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与职业》杂志是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是近代中国宣传和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期刊,是职业教育界历史最长、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也为同期世界职业教育出版史所罕见的期刊。在1917-1949年32年时间里,黄炎培、陶行知、陆费逵、顾树森、蒋梦麟、江问渔、杨卫玉、钟道赞、邹韬奋、秦翰才、潘文安、王志莘、何清儒、郑文汉等一批知识精英,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平台,留下许多关于职业教育的智慧结晶和研究心得,以及大量的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使职业教育成为当时一股重要的社会潮流。该杂志始终遵循“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鼓吹教育与职业之联络”的宗旨,宣传、研究职业教育,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促进了近代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可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对《教育与职业》进行过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中心考察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可以深化中国近代教育史,特别是近代职业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拓展报刊史的研究,可以为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提供历史借鉴。
     本研究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阐述了《教育与职业》的缘起与运作,解读了知识界的职业补习教育观、职业指导观和女子职业教育观,揭示了《教育与职业》的历史地位,总结了知识界职业教育观的特征、历史作用和现实启示。具体说来:
     本文凡五章,外加绪论和结语,共七个部分。各部分要点简述如下:
     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意义、概念、研究范围、研究资料、研究概况、框架结构与方法。
     第一章,《教育与职业》的缘起与运作。本章主要对该杂志的缘起、宗旨、编辑和发行情况进行综述和评论。分析了杂志创办的背景,理清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揭示了刊物“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鼓吹教育与职业之联络”的宗旨;梳理了杂志的19位主编与众多的栏目情况,封面和版式设计的变化,以及50期专号的概况;阐述了杂志的发行方式、发行办法及发行量。
     第二章,职业补习教育观。本章论述了知识界关于近代中国推广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职业补习教育的思考,如职业补习教育的优势与功效;设科与编制、教材与教法、问题与解决途径;推广农村职业补习教育的理由和方式;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作用、实施以及针对伤残士兵的职业补习教育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历史作用:如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职业补习教育地位与价值的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职补教不断走向制度化与本土化,为中国特色的职业补习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章,职业指导观。本章集中探讨了知识界关于职业指导的内涵、原则、功用、步骤、方法、问题、解决途径,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的职业指导等思考;并揭示职业指导理论的三个特点:所追求的目标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着眼于人的身心持续发展,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等特点。从而得出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理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也存在过分夸大职业指导作用和忽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结论。
     第四章,女子职业教育观。本章以1930年为界把知识界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思考与论争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阐述了1920年代知识界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科类设置、教学方法、实施条件、特殊困难等观点,并分析了女子职业教育向家事教育过渡的动因;其次,从1930年代家事教育的演变与阻力入手,论述了知识界关于家事教育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国家的功用,家事教育的目标与方针,课程设置,教材与教法,问题与解决途径等思想,从中可解读出《教育与职业》杂志在女子职业教育观上日趋保守与偏狭的倾向。
     第五章,《教育与职业》的历史地位。本章以《教育与职业》中发表的文章为依据,分析了杂志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该杂志是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登陆中国的“专业码头”,是职业教育思潮发展的“最佳论坛",是职业教育机构交流成果的“重要平台”。
     结语。在前面章节对职业补习教育观、职业指导观和女子职业教育观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民国时期知识界职业教育观的特点、历史作用和现实启示。
"Education and Vocation" Magazine i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under the Institu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founded by Huang Yanpei, a specialized periodical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It is exceptional,considerably influential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s well as the longest in the publication history of the world vocational education over the same period.During the 32 years from 1917 to 1949,a group of elites such as Huang Yanpei,Tao Xingzhi,Lu Feikui,Gu Shusen,Chiang Menglin,Jiang Wenyu,Yang Weiyu,Zhong Daozan,Zou Taofen,Qin Hancai,PanWen'an,Wang Zhishen,He Qinru, and zheng Wenhan left plenty of wisdom,research experience and foreign theorie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using the "Education and Vocation" Magazine as a platform,mak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social trend.Guided by the purpose of "advocating,studying,implemen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enhancing the link of education with career",the magazine actively promoted the study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mong the people,enhanced the suppo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pushed forwar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it.Hence,it should have a Very importa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However,up to now,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t had a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study of this magazine.Therefore,the study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ies of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Education and Vocation" Magazine can help to deepen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to open up new areas in the study of publication history and to provide research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materialism,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make an exposition of the origin and operation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 Magazine,to interpret the perspectives of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vocational guidance and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to bring to light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nd to sum up the features, historical roles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s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ies of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have had for us.
     Specifically,this paper falls into 7 parts,an introduction,5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Main points of each part are summed up as follows:
     Introduction:it sets forth the origin of the research,its significance, concepts,definition of the areas of study,data used,profiles,framework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ChapterⅠ,the Origin and Operation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 This chapter centers on reviewing and commenting on the origin,purpose, editing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agazine.It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the magazine was started,sorts out the three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reveals its purpose of "advocating,studying,implemen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enhancing the link of education with career", clarifies its 19 editors,its many columns,the changes in cover design and layout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its 50~(th) Special Issue,and sets forth the way,and means of its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ChapterⅡ,the Perspectives of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special form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circles' in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reflections on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such as its advantages and roles,the establishment of subjects of study and preparation,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ologies,problems and solutions,reasons and methods for promo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the role and implementation of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war times and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disabled veterans.On this basis,it sums up such roles of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its history as improv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by all walks of life,pushing forward its standard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modern China,and it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building up of the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ec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Ⅲ,the Perspectives of Vocational Guidance.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ontents,principles,functions,steps,methods,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vocational guidance as seen by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and on reflections of vocational guidance over the three stages from primary school,through middle school up to college,and reveals three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n vocational guidance,namely,the consistency of its go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its emphasi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oth physique and mind,and its methods as being scientific.After that,it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vocational guidanc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ached a considerably high level, while leaving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exaggerating the role of vocational guidance and overlooking vocational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hapterⅣ,the Perspectives of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chapter divides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reflections of and debates over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two stages,before and after the year of 1930.Firstly,it expounds views of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in the 1920s on the importance,the establishment of subjects of study,teaching methods,implemetation conditions,and difficulties of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analyses the dynamic factors leading to the transition of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ousehold management education.Secondly,starting from the evolution of women's household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the resistance it faced,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views of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on the role of household 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individuals,families,the society,and the nation/state,the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of household management education,the setting of curricula,the coursebooks,teaching methods,problems and solutions, from which an increasingly conservative and narrow-minded trend "Education and Vocation" Magazine had over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 seen.
