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土地资源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的目标,是在时空上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并在微观层次上与其他经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达到合理组合,以使用这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提供更多的劳务,又不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即土地资源利用要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目前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利用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的转型期,如何解决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是当前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选取产业结构的视角对城市土地均衡利用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是在分析国内外对土地均衡利用的理论、管理理念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之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相关机制、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城市土地均衡利用的内涵、类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设计原则和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设计思路,以及土地均衡利用政策建议。然后以深圳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为例,对近年来深圳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深圳土地资源均衡利用的现状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度因素等多方面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明确了城市土地均衡利用的内涵、类型及影响因素,结合对深圳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情况实例,探索深圳产业结构与土地均衡利用的内在发展规律,为深圳今后的发展及国内其他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其次,通过对土地利用优化随产业发展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提出了城市土地均衡利用的政策设计思路,为深圳市和国内的其他城市土地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最后,通过对土地资源均衡利用的现状和效率进行分析,从土地均衡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持续性问题等方面着眼,以深圳市为例,对近年来深圳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深圳在土地资源极度贫乏的情况下经济仍能快速增长的原因,并对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Due to the scar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economic supply , land with system optimization aims at distributing limited land resources for different usage in time and space, and microscopically forming a rational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conomic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 funding and technology) by which more requisite products and labor services will be offered without leading to reduction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namel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ith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China has currently come into a transformation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change in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effective utilization in resources. It is one of key problems that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land resources, hence, this dissertation conducts a study on balanced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light of the theory, management philosophy and practical methods on balanced land utilization, this dissertation profoundly analyzes correlation mechanism on urban land ut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ctuation trend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specifies the connotation, typ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balanced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and put forward design principles on urban land utilization &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sign ideas for l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measures for land utilization. Then, by taking Shenzhen as an example,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made for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in Shenz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lanced utilization in Shenzhen’s land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relevant policy, proposals and measures are accordingly presented when the underlying causes in term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conomy, policy, systems and etc. are found out.
     Study finding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as follows:
     Firstl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typ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alanced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law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balanced land utilization in Shenzhen based on examples about Shenzhen’s land utiliza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henzhen’s futur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land utilization in other cities, and sound economy.
     Secondly, by analyzing factors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index systems for efficiency eval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design ideas on balanced land utiliz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nd policy design in Shenzhen and other cities of China.
     Lastl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fficiency of balanced land ut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ity, rationality, continuity and etc., and taking Shenzhe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ing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in Shenzhe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rapid growth in economy by extreme lack of land resources in Shenzhen, and to put forth policy and suggestions for urban land system reform and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引文
1丁成日,,宋彦等:《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237页
    2丁成日,宋彦等:《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234页
    3汪德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辽宁:辽宁大学,2008:16-17
    4汪德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辽宁:辽宁大学,2008:12-14
    5刘坚、黄贤金等:《城市土地均衡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研究》.《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6卢海新:《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7丹尼斯·迪帕尔斯页奎尔,威廉:《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85、86页
    8卢新海:《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9黄继辉,张绍良,侯湖平:《城市上地均衡利用驱动力系统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424-1426页
    10黄继辉,张绍良,侯湖平:《城市土地均衡利用驱动力系统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424-1426页
    11彭强.论城市土地区位发展与基准地价调整的关系.知识经济,2008(11)
    12杨如环,徐文华.试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江淮论坛,1983(2)
    13李辉文,孙中栋,甘小立.基于要素替代弹性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理论和实政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18)
    14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苏晓燕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15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苏晓燕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16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苏晓燕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17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苏晓燕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18崔云,程晓云,国晓丽.土地资源与城市房地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03月,第46页
    19崔云,程晓云,国晓丽.土地资源与城市房地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03月,第189页
    20毛蒋兴,闫小培著:《中国城市土地快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以深圳为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01月,第344页
    21毛蒋兴,闫小培著:《中国城市土地快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以深圳为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01月,第89页
    22陈利根,陈会广.“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40-47
    23徐唐奇.闲置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9,(4):64-65
    24傅晓珊.深圳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格局分析[J].科技资, 2008,(15):78-79
    25赵延龙,莫俊文.城市土地置换开发及经济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第237页。
    26梁红梅,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5):157-158
    27卜心国.深圳市地形对土地利用动态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9,(4):37-38
    28岳隽.深圳市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利用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25):28-29
    29何芳.城市土地均衡利用及其潜力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第23页
    30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第325页
    31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578页
    32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均衡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
    33孙钮,王晶等.城市空间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232页
    34纪良纲,陈晓永.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第46页
    35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第212页
    Alonso,William.Location and Land Use[M] .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A.T.D.Pearson.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What is Location?[J].The Appraisal Journal.1991(1):7-19
    Alpana Sivam. Constraints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residential land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ase study of India [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2(26):523-537
    Ann Strong. Land Banking-European Reality [M]. American Prospec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2
    Annelie Holzkamper , Ralf Seppelt.A generic tool for optimizing land-use patterns and landscape structures[J].Environmental modeling & software,2007(11):1-4
    ANTHONY GAR-ON YEH and XIALI.Sustainable land development model for rapid growth areas using GIS[J].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1998(2)
    Batty M. Generating urban forms from diffusive growth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1(23)
    Bennett D A.A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odel base management[J].Int.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1986(4):337-57
    Barbier E.B.Endogenous Growth and 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9(14):5l-74
    Barrett S.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2(23):289-300
    Brown L.R,Hilweil B.Chi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J].World Watch,1998:10-18
    Bruvoll, Annegrete, Glomstrd, Solveig, Vennemo Haakon.Environmental drag:Evidence from Norway[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0):235-249
    Chuvieco E.Integration of linear programming and GIS for land usemode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1993(7):3-19.
