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交叉·相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是作家研究、电影研究,也是一种传媒研究、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文的撰写将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文化学、历史学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采取综合的、实证的研究策略,运用史料整理、归纳、比较等方法,以时间上的电影发展历程为纵轴,以不同时期作家的电影活动为研究主体,对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和论述,指出:现代作家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早期电影理论、电影品格、电影剧本创作、电影导演、电影批评等诸多方面对电影的文化品位进行了有力提升;在电影的艺术手法方面,带入了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手法及文学成果的吸收、借鉴,现代作家的使命感和传统文人的济世精神也在由纸质书写向影像书写的转换中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中国早期电影重社会功能、强于叙事以及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的特征的形成,与现代作家的参与不无关系。
     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作家‘触电’及其它”,就作家与电影的关系的历史、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做了介绍,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阐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和总论点。第二章:“疏离:现代作家与创始期中国电影”。通过对电影发展初期概貌的勾勒,将“通俗文学作家进入电影”放在社会文化和电影发展的总体架构中,考察以鸳鸯蝴蝶文人为主的通俗文学作家与早期电影的关联,认为在新文学作家与电影疏离的总体态势下,通俗文学作家在长片拍摄、电影类型开拓、重视电影娱乐功能和商业特性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其介入使创始期电影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影戏观”和民族化特征。第三章:“交叉:作家关注与影响下的三十年代电影”。以左翼作家的电影活动为主,对重要作家的电影活动和影响较大的“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论争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左翼文艺运动对作家进入电影领域所起的作用。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现代作家在三十年代大规模地进入电影,在电影功能界定、电影反映主题方面对电影的发展有所匡正,强化了早期电影现实主义的主流创作倾向。第四章:“相融:作家在四十年代电影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作家在小说、戏剧的电影改编方面所做的努力,由知识分子忧患意识而产生的“家”、“国”诉说,使创作中体现出人文电影的突出特征,“影戏”传统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五章是结语,分析现代作家在早期电影三个阶段中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源,指出:作家与电影的关系之所以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疏离”、“交叉”、“相融”这样一种关系特征,是因为作家在传统“士”文化心理的影响下产生的使命意识与忧患情怀,使作家的电影观念、对电影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电影从“杂耍”到“艺
    术”的发展演变中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电影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都强烈地吸引着作家的视线。研究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的关系,可以为当代作家参与电影创作、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The Chinese modern writer and the early movie" is the study on writer, the study on movie, the research on media, the culture and the history. This article will involves many fields, such a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filmology , cultural science, histology and sociology, it will adopt the synthesis, the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strategy, will reorganize, method and so on induction, comparison using the historical data, will develop the course take the time in movie as the ordinate axis, take the different time writer' s movie activity as the research main body, will develop the relations to the modern writer and the early movie to carry on thorough careful combs, the analysis and the elabora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modern writer always by the positive initiative posture, enhanced the cultural personal status of Chinese in the early movie theory, the movie moral character, the screenplay creation, the movie directed, the movie criticism and so on. At the movie artistic technique aspect, has led to the literature theory and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technique and the literature achievement absorption, the modern writer's sense of mission and the traditional writer provided relief the spirit also in to obtain the very good realization by paper writing to in the phantom writing transformation, the Chinese early movie heavy social function, has been strong in narrates as well as take the realism as the creation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is related with the modern writer' s participation.
