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的功能定位: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历史变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原本单一的集体和国家所有制经济结构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转变,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的二元社会结构日益受到冲击并逐步走向瓦解,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开始显现,大量的原来囊括于单位之中的单位人迅速演变为独立的社会人。这些结构性的变化,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功能的发挥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发挥着特殊的政治功能,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无以回避的客观现实开始显露:社会群体开始分化,青年群体结构和青年需求呈多元化发展,青年社团大量涌现,青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和在青年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复杂的客观情势中探寻共青团的发展规律,正确认知共青团的基本功能,成为共青团理论研究过程中必须面对、无以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是在整个功能体系中,政治功能具有根本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准确判断和理解共青团的政治功能,才能较好的把握共青团的本质,为共青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共青团自身的特性决定着其政治功能的发挥,并对其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中国的政治体系来看,共青团的功能发挥又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运行逻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角度看,分析共青团的政治功能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由此,党团关系的分析视角可以看作是新时期研判共青团政治功能的切入口。实践表明,党团关系主要体现于二者在组织资本衔接、组织体系、工作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见的内生逻辑
     基于党团关系的视角,检视客观实践可以发现,在共青团的政治功能体系下,它主要发挥着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的功能。这是从其发展历程、职能变迁、现实需要等层面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此,本文主要着笔于共青团的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这两大政治功能。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组织的性质对于组织具有内在规定性,直接关系到其功能的发挥。对于共青团而言,尽管它是社会团体,但是其日常的行为逻辑实际上表明,它具备的政治性、公共服务性、群众性和实践性等四大属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助于借鉴和参考。自1922年诞生以来,中国共青团始终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带领下,不断地完善着自身的政治功能。简约地看,1949年以前,它主要是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功能的政党型团体;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它主要是以青年管理为主要功能的准政府型团体;改革开放到新世纪之初,则主要是以公益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社会型团体;随后至今,则主要是以动员和整合为主要取向的群团组织。透过其政治功能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党与团的特殊关系是其功能变迁的中轴线,青年特点及需求是其功能变迁的方向标,保持先进性质是其功能变迁的自变量,时代环境的变化是其功能变迁的因变量。
     一种组织能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同其组织结构的基本状态直接相关。一般而言,开放的组织边界和扁平的组织结构,能与外部资源实现有效对接,能实现内部成员之间的真诚沟通,是构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的重要条件。从共青团的成长、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不断释放其组织动员的常态功能。笔者在我市市的实证调研发现,在共青团日渐具备开放性特征的情况下,它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在社区这一层级,共青团与居民、居委会及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开展互动合作的情形异乎常见。我市市共青团开展的“青春创建”活动清晰地说明,组织动员的目标、操作技术和依存环境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动员功能的三个基本维度,为什么要组织动员、组织动员什么、如何组织动员则构成共青团组织动员功能的基本运作机制。展开来说,之所以要组织动员,乃是源于两个层面的考虑:一方面,在全能主义政治模式逐渐消退的情况下,面对日益兴起的社会力量和日渐蓬勃的社会参与,共青团自然需要予以积极对接。这是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后的客观需要。如果不能对这一形势予以有效应对,则会严重制约共青团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同共青团自身的客观现状直接相关。面对窘迫的成长发展空间,共青团需要“突围”,而要实现顺利“突围”则需要借助外力。所以,它要组织动员其他合适的力量加入到自身的队伍中来。组织动员什么?这则主要是指它组织动员相关的利益群体围绕共同关注的议题展开一致性的行动。如何组织动员?我市市的案例表明,主要表现在制造声势、搭建平台、科层命令和利益诱导四个方面。
     在各种新型组织不断兴起的时代,共青团如果仅仅依赖于计划体制、行政手段和单纯依托于党政机构建立的结构体系,显然己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若想发挥其实际影响力,共青团必须要加强同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联系、沟通与合作,进而整合资源,提升合作能力,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覆盖面。而实践来看,资源整合确实成为共青团发挥政治功能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定意义上讲,资源整合是共青团与外部环境发生良性互动的过程和结果。这广泛地体现在共青团与政府、企业、NGO等组织机构的整合互动中。尽管在与这些组织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其主要策略略有不同:有的是通过购买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缓解政府和社会的直接矛盾,与政府机构共同开展公共事务治理,有的是利用团属资源与公益慈善组织以项目化的形式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关系,有的是把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团的工作渗透与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而提升共青团工作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联度。但是其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在资源整合上寻求共同目标,实现互利共赢。
     既然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是共青团的重要政治功能。因此,要从构建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激发合力进发的动员能力、开发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推进共青团行动逻辑的转换、探寻资源整合的社会化机制、提高资源整合的实际效能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共青团的这两大功能。
Since1980s,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a major historical change involv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areas.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will continue to accelerate. The original single style of economic structure with collective and state ownership is changing to the coexistence of many kinds of ownership. The dual social structure manag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company and the government was challenged and become collapsed.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from the company are change into the social market. The social structure is re-adjusted and the social relation is re-integrated. There are many diversified bodies which have been divorced from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se structural changes have brought huge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CYL) and the play of their political roles.
