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该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紧密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架构,并运用该理论架构对国外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进行了比较考察,分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机制培育、模式选择及其政策措施。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内容从结构上可分为总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四大部分共10章。总论为研究计划设计,安排为第1章。理论研究部分共分为2章,包括:第2章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基础和第3章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框架;实证研究部分共3章,包括:第4章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第5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问题诊断和第6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政策部分共4章,包括:第7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机制培育、第8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模式选择、第9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战略和第10章研究结论和政策运用。
     二、论文的基本结论
     1.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是一个由多因素决定的质与量有机统一的自然演进过程,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必然存在市场失员,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规制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不仅包括农村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还包括交易主体素质提高、市场结构优化、金融产品创新加快、金融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不断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而创新、农村金融文化的提升等农村金融市场要素结构的变化,因而是一个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农村金融供求、农村金融创新、政府行为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决定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农村信贷市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村金融市场,它被制度分割为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与非正规信贷市场两部分。在正规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贷款给富裕型农户是农村正规金融部门的最优选择;在小额信贷中,小额信贷机构的最优选择是向具有还款能力较强的维持型农户贷款;在农村非正规信贷市场,非正规金融部门能够运用信息和成本优势分离富裕型农户和维持型农户,并通过要求不同的利率达到分离均衡。理论上,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有纯市场主导、纯政府主导和市场与政府有机融合的三种模式,现阶段只有市场与政府有机融合的模式才是合理的成长模式。
     2.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都是由农村商业金融、农村政策金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机构成的分工合作体系,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培育,均采用市场与政府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国际比较发现,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共性有:一是各国均有健全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农村商业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组织,并且各国几乎都将合作金融的发展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培育的组织基石;二是各国政府均采取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三是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农业保险制度来支持和保护农业;四是各国都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确保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成长中的导向作用大于政府机制,而在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机制的导向作用要大于市场机制。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国农村金融市场必将从政府导向型逐步向市场导向型成长模式转换。
     3.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经历了由纯计划向市场逐步转换的制度变迁过程,使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既沉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存在阻碍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的众多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经历了计划经济和计划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其中的一个主要发展脉络是政府机制在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计划体制下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强制植入和反复调整,到向市场转型的制度下对农村金融组织的商业化改革,政府逐步放权,反映了政府机制的作用由强到弱逐渐衰减的改革过程和农村金融效率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史证明了纯政府机制的优势与不足。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市场价格扭曲,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构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引致这些问题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不健全的体制与制度原因,还有农村经济成长滞后的经济根源。
     4.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未能显著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居民自身积累能力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置不仅未显著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反而对农民收入和农村GDP增长有负面的影响效应。而农村居民储蓄对农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有促进作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存款只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这说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居民的有效资金来源仍然处于自我积累阶段,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只发挥了储蓄功能的角色。而且,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与整体金融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还可发现,不仅未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反而将农村资金输出到非农经济部门,使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陷入了相互制约的失调状态。
     5.优化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必须培育全新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动态选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需要培育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是:一要立足于农村金融需求新变化和新特征,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法律制度更新与完善机制;二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价格形成与价格调控机制;三要引入金融竞争机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四要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等风险分摊机制和多层次的紧急救援机制;五要培育新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尽快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在当前,我国应当选择政府导向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要合理界定政府干预领域和市场定价的边界,建立清晰的产权关系和科学的政府决策制度。待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后,其成长模式应逐步向市场导向型过渡,即主要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退出机制等市场基本制度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政府辅之以必要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以政府的力量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三、论文的创新点
     1.建立了基于市场机制和模式视角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通过吸收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地构建了涵盖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概念界定、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要素、构成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基本内涵、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理论的分析框架。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是开放的农村金融系统内外互动的过程,不仅机制极为复杂,而且难以自发实现,必须借助政府、市场、企业等多种机制的有效协调”。将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实证了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成因和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上是制度抑制的积累,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未能显著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居民自身积累能力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3.构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政策框架论文基于理论与实证结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再造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规制必须尽快做新的适应性调整。提出了“培育全新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动态选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和尽快建立科学规范、有效配套的政策体系”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四、论文的政策建议
