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革命派“尊黄”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越来越受到强调和尊崇,其作为中华民族的族源象征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象征却是近代才完成建构的。晚清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国人普遍认识到团结御外的重要性。然而对于长期生活在王朝统治下的国人来说,国家的概念非常模糊,甚至是淡漠。为此急需觉醒“民族意识”,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需要借助“传统”资源。革命派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后,开始借助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祖先传统,大造黄帝神话,排除文化因素,从血统上去划分族群脉络,塑造一个全新的民族意识形态,开启晚清革命派“尊黄”的浪潮。
     晚清“尊黄”现象既是民族复兴的再现,又是一种文化现象。研究这一现象将非常有助于理解承载传统文化众多信息的符号——“黄帝”在近代转型时的新活力,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国族”的构建历程,展现近代国人为国抗争的智慧。通过革命派“尊黄”来廊清近代中华民族的族群脉络,给近代中国祖先崇拜以新的历史文化定位,这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构建当代中华民族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进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在借鉴沈松桥先生、孙隆基先生及高强先生有关晚清“尊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大量的原始资料,丰富晚清“尊黄”内容。针对人们通常把焦点放在晚清“国族”建构本身的做法,笔者更加强调“尊黄”在“民族意识觉醒”及“民族族群脉络”建构方面的意义,并分析“尊黄”主体者——革命派在“尊黄”中的政治目的及其背后的民族诉求。
     本文首先叙述了选题的缘由及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相关论题的研究情况。分别从“黄帝”与清末民族主义的关系、“黄帝纪年”的政治文化意义、“黄帝子孙”称谓的错位及其政治文化意义、“黄帝”与早期现代化等四个方面总结目前学术界在晚清“尊黄”思想这一现象上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论述的可能性和立论的基础。
     本文第二部分追溯了晚清“尊黄”的原因,分析了因时代背景冲击而激发出的种族意识,使政治目的不同的改良派、革命派分别赋予了传统“黄帝”不同的族群内涵,开启20世纪初期尊祖敬宗的热潮。
     本文的第三部分重点解构革命派的“尊黄”思想内容,分析革命派如何为了其政治目的而塑造黄帝神话,再现传统的现实价值。经过革命派改造,黄帝的史话发生巨大变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成为整个汉族人民的“新灵魂”和“祖先神”,民族意识觉醒。但我们不难看出,为了革命目的,革命派所塑造的民族族群脉络带有明显的一刀切的非理性因素,其并不符合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内涵。
     本文的第四部分,重点论述晚清革命派之所以能迅速掀起“尊黄”浪潮的根源。无论晚清知识分子赋予了“黄帝”多少新内容,而要影响受“传统”沐浴极深的中国人,则不可能脱离传统因素的影响。从革命派的“种族”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撑起理论根基的仍是传统的“夷夏观”。在这个过程中,晚清革命派大力渲染血统的重要性,极力排除文化的干扰,把“夷夏观”与近代西方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结合起来,诠释出一套全新的“民族”建构理论,再现革命派“尊黄”的真正目的。最终革命派树立的这套“黄帝”认同符号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促成其“反清”革命的实现。由于革命派所宣扬的“尊黄”带有极大的狭隘性,在完成汉民族意识觉醒之后,革命的知识分子修改其民族理论,扩大“黄帝”始祖的族群脉络,把国内各民族都包含进去,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完成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蜕变。
     总之,晚清革命派“尊黄”思想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推翻“满清统治”这一现实目的背后,塑造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民族、国族,甚至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这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In recent years, the Yellow Emperor has been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and worshipped. It had a long history of ethnic sources. However, as a national symbol of the modern sense was only to complete metamorphosis in modern times. Facing the crisis of subjugation and genocide on Late Qing Dynasty, people generall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solidarity outside the Royal. However, for long life under the rule of the dynasty, the country's concept was very vague or even indifference. This much needed awaken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traditional resources. The revolutionary recognized the fact and started to create the myth of the Yellow Emperor. They excluded cultural factors and divided up ethnic context from consanguinity and created a new national ideology, opening revolutionary wave of respecting for Yellow Emperor in late Qing. In late Qing, respecting the Yellow Emperor is a reproduction of national revival,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Studying this phenomenon will be very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new energy as the carrier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Yellow Emperor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better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 and shows the wisdom of fighting for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revolutionary respecting for the Yellow Emperor is to Catalog multiethnic context of Modern Chinese, and create the new position of worshiping the ancestors, which will be an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It reality has a clear ro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ystem and strength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ion the cross-strait and even Global Chinese cultural sense of identity.
