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军事革命,这次深刻的变革被称为“新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兴起的主要背景,一是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上局部战争仍时起时伏;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新军事变革的影响下,军事对抗的重心与焦点转向信息角逐。战争由传统的立足地理空间的角逐,正在向立足信息空间的无形较量转变。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都已经是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其威力并不亚于今天的许多高技术武器装备。因此,在当下这一语境中研究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极具现实和战略意义。
     文章首次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本文主要是从军事新闻传播所涵盖的两个部分——战时军事新闻传播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入手展开研究的。对于战时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通过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由美国发动的四次局部战争(尤其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的战争新闻、战争新闻传播媒介以及战争新闻传播的实施方法所表现出的新内容、新特点和新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特定的对象采取案例分析方法进行论证说明。从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军事新闻传播的解析中,作者提出了未来战争中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应对之道。对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由于军事新闻传播与军队、社会以及国家这三方面联系紧密且这几方面又决定其存在价值。因此,该论文便对军事新闻在这些领域因新军事变革冲击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新任务和新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和平时期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策略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文章以这两方面的研究论证为基点,对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军事新闻传播一定要注重传播视野的国际化、传播媒介的高技术化以及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提升。整个研究一直是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寻找着指导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实践、旨在提升中国军事新闻传播效力的内在规律。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文立论的基础和背景。
     在第一章中,作者重点论述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由来、影响及其对传播的内在的必然需求。并对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再认识,为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事新闻传播研究作铺垫。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有机组成,是信息时代中国新国家安全观构建的必然要求。本章中对于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是以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事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功能、新定位为基础的,这是本研究的立论基点。
     在文章的第二章,作者在分析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新闻传播的若干要素后,主要聚焦此背景下战争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并分别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传播媒介,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了能更清楚地考察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传播在舆论战和心理战中的新规律和重要作用,在本章中,作者主要是结合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这几次局部战争来研究战争新闻传播的。特别是在对战时舆论战和心理战的战略战术进行分析时,重点是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为例来进行研究的。这是由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发生的,是时间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次局部战争。在此次战争中,未来信息化的高技术战争已初现端倪。对其仔细考察可管窥信息时代高技术战争的雏形,因此对它的研究事关中国能否打赢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为中国未来战时军事新闻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作者在第三章中主要是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研究。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在传播形式、要求、目的、内容等诸多方面与战争新闻传播迥异。但是,战争新闻传播与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当今这一信息时代是一个军事信息化和信息军事化的时代,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更多的是为未来战争做准备的,所以在这一章中,作者结合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的具体特点,聚焦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又由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这一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在军队建设、社会价值和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的巨大作用。文章结合当下社会变迁和军事转型的具体特点,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对之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在研究后提出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的传播策略。
     作者在第四章论述的是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通过第一、二、三章的论证分析,作者对新时期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重新定位。由于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未来中国特色的军事新闻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者认为主要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适应国际军事新闻传播的要求,军事新闻的传播理念与方法必须和国际接轨,为未来中国的舆论战略打下基础;第二、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满足国际、国内信息市场的需求。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有十分清醒的认识的同时还要有充分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因此,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事关国家的安危和发展战略。依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走向的思考。结语部分是对研究课题做概括性的总结。在交代当今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时,结语部分再一次强调了研究对象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另外,作者就自己的研究意图和研究中的不足,以及该课题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A deep-going world revolution in the military field based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known as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or RMA)", started to unfold at the end of the 1980's and the early 1990's. The principal backdrops of this RMA are: (1)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ructure has gone through tremendous changes, namely, the cold war has ended, the bipolar structure has been broken up, a new structure is yet to take shape, and a new world war is unlikely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but local wars erupt from time to time. (2)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hi-tech, set in the motion by and centered arou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generated and will further generat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the evolvement of military thinking, the form of warfare as well as the army building. With the impact of RMA, the focus of military conflicts is shifted to the information-tussling. Traditional wars which based on the contending of geographic space are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ones that concentrate on the dispute of formless informational space. Whether in the war or the peace time, the news and communica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NCMA)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s for strategic attack and strategic defense, and its power is nothing less than that of most of the advanced hi-tech weapons at present. Therefore, it is with a lot of realistic and strategic meaning to study the NCMA in China at present.
     It'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NCMA is studied as a wholly object of academic research. It is start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NCMA: in the wartime and in the peacetime. As for the NCMA in the wartime, based on the four local wars(especially the war in Iraq in 2003) launched by the U.S.A, the new contents, characters, principles of the news, media and the means actualized in the war. In the meanwhile, aiming at the specific objects, the case-study method is adopted to demonstrate them. By parsing the NCMA in the local hi-tech wars,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the NCMA in the future wars in China. As to the NCMA in the peacetime, with the impact of the world RMA, its unfolding brand-new characters, tasks and functions are concluded in the thesis. Moreover, some rational thinking has been done to the strategies for the NCMA in China in the peacetime. Based on the argumentations in the two aspects, my own perspectives to the NCMA in China in the future are brought forward. In general,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hould be emphasized for the future NCMA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al eyeshot, the hi-tech media for NCMA,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the disseminators with the media literacy. What is seeking for in this academic research from A to Z is to find out the intrinsic rales to guide the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CMA in China with the argumentation in the three pairs of comparison: deduction and induc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and the reality and the future.
     The dissertation is structured into six section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background and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present study has been set is carefully explained.
     In Chapter 1, the origin, the influence, and the inherent necessity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world RMA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give an academic founda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NCMA in China at the backdrop of RMA, recognition is done to it. The RM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world RMA. The NCMA in China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RM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lso the necessary demand of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in China in the Information Era. In this chapter, the study on the NCMA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new characters, function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NCMA at the backdrop of the RMA.
     In Chapter 2, after analyzing several elements of the NCMA in the wartime at the backdrop of the RMA, the author focuses on its new characters and respectively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media in the war by the Case-study Method. In order to win the hi-tech war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review the new rules and important functions which the NCMA in the wartime has in the war of propaganda and the psychological warfare at the backdrop of RMA more distinctly,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NCMA in the wartime is brought into effect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 local wars at the backdrop of RMA. The aouthor especially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and the tactics in the psychological warfares and the wars of propaganda through media in the war in Iraq in 2003. The key reason is that this war broke out at the backdrop of the RMA, and it's also the latest local war in the 21st century. It is right in the war that the pattern of the hi-tech warfare in the future has been seen. Carefully studying it, the original form of it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Information Era. What's more, it's related to whether China can be the winner in the future hi-tech wars or not, and it provides some beneficial revelation and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NCMA in China in the wars in the future.
     In Chapter 3, the NCMA in China in the peace time is mainly dissertated. Though the communicational forms, requirements, purpose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the NCMA in the peacetim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one in the wartime, there still exist countless ties between them. Because the military affairs are firmly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imultaneously, the information is militarized nowadays. Most of which the NCMA in the peacetime is doing are ready for the wars in the future. On account of its specialties at the backdrop of the RMA,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the NCMA in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concrete characters of the NCMA in the peacetime,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this Chapter. In addition, it's the communicational specialties of the NCMA that makes the NCMA in the peacetim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the military forces, national image and the social values. Together with the concrete characters at the transitional stage of society and the military fields at present, what role the NCMA in the peacetime acts as in the three aspects is dissertated respectively. Thereafter, the communicational strategies for the NCMA in China in the peacetime are put forward.
     Chapter 4 covers what the NCMA in China tends towards at the backdrop of RMA in the coming days. Based on argumentation in the former chapters, the author newly orientates the NCMA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impact of the RMA, the NCM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acing lots of austere challenge. Thus, two aspects need to be considered: (1) adapting itself to the demands of international NCMA and mee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l thinking and means. (2) accommodating itself to the increasingly cha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or 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meanwhile, the demand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information markets need to be satisfied. Encountering the flinty challenge, we should be sober to the situation as well as a lot of consciousness of misery and the security pressure. Hence, where the NCMA in China makes for at the backdrop of RMA in the future is meaningful. Summing up the analysis from Chapter 1 to 3 and combining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situation, the researcher brings forward his own thinkings for where the NCMA in China walks up to.