    This article composes five chapters.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The writer 'receives an electric shock ' and other ". the writer and the movie relations history, this topic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has made the introduction, involves the related concept to the paper in to carry on the limits, and expounds the research mentality, the method, the innovation and
    the total argument. Second chapter: "deviation: The modern writer with initiates the time China movie". Through to movie development initial period general picture outlining, "the popular literature writer will enter the movie" to place in the overall overhead construction which the social culture and the movie will develop, will inspect sends the writer primarily popular literature writer and the early movie connection by the mandarin duck butterfly, thought sparsely will leave in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writer and the movie under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popular literature writer in the long piece photography, the movie type development, will take the endeavor which movie aspect and so on entertainment function and commercial characteristic will do, its involvement will make to initiate the time movie to present bright "the cinema view" in the content and nationality the characteristic. Third chapter: "Overlapping: Under writer attention and influence 30's movie". By left-wing writer' s movie activity primarily, big "the soft movie" and "the rigid movie" the debate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the important writer's movie activity and the influence, pointed out the left-wing literary and artistic movement enters the role to the writer which the movie domain plays. As the world movie history in one kind of special phenomenon, the modern writer enters the movie massively in the 30' s, in the movie function limits, the movie reflected the subject aspect had to the movie development rectifies, strengthened the early movie realism mainstream creation tendency. Fourth chapter is the "fusion: The writer develops the function at the 40' s movies". Explained the writer in the novel, the play movie reorganizes the endeavor which the aspect does, but produces "the family" by the intellectual sense of hardship, "the country" related, causes in the creation to manifest the humanities movie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the cinema" the tradition obtains further strengthens.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nalyzing the
    root of the manner change of modern writer in three stages of early movie, it points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writer and the movie takes on "deviation'', "overlapping", and "fusion", because the consciousness and the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in the different stage influence the writer' s idea on movie, and the movie function under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ovie charming , from "vaudeville" to "ar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movie the more and more vital role which manifests in the social life, all intensely attracts the writers sigh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 writer and the early movie, might drive the contemporary writer to part in movie, and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ture China movie development.
引文
1 如徐卓呆、汪仲贤在他们的开心电影公司中一直做主要演员,实行自编自导自演;女作家丁玲曾有一段做“电影明星”的经历,1926年她专门从北京赴上海参与了明星公司一部电影的制作;田汉于1926年组织南国电影社,拍摄《到民间去》,演员中有蒋光慈、叶鼎洛、李金发;曹禺于1948年在文华编导《艳阳天》,他的好友、作家李健吾、于伶等在影片中客串了重要角色。这些都是作家担任演员的实例,也可算作文坛饶有兴味的一段掌故。
    2 范伯群,朱栋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4-23.
    3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公司,1995.
    4 刘扬体.流变中的流——鸳鸯蝴蝶新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8.另:民初以来,由鸳鸯蝴蝶主办、编辑的各种杂志及小报和大报副刊,仅上海一地,即达340种。他们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仅长篇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即为949部,武侠、侦探小说818部,如果把该作者所写的历史、宫闱、滑稽小说,及由民间传说改编的作品全都计算在内,总数当在两干部以上。(参照芮和师《鸳鸯蝴蝶文学资料》和魏绍昌《鸳鸯蝴蝶研究资料》)
    5 据不十分精确的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的约有50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400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竟有250部左右,约占全部出品的百分之六十强,由此可见当时武侠神怪片泛滥的程度。见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6 潘嫒.王朔要过把“导演瘾”[N].新闻晨报,2006,3(22):B3.
    7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序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4.
    8 张颐武.千禧回望:“内向化的含义”——早期中国电影的“另类的现代性的价值”[J].当代电影,01,6:79-84.
    9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顾录[A].见:香港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研究(第一辑)[C].香港:香港电影学会,1983:4—19.以及: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A],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54.
    10 洪深.洪深文集(四卷本)[A],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其中第三、四卷为戏剧理论和电影方面著作。
    11 子通、亦清.张爱玲文集补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收入张爱玲影剧文本六部.
    12 周斌.反思与重构——关于电影批评的美学思考[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13 此定义见《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凡例的说明”.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2.
    14 本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现代作家辞典、作家传记及各种现代作家生平创作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92年版。共收作家辞目706条,作家708人。其中有“沈浮”,见第421页)、《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徐州师范学院《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辑组,78年10月。共收录296位作家,其中有“孙瑜”,见第五册第51页)、《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健戎、跃华编,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编印。收入“孙师毅”见第66页,“白杨”、“秦怡”见第81、82页,“陈西禾”见第84页,“陈荒煤”见第85页)、《中国文学家辞典》(北京语言学院组织编写,现代部分收作家2262人)、《中国现代作家著译书目》(北京图书馆编,收178位作家的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台湾](周锦以编,收集近2400人的作品约8000册)。
    15 对于这段电影史,有的研究者将之称为“现代电影史”,主要是从世界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将中国电影史纳入中国近代史后期和现、当代史范围。如程季华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周晓明著《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郦苏元著《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以及李少白关于中国电影史分期的有关文章均使用“现代电影”这一名称。还有一些研究者将此时期称为“上世纪前半叶电影”,如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的《电光幻影》、《星光魅影》等。本文采用李道新著《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的命名。从1949年至今的电影史称为“新中国电影”。
    1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56.
