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春秋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春秋》学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上流泽深远,然民国肇造,社会突变,学术替嬗,《春秋》学亦在中西、新旧冲撞融合的潮流挟裹下,与时俱变地染上时代色彩。
     本文在系统梳理民国春秋学之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从文献学、学术史及思想文化史诸方面对民国春秋学进行宏观综合考察;同时,对民国时期重要学人的《春秋》学作具体研究和微观考量,在研究方法上,将文献学、训诂学和诠释学等视角相融合,综合采用文本解读、分析归纳、训诂等方法,以期能够全面把握本时期《春秋》学之发展全貌。学界至今对民国时期的春秋学尚缺少全局式、系统性研究,或局限于个案考量,或浅论略涉,鲜有专著问世。故对民国《春秋》学的发展予以深入探讨和考察,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儒学以及整个传统文化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循上述要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第一章对历代春秋学做简要回顾,特别是对晚清春秋学进行一定考察,以此作为民国春秋学研究之序幕,意在审视春秋学在不同时代之因袭与创新。第二章则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民国《春秋》文献学进行梳理,从文献题录、出版、文献流失和寻访等方面系统考察民国时期春秋学文献的概貌。第三章,民国春秋学典籍考证,展现民国学人在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指导下,对《春秋》三传之作者、时代、性质等考证成果。第四章主要考察了民国初年经今古文学家对春秋学的发挥、利用,对建立“孔教会”、为帝制复辟摇旗呐喊的康有为及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刘师培的春秋学做了系统考量。其时帝制虽废,而孔经却借袁、张复辟帝制而还魂,这一时期的春秋学仍是传统春秋学研究方法的延续,同时仍不脱其缘饰政治的特点。第五章探讨了新文化运动冲决下渐趋多样化的春秋学研究,这一时期的春秋学形式上多元化,内容上也渐与现代学术相结合而走向科学化,“古史辨”派、“新考据”派以及经学史整理中的各家学者各依其旨对春秋学做了深入研究。第六章进一步考察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派政治势力及时人学者对春秋学的研究利用。《春秋》包含众多“大义”,历来为统治者所援引利用,不仅南京国民政府,日本帝国主义、伪满、汪伪等汉奸们也在利用它,以寻求所谓的正统。同时,爱国学人如杨树达等也积极阐发春秋“复仇”“攘夷”等大义,激发抗战之志。第七章对民国新儒家学派的春秋学做了粗疏探讨,以展现此派学人为复兴儒学所做之努力。最后一章则从整体上论述了春秋学的近代化学术转型,以春秋学为代表的儒家经学,虽然在近代社会剧变,特别是在帝制覆亡、民主共和国建立的新时代,逐渐丧失其在学术、思想及政治上的独尊地位,但是其影响却没用因为皇帝的倒台而消失。从民国春秋学的发展替嬗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以儒家经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虽失去了皇家政治的庇护,又面对“西学”的强势冲击,但它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仍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当然其学术研究也逐渐科学化,由传统的经学研究而向现代史学、哲学、文学等研究过渡。
     春秋学自汉代儒术独尊至近代帝制灭亡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与官方政治依附攀缘,互相借势。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春秋》学充分展示了其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经世功用,晚清时期无论是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还是宋学派,都对春秋学的学术研究以及在政治实践上的应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或凭借公羊学的“微言大义”、经世致用的特点,结合“三世说”变法维新,积极主张社会变革;或利用《左传》学严辨华夷的经义,鼓吹排满革命;或埋头经传注疏,以学术作为天下之公器。民国初创,帝制覆亡,天变道销,儒家经学虽在思想上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但《春秋》学缘饰政治的特点,仍被民国时期的少数儒者经师、各派政治集团援引利用。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思想的传播,各派学人也逐渐揭开经学神秘的面纱,从不同角度对《春秋》学进行整理探讨,《春秋》学也随之转入哲学、史学等领域的研究,而完成了自身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The influence of the science of Chun-Qiu o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culture history and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 is far-reaching,but 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et up, with sudden change of society, academic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the science of Chun-Qiu also caught era colo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umerous factors.
     This thesis regards studying in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Chun-Qiu in different eras as the foundation, carrying on the macroscopic analysis from respects such as literature studying, academic history and history of ideology and culture,etc..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also studies many well-known scholars’works on the science of Chun-Qiu. On the research approach, this thesis has combined literature studying,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 and annotating the angle studied,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the science of Chun-Qiu of this period.
     So far, because of lack system study work about the science of Chun-Qiu, so this thesis probe into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Chun-Qiu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ill have certain academic value in helping to hold Confucianism and the whol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destiny on the who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Chapter one briefly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cience of Chun-Qiu in different ages, which purpose i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of the science of Chun-Qiu. Chapter two is the research of documents. From the catalogue, th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and the research of documents, i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ocumen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pter three, books research of the science of Chun-Qiu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schola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t only concentrated on academic study on the science of Chun-Qiu, but also inquired into other aspects. They probed to the scholar’s achievements about the author, times, value and so on of the science of Chun-Qiu with the help of new theory and the new method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Kang Youwei,Zhang Taiyan and Liu Shipei’s study on Chun-Qiu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cience of Chun-Qiu in this period is still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diversification learns to Chun-Qiu after probing in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background.In this period, the science of Chun-Qiu is not only diverse in form ,but also gradually combined with the trend of modern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in content. Chapter six have further investigated each sent political force and scholar to utilize on what has been studied in Chun-Qiu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Chun-Qiu contains a number of“Da-Yi”,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puppet used it to consolidate the rule, meanwhile, patriotic scholar such as Yang Shuda expound the fact of“Revenge”,“Resisting the Foreigners and so on in Chun-Qiu, in order to stimulate people's ambition of against Japanese imperialism. Chapter seven probe into the study on Chun-Qiu of the New-Confucian school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st chapter has expounded the modern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ience of Chun-Qiu on the whole. The science of Chun-Qiu have changed into modern historiography, philosophy, literature study from traditional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mong the long history, the science of Chun-Qiu, being depended on and climbs with official politics all the time, has taken advantage of the tendency each other. Since modern times, having changed greatly inside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China, the science of Chun-Qi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one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initial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cholars of the Confucianists and various political groups utilized the“Chun-Qiu-Da-Yi”(“春秋大义”)a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one's own. But with the spread of“science”and“democracy”dur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 lot of scholar learn and go on the discussion from different angle to Chun-Qiu, the science of Chun-Qiu have changed into philosophy,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too, which finished one's own to modern academic transition.
引文
①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二十三,《王国维遗书》本。
    
    ①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1988-1992)、(1993-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1999、2002年。
    ②周何:《十三经论著目录》,台北:洪叶文化事业公司,2000年。
    ③王明根:《辛亥以来人物传记数据索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④李盛平:《中国近代人名大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⑤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数据编辑部:《民国人物碑传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⑧陈居渊:《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①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④陈居渊:《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①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15-416页。
    ①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1988-1992)、(1993-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1999、2002年。
    ②周何:《十三经论著目录》,台北:洪叶文化事业公司,2000年。
    ①《毛诗正义》,影印《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3页。
    ②《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28页。
    ②卫聚贤:《古史研究》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31页。
    ①《春秋公羊传注疏》,影印《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0页。
    ②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3-1944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页。
    
    
    ①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第14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春秋公羊传注疏》,影印《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90页
    
    ①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七,《四库丛刊三编》本。
    ②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5页。
    ③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23页。
     ①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18页。
    ①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20页。
    ②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20页。。
    ③蔡长林:《从“以<春秋>当新王”到“<春秋>托王于鲁”——<公羊>学“三统”说及其历史际遇》,《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七卷,第三期,第179页。
    ④《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42页。
    ①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②《春秋繁露·楚庄王》。
    ③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18页。
    ④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43页。
    
    ①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75-2676页。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03页。
     ①班固:《汉书·宣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0页。
    ①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3页。
    
    
    ①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7-1208页。
    ②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3页。
    ①参见戴维:《春秋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①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页。
    ②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页。
    ③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194页。
    
    ①《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9页。
    ②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0页。
    
    ①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81-483页。
    ②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书临漳所刊四经后》,《四部丛刊初编》。
     ①戴维:《春秋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①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②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1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78页。
    ①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六十九《魏源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32页。
    ②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载杨慎之、黄丽镛编《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①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六十九《陈立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55页。
     ①周予同:《<经学历史>序言》一,《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页。
    ①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②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
    ④傅增湘:《审阅德化李氏藏书说帖》(1937.5.29),《藏园群书题记》第1099页。
    ⑤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序》(1938年3月)
    ①此三种书皆收入林夕编:《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28),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版本下同。
    ②叶德辉:《叶氏观古堂藏书目》清光绪叶氏元尚斋稿本(叶德辉校补),收入林夕编:《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21)
    ③缪荃孙、董康、吴昌绶撰《嘉业堂藏书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8页。
    ④缪荃孙、董康、吴昌绶撰《嘉业堂藏书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5-1406页。
    ①章钰、武作成等编《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出版说明》第1页。
    ②章钰、武作成等编《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清史稿·艺文志》序言第3页。
    ③范希曾:《评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4页。
    ④朱师辙:《清史述闻》卷一七《范希曾评朱师辙<清史稿艺文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72页。
    ①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20页。
    ②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第8页。
    ③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1页。
    ④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附录三:《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饮冰室合集之九·专集之七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年版,第29页。
    ⑤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华书局1989年年版,第4页。
    ①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华书局1989年年版,第9页。
    ②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华书局1989年年版,附录一《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第21页。
    ③李笠:《三订国学用书撰要》,朴社1931年再版,《三订国学用书撰要·叙》第1-2页。
    ④(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⑤孙殿起撰:《贩书偶记(附续编)·略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孙殿起:《贩书偶记附续编》,《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①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整理说明》,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整理说明》,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姜亮夫:《敦煌学概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页
    