     The concluding section is the general summary of the disquisition. The strategic and realistic meanings of the object in the thesis are emphasized while the author accounts for the auster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Furthermore, the author gives more explanation to the purpose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is academic research and demonstrates that more deep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on it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
    ② 联合信息作战是指为影响敌方信息和信息系统及保护己方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一切行动。具体是指在危机和冲突(包括战争)期间,为达成某一特定的目的或促进目的的实现,而对一个或数个特定的敌方目标实施联合信息作战行动的总和。联合信息作战应用于各种级别的战争,渗透于作战的所有方面,贯穿于军事行动的全过程。(王智远、崔衍松等主编:《联合信息作战》,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③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④ 邵国培:《非接触战争中的信息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① 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发动的多次局部战争主要是指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等。
    ② 所谓制信息权就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控制战场信息的主导权。夺取了制信息权,就意味着己方获得了使用信息的自由权和主动权,能有效地排除敌方的信息进攻对我方的威胁;同时,通过各种信息进攻手段,剥夺了敌方使用信息的自由权和主动权。(戚世权:《论制信息权》,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①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页。
    ②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③ [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迪·托夫勒:《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① 杨民青:《伊拉克战争中的媒体新特性》,《中国记者》2003年第4期,第56—57页。
    ② 蔡惠福、刘亚:《谈谈加强军事新闻宣传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07页。
    ① 裘援平:《国际安全问题与中国的新安全观》,《当代世界》2002年第2期,第5页。
    ② “也许你对战争不感兴趣,但战争却对你感兴趣。”,这是苏俄革命家托洛茨基写在他的《战争论》的扉页上的一句话。(吴锡平:《媒介改变了什么——也许你对媒介不感兴趣,但媒介对你感兴趣》,参见:http://www.zbjw.gov.cn/2005/3-18/92842.html
    ① 关于军事新闻传播方面的专门著作,在1938年以前出版的只有一本,即梁士纯先生的《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1936)。1938年以后出版的关于军事新闻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任毕明先生的《战时新闻学》(1938);张友鸾先生的《战时新闻纸》(1938);赵超构先生的《战时各国宣传方策》(1938);王新常先生的《战时新闻工作入门》(1938);孙义慈先生的《战时新闻检查的理论与实际》(1941);田玉振先生的《战时新闻工作的途径》(1944);除了上述这些专著之外,还有一些新闻学著作中,设有专章或专节谈到军事新闻及其采制方法等问题。如:在储玉坤先生的《现代新闻学概论》(1948)中,设第十章为“战时新闻”;在王研石先生的《实践新闻采访学》(1949)中,也设有“战时新闻”一节。(盛沛霖:《军事新闻学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 军队内关于信息化战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朱幼文:《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战》,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普丰:《信息战与军事革命》,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等译:《FM100-6信息作战》,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沈伟光:《新战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李显尧等著:《信息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史鲁泽等著:《信息博弈:21世纪的战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空军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译:《JP-13联合信息作战条令》,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王保存:《外军信息战研究概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王智远、崔衍松等著:《联合信息作战》,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李志忠等:《非对称作战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汪志远:《决胜信息时代》,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张树清:《21世纪的信息战》,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人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四部:《全军信息作战力量与对策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戚世权等著:《论制信息权》,北京:军事科 学出版社2001年版;戴清民:《信息作战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王润补等著:《战役信息作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四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军队信息作战教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空军第三研究所编译:《美国空军信息战概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四部、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研究部:《走进信息战——信息战综合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郑宗辉、刘晓达主编:《美军信息作战》,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戚世权,等著:《“非对称”信息作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队指挥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四部:《联合战役信息作战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邵国培:《非接触战争中的信息作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张召忠:《打贏信息化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王永生等著:《空军信息作战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① 南京政治学院的学者们的代表著作有:余琦,刘亚:《军事新闻写作》,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年版;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王林:《军事新闻写作》,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散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盛沛林:《军事传播导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盛沛林、王林、刘亚:《舆论战经典案例评析100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② 展江教授对这领域研究的代表著作有:《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新闻与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正义与勇气》,广州: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李希光教授在这方面研究的代表著作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的十一章和十三章中详细论述美国媒体对“9.11”事件、中美撞机事件、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的报道等;《媒介的力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在第三、四、六章中分别对中美撞机事件、中美媒体对中国驻南使馆轰炸和中国学生抗议、以及美国媒体是如何为陈水扁“当选”营造舆论环境的报道中聚焦媒体的软力量进行分析,在研究时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的分析,推理严密、操作规范,因此,极具学术意义。
    ① 李炳彦:《兵家权谋》,北京: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② [美]沃尔丁·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尔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① 这方面的著作,在英国较有代表性的有两本:一是C·史图尔特1920年在伦敦出版的《克尔之家的秘密》一书,总结了英国瓦解敌军的宣传经验,在制定战争进程中组织和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某些原则方面作了尝试,甚至还论述了对未来战争的一系列设想。另一本是西德尼·罗杰森1937年在伦敦出版的《即将爆发的大战中的宣传问题》。书中阐述的问题十分广泛: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敌宣传的基本任务;强调了熟知敌人及其居民的现状,掌握各社会集团及全体军人情绪的必要性;阐明了一些宣传法则。作者认为,任何宣传都应符合下列两个主要要求:内容的真实性和政治路线的坚定性。此外,还有其他的要求,如必须适应被宣传者的心理,奉送材料的形式要精炼。德国在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著作有: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副总参谋长鲁登道夫(Ludendoff,E)的《总体战》(戴耀先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出版),他在该书中论述了一个国家要动用军事新闻为战争服务;施杰林·贝鲁特在1922年出版的《宣传是政治武器》;普克策在1922年出版的《德国宣传:关于宣传是适用社会科学学说》;C·阿达莫夫斯基在1923年出版的《宣传与民族实力》;阿尔布雷·希特在1935年出版的《宣传是武器》;弗里德里赫·弗尔德尔在1936年出版的《敌人和朋友在阵地前沿的宣传》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也有许多描写对敌宣传的书籍和文章问世。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思特茨的《战时法国的野战报和战壕报》(1937年);卡尔和哈利特的《国际政治宣传》(1939年);阿里比的《社会舆论》(1939年)等。(刘继南、周继华、段鹏等著:《国际大战中的大众传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2页。)
    ② 库尔特·卢因把心理学理论与动态个性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著名的“群体动力论”(也称“场论”)这一概念。认为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知觉、情感、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发生的。(章人英、刘海善、胡建平等主编:《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0页。)
    ① 阿尔温·托夫勒的这一系列著作是:1970年的《未来的冲击》(孟广均、吴宣豪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初版公司1985年版)、1980年的《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1990年的《力量转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1994年的《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② 美国国防部的指挥与控制研究小组(The 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Program)隶属于负责国家关键基础设施(NII)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办公室,研究指挥与控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国防部对于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理解,帮助国防部充分抓住信息时代的机遇,提高美国的防务能力。(参见:http://www.dodccrp.org/about/pragram.htm.)
