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一般的历史研究、审美研究中加入政治文化学的因素,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一种整体性的政治文化视角,重新审视新时期舞蹈创作活动转型的独特历史,着重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来探讨“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意义。其中涉及的各种主题和问题都与这一任务相关联。本文由“引言”、“正文”(四个章节)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文中也会涉及到20世纪以来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为了使这篇论文更有现实意义,笔者将重点放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范围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中国舞蹈创作活动仍处于整体转型的过程中,总的趋势是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融合”。在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这三段时期中,舞蹈创作的话语体系建构、创作模式、演出方式,以及有关其“合法性”的解读,逐渐奠基成形,并体现出不同特点,呈现出与政治文化之间从“融合”的自发启动——“新启蒙”,到自觉推进——“一体多元的端倪”,再到近年全面加速推进——“多元化铺开”的态势。以政治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舞蹈艺术创作,将舞蹈创作看作跨政治文化传通的“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双向活动,揭示影响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氛围,侧重探讨舞蹈创作走向的政治文化意义和舞蹈编导从事创作的政治文化心态及其类群划分,尤其是在我国官方主导政治文化转型变迁的生态下,舞蹈创作经历了一个挣脱政治话语束缚、摆脱“工具”关系的“去政治化”,走向舞蹈艺术本位的努力,笔者尤其关注“舞蹈”在建构“本体”和“舞蹈人”在建立“主体”的过程中的成就、坎坷与偏差。主要涉及舞蹈的形式创建、内容建构、作品评价、舞蹈编导类群,以及与创作相关的舞蹈运动、舞蹈论争、舞蹈思潮、舞蹈创作演出体制等,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舞蹈创作应在多元共生、尊重差异的状态下实现舞蹈自主介入社会、自主介入新的意识形态建设、自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再政治化”,使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融合”关系朝向“和谐”的更高境界迈进。对于舞蹈创作进行内外部的论述,表面上触及的是两个层面,但从整体上看,二者都关联着在政治文化氛围下舞蹈创作活动的变迁及意义。本文力求尽量回到原初的现场,从共时的角度展现复杂的历史表象,从而有别于一般有关舞蹈创作的线性研究。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new perio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theatrical choreography focusing on its history from a political-cultural perspective,explaining and reviewing the changes of choreography and choreographers of Chinesetheatrical danc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 door policy in the late 1970s.
     The dissertation will examine contemporary Chinese choreographers' groups,choreographic philosophy and ideas, and performing systems in the background oftrans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reformist age. It will also set up a framework ofanalysis and use it to analyze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hanging politicalculture on one side and the contemporary choreography in China in last three decades onthe other.
引文
1 吴晓邦.在歌舞之乡的日子里——1982年9月在中国舞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分会座谈会上的讲话,选自吴晓邦.舞论集[G].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206.
    2 参考吕艺生.论吴晓邦先生的教育思想.一代舞蹈大师[G].1999:126.
    3 吴志强.“编导”一词的疑惑[J].舞蹈,2004(9):44.
    4 资华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29.
    5 于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艺生存[OL].2005-12-30,光明网-光明日报.
    6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307.
    1 参考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本文为《许纪霖自选集》自序).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序.
    1 参考文化部.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R/OL].[1994-3-24],转引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2 参考黄素嘉.尊重艺术生产的规律[J].舞蹈,1984(4):35.
    1 [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105.
    2 参考胡月明.演出营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46.
    1 资华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扉页.“研究舞蹈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对纷繁复杂的舞蹈现象进行解释,以揭示舞蹈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称舞蹈生态学”(第114页)。舞蹈生态学按其分类水平分为舞者生态学、舞目生态学、舞种生态学、舞业生态学以及舞蹈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等(第31页)。
    2 同上.“舞体”是指某一固定历史时期内,生活在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创造了和发展了某一舞种的舞者总和。对自然舞蹈说来,舞体是某一固定历史时期内在舞种播布区居住的舞蹈参与者;对创作舞蹈说来,舞体是参与创作和体现创作的各时期全体编导者、演员及其它辅助人员(第133页)。舞蹈既是舞体发出的艺术行为,与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必然包含在舞体的生存环境之中。但是,并不是舞体生存的各种环境因素,都直接对舞蹈有影响、制约作用(第36页)。
    3 同上,第36页.
    1 宋建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14.
    2 资华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29-130.
    3 资华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15.
    4 同上,第37页.
    5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
    6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7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9.
    8 张立群.论新诗与政治文化[OL].诗生活网,张立群评论专栏.
    1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南师大出版社,2004:6.
    2 参考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7.
    3 [美]加尔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1 详见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3.
    2 李月军.近年来国内政治文化研究述评[OL].政治文化研究网.
    3 参考同上.
    4 同上.从政治文化角度去进行文艺方面的分析,在中国我们能找到两本较具代表性的书籍,其一,朱晓进等.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本书主要借鉴了孙正甲1992年的《政治文化——心态·观念·价值及其演进》等书中的观点;其二,孟繁华著《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参考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所).民主政治的文化思考——近年我国政治文化研究综述[OL].[2005-4-25].学说连线网.
    5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差异”问题详见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2.
    6 孟志宏、寿侠(西南师范大学).试析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及成因[OL].《开放时代》2003年网络版.《政治文化导论》、《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等书,以及佟德志、李月军等人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现状的专题论文中,对这个问题有着比较概括地分析。
    1 李月军.近年来国内政治文化研究述评[OL].政治文化研究网.
    2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
    3 同上,第40页.
    4 参考孟志宏,寿侠(西南师范大学).试析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及成因[OL].《开放时代》2003年网络版.
    5 李月军.近年来国内政治文化研究述评[OL].政治文化研究网,原引自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
    6 徐贲:什么是中国的“后新时期”和“后现代”——“现代性”在当今中国的政治文化意义[OL].2005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文集[M].
    1 王宗礼.谈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向[N].光明日报.2004-2-24.
    2 佚名.“新中国艺术史”六人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新中国艺术史》[OL].Tom网专稿.
    1 参考冯双白.开放时代的舞蹈多样化[OL].中央电视台网站,电视批判频道.
    2 指整体政治文化之中某一社会团体或政治机构带有的特殊政治态度。趋同性、差异性并存,主要区分政治 文化内部的主从关系与次序性。参见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27.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2002:30.
    1 胡锦涛.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OL].新浪网“中国文联作协全代会专题”.
    2 佚名.“新中国艺术史”六人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新中国艺术史》[OL].2003-6-2,来源:Tom专稿.
    3 余虹.革命.审美.解构[M/OL].绪论,文学视界网站.
    4 佚名.“新中国艺术史”六人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新中国艺术史》[OL].2003-6-2,来源:Tom专稿.
    1 杂志编辑.当代中国舞蹈的走向——88’羊城国际舞蹈节舞蹈家座谈纪要[J].舞蹈,1988(10):35.
    2 吴晓邦.舞蹈家的良知和责任心[J].舞蹈,1986(6):2.
    3 参考杨宜勇(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正进入加速转型期[OL].新华网,来源.半月谈.内部版.中国经济界人士认为,所谓“后改革开放时代”正在到来,政府干预减少,法制建设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1 在这里,“整合”可以理解为一种机制,相对于“分化”而言。
    2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5.
    3 同上.
    4 参考孙正甲.政治文化——心态·观念·价值及其演进[M].1992:49.政治文化学[M].2002:59.
    5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习时报(第288期)[OL],南方网理论频道.
    6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南师大出版社,2004:10.
    1 孙正甲.政治文化——心态·观念·价值及其演进[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60-61.
    2 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6.
    3 孙正甲.政治文化——心态·观念·价值及其演进[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60-61.
    4 孙正甲认为政治文化由本体结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衍生结构——政治道德,政治人格,政治本性,以及操作结构——政治文化的运营,政治文化社会化,政治文化载体等构成。
    5 参见李月军.近年来国内政治文化研究述评[OL].政治文化研究网.
    6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政治文化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但政治文化社会化并非政治社会化的全部,也不是政治社会化的唯一宗旨。”(参见《政治文化学》第163页)。不过,不少学者都认为,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文化受制于政治社会化而实现自身社会化。“政治文化可以促进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是政治社会化”(参见《政治文化学》第164页)。“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被政治学称之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参见“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学 习时报》第288期,南方网理论频道)”。
    1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4.
    2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2.
    3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3.
    4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OL].《学习时报》第288期,南方网理论频道。
    5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9.
    6 政治文化信息源指某个或某些意欲与另一个或另一些“政治文化人”分享自身所持有的政治文化,并力图给予对方以影响的“政治文化人”以及他们的传通意向。参见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2002:172.
    1 参见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50.
    1 详见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1.
    1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引言.
    1 参考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OL].选自《五四的思想世界》第15章,学林出版社,2003.转引自世纪中国网.
    2 马盛德.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5).
    1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1.
    2 参考高福进.“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6.
    3 从1927年8月到1937年7月这10年,文艺界,文化界习惯于把这个时期称为“三十年代”。
    4 参考孙正甲.政治文化——心态·观念·价值及其演进[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55-57;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45-47.
    5 孙正甲.政治文化——心态·观念·价值及其演进[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34.
    1 左莱,梁化群著.苏区“红色戏剧”史话[M].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42.
    1 1949年后的约二十年间,台湾国民党政府在文艺方面依然靠实行“民族舞蹈运动”等来贯彻以“反共抗俄”为主的文艺政策,意在与共产党争夺中华文化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1 参考吴晓邦.舞论集[G].更上一层楼——1982年5月在上海华东六省一市舞蹈会演大会上的讲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123.
    2 参见于平.舞晓邦的舞蹈艺术思想.中国舞蹈家协会.一代舞蹈大师——纪念吴晓邦文集[G].舞蹈杂志社出版,1999:226.
    3 吴晓邦.舞蹈分类学初议[J].舞蹈,1986(5):6.
    1 潘丽的论文《国民认同,政治认同与延安新秧歌运动》[J]应用文化人类学族群认同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延安新秧歌运动之所以能够广泛的开展甚至延续到解放初期是因为符合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对国民认同,政治认同的心理需求(参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9.
    3 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02.
    4 参考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88.
    1 梁伦,陈韫仪.从舞剧《宝塔与牌坊》研究吴晓邦同志的艺术观[J].舞蹈,1986(5):6.
    2 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55.
    1 吴晓邦.一个启蒙者的自白[J].舞蹈,1987(6):2.
    2 张萍.那一段往事要永远警醒——访戴爱莲先生[J].舞蹈.2005(9):4.
    3 戴爱莲口述,罗斌等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M].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3:133.
    1 吴晓邦主编.当代中国舞蹈[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结束语中(第445页叶宁语).
    2 刘青弋,刘春.战神的舞踏[M].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序言.
    3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165.原引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207—208.
    4 1952年《讲话》发表十周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继续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方向而奋斗——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
    5 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67.
    6 参考傅谨.“反思十七年”与中国戏剧的当代发展[OL].进行时——中国舞台艺术网,傅谨专栏.
    7 周扬.文学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舞蹈通讯[J].1956(10):20.
    8 参考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OL].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网站.
    1 邢浪平.略谈在舞蹈批评工作中的某些倾向.舞蹈通讯[J].1956年(10):18.
    2 程云.读“音乐舞蹈创作中的民族形式问题”.舞蹈通讯[J].1956(10):24.
    3 志修.“百花齐放”还是“移花接木”.舞蹈通讯[J].1956(10):26.
    4 叶宁.谈舞蹈评论的几个问题——在厦门舞蹈评论学习班上的讲话[J].舞蹈,1987(10):2.
    5 比如对“舞蹈只从形式或单纯情绪出发”、“舞蹈语言贫乏,混乱”、“传播得快,走样得也快”、“缺乏正确对待民间舞蹈的态度,如急功近利搞创作”、“轻视,排斥和粗暴地对待民族传统”、“把发展民间的动作扣上‘破坏民族风格’的罪名”、“将从生活动作发展而来的舞蹈看作‘自然主义’,‘现代派’,‘世界主义’.“《和平鸽》后不敢谈芭蕾的风气”、“全国的舞蹈团一个模子”、“中国古典舞训练中模仿芭蕾”,“百花齐放还是移花接木”,“硬性和政治结合”等现象,以及对“舞蹈批评工作中存在的主观主义,粗暴武断,肤浅教条”本身。参见舞蹈通讯[J].1956年第2,7期.第7期展开了对“双百方针”的学习,理解和研讨。
    6 志一.一点建议.舞蹈通讯[J].1956年(12):4.
    7 参考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274.
    8 戴爱莲.四年来舞蹈工作的状况和今后的任务[G].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筹委会.舞蹈学习资料.1954(1):3.
    1 参考于平.舒巧的舞剧观[J].舞蹈,1992(1):34.
    2 王乃功.回顾与启示[J].舞蹈,1998(6):18.
    3 详见沈蓓.确立主体性的选择[J].舞蹈,1988(8):22.
    4 详见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316.
    5 参考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3.
    6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8.
    7 资华筠主编.中国舞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29.
    8 参见舞蹈学习资料[G].1954(3):1(第6辑是苏联舞蹈艺术专辑).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田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
    2 董振亚.介绍“剥麻舞”[J].舞蹈通讯.1956(2):9.
    3 周扬.文学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J].舞蹈通讯.1956(10):20.
    4 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改名为舞研会;1960年7月,第三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改组为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2.
    2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2.
    3 资华筠主编.中国舞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09.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40年代末由苏联发起的以友谊,和平为主旨的大型国际性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参加者除中国及东欧各国派出正式代表团外,还有许多西方各国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参加。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举行以音乐,舞蹈为重点的国际性艺术比赛。评委大都由具有国际威望的艺术家担任(如:乌兰诺娃,戴爱莲等均担任过舞蹈评委)。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此项活动,自1949年以来,几乎每届均选出优秀节目,优秀选手参赛,每每夺魁。
    4 高树勋主编.中国文化法规·机构.(中国文化艺术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20.
    1 参考仲林.我的回顾[J].舞蹈,1984(5):24.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序言.
    3 李山.吴晓邦同志主持的天马舞蹈工作室即将成立.舞蹈通讯[J].1956(12):2.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
    2 同上,第40页.
    3 米荫锡.我们准各这样做.舞蹈通讯[J].1956(2):2.
    4 参考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60.
    5 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1.
    6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55.
    7 参考于平.舒巧的舞剧观[J].舞蹈,1992(1):34.
    1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2.
    2 同上,第12页.
    3 参考张鸿声.茅盾文学的乡土想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97.
    4 参考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42.
    5 佚名.“新中国艺术史”六人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新中国艺术史》[OL].2003-6-2,Tom网专稿.
    6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7 资华筠.繁荣中的忧思.引自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艺[G].(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7.
    8 承杰,耀先.向民间舞蹈学习的几点体会.舞蹈通讯[J].1956年(6):7.
    9 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02.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2 资华筠.繁荣中的忧思.引自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艺[G].(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仑奖获奖文集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7.
    3 佚名.“新中国艺术史”六人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新中国艺术史》[OL].2003-6-2,Tom网专稿.
    4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
    5 同上,第9页.
    6 同上,第12页.
    7 吕艺生.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蜕变——兼评“古典舞身韵”[J].舞蹈,1994(3):18.
    1 赵大鸣.谈舞剧艺术观[J].舞蹈,1988(11):4.
    2 吴晓邦.一个启蒙者的自白[J].舞蹈,1987(6):4.
    3 吴晓邦.学习·研究·创造[J].舞蹈,1990(3):9.
    4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389.
    5 刘青弋,刘春.战神的舞踏[M].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序言.
    6 参考叶宁.漫话古典舞[J].舞蹈,1986(4):3.
    7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72.
    1 参考王世琦.翱翔,向着民族芭蕾的理想圣境[J].舞蹈,1990(2):8.
    2 参考李承祥.走中国特色芭蕾舞的发展之路——中央芭蕾舞团40年回顾[J].舞蹈,2000(1):21.
    3 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35.
    4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471.
    5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2.
    6 同上,第16页.
    7 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89.
    1 参考中夙.“花鼓王”张毅[J].舞蹈,1987(12):40.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7.
    2 傅谨.“反思十七年”与中国戏剧的当代发展[OL].进行时——中国舞台艺术网,傅谨专栏.
    3 杨少莆.中国芭蕾十议[J].舞蹈,1999(3):4.
    4 白淑湘.幸福的接见[J].舞蹈,1994(1):2.
    5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引言.
    6 刘学军.政治文明的文化视角——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261.
    1 中国作家协会.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72.引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335.
    2 参考李月军.政治文化对“文革”的支撑与推延作用及其有限性[OL].政治文化网,转引自天水行政学院学报[J].2002(2).
    3 叶宁.谈舞蹈评论的几个问题——在厦门舞蹈评论学习班上的讲话[J].舞蹈,1987(10):2.
    4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7.
    5 佚名.周恩来关怀舞蹈学校[J].舞蹈,1980(2):4.
    1 吕艺生.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蜕变——兼评“古典舞身韵”[J].舞蹈,1994(3):18.
    2 王元麟.我的回顾.舞蹈论丛[J].1989(1):86.
    3 参考宋守勤.敬献,脱帽及其它[J].舞蹈,1980(1):44.
    4 “三化”即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三突出”即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中心人物,塑造“高,大,全”式的人物原则;“三结合”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四旧”,即“旧习惯,旧风俗,旧思想,旧文化”。
    5 1972年改名为中国舞剧团(曾一度名为工农兵芭蕾舞团)。
    1 参考傅谨.“样板戏现象”评议[OL].进行时——中国舞台艺术网,傅谨专栏.
    2 同上.
    3 同上.
    4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9.
    1 尔言.编导难,难以上“征途”[J].舞蹈,1980(1):15.
    2 尔言.编导难,难以上“征途”[J].舞蹈,1980(1):15.
    3 尔言.编导难,难以上“征途”[J].舞蹈,1980(1):15.
    4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
    1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166.引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208.
    2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0.
    3 参考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426.
    4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0.
    5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99.引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37.
    6 于平整理.贺敬之同志在“吴晓邦舞蹈学研究”讨论会上的讲话[J].舞蹈,1990(3):4.
    1 编辑.八十年代第一春[J].舞蹈,1980(1):2.
    2 黄健强.熟悉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舞蹈创作漫谈.舞蹈研究[J].1978(2):14.
    3 参考易泓.筚路蓝缕——中国文艺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3)[OL],文化发展网.
    1 周扬.文学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舞蹈通讯[J].1956(10):20.
    1 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G].中国作家协会.《邓小平论文学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3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1.
    4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358.
    5 编辑.当代中国舞蹈的走向——88’羊城国际舞蹈节舞蹈家座谈纪要[J].舞蹈,1988(10):35.
    6 参考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52-157.
    1 隆荫培.观念革新——成果丰硕[J].舞蹈,1987(3):6.
    2 赵大鸣.灵魂的曲线[J].舞蹈,1988(18):8.
    3 王镇.赤橙黄绿青蓝紫——全国舞蹈创作会议纪实[J].舞蹈,1986(1):5.
    4 参考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3,60.
    1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0.
    2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9(详见《邓小平论文学艺术》第34页).
    1 吴晓邦.研究会的闭幕致词[J].舞蹈,1986(2):9.
    2 吕艺生:从“一”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百花齐放琐谈[J].舞蹈,1985(4):7.
    3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114,115.
    4 同上。第155页.
    5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9(详见《邓小平论文学艺术》第34页).
    1 唐满城.在思潮面前有所思[J].舞蹈,1986(2):18.
    2 1982年6月在中宣部的会议上,有人曾“指责中央不该改掉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参见张光年.文坛回春纪事[M].海天出版社。1998:366,367,454.
    3 在1982年第一期《舞蹈》[J].上,刊登了几封关于“露·透·瘦”的几封来信,这是信中的话语。
    4 吴晓邦.舞蹈的功利性和审美意义[J].舞蹈,1985(1):24.
    5 参考于陂.“舞蹈观念更新”琐思[J].舞蹈,1986(5):8.
    6 唐满城.在思潮面前有所思[J].舞蹈,1986(2):16.
    7 胡尔言.小议“牙慧”——兼谈文风及论战原则[J].舞蹈,1986(4):14.唐满城.在思潮面前有所思[J].舞蹈,1986(1):16.
    1 吕艺生.不能丢了方向——也谈舞蹈“危机感”[J].舞蹈,1984(1):19.
    2 梁伦.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赴滇观摩学习的体会[J].舞蹈,1984(2):3.
    3 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35.
    1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358.
    2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256.
    1 晓肖.资料统计[J].舞蹈,1984(5):47.
    2 王同礼.中国舞协常务理事扩大会在北京召开[J].舞蹈,1984(5):14.
    3 吴晓邦.为努力攀登社会主义舞蹈艺术高峰而奋斗——在中国舞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舞蹈,1985(3):4.
    1 李葵南.仲林和仲林舞剧团[J].舞蹈,1987(5):13.
    2 傅兆先等.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剧史纲.舞蹈艺术[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30):203.
    3 陈铭琦.辉煌中的隐忧[J].舞蹈,2001(1):36.
    4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478.
    5 编辑.大会发言摘登[J].舞蹈,1985(3):13.
    6 胡霞斐.实验小队一年探索之我见[J].舞蹈,1986(3):16.
    1 仲林.一位评委的来信[J].舞蹈,1986(12):28.
    2 吕艺生.从“一”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百花齐放琐谈[J].舞蹈,1985(4):7.
    3 吴晓邦.为努力攀登社会主义舞蹈艺术高峰而奋斗——在中国舞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舞蹈,1985(3):4.
    4 同上,第4页.
    5 文慧,文光.关于舞蹈观念的二人谈[J].舞蹈,1986(8):26.
    6 一叶.吴晓邦同志谈目前歌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J].舞蹈,1985(2):22.
    7 华超.一份答卷[J].舞蹈,1988(11):20.
    8 方楚:舞坛时风与体制改革[J].舞蹈,1985(5):13.
    1 卢娟.构建产权制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再选择[OL].文化发展网.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认。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
    2 参考易泓.筚路蓝缕——中国文艺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OL],文化发展网.
    3 方楚:舞坛时风与体制改革[J].舞蹈,1985(5):13.
    4 蒋华轩.“思潮”栏前话“思潮”[J].舞蹈,1987(3):5.
    1 隋吉林.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的困惑[OL].文化发展网。
    2 参考仲林.一位评委的来信[J].舞蹈,1986(12):28.
    3 欧阳方楚.回顾之余的思考——比赛,评选有感[J].舞蹈,1980(6):42.
    4 编辑.献给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教育系——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舞蹈,1980(6):20.
    5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59.
    1 闽仁.舞画之合珠壁生辉——记赵士英,张丽联合艺术晚会[J].舞蹈,1987(2):20.
    2 编辑.当代中国舞蹈的走向——88’羊城国际舞蹈节舞蹈家座谈纪要[J].舞蹈,1988(10):35.
    3 李青人,陈梅.“窗口”下的思索[J].舞蹈,1988(9):9.
    4 彭松.从史学角度谈谈舞蹈现状[J].舞蹈,1985(4):17.
    1 杂志编辑.大会发言摘登[J].舞蹈,1985(3):13.
    2 参考资华筠主编.中国舞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29.
    3 彭清一.舞蹈艺术复兴和发展的新标志.舞蹈研究[J].1980(4):36.
    4 海海.舞蹈断想二题[J].舞蹈,1987(4):46.
    5 尔言.编导难,难以上“征途”[J].舞蹈,1980(1):15.
    6 胡霞斐.实验小队一年探索之我见[J].舞蹈,1986(3):16.
    7 参考王国华.有关舞蹈风格与流派的一些思考[J].舞蹈,1985(6):42.
    1 参考田静.陋习不除,害奠大焉——繁荣创作不可忽视的另一面[J].舞蹈,1986(7):19.
    2 本刊记者.知音一席谈[J].舞蹈,1982(1):24.
    3 赵大鸣.不是把关而是开闸——访蒋华轩谈歌舞团体制改革[J].舞蹈,1987(8):13.
    4 参考邢德辉.谈东方歌舞团艺术室[J].舞蹈,1989(4):26.
    5 参考涵逸.邢德辉印象[J].舞蹈,1990(2):46.
