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学人潘耒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潘耒是清初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位著名学者。顺治三年(1646),他出生于江南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县)的一家书香门第。父亲潘凯、长兄潘柽章都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学者。潘耒六岁而孤,十八岁时长兄柽章又因湖州庄廷鑨《明史》案牵连致死。后来,他为了避难,隐姓埋名,颠沛流离。潘耒天生聪颖,少时曾师事戴笠、吴炎、长兄柽章、王锡阐、徐枋、顾炎武等著名学者,其于经学、史学、音韵学、历算学、金石学等均有研习,颇为精通,而尤为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诏举“博学鸿儒科”,潘耒为左谕德卢琦和刑部郎中谢重辉交章推荐。试后,潘耒名列二等第二名,以布衣身份被授为翰林院检讨,参与《明史》修纂。潘耒在京为官五年。其间,除参修《明史》外,又被康熙帝亲自简拔为日讲起居注官;出任会试考官,分校礼闱。他对于时政亦多有建白。康熙二十三年(1684),潘耒被人弹劾而降调,又突遭母丧。从此,他辞官归隐,游历山水,究心学问,甘老林泉,不再复出。潘耒晚年崇信佛学,更加信服清廷政治,表现出明显的卫道气息。
     本文试从博学鸿儒的角度论述清初学人潘耒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成就,尤其侧重于对潘耒的史学成就的考论。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钩稽潘耒的生平事迹及其早年的成长过程。其二,论说潘耒在史学研究上的成就。其三,剖析潘耒在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通过对清初一代学人潘耒的探研,我们可以发现此时的学术研究已由明末以来的陈腐糜烂的空疏学风逐步向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转变和过渡;潘耒堪称这一时期学术研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Pan Lei was one of the eminent and worthwhile scholar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e came from a family of scholars in Wujiang County, Jiangnan Province in the 3~(rd) year of Shunzhi Period, whose father Pan Kai and elder brother Pan Chengzhang were both survivor scholars of the Ming Dynasty. His family was not very fortunate, his father passed away early when he was six, and his elder brother was killed because of the implication of the case of Zhuang Tinglong's Mingshi at his age of eighteen. Later Pan Lei lived under an assumed name and moved around, homelessly and miserably, in order to seek refuge. Pan Lei was intelligent inherently and had some survivor scholars of the Ming Dynasty, for example, his elder brother, Dai Li, Wu Yan, Wang Xichan, Xu Fang, Gu Yanwu as his good teachers and helpful friends, and so he made so much progress in scholarly attainments. He was proficient in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iography, phonology, epigraphy, arithmetic, study of calendar,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so on, and he well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In the 17~(th) year of the Kangxi Period, th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declared the edict to have the BoXueHongRu test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called the Special Test). Pan Lei was recommended by both of his old friends Lu Qi, Zuoyude Official,and Xie Chonghui, Langzhong Official of Ministry of Punishments. After examination, he was ranked as No.2 of the Class 2 and conferred Jiantao Official of Hanlinyuan, the Imperial Academy in accord with the status of commoner, to compile THE HISTORY OF MING. In addi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five years in Beijing, Pan Lei was selected as Rijiang and Qijuzhu Official by Emperor Kangxi and examiner of the general examination for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of all the provincial civil examination, and he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s to the current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 23~(rd) year of the Kangxi Period, Pan Lei was impeached by somebody and demoted, and his mother suddenly died in this year. Confronted with these dreadful events, he resigned and lived a secluded life, either traveling for pleasure everywhere or having academic research.
     The paper studied Pan Lei's biographical needs and academic research, especially laid emphasis on his histor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other academic attainments. Pan Lei's academic research proved that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had been moving from the obsolete and unrealistic one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into the practical and pragmatic on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Pan Lei was one of the scholars who advocated the sound scholarship during this period.