     China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CYL)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lays special functions and important roles in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eriod of the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an inevitable fact starts to evolve with the ever deepening of 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at CCYL's impact and effective coverage on youth has been decreased. More youth communities have evolved and social problems are increasing with diversified society as well as that of structure and demands of youth.
     Taking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it becomes an inevitable key fact for CCYL's theory studies to mak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n basic role of CCYL and look for rules of development of CCYL from complicated situation. However, the political role is fundamental and basic in the overall struc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not possible to keep the real natur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CYL's development without an accurat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its political role.
     As an independent entity, CCYL's political role is decided and deeply influenced by its nature. From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the political role of CCYL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logic of China Communist Party (CCP).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CCYL's political role and the angle of CPC-CCYL relationship is a good access to researches of CCYL's political rol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ractice, CPC-CCYL relationship has the obvious inner logic on organizational capital connec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work modes.
     CCYL is playing a role in organizing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s based on observation of practice and angle of CPC-CCYL relationship. It is a basic conclusion from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change of roles and actual needs. It is a basic conclusion from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change of roles and actual needs. Therefore, the Thesis i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CCYL's political role in organizing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angl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a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decides the inner rules which will affect the role directly. Although CCYL is a social community, its daily behavior logic shows that it has four features of political, public service, community and practical.
     History is a mirror whi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Since1922when it was born, CCYL has been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function under the strong leadership from CPC. Briefly speaking, it was a political party community with political fight as main function. From1949to the early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was a government-to-be community with main function to manage young people. From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o the early21century, it was a social community with main function of charity service. After that, it was a social community with main focus to motivate and consolidate young people. CCYL's political function has been chang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PC and CCYL as the central axis, the features and demand of young people as direction, the leading nature as its inner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s its reason.
     Whether an organization can fully play its rol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basic status of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Generally speaking, an open organizational border and flat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effective connection to the external resources and good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From CCYL's history and growth, it is becoming an organic organization with continuous role of organizing young people. From her research in Nantong, the writer discovered that CCYL has become more active in organizing you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with increasing open feature especially at the local community where it is quite common to se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vity between CCYL, residents and residents committee. From the Nantong CCYL's practice, objective, operation technique and environment are the3dimensions to form the CCYL's organizing function. Why, how and where should CCYL organize the activities becomes the mechanism of CCYL。To be more specific,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function:on one hand,CCYL needs to respond actively to the increasing social power while the political model fades away as natural needs from the changed society. Otherwise it will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CCYL seriousl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tual status of CCYL since they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awkward situ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with external support. Therefore, CCYL needs to encourage other forces to join their organization to take part in some activities based on topics of common interest. How to organize? From the Nantong case study, four areas include promoting the ideas, building the platform, implementing the orders and attracting by benefits.
     At an era in which various new organizations are emerging, CCYL cannot meet the demand from the developed situation if it relies only 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uilt up based on planning system and administration tools. CCYL has to improve the connection, coope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to increase the attraction and coverage. From practice, consolidation of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of CCYL's political function. To some extent, resource consolidation is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CCYL'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ch exists widely in the interaction of CCYL with governments, business and NGOs. The main strategies are differ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some from purchasing service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service and ease the direct conflict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ublic thus getting involved in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together with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some by cooperation via charity projects by using CCYL's resources, some by penetrating all areas of the companies and improv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CYL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the basic rule is similar to seek win-win result based on resource consolidation.
