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地方外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地方外交在国家外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晚清外交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非常奇特的现象。它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外交行政体制,由南、北洋大臣体制和省外交体制三个分体制构成。该体制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各种复杂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担负着处理地方外交事务的重要职责,成为中国外交史上地方外交发展的顶峰。它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与晚清政府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具有深刻的内、外部原因。本文旨在从整体上描绘晚清地方外交的大致轮廓,揭示促其发展的内、外原因,探讨它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分析它在晚清外交和近代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本文共分为10个部分。
     绪论部分陈述了选题意义,回顾和分析了目前史学界对晚清地方外交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不足之处。该部分还对地方外交的概念作了针对性的解释和说明。
     主体部分由8章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章探讨了地方外交权的演变,重点阐述了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的发展情况。从外交权限、授权范围、权力适用事务及中央的监督和控制四个方面陈述了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的扩张。从中央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产生的影响阐述了清末新政后地方外交权受到的限制,由于地方的抵制和清王朝的迅速灭亡,这些措施收效不大。本章还从条约制度、华夷观念等四个主要方面分析了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扩张的原因。第二章探讨地方外交行政体制。该体制由南、北洋大臣体制和省外交体制三个分体制构成,以南、北洋大臣和洋务局的演化为主线分别考察了该三个分体制的演变过程。从内、外部关系两个方面考察了各要素是如何联系在一起,促成该体制运作的。第三章重点探讨了督抚衙门、关道、洋务局和交涉使司等主要的地方外交机关的设置、权限、职责或经费等情况,对处于政权最基层的县的外交权责也作了简单介绍。第四章考察了清政府对地方外交官的培养、选用和管理举措,以量化分析法探讨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第五章阐述和分析了各主要省份的交涉费情况。第六章对中外约章关于地方外交礼仪的有关规定作了归纳和分析,指出专门的地方外交礼仪的制定既是晚清地方外交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晚清外交近代化趋势发展的标志。中外双方经常在地方外交礼仪问题上产生争论或争执,但彼此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不同。地方官十分重视外交礼仪的作用,把其作为抵制列强索取约外外交特权,发展中外关系的重要辅助手段。第七章结合地理因素、民众观念和地方官的对外态度三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地方外交各地差异的主要外在表现。第八章对庞杂的地方交涉事件作了归类,分析了地方官处理各类交涉事件的态度和方式等。
     在对晚清地方外交进行了上述考察后,对其在晚清外交和近代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作了分析,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The local diplomacy plays a great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diplomacy of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This is one of the main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diplomacy of the late Qingdynasty, Also,it is one peculiar phenomen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plomcay history.The local diplomacy after the first Opium War has set up a complete administrative system,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Nanyang and Beiyang minister sub-administrative systems and the provincial ones. All the ingredients gather together by kinds of relations,and take on the arduous task of coping with tremendous foreign-related-affairs.The local diplomacy of the late Qingdynasty is the toppest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 Chinese local diplomacy history.Its prosperit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s.The artical below will depict roughly its whole profile,analyse the factors which give rise to this phenomenon, probe the major matters that it reflects and reveal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s.
     The artical comprises ten parts, including the "preface" and the"end".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al,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on this topic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strategy. The innovations and shortages will also be narrated in this part. In order to make it clear, the meaning of the "local diplomacy" is explained generally.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al is composed of eight chapters. Chaper 1 probes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the local diplomatic authority, the situation after the first Opium War is stressed.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40s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the diplomatic power of the local governors'expanded greatly. From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ok many measures to control and limit this power, but did not achieved much.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local diplomatic administrtive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its elements.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power limitation,the responsibility, the fund, or some other aspects of the chief diplomatic agencies,such as the governor's Yamen,Guandao, Yang Wuju, will b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In additon, the diplomatic duty of the counties will be introduced briefly. The forth chapter elaborates and analyses the drilling select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local diplomatic officials. By way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this chapter prob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he chief diplomatic officals of some provinces. The collecting and paying ways and amounts of the funds for the local diplomacy of some provinces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e fifth chapter.Chapter 6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local diplomatic ceremonies ruled by the treaties.The setting of the ceremonies is one of the main marks of the developing of the local diplomacy and the tendency to modernization of the diplomacy of the late Qingdynasty.In a period after the second Opium War,because the Qing government did not issue the treaties in time,the local officials did not know the rules about the ceremonies,some of them did not use properly. With the deeping of their diplomatic knowledge and the issue of the treaties,the local officials pay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eremonies.There are great disparities of the diplomacy among different areas.The main causes are the geographic factors,economic development an conventions.The outer performances caused by these three factor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seventh chapter.The numbers of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are immense,but they can be classified nine kinds,they are affairs about the trade,the religion,the rescue,the justice,etc.The last chapter will do this job.
     In the end,the artical analyses the status in and the impact on the diplomacies of the late Qingdynasty and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By this research on the diplomacy of the late Qingdynasty,we get some lessons,such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resolve appropriately the allocation of the diplomatic authority,and so on.
引文
①(英)尼科松(Harold Nicolson)著;眺伟译:《外交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24页。
    ②李子欣著:《美国宪法》,国立政治大学出版委员会,1970年,第291页。
    ①解维汉选编:《中国衙署会馆楹联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①(英)萨道义、(英)戈尔-布恩著,杨立义译:《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页。
    ②引自周鲠生著:《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505页。
    ③陈体强著:《中国外交行政》,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89页。
    ①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涉外人员素质修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编:《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重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7—149页。
    ②可以参考本文第三章第三、四节和第四章相关内容。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102页。
    ④梁启超著:《李鸿章传》,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⑤樊百川认为“夷务”即“外国的侵略及由此引起的中外战争和交涉”;“夷务”或“洋务”一词的根本字义,就是“外国侵略事情”及由此产生的清政府的“因应”,包括“抵抗应战、谈判、签订条约,和各种事件、事情的交涉。”它有时候“还被引申为‘中外交涉’或‘中外关系’一类词语的同义语。”[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4—5、33页。]也有人认为“夷务”不是指一般性的事务,而是特有说指,意在侧重对诸“夷”的防范、羁縻;“洋务”的本意也不是指“涉外事务”。(杨宗亮、韩晓华:《“洋务”及总理衙门辨正》,《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第128—129页。)
    ①见《学术史回顾》。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794页。
    ③转引自(日)新将命著;胡青心译:《领导能力》,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①蒋贤斌:《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53页。
    ①吴义雄:《清末广东对外交涉体制之演变》,《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第74—75页。
    ②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6页
    ③高超群:《外务部的设立及清末外交制度的改革》,见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7—228页。
    ④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5—186页。
    ⑤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6—319、346—348页。
    ①蒋贤斌:《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54页。
    ②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③陈体强:《中国外交行政》,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99页。
    ④蒋贤斌:《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578、580页。
    ⑤陈元惠:《从临安开广道的设立看云南的近代外交》,《学术探索》,2004年第3期,第96页。
    ⑥刘伟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5页。
    ①崔志海:《日俄战争时期的上海外交》,《史林》,2005年第2期,第66—75页。
    ②熊秋良:《李鸿章与白齐文事件—兼论李鸿章处理涉外事件的原则和方法》,《安徽史学》,1999年第2期,第58—59页。
    ③王开玺著:《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0—230页。
    ①胡宗山著:《政治学研究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5页。
    ①黎虎著:《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5—90页。
    ①《诸藩十一·唐》,《大日本史》(第242卷),转引自黎虎著:《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17页。
    ②《清会典》,中华书局,1991年,第39卷,第354页。
    ③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254页。
    ④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159页。
    ①张凤岐著:《云南外交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9页。
    ②毕沅:《续资治通鉴》(第1册),团结出版社,1996年,第584页。
    ③其原文是:“朝觐,大夫之私觌,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觌,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觌,何为乎诸侯之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6—87页。这段话的意思是随同君主出使他国的臣子,不能被着君主与出使国的君主有往来,否则便是对原君主的不忠不义行为。
    ④转自毛佩琦:《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39页。
    ⑤梁廷枏著;骆驿、刘骁校点:《海国四说》,中华书局,1993年,第166页。
    ⑥佐佐木正哉著:《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道光十四年文书,第10件。
    ⑦佐佐木正哉著:《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道光十四年文书,第20件。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52页。
    ②(美)明恩溥著;舒扬等译:《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书海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③《论外交治本之法》,《外交报》,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五日,癸卯第十五号,第49期,第2页。
    ①《奕訢桂良文详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8页。
    ②《张之万奏请将交涉事件交应宝时综理一节仍应交该督抚督同该臬司筹办》(同治十年三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4-006-13-001。
    ③《甘督左宗棠奏俄新交涉请暂由新疆主办片》,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第1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④《联、张两大臣分任西藏交涉》,《申报》(第90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110页。
    ⑤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卷24,第56页。
    ①《增祺奏周冕前在旅顺所订暂约已作废折》(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杨儒庚辛存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
    ②《清实录》(第58册),《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七),中华书局,1987年,卷486,第429页。
    ③《盛宣怀致宁鄂督署电》(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廿六日),王尔敏,陈善伟编:《清末议订中外商约交涉》(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④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第71页。
    ①《谕陆建瀛开导文酋毋妄投文件并遣人赴津》(道光三十年四月十八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1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1972年,第28页。
    ②《穆彰阿等为请转告英使再议进城并不可擅来天津覆陆建瀛咨文》,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5页。
    ③《各国通商事务应送广东钦差大臣查办》(咸丰四年六月五日),广西师范大臣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④《廷寄》,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347页。
    ①《王有龄致吴煦函》(1860年5月25日),天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0—221页。
    ②《廷寄》;《何桂清王有龄奏借兵不允恐相句结南北皆危可否俯准照办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6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933、1946页。
    ①《张之洞致伦敦罗(丰禄)钦差、华盛顿伍钦差、东京李(盛铎)钦差电》(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末刻发),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31页。
    ①《外务部员外郎辜汤生陈言内政宜申成宪外事宜定规制并请降谕不准轻改旧章创行新政呈》(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军原),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10页。
    ②《两江总督张人骏致锡良等电》(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补遗》,《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第59页。
    ③《改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修改朝廷礼仪委员会的报告》,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刘心显、刘海岩译:《1901年美国对华外交档案有关义和团运动暨辛丑条约谈判的文件》,齐鲁书社,1984年,第146页。
    ①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4685—4686页。
    ②《派载泽等分赴东西洋考察政治谕》(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页。
    ③《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光绪三十二年)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74页。
    ④《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军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4页。
    ⑤《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光绪三十二年)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74页。
    ⑥《附宪法大纲暨议院法选举法要领清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 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8页。
    ①候宜杰整理:《清末督抚答复厘定地方官制电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76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1—80页。
    ②候宜杰整理:《清末督抚答复厘定地方官制电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76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1—80页。
    ③《总司核定管制大臣奕劻等奏续订各直省官制情形折附清单》(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06—508页。
    ①《东三省总督锡良致周树模点》(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补遗》,《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第52页。
    ②《湖广总督瑞澂致各省督抚电》(宣统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补遗》,《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55页。
    ③《东三省总督锡良致周树模点》(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补遗》,《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第52—63页。
    ④《各直省官制先由东三省开办俟有成效逐渐推广谕》(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10页。
    ①《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东三省设立职司官制及督抚办事要纲》(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1年,第80—85页。
    ②《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1—352页。
    ①(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中 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238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1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52—54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79页。
    ④《交涉》,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4页。
    ⑤杨宗彩修、刘训瑺纂:《民国闽清县志》(第5卷外交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2274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30页。
    ③《陕甘总督崧奏甘肃设立洋务局并派员办理片》,《申报》(第74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873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7页。
    ⑤《裁并通商大臣酌应办事宜折》(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50页。
    ⑥《陈明广东洋务情形并委蒋泽春兼办片》(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6页。
    ①(英)戈尔—布恩主编;杨立义等译:《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03、311页;(德)奥本海著;(英)劳特派特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上卷,平时法第2分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77页。
    ①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465页。
    ②《美股问答节略薄》,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24册),2005年,第9917页。
    ③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42页。
    ⑤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42页。
    ⑥《论外交治本之法》,《外交报》,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五日。
    ①《论外交治本之法》,《外交报》,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五日。
    ②孙建民著:《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③嵇黄等纂:《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一),浙江书局,1882年,第293卷。
