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它的认识和把握基于两个来源:一是面对各种扭曲、肢解和割裂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武器”进行抗争;二是针对分门别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现象,理论界和学术界强调要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又是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求。它包含发展的整体性和理论的整体性这两重维度:论及发展的整体性,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发展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僵死的、凝固的、封闭的整体;论及理论的整体性,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的、严整的、彻底的理论体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按照整体性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换句话说,既要努力打破“三个组成部分”的思维定势,又要全面贯彻“三个基本规范”的内在要求,即围绕核心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立足理论基点——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内容主线——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解放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六论一体”的整体框架:(绪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世界观方法论的一般原理、社会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资本主义论的一般原理、社会主义论的一般原理、(结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般原理。
     二是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整体性特征,体现为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其归根到底由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所决定。结合整体性的原则要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必须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体来说,要从确立学科意识、加强基础研究、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为学科的整体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整体性特征,表现为在发展的历史逻辑上和三者的内在逻辑上的有机统一。这一特征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由发展的整体性和理论的整体性所决定。从其整体性的特征出发,必须不断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研究,总结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a basic issue of Marxism. It has two origins:one is the challenge of the contortion, dismember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Marxism, against which the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fight actively by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as a weapon; the other one is that the theory and the academia emphasize that Marxism must be studied integrally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Marxism must be advanced,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tudy of Marxism has been sorted out into categories.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instinct property and the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but also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to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Marxism. It contains two dimensions:the integrity of develop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ory. The integrity of develop stresses Marxism is a whole that develops constantly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not a dead, changeless and close one. The integrity of theory stresses Marxism is a complete, strict and exhaustive organic system that cannot be parted. By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integrity, Marxism should b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constantly in practice; the theory system of Marxism should be grasped integrally; the point of contact, the point of practice, the point of develop and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s from facts should be utilized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Marxism. To base on facts and implement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has to grasp "three relations":
     The first one is the relation of integrity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is integrity and it should be grasped integrally. It asks to break the old pattern of "three elements" and to carry out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ree basic standards", which is the core topic—the.emancipation of proletariat and the human race; the basic theory point—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e content thread--the law of world's development, the law of human's emancipation. Base on this, the integral frame of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could be built as six chapters: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 of Marxism; the theory of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e theory of human's cognition; the theory of capitalism;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the theory of human's free and complete development.
     The second one is the relation of integrity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Marxism. The curriculum of Marxism theory has integral charactivity, showing as the unite of the instinct integrity and extrinsic integrity which is decided by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Considering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integrity and the feature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advanced integrally. Speaking concretely, it should be advanced by confirming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ing basic study and innovating system mechanism integrally to create positive conditions.
     The third is the relation of integrity and the Chinanization, era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e Chinanization, era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has integral charactivity, showing as the organic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ir inner logic and historical logic, stemming from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and decided by the integrity of develop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ory. Base on this point, the integral study of Chinanization, era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deepened continually, with summarizing and grasping the important experiences of Chinanization, era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引文
① 郭大俊.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6(3).60-61
    ② 王贵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个基本问题[J].探索,2001(3).46-55
    ③ 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4-10
    ④ 曾长秋,李邦铭.近五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26-28
    ① 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3-29
    ② 奚广庆.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几点看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2).30-35
    ③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④ 张耀灿.三者整体构建实现和谐发展——论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指导高校的三项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1-4
    ⑤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5(3).4-6
    ⑥ 肖巍.创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视角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51-53
    ⑦ 魏伟.“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坛”第三次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
    ① 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42
    ② 曾长秋,李邦铭.“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览[N].北京日报,2012-05-28(18).
    ③ 韩庆祥等.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哲学研究,2012(8-9).
    ④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⑤ 何怀远.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历史发生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6).
    ⑥ 王良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其整体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⑦ 郑海呐,王同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多维度阐释[J].求索,2008(1).
    ① 张琳.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原则问题[J].理论前沿,2002(22).
    ② 曾长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实[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7
    ③ 王彦深,吴鹏.关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层次结构[J].河北学刊,2005(2).
    ④ 张兴茂,林志友.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
    ⑤ 江德兴,张国顺.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⑥ 张云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J].思想理论导刊,2008(5).
    ⑦ 郭小香.基于实践范畴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J].理论探索,2011(2)
    ① 魏明超.实践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起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② 孙志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战略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③ 王展飞.关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④ 吴育林.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20-23
    ⑤ 杨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整体性特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⑤ 李敏.从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嬗变看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J].求实,2011(6)
    ① 王秀娟,孟亚明,回娅冬.哲学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探析——兼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② 逢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③ 王同起.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④ 刘爱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区别及其联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⑤ 刘长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形态和层级形态[J].理论探讨,2009(6).
