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地区岱、壮、侬族历史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今中越边境地区一带。自1078—1084年中国宋朝与交趾李朝划定边境以后,这一民族共同体成为跨境民族,后来分别发展成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等民族。我们总称这些来源相同的民族为跨境壮族。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越南是由54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岱族是越南最大的少数民族,侬族排名第六。因此,梳理岱、侬、壮族的来源与分布,对岱、侬、壮族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生活、语言艺术、民间诸神信仰及节日风俗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极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岱、侬、壮族的历史文化特点,观察岱、侬、壮族的社会文化差异,探究岱、侬、壮族的历史渊源和演变。
     壮、岱、侬族均为百越族属,是百越中的骆越之后,由唐朝的西原蛮、宋朝的广海州蛮发展而来。三者在演变过程中有密切关系。岱、侬族在越南属于共居关系,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山区和西原省,以村庄共同体的形式定居。壮、岱、侬族从历史、血统、族称、语言、文化、分布等各方面看,都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越南的岱、侬族拥有共同的语言和相近的风俗习惯,与中国的壮族在服饰等风俗习惯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物质生活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文章首先从社会经济状况方面介绍壮、岱、侬族的异同,旁及壮、岱、侬族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及自然经济;其次是社会生活方面,从壮、岱、侬族的着装服饰、居住风俗、饮食风俗、丧葬习俗及生育习俗方面进行比较,搜集社会生活资料,探究异同原因。
     文字艺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承,文章在语言文字、民间艺术、口头文学等方面探究壮、岱、侬族的文化渊源和演变异同。壮语与越南岱、侬语属同系同支,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因为移居原因,逐渐产生分化。民间艺术与口头文学方面亦然。
     每个民族都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又从属于信仰,由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壮、岱、侬族由于相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密切的交往,大都信仰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推崇自然神崇拜,对外来宗教则持排斥态度。
     节日风俗对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侬族在节日风俗方面通过相互交流,有学习、吸收的一面;受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演变的影响又有变异的一面。总体说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节日相同之处较多,其他则差异较大。
The ancestors of Zhuang ethnic lived in China-Vietnam boarder since antiquity. Between the year of1078to1084AD, China's Song dynasty and Cochin's Li dynasty had demarcated their borders, this ethnic community turned into a cross-border ethnic, then developed differently into Zhuang ethnic of China and Tay, Nung ethnic of Vietnam. We call them Zhuang cross-border ethnic. China is an united multi-ethnic nation of56ethnic groups, Zhuang is the largest minority. Vietnam is an united multi-ethnic nation of54ethnic groups, Tay is the largest minority, and Nung is sixth. Therefore, there has a reality significance to find out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ay, Nung, Zhuang, do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i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social life, language arts, folk religions and festivals.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nalysi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ay, Nung and Zhuang ethnic, observe their difference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e,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to their history relationship and evolution.
     Zhuang, Tay, Nung ethnic are the descendant of Luoyue, which is the branch of Baiyue, evolute from Xiyuan savage of Tang dynasty and Guanghaizhou savage of Song dynasty. The three ethnic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ay and Nung ethnic lived together in the village community in Vietnam, mainly located at north mountain and Xiyuan province. In respects of their history, ancestry, name, language, culture and distribution, Tay, Nung, Zhuang belong to one ethnic. Tay and Nung have a same language and similar customs. And they have a lot in common with Zhuang not only in dress but also in other customs.
     The material is the basis for human existence.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terms of the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handicraft and natural economy. Then introduces social life, compare the three ethnics'customs of dress, living dietary, funeral and birth; collect social life data, discover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
     The language represents an ethnic's inherit,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inquiry for the culture's similar and difference 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folk art, oral literature, etc. Zhuang language has a deep homology with Tay, Nung language. Because of migration, they gradually have differentiation.
     Every ethnic has its unique customs and habits, and these belong to belief, then form an unique cultural feature. The main belief of Zhuang, Tay, Nung are primitive religions, they praise highly on the natural god, but exclude exotic religions.
