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东北新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清一代,伴随着华夷秩序的解体,东北地方在王朝疆域构造中的地位由核心渐趋边缘化,这种趋势直到20世纪初期清王朝在东北实行新政改革后才有所转变。本文以清末东北新政为研究对象,从疆域统合的角度切入,认为,清王朝通过在东北实施新政意图实现疆域的均质化,达到对疆域进行统合的目的。即通过对东北地方传统政治体制的改造在“龙兴之地”的东北实行与内地同质的行省体制,彻底祛除东北地方“满洲故地”的疆域属性;通过重建基层治理模式突破传统王朝国家权力的下限,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州县以下的基层;通过实行财政改革清算中央、地方财权倒置的弊端,增强中央政府权威,重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通过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将国民教育权统于中央,增强国民对王朝国家的认同。本文进而在肯定民族国家相对于传统王朝国家具有进步性的基础上,引入民族国家概念作为清王朝疆域统合的参照系,认为清王朝在实施以疆域统合为目标的东北新政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传统王朝国家的改造,走上了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道路。
     本文由序章、正文和结语共计六章构成。其中,序章对本文选取东北新政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予以阐明,并对先行研究成果和本研究重点利用的资料进行评述;正文第一章在对东北地方旗民二元管理体制的创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旗制的萎缩和行省制的确立两方面论述了东北地方政治体制同质性变革的过程;第二章首先从廷臣、疆吏、最高统治者的地方自治态度、言论及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制度设计两方面入手,探析了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政策取向,随后通过对清末东北地方自治实态的探寻来反观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意图,并以此为基,考察地方自治与清末中国疆域统合的内在关联;第三章重点论述了国、地两税划分和预算制中的东北财政实态以及中央与地方围绕财权进行的利益博弈;第四章从东北教育体制的变容、各级小学堂的设立、改良私塾三方面着手窥探了清政府主导的国民教育在东北地方的实态和清政府通过教育改革增强国民对王朝国家的认同的过程;结语从清末东北新政与东北疆域统合的一般趋势、国家认同的重建与疆域统合、疆域统合之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三方面对清末东北新政、疆域统合、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总结、梳理。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position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in the territory have changed from the core to the verge going with the disaggregation of Hua-Yi system, which was not reversed until the New Deal. This dissertation take the New Deal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angle of view of territory integration, and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Qing dynasty intended achieving the homogeneous territory to gain its ends of integrating the territory by carrying out the New Deal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The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the same province system with the hinterland, and got rid of the attribute of Manchuria native place by 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broke through the power lower limit of the traditional dynasty, and infiltrated its power to the basic society by rebuilding governing pattern in the basic society; liquidated the abuse of the inversion in the financial power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and enhanced the author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rebuild the rel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by financial reform; gripped the power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enhanc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to the dynasty by establishing new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uses nation-state conception a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territory integration basing on affirming that nation-state is more advanced than the traditional dynasty, and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Qing dynasty was on the road of building nation-state unconsciously during carrying out the New Deal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aiming at territory integration by rebuilding the traditional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including preface, conclusion and four chapters of the main text. Among these parts, the preface illustrated the reason of selecting the northeast region New de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n comment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nd the materials utilized in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1 discussed the homogeneous reform proces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northeast region from the atrophy of Baqi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ing of province system basing on sorting out the establishing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system. Chapter 2 analyzed the policy tropism of the local autonomy carried out by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attitude, saying of ministers and governors about local autonomy and autonomy system designed by the Qing dynasty firstly, and then testified the autonomy policy of the Qing dynasty by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local autonomy in northeast region,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local autonomy and territory integr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finally. Chapter 3 emphasised on the status of finance in northeast region during dividing national tax and local tax and carrying out budget system and the game playing about financial power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Chapter 4 explored the status of national education dominat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the process of enhancing identity to the dynasty by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changing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establishing of all kinds of primary schools and reforming private schools.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ew Deal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territory integration and nation-state building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build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erritory integr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erritory integration and nation-state building in modern China.
引文
①徐世昌:《退耕堂政书》,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326页。
    ②《退耕堂政书》第256页
    ③《退耕堂政书》第215页。
    ①《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7
    ②[日]茂木敏夫著、孙江译:《清末近代中国的形成与日本》,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③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④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①《清高宗实录》卷1064
    ②参阅王佩环主编《清帝东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参见于逢春:《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①“均质”是自然科学领域概念,源于日语,指同一物体各部分的质量、密度、成分相同。“疆域均质化”概念参见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②于逢春先生认为“内地化”、“一体化”均隐含着强烈的预设不平等性,暗示着内地高于边疆,是用内地标准来衡量边疆,忽略了边疆本位。
    ③于逢春先生认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间坐标是1820年,空间坐标是《嘉庆一统志》及所附皇舆图所确定的疆域。参见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①A·阿纳格诺斯特(Ann Anagnost):《文化民族主义与中国的现代性》,转引自姚大力:《变化中的国家认同——读<中国寻求民族国家的认同>札记》,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参见罗志田著《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
    ③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④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371页。
    ①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②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卷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日]川岛真:《从天朝到中国——清末外交文书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沈中琦译,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④《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第2编,商务印书馆1910年。
    ⑤朱有献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②[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①佟冬:《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②张博泉:《东北史探讨》,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李治亭:《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王魁喜:《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⑤张连起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⑥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⑦侯宜杰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朱英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⑨赵中孚:《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台湾),1980年第10期。
    ①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政治改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②王建中:《试论清末东北新政》,《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1期。
    ③郭建平:《清末东三省官制改革及其影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④田志和:《论清代东北行政体制的改革》,《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⑤苏德:《晚清筹边改省奏议与治边政策概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⑥张晓明:《论清末“新政”中的东北教育改革》,《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⑦赵玉杰、谭美君:《清末新政时期的东北文化教育改革》,《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⑧隋丽娟:《清末新政与黑龙江新式教育》,《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⑨候雁飞:《清末吉林教育述略》,《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⑩崔多立:《清末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黑龙江史志》2005年第5期。
    ①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②王军:《黑龙江新式回族教育考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3期。
    ③谷文双:《黑龙江新式回族教育述略》,《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
    ④玛纳:《近代东北地区新式回族教育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1期。
    ⑤屈六生:《论清代满语的发展——兼评<满蒙汉三合教科书>》,《满语研究》2004年第2期。
    ①朱德明:《略论清末官制改革的实质》,《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4期。
    ②赵秉忠:《论论清末的官制改革》,《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
    ③曲晓番、马岚:《清末东三省地方自治运动述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④秦升阳:《吉林立宪运动初探》,《通化师院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⑤徐建平:《论东北宪政改革的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①步平:《东北边疆开发与近现代化过程》,《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3期。
    ②相关研究主要有马陵合的《从“开门通商”到“厚集洋债,以均势力”——徐世昌与东北外交策略的变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赵兴元的《徐世昌与延吉边务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郭剑林的《徐世昌与东北近代化》,《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方银儿的《徐世昌与东北建省》,《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5期;李秀莲、杜伟的《清末徐世昌改革东北地方官制述评》,《北方论丛》1998年第3期;苏全有的《徐世昌与中国军警近代化》,《福建论坛》1996年第3期;黄林的《晚清重臣徐世昌略论》,《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戴其芳、张瑞萍的《论锡良》,《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徐建平的《锡良东北经济改革方略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徐建平的《论清末东北宪政改革的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地2期。
