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录学是一种学术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范畴。它与其它社会意识有着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特别是各时期的学术思潮对目录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很大。中国古代目录学家编纂的目录,不仅限于著录历代典籍的存与亡,而且还反映历代学术发展、演变的状况,叙列学术发展的脉络、源流,评价人品、学术之优劣、短长。因此,古籍目录与古代学术的发展变化息息相通,是中国古代学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价值与功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是不容忽视的。
     编纂于清乾隆时期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古籍目录《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是古典文化进入成熟、总结阶段的精品,它既包蕴着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生成、流变的轨迹,又潜藏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心态以及十八世纪文化思想精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煌煌200卷一万余条提要,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和学术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然而,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产生两个多世纪以来,学界研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多只是将其看作一部目录学著作,其学术价值亦仅限于“卷第之繁复,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而对于它的“议论之公平”和“瑕瑜不掩”则很少有人作过专门研究,更遑论从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去审察它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其目录学价值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会发现,这是一部体系庞大而又十分精严的学术史著作,其搜录或存目古代典籍,皆出于一定的学术理念和旨趣,所体现的是当时学术文化界的贤达对几千年学术发展的总结与批评,鲜明地反映出十八世纪知识界的学术特征和思想观念。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四家分纂稿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比勘和分析,从学术史、思想史高度深入研讨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各种因素,揭示和诠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的内涵和实质,理解并把握其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学术思想、学术方法论、意义价值以及相关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和规律性探讨。
     论文在绪论以下,力求从三个方面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研究进行考察和论述。一是论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产生背景及编纂历程。论文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产生背景;其次考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过程,讨论分纂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间的关系、内容差异及差异原因,从而得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既非单纯的集体创作,又不是绝对的纪昀一手所成,更不是乾隆帝钦定的“一人之私见”,而应是以纪昀为首的集体创作。其学术思想与十八世纪学术思潮紧密相关,是十八世纪重汉学、贬宋学的主流学术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具有正统的官方的学术思想特征。二是深入梳理经史子集四部的学术源流和学术背景,并从文献学和学术批评的角度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思想和方法论进行理析和研究,从而勾勒出一个整饬有序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体系。三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部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和学术价值的目录学巨作毕竟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学术思想和方法论一方面浸染学术总结期的优势和底蕴,有其十分精华的一面;同时也受社会没落期的影响,也有其十分迂腐的一面,所以对其学术价值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理解。论文考、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彰,力求从基本材料入手,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contents discipline is a kind of academic culture that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upper stratum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It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it, especial the academic trend of each times. The catalogues compiled by the ancient scholars not only recorded the origin and disappearance, but also reflected the variation of academy of each times, stated the system and origination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made the valuation to the academy and authors. Therefore, the catalogue of this ancient work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academ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ancient academy , the valuation of which is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academy.
     The summary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KUQUANSHU, the biggest ancient catalogue , compiled in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s the essence of ancient works that lay in the mature stage. The work not only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cademy, but also lurk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though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thousands of summaries of this work has high academic merit and academic valuation and contains rich academic thought and academic approachs, but since it appeared two hundreds years ago , the academic circle only considered it as a kind of a work of content discipline and ignore of it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ation such as the fair argument, real records, etc. In fact, the valuation of its content discipline is only a superficial phenomenon. Investigated from the culture history and the thought history, the summary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KUQUANSHU is a work with enormous system and accurate academy history that records the ancient works from a certain academic thought, represents the conclusion and critics to the thousand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that times and reflects sharply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ception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is essay tries to compare the compiled separate drafts from Weng fanggang, Yao nai, Shao jinhan with the summary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KUQUANSHU to study deeply the 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its methodology in the summary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KUQUANSHU from the angle academy history and thought history and to expose the contents and essence of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in it and master the real significance and great valuation in the eminent work.
     Following the preface, this essay makes a careful research to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from three respective. Firstly, it argues the history background and compiled process of the summary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KUQUANSHU. The background of this work is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cademy and thought, etc, and then the compiled process i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parate summary compiled and the summary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KUQUANSHU, the difference of content and the cause of the differing are argued prudently, too. According to the discreet study,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work is simply not written by JI yunyi or assigned by emperor Qian long, but is a work compiled by collective whose leader is Ji yunyi. Its academic thought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eighteenth academic trend reflected the dominant academic thought that considered learning of Song dynasty as important, but that of Song I as negligible thing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embodied the traditional official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this essay deeply arranged the academic sources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JINGSHIZIJI and studied its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from the document and methodology to outline an orderly system about the acede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Thirdly, the acedemic thought ang methodology of the great work compiled in the last dynasty of fedual society ,after all, have the advantage and base of mature acedemy, but it also has the pedantic aspect affected by the social decline, therefore we must fairly and objectively valuate its acedemic valuation. In short, this essay get the new conclusion from basic materials and the differing investigation.
引文
①本论文所引《总目》一般是指殿本,主要用的是1997年中华书局《总目》整理本。
    ②[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卷首《序》,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③[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86页。
    ④[清]张之洞《蝤轩语》,《语学》,清光绪八年江西聚珍版,第25页。
    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51页。
    ①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页。
    ②胡楚生《中国目录学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6版,第272页。
    ③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出版说明》,上海书店1998年版,第2页。
    ④刘乃和《陈垣对<四库全书>研究的贡献》,《历史文献研究论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⑤刘乃和、周少川等《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①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卷首《序》,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刘兆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元人别集补正》,《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新第1卷第1期。
    ①彭斐章等编《目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2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3页。
    ④彭斐章等编《目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①[清]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浙江省立图书馆1931年。
    ②[宋]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卷十《荀子》,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92-193页。
    ③[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④《总目》卷九一《荀子》条,第1195页。
    ⑤《总目》卷九一《荀子》条,第1195页。
    ①周积明《<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②周积明《<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③其中翁方纲分纂稿是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文中再次出现的,如无特殊说明,均简称翁稿。姚鼐、邵晋涵、余集的分纂稿亦简称姚稿、邵稿、余稿。
    ①[宋]郑樵《通志》(下册)《校雠略》,《编书必谨类例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804页。
    ①分见于李学勤《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历史教学》1959年第7期;董作宾《商代龟卜之推测》,《安阳发掘报告》1929年12月第1期。
    ②[汉]班固《汉书》卷一《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1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④[汉]王充著《论衡》卷八四《对作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41页。
    ①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14页。
    ②[梁]萧统《文选》,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22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907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五八《许善心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7页。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经籍会通》(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页。
    ③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④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161页。
    ①[宋]李昉《太平御览》(五)卷六○八《叙经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25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卷二《文帝纪》引《典论》曹丕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0页。
    ③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6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卷三九《荀勖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54页。
    ⑤[唐]徐坚《初学记》(上册)卷十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98页。
    ⑥[清]严可均《全梁文》(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4页。
    ⑦[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①[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元史艺文志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25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③[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浙江省立图书馆1931年。
    ④《总目》卷一四五《释家类序》,第1923页。
    ⑤[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8页。
    ①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②《总目》卷首《凡例》,第31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31页。
