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巡洋会哨制度刍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的巡洋会哨制度是在帝国沿海遭遇倭寇袭扰的大背景下逐步探索并发展完善的。大致经历了洪武及永乐、正统、嘉靖三个阶段。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军政制度,其具体操作过程涉及到明代的军事体制、行政运作、财政管理、司法监察的诸多方面。其运行中产生的绝大多数问题本身即是明代国家机构运转中的问题。探究明代的巡洋会哨制度的运行状况,可以从侧面透视出明代国家机器运作中的诸多问题,审视明王朝的兴衰。
     本文综合利用明清海防文献、沿海诸省方志、史地、政书、时人文集、奏疏、兵书、档册中有关巡洋会哨制度的记载,运用实证性研究方法,试就其发展演变及相关运行情况进行探究,重点考察巡哨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浙江海区的巡哨军与信(汛)地划分、巡哨官军构成、巡洋时的制度规范、会哨中的稽查监督、巡哨的军需供应、巡哨运行中的问题与调整等方面,并力图透过巡哨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审视明帝国相关国家机器运作中的诸多问题。
     本文认为,[一]明代巡洋会哨制度真正形成于正统时代。洪武、永乐时,中央与沿海地方虽多次派水军出海巡捕倭寇,但仅见巡逻捕倭,不见有连界处会哨的记载,巡哨制度仅显雏形。正统间闽浙海防调整,各备倭官划分了防区,沿海各卫有了较为明确的巡逻信地,并出现了连界处会哨的记载,巡哨制才真正形成。嘉靖中期严饬海防,各哨区明显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巡哨之制更加成熟,尤以浙江为最。沿海防务的整体性及各哨内外协调性大为增强。[二]明代巡哨军采用营伍式编制,但其领哨官和军兵多从都司卫所官军中抽选。早期虽有召募,但非经制。随着卫所旗军的大量逃亡,沿海卫所只能以“贴驾”形式补充寨游军力,召募的民捕舵兵逐渐成为巡哨军的构成主体。[三]明代水军出洋有月粮、行粮及月银、犒赏等项军需供应,主要从两税征解麦米、军民屯粮、盐粮、渔税、商税、诸色课钞等项支给。诸军士因身份、等次、任务分工、有无家口等因支放不等,不同海区亦有差别。[四]明代巡哨军在洋行船、收泊及执行瞭探、御敌、缉私、设伏、护航等任务时,皆有严格的号令章程。会哨中有海物、“牌号”、“信票”、“到单”、“哨符”、结报等稽查凭证。[五]明代的巡哨制度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国策上的分歧。围绕这些问题,明帝国中央和沿海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调整举措,这些调整又带来了一系列连环性问题,引发了旧有问题与新生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巡哨制度最终陷入了在衰落中调整,在调整中维持,在维持中衰落的境地。但不管怎样,明代水军的梭织巡哨,毕竟扩大海上防御纵深,增强了海上巡捕力量,使中国最终抵御了倭寇的入侵,遏制了海盗的跳梁,维护了海疆的安全。故至明代末期,依然为统治者所运用。入清之后,又为清帝国统治者变革性地承袭下来,在巡哨官职事分工、会哨交验凭证、稽查监哨等方面又呈现出新的面貌。
With the background of Wo-kou's aggression, the Ming Dynasty has gradually explored and improved the system of Xun yang-Hui shao. In a word, it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of Hongwu,Yongle, Zhengtong,and Jiajing. A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military and politics,its concrete operations process involves to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judicial supervision, and so on. Its many questions is also problems produced in the revolution of the state institu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system of Xun yang-Hui shao in the Ming Dynasty.
     Numerous materials and measures are used in this article, with the purpose of researching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ystem's evolution and operation,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ummation of Xun yang-Hui shao, the armed forces and its shao-qu in Zhejiang area,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government troops, the verbal command regulation, the judicial supervision, the military supply, the movement question and adjustment of Xun shao.
     First, in my viewpoint, the complete system of Xun yang-Hui shao came into being in Zhengtong period. 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marine defence in the middle of Jiajing, the marine responsible area of the navy turn out to be multi-level. Xun shao became more and more maturer. Second, so far as the constitution of Xun shao navy be concerned, it experi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fficial army to militiaman. Third, the military supply of xun shao navy mainly comes from liangshui grains, the tunliang of the soldiers and civilians, fishing tax, business tax, and other kechao. As many differences among navy soldiers, such as the status, the gradation, the duty division, and family members, they have different income. Forth, xun shao navy has plenty of strict regulations when they carry out tasks. Fifth, many problems has been produced in the movement process of Xun yang-Hui shao. Not only the central but also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adopted many adjustment actions,which brought series of questions, either. However, the Ming Dynasty's xun shao navy expandsed the marine depth of defence after all, caused Chinese people to resist Japanese pirate's invasion finally. Therefore,it was still used by the empire in the last stag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引文
①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第60页。
    ②李晋萃:《三百年前倭祸考》,上海国民外交委员会,1933年。
    ③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
    ④杜鸣治:《明代倭寇述要》,河南中山大学文科季刊,1930年1月1期。
    ⑤欧阳祖经:《谭襄敏公年谱》,南昌印记印刷厂铅印,1936年。
    ⑥吴原:《戚继光》,重庆正中书局,1934年。
    ⑦陈牧野:《明代倭寇事件性质的探讨》,《江海学刊》,1958年第7期。
    ⑧李光壁:《明代御倭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①曹慈、苏钧:《明代上海人民抗倭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
    ②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著:《明代江苏人民抗倭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③王业猷:《戚继光》,中华书局,1959年。
    ④谢承仁:《戚继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⑤李光壁:《明代御倭战争中的戚继光和戚家军》,《历史教学》,1955年第10期。
    ⑥洪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历史教学》,1975年第6期。
    ⑦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海洋出版社,2005年。
    ⑧易泽阳:《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⑨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⑩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1王日根:《明代东南海防中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王日根:《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卢建一:《从明清东南海防体系发展看防务重心南移》,《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
    ③杨寿宾:《青岛海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
    ④杨寿宾:《登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