    ①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774页。
    ②此据沈津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统计。
    ③彭斐章主编:《中外图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①《经籍仿古志》,《日本藏汉籍善本书之书目集成》(第一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②宫内省图书寮:《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日]宫内省图书寮御藏版,昭和六年九月。
    ③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序》,载张人凤编:《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中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④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后序》,载张人凤编:《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中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①顾颉刚:《论孔子删述六经说及战国著作伪书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②钱玄同:《论春秋性质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6页。
    
    ①钱玄同:《左氏春秋考证书后》,《古史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②详见陈柱:《孔子不作春秋辨》,《大夏季刊》第2期,1929年12月。
    ③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6页。
    ①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0页。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6页。
    ③卫聚贤:《古史研究》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6、27页。
    ④陈延杰:《经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4页。
    ⑤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98页。
    ⑥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2页。
    ⑦详见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8页。
    ①钱玄同:《论春秋性质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276页。
    ②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7-78页。
    ③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1页。
    ④金毓黻:《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24页。
    ⑤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5页。
    
    
    ①陈延杰:《经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4页。
    ②陈柱:《孔子不作春秋辨》,《大夏季刊》1929年第2期,第144页。
    ①钱玄同:《论今古文经学及辨伪丛书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1页。
    ②钱玄同:《论获麟后续经及春秋例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8页。
    ③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52-83页。
    ④郭沫若:《述吴起》,《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6页。
    ⑤这一时期,徐震驳斥伪作说的文章主要有:《<公><谷>解难》,《国学商兑》第1期,1933年6月;《读左杂记》,《国学论衡》第5期上,1935年6月;《春秋经传略说》,《国学论衡》第6期,1935年12月等。
    ⑥详见高本汉著、陆侃如译:《左传真伪考及其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影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印本。
    ①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古史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106页。
    ①卫聚贤:《古史研究》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51-71页。
    ②如杨伯峻认为《左传》成书在前403——前386年间、徐中舒认为在前375——前352年间、朱润东认为在前四世纪初期、童书业认为成书下限为前329年、赵光贤认为在前375——前351年间。
    ③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64页。
    ④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版,第13页。
    ①卫聚贤:《古史研究》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05页。
    ②参见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③郭沫若:《述吴起》,《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8页。
    ④详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二之《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
    ①详见郭沫若:《述吴起》,《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钱玄同:《论获麟后续经及春秋例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8页。
    ③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史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6页。
    ④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59、31页。
    ⑤范文澜:《群经概论》,朴社1933年版,第396页。
    ①杨向奎:《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页。
    ②陈延杰:《经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7页。
    ③陈燕方:《经学源流浅说》,中华书局1922年版,第17页。
    ④钱基博:《经学通志》,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71-172页。
    ⑤范文澜:《群经概论》,朴社1933年版,第373页。
    ①周予同:《群经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72-73页。
    ②(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之四《春秋》,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7-18页。
    ③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7页。
    ④陈燕方:《经学源流浅说》,中华书局1922年版,第17页。
    ①金德建:《瑕丘江公作〈穀梁传〉的推测》,载《人文杂志》,1957年第3期。
    ②(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3页。
    ③转引自秦平:《20世纪以来<春秋谷梁传>研究综述》,《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第100页。
    ④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4-265页。
    ⑤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页。
    ⑥范文澜:《经学史讲演录》,《范文澜全集》(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6页。
    ①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10页。
    ②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重印〈新学伪经考〉序》,《古史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页。
    ③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史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页。
    ④周予同:《“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0页。
    ②《民立报》1912年2月8、9、10日。
    ①《大总统发布亲临祀孔典礼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11页。
    ②《群强报》1914年9月29日。
    ③《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六卷,第317页。
    ④《教育部关于定孔子诞辰为圣节致各省都督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2页。
    ①袁世凯:《特定教育纲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256—264页。
    ②《民德报发刊词》,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交通·宗教·道德),1914年。
    ③陈独秀:《袁世凯复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
    ④即由十三个省区的督军、护军使等组成的“各省联合会”。
    ⑤《各省督军省长电大总统总理》,柯璜:《孔教十年大事》卷八,1924年。
    ①《民国日报》1917年2月9日。
    ②《各省公民尊孔会开会纪事》,《宗圣学报》第2卷第6册第18号,1917年4月。
    ③《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否决国教敬告全国同胞书》,《孔教会杂志》第1卷第9号,1913年10月。
    ④《张勋发表清废帝复辟之伪谕》,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七辑,第53页。
    ①章太炎:《示国学诸先》,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4-695页。
    ②《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08页。
    ③(美)萧公权著,周文斌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序》,载《不忍》杂志,第1期,1913年。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
    ②《民国经世文编》第三十九卷,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0辑。
    ③康有为:《中国学汇报题词》,《不忍》杂志,第2期。
    ④康有为:《中国不能逃中南美之形势》,载《康南海文集》,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0辑。
    ⑤康有为:《救亡论》,《不忍》杂志,第7期。
    ⑥康有为:《共和政体论》,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691页。
    ①康有为:《刊布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题词》,《不忍》杂志第8册,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38辑。
    ①康有为撰成此书后,又屡有增补,1913年最早在《不忍》杂志上刊发甲乙两部。1919年由长兴书局将此二部刊印单行本。全书直至康有为死后八年的1935年,才由其弟子钱安定略加校订,交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古籍出版社从康氏家族中借到抄本,并参照各本校订出全文。
    ②《南海先生诗集》卷一,《延番老屋诗集》,上海广智书局1911年版,第1页之《大同书成题词》梁启超按语。
    ③《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76页。
    ④《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04页。
    ⑤康有为:《大同书》,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6年12月再版,第11页。
    ①康有为:《大同书》,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6年12月再版,第5-6页。
    ②康有为:《大同书》,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6年12月再版,第135页。
    ③康有为:《大同书》,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6年12月再版,第8-10页。
    ④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⑤章太炎:《示国学诸先》,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4-695页。
    ①章太炎:《示国学会诸生》,1913年12月,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5页。
    ②章太炎:《致汤夫人书》(一九一三年九月十四日),见《章太炎家书》。
    ③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1913年12月,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0页。
    ④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1913年12月,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0页。
    ⑤吴蔼林:《太炎先生言行轶录》,《制言》第二十五期。
    ⑥章太炎:《示国学诸先》,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4页。
    ⑦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制言》第二十五期。
    ①章太炎:《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一九三一年十月五日),温州图书馆藏《章太炎书札》钞本第二册。
    ②章太炎:《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章氏丛书续编》本,第3页。
    ③章太炎:《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章氏丛书续编》本卷一,第15页。
    ④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8页。
    ①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先生遗书》卷首,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②刘师培:《读左札记》,《刘申叔先生遗书》第7册,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①刘师培:《读左札记》,《刘申叔先生遗书》第7册,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②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明作篇》,《刘申叔先生遗书》第8册,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①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明作篇》,《刘申叔先生遗书》第8册,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②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刘申叔先生遗书》第7册,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③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例略》,《刘申叔先生遗书》第8册,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①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例略》,《刘申叔先生遗书》第8册,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②刘师培:《读左札记》,《刘申叔先生遗书》第7册,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
    
    ①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24页。
    ②吴虞:《康有为“君主之伦不可废”驳议》,《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③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
    ④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
    ⑤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六号。
    ①徐懋庸:《鲁迅先生又一比》,参见王士菁:《鲁迅传》,光华书店19??年版(出版年不详),第504页。
    ②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
    ③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
    ④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
    ⑤陈独秀:《再答常乃德》,《独秀文存》(四),亚东图书馆1927年第八版,第38页。
    