    ③余阳:《赵尔巽对清末奉天省财政的整顿》,《满族研究》1992年第4期;高月:《清末东北新政改革论——以赵尔巽主政东北时期的奉天财政改革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李皓:《浅析盛京将军赵尔巽的奉天警务改革》,《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赵尔巽与奉天新式教育的崛起》,《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1981年9月内部发行。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社科院历史所合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档案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⑦辽宁省档案馆编,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⑧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潘懋元、刘海峰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④舒新城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⑤谢岚、李作桓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⑥辽宁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⑧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①张枬、王忍之编,三联书店1977年版。
    ①《皇朝通典》卷三十六,职官十四。
    ②《皇朝通典》卷二十五,职官三。
    ③《吉林外纪》卷五。
    ①《黑龙江外纪》卷二。
    ②《盛京典制备考》卷七。
    ③《吉林外纪》卷五。
    ④《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3页。
    ⑤《锦县志略》卷七十四。
    ⑥《皇朝通典》卷三十三。
    ⑦《黑龙江志稿》,第33页。
    ①张士尊:《清代盛京移民与二元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卷六七六。
    ③《清圣祖实录》,雍正十年八月丁卯,卷一二二。
    ④《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五年正月乙卯,卷三五六。
    ⑤清廷后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七月将奉天各州县缺改为“满洲汉人通行补用”。(《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己亥,卷一零一三。)
    ⑥《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卷六七六。
    ⑦《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年十一月丙子,卷七四八。
    ⑧《清高宗实录》,乾隆六年十二月甲辰,卷一五六。
    ⑨《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二年二月壬戌,卷二八四。
    ①《钦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七。
    ②赵中孚:《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0年第10期。
    ③赵中孚先生将光绪初年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概括为四点:1、民旗各官假公济私,苛捐杂税扰民;1、司法风气败坏,讼狱罚款太滥;3、仕途纷杂,夤缘奔竞;4、胥吏佐贰蒙蔽把持,交相为恶。参见赵中孚:《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
    ④《清德宗实录》,光绪元年三月己酉,卷五。
    ⑤《清德宗实录》,光绪元年二月己卯,卷四。
    ⑥《清德宗实录》,光绪元年三月丙寅,卷六。
    ⑦《清德宗实录》,光绪元年六月壬辰,卷十二。
    ①《崇实奏拟变通吏治折》,《盛京典制备考》卷八。
    ②《清德宗实录》,光绪元年十二月乙酉,卷二十四。
    ③《奏请详定吏治章程折》,《盛京典制备考》卷八。
    ①《奏为请设奉天省会知府裁军粮同知事》(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总库档案(以下简称“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02-0011-009。
    ②《吉林将军铭安奏为遵旨体察吉林地方情形拟变通官制增设府厅州县以靖地方事》(光绪四年九月初九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091-030;《吉林将军铭安呈吉林改设府厅州县佐杂等官章程单》(光绪四年九月初九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091-031。
    ③《吉林将军铭安奏请添设民官折》(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1981年9月内部发行,第62-66页。
    ④《吉林将军希元奏请将吉林厅升为府治长春伯都纳厅改为抚民同知通判折》(光绪十年七月二十四日),《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1981年9月内部发行,第4-9页。
    ⑤《吉林将军希元奏拟请长春厅改为府治农安设县归府管辖折》(光绪十四年七月初七日),《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1981年9月内部发行,第15-17页。
    ⑥《吉林将军希元奏请将吉林分巡道作为冲繁疲难近边最要之缺折》(光绪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1981年9月内部发行,第68-69页。吉林分巡道一缺初设时为满汉兼用,后由希元奏请,以旗民交涉事多,联络旗民为由,改为专用旗员。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时任吉林将军长顺奏准分巡道一缺“改由将军于本省道府两项内,无论满汉,拣选熟悉边情、善办交涉之员,保奏请旨补授”。光绪三十二年(1906),吉林将军达桂奏准将吉林分巡道加按察使衔,“总司通省刑名”。(参见《吉林将军长顺奏吉林分巡道一缺改为由外道府两班内拣员请补折》(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五日),《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第71-73页;《署理吉林将军达桂奏请将吉林分巡道一缺兼按察使衔事》(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四日),清史档案录副奏片03-5465-093
    ①《吉林将军长顺奏拟请择要续行增改官制折》(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1981年9月内部发行,第21-24页。
    ②《署理吉林将军达桂署理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为拟先于吉林三姓城及所属地区并吉林黑龙江两省联界地区开设郡县以资治理事》(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450-081。
    ③《政务处大臣奕劻等奏为遵旨覆议吉林将军达桂等请与三姓及吉江两省增改郡县事》(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618-027。
    ①《署理黑龙江将军达桂署理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奏为变通吏治添设地方各官以资治理事》(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初三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01-1066-002。
    ②《政务处大臣奕劻等奏为遵旨议覆黑龙江将军达桂奏请变通吏治添设地方官事》(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094-066。
    ③赵中孚:《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0年第10期。
    ④《吉林公署文案处纪要》,《吉林公署政书》第29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⑤《达桂程德全奏为江省百废待兴亟应因时制宜改添局处以资治理折》(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下),第732-733页。
    ⑥至清亡,奉天境内旗署大多数得以保留,清廷只于宣统二年(1910)九月将海龙总管裁撤;吉林旗署的大规模裁撤始于设立行省之后的宣统元年。黑龙江旗署裁撤较早,后来成为吉林效仿的样板。
    ⑦《奏为江省原设布特哈等城副都统缺应否裁撤事》(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12-0646-108。
    ①《政务处大臣奕劻等奏为遵旨议覆黑龙江将军达桂奏请变通吏治添设地方官事》(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094-066。
    ②《署理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为筹办江省善后事宜事》(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744-024。
    ③有关三城副都统的裁撤详见下文。
    ④《署理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为筹议设立专司将旧有各司局一律归併以专责成而新政令请饬政务处核议事》(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458-054。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01号。
    ①《奏为归并盛京五部事务办理大概情形事》(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 -01-02-0011-021。
    ②《奏请特旨裁撤奉天府府尹事》(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02-0011 -001。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01号。
    ④《光绪朝上谕档》,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六日。
    ⑤《奏请特旨裁撤奉天府丞一缺事》(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02-0011-003。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清廷谕令各省“裁撤学政,设置省提学使”,奉天学政旋即被裁,三省分设提学使统辖全省学务。(《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6503页。)
    ⑥《奉旨东三省学政著赵尔巽暂署事》(光绪三十二年正月),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219-096。
    ①《奏为请设奉天省会知府裁军粮同知事》(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02-0011-009。
    ②赵尔巽对地方民署也多有调整。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为受理诉讼、防控盗贼,赵尔巽奏请设立庄河厅抚民同知一员、分防巡检一员、盘山厅抚民通判一员、本溪知县一员、柳河县样子哨巡检一员。(《奏为续行查明奉旨岫岩州属庄河等处应添设厅县分防各治派员试办拟请饬部立案事》(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02-0012-003。)
    ③《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九。
    ④《奏为参酌中外办法遵拟更定奉天官制事》(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02-0012-014;《盛京将军赵尔巽奏为遵拟更定奉省官制缮具清单请饬下政务处会议施行事》(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458-045。
    ①《署理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为筹议设立专司将旧有各司局处一律规并事》(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01-1077-007。
    ②《清德宗实录》卷568,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己巳。
    ①《密陈考察东三省情形折》,徐世昌:《退耕堂政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229、243页。
    ②沈云龙著《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1979年版,第34页。
    ③《密陈通筹东三省全局折》,《退耕堂政书》第370-372页。
    ④《光绪朝上谕档》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八日。
    ①以上参见《拟定东三省职司官制及督抚办事要纲折》,《退耕堂政书》第449-467页;《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670页。
    ①以上参见徐世昌编:《东三省政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829-844页;《议设三省督练处折》,《退耕堂政书》第662-668页。
    ①以上参见《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理吉林巡抚朱家宝奏为吉省请设司道各缺派员试署并酌量裁改事》(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494-036;《东三省政略》第861-867页、第1349页。
    ①以上参见《奏为江省请设司缺派员试署及变通办法情形事》(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02-0012-009;《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为黑龙江省旗务自应援案改为旗务处事》(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六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30-0109-013;《东三省政略》第879-883页、第1367页。
    ②《拟定东三省职司官制及督抚办事要纲折》,《退耕堂政书》第460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686-5688页。
    ①《东三省政略》第845页。
    ②《开办奉天各级审判厅大概情形折》,《退耕堂政书》第681-686页。
    ③《归并奉天府各级审判厅并酌改厅名员缺折》,《退耕堂政书》第1142-1145页。
    ④《设立营口新民各级审判检察厅折》,《退耕堂政书》第1419-1422页。
    ⑤《东三省政略》第1460-1461页。
    ⑥《东三省政略》第1471页。
    ①《东三省政略》第1494-1495页。
    ②《东三省政略》第1498页。
    ③《东三省政略》第884页。
    ④《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理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为江省续设道府厅县酌拟设治章程事》(宣统元年正月十一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01-1092-068。
    ①以上奉天地方官制改革部分参见《东三省政略》第853-859页。
    ②以上吉林地方官制改革部分参见《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理吉林巡抚朱家宝奏请择要增设府州县员缺事》(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494-037;《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理吉林巡抚陈昭常奏为吉林壤地辽阔治理难周拟请援案添该民官酌裁旗缺事》(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二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472-006;《东三省政略》第871-877页。
    ③徐世昌已于宣统元年三月移任邮传部尚书。
    ①《拟定裁旗缺设民官办法草案》,《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1981年9月内部发行,第44-46页。
    ②《吉抚陈奏裁改旗缺分设提调承办情形并裁缺各员酌予出身折》,《盛京时报》宣统二年二月十四日。
    ③以上黑龙江地方官制改革部分参见《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理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请酌拟增设江省道府厅县民官各缺事》(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二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5505-028;《东三省政略》第886-893页。
    ①《查核东省官制请裁奉天左右参赞员缺折》(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一日),《锡良遗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1-892页。
    ②《奏为考察东三省情形裁并差缺事》(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01-1092-026。
    ③《清史稿》,卷二五。
    ④《裁撤司道佥事并同江厅一缺改设经历片》(宣统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锡良遗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53页。
    ⑤《吉林巡抚陈昭常奏为裁撤各司道署首科佥事员缺事》(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01-1105-082。
    ①《奏为吉省添设民官各缺体察情形酌量更易并请添设双阳德惠两县事》,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12-0684-016。
    ②《拟请设立阿城县员缺片》(宣统元年八月初五日),《锡良遗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55页。
    ④《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奏为新设长白府内请添设安图抚松县治事》(宣统元年十月二十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01-1092-019;《会议政务处奏议覆东督锡等奏请增设安图、抚松两县员缺折》,《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二月十六日。
    ⑤《奏为吉省添设民官各缺体察情形酌量更易并请添设双阳德惠两县事》(宣统二年三月初九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12-0684-016。
    ⑥《东三省总督锡良奏为奉省拟请添设县治并派员试办事》(宣统二年六月初十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01-1105-072;《军机大臣总理外务部事务奕劻等奏为遵旨会议东三省总督锡良奏奉省拟请添设县治事》(宣统二年八月初三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477-003。
    ①《奉省旗官出缺不补逐渐变通办法折》(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二日),《锡良遗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25-926页。
    ②《奉省旗官出缺暂照新章挑补片》(宣统二年六月二十八日),《锡良遗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80页。
    ③《奏为吉省添设民官各缺体察情形酌量更易并请添设双阳德惠两县事》(宣统二年三月初九日),清史档案宫中-朱批-内政04-01-12-0684-016。
    ③《奏为考察东三省情形裁并差缺事》(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清史档案朱批奏折04-01-01-1092-026;《御史齐忠甲奏东三省冗员太多用款太巨亟宜改定官制折》,《盛京时报》宣统元年七月初三日。