     ChapterⅤ,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 Magazine.Based on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Education and Vocation" Magazine,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Magazine's historical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It was found out that this magazine served as "a special dock" for fore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ies to set food on China,as "the best for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end of thought and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onclusion.In light of the clarificat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perspectives of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vocational guidance and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it summarizes the features,historical roles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s that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ve.
引文
[1]彭泽平:变革与反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
    [2]中华职业教育社,行文中有时简称中华职教社或职教社。
    [1]参见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421.熊明安说:“本世纪80年代初,开始搜集中华民国教育史的资料,计划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做些初步探讨。后来因为给学生讲《中国现代教育史》课,于是将初步获得的资料加以编撰,写成《中华民国教育史》初稿。”
    [2]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218
    [3]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87
    [1]彭干梓、夏金星:“职业教育”概念与功能的历史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5)
    [2]转引自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66
    [1]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2]“共同关注”CCTV.com,2008年11月3日
    [3]新华社北京2005年11月9日电:《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见CCTV教育频道。
    [4]顾明远为彭世华著《职业教育发展学》写的《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
    [1]严复1895年在《救亡决论》中称之为“农工商学”;梁启超1896年在《变法通议》中称为“实学”,1897年又称为“艺学”,姚锡光称之为“专门之学”。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科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25-27
    [1]舒新城: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小史[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2]参见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349
    [3]参见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85-489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0
    [5]舒新城: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小史[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
    [2]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8
    [3]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4]转引自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3
    [5]霍益萍: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8(3)
    [6]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4
    [1]李玉:晚清实业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3
    [2]高宇,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872-1927年)[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5
    [3]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7
    [1]《教育杂志》第14卷2号(1922年2月)提供的国内若干重要期刊目录,关于《教育与职业》的内容说略是这样介绍的:“内容多关于职业教育之论文,研究及调查。论著多根据实验,材料颇称质实。”
    [2]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40,转引自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9
    [1]以上(1)、(2)、(4)的思路参考了杨建华博士的研究成果: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8-9
    [1]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基于对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考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论文。
    [1]董江华: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2]徐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3]王文涛:试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
    [4]赵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变迁[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
    [1]王为东: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2]王为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王为东:我国近代职教法制创制活动初步考察[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4);
    王为东: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内涵试探[J],科技资讯,2007(7);
    王为东:论近代职业教育立法的当代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年9月下;
    王为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环境刍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荣慧珠:民国时期的《职业学校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1]张玉玲: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述论[D],吉林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王秀霞: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龙凤娇: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2]荃旭花:世纪之交的中国女子职业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3)
    [3]庄雅玲:论20世纪初中国女子职业教育产生的原因[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
    [4]谢长法:民国初年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1998(3)
    [5]孟凡萍、刘桂林:黄炎培论女子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94(3);
    冯丽:论邹韬奋的女子教育思想[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1)
    [6]朱绍英、黄小兵:民国时期长沙女子职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
    李静体: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以河北省立女子职业学校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08(4)
    [1]杨智、何光全:民国时期我国职业补习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08(8)(上)
    [2]汪光华:民国时期中华职教社对职业补习教育的探索与推广[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3]汪光华:民国学者对职业补习教育的理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5]廖承琳: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1]常国良: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1843-1949[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楼世洲:近代江浙沪职业教育考察(1866-1937):工业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工业的互动[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2]戚洪:民国时期江苏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探析[J],历史教学,2007(12);
    戚洪:民国时期江苏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及其成因[J],民国档案,2006(3)
    [3]李雪梅:辛亥革命后湖北实业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
    李雪梅:晚清湖北实业教育兴起原因初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1]高宇: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872-1927年)[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2]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168
    [1]如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96;
    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525等
    [2]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
    [1]王成涛: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国职业教育近代化[D],重庆:西南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2]钱景舫、刘桂林: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8(4)
    [3]谢长法: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2(5)
    [1]孙广勇: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1]吴玉伦:清末实业教教育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4
    [1]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问题[J],中华教育界,第17卷,第2期
    [1]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了[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1]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六条第四款有此规定.
    [2]董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6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47
    [4]赵阜、刘驰、关世申:实用新闻学教材(上)[M],沈阳:辽宁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1985:279
    [1]周葱秀、涂明:中国近代文化期刊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60
    [2]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6
    [3]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J],《教育与职业》,第1期,1917年10月
    [1]钟祥财: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9
    [2]蒋梦麟:职业界之人才问题为教育界所当注意者[J],《教育与职业》,第6期,1917年2月
    [3]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4
    [1]胡适:归国杂感,胡适文存(卷四》[C],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10
    [2]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3
    [3]张珍珍:民国职业教育研究(1912-1927)[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5:16
    [4]章君度:十年来之女子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1]黄炎培等:考察日本菲律宾教育团纪实[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32
    [2]黄炎培:东南洋之新教育[A],参见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326
    [1]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9
    [2]敬谢暹罗华侨诸君捐款[J],《教育与职业》,第29期,1921年10月
    [3]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内部材料第3辑)[Z],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67
    [4]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9
    [1]江恒源:16年来之中华职业教育社[J],《教育与职业》,第146期,1933年7月
    [2]该数据根据江恒源的《16年来之中华职业教育社》一文(载于1933年7月出版的《教育与职业》第146期)资料整理而制成.
