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校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书》,100卷,梁沈约撰。此书现存主要的本子有宋元递修本、宋元明三朝递修本、南京国子监本、北京国子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以及中华书局点校本。百衲本的底本是宋元递修本(十卷为宋元明三朝递修本),此底本为张元济对比、校勘后确定的他认为最好的本子,可是笔者考察了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之《宋书校勘记》,得出结论百衲本的底本实际上并不优于对校本武英殿本。
     中华书局点校本是《宋书》现今最通行、影响最大、最为权威的本子,此本由著名史学家王仲荦手自点校,质量很高,为学界所公认,然而是本在某些标点、校勘问题上仍有可商之处,比如,《宋书》在其他文献中存在着丰富的异文材料,利用这些材料来校勘原文是我们校勘《宋书》常用的方式,然而点校本常常在没有版本异文或其他佐证的情况下,径据这些异文便改动了原文,这样的改动非常危险,很容易犯误改原文的错误,笔者在论文第四章“误校例”、“误删、误补、误乙例”两部分中就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论文中关于中华书局点校本标点、校勘的札记共73条。
     《宋书》的语言非常丰富,包含了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词汇,论文考释《宋书》的语词共28条,其中某些语词或语词的某些意义《汉语大词典》未收。
SongShu, 100 volumes, was written by ShenYue in Liang Dynasty. The editions existing now are revised edition in SongYuan Dynasty, revised edition in SongYuanMing Dynasty, Beijing imperial college edition, Nanjian imperial college edition, JiGuGe edition revised by Mr. Mao, WuYing palace edition, JinLing Publishing House edition, BaiNa edition, and the edition published by 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 The basic edition of Baina edition is revised edition in SongYuan Dynasty (ten volumes are revised edition in SongYuanMing Dynasty), which was thought as the best edition by ZhangYuanJi, but the author found out that the edition is not better than WuYing palace edi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n revision of SongShu of revision of twenty four history books of BaiNa edition.
     The most popular, influencing, standard edition of SongShu was published by 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 This edition, revised by the famous historian Mr.WangZhongLuo, is known for its qualifi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bout its punctuation and revision, for example, there are many related material to SongShu in other books. These materials are often used to revise SongShu. but this edition often changed the text just based on nothing but these material, which are dangerous and followed many mistakes. The author gave many examples about it in examples of wrong revision and examples of wrong deletion, wrong addtion, and wrong reorder in chapter 4.there are 73examples like that in the thesis.
     The language in SongShu is vivid, including many typical words in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the thesis tried to explain 28 of them., some words and the meaning of some words were missed in HanYuDaCiDian.
引文
1 引自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代序。
    2 参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之出版说明。
    3 详见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之《宋书札记》“刘彧与方镇及大臣诏书中当时口语”,第196页。
    5 赵守俨(1926-1994),中华书局副总编,始终负责并实际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
    6 此文收入《回忆中华书局》(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2页。
    7[清]庐文弨《读史札记》,《续修四库全书》,第4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29页第17列。此例转引自王继如师、吴蕴慧合著《敦煌通读字》稿本。
    9 因条件所限,笔者未获北监本,论文中《宋书》北监本的异文均引自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之《宋书校勘记》。
    10 参《异体字字典》(网络版),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2005年版。
    11 刊于《文献》,1992年第2期,第68-85页。
    12 此书笔者未曾寓目。
    13 见张元济《校史随笔》傅缯湘序。
    14 刊于《国光杂志》,第十六期,第61页。
    15 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之《<宋书>校勘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8 见《<宋书·乐志>校注》序言。
    19 见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1页。
    20 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21 王国维《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1974年版。
    2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23 见《浙江通志》卷二百六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5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清]叶德辉《书林清话》,湖南:岳麓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25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6 此序收入胡道静编《国学大师论国学》(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27 见[日]尾崎康著 陈捷译《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28 “当时”应指杭州本刊刻之时,杭州本刊刻于眉刊本之后。
    29 同上,第50页.
    30[明]黄佐《南雍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宋蜀刻七史”中云:“洪武至嘉靖、万历、祟祯(七史宋监书板)又叠经补修,原板所存无几矣。入国朝顺、康、雍、乾四朝,尚存江宁藩库,间亦出以印行。嘉庆藩库火,与吴《天发神谶碑》同付祝融一炬。计自绍兴刻板至嘉庆火,几七百年。木板之存于世者,未有久于此者也。物之成毁有定,岂不信欤!”
    32 见柳诒徵《史学论文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页。
    33[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光绪钱塘丁氏本。
    34 此《缘起》载于汲古阁本《史记》卷首。
    41 参翁连溪《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版。
    42 此序收入张人凤编《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下册),北京:商务印数馆2003年版,第985页。
    48 此例转引自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58 见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之《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第196页。
    59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五辑,第355页(一)第9-10。此例转引自《敦煌通读字》稿本。
    60 “翁”字国家图书馆所藏三朝本已残,然仍可辨认出上有草头,应是“蓊”字。
    61 此例引自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190页。
    62 上两例引自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268页。
    63 上两例转引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之《隋书札记》“丁兵与兵力”条,第446页。
    64 详参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之《魏书札记》“白直、虞候、防閤、仗身、事力、幕士”条,第327页。
    68[清]李锴《尚史》,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9 周一良亦云“碻音同敲,意犹言拍,碻车盖即拍车”,见《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之《晋书札记》“潘岳传”条,第65页。
    70 《南史·谢庄传》云:“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答曰:‘玄护为双声,碻磝为叠韵。'其捷速若此。”“碻”“磝”叠韵,“磝”隶肴韵或爻韵,则“碻”亦隶肴韵或爻韵。
    71 见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之《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第204页。
    72 刊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73-177页。
    73 同上,第173页。
    78 详参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之《宋书札记》“彭排”条,第122页。
    79 “鼓排”点校本校勘记据《太平御览》三五七引《晋安帝纪》改作“彭排”,《册府元龟》一八四作“鼓排”。
    80 傅增湘《文苑英华校正》十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81 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第77页。
    82 参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之《魏书札记》“亲恤”条,第331页。
    83 《正字通·穴部》云“(?)”乃“窪”之异体,“窪”,深也。
    84 刊于《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1期,第68-72页。
    85 上三例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电子佛典系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90 以言辞相告为“谢”,见《汉书·张耳陈馀传》颜师古引晋灼注。
    91 以言辞相问为“谢”,见《汉书·李陵传》颜师古注。
    92 “南淮大桥”吴金华云当作“南津大桥”,可从。见《<建康实录>十二题》(下)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第23页.