    ④《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统一东省行政拟请预为筹备事》(宣统三年四月初八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 7440-029。
    ⑤转引自章开沅、罗福惠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2页。
    ①《论东三省改设行省》,《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
    ①当时各主要立宪国均根据本国国情设计地方自治制度,地方自治形态也就成为了一个国家历史与现实政治的反映,因此,各国地方自治制度存在一定差别,如英国赋予地方司法权,日本则将地方权力限制在行政权范围内。详参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南学会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地方自治实践,但并不是一次成功的、纯粹的地方自治实践。尽管梁启超称其“尤为全省新政之命脉,虽名为学会,实兼地方议会之规模”(《戊戌政变记》附二《湖南广东情形》,《饮冰室合集·专集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7页。),但其存在时间太短,“虽然也讲‘地方自治’,也议行政兴废,但在政治改革的根本问题上却有保留,……尽管他们说是要使南学会成为‘议会规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参见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页。
    ①《奉天自治筹办方法》(铅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于宣统二年(1910)至宣统三年(1911)共刊行三期,《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铅印本,吉林省图书馆藏)刊行于宣统二年(1910),共三卷。该两种文献详细记载了奉天、吉林两省推行地方自治的过程,其中多有对历史细节的描述,是研究清末政体变革的重要参考。但目前学界对这两种文献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就笔者目力所及,尚无学者对其进行利用。另外,笔者未找到有关清末黑龙江地方自治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因此,在讨论东北地方自治实态时,只能以奉天、吉林两省为主。
    ②《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英考察大概情形暨赴法日期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
    ③《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法考察大概情形并再赴英国递国书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5页。
    ④《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日本考察大概情形暨赴英日期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6页。
    ①《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英考察大概情形暨赴法日期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页。
    ②《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法考察大概情形并再赴英国递国书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5页。
    ③《著奕劻等续订各省官制并会商督抚筹议预备地方自治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72-473页。
    ④《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742页。
    ⑤地方自治制度被最高统治者接受、推行,是内外多种因素汇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在此列举枢臣疆吏的言论,并非有意忽视其他因素而避重就轻,实为当时的枢臣疆吏对内外形势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他们的言论多隐含了对形势的梳理和总结。因此,沿着此路径探析清王朝的地方自治脉络,应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清末枢臣疆吏的地方自治言论可为汗牛充栋,本文不可能一一列举,仅摘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言论加以说明。
    ⑥《出使各国大臣会奏请宣布立宪折》,《东方杂志》1906年第7期。
    ①《内阁中书刘坦条陈预备立宪之法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21页。
    ②《御史徐定超奏更定官制办法十条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69页。
    ③《江苏学政唐景崇奏预备立宪大要四条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6页。
    ④《出使俄国大臣胡惟德奏请颁行地方自治制度》,《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714-716页。
    ⑤《出使德国大臣杨晟条陈官制大纲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397页。
    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378-379页。
    ⑦《御史徐定超奏更定官制办法十条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69页。
    ⑧《江苏学政唐景崇奏预备立宪大要四条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6页。
    ①《南书房翰林吴士鉴请试行地方自治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713页。
    ②《宪政编查馆奏核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拟选举章程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724-725页。
    ③《度支部主事陈兆奎条陈开馆编定法规等六策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266页。
    ④《两江总督端方等奏江宁筹办地方自治局情形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722页。
    ⑤朱国斌:《近代中国地方自治重述与检讨》,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①《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640页。
    ②《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687页。
    ③《总司核定官制大臣奕劻奏续订各直省官制情形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510页。
    ④有关保甲、里甲、乡约的组织构成、管理权限、演变等内容,魏光奇先生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梳理。详参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⑤关于东北乡约与保甲的关系,段自成进行了深入探究,认为,与关内按保设治乡约不同,东北保辖乡约的现象十分罕见。这主要是因为东北保甲的首事已沦为官役,其性质与关内的地保或地方相似;而东北地区的乡约虽已官役化,但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其身份和地位仍比属于官役的保甲首事高。因而东北约保的组织关系只有两种类型:一是乡约下辖保甲,这种类型所占比例较大;二是乡约和保甲首事平行设置。(段自成:《略论晚清东北乡约》,《史学月刊》2008年第8期)另外,从东北乡约的职能来看,清末东北地区乡村基本由乡约进行管理。其职能包括:催征田赋、杂税、摊派、征发差徭、处理刑事和治安事件、承担各种民事责任、道德教化和调解民事纠纷、调查统计户口、土地、祁雨、酬神演戏、祭祀、治水、赈济、捐赠等公共事务等各方面。(王广义:《清代东北地区“乡约”与社会控制》,《史学集刊》2009年第5期)
    ⑥《钦差大臣达桂为遵旨筹拟吉林地方情形分别缓急办法折》,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29页。
    ⑦段自成:《略论晚清东北乡约》,《史学月刊》2008年第8期。
    ⑧徐世昌:《东三省政略》,第1128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
    ①徐世昌:《东三省政略》,第1121页。
    ②徐世昌:《东三省政略》,第1122页。
    ③徐世昌:《东三省政略》,第1123页。
    ④《宪政编查馆奏核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拟选举章程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731-735页。
    ⑤《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大清法规大全》,第188-203页。
    ⑥《宪政编查馆奏核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拟选举章程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725页。
    ①参见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4-85页。
    ②《宪政编查馆奏复核府厅州县地方自治暨选举各章程折》,《大清法规大全》第187-188页。
    ①《中外日报》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二日
    ②《新民丛报》第56号
    
    ①以上章程内容参见《创立东三省保卫公所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10期。
    ③《奉天保卫公所实行新章》,《东方杂志》1906年第1期。
    ①《吉林省自治会第二次简章》,《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18-122页。
    ①《总督徐世昌、巡抚陈昭常为吉林自治会归并咨议局筹办处收小规模改为吉林府自治局布告》,《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32页。
    ②《提法使吴涛为自治会监督及到会日期》,《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24-125页。
    ③《吉林自治会之公禀八条》,《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④《吉林善举未准归自治会》,《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⑤日本于1906年初向清政府提出修筑吉长铁路,为阻止日本企图,吉林绅商向清政府要求自办吉长铁路,清政府允诺拨款80万元作为自修资本。但此后日本以借款为名,重新攫取了吉长铁路的修筑权,掀起了吉林的保路风潮。
    ①《吉林行省批语》,《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84页。
    ②《东三省总督批语》,《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87页。
    ③《吉林行省批语》,《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91页。
    ④《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一日。
    ⑤《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三日。
    ⑥《吉林自治会之公禀八条》,《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⑦《吉林自治会周年纪念开会志盛》,《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
    ⑧《自治会详请公举筹办咨议局参议员》,《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26-127页。
    ①《总督徐世昌、巡抚陈昭常为吉林自治会归并咨议局筹办处收小规模改为吉林府自治局布告》,《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32页。
    ②《民政部咨东三省总督、奉天巡抚》(三十四年六月初一),辽宁省档案馆档案,全宗JC10,卷15411。
    ③《总督徐世昌、巡抚陈昭常为吉林自治会归并咨议局筹办处收小规模改为吉林府自治局布告》,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32页。
    ①吉林地方自治会早在《试办吉林地方自治研究会暂行章程》中就提出“本会成立后,……至各府厅州县渐次推广,设立各等外会,以为开导民智之补助,而资联络一气”。(《试办吉林地方自治研究会暂行章程》,《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18页。)并且“各属设分会几半”。(《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序》)这种构建组织网络、向基层渗透的行为是官方无法接受的。
    ②《论人民自谋自治最易酿成官民之冲突》,《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四日。
    ③《奉天通志》卷142
    ④《赵次帅饬自治局札》,《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
    ①《奉天全省地方自治局简章》,《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五日。
    ②《自治研究所缓办之原因》,《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一日。
    ③《奉天自治局考试士绅》,《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二日。
    ④《奉天自治局考试揭晓》,《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八日。
    ⑤《奉天自治局招考》,《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四日。
    ⑥《自治研究所缓办之原因》,《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一日。
    ⑦《奉天自治局功课认真》,《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六日。
    ②《奉天通志》卷142。此咨议局成立于光绪三十三年,是咨议局筹备机构,三十四年遵章改为咨议局筹办处。
    ③《奉天开设议事会之先声》,《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三日。
    ④《奉天府管太守开办自治局呈文》,《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⑤《奉天府管太守开办自治局呈文》,《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⑥《报告奉天地方自治开会大意并提议案》,《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
    ①《奉天通志》卷142
    ②《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③以上内容参见《总督徐世昌、巡抚陈昭常为吉林自治会归并咨议局筹办处收小规模改为吉林府自治局布告》,《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第131-133页。
    ④《吉抚札咨议局筹办处吉林府文》,《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
    ⑤《督抚宪奏为改设吉林地方自治筹办处裁改各科名目一切经费作正开销片》,《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吉林全省自治筹办处章程》,《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②《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职员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吉林全省自治筹办处章程》,《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吉林全省自治筹办处会议简章》,《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②《自治筹办处呈为拟设各局地方自治事务所并呈送该所规则请示由》,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5558。
    ①《通饬各属设立自治事务所文》,《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②《通饬各属设立自治事务所文》,《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③《奉天全省各属自治事务所成立一览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①《奉天通志》卷142
    ②《呈复办理全省自治情形并送第一期筹办方法书》,《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③《议复自治期成会暨集会结社事宜》,《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④《核议锦县自治筹备会事宜》,《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⑤《地方自治筹办处函复事件》,《盛京时报》宣统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①《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详定各属城镇乡地方自治筹办公所通则》,《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通饬各属一律设自治研究所》,《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②奉天省自治研究所即上文所提由奉天府自治局改设的省城研究所。至宣统元年该所毕业学员173名,其中两名因事被革,两名充咨议局常驻议员,毋庸派遣,其余169名学员均被派往各属。(《札派各属自治研究所所长、教员》,《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③《奉天全省各属第一届自治研究所成立一览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①《通饬各属办理第二届研究所》、《札催各属呈报办理第二届研究所情形》,《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②《各属第一届地方自治研究所成绩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①《吉林全省自治研究所职教员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学员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详覆遵咨议局代呈研究所学员金明川等意见书拟饬研究所招考时以有无选民资格为去取候示遵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②《吉林各属自治研究分所咨准通行章程》,《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吉林各属自治研究分所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呈复办理全省自治情形并送第一期筹办方法书》,《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②《本处派员考核繁盛中等各属筹办自治事宜成绩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③《呈拟全省地方自治事务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④《自治筹办处详请对玩视新政的榆树厅李令、刘丞各记大过一次》,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第161-162页,1981年9月内部发行版。
