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文化方略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罗马民族的成功与失败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课题。奥古斯都时代作为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的关键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换言之,说明了奥古斯都时代成功的原因,也就离揭开罗马成功之谜又走近了一步。为此,罗马史的研究者们“上穷碧落下黄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笔者也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来进行本文的研究的,即奥古斯都为何能使罗马在多年的内外战争后相对平稳地过渡到帝制,并继而开创了一个长达二百多年的“罗马和平”时期。笔者以为,在多种因素之中,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为此,笔者选择了文化方略的角度,力图通过文化方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走进奥古斯都时代,走进他统治下的罗马。
     全文由导言、正文四章和结语共六部分组成。
     第一章,主要阐释奥古斯都文化方略的总体背景。具体说来尤指当时罗马帝国的政治状况,传统影响和奥古斯都个人的作用。
     第二章,主要阐述奥古斯都文化方略的内容之一,即奥古斯都的文学庇护和引导,以及文人对其文学政策的回应与互动。通过文学上的积极互动,罗马民族的伟大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复验证。
     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古斯都文化方略的内容之二,即奥古斯都在建筑等视觉艺术方面的作为,这一领域的成果同样表现了帝国的理想和罗马的伟大。此外,奥古斯都推行了回归罗马传统的政策,这些政策为罗马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第四章,主要阐述奥古斯都文化方略的困惑和调整。指出奥古斯都施行文化方略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统治后期,政策中的不适反应一一呈现。为此,奥古斯都不得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结语部分,从奥古斯都文化方略与时代、奥古斯都文化方略与文化庇护者、奥古斯都文化方略与文化人三个角度说开去,力图在上溯下延的历史长河中,阐述文化方略这一历史现象,并对奥古斯都文化方略的历史意义作一总结。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Program of AugustusFor a long time, Roman nation's success and failure have been the important subjects which the circle of history had concerned about. Augustan Age as the key turning point of Republican Rome to imperial Rome,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xus. It can be said that, if we can explain the reasons of success in Augustan Age, we could approach the mystery of Roman success by a step forward. Therefore, the roman historians have been working hardly on the multi-angle and multi-level studies. I also conduct this study with the same awareness, Why could Augustus in Rome after year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wars smooth relatively the transition to themonarchy, and then creat a long peace—"Pax Romana" , lasting about200 years . In my view,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the strength of culture can not be ignored. For this reason, the author will choos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program. And through the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adjustment process of his cultural program, the author will try her best walk into the Augustan Age, walk into Rome under Augustan rule.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by six component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the main body of four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In Chapter I, the author will explain the overall background of Augustan cultural program. Specifically, the author will indicate the Roman Empire's political situation , traditional influence and the important rule of Augustus the person.
     In Chapter II,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patronage and guidance of Augustus on literature , and the response and interaction of the literati. Through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n literature , Rome nation's greatness had been repeatedly verified in literary works.
     In Chapter III,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efforts of August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visual arts , which also showed the same ideals and the Roman Empire's great. In addition, Augustus introduced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to Roman traditions, and this policy wa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ed and stable social and provided a certain degree of protection.
     In Chapter IV,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program was not all plain sailing. In his late ruling, the problems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To this end, Augustus had to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In Conclusion part,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program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cultural program and the era, the cultural program and the patrons, the cultural program and the intellectuals.And at last , the author will summariz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program of Augustus.
引文
1(英)罗伯茨(Roberts,J.M.):《世界文明通史(第三卷):罗马与西罗马帝国》,周国强,刘向军,王开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全彩版,第34页。另,屋大维与其继父凯撒的关系,应是甥孙与舅公,因为屋大维的母亲乃是凯撒的外甥女。本文取此说。
    2从奥古斯都开始执政(公元前31年)到公元2世纪末,被称为“罗马和平”的时期。
    3(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3页。
    4对于奥古斯都时代的界定,学界在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划分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取,从公元前31年到公元14年之说.著名史家西姆指出:“有的以赢得至高权力的亚克兴海战为开端,有的以表面上共和的恢复,即公元前27年为开端,也有的以四年后,新法令的确定为开端(这被看作是最终确定的了。”(RonaldSyme,The Roman Revolution,London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9,P.1.)前苏联史家科瓦略夫对分期的问题十分重视,他认为,奥古斯都的元首制时期应该从公元前30年到公元14年;同时提出,奥古斯都帝国的开端至少可以有三种:亚克兴海战击败安东尼的公元前31年,安东尼之死的公元前30年,屋大维放弃三雄全权的公元前27年。(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剑桥古代史中《奥古斯都帝国》一章则跨越从公元前43年到公元69年的时期,即从其登上政治舞台一刻算起,直到其所属的克劳狄家族统治的结束。(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Ⅹ):The Augustan Empire(43BC-AD69),Cambridge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也有不少史家将奥古斯都之死作为其时代的终结。各种分期都有一定的道理,选择怎样的历史节点,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与研究者的目的和角度相观照的。本文立意于研究奥古斯都本人在其统治时期文化方面所作的一系列努力,重点在他文化方略的实施时期,即他本人在位时期,故本文将奥古斯都时代限定在公元前31年到公元14年。这是因为,正是在公元前31年,奥古斯都即当时的屋大维取得了决定之战亚克兴海战的最终胜利,成为独一无二的军政强者,罗马帝国也最终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内战,迫切地等待着新时代的到来。正如罗马史家狄奥所说:“从此时开始,屋大维首次独掌了国家所有大权,与其相应,计算他的统治时期严格来说应该从这一天开始。”(Dio Cassius,Roman Historv,51.1.2.)
    5Donald R.Dudley,The Civilization of Rome,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60,P.143.
    1张广智师曾有言:“古罗马是一个谜。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它的勃兴与衰广,更是一个令中外学者兴味盎然与竭诚探索,但又难以索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张广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载于《探索与争鸣》1995年12月,第39页。
    2(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三卷 下),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875页。
    3具体情况详见研究综述部分。
    4转引自(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刘钦审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1(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台北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2H.H.Scullard,From the Gracchi to Nero:A History of Rome from 133BC to AD68,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82(5th Edition),P.209.
    1(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比较文明研究》,夏克,李天纲,陈江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四章,文化的概念。
    2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王晓朝曾在《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中提到:“文化定义的涌现推动着文化研究的热潮,但是文化定义的泛化也在阻碍着文化研究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从已有各种文化定义来看,文化的基本规定在于认定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与创造成果的总和,因此,研究文化即对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承认这类文化定义的成立,但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具体研究中,这样的定义无助于我们确定研究对象,甚至无法用来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鉴于这一现状,建构任何新的文化理论或从事具体的文化研究都应充分注意到现有文化定义中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之区分与联系,努力使文化概念成为一个可资分析的工具,而不是使之泛化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容器。我们在对文化的基本规定有了人体一致的看法之后,更要注意到人们在实际运用中是将文化理解为观念和精神,或物质、制度、行为中所包含的人文意义。”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6页。笔者在此同意王晓朝所论,诚然,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文化更主要是指向观念与精神的含义,以及通过观念与精神进而产生的对物质社会的反作用。
    4刘向:《说苑·指武》。
    5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1郭小凌:《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36页。
    2Monumentum Ancyrannum,被蒙森誉为“拉丁铭文的女皇”。参见李雅书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上古史部分·罗马帝国时期(上)》,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页。
    3有关文献史料和文学史料的辨析,可详见郭小凌:《古代的史料和世界古代史》,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第86-93页。
    4蒙森的罗马史共三卷,发表于1854年-1856年,第五卷出版于1885年,此书没有第四卷,作者认为塔西陀的《编年史》对这一时期已有叙述。转引自古奇(GP.Gooch):《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766页。
    1A.H.M.Jones,'The Imperium of Augustus',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41,Parts 1 and 2(1951),PP.112-119.
