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城乡女性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女性研究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传统领域。然而,在诸多的女性学研究中,学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女性的关注比较薄弱。因而,从民族学视野和女性学角度入手,探讨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世代居住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全人类的璀璨夺目的文化。这其中,维吾尔族女性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历史上发挥着传承的作用,在现实中调解着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她们以其独有的方式保持着家族的团结和民族的昌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社会稳定。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总是以“弱势”和“受压迫”的形象被描述着。但是,她们在维系社会,传承文化中的伟大功绩却难以抹煞,而永被历史铭记。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矛盾充斥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维吾尔族女性在这一社会转型中的处境与状态如何?她们又是如何肩负着历史使命,使本民族社会顺应潮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事实上,过程是复杂的、缓慢和艰辛的,其中亦或还有规律可循。为此,本文选择了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社会作为考察点,一个是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切克曼村,一个是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通过两个不同社区女性生存和生活状况的比较研究,力图揭示传统与现代社会中,维吾尔族女性如何保持传统,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将传统纳入到现今的生活中;而更多的是,揭示现代化过程中,维吾尔族城乡女性在行为特征、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和差异的原因,以及在现代进程化中,维吾尔族女性所面临的困扰与发展前景。
     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绪论和第一章中,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缘起,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研究地点进行了必要的概述。
     论文择取了维吾尔族女性文化中的教育、婚姻、家庭文化、家庭经济、维吾尔族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作用、生育文化、宗教文化、政治参与等作为研究层面,以展示了维吾尔城乡女性在各个领域中的存在和作用。同时,力图将社会问题中关于女性的部分提取出来,进行整理和升华。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阐述过程中,不是一味的强调女性的地位如何亟待提高,而是强调女性之存在和作用。改变以往认为女性就是“苦大仇深”,是被“压迫”、“压制”的群体概念和意识。通过一些实例和研究说明,在传统的继承和现实的转变中,乡村女性和城市女性尽管在观念和行为层面都存在着差别,但都在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女性固然在一些领域中有被排挤和被轻视的现象,但是,在另外的领域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以阐述和促进维吾尔族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发展和平等不仅要靠“他者”的发掘,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提高,发现自我价值,说出自己的话语,女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自立、自尊和自强,并赶上社会进步的潮流。
     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母亲中心家庭”概念,并将之大胆运用到维吾尔族家庭研究中。从对城乡维吾尔女性的比较研究中,本文得出结论:无论在乡村中,还是在城市中,维吾尔族家庭无疑是以母亲为中心的家庭。但是,在农村和城市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建构形式:在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生活历程可以划分为:娘家—婆家—自家(分家单过)—自己做婆婆。其中婆权的建构,是重新理解和探索维吾尔族农村女性主观能动性的和实践性亲属关系的基础。在城市,女性的历程可以划分为:娘家—自家(分家单过)。其中,分家单过之后,女性跟娘家的关系之密切,是理解维吾尔族城市女性以及她们如何构建以母亲为中心家庭的重点。尽管,在社会性别与权力体制下,普遍贬低妇女,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经常否认她们的作用,是中国农村传统女性的文化的特点,也是维吾尔族女性文化的特点。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践中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实质性权威是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体会到的,女性也可以是积极的能动者。囿于父权制的研究,易落入“女性被压制”的俗套,不利于女性发现自我。
     处在世纪之交的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维吾尔族女性文化也正向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文化自觉的倡导,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她们都在不断更新和调适传统文化,以使自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
One of the main areas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is female research. Unfortunately, study on female in China appears to be frail and rare in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up to now, especially on the minority women. Simultaneously, probing into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of ethnic minority adequately embodi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der the actually harmonious society.
     Ugyur, as the main minorit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ey invented brilliant history and culture belong to the whole world .What the Uygur female's action in Ugyur culture? How do they adjust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ulture? Undoubtedly, they used their unique method to established the family's stable and prosperous, and their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reflect the nation's stable and flourishing.
