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灾害的历史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始终。在古代社会,中国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在现代灾害学昌兴的新的历史形势下,农业灾害史的研究需要汲取灾害学的理论成果,重新审视古代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农业减灾的措施和成效。为此,本文研究了周秦汉晋时期的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农业灾害史研究导言。阐述农业灾害史研究的目的意义,回顾农业灾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
    本文认为,农业灾害史的研究虽备受各方关注,且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因限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许多领域有待开发拓展。本文以现代灾害学理论为指导,从历史农业灾情、历史农业灾害的成因、历史农业灾害发生演变规律、历代抗灾救荒措施、古代荒政制度、救荒书与救荒思想等方面论述了灾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总结了灾害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针对历史农业灾害史料处理中存在的法则零乱问题,本文提出了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办法,根据现代灾害学中的灾度理论,确立了1度灾害的基准线,在此基础上,依据历史灾害资料的有关信息,以灾区大小、灾情状况和灾期长短等要素逐一确定历史农业灾害的灾度等级。
    本文所涉及的灾害历史以其发展变化特征而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周秦两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周秦两汉是中国历史上传统农业产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灾害在发生规模、要素构成、灾情状况、减灾方略、减灾思想等方面都处于革故鼎新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时期虽历时短暂,但农业灾害的发生却经历了由北而南的重大转变。
    第二章,周秦两汉时期的农业灾害。论述了农业灾害的发生演变和农业减灾等问题,以详实可靠的资料分析说明了农业灾害的灾情特征和所取得的减灾成就。
    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农业灾害系统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各种农业灾害基本都有发生,且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破坏。在时空分布方面,农业灾害多集中于夏秋时节发生,山西山东地区是当时灾情最为严重的两个地区,农业灾年也呈现不平衡分布趋势。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技术措施在农业减灾领域得到应用且取得一定的减灾成效。沟洫系统、农田灌溉工程、治黄工程等水利工程在减轻水旱灾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作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干旱、病虫害、草害的危害;一些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也被应用于农业生物灾害的减灾实践中。
    为了减灾防灾,古代国家也大力建设荒政制度。《周礼》中的荒政十二内容丰富,奠定了中国古代荒政制度的基础。仓储建设、灾民赈济安抚、灾后的农荒垦殖和稽核检恤救灾弊端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荒政制度的基本体系。
    国家行为的积谷备荒起源很早,两周时期国家仓储粮食是灾荒赈济的物资基础。两汉时期农荒赈济的粮食仓储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西汉耿寿昌创建的常平仓是其发展的标志。农荒赈济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赈民以谷依然是最主要的赈灾措施。此外,移民移粟、蠲免钱粮等措施均有施行。产生于本时期的重农政策也发挥了积极的减灾作用,政府在灾荒年份一再鼓励灾民耕垦荒地,促进了灾区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继续进行。为规范减灾行为,国家还经常委派官员检查灾荒赈救工作,对救灾不力或营私舞弊的官吏严加惩处。
    本时期还是传统农业灾害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在农业灾害的基本概念、发生规律、灾害分类、灾种关联性等方面均有创新性认识成果。在农业灾害的防治抗救方面,积极防灾抗灾依然为主流思想。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灾害。论述分析了农业灾害复杂多样的发生态势,总结了农业减灾的历史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的发生规模和危害情况发生了重大转变。农业灾害在年内的分布差距逐渐缩小,山西、山东和江南地区成为三大农业重灾区,农业灾害在年际间不平衡分布且频繁发生。
    农业减灾技术的进步体现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北方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取得良好的减灾效果。而作为有效减灾方式的水利工程建设则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缓慢且不平衡,江南地区水利建设初见成效。物理化学生物减灾技术有继承发展,也有创造进步。
    荒政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国无宁日的社会政治状况冲击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仓储制度时兴时废,尤为重要的是专门用于救灾的义仓制度于南北朝时期诞生。农荒救济制度全面发展,灾荒发生后,中央政府多次遣使勘灾施赈,以此为依据进行灾赈。赈谷、赈物、赈药、赈粥成为最常用的救灾手段。曹魏和南朝宋加强了移民移粟工作,救助大批灾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国家对灾民赈给耕牛粮种,劝课耕垦,发展生产。为解决灾害赈济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国家强化了监督机构的职权,把御史台从少府中分离出来,归皇帝直接掌管,将各类各级官员全部置于监察范围之内。
    农业减灾思想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对前代灾害思想的继承。在灾害性质和成因、灾害发展演变规律、农业防灾抗灾等总体认识上均未超出周秦两汉水平,仅在仓储思想、农业技术减灾思想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cient China saw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and its serious harm and damage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nomy.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new historical trend needs absorption of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review of measures and effect of development of the disaster and its reduction in ancient times. The thesis, consisting of three chapters, studies the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and reduction strategies during Zhou, Qin, Han and Jin dynasties.
