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归化城位于漠南蒙古的中心地带,是中原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清朝初期因对准噶尔用兵的需要,于康熙三十一年设置建威将军驻右卫,三十二年设置安北将军驻归化城。此后根据西北战争形势的紧缓,清政府在归化城地区多次临时驻扎军队,以维护北部边疆的稳定,并于乾隆初年在归化城东北修筑绥远城,移右卫建威将军于此,设置绥远城驻防,以防备准噶尔,控制蒙古。绥远城驻防的设置经历了由临时驻防到永久驻防,由防备喀尔喀到防备准噶尔的转变过程。绥远城驻防设置后,绥远城将军的职权不断地得到扩大,逐步蚕食土默特部的传统权力,扩大驻防将军的职权范围。到清朝后期,绥远城将军不但具有管辖土默特二旗的权力,而且兼有统驭乌兰察布和伊克昭两盟,节制沿边诸道厅的权力,使其从一个单纯的军事驻防演变为一个军民兼管、军政合一、以军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绥远城将军也成为该地区兼及行政与军事的最高军政长官。
     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在漠南蒙古地区设置的重要军事驻防地,对清朝绥服蒙古,维护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绥远城驻防的起因、经过、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及驻防将军的职能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力图多角度的勾画出绥远城驻防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期更好地认识清朝对蒙古统治政策演变的历史。
     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史料来源等,并对绥远城驻防制度的界定、绥远城将军的称呼沿革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介绍绥远城驻防设置前的漠南蒙古概况、归化城在北疆历史上的地位、皇太极统一漠南蒙古和其对归化城土默特的统治政策等。第二章论述历史上归化城地区战略地位的形成,归化城驻军由临时驻防到永久驻防的历史演变,绥远城修筑的过程等。第三章从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方面阐释绥远城驻防的设置原因。第四章对绥远城驻防的组织机构及职能、驻防官员的管理、驻防官兵的数量及俸饷等进行了论述。第五章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商务、垦务等诸多方面对绥远城将军的各项职权进行了全方位的归纳总结。同时关注绥远城驻防将军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结语部分对绥远城驻防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对其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绥远城驻防并不是唐突设立的,而是和清前期对准噶尔用兵过程中的历次临时驻防密切相关,在归化城临时驻防和右卫驻防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归化城的永久驻防;而且对绥远城驻防设置的原因也不应简单的进行线性因果分析,它的设立是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归化城历朝驻兵所防范对象的转变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清朝对土默特部传统权力的剥夺从清入关前就已开始,而在绥远城驻防设置以后呈现异常加速趋势,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将土默特部权力剥夺殆尽;绥远城驻防将军的职权在其设置初期与后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其从一个单纯的军事驻防将军演变成了绥远城地区主持、监督或控制一切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笔者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较详细地论述和分析。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绥远城驻防的性质和特点,认清绥远城驻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和作用,本文还利用了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绥远城驻防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同时还借鉴统计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绥远城驻防将军、归化城都统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清楚认识绥远城驻防的相关问题。
Guihua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Inner Mongolia, which is on the vital communication line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to the northwest of China, therefore its strategic posi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war against Junghar, the early Qing Dynasty set up General Jianwei quartering at the right defense in the 31st year of Kangxi Emperor (1692) and General Anbei at Guihua in the 32nd year of Kangxi Emperor (1693).Later, due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war in the northwest, temporary troops were stationed in the Guihua area for many times to safeguard the stability of the northern frontier. In the early years of Qianlong Emperor,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Suiyuan City built to the northeast of Guihua City, moving General Jianwei of the right defense here, setting up Suiyuan garrison troops against Junghar to bring Mongolia into control.The setting of Suiyuan garrison underwent a transformation from temporary garrison to permanent one, from against Khalkha to against Junghar. After its setting ,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of General of Suiyuan City was unceasingly extended and gradually nibbled the traditional power of Tumote Tribe. So its functions and powers enlarged greatly.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General of Suiyuan City not only possessed the authority of governing the two Banners of Tumote Tribe, but also controlled Wulunchubul and Yikezhao Leagues, restraining the departments of the prefectures along the border, which made it transfer from a pure military garrison into an administration system governing both military and civil affairs, combined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into one, and focused on military affairs mainly. In a word, General of Suiyuan City became the supreme official in charge of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l of that area.
     As an important military base in Inner Mongolia area of Qing Court, Suiyuan Cit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nquering Mongolia and preserving its domination in Mongolia region. On the basis of documentary materials and former research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the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 the running mechanism and General's functions of the garrison in Suiyuan City, trying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path of the garrison in Suiyuan City so a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Qing Dynasty's policy of governing Mongolia.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re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is mainly about the nuclear problems, the status quo, the methods, the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oints and the history resources of the research; Besides, it also makes a definition about the garrison institution in Suiyuan City and the changes of the names of General in Suiyuan City. 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firstly makes a description abou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Inner Mongolia before the garrison was set up in Suiyuan City, and then talks about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Guihua City.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makes an argument about Inner Mongolia united by Huangtaiji Emperor and his ruling policy over Tumote tribe in Guihua City.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Guihua City region's strategic position in history, the evolution of Guihua City from temporary garrison to permanent one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uiyuan City. The third chapter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setting of Suiyuan City gar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s, economics, religion and militar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organizat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 garrison in Suiyuan City, the governing of the officers, the number of the troops and their pays.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makes a general summary about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of General of Suiyuan City in the views of the politics, economics, military, culture,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In the meanwhile the author concerns about the constant expansion of General functions of garrison in Suiyuan City. In the end,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review about the garrison system in Suiyuan City, and gives an analysis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garrison system in Suiyuan City in history.
     The main opin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 garrison set in Suiyuan City was not established abruptly, but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emporary garrisons in the wars against Junghari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garrison of the right defense, temporary garrison was changed into permanent one in Guihua City; The reasons for the city garrison setting should not be a simple linear causal analysis but the result of a variety of several factors; The change of the objects to be on guard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The depri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wers of Tumote Tribe by the Qing Dynasty had began from their entry to the central plains through Shanhaiguan, and the deprivation accelerated quickly after the garrison setting in Suiyuan City; The power of Tumote Tribe was deprivated thoroughly in less than 30 years; The functions of Suiyuan City garrison changed greatly at the beginning compared with that of later stage. It evolved from a pure military garrison general to the supreme official in charge of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l of that area, and the author analyzes this process in greater detail. In addition, to grasp better the character and understand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ro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author utilizes achievements in former scientific research, such as literature, geography, military science and other subjects, and make use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s in statistics to giv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garrison generals in Suiyuan City and the commanders of Guihua City so that w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problems of Suiyuan City garrison .