    ①参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②《孟子·尽心下》。
    ③顾颉刚:《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④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自序第43页。
    ⑤顾颉刚:《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①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自序第35页。
    ②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自序第80页。
    ③陈其泰:《“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9.春之卷,第8-15页。
    ④参见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⑤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⑥关于顾颉刚及《古史辨》取精用宏、体大思精的学术概况,请参见刘起纡著《顾颉刚先生学述》,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顾颉刚:《论孔子删述六经说及战国著作伪书书》,《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②顾颉刚:《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③顾颉刚:《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①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②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7-78页。
    ③钱玄同:《论获麟后<续经>及<春秋>例书》,《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8-280页。
    ①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6-257页。
    ②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98-799页。
    ③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④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⑤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古史辨》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1-272页。
    ①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卷二,《皇清经解》本。
    ②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上》,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③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52-83页。
    ④(瑞典)高本汉:《左传真伪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⑤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214页。
    ⑥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80页。
    ⑦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17-630页。
    ①胡适撰,耿云志等导读:《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0-51页。
    ②钱玄同:《附录钱先生来书》,石峻主编:《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③胡适:《论春秋答钱玄同》,石峻主编:《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①胡适撰,耿云志等导读:《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0-71页。
    ②胡适:《论春秋答钱玄同》,石峻主编:《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页。
    ③胡适:《论春秋答钱玄同》,石峻主编:《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①钱玄同:《论春秋性质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6页。
    ②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54页。
    ③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56页。
    ④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54-456页。
    ⑤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56页。
    ⑥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56-457页。
    ①《孟子·离娄下》。
    ②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57页。
    ③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58页。
    ④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56页。
    ⑤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70-471页。
    ①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著):《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71页。
    ②周予同:《僵尸的出祟——异哉所谓学校读经问题》,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3页。
    ③朱维铮:《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49-850页。
    ④周予同:《<春秋>和<春秋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3页。
    ①周予同:《<春秋>和<春秋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4-495页。
    ②周予同:《<春秋>和<春秋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6-497页。
    ③周予同:《群经概论》,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8页。
    ④周予同:《群经概论》,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①周予同:《群经概论》,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263页。
    ②周予同:《群经概论》,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5页。
    ③范文澜:《群经概论》朴社1933年版,《民国丛书》第二编3,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93页。
    
    ①范文澜:《群经概论》朴社1933年版,《民国丛书》第二编3,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96页。
    ②范文澜:《群经概论》朴社1933年版,《民国丛书》第二编3,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96-297页。
    ①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②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①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72页。
    ②钱基博:《经学通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4-795页。
    ①钱基博:《经学通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6页。
    ②钱基博:《经学通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5页。
    ③钱基博:《经学通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6页。
    
    ①钱基博:《经学通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9页。
    ②钱基博:《经学通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05页。
    ①周予同:《<春秋>与<春秋>》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2-493页。
    ①邓演达:《南京统治的意识形态》,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顾树森:《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反共教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五册,中国文史出版社,第154页。
    ③转引自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
    ④蒋介石:《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六编四章,第55页。
    ①《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第117页。
    ②《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第117页。
    ③周予同:《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④柳亚子:《关于读经问题及其他》,辽宁大学编印:《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三集第四册,辽宁大学编印1981年。
    ①《建国宣言》,《盛京时报》1935年3月1日
    ②吉林省档案馆编:《溥仪宫廷活动录:1932—1945》,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③《盛京时报》1932年3月10日、12日。
    ④《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年。
    ⑤《春秋繁露·楚庄王》。
    ⑥南霁光:《孔子礼教为满洲国建国之主旨》,《盛京时报》1932年9月21日。
    ⑦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日伪政权与沦陷区》(第六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⑧《春秋繁露·俞序》。
    ⑨南霁光:《孔子礼教为满洲国建国之主旨》,《盛京时报》1932年9月21日。
    ⑩叶参、陈邦直等编:《郑孝胥传》,满洲图书株式会社1938年,第66页。
    11《新国家之特色》,《盛京日报》1933年3月3日。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59页。
    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伪满奴化教育》,1951年版,第19-23页。
    ③石丽珍、王志民主编:《伪满洲国史料·十八》,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403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5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95页。
    ①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②武德报社编:《孔子》,华北文化书社1940年,第33页。
    ③武德报社编:《孔子》,华北文化书社1940年,第42页。
    ④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60页。
    ⑤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60页。
    ⑥武德报社编:《孔子》,华北文化书社1940年,第43页
    ⑦《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⑧《汉书·董仲舒传》。
    ⑨《春秋繁露·楚庄王》。
    ①汪文学:《再论中国古代政治正统论》,《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6期。
    ②《孟子·离娄下》。
    ③《孟子·滕文公下》。
    ④陈寅恪:《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①据卞仁海统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约有45篇,论文主要分布为:训诂19篇,语法12篇,文字、修辞、方言、综述各3篇,文献2篇。详见卞仁海:《杨树达训诂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②杨树达:《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自序》第7页。
    ③杨树达:《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④钱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页。
    
    ①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之一·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29页。
    ②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③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①杨树达:《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②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自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
    ③杨树达:《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293页。
    ④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⑤杨树达:《春秋大义述·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⑥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4页。
    ⑦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第18页。
    ⑧《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⑨《史记》卷47,《孔子世家》。
    ①《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23页。
    ②《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③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④《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⑤《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①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②《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篇》。
    ④《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10页。
    ⑤《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①《春秋大义述·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②《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③《春秋大义述·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④司马迁:《史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1163页。
    ①《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②《春秋大义述·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
    ④《春秋大义述·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⑤《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⑥《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7-88页。
    ⑦《春秋大义述·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⑧《荀子·哀公》。
    ⑨《孟子·尽心下》。
    ①《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②《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③《春秋大义述·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④《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⑤《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160页。
    ①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页。
    ②《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293页。
    ③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4页。
    ④杨伯峻:《<杨树达文集>前言》,载《杨树达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①方克立:《关于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②姜林祥:《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广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③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3页。
    ①熊十力:《原儒序》,《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312页。
    ②周予同:《<春秋>与<春秋>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0-501页。
    ③周予同:《<春秋>和<春秋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3页。
    ④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98页。
    ①《孟子·滕文公下》。
    ②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99页。
    ③《春秋公羊传注疏》,影印《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0页。
    ④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0页。
    ⑤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0页。
    ⑥《史记·太史公自序》。
    ⑦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页。
    ⑧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2页。
    
    
    ①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2-1003页。
    ②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4页。
    ③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6页。
    ④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3页。
    ⑤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5页。
    
    ①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5-1006页。
    ②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8页。
    ③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8-1009页。
    ④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页。
    ⑤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9页。
    ⑥熊十力:《原儒》,《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页。
    ①熊十力:《原儒》,《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页。
    ②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2页。
    ③熊十力:《原儒》,《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418页。
    ④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
    ①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3页。
    ②蔡长林:《从“以<春秋>当新王”到“<春秋>托王于鲁”——<公羊>学“三统”说及其历史际遇》,《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七卷,第三期,第179页。
    ③董仲舒:《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④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卷八。
    ⑤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435页。
    
    
    ①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9页。
    ②《春秋繁露·楚庄王》。
    ③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卷一。
    ④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4页。
    