    6 黄素嘉.尊重艺术生产的规律[J].舞蹈,1984(4):35.
    7 戈兆鸿.莫伊塞耶夫民间舞蹈团的过去与现在[J].舞蹈,1984(4):39.
    8 田静.陋习不除,害莫大焉——繁荣创作不可忽视的另一面[J].舞蹈,1986(7):19.
    1 吴晓邦.我国的舞蹈事业又迈进了一大步[J].舞蹈研究,1980(4):1.
    2 一叶.吴晓邦同志谈目前歌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J].舞蹈,1985(2):22.
    3 梁伦.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J].舞蹈,1989(12):3.
    4 吕艺生.不能丢了方向——也谈舞蹈“危机感”[J].舞蹈,1984(1):19.
    5 一叶.吴晓邦同志谈目前歌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J].舞蹈,1985(2):22.
    6 吴晓邦.舞蹈家的良知和责任心[J].舞蹈,1986(6):2.
    7 周冰.“三月三”歌圩巡礼——广西壮族歌舞节观后感[J].舞蹈,1985(4):12.
    8 梁伦.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道路[J].舞蹈,1985(2):19.
    9 周冰.“三月三”歌圩巡礼——广西壮族歌舞节观后感[J].舞蹈,1985(4):12.
    10 张玉斗,吴方文:舞蹈艺术与时风——兼谈《舞坛时风与体制改革》一文的不同看法[J].舞蹈,1986(5):30.
    11 吕艺生.从“一”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百花齐放琐谈[J].舞蹈,1985(4):7.
    1 参考周冰.“三月三”歌圩巡礼——广西壮族歌舞节观后感[J].舞蹈,1985(4):12.
    2 吕艺生.不能丢了方向——也谈舞蹈“危机感”[J].舞蹈,1984(1):19.
    3 参考张苛.空前盛大的孔雀会——评述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的舞蹈作品[J].舞蹈,1980(6).4.陈冲.扭摆——特色[J].舞蹈,1980(6):8.
    4 参考郭明达.“迪斯科”能跳吗[J].舞蹈艺术,1984(3):159.
    5 参考张华摘编.文荟[J].舞蹈,1989(3):46.
    6 参考任方.对现代流行舞蹈的思考[J].舞蹈,1988(9):7.
    7 卷首语.危机下的机会[J].舞蹈,1988(12):2.
    8 吴晓邦.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J].舞蹈,1988(10):4.
    1 张优.“下马观花”记——上海民间舞蹈面面观[J].舞蹈,1989(6):39.
    2 卷首语.八月的霹雳[J].舞蹈,1988(8):3.
    3 赵大鸣.灵魂的曲线[J].舞蹈,1988(8):8.
    4 建国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性的舞蹈创作会议。
    5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9.
    6 同上,第106页.
    7 张华.文荟[J].舞蹈,1988(12):46.
    1 吴晓邦.再论舞蹈的“多样化”与“双百方针”[J].舞蹈,1985(5):17.
    2 唐满城.在思潮面前有所思[J].舞蹈,1986(2):16.
    3 同上.唐满城.再谈“舞蹈观念更新”与思潮[J].舞蹈,1986(8):11.
    4 唐满城.在思潮面前有所思[J].舞蹈,1986(2):16.
    5 廖志迈.舞蹈观念,在变革的漩涡中升腾[J].舞蹈,1986(6):18.
    6 施策.谈“越轨”[J].舞蹈,1988(8):24.
    7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89,128,133.
    8 赵国政.现代舞课的目击与驰想[J].舞蹈,1988(9):13.
    9 参考吴晓邦.编导法与创作法[J].舞蹈,1986(10):3.
    10 参考孙航民,顾自立.简论舞蹈的浪漫性[J].舞蹈,1984(2):38.
    11 唐满城.在思潮面前有所思[J].舞蹈,1986(2):16.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74.
    2 戈人.值得认真探讨的新课题——记一次现代舞座谈会[J].舞蹈,1980(4):55.
    3 参考杂志编辑.首都舞蹈工作者笔谈《奔月》[J].舞蹈,1980(2):11~19.谢明.评民族舞剧《奔月》的创新和探索[J].舞蹈,1980(1):5.
    4 应萼定.谈创新[J].舞蹈,1986(2):22.
    5 唐满城.再谈“舞蹈观念更新”与思潮[J].舞蹈,1986(8):11.
    6 吴晓邦.编导法与创作法[J].舞蹈,1986(10):3.
    1 吕艺生:从“一”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百花齐放琐谈[J].舞蹈,1985(4):7.
    2 阮少铭.在困境中崛起——浅谈中国现代舞[J].舞蹈,1986(11):17.
    3 彭松.舞蹈断想——在南京全国舞蹈创作会议上[J].舞蹈,1986(2):13.
    4 华超.我对现代舞的思考[J].舞蹈,1986(6):22.
    5 蒲以勉.从中国现代舞的发端谈起[J].舞蹈,1986(6):20.
    6 吴晓邦.中国现代舞蹈理论与实践[J].舞蹈,1987(4):2.
    7 赵国政.现代舞课的目击与驰想[J].舞蹈,1988(9):13.
    8 参考冯双白.苏醒的舞蹈文化意识[J].舞蹈,1986(12):5.
    9 殷亚昭.也谈“中国现代舞”[J].舞蹈,1989(10):10.
    10 王镇.赤橙黄绿青蓝紫——全国舞蹈创作会议纪实[J].舞蹈,1986(1):9.
    11 杨晓敏.现代舞的个性与评论[J].舞蹈,1988(12):18.
    1 赵履顺.中国现代舞的反思[J].舞蹈,1988(10):8.
    2 胡尔言.“研讨会”随记[J].舞蹈,1988(11):14.
    3 管继华等.中国舞蹈现状的弊端与建设[J].舞蹈,1989(7):5.
    4 于平.舞蹈语言与舞蹈创作[J].舞蹈,1989(8):14.
    5 赵履顺.中国现代舞的反思[J].舞蹈,1989(10):8.
    6 编辑.文荟[J].舞蹈,1989(9):38.(谢明.现代派舞蹈及其思维方式[J]).
    7 冯双白.关于现代舞的两点思考[J].舞蹈,1989(4):4.
    8 于平.舞蹈语言与舞蹈创作[J].舞蹈,1989(8):14.
    9 赵履顺.中国现代舞的反思[J].舞蹈,1989(10):8.
    10 梁伦.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J].舞蹈,1989(12):3.
    1 蓝凡.中国现代舞的现代困境[J].舞蹈,1988(12):14.
    2 冯双白.苏醒的舞蹈文化意识[J].舞蹈,1986(12):5.
    3 参考冯双白.关于现代舞的两点思考[J].舞蹈,1989(4):4.
    4 赵大鸣.谈舞剧艺术观[J].舞蹈,1988(11):4.
    5 参考赵大鸣.谈舞剧艺术观[J].舞蹈,1988(11):4.
    6 文慧,文光.关于舞蹈观念的二人谈[J].舞蹈,1986(8):26.
    1 唐满城.在思潮面前有所思[J].舞蹈,1986(2):16.
    2 胡尔言.小议“牙慧”——兼谈文风及论战原则[J].舞蹈,1986(4):14.
    3 房进激.艺术应该有个性[J].舞蹈,1984(1):13.
    4 参考郜大琨.从继承性与流动性谈古典舞的发展——与孙颗同志商榷[J].舞蹈,1986(8):14.
    5 洪霁.从戏曲与芭蕾的维谷中走出[J].舞蹈,1989(8):11.
    6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84.
    7 冯双白.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专辑之舞形与舞神——桃李杯赛断想[J].舞蹈,1988(10):7.
    1 王镇.赤橙黄绿青蓝紫——全国舞蹈创作会议纪实[J].舞蹈,1986(1):5.
    2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63.
    3 同上,第149页.
    4 同上,第159页.
    5 吴晓邦.谈中国民间舞蹈的古今异同[J].舞蹈,1987(9):26.
    1 孙景琛.民舞——辽阔的世界[J].舞蹈,1989(5):3.
    2 陈冲.民间舞蹈知多少[J].舞蹈,1989(6):9.
    3 孙景琛.民舞——辽阔的世界[J].舞蹈,1989(5):3.
    4 参考胡大德.舞苑新会情谊深——《全国部分省,市民间舞蹈座谈会》[J].舞蹈,1980(2):21,22.
    5 光东.试探“美”与“丑”.舞蹈研究[J].1980(3):6.
    6 参考葛树蓉.自信·困惑[J].舞蹈,1989(1):21.
    7 吴晓邦.奔走在解放区的土地上[J].舞蹈,1980(2):25.
    8 吴晓邦.谈中国民间舞蹈的古今异同[J].舞蹈,1987(9):26.
    9 李晓伟.从佤族“木鼓舞”看民间舞的发展[J].舞蹈,1987(6):11.
    1 静女.在舞蹈圈外看舞蹈[J].舞蹈,1986(12):29.
    2 参考张苛.空前盛大的孔雀会——评述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的舞蹈作品[J].舞蹈,1980(6).4.陈冲.扭摆——特色[J].舞蹈,1980(6):8.
    3 石冰.芭蕾的民族性与“民族化”——兼与王世琦同志商榷[J].舞蹈,1988(8):32.
    4 黄麒,高德永.民族历史的答案与民族性之本质[J].舞蹈,1988(9):4.
    5 杨少莆.风格,民族性与文化本源——也谈芭蕾学派[J].舞蹈,1988(12):26.
    1 秋枫.中国现代芭蕾的曙光——简评《觅光三部曲》[J].舞蹈,1985(5):37.
    2 参考冯双白.开放时代的舞蹈多样化[OL].中央电视台网站,电视批判频道。
    3 参考杜书瀛,钱竞主编 张婷婷.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4.
    4 许纪霖:启蒙的命运一二十年来的中国思想[OL]剑虹评论网许纪霖专栏.
    5 参考资华筠主编.中国舞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29页,
    6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7.
    7 同上,第93页.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1.
    2 同上,第141页.
    3 冯双白.苏醒的舞蹈文化意识[J].舞蹈,1986(12):5.
    4 参考蒋华轩.我的浅见[J].舞蹈.1980(3):4.
    5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7.
    1 吕艺生.“思潮”栏前话。思潮”[J].舞蹈,1987(3):4.
    2 凌耀忠.舞蹈复归本体的一次演习——第13届“上海之春”部分节目述评[J].舞蹈,1988(8):16.
    3 隆荫培.对舞蹈本体的思考[J].舞蹈,1988(10):29.
    4 王耕夫.舞蹈与社会生活系统[J].舞蹈,1989(8):4.
    5 张华.再寻不到本体的惶惑之后[J].舞蹈,1988(10):26.
    6 于平.舞剧的阐释与被阐释的舞剧——从舞剧《玉卿嫂》《黄土地》看舒巧,应萼定的舞剧理想[J].舞蹈.1988(11):8.
    7 参考谢明.舞剧的抽象化倾向——兼评《无字碑》[J].舞蹈,1990(5):378.
    1 张华.再寻不到本体的惶惑之后[J].舞蹈,1988(10):26.
    2 王群.舞蹈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J].舞蹈,1989(7):18.
    3 参考佚名.“新中国艺术史”六人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新中国艺术史》[OL].2003-6-2,Tom网稿.
    4 “传统舞蹈艺术创作”并非指“自古流传下来未经加工的,迄今尚在流传的舞蹈形态”,而是指建国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创作范式传统,包括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古典舞,民族舞剧创作,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等新中国舞台舞蹈创作。
    5 胡尔言.“研讨会”随记[J].舞蹈,1988(11):14.
    6 参考李群.我的舞剧观[J].舞蹈,1987(5):7.
    7 参考吴晓邦.积极的发展和繁荣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在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第一次年会上的讲话[J].舞蹈,1986(9):9.
    8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1 转引自唐满城.在思潮面前有所思[J].舞蹈,1986(2):18.
    2 参考李静波.金钱难买情意深[J].舞蹈,1986(2):26.王乃功.回顾与启示[J].舞蹈,1998(6):18.
    3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56.
    4 同上,155页.
    5 湘桂.面貌一新的“咪依鲁”[J].舞蹈,1989(1):10.
    6 王国华:我对中国舞剧现状及前景的看法——读舒巧,白水等同志文有感而发[J].舞蹈,1986(3):21.
    7 吴晓邦讲述,吴露生整理.关于舞蹈的断想[J].舞蹈,1986(3):19.
    8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58.
    9 同上,158页.
    10 同上,159页.
    11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40.
    1 陈徽.从遗产中走出来——藏族舞剧《智美更登》座谈发言纪要[J].舞蹈,1984(4):20.
    2 湘桂.面貌一新的“咪依鲁”[J].舞蹈,1989(1):10.
    3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47.
    4 同上,第107页.
    5 甘肃省歌舞团首演(后改为甘肃歌舞剧院,即今日之敦煌艺术剧院)。《丝路花雨》成功后带来的巨大的荣誉和压力,使从《丝路花雨》到该团《箜篌引》的出台,间隔了七八年的时间。
    6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6.
    7 参考张苛.漫谈人物[J].舞蹈,1980(4):5.
    8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38.
    9 参考张苛.漫谈人物[J].舞蹈,1980(4):5.
    10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7.
    11 同上.
    1 参考戴义德.失落发现沉沦——舞蹈意识的探寻[J].舞蹈,1988(8):4.
    2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3 参考王国华:我对中国舞剧现状及前景的看法—读舒巧,白水等同志文有感而发[J].舞蹈,1986(3):21.
    4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5 同上.
    6 同上.
    7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42.
    1 于平.在舞蹈文化的失范中重建[J].舞蹈,1989(11):37.
    2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41.
    3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4 于平.在舞蹈文化的失范中重建[J].舞蹈,1989(11):37.
    5 李晓筠.为古曲新释而舞蹈[J].舞蹈,1987(5):6.
    6 吕艺生.舞蹈教学的时代迁化[J].舞蹈,1989(8):10.
    7 仲林.我的回顾[J].舞蹈,1984(5):24.
    8 白水.点滴感受——舞剧创作散记[J].舞蹈研究,1980(1):55.
    9 参考于平.舒巧的舞剧观[J].舞蹈,1992(1):34.
    1 参考李群.我的舞剧观[J].舞蹈,1987(5):9.
    2 参考李群.探索与追求[J].舞蹈,1986(7):20.
    3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4 “中国古典舞历史遗存”指的就是五十年代延续下来的“以戏曲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舞再造体系。
    5 参考于平.舞蹈的反思[J].舞蹈,1986(3):24.
    6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20.
    7 舒巧,仲林等.探索——舞剧《奔月》创作体会谈[J].舞蹈,1980(1):8.
    8 舒巧.舞剧——回顾·展望[J].舞蹈艺术,1984(3):187.
    9 于平.舒巧的舞剧观[J].舞蹈,1992(1):34.
    10 参考于平.舞蹈的反思[J].舞蹈,1986(3):24.
    11 参考黄麒,高德永.民族历史的答案与民族性之本质[J].舞蹈,1988(9):4.
    12 白水.《鸣凤之死》应属民族舞剧范畴——兼谈我的舞剧观[J].舞蹈,1987(6):28.
    13 吴晓邦.谈谈新旧舞蹈[J].舞蹈,1987(5):28.
    14 参考蒲以勉.从中国现代舞的发端谈起[J].舞蹈,1986(6):20.罗永言.思索与议论[J].舞蹈,1987(4):20.
    1 于平.《情殇》:舞剧传统的当代转换[J].舞蹈,1999(1):10.
    2 于平.舞蹈的反思[J].舞蹈,1986(3):24.
    3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60,151,156.
    4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5 潘志涛,赵大鸣.“桃李杯”赛后谈[J].舞蹈.1985(6):14.
    1 戈兆鸿.莫伊塞耶夫民间舞蹈团的过去与现在[J].舞蹈,1984(4):39.
    2 参考秦安强.回归生活与地域性民间舞蹈的超越[J].舞蹈,1988(7):8.
    3 张艾.试探马远敏的创作观与主体意识[J].舞蹈,1988(8):20.
    4 参考周学群 崔洪斌.谈民间舞蹈的创新[J].舞蹈,1987(5):30.
    5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59.
    6 张朝兴.传统:形式[J].舞蹈,1987(2):18.
    7 吴晓邦.我国的舞蹈事业又迈进了一大步.舞蹈研究[J].1980(4):1.
    1 周巍峙.几点希望——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大会总结发言的第二部分[J].舞蹈,1980(6):8.
    2 吴晓邦.为努力攀登社会主义舞蹈艺术高峰而奋斗[J].舞蹈,1985(3):7.
    3 何永才.生活,情感,动作[J].舞蹈,1985(4):11.
    4 孙红木.专题讨论席外谈[J].舞蹈,1987(4):6.
    5 198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编导和表演大奖的作品《元宵夜》为了刻画人物,主要采用了山西民间舞“二人台”,“永济对秧歌”,“踢鼓子”这三种民间舞.就连立意并不新颖的朝鲜族三人舞《欢乐》的素材来源于农乐舞中的相帽舞,鼓舞,也在于它的博采众长,乌克兰舞蹈,艺术体操“彩条操”,杂技“钻圈”等。
    6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3.
    7 王举《黑土地》带上了他对北方的郑重思考和北方人深沉的情感。(王举.“黑土地”随想[J].舞蹈,1989(10):19.)
    8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6.
    1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6.
    2 苏华.舞蹈在黄河文化摇篮—被山西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一方土》诱动出的思考[J].舞蹈,1989(8):28.
    3 同上,第101页.
    4 孙龙奎.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J].舞蹈,1988(10):9.
    5 冯双白.关于现代舞的两点思考[J].舞蹈,1989(4):4.
    6 林路.困惑的生命在苦苦追寻——于晓雪访问记[J].舞蹈,1989(3):22.
    1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4.
    2 百成.“空白”中的亮丽——浅说芭蕾评论家杨少莆[J].舞蹈,1998(6):26.
    3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2.
    4 同上,第125页.
    5 高椿生.“舞蹈的文学性”是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J].舞蹈,1986(2):19.
    1 华超.我对现代舞的思考[J].舞蹈,1986(6):22.
    2 蒲以勉.舞蹈创作十年(1976~1986)[J].舞蹈,1986(8):3.
    3 阚峰.安泰,属于大地[J].舞蹈,1989(5):21.
    4 于平.舞剧的阐释与被阐释的舞剧——从舞剧《玉卿嫂》《黄土地》看舒巧,应萼定的舞剧理想[J].舞蹈,1988(11):8.
    5 马志广.震撼·思索——《黄土地》观后随笔[J].舞蹈,1988(11):11.
    6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9.
    1 参考舒巧.重提“可舞性”——再谈舞剧规律[J].舞蹈,1984(3):6.
    2 王慧增.编舞断想——舞剧《曹禺作品印象》创作札记[J].舞蹈,1988(11):17.
    3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5.
    4 陈湘.芭蕾民族化执著的追求者——记芭蕾编导蒋祖慧[J].舞蹈,1986(6):33.
    5 陈湘.芭蕾民族化执著的追求者——记芭蕾编导蒋祖慧[J].舞蹈,1986(6):33.
    6 欧建平.纽约的“红舞鞋”与“芭蕾爆竹”[J].舞蹈,1986(5):39.
    7 王世琦.翱翔,向着民族芭蕾的理想圣境[J].舞蹈,1990(2):8.
    8 芸德.民族舞剧与舞剧的民族化[J].舞蹈,1986(5):27.
    9 余扬.飞翔的梦——上海芭蕾舞团十年印象[J].舞蹈,1987(6):34.
    10 李承祥.中央芭蕾舞团三十年回顾[J].舞蹈,1990(2):5.
    1 廖炜忠.舞林拾零.舞蹈研究[J].1980(2):65.
    2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1.
    3 周巍峙.几点希望——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大会总结发言的第二部分[J].舞蹈,1980(6):5.
    4 吴晓邦:再论舞蹈的“多样化”与“双百”方针,1985(5):17.
    5 吴晓邦.观舞杂谈[J].舞蹈,1985(3):26.
    6 吴晓邦.生活·学习·创作[J].舞蹈,1984(3):10.
    7 于平.现实主义:中国舞蹈思想的时代走向[J].舞蹈论丛.1988(4):44.
    8 编辑.大会发言摘登[J].1985(3):13.
    9 蒋华轩.我的浅见[J].舞蹈,1980(3):4.
    10 于平.舞蹈与现代中国[J].舞蹈,1985(6):34.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73.
    2 冯双白.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专辑之舞形与舞神——桃李杯赛断想[J].舞蹈,1988(10):7.
    3 剑谷.未完成的事业——记复旦大学舞蹈团[J].舞蹈,1987(5):21.
    4 参考陈微.吴晓邦舞蹈艺术思想研究会侧记[J].舞蹈,1986(2):6.彭松.舞蹈断想——在南京全国舞蹈创作会议上[J].舞蹈,1986(2):13.
    5 赵景参.从表现人物内心出发到中国现代派舞蹈的复兴[J].舞蹈,1980(5):26.
    6 蒋华轩:我所走的路[J].舞蹈,1984(5):19.
    1 赵宛华.追求与探索[J].舞蹈,1984(6):43.
    2 王国华.舞蹈,正处在转折点——对本届“上海之春”舞蹈节目的反馈[J].舞蹈,1986(8):21.
    1 刘青弋,刘春.战神的舞踏[M].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2000:4.
    2 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55.
    3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93.
    4 华超.我对现代舞的思考[J].舞蹈,1986(6):22.
    5 王国华:我对中国舞剧现状及前景的看法——读舒巧,白水等同志文有感而发[J].舞蹈,1986(3):21.
    6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76.
    7 参见英国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等.现代主义的名称和性质[M].现代主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8 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6.
    9 吴晓邦.个性·逻辑·格调——献给中国现代舞家们[J].舞蹈,1988(12):4.
    1 李建萍.在差异中把握现代舞的建构[J].舞蹈,1989(4):7.
    2 华超.我对现代舞的思考[J].舞蹈,1986(6):22.
    3 胡霞斐.实验小队一年探索之我见[J].舞蹈,1986(3):16.
    4 同上,第16页.
    5 华超.我对现代舞的思考[J].舞蹈,1986(6):22.
    6 吴晓邦.为努力攀登社会主义舞蹈艺术高峰而奋斗[J].舞蹈,1985(3):7.
    7 吴晓邦:舞蹈家的良知和责任心[J].舞蹈,1986(6):2.
    8 吴晓邦.个性·逻辑·格调——献给中国现代舞家们[J].舞蹈,1988(12):4.
    1 刘青弋主编.中外舞蹈名作赏析——中外现代舞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24.
    2 蒋华轩.我所走的路[J].舞蹈,1984(5):20.
    3 赵国政.艺林探道贵在险,无人迹处有奇葩——评双人舞蹈《再见吧,妈妈》[J].舞蹈,1980(5):12.
    1 参考于增湘.《八圣女》的创作在追寻着什么[J].舞蹈,1986(12):26.
    2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3.
    3 蒋华轩.我的浅见[J].舞蹈,1980(3):4,7.
    4 参考汪曙云.进一步开掘舞蹈创作的题材[J].舞蹈,1980(3):9.
    5 参考叶林.谈《中国革命之歌》的史与诗,虚与实[J].舞蹈,1984(5):4.
    1 参考唐满城.巨大的优势,辉煌的战果——向解放军代表队学习[J].舞蹈,1980(6):14.
    2 华超.我对现代舞的思考[J].舞蹈,1986(6):22.
    3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78.
    4 赵宛华.追求与探索[J].舞蹈,1984(6):43.
    5 王国华.有关舞蹈风格与流派的一些思考[J].舞蹈,1985(6):42.
    1 吴晓邦.观舞杂谈[J].舞蹈,1985(3):26.
    2 吴晓邦.开中国舞蹈学科研究先河——在编导学会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J].舞蹈,1987(10):4.
    3 李群.我的舞剧观[J].舞蹈,1987(5):7.
    4 吴晓邦.观舞杂谈[J].舞蹈,1985(3):26.
    5 梁伦.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道路[J].舞蹈,1983(2):19.
    6 蒲以勉.“坏”孩子王玫[J].舞蹈,1988(10):15.
