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方言有标复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益阳方言有标复句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传统的描写法,运用“联系项居中原则”等理论,按照邢福义先生(2001)复句三分体系,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益阳方言有标复句关联标记的类别与作用、益阳方言有标复句采用的关联标记模式、关联标记所处的位置及居中程度差别、跨类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关联标记的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对益阳方言各类有标复句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描写,总结出一系列关于益阳方言有标复句的使用规律。在描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对益阳方言有标复句关联标记与普通话有标复句关联标记进行比较,得出益阳方言有标复句不同于普通话有标复句的个性特征。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章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益阳的人文地理情况和益阳方言的音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复句的研究现状、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文章的语料来源、全文的符号和图表说明等内容。
     第二章是对益阳方言的复句全貌进行总的概述。首先介绍益阳方言复句的构成及类别,然后明确关联标记的判定标准,验证了语气词也属于益阳方言复句关联标记的特殊规律,接着从关联标记的性质和关联标记是否可以跨类两个角度对益阳方言复句关联标记进行分类,最后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益阳方言各类复句关联标记的作用进行了具体详细地考察。
     第三章考察益阳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及其特征。首先介绍汉语共同语复句关联标记一般采用的三种关联标记模式类型——居端依赖式、居中粘结式和前后配套式,并对每一类模式的关联标记位置进行限定,然后具体考察益阳方言各类复句所采用的关联标记模式,并对其所具有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益阳方言复句中不是每一类复句都有居端依赖式和前后配套式关联标记模式,但每一类复句一定有居中粘结式关联标记模式。还得出了一条总的规律:益阳方言复句采用的关联标记模式齐全,以前后配套式和居中粘结式关联标记模式为主,居中倾向明显,关联标记以前置为主。
     第四章是对益阳方言复句关联标记位置及居中程度的考察。首先明确“判定复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通常依靠位置和停顿”的标准,然后指出,益阳方言复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的判定主要依靠位置,而位置的考察主要看前后分句主语是否一致和语序是否能变换两个方面。依靠这两个方面对益阳方言各类复句关联标记位置进行考察,最后根据具体位置对每类复句关联标记居中情况进行比较,考察出每类复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差别序列,并得出如下规律:推断句和假转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不受前后分句主语是否一致和语序变换的影响,连贯句、选择句和转折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受前后分句主语是否一致的影响,但不受语序变换的影响,其它复句关联标记居中程度或多或少都会同时受到语序变换和前后分句主语是否一致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考察益阳方言复句跨类关联标记。首先是对复句跨类关联标记进行定义,然后对益阳方言复句跨类关联标记的具体跨类使用情况进行描写,分析每个跨类关联标记所形成的复句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差别,接着考察益阳方言复句跨类关联标记的使用特征——有的只能单独使用,有的只能与别的关联标记搭配使用,有的既可以单用,也可以与别的关联标记搭配使用。最后指出,跨类关联标记本身表达语义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经济原则是跨类关联标记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六章是通过与普通话复句关联标记的比较,对益阳方言复句关联标记的个性特征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发现益阳方言复句关联标记在数量上、形式上、性质上、位置上、所采用的关联标记模式上、扩展能力和套用能力上、是否能采用“听p,都q”特殊复句格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于普通话复句关联标记的个性特征。
     第七章主要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文章存在的局限,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规划。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s on the marked complex sentences of Yiyang Dialect.It mainly use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description.lt also uses the relator princip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lex sentence system of Xing Fuyi(2001) and on the basis of fieldwork,it investigates the sorts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conjunctions of Yiyang Dialect Complex Sentences (YDCS),its conjunction distributional patterns,the posi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middle degree of the conjunctions,the use of the cross-category conjunctions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conjunctions.It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the marked complex sentences of Yiyang Dialect and summarizes a series of laws of the use of them.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using the comparative way, it compares the conjunctions of Yiyang Dialect with the conjunctions of Mandarin and obtains the differences of its personality trait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and the main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is as following:
     Chapter I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geography, the humanities and the phonology of Yiyang Dialect.The second part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 researc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the methods of the study,the sources of the thesis corpus,all the symbols and diagrams descript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II is a general overview of YDCS.Firstly it introduces its composition and sorts. Then it clears the judgment standards of the conjunctions and verifies that modal particles in Yiyang Dialect also belong to the conjunctions in YDCS.After that it classifies the conjunctions of YDCS according to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its nature and cross-category possibility.Finally the functions of the conjunctions of YDCS are studied specifically and in details from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spects.