    ①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6-1027页
    ②《公羊传》庄公十年。
    ③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7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三松堂全集》第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三松堂全集》第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三松堂全集》第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8-69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三松堂全集》第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②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3页。
    ③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页。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20页。
    ②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史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页。
    ③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页。
    ①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制言》第二十五期。
    ②陈独秀:《再答常乃德》,《独秀文存》(四),亚东图书馆1927年第八版,第38页。
    ①周予同:《<春秋>与<春秋>》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2-493页。
    ①参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
    ②刘起釪:《顾颉刚先生学述》,中华书局,1986年,第54页。
    ③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全书》第六册,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④周予同:《群经概论》,《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1页。
     ①周予同:《群经概论》,《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1页。
    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2、高闶:《春秋集注》,《四库全书》本。
    3、张洽:《春秋集注》,《四库全书》本。
    4、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四库全书》本。
    5、陆粲:《左传附注》,《四库全书》本。
    6、王夫之:《春秋稗疏》,《四库全书》本。
    7、惠栋:《左传补注》,《四库全书》本。
    8、钱大昕:《潜言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焦循:《春秋左传补疏》,《皇清经解》本。
    10、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丛书集成》本。
    11、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1959年。
    1、庄存与:《春秋正辞》,《皇清经解》本。
    2、庄存与:《春秋举例》,《皇清经解》本。
    3、庄存与:《春秋要旨》,《皇清经解》本。
    4、阮元:《春秋公羊通义序》,《研经室一集》卷十一,道光三年刻本。
    5、阮元:《孔广森传》,《碑传集》卷一百三十四,上海书店影印本,1988年。
    6、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味经斋遗书》卷首,光绪八年刻本。
    7、陈澧:《东塾读书记》,《皇清经解》本。
    8、孔广森:《公羊通义》,《皇清经解》本。
    9、刘逢禄:《春秋论上》、《春秋论下》,《刘礼部集》,道光十年刻本。
    10、刘逢禄:《公羊春秋何氏解沽笺》、《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左氏春秋考证》、《论语述何》、《发墨守评》、《箴膏肓评》、《谷梁废疾申何》,《皇清经解》本。
    11、刘承宽:《先府君行述》,《刘礼部集》附,道光十年刻本。
    12、戴望:《故礼部仪制司主事刘先生状》,《续碑传集》卷七十二。
    13、《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儒林下一》之《庄述祖传》,中华书局,1987年。
    14、孙文光、王世芸:《龚自珍研究资料集》,黄山书社,1984年。
    15、《清史列传》卷六十九《刘逢禄传》、《魏源传》、《凌曙传》、《陈立传》。
    16、龚自珍:《五经大义终始答问》、《春秋决事比》、《不定律篇》,《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17、魏源:《海国图志叙》、《刘礼部遗书序》、《武进李申耆先生传》、《董子春秋发微》,《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18、包世臣:《国子监生凌君墓表》,《续碑传集》卷七十四。
    19、凌曙:《公羊礼疏》十卷,《公羊礼说》一卷,《公羊答问》二卷。
    20、陈立:《公羊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1、皮锡瑞:《春秋通论》,《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
    22、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
    23、廖平:《公羊解沽十论》,光绪十年刻本。
    24、廖平:《经学初程》、《群经凡例》、《春秋三传折中》,《六译馆从书》,四川存古书局刊本。
    25、廖平:《公羊解沽三十论》、《公羊解沽再续论》,
    26、廖平:《春秋左传古义凡例》、《王制学凡例》、《左氏春秋学外编凡例》、《春秋古经左氏说汉义补证凡例》、《春秋左氏传汉义补证简明凡例》,载《群经凡例》,《六译馆从书》,四川存古书局刊本。
    27、廖平:《重订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释范》,渭南严氏刻本。
    28、廖平:《春秋左氏占经说》十二卷,《新订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局1908年。
    29、廖平:《春秋三传折中》,《新订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局1917年。
    30、廖平:《群经大义》一卷、补题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局1931年。
    31、《经话》甲编、《今古学考》,《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巴蜀书社,1989年。
    32、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三联书店,1998年。
    3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
    34、康有为:《春秋董氏学》,中华书局,1990年。
    35、康有为:《孟子微》,中华书局,1987年。
    36、康有为撰:《康有为全集》第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7、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
    38、崔适:《春秋复始》,民国七年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39、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艾如张、董逃歌序》,《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40、章太炎:《订孔》,《检论》卷三,《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1、章太炎:《春秋故言》,《检论》卷二,《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2、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春秋左传读校点说明》、《春秋左传读叙录后序》、《驳箴膏肓评叙》,《章太炎全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3、章太炎::《国故论衡·原经》,《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4、章太炎:《今古文辨义》,《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
    45、章太炎:《论孔子无改制之事》,《国粹学报》第2年第11期。
    46、章太炎:《驳皮锡瑞三书·春秋平议》,《国粹学报》第6年第3期。
    47、刘师培:《读左札记》、《左庵外集》、《左庵集》、《中国民约精义》卷1、《经学教科书》、《群经大义相通论》、《春秋左氏传答问》,《刘申叔遗书》本。
    48、刘师培:《甲辰年自叙诗》,《警钟日报》1904年9月10日。
    49、刘师培:《司马迁左传义利序》,国粹学报,1907、3、12;1908、4、1。
    50、马叙伦:《孔子政治学拾微》,《国粹学报》第2年第1——6、9期。
    51、马叙伦:《方召传》,《国粹学报》第2年第6期。
    52、《周末学术史序·中国社会史序》,《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53、黄节:《春秋攘夷大义发微叙》,《国粹学报》第2年第8期。
    54、邓实:《国学通论》,《国粹学报》第1年第3期。
    55、王闿运:《谷梁申义》,光绪十七年刻本。
    56、柯劭忞:《春秋谷梁传注》,丁卯排印本。
    57、梁启超:《春秋中国夷狄辨序》,《合集,文集》之2,中华书局,1989年。
    58、梁启超:《读春秋界说》,《合集,文集》之3,中华书局,1989年。
    59、梁启超:《读孟子界说》,《合集,文集》之3,中华书局,1989年。
    60、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清议报,1901年。
    61、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1、胡韫玉:《读左绎谊》,《国学丛选》6-14期,1912年10月-1924年04月。
    2、康有为:《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自序》,《不忍》3册,1913年04月。
    3、黄镕:《春秋图表》,《国学荟编》6期,1915年6月。
    4、季邦俊:《三传异同评补》,《国学荟编》11期,1916年11月。
    5、高攀龙:《<春秋>孔义》,《国学》1卷6期,1916年。
    6、崔适:《春秋复始》,北京大学铅印本,1918。
    7、康有为:《刊布春秋大义微言考题词》,《不忍》8册,1913年11月。
    8、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卷一(隐公)》,《不忍》9、10册合刊,1918年01月。
    9、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序(春秋例)》,《不忍》9、10册合刊,1918年01月。
    10、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序(春秋恉)》,《不忍》9、10册合刊,1918年01月。
    11、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序》,《不忍》9、10册合刊,1913年12月。
    12、李国珍:《太史公自序窃比春秋义证》,《大中华》1卷7期,1915年07月。
    13、廖平:《大统春秋条例》,《绥定府中学堂》,1915年。
    14、廖平:《春秋三传折中》,《国学荟编》12期,1915年12月。
    15、廖平:《春秋三传折中》,四川:存古书局,1917年。
    16、廖平:《左氏古经说》,成都府中学堂,1915年。
    17、廖平:《大同百目(附公羊补证中)》,绥定府中学堂,1915年。
    18、蒙文通:《经学抉原》,《蒙文通文集》3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
    19、刘师培:《春秋原名》,《四川国学杂志》11号,1913年7月。
    20、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考序略》,《四川国杂志》3、4号,1912年11、12月。
    21、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例略》,《中国学报(洪宪)》第1-5册,1916年01-05月。
    22、文卿:《左传今释》,《民权素》13-16期,1915年12月-1916年03月。
    23、章太炎:《春秋昭十年不书冬说》,《民权素》12期,1915年11月。
    24、章炳麟:《春秋左传读叙录》,《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刊本,1919年。
    25、廖平:《左氏传长编目录》,《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 1921年。
    26、廖平:《公羊春秋补证凡例》,《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 1921年。
    27、廖平:《何氏公羊春秋十论》,《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 1921年。
    28、廖平:《谷梁春秋经传古义凡例》,《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 1921年。
    29、廖平:《谷梁春秋经学外篇例》,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 1921年月。
    30、廖宗泽(廖平次孫):《公羊春秋传例序》,《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 1921年。
    31、李景濂:《左氏管窥》,《四存月刊》1-7、9、11期, 1921年04-10月、12月,1922年02月。
    32、吴育燮:《春秋周论四存月刊》第6期, 1921年9月。
    33、陈燕方:《经学源流浅说》,中华书局, 1922年版。
    34、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语历所周刊》2卷13,14期, 1923年。
    35、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努力》增刊《读书杂志》9期, 1923年。
    36、顾颉刚:《论孔于删述六经说及战国著作伪书说》,《古史辨》(一)。
    37、王国维:《书春秋公羊传解诂后》,《观堂集林》乌程蒋汝藻密韵楼排印本, 1923年。