    7 赵国政.胆识胆量胆略——杨美琦掠影[J].舞蹈,1993(5):15.
    1 蒲以勉.舞蹈创作十年(1976~1986)[J].舞蹈,1986(8):3.
    2 张华.文荟[J].舞蹈,1988(12):46.
    3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151.原引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212—213.
    4 沈蓓.确立主体性的选择[J].舞蹈,1988(8):22.
    5 张华.重新寻找舞蹈的独立价值[J].舞蹈,1986(11):7.
    6 参考于陂.“舞蹈观念更新”琐思[J].舞蹈,1986(5):8.
    7 吴露生.对探索作品的保护[J].舞蹈,1989(7):11.
    8 吴晓邦:舞蹈家的良知和责任心[J].舞蹈。1986(6):2.
    1 参考茅惠编.新中国舞蹈事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201.
    2 吴晓邦.舞蹈分类学初议[J].舞蹈,1986(5):2.
    3 有公民(citizen)身份,并不等于具有公民素质,即公民性(citizenship)。“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人,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公民’,即一个具有爱国,忠诚及服从国家的品质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对国家评头论足,有能力并愿意参与其改进的人。”参考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OL].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网站。
    4 胡霞斐.实验小队一年探索之我见[J].舞蹈,1986(3);16.
    5 文慧,文光.关于舞蹈观念的二人谈[J].舞蹈,1986(8):26.
    6 吕艺生:从“一”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百花齐放琐谈[J].舞蹈,1985(4):7.
    1 张玉斗,吴芳文.浅谈当前舞蹈创作的某些倾向[J].舞蹈,1984(5):30.
    2 吕艺生:从“一”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百花齐放琐谈[J].舞蹈,1985(4):7.
    3 舒巧.世界在哪里[OL].[1999-8-15],解放日报,网络版.
    4 潘丽.一点建议[J].舞蹈,1988(11):48.
    5 苏祖谦.交响曲中的不和谐音程——访总政歌舞团舞蹈创作群体[J].舞蹈,1987(8):7.
    6 王镇.赤橙黄绿青蓝紫——全国舞蹈创作会议纪实[J].舞蹈,1986(1):7.
    7 于平.对民族根性的深层思考——小议独舞《播下希望》[J].舞蹈,1987(3):17.
    8 赵大鸣.必要的思考[J].舞蹈,1986(11):11.
    1 赵大鸣.必要的思考[J].舞蹈,1986(11):11.
    2 赵大鸣,胡尔言.“思潮”栏前话“思潮”[J].舞蹈,1987(3):5.
    3 李青人,陈梅.“窗口”下的思索[J].舞蹈,1988(9):9.
    4 赵景参.从表现人物内心出发到中国现代派舞蹈的复兴[J].舞蹈,1980(5):26.
    5 苏祖谦.交响曲中的不和谐音程——访总政歌舞团舞蹈创作群体[J].舞蹈,1987(8):7.
    1 彭松.舞蹈断想——在南京全国舞蹈创作会议上[J].舞蹈,1986(2):13.
    2 默军.自称幸运儿的人——华超[J].舞蹈,1988(11):21.
    3 蒋华轩.我所走的路[J].舞蹈,1984(5):20.
    4 王国华.有关舞蹈风格与流派的一些思考[J].舞蹈,1985(6):42.
    5 苏祖谦.交响曲中的不和谐音程——访总政歌舞团舞蹈创作群体[J].舞蹈,1987(8):7.
    6 吾也.舒巧谈华超[J].舞蹈,1993(4):33.
    7 王曼力.她也是女强人——同舒巧一席谈[J].舞蹈,1986(8):34.
    1 舒张.黑土地上的生命律动——大庆市舞蹈团创作观感录[J].舞蹈,1989(4):6.张华.王举的意象世界[J].舞蹈,1989(4):9.
    2 丁欧.痛苦的思考[J].舞蹈,1989(5).
    3 高椿生,田静.巨大的收获 光明的前景——全军舞蹈比赛巡礼[J].舞蹈,1986(10):7.
    4 参考于平.舞蹈语言与舞蹈创作[J].舞蹈,1989(8):14.
    5 蒲以勉.“坏”孩子王玫[J].舞蹈,1988(10):15.
    6 参考于平.舞蹈语言与舞蹈创作[J].舞蹈,1989(8):14.
    7 于平.在舞蹈文化的失范中重建[J].舞蹈,1989(11):37.
    1 王克芬.云岗石窟与《云岗曲》[J].舞蹈,1985(4):63.
    2 余虹.革命.审美.解构[M/OL].绪论,文学视界网站.
    3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
    1 参考梁伦.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J].舞蹈,1989(12):3.
    2 参考梁伦.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J].舞蹈,1989(12):3.
    3 王国华.舞蹈,正处在转折点——对本届“上海之春”舞蹈节目的反馈[J].舞蹈,1986(8):19.
    4 彭松.染丝说[J].舞蹈,1987(6):25.
    5 海海.不容忽视的环节[J].舞蹈,1989(10):45.
    6 王国华.舞蹈,正处在转折点——对本届“上海之春”舞蹈节目的反馈[J].舞蹈,1986(8):19.
    1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1.
    2 李月军.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分析[OL].政治学研究网.
    3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
    1 参考佚名.三代领导人关于文艺创作讲话摘录(N).厦门日报.2002-5-24.
    2 邱明正,蒯大申.邓小平文艺思想论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65页,转引自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1996-12-17.
    3 参考王同礼.灿烂的“燧石”——纪念《讲话》四十八周年座谈会侧记[J].舞蹈,1990(4):18.
    4 陆静.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的前进[J].舞蹈,1992(4):9.
    5 引之.回顾反思 团结奋进——“舞蹈创作座谈会”综述[J].舞蹈,1990(5):3.
    6 同上.
    7 同上.
    1 卷首语.90年代第一个春天[J].舞蹈,1990(1):1.
    2 同上.
    3 王同礼.灿烂的“燧石”——纪念《讲话》四十八周年座谈会侧记[J].舞蹈,1990(4):18.
    4 卷首语.90年代第一个春天[J].舞蹈,1990(1):1.
    5 大德 吕峰.延安——革命城的新秧歌盛会[J].舞蹈,1992(4):5.
    6 贾作光.弘扬社会主义秧歌文化[J].舞蹈,1992(3):4.
    7 吴晓邦.为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而奋斗——中国舞蹈界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会务工作报告[J].舞蹈,1992(2):4.
    1 邱明正,蒯大申.邓小平文艺思想论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61—62页,转引自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论党的建设[M].136.
    2 茅惠编.新中国舞蹈事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380.
    3 吴晓邦.为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而奋斗——中国舞蹈界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会务工作报告[J].舞蹈,1992(2):4.
    4 同上.
    1 唐如.中国舞协全国协会工作会议在京举行[J].舞蹈,2001(1):8.
    2 参考吴边.增团结 促繁荣 迎接舞蹈新世纪——中国舞协举行六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双十佳”优秀会员表彰会同时召开[J].舞蹈,1998(4):21.
    1 欧建平.中国舞蹈走向市场经济的重点开发对象[J].舞蹈,1996(1):14.
    2 栾世孝.民族的艺术民族的精神[J].舞蹈,1992(2):16.
    3 肖丽.《仿唐乐舞》演出逾三千场[J].舞蹈,1996(1):61.
    4 丁伟.如果……[J].舞蹈,1999(2):23.
    5 邢志汶.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辩证关系[J].舞蹈,1995(4):23.
    6 易冰.“上帝”的困惑[J].舞蹈,1992(5):33.
    7 高占祥.秧歌史上的壮举[J].舞蹈,1992(1):4.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60.
    2 金明.温故而知新——经典评展获奖有感[J].舞蹈,1995(2):42.
    1 张春满.非专业创作现象论[J].舞蹈,1993(5):53.
    2 参考尔言.编导难,难以上“征途”[J].舞蹈,1980(1):15.
    3 曹诚渊.舞蹈——痛苦的选择[J].舞蹈,1993(5):13.
    1 傅才武.论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实现途径—兼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OL].嘉兴市图书馆网站。
    2 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62.
    3 张朝霞.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工作坊制—关于切实推进中国舞蹈产业化进程的思考[OL].中国舞蹈网。
    1 张丹丹.从区域文化建设看广芭之路[J].舞蹈,2001(1):28.
    2 卢娟.构建产权制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再选择[OL].文化发展网.
    3 李承祥.中芭在改革的探索中前进[J].舞蹈,2002(10):14.
    4 马夫.骆驼坦步,终筑辉煌—与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对话[J].舞蹈,2001(1):23.
    1 李承祥.舞剧《深圳故事》的现代创意[J].舞蹈,1999(1):6.
    2 吕艺生.九十年代:舞蹈本体意识的认同—第四届全国舞蹈(独双三)比赛观后[J].舞蹈.1999(1):7.
    3 吴晓邦.谈谈新旧舞蹈[J].舞蹈,1987(5):28.
    1 楚辛.参与广泛 新作纷呈——首届《荷花奖》评选扎实有序推进[J].舞蹈,1998(2):3.
    2 张毅.“新舞蹈”的启示[J].舞蹈,1998(3):4.
    3 郑慧慧.继承:保存,发展—关于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分类之我见[J].舞蹈,1998(5):5.
    4 姚芳.捕鱼之筌——由“新舞蹈”现象所引发的对舞蹈语汇的思考[J].舞蹈,2001(2):9.
    5 房进激.舞蹈分类及其创作的思考——和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J].舞蹈,1998(6):11.
    6 王同札.落英缤纷鹏城花——记深圳首届舞蹈大赛[J].舞蹈,1999(6):26.
    7 王同礼.落英缤纷鹏城花——记深圳首届舞蹈大赛[J].舞蹈,1999(6):26.
    1 李瑛.祝贺与希望[J].舞蹈,1990(3):6.
    2 于平整理.贺敬之同志在“吴晓邦舞蹈学研究”讨论会上的讲话[J].舞蹈,1990(3):4.
    3 同上.
    4 李月军.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分析[OL].政治学研究网.原引自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5).
    5 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对“生活政治”和“解放政治”作了区分,按照安东尼·吉登斯的说法,解放政治是“一种力图将个体和群体从对其生活机遇有不良影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种观点。解放政治包含了两个主要的因素,一个是力图打破过去的枷锁,因而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改造态度, 另一个是力图克服某些个人或群体支配另一些个人或群体的非合法性统治。”(247-248)如果说“解放政治是一种生活机遇的政治,而生活政治便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生活政治关涉的是来自于后传统背景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在那里全球化的影响深深地侵入到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反过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会影响到全球化的策略。”(251-252)吉登斯在对比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之间的具体差异时,尤其指出“解放政治:服从于由正义,平等与参与的伦理所具有的独断”,而“生活政治:在一种后传统秩序中提出有关”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伦理,并抗拒存在性问题的背景。”(25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
    1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473.
    2 房进激.舞蹈分类及其创作的思考——和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J].舞蹈,1998(6):11.
    3 杨少莆.中国芭蕾十议[J].舞蹈,1999(3):4.
    4 胡尔言.《长城》一个新的高度[J].舞蹈,1990(3):27.
    5 谢克林.乡舞荟萃珍珠城[J].舞蹈,1990(4):5.
    1 胡克.越扭越红火——评’91首届沈阳秧歌节[J].舞蹈,1992(1):8.
    2 斯琴塔日哈.我的两点不成熟的想法[J].舞蹈,1998(1):20.
    3 王克芬.扎根传统 奇花争艳——记第七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J].舞蹈,1998(2):5.
    4 李炽强.舞蹈审美多为拓展中的思考——观摩《荷花奖》参赛作品随笔[J].舞蹈,1998(6):14.
    5 于平.舞蹈的本体与舞蹈的形态分析[J].舞蹈,1994(4):22.
    6 文竹.“舞”的思维,“动”的逻辑——读万素的民间舞作品[J].舞蹈,1995(4):17.
    7 同上.
    8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94.
    1 聂乾先.路在自己脚下——评傣族舞剧《泼水节》[J].舞蹈,1996(3):14.
    2 于平.舞蹈的本体与舞蹈的形态分析[J].舞蹈,1994(4):22.
    3 吕艺生.九十年代:舞蹈本体意识的认同——第四届全国舞蹈(独双三)比赛观后[J].舞蹈,1999(1):7.
    4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63.
    5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160.
    6 赵大鸣.中国舞之创新与“现代意识”的困惑[J].舞蹈,1990(5):6.
    7 同上.
    1 若松美黄.中国舞蹈的实力[J].舞蹈,1998(4):14.
    2 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从首届《荷花奖》总决赛谈起[J].舞蹈,1998(4):23.
    3 同上.
    4 曹诚渊.“荷花奖”观感[J].舞蹈,1998(4):18.
    5 房进激.舞蹈分类及其创作的思考——和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J].舞蹈,1998(6):11.
    6 赵大鸣.中国舞之创新与“现代意识”的困惑[J].舞蹈,1990(5):6.
    7 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从首届《荷花奖》总决赛谈起[J].舞蹈,1998(4):23.
    8 房进激.舞蹈分类及其创作的思考——和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J].舞蹈,1998(6):11.
    1 蒋齐.“荷花奖”观感[J].舞蹈,1998(4):17.
    2 顾小英.“荷花奖”展示军旅舞蹈蹈新成就[J].舞蹈,1998(6):16.
    3 郑慧慧.继承:保存,发展—关于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分类之我见[J].舞蹈,1998(5):5.
    4 房进激.舞蹈分类及其创作的思考——和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J].舞蹈,1998(6):11.
    5 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从首届《荷花奖》总决赛谈起[J].舞蹈,1998(4):23.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
    9 同上.
    1 赵国政.现代舞的中国情结[J].舞蹈,1995(1):16.
    2 方益波.大舞何去——从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看中国舞蹈事业发展[J].舞蹈,1999(1):6.
    3 张守和.关于现代舞在当代中国发展及其走向的几点认识[J].舞蹈,1995(1):24.
    4 张小兵.现代舞的“中国语言”意义[J].舞蹈,1996(5):41.
    5 贾作光.中国现代舞的昨天·今天·明天[J].舞蹈,1995(1):13.
    6 同上.
    7 高椿生.金星的“投石问路”——从金星“现代舞作品晚会”说开去[J].舞蹈,1994(1):10.
    8 曹诚渊.两岸三地的现代舞发展——回应李建平君[J].舞蹈,1998(6):22.
    9 参考刘青弋.面对指过来的手无畏地跳踏——论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存在与中国现代舞的发展[J].舞蹈,2002(6):18.
    10 曹诚渊.两点危机——现代舞大奏有感[J].舞蹈,1995(2):24.
    11 赵国政.现代舞的中国情结[J].舞蹈,1995(1):16.
    1 舞雁整理.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演出座谈会纪要[J].舞蹈,1993(5):19.
    2 吴晓邦.学习·研究·创造[J].舞蹈,1990(3):9.
    3 江东.用肢体来搅拌——话说黎海宁和她的《九歌》并及现代舞[J].舞蹈,1994(4):28.
    4 李承祥.创意——现代舞的灵魂[J].舞蹈,1995(1):22.
    5 杨美琦.回顾与思考[J].舞蹈,1993(5):11.
    6 田静.学习吴晓邦迎接新世纪——记第二届吴晓邦舞蹈艺术思想研讨会[J].舞蹈,1999(1):13.
    7 李建平.从三个舞团的成长看两岸三地现代舞的发展特征[J].舞蹈,1998(6):30.
    8 赵国政.现代舞的中国情结[J].舞蹈,1995(1):16.
    9 贾作光.中国现代舞的昨天·今天·明天[J].舞蹈,1995(1):13.
    1 吴晓邦.学习·研究.创造[J].舞蹈,1990(3):9.
    2 江东.成长中的收获——对现代舞新人及新作的新评[J].舞蹈,1996(5):55.
    3 江东.用肢体来搅拌——话说黎海宁和她的《九歌》并及现代舞[J].舞蹈,1994(4):28.
    4 李承样.创意——现代舞的灵魂[J].舞蹈,1995(1):22.
    5 王同礼.世纪末的舞蹈盛会——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在杭州举行[J].舞蹈,1999(1):3.
    6 张守和.关于现代舞在当代中国发展及其走向的几点认识[J].舞蹈,1995(1):24.
    7 于平.《心泉》从“现代派”到“现代性”[J].舞蹈,1999(5):21.
    8 应萼定.来自境外者的话[J].舞蹈,1995(2):26.
    9 曹诚渊.两点危机——现代舞大赛有感[J].舞蹈,1995(2):24.
    10 曹诚渊.两岸三地的现代舞发展——回应李建平君[J].舞蹈,1998(6):22.
    1 曹诚渊.两点危机——现代舞大赛有感[J].舞蹈,1995(2):24.
    2 于平.《心泉》从“现代派”到“现代性”[J].舞蹈,1999(5):21.
    3 李祝岗 邓林.个体生存感受的变异与存在——王玫与张继刚作品比较[J].舞蹈,1995(1):46.
    4 小风 李福.交流,激励与展望——八名青年舞蹈家与会侧记[J].舞蹈,1999(4):28.
    1 参考李月军.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分析[OL].政治学研究网.
    2 徐贲.什么是中国的“后新时期”和“后现代”——“现代性”在当今中国的政治文化意义[OL].(2005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文集[M].
    3 李炽强.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关于当今舞蹈审美创造现象的理论辨析[J].舞蹈,1999(5):9.
    4 张德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OL].中田政治学网。
    5 于平.《踏歌》:从古代民俗到当代“古典”[J].舞蹈,1999(4):36.
    1 李祝岗 邓林.个体生存感受的变异与存在——王玫与张继刚作品比较[J].舞蹈,1995(1):46.
    2 吕艺生.卓玛的审美定位[J].舞蹈,1994(1):4.
    3 李祝岗 邓林.个体生存感受的变异与存在——王玫与张继刚作品比较[J].舞蹈,1995(1):46.
    4 陈晓霞.著名青年舞蹈编导张继剐说:“米搬上舞台后应是酒”[J].舞蹈,1995(3):22.
    5 同上.
    6 冯双白.人生滋味——张继刚的舞蹈世界[J].舞蹈,1995(6):20.
    7 李祝岗 邓林.个体生存感受的变异与存在——王玫与张继刚作品比较[J].舞蹈,1995(1):46.
    8 冯双自.大河涛头话神奇——十年来舞蹈艺术创作巡礼[OL].中央电视台网站。
    9 佟理.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J].舞蹈,1996(3):3.
    10 青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无锡市歌舞团《江南好》晚会观后[J].舞蹈,1993(2):37.
    1 冯双白.风情歌舞的审美走向——从北海市歌舞团谈起[J].舞蹈,1992(6):38.
    2 冯双白.风情歌舞的审美走向——从北海市歌舞团谈起[J].舞蹈,1992(6):38.
    3 沈敏华.孕育精品的摇篮——记’95全国舞蹈编导研修班[J].舞蹈,1996(1):25.
    4 舒巧.看《土里巴人》随笔[J].舞蹈,1995(1):38.
    5 秦安强.舞蹈艺术的哲理品格——就王秀芳舞蹈作品引谈[J].舞蹈,1998(2):44.
    6 吴露生.地域舞蹈文化的当代对应——兼评浙江专业舞蹈新作[J].舞蹈,1995(3):48.
    7 佟理.乡俗·民俗·关东回旋曲——《月牙五更》自京召开座谈会[J].舞蹈,1992(3):30.
    1 王敏之.山水树美情韵更美——《漓江情韵》观后[J].舞蹈,1995(1):33.
    2 佟理.乡俗·民俗·关东回旋曲——《月牙五更》自京召开座谈会[J].舞蹈,1992(3):30.
    3 林克欢.乡土情·民间舞·风俗剧——沈阳歌舞团《月牙五更》观后[J].舞蹈,1992(2).
    4 张平.似曾相识——有感于第七届少数民族舞蹈比赛[J].舞蹈,1998(2):10.
    5 张平.心中的月亮一观丁伟新作《小河淌水》[J].舞蹈,1998(2):49.
    6 丁伟.心灵的体验——从《牧歌》到《小河淌水》[J].舞蹈,1998(2):51.
    7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428.
    1 罗斌.寰宇浸漫巫风——周冰与《八卦舞谱》[J].舞蹈,1998(1):43.
    2 旦正加.献给党的宗教政策的一首赞歌[J].舞蹈,1992(6):18.(舞蹈《复苏之歌》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佛是四肢残缺不全的佛。回来后,佛恢复了原貌,残缺的四肢复原了。)
    3 余大喜.东渡追傩——访日见闻[J].舞蹈,1996(2):11.
    4 周大明.与神同在[J].舞蹈,1993(2):49.
    5 周大明.与神同在[J].舞蹈,1993(2):49.
    6 叶进.朴实的乡土艺术——《跳云南》晋京演出座谈会纪要[J].舞蹈,1992(4):14.
    7 李炽强.审美观念变革与审美价值判断——关于舞蹈批评之后现象的思考[J].舞蹈,1994(1):18.
    8 聂乾先.丰收的’94云南舞蹈[J].舞蹈,1995(1):5.
    1 朱影.艰难的挣扎[J].舞蹈,1990(5):12.
    2 关昕.觅满洲舞魂——《乌达亢》创编随感[J].舞蹈,1996(3):52.
    3 莫德格玛.蒙古舞与蒙古寺庙“查玛”[J].舞蹈,1996(1):53.
    4 沈漓涓,回保坤.奇葩异采耀沈城——1997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座谈会综述[J].舞蹈.1998(1):3.
    5 王少义.舞剧,盛会在北国[J].舞蹈,1993(1):3.
    1 崔梦花.军营舞蹈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J].舞蹈,1999(4):46.
    2 宋永佳.要想有地位 先要有作为[J].舞蹈,1998(5):20.
    3 王乃功.关于舞蹈作品时代感的思索[J].舞蹈,1999(3):24.
    4 同上.
    5 参考刘骋.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J].2006(5):66.
    6 宗术.广州歌舞团创演舞剧《星海·黄河》[J].舞蹈,1998(2):20.
    7 参考李月军.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分析[OL].政治学研究网.
    8 于平.舞蹈2000年迎接21世纪的风姿流韵[N].文艺报.2001-1-11.
    1 刘青弋.军魂·舞魂·寻找合点——苏时进,张继刚军事舞蹈创作平行比较[J].舞蹈,1999(5):14.
    2 刘青弋.局限与特长——风格与超越[J].舞蹈,1992(6):28.
    3 参考孙加保.努力开创军队舞蹈的新局面[J].舞蹈,1992(5):7.
    4 王同礼.祖国不会忘记——看二炮文工团大型音乐舞蹈晚会[J].舞蹈,1996(6):28.
    5 佟理.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J].舞蹈,1996(3):3.
    6 佟理.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J].舞蹈,1996(3):3.
    1 于平.舞蹈2000年迎接21世纪的风姿流韵[N].文艺报.2001-1-11.
    2 方恩勖.写在舞剧《闪闪的红星》上演之后[J].舞蹈,1999(6):21.
    3 顾小英.“荷花奖”展示军旅舞蹈蹈新成就[J].舞蹈,1998(6):16.
    4 王同礼,刘福平.“战友”这片绿色的沃土[J].舞蹈,1998(4):33.
    5 李炽强.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关于当今舞蹈审美创造现象的理论辨析[J].舞蹈,1999(5):9.
    6 胡克.喜看九十年代新人新舞——《荷花奖》部分舞蹈新作一瞥[J].舞蹈,1998(4):10.
    7 黄素嘉.不同的女性美[J].舞蹈,1999(1):12.
    8 黄素嘉.不同的女性美[J].舞蹈,1999(1):12.
    1 马夫.情系芭蕾——近访冯英[J].舞蹈,2000(3):31.
    2 吴晓邦.当代中国舞蹈的主流[J].舞蹈,1994(3):3.
    3 王同礼.舞剧《深圳故事》的审美寻踪[J].舞蹈,1999(2):4.
    4 王同礼.舞剧《深圳故事》的审美寻踪[J].舞蹈,1999(2):4.
    5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76.
    6 吴晓邦.当代中国舞蹈的主流[J].舞蹈,1994(3):3.