    ①[清]卢文弨《钟山札记》卷四,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②[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③[清]严可均《全梁文》(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5页。
    ④[清]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7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序》,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1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六《经籍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2页。
    ④[宋]郑樵《通志》(下册)《灾祥略叙》,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911页。
    ⑤《总目》卷八五《崇文总目》条,第1129页。
    ⑥《总目》卷八五《目录类序》条,第1128页。
    ① 《总目》卷八五《崇文总目》条,第1130页。
    ② 《总目》卷八五《直斋书录解题》条,第1132页。
    ③ 《总目》卷八五《文渊阁书目》条,第1133页。
    ①《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②《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③[清]严可均《全梁文》(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5页。
    ④《总目》卷八五《目录类序》条,第1128页。
    ⑤[清]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叙》,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浙江省立图书馆1931年。
    ①[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序》,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7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五八《许善心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7页。
    ①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②[宋]郑樵《通志》(下册)《校雠略序》,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803页。
    ③《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①[清]萧爽《永宪录》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页。
    ②《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29页。
    ③《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九《乾隆四十六年四月辛酉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④《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15页。
    ⑤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①章乃炜《清宫述闻》卷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157页。
    ① 《清史稿》,《世祖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页。
    ② 《清史稿》卷一○六《志》八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3102-3103页。
    ③ 《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七《御制祝文》,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7页。
    ④ [清]康熙《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一集卷十九《性理大全序》,文渊阁四库本。
    ⑤ 《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丁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本,第15页。
    ① 《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三四《圣谕十六条》,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17页。
    ② [清]徐熙麟、钱泳《熙朝新语》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③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五九,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10页。
    ④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九,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877页。
    ⑤ 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6页。
    ⑥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一二八,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876页。
    ⑦ 《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三○九《乾隆十三年二月庚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⑧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页。
    ⑨ 《总目》卷五八《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条,第814页。
    ⑩ 《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七九,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32页。
    ① 《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二一六,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8页。
    ②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页。
    ③ 《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一二八,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876页。
    ④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4页。
    ②陈正宏、谈蓓芳《中国禁书简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198页。
    ①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谕内阁著直省督抚学政购访遗书》,第1页。
    ② 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清]阮元《揅经室集》,《揅经室一集》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1页。
    ②[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③[清]姚莹《东溟文外集》卷一,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同治六年刊本,第34页。
    ④关于乾嘉汉学的产生及兴盛原因,是迄今学界讨论较多、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清末以来,章太炎、梁启超等主要从清廷的文化专制政策,即滥用文字狱加以说明:8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又从清代康乾盛世经济发荣、政治稳定和统治者的提倡去解释;随后,又有学者着重从学术思想本身的发展,认为乾嘉 汉学是清初反理学思潮的延续和发展。本论文认为,这几种看法,各执一端,都只是着重从一个方面去分析,因而也都不足以令人信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外在因素说(社会因素)和内在因素说(学理层面),没有康乾盛世,也就没有根深叶茂的乾嘉汉学;没有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也就没有乾嘉汉学的产生与发展,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的。
    ① 对于清代学术的“内在理路”的逻辑发展,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观点。一种是把清代学术当作宋明学术的反动,此种观点以梁启超、胡适等为代表:一种是把它当作宋明学术的延续,其中以钱穆、余英时为代表。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又失之偏颇。清代学术应是在宋明学术基础的批判继承,又为宋明学术创新发展。
    ②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明夷待访录》(卷一)《原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③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正始》,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89页。
    ④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页。
    ①[清]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六册《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929页。
    ②[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2页。
    ③《总目》卷三六《四书释地》条,第478页。
    ④[清]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五《与戴唐器书》,文渊阁四库本。
    ⑤[清]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一,文渊阁四库本。
    ⑥[清]方东树《汉学商兑》,《汉学师承记(外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86页。
    ⑦[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⑧[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⑨《清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6页。
    ①[清]惠栋《松崖文钞》卷一《上制军尹元长先生书》,《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7册。
    ②[清]惠栋《松崖文钞》卷一《九经古义述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7册。
    ③[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九《惠先生栋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15页。
    ④关于乾嘉汉学内部派别的划分,以地望名其学派,有明确的命名和划分始于章太炎,梁启超完全采纳章太炎的说法。自章、梁之说出至今,凡治清代学术思想史者,在论及乾嘉汉学的派别划分时,大都沿用此说。但近些年来,有些学者对吴、皖分派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乾嘉学术是一个历史过程,吴皖分派无形中掩盖其演进的轨迹;乾嘉汉学是同一个学派,他们的治学宗旨基本相同,但同一学派中的学者也有差异和各自的风格;以地域划分两派,以及所谓吴派佞汉嗜古,皖派实事求是地概括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认为吴皖分派不成立(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本文认为两种观点都有其一定合理性,但本文中采纳章太炎、梁启超的分派说。
    ⑤[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①[清]戴震《戴震文集》卷九《与是仲明论学书》,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页。
    ②[清]戴震《戴震文集》卷六《段玉裁<戴东原集>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2页。
    ③[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五《汪容甫墓志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0页。
    ④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卷首《自序》,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⑤[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2页。
    ①[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周籀书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4页。
    ②[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2页。
    ③[清]黄宗羲《南雷文约》卷一《陆文虎先生墓志铭》,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96页。
    ④[清]惠栋《松崖文抄》卷一《九经古义述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7册。
    ①[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58页。
    ②[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卷一,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③[清]方东树《汉学商兑》(下),《汉学师承记(外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97页。
    ④[清]焦循《雕菰集》卷一三《寄朱休承学士书》,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3页。
    ⑤[清]焦循《雕菰集》卷一五,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2页。
    ①[清]阮元《揅经室集》,《揅经室一集》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2页。
    ②[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③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首《序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页。
    ①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03-433页。
    ① 《总目》卷首《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简称《进表》),第13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十八日谕》,第145页。
    ①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三)《陈硕甫所著书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7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谕》,第229页。
    ① 王重民《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卷首,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1934年,第1页。
    ②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奉上谕》,第1页。
    ③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奏陈购访遗书意见折》,第20-21页。
    ④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谕》,第67页。
    ⑤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①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五日谕》,第240页。
    ①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谕》,第55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校核<永乐大典>条例等事折》,第59页。
    ③ 《总目》卷首《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第15-29页。
    ①[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一六《翰林院侍讲寅桥刘公墓志铭》,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②[清]阮元《揅经室集》,《揅经室三集》卷五《纪文达公集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31页。
    ① 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上海书店1937年版,第3页。
    ②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③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四日谕》,第2页。
    ④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四日谕》,第2页。
    ①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谕》,第211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五日谕》,第239-240页。
    ③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五日谕》,第240页。
    ① 《总目》卷一九八《词曲类序》条,第2779页。
    ②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6、37、66、74页。
    ①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十二日谕》,第2025-2026页。
    ①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首《序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51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谕》,第2页。
    ③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九月九日江苏巡抚萨载奏折》,第253-254页。
    ①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湖南巡抚觉罗敦福奏折》,第326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朱筠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第21页。
    ③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大学士刘统勋奏折》,第54页。
    ④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谕》,第2页。
    ⑤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谕》,第2页。
    ⑥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大学士刘统勋奏折》,第54页。
    ①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大学士刘统勋奏折》,第55-56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办理四库全书处奏折》,第67页。
    ③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谕》,第228页。
    ④ 对于《总目》的编纂过程,司马朝军在其《<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一书中认为,《总目》的编纂分为四个步骤,即分纂官起草、总纂官修订、总裁官裁正、清高宗钦定。笔者在论文中认同其观点。但对于四个环节的顺序,笔者与其看法相异,并在文中阐释自己的一些认识。
    ⑤ 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① 陈垣《书于文襄论四库全书手札后》,《图书馆学季刊》1933年第4期。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奏议覆朱筠所陈采访意见折》,第54页。
    ③ 《总目》卷首《凡例》,第31页。
    ④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奏议覆朱筠所陈采访意见折》,第52页。
    ⑤ 《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⑥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奏议覆朱筠所陈采访意见折》,第54页。