    2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A].见:香港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研究(第1辑)[C].香港:香港电影学会出版社,1983.
    3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54.
    4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45.
    5 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卷)[M].台湾: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社,1988:130.
    6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A].见:香港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研究(第1辑)[C].香港:香港电影学会出版社,1983.
    7 欧阳予倩.谈谈卜万苍[J].民新影片公司:玉洁冰清(特刊),1926:7(1).
    8 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卷)[M].台湾: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社,1988:167.
    9 盘剑.论鸳鸯蝴蝶文人的电影创作[J].影视艺术,2005,2:78-84.
    10 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卷)[M].台湾: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社,1988:38.
    11 梅雪俦,李泽源.导演的经过(J).春归梦里人(特刊),见:中国影戏大观(第一集).转引自: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卷)[M].台湾: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社,1988:130.
    12 汪煦昌.论中国电影事业之危状[A].见: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卷)[M],台湾: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社,1988:38.
    13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A].见:香港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研究(第1辑)[C].香港:香港电影学会出版社,1983.
    14 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305.
    15 李道新.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J].当代电影,2001,6.
    16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6.
    17 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卷)[M].台湾: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社,1988:62.
    18 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J],明星,1925,3.
    19 艺莎.中国新文学大系(电影集)导言[A].香港文学研究会.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C],内部资料,501.
    20 文学研究会宣言[J].小说月报,1921,12(1)(附录).
    21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5.
    22 周斌.谈文说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48.
    23 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1.
    24 周斌.反思与重构——关于电影批评的美学思考[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16.
    25 阎哲吾,孙青纹.赞洪深在艺术上的首创精神——中国话剧电影史上的十个第一[J].戏剧艺术,1981,2.
    26 洪深.戏剧的人生[A],洪深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476.
    27 洪深.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去么?[J].良友,1935(108).
    28 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47.
    29 包天笑.我和电影(下)[A].钏影楼回忆录续篇[M],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104.
    30 张庚.洪深与农村三部曲[J].光明,1936,1(5).
    31 洪深.电影戏剧编剧方法[A].洪深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301.
    32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M].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304.
    33 余慕云.香港电影掌故(第一辑)[M].香港: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5:183.
    34 侯曜.编导(伪君子)的旨趣和方法[J].伪君子(特刊),长城画片公司,1926,4.
    35 侯曜.影戏剧本作法[M],南京:泰东书局,1925.
    36 张伟.前尘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71.
    37 张燕瑾,吕薇芬.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近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551.
    38 谭春发.中国早期电影面面观——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下)[J].新文化史料,1996,1.
    39 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40 刘扬体.流变中的流——鸳鸯蝴蝶新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7:8.
    41 邓烛非.世界电影艺术史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1996:18.
    42 盘剑.论鸳鸯蝴蝶文人的电影创作[J].文学评论,2004,6.
    43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6.
    44 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30.
    45 当时一部影片的字幕完成包括三个部分:编制、翻译、说明。见:朱双云.大中国影片公司之缘起及其经过[J].大中国公司特刊(第1期)《谁是母亲》,1925.转引自:万传法.20年代的中国电影类型与电影工业[J].当代电影,2001,6.
    46 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86.
    47 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48 郦苏元.影戏学研究[J].当代电影,1995,6.
    49 王瑞.美国早期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影响——中美电影比较初探[J].电影艺术,2001,6.
    50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
    51 郑君里.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5.
    52 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7.
    53 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8.
    54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3.
    55 朱自清.论严肃[A].见:芮和师.鸳鸯蝴蝶文学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818.
    56 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J].见:张爱玲.张爱玲文集补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328.
    57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33.
    58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56-57.
    59 李欧梵.视觉文化读本 序言[A].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田义贵.重评鸳鸯蝴蝶电影的历史地位[J].电影艺术,2000,5;另见:盘剑.鸳鸯蝴蝶文人的电影创作[J].文学评论,2004,6.
    60 钟大丰.“影戏”理论历史溯源[J].当代电影,1986,3.