    7 李承祥.高奏时代强音 展示民族风情[J].舞蹈,1998(1):2.
    8 鲁洪.中国舞剧的新篇章[J].舞蹈,1992(5):22.
    1 赵国政.喜看《大荒的太阳》[J].舞蹈,1996(6):31.
    2 中树.四幕舞剧《大漠女儿》晋京演出[J].舞蹈,1998(2):33.
    3 张毅.塑造当代农村新女性[J].舞蹈,1993(3):3.
    4 同上.
    5 孙叶莉.谈现代舞剧《厚土》的创作实践[J].舞蹈,1999(1):9.
    6 同上.
    7 佟理.舞剧《厚土》:小岗精神赞[J].舞蹈,1999(1):8.
    8 秦安强.舞蹈艺术的哲理品格——就王秀芳舞蹈作品引谈[J].舞蹈,1998(2):44.
    9 王乃功.一枝红杏出墙来——交响舞剧《极地回声》观后絮语[J].舞蹈,1993(1):7.
    1 王同礼.舞剧《深圳故事》的审美寻踪[J].舞蹈,1999(2):4.
    2 张华.深圳人的舞剧[J].舞蹈,1993(5):23.
    3 李承祥.高奏时代强音 展示民族风情[J].舞蹈,1998(1):2.
    4 王同礼.九十年代:舞剧艺术的嬗变与进化——观’92全国舞剧观摩演出[J].舞蹈,1993(1):15.
    5 于平.舞台剧题材选择掇思[N].文艺报.2004-3-6(4)
    1 参考李毓珊.《阿诗玛》拓开了民族舞剧的新路[J].舞蹈,1992(3):9.
    2 谢晓泳,王小元等.舞诗弄情——漫谈编导舞剧《边城》[J].舞蹈,1996(4):22.
    3 肖苏华 何群.悲悯如歌——观《阿炳》[J].舞蹈,1999(6):4.
    4 于平 孙龙奎.雪,为什么是红的——舞剧《红雪》.的人性剖析与人格建构[J].舞蹈,1992(3):11.
    5 于平.舞台剧题材选择掇思[N].文艺报.2004-3-6(4)
    6 苏丽萍.《澳门新娘》——雅俗共赏的成功之作[OL].中国舞蹈网。
    1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8.
    2 沈敏华.孕育精品的摇篮——记’95全国舞蹈编导研修班[J].舞蹈,1996(1):25.
    3 吕艺生.九十年代:舞蹈本体意识的认同——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观后[J].舞蹈,1999(1):7.
    4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41.
    5 房进激.舞蹈分类及其创作的思考——和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J].舞蹈,1998(6):11.
    6 佟理.深圳,华人华裔舞蹈周[J].舞蹈,1992(5):13.
    7 舒巧华超.让“编舞法”洒脱些[J].舞蹈,1992(5):32.
    8 于平 孙龙奎.雪,为什么是红的——舞剧《红雪》的人性剖析与人格建构[J].舞蹈,1992(3):11.
    1 王乃功.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从突破模式谈舞蹈创新[J].舞蹈,1999(2):21.
    2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83.
    3 丁伟.如果……[J].舞蹈,1999(2):23.
    4 曹诚渊.两点危机——现代舞大赛有感[J].舞蹈,1995(2):24.
    5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35.
    6 赵惠和.探索民族舞剧的创新之路——舞剧《阿诗玛》创作谈[J].舞蹈,1993(2):14.李毓珊.《阿诗玛》 拓开了民族舞剧的新路[J].舞蹈,1992(3):9.
    1 李爱顺.小析《长白瀑布》[J].舞蹈,1995(6):38.
    2 佟理.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J].舞蹈,1996(3):3.
    3 于平.“儿女情”的放逐与“女儿河”的漂流[J].舞蹈,1990(3):29.
    4 佟理.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J].舞蹈,1996(3):3.
    5 张建民.想方设法编中国双人舞——双人舞编导技巧初探[J].舞蹈,1996(1):37.
    6 殷亚昭.审美感知中的舞蹈形象——舞蹈《那一片芦苇》赏析[J].舞蹈,1998(2):53.
    7 舒巧 华超.让“编舞法”洒脱些[J].舞蹈,1992(5):32.
    8 蓝凡.《胭脂扣》的舞剧审美意义[J].舞蹈,1994(4):5.
    1 隆荫培.关于舞剧,舞蹈诗的两则思考——选自作者《新时期中国舞剧创作历史走向的思考》一文[J].舞蹈,1999(5):7.
    2 赵惠和.探索民族舞剧的创新之路——舞剧《阿诗玛》创作谈[J].舞蹈,1993(2):14.李毓珊.《阿诗玛》拓开了民族舞剧的新路[J].舞蹈,1992(3):9.
    3 谢晓泳,王小元等.舞诗弄情——漫谈编导舞剧《边城》[J].舞蹈,1996(4):22.
    4 参考王同礼.九十年代:舞剧艺术的嬗变与进化——观’92全国舞剧观摩演出[J].舞蹈,1993(1):15.
    5 王同礼.九十年代:舞剧艺术的嬗变与进化——观’.92全国舞剧观摩演出[J].舞蹈,1993(1):15.
    6 王乃功.一枝红杏出墙来——.交响舞剧《极地回声》观后絮语[J].舞蹈.1993(1):7.
    7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93.
    1 胡尔言.《长城》一个新的高度[J].舞蹈,1990(3):27.
    2 蓝凡.舞剧《苏武》的诗意[J].舞蹈,1998(3):32.
    3 江东.吾藉红楼诠吾意——关于舞剧《红楼畅想曲》的一些文字[J].舞蹈,1994(2):51.
    4 方家俊.大手笔 小精妙——上海艺术界专家学者谈舞剧《胭脂扣》[J].舞蹈,1994(4):9.
    5 于平.台北—撒哈拉—六号车站——舞剧《三毛》与舒巧的人生“情结”[J].舞蹈,1996(2):22.
    6 于平.论舞蹈叙事的线性结构方式[J].舞蹈,1995(5):45.
    7 于平.《情殇》:舞剧传统的当代转换[J].舞蹈,1999(2):10.
    8 于平.台北—撒哈拉—六号车站——舞剧《三毛》与舒巧的人生“情结”[J].舞蹈,1996(2):22.
    1 于平.《情殇》:舞剧传统的当代转换[J].舞蹈,1999(2):10.
    2 同上.
    3 冯双白.关于舞蹈诗创作中结构问题的思考—从大型舞蹈诗《咕哩美》谈起[J].舞蹈,1999(6):6.
    4 于平.“演艺性”民间舞创作的造“意”方式——从孙龙奎的舞蹈创作谈起[J].舞蹈,1992(4):20.
    5 同上.
    6 本刊记者.北京市第四届舞蹈创作比赛专稿——新年第一枝[J].舞蹈,1993(2):27.
    7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53.
    1 刘颍.观众谈学院派[J].舞蹈,1993(1):59.
    2 王同礼.幸逢盛世 大兴舞蹈——全国舞蹈创作座谈会在古城襄樊举行[J].舞蹈,1992(5):11.
    3 蔡征.思考·联想·探求——振兴青海民族民间舞蹈之我见[J].舞蹈,1992(6):14.
    4 斯琴塔日哈.我的两点不成熟的想法[J].舞蹈,1998(1):20.
    5 于平.92全国“民舞”比赛拾粹[J].舞蹈,1993(1):36.
    6 文竹.“舞”的思维,“动”的逻辑——读万素的民间舞作品[J].舞蹈,1995(4):17.
    7 丁伟.如果……[J].舞蹈,1999(2):23.
    1 张平.心中的月亮——观丁伟新作《小河淌水》[J].舞蹈,1998(2):49.
    2 丁伟.如果……[J].舞蹈,1999(2):23.
    3 李杰明.从自省到开放——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96届教育专业(本科)班毕业活动有感[J].舞蹈,1996(4):43.
    4 高度.当代民间舞教育批判[J].舞蹈,1996(4):45.
    5 王晓蓝.《我们一同走过》——期待多年的突破[J].舞蹈,1996(5):8.
    6 佟理.民间舞创作的思考——由北京舞院民间舞系毕业晚会引发[J].舞蹈,1996(5):3.
    7 江东.臆语《走过》——观舞院民间舞系’96毕业晚会[J].舞蹈,1996(5):7.
    8 王同礼.民间舞断想:在现代框架中重构传统——-观北京舞院《泱泱大歌》感发[J].舞蹈,1998(6):30.
    1 明文军.“学院派民间舞”的学术与社会价值[J].舞蹈,1999(6):38.
    2 同上.
    3 参考于平.中国古典舞的体认与超越——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感思[J].舞蹈,1999(1):11.
    4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45.
    5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6 于平.《踏歌》:从古代民俗到当代“古典”[J].舞蹈,1999(4):36.
    7 同上.
    8 吕艺生.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蜕变——兼评“古典舞身韵”[J].舞蹈,1994(3):18.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45.
    2 王同礼.舞蹈盛会在羊城——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J].舞蹈,1995(3):5.
    3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42.
    4 唐满城.从古典舞比赛的结果谈起——兼论第三届全国舞蹈比赛的“运作”[J].舞蹈,1995(4):12.
    5 于平.中国古典舞的体认与超越——第四届全田舞蹈比赛感思[J].舞蹈,1999(1):11.
    6 唐满城.“散点”漫侃[J].舞蹈,1999(1):9.
    7 小风 李福.交流,激励与展望——八名青年舞蹈家与会侧记[J].舞蹈,1999(4):28.
    8 于平.中国古典舞的体认与超越——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感思[J].舞蹈,1999(1):11.
    9 殷亚昭.生命的不朽与闪光——大型舞剧《干将与莫邪》述评[J].舞蹈,1998(1):12.
    1 易冰.“上帝”的困惑[J].舞蹈,1992(5):33.
    2 参见英国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等.现代主义的名称和性质[M].现代主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 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16.
    4 殷亚昭.舞蹈发展规律刍议[J].舞蹈,1994(4):20.
    5 舞雁整理.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演出座谈会纪要[J].舞蹈,1993(5):19.
    6 丁欧.“现代中国舞”创作意识的扩张与延伸——评舞剧《乌纱魂》[J].舞蹈,1992(5):26.
    7 同上.
    8 同上.
    9 张守和.关于现代舞在当代中国发展及其走向的几点认识[J].舞蹈,1995(1):24.
    1 参考张守和.关于现代舞在当代中国发展及其走向的几点认识[J].舞蹈,1995(1):24.
    2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80.
    3 同上,第183页.
    4 同上,第186页.
    5 参考戴睿.不谢的永恒——审《秋水伊人》之美[J].舞蹈,1995(1):7.
    1 程为光.女权主义——《三寸金莲》中萌芽状态的后现代意识[J].舞蹈,1995(1):9.
    2 曹诚渊.狂歌当哭——现代舞剧《九歌》[J].舞蹈,1994(3):33.
    3 江东.用肢体来搅拌——话说黎海宁和她的《九歌》并及现代舞[J].舞蹈,1994(4):28.
    4 杨美琦.回顾与思考[J].舞蹈,1993(5):11.
    5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81.
    6 刘春.无语的回归——关于高艳津子的《想要说的话》[J].舞蹈,1995(1):10.
    1 柳宁.走出《角落》看“角落”——观“中国首届现代艺术小剧场展演”之舞蹈《角落》想开去[J].舞蹈,1996(2):25.
    2 同上,第192页.
    3 于平.《心泉》从“现代派”到“现代性”[J].舞蹈,1999(5):21.
    4 吕艺生.现代舞的特征是没有特征[J].舞蹈,1995(1):19.
    5 曹诚渊.观现代舞“新纪元(系列一)”后感——北京现代舞团新作展演[J].舞蹈,2000(1):44.
    1 杨少莆.中国芭蕾十议[J].舞蹈,1999(3):4.
    2 洗源.“荷花奖”观感[J].舞蹈,1998(4);19.
    3 沈敏华.对发展高雅艺术的思考[J].舞蹈,1994(1):20.
    4 王少义.舞剧,盛会在北国[J].舞蹈,1993(1):3.
    5 欧建平.中国舞蹈走向市场经济的重点开发对象[J].舞蹈,1996(1):14.
    6 吕艺生.艺术与旅游碰撞的火花——有感于广州“世界大观”《战王与女神》[J].舞蹈,1996(4):54.
    7 同上.
    1 流水.“鱼”亦恋人乎——中国民族舞剧批评杂谈[J].舞蹈,1995(2):22.
    2 有关“严肃艺术走向市场是否合理”的道德争论最终使《鱼美人》的拍卖寿终正寝。据当事人了解,《鱼美人》“拍卖事宜”是在即将签约的头一天被文化部叫停的。《鱼美人》虽然是“拍”而没“卖”,但却取得了极为可观的社会效益。观众的踊跃程度超乎主办者想象。
    3 参考吴祖强.古雪夫和舞剧《鱼美人》音乐[J].舞蹈,1995(4):18.
    4 肖丽.“《鱼美人》误区”的摘要[J].舞蹈.1995(4):61.
    5 参考朱立人.重振俄罗斯芭蕾雄风——陪同古典芭蕾剧巡演散记[J].舞蹈,1996(1):31.
    1 刘建.以神的名义起舞——出访印度的启示[J].舞蹈,2003(5):20.
    2 赵国政,吕艺生.晚会要少而精[J].舞蹈,1998(2):34.
    1 李开方.民间舞蹈走向市场的断想[J].舞蹈,1994(3):50.
    2 于平.《踏歌》:从古代民俗到当代“古典”[J].舞蹈,1999(4):36.
    3 殷亚昭.舞蹈发展规律刍议[J].舞蹈,1994(4):20.
    4 引之.大话西游,放松来玩一回[J].舞蹈,1993(3):31.
    5 小江.舞在深圳民俗村——大型民族歌舞《中国风韵》观后[J].舞蹈,1993(5):27.
    1 于海燕.深圳:“世界之窗”与旅游舞蹈[J].舞蹈,1995(3):46.
    2 高度.当代民间舞教育批判[J].舞蹈,1996(4):45.
    3 刘迭亮.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足迹和走向[J].舞蹈,2000(1):11.
    4 吕艺生.艺术与旅游碰撞的火花——有感于广州“世界大观”《战王与女神》[J].舞蹈,1996(4):54.
    5 参考慕羽.中国舞蹈编导类群划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4):84.
    6 参考刘青弋.在困难的克服重攀登艺术高峰——当代舞剧创作[N].舞蹈信息.2004-4-1(2).
    7 刘春.出卖与献祭——当前中国的舞蹈编导类群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6年(4):51.
    1 赵大鸣.“学院派”与张继刚[J].舞蹈,1992(3):26.赵大鸣.所谓“学院派”[J].舞蹈,1992(4):24.
    2 李祝岗.无可奈何花落去——舞剧艺术“兴”与“衰”的隐忧[J].舞蹈,2000(3):6.
    3 同上.
    4 参考胡尔言.眺望奇峰的“小豹”——陈维亚[J].舞蹈,1992(5):14.
    1 阿斯.“窗”前“明”月光[J].舞蹈,1999(2):20.
    2 同上.
    3 楚辛.创新——舞蹈的责任[J].舞蹈,1999(6):2.
    4 赵国政.生命因舞蹈而灿烂——写在门文元从舞50年之际[J].舞蹈,2001(3):9.
    5 于平.舞剧《阿炳》:门文元与他的“人文关怀”[J].舞蹈,2000(1):27.
    6 王同礼.舞剧《深圳故事》的审美寻踪[J].舞蹈,1999(2):4.
    7 冯双白.荔乡多果实[J].舞蹈,1993(5):25.
    1 杨少莆.中国芭蕾十议[J].舞蹈,1999(3):4.
    2 燕立.东西南北[J].舞蹈,1998(4):60.
    3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88.
    1 周凡夫.现代舞腾飞千年古城——在北京看《创世纪》[J].舞蹈,1999(1):29.
    2 高椿生.金星的“投石问路”——从金星“现代舞作品晚会”说开去[J].舞蹈,1994(1):10.
    3 欧建平.金星圆梦——解读《贵妃醉“久”》[J].舞蹈,1998(4):45.
    4 1989年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央提出“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的方针。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
    5 参考王乐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OL].政治文化频道,51论文网.原引自唐灿.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3:4—33.
    1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408.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0.
    3 刘青弋.军魂·舞魂·寻找合点——苏时进,张继刚军事舞蹈创作平行比较[J].舞蹈,1999(5):14.
    4 秦安强.舞蹈艺术的哲理品格——就王秀芳舞蹈作品引谈[J].舞蹈,1998(2):44.
    5 丁伟.如果……[J].舞蹈,1999(2):23.
    6 邢志汶.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辩证关系[J].舞蹈.1995(4):23.
    1 吴晓邦.为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而奋斗——中国舞蹈界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会务工作报告[J].舞蹈,1992(2):4.
    2 易冰.“上帝”的困惑[J].舞蹈,1992(5):33.
    3 邢志汶.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辩证关系[J].舞蹈,1995(4):23.
    4 参考楚辛.创新——舞蹈的责任[J].舞蹈,1999(6):2.
    5 王少义.舞剧,盛会在北国[J].舞蹈,1993(1):3.
    6 股亚昭.魂断江南绿水波——舞剧《五姑娘》创作和悲剧意识[J].舞蹈,1993(1):17.
    7 参考蓝凡.《胭脂扣》的舞剧审美意义[J].舞蹈,1994(4):5.
    8 肖苏华.舞蹈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舞蹈,1995(4):10.
    1 参考黄力之.审美价值的重建与现代性资本逻辑的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9.
    2 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还提及了“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行业协会功能,“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这是新的特点。
    3 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8.
    4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62.
    5 高树勋主编.中国文化法规·机构[M].(中国文化艺术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48.
    1 于平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记录[R].
    2 吕艺生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记录[R].
    3 楚辛.作品的多型性与标准的一致性——关于第二届“荷花奖”的议论[J].舞蹈,2000(3):3.
    4 参考于平.舞台表演艺术的产业运作与市场培育[N].中国文化报.2003-10-25.
    1 唐如.舞剧是可以经营好的——从《霸王别姬)看“舞蹈业”初露端倪[J].舞蹈,2004(6):18.
    2 胡珍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3 刘晓真.“舞”,“剧”的融合尚需时日[J].舞蹈,2004(2):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编,冯远主编.2002~200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述[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3.
    5 游惠海.舞蹈的繁荣依靠党的培育[J].舞蹈,2001(4):4.
    6 史大里.“民族,社稷,以舞见兴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舞蹈,2001(4):2.
    1 资华筠.繁荣中的忧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艺[G].(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7.
    2 吴边.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即将举行[J].舞蹈,2004(1):4.
    3 吴晓邦.中国现代舞蹈理论与实践[J].舞蹈,1987(4):2.
    4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Economic committee of United Nations)认为,产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工业化的扩展, 它主要包括三性和三化。三性即连续性(continuity),组织性(organization)和研发性(research & development):三化即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整合化(integration)和机械化(mechanization)。
    1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3.转引自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M].死火重温[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肖苏华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1 王国华.抖掉灰尘 直逼本质——记应萼定主持的全国编导培训班[J].舞蹈,1998(3):22.
    2 唐如.舞剧是可以经营好的——从《霸王别姬》看“舞蹈业”初露端倪[J].舞蹈,2004(6):18.
    3 同上.
    1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这也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法。
    1 于平.深化艺术院团改革,加快演艺文化发展[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06-4-8.
    2 《纽约时报》2006年2月2日罕见地刊登长文。以“艺高人胆大,中国天鹅海外蓄势待发”为题,专门报道此事[OL]。
    3 参考胡月明.演出营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410.
    4 刘春.五月的舞蹈风景与联想[J].舞蹈,2006(7):24.
    1 刘春.五月的舞蹈风景与联想[J].舞蹈,2006(7):24.
    2 其他还有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北京城市当代舞团等.
    3 于平.深化艺术院团改革,加快演艺文化发展[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06-4-8.
    4 我国《新公司法》(2006)中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七条等涉及到了“分取红利”或“利润分配方案”。营利性作为现代公司的基本性质,区别于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法人,以行政管理为目的的国家机关以及非商业性公司。对于非营利公益法人,我国《公司法》无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解释各异。
    1 马扬.歌舞团闯市场有三宝[J].半月谈.2004(20).
    1 鹤舞九天.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内涵与外延的回归[OL].文化发展网。
    2 体制以产权为主题,以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院团的利益格局问题。好的体制,确保好的战略决策。机制以经营为主题,以激励(约束)机制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院团的动力和活力问题。好的机制,确保好的战略执行。制度以管理为主题,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院团的能力和效力问题。好的制度,确保战略执行到位。三者有机互动,促进院团良性经营,持续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院团在这三方面不仅面面俱到,而且和谐一致(参考.佐佑顾问.制度-机制-体制 换个角度看企业三制[OL].新浪财金管理频道)。
    3 参考余秋雨.即将到来的文化生态变革[OL].中国文化与投资市场网.
    4 周向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91.
    1 菁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促进文艺健康发展[J].舞蹈,2004(1):6.
    2 参考吕艺生2005年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3 吕艺生.舞蹈审美民主化的忖度[J].舞蹈,2005(3):6.
    4 刘青弋.浴火重生 倾情作舞[J].舞蹈,2000(4):49.
    5 吕艺生.中国舞蹈:步履维艰的复兴[N].人民日报,2006-3-16.
    6 罗斌.瞻前顾后 左思右想——回瞻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J].舞蹈,2002(12):16.
    7 菁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促进文艺健康发展[J].舞蹈,2004(1):6.
    8 参考潘志涛,赵大鸣.“桃李杯”赛后谈[J].舞蹈,1985(6):14.
    1 参考于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艺生存(N/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05-12-30.
    2 参考王一川.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以文学艺术为范例[J].社会科学.2003(1).
    3 参考于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艺生存(N/OL).光明网一光明日报,2005-12-30.
    4 参考王振峰.地平线上的沉思者——评《硬作狂欢》(M/OL).光明日报网站,博览群书栏目。(《硬作狂欢[M].郝建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5 仲呈祥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6 参考王振峰.地平线上的沉思者——评《硬作狂欢》(M/OL).光明日报网站,博览群书栏目.参考李春华.浅论对大众文化的管理(OL).文化发展网站.
    1 参考王一川.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以文学艺术为范例[J].社会科学.2003(1).
    2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6.
    3 吕艺生.舞蹈审美民主化的忖度[J].舞蹈,2005(3):6.
    4 刘春.叛逆之后的娱乐——论60年代出生的舞蹈创作群体[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
    1 欧建平.胡嘉禄与《霸王·别姬》[J].舞蹈,2005(7):22.
    2 参考曹诚渊.2002年现代舞展演观后[J].舞蹈,2002(8):22.
    1 马家钦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2 戴锦华.隐形书写[M].江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
    3 舒巧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4 记者.纵议“霸王”出新,评点“映象”创意—专家学者座谈《霸王别姬》,《云南映象》[J].舞蹈,2004(8):4.
    1 严昭柱.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意识形态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5.
    2 闻雪.舞跃长河红似火 世纪之旅尽婆娑——中国歌舞团建团50周年[J].舞蹈,2003(1):4.
    3 吴边.看生灵在高天上飘逝——专家座谈舞剧《藏羚羊》[J].舞蹈,2003(2):13.
    4 丁伟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5 许薇.何谓豪华——围绕舞蹈大制作进行的访谈和思索[J].舞蹈,2002(4):4.
    6 刘晓真.“舞”,“剧”的融合尚需时日[J].舞蹈,2004(2):14.
    7 许薇.何谓豪华——围绕舞蹈大制作进行的访谈和思索[J].舞蹈,2002(4):4.
    8 刘晓真.“舞”,“剧”的融合尚需时日[J].舞蹈,2004(2):14.
    1 吕艺生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2 参考徐芳.舞剧:市场和艺术的双重困惑”[OL]。中国舞蹈网.
    3 孙明章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4 记者.纵议“霸王”出新,评点“映象”创意——专家学者座谈《霸王别姬》,《云南映象》[J].舞蹈,2004(8):4.