    38、吴闿生:《左传微》,文学社刊本, 1923年。
    39、顾实:《与钱子泉论左氏传书》,《国学丛刊(东南大学)》1卷2期, 1923年08月。
    40、张尔田:《与王静安论治公羊学书》,《学衡》23期, 1923年11月。
    41、冉崇烈:《斥误据史记以攻左传之妄》,《国学丛刊(东南大学)》1卷4期, 1923年12月。
    42、唐文治:《十三经提纲》(十三卷),施氏刊本, 1924年。
    43、章炳麟:《春秋左传读叙录》,上海:古书流通处刊本, 1924年。
    44、章炳麟:《刘子政左氏说》,《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刊本, 1924年。
    45、梁任公:《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左传、国语》,《史地学报》2卷8期, 1924年02月。
    46、孙德谦:《左传汉初出张苍家说》,《学衡》30期, 1924年06月。
    47、陆懋德:《中国经书之分析》,《清华月报》2卷2期, 1925年。
    48、王有宗:《群经论略》,《华国》2卷5期, 1925年。
    49、卫聚贤:《春秋图考》,太原:撰者印行, 1925年。
    50、梅思平:《论公羊传与公羊学》,《民铎杂志》6卷3期, 1925年03月。
    51、钱玄同、顾颉刚:《春秋与孔子》,《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期, 1925年10月。《古史辨》(一)。
    52、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万本草堂丛书本》, 1926年。
    53、朱运枢:《经文辨异》,《春秋笔记六种》石印本, 1926年。
    54、朱运枢:《笺经琐说》,《春秋笔记六种》石印本, 1926年。
    55、朱运枢:《论古撮要》,《春秋笔记六种》石印本, 1926年。
    56、朱运枢:《读左别解》,《春秋笔记文种》石印本, 1926年。
    57、朱运枢:《世族谱系春秋笔记六种》,石印本1926年。
    58、吕思勉:《经子解题》,商务印书馆l926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59、叶德辉:《宋本春秋左传注疏跋》,《图书馆学季刊》1卷1期, 1926年03月。
    60、刘盼遂:《春秋名字解诂补正》,《实学》1、3期, 1926年04、06月。
    61、吴闿生:《与李右周进士论左传书》,《实学》3、4期, 1926年06、07月。
    62、陈柱:《公羊微言大义自序篇》,《国学(上海大东)》1卷1期, 1926年10月。
    63、魏禧:《左氏兵法》,《国学(上海大东)》1卷2、3期, 1926年11、12月。
    64、李嘉善:《春秋灵王赗仲子礼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1卷2期, 1926年11月。
    65、顾颉刚:《答书(答疑古玄同<论春秋性质书>)》,《古史辨》,第一册,朴社, 1926年6月。
    66、疑古玄同:《论春秋性质书》,《古史辨》,第一册,朴社, 1926年6月。
    67、疑古玄同:《论获麟后读经及春秋例书》,《古史辨》,第一册,朴社, 1926年6月。
    68、胡适:《论<左传>之可信及其性质》,《语历所周刊》1卷1期, 1927年。
    69、柯劭忞:《春秋谷梁传注》,《柯劭忞先生遗著》,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排印本, 1927年。
    70、王国维:《书春秋公羊传解诂后》,《观堂集林》海宁王氏排印石印本, 1927年。
    71、张西堂:《春秋大义是什么》,《国故学讨论集》第2册, 1927年。
    72、卫聚贤:《左传之研究》,《国学论丛》1卷1、2期, 1927年06-09月。
    73、卫聚贤:《季札观乐辩》,《北大国学门月刊》1卷6期, 1927年09月。
    74、卫聚贤:《春秋的研究》,《国学月报》2卷6、7期, 1927年6-7月。
    75、林语堂:《左传真伪与上古方音》,《语丝》4卷27期, 1928年。
    76、秦同培选:《左传评注读本》,上海:世界书局, 1928年。
    77、邬庆时:《经学导言》,《丰帆楼丛书》本, 1928年。
    78、柯劭忞:《春秋谷梁传注序》,《学衡》64期, 1928年07月。
    79、冯沅君:《论左传与国语的异点》,《新月》1卷7期, 1928年09月。
    80、卫聚贤:《我们的朋友--评林语堂<左传真伪与上古方音>》,《新月》1卷7期, 1928年09月。
    81、卫聚贤:《读<论左传与国语异点>以后》,《新月》1卷9期, 1928年11月。
    82、杨寿昌:《春秋通三统义演述》,《南风》3卷1期, 1928年11月。
    83、顾颉刚:《春秋研究课旨趣书》,《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5集57、58期合刊, 1928年12月。
    84、陈柱:《公羊家哲学》,上海:中华书局, 1929年。
    85、冯澄:《春秋日食集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年。
    86、计硕民[选注]:《春秋公羊传》,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年。
    87、彭炜棠:《春秋无事书时说》,《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6集72期, 1929年03月。
    88、黄仲琴:《左丘明之姓氏》,《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7集82期, 1929年05月。
    89、陈景圣:《左传之真伪问题》,《国学丛刊(齐鲁大学)》第1集, 1929年06月。
    90、陈柱:《孔子不作春秋辨》,《大夏季刊》第2期, 1929年12月。
    91、陈钟凡:《春秋澶渊考》,《大夏季刊》2期, 1929年12月。
    92、李审用:《春秋左氏传凡例探源》,《东北大学周刊》87、88期, 1929年12月。
    93、柳屺生:《春秋孟氏学》,《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卷5期, 1929年12月。
    94、何德让:《从春秋经中求出当时史官所注意之事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6集69期, 1929年2月。
    95、刘君葵:《从春秋经中推考春秋时代事势之变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7集76期, 1929年4月。
    96、廖平:《谷梁春秋经传古义凡例》,成都:鸿宝书局, 1930年。
    97、时父:《驳皮锡瑞六经出于孔子说》,《东北大学周刊》103期, 1930年。
    98、王照:《读左随笔》,《水东集》, 1930年。
    99、张其淦:《左传礼说》,寓园丛书本, 1930年。
    100、徐诵光:《由左传上观察春秋时代之迷信与信仰》,《厦大周刊》10卷4、5期, 1930年10月。
    101、吴承仕:《公羊徐疏考》,《师大国学业刊》1卷1期, 1930年11月。
    102、张西堂:《谷梁真伪考》, 1931年。
    103、伍剑禅:《春秋左传引诗异同考》,《归纳学报》新1卷1期, 1931年04月。
    104、钱玄同:《重印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书后》,《师大国学丛刊》1卷2期, 1931年05月。
    105、张西堂:《谷梁不传春秋证》,《学文杂志》1卷3期, 1931年07月。
    106、张西堂:《<谷梁真伪考>自序》,《学文杂志》1卷4期, 1931年09月。
    107、士心:《见于春秋左传之历法》,《齐大且刊》2卷2期, 1931年11月。
    108、卫聚贤:《春秋的研究》,《古史研究》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年11月。
    109、卫聚贤:《左传之研究》,《古史研究》第1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年11月。
    110、李峻之:《三恪考》,《清华周刊》37卷11期, 1932年。
    111、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国学季刊》3卷2号, 1932年。
    112、王尚概:《春秋贯解》, 1932年。
    113、章太炎:《与吴承仕论春秋答问作意书》,《国学丛编》2卷1期, 1932年10月。
    114、顾颉刚[校点]; (清)刘逢禄[著]:《左氏春秋考证》, 1933年。
    115、范文澜:《群经概论》,朴社1933年版。
    116、季冰:《左传中赋诗通则的探索》,《清华周刊》40卷10期, 1933年。
    117、江侠庵[译];小岛佑马[著]:《公羊三科九旨说考》,《先秦经籍考》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
    118、李澄宇:《读春秋蠡述》,《未晚楼全集(又名李洞庭全集)》, 1933年。
    119、林语堂:《左传真伪与上古方音》,《语言学论丛》,上海:开明书店, 1933年。
    120、马厚文:《左传纂读》,上海:华社, 1933年。
    121、马宗霍:《群经臆说》,《国学论衡》2期, 1933年。
    122、魏元旷:《春秋通议》,《魏氏全书》, 1933年。
    123、章太炎:《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章氏丛书续编》北平刊本, 1933年。
    124、王兴瑞:《春秋时代观念意识的转变--读左传笔记之二》,《现代史学》1卷2期, 1933年02月。
    125、杨守敬:《北齐人书左氏传跋》,《图书馆学季刊》7卷1期, 1933年03月。
    126、李竞西:《左传引诗研究》,《国专季刊》第1期, 1933年05月。
    127、卢景纯[记]:《章太炎先生讲<春秋>》,《国专季刊》1期, 1933年05月。
    128、徐震:《左谷解难》,《国学商兑》1卷1、2期, 1933年06、12月。
    129、戴增元:《公羊学通论》,《国学商兑》1卷1期, 1933年06月。
    130、任铭善:《秋驺夹今文辨》,《中国文学会集刊》1期, 1933年06月。
    131、孝岳:《公羊旁记》,《文学杂记(中山大学)》5期, 1933年09月。
    132、江侠庵[译];本田成之[著]:《春秋谷梁传考》,《先秦经籍考》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10月。
    133、李源澄:《公羊谷梁序例》,《国风半月刊》3卷8期, 1933年10月。
    134、杜钢百:《公羊谷梁为卜商或孔商讹传异名考》,《武汉大学文哲季刊》3卷1期, 1933年11月。
    135、余德建:《春秋的本质与春秋的分裂》,《厦门图书馆声》2卷2-5期, 1933年2-8月。
    136、方孝岳:《左传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年。
    137、蒋石渠:《春秋左氏传言语学序》,《交大季刊》15期, 1934年。
    138、刘师培:《春秋古经笺、附春秋古经旧注疏证零稿》,《刘申叔先生遗书》宁武南氏排印本, 1934年。
    139、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刘申叔先生遗书甲类》宁武南氏排印本, 1934年。
    140、刘师培:《读左札记》,《刘申叔先生遗书甲类》宁武南氏排印本, 1934年。
    141、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刘申叔先生遗书甲类》宁武南氏排印本, 1934年。
    142、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例略》,《刘申叔先生遗书甲类》宁武南氏排印本, 1934年。
    143、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先生遗书甲类》宁武南氏排印本, 1934年。
    144、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刘申叔先生遗书甲类》宁武南氏排印, 1934年。
    145、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刘申叔先生遗书甲类》宁武南氏排本, 1934年。
    146、越致:《敦煌左传残卷校记》,《艺观》4期, 1934年。
    147、方孝岳:《左传略》,《文学杂志(中山大学)》8期, 1934年03月。
    148、顾颉刚:《说丘》,《禹贡半月刊》1卷4期, 1934年04月。
    149、唐兰:《与顾颉刚先生论<九丘>书》,《禹贡半月刊》1卷5期, 1934年05月。
    150、俞平伯:《左传遇》,《文学(上海)》2卷6期, 1934年06月。
    151、蒋庭曜:《春秋左氏传言语绪言》,《国学论衡》4期上册, 1934年11月。
    152、陈朝爵:《读左随聿》,《安徽大学月刊》2卷3、4期, 1934年12月、1935年01月。
    153、柳诒征:《<谷梁大义述>补阙跋》,《国风半月刊》5卷10、11号合刊, 1934年12月。
    154、杜钢:《孔子撰修春秋异于旧史文体考》,《武汉大学文哲季刊》3卷2期, 1934年5月。
    155、黄侃:《书<春秋左氏疑义答问>后》,《越风》3期, 1935年。
    156、廖平:《左传杜氏集解辨正》,作者自刻本, 1935年。
    157、毛起:《春秋总论》,杭州贞社, 1935年。
    158、王树荣:《续左氏膏肓》,《续左氏膏肓》绍邵轩丛书本, 1935年。
    159、王树荣:《读左持平》,《绍邵轩丛书本》排印本, 1935年。
    160、王树荣:《箴箴何篇》,《绍邵轩丛书本》排印本, 1935年。
    161、王树荣:《公羊何注考订》,《绍邵轩丛书本》排印本, 1935年。
    162、王树荣:《续公羊墨守》,《绍邵轩丛书本》排印本, 1935年。
    163、王树荣:《续谷梁废疾》,绍邵轩丛书本, 1935年。
    164、卫聚贤:《十三经概论》,开明书店, 1935年。
    165、吴佩孚等:《春秋左传浅解》,北平:最新印书社, 1935年。
    166、余德建:《<春秋>的本质与<春秋>的分裂》,《厦门图书馆声》2卷2——5期, 1935年。
    167、张骥:《左氏秦和传补注》,成都:义生堂刊本, 1935年。
    168、张慰祖:《谷梁大义述补阙》,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影印本, 1935年。
    169、褚保炎:《左传引诗考叙言》,《女师学院期刊》3卷1期, 1935年01月。
    170、钱玄同:《重印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书后》,《古史辨》第五册, 1935年01月。
    171、张西堂:《<左氏春秋考证>序》,《古史辨》第五册, 1935年01月。
    172、童书业:《国语与左传问题后案》,《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4卷1期, 1935年02月。
    173、周澄:《读左导言》,《光华大学半月刊》3卷7、8期,4卷1期, 1935年04月、1935年10月。
    174、章炳麟:《论公羊学》,《光华大学半月刊》3卷8期, 1935年04月。
    175、郑师许:《左传真相之先决问题》,《学术世界》1卷1期, 1935年04月。
    176、戴增元:《谷梁学通论》,《国学论衡》5期上册, 1935年06月。
    177、徐震:《读左杂记》,《国学论衡》5期上册, 1935年06月。
    178、张其淦:《左传礼说自序》,《国学论衡》5期上册, 1935年06月。
    179、徐景贤:《春秋晋军制考》,《国专月刊》1卷5期, 1935年07月。
    180、孙之舟:《左传国语原非一书证》,《华北日报(北平)》图书周刊,1935年10月28日,1935年11月04日、11日。