     Using the research of the worshiping the Yellow Emperor in late Qing period done by Shen Songqiao, Sun Longji and Gao Qiang, This article uses large amount of raw data to enrich the respect of the yellow emperor in Late Qing. Usually the focus is on the nation's construction itself. The author is more emphasis o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ry to analyze the main person-Revolutionary's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nation behin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asons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this topic related research. From the "yellow" respective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nationalism, "Christian" emperor of Yellow,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ons of the "Yellow emperor" and the early modern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summarize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about this phenomenon of "honor" yellow in Qing dynasty, which provide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possibility and foundation for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causation for the Yellow Emperor worshiped in late Qing at second part. It analyzes excitation of ethnic awareness impacted from the era background, so that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group, as the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has given the Yellow Emperor of different ethnic connotation, opening the initial wave of Yellow Emperor worshipped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second part refocuses of the content of revolutionary respecting for Yellow Emperor. By thinking of revolutionaries for political purposes to create the Yellow Emperor myth, r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ing, the great changes of the Yellow Emperor's History have taken pace and broken with the traditional, being given a new sense of the times and becoming the soul and God of ancestors of the Han peopl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as awakened. However, we can easily see, for the purpose of revolution, multiethnic context by the revolutionary molded has many apparent irrational factors. It does not meet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meaning of nationalism.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ideological Roots of the late Qing revolutionaries who is able to quickly set off the source wave for Yellow Emperor worshiped. For the Chinese people deepen bath by tradition, how much new content was endowed with Yellow Emperor by Intellectuals, it could not break away from traditional factors.
     From the "ethnic" discussion of revolutionary, we can see that the foundation which supported the theoretical was still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oncept. In this process, the late Qing revolutionaries had exaggerated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and did their best to exclude the interference of culture. They combined the "national concept" with "nationalism" and "racialism" to explain a new theory called "nation", while the real purpose was "respecting the Yellow Emperor". In the end, the "Yellow Emperor" setting up by the revolutionary ca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the society, which attained the goal of "anti-Qing". As "respecting the Yellow Emperor" had enormous narrowness, after the awake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revolutionary intellectuals modified its national theory, expanded ethnic venati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hich included all the nationalities in China. In this way, the Yellow Emperor became the common ancesto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pleting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In short, the late Qing revolutionaries' ideology of "respecting the Yellow Emperor" is rich. Behind the reality of overthrowing the Manchu rule, there was a new nation, or even a new culture. This still need further study.
引文
[1]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立报》[N],1969年版,国际印刷厂。
    [2]《湘报类纂》[N],台北:大通书局影印本,1969年版。
    [3]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黄帝魂》[N],1979年版,七海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4]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江苏》[N],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
    [5]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浙江潮》[N],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
    [6]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国民日日报汇编》[N],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
    [7]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国民报汇编》[N],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
