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族作为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历程中,土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传统体育文化,然而在当今文化冲突和融合加快的今天,土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转型和变迁。此外土族生存空间和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决定它的文化属于一种典型的连接地带的缓冲文化,因此它的文化对垒和融合较之其他民族文化更强,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基于此初衷和目的,本文选择土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通过搜集整理民间遗存的传统体育项目,梳理其起源和流变,展现隐藏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管窥土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土族传统体育作为土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土族的传统习俗和地域风貌,折射出土族历史的光芒。以往对土族传统体育仅有的研究,只是对土族传统体育的种类、内容等进行简单的搜集和整理,属于一种零散的描述式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填补土族传统体育文化领域的研究空白。
     研究表明土族传统体育文化彰显出来的宗教性、区域性、多元性特征是由其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决定的,青海高原远古时期的蛮荒是土族传统体育带有宗教性的主要原因;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时空中,我们发现土族文化处于中原文化、吐蕃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碰撞最激烈的地方,这是它的体育文化彰显多元性的关键原因;此外,从政治环境来看,从南北朝开始,土族一直处于中原与吐蕃、西夏、内蒙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因此在其他强势民族的压迫下,因此不得不分散居住于不同地区,并在文化上逐渐渗透了居住周围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因此其文化特征彰显了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土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发现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依附于土族文化的广阔背景,与其生产生活习俗、民间信仰仪式、社会发展历史等密切相关,遗留着传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痕迹。所以说土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文化生态与结构功能的长期互动的结果。
     从研究中还表明土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土族长期以来赖以强身壮体,抒发情感,协调关系,丰富生活,寄托希望的一种特殊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作为土族教育后代的手段之一,蕴涵着土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和情感,对土族的独特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The Turkish minority as Qinghai unique in its long-term production and life history, the Turkish people to create a colorfu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but in today's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o speed up integration of today, Turkish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facing restructuring and change. In addition, the history of Turkish living space and determine its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cultural connection is a typical cultural buffer zone, confront it and integrate the culture more than other cultures, it has a unique research value. Based on thi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purpose, this choice of the Turkish culture as a traditional sport, combin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education, anthropology, folklore theory and metho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ield research, sorting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Remains , comb their origin and evolution, showing hidden behi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Glimpse Turkish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economic, politic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other fields of interaction.
     Turkish Turkish traditional spor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 sense,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local Turkish style, reflects the light of Turkish history. The past, only the Turkish traditional sports studies, only the Turkish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types of content such as a simpl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belongs to a scattered descriptive study, the lack of in-depth analysis and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studies Turkish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s to fill the research gaps in the field.
     Research shows that highligh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ut of the Turkish religious, regional, diversity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determine, Qinghai Plateau's wilderness is ancient Turkish tradition of sports with the main religious; history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of space-time, we found that the Turkish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Tibetan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al collision where the most intense, which is its diversity of sports and cultural highlights of the key reasons; In additio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urkish has been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Tubo Kingdom, Western Xia, Inner Mongoli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orces and stretching maneuvers, mutual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middle ground, so strong in other ethnic oppression, and would have scattered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gradual infiltration of the culture of living cultures of other nations around the factor, so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ultural highlights of the Turkis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origin of the Turkish traditional sports,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found in the Turkish form and content, attached to Turkish culture, broad background, their production and living customs and rituals of civil religion, and hist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al left signs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way of life. So the Turkish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cultural ecology and function of the result of long-term interaction.
     From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not only the Turkish traditional Turkish sports culture which has long been strong physical body, to express emotion, coordinating relations, rich life in the hands of hope that a special carrier. More importantly, the Turkish education as a means of future generations, contains the essence of Turkish culture, national spirit and emotions,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the Turkish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quality.
引文
1郜建海.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居民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4
    2方协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XTY005)青海三江源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与全民健身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263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1
    9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5
    10谢名家.历史嬗变在民族复兴的契机[J].新华文摘.2006年(8).35
    1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大出版社.1997年版:166.
    12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45
    13斯大林全集[M].(1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286
    14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02
    1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16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
    1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7
    18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44
    19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年(第24卷)第11期:55
    20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8月:28
    21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2008年9月:103
    22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
    23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5
    2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3
    2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5
    2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4
    