    ⑤王赛时:《山东海疆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⑥黄尊严:《明代山东倭患述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⑦彭勇:《从<广志绎>看王士性对山东海防的思考》,《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⑧邵晴:《明代山东半岛海防建置研究——以沿海卫所为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⑨章年海:《明代浙江军事布防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⑩刘庆:《明清(前期)浙江海防战略地位的演变》,《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①宋煊:《浙江明代海防遗迹》,《东方博物》,2005年第3期。
    ②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③黄鸣奋:《厦门海防文化》,鹭江出版社,1996年。
    ④郑克晟:《明朝初年的福建沿海及海防》,《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
    ⑤郭琳:《明代军事海防城堡的缩影——明代福建崇武城形态研究》,《东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⑥陈春生:《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3期。
    ⑦卢建一:《闽台海防研究》,方志出版社,2003年。
    ⑧王宏斌:《清代前期关于福建台湾海防地理形势的认识》,《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①暨远志、张一兵:《明代前期广东海防建制的演变》,《明清海防研究论丛》,2004年第1辑。
    ②暨远志、张一兵:《明代后期广东海防建制的演变》,《明清海防研究论丛》,2004年第1辑。
    ③萧国健:《明代粤东海防中路之南头寨》,《香港历史与社会》,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4年。
    ④芦苇:《明代海南的海盗、兵备和海防》,《暨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⑤陈文石:《明洪武嘉靖间的海禁政策》,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年。
    ⑥尹章义:《汤和与明初东南海防》,《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1期,1977年。
    ⑦郑樑生:《明朝海禁政策与日本的关系》,《汉学研究》,第1卷第1期,1983年。
    ⑧郑樑生:《方志之倭寇史料》,《汉学研究》,第3卷第2期,1985年。
    ⑨郑樑生:《明嘉靖间浙江巡抚朱纨执行海禁政策始末》,《第二届国际华学研究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2年。
    ⑩郑樑生:《张经与王江泾之役—明嘉靖间之剿倭战事研究》,《汉学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
    11郑樑生:《胡宗宪靖倭始末1555—1559》,《汉学研究》,第12卷第1期,1994年。
    12郑樑生:《明嘉靖间靖倭督抚之更迭与赵文华之督察军情1547—1556》,《汉学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年。
    13张增信:《明季东南中国的海上活动》(上),台北: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着作奖着委员会,1988年。
    14张增信:《明季东南海寇与巢外风气1567—1664》,《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3辑,1990年。
    ①许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②川越泰博:《明代海防体制の形成について》,中央大学《大学院研究年报》,创刊号,1971年。
    ③川越泰博:《明代海防体制の运营构造—创成期を中心に》,《史学杂志》,第81编第6号,1972年。
    ④川越泰博著、李三谋泽:《倭寇、被虏人与明代的海防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3期。
    ①《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②明代官修:《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83年。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④清代官修:《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76年。
    ⑤(明)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
    ⑥(清)傅维麟:《明书》,四库存目丛书,史部·别史类,第38—40册。
    ⑦(清)查继佐:《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⑧(清)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
    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⑩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
    11《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丛刊》,商务印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王春瑜编:《中国稀见史料》,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越绝书》卷8《越绝外传》。
    ②《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③《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
    ④《三国志》卷60《吴书·吕岱传》。
    ⑤(清)蔡方炳:《海防篇》,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秩,卷43,第12页。齐翀修纂乾隆《南澳志》卷8《海防》亦言:“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
    ①《明史》卷91《兵志三》。
    ②《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春正月乙丑。
    ③《筹海图编》卷6《直隶倭变纪》。
    ④《明太祖实录》卷44,洪武二年八月乙亥。
    ⑤《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⑥《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乙酉。
    ⑦《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中。《筹海图编》卷3《广东倭变纪》。《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⑧《明太祖实录》卷73,洪武五年五月丁卯。
    ⑨《明太祖实录》卷75,洪武五年八月丙中。
    ⑩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第60页。
    11《明太祖实录》卷41,洪武二年四月戊子。
    12《明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七年三月壬辰。
    13《明史》卷91《兵志三》。廖永忠上言详见于《明太祖实录》卷78,洪武六年春正月庚戌。
    14《明太祖实录》卷83,洪武六年三月甲子。
    ①《明太祖实录》卷87,洪武七年春正月甲戌。
    ②《明史》卷91《兵志三》。
    ③《明太祖实录》卷201,洪武二十三年夏四月丁酉。万历《大明会典》卷200《工部二十·备倭船》载:“沿海卫所,每千户所设备倭船十只,每一百户船一只,每一卫五所,共船五十只。”与实录所载不同。
    ④万历《大明会典》卷139《关津·巡检司》。
    ⑤《明太宗实录》卷31,永乐二年五月壬寅。
    ⑥《明太宗实录》卷33,永乐二年七月庚戌。
    ⑦《明太宗实录》卷40,永乐三年三月己亥。
    ⑧《明太宗实录》卷86,永乐六年十二月甲申。
    ⑨《明太宗实录》卷86,永乐六年十二月辛卯。
    ⑩《明太宗实录》卷86,永乐六年十二月戊戌。
    11《明太宗实录》卷86,永乐六年十二月庚子。
    12《明太宗实录》卷112,永乐九年春正月丙戌。
    13《明太宗实录》卷177,永乐十四年六月丁卯。
    ①《明太宗实录》卷192,永乐十五年八月乙卯。
    ②《明太宗实录》卷200,永乐十六年五月丙辰。
    ③《明太宗实录》卷234,永乐十九年二月辛丑。
    ④《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御海洋》。
    ⑤崇祯《廉州府志》卷6《经武志·备倭》。
    ⑥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历代海防事宜》。
    ⑦江阴卫、广洋卫、横海卫俱为洪武时期定置的亲军指挥使司,其所辖旗军不全为水军。江阴卫于洪武元年八月由江阴千户所升,广洋卫亲军指挥使司亦置于洪武元年八月,俱见《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己丑条。横海卫亲军指挥使司建置于洪武四年十二月,事见《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戊戌。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时,三卫皆未北调。
    ⑧《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戊戌。
    ⑨《明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三年三月壬辰。
    ⑩万历《福州府志》卷20《兵戎志二·武备》载:“国朝洪武初,郡兵有三:口卫兵、口弓兵、口机兵。卫兵有三:口征操军、口屯旗军、口屯种军。征操军者,入者守城,谓之见操军;以时训练,出者守寨,谓之出海军。”
    11万历《大明会典》卷139《关津二·巡检司》。
    ①嘉靖《象山县志》卷8《兵纪志》记载爵溪巡司弓兵旧数时即言“囚兵七十名,徭兵三十名”。
    ②明代因倭寇问题而派遣的总兵官的名称较为复杂。《明实录》中有“捕倭”、“剿倭”、“巡倭”、“备倭”等名。《明史》卷76《职官五》中仅载“备倭”一名。
    ③《明太祖实录》卷87,洪武七年春止月甲戌。
    ①万历《福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载:“倭夷日本国开船,必由萨摩洲或五岛至大小琉球,视北风多,则犯广东;东风多,则犯福建;东北风多,则犯浙江。其来多在清明之候,以其多东北风。过五月,则风自南来矣。重阳亦时有东北风,过十月,则风自北来。秋汛起九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止,必驾兵船以备海外。”天启《海盐县图经》卷7《戍海篇第三》亦言:“凡倭舶之来,恒在清明前后。前乎此风候不常,届期方有东北风,多日而不变也。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利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风者。过十月风自北来,亦非倭所不利矣。故防倭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也。”