    Chapter I, the introduction of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research, discusses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isaster research and reviews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lso puts forward a new research approach and system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Fruitfu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research thanks to much concern and support from many departments concerned.Yet many fields in the research need to be expanded due to historical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er.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ory for modern disaster, expounds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disaster research and its achievements, analyzes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proposes solution and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In view of standard confusion in the material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in history, disaster scale grading of historical disaster materials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disaster degree theory in modern disaster science and establishes the standard for grade I. disaster. Based on this, disaster grades of historical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is to b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he disaster area, actual situation and duration.
    The disaster history involved i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according to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are Zhou, Qin,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ies and Wei, J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The former is the important stage for develop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he scale of the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components, actual situation, reduction plan and thoughts are all in the changing period. Wei and Jin dynasties last a short period while experience the important shift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Chapter II,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during Zhou, Qin, West and North Han dynasties, discusses happenings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and reduction measures and analyses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reduction achievements.
    Chinese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system came into being mainly in Zhou, Qin,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ies. The period witnessed occurrence of all kinds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and serious damage to agriculture. The disaster centered on mainly in summer and autumn with Shanxi and Shandong the two worst regions. The disaster was not evenly distributed through the year.
    Many technological measures have been used in agricul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fields with certain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urrow irrigation system, farming irrigation project, the Yellow River conservation project etc. played an active part in relieving floods and droughts. Progress of farming techniques diminished droughts,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weeds and other harms to some extent. Som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iques were also applied in the practice of biological disaster alleviation.
    To diminish and prevent disaster, ancient governments established policies of natural disaster prepara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For example, rich contents of policies for disaster preparation and relief in chapter 10 of Zhouli, a book about Zhou_dynasty, formed the basis for th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grain storehouse for natural agricultural disaster, relieving the people in stricken areas, opening up virgin soil after disaster and inspection of relief work comprises the basic system of an
引文
1.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
    2. (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83
    3. (汉)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65
    4.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
    5. (唐)房玄龄《晋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74
    6. (南梁)沈约《宋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74
    7. (北齐)魏收《魏书·灵征志》中华书局1974
    8. (南梁)萧子显《南齐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72
