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礼及其《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或抄或刻,形成了两大版本系统:一是在1315年成书后的二十年间,社会上辗转传抄,或刊刻行世的本子;二是在1335年11月,经过程端礼最终修订,并刊刻于甬东家塾的本子,由于该书内容概要,卷数较少,故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此为底本的重刻本和抄本。在元、明、清时期,这先后形成的两大版本系统的抄本和刻本,均有传本广泛流布于世,所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本文即以这部向来被人们看作是“目录学”、“推荐书目的先导”、“封建时代的教学计划”、“读书工程学”等的著作及其著者为主,分别从著者生平及教育思想,著作产生的背景、多样书名的由来及元代教育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实的系统考察,认为它是我国古代较为完备的汉语文教学大纲。特别是它所规定的学习者从幼儿至一生学习与研究汉语文的基本方法,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与研究有着很大的裨益。
     本文以“总-分-总”式结构,即共分为三个部分完成了本课题整体研究内容的撰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通过对该课题研究史的回顾与现状的分析,理清了该研究课题目前在学界存在的实际状况。然后以此为基础,既从整体上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所在与现实意义,为研究工作指明了行进的方向;又具体分析了本课题研究中所采用的思路与方法,使研究过程更为切实有效。
     第二部分是分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文本的外部研究,即通过程端礼的生平与著述情况的深入探讨,重在挖掘其语文教育思想,并进一步揭示著者与本课题研究的文本所相关联的诸多内容,为其后的研究作好铺垫。二是从文本的外部转向内部的研究,即通过考述《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成书背景与多样化名称的由来,并依据文本具体内容的分析,指出它因为具备当时各类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教与学的通用性质而被元政府颁布,成为一部具有官方性质的文件,进而界定出文本所具有的性质。三是文本内部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即先对文本所载主要内容进行逐一梳理,并作出较为细致的分类剖析,归纳出其自所居有的特点;而后再从当代诸多著作对《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的认识入手,结合元代语言教、学、用多样性的实际状况与当时蒙古语为国语以及蒙古语、汉语、波斯语并行的特殊情形,论述元代学校系统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最后再通过相关术语的对比,并结合百年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大纲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比较分析中,指出它是我国古代较为完备的汉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部分总体论述程端礼及其著述的影响与启示。首先厘清它对后世教育的长远影响,然后进一步阐述其对我们现今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
Since Cheng Duanli’s Cheng Shi Jia Shu Du Shu Fen Nian Ri Cheng’s birth, it gains the people's general concern, copied or carved , arriving at two versions:One is the version which circulated in the world in the two decades after 1315 the year the book was completed.
     The other is the one well engraved in the book of Yongdong Ka, after Cheng Duanli’s final amendment in November 1335.But due to the less summary of the book and volume,many re-editions and manuscripts dibon in this book emerged.During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manuscripts and editions which has formed two versions are widely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The impact is far-reaching. In this paper,through analyzing this book which has always been viewed as "Bibliography" , "The guide to recommend bibliography“、" teaching plans of feudal times "and"engineering school", the writer expedites from the author's life and educational notion, the background work, the origin of the variety title and uniqueness of the Yuan Dynasty’s education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it is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Chinese syllabus in Ancient China.In particular, the basic methods that it provides learner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lifelong learning and researching Chinese,is benefited to ou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oday.
     " Total - sub - total " structure is used to complete the work of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is subject.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First of all,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the paper clarifies out the actual situation existing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Then based on this, it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gist of this stud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reseaech;but also, it giv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ideas and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making the process of study more effectiv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sub-theory.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is the external research of the text. That is,through the depth study of Cheng Duanli's life story and writings, the writer focuses on exploiting his ideas of language education, and further reveals how the author relate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text, paving the way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The second is the research shifting from external to internal. That is, through tracing back to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Cheng Shi Jia Shu Du Shu Fen Nian Ri Cheng and the origin of the diverse title,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tex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just because of its general nat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ll kinds of schools with Chinese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it has been promulgated by the Government Yuan, and become a document with official nature, and then the nature of the text is defined.The third is the research that combine the internal of the text with the actuality. That is ,through combing the main content the text contained ,the paper makes a mo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analysis,and then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And then starting from what a number of contemporary works understands the Cheng Shi Jia Shu Du Shu Fen Nian Ri Cheng, it combine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Yuan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 and using with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using Mongolian as the mother tongue and of Mongolian, Chinese, Farsi co-existence, elaborating the complexity or diversity of the school’s system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Finally,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relevant terms,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in China in the past hundreds of years,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a more complete Chinese syllabus in Ancient China.
     The third part is the general discussion which includes Cheng Duanli、the impact and enlightenment of his writings. First,it sorts out its long-term impact to the education of future generations, and then elaborated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present-day Chinese courses standard.
引文
①[明]程敏政撰《新安文献志》卷七十一《积斋程君端学墓志铭》(欧阳玄),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发行,第1376册第200页。(注:四库本此下仅注出书名、卷次、册页等)
    ②[元]程端礼撰《畏斋集》,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9册第659页。
    ③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90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九十二《选举附录》,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2344页。
    ②申万里:《元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2页。
    
