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珠江是中国第四大河,珠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水资源十分丰富。珠江流域中上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珠江流域中上游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孕育地之一,该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东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的内容有4点:(1)本文研究的范围和内容;(2)本文研究的意义;(3)研究方法和问题的解决;(4)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
     正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珠江流域中上游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概况”。从珠江流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水系和七大区域等方面论述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中上游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特征。
     第二章“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和分期”。把珠江流域中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成漓江流域、柳江流域、郁江流域、黔浔江流域、左江流域、右江流域、红水河流域七个文化区,并分别从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发现概况、主要遗址等方面论述各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并结合地层叠压关系、器物特征、碳14测定数据等方面材料,对各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了分期。本文通过对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的研究分析,阐述各区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把珠江流域中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并分别论述了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珠江流域中上游各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关系”。由“珠江流域中上游各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和“珠江流域中上游各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源流关系”两部分组成,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论述珠江流域中上游这一区域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商周时期文化的关系。
     第五章“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论述了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越南红河流域、海南岛诸河流域、桂南沿海诸河流域、珠江下游流域、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认为珠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同一性与差异性反映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特点的形成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
     第六章“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论述了珠江流域中上游的采集、狩猎、渔捞经济形态的长期存在、稻作农业的传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以及喀斯特地形和海洋性气候对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说明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社会经济具有采集、渔捞经济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与该区域的热带亚热带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章的第三节论述了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内容包括墓葬概况、几种特殊的埋葬习俗及其内涵、原因等。
     第七章“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地位”,论述了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在东亚、东南亚的地位。
     结语部分涉及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地位、区系类型等问题。认为珠江流域中上游地处东亚南部,其新石器时代文化域延续了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传统,形成了与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不同的采集、渔捞经济为特色的文化区。
'People can't survive and develop without water, so water is the physical essential resource for both human beings and other creatures, as well as being very important in human culture. The Pearl River flowing through southern China is the fourth largest river in China, with uniqu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bundant water resource.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physical geographical unit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region's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ancient civilization,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of China, and even of East Asia.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main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contents of introduction is divided into 4 parts:(1)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2)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3)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blem solving; (4) The current literature review.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An introduction to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is river valley, in terms of its locatio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 water systems, seven areas and so on.
     ChapterⅡ, is about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and how they can also be separated into 7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These 7 regions are in the Lijiang valley, Liujiang valley, Yujiang valley, Qianjiang-Xunjiang valley, Zuojiang valley, Youjiang valley, and Red River valley. In terms of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of Neolithic culture, we discuss the Neolith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sites in every valley. By looking at the different layers, the artifacts'characteristic and by using C14 dating, we can identify the different ages of Neolithic culture in every valley.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sites of rich content in this area, we can discuss all features of Neolithic culture from its beginning right through to advanced Neolithic culture.
     ChapterⅢ, is entitled "Th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In this chapter, you will find that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is region had undergone a process from its beginning right through to advanced Neolithic,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
     ChapterⅣ, is entitl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gional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Thi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fferent regional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and" The relationships overtime of the regional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These two parts, from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oint of view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olithic culture and the previous Late Paleolithic culture of this are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olithic culture and the later culture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the same area.
     ChapterⅤ, "The Neolithic culture'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discusses the Neolithic culture'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and the Red River valley of Vietnam, the valleys of rivers in Hainan Island, the valleys of Coastal Rivers in the southern Guangxi, the coastal lower Pearl River area,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is proves there is both common identity and diversity between the Neolithic cultures of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is common identity and this diversity show that the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ditions of physical geography.
     ChapterⅥ"The Neolithic social economy of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discusses a constant reproach of its social economic formation including gathering, hunting and fishing, the introduction of rice agriculture, people's choice of residenc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karst terrain and a maritime climate on the Neolithic culture of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It shows that the. features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of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were gathering, hunting and fishing. These features of its formation is closely allied to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climates. In sectionⅢ, we discuss the Neolithic tombs in this region,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several special Neolithic funerary customs and connotations, and causes.
     ChapterⅦ,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discusses it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tus in the East Asia and the Southeast Asia.
     The Conclusion,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status, types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Upper Middle Pearl River valley, and concludes that this Neolithic culture 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ern East Asia, continued the. Late Paleolithic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is region and formed an unique culture reg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ulture region are a gathering, fishing and hunting econom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dry land agriculture of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the rice agriculture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引文
①Pei,W.C.1935:One Mesolithic (?)Industry of the Caves of Kwangsi. Bull,Geol, Soc,China 14(3)。
    ①李珍:《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七十年述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36-4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的发掘》, 《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35-36页。
    ①张忠培:《对再次发掘甑皮岩遗址的几点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1-32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百色市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2003年第12期,3-6页。
    ③李珍: 《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七十年述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36-47页。
    ①林强、谢广维: 《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林强: 《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的发现和研究》, 《南方文物》2007年第3期。
    ②林强: 《广西近年史前考古新发现及探讨》, 《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③徐靖彬:《建国以来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④彭书琳:《漓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三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漆招进: 《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及其分期》, 《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⑥#12
    ⑦ TRINH NANG CHUNG:《Cac Di Tich Hau Ky Da Cu va So Ky Da Moi o Quang Tay Trung Quoc Trong moi quan he voi Bac Viet Nam》,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8; TRINH NANG CHUNG:《MOI QUAN HE VAN H6A THOI TIEN SU GIUA BAC VIET NAM VA NAM TRUNG QUOC》,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WOI,2009。
    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几何印纹陶的分布概况》, 《文物集刊》1981年第3期。
    ① Ho Chui-Mei:Pottery in South China:River Xijiang and Upper Red River Basins, World Archaeology, Vol.15, No.3,1984, pp.294-325.
    ② Richard Pearson:《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pottery in the Lingnan region of south China》, Antiquity, Vol.79,2005, pp.819-828.
