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泉。健康有序地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城市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回归建模、弹性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国际比较。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越来越高,但是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就业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效率却越来越低。(2)在城市化发展的相同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效率低于韩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韩国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越来越高,而且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就业增长、国内消费需求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文章最后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效率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效率的对策建议:(1)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消除城市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以规划为依据,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3)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城市化发展活力。(4)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5)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市化发展的综合效率。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ower sour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great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ealthy and orderly for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promoting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optimizing the urban-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virtuous circle.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analyzed the formative motive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mechanism that the urbanization promot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s; then used the regression model, elastic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gav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efficiency of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ga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hrough study, we got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ed:(1) with the urbanization constantly development, its efficiency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is getting higher, but regarding with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growth and domestic consumption, its efficiency is becoming lower; (2) At the same stage,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s lower than Korea's; With Korea's urbanization constantly development, its efficiency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is getting higher, also with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growth and domestic consumption.
     At las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efficiency of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brought-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China's urbanization:(1) Take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as the power to eliminate the system barrier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2) Take the plan as the basi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3)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rket mechanism, enhance the vigor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4) Take the function cultivation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strengthen the city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5)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引文
①引自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①以上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计算得到
    ①转引自:文贯中.城市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2月1日第1版
    ①本部分引自作者在《中国软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借助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一文
    ①以上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计算而得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和历年《国际统计年鉴》
    ①引自2008年1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解读《城乡规划法》时的讲话
    ①引自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98-105页
    [2]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3]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4]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5]Northam.Urban Geography[M].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5.
    [6]Ronald Moomaw、 Ali M Shatter.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6:4(1):13-37
    [7]Henderson J V. 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J]. NBER Working Paper,2000, No.7503
    [8]James C. Davis and J. Vernon Henderson. 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53 (2003) 98-125
    [9]杨建军.城镇化形式和城镇化效率—浙江省农村人口转移的跟踪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41-47页
    [10]金波、熊国和.浙江城市化的合理规模与效率分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35-41页
    [11]李燕燕.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效率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5期,第19-20页
    [12]王圆圆.安徽城市效率分析与对策[J].地域开发与研究.2004年第2期,第34-37页
    [13]许海霞、孙洪星、李新春.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率评与分析[J].煤炭工程.2006年第4期,第67-70页
    [14]靳相木.土地集体制度与我国城镇化效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78-81页
    [15]刘晓峰、陈通、柳锦铭、张红兵.城市化相对效率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82-86页
    [16]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第38-43页
    [17]刘传江.论城市化的生成机制[J].经济评论.1998年第5期,第56-61页
    [18]李丽萍、郭宝华.城市化形成及演进机制的比较[J].改革.2006年第3期,第61-66页
    [19]魏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6月
    [20]Colin, M A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Macmillan& Co. Ltd, 1940:395.
    [21]高云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4-8页
    [2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6-27页
    [2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04-109页
    [24]李丽萍、郭宝华.城市化形成及演进机制的比较[J].改革.2006年第3期,第61-66页
    [25]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6]祁金立.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J].暨南学报。2003年第5期,第30-34页
    [27]文贯中.城市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J].中国高新区.2002年6月,第60-61页
    [28]陈玉梅、丁晓燕.吉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第36-45页
    [29]李林杰.人口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路[J].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77-81页
    [30]鲁霞、李志坚、梁长志.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3期,第10-13页
    [31]陈可、顾乃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辩证思考[J].南方经济.2002年第4期,第48-51页
    [32]杨宜勇.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与城市就业空间分析[J].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第121-128页
    [33]中央党校中青班城市化课题组.全球化视野的我国城市化“病态”倾向与若干政策建议[J].改革.2007年7月,第5-20页
    [34]邹国香.我国城市化滞后问题初探[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8月26日
    [35]辜胜阻、成德宁.农村城市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
    [36]陈晓煌.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探析[J].兰州学刊.2004年第2期,第173-174页
    [37]刘传江.论城市化的生成机制[J].经济评论.1998年第5期,第56-61页
    [38]周振华.增长轴心转移:中国进入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阶段[J].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第3-10页
    [39]陈鸿宇、周立彩.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探讨[J].岭南学刊:哲社版.2001年第6期,第53-57页
    [40]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第23-32页
    [41]钱陈.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和模型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90-197页
    [42]冯云廷.聚集经济效应与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9期,第35-41页
    [43]李诚固、郑文升、王晓芳.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变化趋势研究[J].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第50-54页
    [44]任太增、李敏.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3期,第34-38页
    [45]霍丽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第195-198页
    [46]王晓玲.城市化内质性规律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81-84页
    [47]冯云廷.中国城市化的偏态发展与城市化模式的变革[J].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8-20页
    [48]谷荣.中国城市化的政府主导因素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3期,第51-55页
    [49]牛凤瑞.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第1-4页
    [50]毛新雅.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探究—兼论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6期,第4-9页
    [51]蒋满元.经济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的逻辑模型及其问题探讨[J].求实.2007年第3期,第32-35页
    [52]成德宁.城镇化的效应分析与发展思路[J].南都学坛.2003年第02期,第97-102页
    [53]郁鹏、李金凤.一个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案例分析[J].经济学消息报.2007年第12期,第3页
    [54]徐士锋.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关联途径的理论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7-118页
    [55]杨开忠.中国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概念模型[J].城市问题.2001年第3期,第4-7页
    [56]汪斌、徐士锋.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发展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97-201页
    [57]王珀、雷亚萍.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6期,第23-25页
    [58]章上峰.中国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研究及动态效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1月
    [59]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规划研究.2004年第4期,第31-36页
    [60]杨治、杜朝晖.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82-88页
    [61]徐士锋.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关联途径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11月
    [62]陆莺.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化研究:以昆明市为例[D].浙江大学.2007年3月
    [63]陈鸿宇、周立彩.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探讨[J].岭南学刊.2001年第6期,第53-57页
    [64]白春梅.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响应与反馈机制[D].河海大学.2005年3月
    [65]孙锦、周群立、徐运红.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第18-19页
    [66]曾芬钰.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J].经济纵横.2002年第10期.第19-22页
    [67]张立柱、王新华、郭中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62-65页
    [68]于飞.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定量分析[D].河北大学.2006年7月
    [69]Glaeser Edward L. and David C. Mare. Cities and Skill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J], 2001(2):316-342
    [70]Lucas Robert E. Life Earnings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J].Working Paper.2002
    [71]Herdert Giersch.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 Newbury Park Sage,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