     This article chose two places to comparatives: one of that named Qikman county which representative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located in the Tulufan area .Another one is Urumqi, representative for modernity culture. Through this comparative research, wants to reveal how the Uygur female adjusted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ultures in the modern times .How does they keeping tradition and receipt modernity?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is to reveal the social and female problem i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social.
     Whol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8 chapters. Preface and Chapter 1 covers the study backgr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choosing topic, related introduction, and study plan and so on. For show the action of Uygur female in the social, in later 7chaptes covers education, marriage, family, family economy, birth, religion and entering police culture etc.
     I posed the Uterine applied to the Uygur family in view of the recently female anthropology research.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rural and city female's behavior character and ideal ,I draw out the two mode of Uterine in Uygur family .The rural county's female 's life is: the Niangjia(married women's natural family)—Pojia(mother-in -law's family)—own family—to be Popo(mother-in law), the women's rule in construction of Popo's authority's is the basic of understanding the women and agency and practical kinship .While the city's women's life is :the Niangjia—own family ,pay attention to the women's good relation with their Niangjia after they marriag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comprehensive how the modernity women constructed the Uterine family.
     It is so pleasure to find the women's agency is clearly showing in the practical kinship relation and the authority also present in the practical relationship, although depreciated the women in their word and neglect their real rule in practical life under pressure the system of gender and authority.
     At present ,the Uygur culture faced the challenge with the modernity, globalization .The Uygur's women also faced the big culture shock and culture adjust in today ,with increas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women ,the Uygur women's life will be into multicultural mode.
引文
1 维吾尔族最具特色的农具,相当于锄头,由铁或钢板制成,大致呈半圆形,主要用于挖土、翻地等。
    1 李小江著:《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2 新疆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新疆年鉴—2008年》,新疆年鉴社,2008年版
    1 【法】莫尼克·玛雅尔著,耿昇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6页
    2 伍呷:《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简述》,《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1 杨霞、刘云著:《新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与回顾》,《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第37页
    1 伍呷:《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简述》,《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158页
    1 李小江著:《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2 李小江著:《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1 【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杜,2006年版,第147页
    2 罗惠兰著:《女性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3 沈奕婓著:《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页
    1 马兴仁:《新疆烤食文化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第48页
    2 那木吉拉著:《中国元代习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1 奇曼·乃吉米丁、热依拉·买买提:《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60页
    1 中国农业信息网2008年8月15日讯http://www.agri.gov.cn
    2 李肖冰编著.《中国新疆吐鲁番民间图案纹饰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1 《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一《阿耆尼国》,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页
    2 胡戟、李孝聪、荣新江著.《吐鲁番》,陕西,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托克逊县志》,托克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3页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托克逊县志》,托克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1 托克逊县地名委员会编:《托克逊县地名图志》,1992年版
    2 托克逊县地名委员会编:《托克逊县地名图志》,1992年版
    1 《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下
    2 乌鲁木齐市地名委员会编《乌鲁木齐市地名图志》1987年版第299页
    1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批评与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198页
    3 托克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托克逊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第164页,2005年版。
    1 托克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托克逊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2 黄荣清、赵显人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1 黄荣清、赵显人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2 黄荣清、赵显人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3 黄荣清、赵显人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1 赵树勤主编:《女性文化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1 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7页
    2 费孝通著:《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1 钱铭怡、苏彦捷、李宏著:《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2 李素秋:《论维吾尔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128-129页
    3 为了对被访者的尊重,文中所有被访对象,在争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用了真名。其他均用代码。
    1 Hill Gates《中国与西北欧的女性工作》Chuang Ying-chang,Theo Engelen,and Arthur Wolf,eds.Beyond The Hajnal Hypothesis.Amsterdam:Aksant,2005 p11
    1 【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1 【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苏,江苏人民出版杜,2006年版,第269页。
    2 费孝通著:《生育模式》,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3 【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4【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王启龙译:《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 费孝通著:《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2 转引自Ramazanouglu,C.ed Up against Foucault,Explorations of Some Tensions Between Foucault and Feminis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3,p 191.