引文
[1]《饮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卷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58,《史部十四·传记类二》。
    [2][清]昭梿:《啸亭杂录》卷10,中华书局,1980年,第362页。
    [3]定宜庄:《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4]魏源:《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467页。
    [5]参见莫尔寅:《满族史论丛》,三联书店,1979年,第113页。
    [1]详见达力扎布:《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321-336页。
    [1]李毓澍:《外蒙政教制度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现代史研究所专刊(5),1978年,第2页
    [1]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页。
    [1]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2][宋]高承撰,[明]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第278-279页。
    [3]《饮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42,《兵部》。
    [4]昭梿在其《啸亭杂录》卷10中对清代将军解释说:“古有‘伏波'、‘楼船'诸将军名号,未有以将军为官名者。国初四方未定,多有以重臣佩诸将军印将劲旅屯戍者,后遂沿为满人总兵之名号。惟察哈尔、乌鲁木齐及天津水师称都统,余皆称为某处将军,秩一品视提督上。盛京初名内大臣,后亦改今名云。”第329页。
    [5]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1]昭梿:《啸亭杂录》卷6,《绿营虚衔》,第177页。
    [2]《清圣祖实录》卷157,康熙三十一年十月壬寅。
    [3]《清圣祖实录》卷159,康熙三十二年四月庚戌。
    [4]《清圣祖实录》卷167,康熙三十四年五月壬午。
    [5]《清圣祖实录》卷168,康熙三十四年八月丙中。
    [1]《清圣祖实录》卷168,康熙三十四年八月癸巳。
    [2]《清圣祖实录》卷231,康熙四十六年十月丙中,安北将军何时裁撤,未见记载,应当在对准噶尔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时,西征大军撤回之后。
    [3]《清高宗实录》卷129,乾隆五年十月己未。
    [4]《清高宗实录》卷149,乾隆六年八月庚中。
    [5]《清高宗实录》卷185,乾隆八年二月乙巳。
    [6]《清高宗实录》卷633,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丁卯。
    [7]《饮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45,《兵部》,台湾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8][清]刘锦藻纂:《皇朝续文献通考》卷57,《市籴考二·市舶互市》,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1]参见达力扎布:《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1][汉]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
    [2][汉]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
    [1][明]肖达亨:《北虏风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2]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
    [3]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
    [4]对于明蒙双方互市之后,边境的和平景象及土默特部各项事业的发展,前人论述颇多。
    [5]郑洛:《抚夷纪略·答虏王求新城开市及不治通事罪》,载《名臣宁攘要编》转引自杨萨绍猷:《俺达汗评传》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3页。
    [1][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下)潘世宪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98-633页。
    [2][日]森川哲雄:《十七世纪前半叶的归化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3、4期,第18页。
    [3]戴学稷:《呼和浩特简史》,中华书局,1981年,第39页。
    [4]《大清一统志》卷483,光绪丁酉夏,杭州简齐石印。
    [5]达力扎布:《有关察哈尔部西迁的若干问题》,《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1]达力扎布:《清初对右翼三万户的政策》,《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6期,第258页。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58,《史部十四》,《传记类二》,《钦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卷12。
    [1]《明世宗实录》卷374,嘉靖三十六年六月壬戌。
    [2]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77-117页。
    [3]辽宁大学历史系:《重译满洲老档》卷41,太祖天命七年四月,清初史料丛刊本。
    [4]《满洲实录》卷1,《长白山》,(缩微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3年。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编:《满文老档》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808页。
    [2]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94-303页。
    [3]王灵皋辑录:《崇祯长编》卷61,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3年。
    [4]《清太宗实录》卷之11,天聪六年四月乙酉。是夜,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哈家旧蒙古二人盗良马六匹,潜奔蒙古察哈尔国,告以满洲已举大兵无数,来征汝国,我等从军至哈纳崖,先逃米(报信)。
    [5]王灵皋辑录:《崇祯长编》卷61,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3年。
    [1]参见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2]《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210页。
    [3]《清太宗实录》卷30,崇德元年七月乙丑。
    [4]《清太宗实录》卷42,崇德三年六月庚中。《内国史院档》,第321页。
    [5]“令鄂尔多斯济农收其部众,博硕克图汗之子集土默特部落人,各驻于移营处”《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天聪八年闰八月初九日,上册,第103页。
    [6]中国历史档案馆译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册,光明日报出,1989年,第321页。对于后金土默特编旗的时间,史料记载不一,《清皇朝文献通考》卷184记:“太宗文皇帝亲征察哈尔,驻跸归化城,其部众悉降,九年以贝勒岳托驻守归化城。崇德元年编为二旗,即以其长古禄格为左翼都统,杭高为右翼都统,并世袭。”《清太宗实录》卷42,崇德三年六
    [1]《清太宗实录》卷36,崇德二年六月癸丑。
    [2]《清太宗实录》卷41,崇德三年三月丙寅。
    [3]《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册,第323页。
    [4]《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册,第328页。
    [5]《清史稿》卷521,《列传三百八·藩部四》,《喀尔喀车臣汗部》
    [6]达力扎布:《明末清初喀尔喀与明朝的短暂贸易》,2008年,提交中国蒙古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1][日]森川哲雄:《十七世纪前半叶的归化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3、4期。
    [2]达力扎布:《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会盟的召集人及地点》,《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78页。
    [3]季永海、刘景宪译编:《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辽沈书社,1988年,第128-129页。
    [4]崇祯十年八月十一日《兵部尚书臣杨等谨题为塘报事》,见《明朝档案总汇》,第25册,第一九六零件。转引自达力扎布:《清初漠北喀尔喀与明朝的短暂贸易关系》,中国蒙古学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9月。
    [5]《皇朝藩部要略》卷3,《外蒙古喀尔喀部要略一》。
    [6]赵尔巽:《清史稿》卷521,《列传第三○八》,《藩部四》,中华书局,1976年。
    [1]《清圣祖实录》卷69,康熙十六年十月甲寅。
    [2]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3]《清圣祖实录》卷119,康熙二十四年正月甲子,达赖喇嘛已于康熙二十一年圆寂,第巴桑结嘉措隐瞒真相,以达赖喇嘛之名行事。
    [4]《清圣祖实录》卷125,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乙酉。
    [5]《清圣祖实录》卷127,康熙二十五年十月戌午。
    [6]温达等编:《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康熙二十七年六六月癸丑,第15页。
    [7]温达等编:《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康熙二十六年五月丁酉,第6页。
    [8]《清圣祖实录》卷136,康熙二十七年八月丁卯。 齐尔说噶尔丹之计。视其起行,即以遣鄂齐尔之故,密谕达尔汉亲王班第及诸台吉。《清圣祖实录》卷168,康熙三十四年八月己酉。第5-6页。
    [1]《清圣祖实录》卷169,康熙三十四年十一月壬戌。
    [2]蒙古语:大树林也,直译为百颗树。
    [3]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94页。
    [4]吕一然:《噶尔丹“服毒自杀”说辨伪》,《准噶尔史论文集》第二集,1981年,第191-193页。
    [5]《清圣祖实录》卷170,康熙三十五年正月壬午。
    [6]《清圣祖实录》卷170,康熙三十五年正月甲申。
    [1]《饮定皇舆西域图志》卷首1,《天章一》,《准噶尔全程纪略》,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2]《清圣祖实录》卷263,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庚辰。
