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发展整体战略的一个瓶颈。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方面。生态破坏包括: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和土地潜育化。环境污染包括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内源污染主要是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地膜污染、秸秆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禽畜集约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7个方面。外源污染主要是污染物转移污染和污染源转移污染两种。农村环境问题有其独特的特点:来源复杂、影响纵深、治理困难。主要危害表现在政治、经济、生态、资源、健康和其他等6个方面。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观念方面的原因,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最终目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以及环保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淡薄、生育观念落后等。二是制度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行政管理制度,干部任用制度,产业转移制度,财政制度,城乡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等。三是环境立法方面的原因,包括:立法主体方面的欠缺,立法目的方面的欠缺和立法内容方面的欠缺。四是管理方面的原因,包括:规划落后,传统农业管理方式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欠缺。五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包括农村环保执法不力,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严重。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有以下建议:一是确立生态正义的理念。二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意识教育和生态规范教育。三是健全农村生态法律法规,包括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四是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其它几种制度,包括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开展有机农业生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税制以及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制等。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of integral strategy of state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mainly include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Ecological pollution includes: land desertification, soil and water loss, soil salinization , and land gleiz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cludes: endogenous pollution and exogenous pollution. Endogenous pollution includes: pesticide pollution, fertilize pollution, film pollution, straw pollution, rural industry pollution, poultry and livestock pollution and living pollution. Exogenous pollution mainly includes pollutant transfer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sources transfer poll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 complex sources, influence depth and difficulties of government. The main harms show in six aspects: policy, economy, ecology, resources , health and the other.
     Causes bringing 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follow as: , false conceptions such as ,huma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the environment t is the unvoidable cos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weak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ak awareness of legal concept, and the backward concept of the fertility; unsound system(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ficial personal system, industry transfer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urban and rural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Demerit of law and regulation;. unreasonable management (planning lag, backwardnes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ethods, unsound service system and lack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bsence of politics ( lacking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ural areas and harmful local protectionis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justice of construction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Some advice is as follows: First, set up the idea of ecological justice. Second,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ly mor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regulation education. Third, perfect the rural ecological law and regulation, which includes its legislation, enforcement and abiding. Fourth, improve the older system of construction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which includes improving rural production style, actively developing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setting up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引文
[1]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美] B.沃德,L.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北京:石油大学,1976.
    [3]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美]罗德里克·弗雷得·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人民出版社,1999.
    [6][法]埃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M].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袁振辉,曹丽丽.发生主体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复杂性视野[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10]陈其荣.自然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A.佩切伊.未来一百页[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13]张天桥.后以农养政时代的乡村治理.人民网,2005、10、21.
    [14]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孙文营.循环经济与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J].求索,2007,(5).
    [16]皮伟兵.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追求[J].伦理学研究,2007,(2).
    [17]周中之、汪志真.道教伦理思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7,(2).
    [18]李小平、郭厚佳.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底蕴[J].理论月刊,2006,(3).
    [19]陈立中.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流.求索[J].2007,(5).
    [20]杨卫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哲学思考[J].理论月刊,2006,(11).
    [21]柯建华.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7,(5).
    [22]贺利平.制度伦理论——也谈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J].社科纵横,2007,(6).
    [23]朱滨丹.和谐人格论[J].学习与探索,2007,(3).
    [24]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环境保护,2008,(3).
    [25]许嘉钰、郭启民.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J].环境保护,2008,(3).
    [26]董文辉.中国生态危机的文化考量[J].求索,2007,(10).
    [27]盛立中.中国可持续发展大“难”临头?[J].环境,2008,(5).
    [28]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J].世界环境,2008,(1).
    [29]卜元卿、蔡道基.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农药登记[J].世界环境,2008,(1).
    [30]顾加力.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作用[J].世界环境,2008,(1).
    [31]侯京林.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挑战:污染转移[J].世界环境,2008,(1).
    [32]陈俊.当代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及出路[J].伦理学研究,2007,(1).
    [33]余红.从“三次提升”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J].理论月刊,2006,(1).
    [34]李秀艳.从信仰的维度解读生态伦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
    [35]傅华.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5).
    [36]张晓文.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J].农业经济,2006,(1).
    [37]窦炎国.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J].伦理学研究,2008,(1).
    [38]明成满.隋唐五代佛教的环境保护[J].求索,2007,(5).
    [39]夏云娇、才惠莲.清朝政令的生态环境效应探讨[J].理论月刊,2006,(10).
    [40]温琦、孙小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最佳结合[J].农村经济,2008,(3).
    [41]李伟伟、朱晓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浅析[J].农村经济,2008,(4).
    [42]郭翔宇、余志刚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与方法[J].农业经济问题,2008(3).
    [43]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J].道德与文明,2007,(2).
    [44]韦倩文.浅谈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生态经济,2008,(5).
    [45]谭晓梅.论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J].生态经济,2008,(5).
    [46]李晶明、夏冬前.污染物减排工作的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2).
    [4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4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0]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1]张志伟.西方哲学的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3] http://www.issncn.net/html/4001_2.htm?TOP 39K .
    [54]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0262/50980/3553777.
    [55] http://www.lrn.cn/expert/expertpaper/200703/t20031K 2007-6-9.
    [56] http://www.sxcoal.com.
    [57] 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67656980/1.html 50K .
    [58]Shui Chuen Lee,Philosophy and Management-Ethics and Empirical Studies,hungli,Taiwa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Press 1993.
    