    181、陈盘:《春秋杞子用夷贬爵辨》,《禹贡半月刊》4卷3期, 1935年10月。
    182、孙易:《春秋三传授受考》,《国专月刊》2卷12期, 1935年10月。
    183、陆修佑:《读左分类选目》,《国专月刊》2卷3期、3卷3期, 1935年11月、1936年04月。
    184、黄季刚:《书<春秋左氏传疑义答问>后》,《越风》1卷3期, 1935年11月。
    185、潘承弼:《着砚楼读书志:残宋本春秋经左氏传句解》,《制言半月刊》5期, 1935年11月。
    186、夏朴山:《<春秋总论>初稿(毛起著)》,《大公报(天津)图书副刊》105期, 1935年11月。
    187、杨向奎:《论<五十凡>(附蒙文通先生跋)》,《史学论丛》第2册, 1935年11月。
    188、周澄:《吕东莱读左述要》,《光华大学半月刊》4卷3、4期, 1935年11月。
    189、罗福颐:《春秋简书刊误校补》,《考古社刊》3期, 1935年12月。
    190、徐震:《春秋经传略说》,《国学论衡》6期, 1935年12月。
    191、陈延杰:《经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
    192、胡适:《论<春秋>答钱玄同》,《胡适论学近著》,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
    193、方孝岳:《左传通论》,上海:世界书局, 1936年。
    194、廖平:《再箴左氏膏肓》,作者自刻本, 1936年。
    195、廖平:《刘申绶左氏考证辨正》,作者自刻本, 1936年。
    196、章太炎:《春秋左氏疑答问》,《章氏国学讲习会》, 1936年。
    197、顾时:《春秋左传纂言》,《国专月刊》2卷5期, 1936年01月。
    198、吴竟成:《左传兵事类钞按语》,《国专月刊》2卷5期, 1936年01月。
    199、孙易:《驳郑(驳宋郑樵春秋传证左氏为六国人)》,《国专月刊》3卷1期, 1936年02月。
    200、顾颉刚:《三统说的演变》,《文澜学报》2卷1期, 1936年03月。
    201、李源澄:《先配后祖申杜说并论见致女反马诸义》,《制言半月刊》12期, 1936年03月。
    202、栾调甫:《与孙次舟论春秋左传书》,《华北日报(北平)》图书周刊/74期, 1936年03月。
    203、尚节之:《左传国语易象释引言》,《晨报(北平)》31期, 1936年03月。
    204、杨向奎:《论左传“君子曰”》,《文澜学报》2卷1期, 1936年03月。
    205、徐震:《公羊榷论》,《国专校友集刊》1卷7、8期, 1936年04、11月。
    206、徐震:《公羊榷论》,《国学论衡》7期, 1936年04月。
    207、李源澄:《与陈柱尊教授论公羊学书》,《学术世界》1卷11期, 1936年05月。
    208、章太炎:《与徐哲东(震)论春秋书》,《制言半月刊》17期, 1936年05月。
    209、耿乃德(G J. Kennedy)[著];徐道邻译:《春秋纪卒考》,《民族杂志》4卷6期1936年6月。
    210、金德建:《左氏学郑兴、贾逵不同蠡测》,《厦门图书馆声》3卷10-12期, 1936年07月。
    211、吴方圻:《春秋元年春王正月辨》,《国专月刊》4卷1期, 1936年09月。
    212、盛熙:《左氏述春秋盟会》,《历史学报(武汉大学)》1期, 1936年10月。
    213、杨向奎:《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史学集刊》2期, 1936年10月。
    214、陶小石:《读董子春秋繁露札记》,《制言半月刊》28期, 1936年11月。
    215、陈盘:《春秋“公矢鱼于棠”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本, 1936年12月。
    216、南铣:《读左随笔》,《世界日报(北平)》明珠/80期, 1936年12月。
    217、于省吾:《春秋名字解诂商谊》,《考古学社社刊》5期, 1936年12月。
    218、尚节之:《左传国语易象释》,《晨报(北平)》32、37期, 1936年3月27日,4月8日、4月16日、4月27日,5月6日、5月18日。
    219、孙文昱:《春秋学总述》,《员幅》1卷1期, 1936年7月。
    220、秦同培[注释];宋晶如[增订]:《(广注语译)左传精华》,上海:世界书局, 1937年。
    221、李源澄:《箴膏肓后评》,《学术世界》2卷3-5期, 1937年01、04、06月。
    222、张西堂:《春秋六论》,《孔子哲学月刊》1期, 1937年01月。
    223、刘焕莹:《春秋谷梁传柯氏释例目录叙》,《书林》1卷2期, 1937年03月。
    224、刘禹昌:《左传、国语、战国策三书中的譬喻》,《中央日报(南京)文史》16、17期, 1937年03月14、21日。
    225、陈盘:《增订<春秋杞子用夷贬爵辨>》,《禹贡半月刊》7卷1、2、3、期合刊, 1937年04月。
    226、杨树达:《读左传金笺》,《清华学报》12卷2期, 1937年04月。
    227、张芍辉:《卫冀隆难杜得失说》,《国学(天津)》1卷1期, 1937年04月。
    228、张杰:《左笔发凡》,《光华大学半月刊》5卷8期, 1937年04月。
    229、张芍辉:《读春秋蠡测》,《国学(天津)》1卷2-4期, 1937年05-07月。
    230、郝公玉:《读春秋董氏学》,《现代评坛》2卷16、17期, 1937年05月。
    231、杨明照:《春秋左氏传君子日征辞》,《文学年报》3期, 1937年05月。
    232、聂崇岐:《三种左传索引正误》,《大公报(天津)》图书副刊, 1937年05月20、27日。
    233、李源澄:《春秋修辞学(崩薨卒葬篇)》,《论学》6、7期, 1937年06月。
    234、莫非斯:《春秋和左传的关系》,《考古学社社刊》6期, 1937年06月。
    235、知堂:《谈东莱博议》,《宇宙风》44期, 1937年07月。
    236、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春秋经传注疏引书引得》,北平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 1937年11月。
    237、程尚川:《读书札记:左传》,《华西学报》5期, 1937年12月。
    238、周予同:《春秋与春秋学》,《中学生》71期, 1937年1月。
    239、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240、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春秋经传引得(附标校经传全文)》,北平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 1938年3月。
    241、甘鹏云:《经学源流考》八卷(附尊经社讲演录一卷、方志商一卷) ,北京崇雅堂1938年版。
    242、齐思和:《经学源流考》,《史学年报》3卷1期, 1939年。
    243、吴向之:《春秋晋地考》,《古学丛刊》1-8期, 1939年03、05、07、09、11月。
    244、王庸:《读<春秋公矢鱼于棠说>略论治古史及民族学方法》,《图书季刊》新1卷1期, 1939年03月。
    245、王重民:《巴黎伦敦所藏敦煌残卷叙录(春秋左氏抄、论语义疏)》,《图书季刊》新1卷1期, 1939年03月。
    246、陶小石:《左传别疏》,《制言半月刊》51、53期, 1939年04、06月。
    247、刘朝阳:《左传与三正》,《云南大学学报》1期, 1939年04月。
    248、林彦博:《左传毛诗之互证》,《古学丛刊》4期, 1939年09月。
    249、章太炎:《春秋三传之起源及得失》,《制言半月刊》56期, 1939年09月。
    250、汪柏年:《武不十乱有妇人考》,《制言》59期, 1939年12月。
    251、锺泰[讲];李敏信[记]:《<春秋>之国家观与国际观》,《国师季刊》3期, 1939年6月。
    252、王国维:《书春秋公羊传解诂后》,《观堂集林》,长沙: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1940年。
    253、潘重规:《春秋公羊疏作者考》,《志林》1期, 1940年01月。
    254、金德建:《李育公羊义四十一事辑证》,《制言半月刊》62期, 1940年02月。
    255、孙之舟:《左传国语原非一书证》,《责善半月刊》1卷4、6、7期, 1940年05、06月。
    256、孙次舟:《春秋公羊传所言邾颜之事稽》,《责善半月刊》1卷9期, 1940年07月。
    257、陈盘:《增订<春秋公矢鱼于棠说>追记》,《责善半月刊》1卷12期, 1940年08月。
    258、方孝岳:《春秋三传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0年09月。
    259、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上海:开明书店, 1940年11月。
    260、杨树达:《<春秋大义述>序》,《文哲丛刊》1卷, 1940年12月。
    261、吴其昌:《春秋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春秋》1卷1期, 1940年2月。
    262、沈璇[译]:《春秋长历学艺(上海)》9卷6、7期, 1940年4、5月。
    263、金德建:《董仲舒的著作与春秋繁露》,《古籍丛考》,上海:中华书局, 1941年。
    264、金德建:《李育公羊义四十一事辑证》,《古籍丛考》,上海:中华书局, 1941年。
    265、中华书局[编]:《公羊传精华》,昆明:中华书局, 1941年。
    266、中华书局[编]:《谷梁传精华》,昆明:中华书局, 1941年。
    267、金德建:《汉代左传、国语二书合一不分之证》,《群雅》2卷2期, 1941年04月。
    268、易君左:《读春秋繁露》,《图书月刊》1卷4期, 1941年05月。
    269、易君左:《读春秋杂感》,《春秋》2卷4期, 1941年06月。
    270、程芸:《春秋史记皆史籍通称》,《齐鲁学报》2期, 1941年07月。
    271、陶光:《左传邲之战补注》,《国文月刊》9期, 1941年07月。
    272、周澄:《左传文例》,《国师季刊》11、12期合刊, 1941年09月。
    273、徐震:《谷梁笺记》,《武汉大学文哲季刊》7卷1期, 1941年10月。
    274、周荫棠:《论<春秋>时代之起讫》,《斯文》1卷17、18、19期, 1941年6-7月。
    275、赣伯:《经学阐微》,《中日文化》2卷4、5期, 1942年。
    276、李之淦:《六经述要》,《中日文化》2卷3期, 1942年。
    277、王凌云:《左传言礼本于周官经考》,《文讯(贵阳)》2卷6期, 1942年06月。
    278、欧阳学:《左传研究》,《河南教育季刊》1卷5期, 1942年10月。
    279、陈盘:《<左氏春秋义例辨>自叙》,《责善半月刊》2卷23期, 1942年11月。
    280、易君左:《春秋何以为仁义法》,《图书月刊》2卷4期, 1942年11月。
    281、王焕镳:《春秋攘夷说》,《思想与时代(遵义)》14期, 1942年9月。
    282、章太炎:《春秋左氏疑答问》,成都薛氏刊本, 1943年。
    283、何善周:《左传鞍之传集解》,《国文月刊》20、21期, 1943年03、04月。
    284、廖季平:《五十凡驳例》,《图书集刊》4期, 1943年03月。
    285、曾宇康:《<春秋繁露义证补释>序》,《图书集刊》4期, 1943年03月。
    286、段生珍:《正续经解所收谷梁著述提要》,《斯文》3卷7期, 1943年04月。
    287、李树桐:《春秋的大一统主义与复仇主义》,《时代精神》9卷1期, 1943年10月。
    288、董作宾:《春秋经传史日丛考(附表)》,《说文月刊》3卷11期, 1943年11月。
    289、廖季平:《左传杜氏五十凡驳例笺》,《图书集刊》5期, 1943年12月。
    290、杨树达:《春秋大义述》,重庆:商务印书馆, 1943年12月。
    291、俞平伯:《左传震夷伯之庙一条非左氏旧文说》,《中德学志》5卷4期, 1943年12月。
    292、中法汉学研究所编:《春秋繁露通检》,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 1944年。
    293、直父:《春秋三传经文考异》,《河南民众》1卷5期, 1944年01月。
    294、施之勉:《春每月书主解》,《东方杂志》40卷16号, 1944年03月。
    295、顾颉刚:《读左传杂记》,《真理杂志》1卷3期, 1944年06月。
    296、夏敬观:《春秋繁露考逸(1-2)》,《学海》1卷3期、2卷2期, 1944年09月、1945年02月。
    297、蒋元庆:《柳兴恩<谷梁述礼>补缺》,《学海(南京)》1卷4期, 1944年10月。
    298、刘节:《左传国语史记之比较研究》,《说文月刊》5卷1、2期合刊, 1944年11月。
    299、周通旦:《春秋推颢至隐义》,《理想与文化》7期, 1944年11月。
    300、橘棋:《左传今证》,《学海(南京)》1卷5期,2卷1、2期,1944年11月,1945年01、02月。
    301、李源澄:《经学通论》,《图书季刊》6卷1、2期, 1945年。
    302、冒广生:《春秋繁露释文(1-2)》,《学海》2卷1、3期, 1945年01、03月。
    303、翦伯赞:《春秋之义》,《中华论坛》1卷4期, 1945年04月。
    304、木强:《读春秋公羊传》,《国学月刊(北平)》1卷5期, 1945年05月。
    305、木强:《读春秋谷梁传》,《国学月刊(北平)》1卷5期, 1945年05月。
    306、施之勉:《春秋伯子男同位说》,《东方杂志》41卷13号, 1945年07月。
    307、孙玄常:《读左蠡见》,《东方杂志》41卷14号, 1945年07月。
    308、孙玄常:《读左蠡见》,《东方杂志》41卷14号, 1945年07月。
    309、木强:《读春秋左传》,《国学月刊(北平)》1卷6期, 1945年08月。
    310、张西堂:《谷梁春秋考证(附春秋今古文异同表)》,《图书月刊》3卷5、6期合刊, 1945年12月。
    311、李仲均:《<春秋史表>自序》,《国学月刊(北平)》1卷2期, 1945年2月。
    312、罗孟韦:《左传述言》,《文理学报》1卷1期, 1946年06月。
    313、钱坤新:《公羊稽疑》,《中国文化(四川)》2期, 1946年06月。
    314、张震泽:《楚莫敖考》,《东方杂志》42卷15号, 1946年08月。
    315、钱坤新:《公羊稽疑》,《贵州大学学报》1期, 1946年09月。
    316、陈务去:《公羊学与专制政治》,《新中华》复刊4卷20期(总9卷20期), 1946年10月。
    317、毛子水:《“啧有烦言”解》,《大公报(天津)》文史周刊/3期, 1946年10月30日。
    318、陈文松:《赋兼歌诵论--左传引诗研究之一节》,《协大艺文》18、19期合刊, 1946年12月。
    319、陈盘:《左氏春秋义例辨》,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年。
    320、梁宽[选注];庄适[选注]:《左传》,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年。
    321、杨耀远:《左传僖公五年晋灭虢月日星度考》,《儒效月刊》2卷10期, 1947年01月。
    322、年离中:《公羊义略记》,《历史与文化》2期, 1947年03月。
    323、叶华:《左传之编者时代问题》,《龙门杂志》1卷2期, 1947年04月。
    324、吴静安:《春秋名字解诂今钞》,《和平日报》, 1947年10月25日。
    325、黄彰健:《张三世古义》,《学原》1卷8期, 1947年12月。
    326、周之风:《论梁启超与中国新史学》,《凯旋》, 1948、28。
    327、罗悼汉:《论经学》,《学艺》18卷3期, 1948年。
    328、金其源:《春秋》,《读书管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8年。
    329、金其源:《公羊传》,《读书管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8年。