     Chapter III studies the conjunction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YDCS.In the first place,it introduces the three types of the conjunction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Mandarin:with the conjunctions at the end position,in the middle and in both positions simultaneously and defines the conjunction positions of each pattern.Then it investigates specifically the types of the conjunction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that YDCS uses 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It shows that not every type of YDCS has the pattern with the conjunction at the end position or in both the end and middle positions but must have the pattern with the conjunction in the middle position.A general rule is also obtained:YDCS uses the complete conjunction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and the patterns with the conjunction in the middle and in both the end and middle position are mainly used.The tendency with the conjunctions in the middle is distinct.The conjunctions are mainly in the front of the clause that they exist.
     Chapter Ⅳ discusses the positions and middle degree of the conjunctions of YDCS.First of all,it clears the standards that determine the middle degree of complex sentence conjunctions normally relying on the position and the pause,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iddle degree of the conjunctions of YDCS mainly relys on the position.The inspection of the posi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consistency of the subjects in the clauses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word order transformation.According to the two aspects it studies the positions of the conjunctions of YDCS.At last it explores the different sequences of the middle degree of the conjunctions by comparison in terms with the specific positions and obtains the following rules:The inferred complex sentence and the false turn complex sentence are not affected by the consistency of the subjects in the clauses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word order transformation.The coherent complex sentence,the optional complex sentence and the transition complex sentence are affected by the consistency of the subjects in the clauses before and after but not affected by the possibility of word order transformation.Other complex sentences are more or less affected by the consistency of the subjects in the clauses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word order transformation.
     Chapter V mainly researches the cross-category conjunctions of YDCS.At first it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cross-category conjunctions,then describes the specific uses of the cross-category conjunctions of YDC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mplex sentence on forms and semantics that the cross-category conjunctions have formed. Later 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uses are studied.Some of the conjunctions can only be used alone,some of them must be used with other conjunctions, and others can be used both alone or with the other.Finally it indicates that the semantic uncertainty that the cross-category conjunctions express in itself and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the language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 cross-category conjunctions.
     Chapter VI i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the conjunctions of YDCS by comparing with the conjunctions of Mandarin complex sentence.It is found that the conjunctions of Yiyang Dialect have personality features on the aspects of the number, form, nature, position, the conjunction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used, the expansion capability, the capability of encasing the other conjunction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e format of "ting p dou q".
     Chapter Ⅶ concludes the paper, points out its limitation and gives the plan of the follow-up research.
引文
① 参考网页http://www.thn21.com/hua/hunan/7477.html
    ① 参见崔振华:《益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6页。
    ① 关于这部县志,一说同治8年修,一说同治12年修。据该书序言,应为“同治8年己巳春开局,越13年甲戌春月告成”。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27-728页。该书认为“抑”可以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益阳方言表假设的关联标记的读音与古汉语表假设的“抑”的读音接近,本人认为益阳方言中这种读音是古汉语的遗留,所以记作“抑”。
    ① 参见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第79-91。
    ② 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有时会承前或蒙后省略主语,关联标记的位置我们以能还原出来的主语位置为参照。
    ③ 参见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第79-91。
    鲍厚星 崔振华 沈若云 伍云姬 1999长沙方言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编 1973语法修辞,北京:商务印书馆。
    蔡江2008益阳方言中动态助词“住”,《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陈昌来2000现代汉语句子,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晖 鲍厚星2007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方言》第3期。
    陈满华1993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第3期。
    陈立娟2006益阳方言轻声的语音学与音系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
    陈曼君2009闽南惠安方言“亦X亦Y”句式,《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陈蒲清1981益阳方言的边音声母,《方言》第3期。
    陈泽平1998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蔡江2008益阳方言中动态助词“住”,《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储泽祥1997语法比较中的“表—里—值”三个角度,《汉语学习》第3期。
    储泽祥 谢晓明2002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储泽祥2005“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1期。
    储泽祥 陶伏平2008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联系项居中原则”,《中国语文》第5期。
    储泽祥2011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研究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崔振华1998益阳方言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戴木金 黄江海 1988关联词语小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戴庆厦 范丽君2010藏缅语因果复句关联标记研究—兼与汉语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丁力 1991反逼“别说”句,《语言研究》第1期。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丁志丛 2008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丁志丛2008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相关解释,《求索》第12期。