    2Lily Ross Taylor,'The Worship of Augustus in Italy during His Lifetime',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51(1920),PP.116-133.
    3Fergus Millar,'Empire and City,Augustus to Julian:Obligations,Excuses and Status',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73(1983),PP.76-96.
    4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5Paul Zanker,The Power of Images in the Age of Augustus,tr.By Alan Shapiro,Michigan: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8.
    6Peter Garnsey & Richard Saller,The Roman Empire:economy,society,and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1Karl Galinsky,Augustan Culture:An Interpretive Introdu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2Diana E.E.Kleiner,Roman Sculptu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3James c.Anderson,jr.,Roman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4Ronald Syme,'Livy and Augustus',Harvard Steadies in Classical Philosophy,Vol.64(1959),PP.27-87.
    1Andrew J.E.Bell,'The Popular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Aeneid',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1974—),Vol.129(1999),PP.263-279.
    2Tenney Frank,'On Augustus' References to Horace',Classical Philology,Vol.20,No.1(Jan.,1925),PP.26-30.
    3Duncan Fishwick,'Ovid and Divus Augustus',Classical Philology,Vol.86,No.1(Jan.,1991),PP.36-41.
    4Leicester B.Holland,'The Triple Arch of Augustus',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Vol.50,No.1(Jan.,1946),PP.52-59.
    5Henry T.Rowell,'Vergil and the Forum of Augustu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62,No.3(1941),PP.261-276.
    6Andrew Wallace-Hadrill,'Image and Authority in the Coinage of Augustus',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76(1986),PP.66-87.
    7刘新成主编:《历史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七章,世界上古史部分。
    8施治生:《外国历史大事集 古代部分 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9王乃新:《论奥古斯都元首制的政治特色》,载于《求足学刊》1996年第2期,第100-105页。
    10杨俊明:《古罗马政体与官制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杨共乐:《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76-84页。
    12杨共乐:《罗马精神觉醒的政治表现》,载于《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16页。
    1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晓校:《罗马军队与帝位嬗递》,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3宋立宏:《罗马帝国行省体系中的皇帝——以罗马不列颠为例》,载于《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35-144页。
    4鲁小兵:《奥古斯都的财政改革与罗马帝国早期的经济繁荣》,载于《世界历史》1988年第6期。
    5杨共乐:《论早期罗马帝国农业的变革》,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76-80页。
    6何立波:《论罗马帝国的元首私库》,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19-124页。
    7宫秀华:《奥古斯都与罗马帝国初期的人口普查制度》,载于《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第117-119页。
    8胡玉娟:《古罗马等级制度中的显贵》,载于《世界历史》2002年第3期,第84-96页。
    9刘文明:《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裔昭印:《从宗教看古罗马社会的性別关系》,载于《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朋,第4-11页。
    11杨俊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管理与经济状况》,载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19-122页。
    12郭小凌.祝宏俊:《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载于《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第120页。
    13朱龙华:《意大利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4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最早以《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为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
    15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第416页。
    1王焕生:《古罗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刘文孝主编,杜巍副主编:《罗马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蔡丽娟:《李维史学探微》,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88页。
    4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第425页。
    5蔡丽娟:《奥古斯都统治的文学回响——以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为例》,载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48-50页。
    6肖四新:《理性注意的困惑与迷惘——古罗马文学精神论》,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57-65页。
    7《洛布古典丛书》是西方闻名遐迩的一套大型文献资料丛书,它合英美古典学者之力,经近一个世纪的翻译的编纂而成。这套丛书专门收录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献典籍,几乎涵盖了全部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典籍,共收录210多位古典作家的作品,此外还包括作者已不可考的典籍譬如《十二铜表法》和在埃及发现的希腊文纸草文书等,时间跨度达1400年(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7世纪),至1999年为止已出版491册。《洛布古典丛书》最初由美国人詹姆士·洛布(James Loeb)1910年构思策划,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原文(希腊文、拉丁文)和英文对照出版,以适应一般读者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洛布古典丛书》比德国图柏勒出版社(B.G.Teubner)出版的《图柏勒古典丛书》,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古典文献》(Oxford Classical Texts),更有优势。因为无论是《图柏勒古典丛书》还是《牛津古典文献》,都是纯学术性的,读者对象是古典学的专门研究者。不仅原文没有翻译,连各册的前言和校注都是拉丁文的,令一般读者望而生畏。另外,由于高水平的校注者难以寻找,所以这两套丛书的出版进度较为缓慢,《牛津古典文献》至今只出版了百余册。今天,《洛布古典丛书》已成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使用最多的古典文献丛书。其主要原因在于这套丛书兼顾了学术性和可读性。《洛布古典从书》最初由麦克米兰出版社和威廉·海涅曼公司在美英同时出
    1“文化气象”一语的灵感源自于张师在《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一书结语中那段对盛唐的精彩评述:何谓“盛唐气象”?这原本是文学史家评论唐诗的成就时提出来的。其中最集中的莫过于宋严羽《沧浪诗话》关于“气象”的论述,现代诗评家林庚则有进一步的发挥,说“盛唐气象”,“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又指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且看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唐人积极进取与高蹈胸怀跃然纸上!再读岑参的“北风卷起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何等磅礴的气势,这就是“盛唐之音”!这种“盛唐之音”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那里已奏出了它的最强音。毋需多加解读,这就是盛唐诗歌!这就是盛唐气象!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页。纵观奥古斯都时代的文化成就,借这里的“文化气象”一词,庶几可矣。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1版(1966年横排本),第655页。
    1这一年,罗马攻陷意大利南部希腊移民重镇塔伦图姆,征服意大利南部地区,统一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2这一年,科林斯被毀,罗马完全征服希腊;迦太基被毁,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
    3(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夏遇南、石彦陶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6页。
    4William G.Sinnigen & Arthur E.R.Boak,A History of Rome to A.D.565,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77(6th Edition),P.238.
    5(英)罗伯茨(Roberts,J.M.):《世界文明通史(第三卷):罗马与西罗马帝国》,第12页。
    1"The people that once bestowed commands,consulships,legions and all else,now meddles no more and longs eagerly for just two things——bread and Games!" Juvenal,Satires,10.80.
    2A.H.M.Jones,Augustus,London:Chatto & Windus,1970,P.38.
    1Res Gestae Divi Augusti,25.本文《奥古斯都自传》翻译按李雅书版,以下出现不再说明。李雅书选译:《世界史资料从刊 世界上古史 罗马帝国时期(上)》,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William G.Sinnigen & Arthur E.R.Boak,op.cit.,P.236-237.