    ⑦ 《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⑧ [清]于敏中《于文襄公论四库全书手札》(不分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33年。
    ⑨ 《总目》卷首《凡例》,第31页。
    ①[清]于敏中《于文襄公论四库全书手札》(不分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33年。
    ②《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③[清]于敏中《于文襄公论四库全书手札》(不分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33年。
    ④《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⑤《总目》卷一三七《永乐大典》条,第1808页。
    ①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九《戴先生震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21页。
    ③[清]洪榜《戴先生行状》,引自戴震《戴震全书》卷七,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6页。
    ① 对于两种提要异同,自《总目》成书以来,就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像叶昌炽、谭献、黄云眉、陈垣、尹炎武、郭伯恭、黄爱平、周积明、司马朝军等,他们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就是《总目》的提要与原撰提要稿几乎没有相同的,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动。本论文认为他们的析理各具特色,也认为他们的结论很有道理。不过论文的具体分析要在以下章节进行,这里不再累述。
    ②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新世纪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35页。
    ③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大学士刘统勋奏折》,第56页。
    ① [清]阮元《揅经室集》,《揅经室三集》卷五《纪文达公集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31页。
    ② [清]王昶《春融堂集》卷五五《陆君墓志铭》,珠溪文彬斋刻本,清光绪十八年重修本。
    ③ 《清史稿》,《孙士毅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924页。
    ④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9页。
    ① 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13页。
    ② 沈津《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1期。
    ③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奉上谕》,第2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11页。
    ② [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二册)《姑妄听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③ 《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④ [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六刘权之跋《进书表》,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⑤ 《总目》卷首《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十三日谕》,第8页。
    ⑥ 《总目》卷首《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十三日谕》,第8页。
    ⑦ 《总目》卷首《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十五日谕》,第9页。
    ⑧ 《总目》卷首《凡例》,第31页。
    ⑨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质郡王永珞奏折》,第1602页。
    ①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军机大臣奏折》,第1712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90、1991、1992页。
    ③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4-2375页。
    ④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太子太保曹文埴奏折》,第2374页。
    ⑤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太子太保曹文埴奏折》,第2375页。
    ⑥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太子太保曹文埴奏折》,第2375页。
    ⑦ 《总目》卷尾《阮元附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37页。
    ①杨晋龙《“四库学”研究的反思》,《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第4期。
    ②[清]朱硅《知足斋文集》卷六《纪晓岚墓志铭》,引自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上海书店1937年版,第213页。
    ③《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大学士刘统勋奏折》,第54页。
    ④《总目》卷首《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谕》,第2页。
    ⑤《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五日谕》,第240页。
    ⑥[清]于敏中《于文襄公论四库全书手札》(不分卷),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33年。
    ①[清]翁方纲《翁氏家世略记》,国家图书馆吴兴刘氏嘉业堂抄藏本。
    ②[清]翁方纲《翁氏家世略记》,国家图书馆吴兴刘氏嘉业堂抄藏本。
    ③黄云眉《邵二云先生年谱》,《史学杂史稿订存》,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29页。
    ④[清]邵晋涵《南江文抄》,《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清]余集《秋室学古录》卷六《秋室居士自撰志铭》,第25页。
    ⑥《总目》卷首《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十五日谕》,第8-9页。
    ⑦《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90、1991、1992页。
    ① 沈津《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1期。
    ② 《总目》卷一三五《小字录》条,第1787页。
    ① 司马朝军在其《<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一书中提出,王太岳在纂修《总目》期间也曾担任过总纂官的职务,笔者认为他的这种说法缺乏根据。所以文中仍然坚持《总目》总纂官三人说,即为纪昀、陆锡熊和孙士毅。
    ② [清]陆以淮《冷庐杂识》(卷一)《四库全书表文》,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2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② 《总目》卷九二《太极图说述解》条,第1204页。
    ③ 《总目》卷四五《史记疑问》条,第618页。
    ④ 《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①《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②[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卷六,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0页。
    ③[清]阮元《揅经室集》,《揅经室三集》卷五《纪文达公集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31页。
    ④陈垣、尹炎武《影印<四库全书>原本提要缘起》,《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7年10月第3期。
    ①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清]翁方纲《提要稿》第11册第909页。
    ②[清]姚鼐《惜抱轩书录》卷首,光绪五年刻本。
    ③徐雁平《<惜抱轩书录>与<四库全书总目>之比较》,《文献》2006第1期。
    ④[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九《邵学士家传》,《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1页。
    ⑤[清]陈寿祺《左海文集》卷七《南江诗文钞序》,清道光年间陈氏刻本,第35页。
    ⑥[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五《邵晋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① 《秋室学古录》卷六,浙江图书馆,道光年间刊本。
    ① 《总目》卷一七一《枫山集》条,第2302页。翁方纲嘉本《提要稿》第5册第7卷。
    ② 自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提出此一观点后,学界后来学者研究中,几乎都采用此一观点,即认为有的提要另起炉灶。这里笔者认为不妥,毕竟《总目》是在原撰提要的基础上的修改,还是有渊源关系的。
    ③ 《总目》卷一四二《储光羲诗》条,第199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0册第872页。
    ① 《总目》卷八八《通鉴问疑》条,第1165页。姚鼐《书录》卷二“史录”。
    ① 《总目》卷一○三《难经本义》条,第1331页。姚鼐《书录》卷二“子录”。
    ② 《总目》卷一一八《芥隐笔记》条,第1584页。姚鼐《书录》卷二“子录”。
    ① 《总目》卷一六六《秋涧集》条,第2217页。姚鼐《书录》卷四“集录”。
    ① 《总目》卷一六四《雪矶丛稿》条,第2177页。翁方纲《提要稿》第5册第374页。
    ① 《总目》卷三《易通》,第27页。姚鼐《书录》卷一“经录”。
    ② 《总目》卷一一八《芥隐笔记》条,第1584页。姚鼐《书录》卷三“子录”
    ①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谕》,第1页。
    ②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谕》,第3页。
    ①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谕》,第4页。
    ② 《总目》卷首《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初一日谕》,第5页。
    ③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谕》,第1页。
    ④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谕》,第3页。
    ⑤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⑥ 《总目》卷首《凡例》,第1页。
    ① 《总目》卷五八《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条,第814页。
    ① 《总目》卷一七○《野古集》条,第2287页。
    ② 《总目》卷一七二《杨忠愍集》条,第2325页。
    ③ 《总目》卷三六《论语商》条,第475页。
    ④ 《总目》卷九三《榕坛问业》条,第1231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1页。
    ② 《总目》卷一七五《逃虚子集》条,第2388页。
    ③ 《总目》卷一七五《逃虚子集》条,第2388页。
    ④ 《总目》卷一七六《钤山堂集》条,第2414页。
    ⑤ 《总目》卷五○《藏书》条,第702页。
    ① 《总目》卷一七八《李温陵集》条,第2463页。
    ② 《总目》卷一二五《焦弱侯问答》条,第1667页。
    ③ 《总目》卷五○《宋史质》条,第701页。
    ④ 《总目》卷二《周易新讲义》条,第13页。
    ① 《总目》卷一九五《优古堂诗话》条,第2741页。
    ①[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卷六,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0页。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复印本。
    ③[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二《休宁鲍因叔葬其高祖母》,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复印本。
    ⑤[清]阮元《揅经室集》,《揅经室三集》卷五《纪文达公集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31页。
    ⑥[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八《诗序补义序》,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复印本。
    ⑧[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3页。
    ①黄云眉《邵二云先生年谱》,《史学杂稿订存》,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99-100页。
    ②[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五《与胡雒君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③《清史列传》,《姚鼐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④[清]姚鼐《惜抱轩全集·文集》卷七《赠钱献之序》,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73页。
    ⑤[清]《惜抱轩书录》卷首《道光十二年宝山毛岳生序》。
    ①[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七《考订论中之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手稿本。
    ②[清]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4页。
    ③《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复印本。
    ⑤《总目》卷一五《诗集传》条,第193页。
    ⑥《总目》卷一六《诗传旁通》条,第200页。
    ⑦[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八《逊斋易述》序,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⑧[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八《周易义象合纂》序,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⑨《总目》卷五《易用》条,第50页。
    ① 《总目》卷一六《虞东学诗》条,第213页。
    ② 《总目》卷五《周易易简说》条,第49页。
    ③ 《总目》卷一五《慈湖诗传》条,第194页。
    ④ 《清史列传》,《姚鼐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⑤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八八《惜抱上》,齐鲁书社1985年版。
    ⑥ [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一一《与曹中堂论儒林目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手稿本。
    ⑦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⑧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31页。
    ② 《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③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① 《总目》卷五十《宋史新编》条,第701页。
    ② 《总目》卷四八《世史正纲》条,第667-668页。
    ③ 《总目》卷四八《昭代典则》条,第670页。
    ④ 《总目》卷四八《龙飞纪略》条,第669页。
    ⑤ 《总目》卷一二○《论衡》条,第1601页。
    ⑥ 《总目》卷一二四《祝子罪知》条,第1653页。
    ⑦ 《总目》卷二○○《碧山乐府》条,第2823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②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③ 《总目》卷四四《本韵一得》条,第608页。
    ④ 《总目》卷一一七《尹文子》条,第1565页。
    ⑤ 《总目》卷五二《战国策去毒》条,第723页。
    ⑥ 《总目》卷一九四《宋金元诗咏》条,第2721页。
    ⑦ 《总目》卷四四《正韵笺》条,第593页。
    ① [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一二《二十韵》,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② [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一一《书翰致尧翰林集后》,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③ 《总目》卷一一八《靖康缃素杂记》条,第1579页。
    ④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⑤ 《总目》卷一八七《回文类聚》条,第2618页。
    ⑥ [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冶亭诗介序》,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⑦ 《总目》卷一六七《杨仲宏集》条,第2228页。
    ① 《总目》卷一七○《怀麓堂集》条,第2299页。
    ② 《总目》卷四三《六书精蕴》条,第577页。
    ③ 《总目》卷一六七《杨仲宏集》条,第2228页。
    ④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② 《总目》卷六三《学统》,第879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0、3292页。
    ① 《总目》卷六五《廿一史识余》条,第901页。
    ② 《总目》卷一五○《毗陵集》条,第2003页。
    ③ 《总目》卷九六《学部通辨》条,第1260页。
    ④ 《总目》卷九八《东莞学案》条,第1291页。
    ⑤ 《总目》卷一八《风雅遗音》条,第232页。
    ⑥ 《总目》卷一二九《然疑录》条,第1723页。
    ⑦ 《总目》卷一八七《成都文类》条,第2619页。
    ① 《总目》卷三二《孝经正义》条,第415页。
    ② [清]颜元《四书正误》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③ 《总目》卷首《凡例》条,第32页。
    ①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② 《总目》卷一八九《古乐苑》条,第2649页。
    ③ 《总目》卷一○一《法家类序》条,第1313页。
    ④ 《总目》卷一四五《弘明集》条,第1924页。
    ① 《总目》卷一四五《法苑珠林》条,第1925页。
    ② 《总目》卷一四六《道藏目录详注》条,第1951页。
    ③ 《总目》卷首《凡例》,第31页。
    ④ 《总目》卷五七《传记类序》,第795页。
    ⑤ 《总目》卷一九八《词曲类序》,第2779页。
    ⑥ 《总目》卷二○○《张小山小令》条,第2823页。
    ⑦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① [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 《总目》卷一九《礼类序》,第234页。
    ③ 《总目》卷四十《小学类序》,第526页。
    ④ 《总目》卷四十《小学类序》,第526页。
    ⑤ 《总目》卷三九《乐类存目后案语》,第525页。
    ⑥ 《总目》卷三三《五经总义类序》,第422页。
    ⑦ 《总目》卷一五《诗家类序》,第186页。
    ⑧ 《总目》卷二六《春秋类序》,第328页。
    ① 《总目》卷二九《春秋类后案语》,第383页。
    ② 《总目》卷十一《书类序》,第138页。
    ③ 《总目》卷九四《儒家类后案语》,第1237页。
    ④ 《总目》卷一○三《医家类序》,第1329页。
    ⑤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⑥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⑦ 《总目》卷九一《儒家类序》,第1193页。
    ⑧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⑨ 《总目》卷首《凡例》,第34页。
    ①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②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③ 《总目》卷一二五《经子臆解》后案语,第1663页。
    ④ 《总目》卷一九《礼类序》,第234页。
    ⑤ 《总目》卷八九《读史管见》条,第1173页。
    ⑥ 《总目》卷三三《五经总义类》后案语,第442页。