    ①[明]程敏政撰《新安文献志》卷七十一,第1376册第200页。
    ②③出处池[元的秀]引云程文:端《,礼历均撰代《引名程自人氏《室家丛名塾书别读集号书成辞分初典年编》日(》程增本·定《纲本程领)氏,》家,山《塾西丛读古书书籍集分出成年版初日社编程1》》9)9本8。年(注11:月此版下,行第文6中74凡页所。未加以注明
    ④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8页。
    
    ①[明]陆楫编《古今说海》卷一百十五,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5册第704页。
    ②[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五十三,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56册第811页。
    ③[元]程端礼撰《畏斋集》卷三,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9册第661-662页。
    ④[元]程端礼撰《畏斋集》卷四,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9册第665页。
    ⑤[元]程端礼撰《畏斋集》卷四,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9册第671页。
    ⑥[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百二十二,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76册第406页。
    
    ①[元]程端礼撰《畏斋集》,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9册第654页。
    ②同上注,第1199册第613页。
    ③同上注,第1199册第631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百九十《儒学二》,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4343页。
    ②[明]冯从吾撰《元儒考略》卷三,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3册第763页。
    
    ①熊梦祥:《析津志辑轶·学校》,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71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八《成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386页。
    
    ①申万里:《元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58页。
    ②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53页。
    ③转引自池小芳著《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4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2029页。
    ②[元]赵汸撰《东山存稿》卷四《南山书院学田记》,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1册第287页。
    ③吴宣德:《中国教育史话》,黄山书社1997年6月版,第79页。
    ①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9页。
    ①[宋]戴侗撰《六书故》卷前《六书通释》,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6册第4页。
    ②[美]成中英:《朱熹四书次第与其整合问题:兼论朱熹中和新旧说的内容与其涵义》,刊于《朱子学刊》第16辑,第111页。该文作者认为朱熹四书教学次第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朱子语类》有异。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二《太宗纪》,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35页。
    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八〇八,第二十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515页。
    
    ①[宋]陈元靓撰《事林广集》,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第185页。
    ②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齐鲁书社1999年2月版,第585页。
    ①[元]张仲深撰《子渊诗集》卷五《哀故程敬叔》,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5册第348页。
    ②[元]吴师道撰:《礼部集》卷十七,《题程敬叔〈读书工程〉后》,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12册第241页。
    ③[清]稽曾筠撰《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五,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5册第584页。
    ④[清]陈廷敬撰《午亭文编》卷二十四,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16册第371页。
    ⑤[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五十三,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56册第811页。
    ⑥[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文集》卷六,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118页。
    ⑦[明]章懋撰《枫山集》卷二《书简》,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4册第61页。
    ⑧[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文集》卷七,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109页。
    ⑨[清]王呈祥辑《尊经阁藏书目录》,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三册,上海商务印书馆,第6页。
    ⑩[清]陆陇其撰《松阳抄存》卷上,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5册第638页。
    