    Charles W.Cobb,Paul H.Douglas.A Theory of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8,18(suppl):139-165
    Chow G C.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August(114):243-266.
    Edwin S.Mills&BruceW Hamilton,Urban Economics(Fourth Edition)[M],London:Scot,Foresman and Company,1989
    Fuhu Ren.A training model for GIS application in land resource location[J].ISPRS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sensing,1997(52):261-265
    Hoyt E.Cofee,Location Factors:Business as Urual,More of Less,site selection,February,1994
    Loyd.P.E.and Dicken P.Location in Space,London:Harper and Row,1977
    Ray M.Northam,Urban Geography,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1979
    Thomlinson,R.,Urban Structure-the Social and Spatial Character of Cities,New York:Random House,1969 Vickeman,R.W.,Urban Economics:Analysis and Policy,Oxford:Philip Allan,1984
    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8):187-202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安佑志,尹占娥等.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 (1):130-134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卜心国.深圳市地形对土地利用动态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9(4):37-38
    边学芳,吴群.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5(3):72-78
    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陈志.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的演变及动力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6(3):317-320
    陈利根.国外(地区)土地用途管制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2(3)
    曹银贵,袁春,郑新奇等.基于文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研究[J].生态经济,2008(9)
    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均衡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3)
    陈丽红.兰州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3):56-59
    崔云、程晓云、国晓丽.土地资源与城市房地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6
    陈银蓉,梅昀.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与调控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陈利根,陈会广.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03(6):40-47
    陈竞捷.国土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与保证作用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9(5):65-69
    陈佑启,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2001(1):84-100
    戴尔阜.土地持续利用系统分析、评价与调控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2
    丁成日、宋彦等.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35—237
    丹尼斯·迪帕尔斯页奎尔,威廉.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8-86
    傅晓珊.深圳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格局分析[J].科技资讯,2008(13):59-61
    傅伯杰,陈利顶,蔡运龙,李秀彬.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均衡性利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郭永昌.包头市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0—73
    耿宜顺.基于GIS的城市规划空间分析[J] .规划师,2000(6):12-15
    高尚全.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经济研究,1991(3)
    高波.土地股份制与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中国房地产,1996(8)
    公晓晓.西安土地利用结构效益空间分布及产业布局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6):54-56
    龚方方.郑州市区间结构优化研究[J].农业技术,2004(8):32-36
    顾湘.中国土地利用比较优势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09(14):18-20
    郭怀成.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等.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4):623-625
    黄晓宇,蒋妍,丰雷.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中国土地科学,2006(4)
    侯玉亭.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4)
    黄大全,周晓芳,张华.济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4):31—36
    黄继辉、张绍良、侯湖平.城市土地均衡利用驱动力系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5):1424-1426
    霍长宝.天津土地市场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何芳.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潜力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8)
    纪良纲,陈晓永.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6)
    姜广辉,张风荣,秦静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11):85-92
    姜仁荣,李满春.区域土地资源均衡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
    杰拉尔德F·沃恩;乔志敏.伊利、威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资料译丛,1994(03)
    纪良纲,陈晓永.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46-48
    金其铭,董新,陆玉麒.中国人文地理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贾晓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姜志德.中国土地资源均衡性利用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鲁春阳,杨庆媛,文枫.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协整检验与因果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0(4):551—557
    李培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分析---以广东城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2):140—144
    陆汝成,严志强,黄贤金.城市土地结构熵值变化和持续利用---以广西北流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6):495—498
    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均衡性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9
    刘艳芳.基于遗传法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5(4):287-291
    刘坚,黄贤金.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2005(6):72-78
    刘坚,黄贤金等.城市土地均衡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5(6)
    卢为民.土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3):31-33
    李睿璞.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7):26-27
    卢海新.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9
    梁红梅.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5):157-158
    陆冠尧,朱玉碧,潘科.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比较.中国农学通报,2005(8)
    李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3(10)
    刘玲.土地新政下再论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国土资源导刊,2005(6)
    李辉文,孙中栋,甘小立.基于要素替代弹性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理论和实政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18)
    刘遵义.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时代经贸,2010(4)
    李涛,叶依广.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土地产权管理模式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5)
    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