    [8]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报》[N],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
    [9]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二十世纪之支那》[N],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
    [10]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湖北学生界》[N],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
    [11]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警钟日报》[N],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
    [1]秋瑾:《秋瑾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版。
    [3]唐才常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编——觉颠冥斋内言》[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4]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5]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版。
    [6]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拾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986年版。
    [11]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汤志钧编《陶成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王栻主编《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4]船山全书编撰委员会《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
    [15]姜玢编选《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6]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7]钱钟书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钱玄同:《钱玄同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汪宇编《刘师培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0]章士钊:《章士钊全集》[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21]《饮冰室文集点校》[M],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邹容著,冯小琴评注《革命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3]吴振清徐勇王家祥校整理《黄遵宪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5]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6]余英时:《余英时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M],北京:中华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28]刘晴波等主编《陈天华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美)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柏明、李颖科:《黄帝与黄帝陵》[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张岂之等编《五千年血脉——黄帝及黄帝陵史料汇编》[M],西安:西北大学 出版社,1993年版。
    [4]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李学勤、张岂之等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祭祀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8]朱庆葆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学术精品》(历史卷)[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杨玉圣等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高启元等编《高又明先生纪念集》[M],西安:空军西安印刷厂印刷,2009年版。
    [1]林增平:《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J],《历史研究》,1987,(01)。
    [2]冯天瑜:《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J],《湖北大学学报》,1994,(04)。
    [3]沈长云:《论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祖先地位的确立》[J],《天津社会科学》,1995,(02)。
    [4]沈松桥:《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28)。
    [5]高强,田延峰:《试论清末“黄帝子孙”称谓的勃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第20卷,2000,(03)。
    [6]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J],《历史研究》,2000,(03)。
    [7]高强:《清末尊黄与辛亥革命》,《华夏文化》,2001,(03)。
    [8]高强:《清末尊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04)。
    [9]焦润明,王建伟:《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辽宁大学学报》第32卷, 2004,(06)。
    [10]石川祯浩:《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清史研究》2005,(03)。
    [11]梁景和,赖生亮:《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以<黄帝魂)为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0卷,2007,(01)。
    [12]王建伟:《历史资源与现实政治——以清季黄帝纪年与孔子纪年之争为例》,《天府新论》,2007,(04)。
    [13]李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再论刘师培对拉克伯里“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的接受与阐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①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03)。
    ②罗志田《包容儒学,诸子与黄帝的国学:清季士人寻求民族认同象征的努力》,《台大历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主编),2002年,(29),页100。
    ③沈松桥《“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28)。
    ①梁景和,赖生亮《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以(黄帝魂)为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0卷,2007,(01)。
    ②沈松桥《“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28)
    ③王建伟《历史资源与现实政治——以清季黄帝纪年与孔子纪年之争为例》,《天府新论》,2007,(04)。
    ①高强《清末的纪年之争》,《华夏文化》,2000,(03)。
    ②焦润明,王建伟《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辽宁大学学报》第32卷,2004,(06)。
    ③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03)。
    ④高强,田延峰《试论清末“黄帝子孙”称谓的勃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第20卷,2000,(03)。
    ⑤高强《辛亥革命时期“黄帝子孙”称谓的错位》,《贵州文史丛刊》,2001,(04)。
    ①高强《清末尊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第23卷,2003,(04)。
    ②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安徽史学》,2001,(04)。
    ③高强《清末尊黄与辛亥革命》,《华夏文化》,2001,(03)。