    ① [美]丹尼尔·C·哈林著:《“媒介与战争”研究评析》,马林译,参见: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2267
    ② 国外关于媒介与战争传播、信息战等方面比较典型的著作不少,其中许多著作在国内没有中译本,比如: Campbell, J.K,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errorism, Interpact Press, 1997. Campen, A, The First Information War, Fairfax, VA: AFCEA International Press, 1992. Fialka, JJ, War by Other Means, New York: WW Norton, 1997. Goodman, R, Prestige Press Coverage of US-China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Years, Gazette 61 (5), 1999. Gwenyth L Jackaway, Media at War: Radio's Challenge to the Newspapers, 1924~1939, Westport, Conn: Prager, 1995. John Comer, Philip Schlesinger & Roger Silverstone, International Media Research: A Critical Survey Routledge, London, 1999. Mercer, D, Mungham, G and Williams, K, The Fog of War: the Media on the Battlefield, London: Heinemann, 1987. Morrison, D. E and Tumber H, Journalists at War: the Dynamics of News Reporting During the Falklands Conflict, London: Sage, 1988. Mueller, J.E., War, President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Wiley, 1973. Munro, N, The Quick and the Dead: Electronic Combat and Modern Warfare,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94. Patrick O'Hefferman,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Alb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9. Paul M A Linebarger, Psychological Warfare, Washington D C: Combat Forces Press, 1954. Schwartau, W, Information Warfare: Chao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94. Walzer, J, Collateral Damage, The Medical Aftermath of the War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uffs Journal, June 2003. 等等。
    ① 孙武著,孙晓玲编:《孙子兵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 王保存:《当前世界发生的最重大的军事事件:世界新军事变革扫描》,《黄埔》2004年第1期,第27—28,36页。
    ① [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迪·托夫勒:《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① D.Wimmer & R.Dominick,《大众传媒研究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① 1955年1月,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罗伯茨担任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现代史讲座教授,并做了题为《1560—1660年的军事革命》的就职报告。罗伯茨在这篇报告中指出,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为了解决步兵火力不连贯的问题,那时的莫里斯(Maurice)亲王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 Adolf)在古罗马军事思想家的启发下采用了“齐射”战术:将步兵在战斗中的队形由方阵变成横列,最前排的人发射完后作反方向行进,然后第二排的人发射,也作反方向行进……依次类推。这种战术改革要求将步兵组织成规模更小的战术单位,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对训练和纪律的要求最终导致了常备军在欧洲的出现。上述战术变革尽管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不是最重要的,但在制度和社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堪称是一场军事革命。对欧洲未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像一座分水岭把现代世界与中世纪社会分隔开来。(史二斌:《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西方学者对军事革命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第137页。)
    ② [美]约翰·阿奎拉、戴维·伦菲尔德等著:《决战信息时代》,宋正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2页。
    ① [美]约翰·阿奎拉、戴维·伦菲尔德等著:《决战信息时代》,宋正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② 徐惠忠:《新军事革命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 熊光楷:《国际战略与新军事变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① [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迪·托夫勒:《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② 同①,第30页。
    ③ 王浩:《美国新军事革命中的技术因素》,《国防科技》2004年第11期,第40—43页。
    ① [加]阿兰·D·英格利施等著:《变化中的战争》,王彦军、戴艳丽、白介民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② [美]约翰·阿奎拉、戴维·伦菲尔德等著:《决战信息时代》,宋正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③ [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5页。
    ① John Arquilla, David Ronfeldt, In Athena's Camp: Preparing for Confli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RAND, 1998, P. 1.
    ① [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迪·托夫勒:《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1页。
    ② 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③ 信息优势(Information Dominance)是源于美国军方的一个概念。马丁·利比齐对信息优势的理解是指信息的产生、处理及运用上的足够优势以使其拥有者能够保持军事上的优势。(Martin C.Libicki,Information Dominance Strategic Forum,INSS,N132,November,1997.)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权威性军事文件几乎都对信息优势进行了界定,例如1988年版《联合信息行动》条令认为,信息优势是指使己方拥有不间断地搜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剥夺敌方的这种能力,2001年版美国陆军《作战纲要》认为,信息优势是在敌方无法不断地搜集、处理和分发信息的同时,使己方有这种能力,并达成作战优势。在美国国防部的《2020年联合构想》报告中,信息优势(Information Superiority)被定义为收集、处理以及分发不间断信息流,同时剥夺或拒绝对手拥有同样的能力,信息优势是在一个非战斗性的情况下,或者在没有明显确定的敌人,当友军拥有必要的信息而达到操作层面的目标时获得的。(Department ofDefense,Joint Vision 2020,August 2000.)
    ① 徐惠忠:《新军事革命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② 熊光楷:《国际战略与新军事变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7页。
    ① C~4ISR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Intelligence,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系统。C~4ISR系统是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是兵力的备增器。美国战略C~4ISR系统是美国军事指挥当局做出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战略部队的指挥员对其所属部队实施指挥控制、进行管理时所用的设备、器材、程序的总称。
    ② 高晓颖:《从伊拉克战争看制导技术发展历程》,《航天控制》2005年第5期,第94页。
    ③ 梁振兴:《21世纪初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电子工程师》2000年第2期,第3页。
    ① 该系统采用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最低层是战术层,中间层是战区和区域汇接层,最高层是国家汇接层,从而实现战略与战术系统的一体化,最终将成为可互操作、资源共享、高机动、高生存能力、无缝连接任何一级的系统。(梁振兴:《21世纪初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电子工程师》2000年第2期,第1页。)
    ② 梁振兴:《21世纪初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电子工程师》2000年第2期,第2页。
    ③ [美]爱德华·华尔兹著:《信息作战原理与作战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四部编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① 王永生等著:《空军信息作战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① 庾晋、周洁、白木:《信息世界伊拉克战争及启示》,《计算机安全》2003年第6期,第65页。
    ② 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战略影响》,《黄埔》2004年第2期,第19页。
    ① 胡鞍钢、门洪华:《解读美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12页。
    ② 董明林、贺尚锋、郭宏伟:《美军建设最新动向及其影响》,《国防科技》2005年第5期,第46页。
    ③ 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与新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第15—17页。
    ④ 李英:《当代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兼论中国普遍安全观的确立》,《理论界》2003年第2期,第56页。
    ① 李英:《当代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兼论中国普遍安全观的确立》,《理论界》2003年第2期,第57页。
    ② 江泽民在2002年11月8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③ 裘援平:《国际安全问题与中国的新安全观》,《当代世界》2002年第2期,第5页。
    ①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版,第68页。
    ①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版,第108页。
    ② 所谓“一超多强”主要是从军事实力和战略企图两个方面来评估,“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③ [美]约瑟夫·奈:《美国国家与全球公共产品》,《国际事务》2002年4月号,第23页。
    ④ 褚良才:《军事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①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① 梅军:《战争形态的演变与制信息权》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②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版,第27—28页。
    ③ 《解放军报》2003年5月24日,第1版。
    ④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参见:[美]马汉(A.T.Mahan)著:《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①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参见:[意]杜黑著:《制空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四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①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13页。
    ① C~3I系统是指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系统,是美国军事用语,中国称之为“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C~3I系统是由指挥人员、指挥体系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装备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体化系统,是军队的耳目和中枢神经。
    ② 张相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着重三个推进》,《中国国防报》2003年6月18日,第2版。
    ① [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权力的转移》,刘江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① 1998年5月6—8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美利坚大学传播学院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华盛顿专门召开了一次题为“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探讨了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媒体报道对舆论及对外政策的影响等问题。会议有中美双方的人士参加,但最后并没有达成某种共识。不过会议的纪要总结说: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因素有很多,诸如记者对中国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不熟悉;意识形态原因;媒体驻华盛顿的记者和编辑们太容易受政府的影响;市场的因素;美国政府和公司精英对媒体的控制;记者在中国采访时遇到的种种人为设置的障碍.等等。中方参加会议的人士认为,媒体有责任促进中美关系。美方参加会议者则认为,媒体应该是独立的,目的是寻求真相。双方的认识有着根本性的差异。(“Conference on U.S.Media Coverage of China”(May 6—8,1998).American University.,Washington,D.C.,hosted by American University'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John F.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And Harvard University 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stions.See http://www.ncuscr.org/Publications/conferen.htm.)此后在2000年12月12日,中国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相似的研讨会,题为“美国媒体与中美关系”。美国主要媒体驻中国的记者,中国主要媒体的记者、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双方的辩论结果还是一样:中国的参加者认为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失偏颇,而美国的记者们则不以为然。(《中国媒体和美国煤体在妖魔化对方吗?中美记者、学者和专家对话》,新语丝网站:http://www.xys.org,2000年12月12日。)
    ① 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
    ② Goodman R., Prestige Press Coverage of US-China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Years, Gazette 61 (5), 1999, P. P. 391-410.
