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徘徊于行政监管与私人诉讼之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证监会权责失衡、核准制实然与应然脱节以及保荐人民事责任规制上实体与程序双重缺失,我国保荐人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证券市场,表现出鲜明的“重行政、轻民事”的传统。对行政执法的片面倚重,对司法介入的刻意的、事实上的抑制,给投资者利益保护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也是保荐人制度困境的根源。作为保荐人制度困境的消解器,无论是行政监管还是私人诉讼,都不得不面对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在私人诉讼问题上,我国引入美国式证券集团诉讼将面临司法的局限性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个人自治与司法能动主义、诉讼经济与滥诉的危险等一系列内在冲突。保荐人制度应有价值的实现根源于制度环境的配合与改进,保荐人制度的出路,则根源于在行政监管与私人诉讼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即所谓“两条腿走路”、“公私并举”。尽管在我国转型期的当下,行政监管与私人诉讼各自都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但各自可完善的空间以及相对合理的完善路径依旧是存在的:完善行政监管制度设计、理性借鉴德国投资者典型诉讼法以及构建行政监管与私人诉讼间的制度对接。
China's sponsor system fails to play its due value because of three reasons:there is imbalance between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SRC);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the Approval System are disconnected; the entity and the procedure of sponsor's civil liability regulation are both absent.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is showing a distinctive tradition of'stressing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despising civil legislation'. The one-sided reliance on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and the deliberate and factual inhibition of judicial intervention have brought numerous problems to protecting investors' interests and to developing the securities market, and have caused plight for the sponsor system. As tools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sponsor system,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and private action both have to face their own inherent limitations. As for private action, China brought in U.S.-style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facing a series of internal conflicts between judicial limitations and protection of investors'interests, between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judicial activism, and between action economy and lawsuit abuse.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the sponsor system is rooted in coordin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of the sponsor system shall seek an appropriate balancing point between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and private action, which is the so-called'walking with two legs'and'developing both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Despite that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and private action are faced with a series of their own problems, there is still room and relatively reasonable route for improvement: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system, to rationally learn from "The Law of the Model Litigation for Investors'in Germany and to construct a bridge between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and private action.
引文
9谈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专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12):114115.
    10邹光祥.券商质疑通道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2-8-26.
    112003年上半年的新股业绩统计数字显示,当年上市新股加权平均每股利润仅为0.0026元,远远低于上年度上半年市场整体0.123元的平均水平。新上市的46家公司中有20家业绩出现下滑,整体业绩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7%,其中惠泉啤酒和中科合成中期净利润降幅达70%以上,南方航空甚至还出现了巨额亏损。李骇.通道制寿终?[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1008/1625468248.shtml.2007-6-10.
    122004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就实施《暂行办法》有关事项发出通知,明确了首批保荐代表人参加胜任能力考试的资格标准,并规定保荐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市场情况,通道制将予以废止。但足通道制并没有立立即即退出,而是并行发挥作用,直至2005年年初才被证券业协会发布通知彻底废止。
    13《证券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发行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依法采取承销方式的,或者公开发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实行保荐制度的其他证券的,应该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机构担任保荐人。”
    (?)李亮.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我国证券市场核心功能的缺陷及再造之理论考察[J].证券法律评论[C].第三卷.法律出出版社.2003(10):165.
    15何进.我国证券市场保荐人制度完善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129.
    16党玺.保荐人责任问题法律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7中国证刚监业协会编.证券发行与承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27.
    18王海东.我国保荐人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10).
    19目前保荐代表人的签字费高达几十万元;《管理办法》对保荐代表人最重的行政处罚为撤销保荐代表人资格与证券市场禁入。
    20同前引16.
    21李有星,徐晓琼.论证券发行上市中保荐人职责制度的完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
    22香港联合交易所和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有着比较相似的规定,如保荐人充当交易所和上市公司之间主要的沟通渠道;定期检查发行人的营运表现以及财务状况;当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和公司制定的盈利预测出现重大差异时,协助董事决定是否将这类情况加以公布;为上市公司提供持续的具体指导,使上市公司能够遵守交易所的持续信息披露规则。而中国大陆要求保荐人督导发行人履行规范运作;有效执行并完善内控制度、保障关联交易公允性和合规性的制度;督导发行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持续关注发行人募集资金的使用、投资项目的实施等承诺事项:持续关注发行人为他人提供担保等。
    23何进.我国证券市场保荐人制度完善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谈萧.香港保荐人制度最新修订述评[N].证券市场导报.2005(4);前引21.