    1(美)M·罗斯托夫采夫著,《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51页。
    2凯撒死后不久,屋大维即更名为盖约·朱里亚·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不久又更名为朱里亚·凯撒(Julius Caesar)。参见J.H.C.Williams,"Spoiling the Egyptians":Octavian and Cleopatra,Susan Walker & Peter Higgs Ed.,Cleopatra of Egypt from history to myth,The British Museum Press,2001,P.190.
    3William G.Sinnigen & Arthur E.R.Boak,op.cit.,P.230.
    4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页。
    1H.H.Scullard,op.cit.,PP.208-9.
    2(英)戴维·肖特:《奥古斯都》,杨俊峰译,赵立行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3A.H.M.Jones,op.cit.,P.82.
    1Res Gestae Divi Augusti,13.
    2Dio,52.2.6-7.
    3(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7页。
    4(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115页。
    1Tenney Frank,'Augustus,Vergil,and the Augustan Elogia',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59,No.1(1938),P.93.
    1(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63页。
    2(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49-51页。
    3阿格里帕和麦凯纳斯对屋大维采取何种政权的建议。参见Dio,52.1.1-41.2.
    4(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4页。
    1(英)戴维·肖特:《奥古斯都》.第40页。Dio 57,8.2.
    2(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王以铸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页。
    3摩塞司·哈达斯,时代—生活丛书编辑合著:《罗马帝国》,杨宗翰译,纽约:时代公司1979年中文版,第57页。
    4塔机佗:《编年史》,第2-3页。
    5A.H.M.Jones,'The Imperium of Augustus',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41,Parts 1 and 2(1951),P.112.
    1Tenney Frank,'On Augustus and the Aerarium',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23(1933),P.143.
    2J.P.V.D.Balsdon,'The Successors of Augustus',6reece & Rome,Vol.2,No.6(May,1933),P.161.
    3H.H.Scullardd,op.cit.,P.219.
    1Dio,53.21.4-6.
    2(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13页。
    3A.H.M.Jones,'The Imperium of Augustus',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41,Parts 1 and 2(1951),P.112.
    4Res Gestae Divi Augusti,3.
    5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在元老院的演讲。参见Dio.53.3.1-10.8.
    1 Kenneth Scott,'Tiberius' Refusal of the Title "Augustus"',Classical Philology,Vol.27,No.1(Jan.,1932),PP.46.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9页。
    3Kenneth Scott,'Tiberius' Refusal of the Title "Augustus"',Classical Philology,Vol.27,No.1(Jan.,1932),P.48.
    4Res Gestae Divi Augusti,34.
    5Dio,53.18.2.
    6Karl Galinsky,op.cit.,Chapter 1.
    1Dio,55.3.5.
    2至尊战利品,必须是我方将领独自与敌方将领作战时,杀死对方并取下其甲胄后.献于朱庇特神庙的战利品.由于奥古斯都时代开始,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奧古斯都自己的身上,所以,奥古斯都钦定,历史上仅有三人获此殊荣,防止其同时代的其他将领获得这样的机会.掩盖了自己的军事威望。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属于其家族的子嗣为此殊荣努力。详见S.J.Harrison,'Augustus,the Poets,and the Spolia Opima',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39,No.2(1989),P.411.
    3Licinius Murena和Fannius Caepio二人意图策划谋杀奥古斯都的阴谋,但被发现。Velleius Paterculus,History of Rome,2.91.2.
    4Ronald Syme,op.cit.,P.337.
    5他在《自传》中也只提到了三次imperium,分別是:公元前43年,他第一次得到该权力时,公元前8年和公元14年,当他在全意大利进行人口普查时。Res Gestae Divi Augusti,1,8.
    1(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第168页。
    2R.H.巴洛:《罗马人》,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3T.D.Barnes,'The Victories of Augustus',The Journal of Roamn Studies,Vol.64(1974),P.21.
    4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5(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9页。
    6(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63页。
    1《罗马艺术》,西班牙帕拉蒙出版社组织编写,崔鸿如等译,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2R.H.巴洛:《罗马人》,第16-7页。
    3(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第16-7页。
    4郭长刚,倪华强:《古罗马智慧:传统与务实的典范》,台湾林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2页。
    1转引自(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译者序第12页。
    2转引自白(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译者序第12页。
    3(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黄宏煦主编,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66页。
    1(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8页。
    2(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九卷603行以次.第240-241页。
    3《罗马艺术》,第6-7页。
    4R.H.巴洛:《罗马人》,第3页。
    1Mark Edward Clark,'Spes in the Early Imperial Cult:"The Hope of Augustus"',Numen,Vol.30,No.1(Jul.,1983),P.85.
    2Strabo,Geography,5.3.
    3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9页。
    1(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 朱古达战争》,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0页。
    2张广智:《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载于《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第108-113页。
    3(古罗马)西寒罗:《论神性》,石敏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4页。
    4转引自R.H.巴洛:《罗马人》,第7页。
    5(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9-10页。
    6转引自R.H.巴洛:《罗马人》,第7页。
    7《古罗马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09页。
    2Cicero,Letters to His Brother Quintus,2.11.5.
    3可详见(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罗索:《西方哲学史》,第320页。
    2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emilianus.即小阿非利加努斯(Africanus Minor).这位斯奇比奥曾摧毀了迦太基并设立了阿非利加行省(他因此取得了阿非利加努斯的称号)。此外,他还是著名的希腊的庇护者。
    1(英)戴维·肖特:《奥古斯都》,第15页。
    1转引自张广智:《春天的哀怨:凯撒的3月15日》,载于《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第7页。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97、100页。
    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100页。
    4(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第215页。
    1(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序第92页。
    2(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第5页。
    3(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广史》,D.M.洛节编本,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0页。
    4(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附:论趣味)》,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69页。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52、53、61页。
    2这一点,笔者在本章第一节“元首制的初建”中已较为详细地论述过。此处再提,主要是强调奥古斯都在这一重大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3(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116页。
    4Theodor Mommsen,A history of Rome under the Emperors,London & New York:Rout ledge,1996,P.80.
    5(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第63页。
    6(英)戴维·肖特:《罗马共和的衰亡》,许绥南译,赵立行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A.H.M.Jones,op.cit.,P.85.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9-80页。
    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9-80页。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81-2页。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81-2页。
    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81-2页。
    4(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80页。
    5(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81-2页。
    6(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9-80页。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5-6页。
    2(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32页。
    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67页。
    4(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80-1页。
    5即Agrippa Postumus,是奥古斯都仅有的一个外孙,被奥古斯都的妻子李维娅流放到普拉纳西亚非岛(今皮亚诺扎岛,Pianosa,位于科西嘉岛和托斯卡纳的正中间),为她与前夫之子提比略继任皇帝铺平道路,提比略继位后杀死了阿格里帕·波斯图姆斯。塔西佗:《编年史》,第4、6页。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9页。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帝王传》,第57-页。
    1(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第231页。
    2不少学者认为奥古斯都受到了希腊式的崇拜的影响。如Brian Bosworth,'Augustus,the Res Gestae and Hellenistic Theories of Apotheosis',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89(1999),P.1.不过,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还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在建立元首制后,奥古斯都更是摒弃了那种王权式的崇拜。
    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91-2页。
    4(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87页。
    5(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87页。
    6Nepos,Atticus.20.转引自Ella Bourne,'Augustus as a Letter-Writer',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49(1918),P.55.
