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福柯的权力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福柯的权力观。本文认为:第一,福柯的权力观包含着美学的意义,主体在权力之网中,一方面权力与主体形成宰制关系,身体被规训,情欲被控制,思想被禁锢,另一方面主体与权力形成抵制关系,主体可以通过“关怀自身”实现审美的生存,实现真正的自由;第二,福柯后期的美学思想是与前期的权力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福柯正是在寻找“反抗权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最后转向古希腊人的生存美学,美学的救赎既是福柯反抗权力的尝试,同时也表明福柯权力观涵盖着美学解读的可能性。本文将福柯的权力观放在西方哲学的背景中进行考察,福柯的微观权力与传统的宏观权力在运作模式、存在状态和研究视角上有着鲜明的区别,福柯分析权力观的贡献在于将权力的分析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关系网络,分析了权力同政治领域之外的话语、知识、身体和情感的复杂关系。这就为从美学角度研究福柯的权力观提供了可能。福柯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这种权力关系是无中心、流动的、可以抵制的自下而上的运作。权力无处不在,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于权力之网以外。人在权力之网中,一方面受到权力的统治,权力对人的肉体、情感、行为、思想进行压制,另一方面权力催生反抗,个体通过“自身的技术”实现审美的生存,达到精神的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柯的权力观是一种走向自由的美学实践,但在现实层面,这种反抗权力的方式,很难实现,福柯的审美的生存只是美学的乌托邦。
This paper studies Foucault's concept of power from an aesthetic point.Firstly, Foucault's view of power contain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n one hand,there is a conformity between power and subject,in this ralationship,humanbody is disciplined, appetite is controlled,thought is imprisoned;on the other hand,subject and power form a rejection,and subject can achieve aesthetic existence and real freedom by the way "Care of the self'.Secondly,the later asthetic thoery integrate with its early thoery coformly, Foucault is looking for "the possibility of resistance to power",thus, Finally, he turns to the survival aesthetics of the ancient Greeks.We put Foucault's concept of power o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background, there is a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Foucault's micro-power and power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operation of the macro, the contribution of Foucault's concept of power analysis. Analysis of power from the political sphere expanded to the whol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utside the complexity relationships of power with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knowledge, body and emotional. This is from an aesthetic possible of view of Foucault's concept of power. Foucault stressed that power is not only a single thing, bu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variety of complex forces. This power relationship is no center,flow, and can resist the bottom-up operation. Power is everywhere, no one can stay outside power-net. In this power network, on the one hand by the rule of power, the power of people's physical, emotional, behavioral, thought to suppress the other hand, against the powers of birth of the individual through "their technology " to achieve the survival of the aesthetic, to the spirit of pleasure. In this sense, Foucault's concept of power is a kind of aesthetic practice to freedom, but in realistic level,this mode of resistance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But just an aesthetic utopia.
引文
刘北城:《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①同上第22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英]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0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版1985年版,第96页。
    ③转引自贾海涛:《论霍布斯的权力哲学及其历史影响》,《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第65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②[美]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79页。
    ①转引自[美]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德]德鲁兹:《解读尼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7页。
    ③[德]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0—101页。
    ①[德]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7—38页。
    ②[德尼采:《苏鲁支语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28页。
    ③[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④[德]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0页。
    ⑤同上第260页。
    ⑥同上第138页。
    ①详见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②[德]比梅尔:《海德格尔》,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页。
    ①[德]比梅尔:《海德格尔》,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1页。
    ①[法]让-皮埃尔·勒·戈夫:《1968年5月,无奈的遗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②[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③同上第320-321页。
    ①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18页。
    ③同上第218页。
    ④同上第29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页。
    ③[法]同上第193—194页。
    ④[法]同上第194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6—197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3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16—217页。
    ②[法]同上第218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另类空间》,《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②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2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①详见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肖锦龙:《福柯理论中的话语》,《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②[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5页,第85—86页,第129页。
    ③同上第90—91页。
    ④[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同上第13页。
    ②同上第17—18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①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同上第16页。
    ①详见[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转引自李震:《福柯谱系学视野中的身体问题》,《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
    ③[英]路易丝·麦克尼:《福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95页。
    ④汪民安等主编:《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21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28页。
    ①[德]尼采:《快乐的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和第13页。
    ②同上第170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④[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3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05至506页。
    ②同上第506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4—205页。
    ①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②同上第228页。
    ③详见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996年版,前言第4页。
    ④详见莫伟民:《主体的真相—福柯与主体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①Foucault,Michael."Afterword:The Subject and Power"in Michael Foucault: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Ed.Hubert Dreyfusand Paul Rabinow.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P212.
    ②[澳]J·丹纳赫,T·斯奇拉托,J·韦伯:《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③[澳]J·丹纳赫,T·斯奇拉托,J·韦伯:《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2页。
    ②同上第57页。
    ③同上第229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不正常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②同上第63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页。
    ①转引自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199页。
    ①转引自刘光斌,童建军:《权力与自由》,《福建论坛》(社科版),2010年第5期,第67页。
    [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同上第18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4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
    ①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①[澳]J·丹纳赫,T·斯奇拉托,J·韦伯:《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1]《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性经验史》,余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5]《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6]《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福柯集》,杜小真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8]《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话语的秩序》,见许宝弛、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0]《主体与权力》,见L·德莱弗斯、P·拉比诺著《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张建超、张静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1][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2][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德]马文·克拉达,格尔德·登博夫斯基编:《福柯的迷宫》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美]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西方思想和知识界的斯芬克斯》,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美]艾莉森·利·布朗:《福柯》,中华书局,2002年版。
    [7][英]塔姆辛·斯巴格:《福柯与酷儿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法]迪迪埃·艾里蓬:《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谢强、马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日]樱井哲夫:《福柯:知识与权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澳]J·丹纳赫,T·斯奇拉托,J·韦伯:《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1][法]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杨凯麟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汪民安:《福柯的界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莫伟民:《主体的命运》,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8]吴猛、和新风:《文化权力的终结:与福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陆扬:《后现代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0]汪民安等:《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1]黄瑞祺主编:《再见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刘光斌,童建军:《权力与自由》,《福建论坛》(社科版),2010年第5期。
    [2]莫伟民:《福柯思想渊源梳理》,《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3]汪民安:《西方文论关键词—福柯》,《外国文学》,2010年第5期。
    [4]文兵:《“性征”分析中的权力运作—福柯颠覆传统权力理论的尝试》,《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5]夏益群,蒋天平:《权力的力量:福柯思想的解构之维》, 《求索》,2009年第5期。
    [6]张红燕,易立新:《对权力话语的思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刘永谋,宋薇:《主体是如何被解构的—重读福柯》,《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8]吕振合:《论福柯权力的技术支撑系统》,《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9]袁华杰:《福柯的权力思想》,见《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见《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骆冬青:《论政治美学》,《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3]张光芒:《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 第1期。
    [4]盖生:《政治美学话语在学术生态平衡中的调控作用》,《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贾海涛:《论霍布斯的权力哲学及其历史影响》,《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6]孙向晨:《论<利维坦>中神学与政治的张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徐敏:《政治美学:一个新的学术课题——“回归实事: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袁久红陈培永:《论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美学》,《艺术百家》,2006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