    [3]傅恒等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卷11,雍正元年正月丙午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6-7页。
    [4]《清世宗实录》卷17,雍正二年三月十八日壬辰。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月折包》,档号03-1114-008,微缩号079-0054。
    [2]《乾隆朝上谕挡》,乾隆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第158页。
    [3]《清高宗实录》卷39,乾隆二年三月庚戌。
    [4]《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325-001,010-1056,第29页。
    [5]《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756-006,017-1294,第30页。
    [6]《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756-005,017-1289,第30页。
    [7]《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019-004,001-0768,第30页。
    [8]《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757-002,017-1328,第32页。
    [1]《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216-001,006-1275,第35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朝汉文录副奏折地区检索目录》,第七十七册。又见《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条。档号:03-1114-028,缩微号:079-0164。
    [3]《清高宗实录》卷95,乾隆四年六月辛丑。
    [4]《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档号:0756-007 017-1298,第30页。
    [5]《清高宗实录》卷36,乾隆二年二月乙丑。
    [1][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下)潘世宪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98-633页。
    [1]定宜庄:《清朝北部边疆八旗驻防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第28页。
    [2]《清圣祖实录》卷170,康熙三十五年正月甲申。
    [3]定宜庄:《清朝北部边疆八旗驻防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第23页。
    [4]《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三十六年二月辛丑条。
    [5]希元等纂修,林久贵点注:《荆州驻防志·序》,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荣祥:《呼和浩特市沿革纪要稿》(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1979年,第233页。
    [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300页。
    [3][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第38页。
    [4]中国历史档案馆译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321页。
    [5][日]森川哲雄:《十七世纪前半叶的归化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3、4期,第18页。
    [5]《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年九月丁亥。
    [6]《大清会典事例》卷1198,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第19024页。
    [1]郑裕孚等:《归绥县志》,北平文岚簃印,1936年,第18页。
    [2][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1985年,第277页。
    [3][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1985年,第264页。
    [4]《清世宗实录》卷34,雍正三年七月癸亥。
    [5]荣祥:《呼和浩特市沿革纪要稿》(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1979年,第132页。
    [6]魏源:《圣武记》卷11,《兵制兵饷》,第486页。
    [7]魏源:《圣武记》卷3,《外藩》,第123页。
    [1]《清高宗实录》卷16,乾隆元年四月甲戌条。
    [2]《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388-004 011-2944,第21页。
    [3]《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755-003 017-1177,第25页。
    [4]佟靖仁、鸿飞、鸿霞:《塞北新城的满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57页。指出绥远城的修筑原因之一是保证旅蒙商人组织的车帮和骆驼队的安全及“茶叶商路”的畅行无阻。
    [5]郑洛:《抚夷纪略·答虏王求新城开市及不治通事罪》,载《名臣宁攘要编》见杨萨绍猷:《明代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的变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第57页。
    [6]张鹏翩:《奉使俄罗斯日记》第三帙,卷12,第264页,见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南清河王氏铸版,上海著易堂印行。
    [1]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334页。
    [2]《清圣祖实录》卷140,康熙二十八年闰三月己卯。
    [3]《清圣祖实录》卷240,康熙三十七年八月壬寅。
    [4]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8页。
    [5]《清圣祖实录》卷112,康熙二十二年九月癸未。
    [6]《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己卯。
    [7]达力扎布:《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会盟的召集人及地点》,《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78页。
    [1]《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三十六年二月戊戌。
    [2]《绥远城驻防志》,佟靖仁校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2页。
    [3]《绥远城驻防志》,佟靖仁校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0页。
    [4]《绥远城驻防志》,佟靖仁校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3页。
    [5]《绥远城驻防志》,佟靖仁校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1][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陈良壁校,《俄国·蒙古·中国:17世纪初志米哈伊洛维奇沙皇逝世前有关三国之关系的记录》下卷一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982页。“不管怎样,据我们所知,早在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已认识到喇嘛教作为驯化和约束勇武的游牧部落的手段所具有的重要性,这些游牧部落居住在长城以外,对他们是一种始终存在的威胁”。
    [2]魏源:《圣武记》卷5,《国朝抚绥西藏记上》,第201页。
    [3]戴学稷:《呼和浩特简史》,中华书局,1981年,第41页。
    [4][明]肖大亨:《夷俗记·崇佛》,齐鲁书社,1997年。
    [1]雍正:《惠远庙碑文》,见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人民出版社,第316页。
    [2]郑植昌修、郑裕孚纂:《归绥县志》,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222页。
    [3]《清圣祖实录》卷155,康熙十四年五月乙丑。
    [4]《清圣祖实录》卷188,康熙三十七年六月戊午。《清史稿》卷525,《列传三百十二·藩部八·西藏》。
    [5]《清圣祖实录》卷175,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甲午。
    [6][清]王先谦,朱寿朋撰:《康熙朝东华续录》卷5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清圣祖实录》卷185,康熙三十六年八月癸亥。
    [8]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4页。
    [1]金峰主编:《呼和浩特蒙古史文献资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9年,第39页。
    [2][清]昭梿:《啸亭杂录》卷10,《章嘉喇嘛》,第361页。
    [3]王应麟:《玉海》卷136,第1页。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刊本。
    [4]《清圣祖实录》卷168,康熙三十四年八月丁未。
    [5]《清世宗实录》卷105,雍正九年四月庚子。
    [6]箫金松:《清代驻藏大臣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72年,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第40页。
    [7][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陈良壁校,《俄国·蒙古·中国:17世纪初志米哈伊洛维奇沙皇逝世前有关三国之关系的记录》下卷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96页。
    [1]《清圣祖实录》卷177,康熙三十五年十月丙申。
    [2]《清圣祖实录》卷264,康熙五十四年六月辛亥。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80,《理藩院·赋税·归化城等处税银》。
    [4]《清圣祖实录》卷182,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癸未。
    [5]《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352-006,010-2510。