引文
[1][清]沈彤:《果堂集》卷十一,《江南苏州府吴江县潘耒年六十三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第366-367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九,《送许时庵督学还朝序》,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第536-537页。
    [1]《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五“顺治元年五月至六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58-65页。
    [2]《清实录·世祖实录》卷六“顺治元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66页。
    [3]《清实录·世祖实录》卷六“顺治元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66页。
    [4]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九,《选举志》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182页。
    [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九,《选举志》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183页。
    [1]参见[清]刘健:《庭闻录》卷五,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本卷第13-14页。
    [2]《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七十一“康熙十七年正月至二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910页。
    [1]《清实录·世祖实录》卷十五“顺治二年三月至四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135页。
    [2]参见朱端强:《顺治朝〈明史〉修纂史事考论》,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关于清顺治朝《明史》修纂的成就,参见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前言·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页。
    [4]《清实录·圣祖实录》卷十六“康熙四年七月至九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239-240页。
    [1]参见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83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先考赠征仕郎翰林院检讨仲和府君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2页。又,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十六,《赠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检讨征仕郎贞靖潘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1-492页。下文如无具体说明,俱引自此处。潘耒为父所作《行述》曰:“耒生六岁而孤,不及详府君行事,谨以亡兄柽章所撰《行实》节略为状,以乞言于当代仁人君子、立言不朽者。唯哀而赐之志铭若表,死且不朽!”吴炎《与潘力田书》:“以先令公太翁之盛德,不克享大年……不暇复作文字,是以祭章久未削稿,今录一通驰上,聊志悲哀耳。令先公生平尚未能仿佛也。”则知潘柽章于父死后作《行实》,并请好友吴炎代作《墓志铭》。概因潘、吴罹庄史之祸,文稿俱毁,所作《墓志铭》亦不得而见,故潘耒据其兄所作文而为《行述》,并请朱彝尊代作《墓志铭》。
    [2]潘柽章:《松陵文献》卷六,《人物志六·潘志伊》,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45-646页。又,(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十七,《名臣·潘志伊》,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06-107页。又,(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五,《人物三十二·潘志伊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669页。
    [3](同治)《苏州府志》卷六十一,《选举三·明举人》“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条,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643页。
    [4](同治)《苏州府志》卷六十《选举二·明进士》“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范应期榜”条,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617页。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6页。
    [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二十三,《翁大立传》附,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5869页。
    [6]参见(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六,《书目》,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224页。
    [7](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十五,《人物二·袭荫》,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93页。
    [1][清]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10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沈介轩八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44-545页。
    [3](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六,《书目》,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225页。
    [1]谢国桢:《赠订晚明史籍考》卷五,《党社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4页。
    [2]关于潘柽章史事,参见戴笠撰《潘柽章传》,载潘柽章《松陵文献》卷端,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第742页。又,(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三,《隐逸传·潘柽章》,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136页。又,(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六,《人物三十三·潘柽章》,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643页。
    [3][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五,《书吴、潘二子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1-122页。
    [4]陈去病:《五石脂·吴赤溟传》,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清]顾炎武:《亨林文集》卷四,《与次耕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5页。另,本书卷五《书吴、潘二子事》,第121-122页。
    [6]据潘柽章《今乐府序》记载,潘、吴二人原定《明史记》之目为《本纪》十八、《书》十二、《表》十、《世家》四十、《列传》三百,共三百八十卷。另据陈去病《五石脂·吴赤溟传》记载,截至庄案发时,《明史记》稿本已成《本纪》十、《书》五、《表》十、《世家》三十、《列传》六十有奇。
    [1](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六,《书目》,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226页。
    [2][清]钮绣:《觚剩》卷一,《吴觚上·虎林军营唱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7页。
    [3][清]徐枋:《居易堂集》卷七,《潘母吴太君五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7-178页。
    [4][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先妣封太孺人吴氏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3-695页。
    [5][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先妣封太孺人吴氏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3-695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先妣封太孺人吴氏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3-695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先妣封太孺人吴氏行述》,续侈四库全书本,第693-695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先妣封太孺人吴氏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3-695页。
    [4][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九,《亡妻王孺人圹志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1-22页。
    [5]关于柽章遭祸时潘耒年岁,历来说法不一。顾炎武《亭林文集·山阳王君墓志铭》为十八岁。陈去病《五石腊》则为十六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的记载更是前后矛盾,《潘耒》处为十七岁,《徐枋》处则为十八岁。谢国桢《顾炎武与惊隐诗社》则为十五六岁。检沈彤《果堂集》卷十一《江南苏州府吴江县潘耒年六十三状》,潘耒于康熙四十七年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则知康熙二年,来年十八不误。
    [6][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先妣封太孺人吴氏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3-695页。
    [7][清]徐枋:《居易堂集》卷七,《潘母吴太君五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7-178页。