    ②《明太宗实录》卷112,永乐九年春正月丙戌。
    ③《明史》卷91《兵志三》。
    ④《明英宗实录》卷93,正统七年六月壬子。
    ①《明英宗实录》卷94,正统七年七月丙寅。
    ②《明英宗实录》卷105,正统八年六月乙已。
    ③《明英宗实录》卷105,正统八年六月乙巳。
    ④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第369-372页。
    ⑤《明英宗实录》卷101,正统八年二月丙午。
    ⑥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214页。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第372—377页。
    ⑦《明英宗实录》卷89,正统七年二月壬寅。
    ⑧《明英宗实录》卷89,正统七年二月壬寅。
    ①《明英宗实录》卷101,正统八年二月丙午
    ②正德《福州府志》卷18《官政志·武备》。万历《福宁州志》卷4《食货志·粮饷》。
    ③嘉庆《连江县志》卷3《兵制》。
    ④道光《莆田县志稿·兵制》(不分卷)。
    ⑤康熙《同安县志》卷3《防圉志》。
    ⑥《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
    ⑦《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⑧《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①《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②《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③万历《福宁州志》卷4《食货志·粮饷》。
    ④《明世宗实录》卷61,嘉靖五年二月壬戌。时御史简霄疏陈三事,即言“沿海诸卫军伍虚耗,水塞军及备倭船,存者无儿。”
    ⑤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第111页。
    ⑥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第200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324,嘉靖二十六年六月癸卯。
    ①(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
    ②柘林水寨属潮州府,在今广东饶平东南柘林;碣石水寨属惠州府,在今广东陆丰东南碣石。寨俱设于嘉靖四十五年,事见万历《大明会典》卷131《镇戍六·各镇分例一》。
    ③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分守潮州参将,旧设,万历时革而复设,驻潮州府,统辖潮海等处。分守惠州参将,隆庆六年添设,驻扎海丰县,所属碣石寨把总,万历二年移驻新田。据乾隆《潮州府志》卷32《职官表·武职官》载,二参将旧为南头参将,又名广州惠潮参将,嘉靖四十五年设。
    ④(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潮漳副总兵,万历三年添设,驻扎南澳,除辖广东柘林守备、潮州参将及潮漳二府沿海卫所外,还管福建南路参将、游兵把总。事见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⑤镇守广东总兵官,旧为征蛮将军西广总兵官,嘉靖四十五年分设,管辖全省军务。事见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戊二·将领下》。
    ⑥即南头水寨把总,设于嘉靖四十五年,在今广东深圳南山区。事见万历《大明会典》卷131《镇戍六·各镇分例一》。
    ⑦乾隆《潮州府志》卷32《职官表·武职官》。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旧为广州惠潮海防参将,嘉靖四十五年设。万历三年改设。驻扎东莞南头,所统广海以东,直抵福建。
    ⑧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广海守备,隆庆六年添设,驻扎本卫。
    ⑨(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
    ⑩北津水寨,在今广东阳江东南北津。隆庆六年设西路巡海参将,万历四年改阳电海防参将,八年改设水寨把总。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11雷廉参将,隆庆六年添设,驻扎雷州府,所属白鸽寨把总,所统自广海以西,直抵交南。事见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自鸽寨属雷州府,在今广东遂溪县东南140里,即湛江市内。
    12琼崖参将,嘉靖十九年添设琼州参将兼管雷廉。嘉靖二十六年,奏革。二十八年,设分守琼雷地方右参将,驻琼州。二十九年,增设崖州参将。隆庆六年七月,改分守琼崖参将,驻扎琼州府崖陵,所属白沙寨把总,抚黎防倭。
    13万历《大明会典》卷131《镇戍六·各镇分例一》。
    14嵛山游设于万历时,属福宁州,驻嵛山,即今霞浦东北大嵛山。
    15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16镇守福建总兵官,旧系副总兵,嘉靖四十二年改设,统辖全省军务。事见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17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①海坛游设于隆庆初年,属福州府,驻福清海坛山,即今海坛岛。见《皇明海防纂要》卷1《福建事宜·题设游寨》、万历《福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1《福建一·福州府志》、康熙《同安县志》卷3《防圉志》、同治《福建通志》卷83《明兵制》。湄洲游设于万历时,属兴化府,驻湄洲屿,即今莆田南湄洲屿。见万历《福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
    ②南路参将,旧系守备,又改副总兵,嘉靖四十三年改设,驻扎玄钟,兼管水路军兵,听潮漳副总兵调度。事见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③浯铜游设于隆庆初年,属泉州府,驻嘉禾屿中左所,即今厦门。见《皇明海防纂要》卷1《福建事宜·题设游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1《福建一·福州府志》、康熙《同安县志》卷3《防圉志》、同治《福建通志》卷83《明兵制》。玄钟游万历时,属漳州府,驻玄钟所,即今诏安县梅岭镇悬钟。见同治《福建通志》卷83《明兵制》、卷86《历代守御》。
    ④《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1《福建一·兴化府》。《兴化府莆田县志》卷11《戎备志》。
    ⑤(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
    ⑥《明史》卷91《兵志三》。
    ⑦天启《海盐县图经》卷7《戍海篇第三》。
    ⑧杭嘉湖参将,设置说法不一。《明世宗实录》卷401,嘉靖三十二年八月戊戌载:“增设浙西杭嘉湖参将一员,分守其地。”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则言:“杭嘉湖参将,嘉靖三十二年添设杭嘉参将,三十四年改为嘉湖参将,三十五年改设,专驻海盐,所属海宁把总。”
    ⑨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
    ⑩(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
    11定海总,旧为定临观总,嘉靖二十八年分为二,一即定海总,一为临观总。事见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总参议设》、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三》。
    12(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
    13昌国总,于嘉靖二十八年从松海昌总分出,见《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总参议设》。
    14(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
    15宁绍参将,嘉靖三十一年添设宁绍台参将,驻定海;三十五年移临山:三十九年改为宁绍参将,驻舟山。事见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
    16松海总,于嘉靖二十八年从松海昌总分出,见《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总参议设》。
    17(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
    ①台金严参将,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添设驻扎松海。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②(清)傅维麟:《明书》卷72《戎马志三》。
    ③温处参将,嘉靖三十五年三月添设,驻扎温州。万历《大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④嘉靖《瑞安县志》卷6《防圉志》。白岩水寨位于蒲岐所海口与台州府交界处;黄华水寨位于乐清县海口;飞云水寨位于瑞安所海口;江口水寨位于平阳县海口;镇下门水寨卫于蒲岐所与福宁州交界处。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亦载。
    ⑤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金盘游初设名色把总,嘉靖三十五年设备倭把总一员、左右哨官二员,泊南儿岛。参将中军游哨,隆庆三年设,巡哨东洛海洋。
    ⑥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
    ⑦《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⑧《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⑨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
    ①《皇明海防纂要》卷5《防险三说》。
    ②嘉靖《平湖县志》卷6《政事·兵防》。
    ③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
    ④《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⑤《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⑥《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⑦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⑧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险要》。
    ⑨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关》。
    ⑩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险要》。
    11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险要》。
