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是全国最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确有一部分老区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区农村发展缓慢,农村社会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还比较贫困,民生问题突出。这与老区人民巨大的历史贡献不相称,有悖于科学发展的本质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本文立足于老区农村民生改善,从农村社会事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农村社会发展理论,在广泛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也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要慷慨地对待农民,维护农民的利益”等重要思想,阐明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方向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兴邦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对农业实行保护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思想;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改善农村民生的思想,”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事业发展如果要使农民真正受益,就必须建立体现农民意愿与诉求的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而这正是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与披露机制,帮助老区农民增强需求表达的意识,提高需求表达的能力。需求偏好是农民意愿与利益诉求的反映,老区农民对于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需求偏好。调查发现,老区农村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意愿程度从强到弱呈现出清晰的优先序,即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养老、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在教育事业中,老区农民最关心的仍然是义务教育。
     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素质不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管理、运行等机制仍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标准低、范围窄,失地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老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难以满足群众需要。
     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使得农民丧失了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分享权,民生改善受到限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消费需求不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牵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长期供给不足,成为被社会公共事业遗忘的角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受到制约。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老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长期被边缘化的历史条件;深层的原因在于保守的“亚文化”的禁锢、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以及人才短缺;根本的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制度因素;而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是长期存在的责任主体缺位、错位和投入不足。
     加快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政府的第一责任主体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对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特殊的扶助政策,将责任主体的重心适度上移,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均衡发展;加强老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服务水平,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福利型的社会保障模式,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着力完善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贫困农民的基本生存权;着力构建老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发展老区农村特色文化。
     加快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建立覆盖老区农村的城乡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有效供给机制;建立有效的扶贫开发机制;建立促进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Jiangxi is the cradle of Chinese revolution, people's military army, and People's Republic. As the most famous old revolutionary area in China, it has sacrificed a lot in and contributed much to Chinese revolution.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for over 6o years, although the poor and backward situation has been improved in some of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However, in some of the other old liberated areas, the rural development is slow;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ause development are blocked and back; the peasants are poor and there exists the obvious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life of the people. These problems do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people of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and do not follow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Based on improving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and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the commonness and public welfare of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applies the Marxism theories regarding th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to have a systematic and deep research into the basic issues about rural social cause development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by extensively investigating the situations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proper.
     Marxism classics writers claimed that agriculture is the basis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therefore of all the societies; the distance between city and the rural areas should be shortened and integrating the cities with the rural areas should be realized; the peasa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lliance most trusted by the working class; the peasants should be generously treated and their benefits should be maintained. These important ideas illustrated the basis, direction and the start point of th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Chinese communist,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ower, proposed that agri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ople's life, agriculture is the strategic enterprise stabling the world; rural area, agriculture and peasants are the central ideas in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the Party; arm the agriculture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tect the agriculture and develop the modern agriculture; have an overall-pla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and rural areas, build the new socialism rural areas, and greatly develop the rural social cause; respect the willing and innovative ideas of the peasants; really maintain the peasants'benefit and improve the life of the peasants. These ideas increases the issue of th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higher level.
     If the social cause development really benefits the peasants,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reflecting needs and willing of the peasant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is is the very issue of rural social cause development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Thus,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collecting and disclosing the information should be built to help the peasants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reflecting their needs. The favoritism of needs reflects the willing and benefits of the peasants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They have an obvious favoritism to social cause.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degree of the needs and willing is clearly from strong to weak:from medicine and health, children education, old life, social aid to cultur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s far as the education is concerned,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the peasants concern most.
     The rural social cause has been developing in a backward way for long. There is a low level in ensuring th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 The basic facilities are backward with the insufficient superior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rural medicine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s are weak. There are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ho don't have the good qualities. There is still an incomplete mechanism of raising funds, managing and operating about the newly-built rural cooperation medical rules. There is an obvious phenomenon that it is hard for the peasants to b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s with the high medical fee, which causes them to be poor. The rural social guaranteeing system is weak, and the social old people's life insurance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set up. The lowest life guaranteeing and social aiding standard and dimension are low. The social guaranteeing system built to help the peasants losing the land and working out of hometown should be urgently improved. The funds used in supporting rural cultural are insufficient. The rural elementary cultural talents are lacked. The offer of public rural cultural service can not meet with the needs of the mass.