    ③蒋廷瑜、彭书琳: 《桂南大石铲研究》, 《广西文物》1991年第3、4期合刊。
    ④容达贤: 《桂南地区大石铲新探》, 《南方文物》1992年第1期;覃义生: 《南宁新石器时代大石铲遗存的发现及有关问题的探讨》,黄云忠主编: 《邕州考古》,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郑超雄、李光军: 《广西桂南“石铲遗址”试论》, 《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3期:玉永琏: 《桂南大石铲及其遗址探秘》, 《东南文化》1995年第2期;覃彩銮:《从石铲遗存看桂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 《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⑤彭书琳、蒋廷瑜: 《关于广西有肩石器的几个问题》, 《广西文物》1991年第1期;彭书琳、蒋廷瑜: 《试论广西的有肩石器》, 《纪念黄岩洞遗址发掘三十周年论文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⑥张超凡: 《桂林甑皮岩屈肢蹲葬根源之我见》, 《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⑦覃彩銮: 《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剖析》, 《考古》1984年第11期;覃彩銮: 《广西新石器时代墓葬浅析》, 《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四辑。
    ⑧廖国一等: 《广西先秦两汉墓葬反映的几种特殊的风俗》, 《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3期。
    ⑨陈远璋: 《蹲葬探源》,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严文明: 《甑皮岩遗址与华南地区史前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3-36页。
    ①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38页。
    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东北亚考古学研究》(苏秉琦先生写的序),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页。
    ③宿白主编: 《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1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编著:《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25-27页。
    ②严文明:《甑皮岩遗址与华南地区史前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3-36页。
    ③王华、杨琰、张会领:《桂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环境变迁研究》,《地球学报》2005年9月26卷增刊,205-208页。
    ①王华、杨琰、张会领: 《桂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环境变迁研究》, 《地球学报》2005年9月26卷增刊,205-208页。
    ②赵志军、吕烈丹、傅宪国: 《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出土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 《考古2005年第11期,76-84页
    ①黄锡荃等:《我国的河流》,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年,110页。
    ②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58页。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82页。
    ② Pei,W.C.1935:One Mesolithic(?)Industry of the Caves of Kwangsi. Bull,Geol, Soc,China 14(3)。
    ③见文后附录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之一《漓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成址登记表》。
    ①谌世龙:《桂林庙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博物馆编:《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50-166页。
    ②漆招进: 《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及其分期》, 《农业考古》2000年1期,47-54页。
    ③漆招进:《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及其分期》, 《农业考古》2000年1期, 47-54、80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②屈肢蹲葬又名蹲踞葬、蹲葬,本文统一称“屈肢蹲葬”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 《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 《考古》1976年第3期,175-179、160页。
    ②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4C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4C实验室:《石灰岩地区碳一同样品年代的可靠性与甑皮岩等遗址的年代问题》,《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243-25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5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5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08-11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31-13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森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447-451 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447-451页。
    ①漆招进: 《“甑皮岩人”葬俗及其与岭南其他人类的关系》,蒋炳钊主编: 《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376-393页。
    ①漆招进: 《“甑皮岩人”葬俗及其与岭南其他人类的关系》,蒋炳钊主编: 《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376--393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资源县文物管理所:《广西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3期,7-4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457-459页。
    ①彭书琳:《漓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广西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三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9-79页。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65页。
    ②蒋远金主编:《柳州白莲洞》,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52-212页。
    ③见文后附录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之二《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
    登记表》。
    ①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 《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报告》,童恩正主编: 《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143-160页。
    ①蒋远金主编:《柳州白莲洞》,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45--105页。
    ②柳州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83年第9期,769-773页。
    ①陈远璋: 《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考古》2003年第10期,7-21页。
    ①李珍、李富强:《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探讨》,《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
    ②蒋远金主编: 《柳州白莲洞》,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79-180页。
    ①蒋远金主编:《柳州白莲洞》,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81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76-191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76-191页。
    ②柳州市博物馆: 《广西柳州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 《考古》1983年第3期,577-583页。
    ③蒋远金主编:《柳州白莲洞》,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206页。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70-171页。
    ②蒋廷瑜:《广西贝丘遗址的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57-64页。
    ③见文后附录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之三《郁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等:《广西南宁市豹子头贝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10期,22-3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等:《广西南宁市豹子头贝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10期,22-34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横县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期,12-21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横县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
    1期,12-21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市上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7-13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横县秋江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44-187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横县秋江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44-187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横县秋江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44-187页。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60页。
    ②陈远璋: 《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考古》2003年第10期,721页。
    ③见文后附录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之四《黔浔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
    ④林强: 《广西近年史前考古新发现及探讨》, 《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11-1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96年广西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 《考古》1997年第10期,15-35页。
    ①林强:《广西近年史前考古新发现及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11-17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南县博物馆:《广西平南县石脚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期,15-2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1996年广西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 《考古》1997年第10期,15-35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南县博物馆:《广西平南县石脚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期,15-2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63-164页。
    ①林强:《广西近年史前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11
    ①覃乃昌、覃彩銮、郑超雄等:《左江流域文化考察与研究》,《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1-8页。
    ②见文后附录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之五《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崇左县吞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89页。
    ⑤蒋廷瑜:《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述略》,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96-106页。
    ⑥杨清平: 《广西左江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新的文化类型——崇左市江洲区何村遗址发掘成果》, 《中国文物报》20008年6月6日。
    ⑦何安益等: 《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9日。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崇左县吞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89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 《广西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考古》1982年第1期,295-306页。