    3【英】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1 罗惠兰著:《女性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1 康尔巴尼沙、徐霞:《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历史状况》,《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第58-61页
    2 刘云、徐霞主编:《新疆妇女运动史》,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3 马文华著:《新疆教育史稿》,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4 马文华著:《新疆教育史稿》,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1 康尔巴尼沙、徐霞:《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历史状况》,《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第58-61页
    2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1 包亚明主编:《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1 热依拉·买买提、奇曼·乃吉米丁:《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人口教育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03年第4期,第40-44页
    1 新华网乌鲁木齐2008年7月21日电记者刘兵、王大霖www.xinhua.com
    2 托克逊地方主编纂委员会,陈慧琴主编:《托克逊县志》,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2页
    1 方素梅、杜娜、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第99页
    1 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第25-34页。
    1 金庆花等著:《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女性形象研究》,史静寰主编:《妇女教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6页。
    1 赵树勤著:《女性文化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1 【英】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1 勒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第69页
    1 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2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3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章第221节
    4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章第5节
    1 《新疆通志·民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
    2 新疆档案馆:《民政厅档案1982年》.永久类.,卷号24,《新疆通志·民政志》,1992年版,第240页
    3 李晓霞:《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族际通婚政策的演变》,《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第75-85页
    1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2 安尼瓦尔·赛买提著:《禁忌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 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5页
    1 刘达临等著:《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2 骆桂花著:《甘宁青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1 【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1 黄华均、白振声著《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2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章第4节
    3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章第20节
    4 【美】罗伯特·墨菲著,王卓君、吕迺基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0页
    1 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4页
    2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江苏,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1 【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2 【法】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1 安尼瓦尔·赛买提著:《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1 袁志广:《新疆墨玉县维吾尔婚俗及其文化蕴涵论述》,《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128-137页
    1 【英】亨利·赫福洛克·霭理士,潘光旦译:《性心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第390页
    2 安尼瓦尔·赛买提著:《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198页
    1 艾尼瓦尔·聂吉木:《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离婚问题比较分析》,《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6页
    1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章第3节
    1 袁志广,《新疆墨玉县维吾尔婚俗及其文化蕴涵论述》,《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1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页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分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第113页
    3 同上,第119页
    1 【加】宝森著,胡玉坤译:《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1 【美】罗伯特·墨菲著,王卓君、吕迺基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0页。
    2 【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 【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1 【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2 【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1 关于炕的形制和特点: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以库车县牙哈镇克希两村为例》的博士论文中有详细描述,不作赘述。
    2 林太乙著:《林家次女》,北京,西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1 【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2 【英】雷蒙德·弗恩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9页
    1 骆桂花著:《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2 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1 费孝通著:《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2 李博松:《论我国传统家庭的婆媳之争》,《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
    1 谭深:《当代中国妇女状况的分析与预测》,《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2 马原主编:《坚决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1 新疆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2 李小江等著《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1 胡苏云:《妇女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再评估》,《学术季刊》,1997年第1期,第76页
    1 此表是根据当地农民介绍,并特别请教了新疆农业大学相关农学院吉力里、加米拉等老师之后,特别制作的。
    1 【美】Claire A.Etaugh等著.《女性心理学》,苏彦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李小江等著:《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2 新疆新闻网2006年3月9日www.xjnews.cn
    3 钟雪萍、劳拉·罗斯克主编:《越界的挑战—跨学科女性主义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1 胡苏云:《妇女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再评估》,《学术季刊》,1997年第1期
    2 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 沈奕婓著:《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1 单艺斌,《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综合评价法研究》,《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15页
    1 迪木拉提奥玛尔著:《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