    [8][清]归庄《观梅日记》云:“吴生开奇者,亡友潘力田之弟,吴赤溟之门人也。二君以国史事被杀,家徙塞外,故生改姓,窜于山中,改姓吴,盖从母。”又,徐枋《居易堂集》卷七《潘母吴太君五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7-178页。题下注有“门人潘耒时避难,变姓名吴琦,奉母居山中”句,正文中亦有“两年来,避居西山,与余山居相望”句。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先妣封太孺人吴氏行述》有“卒于今康熙甲子九月二十一日,享年六十有六”句,则知吴氏五十寿年为康熙七年(1688年),而潘耒已在此山居两年,故避居西山当在康熙五年不误。
    [1]王钟翰校点:《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传·潘耒》,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87-5788页。
    [2][清]杨风苞:《秋室集》卷一,《书〈南山草堂遗集〉后》,丛书集成续编本,第664-665页。
    [3](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三,《隐逸·潘柽章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136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国史考异〉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3页。
    [2][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十六,《恸哭七十韵》,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52-353页。
    [3]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一,《顾炎武》附《潘耒》,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1-12页。
    [4][清]潘柽章:《松陵文献》卷十,《吴炎》,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第693页。
    [5][清]潘柽章:《松陵文献》卷十,《王锡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第694页。
    [6][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广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2页。
    [7][清]潘柽章:《松陵文献》卷十,《戴笠》,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第692页。
    [1]罗振玉:《徐俟斋年谱》“康熙二年”条,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铅印本。又,程先贞:《海右陈人集》卷下,《寄潘次耕十韵次耕有妻之丧自淮阴入燕师事亭林今暂依卫太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徐枋:《居易堂集》卷一,《与潘生次耕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6-107页。信中称“昨四月十二日,得读足下《登华山》诗”,则知徐、潘二人交识当在康熙元年四月之前不误。
    [2][清]徐枋:《居易堂集》卷七,《潘母吴太君五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7-178页。
    [3][清]朱鹤龄:《愚庵小集》卷三,《送潘次耕北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9页。
    [4][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54页。
    [5][清]顾炎武:《亭林诗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0-51页。
    [6][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九,《亡妻王孺人圹志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1-22页。
    [1][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次惠元龙韵送宋叔邃归溧阳》,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7-208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九,《赠余翀子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40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卢景韩先生五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45-546页。
    [4]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大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谢丹枫先生七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46-547页。
    [2][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写怀十首》之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2页。
    [3][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写怀十首》之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2页。
    [4][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后写怀十首》之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2页。
    [5][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后写怀十首》之八,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2页。
    [6]《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七十五“康熙十七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966页。关于潘耒不赴征召的借口,潘耒《上吏部牒》为“母老、患病”,沈彤《江南苏州府吴江县潘耒年六十三状》为“以母老固辞”,《清实录》则作“以疾辞”。盖《清实录》有所纰漏。
    [7][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四,《上吏部牒》,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7页。
    [1][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后写怀十首》之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2页。
    [2][清]顾炎武:《亭林诗集》卷四,《寄潘节士弟耒》,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3页。
    [3][清]顾炎武:《亭林诗集》卷五,《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3页。又,顾炎武:《亨林余集·又与次耕书》,四部丛刊初编本。
    [4][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送惠元龙》,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10-211页。诗有“前冬来京华,快意宾筵见”句。
    [5][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寄怀卫尔锡前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7页。
    [6][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送惠元龙》,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10-211页。
    [1]关于康熙十八年荐举“鸿博”的具体人数,历来说法不一,众说纷纭。《清实录·圣祖实录》卷八O“康熙十八年三月至四月”条、《清史稿·选举志》、印鸾章《清鉴》卷四《圣祖康熙·诏举博学鸿儒》、许国英《清鉴易知录》正编四“荐举博学鸿儒”条、张石洲《阎百诗年谱》、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四《营谋荐鸿博科二则》等均云与试者143人。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四《谈故四·征聘不至》又称“内外荐剡百八十余人,不至者四人”)、方象瑛《松窗笔乘》(大臣科道题荐83人,各衙门揭送吏部72人,督抚外荐31人)、李集《鹤征前录》卷一、施闰章《学余堂集》均作186人。福格《听雨丛谈》卷四《博学鸿词制科》共载191人,然实际荐举到京者计有183人。秦瀛《己未词科录》计为200人。施念曾《施愚山年谱》云同试者175人,杨谦《朱竹姹年谱》云同征者190余人,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云与荐者共计175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博学鸿词》记考试者154人。孙枝蔚《溉堂续集》卷六《戊午稿·见征入京后作》有“百八十人何济济,都衿博学且弘辞”之句。又,施润章《学余堂集》卷二《封文林郎城固县知县毛君墓志铭》有“上征博学宏辞之选,百五十人集京师”之句。
    [2][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第64页。
    [3][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十六,《赠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检讨征仕郎贞靖潘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1-492页。
    [4][清]李调元:《淡墨录》卷五,《钦命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8-89页。
    [5][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二十,《祭叶文敏公文》,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4页。
    [6][清]毛奇龄:《制科杂录》,丛书集成续编本,第117页。又,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六,《康熙朝试鸿博之宽》,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621-622页。
    [7]《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6页。
    [8][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九,《四大布衣》,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206-207页。