    ①《呈拟全省地方自治事务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②根据《呈院为遵饬查明主管事项请查核汇奏》(《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整理
    ③《地方自治事务第一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①《宣统元年开办城厢自治会各区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①《筹办全省自治纲要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二期)。
    ②逐年筹备清单城镇乡地方自治限宣统五年一律成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限宣统六年一律成立(《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五。)
    ③《呈复续拟办理全省自治期限》,《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二期)。
    ①《遵札议覆再缩筹办自治期限》,《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②《遵札议覆再缩筹办自治期限》,《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③《札饬各属为第二次第三次接办自治奉饬再缩筹办期限》,《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④《详督抚宪送拟定城镇乡地方自治逐年筹办大纲表及各处分办明细表各三分伏候鉴核转咨文》,《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⑤《吉林巡抚陈昭常奏为成立吉林城镇乡自治职等情事》,军机处录副奏折,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该折另见于《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⑥《吉林分年筹办自治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详督抚宪送拟定城镇乡地方自治逐年筹办大纲表及各处分办明细表各三分伏候鉴核转咨文》,《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②《吉林巡抚陈昭常奏为成立吉林城镇乡自治职等情事》,军机处录副奏折,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该折另见于《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③《锡良致民政部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802。
    ④《民政部复锡良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802。
    ⑤《锡良致民政部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6440。
    ⑥《民政部复锡良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6440。
    ①《复王绅濂溪》,《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②《详督抚宪送拟定城镇乡地方自治逐年筹办大纲表及各处分办明细表各三分伏候鉴核转咨文》,《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③《函覆伊通州城自治筹办公所函询划区暨选民疑义逐条指示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④《札饬各属速将该管城镇乡区域详确分划呈请核定并将居民数表一并札发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札各属为解释奏颁划分城镇乡区域章程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②《批濛江州申送州境区域图并陈城镇乡区域碍难假定饬遵前札从缺办理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③《批伊通州详送城镇厢区域范围广阔仰即缩小办理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④《遵批妥筹地方自治进行方法》,《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⑤《城镇乡选民资格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答富元函》,《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②《吉林自治筹办处刊发居民及选民资格说明书》,《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③《函复西安县自治事务所》,《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④《通饬完纳蒙王租税作为正税》,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徐世昌致民政部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3220。
    ⑤《录民政部电复选民资格办法通饬各属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抚帅致宪政编查馆民政部电》,《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②《函答康平县》,《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③《吃食鸦片从广义之解释》,《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④《抚帅致宪政编查馆民政部电》,《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⑤《批吉林府自治筹办公所折呈疑义五条文》,《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⑥《呈订调查规则》,《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一期)。
    ⑦《札各属调查员所报表式率多不合仰再详查迅速造表补报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⑧《遵饬呈明主管事项成绩》,《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二期)。
    ⑨《奉天全省各属城厢自治调查提要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二期)。
    ①根据《第一次开办镇乡会各属选举成绩一览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内容整理。
    ②《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规定“选举人分为两级,就选举人内择其年纳正税或公益捐较多者若干名,计其所纳之额足当选举人全数所纳总额之半者为甲级,其余选举人为乙级;选举人有所纳税捐之额介于两级之间者,归入甲级,若两级之间有二名以上所纳之额相同者,以年长之人如甲级,年同者有城镇董事会总董或乡董抽签定之。”(《大清法规大全》第155页)
    ③根据《第二次开办镇乡会各属选举成绩一览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内容整理,其中缺少被列入第二次开办镇乡会的复州的调查情况。
    ④《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大清法规大全》第155页。
    ①《奉天地方自治记事》,《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二日。
    ②《投票须知》,《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③《选举议事会投票所办事细则》,《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④《投票管理员须知》,《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⑤《投票报告录式》,《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⑥《开票所办事细则》,《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⑦《开票管理员须知》,《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⑧《开票报告录式》,《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⑨《城镇乡议事会互选议长副议长细则》,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6440。
    ①《札发选民会办法》,《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二期)。
    ②《城镇董事会及乡董选举细则》,《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二期)。
    ③《呈院为遵饬查明主管事项请查核汇奏》,《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④《全省各属城厢筹设议事会董事会成绩表》,《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二期)。
    ①《呈复续拟办理全省自治期限》,《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二期)。
    ②《遵札议覆再缩筹办自治期限》,《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①《吉林巡抚陈昭常奏吉林筹办府厅州县地方自治情形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754-755页,该折另见于《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第179-181页。
    ②《吉林全省各府厅州县等级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③辽宁省档案馆藏《庄河厅议事会议长副议长名单》、《开原县议参两会互选正副议长二名及参事员四名履历》两份档案详细记录了两地议事会议长、副议长及参事员姓名、出身、年龄及选举得票数,说明两地议事会、参事会已选举完毕。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0769。
    ①《为整顿复州警察、自治两大要政事》,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6440。
    ②《地方自治筹办处呈为据职处杨委员呈报调查安东县筹办自治情形请备案由》,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0769。
    ③《论今日亟宜练团以自卫》,《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九月十二日。
    ④《为整顿复州警察、自治两大要政事》,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050。
    ⑤《锡良为嗣后除正项钱粮外不得借端加摊事给复州的札文》,辽宁省档案馆编:《辛亥革命在辽宁档案史料》,第27-28页。
    ①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第1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②《绅衿论》,《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③石成金:《官绅约》
    ④《复宁学务处沈观察桐论官绅办学意见书》,沈同芳编:《江苏学务总会文牍》,1906年版。
    ⑤《奉天府管太守开办自治局呈文》,《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①《论奉天三省之绅士》,《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二日。
    ②《论绅士与地方之关系》,《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二日。
    ③《论地方自治宜防隐微中之阻力》,《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④《奉天全省各镇乡地方自治董事会履历》,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411。
    ⑤《奉天全省各城镇乡自治会宣统二年分及三年分补选总董董事名誉董事乡董乡佐履历》,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812。
    ⑥《开原县议参两会互选正副议长二名及参事员四名履历》,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411。
    ⑦《吉林全省自治研究所职教员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⑧《绥芬厅自治研究分所第一学期正额学员旁听学员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①《吉林自治日报社职员一览表》,《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②《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当选人知会书》,《奉天自治筹办方法》(第三期)。
    ③《论地方自治宜防隐微中之阻力》,《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④吉林省对省咨议局议员兼办地方自治的情况进行了严查,如吉林府、榆树厅、伊通州等地由省咨议局议员兼任的自治公所职员被饬令改派,详参《批吉林府拟选自治筹办公所正副所董并饬筹设情形赶速补报以凭核办由》、《批榆树厅详送设立自治筹办公所员役衔名册并预算案分别准驳由》、《批伊通州禀设城自治筹办公所派副所董与馆章限制议员兼差不合应即改派并发图记式样由》,《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
    ⑤《论地方自治亦安插人才之一术》,《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八日。
    ①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②《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577页。
    ③《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一,第8279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七》,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997页。
    ⑤《吏部会议御史吴寿龄奏内外候补人员按缺酌留余令回籍听候咨取并裁撤各局折》,《户部奏稿》第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版,第2655-2656页。
    ⑥《力筹节用永停捐输疏》,陈昌绅编:《分类时务通纂》第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转引自刘增合《由脱序到整合:清末外省财政机构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⑦《十年来中国政治通览·财政篇》,《东方杂志》第九年第7期。
    ①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②《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577页。
    ③《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一,第8279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七》,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997页。
    ⑤《吏部会议御史吴寿龄奏内外候补人员按缺酌留余令回籍听候咨取并裁撤各局折》,《户部奏稿》第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版,第2655-2656页。
    ⑥《力筹节用永停捐输疏》,陈昌绅编:《分类时务通纂》第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转引自刘增合《由脱序到整合:清末外省财政机构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⑦《十年来中国政治通览·财政篇》,《东方杂志》第九年第7期。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00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57号。
    ③当时各省共筹济奉省用款77万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57号。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00号。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6号。
    ②《各省理财汇志·奉天》,《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一期。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8号。
    ⑤《奉天通志》第148卷,总第3437页。
    ⑥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省公署》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01号。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71号。
    ②《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总第5424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71号。
    ④另外,奉天还有皇庄地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做重点论述。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②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省公署档》。
    ③《东三省政略》卷7,《财政》,《附吉林省垦务?垦务编》。
    ①《奉天通志》第145卷,总第3318页。
    ②《东三省政略》卷7,《财政》,《附奉天生垦务》;《满洲旧惯调查报告?中卷》;《奉天税务监督署档案》;《奉天省公署档案》,转引自赵云田著《清末新政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00页。
    ③M.A·帕持卢什耶娃等着:《满洲的经济发展》第三章,莫斯科1985年版。转引自马汝衍、成崇德主编《清代边疆开发》(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
    ④《东三省政略》卷7,《财政》,《附奉天生垦务》。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3号。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6号。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①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57-458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7号。