    5 舒巧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1 记者.纵议“霸王”出新,评点“映象”创意——专家学者座谈《霸王别姬》,《云南映象》[J].舞蹈,2004(8):4.
    2 舒巧.一个不容忽略的改变[J].舞蹈,2002(1):5.
    3 同上.
    4 赵青.不得不说[J].舞蹈,2002(1):6.
    5 闻雪.云蒸湖水碧 风吟舞凌空——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在无锡举行[J].舞蹈,2001(6):9.
    6 于平.现代舞,当代舞及其他[J].舞蹈,2002(12):10.
    1 刘建.灰色理论的价值[J].舞蹈,2002(12):19.
    2 冯双白.关于舞蹈分类问题的几点思考[J].舞蹈,2001(4):17.
    3 刘斌.走向有序的无序[J].舞蹈,2002(1):7.
    4 许锐.不可调和的对决[J].舞蹈,2002(1):7.
    5 赵国政.她“生命的形式”是这样的——访广东亚视演艺学院副院长“广现”创始人杨美琦[J].舞蹈,2002(6):14.
    6 2002年“中国北京现代舞展演·青年舞展”把焦点转向了大学生的现代舞普及和创作。曹诚渊带领着北京现代舞团奔赴了北京的八所高校,进行“现代舞之旅”。
    1 刘青弋.浴火重生 倾情作舞[J].舞蹈,2000(4):49.
    2 刘春.中国现代舞反思——-现代舞舞者五人谈[J].舞蹈,2002(11):20.(参阅陈铭琦.与现代舞者对话——兼评《中国现代舞反思》[J].舞蹈,2003(1):20.)
    3 曹诚渊.回应第三只眼——如何看待现代舞[J].舞蹈,2000(3):44.
    4 参考曹诚渊.2002年现代舞展演观后[J].舞蹈,2002(8):22.
    5 罗斌.“中间地带”的自觉——.现代舞《野性的呼唤》臆语[J].舞蹈,2000(2):49.
    6 吕艺生.为舞编新生代鼓与呼[J].舞蹈,2000(6):6.
    7 西方“现代舞”的概念中包含着其时下的“当代舞”。美国和欧洲的称谓上还有一些区别。
    8 曹诚渊.舞蹈类别和评审标准[J].舞蹈,2002(12):12.
    9 房进激.“当代舞”与“现代舞”之我见[J].舞蹈,2003(2):20.
    10 于平.现代舞,当代舞及其他[J].舞蹈,2002(12):10.
    1 无形 雷娟.关于央视舞蹈大赛的对话——制片人.专家,观众访谈[J].舞蹈.2005(8):6.
    2 刘青弋.中国当代舞蹈类型学思考—兼论“当代舞”,与“现代舞”[J].舞蹈,2003(1):18.
    3 资华筠.浅谈舞蹈分类概念及对实践中“困惑”的思考[J].舞蹈,2006(5):12.
    4 同上.
    1 刘春.中国现代舞反思——现代舞舞者五人谈[J].舞蹈,2002(11):20.
    2 参考江靖弋.继承与创新—北京舞院“新一代”中国舞编导动作技法分析(D).北京舞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 同上,第19页.
    1 罗斌.思维的动作——兼说“舞蹈的形象性”[J].舞蹈,2005(7):11.
    2 刘晓真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3 陶景社.叙说舞蹈[J].舞蹈,2005(2):24.
    4 舒巧.一个不容忽略的改变[J].舞蹈,2002(1):5.
    5 参考江靖弋.继承与创新—北京舞院“新一代”中国舞编导动作技法分析(D).北京舞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 刘春.叛逆之后的娱乐——论60年代出生的舞蹈创作群体[M].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
    2 这里“民间”的含义相当于“非官方”和“非政府”。
    3 吕艺生.舞蹈审美民主化的忖度[J].舞蹈,2005(3):6.
    4 吕艺生.历史结点上的中国舞蹈——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观后[J].舞蹈,2004(7):4.
    1 刘建.舞蹈的终极追求[J].舞蹈,2004(4):17.
    2 余大喜.文化视野中的舞剧审美——评大型情景舞剧《瓷魂》[J].舞蹈,2003(5):7.
    3 刘青弋.浴火重生 倾情作舞[J].舞蹈,2000(4):49.
    4 王乐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OL].政治文化频道,51论文网.
    5 吕艺生.历史结点上的中国舞蹈——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观后[J].舞蹈,2004(7):4.
    1 记者.纵议“霸王”出新,评点“映象”创意——专家学者座谈《霸王别姬》,《云南映象》[J].舞蹈,2004(8):4.
    2 刘晓真.舞赛漫话[J].舞蹈,2002(2):14.
    3 刘青弋.“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舞蹈,2000(2):44.
    4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76.
    5 于平.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创作态势分析[J].舞蹈,2000(5):17.
    6 田玉斌.绚丽的歌舞奇葩——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J].舞蹈,2004(12):6.
    1 于平.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创作态势分析[J].舞蹈,2000(5):17.
    2 柳雅青.谈舞蹈风格化语言的运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感言[J].舞蹈,2004(8):16.
    3 赵铁春,王昕.第七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比赛述评[J].舞蹈,2003年第12期,第26.
    4 罗辛.对民间舞发展道路的思考——莫伊谢耶夫给我们的启示[J].舞蹈,2004(1):19.
    5 益虫.中国舞编创进行时(续二)[J].舞蹈,2003(11):4.
    1 参考资华筠.繁荣中的忧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艺[G].(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7.
    2 袁禾.中国剧场民间舞的“非民间”文化属性[J].舞蹈,2004(11):10.
    3 赵铁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J].舞蹈,2002(4):29.
    4 赵景参.新的起步——记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讨论会[J].舞蹈,1980(6):2.
    5 于平.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创作态势分析[J].舞蹈,2000(5):17.
    1 参考于平.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创作态势分析[J].舞蹈,2000(5):17.
    2 参考许锐.宏大主题的升华与接近生活的乐趣[J].舞蹈.2006(3):61.
    1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63.
    2 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32.
    3 迪之.向优美的新疆民族歌舞虚心学习.舞蹈通讯[J].1956(2):11.
    4 于平.“原生态”价值取向与民间舞“善本再造”——第五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感思[J].舞蹈,2005(12):4.
    1 参考潘丽.试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功利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50.陈冲.民间舞蹈知多少[J].舞蹈,1989(6):9.
    2 张种丽.民间舞原生态与现代语境的整合及回归[J].舞蹈,2002(12):30.
    3 刘建.舞蹈的终极追求[J].舞蹈,2004(4):17.
    4 记者.纵议“霸王”出新,评点“映象”创意——专家学者座谈《霸王别姬》,《云南映象》[J].舞蹈,2004(8):4.
    1 冯双白.早春莺燕舞 沪江新“荷”开——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决赛述评[J].舞蹈,2004(4):4.
    2 同上.
    3 于平.需要自省的舞蹈创作观念[J].舞蹈,2005(6):10.
    4 参考聂乾先.守望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舞彩云》的非物质文化认知[J].舞蹈,2006(11):6.
    5 于平.“原生态”价值取向与民间舞“善本再造”——第五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感思[J].舞蹈,2005(12):4.
    6 张苛.X工程[J].舞蹈,2003(1):6.
    1 刘传霭.东方的“羞涩”其实很热烈——东方歌舞团与《火一样的羞涩》[J].舞蹈,2005(7);21.
    2 同上.
    3 袁禾.《秘境之旅》评点[J].舞蹈,2003(2):18.
    4 同上.
    5 刘建,高琳娜.从“雀之灵”到“雀之尾”——兼谈舞蹈的种类与价值层级[J].舞蹈,2004(12):19.
    6 刘建.以神的名义起舞——出访印度的启示[J].舞蹈,2003(5):20.
    7 罗辛.世纪初的思考[J].舞蹈,2002(6):8.
    1 宁治 庄丽.传统基因与时代审美的融合[J].舞蹈,2005(2):17.
    2 胡晶莹.技法与作品[J].舞蹈,2002(8):31.
    3 孙龙奎.风儿飘舞心悠远——兼谈道具舞[J].舞蹈,2002(1):12.
    4 韩瑾 庞丹.“桃李杯”赛后的思考[J].舞蹈,2001(1):41.
    5 孙龙奎.风儿飘舞心悠远——兼谈道具舞[J].舞蹈,2002(1):12.
    6 苏娅.兼济天下——漫议古典美,古典意识和流派[J].舞蹈,2003(4):30.
    7 参考钱正喜.关于“中国古典舞”定义之我见[J].舞蹈,2003(1):26.
    1 唐满城.从“桃李杯”大赛的古典舞谈起[J].舞蹈,2004(1):13.
    2 于平.舞蹈文人孙颖印象[J].舞蹈,2004(2):7.
    3 舞空.2004种中国古典舞学术论坛概述[J].舞蹈,2004(12):8.
    4 于平.舞蹈文人孙颖印象[J].舞蹈,2004(2):7.
    5 于平.舞蹈文人孙颖印象[J].舞蹈,2004(2):7.
    6 李炽强.舞蹈审美多为拓展中的思考——观摩《荷花奖》参赛作品随笔[J].舞蹈,1998(6):14.
    7 孙颖.复钱正喜先生[J].舞蹈,2003(6):25.
    8 王伟.对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的再认识[J].舞蹈,2002(3):28.
    9 刘青弋.中国当代舞蹈类型学思考——兼论“当代舞”与“现代舞”[J].舞蹈,2003(1):18.
    10 参考曹诚渊.2002年现代舞展演观后[J].舞蹈.2002(8):22.
    11 刘春.五月的舞蹈风景与联想[J].舞蹈,2006(7):24.
    12 胡民山.“21”舞蹈气象[J].舞蹈,2000(1):8.
    1 参考曹诚渊.2002年现代舞展演观后[J].舞蹈,2002(8):22.
    2 钟瑛.浅谈现代舞舞剧《雷和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90.
    3 刘青弋.“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舞蹈,2000(2):44.
    4 同上.
    5 刘春.中国现代舞反思——现代舞舞者五人谈[J].舞蹈,2002(11):20.
    1 张守和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2 参考斯宏亮.舞蹈的影像·影像的舞蹈[J].舞蹈,2001(4):35.
    3 曹诚渊.为什么现代舞——对现代舞某些批评的反思与回应[J].舞蹈,2006(6):27.
    4 斯宏亮.德国舞蹈剧场的“麦加”[J].舞蹈,2002(7):31.
    5 杨少莆.“中国芭蕾”什么样(上)[J].舞蹈,2001(5):28.
    1 杨少莆.“中国芭蕾”什么样(下)[J].舞蹈,2001(6):24.
    2 李承祥.追求芭蕾舞的民族特色[J].舞蹈,2005(2):21.
    3 于平.《梅兰芳》用芭蕾舞剧演绎国剧大师[J].舞蹈,2001(5):17.
    4 肖苏华.痛惜与喜悦——观“荷花奖”芭蕾舞比赛有感[J].舞蹈,2002(7):5.
    5 吕艺生.中国舞蹈:步履维艰的复兴.
    6 李超.芭蕾双雄逐京华[J].舞蹈,2003(1):4.
    1 王福银.对当代编舞的思考[J].舞蹈,2002(9):17.
    2 楚辛.作品的多型性与标准的一致性——关于第二届“荷花奖”的议论[J].舞蹈,2000(3):3.
    3 参考于平.舞剧结构的本体转换[J].舞蹈,2002(5):19.
    4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11.
    5 参考洪霁.细数新“荷”跃几枝——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述评[J].舞蹈,2002(7):4.
    6 参考肖苏华.编舞技法的“门户”与“基础”[J].舞蹈,2004(5):44.
    7 参考于平.舞剧结构模式的定型,变异及其更新[J].舞蹈,2004(8):9.
    8 罗辛.我之舞剧观及舞剧定义[J].舞蹈,2000(6):30.
    1 于平.舞剧结构模式的定型,变异及其更新[J].舞蹈,2004(8):9.
    2 资华筠.现代题材舞剧创作的进步与问题[J].舞蹈,2006(9):5.
    1 佟理.妈勒访天边——第一部大型壮族舞剧在南宁演出[J].舞蹈,2000(1):24.
    2 吕艺生.世纪红星这样闪烁——看舞剧《闪闪的红星》想到的[J].舞蹈,2001(2):4.
    3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17.
    4 徐雪梅.著名舞蹈评论家于平谈“全动物”舞剧[N].北京日报.2005-6-5.
    1 赵国政.评点杨威[J].舞蹈,2002(1):14.
    2 刘晓真.“舞”,“剧”的融合尚需时日[J].舞蹈,2004(2):14.
    3 肖苏华.编舞技法的“门户”与“基础”[J].舞蹈,2004(5):44.
    4 刘建.舞种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双向认可[J].舞蹈,2003(10):37.
    5 参考叶林.谈《中国革命之歌》的史与诗,虚与实[J].舞蹈,1984(5):4.
    1 参考常鹤龄.《中国革命之歌》上演之后——来自客观的反应和评论[J].舞蹈,1984(6):29.
    2 吕艺生.大型晚会编导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2.
    3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
    4 参考于平.舞蹈诗:舞蹈诗剧与舞蹈组诗[OL].舞剧结构模式的定型,变异及其更新[OL].舞影网站.
    5 赵大鸣.“大歌舞时代”的舞剧创作[J].舞蹈,2001(4):13.
    6 王同礼.失宠舞神的尊严回归[J].舞蹈,2000(2):31.
    1 吕艺生.论舞蹈诗[J].舞蹈,2000(6):19.
    2 吕艺生.大型晚会编导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2.
    3 冯双白.关于舞蹈分类问题的几点思考[J].舞蹈,2001(4):17.
    1 资华筠.反思文艺批评之五戒[J].舞蹈,2002(1):19.
    2 赵国政.生命因舞蹈而灿烂——写在门文元从舞50年之际[J].舞蹈,2001(3):9.
    3 汪曙云.秋日杂想——写于“荷花奖”参评后[J].舞蹈,2000(6):26.
    4 王同礼.失宠舞神的尊严回归[J].舞蹈,2000(2):31.
    5 益虫.拿什么奉献给观众——质疑舞蹈创作中的:“快餐”现象[J].舞蹈,2002(12):6.
    1 参考王岳川.知识分子:思想命运与精神定位——学术知识分子[OL],转引自文化研究网.
    2 参考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52-157.
    3 参考刘晓真.舞赛漫话[J].舞蹈,2002(2):14.
    1 苏叔阳.花丛中的思考——观摩第二届“荷花奖”决赛有感[J].舞蹈,2000(6):11.
    2 严昭柱.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意识形态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5.
    1 赵国政.红梅似火——舞剧《红梅赞》漫笔[J].舞蹈,2001(5):15.
    2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31.
    3 杨威.经过时最丰厚的礼物——舞剧《红梅赞》的创作体会[J].舞蹈,2004(2):9.
    4 顾小英.磨砺出精品——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的启示[J].舞蹈,2004(8):15.
    5 赵国政.评点杨威[J].舞蹈,2002(1):14.
    6 吕艺生.世纪红星这样闪烁——一看舞剧《闪闪的红星》想到的[J].舞蹈,2001(2):4.
    7 贾作光.舞蹈·大众·市场——谈谈张继刚的创作[J].舞蹈,2005(7):4.
    1 罗斌.井岗:生命之永恒——演说“红土女儿红土情”梁萍茹舞蹈作品晚会[J].舞蹈,2005(3):25.
    2 参考于平.舞蹈2000年迎接21世纪的风姿流韵(N).文艺报.2001-3.
    3 于平.舞台剧题材选择掇思[N].文艺报.2004-3-6(4).
    4 参考余虹.现实的神话:革命现实主义与政治意蕴[M].《文化研究》第2辑,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4:244.
    1 资华筠.繁荣中的忧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艺[G].(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7.
    2 于平.舞台剧题材选择掇思[N].文艺报.2004-3-6(4).
    3 于平.“红星闪闪”“红梅”开——评第十届“文华大奖”的两部舞剧[J].舞蹈,2002(10):7.
    1 参考资华筠.“虽然是主旋律……”——创作现象透析之二[J].舞蹈,2002(3):6.
    2 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OL].世纪中国网站.
    3 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OL].世纪中国网站.
    4 蓝凡.市场性是当代舞蹈精品运作的重要特性.第四届“荷花奖”期间舞剧创作的问题理论探讨会议记录。
    5 参考黄力之.审美价值的重建与现代性资本逻辑的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0.参考周义.马克思的“不平衡论”新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20(原引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2-114.)。
    1 张华.好看的《野斑马》[J].舞蹈,2001(5):31.
    2 陈维亚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3 参考于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艺生存[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05-12-30.
    4 李祝岗.无可奈何花落去——舞剧艺术“兴”与“衰”的隐忧[J].舞蹈,2000(3):6.
    5 罗辛.当前中国舞剧创作的几个问题——第四届“荷花奖”引发的思考[J].舞蹈,2004(5):20.
    1 陈原.舞台需要返璞归真[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04-12-22.
    2 于平.舞台表演艺术的产业运作与市场培育(N).中国文化报,2003-10-25(2).
    1 按照40年代初《新民主主义论》的阐释,文化所倡导的性质应该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1964年文艺界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三化问题被正式提出;80年代舞界依然强调的“三化”——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即群众化);不同于工农兵大众的“大众化”和“群众化”,当今的“大众化”更多含有从西方传入的“通俗的大众消费文化”观念,大众被称作“受众”。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功能上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是一种无等级的泛市民文化(参考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OL],燕南网)。
    2 参考资华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 于平.舞台剧题材选择掇思[N].文艺报.2004-3-6(4).
    4 参考陈原.舞剧创作需要全面反思[N].人民日报.2005-3-26(7).
    1 游嘉颖.吴晓邦的古典舞观——读《舞论续集》有感[J].舞蹈,2005(7):18.
    2 流水.中国古典舞有无“真身”[J].舞蹈,2005(7):17.
    3 刘晓真.舞赛漫话[J].舞蹈,2002(2):14.
    4 冯双白.当代舞坛呼唤大师[N].中国艺术报.2002(总403).
    5 张继钢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6 于平.舒巧的舞剧观[J].舞蹈,1992(1):34.
    1 于平.舞剧《阿炳》:门文元与他的“人文关怀”[J].舞蹈,2000(1):27.
    2 参考罗辛: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得失谈[N].文艺报.2001-6-7.
    3 刘晓真.舞蹈创作与文化眼光——从一部舞剧的一个道具说起[J].舞蹈,2002(9):12.
    4 柳宁.随真心 舞真情——北京舞院编导系98现代舞班[J].舞蹈,2000(5):49.
    5 刘晓真.舞赛漫话[J].舞蹈,2002(2):14.
    1 张长城.逃离“神圣”——我眼中的高艳津子[J].舞蹈,2003(5):17.
    2 参见崔志远.文学,应有精神的升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11.
    1 胡小云.这人……这团——高成明与广东实验现代舞团[J].舞蹈,2002(6):16.
    1 于平.舞蹈2000年迎接21世纪的风姿流韵(N).文艺报.2001-3.
    1 冯双白.不弃细流汇长河——记丁伟的舞蹈创作道路[J].舞蹈,2002(7):14.
    2 冯双白.当代舞坛呼唤大师[N].中国艺术报.2002(403).
    3 孙龙奎.看中国舞剧的真善美[J].舞蹈,2000(6):28.
    4 冯双白.当代舞坛呼唤大师[N].中国艺术报.2002(403).
    5 参考苏时进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6 参考张继刚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7 参考赵明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8 于平.贵粤湘鄂艺术创作调研侧记[J].舞蹈,2002(7):25.
    9 佚名.湖南演艺经典中国[OL](湖南省歌舞剧院原创舞剧《大爱千秋》新闻).湖南在线网站[2006-6-12].
    10 参考江东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1 于平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2 彭松.从史学角度谈谈舞蹈现状[J].舞蹈,1985(4):17.
    3 参考黄力之.审美价值的重建与现代性资本逻辑的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9.
    4 吕艺生.为舞编新生代鼓与呼[J].舞蹈,2000(6):6.
    5 2005年北京舞蹈学院03级编导系学生访谈笔记.
    1 2005年北京舞蹈学院03级编导系学生访谈笔记.
    1 吕艺生.舞蹈审美民主化的忖度[J].舞蹈,2005(3):6.
    2 袁禾.舞蹈创作应加强时代意识[J].舞蹈,2002(3):12.
    3 袁禾.舞蹈创作应加强时代意识[J].舞蹈,2002(3):12.
    1 洪霁,姚晓明.清风舞作[J].舞蹈,2004(8):23.
    2 陶景社.叙说舞蹈[J].舞蹈,2005(2):24.
    3 吕艺生.需给比赛降降温[J].舞蹈,2004(5):4.
    4 陈铭琦.中国舞剧的软肋[J].舞蹈,2003(6):7.
    5 赵国政.模式化——舞蹈创作之患[J].舞蹈,2002(4):8.
    6 陈铭琦.中国舞剧的软肋[J].舞蹈,2003(6):7.
    7 随着中国2002年GDP首破10万亿大关,北京经济界人士表明,所谓“后改革开放时代”正在到来。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2003年已经这样做出了基本判断。2007年3月1日他发表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中提到,中国已经进入了“后改革开放时代”,根本任务是“让全体国民合理地分享到国家持续发展的成果”。刘军宁在“渐进改革之后——从改革到改制”中认为,自十六大以后,“中国的改革与中国社会已经来到了一个重大的分水岭”。
    1 参考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3.
    2 徐贲:什么是中国的“后新时期”和“后现代”——“现代性”在当今中国的政治文化意义[M/OL].2005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文集[M].
    3 于平.“精品工程”与舞剧创作[J].舞蹈,2003(5):4.
    1 参考王乐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OL].政治文化频道,51论文网.
    2 廖奔.文艺人的责任[J].舞蹈,2006(7):1.
    1 廖奔.文艺人的责任[J].舞蹈,2006(7):1.
    2 参考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04.
    3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绪论.
    4 蒋华轩.我的浅见[J].舞蹈,1980(3):6.
    1 参考潘一禾.混和的公民意识——公民文化与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矛盾吗?[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2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473.
    3 张开焱.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论表述[OL].文学视界网.
    1 参考孙关宏等主编.政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
    2 张玉亮.政治概念之比较分析及其他[OL].金安平.中国政治语境下的政党概念[OL].政治学研究网。(《十六大报告》中有体现。对于从“革命党”(政治概念)向“执政党”(法律概念)的转换讨论是一个带有浓厚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命题的讨论。这个转变问题主要理解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自觉和执政理念问题的探讨。)
    3 详见邱明正,蒯大申.邓小平文艺思想论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33,42,64.
    1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475.
    2 参考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
    3 参考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475.
    4 冯双白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5 吕艺生2005舞蹈高峰论坛发言[R].
    1 崔志远.文学,应有精神的升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12.
    [1] 资华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 高福进.“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6.
    [4] 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5] 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 戴爱莲口述,罗斌等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3.
    [7] 吴晓邦主编.当代中国舞蹈[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8] 刘青弋,刘春.战神的舞踏[M].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9]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新中国艺术史系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0] 资华筠主编.中国舞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11]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12] 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55.
    [3] 英国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等.现代主义的名称和性质[M].现代主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14] 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16.
    [15] 刘青弋主编.中外舞蹈名作赏析——中外现代舞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24.
    [16] 茅惠编.新中国舞蹈事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7]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63.
    [18] 胡月明.演出营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410.
    [19] 舞蹈学习资料[G].1954年(3):1(第6辑是苏联舞蹈艺术专辑).
    [20] 吴晓邦.在歌舞之乡的日子里——1982年9月在中国舞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分会座谈会上的讲话,选自吴晓邦.舞论集[G].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206.
    [21] 吕艺生.论吴晓邦先生的教育思想.一代舞蹈大师[G].1999:126.
    [22] 资华筠.繁荣中的忧思.引自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艺[G].(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7.
    [23] 吴晓邦.舞论集[G].更上一层楼——1982年5月在上海华东六省一市舞蹈会演大会上的讲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123.
    [24] 于平.舞晓邦的舞蹈艺术思想.中国舞蹈家协会.一代舞蹈大师——纪念吴晓邦文集[G]舞蹈杂志社出版,1999:226.
