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养老服务模式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已成为全球人类社会十大长期风险之首。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作为全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苏州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苏州市采取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和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养老服务模式,在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苏州养老还存在家庭居家养老功能减弱、社区养老体制不健全、政府购买力不足,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速度等问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苏州现行的养老服务模式,分析了现行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在借鉴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做法基础上,根据社会福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政府责任理论,结合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实际,提出了增加服务项目,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政府加强引导,扩大社区养老规模、完善养老服务政策,积极发展机构养老、建立多元化体制、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提高养老服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等进一步完善苏州养老服务模式的思路和建议。
The population ageing is a general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It hasbecome a top of risks all over the world.China is the only country which has more than100million aging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The ageing population problem also hasbecome very difficult, which Suzhou government and society must face. Facing theincreasingly serious aging situation, Suzhou taken home endowment service mode,community endowment service mode and institution endowment service model ofmultiple endowment service mode,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meeting the oldpension service demand, improve the elderly life quality. However, there are Suzhouendowment home family endowment function abate, community endowment system isnot sound, the government purchasing power shortage, pension agency irrationalallocation of resources, pens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can't keep up with thespeed of aging population problems. This paper adopt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firstexamines Suzhou current endowment models, the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challenges, finally,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an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ocialwelfare, public goods theory,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theory, puts forward some ideas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Suzhou endowment service model: increase the serviceproject,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of family endowment,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government's guidance, expand community endowment scale, perfect endowmentservice policy,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agency endowment, establish a diversifiedsystem, promote community endowment service industrialization, improve the old-ageservice team standardize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引文
①梅芳.关于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和对策的研究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1(10).
    ②高岩,李玲.机构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1(7).
    ①桑永旺.国外养老服务经验可鉴[J].社会福利.2006(11).
    ①桑永旺.国外养老服务经验可鉴[J].社会福利.2006(11).
    ①忠观.人口科学辞典[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234.
    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③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1.
    ④侯志阳.困境与出路:管窥居家养老[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4).
    ⑤全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2008)
    ②陈立周.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本质——兼论对中国社会福利实践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①王虹.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探析公共教育改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②文姚丽.我国医疗保障中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8).
    ③张利平.论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J].新视野,2005.(2).
    ①王良桢.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调查——以苏州市为例[J].实践与探索.2012(18).
    ①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委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年苏州人口发展回顾与启示》.2008.
    ①马广奇.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5(7).
    ①葛素红.中国养老模式问题探讨[J].二理论观察,2007.3:86.
    ①张良礼.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明[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6-7.
    ②苏州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苏州. www.sz.js.cn.2007.
    ③苏州市沧浪区退管中心.沧浪区企业退体人员问卷调查.2009.
    ②王孜.沧浪区虚拟养老院成全国标杆[N].姑苏晚报.2012-10-16(3)
    ①陈震.苏州市城市养老模式的创新性研.[D].苏州大学.2009年.
    ①宋言奇.苏州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结项报告.2011.
    ②陈震.苏州市城市养老模式的创新性研.[D].苏州大学.2009年.
    ③陈震.苏州市城市养老模式的创新性研.[D].苏州大学.2009年.
    ①王辅贤.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EB/OL].中国人口信息网.2004.10.www.cpirc.cn.
    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①王良桢.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调查——以苏州市为例[J].实践与探索.2012(18).
    ②王瑜.本周聚焦:社会化养老困局何以破解?[N].工人日报.2011-10-30(3)
    ③王瑜.本周聚焦:社会化养老困局何以破解?[N].工人日报.2011-10-30(3).
    ④参考徐晓明.苏州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养老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①昆山市民政局.昆山社区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和探索.[EB/OL].苏州民政局网.2012-11-20.
    ①宋言奇.苏州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结项报告.2011.
    ①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②苏州市老龄办.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EB/OL].苏州民政局网.www.mzj.suzhou.gov.cn.2009.
    ①陈敏.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②根据:投入5亿元苏州今年新增6000张养老床位.名城新闻网.2012-5-2文中数据测算.
    ③2012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预计2012年苏州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04.3亿元.
    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探索——以苏州市区为例[D].苏州大学.2009年.
    ⑤石波涛.关于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建议.[EB/OL].苏州民政局网.http://www.mzj.suzhou.gov.cn.2011-1-11.
    ①苗景秀.关于新形势下“居家养老"的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6).
    ②陈淑君,刘芳.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
    ③苗景秀.关于新形势下“居家养老"的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6).
    ①黄丽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常州市为例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②王美景,宋言奇.苏州市社区养老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2010(12).