    ⑥ 朱荣英.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1).
    ① 陈学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反对五种割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6).
    ② 高娜.发展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③ 杨显平.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出路[J].探索,2012(6).
    ④ 叶险明.对“整体性”的批判性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2011(9).
    ⑤ 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本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⑥ 赵存生.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9).
    ⑦ 杨永志.“特色道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实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⑧ 曹富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哲学透视[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10).
    ① 顾海良.科学理解系统把握整体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②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研究,2007(11).
    ③ 陈占安.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0(1).
    ④ 秦宣.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J].理论视野,2010(3).
    ⑤ 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⑥ 刘邦凡等.加强理论创新促进学科建设——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高级研讨班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
    ① 凌小萍. “原理”课教学要贯彻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高教论坛,2011(7).
    ② 张锦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教学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
    ③ Martin Jay. Marxism and Totality[M]. Berk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21
    ①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9-40
    ②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7
    ③ Georg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M]. Cambridge:MA:MIT,1971.1
    ① Georg Lukacs.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M].Cambridge:MA:MIT,1971.29
    ②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6
    ③ Georg Lukacs.Tactics and Ethics:Political Essays,1919,1929[M].New York:Harger,1975.26
    ④ Georg Lukacs.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M].Cambridge:MA:MIT,1971.29
    ① [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馆,1989.28-29
    ①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4
    ②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7
    ① Francois Jea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82
    ② Francois Jea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347
    ③ Louis Althusser. For Marx[M]. Washington:Penguin Press,1969.201-202
    ④ Francois Jean.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M].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367
    ⑤ 朱立元,张瑜.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兼与董学
    ①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0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2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8-59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0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8
    ① [苏联]巴库拉泽.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秦水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63.285
    ②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50-251
    ③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3
    ④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
    ① 本书编辑部.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2辑)[M].洞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4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4
    ②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4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0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3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
    ① 列宁.列宁文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44-145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4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① 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7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28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0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4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
    ③ 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②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2).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④ 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
    ⑥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②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4
    ④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1-222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7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43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5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① [苏联]依·斯·佐托夫.关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M].吴振坤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0.1
    ② [苏联]库西宁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上册)[M].马济,高语民译.北京:三联书店,1960.1-2
    ③ 国家教委社科司.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
    ①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贯彻整体性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1
    ①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②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0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9
    ④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6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4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① [苏联]库西宁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上册)[M].马济,高语民译.北京:三联书店,1960.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9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1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6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58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2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1
    ①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80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2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0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9
    ④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f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2
    ⑤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0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6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
    ① 本报编辑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9-09-19(1).
    ②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28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33
    ④ 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2-14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④ 江泽民.江泽民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5-796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8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①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0-11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
    ① 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43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7、19、23、28、31、35、37、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列宁全集(第2、14、26、27、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6.
    [5]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列宁文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2、6、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国家教委社科司.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6]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17]本书编辑部.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2辑)[M].洞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俞思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1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0]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1]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2]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郝敬之.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4]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5.
    [25]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7]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8]辛鸣,杨海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9]曾长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0]曾长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实[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3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3]奚广庆,马绍孟,谢淀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5]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6]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7]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38][苏联]依·斯·佐托夫.关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M].吴振坤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0.
    [39][苏联]库西宁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上册)[M].马济,高语民译.北京:三联书店,1960.
    [40][苏联]巴库拉泽.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秦水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63.
    [41][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馆,1989.
    [4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3][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郭大俊.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6(3).
    [2]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
    [3]王贵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个基本问题[J].探索,2001(3).
    [4]张琳.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原则问题[J].理论前沿,2002(22).
    [5]王彦深,吴鹏.关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层次结构[J].河北学刊,2005(2).
    [6]郝敬之.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J].山东社会科学,2005(2)
    [7]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5(3).
    [8]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J].教学与研究,2005(8).
    [9]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0]常宝红,赵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探索,2006(3).
    [11]蒋海等.略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12]何怀远.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历史发生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6).
    [13]梁树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贯彻整体性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14]肖贵清.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
    [15]张耀灿,肖应连.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16]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17]赵文,常宝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教育探索[J].党史博采(理论),2007(2).
    [18]郑海呐,李翔.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多维度阐释[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9]肖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断想[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20]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J].教学与研究,2007(3).
    [21]孙志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战略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22]王良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其整体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23]江德兴.实践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24]张耀灿.三者整体构建实现和谐发展——论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指导高校的三项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25]赵存生.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9).
    [26]黄映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原理”课的教学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27]吕世荣.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11).
    [28]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研究,2007(11).
    [29]奚广庆.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几点看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2).