    ④石川祯浩《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清史研究》2005,(03)。
    ①《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20辑,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6年,页643。
    ②陈天华:《猛回头》(1903年夏),见刘晴波等主编《陈天华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28。
    ③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页19。
    ④《中国灭亡论》,见罗家伦主编《黄帝魂》,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9年,页70。
    ①《义和团与中国之关系》,见罗家伦主编《黄帝魂》,页95。
    ②[美]斯托曼:《情绪心理学》,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256-258。
    ③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532。
    ④黄遵宪:《和议成志感》,《黄遵宪集》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282。
    ⑤邓实:《中国地方自治制论》,《政艺通报》,1904年3月号。
    ⑥秋瑾:《致徐小淑绝命词》,见《秋瑾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26。
    ⑦秋瑾:《感怀》,见《秋瑾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79。
    ⑧刘师培:《上端方书》,收入钱钟书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页95。
    ⑨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85年,页189。
    ⑩章太炎:《变法箴言》,见姜玢编《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页5。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一,《改革起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页113
    ②梁启超:《爱国论》,见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二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661-662。
    ③梁启超:《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清议报》,第2册(光绪24年11月21日)
    ④根据Ivan Hannaford的研究,“种族”一词迟至公元1200至1500年之间,才出现于欧洲各主要文字的词汇中,其原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的结果,其中本来不包含也不应该包含任何社会文化意义。从纯粹科学的意义上讲,种族与民族这二者的确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一直要到十八世纪晚期,随着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天翻地覆的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种族”一词才充分概念化,与其原义发生断裂,成为西方区分人群、解释世界的主要框架。十九世纪以降,复因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西方殖民霸权的扩张,“种族”论述更普遍化而为全球性的概念范畴。种族主义在近代产生。种族主义者认为人们的体质特征同人们的个性、智力、文化之间有因果关系,一些种族天生就比其它种族优越;还认为各个种族的优劣之分都是遗传的,不仅体质特征可以遗传,而且与体 质无关的文化特质如发达程度、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是遗传的。十九世纪后期,此一概念通过日本汉学家冈本监辅《万国史记》等书的介绍,并结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述迅速流传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中,蔚为喧腾一时的“种战”、“保种”等论调。
    ①《论中国之将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13。
    ②《读日本国志》(1897年11月15日),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49。
    ③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见《历史研究》03期,2000年,页73。
    ④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页74。
    ⑤《<清议报>叙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页31。
    ⑥《变法通义》之《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页83。
    ⑦《论亚洲宜自为唇齿》(1897年2月22日),见汤志钧主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页5。
    ⑧唐才常:《各国种类考自叙》,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编——觉颠冥斋内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页470。
    ①严复:《论世变之亟》,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4。
    ②皮锡瑞:《论保种保教均先必开民智》,《湘报类纂》(光绪28年刊本)册1,台北:大通书局影印本,1969年,页370-374。
    ③梁启超:《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清议报》,第2册(光绪24年11月21日)。
    ④效鲁:《中国民族之过去及未来》,见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刊——江苏》第四期,国际印刷厂,1983年,页13-14。
    ⑤1905年刘师培为文阐述“黄色”之古义,便说:“征之中国古籍,则五色之中,独崇黄色。易曰:天玄而地黄。……太玄经亦曰:黄不黄,失中德也;黄不纯,失中适也。是古代以黄为中德。又,黄训为光,光为光辉之义,故震旦、支那之义,皆起于光辉。黄与皇通,故上古之君,皆称为皇;黄帝者,犹言黄民所奉之帝王耳。”见刘光汉《古代以黄色为重》,《国粹学报》(光绪31年5月20)。
    ⑥康有为:《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1900年春),见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245。
    ①《在鸟喊士晚士咑埠演说》(1899年4月20日),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403。
    ②《原强》,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页10。
    ③张之洞:《劝学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页74。
    ④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1895年9月),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页165。
    ⑤康有为:《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1900年春),见《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251。
    ⑥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见《康有为政论集》上册,页165-166。
    ⑦《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见《康有为与保皇会》,页258。
    ⑧严复:《拟上皇帝书》,见《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页65。
    ①蒋智由:《变法后中国立国之大政策论》,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页1065。
    ②《在鸟喊士晚士咑埠演说》(1899年4月20日),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页403。
    ③梁启超:《敬告当道者》,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页226。
    ④柴德赓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页41。
    ⑤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221。
    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6。
    ⑦梁启超:《论正统》,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192。