    2 热依拉·达吾提:《麻扎与维吾尔族妇女—从麻扎朝拜谈维吾尔族妇女的生育观》,《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2页
    1 李银河:《人生成就感对农村妇女生育观念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2期。
    2 Hill Gates《中国与西北欧的女性工作》Chuang Ying-chang,Theo Engelen,and Arthur Wolf,eds.Beyond The Hajnal Hypothesis.Amsterdam:Aksant,2005 p12
    1 安尼瓦尔·赛买提著:《禁忌与维吾尔传统文化》,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1 张勇:《从维吾尔谚语看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1 【美】马尔科姆·波茨、【澳】罗杰·肖特著,张敦福译:《自亚当和夏娃以来---人类性行为的进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6页。
    2 【美】马尔科姆·波茨、【澳】罗杰·肖特著,张敦福译:《自亚当和夏娃以来---人类性行为的进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0页
    1 【加】宝森著,胡玉坤译:《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1 【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1 新疆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一新疆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2 托克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托克逊县志》,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
    1 冯立天、【美】巴巴拉·安德森等主编:《北京婚姻、家庭和妇女地位研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2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1 顾世光、高尔生、赵鹏飞:《生殖健康》,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2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批评与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
    3 前十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病,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病,神经病和精神病。这10类死因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92.48%。
    1 数据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27日发表www.xinhua.cn
    2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批评与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3 【美】Clarie A.Etaugh/Judith S.Bridges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1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2 艾尼瓦尔·聂吉木《边疆少数民族人口生育与生育意愿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期第6页
    1 【美】贝克尔著,彭建松译:《家庭经济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1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章第3节
    2 【美】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3 【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 【美】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2 蒋丽蕴:《当代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宗教行为分析》,《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3 Max·Weber:(Eeonomy and Soeie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eley Los Ageles London,1968,Volumel P470
    1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章第43节
    2 【法】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348页
    1 【法】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1页
    1 【英】布赖恩·莫里斯著,周国黎译:《宗教人类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1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周秋良译:《迪尔凯姆论宗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2 【加】奈奥米·高登博格著,李境、高翔编译:《神之变---女性主义和传统宗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3 【苏】伊·尼·亚布洛柯夫著,王孝云、王学富译:《宗教社会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4 【法】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0页
    1 李安辉:《伊斯兰教妇女观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48页。
    1 林丽、原新:《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探讨》,《西北人口》,1996年第3期,第44页
    1 数据来源:中国网《新疆妇女三十年发展》新疆妇联提供数据www.china.com.cn
    2 李小江等著:《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1 Almond,Gabriel A.,and Verba Sidney,1965,The Civic Culture,Boston,Little Brown,p.325.
    1 陈顺馨、戴锦花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1 汪兵:《论中国的婆权》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http://www.chinagender.com
    1 江建文:《从政治解放到性别解放---论中国妇女解放理论构建》,《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第19页。
    1 刘霓著:《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1】Claire A.Etaugh等著.《女性心理学》,苏彦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美)白馥兰著.《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湄、邓京力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美)罗丽莎著.《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黄新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加)朱爱岚著.《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胡玉坤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5】(加)宝森著.《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胡玉坤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6】(美)曼苏恩著.《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颜宜葳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加)奈奥米·R·高登博格著.《神之变—女性主义和传统宗教》,李静、高祥编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8】(美)马尔科姆·波茨;(澳)罗杰·肖特著.《自亚当和夏娃以来—人类性行为的进化》,张敦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9】(美)苏珊·布朗米勒著.《女性特质》,徐飚、朱萍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年
    【11】(法)米歇尔·福柯著.《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美)罗伯特·F·墨菲著.《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13】(美)罗杰·M·基辛著.《当代文化人类学》,北晨编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美)玛格丽特·米德著.《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宋践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7](英)雷蒙德·弗思著.《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8]李银河著.《两性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李银河著.《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批评与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21]李小江等著.《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李小江著.《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李小江著.《女人读书—女性/性别研究代表作导读》.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4]罗慧兰著.《女性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