     Festive folk customs have a strong cohesion for a ethnic. On the one hand, Zhuang, Tay, Nung are learn from each other from exchange in terms of festive folk custom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difference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many similar in Spr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Day, Dragon Boat Festival,Chinese Valentine's Day, Mid-autumn festival; but the differences are large among other festivals.
引文
1 参见张声震:《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
    1 参见张声震:《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
    1 参见张声震:《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
    1 吕文芦:《在建国守国事业中初步了解越南的各少数民族》,河内,1973年。
    1 Google Maps.http://maps.google.com
    2 范宏贵:《壮族在东南亚最亲密的兄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 转引自范宏贵、刘志强等:《中越贸易边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4-25页
    2 同上。
    3 范宏贵:《壮族在东南亚最亲密的兄弟——越南的岱、侬、拉基、布标、山斋族》,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 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2 据越南中央民族委员会1959年统计。
    3 岱族,1958年以前一般称为土族。由于人们认为有妓视的意思,1958年前后,越南报刊上把岱依族改称为壮族。近两三年来又改称为岱族(Tay)
    4 《越南的少数民族》,越南文化出版社,1959年,第93页
    5 高平统计局1999年4月1日检查高平省的人口与家户的结果。河内,2002年统计出版社
    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63页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民族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
    2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范宏贵译,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第156页(内部资料)
    3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1739页
    1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41《南蛮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
    2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五代十国》,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72—73页。
    3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41《南蛮传下》
    4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41《南蛮传下》
    1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41《南蛮传下》。
    2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页。
    1 (越)唐年文:《浅谈越南岱依族、泰族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中国南部印度支那各民族的关系》,莫俊卿译,西南民族研究集刊,云南大学西边所内部版,1983年第三期第114页
    2(越)邓严万:《越南岱泰各民族集团的形成时间及其过程》,范宏贵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资料,1983年第1期.第46页
    3 范宏贵:《我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侬族的古今关系》,云南大学西南边孩民族研究所,西南民族研究集刊1983年第三期,第82页。
    1 蓝韶昱:《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吐司制度比较述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一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3 转引自张雄:《中国中南民族史》,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8页。
    4 同13
    1 (元)脱脱:《宋史·蛮夷列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14页。
    2 《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34-35页。
    3 (元)脱脱:《宋史·蛮夷列传》,第14214-14215贝。
    4 (元)脱脱:《宋史·夷蛮列传》,第14218页。
    1 邓严万:《越南岱奉各民族集团的形成时间及其过程》,范宏贵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资料,1983年,第一期,第46页。
    1 《在越南的各岱、侬族》,越南社会科学院,民族学院,1992年版,第48页。
    1 《大南实录》第二卷,第89页。
    2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67-168页。
    3 《关于确定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成分问题》,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292页。
    1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2页。
    1 范宏贵:《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第68页(内部资料)
    1 范宏贵:《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第92页
    1 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1 (越)民族学院:《越南的岱-侬族人》,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2 (越)第八届中央执行会的第五次会议文件,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1 《在北干各民族的本色与文化传统》,民族学院出版衬.1992年,第277页。
    1 网络引用google Maps-http://maps.googlc.com.