    1(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译者序第18页。
    2Horace,Odes,Ⅲ,3.
    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60页。
    4Ella Bourne,'Augustus as a Letter Writer',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49(1918),P.53.
    5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唯真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4页。
    1R.M.Ogilivie,Roman literature and society,Penguin,1980,P.115.
    2Donald R.Dudley,op.cit.,P.143.
    3Marcel Le Glay & Jean-Louis Voisin & Yann Le Bohec & David Cherry,A history of Rome,Tr.by Antonia Nevill,Blaekwell Publisher,1994(2nd Edition),P.179.
    1Gordon Williams,Change and decline-Roman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Empi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272.
    2J.G.F.Powell,'Augustus and the Muses(Suetonius,Tiberius 21.4)',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40,No.2(1990),P.580.
    1Peter Jones & Keith Sidwell Ed.,The world of Rome: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272.
    2Gaius Valerius Catullus,是古罗马拉丁抒怀诗最重要的奠基者。他约生于公元前84年,只活了约三十岁,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罗马诗人如维吉尔等,在抒情中总不忘对罗马传统的责任,然而,卡图卢斯却以宜泄一已之情感为能事。他的诗以感情细腻见长,在感情的捕捉和表现上,尤其是对情绪和激情的宣泄,独具风格,拉丁诗人中无人能出其右。
    3邢义田译著:《西洋古代史参考资枓》,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228页。
    1Gordon Williams,op.cit.,P.59.
    2朱龙华:《罗马文化》,第139页。
    1Gordon Williams,op.cit.,P.58.
    2当罗马征服希腊后,一些罗马贵族就逐渐变成了亲希腊,他们开始学习希腊文学和其他专门知识,并且为希腊和罗马作家和学者提供庇护。其中的领袖就是在第一章第二节中曾提到的斯奇比奥·埃米利乌斯(约公元前185-前129年)。他和朋友们负责保护一些希腊、拉丁的作家和哲学家,这些人后来逐渐形成了斯奇比奥。西塞罗称他是有修养的、高贵的罗马人,他将才识和行动的美德与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成功相结合,成为罗马政治家中的典范。希腊历史家波力比乌斯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文人之一。
    3庇护制度在罗马的历史久远,早在共和之初就已十分普遍。奥古斯都庇护元老和骑士阶层,为他们提供了帝国的公职,消除阶级之间的故意,他还通过“面包和剧场”庇护罗马平民,此外,建筑、娱乐也是他庇护的实际场所。庇护者的意愿对作家创作吋材枓、类型、审美以及政治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家,就像是职员,与其庇护者有着亲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罗马社会的核心。
    4刘文孝主编,杜巍副主编:《罗马文学史》,第115页。
    5M.C.Howatson & Ian Chilvers ed.,Oxfor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30.《牛津古典文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笔者在前面曾提到此次阴谋的两个主要谋划人,其中的Licinius Murena是麦凯纳斯妻子的兄弟。
    2L.R.Shero,'Augustus and His Associates',Classical Journal,Vol.37,No.2(Nov.,1941),P.93.
    1(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127页。
    2波利奥(Gaeus Asinius Polio,公元前76年-公元5年),公元前40年罗马执政官,远征伊利里亚后即隐退,他建立了罗马第一个公众图书馆。
    3麦塞勒(Corvinus Marcus Messalla,公元前64年-公元8年),政治上先后投靠过布鲁图、安东尼,最后投向屋大维。他首先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在东方和高卢统帅过军队.同时,自己也撰写多种著作.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4蔡丽娟:《奥古斯都统治的文学回响——以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为例》,载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4期,第50页。
    5(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44页。
    1(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71页。
    2(英)戴维·肖特:《奥古斯都》,第47页。
    3Peter Jones & Keith Sidwell Ed.,The world of Rome: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270.
    4(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11页。
    5李赋宁等主编:《欧洲文学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3-53页。
    1王焕生:《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2(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西方文明史》,王觉非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3需要特別说明的是,笔者在本节以及后面三节中介绍奧古斯都时代四位典型的文人,为了凸显文人的创作生涯是如何与奧古斯都及元首制互动回应的,笔者的分析流程为:首先列出他们的主要作品,然后根据作品的发表时间,即按照时间的顺序,逐一分析各个时期和主要作品中对奥古斯都文学方略的回应。
    1(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序第4页。
    2M.C.Howatson & Ian Chilvers ed.,op.cit.,P566.
    3据说,维吉尔出生地在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高卢的曼图阿(Mantova)的安达斯(Andes)。见M.C.Howatson & Ian Chilvers ed.,op.cit.,P566.
    4(古罗马)维吉尔:《牧歌》,杨宪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27页。
    5(古罗马)维吉尔:《牧歌》,前言第3页。
    6(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序第3页。
    7Theocritos,约公元前310年-公元前250年。他的诗共留存约三十首,其中有些以对歌形式描写牧人生活,悼念失去的爱人,属于牧歌类;有些则写都市赛会、神话传说;有些则是诗简,有的带有戏谑性质。他一向被认为是欧洲牧歌的鼻祖。(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序第13页。
    1(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一首,第1页。
    2(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一首,第4页。
    3(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九首,第40页。
    1(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四首,第16页。
    2(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六首,第25页。
    3(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九首,第41页。
    4(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十首.第44页。
    5(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五首,第21页。
    1(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九首,第42页。
    2(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一首,第1页。
    3(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一首,第2页。
    4(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一首.第4页。
    1(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四首,第16-7页。
    2(古罗马)维吉尔:《牧歌》,第四首,第19页。
    3贺拉斯语:Molle atque facetum.参见(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序第13页。
    1Georgics,Ⅲ,41.
    2刘文孝主编,杜巍副主编:《罗马文学史》,第124页。
    3Georgics,IⅡ,467-474.翻译按王焕生:《古罗马文学史》,第200-201页
    1Michael Grant,Roman Litera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4.转引自(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序第14页。
    2Ella Bourne,'Augustus as a Letter-Writer',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49(1918),P.57.
    3指的是悲剧、史诗作者瓦留斯(Lucius Rufus Varius)和作家图卡(Plotius Tucca)。
    4诗人自己思考的越多,矛盾也就越多,他的创作使他陷入了一种思想的痛苦中,这种痛苦让史诗显得抑郁伤感。所以,诗人以烧书的行为表示了自己对史诗创作的怀疑和思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史诗是诗人认真思考后的结果,而绝不仅仅是政治的产物。有史家详细分析了维吉尔在去世前处理这部史诗的相关问题,指出,维吉尔的动机可能早就被奥古斯都发现,诗人和其作品因此被隔离,所以诗人只能请朋友代劳完成焚诗的意愿。William T.Avery,'Augustus and the "Aeneid"',Classical Journal,Vol.52,No.5(Feb.,1957),PP.225-229.
    5Karl Galinsky,op.cit.,P.248.
    1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8卷.论古典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2(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15-17页。
    3(美)大卫·丹比:《伟大的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7页。
    4《什么是经典作品?》,《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96页。
    1(英)理查德·詹金斯编:《罗马的遗产》,晏绍祥、吴舒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2A.H.M.Jones,op.cit.,P.157.
