我国行政体制的特征与政府职能优化》,《唯实》1997年第6期。
    150.刘光大,莫勇波:《论我国政府间纵向职权划分模式的战略选择——从行政性分权模式向法治式分权模式的转型》,《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11期。
    151.陶学荣,黄元龙:《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52.娄成武:《论行政责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53.张亲培:《回归公共行政的本质——论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
    154.魏娜:《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55.杨立新:《为什么说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党政干部学刊》1999年第6期。
    156.卢明:《论依法行政》,《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157.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理论基础》,《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58.姜晓萍:《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59.王义,卜章敏:《从传统官僚体制到新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社会基础比较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60.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7期。
    161.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162.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其多元认知》,《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163.陈家刚:《协商民主的价值、挑战与前景》,《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164.戴激涛:《协商民主的理论及其实践:对人权保障的贡献———以协商民主的权力制约功能为分析视角》,《时代法学》2008年第2期。
    165.马海龙,张钦朋:《服务型政府管理中的协商民主研究》,《行政与法》2006年第12期。
    166.高凛:《控权论:现代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167.蒋开富:《正当性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68.周世中:《论法的正当性》,载《学术论坛》2001年第4期。
    169.刘毅:《“合法性”与“正当性”译词辨》,《博览群书》2007年第3期。
    170.严存生:《法的合法性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
    171.严存生:《道德性:法律的人性之维——兼论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
    172.张千帆:《世界行政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73.毛玮:《行政法红灯与绿灯模式之比较》,《法治论丛》2009年7月第24卷第4期。
    174.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公域软法的一般理论及其中国实践》,《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175. Philip Wood, Project Finance:《Subordinated Debt and State Loans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ries)》,Sweet&Maxwell,1995.
    176. R. Yescombe:《Principles of Pro ject Finance》,Academic Press,2002.
    177. Kadi, N; Karakurt, H; Erdal:《Determination of replacement of some inorganic elements inpulvinus of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cv. Gina2004) at chilling temperature by the WDXRFspectroscopic technique》,《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 scopy&Radiative Transfer》,2007,Vol.103,No.2.
    178. Zehra Yumurtaci; Hasan Hueseyin Erdem:《Economical analyses of build-operate-transfer modelin establishing alternative power plants》,《Energy Conversion&Management》,2007,Vol.48,No.1.
    179. Ahmed F. M. Salman; Miroslaw J. Skibniewski; Ismail Basha:《BOT Viability Model forLarge-Scale Infra structure Projects》,《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7, Vol.133; No.1.
    180. Miao-Sheng Chen; Huei-Fu Lu; Huei-Wen Lin:《Are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uitable toengage in BOT or BLT scheme? A feasible analysis for the relationship of private and nonprofitsect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 Vol.24; No.3.
    181. V. Thomas, Satyanarayana N. Kalidindi, L. S. Ganesh:《Modelling and assessment of critical risksin BOT road projec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6,Vol.24, No.4/6.
    182. Yu Lin Huang, Shih-Pei Chou:《Valuation of the minimum revenue guarantee and the option toabandon in BOT infrastructure projec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6,Vol.24; No.4/6.
    183. R. Jurcik:《Agricultural Economics/Zemedelska ekonomika》,《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andpossi bilities of their using in the field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2006,Vol.52; No.9.
    184. Matti Siemiatycki:《Implications of 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Public Transit Infrastructure: The Case of Vancouver》,《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Research》,2006, Vol.26; No.2.
    185. Chao-Chung Kang; Cheng-Min Feng; Haider A. Khan:《Risk assessment for build-operate-transferprojects: a dynamic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approach》,《Computers&OperationsResearch》,2005,Vol.32; No.6.
    186. Anthony Chen; Kitti Subprasom; Zhaowang Ji,《A simulation-based multi-objective geneticalgorithm (SMOGA) procedure for BOT network design problem》,《Optimiz ation andEngineering》,2006, Vol.7,No.3.
    187. Miao-Sheng Chen; Huei-Fu Lu; Hu ei-Wen Lin:《Are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uitable toengage in BOT or BLT scheme? A feasible analysis for the relationship of private and nonprofitsect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 Vol.24,No.3.
    188. Dimitris Th. Askounis; Argiris G. Kagiannas; John Psarras:《Modern Financial Mechanism FurRenewable Eenergy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on New and Renewable Technologies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2.
    189. Joseph P.:《Bid Compensation Decision Model for Projects with Costly Bid Preparation》,《Connolly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6, Vol.132,No.4.
    190. Salamon, Lester M:《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welfare stat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191. Francois P.:《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s an argument for government provision》,《J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2000, Vol.78, No3.
    192. Chapman B:《The profession of government: the public service in Europe》,Greenwood Press,1980.
    193. Brimson J A, Antos J:《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for service industries, government entities,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Wiley,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