     The backward situation of rural social cause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makes the peasant lose the right to choose and share the elementary public service and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has been limited. The sustaine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has been blocked because of rural personne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weak consumption needs. For long, the basic rural public service are insufficiently available, the rural areas are forgotten by social public cause. So the whole being-off social construction is blocked.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cause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 is that there is a natural environment there and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are long edged in terms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deep reason is that the conservative sub-culture is confined and social humanity care and talents are lacked. The proper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re are factors in terms of the system separating the city from the countryside, however, the direct decisive factor is that the long-term responsibility is lacked and mixed with insufficient funds to be us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speeding the rural social cause development is to specify the main ro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nd increase the funds. The policy of special supporting and aiding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should be made, putting the stress of responsibility on a higher scale. The build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 standard should be promoted so as to keep the 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 The rural third-grade medical and healthy service network should be strongly built. The medicine and health service should be improved with a high-quality rural medical talents being trained. The newly-built rural cooperation medical system should be perfected, improving the medical ensuring level. The welfare pattern of social guaranteeing should be formulated. The newly-built rural old people's life insurance system should be soon established, and the social aiding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rural lowest life ensuring standard should be particularly perfected to really guarantee the basic rights of the poor peasants to survive. The long-term supporting and funding mechanism of rural cultural cause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structed to strengthe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stitutions, grea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benefiting the people and develop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rural culture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To spe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cause in the old liberated, the cities and rural areas duality development formula should be eliminated. Instead, the public fiscal institutions of cities and rural areas covering the rural areas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effective offering mechanism of rural social cause in rural areas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should be made; the effective developing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to aid the poverty; and the talents guaranteeing mechanism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promote the rural social cause development in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引文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477、47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6、1067页.
    ③中共中内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牡,2008年版.第652、653、655、66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1页.
    ①《当代江西简史》编辑委员会:《当代江西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①李永海: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革命老区发展.www.people,com.cn 2005-07-08.
    ①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6、26页.
    ③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J].《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第42页.
    ①②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4、272、284页.
    ④Lindal,E. (1919):Positive losung, die gerechtigkeit der besteuerung, Lund, reprinted as "Just Taxation Positive Solution'", in R. A. Musgrave and A. T. Peacock (eds), Classic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London:Macmillan.
    ①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1页
    ①Musgrave, Richard A., "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3 (February),1939. pp.213-237.
    ②Samuelson, P.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36, No.4, (1954), pp.387-389.
    ①tiebout,C.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4, No.5, (1956), pp.416-424.
    ②Buchanan,J.M.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as Vol.32. (February 1965). pp.1-14.
    ③Demsetz,H., "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13. (October.1970).
    ①睢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业经济》2002年第7期.第36-44页.
    ②何菊芳、何秋仙:《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体制》,《浙江学刊》(杭州)2004年第3期.第177-180页.
    ①迟福林:《起点——中国改革步入30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②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X页.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加快发展新农村社会事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期,第25-26页.
    ①[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第1194页
    ②[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147页.
    ③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13页.
    ④布坎南著、穆怀朋译:《民主财政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①王小林、李玉珍:农村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及提供机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68期第42页.
    ①王小林、李玉珍:农村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及提供机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68期第43页.
    ①洪大用: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2期第6页.
    ②陆学艺:《中国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第199页.
    ①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5、7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13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6、8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5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5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页.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③《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④《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0页.
    ①②③④⑤《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351、355、345、345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②邢艳琦: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第62-63页.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6-197页.
    ②《列宁全集》第2版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③《列宁全集》第2版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④⑤《列宁全集》第2版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7-388、392页.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页.