    3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Ⅹ):The Augustan Empire(43BC-AD69),P.923.
    1(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10-11页。
    2(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161页。
    3(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217、218页。
    1摩塞司·哈达斯,时代—生活丛书编辑合著:《罗马帝国》,第35页。
    2转引自Robert J.Getty,'Romulus,Roma,and Augustus in the Sixth Book of the Aeneid',Classical Philology,Vol.45,No.1(Jan.,1950),P.2.
    3(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2页。
    4(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57-58页。
    5(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136页。
    1(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325页。
    2(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162-163页。
    3(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7页。
    4(古罗马)维吉尔:《坎涅阿斯纪》,第200页。
    1王焕生:《古罗马文艺评判史纲》,第150页。
    2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Ⅹ):The Augustan Empire(43BC-AD69),P.916.
    1Introduction by Dr John Marshall,Horace's Complete Works,J.M.Dent & Sons LTD,1911,ⅷ.
    2Odes,Ⅲ,1.1.Horace' s Complete Works,P.55.
    3Chester G.Starr,'Horace and Augustu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90,No.1(Jan.,1969),P.59.
    4贺拉斯在《歌集》中说自己“弃盾而逃”(relica non bene parmula)。Odes,Ⅱ,7.
    5Horace,Estiples,Ⅱ,2.46-54.翻译按王焕生:《古罗马文学史》,第223页。
    6Horace,Satires,1.5.Selected Poems of Horace,New York:Waiter J.Black,1947,PP.220-225.
    7M.C.Howatson & Ian Chilvers ed.,op.cit.,P.278.
    8Introduction by George F.Whicher.Selected Poems of Horace,Xi.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吗:《罗马十二帝王传》,第376页。
    2Tenney Frank,'On Augustus' References to Horace',ClassicaI Philology,Vol.20,No.1(Jan.,1925),P.26.
    3Ella Bourne,'Augustus as a Letter-Writer',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49(1918),P.56.
    4(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377页。
    5Horace,Epitiles,Ⅱ,1-4.
    6Chester G.Starr,'Horace and Augustu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90,No.1(Jan.,1969),P.60.
    7“长短句”则是后代学者给的称呼,他自己称这种待体为“短长格”,因为是由短长格二音步、三音步和六音步的诗行交错组成的。
    1(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60页。
    2Horace,Epode,16.翻译按飞白:《古罗马诗选》,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3Horace,Epode,9.1-3.Selected Poems of Horace,P.31.
    1Paul Allen Miller,'Horace,Mercury,and Augustus,or the Poetic Ego of Odes 1-3',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112,No.3(Autumn,1991),P.365.
    2Horace,Odes Ⅲ,30.1-2.Selected Poems of Horace,P.21.
    3Horace,Odes 1,2.Selected Poems of Horace,P.36.
    1Horace,Odes Ⅰ,12.1-4,45-52.Selected Poems of Horace,PP.43-44.
    2这六首诗歌分别是:Odi Profanum vulgus,Angustam amice pauperiem,iustum et tenacem,Descende caelo,Caelo tonantem,Delicta maiorum.Selected Poems of Horace,PP178-189.
    3Horace,Odes Ⅲ,6.翻译按飞白:《古罗马诗选》.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138页。
    1Phoebus为阿波罗神的一个头衔,意为太阳神。
    2The Secular Hymn,29-32.Selected Poems of Horace,P.49.
    1Horace,Odes,Ⅳ,5.17-24.Selected Poems of Horace,P.55.
    2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Ⅹ):The Augustan Empire(43BC-AD69),P.922.
    3Horace,Odes,Ⅱ,16.25-28.Selected Poems of Horace,P.166.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 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6页。
    2Howard Jacobson,'Horace and Augustus:An Interpretation of CARM.1.35',Classical Philology,Vol.63,No.2(Apr.,1968),P.107.
    3朱龙华:《罗马文化》,第157页。
    1圣哲罗姆在:《编年史》(Chronicle)中确定李维的出生日期为公元前59年。西姆(Syme)指出,圣哲罗姆是将李维同演说家科尔维尼乌斯(Messalla Corvinus)联系了起来确定的。见Ronald Syme,'Livy and Augustus',Havard Studies in Classical Philology,Vol.64(1959),40-41.
    2M.C.Howatson & Ian Chilvers ed.,op.cit.,P.314.
    1李维,《建城以来史.前言.卷一》,穆启乐(F.-H.Mutschler)、张强、付永乐、王丽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1页。
    2《李维〈罗马史〉选》,王敦书译,吴廷璆,雷海宗,张竹明校,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56-57页。
    3John Williams,' Letter:Gaius Cilnius Maecenas to Titus Livius(13B.C.)',Augustus,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72,P.134-135.
    4(古罗马)塔西陀:《编年史》,第225页。
    1Livy,ttsitory of Rome,V,41-42.
    2Seneca,Natural Questions,V,18.4.
    3John Williams,'Letter:Gaius Cilnius Maecenas to Titus Livius(13B.C.)',Augustus,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72,P.11.
    4Res Gestae Divi Augusti,19-21.
    5Livy,I,19.3;ⅩⅩⅧ,12.12.
    1李维:《建城以来史.前言.卷一》,第19页。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217页。
    3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8卷.论古典文学》,第284页。
    4李维,《建城以来史.前言.卷一》,第21页。
    5(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64页。
    1张广智:《“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载于《河北学刊》2003年1月第1期,第172页。
    2Karl Galinsky,op.cit.,P.282.
    1王焕生:《古罗马文学史》,第241-242页。
    2笔者在本节仅选取普罗佩提乌斯作为分析,是有缘由的。第一位诗人伽鲁斯,笔者曾在维吉尔一节中谈到,伽鲁斯既是奥古斯都的青年同窗,历任重职,同时又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本应详细论及,但由于其作品的失佚,给研究带来了困难。第二位诗人提布卢斯则属于麦塞勒文学团体的庇护之下,与奥古斯都的关系较为疏离,第四位诗人奥维德,笔者将在后面部分重点分析。故在极具罗马特色的爱情哀歌诗人中,笔者选取了普罗佩提乌斯来作分析。
    3李赋宁等主编:《欧洲文学史》(第一卷),第67页。
    1(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王焕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卷,22,9-10.,第79页;第四卷,1,125-126.,第359页。
    2E.H.Goddard,'Propertius,Cynthia,and Augustus',The Classical Review,Vol.37,No.7/8(Nov.,1923),P.154.
    3M.C.Howatson & Ian Chilvers ed.,op.cit.,P.452.
    4R.M.Ogilivie,op.cit.,P.130.
    5(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序第4页。
    1(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二卷.1,73-74.,第95页;第三卷,9,33-34..第273页。
    2(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二卷,34,65-66.,第223页。
    1(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二卷,10,3-24.,第125页。
    2(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三卷,9,1-6.,第271页。
    3(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二卷,16.37-40.,第147页。
    1(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三卷.7,1-4.,第261页。
    2(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三卷,13,1-4.,第291页。
    3(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三卷,13,47-50.,第293页。
    4Louise Adams Holland,'Aeneas-Augustus of Prima Porta',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78(1947),P.277.