    1 1999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下同。
    1 《在越南的各岱族》,河内,1973年,第255页。
    1 吕文卢:《在建国守国事业中初步了解越南各少数民族》,河内,1973年,第107页。
    2 黄南:《越南的侬族》,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2年,第256页。
    1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97,《河渠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625页。
    2 (清)汪森编辑、黄盛陆等校点:《粤西文载》卷38,《灵济庙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3页。
    3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235。
    4 《明实录·英宗实录》卷65。
    1 嘉庆《广西通志》卷118,《山川二十五》。
    2 嘉庆《广西通志》卷120,《山川志二十七》。
    3 嘉庆《广西通志》卷120,《山川志二十七》。
    4 嘉庆《广西通志》卷118,《山川二十五》。
    5 李炳东、弋德华编著:《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46页。
    1 周去非:《岭外代答1》卷4《踏犁》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2页。
    2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惰农》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6页。
    3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8《月禾》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4页。
    4 柳宗元:《龙城录》,载《古今说部丛书》第1集。
    1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84,《陈尧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811页。
    2 嘉庆《广西通志》卷91,引《万舆胜》。
    3 嘉庆《广西通志》卷91,引《万舆胜》。
    4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6《吉贝》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5-66页。
    1 张声震:《壮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723页。
    1 2012年3月,作者在归春河边越南高平省通农县实地调查时拍摄。
    1 阮梦:《山区稻季增产》,越北民族出版社,1965年,第11页。
    2 裴辉答:《越南北方的水稻》,河内:科学与技术出版社,1964年,第560页。
    3 裴辉答:《越南北方的水稻》,河内:科学与技术出版社,1964年,第560页。
    1 裴辉答:《越南北方的水稻》,河内:科学与技术出版社,1964年,第562页。
    1 2013年10月,作者在越南高平省广渊县国民社实地调查时拍摄。
    1 张声震:《壮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719页。
    1 张声震:《壮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723页。
    2 周去非:《岭外代答2》卷6,《布》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4页。
    1 乾隆《柳州府志》卷12,《物产》。
    2 嘉庆《广西通志》卷90,《舆地十一,物产二》。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边疆行》第7集,那山那坡《远方的家》,2011年07月19日。
    1 祖国报,1962年第号,第30页。
    1 2013年10月,作者在越南高平省光渊县实地调查拍摄。
    1 CCTV4中文国际:《边疆行》第7集,那山那坡《远方的家》,2011年07月19日。
    1 《大南一统志》卷4,顺华出版社,1992年,第422页。
    2 《大南一统志》卷4,顺华出版社,1992年,第420页。
    3 周去非:《岭外代答1》卷5,《邕州横山寨博易场》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1 2012年8月,作者从越南老街省走到云南省河口县进行实地调查获得。
    1 中央电视台(CCTV4):《边疆行》第7集,那山那坡《远方的家》,2011年07月19日。
    1 塜田诚之:《中国壮族与越南侬族的民族关系与交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29卷第5期。
    1 中国中央电视台:《边疆行》第7集,那山那坡《远方的家》,2011年07月19日。
    2 中国中央电视台:《边疆行》第7集,那山那坡《远方的家》,2011年07月19日。
    1 光绪:《归顺直录州志》卷3《川山志》
    2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6《布》。
    3 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738页
    1 民族学院,越南的岱—侬族人.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1 2011年3月作者在越南高平省重庆县岱族接亲礼拍的。
    1 民族学院, 《越南的岱-侬族人》,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1 梁敏、张均如、欧阳觉亚等:《壮语方言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
    1 吕文卢、邓严万:《越南岱、侬泰族简介》(越文),河内: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8年。
    2 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3 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1 范宏贵:《越南少数民族语言概况》,《语言学资料》(现《当代语言学》)1966年第1期。
    1 于维雅编:《东方语言文字和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g,《越南的语言政策问题》(越文),河内:河内科学出版社,1993年。
    1 吕文户:《越南的少数民族》,越南文化出版社,1959年。