    [1]编者:复刊辞[J],《教育与职业》,第201期,1946年12月
    [2]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70
    [3]刘桂林博士在其专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认为,近代存在前后相续的三次职业教育思潮,即清末的实业教育思潮、20年代的职业教育思潮和30年代的职业教育思潮。笔者认为实业教育思潮与职业教育思潮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来说不是职业教育思潮,故本文将2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视为第一次职业教育思潮,3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视为第二次职业教育思潮。
    [1]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了[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2]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内部材料第3辑)[Z],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39
    [1]黄炎培:复刊词[J],《教育与职业》第192期,1940年7月
    [1]黄炎培、江恒源、杨卫玉、孙起孟:从困勉中得来--为纪念中华职业教育社二十四周年而作[J],《社史资料选辑》3,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58
    [2]本刊第二百期纪念座谈记录[J],《教育与职业》,第200期,1945年5月
    [1]如《教育杂志》第18卷第12号,第19卷第1号,第20卷第5号和第6号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Z],第10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96
    [3]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6
    [4]《上海社会科学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69
    [6]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8
    [1]本刊第二百期纪念座谈记录[J],《教育与职业》,第200期,1945年5月
    [2]黄炎培:复刊词[J],《教育与职业》,第192期,1940年7月
    [3]许汉三:黄炎培年谱[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58
    [1]参见沈谦芳:邹韬奋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60
    [2]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全集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39
    [3]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全集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39
    [4]参见穆欣:邹韬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8
    [1]《生活》周刊没有很好地贯彻原定宗旨及“九·一八”事变之后宗旨发生变化,另当别论。
    [2]编者:复刊辞[J],《教育与职业》,第201期,1946年12月
    [1]黄炎培:复刊词[J],《教育与职业》,第192期,1940年7月
    [2]《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了[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2]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了[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3]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了[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4]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了[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1]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2]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3]社务丛录[Z],《教育与职业》,第35期,1922年4月
    [1]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社吏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90
    [1]黄炎培:《职业心理学》的介绍语[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3:93
    [1]廖世承、潘文安:卷头语[J],《教育与职业》,第103期,1929年4月
    [2]封面题辞,《教育与职业》,第108期,1929年10月
    [3]封面题辞,《教育与职业》,第120期,1931年1月
    [1]潘文安:职业教育与提倡国货[J],《教育与职业》,第99期,1928年11月
    [1]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第15期,1919年10月
    [1]编者:为什么本期专号[J],《教育与职业》,第156期,1934年7月
    1 征求教育界对于新学制草案职业教育一部分意见的问题,《教育与职业》,第33期,1922年2月
    [2]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2
    [3]如1920年8月出版的第21期《征稿简则》
    [1]如1922年4月出版的《教育与职业》第35期
    [2]如1918年4月出版的《教育与职业》第5期
    [3]附录本社各项规章[A],《教育与职业》,第29期,1921年10月
    [1]秦瀚才:一刹那闻一百期了[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2]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99
    [1]这里不包括专号,因专号篇幅一般较多,故售价也高一些,如第20期售银3角,第100期售银2角,第186期售银行4角等。
    [2]黄芳: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旅行杂志》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116
    [3]本杂志加价通告[Z],《教育与职业》,第25期,1921年1月
    [1]《教育与职业》广告,《教育杂志》,第18卷第2号,1926年2月
    [1]注:1、表中人数包括普通、特别和永久社员,而1946和1947年还包括了也有领受定期刊物权利的赞助员各15和120名:2、1941、1942、1944、1945年四年社员数字,因战时重庆轰炸频仍,未有统计:3、1943年以后,社员数字骤减,乃系受战争影响,各地社员地址变动甚大,且无法通汛、失去联络之故。
    [2]敬告同社诸君子[Z],《教育与职业》,第80期,1926年11月
    [1]历年来社员的联络与活动[J],《教育与职业》,第202期,1947年6月
    [1]秦瀚才:一刹那间一百期了[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1]1933年10月教育部公布《职业补习学校规程》,参见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83
    [2]黄炎培:怎样办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27期,1931年8月
    [1]顾树森:论补习学校之性质与其目的[J],《教育与职业》,第13期,1919年4月
    [1]资料来源于黄炎培的《中国职业教育简史》,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20。其中1917年、1919年数字根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中的教育部公布的实业学校概况中的数字计算得出。
    [2]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简史[Z],《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24
    [3]江问渔:职业补习教育还不值得提倡么[J],《教育与职业》,第162期,1935年2月
    [1]提倡职工补习教育案[J],《教育与职业》,第96期,1928年7月
    [2]江问渔:职业补习教育还不值得提倡么[J],《教育与职业》,第162期,1935年2月
    [3]江问渔:职业补习教育还不值得提倡么[J],《教育与职业》,第162期,1935年2月
    [4]王玮:商业补习教育与商界之关系[J],《教育与职业》,第27期,1921年7月
    [5]何清儒:职业补习教育在战时教育中的地位[J],《教育与职业》,第189、190合刊,1937年12月
    [1]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430
    [2]1947年4月教育部公布《修正职业学校规程》,参见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5
    [3]本社专家评议联席会议记录[J],《教育与职业》,第183期,1937年3月
    [1]顾树森:论补习学校之性质与其目的[J],《教育与职业》,第13期,1919年4月
    [1]胡庶华:工业补习教育与各方面之利益[J],《教育与职业》,第81期,1927年1月
    [2]陈达:实业界与职工补习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57期,1934年8月
    [1]陈选善:一个补习教育的界说[J],《教育与职业》,第133、134、135合刊,1932年5月
    [1]赵霭吴:职业补习学校设科原则[J],《教育与职业》,第174期,1936年4月
    [2]王志莘:职业补习学校实施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23期,1920年11月
    [3]赵霭吴:职业补习学校设科原则[J],《教育与职业》,第174期,1936年4月
    [1]赵霭吴:职业补习学校设科原则[J],《教育与职业》,第174期,1936年4月
    [2]赵霭吴:职业补习学校设科原则[J].《教育与职业》,第174期,1936年4月
    [3]杨卫玉:职业补习学校之设科与教材[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4]杨卫玉:职业补习学校之设科与教材[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1]顾树森:补习学校之组织及经营法[J],《教育与职业》,第13期,1919年5月
    [1]王志莘:职业补习学校实施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23期,1920年11月
    [2]赵霭吴:职业补习学校设科原则[J],《教育与职业》,第174期,1936年4月
    [3]赵霭吴:职业补习学校设科原则[J],《教育与职业》,第174期,1936年4月
    [1]赵霭吴:职业补习教育的几个实际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64期,1935年4月
    [2]孙运仁:本社抗战以来补习教育工作之总检讨[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3]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Z],(台北)宗青图书公司,第9编,第7章,补习教育,1991:1194
    [4]柳建:改进职业补习教育之意见[J],《教育与职业》,1940年7月,第192期
    [1]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3-434
    [2]陈选善:一个补习教育的界说[J],《教育与职业》,第133、134、135合刊,1932年5月
    [1]杨卫玉:职业补习学校之设科与教材[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2]清儒:为职业补习教育希望于实业界者[J],《教育与职业》,第182期,1937年2月
    [3]孙运仁:本社抗战以来补习教育工作之总检讨[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1]孙运仁:本社抗战以来补习教育工作之总检讨[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2]钟道赞:职业补习教育之演进与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74期,1936年4月