    ③ 传统意义上,一个国家的疆域包括海域、地域、空域和空间域。但是随着信息在整个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杨民青等学者提出了“信息疆域”的概念,他们认为信息疆域就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有关计算机以及相关知识系统。(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版,第360—361页。)
    ① 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② 温国华:《军事新闻的采访与制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③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② 长龙:《紧紧把握新军事变革的走势》,《解放军报》2003年10月28日,第5版。
    ① 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规定,“三战”是指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
    ① 卢山冰:《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百年综述》,《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页。
    ② 谢泸、周文:《军队公共关系》,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③ 刘亚、金苗:《他山之石:评美军国防信息学校新闻教育》,《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2页。
    ① 200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指出的:“关于军事上人与技术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讲过‘武器是战争中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邓小平同志也讲过,‘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江泽民同志在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时也强调,‘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绝对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不能忽视精神的因素,不能丢掉人民战争这个法宝’。今天,我是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讲新军事变革问题。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人本主义,世界万事万物都以人为本,军事上最后也是要落到人身上。一句话,人是决定因素。这就是我的结束语。”(熊光楷:《国际战略与新军事变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② 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这样论述:我们处身于其中的世界越来越弗远无界,人们不可能去直接接触、亲身感受这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世界已变得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需要媒体建构一个可感、可知、适合体验的间接环境。即我们所说的“拟态环境”,这是对媒介建构环境的一个真实描述。([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2页。)
    ① 梅军:《战争形态的演变与制信息权》,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43—61页。
    ① 张玲:《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德全:我反对中美黑客大战》,《北京晨报》2001年5月14日,第5版。
    ②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参见:http://www.xztc.edu.cn/kangzhan/lun_zhi_jiu_zhanl.htm
    ③ 杨民青:《新战争形态下的舆论战略》,《中国记者》2002年第3期,第13—15页。
    ① [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迪·托夫勒:《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② 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
    ① 关于“总体战”的详细论述参见:[德]鲁登道夫(Ludendoff.E)著:《总体战》,戴耀先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版。
    ① 根据约瑟夫·奈的分析,国家的行为力量包括了“硬力量”和“软力量”两种不同类型。“硬力量”是指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它者去做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经济和军事实力一直是硬力量的重要来源,反映到具体的国家对外行为当中就是所谓“胡萝卜”或“大棒”政策。信息技术优势是信息时代硬力量的重要来源,拥有信息技术优势的国家既可以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取比较利益,也能够对防务力量进行信息化改造,制胜信息化战争;而“软力量”是一种柔性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依赖自觉或不自觉的社会各领域的制度、理念和进程的吸引力,软力量的获取和运用都有赖于承载这种“有吸引力”的信息在国际间的传输,也就是包含软力量的信息的跨境流动,所以内化于国际体系的权力格局中的软力量结构更接近一种信息结构,它来自于各个国家国际行为主体的目标、行为准则、理念等为体系格局所接受的程度,当某个国家的软力量上升成为国际体系主导的信息结构,该国就拥有了对国际政治体系的控制或影响能力。同时拥有信息技术领先优势和软力量信息控制能力的国家,才能够成为信息时代国际格局中的“极”。(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P. P. 31-32.)
    ①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②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③ [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西方传媒与战争》,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① 程曼丽:《谈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反常规的舆论控制方式》,《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3期,第12页。
    ①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 孙武著,孙晓玲编:《孙子兵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① [法]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0页。
    ② [美]杰克·富勒著:《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陈莉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① [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第1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版,第23页。
    ① 关于早期的新闻传播与战争的论述参见展江教授的《战争与早期新闻传播的渊源》(《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5期,第73—78页。)
    ① [法]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页。
    ①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8版),展江、殷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① 王玉东:《现代战争心战宣传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① [苏]巴基洛夫、B·H·鲁日科夫:《广播新闻学基础》,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页。
    ① 邵国培:《非接触战争中的信息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② 安章:《你搞电台广播,我邀记者采访:美和塔利班大打心理战》,参见: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2/85/20011102/596375.html
    ①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① [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迪·托夫勒著:《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② 《上海译报》1991年3月18日,第4版。
    ③ 胡正荣:《看!人类历史上首次电视直播的战争》,参见: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646
    ①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9页。
    ① “把关人”(Gatekeeper),或译为“守门人”,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控制者,尤其是在大众传播的媒介内承担信息采集,选择和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包括从普通记者、编辑到总编辑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人等。传播学先驱之一,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另译勒温)于1947年发表的关于如何决定家庭食物购买到《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信息或商品能否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内流动,往往有“守门人”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个人意见来决定。(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②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98页。
    ③ 展江:《当代局部战争与新闻传播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10页。
    ① 胡义强:《从车臣战争看未来的战时新闻宣传》,参见: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qk_view.jsp?id=2169
    ② [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迪·托夫勒:《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③ 《新闻分析:科索沃冲突——互联网上的第一场战争》,参见:http://www.sina.com.cn/richtalk/news/world/9904/040859.html
    ① 洪和平:《透过伊拉克战争多视角思考媒体与战争的关系》,《解放军报》2003年8月26日,第4版。
    ②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广岛市24.5万人中有20万人死伤,城市建筑物在巨大冲击波的作用下全部倒塌和燃烧,一枚原子弹毁掉了一座城市。三天后,1945年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使长崎市23万人中有15万人死伤和失踪,城市毁坏程度达60%—70%”。(《全球核武器70年演变史:我是死神,是世界毁灭者》,参见:http://blog.phoenixtv.com/user3/guizhmy/archives/2006/401574.html)
    ③ 《沙漠风暴——1991年海湾战争大事记及影响》,参见:http://news.sohu.com/01/64/news204956401.shtml
    ④ 《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参见:http://www.gog.com.cn/jqzx/j0108/ca52899.htm
    ①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6—47页。
    ① 王玉东:《现代战争心战宣传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 殷飞:《在舆论战中用好法律武器》,参见:http://www.chinamil.com.cn/sitel/jsjz/2005-06/17/content_230943.htm.
    ② 樊永强:《信息化战争形态与中国特色战时舆论战略的构建》,《军事记者》2004年第12期,第25页。
    ① 胡迅:《新闻在战时对国家内部舆论的整合传播》,《军事记者》2002年第2期,第18—20页。
    ②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8页。
    ①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3、76页。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225页。
    ②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6年版,第9—12页。
    ① Walzer J., Collateral Damage: The Medical Aftermath of the War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uffs Journal, June 2003.
    ② “精确制导”、“制导技术”自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大众媒体谈论的话题和应用频率很高的词汇。第二次世界大战制导技术的诞生。1941年前后,第一套捷联制导系统(由Th.Buchhold教授和C.Wagner提出设想并研制)LEV-3惯性制导系统问世,它采用的惯性器件为2个二自由度陀螺仪(垂直陀螺仪和水平陀螺仪)和1个摆式加速度计,三者都安装在与弹体固联的底板上。陀螺仪漂移为10(°)/h,加速度计精度为10-3g0,其加速度积分装置为电解元件。1942年,第一套平台制导系统SG-66系统由德国Kreiselgeraete公司研制成功,这是一个应用3个单自由度陀螺仪、3只加速度计构成的三轴稳定平台,直径508mm、重量45kg。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50代是制导技术成长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三是制导技术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使卫星制导等精确制导技术蓬勃发展时期。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比例是近代战争中最高的一次,越南战争为0.2%,海湾战争为8%,科索沃战争已经到了35%,2001年阿富汗战争则达到了60%以上。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前12天就发射了675枚战斧式导弹,同时投掷了6000多枚精确制导炸弹,其中的大部分采用卫星制导技术,其余则采用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等多种制导模式。(高晓颖:《从伊拉克战争看制导技术发展历程》,《航天控制》2005年第5期,第92—95页。)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222页。
    ② 胡迅:《新闻在战时对国家内部舆论的整合传播》,《军事记者》2002年第2期,第18—20页。
    ① "No Problem with a War for Oil" , (January 5th, 2003), New York Times, P. 11.
    ② "Democracy's Choices", (February 3rd, 2003), Washington Post, P. B06.
    ③ 参考盛沛林、王林、刘亚:《舆论战经典案例评析100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258页。
    ① 据报道,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的20个谎言是:1、伊拉克为“9·11”恐怖袭击负责;2、伊拉克与“基地组织”有瓜葛;3、伊拉克从非洲寻找铀,以用于“重新制定的”核武器计划;4、伊拉克企图进口铝管来研制核武器;5、伊拉克仍然拥有第一次海湾战争遗留下来的大量化学和生物武器;6、伊拉克保留着可携带化学或生物弹头的20多枚导弹,其射程可以对在塞浦路斯的英国军队构成威胁;7、萨达姆有能力制造天花病毒;8、美英声明得到了武器核查人员的支持;9、以前进行的武器核查都以失败告终;10、伊拉克在给武器核查人员设置障碍;11、伊拉克能在45分钟内将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部署完毕;12、伊拉克隐藏基础设施的档案;13、美国将轻松赢得战争;14、乌姆斯盖尔守军投降;15、巴士拉发生叛乱;16、“拯救”女兵林奇;17、联军部队将受到化学和生物武器的袭击;18、如审问伊拉克科学家,他们便会供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藏匿地点;19、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将用在伊拉克人身上;20、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被发现。(《美英在伊战中的二十个谎言》,《中国青年报》2003年7月16日,第6版。)
    ① 新华网:《美国女兵林奇被营救前后》,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4/03/content_814807.htm
    ② 王建芬:《美传奇女兵:遇伏后我没开枪,美军操纵拯救过程》,参见: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3/11/08/000486275.shtml
    ① 张鲁征:《白俄罗斯军队道德心理保障概览》,《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第90—91页。
    ② 徐强:《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威力》,《解放军健康》2003年第3期,第17页。
    ③ 参见北约官方网站:http://www.nato.int/archives/a5258.htm
    ④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与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5页。
    ① 欧立寿、王鹏:《心理战概念的演变与时代背景》,《国防科技》2006年第1期,第37—39页。
    ② 蒋杰:《心理战理论与实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③ Paul M. A. Linebarger, Psychological Warfare, Washington, D. C.: Combat Forces Press, 1954: P.104.