    [9][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卷六,《江浙三布衣》,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第93页。
    [1][清]钮琇:《觚賸续编》卷二,《人觚·二潘》,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1页。又,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七,《文章名世南北齐名者》,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142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乐章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3-444页。
    [3]《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条,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662页。又,《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九十四“康熙二十年正月至二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1187-1190页。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增起居注官》载,康熙二十年(辛酉)四月,增起居注日讲官汤斌、秦松龄、徐乾学、曹禾、王顼龄、朱彝尊、严绳孙、潘耒等八人,合旧讲官共16人。
    [4]《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一○七“康熙二十二年正月至二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89页。
    [1][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八,《潘次耕先生事略》,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0-71页。
    [2]参见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八,《许时庵制义序》、《吴楞香制义序》及卷十九,《中大夫国子监祭酒吴君墓志铭》。
    [3][清]钮琇:《觚賸续编》卷三,《事觚·小座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0页。另,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十六,《赠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检讨征仕郎贞靖潘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1-492页。
    [4][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六,《朱、潘两检讨被劾》,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124-125页。
    [5][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亡室封孺人申氏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5-696页。
    [1][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四,《科目》,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77页。
    [2][清]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九,《本朝人物》,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第687页。
    [3][清]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十五,《本朝时事》,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第758页。
    [4][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十六,《赠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检讨征仕郎贞靖潘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1-492页。
    [5][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二十,《祭叶文敏公文》,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4页。
    [1][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六,《朱潘两检讨被劾》,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124-125页。
    [2][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卷六,《江浙三布衣》,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第93页。
    [3][清]王士祯:《香祖笔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1页。
    [4](道光)《平望志》卷首,《宸翰》,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37页。
    [5](道光)《平望志》卷首,《宸翰》,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37页。
    [6][清]陈廷敬:《午亭文编》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8页。
    [7](乾隆)《吴江县志》卷五十,《集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254页。
    [8]参见潘耒:《遂初堂诗集》卷十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49页。又,见(乾隆)《吴江县志》卷五十,《集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254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与卫尔锡前辈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2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鸿爪集〉自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8页
    [3][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四,《致粤东当事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6-87页。
    [4][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八,《题乔石林侍直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60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鸿爪集〉自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8页
    [2][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一,《慈度庵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1-52页。
    [3][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一,《殊胜寺饭僧田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5页。
    [4][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一,《法轮禅寺碑》,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47页。
    [1][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一,《重建少林禅寺碑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45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亡妻封孺人申氏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5-696页。
    [3][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四,《与梁药亭庶常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8-89页。
    [4]王大隆:《跋〈遂初堂集外诗文稿〉》,乙亥丛编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5]潘承玉:《屈大均之友石濂:一位值得关注的清初岭南诗僧》,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四,《致粤东当事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6-87页。
    [7][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四,《与梁药事庶常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8-89页。
    [1][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四,《答鼓山为霖和尚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0-91页。
    [2][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四,《与梁药亭庶常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8-89页。
    [1][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四,《致粤东当事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6-87页。
    [2](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十五,《人物二·贡生》,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91页。
    [3](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十四,《科第》,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77页。又,(同治)《苏州府志》卷六十四,《选举六·国朝举人》,则记载为其灿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中举人。有待进一步考证。