    ③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4-10页。
    ①谢光茂、林强等:《广西百色市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3年第12期,3--6页。
    ②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4-10页。
    ①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4-10页。
    ①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4-10页。
    ①蒋廷瑜:《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述略》,见中国考古学会编辑:《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96-106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 《广西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考古》1982年第1期,295-306页。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71-172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部资料:百色市各县文物登记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百色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1986年第7期,607-613、622页。
    ①见文后附录六:《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之六《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
    ①谢光茂、彭长林、黄鑫、周学斌:《广西百色百达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2006年4月7日第001版。
    ①谢光茂、彭长林、黄鑫、周学斌:《广西百色百达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2006年4月7日第001版。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百色市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3年第12期,3-6页。
    ①谢光茂: 《革新桥遗址》,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广西大百利全书·历史卷》上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46-47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175-179、160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百色市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2003年第12期,3-6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第1期,9-17页。
    ②陈远璋: 《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考古》2003年第10期,7-21页。
    ③覃义生、覃彩銮: 《大石铲遗存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76-82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考古十年新收获》,见文物编辑委员会编: 《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229-243页。
    ⑤莫稚: 《广东南路地区原始文化遗址》, 《考古》1961年第11期,595-598页。
    ⑥蒋廷瑜: 《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述略》,见中国考古学会编辑《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96-106页。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 《广西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文物》1978年第9期,295-306页。
    ①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169-175、184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①何安益:《百色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钟文典主编:《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69-80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 《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 《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①谢光茂、彭长林、黄鑫等:《广西百色百达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出土文化遗物数万件,文化堆积跨越新、旧石器时代》,《中国文物报》2006年4月7日第001版。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59页。
    ①梁旭达: 《红水河流域原始文化概述》, 《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82-88页。
    ②见文后附录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之七《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登记表》。
    ③梁旭达: 《红水河流域原始文化概述》, 《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82-88页。
    ①林强、谢广维、宁永勤:《广西都安北大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2日第001版。
    ②林强:《广西近年史前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11-17页。
    ③林强: 《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的发现和研究》, 《南方文物》2007年第3期,54-58页。
    ①林强: 《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合地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南方文物》2007年第3期,54-58页。
    ②林强:《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南方文物》2007年第3期,54-58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马山县六卓岭、尚来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见《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88-205页。
    ①张合荣: 《贵州史前时期陶器概论》, 《四川文物》2008年第6期,50-58页。
    ②张合荣: 《贵州史前时期陶器概论》, 《四川文物》2008年第6期,50-58页。
    ③郑超雄:《忻城县三堆宋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267-268页。
    ④林强先生把红水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文化分为三期:第一期包括北大岭早期等遗址,第二期包括坡六岭等遗址,第三期包括北大岭晚期、六卓岭等遗址。见林强:《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南方文物》2007年第3期,54-58页。
    ①本文作者据梁旭达《红水河流域原始文化概述》一文(见《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82-88页)中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数据统计。
    ①本文作者据梁旭达《红水河流域原始文化概述》一文(见《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82-88页)中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数据统计。
    ②覃乃昌、郑超雄、覃德清等: 《红水河文化考察与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72-81页。
    ①Zhang Chi, Hsiao-Chun Huang,2008:"The Neolithic of Southern China-Origin, Development, and Dispersal",Asian Perspectives, Vol.47, No.2, pp.299-329.
    ①李珍、黄云忠:《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关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华南考古》(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26-3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59页。
    ②陈远璋: 《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10期,7-21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175-179、160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百色市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2003年第12期,3-6页。
    ①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4-10页。
    ②蒋廷瑜: 《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述略》,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96-106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①李珍:《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七十年述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36 47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马山县六卓岭、尚朗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88-205页。
    ①戴国华: 《论东南亚“和平文化”及其与华南文化的关系》,《东南亚》1988年第1期.52-6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447页。
    ③蒋远金主编《柳州白莲洞》,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216页。
    ①蒋远金:《柳州史前遗址群》,《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5期,115-118页。
    ②张子模、漆招进、朱芳武等:《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骨》, 《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1-22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②韦江:《广西先秦考古述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48-59页。
    ①韦江: 《广西先秦考古述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48-59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1-13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211-255页。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93页。
    ②戴国华: 《论东南亚“和平文化”及其与华南文化的关系》, 《东南亚》1988年第1期,52-61页。
    ③ TRINH NANG CHUNG:《MOI QUAN HE VAN HOA THOI TIEN SU GIUA BAC VIET NAM VA NAM TRUNG QUOC》,35,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9.
    ①(越)黄春征: 《关于越南中石器时代》, 《农业考古》2000年第1期,38-39页。
    ①戴国华:《论东南亚“和平文化”及其与华南文化的关系》, 《东南亚》1988年第1期,52-61页。
    ② TRINH NANG CHUNG:《Cac Di Tich Hau Ky Da Cu va So Ky Da Moi o Quang Tay Trung Quoc Trong moi quan he voi Bac Viet Nam》,192,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8.
    ①#12
    ② TRINH NANG CHUNG: 《MOI QUAN HE VAN HOA THOI TIEN SU GIUA BAC VIET NAM VA NAM TRUNG QUOC》,36,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9.
    ① TRINH NANG CHUNG:《MOI QUAN HE VAN HOA THOI TIEN SU GIUA BAC VIET NAM VA TRUNG QUOC》,38,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9.
    ②(越)阮文好:《越南的多笔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41-346页。
    ①(越)阮文好:《越南的多笔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41-346页。
    ②TRINH NANG CHUNG:《MOI QUAN HE VAN HOA THO'I TIEN SU' GIU'A BAC VIET NAM VA NAM TRUNG QUOC》,38-39,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9.
    ①杰里米·戴维森:《越南近年来的考古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学参考资料》(2),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69-106页。
    ②邓聪: 《越南冯原遗址与香港大湾遗址玉石器对比试析》, 《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215-218页。
    ① TRINH NANG CHUNG:《MOI QUAN HE VAN HOA THOI TIEN SU GIUA BAC VIET NAM VA NAM TRUNG QUOC》,37-41,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9.