    [25]陈松如编.《世界名人谈女人》.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26]安尼瓦尔·赛买提著.《禁忌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27]曹红著.《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海里且姆·斯拉木主编.《新疆女性问题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
    [29]徐霞主编.《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
    [30]沈奕裴著.《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1]黄荣清等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32]张天路主编.《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
    [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34]马原主编.《坚决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
    [35]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6]楼望皓著.《中国新疆民俗》.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年
    [37]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8]刘霓著.《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9]梁巧娜著.《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40]刘达临等著.《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41]刘云、徐霞主编.《新疆妇女运动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
    [42]冯立天、(美)巴巴拉·安德森等著.《北京婚姻、家庭与妇女地位研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
    [43]骆桂花著.《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44]罗家云、赵建国主编.《塔吉克族—新疆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村调查》.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45]黄华均、白振声著.《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6]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47]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48]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9]徐安琪主编.《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50](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迪尔凯姆论宗教》,周秋良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51](法)E·杜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杰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
    [53](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翟铁鹏、张钰译.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4](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的性爱》,王启龙、邓小咏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55](英)布赖恩·莫里斯著.《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56](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李安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7](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感》,蒋梓骅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3年
    [58]包亚明主编.《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59](法)布迪厄、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60](美)菲奥纳·鲍伊著.《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马戎著.《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62](埃及)穆斯塔发·木·穆罕默德艾玛热编.《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圣训》,穆萨·宝文安哈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3](苏)伊·尼·亚布洛柯夫著.《宗教社会学》,王孝云、王学富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64]赵树勤主编.《女性文化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5]顾世光、高尔生、赵鹏飞著.《生殖健康》.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
    [66](英)亨利·赫福洛克·霭理士著.《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年
    [67]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8]马文华著:《新疆教育史稿》,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钟雪萍、劳拉·罗斯克主编.《越界的挑战--跨学科女性主义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70]谭琳、陈卫民著.《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71]钱铭怡、苏彦捷、 李宏著.《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5年
    [72]那木吉拉著.《中国元代习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73]托克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托克逊县志》.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74](法)莫尼尔玛雅尔著.《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75](法)托尼·阿纳特勒拉著.《被遗忘的性》,刘伟、许钧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6]李肖冰编著.《中国新疆吐鲁番民间图案纹饰艺术》.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77]托克逊县地名委员会编:《托克逊县地名图志》,1992年
    [78]胡戟、李孝聪、荣新江著.《吐鲁番》,三秦出版社,1987年
    [79]《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一《阿耆尼国》,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81](美)贝克尔著.《家庭经济分析》,彭建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82]杜芳琴著.《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83]林太乙著.《林家次女》.北京:西苑出版社,1997年
    [84]迪木拉提·奥玛尔著.《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85]热依拉·买买提、奇曼·乃吉木丁,《新疆维吾尔女性人口教育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03年第4期
    [86]蒋丽蕴,《当代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宗教行为分析》,《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87]方晓华,《论维吾尔族家庭及其变迁》,《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88]李建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年龄堆积现象的分析》,《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89]刘平,《维吾尔人的‘同乳人'研究—麻扎阿勒迪村维吾尔人的认知》,《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90]刘益梅、王君玲,《维吾尔传统婚俗探析》,《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91]熊坤新、康基柱,《维吾尔族伦理思想概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2]曹红,《维吾尔族传统家庭及家庭功能的变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93]李晓霞,《新疆阿图什市民族交往调查》,《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4]艾尼瓦尔·聂吉木,《新疆维吾尔族离婚原因调查研究---对765宗协议离婚案的调查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5]张勇,《从维吾尔谚语看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96]袁琳君、张明、冯洁,《新疆少数民族妇女权益状况及对策分析》,《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7]房若愚,《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现状》,《新疆社会经济》,1999年第3期
    [98]孟建国、朱建,《新疆地区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99]姚维,《新疆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心态调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00]姚维、阿依先·肉孜,《新疆维吾尔民俗中的多元文化要素—兼谈宗教的社会功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01]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102]热依拉·达吾提,《麻扎与维吾尔族妇女—从麻扎朝拜谈维吾尔族妇女的生育观》,《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03]艾尼瓦尔·聂吉木,《边疆少数民族人口生育与生育意愿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期