    [25] 戴爱莲.四年来舞蹈工作的状况和今后的任务[G].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筹委会.舞蹈学习资料.1954(1):3.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编,冯远主编.2002~200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述[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3.
    [27] 吕艺生.大型晚会编导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8] [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105.
    [1]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 孙正甲.政治文化—心态·观念·价值及其演进[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
    [3]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南师大出版社,2004.
    [5] [美]加尔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本文为《许纪霖自选集》自序).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序.
    [9] 左莱,梁化群著.苏区“红色戏剧”史话[M].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10] 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 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2] 刘学军.政治文明的文化视角——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13] 高树勋主编.中国文化法规·机构.(中国文化艺术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14] 张光年.文坛回春纪事[M].海天出版社,1998:366,367,454.
    [15] 杜书瀛,钱竞主编张婷婷.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6] 邱明正,蒯大申.邓小平文艺思想论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7]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247-252.
    [18] 周向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 戴锦华.隐形书写[M].江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 孙关宏等主编.政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1] 中国作家协会编.邓小平论文学艺术[G].作家出版社,1999.
    [22] 宋建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1] 吴晓邦.编导法与创作法[J].舞蹈,1986(10):3.
    [2] 吴志强.“编导”一词的疑惑[J].舞蹈,2004(9):44.
    [3] 黄素嘉.尊重艺术生产的规律[J].舞蹈,1984(4):35.
    [4] 马盛德.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
    [5] 吴晓邦.舞蹈分类学初议[J].舞蹈,1986(5):6.
    [6] 潘丽.国民认同,政治认同与延安新秧歌运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7] 张苛.漫谈人物[J].舞蹈,1980(4):5.
    [8] 梁伦,陈韫仪.从舞剧《宝塔与牌坊》研究吴晓邦同志的艺术观[J].舞蹈,1986(5):6.
    [9] 吴晓邦.一个启蒙者的自白[J].舞蹈,1987(6):2.
    [10] 张萍.那一段往事要永远警醒——访戴爱莲先生[J].舞蹈,2005(9):4.
    [11] 周扬.文学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舞蹈通讯[J].1956(10):20.
    [12] 邢浪平.略谈在舞蹈批评工作中的某些倾向.舞蹈通讯[J].1956年(10):18.
    [13] 程云.读“音乐舞蹈创作中的民族形式问题”.舞蹈通讯[J].1956(10):24.
    [14] 志修.“百花齐放”还是“移花接木”.舞蹈通讯[J].1956(10):26.
    [15] 叶宁.谈舞蹈评论的几个问题——在厦门舞蹈评论学习班上的讲话[J].舞蹈,1987(10):2.
    [16] 志一.一点建议.舞蹈通讯[J].1956年(12):4.
    [17] 于平.舒巧的舞剧观[J].舞蹈,1992(1):34.
    [18] 王乃功.回顾与启示[J].舞蹈,1998(6):18.
    [19] 沈蓓.确立主体性的选择[J].舞蹈,1988(8):22.
    [20] 隆荫培.观念革新——成果丰硕[J].舞蹈,1987(3):6.
    [21] 米荫锡.我们准备这样做.舞蹈通讯[J].1956(2):2.
    [22] 张鸿声.茅盾文学的乡土想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97.
    [23] 承杰,耀先.向民间舞蹈学习的几点体会.舞蹈通讯[J].1956年(6):7.
    [24] 吕艺生.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蜕变——兼评“古典舞身韵”[J].舞蹈,1994(3):18.
    [25] 赵大鸣.谈舞剧艺术观[J].舞蹈,1988(11):4.
    [26] 吴晓邦.学习·研究·创造[J].舞蹈,1990(3):9.
    [27] 王世琦.翱翔,向着民族芭蕾的理想圣境[J].舞蹈,1990(2):8.
    [28] 李承祥.走中国特色芭蕾舞的发展之路——中央芭蕾舞团40年回顾[J].舞蹈,2000(1):21.
    [29] 中夙.“花鼓王”张毅[J].舞蹈,1987(12):40.
    [30] 叶宁.漫话古典舞[J].舞蹈,1986(4):3.
    [31] 董振亚.介绍“剥麻舞”.舞蹈通讯[J].1956(2):9.
    [32] 仲林.我的回顾[J].舞蹈,1984(5):24.
    [33] 李山.吴晓邦同志主持的天马舞蹈工作室即将成立.舞蹈通讯[J].1956(12):2.
    [34] 杨少莆.中国芭蕾十议[J].舞蹈,1999(3):4.
    [35] 白淑湘.幸福的接见[J].舞蹈,1994(1):2.
    [36] 赵国政.评点杨威[J].舞蹈,2002(1):14.
    [37] 游嘉颖.吴晓邦的古典舞观——读《舞论续集》有感[J].舞蹈,2005(7):18.
    [38] 佚名.周恩来关怀舞蹈学校[J].舞蹈,1980(2):4.
    [39] 王元麟.我的回顾.舞蹈论丛[J].1989(1):86.
    [40] 宋守勤.敬献,脱帽及其它[J].舞蹈,1980(1):44.
    [41] 尔言.编导难,难以上“征途”[J].舞蹈,1980(1):15.
    [42] 于平.贺敬之同志在“吴晓邦舞蹈学研究”讨论会上的讲话[J].舞蹈,1990(3):4.
    [43] 编辑.八十年代第一春[J].舞蹈,1980(1):2.
    [44] 黄健强.熟悉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舞蹈创作漫谈.舞蹈研究[J].1978(2):14.
    [45] 杂志编辑.当代中国舞蹈的走向——88′羊城国际舞蹈节舞蹈家座谈纪要[J].舞蹈,1988(10):35.
    [46] 吴晓邦.舞蹈家的良知和责任心[J].舞蹈,1986(6):2.
    [47] 于平.“古典”的寻觅与建构[J].舞蹈,1990(1):34.
    [48] 方楚:舞坛时风与体制改革,[J].舞蹈,1985(5):13.
    [49] 赵大鸣.灵魂的曲线[J].舞蹈,1988(18):8.
    [50] 王镇.赤橙黄绿青蓝紫——全国舞蹈创作会议纪实[J].舞蹈,1986(1):5.
    [51] 王国华.舞蹈,正处在转折点——对本届“上海之春”舞蹈节目的反馈[J].舞蹈,1986(8):19.
    [52] 彭松.染丝说[J].舞蹈,1987(6):25.
    [53] 海海.不容忽视的环节[J].舞蹈,1989(10):45.
    [54] 华超.一份答卷[J].舞蹈,1988(11):20.
    [55] 梁伦.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J].舞蹈,1989(12):3.
    [56] 吴晓邦.研究会的闭幕致词[J].舞蹈,1986(2):9.
    [57] 吕艺生:从“一”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百花齐放琐谈,[J].舞蹈,1985(4):7.
    [58] 一叶.吴晓邦同志谈目前歌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J].舞蹈,1985(2):22.
    [59] 吴晓邦.舞蹈的功利性和审美意义[J].舞蹈。1985(1):24.
    [60] 于陂.“舞蹈观念更新”琐思[J].舞蹈,1986(5):8.
    [61] 文慧,文光.关于舞蹈观念的二人谈[J].舞蹈,1986(8):26.
    [62] 胡尔言.小议“牙慧”——兼谈文风及论战原则[J].舞蹈,1986(4):14.
    [63] 吕艺生.不能丢了方向——也谈舞蹈“危机感”[J].舞蹈,1984(1):19.
    [64] 梁伦.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赴滇观摩学习的体会[J].舞蹈,1984(2):3.
    [65] 晓肖.资料统计[J].舞蹈,1984(5):47.
    [66] 王同礼.中国舞协常务理事扩大会在北京召开[J].舞蹈,1984(5):14.
    [67] 吴晓邦.为努力攀登社会主义舞蹈艺术高峰而奋斗——在中国舞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舞蹈,1985(3):4.
    [68] 李葵南.仲林和仲林舞剧团[J].舞蹈,1987(5):13.
    [69] 傅兆先等.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剧史纲.舞蹈艺术[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30):203.
    [70] 陈铭琦.辉煌中的隐忧[J].舞蹈,2001(1):36.
    [71] 编辑.大会发言摘登[J].舞蹈,1985(3):13.
    [72] 胡霞斐.实验小队一年探索之我见[J].舞蹈,1986(3):16.
    [73] 仲林.一位评委的来信[J].舞蹈,1986(12):28.
    [74] 曹诚渊.舞蹈——痛苦的选择[J].舞蹈,1993(5):13.
    [75] 张春满.非专业创作现象论[J].舞蹈,1993(5):53.
    [76] 金明.温故而知新——经典评展获奖有感[J].舞蹈,1995(2):42.
    [77] 蒋华轩.“思潮”栏前话“思潮”[J].舞蹈,1987(3):5.
    [78] 于平.“红星闪闪”“红梅”开——评第十届“文华大奖”的两部舞剧[J].舞蹈,2002(10):7.
    [79] 张苛.空前盛大的孔雀会——评述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的舞蹈作品[J].舞蹈,1980(6).
    [80] 欧阳方楚.回顾之余的思考——比赛,评选有感[J].舞蹈,1980(6):42.
    [81] 编辑.献给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教育系——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舞蹈,1980(6):20.
    [82] 闽仁.舞画之合珠璧生辉——记赵士英,张丽联合艺术晚会[J].舞蹈,1987(2):20.
    [83] 编辑.当代中国舞蹈的走向——88″羊城国际舞蹈节舞蹈家座谈纪要[J].舞蹈,1988(10):35.
    [84] 李青人,陈梅.“窗口”下的思索[J].舞蹈,1988(9):9.
    [85] 彭松.从史学角度谈谈舞蹈现状[J].舞蹈,1985(4):17.
    [86] 杂志编辑.大会发言摘登[J].舞蹈,1985(3):13.
    [87] 彭清一.舞蹈艺术复兴和发展的新标志.舞蹈研究[J].1980(4):36.
    [88] 海海.舞蹈断想二题[J].舞蹈,1987(4):46.
    [89] 王国华.有关舞蹈风格与流派的一些思考[J].舞蹈,1985(6):42.
    [90] 田静.陋习不除,害莫大焉——繁荣创作不可忽视的另一面[J].舞蹈,1986(7):19.
    [91] 本刊记者.知音一席谈[J].舞蹈,1982(1):24.
    [92] 赵大鸣.不是把关而是开闸——访蒋华轩谈歌舞团体制改革[J].舞蹈,1987(8):13.
    [93] 邢德辉.谈东方歌舞团艺术室[J].舞蹈,1989(4):26.
    [94] 涵逸.邢德辉印象[J].舞蹈,1990(2):46.
    [95] 益虫.拿什么奉献给观众——质疑舞蹈创作中的:“快餐”现象[J].舞蹈,2002(12):6.
    [96] 戈兆鸿.莫伊塞耶夫民间舞蹈团的过去与现在[J].舞蹈,1984(4):39.
    [97] 陈冲.扭摆——一特色[J].舞蹈,1980(6):8.
    [98] 吴晓邦.我国的舞蹈事业又迈进了一大步[J].舞蹈研究,1980(4):1.
    [99] 郭明达.“迪斯科”能跳吗[J].舞蹈艺术,1984(3):159.
    [100] 罗斌.井岗:生命之永恒——演说“红土女儿红土情”·梁萍茹舞蹈作品晚会[J].舞蹈,2005(3):25.
    [101] 周冰.“三月三”歌圩巡礼——广西壮族歌舞节观后感[J].舞蹈,1985(4):12.
    [102] 张玉斗,吴方文:舞蹈艺术与时风——兼谈《舞坛时风与体制改革》一文的不同看法,舞蹈,1986(5):30.
    [103] 张华摘编.文荟[J].舞蹈,1989(3):46.
    [104] 冯双白.苏醒的舞蹈文化意识[J].舞蹈,1986(12):5.
    [105] 殷亚昭.也谈“中国现代舞”[J].舞蹈,1989(10):10.
    [106] 杨晓敏.现代舞的个性与评论[J].舞蹈,1988(12):18.
    [107] 吴晓邦.中国现代舞蹈理论与实践[J].舞蹈,1987(4):2.
    [108] 蒲以勉.从中国现代舞的发端谈起[J].舞蹈,1986(6):20.
    [109] 华超.我对现代舞的思考[J].舞蹈,1986(6):22.
    [110] 赵履顺.中国现代舞的反思[J].舞蹈,1988(10):8.
    [111] 任方.对现代流行舞蹈的思考[J].舞蹈,1988(9):7.
    [112] 卷首语.危机下的机会[J].舞蹈,1988(12):2.
    [113] 吴晓邦.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J].舞蹈,1988(10):4.
    [114] 张优.“下马观花”记——上海民间舞蹈面面观[J].舞蹈,1989(6):39.
    [115] 卷首语.八月的霹雳[J].舞蹈,1988(8):3.
    [116] 张华.文荟[J].舞蹈,1988(12):46.
    [117] 吴晓邦.再论舞蹈的“多样化”与“双百方针”[J].舞蹈,1985(5):17.
    [118] 谢明.评民族舞剧《奔月》的创新和探索[J].舞蹈,1980(1):5.
    [119] 唐满城.再谈“舞蹈观念更新”与思潮[J].舞蹈,1986(8):11.
    [120] 廖志迈.舞蹈观念,在变革的漩涡中升腾[J].舞蹈,1986(6):18.
    [121] 施策.谈“越轨”[J].舞蹈,1988(8):24.
    [122] 赵国政.现代舞课的目击与驰想[J].舞蹈,1988(9):13.
    [123] 孙航民,顾自立.简论舞蹈的浪漫性[J].舞蹈,1984(2):38.
    [124] 戈人.值得认真探讨的新课题——记一次现代舞座谈会[J].舞蹈,1980(4):55.
    [125] 杂志编辑.首都舞蹈工作者笔谈《奔月》[J].舞蹈,1980(2):11~19.
    [126] 应萼定.谈创新[J].舞蹈,1986(2):22.
    [127] 阮少铭.在困境中崛起——浅谈中国现代舞[J].舞蹈,1986(11):17.
    [128] 彭松.舞蹈断想——在南京全国舞蹈创作会议上[J].舞蹈,1986(2):13.
    [139] 于平.舞蹈语言与舞蹈创作[J].舞蹈,1989(8):14.
    [140] 编辑.文荟[J].舞蹈,1989(9):38.
    [141] 冯双白.关于现代舞的两点思考[J].舞蹈,1989(4):4.
    [142] 蓝凡.中国现代舞的现代困境[J].舞蹈,1988(12):14.
    [143] 胡尔言.“研讨会”随记[J].舞蹈,1988(11):14.
    [144] 管继华等.中国舞蹈现状的弊端与建设[J].舞蹈,1989(7):5.
    [145] 房进激.艺术应该有个性[J].舞蹈,1984(1):13.
    [146] 郜大琨.从继承性与流动性谈古典舞的发展——与孙颖同志商榷[J].舞蹈,1986(8): 14.
    [147] 洪霁.从戏曲与芭蕾的维谷中走出[J].舞蹈,1989(8):11.
    [148] 冯双白.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专辑之舞形与舞神——桃李杯赛断想[J].舞蹈,1988(10):7.
    [149] 吴晓邦.谈中国民间舞蹈的古今异同[J].舞蹈,1987(9):26.
    [150] 孙景琛.民舞——辽阔的世界[J].舞蹈,1989(5):3.
    [151] 陈冲.民间舞蹈知多少[J].舞蹈,1989(6):9.
    [152] 胡大德.舞苑新会情谊深——《全国部分省市民间舞蹈座谈会》[J].舞蹈,1980(2):21,22.
    [153] 光东.试探“美”与“丑”.舞蹈研究[J].1980(3):6.
    [154] 葛树蓉.自信·困惑[J].舞蹈,1989(1):21.
    [155] 吴晓邦.奔走在解放区的土地上[J].舞蹈,1980(2):25.
    [156] 李晓伟.从佤族“木鼓舞”看民间舞的发展[J].舞蹈,1987(6):11.
    [157] 静女.在舞蹈圈外看舞蹈[J].舞蹈,1986(12):29.
    [158] 石冰.芭蕾的民族性与“民族化”——兼与王世琦同志商榷[J].舞蹈,1988(8):32.
    [159] 黄麒,高德永.民族历史的答案与民族性之本质[J].舞蹈,1988(9):4.
    [160] 杨少莆.风格,民族性与文化本源——也谈芭蕾学派[J].舞蹈,1988(12):26.
    [161] 秋枫.中国现代芭蕾的曙光——简评《觅光三部曲》[J].舞蹈,1985(5):37.
    [162] 吕艺生.“思潮”栏前话“思潮”[J].舞蹈,1987(3):4.
    [163] 凌耀忠.舞蹈复归本体的一次演习——第13届”上海之春”部分节目述评[J].舞蹈,1988(8):16.
    [164] 隆荫培.对舞蹈本体的思考[J].舞蹈,1988(10):29.
    [165] 王耕夫.舞蹈与社会生活系统[J].舞蹈,1989(8):4.
    [166] 张华.再寻不到本体的惶惑之后[J].舞蹈,1988(10):26.
    [167] 于平.舞剧的阐释与被阐释的舞剧——从舞剧《玉卿嫂》《黄土地》看舒巧,应萼定的舞剧理想[J].舞蹈,1988(11):8.
    [168] 谢明.舞剧的抽象化倾向——兼评《无字碑》[J].舞蹈,1990(5):378.
    [169] 王群.舞蹈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J].舞蹈,1989(7):18.
    [170] 李群.我的舞剧观[J].舞蹈,1987(5):7.
    [171] 吴晓邦.积极的发展和繁荣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在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第一次年会上的讲话[J].舞蹈,1986(9):9.
    [172] 李静波.金钱难买情意深[J].舞蹈,1986(2):26.
    [173] 湘桂.面貌一新的“咪依鲁”[J].舞蹈,1989(1):10.
    [174] 王国华:我对中国舞剧现状及前景的看法——读舒巧,白水等同志文有感而发,[J].舞蹈,1986(3):21.
    [175] 吴晓邦讲述,吴露生整理.关于舞蹈的断想[J].舞蹈,1986(3):19.
    [176] 陈徽.从遗产中走出来——藏族舞剧《智美更登》座谈发言纪要[J].舞蹈,1984(4):20.
    [177] 汪曙云.秋日杂想——写于“荷花奖”参评后[J].舞蹈,2000(6):26.
    [178] 戴义德.失落发现沉沦——舞蹈意识的探寻[J].舞蹈,1988(8):4.
    [179] 于平.在舞蹈文化的失范中重建[J].舞蹈,1989(11):37.
    [180] 李晓筠.为古曲新释而舞蹈[J].舞蹈,1987(5):6.
    [181] 吕艺生.舞蹈教学的时代迁化[J].舞蹈,1989(8):10.
    [182] 白水.点滴感受——舞剧创作散记[J].舞蹈研究,1980(1):55.
    [183] 于平.舞蹈的反思[J].舞蹈,1986(3):24.
    [184] 舒巧,仲林等.探索——舞剧《奔一》创作体会谈[J].舞蹈,1980(1):8.
    [185] 舒巧.舞剧——回顾·展望[J].舞蹈艺术,1984(3):187.
    [186] 黄麒,高德永.民族历史的答案与民族性之本质[J].舞蹈,1988(9):4.
    [187] 白水.《鸣凤之死》应属民族舞剧范畴——兼谈我的舞剧观[J].舞蹈,1987(6):28.
    [188] 吴晓邦.谈谈新旧舞蹈[J].舞蹈,1987(5):28.
    [189] 罗永言.思索与议论[J].舞蹈,1987(4):20.
    [190] 于平.《情殇》:舞剧传统的当代转换[J].舞蹈,1999(1):10.
    [191] 潘志涛,赵大鸣.“桃李杯”赛后谈[J].舞蹈,1985(6):14.
    [192] 秦安强.回归生活与地域性民间舞蹈的超越[J].舞蹈,1988(7):8.
    [193] 张艾.试探马远敏的创作观与主体意识[J].舞蹈,1988(8):20.
    [194] 周学群,崔洪斌.谈民间舞蹈的创新[J].舞蹈,1987(5):30.
    [195] 张朝兴.传统=形式[J].舞蹈,1987(2):18.
    [196] 周巍峙.几点希望——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大会总结发言的第二部分[J].舞蹈,1980(6):8.
    [197] 何永才.生活,情感,动作[J].舞蹈,1985(4):11.
    [198] 孙红木.专题讨论席外谈[J].舞蹈,1987(4):6.
    [199] 王举.“黑土地”随想[J].舞蹈,1989(10):19.
    [200] 苏华.舞蹈在黄河文化摇篮—被山西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一方土》诱动出的思考[J].舞蹈,1989(8):28.
    [201] 孙龙奎.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J].舞蹈,1988(10):9.
    [201] 林路.困惑的生命在苦苦追寻——于晓雪访问记[J].舞蹈,1989(3):22.
    [203] 百成.“空白”中的亮丽——浅说芭蕾评论家杨少莆[J].舞蹈,1998(6):26.
    [204] 高椿生.“舞蹈的文学性”是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J].舞蹈,1986(2):19.
    [205] 蒲以勉.舞蹈创作十年(1976~1986)[J].舞蹈,1986(8):3.
    [206] 阚峰.安泰,属于大地[J].舞蹈,1989(5):21.
    [207] 马志广.震撼·思索——《黄土地》观后随笔[J].舞蹈,1988(11):11.
    [208] 舒巧.重提“可舞性”——再谈舞剧规律[J].舞蹈,1984(3):6.
    [209] 王慧增.编舞断想——舞剧《曹禺作品印象》创作札记[J].舞蹈,1988(11):17.
    [210] 陈湘.芭蕾民族化执著的追求者——记芭蕾编导蒋祖慧[J].舞蹈,1986(6):33.
    [211] 欧建平.纽约的“红舞鞋”与“芭蕾爆竹”[J].舞蹈,1986(5):39.
    [212] 芸德.民族舞剧与舞剧的民族化[J].舞蹈,1986(5):27.
    [213] 余扬.飞翔的梦——上海芭蕾舞团十年印象[J].舞蹈,1987(6):34.
    [214] 李承祥.中央芭蕾舞团三十年回顾[J].舞蹈,1990(2):5.
    [215] 廖炜忠.舞林拾零.舞蹈研究[J].1980(2):65.
    [216] 吴晓邦.观舞杂谈[J].舞蹈,1985(3):26.
    [217] 吴晓邦.生活·学习·创作[J].舞蹈,1984(3):10.
    [218] 于平.现实主义:中国舞蹈思想的时代走向[J].舞蹈论丛.1988(4):44。
    [219] 编辑.大会发言摘登.1985(3):13.
    [220] 蒋华轩.我的浅见[J].舞蹈,1980(3):4.
    [221] 于平.舞蹈与现代中国[J].舞蹈,1985(6):34.
    [222] 剑谷.未完成的事业——记复旦大学舞蹈团[J].舞蹈,1987(5):21.
    [223] 陈微.吴晓邦舞蹈艺术思想研究会侧记[J].舞蹈,1986(2):6.
    [224] 赵景参.从表现人物内心出发到中国现代派舞蹈的复兴[J].舞蹈,1980(5):26.
    [225] 蒋华轩:我所走的路,[J].舞蹈,1984(5):19.
    [226] 赵宛华.追求与探索[J].舞蹈,1984(6):43.
    [227] 王国华:我对中国舞剧现状及前景的看法——读舒巧,白水等同志文有感而发,[J].舞蹈,1986(3):21.
    [228] 吴晓邦.个性·逻辑·格调——献给中国现代舞家们[J].舞蹈,1988(12):4.
    [229] 李建萍.在差异中把握现代舞的建构[J].舞蹈,1989(4):7.
    [230] 赵国政.艺林探道贵在险,无人迹处有奇葩—评双人舞蹈《再见吧,妈妈》[J].舞蹈,1980(5):12.
    [231] 于增湘.《八圣女》的创作在追寻着什么[J].舞蹈,1986(12):26.
    [232] 汪曙云.进一步开掘舞蹈创作的题材[J].舞蹈,1980(3):9.