    ①[清]沈佳撰《明儒言行录》卷六,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8册第819页。
    ②[元]程端礼撰《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原序》,见《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
    ③[清]永瑢、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七,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册第792页。
    ④[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文集》卷七,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112页。
    
    
    ①宁俊伟:《〈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与元代的教育思想》,刊于《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6期。
    ②[明]章懋撰《枫山集》卷二《书简》,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4册第61页。
    ③[元]脱脱等撰《元史》卷一百九十《儒学二》,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4343页。
    
    ①马镛:《中国古代教育文献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31页。
    ②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52页。
    ③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373-375页。
    ④郭齐家:《中外教育名著评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页。
    ①乔炳臣、潘莉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393页。
    ②周发增、陈隆涛、齐吉祥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辞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39页。
    ③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402页。
    ④熊明安:《中国教学思想史》,西南师大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76页。
    ⑤郭齐家、苗春德、吴玉琦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289页。
    ⑥李才栋、谭佛佑、张如珍、李淑华:《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365页。
    ⑦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4页。
    ⑧《教育大辞典》“课程论”条。转引自《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6年第2期。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二十四《仁宗一》,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544页。又见《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元纪八·仁宗》。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93册第61页
    ②《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元纪八·仁宗》。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93册第61页。
    ③《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元纪八·仁宗》。又《元史》卷二十六《仁宗三》,此处记载为“五年九月己卯”。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586页。
    ④[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三十三《文宗二》,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742页。
    ①张彬主编《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73页。
    ①[明]程敏政撰《新安文献志》卷七十一,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76册第200页。
    ②元代国子监有三个:国子监、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监。国子监通常指汉文国子监,从这一角度看,《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仅适用于汉文教学。
    ③夏丏尊:《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④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31页。
    ①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43页。
    
    ①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372页。
    ②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155页。
    ③王风雷:《元代书院考遗》,刊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④郭齐家:《中外教育名著评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页。
    ⑤《历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61页。
    
    ①李才栋、谭佛佑、张如珍、李淑华:《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365页。
    ②[清]稽曾筠撰《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五,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3册第519页。
    ③[清]稽曾筠撰《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八,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4册第197页。
    ④[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一百十四,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57册第593页。
    ⑤[明]廖道南撰《殿阁词林记》卷四,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2册第184页。
    
    ①[明]陶安撰《陶学士集》卷十二《送王生序》,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5册第731页。
    ②[清]陆陇其《〈读书分年日程〉跋》,附《丛书集成初编》本后,第1页。
    ③[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十七,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0册第659页。
    
    ①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54页。
    ②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443页。
    ③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413页。
    ①《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中华书局,第3777页。
    ②王恩涛:《古代文学知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214页。
    ③李学勤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学规类编二十七卷》,第1283页。
    ④李学勤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类存目二·道林诸集》,第1258页。
    ①李学勤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类存目》,第1273页。
     ①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3页。
    ①庆阳师专中文系语文教学法课程组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2001年6月,第224页。
    ②同上注,第359页。
    ①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44-349页。
    ②同上注。第349页。
    
    ①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45页。
    ③[宋]陈元靓撰《事林广集》,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第348页。
    ①吕叔湘:《语文常谈》(附《未晚斋杂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版,第203页。
    