    330、金其源:《春秋繁露》,《读书管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8年。
    331、金其源:《谷梁传》,《读书管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8年。
    332、孙海波:《论孔门弟子与经学的关系》,《凯旋》34期, 1948年。
    333、朱东润:《公羊探故》,《学原》1卷10期, 1948年02月。
    334、罗倬汉:《左传著作年代试探》,《学原》2卷3期, 1948年07月。
    335、张西堂:《春秋要旨论》,《西北大学校刊》36期, 1948年4月。
    336、王天恨[译释];韩慕庐[重订]:《春秋左传句解》,上海:广益书局, 1949年。
    337、古层冰:《与陈盘论春秋「公矢鱼于棠」札(附陈盘跋)》,《公论报》, 1949年12月。
    338、牟润孙:《<春秋左传>辨疑》(1952年),《注史斋从稿》,中华书局1987年。
    339、钱穆:《孔子与<春秋>》,《东方文化》1卷1期, 1954年。
    340、柳岳生:《<春秋>要义》,《学宗》7卷4期, 1966年,《图书月刊》2卷2期,1942年。
    341、洪业:《春秋经传引得序》,《洪业论学集》,中华书局1981年。
    342、杨向奎《论〈左传〉的性质及其与〈国语〉的关系》,《绎史斋学术文集》(杨向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
    343、章太炎:《经学略说》、《史学略说》,《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34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345、梁启超:《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346、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梁启超国学讲演录二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347、钱基博:《经学通志》,《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
    348、钱穆:《经学与史学》,《中国史学名著》,台湾三民书局1973年。
    349、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香港新亚研究所1958年。
    350、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学术集林》(八),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351、朱东润:《<公羊>探故》、《<左传选>前言》,《中国文学论集》(朱东润著),中华书局1983年。
    352、章太炎:《国学略说》,香港环球文化服务1963年。
    353、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54、朱剑芒:《经学提要》,岳麓书社1990年版。
    355、朱自清:《经典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版。
    1、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1988-1992)、(1993-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1999、2002年。
    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音室编:《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3、林夕编:《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江瀚主编:《京师图书馆善本简明书目》,1916年编。
    5、赵万里编:《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1931年编。
    6、《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续目》,1937年编。
    7、《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1935年编。
    8、燕京大学图书馆引得编纂处编:《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中华书局1960年版。
    9、裘开明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汉籍分类目录》,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39年编。
    10、清阮元撰,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1955年重订。
    11、《山东省图书馆编:《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序》,齐鲁书社1999年版。
    12、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62年版。
    13、施廷镛编撰:《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4、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5、上海图书馆编印:《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1979年版。
    1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17、静嘉堂文库编:《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正续全一册)》,昭和四年(1929),中华民国六十九年(1980)影印版。
    18、章钰、武作成等编:《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19、施廷镛主编严仲仪、倪友春分编:《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印1982年版。
    20、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1、范希曾编:《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2、郑振铎:《西谛书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23、阳海清编纂,蒋孝达校订出版:《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24、向达撰,李盛铎著,张玉范整理:《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5、(吴兴)周子美:《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6、方克立、杨守义、肖文德编:《中国哲学史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6年版。
    27、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8、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饮冰室合集之九·专集之七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
    29、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0、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编:《1911——1984影印善本书目》,中华书局1992年版。
    3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3年版。
    32、杨家骆:《丛书大辞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36年编1994年重版。
    33、缪荃孙、吴昌绶、董康撰,吴格整理点校:《嘉业堂藏书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中华书局1998年版。
    35、王重民、杨殿珣等编:《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36、孙殿起撰:《贩书偶记附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7、阳海清编撰,陈彭璜参编:《中国丛书广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8、张人凤编:《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9、《日本藏汉籍善本书之书目集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40、《四部备要书目提要》(四卷),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编。
    41、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42、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
    43、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4、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昭和五年(1930,民国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行、宫内省图书寮、东京市京桥区筑地二丁目二十二番地、印刷所株式会社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东京市京桥区筑地二丁目二十二番地、印刷者大久保秀次郎。
    45、周何:《十三经论著目录》,台北:洪叶文化事业公司,2000年。
    46、王明根:《辛亥以来人物传记数据索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47、李盛平:《中国近代人名大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48、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49、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数据编辑部:《民国人物碑传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1、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2、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邓红编著:《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
    5、戴维著:《春秋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6、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
    7、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刘少虎:《经学以自治——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华夏出版社,2007年。
    9、马勇:《汉代春秋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1、孙筱:《汉代经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童书业著:《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
    13、文廷海:《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
    14、许雪涛著:《公羊学解经方法:从<公羊传>到董仲舒春秋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徐仁甫:《左传疏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章权才:《两汉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8、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9、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周桂钿:《董学探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1、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朱冠华的《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23、赵沛:《廖平春秋学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儒家哲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2、梁启超、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海书店,1992年。
    3、黄寿祺:《群经要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985年。
    5、梁启超、余英时、王宾客著《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清代篇》(第五册),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6年。
    6、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
    7、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8、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980年。
    9、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0、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刘大年:《评近代经学》(《晚清论丛》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
    14、侯外庐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
    15、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年,1986年。
    1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97年。
    1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
    18、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1995年。