    1 高平统计局:《1999年4月1日检查高平省的人口与家户·的结果》,河内:统计出版社,2000年。
    1 [日]西助阿夫:《关于壮的文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2 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编著:《壮族通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30页。
    1 《高平地志》,河内,2000年,第61页。
    1 作者于2012年9月摄于越南高平省和安县黄铜社。
    1 《高平地志》,河内,2000年,183页。
    1 朝恩:《岱、侬族的歌谣》,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4年,32页。
    1 朝恩:《岱、侬族的歌谣》,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1 吕文卢、黎平,通过“婆梁军”传说的岱族人的原水历史,河内,5月,65号研究历史杂志,1965年版。
    2 吕文卢,九主争皇Cuu chua cheng vua ",6月,51号,研究历史杂志,1963年,第49贝。
    1 侬明州、微国宝:《岱、侬族的婚礼民歌》,越北出版社,1973年,第86页。
    1 作者于2013年9月摄于越南高平省广源县福莲社。
    2 王雄:《在高平岱、依族的斯利轮》,己引证资料,1997年。
    1 民族学院:《越南的岱—侬族人》,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91贝-292页。
    1 黄觉、磨庆平、黄辉珀、宫文略、王全:《岱—侬族人的文化传统》,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3年,第220页。
    1 黄觉、磨庆平、黄辉珀、宫文略、王全:《岱—侬族人的文化传统》,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2 黄觉、磨庆平、黄辉珀、宫文略、王全:《岱—侬族人的文化传统》,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3年,第224页。
    1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60页。
    2 民族学院编:《越南的岱——侬族人》,北京: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24页。
    1 黄南:《初步了解岱族人与侬族人之间的关系》,《民族学通报》,1973年3月,第66页。
    2 黄南:《初步了解岱族人与依族人之问的关系》,《民族学通报》,1973年3月,第69页。
    1 《大南一统志》,第四集,顺华出版社,1992年,第408页。
    1 滕成达:《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诸神信仰比较》,《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2期,第2页。
    2 李晓华:《桂西壮族与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
    1 潘友役:《归回民间信仰的问题》,《民族学杂志》,1995年第2期。
    1 《大南实录正版》,第十集,河内: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4年,242页。
    1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第164页。
    1 王文光:《越南岱依族、侬族源流考》,载《思想战线》,1992年出版。
    2 陶维英:《越南各朝代》,顺化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220-221贝。
    3 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45-346贝。
    1 《越北坛的几个问题》,河内文化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15页。
    2 毕黄:《高平杂志日习》,民族学院资料,标记D.136。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范宏贵、顾有识等:《壮族历史与文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
    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谷德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3年。
    过伟:《京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过伟:《中国女神》,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过伟等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过竹、过伟等:《京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何毛堂等:《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黄家信:《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研究》,合肥: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黄唐苏:《广西壮族现状》北京:民族出版社,1958年。
    黄现璠:《广西壮族简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金煦:《苏州传说》,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蓝鸿恩编:《壮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李方桂编:《龙州土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富强:《‘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
    李富强:《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李富强:《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吕大吉等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战国]孟子著,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