    12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①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险要》。
    ②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险要》。
    ①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陆营》。
    ①《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②《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8《全浙总论》。
    ③《明英宗实录》卷101,正统八年二月丙午。北路防区分管自乍浦所至昌国后所的19处卫所,南路防区分管自健跳所至蒲门所的17处卫所。具体情况详见第一章第二节部分。
    ④(清)王之宾等撰:康熙《绍兴府志》卷25《武备志一》。
    ⑤《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总参议设》。
    ⑥《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总参议设》。
    ⑦《明世宗实录》卷481,嘉靖三十九年二月癸卯。
    ①《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②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要害》。
    ③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④《读史方舆纪要》卷94《浙江六·温州府》。
    ⑤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⑥《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⑦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⑧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⑨嘉靖《瑞安县志》卷6《兵防志·寨堠》。
    ⑩《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11嘉靖《瑞安县志》卷6《兵防志·寨堠》。
    12《读史方舆纪要》卷94《浙江六·温州府》。
    13《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14《读史方舆纪要》卷94《浙江六·温州府》。
    15《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16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陆营》。
    ①《明史》卷90《兵志二·卫所》。
    ②《明史》卷90《兵志二·卫所》。
    ③《明史》卷76《职官五·都司卫所》。
    ④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8页。
    ①万历《大明会典》卷126《镇戍一·将领上》。
    ②肖立军:《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初探》,《天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王莉:《明代营兵制初探》,《顾诚先生纪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0—221页。
    ③毛佩琦、王莉:《中国明代军事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1页。
    ④康熙《嘉兴府志》卷10《武备》。
    ⑤天启《海盐县图经》卷7《戍海篇》。
    ⑥《筹海图编》卷5《浙江兵防官考》。
    ⑦《筹海图编》卷4《福建兵防官考》,卷3《广东兵防官考》。
    ⑧《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择将才》。
    ⑨《戚少保奏议》卷1《经略广事条陈勘定机宜疏》。
    ①道光《莆田县志稿》(不分卷)《兵制》。
    ②(明)吴桂芳:《请设沿海水寨疏》。《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5《奏议三》。
    ③(明)李遂:《御倭军事条款》(不分卷)《军门节制》。
    ④《温处海防图略》卷2《选兵二》。
    ⑤《温处海防图略》卷2《选兵一》。
    ⑥《温处海防图略》卷2《选兵二》。
    ⑦《明史》卷90《兵志二·卫所》。
    ⑧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①《明太祖实录》卷201,洪武二十三年夏四月丁酉。万历《大明会典》卷200《工部二十·备倭船》载:“沿海卫所,每千户所设备倭船十只,每一百户船一只,每一卫五所,共船五十只。”与实录所载不同。
    ②《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御海洋》。
    ③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35《海寇》。《筹海图编》卷3《广东兵制》中亦言:“(广东)旧制,每岁春末夏初风汛之期,通行府、卫、所、县巡捕、备倭等官军,出海防御倭寇番舶。”
    ④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35《海寇》。
    ⑤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35《海寇》。
    ①(明)吴桂芳:《请设沿海水寨疏》,《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5《奏议》。
    ②《苍梧总督军门志》卷15《操法·水兵制》。
    ①万历《大明会典》卷41《户部二十八·经费二·月粮》。
    ②万历《大明会典》卷39《户部二十六·廪禄二·行粮马草》。
    ③《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续定·卫所军需·附公费犒赏》。
    ④《温处海防图略》卷1《水陆兵饷》。《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原考·卫所军粮》。
    ⑤《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原考·卫所军粮》。
    ⑥《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续定·官兵粮饷》。
    ⑦《温处海防图略》卷1《水陆兵饷》。
    ⑧《温处海防图略》卷1《水陆兵饷》。
    ⑨《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原考·卫所军粮》。
    ①《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卫所军粮》。
    ②万历《大明会典》卷24《会计一·税粮一》。
    ③万历《大明会典》卷29《户部十六·征收》。
    ④《明史》卷78《食货志二·赋役》。
    ⑤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51页。
    ⑥万历《大明会典》卷17《户部四·田土》。
    ⑦万历《大明会典》卷24《会计一·税粮一》。
    ⑧万历《大明会典》卷17《户部四·田土》。
    ⑨万历《大明会典》卷24《会计一·税粮一》。
    ⑩康熙《浙江通志》卷14《田赋》。
    11万历《大明会典》卷17《户部四·田土》。
    12万历《大明会典》卷25《会计一·税粮二》。
    13康熙《浙江通志》卷14《田赋》。
    ①《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5《续定·商渔税事宜》。
    ②万历《大明会典》卷35《课程四·商税》。
    ③《明史》卷81《食货志五·商税》。
    ④万历《大明会典》卷35《课程四·商税》。
    ⑤万历《大明会典》卷35《课程四·商税》。
    ⑥万历《杭州府志》卷30《田赋下·课程》。
    ⑦万历《大明会典》卷35《课程四·商税》。
    ⑧万历《大明会典》卷35《课程四·商税》。
    ⑨《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5《续定·商渔税事宜》。
    ⑩万历《大明会典》卷35《课程四·钞关》。《肇域志》册32《浙江·杭州府》。
    11《明史》卷44《地理志五·浙江》。
    12《明史》卷81《食货志五·商税》。
    13《明宪宗实录》卷119,成化九年八月庚中。
    14万历《大明会典》卷35《课程四·钞关》。
    15《明世宗实录》卷546,嘉靖四十四年五月乙卯。
    16《明世宗实录》卷499,嘉靖四十年七月己亥。
    17《明穆宗实录》卷20,隆庆二年五月癸亥。
    ①《明世宗实录》卷99,嘉靖八年三月辛亥。
    ②《明世宗实录》卷528,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丁未。
    ③《明孝宗实录》卷205,弘治十六年十一月庚午。
    ④《明世宗实录》卷133,嘉靖十年十二月庚辰。
    ⑤万历《大明会典》卷35《课程四·钞关》。
    ⑥《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5《续定·商渔税事宜》。
    ⑦《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5《续定·商渔税事宜》。
    ⑧万历《杭州府志》卷30《田赋下·课程》。万历《严州府志》卷8《食货志·课程》。
    ①《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卫所军粮·附官军折钞》。
    ②《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5《各府额饷》。
    ③《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续定·卫所军需·附公费犒赏》。
    ④《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足兵饷》。
    ①《明世宗实录》卷375,嘉靖三十年七月壬寅。
    ②《明神宗实录》卷348,万历二十八年六月丁丑。
    ③万历《温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
    ④《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原考·申严哨探》。
    ⑤嘉靖《定海县志》卷7《海防》。
    ⑥《戚少保奏议补遗》卷2《条议·备征饷》。
    ⑦《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行营号令》。《武备志》卷96《军资乘·战·军行》。《行军须知》卷上《禁令第三》,卷下《渡险第七》。
    ⑧《江南经略》卷7下《见行兵政二·水兵号令》。
    ①《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申预备》。
    ②《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行营号令》。
    ③《江南经略》卷7下《见行兵政二·水兵号令》。
    ④《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海防兵粮疏》。