    ③《清史档案稿》卷123。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7号。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7号。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7号。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7号。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7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12号。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①《奉天通志》第146卷,总第3346页。
    ②《奉天通志》第146卷,总第3347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①《江西各项财政说明书》卷2,第1-6页,转引自周育民著《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61号。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户部奏请饬各省筹办统捐折》。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两广总督岑广东巡抚张会奏商情不顺暂缓改办统捐折》。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43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43号。
    ③庚子之后全国实行捐官的省份中,一年内捐官收入最多的省份为江宁,其1902年官捐收入为130万两,其余各省均未超过100万两。周育民着《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42号。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8号。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8号。
    ⑦根据《度支部奏为调查各省岁出入总数折》(度支部编:《度支部清理财政处档案》,铅印本,第63页)内容整理。
    ①赵尔巽于1907年4月离任。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8号。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43号。
    ④《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总第5805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8号。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8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06号。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档案全宗》第188号。
    ④详见刘志超、耿丽华《试论王永江的理财思想》,《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⑤按照《大清会典则例》的解释,“州县经征钱粮运解布政司,候部拨,曰起运”,“州县经征钱粮扣留本地,
    ①《地方财政先决问题》,《国风报》第一年第二号,1910年3月2日。
    ②《论地方税与国税之关系》,《国风报》,第一年第四号,1910年3月21日。
    ③《宣统政纪》卷三十八。
    ④《度支部咨奏拟定国家税地方税章程》(宣统二年八月十八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3801。
    ⑤《论划分国家税地方税之标准》,《大公报》宣统三年二月十八日。
    ①陆定:《清理财政章程解释》,河南清理财政局宣统元年版,第443-444页。
    ②该章程关于划分两税只有“清理财政局应将该省财政,利如何兴,弊如何除,何项向为正款,何项向为杂款,何项向系报部,何项向未报部,将来划分税项时,何项应属国家税,何项应属地方税,分别性质,酌拟办法,编订详细说明书,送部候核。”寥寥数语。(《度支部清理财政章程》,《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1030页。)
    ③度支部清理财政处编:《清理财政纲要》,宣统二年版。
    ④度支部清理财政处编:《清理财政章程讲义》,铅印本,第7页。
    ①《度支部致各省督抚电》(宣统二年十月二十三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4040。
    ②宣统二年十月,度支部令各省清理财政局“调查该省税项,列一简表,分别国家税地方税,何者应为附加税,何者应为特别税、各杂税项,以宣统三年预算之数分注其下,俾如该省应得国家税总数若干,地方税总数若干,更以地方税总数与地方行政经费总数作一比较,限年底送部,以备核定”。(《度支部致各省督抚电》(宣统二年十月二十三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3977。)
    ③《熊观察希龄上泽公论财政书》,《时事采新汇选》第三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63-10864页。
    ①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铅印本,第13-15页。
    ②根据《奉天省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第16-27页有关内容整理。
    ③奉天将地方税分为省税和府厅州县税两级,本表并未加以区分,统其为地方税。有关地方税分级问题详见下文。
    ①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铅印本,第9页。
    ②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铅印本,第4页。
    ①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目及税额表》,铅印本,第1页。
    ②《电商划分地方税国家税办法》,《申报》宣统元年三月二十日。
    ③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盐厘》,铅印本,第14页。关于斗用,奉局说明如下:“奉盐向以石计,石者斗之积。故盐局于征收正课外,附带征收斗用,专以充滩长、斗纪工食,有余则以之弥补局用,各分局自收自用,总局向不过问。宣统二年由盐务总局订立章程,通饬每石收斗用二角,以二成提作地方自治经费,其余八成由各局归入正款,按月册报开支,各项工食亦均定有额数。”(参见该书第12页。)
    ④《东三省奉天清理财政局关于编定预算之议案》,《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五日。
    ⑤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铅印本,第27页。
    ⑥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铅印本,第4页。奉局对盐税等国家税用于地方支出采取默认态度,但对于地方税用于国家支出则不能允许,如该局发现铁岭县以斗秤捐充审判经费,认为这是“以地方之财充供国家之用”,严令该县将斗秤捐“划归地方,以清税界”。(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正杂各捐》,第51-52页。)
    ①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正杂各捐》,第1-2页。
    ②根据《奉天省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正杂各捐》第3-64页内容整理。
    ③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拟分吉林全省税项总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25页。
    ①根据《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拟分吉林全省税项总说明书》第27-76页内容整理。
    ②吉林将地方税分为省税、府厅州县税、城镇乡税三级,有关地方税分级内容详见下文,此处统其名为地方税。
    ③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拟分吉林全省税项总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25-26页。
    ④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拟分吉林全省税项详细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64页。
    ⑤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拟分吉林全省税项详细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67页。
    ①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意见书》,铅印本,第1页。
    ②根据《黑龙江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意见书》第3-12页内容整理。
    ③黑龙江将地方税分为省税、府厅州县税、城镇乡税三级,有关地方税分级内容详见下文,此处统其名为地方税。
    ④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意见书》,铅印本,第1页。
    ⑤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意见书》,铅印本,第8页。
    ①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交涉杂税类》,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92页。
    ②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交涉杂税类》,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94页。
    ③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交涉杂税类》,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100页。
    ④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杂费类》,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9页。
    ⑤国家收入、地方收入除国家税、地方税外,还有包括官业收入等在内的租税外收入,本文对于租税外收入未做探讨。
    ⑥黑龙江清理财政处编:《黑龙江省国家岁出预算表》,铅印本,第1页。
    ⑦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意见书》,铅印本,第19页。
    ①《广东督率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79-80页。
    ②《盛京督率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85页。
    ③云贵总督李经羲认为“一省共同之事专仰于省税,已属为难,至府厅州县往往合全属之款办全属之事,实包括府厅州县在内”,若将地方税划分为三级,“不惟省税、府厅州县税、城镇乡税不能分级自顾,即国家行政、地方行政亦难严立界限,分税支办”。因此,该督主张“各省现征地方税,某项应归某级,宜各省酌量情形,先就分级后力能自顾之处,分别厘定;其必须合力始能办事者,暂不急于划分,庶免事实上别生窒碍。”(《云南督率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82页。
    ④《奉天清理财政局为呈送国家地方两税表改正成册并于地方税中拟分子目管见由》(三年正月十一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33123。
    ①《奉天清理财政局为呈送国家地方两税表改正成册并于地方税中拟分子目管见由》(三年正月十一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33123。
    ②《苏州抚帅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79-80页。
    ③实际上,锡良提出地方税不分级还与当时奉天咨议局与清理财政局关于车捐、亩捐的论争有关,详见下文。
    ④《吉林抚帅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85页。陈昭常这一主张引起舆论关注,《申报》曾以《吉抚欲为省政经费先留地步》为题予以报道(宣统二年二月初九日)。
    ⑤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拟分吉林全省税项总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27页。
    ①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意见书》,铅印本,第2页。
    ②度支部清理财政处编:《清理财政章程讲义》,铅印本,第10页。
    ③《补编调查税费表》,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121-122页。
    ④《田房契税附属杂款表》,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普通杂税类》,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56-58页。
    ⑤广西清理财政局编:《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总论》,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45页。
    ⑥《奉天将军赵尔巽奏酌设各地方裁判粮税专员并定地方官行政权限折》,《四川官报》第15册。
    ⑦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拟分吉林全省税项总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102页。
    ①《东山省总督锡、黑龙江巡抚周咨度支部文》,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咨文》,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1页。
    ②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全省财政说明书·拟分吉林全省税项总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第27页。
    ③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正杂各捐》,铅印本,第2页。
    ④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正杂各捐》,铅印本,第9页。
    ⑤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铅印本,第22页。
    ⑥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铅印本,第4-5页。
    ①以上内容参见《奉天咨议局呈提议车捐、亩捐不宜列为省税一案议决之理由及办法清单》(宣统二年六月初三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3031。
    ①《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熊希龄呈车捐、亩捐划归省税之理由》(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9564。
    ②《奉天咨议局呈提议车捐、亩捐不宜列为省税一案议决之理由及办法清单》(宣统二年六月初三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5426。
    ③《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熊希龄呈车捐、亩捐划归省税之理由》(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5423。
    ④参见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附录一《各省咨议局议员名录》,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96-198页。另:该书引用美国驻华公使对于咨议局选举的一则评论:“官府对议员选举的影响非常大,有些省份,迹近指派,此中以东三省最为明显”(该书第18页)。但从咨议局与清理财政局的争论来看,此种评论并非实情。
    ①《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熊希龄呈车捐、亩捐划归省税之理由》(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4829。
    ②《奉天全省府厅州县议参两会呈请亩捐车牌捐划归地方税等情分行由》(宣统二年十月初九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3801。
    ③《西丰县知县为车捐是否列为自治经费事呈东三省总督》(宣统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2175。
    ④《清理财政局议覆奉天全省府厅州县议参两会呈请亩捐车牌捐划归地方税由》(宣统二年十一月初三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3205。
    ⑤《东三省总督批西丰县知县为车捐是否列为自治经费事》(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3191。
    ①《奉天清理财政局为呈送国家地方两税表改正成册并于地方税中拟分子目管见由》(三年正月十一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3745。实际上,清理财政局与咨议局关于省税的争论也是上文提到的锡良不赞成将地方税分级的原因之一。
    ②《论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之标准》,《大公报》宣统三年二月十八日。
    ③有关西方预算学理在清末中国传播的情况可参见刘增合:《知识移植:清季预算知识体系的接引》,《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④关于西方预算制度在清末中国的传播程度,刘增合以当时图书市场中有关预算制度的书籍数量加以说明:“1902年图书市场上流行的国内译介西洋政教书籍中,涉及西方财政预算制度内容的就达到30余部。至清廷诏令推行预算制度以前,各地书肆中售卖的涉及新式理财制度的书籍也多大数十部。”(参见刘增合:《西方预算制度与清季财政改制》,《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⑤《宪政编查馆资政院会奏宪法大纲暨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2-65页。
    ①《东三省财政正监理官熊京卿副监理官荆主政性成整理财政管见五条》,《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日。
    ②《东三省正监理官熊京堂详报度支部陈明清理三省财政办法情形文》(三续),《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月初七日。
    ③十二条议案分别为:收支统一案、制定库储案、余款处置案、平均预算案、预算副册案、查明亏款案、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案、会计检查案、公费核定案、废两用元案、公费津贴名义更正案、地方经费案。(各项议案内容可参见《东三省奉天清理财政局关于编定预算之议案》,《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各案均指定了负责筹备机关:收支统一案由度支司会同经管征收财政各署局筹办;制定库储案由度支司会同大清银行官银号筹办;余款处置案由度支司会同清理财政局筹办;平均预算案由清理财政局筹办;预算副册案由清理财政局筹办;查明亏款案由度支司筹办;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案由清理财政局筹办;会计检查案呈请督抚宪核办;公费核定案由清理财政局会同各司署筹办;废两用元案公议取消;公费津贴名义更正案由清理财政局筹办;地方经费案由清理财政局会同咨议局筹办。(《关于编定预算议案应行遵札办理之各署局清单》,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33262。)
    ④《奉天清理财政局拟开特别会议预算事宜约集各司道署局长官等公同讨论并送议案事》(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七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055。
    ⑤《提学使、民政司、清理财政局会衔呈为将各署局意见书及职局答辞善具清折送鉴核示》,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5411。