    [3]杨卫玉:职业补习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37-38
    [4]喻监清:关于职业补习教育的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187、188合刊,1937年10月
    [1]王志莘:职业补习学校实施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23期,1920年11月
    [1]江恒源:对于成年补习教育的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109期,1929年11月
    [2]江问渔,“富教合一”主义[J],《教育与职业》,第108期,1929年10月
    [1]参见钟道赞:职业补习教育之演进与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74期,1936年4月。具体说来,这七个问题是:1、上课时间问题指若在工作时间内上课,雇主不同意,若在工作时间后上课,则学生精力疲劳,学习之效率因之大减;2、教材问题指多采用职业学校之课本,不能适合补教学生;3、教员问题指教师主受由中小学或职业学校教员兼任,或敷衍教学,或未能脱离普通学校之模式;4、智力问题指多数学生之智力低于一般小学生约两岁半;5、经济与设备问题指利用已有学校设备但实际操作中问题较多;6、父母与雇主不支持问题指他们不了解职业补习教育之意义:7、优良之教学视察问题指如何指导这种教学及训练之改进还没有引起重视。
    [2]起孟:如何推广职业补习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3]王志莘:职业补习学校实施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23期,1920年11月
    [1]王志莘:职业补习学校实施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23期,1920年11月
    [1]王志莘:职业补习学校实施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23期,1920年11月
    [2]王志莘:职业补习学校实施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23期,1920年11月
    [3]赵宗预:职业补习教育实验报告[J].《教育与职业》,第144期,1933年4月
    [1]赵霭吴:职业补习教育的几个实际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64期,1935年4月
    [2]黄迩修:解决办理职工补习教育的三个难题[J],《教育与职业》,第117期,1930年9月
    [1]沈光烈:职业补习教育概论[M],昆明:中华书局,1941:33
    [2]孙运仁:本社抗战以来补习教育工作之总检讨[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3]甘允寿:职业补习学校学生缺课原因及其补救[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4]孙运仁:本社抗战以来补习教育工作之总检讨[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1]甘允寿:职业补习学校学生缺课原因及其补救[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2]赵宗预:职业补习教育实验报告[J],《教育与职业》,第144期,1933年4月
    [3]黄迩修:解决办理职工补习教育的三个难题[J],《教育与职业》,第117期,1930年9月
    [1]姚惠泉,潘文安:办理上海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一得[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2]毛仁学:一年来的重庆中华职业补习学校[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3]毛仁学:一年来的重庆中华职业补习学校[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4]姚惠泉、潘文安:办理上海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一得[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1]潘文安:中国目前职业师资之实况[J],《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3期,1935:71
    [2]江恒源:对于成年补习教育的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109期,1929年11月
    [1]姚惠泉、潘文安:办理上海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一得[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2]谢向之:职业补习学校的训育问题不是很重要么[J],《教育与职业》,第169期,1935年11月
    [3]起孟:如何推广职业补习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丙篇,第二,社会教育概况,(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645
    [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丙篇,第二,社会教育概况,(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645
    [2]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中华民国19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表[Z],1934:1
    [3]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20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表之部[Z],1934:2-6
    [4]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Z],第9编,第7章、补习教育,(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1192
    [5]中华职教社第14届社员大会、第12届全国职教讨论会·提议案[Z],《教育与职业》,第159期,1934年10月
    [6]宋紫云:中国农村改进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37期,1932年8月
    [1]江恒源:调查江苏十七县农民生计状况后的感想[J],《教育与职业》,第108期,1929年10月
    [2]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涵义[J],《教育与职业》,第185期,1937年5月
    [3]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涵义[J],《教育与职业》,第185期,1937年5月
    [1]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涵义[J],《教育与职业》,第185期,1937年5月
    [2]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涵义[J],《教育与职业》,第185期,1937年5月
    [3]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涵义[J],《教育与职业》,第185期,1937年5月
    [4]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推行[J],《教育与职业》,第187、188合刊,1937年10月
    [1]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推行[J],《教育与职业》,第187、188合刊,1937年10月
    [2]沈光烈:农村职业补习教育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1]王观华:实施农村补习教育的重要[J],《教育与职业》,第185期,1937年5月
    [2]王观华:实施农村补习教育的重要[J],《教育与职业》,第185期,1937年5月
    [3]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推行[J],《教育与职业》,第187、188合刊,1937年10月
    [1]王达三:农村职业补习教育之推行[J],《教育与职业》,第187、188合刊,1937年10月
    [2]图例说明:→行政线,---组合线,=合作线,……联络线,←→召集线。
    [1]孙运仁:战时职业补习教育之重心与动向[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2]孙运仁:战时职业补习教育之重心与动向[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3]孙运仁:本社抗战以来补习教育工作之总检讨[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4]孙运仁:本社抗战以来补习教育工作之总检讨[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1]起孟:如何推广职业补习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2]汪光华:引进与调适: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160
    [1]伺清儒:职业补习教育在战时教育中的地位[J],《教育与职业》,第189、190合刊,1937年12月
    [2]沈光烈编著:职业补习教育概论·杨卫玉序[M],上海:中华书局,1941:1
    [1]孙运仁:战时职业利、习教育之重心与动向[J],《教育与职业》,第193期,1941年3月
    [2]何清儒:职业补习教育在战时教育中的地位[J],《教育与职业》,第189、190合刊,1937年12月
    [1]喻兆明:实施荣誉军人职业再造之基本原则[J],《教育与职业》,第194期,1941年4月
    [1]何清儒:荣誉军人更生服务[J],《教育与职业》,第194期,1941年4月
    [1]何清儒:荣誉军人更生服务[J],《教育与职业》,第194期,1941年4月
    [1]何清儒:荣誉军人更生服务[J],《教育与职业》,第194期,1941年4月
    [1]黄炎培:怎样办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27期,1931年8月
    [2]《教育与职业》,第167期,1935年11月
    [1]本社专家评议联席会议记录[J],《教育与职业》,第183期,1937年3月
    [2]中华职教社编:社史资料选辑第2辑[Z],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43
    [1]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2
    [2]参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三节第四目《教育与职业》的专号设置和附录一《教育与职业》杂志有关文章情况表
    [1]《教育与职业》,第128期,1931年9月
    [2]《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Z].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8
    [3]江问渔:民国十九年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21期,1931年2月
    [4]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5
    [1]转引自舒新城: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小史[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2]刘湛恩、潘文安:十年来之中国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1]《教育与职业》,第48期,1923年9月
    [2]《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Z],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3]《教育与职业》,第118期,1930年10月
    [4]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5
    [5]前八项原则在《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一书(参见吴仲信主编的《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5-437页)中有集中表述,该书出版于1932年,由陈选善主编,为中华职教社成立15周年而作,它总结了15年来该社关于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故这八项原则也代表着中华职教社的观点。
    [6]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5