    ④戴震疏证;郭璞注;扬雄撰:《輶轩使者绝代语译别国方言》,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6年,第18页。
    ②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③《清实录》(第42册),《文宗显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第145卷,第549页。
    ④《长芦盐政文谦等奏接见英美通事官询明来意折》(咸丰四年九月初二日军录),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5页。
    ⑤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⑥《议复兼摄通商大臣折》(同治元年六月初六日),曾国藩著;廖海延、唐增烈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四),岳麓书社,1995年,第2358页。
    ①《附件二:抄录英使为新设总理衙门实深欣慰事照会》,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89页。
    ②《附件三:抄录法使为新设总理衙门不胜欣悦事照会》,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91页。
    ①(英)季南著;许步曾译:《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4页。
    ②《奕訢桂良文详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6页。
    ③《巴夏礼文》,转自(英)季南(E. V. C. Kiernan)著;许步曾译:《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9页
    ④(英)季南(E. V. C. Kiernan)著;许步曾译:《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8—29页。
    ⑤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第1辑),重庆正中书局,1982年,第128页。
    ①《英使威妥玛函》,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886页。
    ②《奕訢桂良文详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总第2676页。
    ③《奕訢桂良文详奏总理衙门未尽事宜拟章程十条呈览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总第2715页。
    ④石之瑜著:《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新论·政治文化与心理分析》,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第194页。
    ⑤《法署使伯洛内照会》,宝鋆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820页。
    ①《法股问答节略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2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11300页。
    ②《奕訢桂良文详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9页。
    ③《美股问答节略》,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20册),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7998页。
    ④《美股问答节略》,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21册),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8519页。
    ①(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②《江西牙厘请照旧经收折》,曾国藩著;李翰章、李鸿章编纂:《曾国藩全集·奏稿》(3),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第907页。
    ①(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①《论中央集权之流弊》,《东方杂志》,1904年第1卷第7期,第148—149页。
    ②何茂春著:《中国外交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3—134页。
    ③《明良论四》,龚自珍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5页。
    ④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转自胡大泽编著:《美国的中国近现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①《上谕二》,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2381页。
    ②《耆英奏吴淞口外英船全数驶出仆鼎查来文业已照覆折》,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2451页。
    ③《英大臣照请派耆英赴粤共商通好事宜》(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01-011-01-021。
    ④《上谕耆英作为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查办事件两江总督著璧昌署理》、《廷寄》,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2605、2626页。
    ①《耆英又奏请派各口办事人员并请将咸龄留于江苏委任折》,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2741—2742页。
    ②《耆英又奏通商事竣即行起程回任并将未尽事宜赶紧筹办片》,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2769—2770页。
    ③《廷寄 二》、《上谕》,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6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2810—2811、2815—2816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第56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第64页。
    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奏南洋及长江通商各口如何设官管理折》(抄件1862年8月20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6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7页。
    ④《何桂清奏胪陈办理通商机宜八条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311页。
    ①《接知两江总督接办现管五口通商事务之照会》(咸丰九年二月八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64—1931》(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②孔昭明:《清史列传选》,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第281页。
    ③孔昭明:《清史列传选》,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第281—282页。
    ①《附录廷寄筹商曾国藩兼摄通商大臣等事》(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九日附薛焕原折),曾国藩著;廖海延、唐增烈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四),岳麓书社,1995年,第2363页。
    ②《附录廷寄筹商曾国藩兼摄通商大臣等事》(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九日附薛焕原片),曾国藩著;廖海延、唐增烈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四),岳麓书社,1995年,第2365页。
    ③《议复兼摄通商大臣折》(同治元年六月初六日),曾国藩著;廖海延、唐增烈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四),岳麓书社,1995年,第2358—2360页。
    ④《附录廷寄饬筹长江通商大臣驻所事》(同治元年八月二十三日),曾国藩著;成晓军、罗镇岳等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五),岳麓书社,1995年,第2579页。
    ⑤《南洋通商大臣一缺仍请裁撤折》(同治二年六月十二日),曾国藩著;韩长耕、成晓军等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六),岳麓书社,1995年,第3438—3440页。
    ⑥《上谕》,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2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570页。
    ①《清实录·穆宗实录》(四),中华书局,1987年,卷137,第230页。
    ②《上谕 马新贻著充办理通商大臣》、《廷寄》,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7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447页。
    ③《奕訢等又奏上海通商大臣关防应否令曾国藩接受片》、《上谕魁玉著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宝鋆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074页。
    ④钱实甫:《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页。
    ⑤《两江总督何璟兼署理通商事务大臣希转行知照》(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7页。
    ⑥《两江总督张树声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希行知照》(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六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4页。
    ①钱实甫认为,同治元年江苏李鸿章兼任通商大臣时,已有南洋通商大臣的名称,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三联书店,1958年,第293页。
    ②《总署奏折附件一南北洋通商大臣及总税务司呈送报纸消息》(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10合订),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51页。
    ③《上海通商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咨呈总署有关美国派驻各口领事名单》(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对外关系史料》,1997年,第8—9页。
    ④《奕訢等奏曾国藩咨送同文馆学生五名加以考试请照章给予中书学政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6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379页。
    ①《清实录·穆宗实录》(七),中华书局,1987年,卷348,第586页。《奉谕两江总督李宗义著充办理通商事务大臣之照会>(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②昆冈等修:《大清会典·光绪朝》(第2册),《大清五朝会典》(第17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100卷,第910页。
    ③《海运南槽议》(嘉庆九年),包世臣著:《中衢一勺》,广陵书社,2006年,第1卷,第1页。
    ①《奕訢桂良文祥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6页。
    ②《奕訢等又奏恒祺请留京天津通商大臣请于崇厚崇纶内简放片》、《上谕》,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81—2682、2691页。
    ③《奕訢桂良文祥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6—2677页。
    ①《毛昶熙奏敬陈管见请裁三口通商大臣折》,宝鋆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3117页。
    ②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76页。
    ③《毛昶熙奏敬陈管见请裁三口通商大臣折》,宝鋆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3117—3118页。
    ①《奕訢等奏遵议毛昶熙请撤三口通商大臣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3160-3163页。
    ②《廷寄》,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3163—3164页。
    ③《总署奏折附件一 南北洋通商大臣及总税务司呈送报纸消息》(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10合订),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51页。
    ④《835总署致南北洋通商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函》(同治十年二月初一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92页。
    ⑤昆冈等修:《大清会典·光绪朝》(第2册),《大清五朝会典》(第17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100卷,第910页。
    ①《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前大学士李鸿章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38—342页。汪林茂编著:《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336页。
    ①《奕訢桂良文祥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8页。
    ②《上谕》,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92页。
    ③《请派瑞璋兼办洋务片》(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
    ④《札司道讲求洋务》(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23页。
    ①《奉天将军赵尔巽覆荻原总领事与道台同品应按约章办理照会》,王彦威,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3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086页。
    ②《闽省交涉案件廷搁未办希查明速结由》(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24—10—002。
    ③《附考查奉天省情形单》,徐世昌著:《退耕堂政书》(第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卷,第11页
    ④《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①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总署奏底汇订》(第1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第10页。
    ①郑怀义、张建设著:《皇叔载涛》,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349页。
    ②《奕訢桂良文祥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6页。
    ①《总署收江西巡抚沈葆桢文》(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43—44页。
    ②《总署收上海通商大臣薛焕文》(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49页。
    ③《会议政务处奏覆核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员缺折》,《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59—260页。
    ①《浙江按察使荣铨为查办黄岩教案事致浙江洋务局移会》(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2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906—907页。
    ②《浙江布政使恽祖翼为速饬处州府保护教士事致浙江洋务总局移会》(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2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911页。
    ③《川东道宝芬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893页。
    ④《会奏调员湘办洋务折》,谭泽闿等编:《谭文勤公(钟麟)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20卷,第7页,总第1215页。
    ⑤《辽阳州禀州属交涉局暂附巡警并请派于令仍兼巡警帮办由》(光绪三十二年九月),辽宁 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盈局字,1620号。
    ①《札司道讲求洋务》(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23页。
    ②《福建全省洋务局总局洋务交涉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19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7950页。
    ③《皖抚札委三司督办交涉》,《申报》(第90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614页。
    ④《杭州城内日本商人与居民大哄案余闻之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浙江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页。
    ⑤《会议政务处奏覆核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员缺折》,《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59-260页。
    ①《上谕》,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92页
    ①《据英国照会湖南岳州府民人殴打英官一案咨行查覆由》(同治四年十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11—01—004。
    ②《咨送福、厦二口新派委洋务各员清折》(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保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0—001—02—010。
    ③《会议政务处奏覆核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员缺折》,《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59—260页。
    ④《奕訢等奏洋务交涉繁剧谨拟内外兼顾章程呈览折》、《内外兼顾章程三条》,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3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076—1078页;《外务部奏变通本部司员外用章程折》,《政治官报》(第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①《奕訢等奏英使卜鲁士照会山东各省六事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1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96—104页。
    ②《奕訢等奏议覆刘蓉西安城固教堂拨地抵还情形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797页。
    ③《嗣后遇有各国交涉务按条约认真办理并严饬所属地方官一体遵行》(同治元年一月),《禁令缉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1—31—009—01—014。
    ④《总署奏请申明各国条约饬令各省照办折》,王彦威篡,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1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69页。
    ⑤《奕訢桂良文祥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7页。
    ⑥昆冈等修:《大清会典·光绪朝》(第2册),《大清五朝会典》(第17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卷100,第910—911页。
    ①《福建巡抚英桂咨呈总署造送同治七年春夏两季福建中外交涉事件清册》(同治八年五月初一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台湾对外关系清末台湾洋务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29页。从实际执行看,并非所有的的交涉事件都造册咨呈总理衙门。寻常事件,无关紧要的,有时并未造册呈送。《江苏交涉英国已未结案》(同治四年三月——同治十二年三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01—01。
    ②《烟台有人私挖金矿请确查严禁由))(同治七年五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2—01—001。
    ③《照覆英使湖南岳州民人殴打英官一案现已行查由》(同治四年十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11—01—002。
    ①《辽阳交涉委员于冲汉报辽阳商埠彼此警察权限》,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光绪三十二年十月,盈局字,第1620号。
    ①《札铁政洋务局改设六科定名洋务局》(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一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6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51页。
    ②(英)伯尔考维茨(N. A. Pelcovits)著;陈衍、江载华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页。
    ①李振华辑:《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四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15页。
    ②《议复兼摄通商大臣折》,曾国藩著;廖海延、唐增烈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四),岳麓书社,1995年,第2359页。
    ③《奕訢等奏预筹修约请饬各将军督抚大臣各抒己见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120页。
    ④《英署使威妥玛给奕訢照会》,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4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542-1543页。
    ①邓瑞本、章深:《广州外贸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70页。
    ②黄序鹓著:《海关通志》,共和印刷局,1921年,第3页。
    ①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38页。
    ②蔡渭洲编著:《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第62页。
    ③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国立编译馆,1937年,第59页。
    ④中荔著:《十三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⑤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国立编译馆,1937年,第360页。
    ⑥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国立编译馆,1937年,第360页。
    ①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②本节只是以督抚作为代表说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外交权问题,并非仅仅局限于督抚,对将军、驻藏大臣、参赞大臣等高级官员也有论述。
    ③赵晓春:《发达国家外交决策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④ Snyder,Bruck and Sapin:Foreign Polivy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Free Press,1962, P.57.
    ①(美)詹姆斯·多尔蒂等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501页。
    ①《直隶总督裕禄奏陈遵旨妥办交涉事件各情折》(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2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817页。
    ②《山西巡抚胡聘之奏为谢赐总署大臣兼陈晋省交涉情形折》(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2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828页
    ③《同治朝东华录》,第65卷,第29页。《李鸿章致戈登札》,金毓黻等编辑:《太平天国史料》,中华书局,1955年,第317—318页。
    ④《法署使伯洛内照会》,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820页。
    ⑤《恭亲王奕訢等奏为法国来照情词叵测并现在办理情形折》(同治五年七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549页。
    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总署奏底汇订》(第1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第14页。
    ①萨道义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室译:《外交实践指南》,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370—371页。
    ②劳特派特编:《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平时法,第2分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委员会出版,1954年,第343页。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51页。
    ④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114页。
    ⑤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88页。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114—115页。
    ②《明谊奏与俄方议妥塔尔巴哈台一案以茶叶抵补三年付清折》、《明谊又奏塔尔巴哈台一案大局已定备调伊犁官兵应毋庸议片》、《廷寄》,中华书局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3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134—1138页。
    ③《明谊奏议定塔尔巴哈台赔偿条约照旧通商折》,中华书局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162—1163页。
    ④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⑤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7页。
    ⑥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145页。
    ①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398—1399页。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631页。
    ③《增祺奏周冕前在旅顺所订暂约已作废折》(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杨儒庚辛存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年,第233—234页。
    ①徐世昌著:《退耕堂政书》(第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6卷,第1页。
    ②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第3685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第346页。
    ②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③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香港友联书报发行公司,1968年,第95页。
    ① E. V. G. Kiernan:British Diplomacy in Chian,1880 to 188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9, P.30-31.