    27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59
    2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4
    2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4
    
    3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4
    3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4
    3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4
    3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6、86页。
    34青海省2009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5
    35土族简史编写组,土族简史[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1
    37吕建福.土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中文摘要
    38李克郁.土族组成成分[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3月.1
    39吕建福.土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9
    40陆林.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1
    41李志华.中国民族地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25
    43青海地方志编.互助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
    44青海地方志编.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3
    45青海地方志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
    46青海地方志编.同仁县志[M].2001年.三秦出版社:3
    47文忠祥.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2
    4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13
    49青海地方志编.互助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
    50文忠祥.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2
    51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9)
    52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 2004年.35
    53土族简史编写组.土族简史[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32
    54土族简史编写组.土族简史[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33
    55土族简史编写组.土族简史[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33
    56土族简史编写组.土族简史[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34
    57绕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41
    5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67
    59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1-42.43
    60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202-203
    61绕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41
    62绕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3
    63邢海燕,马自祥.傩文化土族形态探微[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9
    6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368
    65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113
    
    66张得祖.“青海骢”、“舞马”及马文化琐谈[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一期:87
    67张得祖.“青海骢”、“舞马”及马文化琐谈[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87
    68青海省编写组.土族社会历史调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4-6
    
    69薛艺兵.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J].民族艺术.2003年第一期.62
    70薛艺兵.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J].民族艺术.2003年第一期.63
    
    71张得祖.“青海骢”、“舞马”及马文化琐谈【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87
    72张得祖.“青海骢”、“舞马”及马文化琐谈【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87
    73张得祖.“青海骢”、“舞马”及马文化琐谈【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88
    
    74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体育学刊.2008年9月:98
    76曹娅丽.土族文化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月.149
    77曹娅丽.土族文化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月.150
    78曹娅丽.土族文化艺术[M].北京.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年9月.129
    79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D].兰州.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162,
    
    80邢海燕,马自祥.傩文化土族形态探微[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9
    81赵宗福,马成俊.青海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298
    82曹娅丽.土族文化艺术[M].北京.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年9月. 122
    83吕建福.土族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9
    84曹娅丽.土族文化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9月:10
    85裴丽丽.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一一以辛家庄和贺尔郡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4年:121-134
    86陈庆文.文化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23
    8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1
    8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7
    89唐仲山.从同仁土族“於菟”看民俗仪式的功能[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9年7月:22
    90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0
    91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92一95.
    