    1(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三卷,4,1、9-14.,第251页。
    2(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三卷,18,15-16、31-34.,第313、315页。
    3(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四卷,1,59-60.,第355页。
    4Theodor Mommsen,op.cir.,P.123-4.
    1转引自L.A.MacKay,'Horace,Augustus,and Ode,I,2',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bilology,Vol.83,No.2(Apr.,1962),P.170.
    2肖四新:《理性主义的困惑与迷惘——古罗马文学精神论》,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57-65页。
    3(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73页。
    1Vitruvius,On Architecture,Book Ⅰ,Preface,1.
    2刚才提及的维图维乌斯(公元前80/70年-公元前25年)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师。他具有丰富的学识.曾在凯撒和奥古斯都手下担任军事工程师的职务,并写就了《建筑十书》。
    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56页。
    4M.L.W.Laistner,'The Obelisks of Augustus at Rome',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11(1921),P.265.
    5凯撒的计划包括:彻底重建共和国旧巴西利卡之一的森普罗尼亚巴西利卡(Basilica Sempronia,后称朱里亚巴西利卡)和埃米利亚巴西利卡(Basilica Aemilia)的复原;演讲台(Rostra)与元老院的搬迁,前者迁至广场两端中轴线上,后者移至新位,正面与埃米利亚巴西利卡相关联;在元老院背后,建一个凯撒个人的全新广场——朱里亚广场(forum Julium)],这是一个两侧由柱廊合围的狭长矩形空间,与元老院相邻。广场的尽端增建了一座庙宇,这是凯撒公元前48年在法萨卢斯战胜庞培以后,为纪念朱里亚家族保护神维纳斯而建。有些建筑虽然尚未完工,但可望在公元前46年落成,而另外一些建筑则在公元前44年可能尚未动工。
    6这句话被看作是奥古斯都对自己改造罗马成果的自夸之词。不过,却再次强调了大理石在奥古斯都时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些大理石,一块块地堆积出宏伟的罗马政治建筑和先进的民用设施;同时,那些庙宇和其他建筑细部中使用的白色闪光大理石,衬托在廊柱、甬路和内墙面的彩色大理石之中,奢华无限。
    1Diane Favro,'"Pater urbis":Augustus as City Father of Rome',Tbe fl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Vol.51,No.1(Mar.,1992),P.61.
    2Nepos,Articus,20.3.转引自 S.J.Harrison,'Augustus,the Poets,and the Spolia Opima',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39,No.2(1989),P.409.
    3建造意愿来自国家,或诸如元老院、城镇议会或行会这样的团体,或能够负担建筑的全部或部分费用的富人。他们的捐款经常以碑铭的形式被记载下来。建筑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贸易的赢利以及战争。
    4(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27页。
    5Res Gestae Divi Augusti,20.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63-5页。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63-5页。
    3Leicester B.Holland,'The Triple Arch of Augustus',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Vol.50,No.1(Jan.,1948),P.57.
    1由凯撒在公元前54年策划,但直至公元前26年才最后完工。
    2Diane Favro,'"Pater urbis":Augustus as City Father of Rome',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Vol.51,No.1(Mar.,1992),P.83.
    3Strabo,5.3.7.
    4(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70页。
    1Henry T.Rowell,'Vergil and the Forum of Augustu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62,No.3(1941),P.264.
    2《古罗马文明》,第28页。
    1(英)约翰·B·沃德—珀金斯:《罗马建筑》,吴葱、张威、庄岳译,中国建筑丁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2《古罗马文明》,第19页。
    1(意)麦尔克姆·科利奇:《罗马艺术鉴赏》,曹吉祥译,高国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
    2“当时建筑、雕刻方面流行的风格大体可分为四人,一为罗马本地,它融合伊达拉里亚和希腊传统,又融合了罗马的特色,其主要成就在肖像雕刻领域;而谈到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雕刻的综合体,例如神庙、广场建筑群之类,主要由希腊三:新古典,新古朴和希腊化。新古典提倡学习公元前5世纪鼎盛时期的和谐和理想化的风格;新古朴则更为强调复古,把仿效的目标放在更为质朴古拙的公元前6世纪;希腊化则是公元前3世纪以来的时新风格,华丽而又热烈。这三风格在共和末期都有采用.但奥古斯都对此却做了有较多倾斜的选择,在他看来,希腊化华而不实,应予避免;新古朴执意复古,学究气浓厚,缺乏帝国更新世代的气魄;因此他最中意的是新古典,力促此与罗马本地的流合二为一,形成新的帝国风格——奥古斯都风格。这种风格在奥古斯都广场和和平祭坛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见朱龙华:《罗马文化》,第135页。
    1《罗马艺术》,第58-9页。
    1据一些学者研究,手中可能还握有月桂枝.Allan Klynne,Peter Liljenstolpe,'Where to Put Augustus? A Note on the Placement of the Prima Porta Statu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121,No.1(Spring,2000),P.122.
    2Paul Zanker,op.cit.,P.189.
    1Paul Zanker,op.cit.,P.189.
    1R.H.巴洛:《罗马人》.第160页。
    2(美)理查·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人类身体与城市》,第119页。
    1Pliny,Natural History.
    1(美)理查·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人类身体与城市》,第120-1页。
    2Suna Gtlven,'Displaying the Res Gest.ae of Augustus:A Monument of Imperial Image for All',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Vol.57,No.1(Mar.,1998),PP.30-45.
    1Diane Favro,'"Pater urbis":Augustus as City Father of Rome',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Vol.51,No.1(Mar.,1992),P.71.
    1(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第337页。
    2Karl Galinsky,op.cit.,P.19.
    1Res Gestae Divi Augusti,3.
    2Velleius Paterculus,2.86.2.
    3Karl Galinsky,op.cit.,P.85.
    4(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6卷,853行,第163页。
    1参见Res Gestae Divi Augusti,26.3.
    2Horace,Odes,Ⅲ,3.1-4.Horace' s Complete Works,P.58.
    3(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27-8页。
    4(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65-6页。
    5Karl Galinsky,op.cit.,P.86.
    1(法)安·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第一卷),袁树仁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0页。
    2有关离婚方面的问题,可详见何立波:《古罗马女性离婚问题透视》,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6期,第41-46页。
    3E.H.Goddard,'Propertius,Cynthia,and Augustus',The Classical Review,Vol.37,No.7/8(Nov.,1923),P.153.
    4Dio,56.
    1(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25页。
    2“十二表法禁止贵族和平民通婚,经公元前445年的卡鲁列亚法废止;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不得通婚,此项禁止在西塞罗时已很少遵行,公元前18华优利法婚姻法复又明文废止;禁止元老院议员和他们的子孙同解放自由人,旅店主人的女儿、从事贩卖业的妇女等结婚,生来自由人也不得和演员、娼妓和开妓院的等从事卑贱职业的人通婚。但这些限制,次第废除。”见周枏:《罗马法》,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1Res Gestae Divi Augusti,8.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1页。
    3(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下),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第85、89页。
    4(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下),第321、324页。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3-4页。
    2(古罗马)塔西陀:《编年史》,第177页。
    3(古罗马)瓦罗:《论农业》,王家绶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卷引言。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65-6页。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2页。
    1Ovid,Tristia,Ⅳ,Ⅹ.The Poet' s Autobiography.