    ⑤《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原考·中严哨探》。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哨探之规》。
    ①《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行营号令》。
    ②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哨探之规》。《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原考·申严哨探》。
    ③《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原考·中严哨探》。
    ④《温处海防图略》卷2《瞭探》。
    ⑤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峭探之规》。
    ⑥(明)王士贞:《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⑦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哨探之规》。
    ⑧(明)王士贞:《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⑨《江南经略》卷7下《见行兵政二·水兵号令》。
    ⑩(明)王士贞:《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遇敌号令》。
    11《温处海防图略》卷2《临敌令》。
    12万历《温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
    13(明)黄承玄:《黄中丞疏》卷1《条议海防事宜疏》。
    14(明)王士贞:《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15(明)许孚远:《敬和堂集》卷5《兵防事宜通行各属》。
    ①《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遇敌号令》。
    ③《温处海防图略》卷2《临敌令》。
    ③《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遇敌号令》。《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④《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定追击》。
    ⑤《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⑥《皇明海防纂要》卷5《御倭方略·发汛四款》。
    ⑦《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定追击》。《江南经略》卷7下《见行兵政二·水兵号令》。
    ⑧《温处海防图略》卷2《临敌令》。
    ⑨《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遇敌号令》。
    ①《江南经略》卷7下《见行兵政二·水兵号令》。
    ②《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③《郑开阳杂著》卷1《万里海防图论·广福人通番当禁论》。
    ④《郑开阳杂著》卷1《万里海防图论·广福人通番当禁论》。
    ⑤《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行营号令》。《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⑥《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⑦《温处海防图略》卷2《了探》。
    ⑧万历《温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
    ⑨《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合兵力》。
    ①《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行营号令》。
    ②《倭志》(不分卷)《寨游号令五条》。
    ③《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2《水寨事例·行营号令》。
    ④《江南经略》卷7下《见行兵政二·水兵号令》。
    ⑤《温处海防图略》卷2《临敌令》。
    ⑥《敬和堂集》卷5《议处海防疏》。
    ⑦《敬和堂集》卷5《议处海防疏》。
    ⑧《敬和堂集》卷5《兵防事宜通行各属》。
    ①《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申严哨探》。
    ②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
    ③《筹海图编》卷12上《经略二·勤会哨》。
    ④《筹海图编》卷12上《经略二·勤会哨》中言:“福建捕之,而广、浙不捕不可也。广、浙捕之,而福建不捕亦不可也。”
    ⑤《筹海图编》卷12上《经略二·谨瞭探》。
    ⑥《谭襄敏奏议》卷1《倭寇暂宁条陈善后事宜以图治安疏》。
    ⑦《筹海图编》卷12上《经略二·御海洋》。《明经世文编》卷260,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⑧《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中严哨探》。
    ⑨《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中严哨探》。
    ⑩《皇明海防纂要》卷5《御倭方略·屯局军兵督捕三款》。
    11 《戚少保奏议》卷1《经略广事条陈勘定机宜疏》。
    12《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申严哨探》。
    13《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海防兵粮疏》。
    ①广东六水寨兵船每月由守把官率领兵船会于界上险要,各以旗帜、号带辨识身份,并取具会哨区域附近卫所、巡司、县的结报,回缴本身所属的水寨。详见《苍梧总督军门志》卷5《舆图三·六寨会哨法》,卷15《操法·水兵制》。关于结报的制式、填注内容,未见明确记载。
    ②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
    ③《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申严哨探》。
    ④嘉靖《定海县志》卷7《海防》。
    ⑤《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申严哨探》。
    ⑥《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勤会哨》。
    ⑦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哨探之规》。
    ⑧《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申严哨探》。
    ⑨《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中严哨探》。
    ⑩《温处海防图略》卷2《瞭探》。
    11《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中严哨探》。
    ①《明世宗实录》卷426,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戊中。
    ②《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7《报捷考》。
    ③《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7《报捷考》。
    ④《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申严哨探》。《皇明海防纂要》卷5《御倭方略·屯局军兵督捕三款》。
    ⑤《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中明职掌》。
    ⑥《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海防兵粮疏》。
    ⑦《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3《官军兵船员名及防守地方哨道》。
    ⑧《皇明海防纂要》卷5《御倭方略·屯局军兵督捕三款》。
    ⑨《苍梧总督军门志》卷5《舆图三·六寨会哨法》。
    ①《明世宗实录》卷426,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戊中。
    ②《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9《大捷考》。
    ③《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④《谭襄敏奏议》卷1《飞报捷音书》,卷2《水陆官兵剿灭重大倭寇分别殿最请行赏罚以励人心疏》。
    ①《明世宗实录》卷466,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丙戌。
    ②《明神宗实录》卷551,万历四十四年十一月癸西。
    ③《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申严哨探》。
    ④《明世宗实录》卷521,嘉靖四十二年五月庚辰。
    ①《明经世文编》卷260,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②(明)孙原贞:《孙司马奏议》卷1《边务》。
    ③《苍梧总督军门志》卷6《水寨事例》。
    ①《明经世文编》卷205,朱纨:《阅视海防事》。
    ②《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御海洋》。
    ①《读史方舆纪要》卷92《浙江四·宁波府》。
    ②《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③天启《海盐县图经》卷7《戍海篇三》。《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浙江二》。
    ④《明宣宗实录》卷4,宣德元年七月乙酉。
    ⑤嘉靖《平湖县志》卷6《政事·兵防》。
    ⑥《洋防辑要》卷10《浙江防海略上》。
    ⑦《明英宗实录》卷3,宣德十年三月己卯。
    ⑧《明宣宗实录》卷4,宣德元年七月乙酉。
    ①嘉靖《平湖县志》卷6《政事·兵防》。
    ②《明宣宗实录》卷4,宣德元年七月乙酉。
    ③《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浙江二》。
    ④《明宣宗实录》卷4,宣德元年七月乙酉。
    ⑤《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浙江二》。
    ⑥《读史方舆纪要》卷92《浙江四·宁波府》。
    ⑦《读史方舆纪要》卷92《浙江四·宁波府》。
    ⑧《洋防辑要》卷10《浙江防海略上》。沈家门水寨初哨有三月三日,二哨以四月中旬,三哨以五月五日,由东南而哨历分水礁、石牛港、崎头洋、孝顺洋、鸟沙门、横山洋、双塘、六横、双屿、青龙洋、乱礁洋,抵钱仓而止。
    ①《读史方舆纪要》卷92《浙江四·宁波府》。
    ②《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五寨撤备时间不详,但都在嘉靖中期以前。
    ③嘉靖《瑞安县志》卷6《兵防志·寨堠》。
