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福利的增进一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目标,社会福利所内涵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随着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对社会福利的关注越来越多。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成为衡量区域社会福利是否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GDP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城乡、区域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名义收入差距很大,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就这些差距来说,试图在短期内让农村居民赶上城市居民、中西部赶上东部发达地区、让低收入群体赶上高收入群体是不现实的,而通过相关制度安排,让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均等化是可能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肯定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单纯GDP的增长不能完全反映地区的社会福利。影响福利的不仅仅“收入”这一个因素,还有教育、医疗和社会领域的因素。市场化改革带来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让全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和提升全体成员的福利水平。
     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建立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出目标区域社会福利变化趋势,比较民族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福利差距,从而提出提高民族地区福利水平、协调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民族地区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设计了六部分内容。具体研究如下:
     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社会福利的研究进行了理论回顾、综述及简单评价;同时在导论中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内容及创新所在。
     第一章在对效用、福利、社会福利等福利经济学基本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包括社会经济增长理论、社会福利评价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及人类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和一般均衡、帕累托改进、补偿原理等福利经济的分析维度,这些基本范畴与基本理论构成了本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进入本文研究的主题,分析了区域社会福利现状问题。主要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等方面,论述中国区域社会福利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从经济、社会、公共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几个层面具体阐述影响了社会福利的因素。认为收入分配、社会安全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子系统都对社会福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章是在回顾前人建立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与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特有的社会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一指标体系对中国区域社会福利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价。本章内容属于实证研究,通过选择中国沿海地区8省区和西部民族地区8省区作为目标区域,进行社会福利变化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
     第五章从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层面阐述了社会福利制度理论、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具体目标、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等宏观目标,对中国区域经济社会福利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研究。其主要创新在于:把社会福利均衡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设计社会福利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出不同区域社会福利变化;福利经济学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维度分析社会福利,结合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设计出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welfare and its connotation, equity and effectiveness, is an economic developing goal, and having been discussed without unfailing. Along with the high speed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attention of social welfare evolutional status and its variation was paid by internationally and even inter-locally. Nowadays, from the view of welfare, the evalu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operational consequ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to scale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welfare equilibrium.
     After 30 years reformation, China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has reached the top rank and GDP is keeping a high increasing speed annually, but incom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cial groups still exhibited a huge gap that greatly affect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Carrying into practice of identical income level between rustics and urban resident, central-western and eastern section, low-income and high-income groups is hardly performed in a short term, but it is high practically that whole communities progressively enjoy the equipollent public service through setting forth reasonable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errito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Unitary GDP growth is hardly possible to reflect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situation because it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individual incomes but also depends on education, medication and social factors. Therefor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solid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s, construct sound public financial regulations and build up homogeneous social welfare systems, form which bring reformation achievement to majorities and correspondingly enhances the social welfare levels of whole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ght of social welfare, the main objective of curr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which affect welfare progress, and correspondingly set forth welfare evaluation system and quantify the welfare influential index to improve welfare leve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In additi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is study also contributes the great benefits to establishing national welfare policies. This research includes one introduction and 16 chapters. Introduction section generalized the backgrounds, research significations and native and international theories.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s the definitions of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social welfare evalua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imensionality of equilibrium, Pareto Optimality and compensation principl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territorial welfare actuality according to evolutional history of China welfare system and discrepancy of territorial economic blossom.The key points of chapter three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ffect of income distribution, human development, social security and insurance and community service on social welfare improvement. The major content of chapter four is the establishing of one welfare evaluation system and by utilizing this system, compared and analyzed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of 8 western provincial regions and 8 coastlands of China. The main issue of chapter five is on the subject of social welfare theories and function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detailed discussed, which hereby contributes great benefit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territorial unisonous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public service equalitarianism.
引文
①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百姓.民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100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6.
    ①[澳]黄有光.福祉经济学[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
    ②阿马蒂亚·森.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①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66.
    ①陈珂.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及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
    ①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里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②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③弗里德里奇·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88.
    ①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J].美国经济评论,1951(6):288-289.
    ②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J].美国经济评论,1951(6):292.
    ③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1935年英文版,第139-140页。引自: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2.
    ④帕累托:《政治经济学教本》,意文1906年版,引自法文译本1927年第二版,第354页。引自: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2.
    ⑤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3.
    ①方福前,吕文慧.从社会福利函数的演进看我国公平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7(3):70.
    ①方福前,吕文慧.从社会福利函数的演进看我国公平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7(3):71.
    ①孙月平,刘俊,谭军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90.
    ①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2(6).
    ②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2.
    ③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92.
    ①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92.
    ①黄有光,周建明等译.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②哈维,罗森,马欣仁,陈茜译.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③李特尔著,陈彪译.福利经济学评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304.
    ④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
    ①刘瑞等.社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②参见阿卜杜勒-马利克,黄高智,贝尔纳,罗西埃,黎文魁.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4-7.
    ③刘瑞等.社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①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7(UNDP,1998)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UNDP,2006)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①陈珂.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及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0.