    1 香港电影学家以林年同为代表将电影分为两类:戏人电影和文人电影.“戏人电影”指由艺人导演的电影,他们从传统中国戏,尤其是“文明戏”的习俗中发展出的电影美学;“文人电影”指三十年代受“五四”文学洗礼者所拍摄的电影,如田汉、夏衍、洪深以及在三十年代进入电影圈的左翼作家。此类提法还可见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中关于“戏人电影”、“文人电影”及“影人电影”的观点.
    2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71-244.
    3 新上海,1933,1(1):68.
    4 王尘无.夜记之什[J].新华画报,1937,2.
    5 范烟桥.明星影片公司年表[J].明星半月刊,1936,7(1).
    6 舒平.丁玲早年和电影界的一段姻缘[J].党史文汇,1997,3.
    7 夏衍(原名韦彧).电影戏剧,1936,1(2).见:刘思平,刑祖文.鲁迅与电影(资料汇编)[C],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74.“化”应为“文化”之意(笔者注).
    8 程季华.夏衍电影文集(四卷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9 郑伯奇.两栖集[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
    10 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11 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2 散文七辑(第二辑)[M].上海:上海绿社出版社,1937.
    13 张正.魂梦潜山——张恨水纪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32.
    14 巴金.重来马赛[A].见:巴金.随想录(第一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5 郁达夫.电影与文艺[J].银星,1927,12.见:郁达夫.艺文私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55.
    16 钟惦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J].评论选刊,1985,5、6.
    17 文汇报,1956:12(1).
    18 鲁迅在一封信中说:“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而可惜很少有好的。”见:鲁迅.致欧阳山、草明的信[A],鲁迅研究资料(第二集)[C].转引自:刘思平,邢祖文.鲁迅与电影(资料汇编)[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58.
    19 汪天云.夏衍:影剧奇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83.
    20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A].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9.
    21 许广平.鲁迅先生的娱乐.
    22 许广平.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
    23 鲁迅.小童挡驾[N].申报副刊自由谈,1934,4(7).见:马蹄疾,陈漱渝.鲁迅杂文集(第5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37.
    24 鲁迅.电影的教训[N].申报副刊自由谈,1933,9(11).后收入:准风月谈.转引自:马蹄疾,陈漱渝.鲁迅杂文集(第4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290.
    25 夏衍.从事左翼电影工作的一些回忆[J].电影文化丛刊,1980,1.
    26 田汉.南国月刊.
    27 程季华称共有30部,此统计见:程季华.田汉的电影情怀——三个未完成的银色的梦及梦醒后的野心[J].电影艺术,98,6.但因《风云儿女》的故事来源于田汉,另有一部电影剧本《酒女人歌》于1946年载《创世半月刊》,故田汉的电影剧本和电影故事的数量应该是32部.
    28 刘呐鸥.影片艺术论[J].见: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04.
    29 刘呐鸥.影片艺术论[J].见: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04.
    30 张正.魂梦潜山——张恨水纪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36.
    31 朱天纬.中国电影百年歌曲经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2 夏衍.懒寻旧梦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28.
    33 郑正秋.如何走上前进之路[J].明星月报创刊号.见: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28.
    34 蔡楚生.会客室中[J].电影戏剧,1936,1(2).
    35 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24.
    36 石凌鹤.孙瑜论[J].中国图画杂志,1936,8(45).
    37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左翼电影运动[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8.
    38 企霞.一九三二年的中国电影——几个小统计[A].申报·电影专刊,1933,3(3).
    39 陆绍阳.孙瑜导演风格论[J].当代电影,2004,6:56-60.
    40 石川.孙瑜电影的作者性表征及其内在冲突[J].当代电影,2004,6.
    41 黄献文.对三十年代“软性电影论争”的重新检视[J].南京社会科学,1999,2.
    42 周斌.反思与重构——关于电影批评的美学思考[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162.
    43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附:影片统计表.见: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44 中华日报电影艺术,1935,3(16日-23日).
    45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426.
    46 穆时英.公墓自序.
    47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166.
    48 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05.
    49 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12.
    50 黄嘉谟.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J].现代电影,1933,1(6).
    51 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下卷)[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52 刘呐鸥.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J].现代电影,1933,1(3).
    53 鲁思.驳江兼霞的关于影评人[J].现代演剧,1934,1(1).
    54 罗浮(夏衍).告诉你吧——所谓软性电影的正体[N].大晚报,1934,6(21).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广电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55.