    24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149.
    25伏军.我国证券市场转轨时期保荐制度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10).
    26《管理办法》第41条规定:保荐机构应当建^健全工作底稿制度,为每一项目建立独立的保荐工作底稿。保荐代表人必须为其具体负责的每一项目建立尽职调查工作日志,作为保荐工作底稿的一部分存档备查;保荐机构应当定期对尽职调查工作日志进行检查。保荐工作底稿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整个保荐工作的全过程,保存期不少于10年。《管理办法》第38条规定:保荐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荐工作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保证保荐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保荐业务部门负责人、保荐代表人、项目协办人及J其他保荐业务相关人员勤勉尽责,严格控制风险,提高保荐业务整体质量。
    27杨健.我国证证券发行保荐制度的宏观绩效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282010年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仅为1.05%。
    29《管理办法》第68条,中国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3个月到12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俗称采取“冷冻期”监管措施。
    30第192条: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或者不履行其其他法定职责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任职资格或者证券从业资格。保荐代表人显然属于这一条款中的责任人员。
    31见《管理办法》第67条、第68条。
    32第75条: 对中国证监会采取的监管措施,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提出申辩的,如有充分证据证明下列事实且.理由成立,中国证监会予以采纳:(一)发行人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故意隐瞒重大事实,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二)发行人已社证券发行募集文件中做出特别提示,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三)发行人因不可抗力致使业绩、募集资金运用等出现异常或者未能履行承诺;(四)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持续督导期间故意违法违规,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主动予以揭示,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五)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其他情形。
    33见《管理办法》第54条、第56条、第57条。
    34这如果算是“副作用”,也不能算是“坏的副作用”。
    35至于事实上如何保证保荐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具备此种专业胜任能力,则是保荐机构及其人员资格准入的问题,其其中处于制度与利益核心的保荐代表人的资格准入问题是目前各方关注的重点。
    36我国会计师与律师执业中对同时接受委托的项目数量限制无任何规定,而保荐代表人同一期间最多只能推荐两家企业。
    37英国的保荐制度是“终身”制,只要证券在市场交易,发行人就要始终聘请保荐机构;马来西亚是接力式的保荐,证券上市满一年后,公司应聘请其其他合资格的中介机构继续担任公司的保荐人,后者的最短期限是5年:香港新修订的保荐人制度,对独立财务顾问的任期未作明确规定,但是明确要求保荐人的责任足终身制,即只要发行人证券还在市场上交易,就必须一直聘请保荐人承担保荐责任。
    38不过持续督导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间接强化了责任约束,可以间接有利十根本问题的解决。
    39彭世平.刍议建立:中国刨业板他律型注册制发行上市制度[J].南方金融.2005(10);熊锦秋.我国创业板须推行注册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9(70);彭世平.中国创业板他律型注册制发行上市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6).
    40李开元.证券管理法规新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10):144.
    41宋哓燕.证券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9(4):98.
    42郭峰.证券欺诈行为民事责任调研报告[J].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法治[C].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339.
    43独立规制机构,又称独立监管机构、独立管制机构。独立规制机构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各类独立规制委员会(Independent regulatory commision)。我国理论界多数学者习惯于采用独立规制机构,而该概念又为日本学者所创设。
    44谈萧.保护保荐人[J].法人.2005(12).
    45李旭.保荐代表人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4):27.
    47郭峰.虚假陈述证券侵权赔偿[M].法律出版社.2003(8):37.
    R. Kabir, Securities Market Regulat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ding suspension and insider trading restriction, Datawyse Publishing House, Maastricht,1990.转引自宋晓燕.证券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9(4):20.
    G.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Regulation, Volume 2,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1,转引自宋晓燕.证券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9(4):20.
    50陈岱松.论对证券市场的适度监管[J].证券法律评论[C].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10):183.
    51赵锡军.论证券监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65.
    52[美]卡塔琳娜·皮斯托,许成钢.不完备法律理论——种概念行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上)、(下)[J],比较(第3、4辑).中信出版社.2002(11,12).
    53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2001(5).
    54赵万一主编.证券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3):22.
    55雷驰.用信义义务框架规制金融创新——证券诉讼的制度功能反思[J].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法治[C].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351.
    56同前引 50.
    55徐听.法律的私人执行[J].法学研究.2004(1).
    59David L. Shapiro, Class Actions:The Class as Party and Client,73 Notre Dame L. Rev.913.924(1998).转引自[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从历史、文化、实务的视角[A].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4):200.