    ④ "Doctrine for Joint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Joint Publications", 1996, 10(7): P. 8.
    ① Angela Maria., Irregular Warfare and the Internet: the case of the Zapatista revolution. Strategic Review, 2001, 29(2): P. 49.
    ② 郑永红、王松:《伊拉克战争美军心理战透析》,《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40页。
    ③ 杜如波:《毛泽东心理作战思想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9页。
    ④ 张信心:《海军心理战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7页。
    ① 刘洪亮:《现代心理战特点浅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70—71页。
    ② 王玉东:《现代战争心战宣传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① 徐强:《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威力》,《解放军健康》2003年第3期,第17页。
    ② 焦宇:《美军伊拉克战争心理战的特点及效果评估》,《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32页。
    ③ 易文安、毛凯:《从伊拉克战争透析未来心理战》,《国防科技》2003年第5期,第68页。
    ① 鲁杰:《美军心理战争经典故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版,第97页。
    ② 彭步伟:《心理宣传在美伊战争中的威力》,《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3期,第19页。
    ① 杜波:《全方位心理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版,第232页。
    ① 伊拉克战争大事记(2003年3月20日——4月22日),参见:http://www.chinamil.com.cn/item/ymwar/zhanzheng/30.htm
    ① 王玉东:《现代战争心战宣传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① 林家水、丁辉、郑超伊:《伊拉克战争美军精确后勤研究》,《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第1期,第37页。
    ① 比方说,我们从媒体上可以了解到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的兵力与武器装备的对比如下:第一、兵力对比(1990年),多国部队:总兵力81万人,其中美军约54.5万人(开战前为42.5万人),而2003年多国部队中美军约22.5万人。1990年伊拉克部队:总兵力约120万人(包括正规军和后备役军人),另有约100万民兵,而2003年正规部队约43万人,后备役部队约65万人(包括正规军和后备役军人),另有约100万民兵;第二、武器装备对比(1990年)。多国部队:坦克近3700辆(美军约2300辆):装甲车约4000辆(美军2800辆);各种军舰近250艘(美军约150艘);航空母舰9艘(美军6艘),作战飞机3500架(美军2800架),而2003年多国部队坦克装甲车数量不详,航空母舰6艘,作战飞机约900架。伊拉克部队:坦克5600辆;装甲车6000辆;火炮5600门,高炮4000门,作战飞机约700架;各型舰艇约50艘;各种导弹约1200枚。2003年伊拉克部队坦克2700辆;装甲车2900辆;火炮2000门,高炮3000门,作战飞机约150架;舰艇几乎不存在;各种导弹发射装置约1400具。(《美伊海湾军事力量1999年和2003年对比》,《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第10期,第27页。)
    ① 蔡仁照:《新闻宣传战的启示》,《军事记者》2003年第6期,第52页。
    ② 王薇:《驻伊美军死亡人数突破3000,民众酝酿抗议活动》http://news.sina.com.cn/w/2007-01-02/070911938318.shtml
    ① 胡全良、贾建林:《较量——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战》,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① 毕政:《五角大楼的武器——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的媒体及报道史》,《论坛》2003年第5期,第23页。
    ① 蒋杰:《高技术心理战对军人心理的影响》,《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第75页。
    ② 蒋杰:《高技术心理战对军人心理的影响》,《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第76页。
    ① 《美伊信息战》,参见:http://news.xinhuartet.com/mil/2003-06/12/content_916799.htm
    ② 朱国华:《信息战下的新闻战、心理战、舆论战》,《计算机安全》2003年第6期,第65页。
    ① 蔡仁照:《新闻宣传战的启示》,《军事记者》2003年第6期,第52—53页。
    ① 展江:《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①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① 刘海贵:《西方的新闻自由可以休矣——评西方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新闻战线》2003年第8期,第12页。
    ② 2003年美国的战地记者守则内容包括:1、有关正在进行的战斗的消息,要得到战地指挥官批准后才能发布。2、这场战争中刚刚结束的常规战斗的时间、地点以及战斗结果,只有在用笼统的语言描述的情况下才能发布。3、随美军采访的记者,在战斗正在进行的时候,不得报道有关友军的作战行动、调动和部署的具体消息。4、军方可能会出于作战安全的原因而禁止发布某些消息,但是这一禁令只适用于存在作战安全问题的时候,一旦作战安全问题消失,这一禁令就会立即取消。5、军方将严格禁止发布“有关未来作战的消息”。记者也不得发布有关“推迟或取消作战”的任何消息。6、记者采访用的任何通讯设备都不得被禁用。然而,部队指挥官可以出于作战安全的原因暂时限制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记者可在经过请示并得到批准的情况下,在作战环境中使用电子设备。此外,还有一些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规定,如不能在电视画面上展示伤亡人员的面孔,不得报道有利于敌方的具体作战细节,不得报道未经军方证实的伤亡数字等。每个美国随军记者在拿到采访证之前,都必须在几个协议上签名。(《记者有战地采访纪律》,《参考消息》2003年2月19日,第2版。
    ① [法]阿芒·马拉特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② 廖毅文:《传媒,现代战争中的软力量》,《军事记者》2003年第9期,第10—11页。
    ③ [美]W·兰斯·班尼特(W.Lance Bennett)著:《新闻:政治的幻象》(第5版),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④ 同①。
    ⑤ [法]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① 蔡仁照:《新闻宣传战的启示》,《军事记者》2003年第6期,第53页。
    ①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中国官方亦称“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日——1953年7月27日),不包括战争爆发至中国参战之前近4个月的战事。
    ② 中国称与此次有关的行动为“援越抗美”,越南称为“抗美救国战争”,美国和其他没有参与其事的国家则多称为“越南战争”。
    ③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10月20日——11月);中苏边境冲突(1969年3月1日——9月11日);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另外从1983年到1987年,中国和越南在两国边境,就老山、者阴山的骑线点进行了反复的攻防战。1988年3月14日,两国又在南沙赤瓜礁附近为争夺者个礁盘的控制权发生了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④ 郜名芳:《关于〈世纪初年走边关〉的几点思考》,《电视研究》2001年第8期,第24页。
    ①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页。
    ②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462页。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②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9页。
    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 桑林峰:《革命气节与战斗精神》,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04/11/content_2813282.htm
    ② 孙武著,孙晓玲编:《孙子兵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③ [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第1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8页。
    ① 杨心恒主编:《社会学概论》,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② 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
    ①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页。
    ② 肖冬松:《新军事变革的文化分析》,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① 所谓大众传媒的文化功能,按传播学者的表述,就是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不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使社会成员享有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60页。
    ① 高旭峰、张秀明:《军队青年官兵学习成才的6种模式》,《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2期,第83页。
    ② 军队主办的报纸主要有:《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环球时报》、《前卫报》(济南军区)、《战旗报》(成都军区)、《人民军队》(兰州军区)、《前进报》(沈阳军区)、《人民前线》(南京军区)、《战友报》(北京军区)、《战士报》(广州军区)、《人民武警报报》(武警)、《人民海军》(海军)和《空军报》(空军)等;主办的杂志主要有:《军事记者》、《南京政治学院学报》、《西安政治学院学报》、《政工学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环球军事》、《国防》、《中国军事研究》、《军队政工理论研究》、《国际战略研究》、《军事历史研究》、《军事展望》、《国防科技》、《神剑》、《中国民兵》、《外国军事研究》、《国防大学学报》、《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武警学术》和《武警工程学院学报》等。
    ③ 伍辉:《和平时期军事电视新闻现状与创新》,《中国记者》2001年第1期,第50页。
    ④ 蔡惠福、刘亚:《加强军事新闻宣传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军事记者》2003年第1期,第22页。
    ① 肖平:《俄罗斯军事新闻宣传管窥及其思考》,《军事记者》2002年第8期,第15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③ 《江泽民会见国防科技战线代表时要求当好科技强军开路先锋》,《人民日报》1997年12月27目,第1版。
    ① 张世富:《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
    ①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这一概念来自于西方,M·巴克说:“到底‘文化帝国主义’指的是什么呢?几乎没有任何精确的定义,它似乎是说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他国的过程,是文化先行,由帝国主义国家向他国输出支持帝国主义关系的文化形式,然后完成帝国主义的支配状态。‘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升和传播某种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损害其本土文化,从而弱化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目的,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延续,强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全世界的控制。([美]J·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9版,第6页。)