    ②转自季南著;许步曾译:《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1页。
    ③张明林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点评李鸿章》,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④《外务部员外郎辜汤生陈言内政宜申成宪外事宜定规制并请降谕不准轻改旧章创行新政呈》(光绪三十三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10页。
    ⑤《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六日附清单),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63页。
    ⑥《直督李鸿章奏请饬各省讲求条约遇有交涉事件勒限办结片》,王彦威篡,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1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37—138页。
    ①《外务部员外郎辜汤生陈言内政宜申成宪外事宜定规制并请降谕不准轻改旧章创行新政呈》(光绪三十三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10页。
    ②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三联书店,1959年,第293—297页。
    ①《两广总督衙门幕职尊章分科办事衔名表》,《政治官报》(第2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561页。
    ②《总司核定官制大臣奕劻等奏续订各直省官制情形折附清单》,(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军原),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06页。
    ③《署粤督咨呈宪政编查馆设立幕职分科办事文附章程员名单》,《政治官报》(第2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559—560页。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第3355页。
    ①刘锦藻纂:《清朝续文献通考》,第134卷,职官二十,商务印书馆,1955年。
    ②刘锦藻纂:《清朝续文献通考》,第134卷,职官二十,商务印书馆,1955年。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5页。
    ④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43页。
    ①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42页。
    ②《薛焕奏南洋通商专设大臣鞭长莫及请即裁撤折》,宝鋆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1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46—247页。
    ③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总署奏底汇订》(第3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第1201页。
    ④《附薛焕原折》,曾国藩著;廖海廷、唐增烈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四),岳麓书社,1995年,第2363页。
    ⑤《南洋通商大臣一缺仍请裁撤折》(同治二年六月十二日),曾国藩著;韩长耕、成晓军等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六),岳麓书社,1995年,第3439页。
    ⑥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1—164页。
    ①刘锦藻纂:《清朝续文献通考》,第134卷,职官二十,商务印书馆,1955年。
    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2册),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17卷,第11—1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5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809页。
    ③《奉天将军赵尔巽覆荻原总领事与道台同品应按约章办理照会》,王彦威,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99卷,第8—9页。
    ④《都兴阿等奏遵旨覆议牛庄改设道员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861页。
    ⑤黄国盛著:《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⑥《奕新等奏拟裁山海关监督改设海关道以一事权折》,宝鋆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839页。
    ①《议山海关改设道员事宜三条》,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975页。
    ②《收两广总督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35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6页。
    ③《收两广总督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35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9页。
    ④《收粤海关监督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35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2页。
    ⑤《李如松奏民心不可失修攘计宜定并应缮军政修吏治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950页。
    ⑥《奕訢等奏议覆李如松海关道员慎用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959—2961页。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⑦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①《咨送九江口及各属交涉洋人案件清册由》(同治七年闰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03-01-002。
    ②《江汉关一百二十三结交涉各国已未结案件清册由》(光绪十八年五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123-03-001。
    ③ China Matitime Customs: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转自樊百川著:《清季的洋务新政》(第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574页。
    ①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5页。
    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50页。
    ②《滇省新设巡道兼管关务遵查事宜折》(十月初八日),岑毓英撰:《岑襄勤公奏稿》,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28卷,第50页。
    ③《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50页。
    ④《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六日附清单),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第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63页。
    ⑤《论办理交涉》,《申报》(第46册),上海书店,1984年,第305页。
    ⑥《论交涉之机视乎应酬》,金匮阙铸、补斋辑:《皇朝新政文编》(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55页。
    ②《福建外交志》,福建通志局编纂:《福建通纪》(第2册),大通书局,1968年,第767页。
    ①《许应骙片》,《申报》(第62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117页。
    ②《酌拟应办事宜六款折》(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马新贻著;王锡蕃校,谭钟麟刻:《马端敏公奏议》,闽浙督署校刊,光绪甲午冬月,第7卷,第18页。
    ③《中外交涉汇志》,李振华辑:《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四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170页。
    ④关于近代广东省的地方外交体制,还可以参考吴义雄的《清末广东对外交涉体制之演变》(《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和张晓玮的《晚清广东地方的对外交涉》(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⑤《新设洋务公所委员会办片》,刘坤一著;欧阳辅之编:《刘忠诚公奏疏》,宣统元年已酉九月雕,第13卷,第54页。
    ⑥《广州拟派粮道专办寻常交涉》(光绪七年四月二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7页。
    ⑦根据《中美往来照会集》记载:光绪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各国驻广州领事接到王姓候补道员照会,称他已被督抚札委会办洋务局,已于该月二十一日到局办公。据此,光绪十年十
    ①《札司道讲求洋务》(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23页。
    ②《洋务处改交涉局办法》,《申报》(第103册),上海书店,1986年,1909年11月24日。
    ③经济学会:《广东全省财政说明书》,第47页。
    ④《洋务处改交涉局办法》,《申报》(第103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374页。
    ⑤《奏请安庆省城设立洋务局刊刻关防并委员俟三年准予保奖抄录清折呈阅》(光绪十三年五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4-003-05-001。
    ①《桂抚沈秉成奏龙州设洋务局办理通商事宜折》,王彦威、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366页。
    ②经济学会:《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1915年,第42页。
    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4568页。
    ④杨家声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外事志》,巴蜀书社,2001年,第11页。
    ⑤光绪七年二月九日,巴县有禀文同时呈递军宪、督宪、洋务局和川东道。(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页。)光绪十八年一月十二日,四川洋务局通饬各县等查反洋人揭贴。(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2页。)
    ⑥《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一书引《锡良遗集》(第465页)认为四川洋务局由锡良于光绪三十一年设立。(见第352页)此有误。查《锡良遗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中华书局,1959年)第465页有《委陈玉麟充当洋务局总办片》:“川省年来商务教案交涉日繁,近复驻渝各国领事常来往省垣,商榷事件,该局至关重要。”,这说明洋务局已经存在。可见,四川洋务局并非由锡良奏请设立,时间也不是光绪三十一年。
    ⑦《片送黑龙江奏设交涉局员薪水原文查照办理由》(光绪二十四年一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72-02-001。
    ①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21—23页。
    ②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51页。
    ③《张汝梅奏为设立洋务局专司交涉事片》(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90年,第96页。
    ④《札委设立铁政洋务局兼管铁路矿务事宜》(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5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02页。
    ⑤《札铁政洋务局改设六科定名洋务局》(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一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6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51页。
    ⑥《贵州巡抚庞鸿书奏洋务局员分别请奖折并单》,《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第318号,第12页。候清泉:《贵州近现代人物资料续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贵阳市会员联络处出版,2001年,第16—17页。
    ①《设立教案局片》(光绪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2—143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8页。
    ③《松寿奏为成立洋务局以专办交涉事宜片》(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150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30页。
    ⑤《陕甘总督崧奏甘肃设立洋务局并派员办理片》,《申报》(第74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873页。
    ①《咨外部为西藏议设交涉等局并附办事草章》,许广智、达瓦编著:《西藏地方近代史资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9页。
    ②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29—35页。
    ③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51页。
    ①《奏派随员办理交涉各折片抄稿咨呈由》(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72-05-019。
    ②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1989年,第264页。
    ③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289页。该章程亦可参考王铁涯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04—905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6页。
    ②《塔尔巴哈台设中俄交涉局》,《申报》(第95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90页。
    ③上海市文献委员会编:《上海外交史话》,上海市文献委员会,1948年,第3页。徐润著《上海杂记》所记有所不同,该书记,光绪十九年,沪道就设立了洋务署。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22页。
    ①《奉天将军赵附奏哈尔滨设立蒙旗交涉局办理词讼交涉遇有各国官商赴蒙游历采买并先报明发给执照片》,王克敏、杨辉、孙乃绍著:《光绪丁未(三十三年)交涉要览》(下篇一),第2607—2608页。
    ②《东省徐等咨蒙旗交涉局作为中外民事交涉办法已准俄领与铁路公司承认文》,王克敏、杨辉、孙乃绍著:《光绪丁未(三十三年)交涉要览》(下篇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2615—2618页。
    ③陈璚修;王棼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勳续纂;齐耀珊重修;吴庆坻重纂:《民国杭州府志》,上海书店,1993年,第174卷,交涉,第5页。
    ①《历代官制简释》,1976年,第105页。
    ②《奉天交涉总局章程》,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三日。
    ③《札铁政洋务局改设六科定名洋务局》(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一日),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全集》(第2册),中国书店出版,1990年,第105卷,第30—31页。
    ④经济学会:《广东全省财政说明书》,第52页。
    ⑤李澍田主编;潘景隆等整理:《吉林史志·吉林公署政书》,吉林文史出版社,第68页。
    ⑥《交涉研究所成立》,《申报》(第93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394页。
    ⑦经济学会:《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1915年,第45—46页。
    ①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51-54页。
    ②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第13卷·外事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③《黑龙江奏设交涉经费由地租项下开支咨令按年造报由》(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号:01-16-072-02-007。
    ④《奏请安庆省城设立洋务局刊刻关防并委员俟三年准予保奖抄录清折呈阅》(光绪十三年五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4-003-05-001。
    ⑤《咨外部为西藏议设交涉等局并附办事草章》,许广智、达瓦编著:《西藏地方近代史资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9页
    ①刑永福主编,《明清档案通览》编委会编:《明清档案通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第233页。
    ②李澍田主编,潘景隆等整理:《吉林史志·吉林公署政书》,吉林文史出版社,第68页。
    ③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市志》(第1卷,总类),西安出版社,1996年,第71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30页。
    ⑤《铁路矿务归交涉局经理片》(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整理:《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年,第205页
    ⑥《铁路矿务归交涉局经理片》(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整理:《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年,第205页。
    ①《奉天交涉总局章程》(光绪三十三年三月),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
    ②邓实辑:《光绪壬寅(廿八年)政艺丛书》(中篇),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781页。
    ③邓实辑:《光绪壬寅(廿八年)政艺丛书》(上篇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463页。
    ④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68—369页。
    ⑤《浙省定购交涉要览》,《申报》(第90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588页。《饬发交涉要览》,《申报》(第92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18页。
    ⑥《奉天交涉总局章程》(光绪三十三年三月),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
    ⑦《札铁政洋务局改设六科定名洋务局》(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一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6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51页。
    ⑧王治秋在其文集中提到《禀函底稿》,此稿不见书者姓名。他认为:“从往来禀告中看,系由四川洋务局派至天津刺探军情者。”此稿“起甲午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闰五月二十二日止,有给洋务局禀报‘捷字’一至十四号,及其他有关函件。”王治秋著:《王治秋文博文集》,国家文物局编,1997年,第416页。
    ⑨《江西洋务局详议进贤县条陈责成绅耆保教章程禀》,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 (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402—1403页。
    ①《札铁政洋务局改设六科定名洋务局》(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一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6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51页。
    ②《札铁政洋务局改设六科定名洋务局》(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一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6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51页
    ③《奉天交涉总局章程》(光绪三十三年三月),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
    ④李振华编:《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宣统二年—三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174卷,第1273页。
    ⑤陈璚修;王棼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勳续纂;齐耀珊重修;吴庆坻重纂:《民国杭州府志》,上海书店,1993年,第174卷,交涉,第7—8页。
    ⑥《札司道讲求洋务》(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24页。
    ⑦《奉天交涉总局章程》(光绪三十三年三月),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
    ⑧《收南洋大臣周馥电得悉美国总统之女一行由小吕宋抵沪特派洋务局道员会同照料事》(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二册菲律宾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第244页。
    ①《闽浙总督松寿为发放英国教士游历护照并妥为保护事致洋务局札文》(宣统二年四月初六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历史档案》,历史档案杂志社,2002年第4期,第76页。
    ②《奉天交涉总局章程:改拟奉天交涉局规则》(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六日),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
    ①《咨外部为西藏议设交涉等局并附办事草章》,许广智、达瓦编著:《西藏地方近代史资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0页。
    ②《复福建交涉事多耽搁》(光绪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371页。
    ③《附考查奉天省情形单》,徐世昌著:《退耕堂政书》(第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卷,第11页。
    ④《闽省交涉案件延搁未办希查明速结由》(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24-10-002。
    ①《闽省交涉案件廷搁未办希查明速结由》(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24-10-002。
    ②《请撤福州通商局所有福州府交涉事宜应按照广州府及他处通商口岸章程办理由》(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24-013。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0页。
    ④《附考查奉天省情形单》,徐世昌著:《退耕堂政书》(第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卷,第11页。
    ⑤《札司道讲求洋务》(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24页。
    ⑥郑贞来译:《英国蓝皮书考察江西全省播告》(卷下),湖北洋务译书局,第18页
    ①《陈明广东洋务情形并委蒋泽春兼办片》(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全集》(第1册),中国书店,1990年,第16卷,第14页。
    ②不同文献对经费(本文所论及的所有经费)的记载有时不同,对差别之处,本文尽量作了注释说明。
    ③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财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104页。
    ⑤经济学会:《山西全省财政说明书》,第24页。
    ⑥原文所记数目如此。经济学会:《河南全省财政说明书》,第35页。
    ⑦《黑龙江奏设交涉经费由地租项下开支咨令按年造报由》(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东三省俄、日交涉》,《地方交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馆藏号:01-16-072-02-007。
    ①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26页。
    ②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33页。
    ③经济学会:《江苏全省财政说明书》,1915年,第19页。
    ④刘锦藻纂:《清朝续文献通考》,第145卷,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587页。
    ⑤《湖广总督陈夔龙奏筹定洋务局的款请作正开销片》,《政治官报》(第2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48页。
    ⑥经济学会编:《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第42页。
    ⑦根据陕西巡抚升允所奏,光绪二十八年该省洋务局成立时,交涉事务较简,故该局常年经费为银6000两,盖房及购置器具等费用为12000两。(《升允片》,《申报》(第73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318页。)与《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所记有所差别。
    ⑧经济学会编:《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第1页。
    ①经济学会编:《广东全省财政说明书》,第47-57页。
    ②《奏请安庆省城设立洋务局刊刻关防并委员俟三年准予保奖抄录清折呈阅》(光绪十三年五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4—003—05—001。
    ③从其他年份看,光绪二十六年该局经费似应为11091,而不是1091两。《第八十五表福建省历年本省行政费分析》,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下),大东图书公司,1977年,第573页。
    ④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57页。
    ⑤《黑龙江奏设交涉经费由地租项下开支咨令按年造报由》(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72—02—007。
    ①经济学会:《广东全省经济说明书》,第51—52页。
    ②《交涉费》,经济学会:《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第1页。
    ③汪士仁编:《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67—70页。
    ④经济学会编:《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第43页。
    ⑤经济学会编:《广东全省财政说明书》,第47、51页。
    ⑥《湖广总督陈夔龙奏筹定洋务局的款请作正开销片》,《政治官报》(第2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48页。
    ⑦《借给各教士银两并洋务局常年用款请动厘金作正开支片》(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八日),锡良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104页。
    ⑧《湖广总督陈夔龙奏筹定洋务局的款请作正开销片》,《政治官报》(第2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48页。
    ①《山东洋务局核议地方官接待外人礼节详文》(光绪二十八年),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第11—15页。
    ①《总司核定管制大臣奕劻等奏续订各直省官制情形折附清单》(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06页。
    ②《各直省官制先由东三省开办俟有成效逐渐推广谕》(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10页
    ①《谕设东三省总督巡抚》,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3卷,第24页。
    ②《新设东三省总督饬议行省公署官制办法》,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3卷,第13页。