    93 “砎”字中华书局点校本误作“砏”,辨见笔者《<宋书>校读散札》文,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5-76页。
    96 “荒忽”、“慌忽”例引自《中古汉语语词例释》,第193页。
    97[金]刘完素《伤寒直格方》,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8 此注不知所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卷首又题为临川葛雍编,盖经后人窜乱,未必完素之旧矣”。刘完素,金元著名医学家,位金元四大家之首,葛雍乃刘完素弟子,此注可能是其弟子或后来人所加。
    99 此文收入郭在贻《训诂丛稿》,第66页。
    100 刊于《辞书研究》2008年第4期,第145-147页。
    101 两例引自王继如师《释‘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文,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第73-74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5.[晋]干宝撰《搜神记》,笔记小说大观,第4编,台湾:新兴书局,1978年版.
    6.[晋]王嘉撰《拾遗记》,古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刘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8.[刘宋]刘敬叔撰《异苑》,古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9.[刘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0.[梁]顾野王撰,[宋]陈彭年等重修《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版.
    11.[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版1974年版第6次印刷.
    12.同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远明三朝递修本,2006年版.
    13.同上,汲古阁本,崇祯七年刻印.
    14.同上,涵芬楼影印武英殿本,1916年版.
    15.同上,金陵书局本,同治十二年刻印.
    16.同上,百衲本,四部丛刊本.
    17.[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8.[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9.[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0.[北齐]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21.[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2.[北周]陆德明撰,黄焯校《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
    23.[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24.[唐]房玄龄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5.[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6.[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7.[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8.[唐]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29.[唐]李嵩撰、张忱石点校《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0.[唐]杜佑撰、王文锦等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1.[唐]道世撰《法苑珠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2.[唐]道宣撰《续高僧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281、12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唐]虞世南撰《北堂书钞》,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37.[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文渊阁《四库全书》,笫6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宋]刘次庄《法帖释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宋]陈彭年等撰《宋本广韵》,北京:中国书店影印张氏泽存堂本出,1982年版.
    41.[宋]丁度撰《集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2.[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3.[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44.同上,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同上,台湾:台湾中华书局影印明本,1996年版.
    46.[元]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清]丁谦《<宋书·夷貊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丛书,浙江:浙江图书馆,1915年版.
    48.[清]郝懿行撰《晋宋书故》,广雅丛书,广雅书局,1921年版.
    49.[清]郝懿行撰《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0.[清]郝懿行撰《宋琐语》,笔记小说大观,第30册,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51.[清]孙虨撰(《<宋书>考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九卷,第1-4号,国立北平图书官馆刊编辑部,1936年.
    52.[清]洪颐煊撰《诸史考异》,《续修四库全书》,第4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清]张熷《读史举正》,《续修四库全书》,第4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清]刘淇《助字辨略》,开明书店,1941年版.
    55.[清]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6.[清]钱大昕撰《潜研堂文集》,《嘉定钱大昕文集》(玖),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7.[清]钱大昕《诸史拾遗》,《续修四库全书》,第4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8.[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
    59.[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
    60.[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1.[清]王引之撰《经义述闻》,道光七年寿藤书屋刻本.
    62.[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63.[清]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64.《中文大辞典》(全四十册),台湾:中国文化出版部,1968年版.
    65.苏晋仁撰《<宋书·乐志>校注》,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
    66.《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67.《大辞典》(全三册),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
    68.郭在贻撰《训诂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9.周一良撰《魏晋南北朝史书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0.《汉语大字典》(全八册),湖北、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至1990年版.
    71.《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7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全十二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年至1994年版.
    73.《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4.江蓝生撰《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版年.
    75.高亨撰《古字通假会典》,山东:齐鲁书社,1989年版。
    76.蔡镜浩撰《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7.吴金华撰《<三国志>校诂》,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8.吴金华撰《世说新语考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9.王云路、方一新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0.王云路撰《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1.王云路撰《六朝诗歌语词研究》,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2.李维琦撰《佛经续释词》,湖南:岳麓书社,1999年版.
    83.刘百顺撰《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考释》,陕西:陕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84.叶祥苓撰《苏州方言词典》,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5.董志翘、蔡镜浩撰《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6.方一新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安徽:黄山书社,1997年版.
    87.钱玄撰《三礼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8.张元济撰《校史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9.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90.唐长孺撰《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1.丁福林撰《宋书校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92.胡阿祥撰《<宋书·州郡志>汇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3.高育花撰《中古汉语副词研究》,安徽:黄山书社,2007年版.
    94.严耕望撰《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之《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5.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6.《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电子佛典系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