    ⑧欧榘甲:《新广东》,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273。
    ①参见林增平:《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历史研究》第1期,1987年。
    ②《警世钟》(1903年秋),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陈天华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63。
    ③《猛回头》(1903年夏),见《陈天华集》,页23。
    ④《警世钟》(1903年秋),见《陈天华集》,页68。
    ⑤《复翟理斯函》(1896年11月),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47。
    ⑥《中国的现在和未来》(1897年3月1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88。
    ⑦《警世钟》(1903年秋),见《陈天华集》,页53。
    ⑧《中国的现在和未来》(1897年3月1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88。
    ①王玉华:《章太炎思想的阐释: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138。
    ②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188。
    ③章太炎:《革命军约法问答》(1908年7月10日),《章太炎政论选集》(上),页432-433。
    ④《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172。
    ⑤陈天华:《猛回头》(1903年夏),见《陈天华集》,页19。
    ⑥邹容:《革命军》,冯小琴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页24。
    ①邹容:《革命军》,页31-32。
    ②《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见章含之、白吉庵主编《章士钊全集》(1),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页378-379。
    ③《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见《章士钊全集》(1),页379。
    ④《革命必剖清人种》,见罗家伦主编《黄帝魂》,中华民国七十二年版,国际印刷厂,页145。
    ⑤刘师培:《黄帝纪年说》,见《刘申叔先生遗书》(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1662。
    ⑥《在檀香山正埠的演说》,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227。
    ①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一期,见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浙江潮》,国际印刷厂,1983年。
    ②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一期。
    ③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一期,见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报》,1983年,国际印刷厂,页13。
    ④章炳麟:《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1897年3月3日),收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页8。
    ⑤章太炎:《中华民国解》,见《章太炎全集》(四),页255。
    ⑥申叔:《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苏报》光绪29年5月27日。
    ⑦刘师培:《中国民族志》,见《刘申叔先生遗书》(上),页604。
    ①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页180。
    ②沈长云:《论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祖先地位的确立》,《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③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页179。
    ④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页414。
    ⑤李学勤、张岂之等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页8。
    ⑥《炎黄汇典》(史籍卷),页7。
    ⑦高强:《清末尊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⑧《炎黄汇典》(史籍卷),页210。
    ⑨沈松桥:《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8期。
    ⑩《炎黄汇典》(祭祀卷),页199
    11张岂之:《关于黄帝与黄帝陵的若干问题》,见张岂之等编《五千年血脉——黄帝及黄帝陵史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页220
    ①(明)刘仕:《黄帝庙除免税量记》,见《五千年血脉——黄帝及黄帝陵史料汇编》,页190。
    ②张岂之等编《五千年血脉——黄帝及黄帝陵史料汇编》,页116-130。
    ③沈松桥:《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8期。
    ④余英时:《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见《余英时文集》第七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页122-123。
    ⑤《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页6。
    ⑥欧榘甲:《新广东》,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306。
    ⑦《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见《章太炎全集》(四),页189。
    ①欧榘甲:《新广东》,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273。
    ②陈天华:《猛回头》,见《陈天华集》,页28。
    ③陈天华:《猛回头》,见《陈天华集》,页29。
    ④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页63-64。
    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670。
    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5月)》见《章太炎全集》(四),页184。
    ⑦《黄帝纪年说》,见罗家伦主编《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集,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页276。
    ⑧《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页15。
    ⑨陈天华:《<猛回头>黄帝肖像后题》,见《陈天华集》,页18-19。
    ⑩《军政府宣言》(1906年秋),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298。
    11季子:《革命其可免乎》,见罗家伦主编《江苏》第四期,1983年,国际印刷厂,页619。
    12壮游:《国民新灵魂》,见《江苏》第五期,页817。
    13刘师培:《黄帝纪年说》,《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集,页276。
    14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49。
    ①申叔:《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苏报》光绪29年5月27日。
    ②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秋),见《陈天华集》,页87。
    ③邹容:《革命军》,页37。
    ④陈天华:《绝命辞》(1905年12月7日),见《陈天华集》,页232。
    ①无畏:《黄帝纪年说》,见《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集,页275-276。
    ②无畏:《黄帝纪年说》,见《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集,页276。
    ③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页219。
    ①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页66。
    ②公明(宋教仁):《汉族侵略史》,见罗家伦主编《二十世纪之支那》,1983年,国际印刷厂,页42。
    ③刘师培:《攘书·胡史篇》,见《刘申叔先生遗书》(上),页635。
    ①《说国民》,见罗家伦主编《国民报汇编》,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页14。
    ②邹容:《革命军》,页47-48。
    ③《中国之改造》,《大陆》第3、4、8期,1903年2月、3月、7月。