    ①顾黄初:《中国语文教育的讨论与改革思路》,载《问题与对策》,第8页。
    ②施蛰存、王丽:《语文教育一定要改》,载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85页。
    ②孙绍振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51页。
    ①参见2007年7月23日“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语言文学)”闭幕式演出。
     ①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454页。
    [宋]陈元靓撰《事林广集》,中华书局影印本,1999年1月版。
    [宋]戴侗撰《六书故》,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程端礼撰《读书分年日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程端礼编《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元]程端礼撰《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黄山书社,1992年版。
    [元]程端礼撰《畏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张仲深撰《子渊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吴师道撰《礼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赵汸撰《东山存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6年1月版。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
    [明]陶安撰《陶学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徐一夔撰《始丰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陆楫编《古今说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程敏政撰《新安文献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杨士奇撰《文渊阁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明]冯从吾撰《元儒考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章懋撰《枫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廖道南撰《殿阁词林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赵撝谦撰《六书本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唐顺之撰《稗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贺士咨编《医闾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沈佳撰《明儒言行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陆陇其撰《松阳钞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王呈祥辑《尊经阁藏书目录》,《丛书集成初编》第三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清]陈廷敬撰《午亭文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徐文靖撰《管城硕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钦定大清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江南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浙江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钦定续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学勤等整理),中华书局1997年1月版。
    章柳泉著《中国书院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
    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版。
    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4月版。
    夏丏尊著《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版。
    熊明安著《中国教学思想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李定开、谭佛佑主编《中国教育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高时良著《中国古代教育史纲(古代之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
    张鸣岐主编《辽金元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郭齐家著《中外教育名著评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程方平著《辽金元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3年4月版。
    李国均著《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黄卓越,桑思奋主编《中国大书典》,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版。
    郭齐家、苗春德、吴玉琦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
    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
    乔炳臣、潘莉娟著《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版。
    熊承涤著《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李才栋、谭佛佑、张如珍、李淑华等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靳健、石义堂著《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
    吴宣德著《中国教育史话》,黄山书社1997年6月版。
    卫灿金著《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炳照著《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周发增、陈隆涛、齐吉祥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辞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池小芳著《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瞿冕良编著《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齐鲁书社,1999年2月版。
    徐梓:《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版。
    靳玉乐、黄清著《课程研究方法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高孝传、杨宝山、刘明才主编《课程目标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靳健著《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孙良明著《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版。
    邱树森主编《元史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八〇八,第二十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倪文锦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
    区培民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靳健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7月版。
    马镛著《中国古代教育文献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蔡清田等译《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版。
    赵吉惠著《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张立文、祁润兴著《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邵子华、李山林、秦建文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胡定荣著《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叶澜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马一浮著《复性书院讲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集团,2006年1月版。
    曹黎光、姚芳评注《蒙学六种》,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
    靳健著《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版。
    李晨阳著《多元世界中的儒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版。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吕叔湘:《语文常谈》(附《未晚斋杂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版,
    张彬主编《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解释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申万里著《元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李良玉著《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王嘉毅主编《课程与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石义堂著《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余文森、洪明等编著《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生部、历史学系编《暨南大学宋元明清史论集》,1997年10月版。
    《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编《法国汉学》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庆阳师专中文系语文教学法课程组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2001年6月版。
    《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编《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
    《朱子学刊》编委会编《朱子学刊》,2006年第一辑,黄山书社,2006年12月版。
    谢德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并非书目著作》,刊于图书馆杂志1984年第2期。
    路闻明书:《从目录学史看〈读书分年日程〉》,刊于《河南图书馆学刊》1988年第3期。
    任远:《宋元句读例述评—兼评〈马氏文通〉“句读例”对传统句读例之继承》,刊于《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吴霓:《试析元代教学思想的特异性》,刊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王风雷:《元代书院考遗》,刊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管锡华:《古代标点符号理论初探》,刊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5期。
    施榆生:《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初探》,刊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石义堂:《语文教学亟待建立科学的原则体系——兼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原则》,《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杨玉芬、程仁桃:《程端礼与〈江东书院讲义〉》,刊于《殷都学刊》2003年第3期。
    黄耘:《试论《朱子读书法》》,刊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徐雁平:《从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到章太炎〈中学读经分年日程〉》,刊于《古典文献研究》总第七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张伟、邢舒绪:《程端礼及其〈读书分年日程〉》,刊于《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王阳安:《宋元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述评》,刊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8期。
    徐雁平:《“朱子读书法”的传衍:论〈读书分年日程〉在清代的影响》,刊于《朱子学刊》2006年第1辑。
    刘永华:《中国古籍的句读标识法》,刊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徐雁平:《〈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刊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张维坤、蒋成瑀:《程端礼的读写教学思想—读〈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刊于《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宁俊伟:《〈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与元代的教育思想》,刊于《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