    ⑦ 《总目》卷三六《四书类》后案语,第481页。
    ⑧ 《总目》卷三四《五经总义类存目》后案语,第453页。
    ⑨ 《总目》卷一九五《诗文评类序》,第2736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9-250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97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战国]庄子著,[清]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卷五下《天运篇》,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31页。
    ④[清]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一《宗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1页。
    ⑥[唐]柳宗元《柳宗元集》,《断刑篇》,中华书局1979版,第519页。
    ⑦[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3页。
    ①[清]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经学总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卷首《周予同序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页。
    ①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①[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七,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10页。
    ②[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九,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41页。
    ③[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二《初刻日知录自叙》,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页。
    ④[清]戴震《戴震全集》(一)《与某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⑤[清]汪中《述学》,《别录》,四部丛刊初编本,台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①[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②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上(第一册),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948页。
    ③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上(第一册),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941-942页。
    ①[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页。
    ②[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② 《总目》卷十五《诗集传》条,第191页。
    ③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④ 《总目》卷首《凡例》,第32-33页。
    ⑤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复印本。
    ① 《总目》卷六《周易述》条,第67页。
    ②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卷三,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2页。
    ③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④ 《总目》卷三三《郑志》条,第423页。
    ⑤ 《总目》卷一《易类小序》,第3页。
    ⑥ 《总目》卷十五《诗类小序》,第186页。
    ⑦ 《总目》卷三九《乐类存目后案语》,第525页。
    ⑧ 《总目》卷四十《小学类序》,第526页。
    ⑨ 《总目》卷五《古周易订诂》条,第52页。原分纂稿见翁稿第8册第674页。
    ① 《总目》卷五《易象钩解》条,第46-47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9册第742页。
    ② 《总目》卷五《易类小序》,第3页。
    ③ 分纂稿为余稿《秋室学古录》卷二。
    ① 《总目》卷四《周易图说》条,第42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887页。
    ②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③ 《总目》卷三三《经稗》条,第437页。
    ④ 分纂稿分别见于翁稿第6册第450页,《秋室学古录》卷二。《总目》此处可能弃翁稿,而以余稿为底稿进行删改。
    ① 《总目》卷十五《毛诗本义》条,第190页。翁氏、余氏均撰写提要。此处采纳了余集的分纂稿。
    ② 《书说》、《孝经刊误》均为姚氏所撰,分纂稿见《惜抱轩书录》卷一。
    ③ 分纂稿为余稿《秋室学古录》卷一。
    ④ 《总目》卷四三《同文备考》条,第578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4册第224页。
    ⑤ 《总目》卷三《西溪易说》条,第26-27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1册第900页。
    ① [清]戴震《戴震全集》(五)《与是仲明论学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87页。
    ② 《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③ 《总目》卷十九《礼说》条,第246页。
    ④ 分纂稿见《秋室学古录》卷二《张氏诗说》提要。以下《毛诗名物解》、《毛诗指说》见于《秋室学古录》卷一,《毛诗本义》、《诗传遗说》、《毛诗讲义》见于《秋室学古录》卷二中的《欧阳公诗本义》、《诗传遗说》、《林氏毛诗讲义》等条。
    ⑤ 《总目》卷五《周易辨录》条,第45-46页。
    ⑥ 《周易辩录》序言,文渊阁四库本。
    ⑦ 翁稿第9册第782页。
    ① 《总目》卷五《周易集注》条,第47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4册第210页。
    ② 《总目》卷十七《毛诗说序》条,第218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8册第673页。
    ③ 《总目》卷八《易经说意》条,第102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9册第783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版,第355页。
    ② 《总目》卷六《周易述》条,第67页。
    ③ 《总目》卷三三《经稗》条,第437页。
    ④ 分纂稿见姚氏《惜抱轩书录》卷一,《郭氏传家易说》亦是。
    ⑤ 《总目》卷十六《诗说》条,第209-210页。
    ① 《总目》卷一《周易注》条,第6页。
    ② 《总目》卷十《易贯》条,第126页。
    ③ 《总目》卷五《周易像象述》条,第49-50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9册第768页。
    ④ 《总目》卷三《周易古占法》条,第19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0册第790页。
    ⑤ 分纂稿见邵氏《南江文钞》卷十二。
    ① 《总目》卷三《杨氏易传》条,第21页。
    ② 《总目》卷首《凡例》,第32-33页。
    ③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④ 《总目》卷二六《春秋小序》,第328页。
    ⑤ 《总目》卷三三《五经总义类案语》,第442页。
    ⑥ 分纂稿见嘉本翁稿第5册第7卷。
    ⑦ 《总目》卷五《读易纪闻》条,第47-48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0册第786页。
    ① 《总目》卷三六《读四书丛说》条,第470页。
    ② 分纂稿分别见于翁稿第4册第238页;姚氏《惜抱轩书录》卷一。
    ③ 《总目》卷十一《尚书要义》条,第148页。
    ④ 分纂稿见邵氏《南江文钞》卷十二。
    ⑤ 《总目》卷二三《周礼训隽》条,第287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6册第476页。
    ⑥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① 《总目》卷二九《左传补注》条,第380页。
    ② 《总目》卷三三《九经古义》条,第437页。
    ③ 《总目》卷六《易例》条,第68页。
    ④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⑤ 《总目》卷三二《孝经问》条,第418页。
    ⑥ 《总目》卷三五《大学章句》条,第461页。
    ⑦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朱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4页。
    ⑧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条,第1页。
    ⑨ 《总目》卷三《杨氏易传》条,第21页。
    ⑩ 《总目》卷二《读易详说》条,第14页。
    ①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② 《总目》卷四《周易衍义》条,第37-38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0册第795页。
    ③ 《总目》卷一《周易注》条,第6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8册第624页。
    ④ 分纂稿见于姚氏《惜抱轩书录》卷一。
    ① 《总目》卷三《郭氏传家易说》条,第20页。分纂稿见于姚氏《惜抱轩书录》卷一。
    ② 《总目》卷三二《孝经问》条,第418页。
    ③ 《总目》卷十七《诗疑》条,第216页。
    ④ 《总目》卷十五《毛诗本义》条,第190页。
    ⑤ 《总目》卷十五《诗补传》条,第192页。
    ① 《总目》卷三二《孝经刊误》条,第416页。分纂稿见于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一“经录”。
    ② 分纂稿见姚氏《惜抱轩书录》卷一。
    ③ 《总目》卷七《大易法象通赞》条,第75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1册第884页。
    ①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卷二《书经·论尚书义凡三变》,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5页。
    ② [宋]朱熹《朱熹集》卷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5页。
    ③ 《总目》卷一六八《师山文集》条,第2248页。
    ④ 《总目》卷十二《尚书通考》条,第152页。
    ⑤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⑥ 《总目》卷二六《春秋小序》,第328页。
    ⑦ 《总目》卷三一《公谷汇义》条,第402页。
    ⑧ 《总目》卷四三《六书统溯源》条,第575页。原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3册第1158页。
    ① 《总目》卷十五《毛诗名物解》条,第191页。分纂稿见余集《秋室学古录》卷一。
    ② 《总目》卷十七《诗经考》条,第223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1册第974页。
    ③ 《总目》卷一四八《集部总序》,第1971页。
    ④ 《总目》卷三五《癸巳论语解》条,第464页。
    ① 《总目》卷九一《儒家类小序》,第1193页。
    ②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③ 《总目》卷三五《论语义疏》条,第456页。
    ④ 《总目》卷三七《圣门释非录》条,第494页。
    ⑤ [清]乾隆《御制文二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本。
    ⑥ 《总目》卷三七《四书惜阴录》条,第492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2册第1002页。
    ⑦ 《周易古今文全书》分纂稿分见于翁稿第11册第894页和姚氏《惜抱轩书录》卷一。翁氏题名与《总目》同,姚氏题名与《总目》异,为《周易全书》。
    ① 《总目》卷七《周易古今文全书》,第85页。分纂稿见于姚氏《惜抱轩书录》卷一。
    ②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卷二《书经·论尚书义凡三变》,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5页。
    ③ 《总目》卷三二《孝经问》条,第418页。
    ④ 《总目》卷十六《诗传旁通》条,第200页。
    ⑤ 《总目》卷九《先天易贯》条,第120页。
    ⑥ 《总目》卷六《日讲易经解义》条,第53页。
    ⑦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⑧ 《总目》卷二《温公易说》条,第11页。
    ⑨ 《总目》卷二一《儒行集传》条,第270页。
    ① 《总目》卷二一《表记集传》条,第269页。
    ②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③ 分见于《总目》卷六一《守令懿范》条,第858页:卷七五《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条,第1017页;卷九七《张界轩集》条,第1274页。
    ④ 分见于《总目》卷二九《日讲春秋解义》条,第368页;卷十二《尚书通考》条,第152页;卷十九《礼说》条,第246页;卷九《先天易贯》条,第120页;卷三八《乐类小序》条,第500页;卷六《日讲易经解义》条,第368页。
    ⑤ 《总目》卷七《六爻原意》条,第85页。原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1册第964页。
    ⑥ 《总目》卷一《易类小序》,第3页。
    ⑦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复印本。
    ① 《总目》卷四《周易爻变义蕴》条,第42页。原分纂稿见于翁稿第5册第381页。
    ② 原分纂稿见于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一,原题为《南轩孟子说》。
    ③ 《总目》卷三五《癸巳孟子说》条,第464页。原分纂稿见于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一。
    ① 《总目》卷七五《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条,第1017页。
    ② 《总目》卷三七《四书本义汇参》条,第497页。
    ③ 《总目》卷九《周易起原》条,第112页。分纂稿见于翁稿第12册第987页。
    ④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朱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4页。
    ①[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册)《周易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4页。
    ②[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李申、户光明整理《周易正义》卷四《下经咸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①[清]黄宗羲《南雷文约》卷一《万充宗墓志铭》,台北世界书局1975年版,第37页。
    ②翁稿第11册第900页。
    ① 《总目》卷三《西溪易说》条,第26-27页。
    ② [清]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十二。
    ① 《总目》卷十一《洪范统一》条,第147页。
    ① 翁稿第6册第439页。
    ② 《总目》卷三三《九经辨字渎蒙》条,第440页。
    ① 翁稿第10册第876页。
    ② 《总目》卷二五《四礼辑》条,第325页。
    ③ 翁稿第10册第790页。
    ① 《总目》卷三《周易古占法》条,第19页。
    ② 《书说》、《四书集义精要》的分纂稿均为姚鼐撰写。其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一。
    ③ 翁稿第8册第657页。
    ① 《总目》卷二五《礼问》条,第323-324页。
    ① 翁稿第8册第669页。
    ② 《总目》卷五《易义古象通》条,第49页。
    ③ 翁稿第18册第1574页。
    ① 《总目》卷十二《洪范正论》条,第161页。
    ② 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一,原题为《郑东谷易翼传》。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6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6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③[清]严可均《全梁文》(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8-739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2-993页。
    ① 《总目》卷四五《正史类序》,第613页。
    ② [唐]魏征《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7页。
    ③ 《总目》卷四七《编年类序》,第645页。
    ①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三《与晦之论尔雅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28页。
    ①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70-271页。
    ① 《总目》卷六五《廿一史识余》条,第901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44页。
    ③ 李学勤《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① [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七《三代改制质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2页。
    ② 《总目》卷首《进表》,第12页。
    ① 《总目》卷四六《明史》条,第641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书录》卷一二。
    ① 刘承干《明史例案》卷二,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
    ②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五,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③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七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④ [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御制序》,文渊阁四库本。
    ⑤ [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御制文》,文渊阁四库本。
    ⑥ [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御制文》,文渊阁四库本。
    ⑦ [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上谕》,文渊阁四库本。
    ⑧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七六一,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⑨ [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上谕》,文渊阁四库本。
    ① [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上谕》,文渊阁四库本。
    ② 《总目》卷八八《通鉴问疑》条,第1165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二“史录”。
    ③ 《总目》卷四五《三国志》条,第623页。
    ① 《总目》卷二八《春秋四传质》条,第367页。
    ② 《总目》卷三一《春秋管见》条,第407页。
    ① 《总目》卷五二《平瑶记》条,第733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二“史录”。
    ②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45页。
    ③ [清]王夫之《船山全书》(十)《读通鉴论》,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502页。
    ④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一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⑤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⑥ 《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八三,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①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一四二,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②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一四二,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③ [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御制文》,文渊阁四库本。