    (?) TRINH NANG CHUNG:《Cac Di Tich Hau Ky Da Cu va So Ky Da Moi o Quang Tay Trung Quoc Trong moi quan he voi Bac Viet Nam》,192,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8.
    ①谢光茂: 《广西旧石器时代考古回顾与瞻望》,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
    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9-35页。
    ①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44-250页。
    ②郝思德、王大新等:《海南“三亚人”遗址1992年发掘报告》, 《人类学学报》第13卷第2期(1994年5月),117-125页。
    ③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址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44-250页。
    ④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44-250页。
    ①郝思德、王大新: 《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考古》2003年第4期,3-11页。
    ②郝思德、黄万波: 《三亚落笔洞遗址》,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年,21-23页。
    ①郝思德、王大新《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4期,3-11页。
    ②郝思德、黄万波:《三亚落笔洞遗址》,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年,119页。
    ①郝思德、王大新: 《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考古》2003年第4期,3-11页。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广西大百科全书·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89页。
    ②廖国一:《环北部湾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87-395页。
    ③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东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考古》1961年第12期,644-649、688页。
    ④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钦州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58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钦州县文化馆:《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第1期,1-8页。
    ②《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防城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580页。
    ③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钦州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58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钦州县文化馆: 《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1982年第1期,1-8页。
    ②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东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考古》1961年第12期,644-649、688页。
    ③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东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考古》1961年第12期,644-649、688页。
    ④何乃汉: 《广西贝丘遗址初探》, 《考古》1984年第11期,1021-1029页。
    ①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4-10页。
    ②以上遗址和文化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60-166页。
    ③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十年考古概述》,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17-228页。
    ④广东省文物局等编: 《广东文物考古三十年》,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3-86页。
    ⑤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十年考古概述》,文物编辑委员会编: 《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17-228页。
    ①宋方义、张镇洪等:《广东封开黄岩洞1989年和1990年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148-15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62-163页。
    ③傅宪国:《论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1-36页。
    ④覃芳:《顶蛳山文化衰变的人类学探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322-329页。
    ①彭书琳、:蒋廷瑜:《广西西津贝丘遗址及其有肩石器》,《东南文化》1991年Z1期,164-172页。
    ①这三处遗址见湖南省文物局:《1949年以来湖南省的考古发现》,见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04-216页。
    ②这两处遗址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25-137页。
    ③北京大学考古系: 《石家河遗址调查报告》,四川大学博物馆编: 《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④裴安平:《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作农业再论》.《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103-20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463-464页。
    ②贺刚、陈利文:《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与影响》,《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51-60页。
    ③李珍:《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七十年述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36-4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30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20页。
    ①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 《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349-368页。
    ②云南省博物馆: 《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41-7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344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 《广西横县秋江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利学出版社,2006年,144-187页。
    ①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 《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 《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4-10页。
    ①赵志军、吕烈丹、傅宪国:《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出土值硅石的分析与研究》,《考古》2005年第11期,76-8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43页。
    ①陕西省文物局等:《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7页。
    ②张文绪: 《中国古稻探秘》. 《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42-45页。
    ①赵志军、吕烈丹、傅宪国: 《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出土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 《考古》2005年第11期,76-84页。
    ②赵志军、吕烈丹、傅宪国:《广西邕宁县顼狮山遗址出上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考古》2005年第11期,76-84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资源县文物管理所: 《广西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3期,7-30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⑤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48-4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②李珍、黄云忠:《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关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华南考古》(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26-32页。
    ③张光直:《聚落》,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67-82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 《广西平南县石脚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期,15-21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 《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瓶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175 179、16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96年广西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7年第10期,15-35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第1期,9-17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邕宁县顶蜘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④李珍、黄云忠:《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关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华南考古》(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26-32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96年广西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7年第10期,15-3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96年广西石器时代考古调简报》, 《考古》1997年第10期,15-35页。
    ②潘晓军:《柳州新石器时代遗址初探》,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岭南考古研究》(9),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年,40-46页。
    ①严文明:《甑皮岩遗址与华南地区史前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3-36页。
    ②严文明:《甑皮岩遗址与华南地区史前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3-36页。
    ①谌世龙:《桂林庙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博物馆编: 《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50-166页。
    ②漆招进:《“甑皮岩人”葬俗及其与岭南其他人类的关系》,蒋炳钊主编:《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厦门 大学出版社,2005年,376-393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 《考古》1976年第3期,175-179、160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44-187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295-306页。
    ①何安益、陈曦:《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9日第005版。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175-179、160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 工作队编: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44-187页。
    ①廖国一等:《论广西先秦两汉墓葬反映的几种特殊风俗》,《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3期,84-91页。
    ②张锴生: 《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 《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43-48页。
    ①张锴生: 《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 《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43-48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27页。
    ③李文信: 《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考古学报》第七册,北京:中国科学院,1954年,61-75页。
    ④ TRINH NANG CHUNG:《Cac Di Tich Hau Ky Da Cu va So Ky Da Moi o Quang Tay Trung Quoc Trong moi quan he voi Bac Viet Nam》,163, 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2008.