    ③《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东三省设立职司官制及督抚办事要纲》(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1年,第81页。
    ④《纪交涉司》(吉林),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3511页。
    ⑤《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东三省设立职司官制及督抚办事要纲》(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1年,第83页。
    ⑥《纪交涉司》(吉林),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3511页。
    ⑦《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东三省设立职司官制及督抚办事要纲》(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1年,第80—83页。宣统三年九月前,交涉司设四科,即:界约科、互市科、和会科、庶务科。宣统三年九月后,交涉使重新厘定了分科办事章程,由原来的四科改为两科四股,即:秘书科,下设界约股、互市股;翻译科,下设译述股、和会股。(辽宁省档案馆编:《辽宁省档案馆指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第76—77页。)
    ①《纪交涉司》(奉天省),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3401页。
    ②《纪交涉司》(吉林省),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3511页。按此说法,吉林交涉司应是四科,但李澍田主编的《吉林史志·吉林公署政书》及吉林省档案管编的《吉林省档案馆指南》只列了三科,即总务科、互市科、界约科。吉林省档案馆编:《吉林省档案馆指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9—30页。
    ③《外务部等会奏议覆署北洋大臣等奏设山东济青膠海关道折》,《政治官报》(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61页。④《署直隶总督杨士骧署山东巡抚吴廷斌奏东省酌设办理洋务商税专员折》,《政治官报》(第
    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56页。⑤《外务部议覆东省添设交涉道缺折》,《政治官报》(第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49页。
    ①《收滇督致军机处电》(七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33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3页。
    ②《德宗景皇帝实录》(8),《清实录》(第59册),中华书局,1987年,卷594,第859页。
    ③《云贵总督锡良奏新设交涉司员缺养廉等款酌定数目折》,《政治官报》(第1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91—192页。
    ④转自浙江省外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外事志》,中华书局,1996年,第80页。
    ⑤《浙江巡抚增韫奏浙省交涉日繁请设专司员缺折》,《政治官报》(第3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⑥刘锦藻纂:《清朝续文献通考》,第133卷,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456页。
    ①《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0—351页。
    ②转自浙江省外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外事志》,中华书局,1996年,第80页。
    ③《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①《论外交之机关急宜整理》(录乙巳八月二十七日南方报),《东方杂志》,1905年第2卷第11期,第83页。
    ②《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③《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④《会议政务处奏覆核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员缺折》,《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60页。
    ⑤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四卷·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365页。
    ①《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2页。
    ②《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2页。
    ③陈体强:《中国外交行政》,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101页。
    ④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6页。
    ①《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2页。
    ②《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3页。
    ③《收直隶总督致外务部电》(九月初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32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8页。
    ④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69卷·外事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页。
    ⑤《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①辽宁省档案馆编:《辽宁省档案馆指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第76—77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编:《吉林省档案馆指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9—30页。按徐世昌的吉林交涉司“仿奉省规制分科四”的说法,吉林交涉司分四科,但李澍田主编的《吉林史志吉林公署政书》及吉林省档案管编的《吉林省档案馆指南》都列了三科。
    ①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6年,第62页。
    ②《云贵总督锡良奏新设交涉司员缺养廉等款酌定数目折》,《政治官报》(第1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③《湖广总督瑞澂奏拟订交涉使廉俸公费片》,《政治官报》(第4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4页。
    ④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56页。
    ⑤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80页。
    ⑥《两江总督张人俊奏新设交涉使酌定俸廉公费经费等折》,《政治官报》(第4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19页。
    ⑦《湖广总督瑞澂奏拟订交涉使廉俸公费片》,《政治官报》(第4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4页;
    ①《两江总督张人俊奏新设交涉使酌定俸廉公费经费等折》,《政治官报》(第4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19页;
    ②《闽浙总督松寿奏新设交涉使酌定廉俸公费等项折》,《政治官报》(第4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03页。
    ③《云贵总督锡良奏新设交涉司员缺养廉等款酌定数目折》,《政治官报》(第1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④吉林省档案馆:《光绪三十四年度吉林省外务统计表》,《历史档案》,1996年第1期,第76—77页。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3357页。
    ⑥徐一士编著:《一士类稿·一士谈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第275页。
    ①邱捷:《同治、光绪年间广东首县的日常公务——从南海知县日记所见》,《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②《朱滋泽奏折》,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5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25304页。
    ③《交涉案由道主持》(厦门),《申报》(第93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6页。
    ①萨道义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室译:《外交实践指南》,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28页。
    ②《奉天将军赵尔巽覆荻原总领事与道台同品应按约章办理照会》,王彦威,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3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086页。
    ③刘坤一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校点:《刘坤一选集》(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67页。
    ①《耆英又奏请派各口办事人员并请将咸龄留于江苏委用折》,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2741页。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6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6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828页。
    ④《徐启文奏通商各口委员应以廉洁明干者调派折》,贾桢等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7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56—2657页。
    ⑤《外务部员外郎辜汤生陈言内政宜申成宪外事宜定规制并请降谕不准轻改旧章创行新政呈》(光绪三十三年军原),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办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12—313页。
    ⑥《署直隶总督那桐奏办理洋务期满各员请奖折并单》,《政治官报》(第2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15页。
    ①《捐资生息储养洋务人才折》(光绪三年十月初一日),刘坤一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校点:《刘坤一选集》(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430页。
    ②《特保洋务道员折》(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刘坤一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校点:《刘坤一选集》(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67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5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8页。
    ⑤《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2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22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206页。
    ⑦《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1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⑧《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京报全录》,《申报》(第65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254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3121页。
    ②《奉省自俄划界修路后交涉日繁,请拣派俄文教习一员止等学生四员俾资差遣,如蒙允派,乞将月薪示知或由贵署明或由敝处具奏一并裁示由》(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72—04—002。
    ③《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1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4页。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3121页。
    ⑥《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京报全录》,《申报》(第65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254页。
    ⑦《崇厚奏天津通商各事宜酌拟章程六条呈览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774页。
    ⑧《捐资生息储养洋务人才折》(光绪三年十月初一日),刘坤一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校点:《刘坤一选集》(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430—431页。
    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5页。
    ①《延访洋务人才启》,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24—325页。
    ②《陈太守济变纪略》,刘春堂撰:《畿南济变纪略》,第17页。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3122—3123页。
    ④《奕訢等:妥议广东同文馆激劝章程折》(1869年4月6日),陈元晖主编;高时良、黄仁贤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3123页。
    ①《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一日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等折》,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18页。
    ②《吉林添设俄文书院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23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9409—9410页。
    ③《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京报全录》《申报》(第62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125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263—264页。
    ⑤《安徽抚宪王芍棠中丞覆奏条陈第三折》,《申报》(第68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469页。
    ①《内阁校籤中书殷济为预备立宪条陈筹经费建海军等二十四条呈》(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办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33页。
    ②《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六日),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第763页。
    ③《鲁抚奏调彭毓芬等员办理洋务准其所请由》(光绪四年六月),《保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04—001—04—001。
    ④《吏部新章》,《申报》(第25册),上海书店,1983年,第131页。
    ⑤《札司局设局讲习洋务》,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23—324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5页。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8页。
    ①《奕訢等奏洋务交涉繁剧谨拟内外兼顾章程呈览折》、《内外兼顾章程三条》,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3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076—1078页。
    ②《外务部奏变通本部司员外用章程折》,《政治官报》(第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①《外务部奏请设各省交涉使缺并拟章程请饬会议政务处覆核折并单》,《政治官报》(第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52页。
    ②刘坤一、张之洞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三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3—4页。
    ③《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87—188页。
    ④《安徽巡抚王之春:复议新政疏》(节录),陈元晖主编;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①陈宝琛著:《沧趣楼奏议·诗集》(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105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14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7页。
    ①新设东三省总督饬议行省公署官制办法,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3卷,第14页,总第2406页。
    ②《致萨道荫图》,徐世昌著:《退耕堂政书》(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2283页。
    ③《中国外交官之窘状》,《申报》(第89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478页。
    ④《近闻上谕于荫霖调回湖北巡抚前在任时办理不善请将该员迁调不得再回楚任由》(光绪二十七年一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1—16—028—08—001。
    ①《于荫霖调补广西巡抚一事于该省交涉甚有关系应请查照前文将此事作罢》(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25—07—001。
    ②《力持大体》,《申报》(第67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533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515页。
    ④李平书撰:《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169页。
    ⑤《外务部员外郎辜汤生陈言内政宜申成宪外事宜定规制并请降谕不准轻改旧章创行新政呈》(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军原),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12—313页。
    ⑥《书循环日报论办理洋务后》,《申报》(第11册),上海书店,1983年,第149页。
    ①《陶太守济变纪略》,刘春堂撰:《畿南济变纪略》,第12页。
    ②《论治世需有救时人才》,《申报》(第11册),上海书店,1983年,第341页。
    ③《陶太守济变纪略》,刘春堂撰:《畿南济变纪略》,第12页。
    ④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四卷·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366页。
    ⑤杨家声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外事志》,巴蜀书社,2001年,第15页。
    ⑥《咨送福厦二口新派委洋务各员清折》(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保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3—30—001—02—010。
    ⑦《御史史履晋奏请外省撤局所裁幕友折》(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军原)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办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89页。
    ①李平书撰:《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169页。
    ②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90页。
    ③《洋务上》,王韬著:《韬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第32页。
    ①唐承德:《贵州近现代人物资料》,第301—302页;苑书义、潘振平主编;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4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0-284页;《四川总督鹿传霖奏为与日办理重庆开埠通商事宜请以张华奎接办片》(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五日),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第3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588页。
    ②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20册),中华书局,1987年,6404页。
    ③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1页。
    ④谢长法编著:《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页;杨家声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外事志》,巴蜀书社,2001年,第15页。
    ①黄乃曙:《黄爱棠生平事迹简介》,政协萍乡市湘东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湘东史资料》(第1辑),1989年,第135—138页;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社会法制·1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72页。
    ②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5—136页。
    ③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91页。
    ④徐世昌撰:《大清畿辅先哲传》(下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71—1272页。
    ⑤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5—86页。
    ①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2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页。桂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桂平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3页。
    ②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①《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浙江杭州开埠事宜以责成聂缉椝等办理片》(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初五日),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第3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613—614页;沈云龙:《现代政治人物述评》(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54页。
    ②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中日关系史论考》,中华书局,2001年,第244页。
    ③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12—513页。
    ④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9页;浙江省外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外事志》,中华书局,1996年,第8页;
    ⑤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⑥《浙江巡抚增韫奏请将王丰镐试署浙江交涉使折》,《政治官报》(第3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68—469页;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33页。
    ①政协吉林省洮南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洮南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第24页;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4页。
    ②甘鹏云:《潜庐续稿》,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92—300页;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4页。
    ③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近现代人物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7。页;郭长海,李亚彬编著:《秋瑾事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07页;王宝平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06—108页。
    ①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沈阳文史资料》(第21辑),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办公室,1994年,第471—473页。
    ①周秋光主编;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第474页。
    ①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近现代人物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7页;王宝平:《陶大均:近代中国第一代日言翻译》,王宝平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②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第485—488页。
    ③《清故福建交涉使吴君墓碑》,陈三立著;潘益民、李开军、刘经富辑注:《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7—328页;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57页
    ④《浙江简志之二·浙江人物简志》(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1页。
    ⑤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3页。
    ⑥施肇基著:《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19—37页;政协吴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吴江文史资料·第13辑·吴江近现代人物录》,政协吴江市委 员会文史办公室,1994年,第173—174页。
    ①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沈阳文史资料》(第21辑),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办公室,1994年,第251页。
    ②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2页。
    ③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95—596页。
    ④孙郁主编:《苦境:中国文化怪杰心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7页。
    ⑤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76—678页。
    ①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94页;朱益新主编;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726页。
    ①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②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①具体事例,可以参考表中所注释的出处原文。