    苏维光、过伟等:《京族民间故事选》,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谈琪:《壮族土司制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田兵等:《布依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越]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越南北方少数民族》,范宏贵、孟维仁、
    徐泉英、古小松译,南宁: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
    张玉安等:《东方神话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清]朱锦:《白山司志》,道光刊本(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复印本)。
    范宏贵:《侬智高及其影响》,《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范宏贵:《越南少数民族语言概况》,《语言学资料》,1966年,第1期。
    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范宏贵:《壮族在东南亚最亲密的兄弟—越南的岱、侬、拉基、布标、山斋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过伟:《中越节日民俗之比较研究》,《创新》,2007年,第1期。
    过伟:《中越民间文化的比较研究》,《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越]黄友平、黄闭等著,陆冬梅译:《越南岱依族、侬族的宗教信仰》,《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10期。
    [越]吕文卢著,莫俊卿译:《法属时期岱、侬、泰族社会制度初探》,《民族译丛》,1984年,第3期。
    李锦芳:《壮语与越南侬语语法比较初识》,《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10月,第4期(总第56期)
    滕成达:《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诸神信仰比较》,《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2期。
    王文光:《越南岱依、侬族源流考》,《思想战线》,1992年,第6期。
    徐杰舜、杨志英:《广西横县校椅镇江平村客家人调查报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日]塜田诚之:《中国壮族与越南侬族的民族关系与交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蓝韶昱:《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土司制度比较述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20卷。
    钟珂:《中国传统风俗在越南的遗存和嬗变》,《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8期。
    韦树关:《壮语与越南岱、侬族语汇差异的成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韦顺莉:《清末民初广西大新县境土司社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晓华:《桂西壮族与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越』陶维英:《越南各朝代》,顺化出版社,1994年。
    [越]陶维英:《喃字的来源与演变构造》,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
    [越]朝恩:《岱、侬族的歌谣》,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4年。
    [越]朝恩:《姐娥庙会》,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7年。
    [越」《祖国报》,1962年,第1号,第30页。
    [越]中央民族会《在越南各少数民族的40年战斗、建设与成长的政府的民族委员》
    梁文宝:《历史中的若干北方边界问题(自从雄王代到李代)》,历史系资料科一太原师范大学,1998年。
    〔越]博儒垒(民族语民族学,1973年):《民族的社会机构是指他们的各民族统一与社会体制》,河内综合大学历史系资料科译文,莫斯科科学出版社。
    [越]Billet Albert(1896-1897), Deux ans dans le Haut-Ton Kin(两年在高北齐区),出版,标记M:942。
    [越]《在越南的各少数民族》,河内,1973年。
    [越]《高平国家与人类》,高平省的文化通信厅资料(内部流行)。
    [越]《高平汗城史记》,汉喃院资料,标记A.1379。
    [越]《侬智高》,科学会谈纪要,高平省委会-越南史学院,河内出版社,1995年。
    [越]侬明州、微国宝:《岱、侬族的婚礼民歌》,越北出版社,1973年。
    [越]阮德周、阮俊忠:《前辈守护边疆(自从雄王代到阮代)》,河内公安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越]潘慧珠:《朝历宪章类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集。
    [越]潘慧珠:《朝历宪章类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二集。
    [越]潘慧珠:《朝历宪章类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三集。
    [越]阮友宫:《高平实录》,史学院译文,标记Cs/13(b)。
    [越]侬玉职:《在广和县、国民乡的侬安人的做宣纸与香线的技术》,1999年。
    [越]高平统计局:《1999年4月1日检查高平省的人口与家户的结果》,河内统计出版社,2002年。
    [越]潘友役:《归回民间信仰的问题》,《民族学杂志》,1995年02号。
    [越]阮婷投:《要有科学地温故知新才向到将来》,《文化与体育报》,1999年6月15日,48号。
    [越]《大南一统志》,第四集,顺化出版社,1992年。
    [越]《大南一统志高平省》,译者东明、邓周敬,河内文化家、文化教育部出版,1967年。
    [越]《大南实录正版》,第六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4年。
    [越]《大南实录正版》,第七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4年。
    [越]《大南实录正版》,第十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4年。
    [越]《大南实录正版》,第二十二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9年。
    [越]裴辉答:《越南北方的水稻》,河内科学与技术出版社,1964年。