    [04]林怀艺,《浅议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与互动关系》,《宁夏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05]勒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106]黄志蓉、万诚毅,《影响南疆维吾尔女性受教育的原因与对策》,《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07]王海霞,《两个少数民族社区的婚姻状况调查与比较研究》,《西北人 口》,2002年第3期
    [108]杨霞、刘云,《新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与回顾》,《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09]骆惠珍,《维吾尔语中传统女性形象解读》,《昌吉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110]任红,《伊斯兰教对当代新疆维吾尔族教育的影响》,《科教文汇》,2008第2期
    [111]王海霞,《我们走了多远---维吾尔族妇女研究综述》,《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4期
    [112]李景,《维吾尔民间求子习俗的新结构主义分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13]单艺斌,《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综合评价法研究》,《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14]袁志广,《维吾尔婚俗中的离婚现象及其成因探析—来自“田野”的报告与思考》,《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115]胡苏云,《妇女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再评估》,《学术季刊》,1997年第1期
    [116]方素梅、杜娜、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17]伍呷,《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简述》,《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118]黄莜娜,《关于文化转型与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19]袁志广,《新疆墨玉县维吾尔婚俗及其文化蕴涵述论》,《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120]力提甫·托合提,《新疆托克逊县博斯坦乡教育和就业情况调查》,《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121]奇曼·乃吉米丁、热依拉·买买提,《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122]李素秋,《论维吾尔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4期
    [123]古丽帕丽,《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职业女性闲暇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中国体育科技》,2004年第2期
    [124]李建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年龄堆积现象的分析》,《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25]孟凡丽、巴战龙,《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126]杨圣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2001年第2期
    [127]李慧英,《妇女与参政》,《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3期
    [128]阿斯亚·尼亚孜,《大众传媒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的影响》,《现代传播》,2004年第3期
    [129]候菊凤,《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婚姻家庭生育状况》,《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30]巴哈尔古丽,《新疆少数民族女性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构成和女性生育水平的关系》,《新疆社会经济》,1996年第1期
    [131]周亚成,《新疆少数民族人生礼仪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32]沈海梅,《族群认同:男性客体化与女性主体化--关于当代中国的族群认同的社会性别思考》,《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33]江建文,《从政治解放到性别解放--论中国妇女解放理论构建》,《女性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
    [134]瞿明安,《近代少数民族家庭结构及其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35]罗伟红,《宗教与妇女的心理需求》,《妇女研究》,1997年第2期。
    [136]李银河:《人生成就感对农村妇女生育观念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2期
    [137]谭深:《当代中国妇女状况的分析与预测》,《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38]李博松:《论我国传统家庭的婆媳之争》,《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
    [139]李晓霞:《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族际通婚政策的演变》,《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140]康尔巴尼沙、徐霞:《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历史状况》,《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141]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以库车县牙哈镇克日希两村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42]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四川凉山彝族女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43]Nicola Piper and Mina Roces.Wife or Worker?Asia Women and Migration b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2003
    [144]Janice.E.Stockard Marriage in Culture--practice and meaning across diverse societies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2002
    [145]Edited by Karin Ask and Mar it Tjomsl and Women and Islamization--Contemporary Dimensions of Discourse on Gender Relations Oxford International Publisher Ltd.1998
    [146]Justin Jon Rudelson Oasis Identities:Uygur Nationalism Along China's Silk Roa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tiy 1997
    [147]Emily Hannum and Xuxie Ethnic stratifi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occup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minorities in Xinjiang 1982-1990 Demography
    [148]Dru C.Gladney,Relational Alterity:Constructing Dungan (hui),Uygur,and Kazakh Identities Across China,Central Asian,and Turkey.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VOL.9,NO.4.1966
    [149]Bossen,Brown and Gates Girls' and Women' s labor and Household Production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US NSF Proposal 2006
    [150]Barry Sautman Preferential politics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the case of Xinjiang,Nationalism and Ethnic politics 4 1998
    [151]Margaret Mead:Coming of Age in Samoa;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Primitive Younth for Western Civilization,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1928
    [152]Bourdieu Pierre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Cambridge University 1977
    [153]Gates Hill The commoditization of Chinese Women,Signs 1989
    [154]Foucaulat,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ry New York,1980
    [155]Max Weber:Eeonomy and Soeiet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eley Los Ageles London,1968,Volume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