     1.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再造一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真正的合作金融架构改造农信社,鼓励信用社业务商业化经营,但应保留真正的信用社体制。二要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行机制,适当扩大业务范围。三要积极推进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确保农业商业金融机构定位不变。四是充分培育和挖掘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五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
     2.发展功能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不断开发农产品期货品种;二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政府应积极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三要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创新信贷担保机制,政府应逐步放松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
     3.创新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首先要立足于农村金融需求,创新金融工具,积极推广小额信贷业务,农民联保贷款,并为农村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鼓励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延伸到农村。其次是创新农村信贷管理机制,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信贷支农金融产品,提高小额信贷额度,简化信贷交易手续,创新担保机制,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小额保险的联动机制。
     4.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要加快健全营业场所、营业网点布局、交通、通讯网络、安全设施等硬件设施,广泛推行农村流动信贷、流动保险服务。要尽快出台和实施《农产品期货交易条例》、《农业信贷法案》、《农业保险条例》、《农业合作金融法》、《农业政策金融法》、《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农业灾害补偿法》等法规,健全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5.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快实施中央和省两级的分级监管,同时赋予存款保险公司部分监管权。建立完备的农村金融监管法规体系,使农村金融监管部门有法可依。转变监管方式,从法律、制度、政策完善入手,采取事先审查、定期报告分析、现场检查分析方法.提高监管效率,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6.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引导承认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市场地位,赋予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定位。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有效监管,对地方性小规模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可确定由地方政府与人民银行同时监管。待这些小型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成长起来,再重新调整法规和监管体系。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之与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之间展开公平竞争、规范发展。
     7.强化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干预一要推进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抑制农村金融财政化现象。二要建立引导金融资金回流农村金融市场的机制。三要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四是禁止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和干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真正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growth mechanism and patter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By studying precursors' research and China's development in rural finance, this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the theory frame of the growth mechanism and pattern which is used to mak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growth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 Basing on 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market's growth performance, this dissertation reveal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market growth. By analyzing the causing factors of the problems, i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modes and policy measures for the growth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Contents of the Dissert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10 chapters, including preface, theory study, positive research and policy study. Preface is the design of research plan and is taken as the first chapter. Theory study is divided into 2 chapters, the 2nd chapter for the theory base of the market growth, while the 3rd chapter for the theory frame. Positive research includes 3 chapters. The 4th one is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market development. The 5th on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6th chapter analyzes the market's growth performance. Policy study is composed of 4 chapters. The 7th chapter studies the cultivation of growth mechanism, the 8th one is about the pattern chosing, the 9th one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he 10th chapter is about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Conclusion of the Dissertation
     1. The growth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 is a naturally evolving process of quality & quantity. It is determined by a lot of factors. There is necessarily market malfunction in the market-oriented growth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 So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intervene properly.
     2.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shows that modern rural financial market is a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rural commercial finance, rural political finance and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The growth needs not only market orientation but also government proper support.
     3. The growth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has experienced an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from pure planned-economy to market-economy. The process gave the present rural financial market much experience as well as many conflicts and problems.
     4. From the viewpoint of fund operation, the government-oriented market growth failed in markedly promoting the increase of rural economy. While from the viewpoint of fund resources,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citizen's accumulating abilitie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effectively.
     5. To optimize the colloc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 the government must foster a new growth mechanism and choose the growth pattern dynamically.
     Innov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1. Basing on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pattern, this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the theory analyzing frame for the growth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
     2. This dissertation positively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impact of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financial market growth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3. This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policy framework for promoting the consistent growth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 and rural econom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1. To expedite the reforger of the participant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2. To develop the multifunctional system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3. To innovate the financial product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4. To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construc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5. To perfect the supervising system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6. To strengthen the guide of china's abnormal rural financial market.