    ⑤井上光贞: 《日本的历史—从神话到历史》,东京:(日)中央公论社,1986年,113页。
    ⑥张超凡: 《桂林甑皮岩屈肢蹲葬根源之我见》,张子模主编: 《甑皮岩研究》,桂林:(?)江出版社,1990年,345-359页。
    ①廖国一等: 《广西先秦两汉墓葬反映的几种特殊的风俗》, 《社会科学家》 1997年第3期,84-91页。
    ②张超凡: 《桂林甑皮岩屈肢蹲葬根源之我见》,张子模主编: 《甑皮岩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345-359页。
    ③白云翔、张建锋:《黄河流域前期新石器时代墓葬的研究》,《华夏考古》2001年第2期,14-28页。
    ④2001年对甑皮岩遗址的发掘,发现了3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存在墓坑,并且有的墓葬(如BT2M8)开口处还有意识地放置天然石灰岩石块,这说明甑皮岩人实行的是坑葬,而不是平地掩埋。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27页。
    ①张超凡: 《桂林甑皮岩屈肢蹲葬根源之我见》,张子模主编: 《甑皮岩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345-359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22页、62-63页。
    ③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兼谈对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964年4期,200-204页。
    ④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兼谈对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964年4期,200-204页。
    ⑤覃彩銮: 《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剖析》, 《考古》1984年第11期,1030-1038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 《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 《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 《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 《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 《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 《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11-3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 《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 《考古》1998年11期,11-33页。
    ②漆招进: 《“甑皮岩人”葬俗及其与岭南其他人类的关系》,蒋炳钊主编: 《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376-393页。
    ③何安益、陈曦: 《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新收获》, 《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9日第005版。
    ①覃芳: 《广西邕宁顶蛳山史前屈肢葬与肢解葬的考察》, 《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74-80页。
    ②潘世雄: 《史籍中“宜弟”之说考释——兼释广西邕宁顶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肢解葬》,《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121-123页。
    ③潘世雄: 《史籍中“宜弟”之说考释——兼释广西邕宁顶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肢解葬》,《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121-123页。
    ① Richard Pearson,Anne Underhill,1987:"The Chinese Neolithic:Recent Trends in Research", 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 Vol.89,No.4,pp.807-822.
    ①刘军社:《水系·古文化·古族·古国论》, 《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32-41页。
    古刘军社:《水系·古文化·古族·古国论》, 《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32-41页
    ①黄崇岳: 《华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领先性与滞后性初探》, 《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7-12页。
    ②黄崇岳:《华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领先性与滞后性初探》,《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712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35-56页。
    ①杨权喜: 《石家河古城探讨》,《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5期,56-60页。
    ②童恩正: 《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57-71页。
    Zhang Chi,Hsiao Chun Huang,2008: "The Neolithic of Southern China-Origin,
    Development,and Dispersal",Asian Perspectives,Vol.47,No.2, pp.299-329.
    ①苏秉琦、殷玮璋: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苏秉琦: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225-234页。
    ②严文明: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78-93页。
    ③(英)阿萨德·汤恩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 《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57页。
    ①多纳·C·罗珀著、焦天龙译《论遗址区域分析的方法与理论》,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239-257页。
    ②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164-181页。
    ③许倬云、张忠培:《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许倬云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2页。
    ①张忠培: 《中国北方考古文集》之“编后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63-266贝。
    1.方一中:《广西金县卢家桥发现古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6期。
    2.艾未:《广西凤山县月里圩发现古代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4期。
    3.容观瓊:《海南岛黎族区发现的新石器》,《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
    4.容观瓊:《广西左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物简介》,《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
    5.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组:《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毛道乡发现新石器》,《考古通讯》1957年第4期。
    6.曾广忆:《广东省海南岛黎苗族自治州发现古代文化遗物》,《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
    7.刘启益:《广西云南所见古文化遗存》,《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
    8.志远:《海南岛黎族人民的葬俗》,《考古》1958年第7期。
    9.莫稚:《海南地区文物普查中发现文物古迹》,《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
    10.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11.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南路地区原始文化遗址》,《考古》1961年第11期。
    12.肖泽昌:《广西柳州白莲洞新石器时代石斧出土》,《光明日报》1962年7月3日。
    1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东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62年第12期。
    14.何乃汉:《宜山县发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骸》,《广西日报》1963年1月8 日。
    1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管会等:《南宁专区普查文物的收获》,《文物》1964年第2期。
    16.韩康信:《广西柳城发现新石器》,《考古》1964年第11期。
    17.覃骏、卢成英:《广西柳江发现新石器》,《考古》1965年第6期。
    1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
    1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
    20.葛季芳:《云南发现的有段石锛》,《考古》1978年第1期。
    2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等:《广西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文物》1978年第9期。
    22.杨群:《广西柳州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文物资料丛刊》(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23.何乃汉:《崇左吞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广西文物》1982年第1期。
    2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第1期。
    2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第1期。
    26.柳州市博物馆:《广西柳州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83年第7期。
    27.柳州市博物馆等:《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83年第9期。
    28.李加能、白天明:《广南县八宝铜木犁洞新石器遗址调查》,《云南文物》总第17期,1985年
    29.宋先世:《榕江发现一批新石器》,《贵州文物》1986年第1期。
    3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百色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1986年第7期。
    31.宋先世:《贵州榕江发现石器》,《考古》1986年第10期。
    32.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33.何乃汉、陈小波:《广西桂平县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1987年第11期。
    34.王海平:《贵州西部发现的有段石器》,《考古》1988年第1期。
    35.郑瑶新:《海南岛东方县发现两处古文化遗址》,《东南文化》1988年第3期。
    3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37.武鸣县文物管理所:《武鸣独山岩洞调查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38.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大化瑶族自治县布屯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调查报告》,《广西文物》1992年第1期。
    39.彭书琳、蒋廷瑜:《西津贝丘遗址及其有肩石器》,《广西文物》1992年第3-4期。
    40.玉永琏:《广西灵山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3年第12期。
    41.阳吉昌:《桂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桂林文博》1994年第2期。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等:《1996年广西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7年第10期。
    43.郝思德、黄万波:《三亚落笔洞遗址》,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年。
    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等:《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45.谌世龙:《桂林庙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编:《中石器时代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46.刘琦:《临桂太平岩遗址开始进行考古发掘》,《桂林文博》1999年第2期。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等:《广西南宁豹子头贝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期。
    4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横县汀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期。
    49.傅宪国等:《桂林地区史前文化而貌轮廓初现》,《中国文物报》2001年4月 4日第1版。
    50.韦江等:《广西感驮岩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01年10月19日第1版。
    51.张龙:《临桂县太平岩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52.傅宪国等:《临桂县大岩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53.傅宪国等:《桂林甑皮岩遗址发现目前中国最原始的陶器》,《中国文物报》2002年9月6日第1版。
    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5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平南县石脚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期。
