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意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飞天是佛教美术中以绘画、雕塑等形式出现的装饰性艺术形象,也是敦煌壁画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装饰画。二十世纪藏经洞发现以来,飞天随着敦煌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佛教石窟,完成了由宗教艺术向世俗艺术的转变。从国酒“飞天”茅台、中国电视剧政府最高奖的“飞天奖”到各种现代装饰,飞天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飞天的这一变化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以往飞天研究的视野受宗教艺术的局限,主要着力于飞天作为宗教图像的研究,对于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的发掘与论证。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意象的视角介入,将飞天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具体地说,本文从广义的飞天概念出发,在中国文化的广阔视域中,以“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核心,主要解决以下儿个问题:第一,飞天概念的源流及其命名问题;第二,飞天图像作为意象的表现性问题;第三,飞天图像与嫦娥奔月神话两种不同符号形式的比较问题;第四,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为了方便于论述,本文借用中国古代美学的“言”、“象”、“意”三个范畴来结构全文。即在对飞天概念的溯源辨流之后,分别从壁画中的飞天图像、文学中的嫦娥奔月神话以及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三个方面来考察飞天,挖掘飞天的中国文化基因,探究飞天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深层原因。
     本文除导言外,共分为四章。
     导言部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概括出飞天研究的新趋势以及此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论证意象视角的可行性;说明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等相关问题。
     第一章是“飞天”源流。本章主要通过图像与文献的互证来考辨飞天的源流。首先梳理了有代表性的工具书中的“飞天”概念,以及佛教与道教经典中的飞天,再通过相关的文献与图像的相互印证来探讨飞天的别名;其次,通过梳理现、当代中国与日本的飞天研究中关于飞天命名的争论,提出自己的新看法。认为,“飞天”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因此考察和研究飞天必须联系中国文化,所以本文采取了广义的飞天概念;最后,探讨了飞天的中国文化源头及其在其他文化中的普遍性,认为从人类学意义上看,飞天在中外文化中的共通性根源于人类的“未完成性’
     第二章是飞天之“象”。本章主要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佛教壁画中的飞天图像进行了考察。首先全面梳理了飞天图像像在印度、中业、中国等不同文化和地域中的分布情况;其次,以敦煌莫高窟飞大图像为样本,考察了飞天图像在中国文化中的历时性演变;最后,在共时性的分布与历时性的演变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学的方法,从图像构成、图像风格与图像功能三个方面对飞天图像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中国艺术“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以及线描的造型方法强化了飞天图像的表现性。因此,中国文化中的飞天图像实质上是一种表意之象----即“意象”,飞天意象所传达的“意”是中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
     第三章是飞天之“言”。本章主要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考察飞天在中国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式----嫦娥奔月神话。首先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于嫦娥奔月神话进行源头考辨,探究月神话、西王母神话、羿神话与嫦娥奔月神话的源流关系;其次,以意象与母题为切入点,对于嫦娥奔月神话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对于飞天图像和嫦娥奔月神话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嫦娥奔月神话是一个与意识形态相互缠绕的神话,嫦娥奔月神话因其特定的女性主体和叙事的封闭性而呈现出一种悲剧意味;飞天图像因其主体的不确定性而远离社会意识形态。所以,中国文化才会选择外来的飞天图像,而不是本土的嫦娥奔月来作为表现精神自由的文化符号。
     第四章是飞天之“意”。本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和图像分析等方法,从内容、形式与哲学基础三个层面考察飞天图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内容层面,主要考察飞天与“游”在精神内核上的一致性;在形式层面,主要考察飞天的乐舞形式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在哲学基础层面,主要考察飞天对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后,本文认为,飞天是一种体现精神自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本文认为,“飞天”一词产生于中国文化,是一个后起的概念。因此飞天研究必须采取广义的飞天概念;中国文化中的飞天图像实质上是一种意象,它所表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图像飞天在表达这一思想方面优于文学中的嫦娥奔月,因此中国文化选择图像飞天来表现精神自由;作为精神自由符号的飞天与中国文化中的“游”、“乐舞”、“天人合一”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是佛教艺术的飞天形象超越宗教艺术、蜕变为中国文化符号的深层原因。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概念阐释层面,本文对于飞天概念作了全面的梳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将广义的飞天概念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还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了飞天的中国渊源,对飞天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拓展与提升。第二,在研究视角层面,本文选择了意象的视角介入飞天研究,既体现了飞天这一图像形式作为意象的表现性特征,也体现了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同时也使飞天图像与文学中的嫦娥意象的比较成为可能。本文的飞天意象研究是对于此前的飞天图像研究的超越。第三,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多学科综合和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本文在此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宗教学、敦煌学、神话学、文艺学和美学诸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运用实现了多学科领域的文献互证,使论证变得更有说服力,而且打通了学科分割给学术研究带来的人为障碍,使研究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同时,本文还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考察飞天图像的分布和演变,并且在文字与图像两种符号体系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较之于此前的研究,也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第四,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飞天图像是一种表现性意象;飞天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典型体现;飞天是一种体现精神自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等等。
     总之,本文对于飞天意象的跨学科研究体现了敦煌学研究的大趋势。它作为一个敦煌学的个案研究,是对于敦煌艺术美学研究的具体尝试。因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敦煌学的研究视野,尤其是对于促成飞天世俗化和经典化原因的探究,以及对于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关系的研究等,都进一步丰富了敦煌学的内涵。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本文对于飞天意象的研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敦煌艺术的再生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成果。
Flying is not only a decorative art figure in form of painting, sculpture in Buddhism art, but also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dornment picture in Dunhuang paintings. Since the discovery of Cangjing cav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unhuang grotto art, Flying image has gone out of the Buddhist grottoes and transformed from religious art to a secular one. From the national wine "Flying Fairy" Mao-tai, Flying trophy which is highest award of China government in the TV play to all kinds of modern decorations, Flying image, as a classic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had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life. Changes of the Flying image have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ory research in this area. Limited by a view of religious art,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Flying took it as a religious photograph but lacked of studying in the inner link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Flying.