    高名凯 1986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于1948年出版发行)
    高再兰2008湖南益阳方言的“哒”尾频率副词,《方言》第1期。
    谷向伟2007河南林州方言的“动”和“动了”,《方言》第2期。
    谷晓恒2007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分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关联词语编写组1981关联词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郭秀梅1985实用英语修辞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何正军2010益阳市赫山区乡镇方言语音差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贺巍1993洛阳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贺巍1996洛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承佼2004儿童语言中的复句[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
    湖南师院中文系 1960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石印本)。
    胡裕树1962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云晚2010湘西南洞口老湘语虚词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胡宗哲1996浅谈语境对复句的制约,《修辞学习》第4期。
    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1现代汉语虚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华萍1985复句问题论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华萍1991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黄伯荣 廖序东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1996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
    黄声义1988益阳方言词考释,《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3期。
    黄淑芬2008漳州方言连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金鑫2007“一边”类关系词及其相关句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金鑫2009关联标记“一头”的固化动因及其句法语义特征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金鑫2010汉语有标让步复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姜光辉1984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江蓝生2004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第5期。
    江本智 2005“只要p,就q”句式和复句逻辑—语义歧义,《韶关学院学报》第10期。
    景士俊 1980现代汉语虚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居志良 1988关联词语辨析,福建教育出版社。
    雷雨良 1988益阳方言的入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3期。
    黎锦熙2001 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24年)
    李晋霞2005话题标记“如果说”,《汉语学习》第1期。
    李晋霞 刘云2007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第2期。
    李晋霞2009 “如果”与“如果说”,《汉语学报》第4期。
    李晋霞2010反事实“如果”句,《语文研究》第1期。
    李谱英 1983现代汉语常用虚词选释,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李淑荣2007单县方言因果类复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李晓琪1991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李晓 2007西宁汉语方言“X呵X(唛),S”句式分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李宇明 1986复句与句群,《语文教学与研究》第9期。
    林伦伦 1992潮汕方言的虚词及其语法意义,《汕头大学学报》第1期。
    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2005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
    刘逆平2010益阳和岳阳市区方言单音声调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鲁曼俐2006汉语益阳方言的连读变调[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
    陆丙甫金立鑫 1988多重复句的层次问题,《汉语学习》第5期。
    陆俭明 2003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罗进军2007有标假设复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罗进军2008 “如果说p的话,q”类有标假设复句检视,《汉语学习》第5期。
    罗日新 1995关联词语分布态势及奥妙所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罗卫贤2008益阳方言介词及相关句式[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
    罗竹风等1990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吕叔湘1956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92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吕叔湘 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建忠 1983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清华2006关联标记的结构控制作用,《汉语学习》第6期。
    梅立崇1998关联副词“却”试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孟田 1981关联词语例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莫超 1997关联词语的定位与主语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第1期。
    聂小站2005益阳方言“把得”一词的用法,《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聂小站2006益阳方言边音声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
    彭泽润1999衡山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彭兰玉2005衡阳方言语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齐沪扬2002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
    乔全生1999洪洞方言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
    秦艳娟2008武汉方言的“慢点”,《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第3期。
    阮桂君2009宁波方言的“莫”字句,《汉语学报》第1期。
    邵敬敏2007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教学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沈家煊 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2003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第3期。
    施钟雨1973复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石毓智2005判断词“是”构成连词的概念基础,《汉语学习》第5期。
    史冠新2006临淄方言语气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唐贤清2003“真个”构成的副体结构的语义表达功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第3期。
    唐艳2009衡阳方言谚语的句法结构分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陶伏平2008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汪国胜主编2007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王艾录1981复句标准浅谈,《语文研究》第1期。
    王浩2007王村方言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王红斌2004“一会儿p,一会儿q”的语义类型与分句的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语言与翻译》,第2期。
    王力 1958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王力 1985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44年初版)
    王亮2007益阳市区方言否定词初探,《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第4期。
    王亮2008湖南益阳方言新老派差异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
    王鹏翔2005晋语志延片方言的“噻”类语气词,《延安大学学报》第6期。
    王惟贤 1983复句和关联词语,《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王维贤1991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
    王维贤等1994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颖君2011山东乳山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王聿恩 1992谈复句类型的变换,《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期。
    王自强1998现代汉语虚词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吴翩翩2009武汉方言语气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席嘉2006近代汉语连词研究,《长江学术》第3期。