    ④《中国灭亡论》,见罗家伦主编《国民报汇编》,页40。
    ①黄公:《大魂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841。
    ②《驳革命驳议》,见《黄帝魂》,页152。
    ③铁郎:《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军》,《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853。
    ④《论国魂》,见章开沅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132。
    ⑤黄公:《大魂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842。
    ⑥《论国魂》,见章开沅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页132。
    ⑦黄公:《大魂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842。
    ①竞庵:《政体进化论》,见罗家伦主编《江苏》第三期,页455。
    ②蒋方震:《国魂篇》,见罗家伦主编《浙江潮》第一期,1983年,国际印刷厂,页6。
    ③黄天:《杂诗》,《政艺通报》,1904年10号。
    ①《中国魂》,见罗家伦主编《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集,页82。
    ②壮游:《国民新灵魂》,见罗家伦主编《江苏》第五期,页810-812。
    ③朱执信:《心理的国家主义》,原载《民报》第21期,见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报》第七册,1983年,国际印刷厂,页3316。
    ①汤志钧编《陶成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294。
    ②壮游:《国民新灵魂》,见罗家伦主编《江苏》第五期,页817。
    ③陈天华:《猛回头》,见《陈天华集》,页19。
    ④黄遵宪着:《黄遵宪集》(上卷),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173-178。
    ①拉库伯里自幼生长在香港,接受中国传统经籍教育,后来前往英国,先后出任大英博物馆馆员、伦敦大学教授等职,成为东方学家的一员,在学术界有所成就。他的主要著述有《早期中国文明史》(Earl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早期中国文明的西方起源(公元前2300年-公元200年)》(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2300 B. C. to 200 A.D.)、《早期中国文献中的巴比伦传统》(Traditions of Babylonia in Early Chinese Documents)、《最古老的中国典籍:<易经>和它的作者》(The Oldest Book of the Chinese, The Yh-King, And its Authors)等。这些著作,尤其是《早期中国文明的西方起源(公元前2300年-公元200年)》和《早期中国文献中的巴比伦传统》两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主张中国人种、文明自西而来,巴比伦是发源地。为此,他还专门办了一份杂志《巴比伦与东方纪事》(Babylonian and Oriental Record),以集中宣扬这一学说。
    ②沈松桥:《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8期。
    ①缪凤林:《中国民族西来辩》,原载《学衡》第37期,见朱庆葆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学术精品·历史学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257。
    ②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页23。
    ③《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民丛报》58号(1904年12月7日),页32。
    ④刘师培:《攘书·华夏篇》,见《刘申叔先生遗书》(上),页631。
    ⑤张岂之等编《五千年血脉——黄帝及黄帝陵史料汇编》,页130-131。
    ⑥林懈:《国民意见书·序论》,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892-893。
    ①刘师培:《中国民族志》,见《刘申叔先生遗书》(上),页603-604。
    ②汤志钧编《陶成章集》,页228。
    ③郑师渠:《论晚清国粹派及其文化观》,载《历史研究》(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275。
    ①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页23。
    ②章太炎:《复仇是非论》,见《章太炎全集》(四),页275。
    ③《伸论民族、民权、社会三主义之异同再答来书论“新世纪”发刊之趣意》,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1005。
    ①章太炎:《排满平议》,见《章太炎全集》(四),页263-264。
    ②引自李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再论刘师培对拉库伯里“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的接受与阐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③汪兆铭:《再驳“新民丛报”之政治革命论》,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三联书店出版社,页472。
    ④观云:《中国人种考(二)》,《新民丛报》第37期,1903年。
    ⑤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1904年),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页259。
    ①刘师培:《论中国对外思想之变迁》,原载《警钟日报》1904年6月20日,见罗家伦主编《警钟日报》第二册,1983年,国际印刷厂,页1144。
    ②刘师培:《攘书·苗黎篇》,见《刘申叔先生遗书》(上),页633。
    ③刘师培:《中国民族志》,见《刘申叔先生遗书》(上),页629。
    ④章太炎:《原人第十一》,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页21。
    ①公明:《汉族侵略史》,见罗家伦主编《二十世纪之支那》,页40。
    ①汤志钧编《陶成章集》,页228。
    ②《攘异篇》,《民心》第2期(1911年4月),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页823-824。
    ③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296。
    ④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页278。
    ①柏明、李颖科:《黄帝与黄帝陵》,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00年,页133-134。
    ①高启元等编《高又明先生纪念集》,西安:空军西安印刷厂印刷,2009年,页146-147。
    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页182。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页5。
    ③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页16。
    ④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页43。
    ⑤竞庵:《政体进化论》,见罗家伦主编《江苏》第三期,页452。
    ⑥章太炎:《演说录》,《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447。
    ⑦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原载《民报》第贰号,见黄季陆主编《民报》第一册,1983年版,国际印刷厂,页256。
    ①汪宇编《刘师培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页87。
    ②《左传·定公十年》
    ③《左传·闵公元年》
    ④《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
    ⑤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页7-8。
    ⑥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页8。
    ⑦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见《章太炎全集》(四),页173。
    ①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296-297。
    ②汪兆铭:《民族的国民》,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88-89。
    ③王夫之:《黄书》,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船山全书》(1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页501。
    ④《黄书》,见《船山全书》(12册),页534。