     Since organizing and consolidating are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CCYL dur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ways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s lik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ompletion, ability to form synergy, effective technology tools, logic transfer of CCYL's action, social system for resourc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improvement of effect on resource integration have to be developed and improved.
引文
1 [美]莱斯特·赛拉蒙.《第三域的兴起》.于海译.载李亚平、于海编:《第三域的兴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2 [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2页
    3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1990年版序言”第3页
    4 唐斌.《论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5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页
    6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7 [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8 赵黎青.《帕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9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10 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11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页
    12 贾西津.《历史上的民间组织与中国“社会”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3 岳颂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团组织》.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
    14 转引自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15 王云五.《云五社会科学大词典:社会科学第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版,第190页
    16 转引自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17 [英]斯坦利·海曼著.《协会管理》.尉晓欧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19 恒荷平.《青年社团的社会职能、动作模式和发展策略》.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第1期
    20 [美]V.弗奈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运动,1949—1966》.中国季刊,1970年第42期
    21 王章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史论(一九二○—一九二七)》.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1973年版
    23 唐勃.《中共共青团之研究》.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
    24 James R. Townsend & Brantly Womack, Politics in China [M].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6
    25 赵树丛.《新时期如何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发展论坛,1995年第12期
    26 江洪.《关于中国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
    27 董庆龄.《新形势下对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
    28 麻玉燕.《新时期党领导下的共青团建设的实践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5月
    29 黄明靖.《新时期共青团在高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4月
    30 唐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项目化管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6月
    31 史慧洁.《共青团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10月
    32 童潇.《对做好共青团基层工作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33 刘志鹏.《新时期基层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济南:山东大学,2010年3月
    34 金春林.《探寻共青团新世纪发展之路——在第三部门寻求长远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5期
    35 张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第三部门”》.青年探索,2003年第3期
    36 周继峰.《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路径分析》.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4月
    37 王斌.《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上海:同济大学,2007年3月
    38 吴娟.《共青团管理政府青年事务的实践途径探究》.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9月
    39 李亚楠.《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公共事务之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09年2月
    40 张琳琳.《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事务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研究》.郑州:郑州大学,2009年11月
    41 张伟.《新时期共青团职能定位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42 吕素香.《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与核心竞争力》.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43 吕福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4 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45 吴忠泽、李勇、邢军.《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46 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47 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48 黄志坚.《青年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53-56页
    49 石国亮.《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社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50 褚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文库<总序>》.载陆士桢、吴鲁平、石国亮主编《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51 黄志坚.《谁是青年?一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
    52 石国亮.《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社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8页
    53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http://www.ccvl.org.cn/ccvlmaterial/regulalion/200612/t20061224_12146.htm,2010年11月22日
    54 吴忠泽.《社团管理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55 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56 王云五.《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第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190页
    57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引自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web/index.do,2011年1月28日
    58 王名.中国第三部门之路.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2053,2005年12月25日
    59 邓国胜.《民间组织评估体系》.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60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3页
    61 吴忠泽、陈金罗.《社团管理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62 [英]大卫·鲁文斯.《非政府组织——管理初探》.冯瑞麒译.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48-50页
    63 李恒光.《市场与政府之中介——聚焦当代社会组织》.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64 胡献忠.《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共青团功能的实现》.《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65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66 昊忠泽、陈金罗.《社团管理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67 吴忠泽、陈金罗.《社团管理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68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tjsj/
    69 苏颂兴.《青年社会化与社团的现代性功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 郑长忠、袁里.《社会转型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实现途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2 郑长忠.《辉煌历程:对中国共青团90年历史的多角度考察》.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
    3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 com/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5-4
    4 《共青团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5 孙琳.《论青年政治的三种模式及其发展走向》.当代青年研究,2013年第5期
    7 陆定一.《“反对青年运动的取消主义,坚决执行转变!”》.载于团中央的“中国共青团”网站的历史文献栏目
    8 郑长忠. 《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上海:复旦大学,2005年4月
    9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载于团中央的“中国共青团”网站的历史文献栏目
    10 郑长忠.《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上海:复旦大学,2005年4月
    11 何启君编.《青年团重建史料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12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13 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规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在组织上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系统,党无权直接命令青年团。”
    1 Marc Hooghe, Dieflind Stolle & Patrick Stouthuysen. "Head Start in Politics:The Recruitment Function of Youth Organizations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Belgium (Flanders)" [J],Party Politics.Vol.10, No.2,P193.