    9. (唐)魏征《隋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82
    10.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仓廩部》、《食货典·荒政部》、《庶征典》
    11. 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科学出版社1956
    12.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
    13.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
    14. 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地震出版社1997
    15. 张建民 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16. 高建国《中国减灾史话》大象出版社1999
    17. 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18. 龚高法 张玉远《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
    19. 宋正海、孙关龙、艾素珍《历史自然学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1994
    20.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 1958
    21. 文焕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研究》商务印书馆1959
    22. 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技出版 1994
    23. 中国杜科院历史所《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5
    24. 宋正海 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2
    25. 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6. 潭其骧《长水集》(上、下) 人民出版社1987
    27. 史念海《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63
    28. 张养才 何维勋等编《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气象出版社1991
    29. 张波等编《农业灾害学》陕西科技出版社1999
    30. 马宗晋《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2
    31. 张家诚等《气候变迁及其原因》科学出版社1976
    32.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中华地图学社1975
    33. 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上)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34.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35. 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
    36. 周尧《中国昆虫学史》天则出版社1988
    37. 邹树文《中国昆虫学史》科学出版社1982
    38. 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39.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略》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40. 孙翊刚《中国财政史》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41. 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2. 樊志民《秦农业历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7
    43. 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44. 曾延伟《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5. 谢天佑《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6. 顾浩《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47. 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文物出版社 1990
    49. 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0. 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51.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52.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人民出版社1988
    53. 薛仲三 欧阳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三联书店1956
    54. 竺可祯《竺可祯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
    55. W.H.Mollory著 俞佑世译《中国灾荒之原因》东方杂志1929(5)
    56. 郭豫庆《黄河流域地理变迁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1989(1)
    57. 肖鲜威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环境演变》西北史地1986(2)
    58. 王子今《试论秦汉气候变迁对江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学术研究1994(9)
    59. 陈玉琼《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大自然探索1990(3)
    60. 蓝勇《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1)
    61. 张丕远、王铮《中国近2000年来气候演变的阶段性》中国科学(B辑)1994(9)
    62. 徐蕾如《我国历史时期几次气候变动对社会的影响》大自然探索1990(1)
    63. 郑斯中《气候对社会冲击的评定》地理译报1982(1)
    64. 马波《历史时期河套平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4)
    65. 张之恒《历史时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农业考古1989(1)
    66. 曹文柱《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历史研究1988(2)
    67. 杨振红《汉代自然灾害初探》中国史研究1999(4)
    68. 陈育宁《宁夏地区沙漠化的历史演进考略》宁夏社会科学1993(3)
    69. 张振兴《我国自然灾害重点探讨》灾害学1989(3)
    70. 王国士、崔国柱《试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6)
    71. 樊志民、冯风《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中国农史1988(1)
    72. 王家德《从考古材料看长江上游历史上发生的特大洪水》农业考古1988(2)
    73. 杨国宜《旱魃小史》(上、下)安徽日报1959/7/29,1959/8/2
    74. 袁林《甘宁青历史饥荒统计规律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1996(4)
    75. 李炳元、李钜章、王建军《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地理学报1996(1)
    76. 陈玉琼《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特征》大自然探索1984(4)
    77. 陆人越《中国历代蝗灾的初步研究》农业考古1986(1)
    78. 胡人朝《长江上游历史洪水发生规律的探索》农业考古1989(2)
    79. 郑云飞《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中国农史1990(4)
    80. 孙如琦《西汉流民间题》青海社会科学1986(4)
    81. 池子华《中国古代流民综观》历史教学1999(2)
    82. 丁鼎、王明华《中国古代移民述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1997(4)