     7. To enhance the government'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引文
9 贝恩,《产业组织》,纽约:约翰威利父子公司,1959。
    10 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综合分析、案例调查与培训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71-181页。
    11 Adams,Dale W:Filling the Deposit Gap in Microfinance.Paper for the Best Practices in Savings Mobilization Conference,Washington,Dc,2002.
    12 沃格尔、罗伯特·C.:《储蓄动员:农村金融中被忽视的一面》,载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案例分析与培训手册阅读材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 李人庆、张军:《农村金融与发展综合分析(上篇)》,载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综合分析、案例调查与培训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 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37-38页。
    15 何梦笔,冯兴元,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多元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2。
    19 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农村金融问题、设计和最佳做法》,中国农村金融研讨会阅读材料,2002年9月,第31-40页。
    20 查尔斯·K·威尔伯:《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页。
    24 德布拉吉·瑞:《发展微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85-86页。
    72 熊启泉.中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计:理论、方法及实证测算.统计研究[J].1999年第1期。
    73 周小川透露.中国的银行业2000年以前形成的巨额坏账.高达80%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大约有30%足不同层级的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或制造个人政绩。命令银行给个别项目放贷导致的。另30%左右用于支持国有企业,确保它们不致倒闭。关闭或合并国有企业留下的不良贷款占10%。另外10%来自“地方的行政环境和司法制法的行政环境”。剩下的20%是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导致(2004年5月24日《金融投资》)。
    74 中国虽没有发生有如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但据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估计,中国金融体系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所需资金,相当于所有金融机构未偿还贷款的25%。截止1998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未偿还贷款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8%,由此推算,中国金融体系需要的资金约达2600亿美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1期,第127页)。
    79 刘健.李前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我国1985-2006数据的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J],东岳论丛,2008年3月(第29卷/第2期)。
    80 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P28-25。
    [1]焦瑾璞、杨骏:《农村金融与小额信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第1页。
    [2]刘民权、俞建拖、徐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4]焦瑾璞:《农村金融体制和政府扶持政策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5]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6]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7]类激志、聂海英,“农村金融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济南金融》,2004年第10期,P46-48。
    [8]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世界农业》.2004年第2期。
    [9]陈武:“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演变与德国农村信贷市场概况”,《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年第1期。
    [10]周业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英]G.M.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温涛等:“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第9;
    [13]张亦春,《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15]冉光和:“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纵横》,1995年第4期。
    [16]潘朝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演进探析”,《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第5期。
    [17]朱守银、张昭新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18]温涛、熊德平:“十五期间中国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比较”,《统计研究》,2008第4期,中国金融国际年会2008年主题发言论文;
    [19]王广谦:《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黄宁辉:《现代中国农业金融成长方式研究:1956-2007》,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1年。
    [21]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经验验证”,《中国农村经济》.2005第10期:
    [22]温涛、王煜宇:“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性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5第2期;
    [23]丁忠民、冉光和:“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与政策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8第7期
    [24]林毅夫:《中国的农业信贷和农场绩效》,1989.载于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5]徐笑波:《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8-1990)》,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26]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中评网,2001年7月。
    [27]何广文,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28]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29]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农村金融问题、设计和最佳做法》,中国农村金融研讨会阅读材料,2002年。
    [30]何广文:《中国农村经济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金融与信贷设施国际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2004年。
    [31]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78年。
    [32][美]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33][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34]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35]温涛、谢家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框架”,《改革》,2007第8期:
    [36]温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第7期;
    [37]战颖:《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益冲突与伦理规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38]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39]金德尔伯格等:《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5页。
    [40]G.M.迈耶等:《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5页。
    [41]查尔斯·K·威尔伯:《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2]苏布拉塔·贾塔克:《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
    [43]张杰:《金融成长的一般理论分析:概念、类型与过程》,《当代经济科学》,1993年第5期。
    [44]刘斌,葛兆强:“商业银行成长:理论内涵与成长机理分析”,《当代财经》,2007年第6期。
    [45]杨德勇:《金融产业组织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4:356.