    ④ [清]庆桂等《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69页。
    ⑤ 周少川《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元代卷),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78-140页
    ⑥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⑦ 《总目》卷四五《正史类小序》,第613页。
    ⑧ 《总目》卷四七《编年类小序》,第645页。
    ⑨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① 《总目》卷八二《明宫史》条,第1093页。
    ② 《总目》卷五五《钦定明臣奏议》条,第777-778页。
    ③ [清]赵翼《瓯北集》卷四二《读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 《总目》卷五五《尽言集》条,第76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4册第216页。
    ② 《御制文二集》卷一八《题<东林列传>》,文渊阁四库本。
    ③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④ 《总目》卷一二一《元城语录》条,第1611页。
    ⑤ 《总目》卷九一《中说》条,第1201页。
    ① 《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额图、明珠本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993页。
    ② 《清史稿》卷二七一《王鸿绪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013页。
    ③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一《不喜朋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页。
    ① 《总目》卷五七《伊洛渊源录》条,第804-805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三“史录”。
    ② [清]赵翼《瓯北集》卷四一《再题廿二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 《总目》卷五十《明书》条,第707页。
    ② [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③ 《总目》卷四五《北齐书》条,第629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十二。
    ④ 《总目》卷四九《炎徼纪闻》条,第676-677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0册第831页。
    ① 《总目》卷八十《楚台纪事》条,第1072页。
    ② 《总目》卷五六《按晋疏草》条,第790页。
    ③ 《总目》卷七一《东西洋考》条,第978页。
    ④ 《总目》卷首《进表》,第13页。
    ⑤ 《总目》卷四五《读史记十表》条,第61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2册第23页。
    ⑥ 《总目》卷五一《贞观政要》条,第715页。
    ⑦ 《总目》卷四七《稽古录》条,第652页。
    ① 《总目》卷五一《五代史补》条,第717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8册第1576页。
    ② 《总目》卷四六《新唐书纠谬》条,第633页。
    ③ 《总目》卷五十《历代史表》条,第697-698页。
    ④ 《总目》卷五二《正隆事迹》条,第729页。
    ⑤ 《总目》卷四八《通鉴纲目测海》条,第667页。
    ⑥ 《总目》卷五十《读史备忘》条,第700页。
    ① 仓修良《章学诚和(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7页。
    ② 《总目》卷四七《通鉴前编》条,第661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十二。
    ① 《总目》卷六一《守令懿范》条,第858页。
    ② 《总目》卷八九《小学史断》条,第1174页。
    ③ 《总目》卷七五《问水集》条,第1007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01页。
    ④ 《总目》卷六八《地理类序》,第923页。
    ⑤ 《总目》卷八一《通典》条,第1077页。
    ⑥ 《总目》卷五五《周忠愍奏疏》条,第775页。
    ① 《总目》卷五五《诸臣奏议》条,第776-777页。
    ② 《总目》卷六九《治河图略》条,第948页。
    ③ 《总目》卷六九《三吴水考》条,第950页。
    ④ 《总目》卷八二《庙制图考》条,第1097-109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3册第120页。
    ⑤ 《总目》卷一一三《棋诀》条,第1509页。
    ⑥ 《总目》卷一○六《古今律历考》条,第1390页。
    ⑦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八二《唐以前音学诸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91页。
    ① 《总目》卷八八《两汉笔记》条,第1167-116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3册第1175页。
    ② 《总目》卷八二《补汉兵志》条,第1100页。
    ① 《总目》卷一二二《采芹录》条,第1633页。
    ② 《总目》卷二三《周礼井田谱》条,第296页。
    ③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五《浙东学术》,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4页。
    ④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① 《总目》卷四六《宋史》条,第635-636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十二。
    ② 《总目》卷五十《宋史新编》条,第701页。
    ③ 《总目》卷五八《儒林宗派》条,第816-817页。
    ① 《总目》卷五八《明名臣琬琰录》条,第812页。分纂稿见翁稿第7册第515页,原题为《皇朝名臣琬琰录前集、后集》,著者徐朝文。
    ② 《总目》卷四九《平台纪略》条,第68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4册第1267页。
    ①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② 《总目》卷首《凡例》,第32页。
    ③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四《三国志辨疑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56页。
    ④ 《总目》卷四五《史记》条,第614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① 《总目》卷四五《晋书》条,第624-625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② 《总目》卷五八《嘉靖以来首辅传》条,第811-812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2册第42页。
    ① 《总目》卷五七《晏子春秋》条,第797页。
    ② 《总目》卷九九《孙子》条,第1296页。
    ③ 《总目》卷四九《通鉴纪事本末》条,第675页。
    ④ [清]崔述《考信录提要》卷上《释例·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本,第7页。
    ⑤ 《总目》卷四八《考定竹书》条,第665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3册第1151页。
    ① 《总目》卷四八《通鉴纲目前编》条,第669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② 《总目》卷二八《春秋纂言》条,第354-355页。
    ③ 《总目》卷五十《古今纪要》条,第694页。
    ④ 《总目》卷五八《闽中理学渊源考》,第818页。
    ⑤ 《总目》卷五八《明儒言行录》条,第817页。
    ① 《总目》卷一八七《坡门酬唱集》条,第2614页。
    ② 《总目》卷一九五《优古堂诗话》条,第2741页。
    ③ 《总目》卷四五《班马异同》条,第620页。
    ① 《总目》卷四五《汉书》条,第618-619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② 《总目》卷四六《旧五代史》条、《新五代史》条,第633-635页。
    ③ 《总目》卷五十《东都事略》条,第692页。
    ④ 《总目》卷四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条,第657页。
    ⑤ 《总目》卷四九《左传纪事本末》条,第684页。
    ⑥ 《总目》卷一三五《山堂考索》条,第1784页。
    ① 《总目》卷二九《春秋类后案语》条,第383页。
    ② 《总目》卷八五《崇文总目》条,第1129-113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30页。
    ③ 《总目》卷八六《集古录》条,第1136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5册第1349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33页。
    ②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③ 《总目》卷一五四《后山诗注》条,第2068页。
    ④ 《总目》卷四六《辽史》条,第637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① 《总目》卷四五《北齐书》条,第629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② 《总目》卷四五《魏书》条,第627-628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① 《总目》卷四五《南齐书》条,第626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② 《总目》卷七一《海语》条,第97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08页。
    ① 《总目》卷四八《大正记》条,第671页。分纂稿见翁稿第4册第283页。
    ② 《总目》卷五一《北狩见闻录》条,第717页。
    ③ 《总目》卷五十《历代史表》条,第698页。
    ④ 《总目》卷八一《通典》条,第1077页。
    ⑤ 《总目》卷四七《稽古录》条,第652页。
    ⑥ 《总目》卷四七《宋季三朝政要》条,第660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二“史录”。
    ⑦ 《总目》卷四七《宋史全文》条,第660-661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0册第853页,原题为《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
    ⑧ 《总目》卷八一《通志》条,第691页。
    ⑨ 《总目》卷八一《文献通考》条,第1082页。
    ⑩ 《总目》卷四六《隋书》条,第630页。
    ① 《总目》卷六八《方舆胜览》条,第927页。
    ② 《总目》卷五十《古史》条,第690-691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二“史录”。
    ③ 《总目》卷五二《南迁录》条,第732页。
    ④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首《序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页。
    ① 《总目》卷四五《隋书》条,第630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② 《总目》卷四六《北史》条,第631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③ 《总目》卷五十《建康实录》条,第689页。
    ④ 《总目》卷四九《通鉴纪事本末》条,第675页。
    ① 《总目》卷四六《旧唐书》条,第632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一二。
    ② 《总目》卷五一《五代史补》条,第717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8册第1576页。
    ①[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8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2页。
    ③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序》,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7页。
    ④[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42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6页。
    ②[战国]孟子著,杨伯峻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5页。
    ③[战国]韩非子撰,陈奇猷集释《韩非子集释》,《显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80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88-3289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18页。
    ①[汉]班圆《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③[清]严可均《全梁文》(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4-735页。
    ④[清]严可均《全梁文》(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6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51页。
    ②[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后序》,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浙江省立图书馆1931年。
    ③[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2页。
    ④《总目》卷一四五《释家类序》,第1923页。
    ①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6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1页。
    ④[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73页。
    ①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下册),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635页。
    ② 《总目》卷一一七《杂家类序》,第1563页。
    ① 《总目》卷一四六《道家类序》,第1932页。
    ②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10页。
    ③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①[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一《抱经楼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10页。
    ①[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页。
    ② 《总目》卷一《经部总序》,第1页。
    ③[清]阮元《揅经室集》,《揅经室续集》卷一《释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3页。
    ④[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八《惠先生士奇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01页。
    ⑤[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76页。
    ⑥蒋元卿《校雠学史》,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98页。
    ① 《总目》卷九六《说理会编》条,第1256页。
    ②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道释》,文渊阁四库本。
    ①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6页。
    ②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③ 《总目》卷九二《先圣大训》条,第1218-121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5册第1283页。
    ① 《总目》卷一○八《太玄经》,第1420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三“子录”,原题为《扬雄太玄目录序》。
    ②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6页。
    ③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④ 《总目》卷五二《战国策去毒》条,第723页。
    ⑤ 《总目》卷一一七《尹文子》条,第1565页。
    ⑥ 《总目》卷九五《太极图分解》条,第1420页。
    ① 《总目》卷九一《荀子》条,第1195页。
    ② 《总目》卷九七《闲道录》条,第1278-127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2册第87页。
    ③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① 《总目》卷一二一《藏一话腴》条,第162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02页,原题为《藏一话腴甲集二卷乙集二卷》。
    ② 《总目》卷一○二《豳风广义》条,第132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66页。
    ① 《总目》卷九八《朱子晚年全论》条,第1287页。
    ② 《总目》卷九一《儒家类一后案语》,第1203页。
    ③ 《总目》卷九二《节孝语录》条,第120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7册第557页,原题为《节孝先生语》。
    ④ 《总目》卷九一《儒家类序》,第1193页。
    ⑤ 《总目》卷九七《学言》条,第1273页。
    ⑥ 《总目》卷一○○《江东十考》条,第1306页。
    ⑦ 《总目》卷一○○《塞语》条,第1307页。
    ① 《总目》卷一一六《汝水巾谱》条,第1552页。
    ②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47页。
    ③ 《总目》卷九二《上蔡语录》条,第1209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三“子录”。
    ① 《总目》卷一一○《易范同宗录》条,第145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71页。
    ② [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卷二,文渊阁四库本。
    ③ [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二《儒林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222页。
    ④ [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卷三,文渊阁四库本。
    ① 《总目》卷九六《杨子折衷》条,第125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42页。
    ② 《总目》卷九七《性图》条,第127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67页。
    ③ [明]焦竑《澹园集》卷十二《答耿师》,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2页。
    ④ [明]焦竑《澹园集》卷四九《明德堂答问》,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5页。
    ⑤ 《总目》卷一二五《方斋补庄》条,第1679页。
    ⑥ [清]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神迹》,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3页。
    ⑦ [清]施闰章《施愚山集》卷九《无可大师六十序》,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① 《总目》卷一四五《释家类序》,第1923页。
    ② 《总目》卷一四六《道家类序》,第1932页。
    ③ 《总目》卷一四七《甘水仙源录》条,第1964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三“子录”。
    ④ [清]熊赐履《学统》卷五○,文渊阁四库本。
    ⑤ 《总目》卷一四七《道德经编注》条,第1953页。
    ⑥ 《总目》卷一四七《读道德经私记》条,第1953页。
    ① 《总目》卷一四七《庄子解》条,第1955页。
    ② 《总目》卷一四七《南华通》条,第1956页。
    ③ 《总目》卷一四六《周易参同契考异》条,第1944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三“子录”。