    ①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8.
    ②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9.
    ①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1
    ①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6.
    ②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6.
    ①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3.
    ①3+1的医疗保障项目包括: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援助。
    ②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5.
    ③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5.
    ①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5.
    ①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7.
    ②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7.
    ①汝信等.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4.
    ②汝信等.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4.
    ①汝信等.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4.
    ②刘继同.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的建构与制度创新路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①胡象明.广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①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8-83.
    ②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1.
    ①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3.
    ①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8.
    ①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19页
    ①胡鞍钢.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①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①陈伯君等.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2.
    ①张启春.中国区域差距与政府调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2.
    ②转引自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报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34-35.
    ③张启春.中国区域差距与政府调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4.
    ①其指数的计算方法见UNDP.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148-149.
    ②张启春.中国区域差距与政府调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4.
    ①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66.
    ②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67.
    ①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72.
    ①陈珂.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及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4.
    ②高发.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①傅红春等.满足与幸福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2.
    ①布伦诺·S.弗雷.幸福与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
    ②黄有光.经济与快乐[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③傅红春等.满足与幸福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①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福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95.
    ②森把不同个人对同种自然商品的消费视为不同的商品,称之为带名商品。
    ①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福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96.
    ①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11.
    ②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12.
    ①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34.
    ②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34.
    ①营养不良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杂志,2003(5)
    ②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26.
    ③中国23省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N].人民日报,2007年1月21日.
    ①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4.
    ①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②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6.
    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C].2006.
    ①八七扶贫计划的含义是,从1994年开始力力争用7年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绝大多数贫困户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按1990年不变价格)。
    ②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与扶贫[M].1997:1.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①徐瑛,陈秀山.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①刘瑞等.社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②刘瑞等.社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①杜斌等.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2004(8).
    ②杜斌等.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2004(8).
    ①杜斌等.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2004(8).
    ①深圳新闻网.2007年3月6日.
    ①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66.
    ②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66.
    ①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72.
    ②邹东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0.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6.
    ①包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1.
    ②庇古著.福利经济学(上册)[M].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1:163.转引自高萍著.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9.
    ③庇古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8.
    ①1997年世界银行提出的新的衡量国民财富的方法主要包括四种资本,一是物质资本;二是自然资本;三是人力资本;四是社会资本。这一新的测量国民财富及构成结果的方法产生的政策含义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就等于大幅度增加了国民财富 (胡鞍钢2001)。
    ②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76.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百姓.民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100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80.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百姓.民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100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83.
    ②胡鞍钢著.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8.
    ①蔡昉.中国经济转型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2.
    ②迟福林,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18条建议)[M]//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②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③迟福林,门槛——政府转型与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19.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
    ①贾康.公共财政与社会和谐[J].经济研究参考,2006(45):7-8.
    ②金人庆.完善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求是,2006(22):8.
    ①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52.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
    ①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01.
    ①范健.社会福利的社区化定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4,45.
    [1]王志凯.比较福利经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美]肯尼思·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厉以宁等.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美]鲍莫尔.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澳]黄有光.福祉经济学[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8]王桂胜.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9]郭伟和.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0]安虎森,邓宏图.制度变迁、转型与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1][瑞士]布伦诺·S·弗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勤.幸福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周长城.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许永兵.消费行为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6]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北京:远东出版社,2006.
    [17][意]路易吉诺·布鲁尼,皮尔·路易吉·波尔塔.幸福与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金相郁.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与协调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9]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社会人民出版社,2007.
    [20][英]哈维·阿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1]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傅红春等.满足与幸福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3]陈伯君等.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4]阿马蒂亚·森.生活水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5][印度]让·德雷兹,阿马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6]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7]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8]陈惠雄.经济社会发展与国民幸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9]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福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0]李清均.后发优势: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1][美]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2]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3][美]马丁·瑞沃林.贫困的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4]张启春.中国区域差距与政府调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5][美]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6]李健.从商品、产权到行为空间[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7]韩凤芹.地区差距:政府干预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8]王梦奎.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9]温军.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40]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1]黄有光.经济与快乐[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2]汪洪涛.制度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3]周文文.伦理理性自由——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44]张焕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理论及实证分析[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5]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6]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7]黄有光.社会福祉与经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8]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49]绿色发展必选之路——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0]人类发展与扶贫——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7[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51]Neil Gilbert, Paul 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2]胡鞍钢.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3]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4]孙兵.区域协调组织与区域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5]王跃生.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6]陈富良.规制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7]郑长德.中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8]幸强国.西部跨越式发展的国际比较[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9]陈弘.产权视角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差距[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60]张夏准.富国陷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1]唐绍欣.福利经济学的制度理论及其与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比较[J].社会科学季刊,2001(6)
    [62]方福前,吕文慧.从社会福利函数的演进看我国公平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7(3)
    [63]厉以宁.福利与人权[J].求是学刊,2002(3)
    [64]陈明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5]刘琼,马传兵.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比较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9).