    2即穆提那战争。
    3Cicero,A Dialogue on Oratory.
    1Ovid,Amores Ⅲ,9.翻译按(古罗马)奥维德:《爱经全书》,曹元勇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1页。
    1(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第67页。
    2Ovid,Amores,Ⅲ,8.(古罗马)奥维德:《爱经全书》,第296页。
    3Ovid,Ars Amatoria,Ⅱ.(古罗马)奥维德:《爱经全书》,第80页。
    4Ovid,Ars Amatoria,Ⅰ.(古罗马)奥维德:《爱经全书》,第8、11-12页。
    1Ovid,Amores,Ⅲ,3.(古罗马)奥维德:《爱经全书》,第279页。
    2Ovid,Ars Amatoria,Ⅰ.(古罗马)奥维德:《爱经全书》,第38页。
    3Ovid,Ars Amatoria,Ⅱ.(古罗马)奥维德:《爱经全书》,第78页。
    1(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序第6页。
    1(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第376-377、378-379页。
    2(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第380页。
    3M.C.Howatson & Ian Chilvers ed.,op.cit.,P.388.
    4Duncan Fishwick,'Ovid and Divas Augustus',Classical Philology,Vol.86,No.1(Jan.,1991),P.36.
    1Horace,Odes,Ⅲ,24,35-36.Horace's Complete Works,P.82.
    2即按照“三子法”,多子女的父母享受优惠政策。
    1详见本文第三章第二节有关公元前18年的立法。
    2费贝(Phoebe)是朱里娅手下的自由奴,在朱里娅丑闻被揭发后,她自认有罪.白杀身亡。Dio,55.10.15-16.
    1R.M.Ogilivie,op.cit.,P.184.
    2Res Gestea Divi Augusti,8.
    1(古罗马)塔西陀:《编年史》,第25页。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68页。
    3Velleius Paterculus,2.89.4.
    4(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二卷,7,1-4.,第115页。
    5Dio,56.1-2.
    1名叫Thallus。 Ella Bourne,'Augustus as a Letter-Writer',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49(1918),P.54.
    2(古罗马)塔西陀:《编年史》,第335-336页。
    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第73页。
    1Paul Zanker,op.cit.,P.335.
    1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第38页。
    1Dio,59.7.1.参见 Duncan Fishwick,'On the Temple of Divus "Augustus"',Phoenix,Vol.46,No.3(Autumn,1992),P.232.
    2朱龙华:《意大利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3Mason Hammond,'The Sincerity of Augustus',Harvard Studies in Classical Philology,Vol.69(1965),P.139-162.
    1(古罗马)塔西陀:《编年史》,第5页。
    1Cicero,A Dialogue on Oratory.
    2Cicero,The Letters to His Brother Quintus.
    3Dio Cassius,Roman History.
    4Juvenal,Satires.
    5Livy,History of Rome.
    6Ovid in six volumes.
    7Pliny,Natural History.
    8Res Gestae Divi Augusti.
    9Seneca.,Natural Questions.
    10Strabo,Geography.
    11Velleius Paterculus,History of Rome.
    12Vergil,Georgics.
    13Vitruvius,On Architecture.
    1Horace" s Complete Works[M],J.M.Dent & Sons LTD,1911.
    2Selected Poems of Horace[M],New York:Walter J.Black,1947.
    1(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M],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
    2(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M],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3飞白:《古罗马诗选》[M],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4李维:《建城以来史.前言.卷一》[M],穆启乐(F.-H.Mutschler)、张强、付永乐、王丽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李维〈罗马史〉选》[M],王敦书译,吴廷璆,雷海宗,张竹明校,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
    6李雅书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上古史部分·罗马帝国时期(上)》[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M],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M],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9(古罗马)奥维德:《爱经全书》[M],曹元勇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M],黄宏煦主编,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1(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M],王焕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 朱古达战争》[M],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3(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M],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古罗马)塔西陀:《编年史》[M],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5(古罗马)维吉尔:《牧歌》[M],杨宪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6(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M],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17(古罗马)瓦罗:《论农业》[M],王家绶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M],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9(古罗马)西塞罗:《论神性》[M],石敏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James c.Anderson,jr.,Roman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2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X):The Augustan Empire(43BC-AD69)[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Donald R.Dudley,The civilization of Rome[M],New American Library,1960.
    4Karl Galinsky,Augustan culture:An Interpretive Introduc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5Marcel Le Glay & Jean-Louis Voisin & Yann Le Bohec & David Cherry,A history of Rome[M],Tr,by Antonia Nevill,Blackwell Publisher,1994(2nd Edition).
    6M.C.Howatson & Ian Chi lvers ed.,Oxfor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英)霍华森,希弗斯编:《牛津古典文学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英文版。
    7A.H.M.Jones,Augustus[M],London:Chatto & Windus,1970.
    8Peter Jones & Keith Sidwell Ed.,The world of Rome: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cul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9Donald Kagan,The Roman World,Problems in Ancient History(Volume Two)[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66.
    10Diana E.E.Kleiner,Roman Sculp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11Fergus Millar,The Emperor in the Roman World[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
    12Theodor Mommsen,A history of Rome under the Emperors[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6.
    13R.M.Ogilivie,Roman literature and society[M],Penguin,1980.
    14H.H.Scullard,From the Gracchi to Nero:A History of Rome from 133BC to AD68[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82(5th Edition).
    15William G.Sinnigen & Arthur E.R.Boak,A History of Rome to A.D.565[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77(6th Edition).
    16Ronald Syme,The Roman Revelution(60BC-14AD)[M],Oxford & New York:Oup,1939.
    17John Williams,'Letter:Gaius Cilnius Maecenas to Titus Livius(13B.C.)',Augustus[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72.
    18Gordon Williams,Change and decline-Roman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Empir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19Paul Zanker,The Power of Images in the Age of Augustus[M],tr.By Alan Shapiro,Michigan: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8.