    56.文虹:《广西灌阳新发现两处史前文化遗址》,《桂林文化》2003年第1期。
    57.谢光茂等:《广西革新桥发现一处大规模石器加工场—出土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物数万件》,《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5日第1版。
    58.李珍等:《广西武鸣发现早期岩洞葬》,《中国文物报》2003年8月8日第1版。
    5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
    6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百色市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3年第12期。
    6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3期。
    6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63.林强等:《广西都安北大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2日。
    6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县芭旺、弄山岩洞葬发掘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6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6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马山县六卓岭、尚朗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67.谢光茂、彭长林、黄鑫、周学斌:《广西百色百达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出土文化遗物数万件,文化堆积跨跃新、旧石器时代》,《中国文物报》2006年4月7日第1版。
    68.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武鸣县敢猪岩洞葬发掘简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69.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报告》,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70.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隆安县虎楼岭、北庙遗址发掘报告》,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71.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龙州县更洒岩洞葬调查清理报告》,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72.何安益:《桂平长冲根遗址》,《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
    73.李珍:《桂平上塔、油榨遗址》,《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
    74.林强、谢广维、朱丽彬:《广西桂平大塘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中国文物报》2007年7月4日第2版。
    75.杨清平、李超等:《广西平南相思洲遗址考古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2日。
    7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市上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
    77.谢光茂:《百色革新桥石器制造场遗址:罕见的史前石器“生产线”》,《中 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5期。
    78.何安益陈曦:《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月5月9日。
    79.杨清平:《广西左江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新的文化类型——崇左市江洲区何村遗址发掘成果》,《中国文物报》20008年6月6日。
    80.蒋远金主编:《柳州白莲洞》,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1.安志敏:《关于我国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遗址》,《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
    2.黄增庆:《从考古材料看广西僮族的由来及其在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3版。
    3.张光直:《华南史前民族文化史提纲》,《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59年第7期。
    4.颜訚:《从人类学上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的关系》,《考古》1965年第10期。。
    5.张光直:《中国南部的史前文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0年第42本第1分册。
    6.彭适凡:《试论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兼论有关的几个问题》,《文物》1976年第12期。
    7.李有恒、韩德芬:《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古脊椎动物与人类》1978年16卷第4期。
    8.王克荣:《建国以来广西文物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文物》1978年第9期。
    9.李昆声:《试论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云南文物》总第38期,1979年。
    10.阳吉昌:《略论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重大意义——兼批“中国文化南来说”的谬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2期。
    11.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几何印纹陶的分布概况》,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集刊》第3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3.安志敏:《关于华南早期新石器的几个问题》,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集刊》第3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4.李友谋:《中原新石器早期文化问题探讨》,《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5.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16.张振标、张建国:《海南岛黎族体质特征之研究》,《人类学学报》1982年第1期。
    17.李友谋:《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特点与文化起源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18.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碳十四实验室等:《石灰岩地区碳十四样品年代的可靠性与甑皮岩遗址的年代问题》,《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19.曾骐:《试论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
    20.童恩正:《近二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及国外学者对我国南方古文明起源的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3期。
    21.王惠基:《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中的腹足类化石》,《古生物学报》1983年22卷第4期。
    22.邱立诚、邓增魁:《粤西发现的大石铲》,《考古》1983年第9期。
    23.李昆声:《云南原始文化族系简论》,《云南文物》总第13期,1983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25.张之恒:《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26.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7.覃圣敏:《从桂林甑皮岩猪骨看家猪的起源》,《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28.覃彩銮:《从石铲遗存看桂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29.童恩正:《略论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兼论农业考古研究方法》,《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30.张之恒:《关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几个问题》,《史前研究》1984 年第3期。
    31.覃彩銮:《壮族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32.何乃汉:《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考古》1984年第11期。
    33.覃彩銮:《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剖析》,《考古》1984年第11期。
    34.张之恒:《试论前陶新石器文化》,《东南文化》1985年第1期。
    35.戴国华:《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年代序列与分期》,《江西历史文物》1985年第1期。
    36.王海平:《贵州有段石锛之研究》,《贵州博物馆馆刊》1985年创刊号。
    37.童恩正:《略论我国西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四川文物》1985年第2期。
    38.戴国华:《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史前研究》1985年第2期。
    39.何乃汉:《广西史前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40.何乃汉等:《试论岭南中石器时代》,《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4期。
    41.张之恒:《华南地区的前陶新石器文化》,《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
    42.杨杰:《略论我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43.傅宪国:《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钺》,《考古》1985年第9期。
    44.杨式挺:《从考古发现探讨海南岛早期居民问题》,《广东民族研究论丛》1986年第1期。
    45.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明起源》,《文物》1986年第2期。
    46.戴国华:《试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江西历史文物》1986年第2期。
    47.安志敏:《关于中国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6年17卷。
    48.黄增庆:《广西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人们经济生活》,《广西文物》1986年第3期。
    49.王仁湘:《关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双肩石斧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编:《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50.童恩正:《南方——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南方民族考古》第一 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51.谢崇安、张小骅:《试论白莲洞石器时代遗存——兼论相关的问题》,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编:《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52.张超凡:《桂林甑皮岩屈肢蹲葬根源之我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53.孙瑞宁:《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文物资料丛刊》1987年第10期。
    54.何乃汉:《岭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5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年。
    56.李岩:《试谈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屈肢葬》,《广西文物》1988年第1期
    57.傅宪国:《论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
    58.张永钊:《关于中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关系的几点看法——兼评W.G索尔海姆<史前时期中国南部主人是谁?>》,《广东省博物馆馆刊》,1988年创刊号。
    59.王克荣:《海南岛的主要考古发现及其重要价值》,《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60.何乃汉:《广西贝丘遗址续探》,《广西文物》1988年第1期。。
    61.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62.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等:《磁山文化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63.童恩正主编:《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
    64.童恩正:《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1989年第1期。
    65.肖一亭:《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的学习和探索》,《江西文物》1989年第1 期。
    66.苏秉琦:《环渤海考古与青州考古》,《考古》1989年第1期。
    67.张子模:《甑皮岩洞穴遗址及其年代浅析》,《江西文物》1989年第1期。
    68.袁俊杰:《也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与戴国华同志商榷》,《江西文物》1989年第1期。
    69.王丽娟:《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第四纪孢粉分析》,《人类学学报》1989年8卷第1期。