    [7]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5-436
    [1]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6
    [2]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6
    [3]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1]邹恩润:职业指导之真谛[J],《教育与职业》,第48期,1923年9月
    [2]陈选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118期,1930年10月
    [3]邹思润:职业指导之真谛[J],《教育与职业》,第48期,1923年9月
    [4]陈选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118期,1930年10月;
    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6
    [5]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1]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2]邹恩润:职业指导之真谛[J],《教育与职业》,第48期,1923年9月
    [3]陈选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118期,1930年10月
    [4]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7
    [5]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7
    [1]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00
    [2]邹思润:职业指导之真谛[J],《教育与职业》,第48期,1923年9月
    [3]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7
    [4]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1]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2]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3]王志莘:何谓职业指导[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178
    [4]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31
    [1]江问渔:关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六个中心问题[J],《教育杂志》,第25卷第9号,1935:11
    [2]沈光烈:二十年来之中华职业教育社[J],《教育杂志》,第27卷第5号,1937:34
    [3]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8
    [1]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8
    [2]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8
    [3]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8
    [4]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8
    [5]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1]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8
    [2]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3]陈选善主编: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A],参见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8
    [4]转引自陈选善:兴趣与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119期,1930年11月
    [5]陈选善:兴趣与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119期,1930年11月
    [1]钟道赞:广义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63期,1925年3月
    [2]喻兆明:职业指导的要义[J],《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3]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40-443
    [1]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43
    [2]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43
    [3]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43
    [1]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06
    [2]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43
    [3]吴仲信主编:上海中毕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43
    [1]何清儒:职业指导的续行工作[J],《教育与职业》,第131期,1932年1月
    [1]参见《教育与职业》,第71、84、86、87、88期
    [2]参见《教育与职业》,第93期
    [3]参见《教育与职业》,第165、166、169、170、179、182、187与188期合刊
    [4]参见《教育与职业》,第173期
    [5]参见《教育与职业》,第176期
    [6]参见《教育与职业》,第158期
    [7]参见《教育与职业》,第166、168期
    [8]陈汉标:学生颜色嗜好之调查[J],《教育与职业》,第157期,1934年8月
    [1]陈选善:心理测验与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106期,1929年8月
    [1]清儒:心理测验应积极推进[J],《教育与职业》,第172期,1936年2月
    [2]刘湛恩:动作测验与机械测验对于职业指导的功用[J].《教育与职业》,第91期,1 928年1月
    [3]沈有乾:性情态度兴趣的测验[J],《教育与职业》,第128期,1931年9月
    [4]参见陈选善:编制职业性向测验的步骤[J],《教育与职业》,第144期,1933年4月:职业行为的分析(编制职业性向测验之第一步骤)[J],试用测验汇集中各测验的收集(编制职业性向测验之第二步骤)[J],测验汇集之试用(编制职业性向测验之第三步骤)[J].《教育与职业》第145期,1933年5月:实际职业性向或能力的决定(编制职业性向测验第四步骤)[J],《教育与职业》第146期,1933年7月;最后性向汇集中测验之选定(编制职业性向测验第五步骤)[J],各测验分量之决定(编制职业性向测验第六步骤)[J],《教育与职业》第148期,1933年9月
    [1]沈有乾:本社所编兴趣测验之可靠性[A],职业指导论文集,第195页。转引自蔡行涛:抗战前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1937)[M],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8:161
    [2]说明:n为题数,p为每题两次答案相同之几率,q为答案不同之几率,V~2c为乱答时按几率不同答数之平方,V~2o为乱答实得两次不同答数之平方之平均,r为可靠系数
    [3]蔡行涛:抗战前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1937)[M],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8:168
    [4]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3
    [1]庄泽宣:怎么样指导职业[J],《教育与职业》,第24期,1920年12月
    [1]喻兆明:职业指导的一个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96期,1941年12月
    [2]喻兆明:职业指导的一个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96期,1941年12月
    [1]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纪要刘湛恩君开幕词[J].《教育与职业》,第128期,1931年9月
    [2]何清儒:实施指导的几个实际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51期,1934年1月
    [3]郑文汉:职业指导怎样能施行有效[J],《教育与职业》,第181期,1937年1月
    [4]清儒:职业指导的训练[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5]《教育与职业》,第151期,1934年1月:第180期,1936年12月
    [6]《教育与职业》.第181期,1937年1月
    [7]《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207
    [1]何清儒:中等学校实施职业指导概况[J],《教育与职业》,第182期,1937年2月
    [2]何清儒:中等学校实施职业指导概况[J].《教育与职业》,第182期,1937年2月
    [1]清儒:创造性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154期,1934年4月
    [2]任鸿隽:我国之实业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期,1917年10月
    [1]郑文汉译述:估量职业指导效果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142期,1933年2月
    [2]职业指导效果之考查[J],《教育与职业》,第64期,1925年4月
    [1]郑文汉:评判中学职业指导成绩的标准[J],《教育与职业》,第128期,1931年9月
    [2]郑文汉译述:估量职业指导效果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142期,1933年2月
    [3]邹恩润:职业指导之真谛[A],社史资料选辑第4辑职业指导[C],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1988:25
    [1]龚楚书:小学课程中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97期,1928年8月
    [2]龚楚书:再谈小学课程中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98期,1928年9月
    [3]顾平波:西区实验学校实施职业指导计划[J],《教育与职业》,第112期,1930年3月
    [1]龚楚书:再谈小学课程中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98期,1928年9月
    [2]天民:《小学校职业教育实施办法》[J],《教育杂志》,第8卷3号
    [3]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4
    [4]天民:小学校职业教育实施办法[J],《教育杂志》,第8卷3号
    [1]黄炎培:小学职业陶冶,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418
    [2]杨卫玉:职业陶冶[A],《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161
    [3]顾树森:职业陶冶之意义与其方法[J],《教育与职业》,第5期,1918年4月
    [1]杨卫玉:职业陶冶大纲[J],《教育与职业》,第106期,1929年8月
    [2]顾平波:西区实验学校实施职业指导计划[J],《教育与职业》,第112期,1930年3月
    [1]范成林:小学校职业陶冶谈[J],《教育与职业》,第109期,1929年11月
    [2]陆雄升:小学职业指导的实际[J],《教育与职业》,第165期,1935年5月
    [1]刘湛恩、潘文安:中学职业指导方案[J],《教育与职业》,第113期,1930年4月
    [2]邹韬奋:初级中学应注重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第58期,1924年9月
    [3]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A],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55
    [4]黄炎培:小学职业陶冶[A],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418