    55 戴光晰.中国电影发展的曲折历程[J].百科知识,1995,12.
    56 余纪.早期中国电影剧作美学的发生、发展及其评判[J].电影艺术,2004,3.
    57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396.
    58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93.
    59 严家炎.严家炎论小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154.
    60 黄献文.论新感觉[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157.
    61 严家炎.严家炎论小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145.
    62 一说为1900年,此处据陈子善之考证.见:陈子善.都市风景线·序言[M].浙江:杭州文艺出版社,2004.
    63 福州路昨日血案,刘呐鸥被击死[N].申报,1940,9(4).
    64 刘呐鸥.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J],现代电影,1933,1(3).
    65 刘呐鸥.Ecranesque[J],现代电影,1933,1(2).
    66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396.
    67 汪天云.夏衍:影剧奇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8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历史记忆(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71.
    69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历史记忆(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70 石凌鹤.孙瑜论[J].载1936年8月第45期《中华图画杂志》。
    71 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72 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7.
    73 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序言[A].见: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
    74 影戏杂志,1930,10.
    75 袁丛美.剧本荒[N],晨报·每日电影,1935,1(8).
    76 明星半月刊,1936,3(1):7月16日.
    77 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53.
    78 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0.
    79 王平陵.电影文学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80 联华画报,1936:7(4).
    81 谷剑尘.电影剧本作法[M].商务印书馆,1936.
    82 夏衍.懒寻旧梦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235.
    83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A].见:香港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研究(第l辑)[C].香港:香港电影学会出版,1983.
    84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历史记忆(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69.
    1 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17.
    2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61.
    3 陈青生.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0.
    4 中国电影资料馆.海外评论家眼中的中国电影[C].见:陈山.人文电影的新景观[J].当代电影,96,2.
    5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06.
    6 陈立.电影——论中国电影和电影观众[A].见:[苏]托洛普采夫.中国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32.
    7 柯灵.张骏祥文集序言[A].见:张骏祥.张骏祥文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8 张骏祥.导演术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9 张骏祥.导演术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180.
    10 胡克.张骏祥的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 05,4.
    11 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87.
    12 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下册)[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15.
    13 见:倪骏.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04:104.
    14 柯灵.遥寄张爱玲[J].读书,1985,4.
    15 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A].转引自: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2.
    16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A] 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83.
    17 张爱玲.论写作[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3.
    18 张爱玲.论写作[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82.
    19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A] 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0.
    20 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61.
    21 张爱玲.借银灯[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79.
    22 郑树森.张爱玲的电影艺术[M].转引自:丁亚平.老电影时代[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83.
    23 冯祖贻.张爱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01.
    24 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62.
    25 见:《大公报》、《申报》、《新闻报》1947年12月13日至27日的关于《太太万岁》的评论.
    26 张爱玲.借银灯[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60.
    27 张爱玲.借银灯[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61.
    28 焦雄屏.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M].转引自子通,亦清编,张爱玲文集补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316.
    29 子通,亦清.张爱玲文集补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317.
    30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3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4.
    31 一个新先锋的诞生——摄影机是自来水笔[A].见: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216.
    32 聂伟.世界性因素·细节现实主义·饥饿的象征——重读(万家灯火)的几个节点[J].当代电影 05,3.
    1 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见: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30.
    2 石川,刘海波.妥协与自律:由张骏祥的电影人格看左翼电影的世纪合法性[J].当代电影,05,4.
    3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0.
    4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5 [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何力、李庄藩、刘芸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94.
    6 柯林伍德.艺术的原则[M].牛津大学出版社,1938.
    7 人民日报评论员.积极发展电影事业,大力繁荣先进文化[N].人民日报,2005,12(29).
    8 赵实.崭新的历史起点,蓬勃的中国电影[N].人民日报,2005,12(30):9.
    1、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2、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3、普多夫金.普多夫金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4、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5、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6、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7、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8、鲁道夫·爱因海姆.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9、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0、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1、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2、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3、香港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研究第一辑[C].香港:香港电影学会,1983.
    14、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苏联电影史纲(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5、钟惦棐.陆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6、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7、第二期全国高校电影教师进修班讲课资料集(未正式出版),1985.