    ④《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⑤嘉靖《瑞安县志》卷6《兵防志·寨堠》。
    ⑥《读史方舆纪要》卷94《浙江六·温州府》。
    ⑦《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⑧《读史方舆纪要》卷94《浙江六·温州府》。
    ⑨嘉靖《瑞安县志》卷6《兵防志·寨堠》。
    ⑩《洋防辑要》卷11《浙江事宜》。
    11《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12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13嘉靖《瑞安县志》卷6《兵防志·寨堠》。
    14《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15《明英宗实录》卷71,正统五年九月辛亥。
    16《明英宗实录》卷89,正统七年二月壬寅。
    ①万历《福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
    ②《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
    ③《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
    ④《备倭图记》卷1《士卒》。
    ⑤万历《福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
    ⑥《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
    ⑦《甓余杂集》卷2《议处海防事》。
    ⑧《甓余杂集》卷2《荐举将材乞假事权以济地方艰危事》。
    ⑨《谭襄敏奏议》卷1《倭寇暂宁条陈善后事宜以图治安疏》。
    ⑩《戚少保年谱耆编》卷5,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载,福建五寨,“每水寨舟三十二艘”。
    ①《明经世文编》卷260,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②《明世宗实录》卷388,嘉靖三十一年八月辛亥。
    ③《皇明海防纂要》卷5《御倭方略·发汛四款》。
    ④《戚少保奏议》卷3《条议一·清查军丁户籍议》。
    ⑤《备倭图纪》卷下《奏牍一·奏复沿海逃亡军十余剩粮疏》。
    ⑥《明世宗实录》卷61,嘉靖五年二月壬戌。
    ⑦万历《福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
    ⑧《明英宗实录》卷63,正统五年正月丙寅。
    ⑨《备倭图纪》卷上《士卒》。
    ⑩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关》。
    11《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各区战船》。
    12《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水陆官兵》。
    13《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海防兵粮疏》。
    ①《明经世文编》卷213,康太和:《拟应诏陈言以备安攘大计疏》。
    ②《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慎调募》。
    ③《明经世文编》卷260,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④《敬和堂集》卷5《兵防事宜通行各属》。
    ⑤《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募客兵》。
    ⑥《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募客兵》。
    ⑦《明经世文编》卷260,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⑧(清)王鸿绪:《明史稿》卷69《兵志五》。
    ⑨《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客兵附录》。
    ⑩《明世宗实录》卷412,嘉靖三十三年七月乙丑。
    11《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客兵附录》。
    12《谭襄敏奏议》卷1《倭寇暂宁条陈善后事宜以图治安疏》。
    13《明世宗实录》卷419,嘉靖三十四年二月癸酉。
    14《明世宗实录》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丁巳。
    15《明世宗实录》卷435,嘉靖三十五年五月壬戌。
    ①《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客兵附录》。
    ②《明书》卷72《戎马志三》。
    ③《筹海图编》卷9《大捷考》。
    ④《明经世文编》卷213,康太和:《拟应诏陈言以备安攘大计疏》。
    ⑤《谭襄敏奏议》卷1《倭寇暂宁条陈善后事宜以图治安疏》。
    ⑥万历《杭州府志》卷35《兵防上》。
    ⑦《皇明海防纂要》卷5《御倭方略》。
    ⑧《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调客兵》。
    ⑨《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精教练》。
    ⑩《戚少保奏议》卷3《条议一·练浙兵议》。
    11《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募客兵》。
    12《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调客兵》。
    13《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慎调募》。
    14《筹海图编》卷11下《经略二·调客兵》。
    15《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海防兵粮疏》。
    16《正气堂集》卷6《与李同野书》。
    ①《戚少保奏议》卷3《条议一·练浙兵议》。
    ②《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练乡兵》。
    ③《明史》卷91《兵志三·乡兵》。
    ④《明史》卷91《兵志三·乡兵》。
    ⑤《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练乡兵》。
    ⑥《戚少保奏议》卷1《上应诏陈言乞普恩赏疏》。
    ⑦《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5《奏议三·请复梧镇兵粮疏》。
    ⑧《谭襄敏奏议》卷2《条陈善后未尽事宜以备远略以图治安疏》。
    ⑨《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实军伍》。
    ⑩《戚少保奏议》卷3《条议一·清查军丁户籍》。
    11《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实军伍》。
    12万历《杭州府志》卷35《海防上》。
    ①《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卫所军粮》。
    ②《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中谕》。
    ③《明世宗实录》卷443,嘉靖三十六年正月甲寅。
    ④《明史》卷78《食货二·赋役》。
    ⑤《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足兵饷》。
    ⑥《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4《续定·官兵粮饷》。
    ⑦《明世宗实录》卷552,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己酉。
    ⑧《明经世文编》卷270,唐枢:《复潘笠江姜蒙泉守巡二公》。
    ⑨《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足兵饷》。
    ⑩《郑开阻杂著》卷2《万里海防图论下》。
    11《明世宗实录》卷538,嘉靖四十三年九月丁未。
    ①《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6《修理战船》。
    ②《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6《修理战船》。
    ③《正气堂集》卷5《议广船不宜调》。
    ④《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各区战船》。
    ⑤《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浙江二·戍海篇》。
    ⑥《正气堂集》卷5《防倭议》言:嘉靖三十二年,浙江在福建打造大船13只。《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6《浙江四·海防书》言:嘉靖四十年,戚继光在台州造福船、海沧、艟口等44只。抗倭期间,浙江共改造福清船400余只。
    ⑦《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各区战船》。
    ⑧雍正《浙江通志》卷90《兵制一·战船》。
    ⑨《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续定·各区战船》。
    ①《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各区战船》。
    ②《明经世文编》卷260,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③《明世宗实录》卷189,嘉靖十五年七月壬午
    ④《甓余杂集》卷2《议处海防事》。
    ⑤《明世宗实录》卷425,嘉靖三十四年八月壬辰。
    ⑥《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海防兵粮疏》。
    ①(清)卢坤等:《广东海防汇览》卷1《论镇守南澳书》。
    ②《戚少保奏议》卷1《经略广事条陈勘定机宜疏》。
    ③《广东海防汇览》卷23《方略十二·巡哨一》。
    ④《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6《奏议四·酌时宜定职掌以便责成以重海防疏》。
    ⑤《明神宗实录》卷2,隆庆六年六月乙亥。
    ⑥《大清五朝会典》(雍正朝)卷139《兵部二十九》。
    ⑦嘉靖《平湖县志》卷6《政事·兵防》。
    [1](明)胡宗宪:《筹海图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194册。
    [2](明)邓钟:《筹海重编》,四库存目本,史部·地理类,第227册。
    [3](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4册。
    [4](明)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中国方志丛书,第482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
    [5](明)刘方誉、蔡逢时:《温处海防图略》,四库存目本,史部·地理类,第226册。
    [6](明)候继高:《全浙兵制考》,四库存目丛书,子部·兵家类,第31册。