    ② 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版,第239页。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227页。
    ② 新军事变革有两个大的历史背景:一是知识经济,一是信息时代。而两个背景又有一个总的特征,即“知识大爆炸”——文化的升级和跃迁效应。知识不仅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而且成为军队战斗力的核心要素,即“文化军事化”。同时,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军事变革使军事领域与非军事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导致军事理论与实践活动在更大程度上融入社会文化发展之中,即“军事文化化”。军事领域与社会领域的一体化发展趋势,使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即军事、文化一体化。(方永刚:《当代世界与中国军事变革研究的文化视角》,《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169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 杨民青:《信息时代的国际军演与舆论传播》,《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第5页。
    ① 罗援:《对军事演习的认识与把握(一)》,《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第29页。
    ② 训练型军事演习,一般不需要通过传播媒体向外宣示,出于军事考虑,甚至严格保密。而临战型、威慑型军事演习,则离不开军事新闻传播媒体参与,前者需要通过传媒制造假象;后者通过传媒扩大政治影响,其政治意义均超过军事意义。(罗援:《对军事演习的认识与把握(二)》,《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第31页。)
    ① 徐壮志:《当记者进入演习现场》,《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第24页。
    ① 中国军网:《中俄联合公报》,参见:http://www.chinamil.com.cn
    ② 李选清等:《发挥军事媒体优势,做好联合军演文章》,参见: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jz/2005-11/21/content_344203.htm
    ③ 蔡惠福、刘亚:《加强军事新闻宣传的发展战略研究》,《军事记者》2003年第1期,第21页。
    ① 杨民青:《信息时代的国际军演与舆论传播》,《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第5页。
    ② 毕文:《论中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思维(下)》,《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53页。
    ③ 《解放军报》派记者深入军事演习前沿,“嵌入”参加演习的官兵之中。在这次军事演习前后,《解放军报》发稿9个版,共计134篇。中国军网还实时滚动播出了大量鲜活新闻,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的全程跟踪报道,成为整个军事演习报道中备受关注的媒体,充分发挥了军事新闻媒体的独特优势,受到军委领导、参演部队和军内外读者的好评。这次国际军事演习是中俄两国长期合作成果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双方军事、文化的沟通,展示了两国共同应对新危机、新挑战的能力,引发出关于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时代背景下军队建设转型等诸多战略思考。(李选清等:《发挥军事媒体优势,做好联合军演文章》,参见: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jz/2005-11/21/content_344203.htm)
    ①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② 张世富:《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是1989年版,第266页。
    ① 孙武著,张晓玲编:《孙子兵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 在现代社会,人是非常具体的某个共同体的一员,作为参照系的“他人”就在身边;现代传播科技把人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全球,这就需要借助传媒提供这种“他人”的参照系。人,本来就是所有新闻的看点,即使新闻的主题是物,如果只写物不写人,绝对会缺少灵气。世界上一切人们感兴趣的物,都因为与人相关了,才会变成新闻。其实,这种希望了解别人的愿望是与生具有的,因为它是人生旅途的必需。在传播中,就如马克思所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是人的感性。”(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7页、42卷129页);到了社会媒介化的当代,就需要传媒来提供这种参照。(陈立丹:《让人成为新闻的灵魂》,参见: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zjlt_lw_view.jsp?id=4665)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①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①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 刘振英、陈雁、吴恒权:《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七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1999年2月27日,第1版。
    ② 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第5—8页。
    ③ 司久岳:《传播者的形象和传播效力》,《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第9页。
    ④ 原文为:“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参见《左传·僖公十四年》)
    ① 明安香:《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中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新闻界》2002年第1期,第6页。
    ① 薪岩:《中国网民已达1.23亿,手机上网人数超300万》,参见:http://tech.qq.com/a/20060721/000212.htm
    ② 程曼丽:《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4期,第5—9页。
    ③ 郭可、李德顺:《中国大陆英语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3期,第19页。
    ① 关于军报互联网站的扩建工程,1994年,中国电信正式在国内对社会团体和公众开展互联网服务业务;1996年,《解放军报》在国际互联网上申请了接入账户和电子邮箱:1997年,在互联网上发布《解放军报》电子版的相关技术调研工作,列入本报的技术工作计划;1999年1月,《解放军报》电子版项目正式列入报社技术建设计划;1999年10月1日,《解放军报》网络版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及时报道了国庆五十周年大典和阅兵式的盛况;2003年3月5日,《解放军报》网络版开始发布英文版。《解放军报》网络版坚持立足军队、面向世界,在军内外网络上宣传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宣传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历次重大新闻报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日益严重的网络黑客威胁下,军报网站成功地抵御了网络攻击,安全技术工作经受了考验。《解放军报》网络版和网站工作多次受到军委、总部领导以及国务院外宣办的表扬。网站的点击率从开通之初的每天几万次达到了现在的数百万次。2005年2月28日,《解放军报》互联网站系统扩建工程竣工移交。(吴方:《为了中国军队在互联网上的声音更响亮——军报互联网站系统扩建工程回顾》,《中国传媒科技》2005年第3期,第38—39页。)
    ② 军宣:《在改革创新中提高军事舆论宣传引导能力》,参见: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jz/2006-07/26/content_537284.htm
    ③ 中央电视台建台之初,军事节目便被列入整个宣传计划之中,由几名记者专管军事报道工作。1965年成立了军事组,1985年中央电视台向广播电视部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写报告,建议在各大军区、军兵种及三总部设立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站。至1987年上半年,全军15个记者站相继成立。至此,一支以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为龙头,以15个记者站为骨干的电视军事新闻宣传报道网初步形成,使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新闻宣传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为了满足人们多方了解部队国防建设的需求,中央电视台又分别于1992年底和1994年底在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以及新疆军区、西藏军区、海军各舰队、海军航空兵和各大军区空军设立了记者分站,在加强突发事件和边疆地区报道,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9年12月 23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电视台军事组改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为师级单位,列入军队编制,接受总政和中央电视台的双重领导。1996年4月1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负责第七套卫星电视军事节目的摄制,编摄人员发展到近300人。(蔡永清、李成:《CCTV-7电视军事节目发展现状分析》,参见: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jz/2006-07/26/content_537365.htm)
    ① 陈虹、周庆安:《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研讨会综述”》,《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第27页。
    ②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咏、范海燕译,广州: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① 观察法(Observation Medthod)是括在不改变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进程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描述客观事物的状况及其变化的方法。科学的观察原则是:观察者在观察前必须对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必须根据研究目的或假设进行观察;不应把感情的、道德的和其他价值标准渗入到观察中去。根据观察者是否加入到被研究群体中去的标准分为参与式观察法和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成员,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对该群体进行观察研究。观察者用自己的感官及辅助工具,观察和记录被研究群体的行为活动,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调研方法。与其他调研方法相比较,参与式观察法收集到的资料更直接、更真实、更生动具体,所以成为社会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非参与式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旁观者或客人的身份对其所要研究的群体进行观察,这种方式一般是用于观察者无法介入或无法加入到被研究群体中去的状况。(章人英、刘善海、胡建平等编:《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37页。)
    ② 张百宁、张妍等:《形象与传媒——记朱力教授在暨南大学的一次演讲》,《当代传播》2001年第5期,第50页。
    ①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② Bounding, K. E.,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59(3), P. P. 119—131.