    60邵颖波.股市的公道社哪里?[N].经济观察报.2001(10.1-10.8).
    61任自力.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变革透视[J].环球法律评论.2007(3).
    62薛永慧.代表人诉讼抑或集团诉讼——我国群体诉讼制度的选择[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5).
    63[日]小岛武司.自律性社会与正义的综合体系[A].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6):166.
    64章武生,杨严炎.群体诉讼的价值与功能[J].法学评论.2007(5).
    65正是遵从传统理论和讲求理论体系完整的习惯,决定了大陆法系国家群休诉讼制度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相对缓慢。在英美法系国家,代表人诉讼是在生产衡平法中产生的制度,集团诉讼又是在代表人诉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实用主义是英美法系各国奉行的理念,在有现实需要的情况下,突破传统思维进行实践操作和制度设置所面临的阻力相对较小。所以英美法系各国在代表人的授权方式、判决效力的扩张、突破传统诉讼理论等方面,走得更远。
    (?)See Lon L.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92 Harv L. Rev.353(1978)以下相关论述分别参见该文:P365,P263,P396,P398.转引自耿利航.群体诉讼与司法局限性——以证券欺诈民事集团诉讼为例[J].法学研究.2006(3).
    65苏力.最高法院、公共政策和知识需求[J].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c].法律出版社.2004(1):128.
    68邵明.民事诉讼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47.
    69杜要忠.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程序规则及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2007(7).
    70章武生等著.外国群体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法律出版社.2009(11):126.
    7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册[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741.
    72王福华.集团诉讼存在的理由——关十普通法集团诉讼目的论的研究[J].当代法学.2008(11).
    73任自立.证券集团诉讼:是“潘多拉之盒”吗?[J].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法治[C].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390.
    74郭雳.证券集团诉讼的功用。与借鉴——一个基于现实的批判性解读[J].证券法苑[C].法律出版社.2010(6):180.
    75同前引 61.
    76章武生.论群体一性纠纷的解决机制——美国集团诉讼的分析和借鉴[J].中国法学.2007(3).
    (?)]同前引61。
    78范健,王建文著.证券法[M].法律出版社.2010(3):433.
    79同44引,P110.
    80[日]河本一郎、大武泰南著.证券交易法概论[M].侯水平,译.法律出版社.2001(3):310-313.
    81刘连煜著.新证券交易法实例研习[M].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4(9):32-37.
    82陈岱松.论美英证券监管体制之新发展[J].河北法学.2006(1).
    83 See Richard O. Faulk, Armageddon through Aggregation? The Use and Abuse of Class Actions in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In Charies E. F. Rickett and Thomas G. W. Telfer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llaulller3'Access to Justice,2003.转引自钟瑞华.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初探[J].环球法律评论.2005(3).
    84韩国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学术及实务界就展开了关于证券集团诉讼机制利弊的讨论,反对引进集团诉讼的言论一度占据舆论上风,后来由于有总统卢武铉的鼎力支持,立法机关的态度才发生了改变。参见汤欣.私人诉讼与证券执法[J].清华法学.2007(3);权赫在.证券集团诉讼的研究:韩国的经验[J].河北法学.2007(2).
    85l同前引 70,P148.
    86章武生,张大海.论德国《投资者典型诉讼法》[J].环球法律评论.2008(3).
    87同上引.
    88肖建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国为中心的比较法考察[J].中国法学.2007(5)
    89[日I]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198.
    90同前引88.
    [1]刘云亮主编.证券法学[M].南海出版社.2007(4)
    [2]刘黎明.证券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3]谈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专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12)
    [4]中国证监业协会编.证券发行与承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
    [5]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
    [6]李开元.证券管理法规新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10)
    [7]宋晓燕.证券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9(4)
    [8]郭峰.虚假陈述证券侵权赔偿[M].法律出版社.2003(8)
    [9]赵锡军.论证券监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
    [10]赵万一主编.证券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3)
    [11][日]小岛武司.自律性社会与正义的综合体系[A].陈刚等译.法律出版.2006(6)
    [12]邵明.民事诉讼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
    [13]章武生等著:外国群体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法律出版社.2009(11)
    [1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册[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
    [15]范健,王建文著.证券法[M].法律出版社.2010(3)
    [16][日]河本一郎、大武泰南著.证券交易法概论[M].侯水平译.法律出版社.2001(3)
    [17]刘连煜著.新证券交易法实例研习[M].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4(9)
    [18][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
    [19][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从历史、文化、实务的视角[A].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4)
    [20]吴志攀主编.市场转型与规则嬗变-WTO条件下中国证券市场法制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完善建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21]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22]于莹.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9).