    [越]《高平省的地方志》,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0年。
    [越]《谅山省的地方志》,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9年。
    [越]《高平的气候特点》,高平省的科学会资料出版,1971年。
    [越]阮克定:《高平风土富龙变白二龙湾》,汉喃院资料,标记A.1310。
    [越]黎贵惇:《建文小陆》,河内史学出版社,1962年。
    [越]《同庆方志高平省》,汉喃院,标记A.537/4。
    [越]黄春汗:《李常杰外交历史与李朝的宗教》,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越]《高平的民间文化》,高平文艺会,1993年。
    [越]阮文玄:《加分研究越南文化》,第一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越]毕黄:《高平杂志日习》,民族学院资料,标记D.136。
    [越]范婷虎:《武中随笔》,河内文化出版社,1960年。
    [越]韦宏:《岱、侬的斯利轮情歌》河内文化出版社,1979年。
    [越]《在越南各岱-侬-泰民族的婚姻与家庭》,第四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越]王雄:《在高平岱、侬族的斯利轮》已引证资料,1997年。
    [越]王雄:《在高平的莫家痕迹》已引证资料,1997年。
    [越]《高平省重庆府果托乡乡约》,标记HU4967。
    [越]《高平省茶陵乡乡约》,标记HU4967。
    [越]宝乐县委:《高平土司》,河内综合大学,历史系,民族学门学生的田野报告。资料保留在高平省,宝乐县委的留存房,1983年。
    (亚斯尔破撒陆挖):《在民族学书中的各种经济类型是什么》,河内史学出版社,1960年。
    [越]吴士莲:《大越史记全书》,第一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越]吴士莲:《大越史记全书》,第二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越]吴士莲:《大越史记全书》,第三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越]吴士莲:《大越史记全书》,第四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越]潘辉黎、阮潘光:《在十七到十八世纪,北方山区的各民族斗争保护祖国边疆》,河内,《民族学杂志》,1980年,1号。
    [越]吕文卢《在建国守国事业中初步了解越南的各少数民族》,河内,1973年。
    [越]吕文卢、邓严万《粗略地介绍越南的各岱-侬-泰民族》,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8年。
    [越]吕文卢、黎平,《通过“婆梁军”传说的岱族人的原水历史》,河内,《研究历史杂志》,1965年5月,65号。
    [越]吕文卢:《九主争皇《研究历史杂志》,1963年5月,50号。
    [越]吕文卢:《九主争皇《研究历史杂志》,1963年6月,51号。
    [越]吕文卢:《在越南的土司制度》,民族学院资料,标记D 275。
    吕文卢:《在凉山属于土司家族的巴里》,民族学院资料,标记D 275。
    [越]《越北坛的几个问题》,河内文化出版社,1978年。
    [越]阮梦:《山区稻季增产》,越北民族出版社,1965年。
    [越]黄南:《越南的侬族》,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2年。
    [越]黄南:《初步了解岱族人与侬族人之间的关系》,民族学的通报,1973年3月。
    [越]阮德雅:《高平省的事迹》,越南史学院资料,标记Cs/13b。
    [越]侬明日《侬安族的婚礼》,2000年已引证的资料。
    [越]侬明日:《高平省广和县福神乡的锻炼技术》,2000年己引证的资料。
    [越]潘玉:《越南文化本色》,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1998年。
    [越]《同庆方志高平省》,汉喃院,标记A.537/4。
    [越]黄觉、磨庆平、黄辉珀、宫文略、王全:《岱-侬族人的文化传统》,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3年。
    [越]黄觉、俊勇:《在越北的岱族风俗习惯》,1994年。
    [越]武贵:《对生态环境的各少数民族》,河内,《人民报》,1996年1月29日。
    [越]黄花全:《村芒的集体所有与对岱族田地的土司所有》,《民族学杂志》,1983年1号。
    [越]黄花全、谈氏鸢:《在越南岱-侬族的历史来源》,《民族学杂志》,1998年,2号。
    [越]侬中:《在越南各侬族组的关系》,《研究历史杂志》,1962年12月,45号。
    [越]越南社会科学委员:《越南文化历史》,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越]谈氏鸢:《越南的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自十一到十九世纪)》,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8。
    [越]谈氏鸢:《通过阮朝地步资料的高平广鸢总力侬州的所有田地情况(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民族学杂志》,1999年,2号,第19-26页。
    [越]《越南共产党第七大会文件》,河内事实出版社,1987年。
    [越]《第八届中央执行会的第五次会议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8年。
    [越]《第八届中央执行会的第五次会议文件》,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1998年。
    [越]民族学院:《越南的岱-侬族人》,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越]民族学院:《了解在越南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第一集,河内,1972年。
    [越]《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第一集,河内教育出版社,1998年
    [越]《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第二集,河内教育出版社,1998年
    [越]《越南国家美丽富饶》,河内,事实出版社,1983年。
    [越]黎中武:《人类生环礼仪》,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9年
    [越]河文远、河文凤:《宣光的各少数民族》,宣光省文化厅出版,1973年。
    《初开的各宗教形态》,科学出版社(河内综合大学,历史系资料科的译文),196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