    ②《书论识洋务后》,《申报》(第10册),上海书店,1983年,第573页。
    ③《书循环日报论办理洋务后》,《申报》(第11册),上海书店,1983年,第149页。
    ①《洋务能手但求形式,外交老手别具肺肠》,李宝嘉著:《官场现形记》(第53回),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19页。
    ②《两江总督端方奏随办洋务官员出力请奖折并单》,《政治官报》(第2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01页。
    ③文孚纂修:《钦定重修六部处分则例》,第40卷,第7页。
    ①《湖南巡抚毛鸿宾奏报湘潭士民烧毁天主堂请处分有关官员片》(同治元年六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243页。
    ②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26卷,第29页。
    ①《遵议教案处分疏》,刘家干编:《教务辑要》,湖北官书局开雕,光绪二十四年秋,第2卷,第51—53页。
    ①齐思和、林树惠等编:《鸦片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98页。
    ②齐思和、林树惠等编:《鸦片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08页。
    ①《奕訢、桂良、文祥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4页。
    ②《两广总督劳崇光等奏保粤东办理洋务出力人员片》(咸丰十一年九月军录),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41页。
    ③《办理洋务各员可否请奖》(同治七年九月初二日),邓立勋编著:《曾国藩自述》(下),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1166页。
    ①《停捐善后折》(光绪九年正月十二日),张佩纶著:《涧于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3卷,第15页。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2136页。
    ③《吏部奏定变通洋务保奖章程折》,《政治官报》(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62页。
    ①《奏保福厦二口办理洋务出力人员抄送折稿》(光绪十八年一月),《保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0—001—02—001。
    ②《吏部奏定变通洋务保奖章程折》,《政治官报》(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62—263页。
    ③《奖励洋务人员片》(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端方著:《端忠敏公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3卷,第13页。
    ④《吏部奏定变通洋务保奖章程折》,《政治官报》(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63页。
    ①孙学雷、刘家平主编:《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第37册),全国图书馆缩微中心,2003年,第18442—18453页。
    ①《吏部奏定变通洋务保奖章程折》,《政治官报》(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63页。
    ②《陆军部奏议覆晋省办理洋务出力官员保奖折》,《政治官报》(第1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59—160页。
    ①《洋务各员请奖疏》(光绪十三年三月十二日),曾国荃著;萧荣爵编:《曾忠襄公(国荃)奏议》(第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2735—2742页。
    ①《两江总督端方奏洋务出力官员请照原拟给奖折》,《政治官报》(第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47—248页。
    ②《吏部奏定变通洋务保奖章程折》,《政治官报》(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63页。
    ③《停捐善后折》(光绪旧年正月十二日),张佩纶著:《涧于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3卷,第15页。
    ④孙学雷、刘家平主编:《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第37册),全国图书馆缩微中心出版, 2003年,第18450—18451页。
    ①《黑龙江奏设交涉经费由地租项下开支咨令按年造报由》(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72—02—007。
    ②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54—57页。
    ③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第54—57页。
    ①该表中所列数目是薪水和津贴的总数。光绪三十三年奉天交涉总局对局员的薪水和津贴做了调整,此表所列为调整后的薪津。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
    ②经济学会:《广东全省经济说明书》,第47—48页。该书只记正局长马夫银每月72两,未计正局长月薪。香港侦探月支薪水银36两,未说明香港侦探的员数,按照其他局员的薪水推测,应该为1人。该局录事共2名,每名月支银24.32两。其他均为1名。
    ③经济学会:《广东全省经济说明书》,第49页。
    ①《湖广总督瑞澂奏拟订交涉使廉俸公费片》,《政治官报》(第4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4页。
    ②《两江总督张人俊奏新设交涉使酌定俸廉公费经费等折》,《政治官报》(第4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19—420页。
    ③《闽浙总督松寿奏新设交涉使酌定廉俸公费等项折》,《政治官报》(第4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03页。
    ④《云贵总督锡良奏新设交涉司员缺养廉等款酌定数目折》,《政治官报》(第1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⑤吉林省档案馆:《光绪三十四年度吉林省外务统计表》,《历史档案》,1996年第1期,第77页。《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所记与此有出入,该书记为6000两。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80页。
    ⑥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56页。
    ①《湖广总督瑞澂奏拟订交涉使廉俸公费片》,《政治官报》(第4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3—314页。
    ②《云贵总督锡良奏新设交涉司员缺养廉等款酌定数目折》,《政治官报》(第1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③《湖广总督瑞澂拟订交涉使廉俸公费片》,《政治官报》(第4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4页。
    ④《湖广总督瑞澂奏拟订交涉使廉俸公费片》,《政治官报》(第4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4页。
    ⑤《两江总督张人俊奏新设交涉使酌定俸廉公费经费等折》,《政治官报》(第4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
    ⑥《云贵总督锡良奏新设交涉司员缺养廉等款酌定数目折》,《政治官报》(第1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⑦吉林省档案馆:《光绪三十四年度吉林省外务统计表》,《历史档案》,1996年第1期,第77页。
    ⑧《云贵总督锡良奏新设交涉司员缺养廉等款酌定数目折》,《政治官报》(1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⑨《湖广总督瑞澂奏拟订交涉使廉俸公费片》,《政治官报》(第4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4页。
    ⑩《陈太守济变纪略》,刘春堂撰:《畿南济变纪略》,第17页。
    ①《御史史履晋奏请外省撤局所裁幕友折》(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军原),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89页。
    ②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第3082页。
    ③《洋务难易说》,《申报》(第14册),上海书店,1983年,第307页。
    ②《度支部酌订各省试办宣统三年预算报告总册式》,《政治官报》(第3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544页。
    ③周棠编:《中国财政论纲》,政治经济学社民国图书集成公司,第354页。
    ①《度支部尚书载泽等奏试办全国预算拟暂行章程并主管预算各衙门事项折附清单三》(宣统三年正月十四日军原),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044—1053页。
    ②洋务局或交涉局等外交机关的费用在前文已做论述,故在本节中未作详细说明,只在统计交涉费总数时,把其计算在内。
    ③经济学会:《广东全省财政说明书》,第47—57页。
    ①经济学会:《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1915年,第45—46页。
    ②经济学会:《江苏全省财政说明书》,1915年,第19—20页。
    ③王孝泉编著:《福建财政史纲》(上册),远东书局,1936年,第15-20页。
    ④《提拔膠海每年存银五成作为山东洋务常年经费由》(光绪三十一年一月),《其他》,《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33—003—01—001。
    ⑤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财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5—476页。
    ⑥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财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287页。
    ⑦经济学会:《河南财政说明书》,第35页。
    ①经济学会:《山西全省财政说明书》,第24—25页。
    ②《升允片》,《申报》(第73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318页。
    ③《交涉费》,经济学会编:《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
    ④《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没有说明光绪二十八年后洋务局经费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但照其所说的6000两应为常年经费看,光绪二十八年后该局的经费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⑤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四川巴塘僧人伙同云南喇嘛抗官仇教,于澜沧江等处焚烧抢掠教堂、杀死教民。洋务局与法国驻云南领事及教会议定赔款、恤银共153000两。
    ①《交涉费》,经济学会编:《云南全省财政说明书》。
    ②在总计云南省宣统元年的交涉费时,未按闰年计算。
    ③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财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289页。
    ④经济学会:《甘肃全省财政说明书》,第54页。
    ⑤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4551页。
    ⑥吉林省档案馆:《光绪三十三年度吉林省外务统计表》,见《历史档案》,1993年第4期,第72—74页。调查局根据奉、锦、山海关道俸廉、公费,填写了滨江关道的大致薪费。由于其他各省统计交涉费时未把把海关道的经费计算入内(大概是因为其只是兼理外交的缘故),故本文未把此费计算于内。统计表列“交涉用费”一项,“交涉用费”与本文所说的“交涉费”有区别,“交涉用费”指的是用于交涉的费用,与下文所说的“外交费”相同。本文引用时,仍使用“交涉用费”,特于此说明。
    ⑦吉林省档案馆:《光绪三十四年度吉林省外务统计表》,《历史档案》,1996年第1期,第76—77页。
    ①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4959—4961页。
    ②9省中,很难确定哪个省的交涉费最少。按照《河北省志》的说法,河北省在光绪年间的交涉费最多时为51000两,那么,可以推测,光绪三十四年,该省交涉费应该不高于此数。《江苏全省财政说明书》记江苏省交涉费为28600两,未说明是哪一年的,但根据清政府清理各省财政的时间看,大概在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左右。
    ①此处的“外交经费”指单纯用于外交活动的费用,即不包括外交机构经费和外交机构人员薪费等。
    ②在总计各该省的交涉费时,按照额支银两算,实际支出时,要进行折扣,如湖广交涉使的养廉银额支为6000两,按8成支付,实际支4800两。湖广的交涉费由湖南、湖北按比例分摊,湖南4成,湖北6成。(《湖广总督瑞澂奏拟订交涉使廉俸公费等片》,《政治官报》(第4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3页。)
    ③两江的交涉费由三省按比例分摊,江苏6成,江西、安徽各2成[《两江总督张人骏奏新设交涉使酌定俸廉公费等折》,《政治官报》(第4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另,按上述比例算,安徽省的交涉费应该为12802两。但《安徽省志》记,该年该省的交涉费预算为13841两,包括洋务局经费为10667两,接待费为3174两,与两江总督张人骏所拟订的交涉费数有差别。(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财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262页。)
    ④《闽浙总督松寿奏新设交涉使酌定廉俸公费等项折》,《政治官报》(第4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03页
    ⑤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财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7页。
    ⑥《两江总督张人骏奏新设交涉使酌定俸廉公费经费等折》,《政治官报》(第4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19页。
    ⑦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财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0页。
    ①七省的交涉费分别是:湖南18852两、湖北28278两、江苏38406两、江西12802两、安徽12802两、河北78000两、四川25516两。
    ②福建省的外交费为31996两,但王孝泉的《福建财政史纲》中记为31966两。王孝泉编著:《福建财政史纲》(上册),远东书局出版,1936年,第20页。
    ①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4549页。
    ②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4549—4550页。
    ①《边务经费四万两交有泰片》(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拉巴平措、卢秀璋、陈家琎主编,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三辑,下册),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167页。
    ②《交涉费》,经济学会:《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
    ③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财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0页。
    ④陈克俭,林仁川主编:《福建财政史》(上),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①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②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64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52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1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7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1页。
    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18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77页。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第6页。
    ②姬旦著,钱玄等注译:《周礼》,岳麓书社,2001年,第180页。
    ③来保等撰:《钦定大清通礼》,第43卷,第1页。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0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2673页。
    ⑤美国学者何伟亚(James L. Hevia)在其著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来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中对清政府的“宾礼”作了剖析,他认为“宾”至少有三层涵义:第一,宾客不是受清廷邀请而至的,是外藩藩王请求获准进入的。第二,整个宾礼过程旨在建立一种上下级关系,因而谈不上平等。第三,宾礼充满了清晰的道德寓意,由道德原则支持。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⑥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0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2673页。
    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105页。
    ①《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77页。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第7页。
    ②《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78页。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第8—9页。
    ③《总署收上海通商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文并附件一、二》(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146页。
    ④《中外往来仪式节略》(光绪五年),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9页。同治十年七月《中日修好条规》规定:“如相拜会,则各用官位名帖。”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18页。
    ①张我德、杨若荷、裴燕生编著:《清代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6页;倪道善编著:《明清档案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
    ②《中外往来仪式节略》(光绪五年),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第9—10页。
    ③《中外往来仪式节略》(光绪五年),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第9页。
    ④《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条款》,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82年,第862—863页。
    ①《外务部奏改正地方官接待教士章程折》,《政治官报》(第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227页。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第105页。
    ①《陆建瀛奏法使来沪欲我道员往迎已加拒绝折》,中华书局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87页。
    ②沈云龙编:《通商约章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334—335页。
    ③《知悉西领事升授总领事官之照会》(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4—405页。
    ④《总署收上海通商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文并附件一、二》(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145—146页。
    ①《照会福建大宪慢待领事由》(同治五年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12—03—006。
    ②《照覆英使现已行文福建督抚将军嗣后接见领事官务须按约以礼相待由》(同治五年五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12—03—007。
    ③《各口领事以礼接待牌票嗣后毋庸行给以免洋人藉口由》(同治五年七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12—03—012。
    ④《照会福建大宪慢待领事由》(同治五年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编藏号:01—16—012—03—006。
    ⑤《各口领事以礼接待牌票嗣后毋庸行给以免洋人藉口由》(同治五年七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12—03—012。
    ①《各国钦差与中国督抚平行往来事》(同治九年二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1—34—001—10—001。
    ②《禀督宪》,徐赓陛著:《不自慊斋漫存》(第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6卷,第9页。
    ③《覆法国领事官》,徐赓陛著:《不自慊斋漫存》(第3册),台北文海出版,1972年,第6卷,第32—33页。
    ④《福建俄商被茶客倒欠银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22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9093—9097页。
    ⑤《清季外交史料》记福州将军为岐元,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记为希元。两者不同。查(清)国史馆编的《清国史》中有《宗室岐元列传》,但其并未曾任(署)福州将军之职。[《宗室岐元列传》,(清)国史馆编:《清国史》(第11册传新办大臣)》,中华书局,1993年,第211页。]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仅有:“(希元)蒙正黄。光十七、十八, 福州将军兼署闽督。”(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第234页。)沈云龙主编;章伯绛编的《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记光绪十四年至十七年福州将军为希元。沈云龙主编;章伯绛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中华书局,1965年,第50—60页。
    ①《请嘱福州将军闽督先拜俄领事由》(光绪十五年三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4—001—09—001。
    ②《函复闽省将军督抚不能先拜领事由》(光绪十五年四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4-001-09—002。
    ③《鄂督与汉口英领争论一节希将本馆意见婉告鄂督》(宣统二年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1—16—028—10—001。
    ④《函送安主教致光州原文请释放在押被冤之教民余季孜等并请张贴和约告示》(同治二年十二月),《教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2—060—01—004。
    ①《禀督宪》,徐赓陛著:《不自慊斋漫存》(第3册),台北文海出版,1972年,第6卷,第9页。
    ②《光州知州擅给教士文移不知大体请转饬详细禀覆以凭诘责法使》(同治二年九月),《教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2—060—01—002。
    ③《光州知州擅给教士文移不知大体请转饬详细禀覆以凭诘责法使》(同治二年九月),《教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2—060—01—002。
    ①《山东洋务局核议地方官接待外人礼节详文》(光绪二十八年),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第11—15页。
    ②《咨报津海关道拟于嗣后凡与各国交涉会商信函加用图章以照信据由》(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4—007—07—001。
    ①《函复接待领事贾禄情形由》(同治五年七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12—03—013。
    ②《总署致卞宝第各省长官到任与领事交接办法电》,王彦威篡,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393页。
    ③《闽督卞宝第致总署大宪先拜领事有亵国体电》,王彦威篡,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77卷,第1394页。
    ④《请嘱福州将军闽督先拜俄领事由》(光绪十五年三月),《一般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4—001—09—001。
    ⑤《总署致岐元俄使函称将军后到先拜领事希查闽省办法折》,王彦威篡,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440页。
    ①《闽将军岐元致总署将军不应先拜领事祈酌夺电》,王彦威篡,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442页。
    ②《总署致直鄂粤督抚将军询先拜领事抑或先来谒电》,王彦威篡,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442页。
    ③《粤督张之洞致总署督抚将军例不先拜领事电》,王彦威篡,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443—1444页。
    ④王开玺著:《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
    ①《咨覆查明英人在武昌被殴一案现已办结请照会该公使饬知各国洋人如遇武童考期前往先行知照由》(同治五年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04—04—003。
    ②《覆法国师领事函》(光绪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发),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71页。
    ③《咨呈总署抄送与法领事往来函件》(光绪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66页。
    ④《论交涉之机视乎应酬》,金匮阙铸、补斋辑:《皇朝新政文编》(第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456页。
    ①《追记厦门接待美舰详情》,《申报》(第97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177页。《美舰总司令道谢欢迎》,《申报》(第97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501页。
    ②《咨复爱珲副都统景祺遇事和平办理由》(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72—02—008。
    ①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3—1911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
    ②《驻沪会审委员异常出力邀请优奖折》(光绪六年九月十二日),刘坤一著;欧阳辅之编:《刘忠诚公(坤一)遗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奏疏,第16卷,第26页。
    ③施肇基著:《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64页。
    ①《又奏交涉局开支经费请饬部立案片》,《政治官报》(第2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②徐世昌著:《退耕堂政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卷,第11页。
    ③《督宪札为具奏历办交涉出力官员江案请奖抄奏并单饬知由》(光绪三十三年四月),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
    ④这四次矿务交涉分别是光绪二十五年的英商会同、会蜀公司合同交涉和法商福安、福成、和成公司合同交涉;光绪二十八年的英商普济公司合同交涉和英商华英公司合同交涉。杨家声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外事志》,巴蜀书社,2001年,第444—447页
    ⑤《会奏调员襄办洋务片》,谭泽闿等编:《谭文勤公(钟麟)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20卷,第6页,总第1211—1212页。
    ⑥《会奏调员襄办洋务片》,谭泽闿等编:《谭文勤公(钟麟)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20卷,第6页,总第1212页。