    [30]苏伟.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
    [31]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32]逢锦聚,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33]郑海呐,王同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多维度阐释[J].求索,2008(1).
    [34]张云芳,刘相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的启示——以整体性视野探求走出困境的道路[J].新学术,2008(1).
    [35]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36]本刊编辑部.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37]江德兴,张国顺.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38]肖巍.创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视角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39]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40]白立强.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8(2).
    [41]王浩斌,王飞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视野及其学科建设[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2]张云芳.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的表现[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3]张振鹏,许仲举.马克思整体性批判论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J].榆林学院学报,2008(3).
    [44]苏伟.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08(4).
    [45]丁军,王承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6]杨谦,代俊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整体性特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7]杨永志.“特色道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实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8]阎孟伟.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国外马克思主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9]寇清杰.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0]逢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四个角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1]王南湜.从实践意图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2]刘爱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区别及其联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3]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本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4]张云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J].思想理论导刊,2008(5).
    [55]王秀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6]陈乐.以整体性凸现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5).
    [57]丁军,王承就.以整体性方法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08(5).
    [58]逢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59]隽鸿飞.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60]杨永志.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1]庞仁芝.整体性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6).
    [62]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本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63]梁树发,黄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8(9).
    .[64]梅学兵,王丹.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理念的转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65]刘爱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区别及其联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66]王玲.经验批判主义原则同格的唯物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认识论分析[J].学术交流,2008(11).
    [67]宋成剑.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J].理论月刊,2008(12).
    [68]吴宏政,王玉柱.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69]张国顺.生产社会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建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的一个镜像[J].云南社会科学,2009(1).
    [70]韦新祺.论整体性、逻辑性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71]林坚.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看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整体性[J].东方论坛,2009(1).
    [72]徐芳维.坚持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探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73]孙亮.哲学视域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2).
    [74]孙亮.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阐释与创新[J].宁夏党校学报,2009(2).
    [75]陈金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应突出整体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76]谭希培,刘小容.基于问题视角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7]杜黎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路径选择[J].天府新论,2009(3).
    [78]孟庆艳.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趋势及我见[J].社会科学辑刊,2009(3).
    [79]陈自清.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理论界,2009(3).
    [80]刘红雨.知识生态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前沿,2009(3).
    [81]赵霞.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几点认识——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访谈实录[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2]马陆艳,祝小宁.略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社科纵横,2009(4).
    [83]徐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84]陶玉泉.力求把握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4).
    [85]王祥.试论马克思学说建构过程的整体性表现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
    [86]宋晓东.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09(5).
    [87]肖映胜.“三个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集中体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88]邓磊.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89]李萍.整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把握[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
    [90]史瑞君.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9(11).
    [91]宋晓东.把握五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学理论,2009(12).
    [92]卢真真,金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转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传承,2009(12).
    [93]郑丽娟.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
    [94]王丽杰.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的整体性[J].科技信息,2009(30).
    [95]任铃.谈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整体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
    [96]胡靖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体现其整体性[J].闽江学院学报,2010(1).
    [97]张雷声.《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98]邵发军.马克思的资本“抽象共同体”思想对现代性的整体性批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99]杨双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维度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00]袁凌新.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2).
    [101]刘宗碧.打通马克思主义学科板块的两个理论难题和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整体性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0(2).
    [102]张云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维逻辑[J].新东方,2010(2).
    [103]欧阳彬.以整体性原则把握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04]闵永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105]许恒兵.近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4).
    [106]张晓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思考[J].理论观察,2010(4).
    [107]曾长秋,李邦铭.近五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
    [108]曾长秋,李邦铭.构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范畴体系[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3).
    [109]肖月.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所不容忽视的“一”、“两”、“三”[J].青海社会科学,2010(5).
    [110]周敏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问题与“边缘化现象”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111]许恒兵.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研究综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5).
    [11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113]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术界,2010(6).
    [114]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0(6).
    [115]洪建设,赵麟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性解读[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116]薛兆瑞,罗全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多维审视[J].学理论,2010(8).
    [117]范明水.试论整体性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
    [118]王玲.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J].学术交流,2010(11).
    [119]罗成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整体性特征的主要表现及其意义[J].求实,2010(11).
    [120]李春江.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的二维体现[J].理论界,2010(11).
    [121]位旭方.浅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学理论,2010(19).
    [122]黄伟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修订需要进一步凸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0(19).
    [123]靳书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具体方法[J].学理论,2010(24).
    [124]谢玉申.整体性、系统性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J].学理论,2010(29).
    [125]傅国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研究的背景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1).
    [126]陈静.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出场路径及其当代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127]张昊.内在矛盾关系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
    [128]郭小香.基于实践范畴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J].理论探索,2011(2).