    李文,杨继瑞.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0(8)
    骆中钊,戎安,骆伟.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陆大顺.土地资源均衡性利用中的经济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新疆大学,2004
    刘艳芳.基于遗传法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5(4):287-291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12
    李培祥.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互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4):34-36
    刘彦随.沿海地区土地适宜性及均衡性利用模式[J].经济地理,1997(3)
    雷利.巴洛维著,谷树忠等译.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孟庆瑜.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13-15
    毛蒋兴,闫小培.中国城市土地快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以深圳为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毛蒋兴.深圳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调控效能[J].地理学报,2008(3):23-24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马才学,郭玲霞.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2):20—23
    倪绍祥,刘彦随,杨子生.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一-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彭快先.土地资源调控与产业结构优化——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经济,2009(8):98-99
    彭强.论城市土地区位发展与基准地价调整的关系.知识经济,2008(11)
    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城经济均衡性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05
    平狄克,会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96-197
    曲福田.经济发展与土地均衡性利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钱文荣.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政府缺陷与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经济地理,2001(4)
    强培.深圳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7):67-68
    任艳敏,张加恭,张争胜.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640- 5642
    任艳敏.广州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7(11):88-89
    任艳敏.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1):78-79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以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孙文盛.谁给我们土地——节约均衡用地一百例[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孙钮,王晶等.城市空间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
    汤进华.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经济驱动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陶志红.城市土地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5)
    谭术魁,付慧莲.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实际效果及深化建议.中国房地产,2006(9)
    唐子来,寇永霞.面向市场经济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珠海实证研究.城市规划,2000(10)
    田庆昌.对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思考.河南国土资源,2006(12)
    王建中.衡水市政府在土地市场管理中的职能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J].管理世界,2004(4):1-6
    吴次芳,叶艳妹.20世纪国际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新世纪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0(1)
    王国恩,黄小芬.城镇土地利用均衡度综合评价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3):69-74
    王业侨.节约和均衡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3)
    王钺,张壮云.规划可操作问题当议[J].城市规划,1999(12):50-51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汪明林.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国土经济,2002(1):30-31
    王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3):55-58
    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6-67
    吴一洲,吴次芳,罗文斌,王琳.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格局及其机理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10):41—46
    汪德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辽宁:辽宁大学,2008
    王华春,唐任伍,杨丙见.城市化加速时期国有土地均衡使用:理论与实践——兼论国有土地立体空间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研究,2006(5)
    王宏广,王晓方,王志学.中国粮食问题可忧不可怕──与莱斯特·布朗博士商榷“未来谁养活中国”.中国软科学,1995(6)
    薛俊波,王铮,朱建武等.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J].财经研究,2004(9):5-14
    肖蓓蓓.基于农户行为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调查研究——以重庆市北磅区柳荫镇麻柳河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7
    徐萍.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研究——以南京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许学张,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徐匡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1)
    徐唐奇.闲置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9(4):64-65
    谢正峰.浅议土地的均衡利用和均衡性利用[J].国土自然资源研究,2002(4)
    肖梦.城市微观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袁丽丽.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城市经济,2005(1):64-68
    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叶敏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J].资源科学,2008(6):47-48
    叶延琼.梅州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7(34):119-121
    伊利尔·沙利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169-172
    杨永春,乔林凰,侯利.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与行业驱动力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8(9):63—68
    杨如环,徐文华.试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江淮论坛,1983(2)
    岳隽.深圳市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利用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25):28-29
    杨建文,周冯琦,胡晓鹏.产业经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张顺.区域土地资源分配与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93-97
    朱留华,谢俊奇. 21世纪前20年土地利用趋势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张宏.论城市土地经营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45-46
    张颖、王群、王万茂.中国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6-9
    张源,王仰麟,彭建等.基于空间概率面的山区居民地遥感信息提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4):6-10
    章波,唐健,黄贤金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以北京市郊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6(1):34-38
    张籁.经济增长中土地利用结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赵延龙,莫俊文.城市土地置换开发及经济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9)
    郑华玉.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以发展中的深圳市为例(英文)[J].自然资源学报, 2008(6):167-167
    郑新奇.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均衡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周天勇.土地制度的供求冲突与其改革的框架性安排.管理世界,2003(10)
    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均衡性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