    ⑦《请派瑞璋兼办洋务片》(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1页。
    ①《札司道讲求洋务》(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22页。
    ②《湖广总督陈夔龙奏遵保洋务局出力官员折并单》,《政治官报》(第2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314页。
    ③《贵州巡抚庞鸿书奏遵保洋务局出力官员折并单》,《政治官报》(第4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88页。
    ④《陕甘总督崧奏甘肃设立洋务局并派员办理片》,《申报》(第74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873页。
    ⑤《交涉费》,经济学会:《陕西财政说明书》,第1页。
    ⑥《湖南巡抚俞廉三奏请将湖南道员蔡乃煌仍留本省片》(光绪二十七年正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3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7页。
    ⑦《庆云县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968页。
    ⑧《札司局设局讲习洋务》,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23—32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28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17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398页。
    ③《湖南巡抚俞廉三奏请将湖南道员蔡乃煌仍留本省片》(光绪二十七年正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3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7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第2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172页。
    ⑤《陵县续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27页。
    ①《义和团运动与不平等条约》,李育民著:《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年,第166—168页。
    ①《蒋益澧奏筹办洋务宜建厂造船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807页。
    ②《山西巡抚宝菜奏择尤保奖洋务出力官员折并单》,《政治官报》(第2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66页。
    ③除上述两类外,还有一类,无论是对外态度还是处理外交事务的方式,都没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利益而定,故本节未对此类作论述。
    ④《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第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63页。
    ⑤《复郭筠仙星使》(光绪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刘坤一著,欧阳辅之编:《刘忠诚公(坤一)遗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书牍,第6卷,第33页。
    ⑥《何桂清又奏美商船为华船碰损索赔无厌片》,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197页。
    ①《瑞麟奏议覆修约事宜折》,宝鋆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6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179页。
    ②《直督李鸿章奏请饬各省讲求条约遇有交涉事件勒限办结片》,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第1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37—138页。
    ③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8—161页。
    ④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轶事辑览》(第3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443页。
    ①佚名:《和合闲谈》,王庆成编著:《稀见清世史料并考证》,武汉出版社,1998年,第338页。
    ②《日本国人安达操一拟于宁波开演戏法吴道不准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2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9934—9977页。
    ①按交涉内容划分的各类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牵连在一起,如教务交涉中有租地交涉,租地交涉中又有传教士的活动等。所以,本章在论述时,没有也不可能把各类严格区分开来。
    ①《英船白里号、衣伦马时多号贩盐;美领事庇护商船爱勒号运盐》(同治元年至同治元年九月),《禁令缉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1—009—02。
    ②《总署收两湖总督官文文》(同治元年九月十六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36—38页。
    ③《总署收江西巡抚沈葆桢文》(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43—44页。
    ④《致达船查获洋枪事由》(光绪十七年八月),《禁令缉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31—010—01—001。
    ⑤此案交涉详情,可参考李振华辑:《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宣统二年—三年),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273—1276、1345—1348页;何扬鸣:《杭州福寿堂事件后中日各方的反应》,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编:《中日文化论丛》(1995),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0—111页;《杭州城内日本商人与居民大哄案余闻之一》、《杭州城内日本商人与居民大哄案余闻之二》、《杭州城内日本商人与居民大哄案末记》,《东方杂志》,第7年,第4、5、6期。
    ⑥《总署收江西巡抚沈葆桢文》(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44页。
    ⑦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102页。
    ①《总署收两湖总督官文文》(同治元年九月十六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68年,第36—38页。
    ②《总署收江西巡抚沈葆桢文》(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43—44页。
    ③该章程规定:“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北,运河东岸一带;自长公桥起,至拱宸桥止,作为福连塞德耳门。于此地区内,议分作日本商民居住之塞德耳门。”“日本商民在此界内往来侨寓,中国地方官自应按约保护。”“如有外国体面殷实人愿在界内居住者,只能居住,不能租地。”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82年,第675—677页。]
    ④此案交涉详情,可参考李振华辑:《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宣统二年—三年),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273—1276、1345—1348页;何扬鸣:《杭州福寿堂事件后中日各方的反应》,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编:《中日文化论丛》(1995),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0—111页;《杭州城内日本商人与居民大哄案余闻之一》、《杭州城内日本商人与居民大哄案余闻之二》、《杭州城内日本商人与居民大哄案末记》,《东方杂志》,第7年,第4、5、6期。
    ①《总署收两湖总督官文文》(同治元年九月十六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36—38页。
    ②《总署行江西巡抚沈葆桢文》(同治元年十月十一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47页。
    ③何扬鸣:《杭州福寿堂事件后中日各方的反应》,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编:《中日文化论丛》(1995),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6—108页。
    ①《左宗棠条说》,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6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156页。
    ②《李翰章条说》,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6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2193页。
    ③《外人垂涎我国矿山似应妥谋预防之法由》(同治七年六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2—01—018。
    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山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0年,第780—781页。
    ⑤《容良请办大岭山煤矿难与附近田围庐墓无碍,惟一经给照开采,不特舆情不洽抑且流弊滋多,如能饬将该矿由官设法筹办更为妥善由》(光绪三十年五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21—01—006。
    ⑥《咨报英国麦领事申请挖煤并怡和洋行羁押田地二案,已转饬查办;英人都司萨尔等假道西藏赴印度已查成案办理由。》(同治七年八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5—01—003。
    ①(《抄咨奏稿由》(光绪二十二年八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8—01—008。
    ②《具奏皖豫两省矿务办理为难情形由》(宣统元年四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1—01—005。
    ③《临城、井陉等处矿务》,《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0—01。
    ④《法商嘉三黎请办竹山县矿已驳复照会法领由》,《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7—01—016。
    ①《著外务部豫抚会筹交涉局员擅订福公司续约案》(宣统元年四月),《矿务》,《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04—016—01—028。
    ②《咨送钟毓灵供词由》(光绪二十一年十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8—01—001。
    ③《请勿准洋匠开采煤油以保川省利权由》(光绪二十二年九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18—01—013。
    ④《法商李三禀广东增城县开办矿务已照复不允由》(光绪二十七年六月),《矿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1—021—01—014。
    ⑤《梁启超论各省自借洋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658页。
    ⑥《清地方官吏借外债的开始者——山东巡抚张曜借德商泰来洋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上),第231页。
    ①《梁启超论各省自借洋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658页。汪敬虞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首创地方借款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义和团运动期间,张之洞为解决湖北军饷问题,向英国汇丰洋行借款约7.5万英镑。以湖北省川盐江防加价钱作抵,年息四厘。(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册),人民出版社,1898年,第421页。)
    ②《梁启超论各省自借洋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658页。汪敬虞也认为张之洞此次借款被其他省仿效。“嗣后一些省份动辄以种种原因,举借外债。”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册),人民出版社,1898年,第419页。
    ③《粤督举办要政借款》(光绪三十二年一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04—016—01—028。
    ④《蒙古等处借用洋款必须奏明办理申明旧章由》(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2—04—001。
    ⑤《上海倒闭钱庄市民艰窘沪道与各国银行开议借款补救本国汇理银行亦在内故请为赞成》(宣统二年六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0—01—001。
    ⑥《陈昭常片奏集资举办各项实业一片奉朱批外务部议奏钦此》(宣统二年八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1—03—001。
    ⑦《湖广总督与各国银行借款合同事》(宣统三年闰六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1—04—001。
    ⑧《粤督与汇丰等三银行借款事》(宣统三年十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1—02—001。
    ⑨《议奏两江总督电奏沪市空虚各业商以货物押借洋款券内盖用沪道关防一折抄稿录批知照由》(宣统二年九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0—01—017。
    ⑩《粤督与汇丰等三银行借款事》(宣统三年十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1—02—001。
    ①《沪道为补救上海市面向各国银行借款事》(宣统二年六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0—01—002.
    ②《山东巡抚维持青岛、烟台市面三次借款》,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744—749页。
    ③《蒙古等处借用洋款必须奏明办理申明旧章由》(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2—04—001。
    ④《蒙古等处借用洋款必须奏明办理申明旧章由》(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2—04—001。
    ⑤《兴办矿产事》(宣统二年八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1—03—002。
    ⑥《上海商借洋款二百万已由度支部议准由》(宣统二年十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0—02—001。
    ⑦《南洋与各银行商借银行三百万两系有权代政府担任,合同所载各语系可照准之件由》(宣统二年十一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0—02—012。
    ⑧《维持沪市借款一事希查照示复由》(宣统二年十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0—02—003。
    ①许毅等著:《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564—565页;《湖北善后局借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269—273页。
    ②《外务部致两江总督张人骏电——借款华洋文语音不同,英使前来饶舌》(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723页。
    ①《两江总督张人骏复外务部电——革道蔡乃煌电称合同华洋文意相符》(宣统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戍刻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725页。
    ②《沪道向各国银行借款事请电江督转饬该道设法将各钱庄所欠之款立即还清由》(宣统二年十一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0—02—015。
    ③《沪道向各国银行借款事请电江督转饬该道设法将各钱庄所欠之款立即还清由》(宣统二年十一月),《借款》,《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24—010—02—015。
    ④《两江总督张人骏复外务部电——革道蔡乃煌电称合同华洋文意相符》(宣统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戍刻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725页。
    ⑤《外务部致两江总督张人骏电——英使坚持将借款速付洋商所执庄票》(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725—726页。
    ①《外务部致两江总督张人骏电——合同译文含混本部实难回护》,(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726—727页。
    ②《两江总督张人骏致外务部电——刘道电称归付洋商所持庄票为难情形》(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戍刻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727—728页。
    ③转自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出版,1987年,第410页。
    ④劳特派特编:《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平时法),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委员会,1954年,第394页。
    ①《咨送江汉关三十结已未结清册由》(同治七年九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05—01—003。
    ②李振华编:《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光绪二十九—三十四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266页。
    ③佚名:《和合闲谈》,王庆成编著:《稀见清世史料并考证》,武汉出版社,1998年,第338页。
    ①《咨送交涉美国已结未结清册由》(同治四年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35—01—002。
    ②《陈宝章等借欠洋人银两一案再行详查照例持平办理由》(同治四年六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35—02—001。
    ③《广益和商人拖欠英商远来行银两一案业经完结由》(同治八年十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27—01—001。
    ①《咨送九江口及各属交涉洋人案件清册由》(同治七年闰四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03—01—002。
    ②《密陈登莱青道缺吃重片》(同治九年十一月三十日),丁宝桢著:《丁文诚公(宝桢)遗集》(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8卷,第1—2页。
    ③《朱滋泽奏折》,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5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25303页。
    ④廖一中、李运华认为从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期间共发生大小教案1639起。顾长声在《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中认为期间共发生了大小教案400余起,且多集中于19世纪最后30年。(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6页。)陈银昆以《教 务教案档》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其他史料,认为不包括义和团时期发生的教案,共811起;《教案史料编目》记载了354起。
    ①有关论著等可以参考刘珂:《和局思想对清政府处理教案方针政策的影响——以贵阳教案、天津教案、巨野教案为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3页。
    ②《杜凤治日记》第18本《广宁日记·调补南海县先行署理日记》,(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至六月二十七日),转自邱捷:《同治、光绪年间广东首县的日常公务—以南海知县日记所见》,《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36页。
    ③《朱滋泽奏折》,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5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25304页。
    ①《朱滋泽奏折》,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5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25304页。
    ②《安徽抚宪王芍棠中丞覆奏条陈第三折》,《申报》(第68册),上海书店,1985年,第469页。
    ③章开沅等统计认为,从同治二年至宣统末年,四川天主教教诲勒索的赔款超过380余万两,占同期中国天主教教案赔款总数的55%。根据这一数据,此时期,清政府支付的天主教教案赔款总数应为690.91余万两。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④《陆元鼎传》,章梫著:《一山文存》,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199页。
    ①《禀覆致死教民涂立存案》,徐赓陛著:《不自慊斋漫存》,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5卷,第22—23页。
    ②《禀民教案件不得为中外交涉事件》,徐赓陛著:《不自慊斋漫存》,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5卷,第142页。
    ③《禀覆致死教民涂立存案》,徐赓陛著:《不自慊斋漫存》,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5卷,第22—23页。
    ④《江西广饶兵备道为希教士不要干预词讼事覆九江英领事照会》(同治九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947页。
    ⑤《沈葆桢建平教案奏折》,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附录》,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⑥《山东巡抚李秉衡奏民教相仇情形》,王明论选编:《反洋教书文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第65页。
    ①《咨送江汉关自光绪元年十二月至二年三月第六十二结办理华洋交涉已未结各案清册由》(光绪二年五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07—01—002。
    ②《咨呈南阳靳岗为法国教堂筑圩竣工》,《教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2—061—03—001。
    ③租(买)地交涉是租赁交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除了租地外,还有租房、租界用地交涉等。租界用地交涉主要是租界因为扩展、修建马路等用地引发的交涉。地方官处理后两类交涉的方式与租地交涉类似,故本节以租地交涉为代表。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1页。
    ②《镇江关交涉各国事件清册由》(同治四年三月—同治十二年三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01—03—001。
    ③《英国领事拟在租界外添造大路一事现据业户地保不愿出租各具切结已经复英领事抄录来往各稿并抄案图呈阅由》,《租地租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8—033—02—001。
    ④《英教士纪隆等前买磨盘山地基一案于该处有碍应令行更换已转饬山海关道照会该教士勿得仍前固执由》(光绪十七年七月),《租地租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8—005—01—001。
    ①天安寺交涉的成功,并非全是官方的功劳,民众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救火会中的积极分子不断在报刊上公布交涉的情况,并将全案经过编印成以《福州英领事混争天安寺记实》为题的小册子寄往海内外,呼吁各方声援,省外福建同乡会纷纷发函电响应。天安寺交涉详情请参考: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376—377页;《福建天安寺最后办法》,《福建天安寺案余闻》,《东方杂志》,1910年,第6卷,第13号,第482页;第7卷,第4号,第102页。夏元东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
    ②《川石山英人租地枪毙华人一案请照会公使办理由》(同治八年十一月),编号:01—18—009—01—007;《具奏福州口英国租地办结情形由》(同治八年二月),编号:01—18—009—01—001;《川石山英人租地枪毙华人一案请照会公使办理由》(同治八年十一月),编号:01—18—009—01—007,《租地租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
    ③《华洋之公平交涉》,《申报》(第90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6页。
    ①详情请参考《福州川石山英教士胡约翰租地枪毙华民王克明案》,《租地租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8—009—01。
    ②《黑龙江将军丰绅等为俄人越界在额尔古纳河这岸种地事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文》(光绪元年十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一七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5—66页。
    ①《黑龙江副都统成庆为据报查明俄人越界偷挖金沙确情事咨将军衙门文》(光绪十年十月初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8—140页。
    ②张燕京编:《近代租界》,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③晚清时期,通商场分为两类:约开通商场和自开通商场。前者是清政府根据条约的规定开辟的,如杭州通商场;后一类是清政府在自开口岸内自行划出的供外人居留和贸易的区域。(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33页。)本节所论通商场划界只针对约开通商场而言。
    ④租界和通商场亦有很大区别,费成康在其著《中国租界史》中归纳了3个方面最主要的区别:行政管理方面,通商场的行政管理权归中国地方官;立法和司法方面,外国人只在约开通商场有一些会同立法之权;土地制度方面,外国人仍可以在大部分通商场永租界内土地,但受双重限制。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36—338页。
    ①《附件二俄枢密院请在固尔毕齐河及近海地方设立界牌致清理藩院照会》(咸丰三年八月初四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3编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79页。
    ②《景淳等奏与俄分界立牌事俟明春再行查办折》(咸丰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3编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1页。
    ③《长顺奏遵旨会勘新疆南界请派员会同商办并饬总理衙门按约辩照》(光绪九年三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7—057—02—007。
    ④《商办滇边界务情形折》(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岑毓英著,黄盛陆等标点:《岑毓英奏稿》(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91页。
    ⑤《粤督张之洞奏葡国永租广东澳门请审慎立约折》,黄鸿剑编:《中葡澳门交涉史料》(第1辑),澳门基金会,1998年,第207页。
    ①《此界派员与俄会勘界牌遵奉咨复即扎派往章京相继办理容将情形再复由》(光绪二十七年五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7—057—01—012。
    ②《两广总督张人骏为请派熟悉粤情谙练法文之员会勘澳门界务事致外务部电文》(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四档案卷),人民出版社,第34—35页。
    ③(俄)И.Ф.巴布科夫著;王之相译:《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1859—1875》,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89页。
    ④杨公素著:《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98页。
    ①《法国拟造小火轮驶入内河此事关系极重原禀回复该使杜其觊觎由》(同治四年八月),《航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1—13—009—01—003。
    ②《两江总督刘坤一请严禁小轮入内河》(光绪十七年六月),《航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1—13—011—06—001。