    [233] 叶林.谈《中国革命之歌》的史与诗,虚与实[J].舞蹈,1984(5):4.
    [234] 唐满城.巨大的优势,辉煌的战果——向解放军代表队学习[J].舞蹈,1980(6):14.
    [235] 吴晓邦.开中国舞蹈学科研究先河——在编导学会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J].舞蹈,1987(10):4.
    [236] 梁伦.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道路[J].舞蹈,1985(2):19.
    [237] 蒲以勉.“坏”孩子王玫[J].舞蹈,1988(10):15.
    [238] 赵国政.胆识胆量胆略——杨美琦掠影[J].舞蹈,1993(5):15.
    [239] 张华.重新寻找舞蹈的独立价值[J].舞蹈,1986(11):7.
    [240] 吴露生.对探索作品的保护[J].舞蹈,1989(7):11.
    [241] 吴晓邦.舞蹈分类学初议[J].舞蹈,1986(5):2.
    [242] 张玉斗,吴芳文.浅谈当前舞蹈创作的某些倾向[J].舞蹈,1984(5):30.
    [243] 潘丽.一点建议[J].舞蹈,1988(11):48.
    [244] 苏祖谦.交响曲中的不和谐音程——访总政歌舞团舞蹈创作群体[J].舞蹈,1987(8):7.
    [245] 于平.对民族根性的深层思考——小议独舞《播下希望》[J].舞蹈,1987(3):17.
    [246] 赵大鸣.必要的思考[J].舞蹈,1986(11):11.
    [247] 赵大鸣,胡尔言.“思潮”栏前话“思潮”[J].舞蹈,1987(3):5.
    [248] 默军.自称幸运儿的人——华超[J].舞蹈,1988(11):21.
    [249] 吾也.舒巧谈华超[J].舞蹈,1993(4):33.
    [250] 王曼力.她也是女强人——同舒巧一席谈[J].舞蹈,1986(8):34.
    [251] 舒张.黑土地上的生命律动——大庆市舞蹈团创作观感录[J].舞蹈,1989(4):6.
    [252] 张华.王举的意象世界[J].舞蹈,1989(4):9.
    [253] 丁欧.痛苦的思考[J].舞蹈,1989(5).
    [254] 高椿生,田静.巨大的收获光明的前景——全军舞蹈比赛巡礼[J].舞蹈,1986年(10):7.
    [255] 王克芬.云岗石窟与《云岗曲》[J].舞蹈,1985(4):63.
    [256] 秦安强.舞蹈艺术的哲理品格——就王秀芳舞蹈作品引谈[J].舞蹈,1998(2):44.
    [257] 丁伟.如果……[J].舞蹈,1999(2):23.
    [258] 邢志汶.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辩证关系[J].舞蹈,1995(4):23.
    [259] 吴晓邦.为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而奋斗——中国舞蹈界协会第六次 代表大会上的会务工作报告[J].舞蹈,1992(2):4.
    [260] 易冰.“上帝”的困惑[J].舞蹈,1992(5):33.
    [261] 楚辛.创新——舞蹈的责任[J].舞蹈,1999(6):2.
    [262] 王少义.舞剧,盛会在北国[J].舞蹈,1993(1):3.
    [263] 殷亚昭.魂断江南绿水波——舞剧《五姑娘》创作和悲剧意识[J].舞蹈,1993(1):17.
    [264] 蓝凡.《胭脂扣》的舞剧审美意义[J].舞蹈,1994(4):5.
    [265] 肖苏华.舞蹈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舞蹈,1995(4):10.
    [266] 王同礼.灿烂的“燧石”——纪念《讲话》四十八周年座谈会侧记[J].舞蹈,1990(4):18.
    [267] 陆静.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的前进[J].舞蹈,1992(4):9.
    [268] 引之.回顾反思团结奋进——“舞蹈创作座谈会”综述[J].舞蹈,1990(5):3.
    [269] 卷首语.90年代第一个春天[J].舞蹈,1990(1):1.
    [270] 大德,吕峰.延安——革命城的新秧歌盛会[J].舞蹈,1992(4):5.
    [271] 贾作光.弘扬社会主义秧歌文化[J].舞蹈,1992(3):4.
    [272] 唐如.中国舞协全国协会工作会议在京举行[J].舞蹈,2001(1):8.
    [273] 吴边.增团结促繁荣迎接舞蹈新世纪——中国舞协举行六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双十佳”优秀会员表彰会同时召开[J].舞蹈,1998(4):21.
    [274] 欧建平.中国舞蹈走向市场经济的重点开发对象[J].舞蹈,1996(1):14.
    [275] 栾世孝.民族的艺术民族的精神[J].舞蹈,1992(2):16.
    [276] 肖丽.《仿唐乐舞》演出逾三千场[J].舞蹈,1996(1):61.
    [277] 高占祥.秧歌史上的壮举[J].舞蹈,1992(1):4.
    [278] 张丹丹.从区域文化建设看广芭之路[J].舞蹈,2001(1):28.
    [279] 李承祥.中芭在改革的探索中前进[J].舞蹈,2002(10):14.
    [280] 马夫.骆驼坦步,终筑辉煌—与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对话[J].舞蹈,2001(1):23.
    [281] 李承祥.舞剧《深圳故事》的现代创意[J].舞蹈,1999(1):6.
    [282] 吕艺生.九十年代:舞蹈本体意识的认同一第四届全国舞蹈(独双三)比赛观后[J].舞蹈,1999(1):7.
    [283] 楚辛.参与广泛新作纷呈——首届《荷花奖》评选扎实有序推进[J].舞蹈,1998(2):3.
    [284] 张毅.“新舞蹈”的启示[J].舞蹈,1998(3):4.
    [285] 郑慧慧.继承:保存,发展—关于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分类之我见[J].舞蹈,1998(5):5.
    [286] 姚芳.捕鱼之筌——由“新舞蹈”现象所引发的对舞蹈语汇的思考[J].舞蹈,2001(2):9.
    [287] 房进激.舞蹈分类及其创作的思考——和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J].舞蹈,1998(6):11.
    [288] 王同礼.落英缤纷鹏城花——记深圳首届舞蹈大赛[J].舞蹈,1999(6):26.
    [289] 李瑛.祝贺与希望[J].舞蹈,1990(3):6.
    [290] 胡尔言.《长城》一个新的高度[J].舞蹈,1990(3):27.
    [291] 谢克林.乡舞荟萃珍珠城[J].舞蹈,1990(4):5.
    [292] 胡克.越扭越红火——评’91首届沈阳秧歌节[J].舞蹈,1992(1):8.
    [293] 斯琴塔日哈.我的两点不成熟的想法[J].舞蹈,1998(1):20.
    [294] 李炽强.舞蹈审美多为拓展中的思考——观摩《荷花奖》参赛作品随笔[J].舞蹈,1998(6):14.
    [295] 于平.舞蹈的本体与舞蹈的形态分析[J].舞蹈,1994(4):22.
    [296] 文竹.“舞”的思维,“动”的逻辑——读万素的民间舞作品[J].舞蹈,1995(4):17.
    [297] 聂乾先.路在自己脚下——评傣族舞剧《泼水节》[J].舞蹈,1996(3):14.
    [298] 黄力之.审美价值的重建与现代性资本逻辑的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0.
    [299] 赵大鸣.中国舞之创新与“现代意识”的困惑[J].舞蹈,1990(5):6.
    [300] 若松美黄.中国舞蹈的实力[J].舞蹈,1998(4):14.
    [301] 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从首届《荷花奖》总决赛谈起[J].舞蹈,1998(4):23.
    [302] 曹诚渊.“荷花奖”观感[J].舞蹈,1998(4):18.
    [303] 蒋齐.“荷花奖”观感[J].舞蹈,1998(4):17.
    [304] 顾小英.“荷花奖”展示军旅舞蹈蹈新成就[J].舞蹈,1998(6):16.
    [305] 郑慧慧.继承:保存,发展—关于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分类之我见[J].舞蹈,1998(5):5.
    [306] 于平.关于舞蹈分类的若干思考——从首届《荷花奖》总决赛谈起[J].舞蹈,1998(4):23.
    [307] 赵国政.现代舞的中国情结[J].舞蹈,1995(1):16.
    [308] 方益波.大舞何去——从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看中国舞蹈事业发展[J].舞蹈,1999(1):6.
    [309] 张守和.关于现代舞在当代中国发展及其走向的几点认识[J].舞蹈,1995(1):24.
    [310] 张小兵.现代舞的“中国语言”意义[J].舞蹈,1996(5):41.
    [311] 贾作光.中国现代舞的昨天·今天·明天[J].舞蹈,1995(1):13.
    [312] 高椿生.金星的“投石问路”——从金星“现代舞作品晚会”说开去[J].舞蹈,1994(1):10.
    [313] 曹诚渊.两岸三地的现代舞发展——回应李建平君[J].舞蹈,1998(6):22.
    [314] 刘青弋.面对指过来的手无畏地跳踏——论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存在与中国现代舞的发展[J].舞蹈,2002(6):18.
    [315] 曹诚渊.两点危机——现代舞大赛有感[J].舞蹈,1995(2):24.
    [316] 刘建.舞种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双向认可[J].舞蹈,2003(10):37.
    [317] 舞雁整理.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演出座谈会纪要[J].舞蹈,1993(5):19.
    [318] 江东.用肢体来搅拌——话说黎海宁和她的《九歌》并及现代舞[J].舞蹈,1994(4):28.
    [319] 李承祥.创意——现代舞的灵魂[J].舞蹈,1995(1):22.
    [320] 杨美琦.回顾与思考[J].舞蹈,1993(5):11.
    [321] 田静.学习吴晓邦迎接新世纪——记第二届吴晓邦舞蹈艺术思想研讨会[J].舞蹈,1999(1):13.
    [322] 李建平.从三个舞团的成长看两岸三地现代舞的发展特征[J].舞蹈,1998(6):30.
    [323] 江东.成长中的收获——对现代舞新人及新作的新评[J].舞蹈,1996(5):55.
    [324] 苏叔阳.花丛中的思考——观摩第二届“荷花奖”决赛有感[J].舞蹈,2000(6):11.
    [325] 王同礼.世纪末的舞蹈盛会——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在杭州举行[J].舞蹈,1999(1):3.
    [236] 于平.《心泉》从“现代派”到“现代性”[J].舞蹈,1999(5):21.
    [327] 应萼定.来自境外者的话[J].舞蹈,1995(2):26.
    [328] 李祝岗,邓林.个体生存感受的变异与存在——王玫与张继刚作品比较[J].舞蹈,1995(1):46.
    [329] 小风,李福.交流,激励与展望——八名青年舞蹈家与会侧记[J].舞蹈,1999(4):28.
    [330] 吕艺生.卓玛的审美定位[J].舞蹈,1994(1):4.
    [331] 于平.《踏歌》:从古代民俗到当代“古典”[J].舞蹈,1999(4):36.
    [332] 陈晓霞.著名青年舞蹈编导张继刚说:“米搬上舞台后应是酒”[J].舞蹈,1995(3):22.
    [333] 冯双白.人生滋味——张继刚的舞蹈世界[J].舞蹈,1995(6):20.
    [334] 佟理.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J].舞蹈,1996(3):3.
    [335] 青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无锡市歌舞团《江南好》晚会观后[J].舞蹈,1993(2):37.
    [336] 冯双白.风情歌舞的审美走向——从北海市歌舞团谈起[J].舞蹈,1992(6):38.
    [337] 沈敏华.孕育精品的摇篮——记’95全国舞蹈编导研修班[J].舞蹈,1996(1):25.
    [338] 舒巧.看《土里巴人》随笔[J].舞蹈,1995(1):38.
    [339] 吴露生.地域舞蹈文化的当代对应——兼评浙江专业舞蹈新作[J].舞蹈,1995(3):48.
    [340] 佟理.乡俗·民俗·关东回旋曲——《月牙五更》自京召开座谈会·[J].舞蹈,1992(3):30.
    [341] 王敏之.山水树美情韵更美——《漓江情韵》观后[J].舞蹈,1995(1):33.
    [342] 佟理.乡俗·民俗·关东回旋曲——《月牙五更》自京召开座谈会·[J].舞蹈,1992(3):30.
    [343] 林克欢.乡土情·民间舞·风俗剧——沈阳歌舞团《月牙五更》观后[J].舞蹈,1992(2).
    [344] 张平.似曾相识——有感于第七届少数民族舞蹈比赛[J].舞蹈,1998(2):10.
    [345] 张平.心中的月亮——观丁伟新作《小河淌水》[J].舞蹈,1998(2):49.
    [346] 丁伟.心灵的体验——从《牧歌》到《小河淌水》[J].舞蹈,1998(2):51.
    [347] 罗斌.寰宇浸漫巫风——周冰与《八卦舞谱》[J].舞蹈,1998(1):43.
    [348] 旦正加.献给党的宗教政策的一首赞歌[J].舞蹈,1992(6):18.
    [349] 余大喜.东渡追傩——访日见闻[J].舞蹈,1996(2):11.
    [350] 周大明.与神同在[J].舞蹈,1993(2):49.
    [351] 叶进。朴实的乡土艺术——《跳云南》晋京演出座谈会纪要[J].舞蹈,1992(4):14.
    [352] 李炽强.审美观念变革与审美价值判断——关于舞蹈批评之后现象的思考[J].舞蹈,1994(1):18.
    [353] 聂乾先.丰收的’94云南舞蹈[J].舞蹈,1995(1):5.
    [354] 朱影.艰难的挣扎[J].舞蹈,1990(5):12.
    [355] 关昕.觅满洲舞魂——《乌达亢》创编随感[J].舞蹈,1996(3):52.
    [356] 莫德格玛.蒙古舞与蒙古寺庙“查玛”[J].舞蹈,1996(1):53.
    [357] 沈漓涓,回保坤.奇葩异采耀沈城——1997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座谈会综述[J].舞蹈,1998(1):3.
    [358] 崔梦花.军营舞蹈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J].舞蹈,1999(4):46.
    [359] 宋永佳.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为[J].舞蹈,1998(5):20.
    [360] 王乃功.关于舞蹈作品时代感的思索[J].舞蹈,1999(3):24.
    [361] 刘骋.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J].2006(5):66.
    [362] 宗术.广州歌舞团创演舞剧《星海·黄河》[J].舞蹈,1998(2):20.
    [363] 刘青弋.局限与特长——风格与超越[J].舞蹈,1992(6):28.
    [364] 孙加保.努力开创军队舞蹈的新局面[J].舞蹈,1992(5):7.
    [365] 王同礼.祖国不会忘记——看二炮文工团大型音乐舞蹈晚会[J].舞蹈,1996(6):28.
    [366] 佟理.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J].舞蹈,1996(3):3.
    [367] 方恩勖.写在舞剧《闪闪的红星》上演之后[J].舞蹈,1999(6):21.
    [368] 顾小英.“荷花奖”展示军旅舞蹈蹈新成就[J].舞蹈,1998(6):16.
    [369] 王同礼,刘福平.“战友”这片绿色的沃土[J].舞蹈,1998(4):33.
    [370] 李炽强.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_关于当今舞蹈审美创造现象的理论辨析[J].舞蹈,1999(5):9.
    [371] 胡克.喜看九十年代新人新舞——《荷花奖》部分舞蹈新作一瞥[J].舞蹈,1998(4):10.
    [372] 黄素嘉.不同的女性美[J].舞蹈。1999(1):12.
    [373] 马夫.情系芭蕾——近访冯英[J].舞蹈,2000(3):31.
    [374] 吴晓邦.当代中国舞蹈的主流[J].舞蹈,1994(3):3.
    [375] 王同礼.舞剧《深圳故事》的审美寻踪[J].舞蹈,1999(2):4.
    [376] 李承祥.高奏时代强音展示民族风情[J].舞蹈,1998(1):2.
    [377] 鲁洪.中国舞剧的新篇章[J].舞蹈,1992(5):22.
    [378] 赵国政.喜看《大荒的太阳》[J].舞蹈,1996(6):31.
    [379] 中树.四幕舞剧《大漠女儿》晋京演出[J].舞蹈,1998(2):33.
    [380] 张毅.塑造当代农村新女性[J].舞蹈,1993(3):3.
    [381] 孙叶莉.谈现代舞剧《厚土》的创作实践[J].舞蹈,1999(1):9.
    [382] 佟理.舞剧《厚土》:小岗精神赞[J].舞蹈,1999(1):8.
    [383] 王乃功.一枝红杏出墙来—交响舞剧《极地回声》观后絮语[J].舞蹈,1993(1):7.
    [384] 张华.深圳人的舞剧[J].舞蹈,1993(5):23.
    [385] 王同礼.九十年代:舞剧艺术的嬗变与进化——观’92全国舞剧观摩演出[J].舞蹈,1993(1):15.
    [386] 李毓珊.《阿诗玛》拓开了民族舞剧的新路[J].舞蹈,1992(3):9.
    [387] 谢晓泳,王小元等.舞诗弄情——漫谈编导舞剧《边城》[J].舞蹈,1996(4):22.
    [388] 肖苏华,何群.悲悯如歌——观《阿炳》[J].舞蹈,1999(6):4.
    [389] 于平,孙龙奎.雪,为什么是红的——舞剧《红雪》的人性剖析与人格建构[J].舞蹈,1992(3):11.
    [390] 沈敏华.孕育精品的摇篮——记’95全国舞蹈编导研修班[J].舞蹈,1996(1):25.
    [391] 于平.“精品工程”与舞剧创作[J].舞蹈,2003(5):4.
    [392] 佟理.深圳,华人华裔舞蹈周[J].舞蹈,1992(5):13.
    [393] 舒巧,华超.让“编舞法”洒脱些[J].舞蹈,1992(5):32.
    [394] 王乃功.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从突破模式谈舞蹈创新[J].舞蹈,1999(2):21.
    [395] 赵惠和.探索民族舞剧的创新之路——舞剧《阿诗玛》创作谈[J].舞蹈,1993(2):14.
    [396] 李毓珊.《阿诗玛》拓开了民族舞剧的新路[J].舞蹈,1992(3):9.
    [397] 李爱顺.小析《长白瀑布》[J].舞蹈,1995(6):38.
    [398] 佟理.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J].舞蹈,1996(3):3.
    [399] 于平.“儿女情”的放逐与“女儿河”的漂流[J].舞蹈,1990(3):29.
    [400] 张建民.想方设法编中国双人舞——双人舞编导技巧初探[J].舞蹈,1996(1):37.
    [401] 殷亚昭.审美感知中的舞蹈形象——舞蹈《那一片芦苇》赏析[J].舞蹈,1998(2):53.
    [402] 舒巧,华超.让“编舞法”洒脱些[J].舞蹈,1992(5):32.
    [403] 隆荫培.关于舞剧,舞蹈诗的两则思考——选自作者《新时期中国舞剧创作历史走向的思考》一文[J].舞蹈,1999(5):7.
    [404] 谢晓泳,王小元等.舞诗弄情——漫谈编导舞剧《边城》[J].舞蹈,1996(4):22.
    [405] 张长城.逃离“神圣”——我眼中的高艳金子[J].舞蹈,2003(5):17.
    [406] 崔志远.文学,应有精神的升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11.
    [407] 胡尔言.《长城》一个新的高度[J].舞蹈,1990(3):27.
    [408] 蓝凡.舞剧《苏武》的诗意[J].舞蹈,1998(3):32.
    [409] 江东.吾藉红楼诠吾意——关于舞剧《红楼畅想曲》的一些文字[J].舞蹈,1994(2):51.
    [410] 方家俊.大手笔小精妙——上海艺术界专家学者谈舞剧《胭脂扣》[J].舞蹈,1994(4):9.
    [411] 于平.台北—撒哈拉—六号车站——舞剧《三毛》与舒巧的人生“情结”[J].舞蹈。 1996(2):22.
    [412] 于平.论舞蹈叙事的线性结构方式[J].舞蹈,1995(5):45.
    [413] 于平.《情殇》:舞剧传统的当代转换[J].舞蹈,1999(2):10.
    [414] 冯双白.关于舞蹈诗创作中结构问题的思考—从大型舞蹈诗《咕哩美》谈起[J].舞蹈,1999(6):6.
    [415] 于平.“演艺性”民间舞创作的造“意”方式——从孙龙奎的舞蹈创作谈起[J].舞蹈,1992(4):20.
    [416] 本刊记者.北京市第四届舞蹈创作比赛专稿——新年第一枝[J].舞蹈,1993(2):27.
    [417] 刘颍.观众谈学院派[J].舞蹈,1993(1):59.
    [418] 王同礼.幸逢盛世大兴舞蹈——全国舞蹈创作座谈会在古城襄樊举行[J].舞蹈,1992(5):11.
    [419] 蔡征.思考·联想·探求——振兴青海民族民间舞蹈之我见[J].舞蹈,1992(6):14.
    [420] 斯琴塔日哈.我的两点不成熟的想法[J].舞蹈,1998(1):20.
    [421] 于平.92全国“民舞”比赛拾粹[J].舞蹈,1993(1):36.
    [422] 李杰明.从自省到开放——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96届教育专业(本科)班毕业活动有感[J].舞蹈,1996(4):43.
    [423] 高度.当代民间舞教育批判[J].舞蹈,1996(4):45.
    [424] 王晓蓝.《我们一同走过》——期待多年的突破[J].舞蹈,1996(5):8.
    [425] 佟理.民间舞创作的思考——由北京舞院民间舞系毕业晚会引发[J].舞蹈,1996(5):3.
    [426] 江东.臆语《走过》——观舞院民间舞系’96毕业晚会[J].舞蹈,1996(5):7.
    [427] 王同礼.民间舞断想:在现代框架中重构传统——观北京舞院《泱泱大歌》感发[J].舞蹈,1998(6):30.
    [428] 明文军.“学院派民间舞”的学术与社会价值[J].舞蹈,1999(6):38.
    [429] 于平.中国古典舞的体认与超越——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感思[J].舞蹈,1999(1):11.
    [430] 余虹.现实的神话:革命现实主义与政治意蕴.文化研究(2):244,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2004.
    [431] 王同礼.舞蹈盛会在羊城——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J].舞蹈,1995(3):5.
    [432] 唐满城.从古典舞比赛的结果谈起——兼论第三届全国舞蹈比赛的“运作”[J].舞蹈,1995(4):12.
    [433] 唐满城.“散点”漫侃[J].舞蹈,1999(1):9.
    [434] 小风,李福.交流,激励与展望——八名青年舞蹈家与会侧记[J].舞蹈,1999(4):28.
    [435] 殷亚昭.生命的不朽与闪光——大型舞剧《干将与莫邪》述评[J].舞蹈,1998(1):12.
    [436] 殷亚昭.舞蹈发展规律刍议[J].舞蹈,1994(4):20.
    [437] 丁欧.“现代中国舞”创作意识的扩张与延伸——评舞剧《乌纱魂》[J].舞蹈,1992(5):26.
    [438] 戴睿.不谢的永恒——审《秋水伊人》之美[J].舞蹈,1995(1):7.
    [439] 程为光.女权主义.三寸金莲中萌芽状态的后现代意识[J].舞蹈,1995(1):9.
    [440] 曹诚渊.狂歌当哭——现代舞剧《九歌》[J].舞蹈,1994(3):33.
    [441] 赵国政.红梅似火——舞剧《红梅赞》漫笔[J].舞蹈,2001(5):15.
    [442] 刘春.无语的回归——关于高艳津子的《想要说的话》[J].舞蹈,1995(1):10.
    [443] 柳宁.走出《角落》看“角落”——观“中国首届现代艺术小剧场展演”之舞蹈《角落》想开去[J].舞蹈,1996(2):25.
    [444] 吕艺生.现代舞的特征是没有特征[J].舞蹈,1995(1):19.
    [445] 曹诚渊.观现代舞“新纪元(系列一)”后感——北京现代舞团新作展演[J].舞蹈,2000(1):44.
    [446] 洗源.“荷花奖”观感[J].舞蹈,1998(4):19.
    [447] 沈敏华.对发展高雅艺术的思考[J].舞蹈,1994(1):20.
    [448] 欧建平.中国舞蹈走向市场经济的重点开发对象[J].舞蹈,1996(1):14.