    ③ 李少南:《国际传播》,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年版,第2页。
    ① 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① 李文朝:《军事报道1998年节目荟萃》,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 这里所指的当时两种基本传播方式:一是消息报道;二是通讯报道。考究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刚起步阶段,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中期。中国军队的新闻工作,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剑与盾的厮杀,从炮火硝烟中走来,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沧海岁月,有悠久的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从抓武装斗争之初,就十分重视军事新闻事业。1925年“五卅”惨案以后,我们党开始抓枪杆子,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热血日报》“作为被压迫民族的喉舌”在瞿秋白撰写的《发刊词》中就已经提出: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现在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详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①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8—89页。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② 师永刚:《解密凤凰——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影响力》,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① 李小瑛:《民间军事评论家马鼎盛》,参见: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4599686446645248/20040924/438133.shtml
    ② 张玉洪:《我们为什么爱凤凰?》,参见: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4596542547230720/20051026/671555.shtml
    ③ 同①。
    ① 景志峰:《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大众传媒因素》,《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2期,第38页。
    ①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② Campen A.: The First Information War, Fairfax, VA: AFCEA International press, 1992.
    ③ 梅军:《战争形态的演变与制信息权》,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57—64页。
    ④ 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页。
    ⑤ "Information Operations", FM100-6, Department of the Army, Washington, D. 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Aug. 27, 1997, Glossary.
    ① 王永生等著:《空军信息作战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 [美]爱德华·华尔兹著:《信息战原理与作战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四部编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③ 实施非接触打击的信息作战战法主要有:指挥控制战,它是在战场上实施信息战的军事战略,目标是将敌人的指挥控制体系的“头”从部队的躯体砍断;情报战,作战需要情报,情报战直接应用于寻找和打 击目标;电子战,它将射电学和密码学用于作战的技术,是通信领域的战争,射电学针对通信传输,密码学是比特的密码战;心理战,它采用对国家决策者的意志、对指挥官的意志和对士兵的意志进行攻心,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广播、卫星直播电视、手机、国际互联网等媒体有了更广阔的争斗舞台;黑客战,它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攻击,其基本方式是采用病毒、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等,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漏洞,控制、致瘫或破坏计算机的系统,监视、侦察和搜集情报等。(这一方面的详细研究参见邵国培主编:《非接触战争中的信息作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① 陈绚:《国际新技术媒介传播体系的形成对国际传播功能实现的负面影响》,参见: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361。
    ①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视察》,参见: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3238
    ② 关于“中美撞机事件”,清华大学的李希光以及复旦大学的赵心树两位教授在《媒体的力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的第三章《知情的民主,还是盲情的媒主》中对美国媒体是怎样报道中美撞机事件的做了全面的客观分析。
    ① 韩松、李佩、刘雅呜、黄燕:《浅谈全球化时代中国外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对外宣传参考》2003年第3期,第20页。
    ② 《解放日报》,2000年9月5日,第4版。
    ③ 李希光、孙静惟:《全球新传播》,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① 彭步伟:《心理宣传在美伊战争中的威力》,《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3期,第19页。
    ① 参见《今日美国报》网站:http://www.usatoday.com.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276页。
    ① 邓炘炘、李兴国、刘利群:《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② 国家广电总局统计信息:http://gdtj.chinasarft.gov.cn/Tiaomu.aspx?DocId=384。
    ①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① 《中国军队要加快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不应受美国牵制》,《环球时报》2006年2月14日,第3版。
    ① 《上海译报》2002年12月5日,第4版。
    ② 刘继南、周积华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③ 展江:《战地记者纵横谈(上)》,《军事记者》2001年第5期,第32页。
    ④ [美]瑞尼·赫伯斯著:《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曹凯译,载《媒介研究》“信息时达的传媒素养”专辑,2004年3月(卷2-2),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⑤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转引自张玲、徐雯:《媒介素养教育初识》,《媒介研究》“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专辑,2004年3月(卷2-2),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①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② 《记者有战地采访纪律》,《参考消息》2003年2月19日,第6版。
    ① [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西方传媒与战争》,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版,第28页。
    ② 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94—95页。
    ① [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西方传媒与战争》,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版,第7页。
    ②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③ 孙武著,孙晓玲编:《孙子兵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④ 王晓顺:《传媒与战争:难以割舍的牵连》,《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4月18日,第6版。
    ① [英]威廉·斯蒂芬森著:《秘密战争》,高晓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页。
    ② 文武英:《战争新闻研究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军事记者》2002年第2期,第20页。
    ③ 展江:《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①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② 徐壮志:《当记者进入演习现场》,《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第24页。
    ③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71页。
    ① [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西方传媒与战争》,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版,第123页。
    ② [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王纬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版,第101页。
    ③ 同①,第15页。
    ① [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46页。
    ① “新干涉主义”是指以捍卫人权和打击恐怖活动为借口,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谋取个别强权国家的国家利益为目的的社会思潮和外交策略。新干涉主义是霸权主义在当代国际社会的最新表现形式,它萌芽于冷战结束之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甚嚣尘上,是当代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重要根源之一。新干涉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人权高于主权。新干涉主义认为那种将国家主权视为绝对和不可侵犯的信条已经不合时宜,主张国家主权不及人权重要,强调捍卫人权可以不顾国家主权;第二、个别强权国家有权力对发生“人道灾难”或者可能制造“人道灾难”的国家与地区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干涉,包括对他们自己认定的支持恐怖活动或者可能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赖国家”进行军事打击,推翻所谓的违反人权的政府。(任红杰:《新干涉主义是恐怖主义多发的重要原因》,参见: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2554)
    ②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全译本),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版,第28页。
    ① [意]杜黑著:《制空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四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页。
    1.[美]约翰·阿奎拉、戴维·伦菲尔德等著:《决战信息时代》,宋正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八版),展江、殷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苏]巴基洛夫、B·H·鲁日科夫:《广播新闻学基础》,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4.蔡惠福:《军事新闻采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5.陈世敏:《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6.程世寿:《新闻社会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7.杜波:《全方位心理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版。
    8.丁法章:《新闻评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6年版。
    10.[意]杜黑著:《制空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四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1.戴清民:《信息作战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
    12.杜如波:《毛泽东心理作战思想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邓炘炘、李兴国、刘利群:《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4.[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王纬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版。
    15.[美]杰克·富勒著:《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陈莉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16.高春翔:《新军事革命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版。
    17.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管文虎:《国家形象论》,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胡鞍钢、门洪华:《解读美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美]爱德华·华尔兹著:《信息战原理与作战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四部编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2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23.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版。
    24.胡全良、贾建林:《较量——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战》,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年版。
    26.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2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版。
    2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1.蒋杰:《心理战理论与实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32.[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霸:汉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第1、2、3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版。
    34.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35.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鲁杰:《美军心理战争经典故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版。
    38.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9.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0.[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西方传媒与战争》,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版。
    41.[德]鲁登道夫(Ludendoff,E)著:《总体战》,戴耀先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8版。
    42.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3.[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5.[美]W·兰斯·班尼特(W.Lance Bennett)著:《新闻:政治的幻象》(第5版),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46.李文朝:《军事报道1998年节目荟萃》,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年版。
    47.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李希光、赵心树:《媒介的力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49.李希光、孙静惟:《全球新传播》,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50.陆小华:《重大报道对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51.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2.[苏]列兹涅夫等编:《心理战》,张俊英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3.梅军:《战争形态的演变与制信息权》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54.[法]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5.[美]E·M·罗杰斯著:《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56.[美]马汉(A.T.Mahan)著:《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57.毛文戎,史文:《军事新闻学简论》,北京:长征出版社1988年版。
    5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0.[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咏、范海燕译,广东: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61.[美]阿尔弗雷德·普赖斯著:《美国电子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四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62.邱沛篁、吴信讯等:《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版。
    63.戚世权,等著:《非对称新型作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64.戚世权、梅军等:《论制信息权》,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瑞士]A·H·若米尼:《兵法概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全译本),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版。
    67.[英]威廉·斯蒂芬森著:《秘密战争》,高晓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8.[美]沃尔丁·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尔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9.邵国培:《非接触战争中的信息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70.盛沛林:《军事传播导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71.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72.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散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73.盛沛林、王林、刘亚:《舆论战经典案例评析100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74.沈伟光:《传媒与战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孙武著,孙晓玲编:《孙子兵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76.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师永刚:《解密凤凰:凤凰出版社时事开讲影响力》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78.[美]阿尔温·托夫勒:《力量的转移》,刘江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79.[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迪。托夫勒:《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80.[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孟广均、吴宣豪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81.[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82.王保存:《世界新军事革命》,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
    83.王保存、刘玉建:《外国信息战研究概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4.温国华:《军事新闻的采访与制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85.王林:《军事新闻写作》,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86.王玉东:《现代战争心战宣传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王永生等著:《空军信息作战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88.王智远、崔衍松、梅华峰、侯新予:《联合信息作战》,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
    89.肖冬松:《新军事变革的文化分析》,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0.徐惠忠:《新军事革命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年版。
    91.熊光楷:《国际战略与新军事变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谢泸、周文:《军队公共关系》,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加]阿兰·D·英格利施等著:《变化中的战争》,王彦军、戴艳丽、白介民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4.余琦,刘亚:《军事新闻写作》,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年版。
    95.杨心恒:《社会学概论》,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96.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7.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9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版。
    9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10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10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
    103.展江、杨鲁江:《新闻与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4.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5.展江:《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
    106.展江:《正义与勇气》,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07.张昆:《国家形象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8.褚良才:《军事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9.章人英、刘海善、胡建平等主编:《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10.张世富:《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1.张信心:《海军心理战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2.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 Baran, Stanley J,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 2nd ed., McGraw-Hill, 2002.