    [7](明)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40册。
    [8](明)卜大同:《备倭图记》,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
    [9](明)万表:《海寇议》,四库存目本,史部·地理类,第226册。
    [10](明)殷都:《海防论》,《中国历史资料研究丛书》,上海书店,1982年。
    [11](明)茅坤:《海防事宜》,《中国历史资料研究丛书》,上海书店,1982年。
    [12](明)郑茂:《靖海纪略》,《中国历史资料研究丛书》,上海书店,1982年。
    [13](明)谢杰:《虔台倭纂》,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本。
    [14](明)采九德:《倭变事略》,《中国历史资料研究丛书》,上海书店,1982年。
    [15](清)姜宸英:《江防总论》,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
    [16](清)杜臻:《海防述略》,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
    [17](清)薛传源:《海防备览》,《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第19册,学苑出版社,2005年。
    [18](清)严如煜:《洋防辑要》,道光十八年来鹿堂藏版。
    [19](清)卢坤:《广东海防汇览》,道光十八年刊本。
    [20](清)夏琳:《闽海辑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1](明)朱纨:《甓余杂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78册。
    [2](明)刘尧诲:《刘尧诲先生全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128册。
    [3](明)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111册。
    [4](明)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集类,第1288册。
    [5](明)俞大猷:《正气堂集》,四库未收书,北京出版社,2000年。
    [6](明)俞大猷:《冼海纪事》,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49册。
    [7](明)戚继光:《止止堂集》,中华书局,2001年。
    [8](明)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书店,1989年。
    [9](明)郑汝璧:《由庚堂集》,续四库全书,第1356—1357册。
    [10](明)董应举:《相里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02—103册。
    [11](明)汪道昆撰,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12](明)郑晓撰、李致忠点校:《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
    [13](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5年。
    [14](明)王世贞:《倭志》,《御倭史料汇编》(第1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4年。
    [15](明)李遂:《御倭军事条款》,《御倭史料汇编》(第1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4年。
    [16](明)王士骐:《皇明驭倭录》,御倭史料汇编》(第2—-3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4年。
    [17](清)蓝鼎元:《鹿洲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87年。
    [19](明)戚继光:《戚少保奏议》,中华书局,2001年。
    [20](明)谭纶:《谭襄敏公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奏议类,第429册。
    [21](明)杨博:《杨襄毅公本兵疏议》,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
    [22](明)吏部考功司编:《吏部考功司题稿》,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旧写本。
    [23](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华书局,2001年。
    [24](明)茅元仪:《武备志》,《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出版社,1989年。
    [25](明)王鹤鸣:《登坛必究》,《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出版社,1989年。
    [26](明)佚名:《行军须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丛刊》,第17册,商务印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明)余应虬辑:《镌古今兵家筹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丛刊》,第18册,商务印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明)郑大郁:《经国雄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丛刊》,第19—20册,商务印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明)应槚、刘尧诲修:《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1年。
    [2](清)顾炎武:《肇域志》,续四库全书本,史部·地理类,第589—590册。
    [3](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续四库全书本,史部·地理类,第596册。
    [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
    [5](明)胡宗宪、薛应旂:嘉靖《浙江通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4—-26册。
    [6](清)王国安:康熙《浙江通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7](清)嵇曾筠:乾隆《浙江通志》,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176—177册。
    [8](明)陈善等:万历《杭州府志》,万历七年刊本。
    [9](明)程楷:嘉靖《平湖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7册。
    [10](清)高国楹:乾隆《平湖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6册。
    [11](明)樊维城等:天启《海盐县图经》,四库存目本,史部第208册。
    [12](清)王彬:光绪《海盐县志》,光绪二年刻本。
    [13](清)袁国梓:康熙《嘉兴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5册。
    [14](明)萧良斡:万历《绍兴府志》,四库存目本,史部第200—-201册。
    [15](清)李廷机:康熙《宁波府志》,康熙二十二年抄本。
    [16](明)张时彻:嘉靖《定海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9册。
    [17](明)毛德京等:嘉靖《象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0册。
    [18](明)吴学周、陆应肠等:万历《象山县志》,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19](明)王瓒:弘治《温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1册。
    [20](明)汤日昭:万历《温州府志》,四库存目本,史部第210—211册。
    [21](明)刘芳誉:嘉靖《瑞安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8册。
    [22](清)金以竣:康熙《平阳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8册。
    [23](清)张宝琳:光绪《永嘉县志》,续四库全书本,史部·地理类,第708—711册。
    [24](清)张坦熊:雍正《玉环志》,雍正五年刻本。
    [25](清)金鋐:康熙《福建通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第34—35册。。
    [26](明)罗青霄:万历《漳州府志》,万历元年刻本。
    [27](明)梁兆阳:崇祯《海澄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3册。
    [28](清)陈瑛:乾隆《海澄县志》,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29](清)林杨祖:道光《莆田县志稿》(不分卷),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第28—31册。
    [30](明)叶溥:正德《福州府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第1—3册。
    [31](明)喻政:万历《福州府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第32册。
    [32](清)李莑:嘉庆《连江县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第8—9册。
    [33](明)夏允彝:崇祯《长乐县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第6—7册。
    [34](明)史起钦:万历《福宁州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3册。
    [35](清)朱奇珍:康熙《同安县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第10—11册。
    [36](明)阳思谦:万历《泉州府志》,万历四十年刻本。
    [37](清)林豪:光绪《澎湖厅志》,台湾文献汇刊,第5册。
    [38]左树燮:民国《金门县志》,台湾文献汇刊,第1册。
    [39](明)戴璟:嘉靖《广东通志稿》,四库存目本,史部第189册。
    [40](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四库存目本,史部第197—198册。
    [41](明)郭棐:万历《粤大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8册。