    [4](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二,《文学·潘耒附潘其灿》,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133页。又,本书卷四十六,《书目》,第227页。
    [1][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送李天生还关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6页。
    [2][清]潘耒:《遂初堂别集》卷四,《致粤东当事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6-87页。
    [3][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页。
    [4][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监修徐立斋学士见示途中寄两总裁及诸同馆诗用韵奉和四首》之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5-206页。
    [1][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送李天生还关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6页。
    [2]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传·潘耒》,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3344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上某总裁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8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国史考异〉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3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松陵文献〉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1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上某总裁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8页。
    [1]李洵:《〈明史食货志〉的编纂学》,载《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2]李洵:《〈明史食货志〉的编纂学》,载《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3][清]朱书:《〈明食货志〉序》,参见王原《学庵类稿》卷端。
    [4]本部分曾参考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风转变》,华中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四,《(代叶方蔼)请广秘府书籍以光文治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32页。按: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认为此疏是代徐元文而作。今检疏中有“臣奉命充纂修《明史》总裁”之句,知非代监修徐元文而作。又检叶方蔼《叶文敏公集》,卷一有《请增广秘府文籍疏》,且其文首有“臣方蔼题为《请增广秘府文籍以光文治事》”之句,则断知潘耒代总裁叶方蔼而作是疏不误。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442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442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国史考异〉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3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国史考异〉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3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松陵文献〉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1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与徐虹亭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5-456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一,《重刻〈致身录〉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83-586页。
    [4][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再与徐虹亭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7-458页。
    [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四十三,《牛景先传》,中华书局1977点校本,第4064页。
    [6][清]沈彤:《果堂集》卷八,《书〈吴江县志〉改刊〈史彬传〉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6-347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442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442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442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442页。
    [2][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次耕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5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442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寇事编年〉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4-465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寇事编年〉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4-465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再与徐虹亭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7-458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九,《赠吴子班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38页。
    [3][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一三,《割肝行为莆中车孝子作》,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22页。
    [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传·潘耒》,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87-5788页。
    [5][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一,《书纂修〈五朝史传〉后·韩林儿、郭子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46页。揆诸殿本《明史》卷一百二十二《郭子兴、韩林儿·论赞》,则称“元之末季,群雄蜂起。……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蹭,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帝王之兴,必有先驱者资之以成其业,夫岂偶然哉!”二论赞多有相似之处。关于二者及其他论赞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一,《书纂修〈五朝史传〉后·杨士奇、杨荣、杨溥》,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72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修〈明史〉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1-442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国史考异〉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3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乌青文献〉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2页。
    [1]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一,《彭大彭早住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82-583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交山平寇本末〉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75-476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重刻〈汉纪〉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0-461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重刻〈汉纪〉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0-461页。
    [1][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八,《文苑·潘耒事略》,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0-71页。
    [2][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1-104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三,《反切音论》,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6-427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重刻古本〈广韵〉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79-480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三,《南北音论》,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1-422页。