    [6]《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353-002,010-2541。
    [7]《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354-007,010-2716。
    [8]《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1174-014,27-1180,第17页。
    [1]昭梿:《啸亭杂录》卷10,《驻防》,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38页。
    [1]《土默特旗志》,卷1下,《设置沿革》,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古籍与蒙古族文化》(总第1-2期),2001年,第230页。
    [2]黄丽生:《由军事征掠到城市贸易:内蒙古归绥的社会经济变迁》,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印行,1996年,第330-332页。
    [1]《清仁宗实录》卷305,嘉庆二十年四月壬午。
    [2]丁实存:《伊犁将军设置之起因于其职权》,《边政公论》第3卷,第4期,1944年8月。文中丁实存先生将伊犁将军之权限,分作军事、经济、交通、司法、民政与边防六项,而每项又各分数个方面。
    [3]《清高宗实录》卷48,乾隆二年八月丙寅。
    [4]《绥远城驻防志》,第30页。
    [5]《绥远志》卷5上,《经政略》。《民族古籍与蒙古文化》,总第1-2期,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2001年,第133页。
    [6]乌仁其其格:《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1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58,《户部》。
    [2]土默特左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志》上卷,《政治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0页。
    [3]《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拉巴平措、陈家璡主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第123页。
    [4]详见齐木德道尔吉:《蒙古文档案与17世纪呼和浩特史实》,《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34页。
    [5]于永发:《土默特旗务衙署》,远方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1][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10-111页。
    [2]乌仁其其格:《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参见乌仁其其格:《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清高宗实录》卷16,乾隆元年四月丁丑。
    [2]土默特左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志》,上卷,政治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47页。
    [3]参见杨振侠:《土左旗旗志办存清朝满文法律文书资料档案》,呼和浩特史料,第六集,第273页。
    [4]贻谷修、高赓恩纂:《土默特旗志》卷7,《政典考》,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5]《绥远志》,《序例》,《民族古籍与蒙古文化》,总第1-2期,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2001年,第48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初三日,中华书局,1984年第980页。
    [2]《清高宗实录》卷652,乾隆二十七年正月戊戌。
    [3]《清史稿》卷117,《职官》,第3383页。
    [4]李敬:《请停补将领疏》,见仁和琴川居士编:《皇清奏议》卷6,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4-6页。
    [5]《清高宗实录》卷539,乾隆二十二年五月乙酉。
    [6]《乾隆朝钦定八旗则例》卷12,《驻防》,见杨一凡、田涛主编,江兴国等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六册,《清代宫廷法规六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1]《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三册(内蒙古卷),档号:0218-005,006-1492,第34页。档号:0218-008,006-1583,的34页。
    [2]《清高宗实录》卷770,乾隆三十一年十月甲辰。
    [3]《清高宗实录》卷770,乾隆三十一年十月甲辰。
    [4]《清高宗实录》卷166,乾隆七年五月庚中。
    [1]《清高宗实录》卷9,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丙戌。
    [2]《清高宗实录》卷16,乾隆元年四月甲戌。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月折包》,档号03—8267—039,微缩号605—0530。
    [4]《清高宗实录》卷32,乾隆元年十二月庚午。
    [1]昭梿:《啸亭杂录》卷10,第338页。
    [2]《清高宗实录》卷280,乾隆十二年八月丁丑。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28,《八旗都统》,《兵制》,《各省驻防兵制》。
    [4]《绥远城驻防志》卷2,《马甲》,第36页。
    [1]张曾:《归绥识略》,《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第13册,线装书局,2003年。
    [2]《清高宗实录》卷706,乾隆二十九年三月甲子。
    [1][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页。
    [2]《清高宗实录》卷74,乾隆三年八月乙酉。
    [3]《清高宗实录》卷651,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癸未。
    [4]《清高宗实录》卷729,乾隆三十年二月是月。
    [5]《清高宗帝录》卷138,乾隆六年三月癸酉。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66,《户部》。
    [7]《绥远旗志》卷4,《俸饷表》,第389页,《绥远城驻防志》卷4,《官兵俸饷米石草乾》,第73-79页。
    [1]贻谷修、高赓恩纂:《绥远旗志》卷4,《俸饷表》,第389页。
    [2]贻谷修、高赓恩纂:《绥远旗志》卷4,《俸饷表》,第389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0,《户部》。
    [4]《清太宗实录》卷7,天聪四年五月壬辰。
    [1]贻谷:《绥远奏议》,《遵旨妥筹旗丁生计及现拟续办各情形折》,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381-384页。
    [2]贻谷:《绥远奏议》,见《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26页。
    [3]《清高宗实录》卷116,乾隆五年五月乙巳。
    [4]《清仁宗实录》卷185,嘉庆十二年九月戊辰。
    [1]《绥远城驻防志》第38-39页。韩国学者任桂淳在其《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第60-61页引用了这段演阵文字记载,但在其注释中却注明引自《驻粤八旗志》第3卷27-29页,第5卷25页。
    [2]《皇朝经世文编》卷77,《兵政八·兵法下·李绂奏》。
    [1]《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广西师范大学,1999年,第147页。
    [2]《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广西师范大学,1999年,第226页。
    [3]《清高宗实录》卷224,乾隆九年九月甲中。
    [4]《饮定大清会典事例》卷899,《工部》。《清宣宗实录》卷362,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丙寅。
    [5][清]刘锦藻纂:《皇朝续文献通考》卷221,《兵考二十·陆军》,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1]《绥远通志稿》卷88,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2]《绥远通志稿》卷88,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清德宗实录》卷22,光绪元年十一月辛亥。
    [4]《清德宗实录》卷346,光绪二十年八月癸丑。
    [5]《清德宗实录》卷451,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壬中。
    [6][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7]《清仁宗实录》卷49,嘉庆四年七月己卯。
    [1]《饮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32,《八旗都统·授官·补授驻防骁骑校》。
    [2]《清高宗实录》卷612,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丙辰。
    [3]《清高宗实录》卷818,乾隆三十三年九月癸卯。
    [4]《绥远城驻防志》卷4,第104页。
    [5]《清高宗实录》卷1433,乾隆五十八年七月丁未。
    [6]《清高宗实录》卷856,乾隆三十五年四月丙辰。
    [7]《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拉巴平措、陈家璡主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第126页。
    [1]《饮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35,《八旗都统·绥远城义学》。
    [2]《清高宗实录》卷1240,乾隆五十年十月辛巳。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35,《八旗都统·绥远城义学》。
    [4]《绥远城驻防志》卷4,《学房》,第112页。
    [5]《绥远城驻防志》卷4,《教习》,第113页。
    [6]《绥远城驻防志》卷4,《教习》,第113页。
    [1]贻谷修、高赓恩纂:《绥远旗志》卷6,清光绪34年(1908)刻本。
    [2]郑裕孚:《归绥县志》,《学校志》,北平文岚簃,1934年。
    [3]绥远通志馆编:《绥远通志稿》卷41,《教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4]郑裕孚:《归绥县志》,《学校志》,北平文岚簃,1934年。
    [5]《绥远通志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6][清]刘锦藻纂:《皇朝续文献通考》卷208,《兵考七·驻防兵》,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7]《清德宗实录》卷493,光绪二十八年正月癸酉。