    2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页
    3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4 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4 裴晓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青团职能定位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2010-05-20
    5 [英]彼得.蒙德尔等著.胡代光等译.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6 具体数据参见共青团网站www.gqt.org.cn
    7 何启君编. 《青年团重建史料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8 W.查理德·斯格特著(美).《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0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页
    1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296页
    13 晓石.《略论共青团的优良传统》.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14 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载共青团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16 郝宇青.《从权威政治到日常政治:中共执政环境的变迁》.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 邱泽奇.《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2 罗伯特·K·默顿著,唐少杰等译.《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352页
    3 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129页
    4 在《知识企业:以知识和服务为基础的产业模式》一书中,奎因对组织内部存在的网络结构做了具体的表述。他认为,组织内部的网络结构可以被视为“蛛网”(spider web)结构,因为在相互关联上,这种结构显得轻巧而又完整。蛛网是一种组织内部的关联方式,在运行上少有正式权威和等级体系,其知识是分散在各节点上的,并强调各分支的作用。参见Quinn, J.B.1992. Intelligent Enterprises:A Knowledge and Service Based Paradigm for Industr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5 “蛛状吊兰”是摩根对组织结构的一种类比,其意义在于说明组织应像“蛛状吊兰”一样,具有主体核心,又有伸延的枝蔓,以便使组织更富弹性和活力。摩根指出,“我们需要发挥想象以帮助我们刻画组织的新形式,在这一迅速改变的年代这点非常重要,组织自由的流动、有机的形式比机械的科层模式更为可取。”转引自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Drucker, Peter. "The Coming of New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2).1988:45-53
    7 邓正来、景跃进.《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6页
    8 郁建兴、周俊.《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路径的反思与批判》.载余逊达、赵永茂编.《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234页
    9 陈朋.《市民社会:学理分析还是实体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2期
    10 张志祥.《网络草根组织资源动员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5页
    11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2 赫伯特·西蒙著.詹正茂译.《管理行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13 赫伯特·西蒙著.詹正茂译.《管理行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14 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15 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16 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17 李汉林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8 周天勇、王安岭、谷成、吴旭东.目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格局与问题,http://theory.people.com.cn/GB/68294/120979/120983/7278783.html
    19 赵树凯.《重新界定中央地方权力关系》.《中国经济报告》,2013-9-1
    20 罗爱武.《民自愿主义、社会资本与村民投票参与——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7期
    1 陆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6日.
    2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3 李五一.《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4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5 李五一:《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6 禇敏:《沪港两地青年事务管理的比较研究》,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法律图书馆网,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84008
    8 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history/congress/documents/200612/t20061220 9746.htm
    9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2页。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29页。
    11 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695/gqt_tuanshi/newcentury/zywjx/zywjx_2008/200906/t20090626_262886.htm
    12 安国启:《当代城市共青团工作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13 李五一:《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14 龚瑜:《<规划>实施两年闸北青少年获益匪浅》,《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28日。
    15 岳杰勇、郭鹏:《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模式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18691.
    16 《佛山市政府每年出资150万元委托团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1日。
    17 《政府出资15万元购买公共服务“第一单”》.重庆共青团网,http://www.cqyl.org.cn/aspx/default/show.aspx?classid=4&id=17338
    18 《团金台区委利用青春驿站开辟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新方式》,陕西共青团网,http://www.sxgqtorg.cn/23r.asp?ArticleID=20325。.
    19 《项目依托公益扶助牵手成长——杨浦团区委积极探索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上海共青团网,http://www.shyouth.net/html/defaultsite/root_zlzx_jb_jb2/2011-04-13/Detail_108222.htm.