    2. Campbell, JK,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errorism, Interpact Press, 1997.
    3. Campen, A, The First Information War, Fairfax, VA: AFCEA International Press, 1992.
    4. D. Wimmer & R. Dominick,《大众传媒研究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 Fialka, JJ, War by Other Means, New York: WW Norton, 1997.
    6. Fitilin, T,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the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7. Goodman, R, Prestige Press Coverage of US-China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Years, Gazette, 1999.
    8. Gwenyth L Jackaway, Media at War: Radio's Challenge to the Newspapers, 1924~1939, Westport, Conn: Prager, 1995.
    9. "Information Operations" ,FM100-6, Department of the Army, Washington, D. 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Aug. 27, 1997, Glossary.
    10. John Tom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11. 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12. Krepton, M & A Smithson, Open Skies, Arms Control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2
    13. Mercer, D, Mungham, G and Williams, K, The Fog of War: the Media on the Battlefield, London: Heinemann, 1987.
    14. Morrison, D E and Tumber H, Journalists at War: the Dynamics of News Reporting During the Falklands Conflict, London: Sage, 1988.
    15. Munro, N, The Quick and the Dead: Electronic Combat and Modern Warfare,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94.
    16. Paul M A Linebarger, Psychological Warfare, Washington D C: Combat Forces Press, 1954.
    17. Schwartau, W, Information Warfare. Chao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94.
    18. Taylor, J., War Photography, Realism in the Press, London: Routledge, 1991.
    19. Walzer, J, Collateral Damage, The Medical Aftermath of the War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uffs Journal, June 2003.
    20.毕文:《论中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思维(下)》,《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1.蔡惠、刘亚:《加强军事新闻宣传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军事记者》2003年第1期。
    22.程曼丽:《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4期。
    23.程曼丽:《谈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反常规的舆论控制方式》,《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3期。
    24.蔡仁照:《新闻宣传战的启示》,《军事记者》2003年第6期。
    25.陈太富:《对军事新闻社会价值的考察》,《军事记者》2002年第3期。
    26.方永刚:《当代世界与中国军事变革研究的文化视角》,《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7.樊永强:《信息化战争形态与中国特色战时舆论战略的构建》,《军事记者》2004年第12期。
    28.高晓颖:《从伊拉克战争看制导技术发展历程》,《航天控制》2005年第5期。
    29.胡迅:《新闻在战时对国家内部舆论的整合传播》,《军事记者》2002年第2期。
    30.焦宇:《美军伊拉克战争心理战的特点及效果评估》,《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1.景志峰:《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大众传媒因素》,《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2期。
    32.李英:《当代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兼论中国普遍安全观的确立》,《理论界》2003年第 2期。
    33.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1期。
    34.梁振兴:《21世纪初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电子工程师》2000年第2期。
    35.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与新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
    36.欧立寿、王鹏:《心理战概念的演变与时代背景》,《国防科技》2006年第1期。
    37.彭步伟:《心理宣传在美伊战争中的威力》,《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3期。
    38.裘援平:《国际安全问题与中国的新安全观》,《当代世界》2002年第2期。
    39.史二斌:《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西方学者对军事革命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
    40.司久岳:《传播者的形象和传播效力》,《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41.王保存:《当前世界发生的最重大的军事事件:世界新军事变革扫描》,《黄埔》2004年第1期。
    42.伍辉:《和平时期军事电视新闻现状与创新》,《中国记者》2001年第1期。
    43.王浩:《美国新军事革命中的技术因素》,《国防科技》2004年第11期。
    44.文武英:《战争新闻研究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军事记者》2002年第2期。
    45.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46.肖平:《俄罗斯军事新闻宣传管窥及其思考》,《军事记者》2002年第8期。
    47.徐强:《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威力》,《解放军健康》2003年第3期。
    48.于孟春:《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政治工作创新的哲学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9.杨民青:《信息时代的国际军演与舆论传播》,《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
    50.杨民青:《新战争形态下的舆论战略》《中国记者》2002年第3期。
    51.杨民青:《伊拉克战争中的媒体新特性》,《中国记者》2003年第4期。
    52.易文安、毛凯:《从伊拉克战争透析未来心理战》,《国防科技》2003年第5期。
    53.展江:《当代局部战争与新闻传播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4.展江:《战争与早期新闻传播的渊源》《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5期。
    55.郑永红、王松:《伊拉克战争美军心理战透析》,《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参考消息》
    2.《对外宣传参考》
    3.《国防》
    4.《国防科技》
    5.《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6.《国际新闻界》
    7.《国际战略研究》
    8.《国际展望》
    9.《黄埔》
    10.《环球军事》
    11.《环球时报》
    12.《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13.《解放军报》
    14.《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15.《军事记者》
    16.《军事历史研究》
    17.《军事展望》
    18.《空军报》(空军)
    19.《瞭望》
    20.《前进报》(沈阳军区)
    21.《前卫报》(济南军区)
    22.《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3.《人民海军》(海军)
    24.《人民军队》(兰州军区)
    25.《人民前线》(南京军区)
    26.《人民武警报》(武警)
    27.《神剑》
    28.《外国军事研究》
    29.《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30.《中国国防报》
    31.《中国军事研究》
    32.《中国民兵》
    33.《政工学刊》
    34.《战旗报》(成都军区)
    35.《战士报》(广州军区)
    36.《战友报》(北京军区)
    1.CCTV—军事频道(http://wwwccctvcom/military/indexshtml)
    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http://wwwnudteducn)
    3.汉和评论(加拿大)(http://wwwkanwacom/cindexhtml)
    4.解放军报—国防论坛(http://bbspladailycomcn)
    5.解放军报网络版(http://wwwpladailycomcn)
    6.军事科学院(http://wwwamsaccn)
    7.军事一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chinese/junshi/36192htm)
    8.美国军事(http://wwwusa-milcom)
    9.千龙军事—军事论坛(http:hbbsqianlongcom/channel/mil/milhtm)
    10.人民网—军事(http://wwwpeoplecomcr/GB/junshi/indexhtml)
    11.搜狐—军事新闻(http://milnewssohucom)
    12.TOM—军事(http://wwwarmytomcom)
    13.新华网—军事频道(http://wwwxinhuanetcom/mil)
    14.中国广播网——中广军事(http://wwwcnradiocom/military)
    15.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http://wwwchinaiissorg)
    16.中国军事(http://wwwchinahanet)
    17.中国军事报道(http://wwwchinamilcom)
    18.中国军事同盟(http://wwwjunmengorg)
    19.中华网-军事论坛(http://bbschinacom/military/bbsjsp)
    20.中华网—军事频道(htpp://militarychinacom)
    21.中军尖端军事论坛(http://zgybxilubbscom)
    22.中军网(http://wwwzgiswx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