    [1]《清德宗实录》卷548,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甲辰。
    [2]《绥远通志稿》,《学校志·省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3]《绥远通志稿》,《学校志·省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大清宣统政纪》卷47,宣统二年十二月庚寅,又见《皇朝续文献通考》卷382。
    [5]《清高宗实录》卷200,乾隆八年九月壬午。
    [6][清]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卷27,《礼政》,鸿宝书局,光绪28年(1902)。
    [1]《奏为土默特常备军创办数年训练有效拟将翼长管带官遵章酌保以资鼓励折》,贻谷:《绥远奏议》,文海出版社,1974年。
    [2]《清德宗实录》卷561,光绪三十二年六月甲戌。
    [3]《清德宗实录》卷568,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己丑。
    [4]《绥远通志稿》,《学校志·省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5]《绥远城将军贻谷奏为缕陈现办学务暨筹款大概情形折》,李克仁编注:《清将军衙署公文选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6-137页。
    [6]《绥远城将军贻谷奏为缕陈现办学务暨筹款大概情形折》,李克仁编注:《清将军衙署公文选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6-137页。
    [7]《绥远通志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8]《奏明在案查此项垦务系建军兴学所关开办年余虽经酌拟押荒开科章程出示招垦而领户寥寥》贻谷:《绥远奏议》,文海出版社,1974年。
    [1]《皇朝经世文编五集》,《时务分类文编》卷22,《驿传》。
    [2]《清史稿》卷137,《志第一一二·兵八·边防》。
    [3]《盛世危言》卷7,《兵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82,《理藩院·边务·驿站》。
    [1]《清圣祖实录》卷170,康熙三十五年正月癸未。
    [2]《清高宗实录》卷5,雍正十三年十月癸未。
    [3]《绥远城驻防志》卷4,第123页。
    [4]《大清会典事例》卷982,文海出版社,1992年。
    [5]《清史稿》卷137,《志一一二》,《兵八·边防》。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82,《理藩院·边务·驿站》
    [1]《钦定理藩部则例》卷32,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84页
    [1]《清穆宗实录》卷177,同治五年五月甲戌。
    [2]《清穆宗实录》卷257,同治八年四月辛未。
    [3]《清穆宗实录》卷297,同治九年十一月甲辰。
    [4]《清穆宗实录》卷338,同治十一年八月丁卯。
    [5]《清穆宗实录》卷293,同治九年十月癸丑。
    [1][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0,《北徼喀伦考叙》,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2]《清仁宗实录》卷183,嘉庆十二年七月乙丑。
    [3]《清史稿》卷137,《志一百十二》,《兵八·边防》。
    [4]《清高宗实录》卷139,乾隆六年三月是月。
    [5]《清高宗实录》卷156,乾隆六年十二月甲辰。
    [6]《清高宗实录》卷166,乾隆七年五月戊辰。
    [1]《绥远城驻防志》卷4,《土默特卡伦》,第125页。
    [2]《清高宗实录》卷225,乾隆九年九月壬辰。
    [3]《清仁宗实录》卷341,嘉庆二十三年四月癸酉。
    [4]《绥远城驻防志》卷3,第89页。
    [5]《清仁宗实录》卷348,嘉庆二十三年十月己丑。
    [1]《清宣宗实录》卷47,道光二年十二月甲子。
    [2]《清宣宗实录》卷51,道光三年四月辛丑。
    [3]《清文宗实录》卷44,咸丰元年九月丁丑。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79,《理藩院·牧地》。
    [5]《理藩院则例》卷34,《大青山后添设卡伦》。
    [1]《理藩院则例》卷34,《蒙古喇嘛等出境请领票据》。
    [2]《理藩院则例》卷34,《大青山后移驻卡伦》。
    [3]《清宣宗实录》卷22,道光元年八月乙巳;《清宣宗实录》卷25,道光元年十月乙巳。
    [4][清]刘锦藻纂:《皇朝续文献通考》卷57,《市籴考二·市舶互市》,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5]《清仁宗实录》卷351,嘉庆二十三年十二月癸酉。
    [6]《清宣宗实录》卷222,道光十二年闰九月戊戌。
    [7]《清高宗实录》卷166,乾隆七年五月戊辰。
    [1]《绥远城驻防志》,第127页。
    [2]《清高宗实录》卷93,乾隆四年五月丙寅。
    [3]《清高宗实录》卷920,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癸巳。
    [4]关嘉录译,佟永功校,王钟翰审:《雍乾两朝镶红旗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115、189页。
    [5]《清高宗实录》卷760,乾隆二十九年三月甲子。
    [6]《清高宗实录》卷121,乾隆五年闰六月辛酉。
    [1]《清高宗实录》卷640,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壬寅。
    [2]《清高宗实录》卷213,乾隆九年三月是月。
    [3]《清高宗实录》卷224,乾隆九年九月甲申。
    [4]《清高宗实录》卷615,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乙未。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77,《兵部·题奏》。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45,《兵部·山西驻防》
    [2]《清高宗实录》卷39,乾隆二年三月庚戌。
    [3]《清高宗实录》卷519,乾隆二十一年八月甲寅。
    [4]《清高宗实录》卷593乾隆二十四年七月戊辰。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45,《兵部》。
    [1]《皇朝文献通考》卷190,《兵考十二·直省兵》。《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45,《兵部》所记相同。
    [2][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8,张正明,宋举成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清史稿》卷222,第994页,所记同。
    [3]《清高宗实录》卷723,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己巳。
    [4]《清史稿》卷137,《志第一一二》,《兵八·边防》。
    [1]《清德宗实录》卷86,光绪五年正月癸亥。
    [2]《清高宗实录》卷633,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乙丑。
    [3]《绥远城驻防志》卷2,《经征厅米》,第58页。
    [4]《大清会典事例》卷980,《理藩院·赋税》。
    [1]《清高宗实录》卷464,乾隆十九年五月乙酉。
    [2]《清高宗实录》卷481,乾隆二十年正月丙中。
    [3]《清仁宗实录》卷34,嘉庆三年九月壬午。
    [4]《清高宗实录》卷115,乾隆五年四月丁酉。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97,《理藩院·刑法·审断》。
    [1]《清高宗实录》卷1415,乾隆五十七年十月癸巳。
    [2]《清高宗实录》卷944,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壬辰。
    [3]《清高宗实录》卷219,乾隆九年六月辛未。
    [4]《清宣宗实录》卷162,道光九年十一月戊中。
    [1]特莫勒:《土默特旗的旧志》,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第77页。
    [2]《归绥道志》卷1,《星度、分野、气候》。远方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1]周清澍:《建国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第10页。
    [2]《归绥道志》,特莫勒序,远方出版社,2007年。
    [1]《清史稿》卷125,《志一百》,《食货六·征榷》。
    [2]张曾:《归绥识略》,《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第13册,线装书局,2003年。
    [1]张曾:《归绥识略》卷17,《市集》,《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第13册,线装书局,2003年,第236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旅蒙商大盛魁》,第7页。
    [3]《旅蒙商大盛魁》,第48页。又见“请假道俄罗斯通商,贩运茶斤”。同时“赴西洋诸国通商”,呈文经恭亲王奏准后实行。《土默特史料》地十五辑,《土默特旗大事年表》。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42,《户部·杂赋·茶课》。《皇朝续文献通考》卷42,所记相同。
    [5]《清德宗实录》卷144,光绪八年三月癸卯。
    [6]《清德宗实录》卷489,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己巳。
    [7]《清德宗实录》卷587,光绪三十四年二月癸酉。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81,《理藩院·马匹器械》。
    [1]张曾:《归绥识略》卷17,《地部·集市》,《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第13册,线装书局,2003年。
    [2]《清高宗实录》卷52,乾隆二年闰九月戊辰。
    [3]《晋政辑要》,见《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那术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31页。
    [1]《清世宗实录》卷12,雍正元年,“归化城土默特两旗,原在四十九扎萨克内,其都统、副都统等官,皆系国初归附之土默特功臣子孙世职,今既己弃咎从忠,允宜遵复旧例。”乾隆朝《大清会典》卷29记载:归化城土默特二旗属于外藩蒙古,在内扎萨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之内。
    [2]达力扎布:《清初外藩蒙古朝贡制度初探》,郝时远、罗贤佑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22页。
    [3]《清高宗实录》卷317,乾隆十三年六月庚午。
    [4]《清世宗实录》卷12,雍正元年十月己酉。
    [5]《清世宗实录》卷12,雍正元年十月己酉。
    [6]《清世宗实录》卷112,雍正九年十一月庚午。
    [1]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166页。