    [1]黄炎培等: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A],黄炎培教育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10
    [2]张蔚禄:中学职业指导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第179期,1936年11月
    [1]邹思润:初级中学之职业指导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40期,1922年12月
    [1]潘吟阁:职业概况教学法之商榷[J],《教育与职业》,第8l期,1927年1月
    [2]清儒:高中添设职业指导课程[J],《教育与职业》,第170期,1935年12月
    [3]朱经农:初级中学课程之职业化[J],《教育与职业》,第73期,1926年3月
    [1]邹恩润:初级中学之职业指导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40期,1922年12月
    [1]张蔚禄:中学职业指导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第179期,1936年11月
    [2]何清儒:大学中的人事工作[J],《教育与职业》,第150期,1933年11月
    [3]何清儒:大学中的人事工作[J],《教育与职业》,第150期,1933年11月
    [1]黄仁贤: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简论[J],发展研究,1994(7):44
    [1]万琼华:在女性与国家之间--20世纪初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构与碰撞[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1]上海女子蚕业学校章程[J],《女子世界》,1905年,第6期。转引自朱有璩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33
    [2]《警钟日报》,1904年3月。转引自朱有璩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39
    [1]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9
    [2]谢长法:民国初期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1998(3)
    [3]程谪凡编: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6:215
    [1]中华教育改进社编:中国教育统计概览[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35、53
    [1]《教育杂志》,第19卷10号,1927年10月
    [2]王秀霞: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29-30
    [3]章君度:十年来之女子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4]黄炎培:读职业教育最近统计[J],《教育与职业》,第37期,1922年8月
    [5]黄炎培:读职业教育最近统计[J],《教育与职业》,第37期,1922年8月
    [6]黄炎培: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J],《江苏教育行政月报》第1号,1913年。参见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1]舒新城:中华民国之教育[M],上海:中华书局,1931:68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1[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57
    [3]李仁:对于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之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30期,1921年11月
    [4]邢知寒:妇女职业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90期,1927年11月
    [5]思退:提倡女子职业教育之商榷[J],《教育与职业》,第77期,1926年8月
    [1]杭州年会记录[J]:第五类 女子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第107期,1929年9月
    [2]女子职业教育讨论会记录[J],《教育与职业》,第114期,1930年5月
    [1]杨鄂联:中国女子职业教育之经过及现况[J],《教育与职业》,第35期,1922年4月
    [2]一片女子职业教育提倡声[J],《教育与职业》,第50期,1923年11月
    [3]一片女子职业教育提倡声[J],《教育与职业》,第50期,1923年11月。注:这里的台伏,是指本地各银行发行的纸币。
    [1]杨鄂联:中国女子职业教育之经过及现况[J],《教育与职业》,第35期,1922年4月
    [2]黄炎培: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J],《教育与职业》,第79期,1926年10月
    [3]黄炎培:对于云南职业教育进行之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51期,1923年12月
    [4]黄炎培:对于云南职业教育进行之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51期,1923年12月
    [5]江苏职业教育计划案[J],《教育与职业》,第42期,1923年2月
    [6]江苏职业教育计划案[J],《教育与职业》,第42期,1923年2月
    [7]黄炎培:在山西三星期间之工作[J],《教育与职业》,第69期,1925年10月
    [1]杭州年会记录[J]:第五类、女子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第107期,1929年9月
    [2]黄炎培:怎样办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27期,1931年8月
    [1]一片女子职业教育提倡声[J],《教育与职业》,第50期,1923年11月
    [2]一片女子职业教育提倡声[J],《教育与职业》,第50期,1923年11月
    [1]杨鄂联:女子职业教育的我见[J],《教育与职业》,第114期,1930年5月
    [1]李仁:对于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之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30期,1921年11月
    [2]思退:提倡女子职业教育之商榷[J],《教育与职业》,第77期,1926年8月
    [3]思退:提倡女子职业教育之商榷[J],《教育与职业》,第77期,1926年8月
    [4]邹韬奋:三八节与中国妇女问题,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9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55.原文载1940年3月2日重庆《全民抗战》周刊,第112期
    [1]邹韬奋:《职业妇女的苦痛》编者附言,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9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06。原文载1940年8月24日重庆《全民抗战》周刊,第134期
    [2]李仁:对于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之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30期,1921年11月
    [3]茅云鹤:我的女子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第93期,1928年3月
    [4]女子职业教育讨论会记录[J],《教育与职业》,第114期,1930年5月
    [1]杨鄂联:女子职业教育的我见[J],《教育与职业》,第114期,1930年5月
    [2]邢知寒:妇女职业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90期,1927年11月
    [3]杨国础:我对于湖南教育界所欲贡献的一点意见[N],湖南大公报,1923-2-8
    [4]洗心:敬告女学生[N],湖南大公报,1922-1-14
    [1]黄醒:质问支持女子教育者[N],湖南大公报,1924-12-14
    [2]章君度:十年来之女子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1]俞子夷:女子职业学校应当设家事科吗[J],《教育与职业》,第32期,1922年1月
    [2]章绳以:我对于女子家事科教授之商榷[J],《教育与职业》,第32期,1922年1月
    [3]杨鄂联:女学校与家事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32期,1922年1月
    [1]黄炎培:女子服务问题(摘录黄炎培答上海妇女节制会文)[J],《教育与职业》,第62期,1925年2月
    [2]女子职业教育讨论会记录[J],《教育与职业》,第114期,1930年5月
    [3]杨鄂联:女学校与家事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32期,1922年1月
    [1]俞子夷:女子职业学校应当设家事科吗[J],《教育与职业》,第32期,1922年1月
    [2]章绳以是无锡竟志女校最早的学生之一,也是江阴第一个女大学生,毕业于北京女子优等师范学校。1912年应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之聘,赴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执教于华侨女子中学,先后任教师、校长达6年之久。1922年春,应黄炎培等人之邀回上海,被聘为国立暨南学校女子部主任,毕生致力于家事教育研究,1946年出版专著《家事学概论》,是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家事教育专家。
    [1]章绳以:我对于女子家事科教授之商榷[J],《教育与职业》,第32期,1922年1月
    [2]钟道赞:家事教育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第59期,1924年10月
    [3]部令女子中学实施家事实习[J],《教育与职业》,第59期,1924年10月
    [4]山东规定家事实习条件[J],《教育与职业》,第74期,1926年4月
    [1]福建教育厅提:积极推行各级学校女子家事教育案[J],《教育与职业》,第139期,1932年10月
    [2]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宣言[J],《教育杂志》,第20卷3号,1928年3月
    [3]全国教育会议宣言(1928年)[A],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120
    [1]中等女子教育应有特殊设施案[A],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120-121
    [2]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以周南女校为个案的考察(1905-1938)[D],长沙:湖南大学,2007:176
    [3]何黎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女子教育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90
    [1]三八社论[N],中央日报,1935-3-8
    [2]秋江:访问陈仪先生[J],改进,1939,1(8)
    [1]陈仪:我们的理想国[J],改进,1939,2(5)
    [2]北京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北京志·人民团体卷·妇女组织志[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81-182
    [3]鲁何教厅长谈贤妻良母为女教方针[N],《申报》,1935-6-6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编:巾帼春秋[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104
    [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Z],1901-2000,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85
    [2]何黎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女子教育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章绳以:家事教育今后的方针[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06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0
    [3]程谪凡: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6:28