    [46]袁金宇:《金融产业成长动力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47]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1-128页。
    [48]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9]工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198-200页。
    [50]何广文、冯兴元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51]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69-76页。
    [52]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华夏出版社,2006年。
    [53]王定祥:《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54]胡士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5]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56]陈耀芳、邹亚生:《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57]周天芸:《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58]王爱俭:《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59]冉光和:《金融产业资本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60]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61]王广谦:《中央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2]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63]温涛等:“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金融约束与金融支持”,《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第2期;
    [64]丁忠民:城市带动农村的“自然性”与“强制性”测度,《改革》,2008第4期
    [65]冉光和.中国农村金融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5(12),2-6.
    [66]李树生.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67]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19-23.
    [68]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9]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2),12-20.
    [70]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71]谈儒勇.需求领先型金融发展的微观机理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1),13-19.
    [7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3]冉光和主持:《财政金融政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6-2008国家社会
    [74] Patrick, H. T. Financial Polici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January): 47-49.
    [75] Galbis .Vicente. Financial Intermed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 Theoretical Approach[J]. Jour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77(January): 113-149.
    [76] Goldsmith,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127-129.
    [77] MacKinnon Ronald.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17-19.
    [78] Pischke, Adams, Donald.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67-69.
    [79] Greenwood, Jeremy and Boyan Jovanov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 (5): 1076-1107.
    [80] King, Robert G. and Levine, Ross.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513-542.
    [81] Koester, Ulrich. CAP is Something We Can be Pround of[Z],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Kiel, 2000.
    [82] KelleeS.Tsai,.Back-Alldy Banking;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lthaca[M]. NY:Comell University Press,2002: 105-162.
    [83] Guasch, J. Luis and Braverman, Avishay: The Theory of Rural Credit Markets[J]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990.
    [84] Shaw, Edward,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85] Pagano, Marco (1993),"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7(2-3, April): 613-622.
    [86] Goldsmith,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87] Stiglitz, J. E. and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3): 393-410.
    [88] Bericivenga, Valerie R., and Bruce D. Smith (1991),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8(2, April): 195-209.
    
    [89] Mises, Ludwig Von.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London: William Hodge, 1949.
    [90] Dosi, G.., Institutions and Markets in a Dynamic world.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1988, 56(2): 119-146.
    [91] Furubotn, E. G. and R. Richter.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
    [92] Stiglitz, J. E. Capital Markets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Capitalist Econom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2, 36: 269-306.
    
    [93] Stiglitz, J. E., Whither Social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4.
    [94] Jaffee, D. and J. E. Stiglitz, Credit Rationing, In Hand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 B.M. Friedman and F. H. Hahn (eds.).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 V, 1990.
    [95] Stiglitz, J. E. and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3): 393-410.
    [96] 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22: 139-191.
    [97] Manfred Zeller, Determinants of Credit Rationing: A study of Informal Lender and Formal Credit Groups in Madagasca, World Development, 1994, Vol. 22. No. pp, 1985-1970.
    [98] Kochar 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ationing Constraints in Rural Credit Markets in Indi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53, pp. 339-371.
    [99] Pham Bao Duong and Yoichi Immida,"Rural Development Finance in Vietnam: A Micro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World Development, 2002, Vol. 30. No.2, pp,319-335.
    [100] F. N. Okurut, A. Schoombee, S. Van Der Berg,"Credit Demand and Credit Rationing in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n Uganda",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Vol. 73:3
    [101] Goldsmith, Raymond W: Financic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102]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103] Yaron, J., Benjamin, M. P. and Piprek, G L., Rural Finance: Issues, Design and Best Practices, The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