    83. 杜民喜《试论汉代的流民问题》绥化师专学报1987(2)
    84. 万绳南《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3)
    85.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南北户口的消长及其原因》中国史研究1990(3)
    86. 任新民《试论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南京社会科学1991(3)
    87. 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与分期》北京大学学报(社)1996(2)
    88. 曹文柱《两晋之际流民问题的综合考察》历史研究1991(2)
    89. 龙显昭《两晋流民起义中的杜弢》中国史研究1982(3)
    90. 马强《魏晋之际人口迁移与江南经济的开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1985(4)
    91. 夏日新《永嘉乱后北方民户的大流徙》社会科学(甘肃)1989(6)
    92. 钮仲勋《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人口的迁徙》地理学资料1959(6)
    93. 吕名中《汉族南迁与岭南百越地区的早期开发》中国史研究1989(4)
    94. 童超《东晋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历史研究1987(4)
    95. 叶骁军《试论我国古都移民的原因与影响》兰州大学学报(社)1997(1)
    96. 任新民《试论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南京社会科学1991(3)
    97. 王育民《十六国北朝人口再探》社会科学战线1993(4)
    98. 王永平《论东晋上流社会的享乐风尚》社会科学战线1992(3)
    99. 吴青《灾异与汉代社会》西北大学学报(哲)1995(3)
    100. 楼嘉军《气候演变与民族迁徙》历史教学问题1992(4)
    101. 方金琪《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地理科学1992(3)
    102. 吕名中《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族的内迁》历史研究1965(6)
    103. 李兴盛《流人及其对东北开发的作用》学术交流1992(3)
    104. 史观《对灾荒宣战: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大公报1950/3/20
    105. 孙寿荫《河北的旱涝灾害及防治》天津日报1961/8/23
    106. 卜风贤《简谈中国古代的抗灾救荒》光明日报1998/4/22
    107. 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农业考古1985(1)
    108. 洪廷彦《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水利和旱涝灾害》文史知识1993(4)
    109. 钦白《历代捕蝗记》安徽日报1961/8/10、1961/8/17
    110. 陈永林《我国是怎样控制蝗害的》中国科技史料1如2(2)
    111. 彭世奖《中国历史上的治蝗斗争》农史研究第三辑1983
    112. 高建国《解放前中国饥民食谱考》灾害学1995(4)
    113. 徐钟渭《中国历代之荒政制度》经理月刊1936(1)
    114. 刘广惠《中国历代仓库制度与现代农业仓库的推进》经理月刊1936(1)
    115. 宋杰《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3)
    116. 杨为望《春秋时代的赈济》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90(1)
    117. 王子今《两汉救荒运输略论》中国史研究1993(3)
    118. 胡安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区发展问题》社会科学1996(2)
    119. 钱耿文、刘明波《中国古代廉政制度浅析》学术月刊1994(4)
    120. 张涛《经学与汉代的救灾活动》东岳论丛1993(1)
    121. 刘信芳《西汉以前的禁苑及其管理》江汉论坛1992(4)
    122. 梁满仓《论六朝时期的民间祭祀》中国史研究1991(3)
    123. 李向军《试论中国古代荒政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2)
    124. 贺润坤《从云梦〈日书〉看秦民间灾变和救灾》江汉考古1994(2)
    125. 晋文《以经治国与汉代荒政》中国史研究1994(2)
    126. 简修炼《汉唐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六朝经济的发展》学术研究1994(1)
    127. 丁光勋《两汉时期的荒政》历史教学问题1993(3)
    128. 刘惠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与作用》社会科学1998(12)
    129. 薛振恺《试论汉武帝的敛财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1997(4)
    130. 刘太祥《东汉防灾赈灾措施》南都学坛1994(14)
    131. 郝铁川《论春秋官制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87(1)
    132. 邱永明《略论魏晋南北朝监察制度的得失》社会科学1991(2)
    133. 陈采勤《试论《周礼》的荒政制度》学术月刊1998(2)
    134. 邵鸿《西汉仓制考》中国史研究1998(3)
    135. 张锴生《汉代粮仓初探》中原文物1986(1)
    136. 卢鹰《秦仓政研究》人文杂志1989(2)
    137. 禚振西、杜葆仁《论秦汉时期的仓》考古与文物1982(6)
    138. 宋杰《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1989(3)
    139. 徐建青《从仓储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积累及其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3)
    140. 呼林贵《西汉京师粮仓储粮技术浅谈》农业考古1984(2)
    141. 方孝廉《洛阳附近的古代粮仓》中原文物1984(1)
    142. 董晓萍《民俗灾害学》文史知识1999(1)
    143. 崔华、牛耕《从汉画中的水旱神画像看我国汉代的祈雨风俗》中原文物1996(3)
    144. 路兆丰《中国古代的工赈思想》社会科学1988(6)
    145. 钟祥材《中国古代的荒政管理思想》国内外经济管理1990(10)
    146. 赵世超《周人的均齐思想和救济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1)
    147. 郑淦昌、李华《我国古代备荒的理论和措施》人民日报1965/12/7
    148. 庄庆春《〈侈靡〉篇新探》历史研究1991(6)
    149. 杨天宇《〈周礼〉之天帝观考析》中国史研究1990(4)
    150. 彭林《〈周礼〉五行思想新探》历史研究1990(3)
    151. 赵世超《巫术盛行与西汉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1997(5)
    152. 王秀珠等《〈管子〉的水害论与农田水利建设》管子学刊1993(4)
    153.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1999(2)
    154. 吴十洲《先秦荒政思想研究》农业考古1999(1)
    155. 孙家洲《汉代巫术巫风探幽》社会科学战线1994(5)
    156. 王振中《历史自然灾害学与民间信仰》复旦学报(社)1996(2)
    157. 彭泽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计量问题》历史研究1985(3)
    158. 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方面观》中国科技史料1992(3)
    159. 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地理研究1993(3)
    160. 刘天福《我国农业减灾工作发展战略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992(2)
    161. 石成林《关于农业自然灾害的经济学思考》经济问题1991(9)
    162. 何静《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经济学思考》经济问题1997(6)
    163. 卜风贤《农业减灾与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减灾1998(2)
    164. 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方法研究》中国农史199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