    ④ 《总目》卷一四七《极没要紧》条,第1961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84页,原题为《公是先生极没要紧》。
    ⑤ [清]方以智《浮山文集后编》,《惠子与庄子书》,《清史资料》第6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总目》卷一四七《南华简钞》条,第1956页。
    ② 《总目》卷一四七《南华模象记》条,第1956页。
    ③ 《总目》卷一四七《观老庄影响论》条,第1956页。分纂稿见翁稿第5册第336页。
    ④ 《总目》卷一四五《览迷蠡测》条,第193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6册第1418页。
    ⑤ 《总目》卷一二五《公余笔记》条,第168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38页。
    ①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② 《总目》卷九一《儒家类序》,第1193页。
    ③ 《总目》卷九三《中庸衍义》条,第122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0册第879页。
    ④ 《总目》卷九五《崇正辨》条,第1244页。
    ⑤ 《总目》卷九五《慎言》条,第1252页。
    ① [魏]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一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② 《总目》卷首《凡例》,第34页。
    ③ 《总目》卷首《凡例》,第34页。
    ④ 《总目》卷一○三《医家类序》,第1329页。
    ⑤ 《总目》卷一○八《术数类序》,第1419页。
    ⑥ 《总目》卷一一一《易数总断》,第146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7册第523页。
    ⑦ 《总目》卷一一三《传神秘要》条,第1506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39页。
    ① 《总目》卷一○五《上池杂说》条、《删补颐生微论》条、《针灸节要》条,第1376-1378页。
    ② 《总目》卷一○六《天文算法类序》,第1385页。
    ③ 《总目》卷一二五《寰有铨》条,第167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4册第1260页。
    ④ 《总目》卷一○七《天官翼》条、《秦氏七政全书》条,第1416页。
    ⑤ 《总目》卷首《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奉谕旨》,第4页。
    ⑥ 《总目》卷一○二《农家类序》,第1322页。
    ⑦ 《总目》卷一一二《艺术类序》,第1479页。
    ⑧ 《总目》卷一一六《花史左编》条,第156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4册第291页,原题为《花史》。
    ① 《总目》卷一三八《楮记室》条,第1815页。分纂稿见翁稿第7册第523页。
    ② 《总目》卷一15《祈嗣真诠》条,第1667页。
    ③ 《总目》卷一三○《多能鄙事》条,第1725页。
    ④ 《总目》卷一一六《百宝总珍集》条,第1549页。
    ⑤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①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② 《总目》卷一《易类序》,第3页。
    ③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第1191页。
    ④ 《总目》卷九二《大学衍义》条,第1216页。
    ⑤ 《总目》卷一一四《豳风广义》条,第132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66页。
    ① 《总目》卷九一《续孟子》条,第1202页。
    ② 《总目》卷二五《稽礼辨论》条,第31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68页。
    ③ [清]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卷一《自序》,《续修四库全书》第49册。
    ① 《总目》卷一○一《管子补注》条,第1314-1315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4册1242页,原题《管子注》。
    ② 《总目》卷九二《注解正蒙》条,第1205页。
    ③ 《总目》卷九一《新书》条,第1197页。
    ① 《总目》卷九二《节孝语录》条,第120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7册第557页,原题为《节孝先生语》。
    ② 《总目》卷一三六《御定韵府拾遗》条,第1796-1797页。
    ③ 《总目》卷一三七《均藻》条,第1810页。
    ① 《总目》卷九二《朱子语类》条,第1212页。分纂稿见翁稿第9册第771页,原题为《节孝先生语》。
    ② 《总目》卷一一八《芥隐笔记》条,第1584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三“子录”。
    ① 《总目》卷九五《玉溪师传录》条,第1246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62页。
    ② 《总目》卷九五《性理要解》条,第1251页。
    ③ 罗竣《诸子学述》,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97页。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五《史学占毕》,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121页。
    ②[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一)《州县请立志科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7页。
    ③[清]章学诚《史考释例》,见《文史通义新编》仓修良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页。
    ④《总目》卷一三六《御定子史精华》条,第1796页。
    ⑤《总目》卷一一九《卮林》条,第1594-1595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0册第865页。
    ① 《总目》卷一二四《心传录》条,第164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2册第997页。
    ① 《总目》卷一一七《乐庵遗书》条,第1572-157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4册第268页,原题为《乐庵语录》。
    ② 《总目》卷一二七《禅寄笔谈》条,第170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8册第1598页。
    ③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八《惠先生士奇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01页。
    ①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下册)《诗文评的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49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五《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1页。
    ①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8页。
    ②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5-1756页。
    ① [唐]魏征《隋书》卷三五《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页。
    ② [唐]魏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③ [清]严可均《全梁文》(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6页。
    ① 《总目》卷一四八《楚辞类序》,第1973页。
    ② 《总目》卷一四八《别集类序》,第1981页。
    ③ 《总目》卷一八六《总集类序》,第2598页。
    ④ [梁]萧统《文选》,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页。
    ① 《总目》卷一九五《诗文评类序》,第2736页。
    ② 《总目》卷一九八《词曲类序》,第2779页。
    ① [日]青木正儿著,杨铁婴译《清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② [清]邵长蘅《研堂诗稿序》,引自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8页。
    ① [清]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校《牧斋初学集》卷八六《题吴太雍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94页。
    ② 《清史稿》,《儒林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95页。
    ③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883页。
    ④ 蔡镇楚《石竹山房诗话论稿》卷四《清代诗话考略》,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① 《总目》卷十五《诗类序》,第186页。
    ② [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云林诗钞序》,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③ 《总目》卷一八六《总集类序》,第2598页。
    ④ [战国]荀子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卷三《不苟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① [战国]庄子著,(清)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卷六下《秋水篇》,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90-591页。
    ② [战国]孟子著,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三《公孙丑》(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5页。
    ③ [战国]《荀子》卷八《儒效篇》,《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④ 《毛诗序》,《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⑤ [梁]裴子野《雕虫论》,《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⑥ [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⑦ [梁]裴子野《雕虫论》,《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⑧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国历代文论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⑨ 《后山诗注》为姚鼐撰写之分纂稿,见于《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为《任渊注陈无己诗》。
    ① 《总目》卷一九九《钦定曲谱》条,第2810-2811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48页。
    ② 《总目》卷一六八《性情集》条,第2257页。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十二。
    ① 《总目》卷一八○《性灵稿》条,第250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6册第1432页。
    ② 《毗陵集》、《盱江集》分纂稿见于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为《独孤及毗陵集》、《李盱江集》。
    ③ 《总目》卷一八○《潘象安诗集》条,第250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7册第1522页。
    ④ 《总目》卷一七三《文端集》条,第2346页。分纂稿见翁稿第9册第707页,原题为《存诚堂集》。
    ⑤ 《总目》卷一五六《相山集》条,第2100页。
    ⑥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七《情采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8页。
    ⑦ 《总目》卷一四八《钦定补绘离骚全图》条,第1976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87页。
    ①[明]汤显祖《玉铭堂尺牍》《寄达观》,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②[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页。
    ③[梁]钟嵘著,(清)陈延傑注《诗品注》卷首《总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④ 分纂稿见于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
    ① 《总目》卷一八七《文章正宗》条,第2619-262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5册第388页。
    ② 《总目》卷一八二《性学吟》条,第254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7册第552页。
    ③ 《总目》卷一六七《道园学古录》条,第2227页。分纂稿见翁稿第3册第159页。
    ① 《总目》卷一七○《曹月川集》条,第229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3册第1091页。
    ② 《总目》卷一七五《月湖集》条,第240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4册第277页。
    ③ 《总目》卷一七一《枫山集》条,第2302页。分纂稿见嘉本翁稿第5册第7卷。
    ④ [清]陈衍《瘿庵诗叙》,入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7页。
    ⑤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南雷诗文集·马雪航诗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
    ① 《总目》卷一七○《平桥稿》条,第2297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6册第1426页。
    ② [明]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二○《论文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③ 《总目》卷一七八《芸晖馆稿》条,第2472页。分纂稿见翁稿第5册第346页。
    ④ 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目为《舒頔文集》。
    ① 《总目》卷一四九《张燕公集》条,第1993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
    ② 《颜鲁公集》、《追昔游集》、《牟氏陵阳集》、《剡源集》等四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其中《牟氏陵阳集》原题为《陵阳集》。
    ③ 《总目》卷一五一《李义山诗集》条,第2020-2021页。分纂稿见翁稿第2册第89页,原题为《玉谿生诗笺注三卷樊南文集笺注八卷》。
    ①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8页。
    ① 《总目》卷一六六《遗山集》条,第2201页。
    ① 《总目》卷一四九《储光羲诗》条,第1999-200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0册第872页。
    ②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七,引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③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十三,引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④ 《总目》卷一五一《李义山诗集》条,第2020-2021页。分纂稿见翁稿第2册第89页。
    ⑤ 《总目》卷一九○《御选唐宋诗醇》条、《唐贤三味集》条,第2659、2661页。
    ① 《总目》卷一五四《参寥子集》条,第2071页。分纂稿见翁稿第5册第378页。
    ② 《总目》卷一五○《追昔游集》条,第2017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
    ③ 《总目》卷一五三《钱塘集》条,第2052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0册第851页,原题为《韦骧集》。
    ④ 分纂稿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十二。
    ① 《总目》卷一五九《乐轩集》条,第2131-2132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8册第1618页。
    ② 《总目》卷一九六《渔洋诗话》,第2758页。
    ③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三)《香祖笔记》,《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70页。
    ④ 《总目》卷一九○《御选唐宋诗醇》条,第2660页。
    ⑤ [梁]沈约《宋书》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页。
    ① 《总目》卷一五一《樊川文集》条,第201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6册第1459页。
    ② 《总目》卷一五四《后山集》条,第2068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陈无己文集》。
    ① 《总目》卷一七六《石川集》条,第2415页。分纂稿见翁稿第5册第344页。
    ② 《总目》卷一八七《江湖小集》条,第2622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为《江湖集》。
    ③ 《总目》卷一六六《滹南遗老集》条,第2200页。分纂稿分见于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为《金王若虚文集》)、翁稿第8册第598页(原题为《滹南先生文集》)。
    ④ 《总目》卷一五四《后山集》条,第2068页。
    ① 《总目》卷一八六《总集类序》,第2598页。
    ② 《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348页。
    ③ 《总目》卷一七○《怀麓堂集》条,第229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2册第74页,原题为《怀麓堂全集》。
    ① [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冶亭诗介序》,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② 《总目》卷一五六《北山小集》条,第2097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0册第844页。
    ① [汉]王弼著,楼宇烈注《王弼集校释》,《周易注》附《系辞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6页。
    ②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通变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9、521页。
    ③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通变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9、519页。
    ④ [汉]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下册)《周易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59页。
    ① 引自熊礼汇《唐宋派新论》,《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第65页。
    ② [明]王思任《王季重先生文集》(卷十)《朱宗远定寻堂稿序》,续修四库全书1368册。
    ③ [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序》,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① 《总目》卷四一《说文解字》条,第536页。
    ② [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香亭文稿序》,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③ 《总目》卷一七二《伐檀斋集》条,第2327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7册第1514页。
    ④ 《总目》,卷一七一《怀星堂集》条,第2308-230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3册第195页。
    ① 《总目》卷一八九《文编》条,第2643-264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2册第1035页。
    ② [清]纪昀《唐人试律说序》,(清)佚名编《国朝名人著述丛编》(第七册),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淞隐阁活字印本。