    [3]《清国史·文苑传》卷二一,《潘耒传》,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嘉业堂钞本,第836页。又,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潘耒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87-5788页。
    [1][清]沈彤:《果堂集》卷十,《检讨潘先生耒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63-364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三,《南北音论》,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1-422页。
    [3][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5页。
    [4]《清国史·文苑传》卷二一,《潘耒传》,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嘉业堂钞本,第836页。又,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潘耒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87-5788页。又,《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四,《经部四十四·小学类存目二·类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6页。
    [5]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三,《遂初堂文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8页。
    [1]王力:《汉语音韵学》第三章第十七节,《类音》,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6-151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一,《书〈金石文字记〉后》,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78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昭陵石迹考〉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7-498页。
    [1][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十三,《准公以嵩山〈石淙碑〉见赠赋谢》,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30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八,《亡室封孺人申氏行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5-696页。
    [3][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八,《潘氏家藏〈晋唐小楷〉册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01页。
    [4][清]朱彝尊:《曝书亨集》卷四十九,《唐济渎庙北海坛置祭器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13页。
    [5][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卷上“瘗鹤铭·天监十三年”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0页。又,卷中“麻姑坛记·大历六年”条,第48页。
    [6][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卷上“郭有道先生碑·建宁二年”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页。
    [7][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卷上“天发神谶文·天玺元年”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7页。
    [8][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一,《书〈金石文字记〉后》,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78页。
    [9][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昭陵石迹考〉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7-498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晓庵遗书〉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6-467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五,《与梅定九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8-459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晓庵遗书〉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6-467页。
    [4][清]钱仪吉:《碑传集》卷一百二十三,《梅文鼎》附《潘耒》,中华书局1993年标点本,第3958页。
    [5][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晓庵遗书〉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6-467页。
    [1][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方程论〉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1-492页。
    [2][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方程论〉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1-492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宣城游学记〉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2-493页。
    [3][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方程论〉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1-492页。
    [4][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方程论〉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1-492页。
    [1][清]顾炎武:《事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8页。
    [2][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12页。
    [3][清]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二,《赠吴志老》,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95页。
    [4][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二,《送朱人远南归》,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94页。
    [5][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七,《〈广东新语〉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3页。
    [6][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卷九,《送许时庵督学还朝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36-537页。
    [7]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潘耒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87-5788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标点本。
    《清实录·世祖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清实录·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清国史·文苑传》,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嘉业堂抄本。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清)钱仪吉等:《碑传集》,中华书局1993年标点本。
    (清)李桓:《图朝耆献类征初编》,光绪甲申湘阴李氏刻本。
    (清)潘柽章:《松陵文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
    (清)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清)毛奇龄:《制科杂录》,丛书集成续编本,台湾新文车出版公司1989年版。
    (清)秦瀛:《己未词科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刘健;《庭闻录》,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清)王士祯:《居易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
    (清)李集:《鹤征前录》,丛书集成续编本。
    (清)叶衍兰、叶恭绰:《清代学者象传》,上海书店2001年版。
    (清)李遇孙:《金石学录》,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要籍集成本,齐鲁书社2000年版。
    (清)李调元:《淡墨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点校本。
    (清)福格:《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清)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丛书集成续编本。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点校本。
    (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皇朝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福建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山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广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江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乾隆)《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6年影印。