    70.童恩正:《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71.张之恒:《谈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两个问题》,《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
    72.戴国华:《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73.曾骐:《论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74.何英德:《甑皮岩氏族初探》,《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
    75.原思训等:《阳春独石仔和柳州白莲洞遗址的年代测定——试探华南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时间》,《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76.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
    77.王海平:《海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78.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考古》1990年第2期。
    79.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
    80.封开县博物馆等编:《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81.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82.彭书琳、蒋廷瑜:《关于广西有肩石器的几个问题》,《广西文物》1991年第1期。
    83.李光军:《广西原始陶器的探讨》,《广西文物》1991年3、4期合刊。
    84.郑超雄、李光军:《广西桂南“石铲遗址”试论》,《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3期。
    85.蒋廷瑜、彭书琳:《桂南大石铲研究》,《广西文物》1991年第3-4期。
    86.容达贤:《桂南地区大石铲新探》,《南方文物》1992年第1期。
    87.李光军:《论广西的中石器时代——兼谈穿孔石器问题》,《广西文物》1992年3、4期合刊。。
    88.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
    89.王大道:《再论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型》,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90.杨甫旺:《云南和东南亚新石器文化的比较研究》,《云南文物》总第37期,1994年。
    91.阳吉昌:《三十年来桂林市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桂林文博》1994年第1期。
    92.魏博源等:《广西冲塘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其人类颅骨和石器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1994年1期。
    93.袁道先等:《中国南方晚更新世——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岩溶记录》,《第四纪研究》1994年第2期。
    94.魏博源等:《广西崇左县冲塘新石器时代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3期。
    95.杨甫旺:《云南和东南亚新石器文化的比较研究》,《云南文物》总第37期,1994年。
    96.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97.王家德:《三峡地区古代渔猎综论》,《四川文物》1995年第2期。
    98.玉永琏:《桂南大石铲及其遗址探秘》,《东南文化》1995年第2期。
    99.王青:《关于环境考古学的几个问题》,《博物馆研究》1995年第2期。
    100.袁靖:《从贝丘遗址看绳纹人与环境的关系》,《考古》1995年第8期。
    101.袁靖:《关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贝丘遗址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1995年 第12期。
    102.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编:《岩溶与人类生存、环境、资源和灾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3.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104.韩嘉谷:《环渤海古文化谱系和区系类型说》,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105.张镇洪等:《人类历史转折点——论中国中石器时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6.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107.阳吉昌:《调查洞穴遗址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桂林文博》1997年第1期。
    108.魏博源等:《广西冲塘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其人类颅骨和石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1期。
    109.阳吉昌:《桂林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试掘与研究》,《桂林文博》1997年第2期。
    110.魏博源等:《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遗址人骨和牙齿年龄的组织学鉴定》,《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11.廖国一等:《广西先秦两汉墓葬反映的几种特殊的风俗》,《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3期。
    112.刘金荣:《广西热带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序次探讨》,《中国岩溶》1997年第4期。
    113.傅宪国等:《顶蛳山贝丘遗址发掘获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1997年12月14日第1版。
    114.阐勇:《试论云南新石器文化》,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云南考古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
    115.覃延欢、廖国一等:《广西史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6.二宫淳一郎著,何英德、廖国一译:《中国南部广西的古人类》,《南方文物》1998年第2期。
    117.李珍:《广西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国文物报》1998年7月29日。
    118.姜立征:《孢粉分析与环境考古》,《生物学通报》1998年第33卷第7期。
    1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0.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编:《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1.周昆叔、宋豫秦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22.漆招进:《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及其分期》,《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123.刘金荣等,《用古植被面貌重建桂林地区3.7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中国岩溶》2000年1期。
    124.黄云忠主编:《邕州考古》,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5.傅宪国等:《桂林地区史前文化面貌轮廓出现》,《中国文物报》2001年4月4日第1版。
    126.彭长林:《广西早期岩洞葬初探》,《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127.杨晓燕、夏正楷:《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6期。
    128.漆招进:《广西柳江—红水河区域的石器时代文化及其渊源》,《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129.覃芳:《邕宁顶蛳山遗址葬俗试析》,《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30.傅宪国等:《桂林甑皮岩遗址发现目前中国最原始的陶器》,《中国文物报》2002年9月6日第1版。
    131.陈光良:《海南原始居民蠡测》,《海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32.陈远璋:《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10期。
    13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34.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一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5.傅宪国:《广西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初论》,邓聪、陈星灿主编:《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
    136.陈文:《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和岭南早期新石器文化》,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博物馆编《华南考古》(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37.廖国一:《中国南部桂林古人类及其文化新探》,《史前研究》2002年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138.郭大顺:《苏秉琦先生谈“岭南考古开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华南考古》(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39.袁靖:《论甑皮岩遗址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邓聪、陈星灿主编:《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
    140.王青:《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
    141.彭鹏程、李珍:《桂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142.赵宾福:《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区域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143.赵宾福:《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与特点》,《求是学刊》2004年第4期。
    144.郝思德、王明忠:《海南史前文化遗存经济生活初探》,《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145.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二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6.杨瑞霞等:《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2期。
    147.赵志军等:《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出土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考古》2005年第11期。
    1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瓶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4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50.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三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1.廖国一:《环北部湾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52.赵宾福:《东北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153.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54.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等:《百越研究》第一辑,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155.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四川文物》2007年第1期。
    156.林强:《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南方文物》2007年第3期。
    157.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甑皮岩遗址研究文集》,2008年印。
    158.严文明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59.钟文典、廖国一等:《桂林通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0.李珍、黄云忠:《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关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华南考古》(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161.李伯谦:《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
    162.赵宾福:《图们江流域的青铜时代文化研究》,《考古》2008年第6期。
    163.袁靖:《陶器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中国文物报》2008年9月19日。
    164.蒋远金主编:《柳州白莲洞》,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5.曾广春:《广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饮食探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66.林强:《广西近年史前考古新发现及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167.廖国一:《环北部湾区系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初探》,日本东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研究年报》2010年2月(第44号)。
    1.Kwang-chih Chang,1968:"Archeology of Ancient China", Science, Vol.162, No. 3853, pp.519-526.