    ⑤《黄书》,见《船山全书》(12册),页536。
    ⑥《黄书》,见《船山全书》(12册),页504,505,507。
    ⑦《黄书》,见《船山全书》(12册),页504。
    ⑧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见《章太炎全集》(四),页183。
    ①欧榘甲:《新广东》,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273。
    ②梁启超:《新民说》,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121。
    ③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32。
    ④《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世界之前途》,原载《清议报全编》第十五册,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53。
    ⑤杨笃生:《新湖南》,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632。
    ⑥《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湖北学生界》第三期,见罗家伦主编《湖北学生界》第一-四期,1983年,国际印刷厂,页329。
    ①章开沅:《张謇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177。
    ②竞庵:《政体进化论》,见罗家伦主编《江苏》第三期,页452。
    ③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205。
    ④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204-205。
    ⑤杨笃生:《湖南之湖南人》,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613-614。
    ⑥杨笃生:《湖南之湖南人》,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614。
    ⑦余一:《民族主义论》,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486。
    ①公明:《汉族侵略史》见罗家伦主编《二十世纪之支那》,页40。
    ②余一:《民族主义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页486。
    ③《好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1050-1051。
    ④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见《章太炎全集》(四),页173。
    ①转引冯天瑜:《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
    ②效鲁:《中国民族之过去及未来》,见罗家伦主编《江苏》第三期,页429。
    ③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54。
    ④邓实:《古学复兴》,《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59。
    ⑤邓实:《鸡鸣风雨楼独立书·学术独立》,《政艺通报》1903年第24期。
    ①《革命之原因》,见罗家伦主编《黄帝魂》,页124。
    ②《中国灭亡论》,见《国民报汇编》第三期。
    ③《书周永祥事》,见罗家伦主编《黄帝魂》,页283
    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862。
    ①《狱中答新闻报》,见罗家伦主编《黄帝魂》,页245。
    ②钱玄同著:《钱玄同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108-117。
    ①《钱玄同文集》第二卷,页108-117。
    ②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页974-975。
    ③《河南》第6期。
    ④《滦州殉难熊君传》,《民立报》1912年2月2日,见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立报》第十五册,1969年,国际印刷厂,页3299
    ⑤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282。
    ⑥《杨度致梁启超函(1907年)》,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398。
    ①《河南》第6期。
    ②《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两馆联合会之祝词》,《大公报》1906年6月23日。
    ③鲁迅:《自题小像》,见《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附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页423。
    ④《张园剪发大会记》,《民立报》1911年1月16日,见黄季陆主编《民立报》第三册,页654。
    ①《记者之耳闻目见》(1911年1月16日),黄季陆主编《民立报》第三册,页654。
    ②梁启超:《初归国演说辞》,见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上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页133。
    ③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页332。
    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608。
    ⑤章士钊:《章士钊全集》(8),章含之、白吉庵主编,北京:文汇出版社,2000年,页246。
    ⑥《章士钊全集》(8),页245。
    ①邹容:《革命军》,页31。
    ②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5月),见《章太炎全集》(四),页175。
    ③《章士钊全集》(1),页406
    ④章太炎:《复仇是非论》,见《章太炎全集》(四),页273
    ⑤《革命军约法问答》,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页432。
    ⑥陶成章:《龙华会章程》,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页134。
    ①汪兆铭:《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民报》第六期,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466-467。
    ②龚翼星:《光复军志》,见中国史学会主编,柴德赓等编《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530。
    ③章太炎:《定复仇之是非》,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770。
    ④嗣辑:《“新民丛报”非种族革命论之驳议》,《复报》第三期,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552。
    ①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见《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185。
    ①刘师培:《攘书·辨姓篇》,见李妙根编《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页86-87。
    ②志达:《保满与排满》,《天义报》第三期,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916。
    ③何震、刘师培:《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页951。
    ④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页514。
    ①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12月2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324-325。
    ②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325。
    ③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65。
    ④《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1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页2。
    ⑤《谒明太祖陵文》(1912年2月15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页96。
    ①孙中山:《三民主义》(1919年),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187。
    ②孙中山:《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1912年2月18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页1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