    20 西安市气象局、市文明委、共青团市委联合发文加强气象志愿者队伍建设》.陕西气象网,http://www.sxmb.gov.cn/news_17874.htm
    21 团省委、省财政厅联合发文明确乡镇团委每年不低于2万元工作经费》.广东共青团网,http://www.gdcyl.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4648
    22 《团省委与省政府金融办签订框架协议共同支持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河南共青团网,http://www.hnyouth.org.cn/news/view.asp?id=25360.
    23 陆昊同志在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ccylspeech/201003/t20100323_346384.htm
    24 陆昊同志在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ccylspeech/201003/t20100323_346384.htm
    25 《我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23/c_111695817.htm
    26 《全国累计新建非公企业团组织超过12万家》,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newscenter/tendency/201105/120110509_476724.htm
    27 《去年我国新建9万多家非公企业团组织》.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23/c_119100686.htm
    28 宁龙.《企业共青团的市场观》.《中国青年报》,2007年02月18日。
    29 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团组织大力助推来沪务工青年成长融入.共青团上海市委研究室网,http://www.shyouth.net/html/yanjiushi/yjs_cyg/2012-04-27/Detail_139673.htm.
    30 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团组织大力助推来沪务工青年成长融入.共青团上海市委研究室网,http://www.shyouth.net/html/yanjiushi/yjs_cyg/2012-04-27/DetaiI_139673.hlm.
    31 省国资委团委.监管企业共青团及青年工作调研报告.山西省国资委共青团网,http://www.sxgzw.gov.cn/gzwgqt/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266&wbnewsid=2782.
    32 上海文广集团团委——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青年读书会.上海共青团网 http://www.shyouth.net/html/Ddl8djszt/Dd18djszt_xxxzz/2013-01-11/Detail_157170.htm.
    33 陆昊同志在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ccylspeech/201003/t20100323_346384.htm.
    34 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团委探索外企青年工作新模式.上海共青团网,http://www.shyouth.net/html/defaultsite/root_zlzx_jb_jb2/2011-11-17/Detail_128035.htm.
    35 林锟.浅谈非公企业共青团如何参与企业人才培育.江门青少网,http://yl.jiangmen.gov.cn/Backup/show.aspx?id=2344.
    36 共青团新希望集团委员会成立.城市共青团网,http://csqn.gqt.org.cn/dfgzdt/201106/t20110627_494435.htm.
    37 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公共管理评论,2007年第1期
    38 王鹏.什么是枢纽型社会组织.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28日
    39 王鹏.什么是枢纽型社会组织.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28日
    40 林洁刘芳武欣中.广东共青团力推枢纽型组织建设.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24日
    41 林洁刘芳武欣中.广东共青团力推枢纽型组织建设.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24日
    42 禅城.‘微志愿,大慈善’团委慈善新模式助推NGO发展,佛山共青团网 http://www.fsyouth.org.cn/jcdt/201204/t20120427_3545195.htm.
    1 吕福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2 董庆龄.新形势下对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
    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4 陈鹏庭.青年自组织的“维他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5 郑长忠.三个维度打造共青团工作升级版.中国青年报,2013年12月16日
    7 艾理生.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8 两年新建非公企业团组织30余万数量与活力并重http://www.china.com.cn/news/local/2012-05/02/content_25278242.htm
    9 艾理生.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1]James R. Townsend & Brantly Womack, Politics in China [M].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6.
    [2]Janet R. Wakefield, "Developing habits of giving and serving:The heart of the youth-serving organization" [J], New Directions for Philanthropic Fundraising, vol.2002, No.36, (Jul,2003), P73-90.
    [3]Marc Hooghe, Dieflind Stolle & Patrick Stouthuysen, "Head Start in Politics: The Recruitment Function of Youth Organizations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Belgium (Flanders)" [J], Party Politics. Vol.10, No.2, (Oct.2004).
    [4]V弗奈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运动,1949—1966》[J].中国季刊,1970年第42期.
    [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版.
    [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美]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1][美]大卫·鲁文斯.《非政府组织——管理初探》[M].冯瑞麒译.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年.