    ③ 《总目》卷一九○《宋诗钞》条,第2663页。
    ④ [清]《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二《二十韵》,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⑤ 《总目》卷四一《御定清文鉴》条,第553页。
    ⑥ 《总目》卷九七《存治编》条,第1275页。
    ⑦ 《总目》卷一八七《回文类聚》条,第2618页。
    ① 《总目》卷一七一《空同集》条,第230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7册第510页,原题为《李空同集》。
    ② 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
    ③ 《总目》卷一七九《苍耳斋诗集》条,第248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7册第1517页。
    ① 《总目》卷一六九《大全集》条,第2273页。
    ② 《总目》卷四三《六书精蕴》条,第577页。
    ③ 《总目》卷一七七《元光漫稿》条,第2446页。分纂稿见翁稿第8册第616页,原题为《玄光漫稿》。
    ④ 《总目》卷一八○《花王阁剩稿》条,第251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6册第1384页。
    ① 《总目》卷一九五《诗文评类序》,第2736页。
    ① 《总目》卷首《凡例》,第34页。
    ① 《总目》卷一四九《宗玄集》条,第2001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7册第1472页,原题为《宗玄文集》。
    ② 《鄮峰真隐漫录》、《嘉祜集》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前者原题为《鄮峰漫录》,后者为《嘉祜新集》。
    ③ 《盘洲集》分纂稿见《南江书录》卷十二。
    ④ 《总目》卷一四九《李太白集》条,第199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3册第135页。
    ① 《总目》卷一五○《毗陵集》条,第2003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为《独孤及毗陵集》。
    ② 《总目》卷一五一《司空表圣文集》条,第2027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
    ③ 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为《廖高峰集》。
    ① 《总目》卷一八七《江湖小集》条,第2622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原题为《江湖集》。
    ② 《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序》,第611页。
    ③ 《总目》卷一五七《韦斋集》条,第2103页。
    ④ 《总目》卷一五九《蠹斋铅刀编》条,第2135页。
    ⑤ 《总目》卷一四八《庾开府集笺注》条,第1988页。
    ① 《总目》卷一七九《邹聚所文集》条,第248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1册第950页。
    ② [战国]荀子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卷一《劝学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 《总目》卷一八○《贞元子诗草》条,第250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7册第1547页。
    ④ [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师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⑤ 《总目》卷一六○《南涧甲乙稿》条,第2146页。分纂稿见翁稿第4册第258页。
    ① [清]纪昀《爱鼎堂遗集序》,引自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23页。
    ② 《总目》卷一四九《陈拾遗集》条,第1992-1993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
    ① 《总目》卷一七一《大复集》条,第231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7册第512页。
    ② 《总目》卷一七○《谦斋文录》条,第2298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7册第1489页。
    ①《总目》卷一五六《东牟集》条,第210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2册第1080页。
    ②[战国]庄子著,[清]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卷九《外物篇》,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25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2页。
    ①[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浙江省立图书馆1931年。
    ②[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首《跋》,引自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版,第249页。
    ③[唐]李肇《国史补》卷首《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⑤《总目》卷一四○《小说家类序》,第1834页。
    ① 《崇文总目叙释》卷一二四《欧阳修集》,文渊阁四库本。
    ② 《总目》一四一《小说家类二》后案语,第1870页。
    ③ 《总目》卷一四○《大唐传载》条,第1839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5册第1337页。
    ④ 《总目》卷一四三《双溪杂记》条,第1893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5册第1338页。
    ① 《总目》卷一四二《唐阙史》条,第188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8册第1577页,原题为《阙史》。
    ② 《山海经》、《穆天子传》分纂稿为姚鼐撰写,著录于《惜抱轩书录》卷二“史录”。
    ③ 《总目》卷一四○《世说新语》条,第1836页。
    ④ [唐]刘知几著,(清)蒲起龙释《史通通释》,(二册)《书事》、(三册)《申左》、(四册)《杂说中》,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55、80、23页。
    ① 《总目》卷一四二《剧谈录》条,第1879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二。
    ② 《总目》卷一四一《鸡肋编》条,第1862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3册第1145页。
    ③ 《总目》卷一四一《何氏语林》条,第187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5册第386页。
    ④ 《总目》卷一四二《穆天子传》条,第1872页。分纂稿见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二。
    ⑤ 《总目》卷一四三《今世说》条,第1904页。分纂稿见翁稿第16册第1415页。
    ① 《总目》卷一四一《投辖录》条,第1860页。分纂稿见翁稿第6册第446页。
    ① 缪荃荪《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序》,(清)陆心源,丁丙《仪顾堂题跋·续跋·善本书室藏书志》,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二,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②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51页。
    《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撰,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隋书》,[唐]魏徵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辽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金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史》,[明]宋濂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清史稿》,[清]赵尔巽、柯劭忞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通志》,[宋]郑樵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史通》,[唐]刘知几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瓯北集》,[清]赵翼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古今伪书考补证》,[宋]陈振孙撰,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戴震文集》,[清]戴震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戴东原先生年谱》,[清]段玉裁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戴震文集》,[清]戴震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戴震全书》,[清]戴震撰,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
    《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仪顾堂题跋·续跋·善本书室藏书志》,[清]陆心源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龚自珍全集》,[清]龚自珍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顾亭林诗文集》,[清]顾炎武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亭林文集》,[清]顾炎武撰,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涵芬楼影印康熙刊本。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南雷文约》,[清]黄宗羲撰,济南:齐鲁出版社1997年版。
    《黄宗羲全集》,[清]黄宗羲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潜研堂文集》,[清]钱大昕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撰,上海书店1983年版。
    《经韵楼集》,[清]段玉裁撰,道光元年(1821年)刊本。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述学》,[清]汪中撰,四部丛刊初编本,台北:中华书局1981年版。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清]阮元撰,傅以礼重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揅经室集》,[清]阮元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清经解》,[清]阮元撰,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畴人传》,[清]阮元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王文简公文集》,[清]王引之撰,罗振玉编《高邮王氏遗书》本。
    《雕菰集》,[清]焦循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孟子正义》,[清]焦循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稗类钞》,[清]徐珂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章氏遗书》,[清]章学诚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校雠通义》,[清]章学诚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撰,历代笔记丛刊,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版。
    《纪晓岚文集》,[清]纪昀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纪晓岚诗文集》,[清]纪昀撰,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撰,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根据文明书局石印本复印。
    《纪文达公遗集》,[清]纪昀撰,清嘉庆七年刻本。
    《汉学师承记(外二种)》,[清]江藩撰,朱维铮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国朝宋学渊源记》,[清]江藩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焚书》,[明]李贽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续藏书》,[明]李贽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饮冰室合集》,[清]梁启超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代学术概论》,[清]梁启超撰,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古今伪书及其年代》,[清]梁启超撰,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清]梁启超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梁启超撰,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清]梁启超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先秦政治思想史》,[清]梁启超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梁启超撰,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文心雕龙注》,[梁]刘勰撰,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经学通论》,[清]皮锡瑞撰,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潜研堂集》,[清]钱大昕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清]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绍兴先正遗书三种》本,光绪五年(1879年)刊。
    《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外编)》,[清]姚觐元辑,孙殿起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贩书偶记》,[清]孙殿起撰,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9年版。
    《销毁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奏缴咨禁书目合刻》,[清]邓实辑,《国粹丛书》本,国学保存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刊。
    《南江文抄》,[清]邵晋涵撰,清道光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本。
    《四库提要分纂稿》,[清]邵晋涵撰,《绍兴先正遗书》本,光绪十七年(1891年)刊。
    《复堂日记》,[清]谭献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编,钱东垣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春融堂集》,[清]王昶撰,珠溪文彬斋刻本,清光绪十八年重修本。
    《湖海诗传》,[清]王昶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清]翁方纲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清]翁方纲撰,吴格整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四库提要稿》,[清]翁方纲撰,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翁氏家事略记》,[清]翁方纲撰,国家图书馆吴兴刘氏嘉业堂抄藏本。
    《复初斋文集》,[清]翁方纲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尚书古文疏证》,[清]阎若璩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潜邱札记》,[清]阎若璩撰,文渊阁四库本。
    《惜抱轩书录》,[清]姚鼐撰,《惜抱轩遗书三种》本,清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
    《惜抱轩全集》,[清]姚鼐撰,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秋室学古录》,[清]余集撰,清道光年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于文襄公论四库全书手札》,[清]于敏中撰,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33年。
    《天禄琳琅书目》,[清]于敏中撰,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刊本。
    《国学概论》,[清]章太炎撰,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
    《国故论衡》,[清]章太炎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章太炎全集》,[清]章太炎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四书集注》,[宋]朱熹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朱熹集》,[宋]朱熹撰,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静志居诗话》,[清]朱彝尊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曝书亭集》,[清]朱彝尊撰,上海涵芬楼1919年影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经义考》,[清]朱彝尊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船山全书》,[清]王夫之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姜斋诗话》,[清]王夫之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牧斋初学集》,[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古韵标准例言》,[清]江永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钟山札记》,[清]卢文弨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刻本。
    《群书拾补》,[清]卢文弨撰,光绪十三年(1887年)石印本。
    《抱经堂文集》,[清]卢文弨撰,1928年涵芬楼影印本。
    《读书杂志》,[清]王念孙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张之洞全集》,[清]张之洞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輶轩语》,[清]张之洞撰,清光绪八年江西聚珍版。
    《方苞集》,[清]方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刘熙载集》,[清]刘熙载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本。
    《国朝宫史续编》,[清]庆桂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郑堂读书记》,[清]周中孚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清]姚振宗撰,浙江省立图书馆1931年。
    《论衡》,[汉]王充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文选》,[梁]萧统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全梁文》,[清]严可均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永宪录》,[清]萧奭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熙朝新语》,[清]徐熙麟、钱泳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东溟文外集》,[清]姚莹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松崖文钞》,[清]惠栋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校礼堂文集》,[清]凌廷堪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越漫堂读书记》,[清]李慈铭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知足斋文集》,[清]朱珪撰,上海:上海书店1937年版。
    《冷庐杂识》,[清]陆以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洪亮吉集》,[清]洪亮吉撰,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左海文集》,[清]陈寿祺撰,道光年间陈氏刻本。