    (乾隆)《长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道光)《平望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民国)《杭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光地:《榕村续语录》,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
    (清)陆世仪:《复社纪略》,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钱林:《文献征存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清)刘承干:《明史例案》,文物出版社1981年影印版。
    (清)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丛书集成新编本。
    (清)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天生先生年谱》,丛书集成续编本。
    (清)杨谦:《朱竹姹先生年谱》,清刻本,云南大学藏书。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点校本。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版。
    印鸾章:《清鉴》,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6年版。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许国英.《藻思堂清鉴易知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阎崇年等.《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近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罗振玉:《徐俟斋先生年谱》,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铅印本。
    周可真:《顾炎武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林铁军、史松:《清史编年·康熙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春光.清代名人轶事辑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陆勇强:《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御制诗集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潘耒:《遂初堂诗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潘耒:《类音》,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彭孙通:《松桂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维崧:《湖海楼诗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清)陈维崧:《陈检讨四六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维崧:《迦陵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清)汤斌:《汤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施闰章:《学余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汪琬:《尧峰文钞》,四部丛刊初编本。
    (清)徐釚:《南州草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尤侗:《西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尤侗:《西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田雯:《古欢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朱鹤龄:《愚庵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毛奇龄:《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徐枋:《居易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顾炎武:《亭林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顾炎武:《亭林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顾炎武:《亨林余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清)顾炎武著、王蘧常辑注:《顾亭林诗集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顾炎武著、王冀民笺释:《顾亭林诗笺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王士祯:《带经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王士祯:《渔洋山人精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钮琇:《觚賸》,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钮琇:《觚賸续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徐乾学:《憺园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陈廷敬:《午亭文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叶方蔼《叶文敏公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王鸿绪:《横云山人集》,续修四库路全书本。
    (清)沈彤:《果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光地:《榕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杨椿:《孟邻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吴曾祺:《历代名人书札》,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4-1935年版。
    谢国桢.顾炎武学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张舜徽.顾炎武学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赵俪生.顾炎武传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三联书店,1958。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C].北京:中华书局,1959。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谢田桢.增订晚明史籍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萧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李晋华.明史纂修考[M].民国丛书第四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2。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姜胜利.清人明史学探研[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杨荫深.中国学术家列传[M].民国丛书第五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6。
    王道成.科举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8。
    赵园.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杨廷富、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杜,2005。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制度史[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李洵.《明史食货志》的编纂学[J].中国史研究,1979,3。
    何珍如.《明史·食货志》的源流[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2,4。
    未齐.康熙朝博学鸿词科[J].紫禁城,1982,5。
    张宪文.清康熙博学鸿词述论[J].浙江学刊,1985,4。
    许山河.博学宏词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1。
    赵刚.康熙博学鸿词科与清初的政治变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1。
    叶建华.论清初明史馆馆臣的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1994,4。
    尹彤云.康熙十七年“博学鸿词”科略论[J].宁夏杜会科学,1995,3。
    杨海英.康熙博学鸿儒考[J].历史档案,1996,1。
    朱永慧.清代诗人潘耒未刊诗稿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6。
    潘承玉.屈大均之友石濂:一位值得关注的清初岭南诗僧[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
    姜胜利.明遗民与消初明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王记录.论《明史》编修二题[J].史学史研究,2003,2。
    乔治忠.论顺治朝和康熙朝前期对《明史》的纂修[J].河北学刊,2003,3。
    孔定芳.论清圣祖的遗民策略—以“博学鸿儒科”为考察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06,1。
    孔定芳.明遗民与“博学鸿儒科”[J].浙江学刊,2006,2。
    孔定芳.“博学鸿儒科”与晚年顾炎武[J].学海,2006,3。
    孔定芳.论康熙“博学鸿词科”之旨在笼络明遗民[J].唐都学刊,2006,3。
    刘致中.中国古代戏班进入越南考略[J].文学遗产,2002,4。
    段润秀.康熙朝“博学鸿儒科”述论[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风转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赖玉芹.论博学鸿儒《明史》之独特价值[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6,4。
    赖玉芹.论博学鸿儒纂修《明史》[N].光明日报,2006-4-25。
    张亚权.“博学鸿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江海学刊,2006,5。
    朱端强.顺治朝《明史》修纂史事考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