    ①《江抚周奏提前试办预算情形折》,《盛京时报》宣统二年正月二十日。
    ②《奉天清理财政局呈为各署局送到省预算册应将计划中预算费用暂缓实行俟职局全部核定行知后方可开办由》(宣统二年三月十七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48。
    ③《东三省正监理官熊京堂详报度支部陈明清理三省财政办法情形文》,《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月初二日。
    ①《东三省正监理官熊京堂详报度支部陈明清理三省财政办法情形文》(五续),《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月初九日。
    ②《吉林财政之现状》,《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四月初三日。
    ③《江抚周奏提前试办预算情形折》,《盛京时报》宣统二年正月二十日。
    ④《度支部谨奏为遵章试办宣统三年预算谨缮总表呈进并沥陈财政危迫情形折》,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1342。
    ⑤有关各省追加预算内容详见下文。
    ⑥《度支部谨奏为遵章试办宣统三年预算谨缮总表呈进并沥陈财政危迫情形折》,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4847。
    ①此项经费在后来度支部审查奉天预算时被驳。
    ②《东锡奏清理财政局编成预算册表办理情形折》,《盛京时报》宣统二年九月初七日。
    ③预备金是西式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分第一预备金和第二预备金。执行预算时预算内各项如有不敷,启动第一预备金;如发生预算外临时用款,则启用第二预备金。
    ④《覈定奉天省宣统三年预算国家岁出表》,《奉天省国家岁出预算表》,清末稿本,第7页。
    ⑤《吉林巡抚陈昭常奏为吉林省试办宣统三年预算告竣送部核定事》(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六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514-015
    ①有关度支部、资政院对各省宣统三年预算的削减将在下文详述。
    ②《东督赵奏奉省宣统四年度岁出预算表册编成送部折》,《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七月初八日。
    ③《载泽致赵尔巽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5424。
    ④《东督赵吉抚陈奏吉林试办四年预算完竣折》,《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⑤以上参见《江抚周奏编成四年出入预算表册送部折》,《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五月初三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为江省编成宣统四年岁出预算表册依限送部核定事》(宣统三年六月初六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517-079;《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为依限编成本省宣统四年岁入预算送部事》(宣统三年四月十五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516-068。
    ①《宪政编查馆等奏拟订各省咨议局并议员选举章程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676页。
    ②笔者目前还没有发现吉、黑两省咨议局审核本省宣统三年岁出入的资料,因此只能以奉天为个案进行探讨。
    ③《盛京督帅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86页。各省对咨议局核减地方行政支出多有议论,时任两江总督张人骏称“咨议局核办预算案,敝处已由会议厅公决,可行者即行公布,不可行者据事实答复。”(《南京督帅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86页。)
    ④根据《交议奉天全省宣统三年预算案》(《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奉天咨议局议决奉天全省试办宣统三年地方行政预算经费修正分表及说明书》(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33258。)内容整理。
    ①《交议奉天全省宣统三年预算案》,《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
    ②《度支部试办宣统三年各省各衙门预算总说明书》(《盛京时报》宣统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度支部致锡
    ①《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为汇编追加预算表册咨送度支部查核事》(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清史档案录副奏片03-7516-029
    ②《度支部奏请饬各省督抚切实遵照前奏维持预算办法折》,《政治官报》,宣统三年三月初一日。
    ③《度支部尚书载泽等奏维持预算实行办法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1054页。
    ④《资政院会奏续拟院章并将前奏各章改订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632页。
    ⑤《资政院会奏议决试办宣统三年岁入岁出总预算案请旨裁夺折并单》,《盛京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四
    ①《资政院预算股报告修正试办宣统三年岁出岁入总预算案说明书》、《节录资政院审查预算说明书》,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3801。
    ②《覈定奉天省宣统三年岁入预算说明书》,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24040。
    ③《覈定奉天省宣统三年国家岁出预算说明书》,《奉天省国家岁出预算表》,清末稿本,第1页。
    ④《覈定吉林省宣统三年岁入预算说明书》,《吉林省国家岁入预算表》,清末稿本,第1页。
    ⑤《覈定黑龙江省宣统三年国家岁出预算说明书》,《黑龙江省国家岁出预算表》,清末稿本,第1页。
    ⑥《节录资政院审查预算说明书》,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3682。
    ①《吉林陈简帅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69页。
    ①《某知府致锡良电》(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某知府致锡良电》(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二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33262。
    ②从笔者查阅的档案来看,奉省各属均强调奉天与内地各省相比存在的特殊情况,并以此作为维持预算的理由。奉天提学司致电学部,称:“资政院审查明年学务公所行政经费,大省定三万二千两,此在内地各省,人才众多,物价便宜,校少事简,或可支持。奉省僻在东边,气候苦寒,物价昂贵,与腹省情形不同。若照此院减数目,必致机关停滞,要政多驰,学务大受影响。况查该公所行政费一再核减,现在每月仅支银三千六百余两。员固难裁,薪无可减,纵使极力节省,前定数目断乎不敷,事关大局,应请贵部设法维持并提出奉省特别为难情形,送资政院核议加增,以维边省学务。”(《奉天提学使致学部电》(二年十一月二十七),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055。)提法司致电法部,称:“资政院审查明年预算司法费提法司署定三万两,此在内地物价低人才众厅少事简或可支持,奉省僻在边隅,百物昂贵,与腹地情形不同,若克减必至机关阻滞,要政废弛。院定标准断断不敷,事关大局,应请大部设法维持协商。”(《提法司致法部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5411。)度支司致电度支部,称:“资政院审查预算奉天公署幕职书首参事薪水减半,则其余各属科长科员可知,此在内地省份或可勉强,而奉省使用昂贵数倍内地,若过于消减,势必纷纷他去,无人可用。”(《度支司致度支部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1342。)劝业道致电农工商部、邮传部,称:“承办实业交通事宜,关系重要,事务日增,若再裁减实于进行有碍,祈大部鼎立维持。”(《劝业道致农工商部、邮传部电》,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4847。)
    ③《学部复锡良电》(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五),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4847。
    ④《锡良致会议政务处电》(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辽宁省档案馆全宗jc10,卷1055。
    ⑤《宣统朝上谕档》,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⑥《大公报》载:“预算案入奏后,枢府诸公曾于监国前沥陈此次资政院对于行政费核减过巨,一经颁布,恐各项要政必难切实兴办等语。建国凝思许久,随饬枢臣拟旨颁布。至拟定进呈后,建国特将原稿增加数语,闻自‘若实有窒碍难行之处’至‘候旨办理’等语皆系监国之所亲加者。”(《监国亲增预算谕旨》,《大公报》宣统三年一月七日。)
    ①《东三省总督锡良奏为遵减奉省本年预算行政经费并追加各重要出款事》(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516-074。
    ②《宣统三年上谕档》,宣统三年正月十五日。
    ③《东三省总督锡良奏为遵减奉省本年预算行政经费并追加各重要出款事》(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516-074。
    ①《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为江省宣统三年国家行政经费查照资政院议决案分别留减并追加各款遵旨声叙理由事》(宣统三年八月初十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521-002。
    ②《论资政院预算案之无效》,《大公报》宣统三年一月十二日。
    ①《宪政编查馆奏覆核清理财政章程酌加增订折》,《东方杂志》第六年第一期。
    ②《划分国家税地方税说明书》,铅印本,第3页。
    ③北洋政府在民国元年颁布了国家税与地方税草案,但并未实施,仍停留在法令层面。这说明分税制的实施必须有民主宪政政体作为支撑,关于这一点,清王朝做不到,徒有民主虚名的北洋政府也做不到。
    ④《度支部奏拟清理财政章程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1019-1020页。
    ⑤《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为江省宣统三年国家行政经费查照资政院议决案分别留减并追加各款遵旨声叙理由事》,(宣统三年八月初十日),清史档案录副奏折03-7521-002。
    ①《南京督帅张来电》,《近代史资料》总第59期,第61页。
    ②会议政务处曾奏称:“然外省于财用实数,每隐匿不令部知,故部中常疑其相欺,而内不信外;而部中于外省款项,每令其据实报明,声言决不提用,及至报出,往往食言,故外省常畏其相诳,而外不信内。”(《会议政务处覆奏度支部清理财政办法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1022页。)
    ①《奏请添派重臣会商学务折》,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②《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6页。
    ③《学务纲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99页。
    ④《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289页。
    ①《东三省政略》第1388页。
    ②《东三省政略》第1388页。
    ③《东三省政略》中有关三省教育行政机的记载只提及学务公所,并未提及提学司,但笔者参考有关三省官制改革的记载后发现各省学务公所与提学司的内部机构设置完全相同,且掌管提学司之提学司使也为原先掌管学务公所之官,因此,有理由认为提学司是建省后由学务公所改设而来,这两个机构并非同时存在。此点与部分论著所述不同。
    ④《东三省政略》第1411页。
    ⑤《东三省政略》第1391页。
    ⑥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版。
    ⑦《东三省政略》第1391页。
    ①《东三省政略》第1391页。
    ②《东三省政略》第1412-1413页。
    ③《东三省政略》第1391页。
    ④《东三省政略》第1390页。
    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417页。
    ⑥学部总务司编《光绪三十三年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编第10辑第93册,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27-28页。
    ①吴延因、翁之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小学教育》,《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6、27页。
    ②《大清教育新法令》第7册,第3页。
    ③学部总务司编《光绪三十三年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编第10辑第93册,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139-193页。
    ①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版。
    ②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版。
    ③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版。
    ④《乌拉总管衙门为拟请在城设立小学堂事给吉林将军呈文》(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七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1-0119。
    ⑤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版。
    ①《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07页。
    ②《学务纲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202-204页。
    ①《吉林省宾州厅阿城各学堂一览表》(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8-0027。
    ②《吉林省宾州厅阿城各学堂一览表》(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8-0027。
    ③《农安县学务报告表》(宣统元年四月),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418。
    ④《磐石学务报告表》(宣统元年九月二十八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29。
    ⑤《磐石学务报告表》(宣统元年九月二十八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29。
    ②《吉林提学使吴宣讲教育宗旨之概要》,《吉林教育官报》第四期,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一日。
    ③《吉林提学使吴宣讲教育宗旨之概要》,《吉林教育官报》第一期,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五日。
    ①农安县官立初等小学堂教员王纪曾编:《修身科教授案》,《农安县教育分会宣统二年下学期报告》(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3。
    ②《吉林省视学为报查视吉林府西北路学务情形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515。
    ③《磐石县整顿学务条件三十条清单》(宣统三年闰六月二十九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6。
    ④《濛江州学务报告》(宣统三年七月),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6。
    ⑤《省视学优贡张文翰为报告伊通学务情形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三年五月初五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6。
    ⑥《吉林提学司为整顿学堂考试办法札文》(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092。
    ①《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331页。
    ②《吉林府劝学所为将各区学堂学塾私塾报告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二年九月初十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753。
    ③《学务刍言》,《东方杂志》1906年第11期。
    ④《私塾改良会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103页。
    ⑤《塾师罢学》,《满洲日报》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①《吉林全省学务处为拟派员查明吉林府属乡屯村镇共有家塾若干作为自行捐办蒙小学堂事给吉林将军呈文》(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1-0165。
    ②《吉林省教育大事记》(第一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③《东三省政略》,第1413页。
    ④《新城府为学部颁发私塾改良会章程参酌本地情形略为变通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二年八月十四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91。
    ⑤《吉林府私塾改良会塾师研究课程表》(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772。
    ⑥《长春府为报私塾改良会试办简章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二年三月十八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057。
    ⑦《新城府为学部颁发私塾改良会章程参酌本地情形略为变通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二年八月十四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91。
    ⑧《双城府教育会为附设私塾改良会传习学生姓名年籍清册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07。
    ⑨《长寿县知县为拟订改良私塾暂行章程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二年八月初十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057。
    ⑩《伊通州为设立私塾传习所事给吉林提学司禀文》(宣统二年五月初六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 03-0453。11《滨江厅同知为暂停塾师改进知识交换办理小学教育研究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07。
    ①《滨江厅同知为暂停塾师改进知识交换办理小学教育研究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07。
    ②《吉林省长春府调查私塾简明表》(宣统三年),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107。