    [66]余仕麟.新旧福利经济学的价值观差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67]胡象明.广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8]徐延辉.福利经济学方法评述[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2000(3).
    [69]蔡萍.阿马蒂亚·森之福利经济学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8).
    [70]李玉山,田艳琴.从福利经济学演进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5).
    [71]吕文慧.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效率与公平[J].经济经纬,2007(2)
    [72]程国栋等.建立中国国民幸福生活核算体系的构想[J].地理学报,2005(11).
    [73]朱兆一.刍议福利经济制度对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8).
    [74]王冰.从客观效用到主观幸福——经济福利衡量方法论转型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5).
    [75]王时芬.发展经济学中的社会选择理论-介绍一种社会福利衡量方法[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05(8).
    [76]刘元春.福利、公平、贫困与饥荒——评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J].教学与研究,1999(4).
    [77]陈治.福利供给变迁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制度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
    [78]颜舒.福利经济体系构建中的相关热点问题[J].辽宁经济,2000(1).
    [79]季燕霞.福利经济学研究议题的动态演进[J].学术论坛,2004(2).
    [80]金玉国.国民经济福利核算研究[J].统计研究,1995(5).
    [81]康红蕾.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福利经济学中的理论解释与借鉴[J].福建论坛,2008.
    [82]宋子鹏,唐颖.中国福利经济制度绩效评估体系构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83]黄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
    [84]李鸿.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之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2)
    [85]黄福佳.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86]葛忠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87]朱荣科,宏晶.论经济福利与经济政策[J].学术交流,1997(6)
    [88]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89]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90]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91]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3]施正一.施正一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4]施正一.理论思维与民族科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95]施正一.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96]刘永佶.中国现代化导论[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
    [97]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98]刘永佶.主义方法主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基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99]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00]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01]樊胜岳.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与制度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2]谢丽霜.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3]李克强.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4]张丽君.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5]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
    [106]阿马蒂亚·森.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7]德]弗兰茨——克萨韦尔·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8]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9]姚明霞.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110]薛宝生.公共管理视域中的发展与贫困免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11]王艳萍.克服经济学的哲学贫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12]沙安文等.中国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3]高新才.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14]王东京.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15]孙居涛等著.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6]蔡蚄.中国经济转型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7]吴敬琏.吴敬琏改革论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18]汝信等.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9]姚慧琴等.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0]俞可平.和谐社会与政府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1]包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2]陈银娥等.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3]本杰明.M.弗里德曼著,李天有译,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4]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25]刘瑞等编著.社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6]孙月平等编著.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27]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8]李华等.国民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9]李效东.社会动力论: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中国复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0]格桑培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31]周沛.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13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133]蔡防等著.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4]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35]袁国敏.经济政策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36]成思危.发展计划的制定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37]张红梅.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38]高发.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39]薛进军.中国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百姓.民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100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41]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2]王梦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3]董克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07年第一辑.总第二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4]何有世.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动态仿真与政策调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45]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6]徐瑛,陈秀山.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7]陈慧雄.经济社会发展与国民幸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48]Porter, Michael. E,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acmillan Press Ltd.
    [149]Romer, Paul M.,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October, pg:1002-1037.
    [150]Segerstrom, Paul S,1998, "Endogenous Growth Without Scale Effec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5, Dec.
    [151]Sen, Amartya Kumar,1997, 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2]Viner, J.,1931, "Cost Curves and Supply Curves ",Zeitschrift fur Nationalokonomie 3, September.
    [153]Young, Alwyn.,1998, "Growth Without Scale Effec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1), February.
    [154]贺春临.福利概念与生活质量指标——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和结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2(1)
    [155]周沛.福利国家和国家福利——兼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政府责任主体[J].社会科学战线,2008(2)
    [156][英]N.巴尔,郑秉文译.福利国家经济学: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些建议[J].国外社会科学,2002(3)
    [157]王志凯.福利经济的创新制度机制与价值——兼谈中国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3)
    [158]唐绍欣.福利经济学的制度理论及其与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比较[J].辽宁经济,2009(1)
    [159]刘琼等.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比较分析[J].湖北广播大学学报,2000(3)
    [160]张艺缤.福利经济学中效率与公平争论的实质[J].理论界,2006(10)
    [161]李松龄.公平与效率的准则——福利经济学公平、效率和分配观的比较[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162]马立党等.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福利增进——基于西方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启示和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163]高美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完善社会福利政策[J].经济与管理党政干部学刊,2008(3)
    [164]侯岩.关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1(4).
    [165]胡象明.广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66]李双双.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初探[J].管理世界,2008(5).
    [167]钟一鸣.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思路初探[J].中国商界,2008(2).
    [168]屈锡华.经济增长中的社会福利指数模型[J].经济研究,1995(5).
    [169]Willy A.Schmid.空间规划的三个目标: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善治[J].国外城市规划,2006(6).
    [170]罗良清,等.空间统计方法在社会福利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7).
    [171]杨伟民.论社会福利与国家福利的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172]袁芳.浅析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研究沿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