    [23]陈岱松.证券上市监管法律制度国际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
    [24]李东方.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5]金泽刚.证券市场监管与司法介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李亮.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我国证券市场核心功能的缺陷及再造之理论考察[J].证券法律评论[C].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3(10)
    [2]何进.我国证券市场保荐人制度完善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
    [3]党玺.保荐人责任问题法律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4]李有星,徐晓琼.论证券发行上市中保荐人职责制度的完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
    [5]伏军.我国证券市场转轨时期保荐制度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10)
    [6]杨健.我国证券发行保荐制度的宏观绩效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7]彭世平.刍议建立中国创业板他律型注册制发行上市制度[J].南方金融.2005(10)
    [8]熊锦秋.我国创业板须推行注册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9(70)
    [9]郭峰.证券欺诈行为民事责任调研报告[J].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法治[C].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
    [10]谈萧.保护保荐人[J].法人.2005(12)
    [11]陈岱松.论对证券市场的适度监管[J].证券法律评论[C].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10)
    [12][美]卡塔琳娜·皮斯托,许成钢.不完备法律理论——种概念行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上)、(下)[J],比较(第3、4辑).中信出版社.2002(11,12)
    [13]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2001(5)
    [14]雷驰.用信义义务框架规制金融创新——证券诉讼的制度功能反思[J].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法治[C].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
    [15]徐听.法律的私人执行[J].法学研究.2004(1)
    [16]朱羿琨,陈楚钟.集团诉讼与系统性偏袒之矫正——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案的博弈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7]胡永庆.证券欺诈民事赔偿案件中集团诉讼模式之构建[J].比较法研究.2004(4)
    [18]任自力.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变革透视[J].环球法律评论.2007(3)
    [19]章武生.论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机制——美国集团诉讼的分析和借鉴[J].中国法学.2007(3)
    [20]薛永慧.代表人诉讼抑或集团诉讼——我国群体诉讼制度的选择[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5)
    [21]章武生,杨严炎.群体诉讼的价值与功能[J].法学评论.2007(5)
    [22]Lon L.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92 Harv L. Rev.353(1978)
    [23]耿利航.群体诉讼与司法局限性——以证券欺诈民事集团诉讼为例[J].法学研究.2006(3)
    [24]苏力.最高法院、公共政策和知识需求[J].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C].法律出版社.2004(1)
    [25]王福华.集团诉讼存在的理由——关于普通法集团诉讼目的论的研究[J].当代法学.2008(11)
    [26]任自立.证券集团诉讼:是“潘多拉之盒”吗?[J].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法治[C].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
    [27]郭雳.证券集团诉讼的功用与借鉴——一个基于现实的批判性解读[J].证券法苑[C].法律出版社2010(6)
    [28]陈岱松.论美英证券监管体制之新发展[J].河北法学.2006(1)
    [29]钟瑞华.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初探[J].环球法律评论.2005(3)
    [30]汤欣.私人诉讼与证券执法[J].清华法学.2007(3)
    [31]权赫在.证券集团诉讼的研究:韩国的经验[J].河北法学.2007(2)
    [32]章武生,张大海.论德国《投资者典型诉讼法》[J].环球法律评论.2008(3)
    [33]肖建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国为中心的比较法考察[J].中国法学.2007(5)
    [34]李仕春.案例指导制度的另一条思路--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的有限适用[J].法学.2009(6)
    [35]徐钝.司法能动主义概念之界定[J].法治论丛.2010(7)
    [1]张晓晶.保荐人责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4)
    [2]王海东.我国保荐人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10).
    [3]彭世平.中国创业板他律型注册制发行上市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6).
    [4]李旭.保荐代表人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4)
    [5]刘剑波.我国证券保荐人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建议[D].海南大学.2010(6)
    [1]邹光祥.券商质疑通道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2-8-26.
    [2]李骇.通道制寿终?[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1008/1625468248. shtml.2007-6-10.
    [3]谈萧.香港保荐人制度最新修订述评[N].证券市场导报.2005(4)
    [4]邵颖波.股市的公道在哪里?[N].经济观察报.2001(10.1-10.8)
    [5]林彦.上市保荐制度中保荐人的民事责任分析.[EB/OL]http://www.fszj fy.gov.cn/ program/article.jsp?ID=19922.2006-12-22.
    [6]杜要忠.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程序规则及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2007(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