    2. Marc Oxenham,2006:"Biological Responses to Change in Prehistoric Viet Nam", Asian Perspectives, Vol,45, No.2, pp.212-239.
    3. Frederick L. Dunn,1970:"Cultural Evolution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of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72, No.5, pp.1041-1054.
    4.Barry V. Rolett, Zhengfu Guo, Tianlong Jiao,2007:"Geological Sourcing of Volcanic Stone Adezes from Neolithic Sites in Southeast China", Asian Perspectives, Vol,46, No.2, pp.275-297.
    5.Marc Oxenham, Hirofumi Matsumura, Kate Domett, Nguyen Kim Thuy, Nguyen Kim Dung, Nguyen Lan Cuong, Damien Huffer, Sarah Muller,2008:"Health and the Experience of Childhood in Late Neolithic Viet Nam", Asian Perspectives, Vol,47, No.2, pp.190-209.
    6.Lothar von Falkenhausen,2001:"Kwang-Chih Chang 15 April 1931-3 January 2001", Artibus Asiae, Vol.61, No.1, pp.120-138.
    9. Ho Chui-Mei,1984:"Pottery in South China:River Xijiang and Upper Red River Basins", World Archaeology, Vol.15, No.3, pp.294-325.
    12. Ben Marwick,2008:"What attribut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ssemblage reduction intensity? Results from an experimental stone artefact assemblage with relevance to the Hoabinhian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Vol.35 Issue 5, pp.1189-1200.
    13.Wilhelm G. Solheim,2000:"Taiwan, Coastal South China and Northern Viet Nam and the Nusantao Maritime Trading Network",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Vol.2, No.1-2, pp.273-284.
    14. Richard Pearson, Anne Underhill,1987:"The Chinese Neolithic:Recent Trends in Research",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89, No.4, pp.807-822.
    15. Anna Bennett,1989:"The Contribution of Metallurgical Studies to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World Archaeology, Vol.15, No.3, pp.329-351.
    16. Ryan J. Rabett,2005:"The Early Exploit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Mangroves: Bone Technology from Caves and Open Sites", Asian Perspectives,Vol.44,No.1, pp.154-179.
    17. Chester Gorman,1971:"The Hoabinhian and after:subsistence patterns in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Recent periods",World Archaeology, Vol.2, No.3, pp.300-320.
    18. Zhang Chi, Hsiao-Chun Huang,2008:"The Neolithic of Southern China-Origin, Development, and Dispersal", Asian Perspectives, Vol.47, No.2, pp.299-329.
    19. Richard Pearson,2005:"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pottery in the Lingnan region of south China", Antiquity, Vol.79, pp.819-828.
    20. L. A. Schepartz, S. Miller-Antonio, D. A. Bakken,2000:"Upland resources and the early Palaeolithic occupation of Southern China, Vietnam, Laos, Thailand and Burma", World Archaeology, Vol.32, No.1, pp.1-13.
    21. Brian Hayden,2003:"Were luxury foods the first domesticates? Ethn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from Southeast Asia", World Archaeology, Vol. 34, No.3, pp.458-469.
    22. C.Gorman.1971.The Hoabinhian and After:Subsistence Pattern in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Recent Period World Archaeology,Vol.2,NO.3,p.303.
    23.K.L.Hutterer.1976.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the Southeast Asian Culture Sequence.Current Anthropology,Vol.17,No,2,p.223.
    1. Nguyen Canh Minh (2007), "Thai dai nguyen thuy tren dat nuoc Viet Nam", trong Truong Huu Quynh chu bien (2007), Dai cuong lich six Viet Nam-Tap I, Nha xuat ban Giao duc, Ha Noi.
    2.Minh Hien, Di san van hoa Dong San moi tim duoc, tap chi Van hoa Nghe Thuat, (so 34, thang 10/1973).
    3.Theo dau cac van hoa co:Van hoa Phung Nguyen va nguon goc dan toc Viet; Nguoi Phung Nguyen va doi xung; Tu gom Phung Nguyen den trong dong,.Ha van Tan..(NXB Khoa hoc Xa hoi, Ha Noi 1997,851 trang)
    4.Ha Van Tan:Van hoa Dong San a Viet Nam. Nxb Khoa hoc Xa hoi,1994
    5.Van hoa San Vi,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Ha Noi,1999 (Ha Van Tan, Nguyen Khac Su, Trinh Nang Chung,)
    6.Ha Van Tan va Tran Quoc Vuong, So yeu khao co hoc nguyen thuy Viet Nam. Nxb Giao duc,1961
    7.Tap chi khao co hoc Viet Nam,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Ha Noi. (1974-2006)
    8.a van Tan, Theo dau cac nen van hoa co,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Ha Noi, 1998
    8.#12
    9.#12
    10.#12
    11.#12
    12.#12
    13.#12
    14.#12
    15.#12
    16.#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