    ③《咨送英轮撞沉寰泰练船全案清册洋文请备案由》(光绪三十年二月),《航务》,《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2—06—001—01—005。
    ④《华商和兴小轮被意商吉安轮船撞沉应负赔偿又意商摩素于案议结后应令出境由》(光绪三十二年四月),《航务》,《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2—06—009—03—001。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3—4页。
    ②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0—26页。
    ③上海通志馆:《上海通志馆期刊》(第2年第1期),第111页。
    ①上海通志馆:《上海通志馆期刊》(第2年第1期),第111—127页。
    ②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6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797页。
    ②可以参考王铁崖的《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中该条约的有关规定,也可以参考李育民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第32页。
    ③郭子钧:《领事裁判权制度下之在华外国法院》,《东方杂志》,1931年第28卷第15号,第27页。
    ①《奕訢等奏麻庄乡人拿获外人四名各官推诿致二人殒命请饬各省官员注意条约折》,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3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307—1309页。
    ①《英人枪毙华民拟绞决》,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第499卷,外交35,交涉案件,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8页。
    ②《英人枪毙华民彭尚会办结》,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第499卷,外交35,交涉案件,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③《英人枪毙华民彭尚会办结》,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第499卷,外交35,交涉案件,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④《英人枪毙华民拟绞决》,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第499卷,外交35,交涉案件,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8页。
    ⑤《英人枪毙华民拟绞决》,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第499卷,外交35,交涉案件,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8页。
    ①《设法恤偿死者家属抄送与德领事往来照会由》(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地方交涉》,《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09—002—04—008。
    ②《死者家属赔恤未便将广人彭三殴毙事引为成案由》(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地方交涉》,《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09—002—04—010。
    ③《俄商被劫酌给抚恤银已转给是否完案俟复到再呈由》(光绪三十年一月),《地方交涉》,《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09—008—01—001。
    ④李振华辑:《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四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264页。
    ⑤《通化县俄商维利思等被劫案》(光绪三十年一月至三十年二月),《地方交涉》,《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2—09—008—01。
    ①《咸丰十年五月十二日耆龄片》,蒋廷黻编:《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咸丰朝》(第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70页。
    ②《何桂清致华若翰照会》(咸丰九年八月初九日),朱士嘉编:《美国迫害华工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第17页。
    ③《劳崇光致华若翰照会》(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朱士嘉编:《美国迫害华工史料》, 中华书局,1958年,第18页。
    ①《劳崇光致华若翰照会》(咸丰十年正月二十七日),朱士嘉编:《美国迫害华工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第27—29页。
    ②《广东巡抚耆龄奏遵旨收拐卖人口匪徒即行正法折》(咸丰十年五月十二日)、《两广总督毛鸿宾奏拟将掠卖人口罪犯处斩折》(同治三年八月初二日)、《两广总督瑞麟、广东巡抚张兆栋奏请将和诱人口出洋罪犯发极边充军折》(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中华书局,1985年,第49—60页。
    ③《华工文件》,第1卷,第1号,转自((1852年厦门人民对英国商行掠卖华工的反抗运动》,田汝康著:《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5页。
    ④王铁崖:《中外旧约章程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145、148页。
    ⑤《总署札赫德赴广东会同两广督抚拟订招工章程文》(同治三年九月二十四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中华书局,1985年,第117页。
    ①《两广总督瑞麟为呈送会拟招工章程等致总署咨文》(同治四年五月二十八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中华书局,1985年,第127—135页。
    ①《照会汕头英领事华民出洋仍应禁用赊单》(光绪十五年三月十九日),张之洞著;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79—2580页。温春来:《张之洞与英国驻潮州领事官就‘赊单‘制华工的交涉——以英国驻潮州领事馆中文档案为中心》,潮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明清档案与潮州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0—140页。
    ②《钦差大臣何桂清奏上海洋人拐骗华工出洋激成众怒折》(咸丰九年七月十七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③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征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9页。
    ④《署闽浙总督有凤奏陈得利等及蔡祥庆等羁留琉球二案已分别研讯折》(咸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1册),中华书局,1979,第245—247页。
    ①《福建全省洋务总局洋务交涉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19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7931页。
    ①《救护日本遭风难民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5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1726—1793页。
    ②浙江省外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外事志》,中华书局,1996年,第102页。
    ①《福建全省洋务总局造送福厦二口交涉各案已未结清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2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933—934页。
    ②《福建全省洋务总局造送福厦二口交涉各案已未结清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941—945页。
    ③《福建全省洋务总局洋务交涉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19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第7927—7929页。
    ④杨家声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外事志》,巴蜀书社,2001年,第11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戊·铁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第61—62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乙·福州船厂》,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第171、201—202、225页。
    ②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③马士著;张汇文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8年,第393页。
    ④《总署收盛京将军奉天府府尹文》(同治元年二月初八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4页。
    ⑤《总署行江苏巡抚文》(同治元年二月十二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5页。
    ⑥《署理钦差大臣薛焕致美使葡安臣照会》(同治元年二月十六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8页。
    ⑦《总署收盛京将军奉天府府尹文》(同治元年八月初四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22页。
    ①《美使葡安臣致总署照会》(同治元年九月初二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第32页。另:
    ②蔡乃煌纂:《约章分类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462页。
    ③《美教士兼充领事》,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第11294页。
    ④施肇基著:《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65—67页。
    ①《咨外部为西藏议设交涉等局并附办事草章》,许广智、达瓦编著:《西藏地方近代史资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0页。
    ②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编:《杭州文史丛编》(政治军事卷上),杭州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①《德宗实录》(7),《清实录》(第58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476卷,第277页。
    ②《书循环日报论办理洋务后》,《申报》(第11册),上海书店,1983年,第149页。
    ③《书论识洋务后》,《申报》(第10册),上海书店,1983年,第573页。
    ④《咨覆查明英人在武昌被殴一案现已办结请照会该公使饬知各国洋人如遇武童考期前往先行知照由》(同治五年二月),《地方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号:01—16—004—04—003。
    ⑤关于清政府信守条约问题可以参考李育民的《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45—90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政府公报》(1913年6月,第1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民国二年六月五日,第388号。
    ②贾士毅著:《民国财政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853—857页。
    ③张天禄主编;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人名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④《北洋公报))(第5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77—78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编辑:《政府公报》(1913年7月,第15册),上海书店,1988年,中华民国二年七月五日,第418号,第106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编辑:《政府公报》(1913年1月,第9册),上海书店,1988年,中华民国二年一月九日,第243号,第158页。
    ①沈云龙主编:《国民政府近三年来外交经过记要》,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3—14页。
    ①所引用公文发生于总理衙门(外务部)与外国驻华公使之间。地方外交中的往来公文式样与之无太大区别。由于难以找到地方交涉中使用的公文原件,本文只得以中央外交中使用的公文代之。
    ②张德泽:《清季各国照会目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7页。
    ①《教士施道质游历护照请交顺天府盖印由》(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各国照会》,《外务部全宗》,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02—25—008—02—005。
    ①沈嘉蔚编撰;窦坤等译:《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7—47页。
    ①沈嘉蔚编撰;窦坤等译:《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外务部全宗》。
    [2]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交涉总局卷宗》。
    [3]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1964年。
    [4]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华书局,1979年。
    [5]宝望修;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中华书局,2008年。
    [6]蒋廷黻编:《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道光朝》,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7]蒋廷黻编:《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咸丰朝》,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8]王彦威、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台北文海出版社。
    [9]佐佐木正哉著:《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10]佚名撰:《邸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1]中国史学会主编,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13]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4]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日战争》(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5]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6]军机处原档编印:《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1—1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王明论选编:《反洋教书文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
    [1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六辑),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980年。
    [2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
    [2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 一辑(第一二分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
    [2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上、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
    [2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乙福州船厂》,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
    [2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戊铁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
    [2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0年。
    [26]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台湾对外关系清末台湾洋务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27]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年。
    [28]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四上)。
    [29]蔡乃煌撰:《约章分类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
    [30]刘家干编:《教务辑要》,湖北官书局开雕,光绪二十四年秋。
    [31]天津档案馆,南开大学分校档案系编:《天津租界档案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32]《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
    [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90年。
    [34]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刘心显,刘海岩译:《1901年美国对华外交档案有关义和团运动暨辛丑条约谈判的文件》,齐鲁书社,1984年。
    [35]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36]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中华书局,1985年。
    [37]上海社会科学院史料研究所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3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
    [39]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总署奏底汇订》,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40]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 复制中心,2002年。
    [41]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42]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稀见清咸丰军事外交谕令秘件》,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43]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稀见清咸同光三朝档册》(全3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44]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张文襄公(未刊)电稿》(9、10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45]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洋务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46]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末奏底汇订》,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47]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洋事记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2004年。
    [48]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宪政编查馆奏稿汇订》,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49]国家图书馆分馆选编:《(清末)时事采新汇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03年。
    [50]孙学雷、刘家平主编:《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全国图书馆缩微中心出版,2003年。
    [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
    [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清末教案》,中华书局,1998年。
    [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二册菲律宾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5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四档案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编:《筹笔偶存: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5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历史档案》,历史档案杂 志社,1993年、1996年第1期、2002年。
    [5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
    [59]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0]李振华辑:《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四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61]王克敏、杨辉、孙乃绍著:《光绪丁未(三十三年)交涉要览》(下篇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62]朱士嘉编:《美国迫害华工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
    [63金匮阙铸、补斋辑:《皇朝新政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641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65]邓实辑:《光绪壬寅(廿八年)政艺丛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66]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67](清)国史馆编:《清国史》(第11册传新办大臣),中华书局,1993年。
    [68]嵇黄等纂:《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一),浙江书局,1882年。
    [69]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70]《清会典》,中华书局,1991年。
    [71]昆冈等修:《大清会典》(光绪朝第2册),《大清五朝会典》(第17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72]刘锦藻纂:《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
    [73]《清实录》(第42、58册),中华书局,1986、1987年。
    [74]昆冈、李鸿章等编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
    [75]文孚纂修:《钦定重修六部处分则例》。
    [76]来保撰:《钦定大清通礼》。
    [7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0、12册),中华书局,1976年。
    [78]梁廷枏著;骆驿、刘骁校点:《海国四说》,中华书局,1993年,第166页。
    [79]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80]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第一辑),重庆正中书局,1982年。
    [81]刘坤一、张之洞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三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82]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
    [83]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研究室编译:《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中华书局,1994年。
    [84]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8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86]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册),人民出版社,1898年。
    [8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上册)。
    [88]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年。
    [89]陈元晖主编;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90]陈元晖主编;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91]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第三册),台湾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宋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92]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93]韩俐华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洵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94]毕沅:《续资治通鉴》,团结出版社,1996年。
    [95]张廷玉等撰:《明史》,第134卷,《列传·第二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
    [96]戴震疏证;郭璞注;扬雄撰:《輶轩使者绝代语译别国方言》,中华书局,1985年。
    [97]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98]杨宗彩修、刘训瑺纂:《民国闽清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99]陈璚修;王棼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勳续纂;齐耀珊重修;吴庆坻重纂:《民国杭州府志》,上海书店,1993年。
    [100]郑贞来译:《英国蓝皮书·考察江西全省播告》,湖北洋务译书局。
    [101]拉巴平措、卢秀璋、陈家琎主编,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三辑下册),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10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1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七年)、(光绪朝八年—十五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4]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1年。
    [105]刘瑞霖编:《东三省交涉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106]汪士仁:《吉林交涉汇编》,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
    [1071冯煦主修、陈师礼总纂:《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
    [108]刘春堂撰:《畿南济变纪略》。
    [109]樊明方编:《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0]许广智、达瓦编著:《西藏地方近代史资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1]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3册),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8年。