    [4]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54
    [1]章绳以:我国家事教育的过去与未来[J],《教育与职业》,第179期,1936年11月
    [2]《北平新报》,1935-10-4
    [3]教育部参事处公报室编印发行:《三十年辑中华民国教育统计》[Z],1941:101
    [1]刘王立明:家事教育的未来[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2]何清儒:如何推进家事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3]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今后之展望[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1]章绳以:我国家事教育的过去与未来[J],《教育与职业》,第179期,1936年11月
    [2]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以周南女校为个案的考察(1905-1938)[D],长沙:湖南大学,2007:173
    [3]张良娣:妇女职业的出路[J],《教育与职业》,第157期,1934年8月
    [1]张良娣:妇女职业的出路[J],《教育与职业》,第157期,1934年8月
    [2]江问渔:中国女子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之实施法[J],《教育与职业》,第158期,1934年9月
    [2]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今后之展望[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3]何清儒:如何推进家事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 71期,1936年1月
    [1]章绳以:我国家事教育的过去与未来[J],《教育与职业》,第179期,1936年11月
    [1]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今后之展望[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2]杨卫玉:家事教育在社会的地位[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3]何清儒:如何推进家事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4]潘健卿:对于家事教育之小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今后之展望[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2]章绳以:家事教育今后的方针[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3]章绳以:提倡家事教育与民族复兴[J],《教育与职业》,第179期,1936年11月
    [4]章绳以:家事教育今后的方针[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之实施法[J],《教育与职业》,第158期,1934年9月
    [2]章绳以:家事教育今后的方针[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潘健卿:对于家事教育之小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2]刘王立明:家事教育的未来[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3]陈意:中学家事教育应注意什么[J],《教育与职业》,第152期,1934年2月
    [4]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之实施法[J],《教育与职业》,第158期,1934年9月
    [1]钟道赞:家事教育之真谛及设施[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2]刘王立明:家事教育的未来[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3]潘健卿:对于家事教育之小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注:表中1者为主科,2者选或听讲科目。
    [1]职业学校家事科课程表教材大纲设备概要,《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职业学校家事科课程表教材大纲设备概要,《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2]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今后之展望[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1]章绳以:家事教育实施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2]章绳以:家事教育实施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3]章绳以:家事教育实施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章绳以:我国家事教育的过去与未来[J],《教育与职业》,第179期,1936年11月
    [2]章绳以:家事教育实施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石义亨:中国农村的家事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75期,1936年5月
    [2]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今后之展望[J],《教育与职业》,第180期,1936年12月
    [3]章绳以:家事教育实施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4]阎宝航:如何实施家事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171期,1936年1月
    [1]章绳以:我对于家事教育今后之展望[J],《教育与职业》,第1 80期,1936年12月
    [2]女子职业教育讨论会记录[J],《教育与职业》,第114期,1930年5月
    [1]杨鄂联:日本职业教育之一般[J],《教育与职业》,第111期,1930年2月
    [1]王文培译:民亨市补习学校之组织法[J],《教育与职业》,第10期,1918年12月
    [2]杨鄂联:提倡专业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54期,1924年4月
    [1]黄炎培:复刊词[J],《教育与职业》,第192期,1940年7月
    [2]黄炎培: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A],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7
    [3]邹思润: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杂志》,第17卷第1号,1925年1月
    [1]黄炎培:年会词[J],《教育与职业》,第7期,1918年6月
    [2]据《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1号所载俞子夷的《职业学校!我的三个疑问,一个谬见》一文,当时有人认为“中国现在的职业,一方面有从来的徒弟、练习生存留着,一方面又有新的职业学校替各种职业预备人,不是同一职业有了二种的预备方法?”因而提出这是“明明叫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去抢夺从前徒弟、练习生的饭碗”的质疑。
    [3]潘文安:职业教育概说[J],《教育杂志》,第17卷第1号,1925年1月
    [4]潘仰尧:吃饭主义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89期,1927年10月
    [1]邹恩润: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杂志》,第17卷第1号,1925年1月
    [2]蒋梦麟:教育与职业[J],《教育与职业》,第1期,1917年10月
    [3]陶知行: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3期,1918年1月
    [4]马湘伯先生演说教育与职业联络为救国根本[J],《教育与职业》,第7期,1918年6月
    [5]穆藕初先生演说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第7期,1918年6月
    [6]黄炎培:我之最近感想[J],《教育与职业》,第14期,1919年9月
    [1]杨卫玉:职业教育与经济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81期,1927年1月
    [2]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礁[J],《教育与职业》,第41期,1923年1月
    [3]黄炎培:小学职业陶冶[J],《教育与职业》,第64期,1925年4月
    [4]陶知行: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3期,1918年1月
    [5]沈九成:改革职业教育观念之商榷[J],《教育与职业》,第11期,1919年1月
    [1]邹恩润:职业的真乐[J],《教育与职业》,第56期,1924年6月
    [2]孔祥鹅:美国大学生的精神与其职业[J],《教育与职业》,第66期,1925年6月
    [3]翰:人之价值[J],《教育与职业》,第44期,1923年4月
    [4]《教育与职业》,第44期,1923年4月
    [5]《教育与职业》,第44期,1923年4月
    [1]中华职业教育社拟:农村格言(三)[J],《教育与职业》,第96期,1928年7月
    [2]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8
    [3]杨鄂联:十年来本社所贡献于社会国家者何在[J],《教育与职业》,第100期,1929年1月
    [1]石占元:大战后美国职业教育运动[J],《教育杂志》,第17卷第1号,1925年1月
    [2]黄炎培:复刊词[J],《教育与职业》,第192期,1940年7月
    [1]封面题辞[Z],《教育与职业》,第150期,1933年11月
    [1]本杂志征集商校概况报告暨意见问题,《教育与职业》,第27期,1921年8月
    [1]编者:职业教育与中国[J],《教育与职业》,第162期,1935年2月
    [1]征求教育界对于新学制草案职业教育一部分意见的问题,《教育与职业》,第33期,1922年3月
    [1]大总统令:学校系统改革案,《政府公报》,1922年11月2日第2393号。转引自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7-128
    [1]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J],《教育与职业》,第122期,1931年3月
    [2]黄炎培:谈今后的教育方针[A],《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8
    [1]金道一:通问学塾的过去和未来[J],《教育与职业》,第124期,1931年5月
    [1]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39
    [1]黄炎培等:宣言书[J],《教育与职业》,第1期,1917年10月
    [2]庄泽宣:职业教育救国[J],《留美学生季报》,春季第1号,1919年
    [1]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J],《教育与职业》,第154期,1934年4月
    [1]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十一)[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63
    [2]申报,1920年8月21日,影印本165-916
    [1]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71期,1926年1月
    [2]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第71期,1926年1月
    [3]转引自熊月之主编,许敏著:上海通史第十卷·民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41
    [1]《教育部公报》,1930年第2卷,第19期
    [1]孙祖基:十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85期,1927年5月
    [2]孙祖基:十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85期,1927年5月
    [1]汪光华:引进与调适: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250
    [1]黄炎培著:黄炎培考察日记[Z](第1集),商务印书馆,1914年。
    [2]黄炎培著:黄炎培考察日记[Z](第2集),商务印书馆,1915年.
