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宗教情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直以来,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被视为让人视觉震撼的神殿,带有神秘深邃的宗教气息。本文从俄罗斯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底蕴入手分析,试图探索塔可夫斯基电影的神秘所在,也希冀对本土电影艺术的深化有所裨益。
     文章首先从索菲亚情结说起,俄罗斯多神教传统中女性崇拜与基督教中的圣母崇拜相遇,从而形成了东正教传统中的圣母崇拜,这也正是索菲亚情结的来源。东正教思想的核心是末世和救赎,这也正是贯穿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主题。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人极度敬重有牺牲精神和忍受苦难的圣徒,他们对宗教的虔诚一直以圣徒所体现的最高道德行为理想作为动力,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民间圣徒的形象清晰可见。
     塔可夫斯基如梦幻诗化的影像、对生命沉郁严肃的体悟、对人性冷锋的自省与剖析、对大自然致敬式的呼唤,每每触动共鸣者的灵魂。诚如英格玛·伯格曼所说:“我认为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
Andrei Tarkovsky's films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temple which thrills people’s heart with vision and lingers with profound religious myste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ussian religion and culture as the background,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ystery of Tarkovsky’films, and also is hoped to be of benefit to the local film art.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Sophia complex, which is from the Virgin Maria worship of the Orthodox Church formed after women worship in Russia’s traditional polytheism encountered the Virgin Maria worship from the Christian. The Orthodox core idea is the doomsday and the salvation, and this is precisely the subject throughout the Tarkovsky’s films. For centuries the Russian people have great respect for the saints who sacrifice and endure the sufferings, and their religious piety has been motivated by the highest ideals of ethical behaviors of the saints. In films, images of saints in the common people are clearly visible.
     The poetic vision, the serious understanding of life, the sharp analysi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respectful recall of nature by Tarkovsky always touch the soul of sympathy. Ingmar Bergman was quoted as saying“Tarkovsky for me is the greatest, the one who invented a new language, true to the nature of film, as it captures life as a reflection, life as a dream”.
引文
1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梁坤著:《末世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第1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伊万-库巴拉节是东斯拉夫人特有的节日(俄历6月24日)。伊万-库巴拉即圣经中的施洗约翰。教会把他的故事同农事习俗结合起来,作为祈求丰收和幸福的节日。
    1乐峰著:《东正教史》,第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梁坤著:《末世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第2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俄)别尔嘉耶夫著,董友译:《自由的哲学》,第23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俄)叶夫多基莫夫著,杨德友译:《俄罗斯思想中的基督》,第137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俄)别尔嘉耶夫著,汪建钊编选:《别尔嘉耶夫集》,第11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1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1907-1989),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父亲,俄罗斯抒情诗人、翻译家,作品有抒情诗集《雪前》(1962);《把尘世欢乐还给人间》(1966);《报信者》(1969)等。
    2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第1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版。
    3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第4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版。
    4弗拉基米尔·博戈莫洛夫(1924——),苏联作家,其短篇小说《伊万》发表于1958年。
    
    1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第12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2(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周成林译:《时光中的时光》,第48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第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罗展凤著:《流动的光影声色》,第6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巴威尔·所诺夫斯基/麦斯密连·别列佐夫斯基(1745-1777),乌克兰作曲家,歌剧Demsfont(1773)的作者,曾经长时间工作与意大利。
    3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约1420-149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画家,临盆圣母壁画的作者。
    1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第22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王亚平著:《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第63页,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2别尔嘉耶夫著,邱运华、吴学金译:《俄罗斯思想的宗教阐释》,第85页,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3乐峰著:《东正教史》,第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乐峰著:《东正教史》,第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编选:《别尔嘉耶夫集》,第51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2安启念著:《俄罗斯向何处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第29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第5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第19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2(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0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马可·奥勒利乌斯(121-180):罗马皇帝,著有阐发斯多葛哲学的《沉思录》。
    
    1(德)费尔巴哈著,荣振华译:《基督教的本质》,第1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罗展凤著:《流动的光影声色》,第4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第45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版。
    1赵敦华编:《欧美哲学与宗教讲演录》,第2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曹维安著:《俄国史新论》,第1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2赫克著,高骅、杨缤译:《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第140页,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3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第5页,三联书店,1995年版。
    1(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第2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美)米尔希·埃利亚德(Mircea Eliade)著,宋立道、普奇译:《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第6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2王玉德著:《神秘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第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英)杰弗里·柏林德尔著,舒晓炜、徐钧尧译:《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第7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1李琛著:《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第l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上卷),第226页,辽宁人民出版,1988年版。
    3(瑞士)荣格(Carl·Jung)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译者前言》,第14-15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4(德)西美尔(Simmel·Georg)著,曹卫东等译:《现代人与宗教》,第39-4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乐峰著:《东正教史》,第4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张源等译:《精神与实在》,第135-13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2]傅凇岩、王林编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3]韩小磊著:《电影导演艺术教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4]侯克明、杜庆春主编:《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5]胡星亮著:《西方电影理论史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6]何云波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金丹元著:《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李显杰著:《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3月版。
    [9]罗展凤著:《流动的光影声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李琛著:《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乐峰著:《东正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汤逸佩著:《叙事者的舞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3]王亚平著:《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4]杨公素:《希腊近代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5]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6]游飞、蔡卫著,《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17]戴锦华著,《电影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志伟著,《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张绥著,《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20]钟大丰,杜峰编《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1](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周成林译:《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法)安德烈·莫罗亚著,施康强译:《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南京,译林出版社,1989年版。
    [5](德)爱娃·海勒(Eva Heller)著吴彤译:《色彩的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德)爱因汉姆著杨跃译:《电影作为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7](法)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9](俄)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俄)别尔嘉耶夫著,董友译:《自由的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别尔嘉耶夫著,邱运华、吴学金译:《俄罗斯思想的宗教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12]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编选:《别尔嘉耶夫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13]曹葆华等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4](苏)多宾著罗慧生、伍刚译:《电影艺术诗学》,北京,中国电影出1963年版。
    [15]费尔巴哈著,荣振华译:《基督教的本质》,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版。
    [17](德)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18]赫克著,高骅、杨缤译:《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19](奥地利)里尔克著,绿原译:《里尔克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1996年版。
    [20]李宝强编译:《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21](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22](俄)玛·图洛夫斯卡娅,邱芳莉、邱怡君译:《时空的轨迹——塔可夫斯基的世界》,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23](法)马尔丹(Martin,M.)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24](美)米尔希·埃利亚德(Mircea Eliade)著,宋立道、普奇译:《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25](俄)尼·别尔嘉耶夫著,耿海英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德)西美尔(Simmel·Georg)著,曹卫东等译:《现代人与宗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匈)伊芙特著,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1](俄)安·塔尔科夫斯基:《我追求极度的真实——安塔尔科夫斯基答记者问》,胡榕译,《世界电影,》2002年第2期。
    [2](匈)安·柯瓦契,阿·希拉齐:《个性:介乎两个世界之间——塔尔科夫斯基的精神历程》胡榕译,《世界电影》,2004年第4期。
    [3](俄)C·弗雷里赫:《塔尔科夫斯基与萨特》,章杉译,《世界电影》,1996年第3期。
    [4]帕索里尼:《诗的电影》,《世界电影》,1984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