    ①石波涛.关于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建议[EB/OL].苏州民政局网.http://www.mzj.suzhou.gov.cn.2011-1-11.
    ②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①黄丽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常州市为例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②耿亚男,宋言奇.城市老龄化时代社区养老的新路径——基于苏州地区的实地调研期[J].上海城市管理.2011(11).
    ①耿亚男,宋言奇.城市老龄化时代社区养老的新路径——基于苏州地区的实地调研期[J].上海城市管理.2011(11).
    ②黄丽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常州市为例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洪如林主编.人口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竞能主编.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5、忠观.人口科学辞典[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6、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江苏省老龄协会:江苏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8、冯贵山,袁缉辉.维系居家养老是国际社会的共识[M].中国的养老之路.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9、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10、李竞能主编.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白支涛.城市养老问题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3).
    2、程伟.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思索[J].中国民政,2007(4).
    3、王良桢.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调查——以苏州市为例[J].实践与探索.2012(18).
    4、王美景,宋言奇.苏州市社区养老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2010(12).
    5、廖敏,张蕾.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市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的调查与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6、韩家新.有关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3).
    7、赵晓华:《苏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群生活质量调查及健康促进对策》[J].《江苏卫生保健》,2000(2)(增刊).
    8、桑永旺,国外养老服务经验可鉴[J],社会福利,2006(11).
    9、张利平.论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J].新视野,2005(2).
    10、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2).
    11、王俊霞.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J].求实.2003(3).
    12、熊必俊,发展社区助老事业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J]市场与经口分析,1999(3).
    13、侯志阳.困境与出路:管窥居家养老[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
    14、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15、张良礼.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明[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16、高岩,李玲.机构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1(7).
    17、陈立周,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本质——兼论对中国社会福利实践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8、王虹.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探析公共教育改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19、文姚丽,我国医疗保障中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8).
    20、葛素红.中国养老模式问题探讨[J].二理论观察.2007(3).
    21、曹东勃.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都市养老模式的转变[J].中州学刊.2009(3).
    22、朱明元.关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4).
    23、耿亚男,宋言奇.城市老龄化时代社区养老的新路径——基于苏州地区的实地调研期[J].上海城市管理.2011(11).
    24、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5、梅芳.关于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和对策的研究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1(10).
    26、许华岑.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对城市养老模式的探索[J].四川省情.2007(6).
    1、彭湘红.城市机构养老服务的供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李娟.云南省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06年.
    3、黄丽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常州市为例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陈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探索——以苏州市区为例[D].苏州大学.2009年.
    5、陈震.苏州市城市养老模式的创新性研.[D].苏州大学.2009年.
    6、杨雯雯,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廖成丽,论我国城乡统筹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D].南昌大学.2010年.
    8、张静.人口老龄化与老龄服务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黄丽珍,完善我国城市养老机构服务标准的必要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1、徐晓明.苏州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养老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2、李红英.社会化养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作——对青岛市市南区的个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王孜.沧浪区虚拟养老院成全国标杆[N].姑苏晚报.2012-10-16(3).
    2、王瑜.本周聚焦:社会化养老困局何以破解?[N].工人日报.2011-10-30(3).
    3、李松涛.1.53亿老年人该如何老有所养,居家养老能否破解老龄化难题[N].中国青年报.2008.3.17.
    1、王辅贤.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EB/OL].中国人口信息网.www.cpirc.cn.2004.10.
    2、吴来苏.对未来中国养老模式的思考[EB/OL].全国老龄办.中国社会保障网.www.cnss.cn.2008.
    3、石波涛.关于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建议.[EB/OL].苏州民政局网.www.mzj.suzhou.gov.cn.2011.
    4、昆山市民政局.昆山社区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和探索[EB/OL].苏州民政局网.www.mzj.suzhou.gov.cn.2012.
    5、苏州人口公众查询信息系统[EB/OL].10.32.56.7/SZRK/zjgrk.
    6、孙惠忠.欧洲归来谈发展——荷兰、德国先进养老经验的本土化启示[EB/OL].苏州民政局网.www.mzj.suzhou.gov.cn.2012.
    1、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3、《苏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4、《苏州市发展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
    5、《苏州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
    6、苏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苏州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补充意见》
    7、阎立市长在苏州市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2011(12).
    1、苏州市沧浪区退管中心:沧浪区企业退体人员问卷调奄,2009.
    2、苏州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江苏省统计局.2007.
    3、宋言奇.苏州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结项报告.2011.
    4、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委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课题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年苏州人口发展回顾与启示》.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