    [2]《清高宗实录》卷317,乾隆十三年六月庚午。
    [3]《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拉巴平措、陈家璡主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第124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76,《理藩院·内蒙古部落官制》;《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拉巴平措、陈家璡主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第125页。
    [5]《清高宗实录》卷648,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辛丑。
    [6]《清高宗录》卷685,乾隆二十八年四月甲寅。见《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3册(内蒙古卷),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初七日,绥远城将军蕴著奏奉旨裁撤归化城都统并谢兼管土默特蒙古事务之恩折。档号:2027-023,067-0715,第129页。
    [1]《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拉巴平措、陈家璡主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第54页。
    [1]《清高宗实录》卷115,乾隆五年四月辛卯。
    [2]《清高实录》卷115,乾隆五年四月丁酉。
    [3]《清高宗实录》卷157,乾隆六年十二月辛亥。
    [4]《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卷9《会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出版,1988年,第283页。
    [5]《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拉巴平措、陈家璡主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第318页。
    [6]《清高宗实录》卷856,乾隆三十五年四月丙辰。《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也记载:三十五年奉旨,嗣后归化城土默特命盗重案,著绥远城将军亲往归化城复审后。再行定拟。
    [7]《清仁宗实录》卷348,嘉庆二十三年十月庚寅。
    [8][日]安斋库治:《清末绥远的开垦》,《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6、7辑,那木云译,内蒙 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文中对土默特垦务的清理记述较详,本节参考颇多。
    [1][清]贻谷修、高赓恩纂:《土默特旗志》,清光绪年间刊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2]《晋政辑要》,见《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29页。
    [3]《蒙垦续供》,见《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29页。
    [1][日]安斋库治:《清末土默特的土地整理》,《二十二条试办章程》(第二条),那木云译,《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38页。
    [2]《内蒙古今昔》,《内蒙古史志》第四册,社科院边疆中心,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出版,第333页。
    [3]《蒙垦奏议》,见《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11页。
    [4]《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土默特伊精额等呈控被绥远城协领等欺凌侵占马厂》,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18页。
    [1]达力扎布先生早已指出,清朝剥夺土默特对属民的统辖权,这并不像人们常说的是因为土默特部在蒙古影响较大,实际上土默特部被察哈尔征服后已衰弱不堪,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便于控制市口。见《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335页。
    [2][清]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2,武进盛氏思补楼.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3]参见《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17页。
    [1]魏源:《圣武记》卷11,中华书局。1984,第475页。
    [2]李克仁编注:《清将军衙署公文选注》,《钦差垦务大臣贻谷奏补授绥远城将军叩谢天恩并请赴都陛见折》,第153页。
    [1]《清穆宗实录》卷46,同治元年十月壬辰。
    [2]《清穆宗实录》卷93,同治三年二月丁丑。
    [3]《清史稿》卷520,《列传第三○七》。
    [4]贻谷:《绥远奏议》,见《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六辑,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26页。
    [5]《清德宗实录》卷504,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丁未。
    [6]《清史稿》卷520,《列传三百七》。
    [7][日]安斋库治:《清末绥远的开垦》,《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第47页。
    [1]德勒格编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13页。
    [2]光绪《理藩院则例》,杨选第、金峰校注,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
    [1]《清宣宗实录》卷200,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壬子。
    [2]《清史稿》卷453,《列传第二四○·贻谷》
    [3]《清史稿》卷453,《列传二百四十》。
    [4]《清德宗实录》卷592,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丙午。
    [5]《清宣统政纪》卷42,宣统二年九月癸亥。
    [1]李克仁编注:《清将军衙署公文选注》,《绥远城将军贻谷为遵旨筹议体恤蒙旗谨陈管见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5页。
    [2]《山西巡抚咨,奉上谕绥远等处沿边道厅以下各官均著堃岫节制,堃岫为到任前著瑞良暂行节制分行查照由》,李克仁编注:《清将军衙署公文选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7-158页。
    [1]荣祥:《呼和浩特沿革纪要稿》,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79年,第51页。
    [2]《清高宗实录》卷185,乾隆八年二月乙巳。
    [1]凌纯声:《清代之治藏制度》,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丛书,《西藏研究》,页121页。
    [2]凌纯声:《清代之治藏制度》,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丛书,《西藏研究》,第121页。
    [3]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中华文史网。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3210
    [1]曾国荃、张煦等修,王轩、杨笃等纂,光绪《山西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64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18页。
    [1]参见乌仁其其格:《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年。
    [2]《土默特伊精额等呈控被绥远城协领欺凌侵占马厂》,见《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附片七,第7辑,第17页。
    [3]《内蒙之今昔》,《内蒙古史志》第四册,社科院边疆中心,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出版,第5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理藩院档;硃批奏折民族事务类;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事务类;军机处满文录副。
    [2]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印:《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1982~1987年。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
    [4]张伟仁主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台北,1986~1987年。
    [5]《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988年。
    [6]《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季永海、刘景宪译,辽沈书社,1988年。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年。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朝上谕档》,中国档案出版社,1991年。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1998年。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内蒙古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帝起居注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等主编:《准格尔旗扎萨克衙门档案译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托津等:《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嘉庆二十三年,武英殿本。
    [18]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道光十九年筠渌山房刻本。
    [19]何秋涛:《朔方备乘》,光绪七年刊本。
    [20][清]姚明辉撰:《蒙古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排印本。
    [21][清]贻谷修、高赓恩等纂修:《绥远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22][清]贻谷修、高赓恩纂:《土默特旗志》,清光绪年间刊本。