    《国朝先正事略》,[清]李元度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四书正误》,[清]颜元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柳宗元集》,[唐]柳宗元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苏东坡全集》,[宋]苏轼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明史例案》,[清]刘承干撰,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清]傅恒等撰,文渊阁四库本。
    《啸亭杂录》,[清]昭梿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考信录提要》,[清]崔述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王弼集校释》,[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孟子译注》,[战国]孟子撰,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庄子集释》,[战国]庄子撰,[清]郭庆藩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荀子校释》,[战国]荀子撰,王天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韩非子集释》,[战国]韩非子撰,陈奇猷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榕村语录》,[清]李光地撰,文渊阁四库本。
    《三鱼堂文集》,[清]陆陇其撰,文渊阁四库本。
    《学统》,[清]熊赐履撰,文渊阁四库本。
    《澹园集》,[明]焦竑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东西均注释》,[清]方以智撰,庞朴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施愚山集》,[清]施闰章撰,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
    《文赋集释》,[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玉茗堂尺牍》,[明]汤显祖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袁宏道集校笺》,[明]袁宏道撰,钱伯城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白苏斋类集》,[明]袁宗道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诗品注》,[梁]钟嵘撰,[清]陈延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季重先生文集》,[明]王思任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清]佚名编,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淞隐阁活字印本。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国史补》,[唐]李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清儒得失论》,[清]刘师培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四库全书答问》,任松如著,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四库全书考证》,王太岳等纂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四库撤毁书提要》,附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后。
    《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四库全书大辞典》,杨家骆著,北京: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馆1932年版。
    《四库全书史话》,刘汉屏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司马朝军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司马朝军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库大辞典》,李学勤,吕文郁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辨误》,杨武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四库全书纂修考》,郭伯恭著,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年版。
    《永乐大典考》,郭伯恭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黄爱平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缙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王重民著,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1934年。
    《中国目录学论丛》,王重民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纪昀评传》,周积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周积明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校雠广义·目录编》,程千帆,徐有富著,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校雠广义·版本编》,程千帆,徐有富著,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史料论略及其它》,傅斯年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明代考据学研究》,林庆彰著,台北:学生书店1986年版。
    《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林庆彰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图书文献学研究论集》,林庆彰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1900~1993)》,林庆彰主编,台北: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
    《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林庆彰主编,台北: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版。
    《日本研究经学论著目录(1900~1992)》,林庆彰主编,台北: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版。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清人学术笔记提要》,徐德明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古籍整理讲义》,来新夏著,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著,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孙立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文学目录学》,何新文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三目类序释评》,李致忠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古文献丛论》,李学勤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籍编撰史》,曹之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著,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著,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目录学研究》,王辟畺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中国典籍史》,李致忠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禁书简史》,陈正宏等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伪书大观》,俞兆鹏主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先秦道论发微》,张舜徽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人笔记条辨》,张舜徽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代扬州学记》,张舜徽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四库提要叙讲疏》张舜徽著,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目录学研究》,胡楚生著,台北:华正书局1986年版。
    《目录学》,彭斐章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学术思想大纲》,林尹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清代学术探研录》,王俊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文化史》,柳诒征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鲁迅全集》,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论戴震与章学诚》,余英时著,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余英时著,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论戴震与章学诚》,余英时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陈垣史源学杂文》,陈垣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陈垣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史讳举例》,陈垣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张应杭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著,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清儒学术拾零》,陈祖武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周一良学术文化随笔》,周一良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周子美学述》,周子美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纪昀与乾嘉学术》,张维屏著,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8年版。
    《邓广铭学术文化随笔》,邓小南,刘隐霞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傅斯年学术文化随笔》,傅斯年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顾颉刚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顾颉刚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胡守为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戴震评传》,李开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走出疑古时代(修订本)》,李学勤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明清文化史散论》,冯天瑜著,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传统学术史》,卢钟锋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著,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乾嘉学术十论》,刘墨著,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考据学研究》,庞天佑著,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乾嘉考据学研究》,漆永祥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子新学案》,钱穆著,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
    《国史大纲》,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国学概论》,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章学诚和<文史通义>》,仓修良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代学术与文化》,王俊义、黄爱平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刘师培学术文化随笔》,汪宇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刘乃和、周少川著,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李贽年谱》,容肇祖著,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汉代学术史略》,顾颉刚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中国文学观念论稿》,王齐洲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国学举要(文卷)》,王先霈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谭帆,陆炜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方正耀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方智范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清代经学与文学》,杨旭辉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莫砺锋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刘明今著,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诗学思想史》,萧华荣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文学精神》,孙之梅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朱自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代文学批评史》,(日)青木正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蔡镇楚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瀛奎律髓汇评》,李庆甲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谈艺录》,钱钟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管锥编》,钱钟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史学与史学评论》,瞿林东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史学史纲要》,瞿林东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瞿林东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国学举要(史卷)》,王先霈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周少川著,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饶宗颐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清代史学与史家》,杜维运著,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张岂之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罗炳良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翼史学新探》,白兴华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史学思想史》,吴怀祺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史学概论》,白寿彝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古史辨》,顾颉刚著,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清代七百名人传》,蔡冠洛著,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
    《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版。
    《清史列传》,国史馆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代通史》,萧一山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明清史讲义》,孟森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大清十朝圣训》,北京:燕京出版社1998年版。
    《清宫述闻》,章乃炜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支伟成著,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清史史料学》,冯尔康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雍正传》,冯尔康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清儒学案》,徐世昌编,济南:齐鲁出版社1985年版。
    《经子解题》,吕思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理学与中国文化》,姜广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经学史》,马宗霍著,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罗检秋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诸子学述》,罗竣,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十三经概论》,蒋百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黄开国、唐赤蓉著,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经今古文学》,周予同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中国经学史讲义》,周予同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周予同著,朱维铮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经学史十讲》,朱维铮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王汎森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经学辞典》,黄开国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清代经学史通论》,吴雁南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思想小史》,常乃惠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实学思想史》,葛荣晋等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诸子与理学》,蒋百潜、蒋祖怡著,上海:上海书店1997年版。
    《清代哲学》,王茂等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诸子学与先秦社会》,秦彦士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清代诸子学研究》,刘仲华著,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清代经学与文化》,彭林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汉宋易学解读》,余敦康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96年版。
    《朴学与清代社会》,黄爱平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先秦诸子与理学》,蒙文通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先秦诸子思想论集》,张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清初诸子学研究》,林国标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两汉经学与社会》,孙筱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周裕锴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周光庆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路新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