    [12][美]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莱斯特·赛拉蒙.《第三域的兴起》[J].于海译.载李亚平、于海 编:《第三域的兴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美]莱斯特·塞拉蒙.《非营利领域及其存在的原因》[J].载李亚平、于海选编《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者工作及志愿者组织理论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莱斯特·塞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魏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听、朱丹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M].邓国胜、赵秀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9]艾昆鹏.《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下共青团与自发性青年社团的关系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8期.
    [20]艾理生.《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21]安国启,邓希泉.《社会转型期共青团凸显的内在矛盾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7期.
    [22]安国启.《当代城市共青团工作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23]安建增.《中美青年自组织生成逻辑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08年第7期.
    [24]卜昭滔.《青年自组织现状及对策分析》[J].社团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25]曹彦鹏.《当前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青年探索,2007年第1期.
    [26]曹彦鹏.《政治过程中的共产党、共青团与中国青年》[J].中国青年 研究,2010年第8期.
    [27]程刚.《青年社团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28]陈鹏庭.《青年自组织的“维他命”》[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9]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0]邓国胜.民间组织评估体系[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年.
    [31]董庆龄.《新形势下对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
    [32]董悦、李凌云、唐洁秋.《青年自组织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33]范克新、肖萍编.《团体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4]高红波.《我国青年政治参与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35]高俊.《青年自组织问题探讨》[N].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12月22日(2259期).
    [36]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高文霞.《浅析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性》[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4月.
    [38]高芸.《论利益表达功能在共青团能力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39]郭晓平.《中国共青团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0]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1]胡皓、楼慧心.《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2]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年6月20日,第1版.
    [4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2007年10月15日.
    [44]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年6月15日,第1版.
    [45]胡献忠.《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共青团功能的实现》[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46]胡献忠.《公民社会兴起背景下的中国共青团》[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8期.
    [47]黄洪基.《论共青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5期.
    [48]黄明靖.《新时期共青团在高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4月.
    [49]黄琼.《青少年事务管理中的共青团组织角色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6月.
    [50]黄志坚.《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
    [51]黄志坚.《青年社团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
    [52]黄志坚.《共青团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53]黄志坚.《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
    [54]黄志坚.《青年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55]惠冰、余高升、陈雅丽.《对青年自组织的自我控制的理论研究》[C], 载《2007年度全团优秀调研成果汇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56]江洪.《关于中国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
    [57]贾西津.《历史上的民间组织与中国“社会”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8]金春林.《探寻共青团新世纪发展之路——在第三部门寻求长远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5期.
    [59]金国华.《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60]金国兴.《试论青年的政治参与》[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4月.
    [61]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11期.
    [62]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3]李斌.《青年社团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4]李长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2008年6月11日.
    [65]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5/04/content_11311353.htm,2009年5月4日.
    [66]李恒光.《市场与政府之中介——聚焦当代社会组织》[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李佳.《整合社会资源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能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2期.
    [68]李景鹏.《关于NGO若干问题的探讨》[J].载范丽珠主编《全球化 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9]李莉、陈秀峰.《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社团组织功能浅析》[J].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2期.
    [70]李晓凤.《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初探》[J].求实,2006年第1期.
    [71]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话》[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72]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1922~2008》[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
    [73]李洁明.《青年自组织研究——广州草根青年自组织发展简况》[M],载《全团优秀调研成果汇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74]李雯.《上海青年自组织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4月.
    [75]李亚楠.《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公共事务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年2月.
    [76]林燕凌.《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兼论志愿者活动的发展》[D].上海:复旦大学,2005年4月.
    [77]林遇吕.《中国NPO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福利,2003年第6期.
    [78]刘会军.《论社会团体与新中国建设》[J].长白学刊,1994年第3期.
    [79]刘志鹏.《新时期基层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D].济南:山东大学,2010年3月.
    [80]陆昊.《在河南省青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1日,第1版.
    [81]陆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6日,第1版.
    [82]吕福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83]吕素香.《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与核心竞争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84]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5]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6]马晨.《中国特色社团组织的发展和前景研究——以中国共青团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4月.
    [87]马春雷.《青年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其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1期.
    [88]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89]麻玉燕.《新时期党领导下的共青团建设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5月.