    [23][清]张曾修纂:《归绥识略》,1937年印光绪年间刻本。
    [24]清高宗敕撰:《皇朝通典》,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5]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6]清高宗敕撰:《皇朝通志》,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7]郑植昌修、郑裕孚纂:《归绥县志》,1944年铅印本。
    [28]张鹏翮:《奉使俄罗斯日记》,神舟国光社,1947年。
    [29]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下),第七辑,《内蒙古自治区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963年。
    [30]贻谷:《绥远奏议》、《蒙垦奏议》、《蒙垦续供》,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一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31]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32][清]昭梿著:《啸亭杂录》,何英芳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
    [33]邢亦尘编:《清季蒙古实录》,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
    [34]赵翼:《詹曝杂记》,中华书局,1982年。
    [3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3年。
    [3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1984年。
    [37][清]魏源撰:《圣武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38]《大清历朝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39]《八旗通志初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40][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1985年。
    [41]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42]《蒙古律例》,中国边疆史地丛刊,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综合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1988年。
    [43]《清代理藩院资料辑录》,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综合卷,全国图书馆文献 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88年。
    [44][清]纪昀等:《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5][清]曾国荃、张煦等修:光绪《山西通志》,中华书局,1990年。
    [4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
    [47]吴忠匡校订:《满汉名臣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48]张穆:《蒙古游牧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49]《绥远城驻防志》,佟靖仁校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50]傅恒等:《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
    [51]《清将军衙署公文选注》,李克仁编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
    [52]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53]张荣铮等点校:《钦定理藩院则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5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55]《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56]《钦定八旗通志》,李洵等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57]傅增湘等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余元盦:《蒙古史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59]章伯锋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中华书局,1965年。
    [60]李毓澍著:《外蒙政教制度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
    [61]荣祥:《呼和浩特沿革纪要稿》,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79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62]张德泽编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63]戴学稷著:《呼和浩特简史》,中华书局,1981年。
    [64]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65]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5年。
    [66]编写组:《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
    [67]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6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地图出版社,1987年。
    [69]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
    [70]吴丰培、曾国庆:《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年。
    [71]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2]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73]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74]袁森坡著:《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75]陈锋著:《清代军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76]金启孮:《漠南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77]马大正:《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78]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79]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80]王戎笙:《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81]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82]刘子扬编著:《清代地方官职考》,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
    [83]赵云田:《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84]《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文选(1985.10~1994.9)》(上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85]苏德毕力格:《论清末伊、乌两盟王公对官垦的抵制》,《硕果》——纪念扎奇斯钦教授80寿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86]达力扎布著:《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87]马汝珩、成崇德主编:《清代边疆开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88]吕一燃:《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89]戴逸:《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90]成崇德:《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91]金启孮:《清代蒙古史札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92]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93]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94]赵令志:《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
    [95]张永江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96]马汝珩著:《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97]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98]定宜庄著:《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99]达力扎布著:《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
    [100]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101]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102]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研究》台湾正中书局,1992年。
    [103]萧金松:《清代驻藏大臣》(蒙藏学术丛书),台湾唐山出版社,1996年
    [104]周远廉、孙文良主编:《中国通史》(清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5]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德道尔吉主编:《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17世纪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第一辑,2001年;第二辑,200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06]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7]赵云田:《北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8]齐木德道尔吉、吴元丰、萨·那日松《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1-7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6年。