    ①《招考塾师告示》,《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②《塾师投考》,《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六日。
    ③《教读投考三等发落》,《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④《考试私塾揭晓》,《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四日。
    ⑤《辽阳考试塾师揭晓》《盛京时报》宣统元年闰二月初二日。
    ⑥《乌拉城乡小学堂为报改良私塾考试情形并送二次考试题目事给吉林提学司禀文》(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112。
    ⑦《乌拉城乡小学堂为报改良私塾考试情形并送二次考试题目事给吉林提学司禀文》(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112。
    ①《奉天塾师研究所开办》,《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②《辽阳塾师渐知改良》,《盛京时报》宣统元年闰二月初六日。
    ③《乌拉城乡小学堂为报设改良私塾情形并送秋冬两季改良私塾一览表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112。
    ④《伊通州为设立私塾传习所事给吉林提学司禀文》(宣统二年五月初六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 03-0453。
    ⑤《吉林省视学为考查磐石学务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三年闰六月二十九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6。
    ⑥《滨江厅同知为暂停塾师改进知识交换办理小学教育研究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07。
    ⑦《双城府教育会为附设私塾改良会传习学生姓名年籍清册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07。
    ⑧《吉林府私塾改良会塾师研究课程表》(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772。
    ①《滨江厅教育会毕业塾师分数册》,《滨江厅同知为暂停塾师改进知识交换办理小学教育研究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07。
    ②《改良私塾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111-112页。
    ③初等小学课程包括修身、讲读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手工十科。(《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419-420页。)
    ④高等小学课程包括修身、讲读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九科。(《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433页。)
    ⑤《乌拉四区改良私塾一览表》(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十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01-35-6401。
    ⑥《改良私塾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112-113页。
    ①《吉林提学司为改良私塾办法事晓谕》(宣统元年八月初三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057。
    ②《吉林省视学为莅新城查视和衷商榷拟定改良整顿数条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三年闰六月二十七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521。
    ③《敦化县知县为造报乡屯村镇旧有家塾一律改作蒙小学堂书册事给吉林全省学务处详文》(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01-32-2172。
    ④《乌拉两等小学堂为改良教育事给吉林巡抚申文》(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十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01 -35-6401。
    ⑤《学部为酌量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事给吉林提学司札文》(宣统三年三月初七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 3-07-0046。
    ⑥《吉林省视学为考查濛江学务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三年七月十三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 02-1026。
    ⑦《吉林提学司为改良私塾办法事晓谕》(宣统二年八月初三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057。
    ①《吉林府劝学所为将各区学堂学塾私塾报告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二年九月初十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753。
    ②《方正县为筹办学务大概情形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二年六月初五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 02-0955。
    ③《省视学林祖涵为报敦化学务情形并拟订整顿办法六则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六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29。
    ④《伊通直隶州学务报告》(宣统三年五月),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6。
    ⑤根据《乌拉四区改良私塾一览表》(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十日)内容整理,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01-35-6401。
    ①《论我国教育不发达之原因》,《申报》1909年5月24日。
    ①《吉林提学司为师范毕业生派四乡改良私塾事给吉林府札文》(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140。
    ②《吉林提学司为改良私塾办法事晓谕》(宣统二年八月初三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057。
    ③《南路省视学为拟请整顿岔路河初等小学堂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元年九月二十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929。
    ④《代理伊通直隶州知州为报拟订整顿各项学务办法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497。
    ⑤至清末小学堂多不足额,伊通直隶州“学童半为塾师把持”,该州小学教员“请将私塾解散以招足额”,体现出新旧之争。宣统三年五月,伊通调查小学堂十所,只有三所招足学生;宣统三年闰六月,吉林提学司调查省城小学堂十所,磐石县调查小学堂五所,学生均不足额。(参见《省视学优贡张文翰为报告伊通学务情形事给吉林提学司呈文》(宣统三年五月初五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6;《伊通直隶州学务报告》(宣统三年五月),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6;《吉林省城学司直辖各学堂报告表》(宣统三年闰六月二十三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515;《磐石县学务报告》(宣统三年闰六月),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1026。)
    ⑥《长春府为本年学务整顿及扩充之大概情形造具报告二份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三年十二月初四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2-0521。
    ⑦《伊通州为设立私塾传习所事给吉林提学司禀文》(宣统二年五月初六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453。
    ①《长春府为报私塾改良会试办简章事给吉林提学司详文》(宣统二年三月十八日),清史档案吉林教育J033-03-0057。
    ①王柯:《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新疆建省”》,《二十一世纪》2007年2月号第99期。
    ①Sigmund Freud,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in J.Strachey,ed.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Hogarth Press,1921,Vol.18,pp.107-108.转引自杨妍著《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Tajfel,H,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Behavior.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974,pp.65-93.转引自《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第8页。
    ①申剑敏:《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
    ②[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①其中地方督抚力主地方税分级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暴露无遗,反映出督抚对于分税制改革后省级财政上下无着的担忧和清末中央与地方省份关系的疏离之态。
    ②[美]卡尔·瑞贝卡著:《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高瑾等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页。
    《赵尔巽档案全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奉天地方自治筹办处呈送自治经费预算表及东三省总督给民政部咨》,辽宁省档案馆藏。
    《关于宪政编查馆奏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选举章程折及该馆给奉天行省咨文等情形》,同上。
    《关于自治章程自治方法书自治宣传书事宪政编查馆民政部奉天行省往来文件》,同上。
    《辑安县呈日人设立自治会管理侨居韩民等情形》,同上。
    《请派大绅会办地方自治事》,同上。
    《为报辽阳州城乡自治会内部规约事》,同上。
    《为发日本地方自治制度调查记事宜》,同上。
    《为更正地方自治筹办处章程请备案事》,同上。
    《为外务部咨俄商在哈尔滨等处设立自治会一事》,同上。
    《为整顿复州警察自治两大要政事》,同上。
    《盐运司呈请通饬各属自治团体能代公家缉私者其罚款及获盐均可拨作自治经费》,同上。
    《为地方自治另拟选举各章程未经颁发事》,同上。
    《为送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宣统元年民政统计表式》,同上。
    《安东县筹办自治情形》,同上。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拟将东三省财务行政计划大纲宣统四年预算册另行修正与载泽往来函》,同上。
    《奉天省国家岁入预算表》,同上。
    《奉天省国家岁出预算表》,同上。
    《奉天省兴凤道试办宣统四年岁出预算报告册》,同上。
    《奉天省宣统三年财政预算清单》,同上。
    《盛京副都统咨为应领本年经费归入预算案内汇领事及奉天旗务处咨》,同上。
    《为本局拟开特别会议预算事宜约集各司道署局长官等共同讨论并送议案事》,同上。
    《为编造预算案之规定》,同上。
    《为送宣统四年岁入岁出预算册事》,同上。
    《为咨议局修正议决宣统三年度地方行政经费预算事》,同上。
    《东三省奉天全省试办宣统三年预算分册》,同上。
    《度支部咨为资政院核减预算及资政院股员会审查报告与奉天巡抚的札》,同上。
    《奉天咨议局议决奉天全省试办宣统三年地方行政预算经费修正分表及说明书》,同上。
    《奉天各统捐分局呈送宣统二年财政统计表情形》,同上。
    《奉天调查局咨请度支司查填宣统元年财政统计表及各县与所属清丈局等呈送财政统计表》,同上。
    《为报岁入岁出财政统计表》,同上。
    《关于核议奉天地方税厘订办法情形》,同上。
    《为拟定国家税地方税章程年限及表册情形》,同上。
    《节录资政院审查预算说明书》,同上。
    《原拟开办学务处章程》,同上。
    《黑龙江省学务处章程》,同上。
    《宽甸县呈送宣统元年春夏两季教育统计表及奉天调查局批文》,同上。
    《旗务处与调查局、提学司所属全省学堂各项章程表式情形》,同上。
    《为送部颁私塾改良章程事》,同上。
    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总库档案之《录副奏折》《朱批奏折》《吉林将军》《吉林教育》。
    奉天地方自治筹办处编:《奉天自治筹办方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吉林地方自治筹办处编:《吉林全省自治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吉林省图书馆藏。
    吉林地方自治筹办处编:《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制定城镇乡选举人名册式及说明造册方法》,国家图书馆藏。
    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说明书》,同上。
    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划分国家地方两税目及税额表》,同上。
    奉天清理财政局编:《奉天省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同上。
    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省国家岁入预算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划分税项意见书》,同上。
    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省国家岁出预算表》,同上。
    度支部清理财政处编:《试办全国预算各项表册格式》,同上。
    度支部编:《试办宣统四年全国岁入岁出总预算表》,同上。
    度支部编:《宣统四年全国预算岁入岁出说明书》,同上。
    资政院:《议决试办宣统三年岁入岁出总预算折》,同上。
    奉天学务处编:《奉天全省学堂简明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
    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藏。
    吉林清理财政局编:《吉林省财政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
    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黑龙江省财政说明书》,经济学会民国四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1981年9月内部发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社科院历史所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档案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东北阿城汉文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辽宁省档案馆编:《日俄战争档案史料》,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珲春副都统衙门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等编:《东北边疆档案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清德宗实录》、《宣统政纪》,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实录东北史料全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沈桐生:《光绪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大清法规大全》,台北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步平等编著:《东北国际约章汇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谢岚、李作桓主编:《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辽宁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教育史志资料》,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徐世昌:《退耕堂政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锡良:《锡良遗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
    程德全:《程将军(雪楼)守江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周树模:《周中丞抚江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3年版。
    宋寿征等编:《度支部税课司奏案彚要》,台北文?霭嫔?1968年版。
    《清内阁政务处奏稿汇订》,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4年版。
    辽宁省档案馆编:《辛亥革命在辽宁档案史料》,1981年版。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77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年版。
    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黻等纂:《奉天通志》,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版。
    袁昶:《吉林志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长顺修、李桂林总纂:《吉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刘爽:《吉林新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潘景隆等整理:《吉林公署政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张伯英纂:《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黄维翰编:《呼兰府志》,民国四年版。