    [3]中华教育改进社编:中国教育统计概览[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
    [4]舒新城、孙承光编:中华民国之教育下篇[Z],“中华民国二十年之教育法令”(社会教育),中华书局,1931年.
    [5]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甲篇教育总述,乙篇教育法规,开明书店,1934年。
    [6]中华教育改进社编:中国教育统计概览[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7]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中华民国19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表[Z],1934年.
    [8]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20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表之部[Z],1934年。
    [9]国民政府教育部编:职业教育法令汇编[Z],中华书局,1935年.
    [10]教育部参事处公报室编印发行:三十年辑中华民国教育统计[Z],1941年。
    [11]李熙谋编:教育部赴欧洲教育考察团职业教育报告书[Z],大陆印书馆,1944年。
    [1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Z](上、中、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13]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Z](第1辑),1980年。
    [14]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Z](第2辑),1981年。
    [15]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Z](第3辑),1982年。
    [16]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17]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Z],(第一辑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18]陶行知全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19]高平叔:蔡元培全集[C],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
    [20]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21]教育部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汇编[Z](民国八年五月),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
    [2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3]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Z](第4辑),1988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M],第五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Z],(第二辑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6]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Z],(第三辑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7]宋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Z],(第五辑第一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Z],(第五辑第二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Z],(第五辑第三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31]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C](第1、2、3、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33]琚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34]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C],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5]中华职业教育社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Z](1917-199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36]吴仲信主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Z],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7]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丙篇,第二,社会教育概况,(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年.
    [38]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Z],第8编,职业教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第107册,(台湾)文海出版社。
    [39]北洋政府教育部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汇编》[z],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第101册,(台湾)文海出版社。
    [1]顾树森编:德国职业补习学校概况[M],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
    [2]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3]程谪凡编: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4]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M],(台湾)正中书局,1971年。
    [5]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
    [6]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书店,1984年。
    [7]周谈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1985年。
    [8]赵阜、刘驰、关世申:实用新闻学教材(上)[M],沈阳:辽宁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1985年。
    [9]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M],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
    [10]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M](第4、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12]蔡行涛:抗战前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1937)[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77年。
    [13]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90年。
    [1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15](加)许美德等:中外比较教育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6](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8]钟祥财: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9]董宝良、周洪字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张正身、郝炳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
    [21]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22]李蔺田、王萍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3]罗苏文编: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26]吴洪成: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28]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9]周葱秀、涂明:中国近代文化期刊史[M1,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0]许纪霖、倪华强:黄炎培:方圆人生[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1]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2]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陈学恂总主编,田正平本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34]董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5]汪光华:引进与调适: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36]霍益萍、田正平:试论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3).
    [37]霍益萍: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8(3)。
    [38]文黎明:试论民国初期职业教育思潮与实践[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1)。
    [39]孟凡萍、刘桂林:黄炎培论女子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94(3)。
    [40]黄仁贤: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简论[J],发展研究,1994(7)。
    [41]谢长法:民国初年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1998(3)。
    [42]钱景舫、刘桂林: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8(4).
    [43]陈柏松,20世纪中国职教“三部曲”,教育与职业,1999(10、11)。
    [44]荃旭花:世纪之交的中国女子职业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3)。
    [45]黄立志:近代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特征与现代意义[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
    [46]王文涛:试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
    [47]谢长法:民国初期的职业指导[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8)。
    [48]谢长法: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2(5)。
    [49]王文涛:试析制约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6).
    [50]彭干梓、夏金星:“职业教育”概念与功能的历史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5)。
    [51]庄雅玲:论20世纪初中国女子职业教育产生的原因[J],河南职业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
    [52]冯丽:论邹韬奋的女子教育思想[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1)。
    [53]汪光华:民国学者对职业补习教育的理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4]曲铁华、白媛媛:试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5]董江华: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56]兰自珍、杨佩霞: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及特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57]万琼华:在女性与国家之间--20世纪初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构与碰撞[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58]孟景舟:关于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的认识与反思--基于历史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59]杨智、何光全:民国时期我国职业补习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08(8)(上)
    [60]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1]教育与职业(1917-1949年)
    [2]教育杂志(1913、1917、1918、1919、1922、1923、1924、1925、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1941、1947、1948年)
    [3]中华教育界(1928年)
    [4]女子世界(1904年)
    [5]警钟日报(1904年)
    [6]湖南大公报(1 922-1924)
    [7]妇女与社会(1937年)
    [8]正论(1934年)
    [9]妇女周刊(1935年)
    [10]国闻周报(1935年)
    [11]中央日报(1935年)
    [12]妇女生活(1935年)
    [13]北平新报(1935年)
    [14]政府公报(1922年)
    [1]刘祥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2]廖承琳: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3]王秀霞: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张玉玲: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述论[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夏奇: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职业教育[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6]张珍珍:民国职业教育研究(1912-1927年)[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程红霞:20世纪上半期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8]白媛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李玉:晚清实业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0]高字: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872年-1927年)[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1]王成涛: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国职业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2]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3]王为东: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Z],第1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2]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Z],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1]Biggerstaff Knight:TR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al schools In China,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1.
    [2]Bastid Marianne:Educational reform in 20-th century China,translated by Paul J Bailay,Ann Arbor,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