    [109]齐木德道尔吉主编:《蒙古史研究》第8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0][日]安斋库治:《清末绥远的开垦》,《满铁调查月报》1938~1939年第18、19卷,《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六、七辑,那木云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印,1963年。
    [111][苏]伊·雅·兹特拉金:《准噶尔汗国史(1635~1758)》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112][英]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俄国·蒙古·中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
    [113][俄]阿·马·波兹得涅耶夫著:《蒙古及蒙古人》,刘汉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4][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15][日]田山茂著:《清代蒙古社会制度》,潘世宪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116][韩]任贵淳:《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117][日]矢野仁一:《近代蒙古史研究》,弘文堂书房刊印,昭和十五年五月、 六版。
    [118][日]若松宽著,马大正等编译:《清代蒙古的历史和宗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9][法]张诚:《张诚日记》,陈霞飞译,陈泽宪校,商务印书馆,1973年。
    [120][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1]王文萱:《清代蒙古政制研究》,《开发西北》3卷4-6期(1935年4月)。
    [122]楚明善:《清代之治边制度与政策》,《边政公论》1卷2期(1941年9月)。
    [123]郑鹤声:《前清康乾时代之理藩政策》,《边政公论》2卷3-5期(1943年6月)。
    [124]周昆田:《清代的边疆政策》,台北《东方杂志》复刊,13卷1期。
    [125]白拉都格其:《关于清末对蒙新政同移民实边的关系问题—与邢亦尘同志商榷》,《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26]白拉都格其:《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蒙古史研究》第三辑,1989年。
    [127]金启孮:《归化城喇嘛暴动传说考—从民俗材料看召庙与汉商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28]定宜庄:《清代北部边疆八旗驻防概述》,《中国边疆实地研究》,1991年第2期。
    [129]白拉都格其:《清末新政与北部边疆开发》,《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0]白初一:《清代归化城土默特两旗职官及户口初探》,《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131]姜涛:《清代北部卡伦设置及沿边卡伦路》,《北方文物》,1992年第4期。
    [132]齐木德道尔吉:《昭莫多之战以后的噶尔丹》,载《蒙古史研究》第4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3]蒙林:《绥远城八旗源流考述》,《前沿》,1994年第1期。
    [134]李世馨:《绥远城调查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
    [135]蒙林:《绥远城驻防八旗考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36]李铁钢:《清代绥远城将军德勒克多尔济其人及“御赐碑记”》,《内蒙古文 物考古》,1995年第1、2期。
    [137]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清史研究》(下),1998年第1期。
    [138]蒙林:《绥远城城工始建时间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39]张永江:《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40]乌云格日勒:《清末内蒙古的地方建置与筹划建省“实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1期。
    [141]孙驰:《乾隆初“近疆固守”的方略与建立绥远城》,《中国边疆实地研究》,1998年第2期。
    [142]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43]乌云格日勒:《略论清代内蒙古的厅》,《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44]齐瑜、李玉伟:《绥远地区的新学创办》,《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3期。
    [145]张友春:《绥远城的象征—将军衙署》,《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
    [146]蒙林:《绥远城八旗蒙古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47]苏德毕力格:《清朝对蒙政策的转变—筹划设省》,《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8]赵令志:《清代驻防旗地浅探》,《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2期。
    [149]苏德毕力格:《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3期。
    [150]周太平:《围绕档案史料中所见的阿尔宾巴雅尔之“实像”》,《NEWS LETTER》№12,近现代东北亚西亚地域史研究会,2001年12月。
    [151]赵金辉、王莹:《清代归绥城市的人口数量与人口构成》,《内蒙古电大学刊》,2002年第2期。
    [152]张慧君李铁钢:《〈绥远城濬濠种树记〉碑及其价值》,《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2期。
    [153]苏德毕力格:《清朝传统治边政策转变的经济原因及其启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2期。
    [154]苏德毕力格:《清朝的黄教政策与蒙古政治》,《内蒙古师大学报》,2002年3期。
    [155]铁达:《清绥远城驻防八旗史实纵览》,《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年第2期。
    [156]奇文瑛:《论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与历史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 年第3期。
    [157]朱永杰:《“满城”特征探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58]达力扎布:《清初外藩蒙古朝贡制度初探》,郝时远、罗贤佑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59]翁道乐、王玉海:《清右卫建威将军探微》,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60]赵秀琴:《绥远城将军德勒克多尔济功德碑》,《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
    [161]宝音朝克图:《嘉道年间的大青山山后卡伦概述》,《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62]边晋中:《清绥远城修筑时间和过程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63]张永江:《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清史研究》,2008
    [164]年第2期。
    [165]张蕾:《试论清前期对归化城土默特的统治政策》,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66]乌仁其其格:《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年。
    [167]16~17世纪蒙古土默特驻地变迁探讨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68]齐木德道尔吉:《亲征噶尔丹时的康熙皇帝》,载《满学研究》第5辑,阎崇年主编,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主办,2000年。
    [169]齐木德道尔吉:《清初呼和浩特史料的新发现》,内蒙古大学2004年国际蒙古学研讨会论文,2004年8月,呼和浩特。
    [170]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大学的清代蒙古史研究》,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讨论会论文,2004年10月,北京。
    [171]赵云田:《清朝对蒙古的儒学教育政策》,《史苑》,2004年第2期
    [172][日]森川哲雄:《十七世纪前半叶的归化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3、4期。
    [173][日]近藤富城:《清代归化绥远市区的形成过程》,《蒙古学资料与情报》, 1996年第1期。
    [174]天野元之助:《察·绥农业经济の大观》,《满蒙》,昭和16年第7、8号。
    [175]安斋库治:《清末绥远的开垦》,《满铁调查月报》,1939年第1号,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六辑,1963年,那木云译。
    [176]Lawrence Krader: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ongol-Turkic pastoral nomads.Indiana university publictions.Uralic and Altaic Series,Vol.20.1963。
    [177]#12
    [178]#12
    [179]Letter of apology form a troublesome lama,1905,by henry serruys,c.i.c.m.Arlington,Va.Central Asiatic Journal,Vol.ⅩⅩⅣ.1980。
    [180]宫胁淳子,晓克:《准噶尔与清朝的冲突》,《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4期。
    [181]宫胁淳子,晓克:《清朝康熙帝亲征准噶尔》,《蒙古学信息》,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