    [129]李春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研究的两个维度[J].实事求是,2011(2).
    [130]傅国强.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31]傅国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的三维探寻[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32]陈锡喜,徐国民.马克思主义的三维特性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133]杨建新.国外学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路径选择与整体性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
    [134]陈万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特征与推进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35]郭小香.试析阿尔都塞“总问题”概念的三重意蕴——兼论对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36]赵雪峰.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政治性[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3).
    [137]张晓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整体性把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138]苏承英.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整体性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10(5).
    [139]罗丽娟,王秀英.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如何体现理论整体性之我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140]郑丽娟.新唯物主义“人本”内禀的理论奠基之路——关于马克思理论的一种整体性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11(4).
    [141]贺方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42]张华,肖光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4).
    [143]张云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体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1(4).
    [144]周文翠.“原理”课的教学优化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145]郭小香.基于实践范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解读[J].学习与实践,2011(5).
    [146]王飞霞.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原则的贯彻[J].鸡西大学学报,2011(5).
    [147]胡莹.发展史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11(5).
    [148]汤玉红,黄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149]杜艳丽.浅析如何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6).
    [150]李敏.从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嬗变看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J].求实,2011(6).
    [151]吴育林.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整体性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152]钟明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153]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154]张雷声.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155]凌小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原理”课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6).
    [156]凌小萍.“原理”课教学要贯彻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高教论坛,2011(7).
    [157]傅国强.论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想成就[J].前沿,2011(7).
    [158]高娜.发展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159]何怀远.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哲学研究,2011(7).
    [160]袁银传.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161]唐昆雄.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162]叶险明.对“整体性”的批判性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2011(9).
    [163]曹富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哲学透视[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10).
    [164]石云霞,王建华.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求实,2011(10).
    [165]王先俊.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
    [166]傅国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根源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167]陈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重关系探析[J].求实,2012(4).
    [168]苏星鸿,刘基.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2(4).邬书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5).
    [169]吴育林.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170]杨显平.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出路[J].探索,2012(6).
    [171]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关系辨析[J].探索,2012(6).
    [172]韩庆祥等.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哲学研究,2012(8-9).
    [173]杨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2012(12).
    [174]王秀娟,孟亚明,回娅冬.哲学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探析——兼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75]魏明超.实践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起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76]张锦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教学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
    [177]王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三个转换[J].教育探索,2013(1).
    [178]何建东.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1]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N].北京日报,2006-02-13(17).
    [2]包心鉴.准确把握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N].人民日报,2007-03-26(9).
    [3]曾狄.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锁钥[N].学习时报,2009-11-30(3).
    [4]李惠斌.恢复马克思分配思想的整体面貌[N].北京日报,2010-08-02(18).
    [5]韩庆祥.用整体性视野看待马克思主义[N].深圳特区报,2011-05-10(B11).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2).
    [7]欧阳淞.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光明日报,2011-7-4(6).
    [8]段克和.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光明日报,2011-7-10(7).
    [9]韩庆祥.整体上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深圳特区报,2011-07-12(10).
    [10]张奎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N].光明日报,2011-11-21(11).
    [11]胡培兆.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二重路径[N].人民日报,2012-2-9(7).
    [12]衣俊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把握三重逻辑[N].光明日报,2012-02-20(17).
    [13]孙熙国.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整体框架[N].人民日报,2012-4-6(7).
    [14]顾海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N].人民日报,2012-4-6(7).
    [15]张雷声.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N].人民日报,2012-4-6(7).
    [16]曾长秋,李邦铭.“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览[N].北京日报,2012-05-28(18).
    [17]李章军.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2-6-30(4).
    [1]张云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丽娟.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罗安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刘小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孔庆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方法初探[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孔朝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姜洁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1]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2]王恒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Fromm, Erich. Marx's Concept of man[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1.
    [2]Louis Althusser. For Marx[M]. Washington:Penguin Press,1969.
    [3]Georg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M]. Cambridge:MA:MIT, 1971.
    [4]O'Rouke, James. The Problem of Freedom in Marxist Thought[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74.
    [5]Georg Lukacs. Tactics and Ethics:Political Essays,1919-1929[M]. New York: Harper,1975.
    [6]Seluchy, Radoslav. Marxism, Socialism, Freedom: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Labor-Managed System[M].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79.
    [7]Francois Jea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8]Martin Jay. Marxism and Totality[M]. Berk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9]Paul Smart. Mill and Marx:Individual Liberty and the Roads to Freedom[M].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10]Francois Jean.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M].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11]Michael A. Lebowitz. Beyond Capital:Marx's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king Class[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
    [12]Michael A. Lebowitz. Beyond Capital:Marx's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king Class[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