    ②《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0页.
    ③《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④⑤《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355页
    ①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24页.
    ③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28-2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第120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②新华月报社.《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②③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313、275页.
    ⑤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129页.
    ⑦《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9页.
    ⑧《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4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96-69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页.
    ②③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8、117、355页.
    ①②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25、136页.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6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第137页.
    ③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8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①③新华月报社《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3、129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3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4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7页.
    ①《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②江泽民:当前的经济工作,《人民日报》1993年6月2日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3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5页.
    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27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③新华月报社《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28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
    ①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①刘卫 谭宁: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J]农业经济.2008(5)第15页.
    ①Edward C.Bankfied,The Unheavenly City Revisited.Boston,1974.p61.
    ①任勤:完善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与决策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第30页.
    ①吴孔凡:健全完善需求导向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J]社会主义研究.2008(3)第112页.
    ②樊丽明石绍宾:《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需均衡研究》(中英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①杨其元 夏锋:百名“三农”专家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的看法[J]中国农村观察,2008(3)第75-76页.
    ①世界卫生组织: 《通过健康环境预防疾病—对疾病的环境负担的估计》,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6/pr32/zh/index.html.
    ①韩俊 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周玲:2008年全国及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分析,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178页.
    ①杨东平:“2008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①有关数据来源: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的江西》.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②李瑞锋 郭大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173页.
    ①韩俊:《调查中国农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第623页.
    ②孔喜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调研组:当前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3期.第21页.
    ②民政部、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家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http://www.mca.gov.cn.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37页.
    ①高培勇:《财政与民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第29页.
    ②迟福林:代序: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与统筹城乡发展,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2页.
    ③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第184-185页.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第1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34页.
    ①张晓山:农村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李宗桂: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人民论坛》2007年第21期.第77-78页.
    ①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16-117页.
    ①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61、19页②李亚杰、丁锡国、张晓晶: 《1元投资增加GDP 3元多农村教育“差”什么》.新华网.2006-3-6.
    ④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6、26页.
    ①表4-1中的数据根据T县有关统计年鉴摘录或计算而出.
    ①表4-2中的数据根据T县有关统计年鉴摘录或计算而出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页.
    ①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8页,
    ①王伟同:“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自迟福林 殷仲义主编:《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152-15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8页.
    ③《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①宋正:《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风险与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78页.
    ①表4-3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的江西(1949-2009)》有关统计数字计算得出.
    ②迟福林:代序: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与统筹城乡发展, 载由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2页.
    ①《当代江西简史》编辑委员会:《当代江西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①《当代江西简史》编辑委员会:《当代江西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388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江西省农村教育调研报告,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2006/2007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第220、221页.
    ①高长江:《中国乡村文化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①姜国祥:《“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原因解析》:[J].《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第7页.
    ①孔喜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①表4-4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的江西(1949-2009)》有关统计数字计算得出.
    ①柳海民 杨兆山:《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28页.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第5页.
    ①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第53页.
    ①温家宝: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新华月报·记录.2009(9):5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3、7、9、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6.《列宁全集》第2版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列宁全集》第2版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列宁全集》第2版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列宁全集》第2版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列宁全集》第2版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列宁全集》第2版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4.《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9.《毛泽东文集》第6、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8.江泽民:当前的经济工作,《人民日报》1993年6月2日.
    39.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0.温家宝: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新华月报·记录,2009(9);51.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5.新华月报社《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6.新华月报社《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年版.
    5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4.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信出版社,2008年版.
    55. Lindal, E. (1919):Positive losung, die gerechtigkeit der besteuerung, Lund, reprinted as "Just Taxation Positive Solution ", in R A Musgrave and A. T. Peacock(eds), Classic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London:Macmillan.
    56. Musgrave, Richard A, "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3 (February),1939.
    57. Samuelson, P.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36, No.4, (1954).
    58. tiebout, C.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4, No.5, (1956).
