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福柯的理论看似松散、不成体系,其实主体一直是他研究思想中的主轴。对社会真理、权力、道德的批判都围绕着主体进行展开。首先,本文从福柯的生存美学的背景入手,对生存美学“关怀自身”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其次,本文从真理问题、权力问题与个人行为三个经验领域的角度,对福柯如何批判现代主体化的建构以及生命主体如何回归到本真状态、找到自我进行了阐述。最后,把福柯生存美学与当下中国社会生存状态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从“消费游戏”和“科技游戏”两个维度,探索福柯生存美学对当代人生命的启示,揭示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当代意义。
Foucault's theory seemingly loose, do not become a system, in fact he thought the subject was spindle. His criticism of social truth, power and moral is around the subject to expand it. First of all, we start from the background of Foucault's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to sort out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of the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care of the self.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uth, power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of three fields of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try to explore how Foucault criticize the modern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life of the modern subject how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state, to find themselves. Finally, this article makes the Foucault's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existence problems into combination, from the "Consumer Game" and "Technology Game" of the two dimensions, analyzing Foucault's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 life significance, revealing it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引文
①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页.
    ①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5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4页.
    ②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5页.
    ①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3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
    ①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①尼采.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②尼采.苏鲁支语录[M].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28页.
    ③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第105页.
    ④尼采.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436页.
    ⑤尼采.快乐的科学[M].余鸿荣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第225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②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③Foucault.DitsetEcrits[M].Paris:Gallimard,1994.P632.
    ①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31页
    ①米歇尔·福柯.何为启蒙.见福柯集[M].杜小真编选.卜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①陈盛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1页.
    ②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18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②Foucault.DitsetEcrits[M].Paris:Gallimard,1994.P28.
    ③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①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②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8页.
    ③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④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⑤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10页.
    ①李晓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2页.
    ②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卜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③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
    ①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③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1页.
    ①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2-293页.
    ②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6页.
    ③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0页.
    ④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1-252页.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②L·德赖弗斯,保罗·拉比诺.超越解构主义与解释学[M].张建超、张静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304页.
    ③Foucault.DitsetEcrits[M].Paris:Gallimard,1994.P631.
    ①见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2页
    ②米歇尔·福柯.何为启蒙.见福柯集[M].杜小真编选.卜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0页.
    ②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③汪民安.福柯的界线:主体、权力和生活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④L·德赖弗斯,保罗·拉比诺.超越解构主义与解释学[M].张建超、张静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305页.
    ⑤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6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9页.
    ②Michel.Foucault.Ethics:Subjective andT ruth[M].Paul Rabinow.The New press,1997.P2.
    ③Barry Smart.Michel Foucault:Critical Assessments[M].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3.Pl05.
    ①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扉页.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②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9页.
    ③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7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①李晓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27-228页.
    ②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8页.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6页.
    ②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③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2页.
    ②伊壁鸠鲁.给梅内塞的信.见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2页.
    ③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M].周晓亮、宋祖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④周国平.无用之学[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⑤周国平.无用之学[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②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4页.
    ③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3页.
    ④“福柯的附语”.附于[美]L·德赖弗斯,保罗·拉比诺.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M].张建超,张静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271页.
    ①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506页.
    ①Michel Foucault.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of Michel Foucault,1977-1984.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88. P330.
    ②拉齐曼.“福柯之后的伦理学”.载于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第350页.
    ③Michel Foucault.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of Michel Foucault,1977-1984.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88. P13.
    ①ClareO’Farrell,Foucault:Historianor Philosopher?[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Ltd,1989.Pll0.
    ②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③威廉·K·弗兰克.伦理学[M].关键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243页.
    ①尼采.不合时宜的思想.见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高毅译.上海世纪出版,2005年.第91页.
    ①尼采.不合时宜的思想.见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高毅译.上海世纪出版,2005年.第93页.
    ①Foucault. Dits et Ecrits[M]. Paris:Gallimard,1994. P733.
    ②Foucault. Dits et Ecrits[M]. Paris:Gallimard,1994. P5.
    [1]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4]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5]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6]米歇尔·福柯.不正常的人[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8]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M].刘北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10]杜小真编选.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11]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高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3年.
    [15]约翰·拉奇曼等.福柯的面孔[M].汪民安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16]艾莉森·利·布朗.福柯[M].聂保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7]伊迪丝·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科[M].尹大贻译,上海:上译文出版社,1983年.
    [18]吉尔·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M].杨凯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9]丹纳赫·T·斯奇拉托J·韦伯.理解福柯[M].刘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20]阿兰·谢里登.求真意志:密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M].尚志英、许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埃里蓬.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M].谢强,马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2]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23]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汪民安.福柯的界线[M].上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5]刘北成.福柯的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6]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7]莫伟民.主体的命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28]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0]李晓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1]杨大春.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32]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
    [34]尼采.快乐的科学[M].余鸿荣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
    [35]尼采.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36]L·德赖弗斯,保罗·拉比诺.超越解构主义与解释学[M].张建超、张静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37]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8]威廉·K·弗兰克.伦理学[M].关键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39]陈盛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
    [1]李晓林.福柯与美学现代性齐鲁艺苑[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李晓林.福柯的“生存美学”[J].文史哲,2003年,第5期.
    [3]李晓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J].《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杨大春.别一种主体—论福柯晚期思想的旨意[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5]杨大春.身体经验与自我关怀—米歇尔·福柯的生存美学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会科学版)》,2000年,第8期.
    [6]张之沧.论福柯的生命之美[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汪民安.论福柯的“人之死”[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8]黄志奇.论生活的艺术化—谈福柯的美学伦理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9]黄华试.论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刘永谋.现代人的境遇与解放—福柯人学述评[J].《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Clare0'Farrell, Foucault:Historian or Philosopher?[M].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9.
    [2]Michel Foucault.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of Michel Foucault,1977-1984.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88.
    [3]Barry Smart. Michel Foucault:Critical Assessments[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