    18、J·H·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19、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0、朱玛.电影艺术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21、葛德、沈嵩生.电影摄影技巧与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22、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下)[M].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
    23、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24、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兼论五代导演的艺术观念和创作[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25、王云缦.中国电影艺术史略[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6、徐公美,洪深,陈鲤庭,郑君里.电影发达史[M].上海:上海书局,1989.
    27、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28、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M].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1.
    29、姚晓蒙.电影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0、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四十年[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31、艾伦·卡斯蒂.电影的戏剧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32、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3、诺埃尔·伯奇.电影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34、封敏.中国电影艺术史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5、陈播.中国左翼电影运动[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36、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37、汪流.为银幕写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38、热拉尔·贝东.电影美学[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
    39、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40、邓烛非.世界电影艺术史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41、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2、顾也鲁.影坛艺友悲欢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3、朱剑.电影皇后:胡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44、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5、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6、丁亚平.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7、吴贻弓.上海电影志[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48、J·H·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49、金元浦.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丛书: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
    50、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1、陈墨.百年电影闪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2、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3、颜纯钧.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4、董新宇,高放.知易行难——中国影视风格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5、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回顾[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6、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7、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58、王宜文.引鉴·沟通·创造: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电影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9、周斌.电影:历史与现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60、韩莓.流转的星河——欧美电影发展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1、丁亚平.老电影时代[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62、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3、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4、周斌.反思与重构——关于电影批评的美学思考[M].沈阳出版社,2003.
    65、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66、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7、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8、黄文达.世界电影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9、陈南.中国电影创作思潮评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0、王晓玉.中国电影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1、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72、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73、赵丹.赵丹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74、方明光.海上旧梦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5、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6、星光魅影编写组.星光魅影:上世纪前半叶电影明星自述[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
    77、电光幻影编写组.电光幻影:上世纪前半叶电影故事存真[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
    78、黄志伟.流光波影:1905-1966年电影海报集粹[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
    79、王海洲.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80、张巍.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81、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4.
    82、张伟.前尘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83、郭华.老影片(1905-1949)[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4、盘剑.影视艺术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85、倪骏.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86、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7、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88、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89、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90、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91、卡尔科·马赛尔,莫尼克.电影与文学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92、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93、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94、克里期蒂安·梅茨.电影的意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
    2、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中、下)[M].台湾:昭明出版社,1978.
    3、徐州师范学院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写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五册,未正式再版).1979.
    4、中国电影出版社.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集(上、下卷)[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5、健戎,跃华.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未正式出版),1980.
    6、田汉.影事追怀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7、刘思平,邢祖文.鲁迅与电影(资料汇编)[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8、孙瑜.孙瑜电影剧本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9、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0、田汉.田汉电影剧本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1、魏绍昌.鸳鸯蝴蝶研究资料(上、下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2、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13、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5.
    14、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987.
    15、徐延翔.中国现代作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16、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7、郑伯奇.两栖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7.
    18、王文英.夏衍戏剧创作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9、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0、刘献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上、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21、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22、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3、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4、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2.
    25、李文斌.夏衍访谈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26、袁进.鸳鸯蝴蝶[M].上海书店出版,1994.
    27、孔海珠.于伶研究专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2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9、陈青生.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0、赵宪章.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31、张骏祥.张骏祥文集(上、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2、刘扬体.流变中的流——鸳鸯蝴蝶新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33、周斌.夏衍剧作艺术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5、孙文辉.戏剧哲学——人类的群体艺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36、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7、黄献文.论新感觉[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38、汪天云.夏衍:影剧奇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9、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0、汤伟康.上海旧影:十里洋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41、陈墨.费穆电影论稿[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2、韩斌生.大哉洪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3、李今.海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4、程季华.夏衍电影文集(共四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5、阳翰笙.阳翰笙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6、洪子诚.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7、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8、刘勇,尚礼.现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9、陈青生.年轮: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0、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1、子通、亦清.张爱玲文集补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52、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3、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4、吴家荣.阿英传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5、李勇.通俗文学理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56、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7、唐金海,周斌.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58、孔海珠.左翼·上海(1934——1936)[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59、赵孝萱.鸳鸯蝴蝶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60、张永胜.鸡尾酒时代的记录者:《现代》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1、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62、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63、郁达夫.艺文私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4、王文英.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5、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6、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7、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9、陶东风.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