    20、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1、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23、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4、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
    26、彭明、程啸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
    2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8、庞朴主编:《中国儒学》,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29、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中华书局,1932年。
    30、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1972年。
    31、王戎笙:《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
    32、李开、刘冠才:《晚清学术简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33、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34、刘蔚华、赵宗正主编:《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35、李学勤:《重写经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6、李学勤主编,朱汉民等著:《中国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37、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8、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9、张锡勤等:《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40、彭林编:《经学研究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41、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史》,三秦出版社,1996年。
    42、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4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
    44、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45、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广文出版社,1978年。
    46、卢钟铎:《中国传统学术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7、田海林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48、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49、俞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50、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1、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2、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3、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54、吴雁南等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美]艾尔曼:《经学、政治和种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3、[美]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
    4、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
    5、张高评:《左传导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6、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
    7、许冠三:《康南海的三世进化史观》,载于《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晚清思想》,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
    1、文廷海:《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周国林,2005年。
    2、刘少虎:《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周兴樑,2006年。
    3、王应宪:《清代吴派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路新生,2007年。
    4、郭院林:《从“以礼治左”到“援古经世”——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安平秋,2007年。
    5、吴涛:《论西汉的《穀梁》学——兼论《穀梁》与《公羊》之间的升降关系》,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朱维铮,2007年。
    6、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田汉云,2003年。
    7、孟家辉:《浅析康有为的平等观——以《大同书》为中心》,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宝成关,2007年。
    8、金晓东:《刘师培的<左传>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刘晓东,2007年。
    9、刘朝阁:《龚自珍的公羊学思想研究》,杭州师范学院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黄开国,2006年。
    10、张在兴:《晚清湖南经学思想述论》,湘潭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王继平,2005年。
    11、崔善锋:《康有为的变革思想》,山东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张礼恒,2005年。
    12、刘岐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王钧林,2001年。
    13、许家远:《开一代新学风的常州公羊学派》,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蒋林祥,2000年。
    14、白雷:《略论战国秦汉间公羊学派的历史认识问题》,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赵英,2007年。
    15、武跃:《早期公羊学派民族观念的发展》,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赵英,2007年。
    16、王红霞:《左丘明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杨朝明,2002年。
    17、魏定榔:《试论公羊学与汉代社会》,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徐心希,2007年。
    18、李卫军:《两汉<左传>学发微》,河南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华锋,2005年。
    19、廖小东:《董仲舒政治哲学试论》,湘潭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王立新,2003年。
    20、袁佳红:《<谷梁>学在西汉的兴起及意义》,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李禹阶,2003年。
    21、宋淑玉:《近代中国尊孔读经的历史考查》,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田海林,1999年。
    22、方艳华:《沦陷区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田海林,2006年。
    23、盖志芳:《民国礼学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田海林,2007年。
    24、姜淑红:《近代董子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田海林,2009年。
    25、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刘小林,2007年。
    1、陈其泰:《今文公羊学说的独具风格和历史命运》,《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2、赵沛:《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路新生:《驳刘逢禄〈左氏〉不传〈春秋〉说》,《史林》,1998年第4期。
    4、李宗桂:《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杂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李孝迁:《刘师培前期论〈左氏〉学》,《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6、田海林:《辛亥革命前后儒家文化的命运——对清末民初“尊孔读经”问题的考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郜积意:《论庄存与的〈公羊〉学》,《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
    8、晁天义,张仁玺:《皮锡瑞的“〈春秋〉非史说”与近代学术史上的〈春秋〉性质的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9、孔繁:《魏源对汉代今、古文经学之辨析》,《河北学刊》,1998年第6期。
    10、张昭君:《章太炎的〈春秋〉、〈左传〉研究》,《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1、杨向奎∶《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管子学刊》,1997年第2期。
    12、徐光仁:《论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13、林吉玲:《常州学派与公羊三世说之变异》,《学术交流》,2001年第4期。
    14、王凤才、时海燕:《春秋公羊学及历史演变》,《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5、刘巍:《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近现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6、李英华:《公羊学论略》,《管子学刊》,1998年第4期。
    17、乔志强:《龚自珍学术思想初探——以经史为中心的考察》,西北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8、林吉玲:《康有为对公羊三世说的改造》,《管子学刊》,2001年第3期。
    19、郑师渠:《梁启超与今文经学》,《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20、唐赤蓉:《刘逢禄没有否定王鲁说》,《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21、汤其领:《刘逢禄与春秋公羊之复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2、黄爱平:《刘逢禄与清代今文经学》,《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3、李振纲:《论龚自珍的批判意识与启蒙精神》,《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4、梁宗华:《论康有为公羊学及对儒学发展的意义》,《宁夏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25、申屠炉明:《论刘逢禄春秋公羊学的特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6、王记录:《清代公羊说的理路、精神本质和价值——读陈其泰著<清代公羊学>》,《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7、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扬州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28、刘宝才:《清末关中今文经学家刘古愚》,《管子学刊》,1997年第2期。
    29、陈国庆、车冬梅:《试论康有为对今文经学的研究》,《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0、陈其泰:《晚清公羊学的发展轨迹》,《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31、刘少虎:《王闿运经学研究综述》,《求索》,2005年第11期。
    32、罗雄飞:《俞樾公羊思想发微》,《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3、何新文:《元明清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4、刘洋:《章太炎经学诠释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5、冯天瑜:《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6、黄开国:《庄存与<春秋>学新论》,《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7、黄开国:《庄存与的经学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8、徐立望:《清代公羊学复兴与经世之检讨》,《浙江学刊》,2005年第6期。
    39、赵伯雄:《朱熹<春秋>学考述》,《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
    40、王长顺:《“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之比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1、武秀艳:《“春秋决狱”原因初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2、张之佐:《<左传>民本思想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