    59. Buchanan, J. M.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 Economicas Vol.32, (February 1965).
    60. Demsetz, H., "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13, (October,1970)
    61. James A. Dearden, Seria cost sharing of excludable public goods:general cost fuctions, Economic Theory 12,189-198(1998).
    62. Herve Moulin, Seria Cost-Sharing of Excludable Public Good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61,305-325.
    63. Edward C. Bankfied, The Unheavenly City Revisited. Boston,1974.
    64.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66.[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67.[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8.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9.布坎南著、穆怀朋译:《民主财政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0.[英]安东尼·B·阿特金森、[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1.[美]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7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74.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7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版.
    76.迟福林:《起点——中国改革步入30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77.吴伟:《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8.陆学艺:《中国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睢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0.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1.汪希成:《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品投入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82.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83.李瑞锋郭大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84.韩俊:《调查中国农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
    85.孔喜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利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高培勇:《财政与民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7.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8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89.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0.樊丽明石绍宾:《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需均衡研究》(中英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9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
    [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版.
    92.《当代江西简史》编辑委员会:《当代江西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93.高长江:《中国乡村文化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4.柳海民 杨兆山:《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5.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9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98.曹荣湘:《蒂布特模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9.[英]达霖·格里姆赛[澳]莫文·K·刘易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基础设施供给和项目融资的全球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0.[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1.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2.[美]莱特斯·M.萨拉蒙:《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美]E.S.萨瓦斯:《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04.鲍宗豪:《当代社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5.邢艳琦: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
    106.洪大用: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2期.
    107.陆学艺:经济与社会要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3,(9)
    108.王小林、李玉珍:农村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及提供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68期.
    109.姜国祥:《“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原因解析》[J].《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
    110.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3年第1期.
    111.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业经济》2002年第7期.
    112.何菊芳、何秋仙:《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体制》[J].《浙江学刊》(杭州)2004年第3期.
    113.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加快发展新农村社会事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期.
    114.吴伟:《环境公共物品的或有估价法》[J].《中国物价》,2004年2月.
    115.焦建国:《义务教育投入当前急需解决哪些问题》[J].《校长阅刊》2006年第1期.
    116.夏锋:《农村公共需求变化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17.《中国23省份建立农村低保低保对象达1509万》《人民日报》,2007年1月21日.
    118.刘卫谭宁: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J]农业经济,2008(5)
    119.任勤:完善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与决策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120.吴孔凡:健全完善需求导向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J]社会主义研究,2008(3)
    121.杨其元夏锋:百名“三农”专家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的看法[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122.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健康环境预防疾病-对疾病的环境负担的估计》,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6/pr32/zh/index.html.
    123.周玲:2008年全国及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分析,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24.杨东平:“2008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25.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调研组:当前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3期.
    126.民政部、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家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http://www.mca.gov.cn.
    127.迟福林:代序: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与统筹城乡发展,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28.张晓山:农村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7》[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29.李宗桂: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J].《人民论坛》2007年第21期.
    130.李亚杰、丁锡国、张晓晶:《1元投资增加GDP 3元多农村教育“差”什么》,新华网,2006-3-6.
    131.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1号文件),2007年1月29日,http://www. news. cn.
    132.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J].《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133.王伟同:“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自迟福林殷仲义主编:《中国农
    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34.宋正:《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风险与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35.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10期.
    136.陈锡喜: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根据及其理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
    137.宋进王刚:进路架构尺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视域[J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38.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139.李永海: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革命老区发展,www. people.com. cn.2005-07-08.
    14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江西省农村教育调研报告,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2006/2007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1.《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42.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的江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143.宜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宜春调查队:《宜春统计年鉴(2009)》,2010年版.
    144.铜鼓统计局编:《(2009)铜鼓统计年鉴》,2010年版.
    145.大江网—江南都市报:《江西企业养老金人均月增105元》,2008-01-19http://www. jxnews. com. 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