    李澍恩编:《宾州府政书》,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魁喜等编著:《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马汝衍、成崇德:《清代边疆开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厉声、李国强主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1989-1998)》,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连起:《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胡成:《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张德泽编:《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林家有:《政治·教育·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史远芹等:《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章开沅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田志和、潘景隆:《吉林建置沿革概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汪太贤:《从治民到民治——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萌生与变迁》,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程啸:《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王振先编纂:《中国厘金问题》,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10年版。
    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增合:《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三联书店2005年版。
    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和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纯山主编:《东北地方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刘晔:《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华兴、张元隆、李海生:《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于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焦润明等:《近代东北社会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白文刚:《应变与困境——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学术与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罗志田:《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李世涛主编:《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
    杨妍:《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允起:《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
    孔定芳:《清初遗民——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李德滨、石方编:《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王学良:《美国与中国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王佩环主编:《清帝东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80年版。
    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高乐才:《近代中国东北移民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李兴盛:《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中孚编:《近世东三省研究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99年版。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李澍田主编:《东疆研究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美]克莱德著:《国际竞争中之满洲》,张明炜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3年版。
    [美]张仲礼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日]王柯著:《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冯谊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柯博文著:《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美]卡尔·瑞贝卡著:《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高瑾等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弗朗索瓦·多斯著:《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美]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雷颐、罗检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任达著:《新政革命与日本》,李仲贤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法]吉尔·德拉诺瓦著:《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乔万尼·阿里吉、[日]滨下武志、[美]马克·赛尔登主编:《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马援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西达·斯考切波著:《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97年版。
    赵中孚:《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期。
    赵中孚:《清代东三省的地权关系与封禁政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
    赵中孚:《清代东三省北部的开发与汉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
    赵中孚:《辛亥革命前后的东三省》,《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期。
    刘伟:《清末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袁亚忠:《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吕美颐:《论清末官制改革国家体制近代化》,《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马宝成:《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政治参与》,《东岳论丛》2000年第2期。
    萧功秦:《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义思潮》,《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李细珠:《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喻大华:《试探立宪运动的失败及其理论误区》,《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周积明、谢丹:《晚清新政时期的反地方自治风潮》,《河北学刊》2002年第7期。
    徐建平:《论清末东北宪政改革的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曲晓璠、马岚:《清末东三省地方自治运动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李皓:《浅析盛京赵尔巽的奉天警务改革》,《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
    李秀莲、杜伟:《清末徐世昌改革东北地方官制述评》,《北方论丛》1998年第3期。
    赵兴元:《徐世昌与延吉边务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蔡国斌:《论财政对晚清新政的制约》,《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
    陈锋:《清末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邹进文:《清末财政思想的近代转型:以预算和财政分权思想为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刘增合:《由脱序到整合:清末外省财政机构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刘增合:《西方预算制度与清季财政改制》,《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刘增合:《知识移植:清季预算知识体系的接引》,《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刘增合:《痛诋与对抗:清末朝野对新政的认知和反应》,《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刘增合:《制度嫁接:西式税制与清季国地两税划分》,《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郭世佑:《清末“新政”中断的主要原因及其他》,《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季云飞:《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3期。
    窦坤:《西方记者眼中的清末北京“新政”》,《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张志军:《新政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唐都学刊》2004年第3期。
    郭世佑:《在历史进步的背后——清末“新政”初期困境浅析》,《学术论坛》1997年第6期。
    罗国辉:《困境中的改革:清末新政与社会矛盾》,《东疆学刊》2008年第2期。
    彭平一:《论清末新政时期新旧文化的转型》,《求索》2007年第5期。
    朱英:《清末新政与社会动员》,《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文化启蒙》,《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陆兴龙:《清末新政对民生问题的恶性操作与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王先明:《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周积明、谢丹:《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
    李志茗:《袁世凯幕府与清末新政》,《史林》2007年第6期。
    陈向阳:《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成晓军:《近20年来晚清管制改革研究述评》,《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1期。
    曲霞:《清末东三省改革研究综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张晓明:《论清末“新政”中的东北教育改革》,《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王延华:《论清末民初黑龙江女学教育》,《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侯燕飞:《清末吉林教育述略》,《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赵玉杰、谭美君:《清末新政时期的东北文化教育改革》,《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隋丽娟:《清末新政与黑龙江新式教育》,《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吴悦:《清末教育新政与士阶层的转型》,《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晏婷婷:《清末新政期间毁学风潮探析》,《求索》2006年第7期。
    陈胜:《清末新政时期的乡村教育诉讼》,《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张小莉:《试析清政府“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杨齐福:《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陈敏:《在历史进步的背后——清末新政时期学堂教育发展缺失论》,《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杨国强:《二十世纪初年知识人的志士化与近代化》,《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吕美颐:《论清末官制改革与国家体制近代化》,《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王华伟:《清末新政的现代化意义》,《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
    胡永佳:《清末新政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从现代化的基点和改革战略的角度》,《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
    陈向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赵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贾延平:《论清末“移民实边”政策及对促进黑龙江地区社会发展的作用》,《黑河学刊》2003年第3期。
    姜艳:《清末黑龙江行政设治与社会变迁》,《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步平:《东北边疆开发与近代化过程》,《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3期。
    陈章范:《清末黑龙江置省后的“新政”——兼评周树模经营江省政绩》,《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马陵合:《从“开门通商”到“厚集洋债,以均势力”——徐世昌与东北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胡玉海:《近代东北铁路修筑权与铁路借款的交涉》,《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刘迎红:《远东国际关系与清末东北新政》,《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李治亭:《清代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时代变革》,《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
    李鸿宾:《古今中国之衔接——疆域观察的一个视角》,《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2期。
    赵汀阳:《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赵汀阳:《“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世界哲学》2003年第5期。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于逢春:《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于逢春:《疆域视域中的“中国”与“天下”、“中原王朝”与“中央政权”之影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李大龙:《多民族国家疆域研究的历程及其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毕奥南:《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刘信君:《“华夷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对治理东北边疆的影响》,《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黄松筠:《清前期东北治边思想及其实践》,《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黄鹏:《对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问题的再认识》,《世界民族》2004年第6期。
    张树青、刘光华:《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王联:《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阮西湖:《关于术语“民族国家”》,《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
    张康之、张乾友:《近代国家的演进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李帆:《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
    杨国强:《论清末知识人的反满意识》,《史林》2004年第3期。
    张志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以近代中国北部、西部边疆危机为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胡涤非:《晚清时期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徐立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求索》2001年第5期。
    王续添:《地方主义、联邦主义与新国家构建中的制度选择——考察1910年代中国政治的一个视角》,《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王续添:《民国地方主义成因的制度分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2期。
    王玉华:《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文本话语建立的历史机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姜义华:《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申剑敏:《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
    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崔明德:《中国民族思想的概念及发展脉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
    姚大力、孙静:《“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论清中叶前“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李喜所:《中国现代民族观念初步确立的历史考察——以梁启超为中心的文本梳理》,《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计秋枫:《“大一统”概念、范围及其历史影响》,《光明日报》2008年4月27日。
    赵英兰:《从满化、汉化,到民族多元一体化——清代东北族际关系之演变》,《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苏德:《晚清筹边改省奏议与治边政策概论》,《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许小青:《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的主权意识与民族国家认同》,《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