    ①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0262/50980/3553777.
    ②杨朝飞:《中国土地退化及防治对策》,载《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第2期,第108页。
    ①杨朝飞:《中国土地退化及防治对策》,载《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第2期,第108页。
    
    ①张晓文:《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载《农业经济》,2006年第1期,第33页。
    ②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67656980/1.html 50K .
    ③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67656980/1.html 50K .
    
    ①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载《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第40页。
    ②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67656980/1.html 50K.
    ①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载《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第40页。
    ①曹国良等:《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载2006年1期《资源科学》。
    
    ①张晓文:《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载《农业经济》,2006年第1期,第33页。
    ②张晓文:《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载《农业经济》,2006年第1期,第33页。
    ③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载《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第40页。
    ①许嘉钰、郭启民:《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载2008年《环境保护》第三期第8页。
    ②许嘉钰、郭启民:《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载2008年《环境保护》第三期第8页。
    ③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④于平:《淮河两岸云遮月》,载1994年10月22日《中国环境报》。
    ⑤厉以宁等:《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25页。
    ①曲格平等:《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①抚州市发改委:《资源环境约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08年4月10日。
    ②http://www.sxcoal.com..
    ③历以宁等:《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26页。
    ①周纪昌:《中国农村环境侵权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121页。
    ①赵敦华:《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16页。
    
    ①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美,爱德文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③美,爱德文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④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许宝癸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页。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万在庆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①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全国公众环保意识调查报告》,载《人民论坛》,1999年第7期,第21——23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①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更》,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385页。
    
    ①张力刚、沈晓蕾:《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学考察》,载2002年《政治与法律》第3期。
    ②蔡守秋:《论环境权》,载2002年《金陵法律评论》春季卷。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②王灿斌:《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载《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第3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9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52——155页。
    ②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69——172页。
    ③窦建国:《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载2008年《伦理学研究》第一期,第58页。
    ①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270页。
    
    ①陈其荣:《自然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②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载2007年第1期《道德与文明》第65页。
    ③董文辉:《中国生态危机的文化考量》,2007年第10期《求索》第61页。
    
    ①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②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合编:《保护地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③叶平:《生命伦理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①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苹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②徐显明:《生存权论》,载1992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
    ①李艳芳:《论环境权及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系》,载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②周纪昌:《中国农村环境侵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00页。
    ①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26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