    夏俐萍2002益阳方言的处置式,《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81期。
    夏俐萍2007益阳方言“在咯里、在哦里”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第1期。
    夏俐萍2008益阳方言的古全浊声母,《中国语文》第6期。
    夏月容2004益阳方言音节结构[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
    向明友 2002 论语言配置的新经济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肖任飞 2010 现代汉语因果复句优先序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肖舒月 2010 十堰柳林话中特色语气词研究——以“唦”为例,《安徽文学》第1期。
    肖奚强 王灿龙 2006 “之所以”的词汇化,《中国语文》第6期。
    谢文庆 1989 谈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思维与智慧》第5期。
    谢晓安 张淑敏 1990 甘肃宁夏方言的疑问句,《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邢福义 1983 试论“A,否则B”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邢福义 1985a 复句与关系词语,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5b “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第3期。1985c 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邢福义 1987 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邢福义 1991 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 1992 现代汉语转折句式,《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邢福义 1993 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邢福义 1994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平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邢福义 1996 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 1998 关系词“一边”的配对与单用,《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邢福义 2000 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邢福义 2001 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 汪国胜 2003 现代汉语(第一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 姚双云 2007 连词“为此”论说,《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邢向东 2002 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
    邢向东 2003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复句关系的表达手段,《汉语学报》第6期。
    邢向东 蔡文婷 2010 合阳方言调查研究,中华书局。
    辛永芬 2006 浚县方言语法研究,中华书局。
    徐慧 1983 《山乡巨变》中益阳方言的词汇特点,《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3期。
    徐慧 1983 《山乡巨变》中益阳方言的语法特点,《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4期。
    徐慧 2001 益阳方言语法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徐慧 2009 益阳方言的结构助词“的”,《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3期。
    徐阳春 2002 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许畅国 2001 声调、句调与方言语调——益阳方言声调分析,《益阳师专学报》第4期。
    杨年保 2003 关于假设句、让步句、条件句,《云梦学刊》第5期。
    杨时逢1974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台北出版社。
    姚双 2005小句中枢理论的应用与复句信息工程,《汉语学报》第4期。
    姚双 2008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君2004浅谈关联词语在复句中的使用,《语文学刊》第10期。
    袁雪梅2010中古汉语的关联词语,北京:人民出版社。
    易亚新2007常德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
    益阳市志编委会1990益阳市志,中国文史出版社。
    益阳县志编委会1992益阳县志(内部发行)。
    殷相印2008徽山方言语法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尹蔚2007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余致纯杜泽民彭京宜1987新体系语法及修辞,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臧志文2008益阳方言知章组舒声、蟹摄一二等今读的语音层次分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臧志文2009益阳方言中的一个特殊句式,《现代语文》第10期。
    曾毓美 1995湖南益阳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
    曾毓美2001湘潭方言语法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曾炜2006湖南益阳方言中的“阿”,《云梦学刊》第1期。
    曾炜2010湖南益阳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现代语文》第11期。
    曾炜2010益阳方言的程度补语,《语文学刊》第13期。
    张安生2006同心方言研究,中华书局。
    张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斌2005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海峰 康健2010 《孽海花》中以“哩”为标志的感叹句,《宜宾学院学报》第1期。
    张洪超 刘昌华2007让步复句的预设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张建2011偏正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蕴含共性—基于中国境内语言的统计与分析,《兰州学刊》第4期。
    张莉2008晋西北方言四字格俗成语探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张邱林2009 “尚且p何况q”反逼句式,《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张文光 侯建华2008唐山方言中的特殊连词“一个”及相关复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张文贤 邱立坤2007基于语料库的关联词搭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虚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谊生2002 “就是”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张志公 黄成稳等1982现代汉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赵宏因 1996万荣话中的语气词“些”,《语文研究》,第4期。
    赵新 刘若云2006 “除非”条件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语言研究》第1期。
    赵秀莉2006 曲阳话与普通话语法差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
    赵霞2011湘乡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赵越2002关联词“不但……而且”的合用与“而且”的单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郑庆军 1999常德方言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中学语文室 1984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 刚2002连词与相关问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周海晏2006益阳方言存现结构及非宾格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
    周静2004现代汉语递进复句研究回眸与范畴化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6期。
    周筱娟2006汉语书面广告复句的基本类型与特色,《江汉大学学报》第6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文雄1981试论关联词语的省略作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朱晓农 1989复句重分类—意义形式化的初次尝试,《汉语学习》第6期。
    朱子良 1995选择复句与选言命题,《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Dik, Simon C.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7.
    Greenberg,Joseph H.1966.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陆丙甫、陆致极译 1984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
    Labov,W.1973.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In Bailey and Shuy(eds),New Ways of Analysing Vatiation in English.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Leech,G.N.Principle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3.
    Randolph Quirk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1972.
    William Croft.1990.Typology and Universa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Zi p, 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 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Press, INC.1949.
    http://www.thn21.com/hua/hunan/7477.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