    [90]庞正.《法治视阈下的非政府组织功能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年10月.
    [91]平章起等.《青年社会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92]齐炳文.《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3]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Our Global Neighborhood)》[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4]饶鹏、罗林敏.《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综述》[J].发展改革,2006年第12期.
    [95]任浡.《青年群体分化背景下的上海青年自组织》[D].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7月.
    [96]佘凌.《新型的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关系之探索》[J].青年探索,2010年第3期.
    [97]邵念荣.《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98]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4月.
    [99]石国亮.《国外政党青年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100]石国亮.《国外政党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101]石国亮.《当今世界青年社团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102]石国亮.《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社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3]史慧洁.《共青团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10月.
    [104]苏颂兴.《青年社会化与社团的现代性功能》[J].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05]世界银行组织.《非政府组织法的立法原则》[M].台湾:喜马拉雅研究基金会印行,2000年版。
    [106]宋希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注重发挥青年作用》[J].理论前沿,2003年第16期.
    [107]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9月.
    [108]谭建光、张文杰.《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自组织——来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109]唐勃.《中共共青团之研究》[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
    [110]唐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项目化管理》[D].成都:西南 交通大学,2010年6月.
    [111]唐兴霖、周幼平.《中国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学习论坛,2010年第1期.
    [112]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13]童潇.《对做好共青团基层工作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一个社会学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114]万闻华.《青年社团发展和管理对策》[J].群众,2005年第9期.
    [115]王斌.《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年3月.
    [116]王道.《美国青年社团审视》[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7]王干.《当代共青团组织社会职能分析》[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第3期.
    [118]王桂敏.《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4年4月.
    [119]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公共行政,2003年第4期.
    [120]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1]王名.《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J].载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2]王名.中国第三部门之路.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2053,2005年12月25日.
    [123]王尧祥.《论中国公民社会中青年社团的功能与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6年4月.
    [124]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125]王守杰.《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研究——欧美的经验与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6月.
    [126]王婷.《当代中国社会青年自组织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年12月.
    [127]王晓圣.《制度变迁中的架构——对转型时期第三部门的理解与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28]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129]王永前等.《甘肃青年自组织发展状况调查报告》[M],载《全团优秀调研成果汇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130]王云五.《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第1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131]王章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史论(一九二O—一九二七)》[M].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1973年.
    [132]王兆国.《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
    [133]吴娟.《共青团管理政府青年事务的实践途径探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9月.
    [134]吴忠泽、陈金罗.《社团管理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135]吴忠泽、李勇、邢军.《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136]谢泗薪、张金成.《从服务层面探讨非盈利组织的于理思雄与战略启示》[J].公共管理,2001年第2期.
    [137]颜海明.《湖南青年民间社团发展现状调研报告》[M],载《全团优秀调研成果汇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138]杨岳.《从共青团发展看执政党青年社团的职能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0期.
    [139]叶兴仁等.《论共青团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
    [140]殷昭举.《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青年探索,1999年第5期.
    [141]游作华.《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功能及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年5月.
    [14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3]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144]张琳琳.《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事务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9年11月.
    [145]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6]张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第三部门”》[J].青年探索,2003年第3期.
    [147]张伟.《新时期共青团职能定位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148]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年4月.
    [149]郑长忠.《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05年4月.
    [150]郑长忠、袁罡.《社会转型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151]郑洗.《中国共青团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15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53]赵东旭.《中国第三部门的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11月.
    [154]赵黎明.《青年社团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优势和功能》[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73期.
    [155]赵黎青.《帕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M].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56]赵树丛.《新时期如何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作用》[J].发展论坛,1995年第12期.
    [15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158]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发展研究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9]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入党入团是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J].当代广西,2007年2月.
    [1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16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0年4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files2.mca.gov.cn/cws/201102/20110212093628359.htm,2011年2月21日.
    [162]周亮.《论社会团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5月.
    [163]周继峰.《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路径分析》[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4月.
    [164]周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大学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EB/OL].http://xibu.youth.cn/gzjb/200904/t20090402_887434.htm,2004年 1月17日.
    [165]褚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文库<总序>》[M],载陆士桢、吴鲁平、石国亮主编《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