    [112]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云南杂志选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462页。
    [113]福建通志局编纂:《福建通纪》,大通书局,1968年。
    [114]经济学会:《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1915年。
    [115]经济学会:《广东全省财政说明书》。
    [116]经济学会:《江苏全省财政说明书》,1915年。
    [117]经济学会编:《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
    [118]经济学会编:《山西全省财政说明书》。
    [119]经济学会编:《云南全省财政说明书》。
    [120]经济学会编:《甘肃全省财政说明书》。
    [121]经济学会编:《河南全省财政说明书》。
    [122]经济学会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
    [123]徐世昌著:《退耕堂政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124]徐世昌著:《将吏法言》,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
    [125]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
    [126]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7]陈三立著;潘益民,李开军,刘经富辑注:《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8]陈三立著;钱文忠标点:《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9]天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0]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1]张之洞著;苑书义气、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 社,1998年。
    [13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
    [133]刘坤一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校点:《刘坤一选集》(第1、2册),中华书局,1959年。
    [134]刘坤一著,欧阳辅之编:《刘忠诚公(坤一)遗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
    [135]曾国藩著;廖海延、唐增烈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稿),岳麓书社,1995年。
    [136]邓立勋编著:《国藩自述》,海南出版社,1996年。
    [137]谭泽闿等编:《谭文勤公(钟麟)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38]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香港友联书报发行公司,1968年。
    [139]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140]马新贻著;王锡蕃校,谭钟麟刻:《马端敏公奏议》,闽浙督署校刊,光绪甲午冬月。
    [141]端方著:《端忠敏公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42]曾国荃著,萧荣爵编:《曾忠襄公(国荃)奏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43]谭泽闿等编:《谭文勤公(钟麟)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44]魏源著:《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145]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四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6]陈宝琛:《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奏议·诗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47]章梫著:《一山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48]王孝绳编:《王苏州(仁堪)遗书》(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49]李平书撰:《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150]徐赓陛著:《不自慊斋漫存》(第3册),台北文海出版,1972年。
    [151]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2]施肇基著:《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
    [153]徐一士编著:《一士类稿一士谈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154]王韬著,楚流等选注:《弢园文录外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杨儒庚辛存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年。
    [156]张佩纶著:《涧于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57]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158](意大利)利玛窦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6年。
    [159](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0](英)柏尔(C.Bell)编;王光祈译:《西藏外交文件》,中华书局,1930年。
    [161](俄)И.Ф.巴布科夫著;王之相译:《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1859—1875》,商务印书馆,1973年。
    [1]《政治官报》
    [2]《东方杂志》
    [3]《外交报》
    [4]《申报》
    [5]《盛京时报》
    [6]《广东官报》
    [7]《北洋公报》
    [8]《政府公报》
    [1]黎澍、蒋大椿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4]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76年。
    [5]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
    [6]金正昆著:《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金正昆:《外交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8]张季良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9年。
    [9]周启明等著:《国外外交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0]刘达人著:《外交科学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11]唐家璇主编:《中国外交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12]钱其琛主编:《世界外交大辞典》(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13]吴成章编:《外交部沿革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97年。
    [14]沈云龙主编:《国民政府近三年来外交经过记要》,台湾文海出版社,2000年。
    [15]周子亚编著:《外交监督与外交机关》,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
    [16]周子亚编:《外交官》,文通书局印行,1946年。
    [17]王福春、张学斌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夏天著:《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当华书局,1932年。
    [19]陈体强:《中国外交行政》,商务印书馆出版,1943年。
    [20]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21]李育民著:《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年。
    [22]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3]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
    [24]《领事裁判权的撤废问题》,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宣传部出版,1930年。
    [25]钱实甫著:《清代的外交机关》,三联书店,1959年。
    [26]吴福环的《清季总理衙门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
    [27]石源华、戴鞍钢主编:《中国十外交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8]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29]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0]孙建民著:《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
    [31]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
    [32]黎虎著:《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徐杰令著:《春秋邦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4]黄序鹓著:《海关通志》,北京共和印刷局,1921年。
    [35]蔡渭洲编著:《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36]邓瑞本、章深:《广州外贸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7]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国立编译馆出版,1937年。
    [38]贾士毅著:《民国财政史》,上海书店,1990年。
    [39]周棠编:《中国财政论纲》,政治经济学社民国图书集成公司。
    [40]谭宪澄:《地方财政》,商务印书馆,1939年。
    [41]许毅等著:《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42]王孝泉编著:《福建财政史纲》(上册),远东书局出版,1936年。
    [43]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下),大东图书公司,1977年。
    [44]中国大百科权术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5年。
    [4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2年。
    [46]齐明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组编:《行政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7]黄懺华著:《政治学会要》(上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
    [48]管欧著:《行政法各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
    [49]杨逢春:《中外政治制度大辞典》,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
    [50]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51]王士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52]姜士林等主编:《宪法学辞书》,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
    [53]叶开琼:《法政丛编》,湖北法政编辑社出版,1905.年。
    [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编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
    [55]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56]《历代官制简释》,1976年。
    [57]王亚男:《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8]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9]焦国洪编著:《中国古代用人之道》,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60]廖胜辉,公方彬著:《奖惩之道:激励的理论与实践》,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
    [61]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2]张明林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点评李鸿章》,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
    [63]李细珠著:《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64]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65]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66]毛佩琦:《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
    [67]郭汉民、徐彻主编;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八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68]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轶事辑览》(第3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9]候清泉:《贵州近现代人物资料续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贵阳市会员联络处出版,2001年。
    [70]王治秋著:《王治秋文博文集》,国家文物局出版,1997年。
    [71]梁启超著:《李鸿章传》,海南出版社,1993年。
    [72]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
    [73]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74]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红旗出版社,1997年。
    [75]戴逸、李育民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5·辛亥革命》,红旗出版社,1997年。
    [76]胡大泽编著:《美国的中国近现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77]李澍田主编;潘景隆等整理:《吉林史志·吉林公署政书》,吉林文史出版社。
    [78]辽宁省档案馆编:《辽宁省档案馆指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
    [79]刑永福主编,《明清档案通览》编委会编:《明清档案通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
    [80]王开玺著:《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81]张我德、杨若荷、裴燕生编著:《清代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82]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3]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
    [84]黄子强主编;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外事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85]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13·外事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86]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财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87]浙江省外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外事志》,中华书局,1996年。
    [88]杨家声主编:《四川省志·外事志》,巴蜀书社,2001年。
    [89]周焕强总编;郭永彬主编,重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重庆市志》(第十四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0]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成都市外事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9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财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9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外事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
    [9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四卷·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6年。
    [94]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95]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第21卷·外事志·侨务志·旅游志》,河南人民出版,1993年。
    [96]黄捷主编;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74·外事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97]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郭万清[卷]主编:《安徽省志·17·外事侨务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9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财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99]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财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0]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编:《杭州文史丛编》(政治军事卷上),杭州出版社,2002年。
    [101]董红编写:《百科园拾趣》,新华出版社,1989年。
    [102]张凤岐著:《云南外交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
    [103]邹依仁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4]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
    [105]马廉颇著:《晚清帝国视野下的英国——以嘉庆道光两朝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6]王庆成编著:《稀见清世史料并考释》,武汉出版社,1998年。
    [107]石之瑜著:《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新论·政治文化与心理分析》,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108]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09]张燕京编:《近代租界》,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
    [110]解维汉选编:《中国衙署会馆楹联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11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征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2](英)萨道义、(英)戈尔-布恩著,杨立义译:《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13](英)萨道义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室译:《外交实践指南》,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114](英)劳特派特修订;石蒂、陈健译:《奥本海国际法》(第二分册),商务 印书馆出版,1972年。
    [115](英)季南(E.V.C.Kiernan)著;许步曾译:《英国对华外交》,商务印书馆,1984年。
    [116](英)伯尔考维茨(N.A.Pelcovits)著;陈衍、江载华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商务印书馆,1959年。
    [117](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118](英)琶尔莱脱(S.H.Parlett)著;沈能毅、朱枕薪译:《东三省外交史略》,东北文化社,1930年。
    [119](英)沈嘉蔚编撰;窦坤等译:《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0](美)马士、宓享利著;姚曾廙译:《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121](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122](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123](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3—1911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
    [124](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25](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6](澳)黄宇和著:《两广总督叶名琛》,中华书局,1984年。
    [127](日)寺泽一、山本草二主编;朱奇武等译:《国际法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
    [1]刘国平:《1895年古田教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朱秀春:《刘坤一的外交思想和实践》,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刘珂:《和局思想对清政府处理教案方针政策的影响——以贵州教案、天津教案、巨野教案为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梁其承:《“东南互保”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杨莉:《晚清外交专门化趋势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李红莹: 《晚清地方官员介入外交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敖福军:《试论张之洞的外交思想》,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8]朱俊:《徐世昌与东北新政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9]高玮:《晚清三口通商大臣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吉正芬:《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李泽昊:《徐世昌与清末东北新政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孙玉:《世纪之交地方督抚与清季对外交涉》,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刘立冬:《1870年至1895年直隶教案中的地方交涉》,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4]张晓玮:《晚清广东地方的对外交涉》,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5]李贵:《清末吉林省对外交涉机构演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夏广华:《晚清南洋大臣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钟勇华:《清末民初华洋诉讼理案模式演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25期。
    [19]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0]邱捷:《同治、光绪年间广东首县的日常公务——从南海知县日记所见》,《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1]邱捷:《清末文献中的广东“绅商”》,《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2]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23]陈元惠:《从临安开广道的设立看云南的近代外交》,《学术探索》,2004年第3期。
    [24]刘伟:《晚清对外交涉体制的演变与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5]吴义雄:《清末广东对外交涉体制之演变》,《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
    [26]陈潮:《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学术月刊》,2000年第7期。
    [27]刘世华:《李鸿章外交思想新论》,《安徽史学》,1993年第3期。
    [28]许金芳:《幕僚与晚清外交》,《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
    [29]李新军:《论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秘鲁华工案谈判中的协作及原因》,《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
    [30]吴福环:《南北洋大臣的设立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河北学刊》,1991年第1期。
    [31]王开玺:《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刍议》,《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
    [32]蒋贤斌:《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3]杨惠婷、汪翰:《论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4]杨宗亮、韩晓华:《“洋务”及总理衙门辨正》,《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
    [35]陈福寿:《探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对外事务》,《行政与法》,2003年第12期。
    [36]崔志海:《日俄战争时期的上海外交》,《史林》,2005年第2期。
    [37]王开玺:《略论“人臣无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Davidl, Sillsced:"Intei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Mecmillan Company&The Free Press,1968
    [2]"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 Connecticut, USA:Americana Corperation,1980.
    [3]Snyder, Bruck and Sap in:"Foreign Pol ivy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Free Press,1962.
    [4]"Despatches from U. S. Consuls in Canton, China,17901 -190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整理:《美国驻中国广州领事馆领事报告:1790—1906》(英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E.V.G. Kiernan:"British Diplomacy in Chian,1880 to 188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9.
    [6]J.Y.Wong:"Anglo-Chinese Relations:1839 - 1860",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7]Premen Addy:"Tibet on the Imperial Chessboard:The Making of British Policy Towards Lhasa:1899-1925", Sangam Books Limited,1985.
    [8]Rev. S. L. Baldwin:"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Volume l),Rozario,Marcal& Co.18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