    9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0
    9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6年10月:77
    94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71
    95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71
    96周爱光,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4):33.
    97田祖国.人文精神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伦理教育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66
    98文忠祥.范静,土族“纳顿”舞蹈的文化解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10月66
    99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72
    100董学文.美学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1
    102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年3月197-199
    103刘峰贵1,2,王锋1,侯光良1,张忠孝1,周强1,张海峰1.人文地理.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2007年第4期总第96期119
    [1]崔永红,杜常顺,张得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10
    [2]赵宗福、马成俊,《青海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3]吕建福,《土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9
    [6]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青海省编辑组编.《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曹娅丽.《土族文化艺术》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9月
    [8]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大出版社,1997年版:
    [9]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68
    [1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1
    [14]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15]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16]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17]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18]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土族简史编写组,《土族简史》[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1
    [20]徐玉良韦晓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集[M].民族出版社2005
    [21]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22]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3.
    [23]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41]陆林.《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1)
    [25]李志华.《中国民族地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6]互助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7]青海地方志编.《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28]青海地方志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
    [29]青海地方志编.《同仁县志》[M].三秦出版社:2001年.3
    [30]冯天瑜:序2,见曹诗图、廖荣华等:《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31]马光星,《土族文学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32]牛亚莉.《体育文化论》[M]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32]杰·科克利著,管兵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3]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34]李立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
    [35]曾于久、刘星亮著:《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
    [36]高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年
    [37]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
    [38]朱家新.《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9]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0]绕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41]李相如,苏明理.《全民健身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42] [43]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4]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71 [45]
    [46]曲宗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2
    [47]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8]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9]林伯原.《中国体育史》[M]. (上册).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50]刘德琼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52]汪石满.《中国民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3]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54]谢佐主编,《土族风情》[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55]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6]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7]《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58]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59]曹杰.《行为科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60]《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古籍资料》[M].,互助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1995年n月版。
    [61]高丙中.《青海互助县和民和县土族地区调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2] [英]A. R拉德可列夫·布朗著.潘蛟,等译.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1]郜建海.青海省体育产业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2005年第五期:14
    [2]郜建海.体育彩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渠道[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
    [3]方协邦,史儒林,方成邦.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渊流及演进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月
    [4]刘峰贵,王锋,侯光良,张忠孝,周强,张海峰.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J].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总第96期
    [5]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体育学刊.2008年9月
    [6]唐仲山.从同仁土族“於菟”看民俗仪式的功能[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9年7月23
    [7]邢海燕.马自祥傩文化土族形态探微[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9
    [8]李克郁.土族组成成分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第15卷第1期.2004年1月。
    [9]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年(第24卷)第11期
    [10]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7年8月
    [11]宗雪飞.土族传统体育及其对土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7卷第6期.2004年6月
    [12]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J].,2008年9月
    [13]李克郁.土族组成成分[J].青海民族研究.2004.
    [14]林耀华.关于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和民族社会性质的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81.3
    [15]曹娅丽.青海土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曹娅丽[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6]黄振宇.民族传统体育振兴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17]孙葆丽.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之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18]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
    [19]芦平生,陈玉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成都体育学学报,2003,29
    [20]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构建宗旨与动力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21]田祖国,钟海平等.论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22]李晓华.从民运会看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23]彭立群.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马上体育运动的文化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24]王文韬.土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J].音乐探索.2001年第2期
    [25]翟存明,土族的藏传佛教信仰[J].西藏研究2003年第一期。
    [26]秦永章,青海民和土族地区“纳顿”述略[J].西北民族研究1991第2期。
    [27]范玉梅.土族宗教信仰略述[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
    [28]冉学东.中国传统武术体系裂变的文化价值因素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
    [29]胡芳,《土族深化的分类及其内涵[J].,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0]熊茂湘.转型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
    [31]白晋湘.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32]蔡知忠,陈玉霞.对民族传统优育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2
    [32]陈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33]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4]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35]陈宇红.本主崇拜与白族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36]叶国志,胡小明.体育人类学与民族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1)
    [37]赵迪芳,陈婕.论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38]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3)
    [39]胡廷.土族礼仪文化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第13卷第1期20年1月。
    [40]赵维峰.土族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研究[J].中国音乐,1994年第4期
    [41]叶积德,景朝德.土族民间文学浅说[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2]席元麟.土族的伦理道德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43]星全成.土族民间故事当议[J].,青海民族研究(季刊)1999年第1期。
    [44]张成志.浅谈土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及其社会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 2000年第l期年3月。
    [45]赵维峰.土族音乐中的他民族文化因素[J].,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46]鄂崇荣.浅析土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信仰[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47]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J].艺术探索2003年第1期
    [48]李晶,鄂崇荣.浅论土族“纳顿节”[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9]吕霞.土族婚礼的文化蕴含[J].青海民族研究.第15卷第2期2004年4月
    [50]吕霞.土族花儿的文化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51]李巍.土族神话中蕴含的萨满文化成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4年4月第2期
    [1]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D].博士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4年
    [2]裴丽丽.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一一以辛家庄和贺尔郡为例.博士论文[D].兰州.兰州大学.2004年
    [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博士论文. [D].上海.华南师大. 2004年
    [4]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博士论文.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张扬.陕西区域体育文化研究.硕士论文.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李端.土族“纳顿”舞蹈中的民俗研究.硕士论文. [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