    [42](清)林杭学:康熙《潮州府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43](清)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乾隆二十七年刊,光绪十九年重刊本。
    [44](清)孙蕙:康熙《长乐县志》,故宫珍本丛刊·广州府州县志,第10册。
    [45](清)周恒重:光绪《潮阳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46](清)齐翀:乾隆《南澳志》,乾隆四十年刊本。
    [47](清)郭指南:康熙《电白县志》,故宫珍本丛刊·广州府州县志,第17册。
    [48](清)盛熙祚:雍正《吴川县志》,故宫珍本丛刊·广州府州县志,第17册。
    [49](明)陆敖、陈烜奎:崇祯《肇庆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2—14册。
    [50](明)李玘、刘梧:嘉靖《惠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据日本东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影印。
    [51](明)邓迁、黄佐:嘉靖《香山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据日本东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
    [52](明)张国经:崇祯《廉州府志》,崇祯十年刊本。
    [1]明代官修:《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83年。
    [2](明)申时行等修:万历《大明会典》,续四库全书本,史部·政书类,第789—792册。
    [3](明)陶承庆校正、叶用时增补:《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续四库全书本,史部·职官类,第748册。
    [4](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5]清代官修:《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76年。
    [6](明)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
    [7](清)傅维麟:《明书》,四库存目丛书,史部·别史类,第38—40册。
    [8](清)查继佐:《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9](清)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
    [12]王春瑜编:《中国稀见史料》,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1]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海洋出版社,2005年。
    [2]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3]黄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与游兵—浙闽粤沿海岛屿防卫的建制与解体》,明史研究小组印行,2001年。
    [4]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八一出版社,1993年。
    [5]包遵彭:《中国海军史》,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1970年。
    [6]张墨:《我国古代海战水战史话》,海洋出版社,1980年。
    [7]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著:《中国海防思想史》,海潮出版社,1995年。
    [8]王宏斌:《清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9]秦天、霍小勇:《中华海权史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张世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11]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年。
    [12]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唐之拔:《中国舰船史》,海军出版社,1989年。
    [14]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杜婉言、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6]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7]吴廷燮:《明督抚年表》,中华书局,1982年。
    [18]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中华书局,1982年。
    [19]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
    [20]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人民出版社,1980年。
    [21]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2]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
    [23]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24]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5]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26]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
    [27](日)川越泰博:《明代中国的军制与政治》,东京:国书刊行会,2001年。
    [28](日)粤山宪夫:《明代军政史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3年。
    [29](日)松本隆晴:《明代边防防卫体制研究》,东京:汲古书屋,2001年。
    [1]高新生:《中国海防史研究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张墨、张帆:《中国古代海军历史述略》,《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吴晗:《明代之军兵》,《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37年第5卷第2期。
    [4]陈宝良:《明代的民兵与乡兵》,《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5]陈文石:《明代卫所的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2分,1977年。
    [6]李渡:《明代募兵制简论》,《文史哲》,1986年第2期。
    [7]孙献涛:《明代沿海卫所初探》,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8]王莉:《明代营兵制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9]张松梅:《明代军饷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郑樑生:《方志之倭寇史料》,《汉学研究》,第3卷第2期,1985年
    [11]范中义:《明代海防述略》,《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2]邱义林:《明前期军队供应来源及其特点》,《争鸣》,1990年第4期。
    [13]肖立军:《明代财政制度中的起运与存留》,《南开学报》,1997年第2期。
    [14]于志嘉:《明代军制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1992年。
    [15]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16]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7]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18]顾诚:《论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19]顾诚:《明代东南海防重镇永宁卫—兼谈保护明代卫所遗迹的重要性》,《永宁古卫城文化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日)川越泰博:《明代海防体制の形成について》,中央大学《大学院研究年报》,创刊号,1971年。
    [21](日)川越泰博:《明代海防体制の运营构造—创成期を中心に》,《史学杂志》,第81编第6号,1972年。
    [22](日)川越泰博著、李三谋译:《倭寇、被虏人与明代的海防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3期。
    [23](日)田中健夫:《日本中世海贼史研究动向》,《史学杂志》,第68编2号,史学会编,1959年。
    [24]王日根:《明代东南海防中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 研究》,2003年第4期。
    [25]章年海:《明代浙江军事布防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6]郑樑生:《明嘉靖间浙江巡抚朱纨执行海禁始末》,《中日关系史研究论集》(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27]张邦建:《胡宗宪抗倭事迹探论》,《学术界》,1999年第2期。
    [28]郑镛:《浯屿水寨考》,《福建史志》,1994年第4期。
    [29]陈文石:《明嘉靖年间浙福沿海寇乱与私贩贸易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上,1965年。
    [30]肖海博:《大鹏所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1]黄挺:《明代前期潮州的海防建置与地方控制》,《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2]陈春生:《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3期。
    [33]暨远志、张一兵:《明代前期广东海防建制的演变》,《明清海防研究论丛》,2004年第1辑。
    [34]萧国建:《明代粤东海防中路之南头寨》,《明清史研究论文集》,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学历史研究所学会,1984年第5期。
    [35]何富彝:《花茂与明代之粤东海防》,《广东文献》,第19卷第4期,1989年。
    [36]尹章义:《汤和与明初东南海防》,《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1期,197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