    1《艾略特诗学文集》[M],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2(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比较文明研究》[M],夏克,李天纲,陈江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R.H.巴洛:《罗马人》[M],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法)安·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第一卷)[M],袁树仁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5(法)雷蒙·布洛克:《罗马的起源》[M],张泽乾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6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7(美)大卫·丹比:《伟大的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9(美)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M],台北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杜杉杉译,刘钦审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M],夏遇南,石彦陶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
    12古奇(G.P.Gooch):《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3郭长刚,倪华强:《古罗马智慧:传统与务实的典范》[M],台湾林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
    14摩塞司·哈达斯,时代—生活丛书编辑合著:《罗马帝国》[M],杨宗翰译,纽约:时代公司1979年中文版。
    15(英)理查德·詹金斯编:《罗马的遗产》[M],晏绍祥、吴舒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M],D.M.洛节编本,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意)麦尔克姆·科利奇:《罗马艺术鉴赏》[M],曹吉祥译,高国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苏)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M],王以铸译,三联书店1957年版。
    19(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20李赋宁等主编:《欧洲文学史》(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1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杨共乐:《罗马史纲要》[M],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23刘新成主编:《历史学百年》[M],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4刘文孝主编,杜巍副主编:《罗马文学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英)罗伯茨(Roberts,J.M.):《世界文明通史(第三卷):罗马与西罗马帝国》[M],周国强,刘向军,王开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全彩版。
    26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8卷.论古典文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M],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8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1版(1966年横排本)。
    30(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附:论趣味)》[M],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31(英)特维兹穆尔:《奥古斯都》[M],王以铸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2(英)约翰·B·沃德—珀金斯:《罗马建筑》[M],吴葱、张威、庄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3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M],唯真译,三联书店 1961年版。
    34(美)理查·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人类身体与城市》[M],黄煜文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
    35王焕生:《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M],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36王焕生:《古罗马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8《罗马艺术》[M],西班牙帕拉蒙出版社组织编写,崔鸿如等译,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9夏遇南:《罗马帝国》[M],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40(英)戴维·肖特:《罗马共和的衰亡》[M],许绥南译,赵立行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41(英)戴维·肖特:《奥古斯都》,杨俊峰译,赵立行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42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周枏:《罗马法》[M],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46《古罗马文明》[M],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朱龙华:《罗马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8朱龙华:《意大利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WilliamT.Avery,'Augustus and the"Aeneid"'[J],Classical Journal,Vol.52,No.5(Feb.,1957),PP.225-229.
    2J.P.V.D.Balsdon,'The Successors of Augustus'[J],Greece & Rome,Vol.2,No.6(May,1933),PP.161-169.
    3T.D.Barnes,'The Victories of Augustus'[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64(1974),PP.21-26.
    4Brian Bosworth,'Augustus,the Res Gestae and Hellenistic Theories of Apotheosis'[J],The fl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89(1999),PP.1-18.
    5Ella Bourne,'Augustus as a Letter-Writer'[J],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49(1918),PP.53-66.
    6Mark Edward Clark,'Spes in the Early Imperial Cult:"The Hope of Augustus"'[J],Numen,Vol.30,No.1(Jul.,1983),PP.80-105.
    7Diane Favro,'"Pater urbis":Augustus as City Father of Rome'[J],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Vol.51,No. 1(Mar.,1992),PP.61-84.
    8Duncan Fishwick,'Ovid and Divus Augustus'[J],Classical Philology,Vol.86,No.1(Jan.,1991),PP.36-41.
    9Duncan Fishwick,'On the Temple of Divus "Augustus"[J],Phoenix,Vol.46,No.3(Autumn,1992),PP.232-255.
    10Tenney Frank,'On Augustus' References to Horace'[J],Classical Philology,Vol.20,No.1(Jan.,1925),PP.26-30.
    11Tenney Frank,'On Augustus and the Aerarium'[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23(1933),PP.143-148.
    12Tenney Frank,'Augustus,Vergil,and the Augustan Elogia'[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59,No.1(1938),PP.91-94.
    13Robert J.Getty,'Romulus,Roma,and Augustus in the Sixth Book of the Aeneid'[J],Classical Philology,Vol.45,No.1(Jan.,1950),PP.1-12.
    14E.H.Goddard,'Propertius,Cynthia,and Augustus'[J],The Classical Review,Vol.37,No.7/8(Nov.,1923),PP.153-156.
    15Suna Güven,'Displaying the Res Gestae of Augustus:A Monument of Imperial Image for All '[J],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Vol.57,No.1(Mar.,1998),PP.30-45.
    16Andrew Wallace-Hadrill,'Image and Authority in the Coinage of Augustus'[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76(1986),PP.66-87.
    17Mason Hammond,'The Sincerity of Augustus'[J],Harvard Studies in Classical Philology,Vol.69(1965),PP.139-162.
    18S.J.Harrison,'Augustus,the Poets,and the Spolia Opima'[J],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39,No.2(1989),PP.408-414.
    19Louise Adams Holland,'Aeneas-Augustus of Prima Porta'[J],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78(1947),PP.276-284.
    20Howard Jacobson,'Horace and Augustus:An Interpretation of CARM.1.35'[J],Classical Philology,Vol.63,No.2(Apr.,1968),PP.106-113.
    21A.H.M.Jones,'The Imperium of Augustus'[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41,Parts 1 and 2(1951),PP.112-119.
    22Allan Klynne,Peter Liljenstolpe,'Where to Put Augustus? A Note on the Placement of the Prima Porta Statu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Tology,Vol.121,No.1(Spring,2000),PP.121-128.
    23M.L.W.Laistner,'The Obelisks of Augustus at Rome'[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11(1921),PP.265-266.
    24L.A.MacKay,'Horace,Augustus,and Ode,I,2'[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Togy,Vol.83,No.2(Apr.,1962),PP.168-177.
    25Paul Allen Miller,'Horace,Mercury,and Augustus,or the Poetic Ego of Odes 1-3'[J],The AmericanJournal of Philology,Vol.112,No.3(Autumn,1991),PP.365-388.
    26J.G.F.Powell,'Augustus and the Muses(Suetonius,Tiberius 21.4)'[J],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40,No.2(1990),PP.579-580.
    27Henry T.Rowell,'Vergil and the Forum of Augustu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62,No.3(1941),PP.261-276.
    28John J.H.Savage,'The Aurea Dicta of Augustus and the Poets'[J],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99(1968),PP.401-417.
    29Kenneth Scott,'Tiberius' Refusal of the Title "Augustus",[J],Classical Philology,Vol.27,No.1(Jan.,1932),PP.43-50.
    30L.R.Shero,'Augustus and His Associates'[J],Classical Journal,Vol.37,No.2(Nov.,1941),PP.87-93.
    31Chester G.Starr,'Horace and Augustu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Vol.90,No.1(Jan.,1969),PP.58-64.
    32Ronald Syme,'Livy and Augustus'[J],Harvard Studies in Classical Philology,Vol.64(1959),PP.27-87.
    33Lily Ross Taylor,'Livy and the Name Augustus'[J],The Classical Review,Vol.32,No.7/8(Nov.,1918),PP.158-161.
    34Lily Ross Taylor,'The Worship of Augustus in Italy during His Lifetime '[J],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51(1920),PP.116-133.
    1蔡丽娟:《奥古斯都统治的文学回响——以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为例》[J],载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48-50页。
    2蔡丽娟:《李维史学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3郭小凌:《古代的史料和世界古代史》[J],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第86-93页。
    4郭小凌:《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36-39、50页。
    5郭小凌,祝宏俊:《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J],载于《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第117-127页。
    6何立波:《古罗马女性离婚问题透视》[J],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6期,第41-46页。
    7黄洋:《奥古斯都的形象塑造与皇帝的权威》[N],载于《文汇报》2004年6月13日,第8版。
    8肖四新:《理性主义的困惑与迷惘——古罗马文学精神论》[J],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57-65页。
    9杨共乐:《罗马精神觉醒的政治表现》[J],载于《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16页。
    10张广智,《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J],载于《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第108-113页。
    11张广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J],载于《探索与 争鸣》1995年12月,第39-41页。
    12张广智:《春天的哀怨:凯撒的3月15日》[J],载于《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第20-21、7页。
    13张广智:《“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J],载于《河北学刊》2003年1月第1期,第170-17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