    [449] 吕艺生.艺术与旅游碰撞的火花——有感于广州“世界大观”《战王与女神》[J].舞蹈,1996(4):54.
    [450] 流水.“鱼”亦恋人乎——中国民族舞剧批评杂谈[J].舞蹈,1995(2):22.
    [451] 吴祖强.古雪夫和舞剧《鱼美人》音乐[J].舞蹈,1995(4):18.
    [452] 肖丽.“《鱼美人》误区”的摘要[J].舞蹈,1995(4):61.
    [453] 朱立人.重振俄罗斯芭蕾雄风——陪同古典芭蕾剧巡演散记[J].舞蹈,1996(1):31.
    [454] 刘建.以神的名义起舞——出访印度的启示[J].舞蹈,2003(5):20.
    [455] 赵国政,吕艺生.晚会要少而精[J].舞蹈,1998(2):34.
    [456] 李开方.民间舞蹈走向市场的断想[J].舞蹈,1994(3):50.
    [457] 引之.大话西游 放松来玩一回[J].舞蹈,1993(3):31.
    [458] 小江.舞在深圳民俗村——大型民族歌舞《中国风韵》观后[J].舞蹈,1993(5):27.
    [459] 于海燕.深圳:“世界之窗”与旅游舞蹈[J].舞蹈,1995(3):46.
    [460] 顾小英.磨砺出精品——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的启示[J].舞蹈,2004(8):15.
    [461] 刘迭亮.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足迹和走向[J].舞蹈,2000(1):11.
    [462] 慕羽.中国舞蹈编导类群划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4):84.
    [463] 刘春.出卖与献祭——当前中国的舞蹈编导类群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6年(4):51.
    [464] 赵大鸣.“学院派”与张继刚[J].舞蹈,1992(3):26..
    [465] 李祝岗.无可奈何花落去——舞剧艺术“兴”与“衰”的隐忧[J].舞蹈,2000(3):6.
    [466] 胡尔言.眺望奇峰的“小豹”——陈维亚[J].舞蹈,1992(5):14.
    [467] 阿斯.“窗”前“明”月光[J].舞蹈,1999(2):20.
    [468] 赵国政.生命因舞蹈而灿烂——写在门文元从舞50年之际[J].舞蹈,2001(3):9.
    [469] 于平.舞剧《阿炳》:门文元与他的“人文关怀”[J].舞蹈,2000(1):27.
    [470] 冯双白.荔乡多果实[J].舞蹈,1993(5):25.
    [471] 赵大鸣.所谓“学院派”[J].舞蹈,1992(4):24
    [472] 燕立.东西南北[J].舞蹈,1998(4):60.
    [473] 周凡夫.现代舞腾飞千年古城——在北京看《创世纪》[J].舞蹈,1999(1):29.
    [474] 高椿生.金星的”投石问路”—从金星“现代舞作品晚会”说开去[J].舞蹈,1994(1):10.
    [475] 欧建平.金星圆梦——解读《贵妃醉“久”》[J].舞蹈,1998(4):45.
    [476] 吕艺生.舞蹈审美民主化的忖度[J].舞蹈,2005(3):6.
    [477] 袁禾.舞蹈创作应加强时代意识[J].舞蹈,2002(3):12.
    [478] 洪霁,姚晓明.清风舞作[J].舞蹈,2004(8):23.
    [479] 陶景社.叙说舞蹈[J].舞蹈,2005(2):24.
    [480] 吕艺生.需给比赛降降温[J].舞蹈,2004(5):4.
    [481] 陈铭琦.中国舞剧的软肋[J].舞蹈,2003(6):7.
    [482] 赵国政.模式化——舞蹈创作之患[J].舞蹈,2002(4):8.
    [483] 黄力之.审美价值的重建与现代性资本逻辑的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9.
    [484] 楚辛.作品的多型性与标准的一致性——关于第二届“荷花奖”的议论[J].舞蹈,2000(3):3.
    [485] 唐如.舞剧是可以经营好的——从《霸王别姬》看“舞蹈业”初露端倪[J].舞蹈,2004(6):18.
    [486] 刘晓真.“舞”,“剧”的融合尚需时日[J].舞蹈,2004(2):14.
    [487] 游惠海.舞蹈的繁荣依靠党的培育[J].舞蹈,2001(4):4.
    [488] 史大里.“民族,杜稷,以舞见兴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舞蹈,2001(4):2.
    [489] 吴边.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即将举行[J].舞蹈,2004(1):4.
    [490] 王国华.抖掉灰尘直逼本质——记应萼定主持的全国编导培训班[J].舞蹈,1998(3):22.
    [491] 刘春.五月的舞蹈风景与联想[J].舞蹈,2006(7):24.
    [492] 马扬.歌舞团闯市场有“三宝”[J].半月谈.2004(20).
    [493] 菁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促进文艺健康发展[J].舞蹈,2004(1):6.
    [494] 周义.马克思的“不平衡论”新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20.
    [495] 刘青弋.浴火重生倾情作舞[J].舞蹈,2000(4):49.
    [496] 罗斌.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回瞻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J].舞蹈,2002(12):16.
    [497] 周义.马克思的“不平衡论”新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20.
    [498] 刘春.叛逆之后的娱乐——论60年代出生的舞蹈创作群体[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
    [499] 欧建平.胡嘉禄与《霸王·别姬》[J].舞蹈,2005(7):22.
    [500] 胡小云.这人……这团——高成明与广东实验现代舞团[J].舞蹈,2002(6):16.
    [501] 记者.纵议“霸王”出新,评点“映象”创意—专家学者座谈《霸王别姬》,《云南映象》[J].舞蹈,2004(8):4.
    [502] 严昭柱.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意识形态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5.
    [503] 闻雪.舞跃长河红似火世纪之旅尽婆娑——中国歌舞团建团50周年[J].舞蹈,2003(1):4.
    [504] 吴边.看生灵在高天上飘逝——专家座谈舞剧《藏羚羊》[J].舞蹈,2003(2):13.
    [505] 许薇.何谓豪华——围绕舞蹈大制作进行的访谈和思索[J].舞蹈,2002(4):4.
    [506] 舒巧.一个不容忽略的改变[J].舞蹈,2002(1):5.
    [507] 赵青.不得不说[J].舞蹈,2002(1):6.
    [508] 闻雪.云蒸湖水碧风吟舞凌空——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在无锡举行[J].舞蹈,2001(6):9.
    [509] 于平.现代舞,当代舞及其他[J].舞蹈,2002(12):10.
    [510] 刘建.灰色理论的价值[J].舞蹈,2002(12):19.
    [511] 冯双白.关于舞蹈分类问题的几点思考[J].舞蹈,2001(4):17.
    [512] 刘斌.走向有序的无序[J].舞蹈,2002(1):7.
    [513] 许锐.不可调和的对决[J].舞蹈,2002(1):7.
    [514] 赵国政.她“生命的形式”是这样的——访广东亚视演艺学院副院长“广现”创始人杨美琦[J].舞蹈,2002(6):14.
    [515] 赵大鸣.“大歌舞时代”的舞剧创作[J].舞蹈,2001(4):13.
    [516] 刘春.中国现代舞反思——现代舞舞者五人谈[J].舞蹈,2002(11):20.
    [517] 陈铭琦.与现代舞者对话——兼评《中国现代舞反思》[J].舞蹈,2003(1):20.
    [518] 曹诚渊.回应第三只眼——如何看待现代舞[J].舞蹈,2000(3):44.
    [519] 杨威.经过时最丰厚的礼物——舞剧《红梅赞》的创作体会[J].舞蹈,2004(2):9.
    [520] 罗斌.“中间地带”的自觉——现代舞《野性的呼唤》臆语[J].舞蹈,2000(2):49.
    [521] 吕艺生.为舞编新生代鼓与呼[J].舞蹈,2000(6):6.
    [522] 曹诚渊.舞蹈类别和评审标准[J].舞蹈,2002(12):12.
    [523] 房进激.“当代舞”与“现代舞”之我见[J].舞蹈,2003(2):20.
    [524] 孙龙奎.看中国舞剧的真善美[J].舞蹈,2000(6):28.
    [525] 无形,雷娟.关于央视舞蹈大赛的对话——制片人,专家,观众访谈[J].舞蹈,2005(8):6.
    [526] 刘青弋.中国当代舞蹈类型学思考——兼论“当代舞”与“现代舞”[J].舞蹈,2003(1):18.
    [527] 资华筠.浅谈舞蹈分类概念及对实践中“困惑”的思考[J].舞蹈,2006(5):12.
    [528] 罗辛: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得失谈[N].文艺报.2001-6-7.
    [529] 罗斌.思维的动作——兼说“舞蹈的形象性”[J].舞蹈,2005(7):11.
    [530] 陶景社.叙说舞蹈[J].舞蹈,2005(2):24.
    [531] 流水.中国古典舞有无“真身”[J].舞蹈,2005(7):17.
    [532] 张华.好看的《野斑马》[J].舞蹈,2001(5):31.
    [533] 吕艺生.历史结点上的中国舞蹈—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观后[J].舞蹈,2004(7):4.
    [534] 刘建.舞蹈的终极追求[J].舞蹈,2004(4):17.
    [535] 余大喜.文化视野中的舞剧审美—评大型情景舞剧《瓷魂》[J].舞蹈,2003(5):7.
    [536] 李祝岗.无可奈何花落去——舞剧艺术“兴”与“衰”的隐忧[J].舞蹈,2000(3):6.
    [537] 于平.贵粤湘鄂艺术创作调研侧记[J].舞蹈,2002(7):25.
    [538] 刘晓真.舞赛漫话[J].舞蹈,2002(2):14.
    [539] 刘青弋.“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舞蹈, 2000(2):44.
    [540] 于平.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创作态势分析[J].舞蹈,2000(5):17.
    [541] 田玉斌.绚丽的歌舞奇葩——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J].舞蹈,2004(12):6.
    [542] 冯双白.不弃细流汇长河——记丁伟的舞蹈创作道路[J].舞蹈,2002(7):14.
    [543] 柳雅青.谈舞蹈风格化语言的运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感言[J].舞蹈,2004(8):16.
    [544] 赵铁春,王昕.第七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比赛述评[J].舞蹈,.2003(12):26
    [545] 罗辛.对民间舞发展道路的思考——莫伊谢耶夫给我们的启示[J].舞蹈,2004(1):19.
    [546] 益虫.中国舞编创进行时(续二)[J].舞蹈,2003(11):4.
    [547] 袁禾.中国剧场民间舞的“非民间”文化属性[J].舞蹈,2004(11):10.
    [548] 赵铁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J].舞蹈,2002(4):29.
    [549] 赵景参.新的起步——记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讨论会[J].舞蹈,1980(6):2.
    [550] 许锐.宏大主题的升华与接近生活的乐趣[J].舞蹈,2006(3):61.
    [551] 迪之.向优美的新疆民族歌舞虚心学习.舞蹈通讯[J].1956(2):11.
    [552] 于平.“原生态”价值取向与民间舞“善本再造”——第五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感思[J].舞蹈,2005(12):4.
    [553] 潘丽.试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功利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50.
    [554] 张种丽.民间舞原生态与现代语境的整合及回归[J].舞蹈,2002(12):30.
    [555] 冯双白.早春莺燕舞沪江新“荷”开——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决赛述评[J].舞蹈,2004(4):4.
    [556] 于平.需要自省的舞蹈创作观念[J].舞蹈,2005(6):10.
    [557] 聂乾先.守望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舞彩云》的非物质文化认知[J].舞蹈,2006(11):6.
    [558] 张苛.X工程[J].舞蹈,2003(1):6.
    [559] 刘传霭.东方的“羞涩”其实很热烈——东方歌舞团与《火一样的羞涩》[J].舞蹈,2005(7):21.
    [560] 袁禾.《秘境之旅》评点[J].舞蹈,2003(2):18.
    [561] 刘建,高琳娜.从“雀之灵”到“雀之尾”——兼谈舞蹈的种类与价值层级[J].舞蹈,2004(12):19.
    [562] 罗辛.世纪初的思考[J].舞蹈,2002(6):8.
    [563] 宁治,庄丽.传统基因与时代审美的融合[J].舞蹈,2005(2):17.
    [564] 胡晶莹.技法与作品[J].舞蹈,2002(8):31.
    [565] 孙龙奎.风儿飘舞心悠远——兼谈道具舞[J].舞蹈,2002(1):12.
    [566] 韩瑾,庞丹.“桃李杯”赛后的思考[J].舞蹈,2001(1):41.
    [567] 孙颖.复钱正喜先生[J].舞蹈,2003(6):25.
    [568] 苏娅.兼济天下——漫议古典美,古典意识和流派[J].舞蹈,2003(4):30.
    [569] 钱正喜.关于“中国古典舞”定义之我见[J].舞蹈,2003(1):26.
    [570] 唐满城.从“桃李杯”大赛的古典舞谈起[J].舞蹈,2004(1):13.
    [571] 于平.舞蹈文人孙颖印象[J].舞蹈,2004(2):7.
    [572] 舞空.2004种中国古典舞学术论坛概述[J].舞蹈,2004(12):8.
    [573] 王伟.对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的再认识[J].舞蹈,2002(3):28.
    [574] 王克芬.扎根传统 奇花争艳——记第七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J].舞蹈,1998(2):5.
    [575] 柳宁.随真心舞真情——北京舞院编导系98现代舞班[J].舞蹈,2000(5):49.
    [576] 胡民山.“21”舞蹈气象[J].舞蹈,2000(1):8.
    [577] 曹诚渊.2002年现代舞展演观后[J].舞蹈,2002(8):22.
    [578] 钟瑛.浅谈现代舞舞剧《雷和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90.
    [579] 刘晓真.舞蹈创作与文化眼光——从一部舞剧的一个道具说起[J].舞蹈,2002(9):12.
    [580] 斯宏亮.舞蹈的影像·影像的舞蹈[J].舞蹈,2001(4):35.
    [581] 曹诚渊.为什么现代舞——对现代舞某些批评的反思与回应[J].舞蹈,2006(6):27.
    [582] 斯宏亮.德国舞蹈剧场的“麦加”[J].舞蹈,2002(7):31.
    [583] 杨少莆.“中国芭蕾”什么样(上)[J].舞蹈,2001(5):28.
    [584] 杨少莆.“中国芭蕾”什么样(下)[J].舞蹈,2001(6):24.
    [585] 李承祥.追求芭蕾舞的民族特色[J].舞蹈,2005(2):21.
    [586] 于平.《梅兰芳》用芭蕾舞剧演绎国剧大师[J].舞蹈,2001(5):17.
    [587] 肖苏华.痛惜与喜悦——观“荷花奖”芭蕾舞比赛有感[J].舞蹈,2002(7):5.
    [588] 罗辛.当前中国舞剧创作的几个问题——第四届“荷花奖”引发的思考[J].舞蹈,2004(5):20.
    [589] 李超.芭蕾双雄逐京华[J].舞蹈,2003(1):4.
    [590] 王福银.对当代编舞的思考[J].舞蹈,2002(9):17.
    [591] 于平.舞剧结构的本体转换[J].舞蹈,2002(5):19.
    [592] 洪霁.细数新“荷”跃几枝——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述评[J].舞蹈,2002(7): 4.
    [593] 肖苏华.编舞技法的“门户”与“基础”[J].舞蹈,2004(5):44.
    [594] 于平.舞剧结构模式的定型,变异及其更新[J].舞蹈,2004(8):9.
    [595] 罗辛.我之舞剧观及舞剧定义[J].舞蹈,2000(6):30.
    [596] 崔志远.文学,应有精神的升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112.
    [597] 资华筠.现代题材舞剧创作的进步与问题[J].舞蹈,2006(9):5.
    [598] 佟理.妈勒访天边——第一部大型壮族舞剧在南宁演出[J].舞蹈,2000(1):24.
    [599] 吕艺生.世纪红星这样闪烁——看舞剧《闪闪的红星》想到的[J].舞蹈,2001(2):4.
    [600] 常鹤龄.《中国革命之歌》上演之后——来自客观的反应和评论,[J].舞蹈,1984(6):29.
    [601] 王同礼.失宠舞神的尊严回归[J].舞蹈,2000(2):31.
    [602] 吕艺生.论舞蹈诗[J].舞蹈,2000(6):19.
    [603] 资华筠.反思文艺批评之五戒[J].舞蹈,2002(1):19.
    [604] 赵国政.生命因舞蹈而灿烂——写在门文元从舞50年之际[J].舞蹈,2001(3):9.
    [605] 贾作光.舞蹈·大众·市场——谈谈张继刚的创作[J].舞蹈,2005(7):4.
    [606] 资华筠.“虽然是主旋律……”——创作现象透析之二[J].舞蹈,2002(3):6.
    [607] 廖奔.文艺人的责任[J].舞蹈,2006(7):1.
    [1] 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2-17.
    [2] 三代领导人关于文艺创作讲话摘录(N).厦门日报.2002-5-24.
    [3] 于平.舞蹈2000年迎接21世纪的风姿流韵[N].文艺报.2001-1-11.
    [4] 于平.舞台剧题材选择掇思[N].文艺报.2004-3-6(4).
    [5] 刘青弋.在困难的克服重攀登艺术高峰——当代舞剧创作[N].舞蹈信息.2004-4-1(2).
    [6] 吕艺生.中国舞蹈:步履维艰的复兴[N].人民日报,2006-3-16.
    [7] 于平.舞台表演艺术的产业运作与市场培育[N].中国文化报.2003-10-25.
    [8] 徐雪梅.著名舞蹈评论家于平谈”全动物”舞剧[N].北京日报.2005-6-5.
    [9] 于平.舞蹈2000年迎接21世纪的风姿流韵(N).文艺报.2001-3.
    [10] 于平.舞台剧题材选择掇思[N].文艺报.2004-3-6(4).
    [11] 于平.舞台表演艺术的产业运作与市场培育(N).中国文化报,2003-10-25(2).
    [12] 陈原.舞剧创作需要全面反思[N].人民日报.2005-3-26(7).
    [13] 冯双白.当代舞坛呼唤大师”[N].中国艺术报.2002(总403).
    [14] 王宗礼.谈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向[N].光明日报.2004-2-24.
    [15] 江靖弋.继承与创新—北京舞院“新一代”中国舞编导动作技法分析(D).北京舞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 王乐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OL].政治文化研究网.http://www.tszz.com/log/01/O11210/16.htm.
    [2] 徐贲:什么是中国的“后新时期”和“后现代”——“现代性”在当今中国的政治文化意义[M/OL].2005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文集[M].http://www.lys6320.sunbo.net/show_hdr.phpxname=JUG7L01&dname=8EAFL01&xpos=21.
    [3] 余虹.革命·审美·解构[M/OL].绪论,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
    [4] 张立群.论新诗与政治文化[OL].诗生活网,张立群评论专栏,http://www.poemlife.com/ReviewerColumn/zhangliqun/article.aspvArticleId=24806&ColumnSection=.
    [5] 李月军.近年来国内政治文化研究述评[OL].政治文化研究网,http://www.tszz.com/log/02/021230/02123004.doc.html.
    [6] 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所).民主政治的文化思考—近年我国政治文化研究综述[OL].[2005-4-25].学说连线网,http://www.xslx.com/htm/xssy/xszs/
    [7] 孟志宏、寿侠(西南师范大学).试析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及成因[OL].《开放时代》2003年网络版,www.opentimes.cn/index3.htm-64k.
    [8] 张开焱.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论表述[OL].文学视界网,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dangdai/xd_02/071.htm.
    [9] 佚名.“新中国艺术史”六人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新中国艺术史》[OL].Tom网专稿,http://arts.tom.com/Archive/1002/2003/6/2-58843.html.
    [10] 杨宜勇(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正进入加速转型期[OL].新华网,来源.半月谈.内部版,http://news.huash.com/gb/news/2004-04/25/content_982580.htm.
    [11]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习时报(第288期)[OL],南方网理论频道,http://www.southcn.com/nflr/llwz1/200506130536.htm.
    [12] 胡锦涛.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6-11/11/content_439538.htm.
    [13] 于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艺生存[OL].[2005-12-30],光明网-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01gmrb/2005-12/30/content_353928.htm.
    [14] 冯双白.开放时代的舞蹈多样化[OL].中央电视台网站,电视批判频道,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4446.shtml.
    [15] 文化部: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R/OL].1994-3-24,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PolicyLaw/DL/DL-74174.
    [16]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OL].选自《五四的思想世界》第15章,学林出版社2003年。http://www.chinese-thought.org/zwsx/001431.htm.
    [17] 傅谨.“反思十七年”与中国戏剧的当代发展[OL].http://www.ilf.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79.
    [18] 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OL].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网站,http://www.krics.sdu.edu.cn/php/article.phparticleid=168.
    [19] 李月军.政治文化对“文革”的支撑与推延作用及其有限性[OL].政治文化网,http://www.tszz.com/theory/political%20culture/wenge/wenge015.doc.html.
    [20] 傅谨.“样板戏现象”评议[OL].傅谨专栏,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4049.shtml.
    [21] 易泓.筚路蓝缕——中国文艺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OL],文化发展网,http://www.ccmedu.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13721&star=1&page=18.
    [22] 卢娟.构建产权制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再选择[OL].文化发展网,http://www.ccmedu.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4529.
    [23] 佚名.湖南演艺经典中国[OL](湖南省歌舞剧院原创舞剧《大爱千秋》新闻).湖南在线网站[2006-6-12],http://www.hnol.net/content/2006-06/12/content_4167349.htm.
    [24] 隋吉林.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的困惑[OL].http://www.hbwh.gov.cn/Article/HTML/570shtm
    [25] 舒巧.世界在哪里[OL].[1999-8-15],解放日报网络版,http://old.jfdaily.com/.
    [26] 傅才武.论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实现途径—兼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OL].http://scholat.ilib.cn/abstract.aspxA=jhdxxb-rwkxb200401013.
    [27] 张朝霞.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工作坊制-关于切实推进中国舞蹈产业化进程的思考[OL]. http://www.dancecome.com.
    [28] 张德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OL].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6601.
    [29] 冯双白.大河涛头话神奇——十年来舞蹈艺术创作巡礼[OL].http://www.cflac.org.cn/zhuanti/16da/16da_a4_03.htm.
    [30] 苏丽萍.《澳门新娘》——雅俗共赏的成功之作[OL].中国舞蹈网, http://www.chinadance.cn/.
    [31] 于平.深化艺术院团改革,加快演艺文化发展[OL].2006-4-8, http://www.cnci.gov.cn/docc/news/news_detail.aspxnews_id=503.
    [32] 鹤舞九天.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内涵与外延的回归[OL].文化发展网,http://www.ccmedu.com.
    [33] 佐佑顾问.制度-机制-体制换个角度看企业三制[OL].新浪财金管理频道,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jygl/20051013/13172030735.shtml.
    [34] 余秋雨.即将到来的文化生态变革[OL].中国文化与投资市场网,[2001-11-23],http://culture.163.com/edit/011123/011123_55209.html.
    [35] 王振峰.地平线上的沉思者一评《硬作狂欢》(M/OL).光明日报网站,博览群书栏目,http://www.gmw.cn/O2blqs/2004-12/07/content_196001.htm.(《硬作狂欢[M].郝建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36] 李春华.浅论对大众文化的管理(OL).文化发展网站,http://www.ccmed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id=26476.
    [37] 徐芳.舞剧:市场和艺术的双重困惑[OL].解放日报网络版,[2004-8-16],http://old.jfdaily.com/.
    [38] 于平.舞蹈诗:舞蹈诗剧与舞蹈组诗[OL].舞剧结构模式的定型,变异及其更新[OL]].舞影网站,www.isdancc.com/wywz/hehua/yuping3.htm.
    [39] 王岳川.知识分子:思想命运与精神定位——学术知识分子[OL],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
    [40] 陈原.舞台需要返璞归真[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04-12-22],http://www.ttwv.com/culture/history/20050922/1127397219116.shtml.
    [41] 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OL],http://www.tecn.cn/data/detail.
    [42] 潘一禾.混和的公民意识——公民文化与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矛盾吗?[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rc.org/cnspecialist_detail.
    [43] 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OL].世纪中国网站.转引自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