     Based on former research, this thesis took image as its perspective and put Fly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culture. Specifically speaking, starting from the general concept of Flying, in the broad issue of Chinese cultur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ying and China culture", this thesis mainly solve the following issues:firstly, the origin of the Flying concept and the problem of its name; Secondly, the problem of expressivity of Flying photograph as an image; Thirdly, the contrast between Flying photograph and Chang E in two different symbolic system; Four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ying and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increase research convenient, Chinese classical category "literature","Photograph","Meaning" was used to structure this thesis as below. After traced back the concept of Flying, this thesis investigate Flying from three aspects separately:the Flying photograph in fresco, the myth of Chang E in liter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ying and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purpose of excavating Chinese culture gene in Flying and exploring the deep reasons on which Flying as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 are four sections in this thesis excluding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part generally summarized new trend of flying research and also the problem existed in former researches, argued the feasibility of image perspectives on this thesis and stated some issues involved in this thesis such as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origin of Flying. This chapter basically analyze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Flying with the mutual confirmation between photograph and literature. Firstly combed the concept of Flying in the representative reference books and classic of Buddhism and Taoism, Flying' alias was discussed wit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image. Secondly, based on concluding the debate over Flying' name in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Japan, a new viewpoint was put forward. We believe, as a Chinese concept, the investigation in Flying must associate with Chinese culture, so this thesis adopted a generalized concept. Finally, the source of Flying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universality in the other culture were discussed; basing on this a conclusion was obtained that in anthropological sense the universality of Flying in diverse culture rooted in human "unfinished"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photograph" of Flying. The Buddhist frescos involved in Flying were mainly investigated in this chapter with a method of iconology. Firstly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was essential to fi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Flying in India, central Asia, China, and some other culture. Secondly, taking Flying 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as a sample, the evolution of Flying in Chinese culture was investigated. Finally, base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he specific analyze of Flying photograph under the method of iconology included three aspects:composition, style and function of Flying. Through this systemic research on Flying photograph, we believe that Flying photograph in Chinese culture in essence was a image because of its expressivity which strengthened by Chinese art with characteristic of "lively" aesthetic pursuit and line sculpt, and the message expressed by this image was the freedom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Fly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 Chang E myth as a typical form of Flying was mainly investigated with a method of myth-archetypal criticism. At first, the source of this myth was investigated with a method of analysis on relative literacy materials in order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on myth, Xi-Wang-mu myth, Yi myth and Chang E myth. Secondly, the image and motif of this myth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Finally, there i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Flying photograph and Chang E myth. Based on these researches, we believe that Chang E myth often involved in social ideology in Chinese culture and embodied a sense of tragedy generally. As a result, Flying photograph was isolated from social ideology due to its unspecific subject, so as to exotic Flying photograph were took as a symbol to express Chinese free spirit rather than indigenous Chang E.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Flying' meaning. Basing on the former three chap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ying and Chinese culture was investigated within three aspects: content, form and philosophical basis with an integrated method analyzing on relative materials and photograph. On the content level, the consistency in central spirit between Flying and playing was primary object. In form aspect, the inner relation between Yue-Wu form of Flying and Chinese culture was investigated. 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he object w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hought on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rough Flying. With a series of researching, we believe that Flying is a cultural symbo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hich embody spiritual freedom.
     We believe, Flying as a word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culture is a new concept. So the general concept of Flying is indispensable for research on it, and the Flying photograph in essence was an image which expressed the fre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better in expressing free spirit when comparing with Chang E myth. Flying was inherently related to Playing, Yue-Wu and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the relationship that helps it to overstep Buddhism art and becomes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Firstl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specific analyzing, this thesis generalize concept of Flying, which was found in solid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gene of Flying was explored on a wid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s a result the connotation of Flying concept would be improved with a new interpret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Secondly, in the aspect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took image as a research angel of view, which not only embodied the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 of Flying photograph but also reflecte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Flying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way the contrast between Flying photograph and Chang E myth in literature was feasible. Therefore, imag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would be superior to those before which only focused on photograph.
     Thirdly, in the aspect of methodology, the multi-disciplinary synthesis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mparison as the main methods were used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lative, a method synthesizing religion, Dun-Huang studies, mythology, and literature theory, aesthetic was used in order to attain the mutual confirmation of materials, which come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make demonstration convincible. Meanwhile the man-made obstacles on academic research brought from divisive discipline were broken out and the view on research would get wider than before.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Flying photography from both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angels. In addition,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conducted among different symbol system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photograph would be superior in a way to those before.
     All in all,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Flying image in this thesis reflected the whole trends on Dun-Huang studies research. As a sample of Dun-Huang studies, it is a specific practice of the Dun-Huang art esthetics; Therefore Dun-Huang studies would be expanded by this research, in which the factors boosting Flying popular and classica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art and secular one were explored especially, not only in the research view but also in the connotation. In contemporary, 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researching on Flying image, this thesis w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regeneration research of Dun-Huang art.
引文
①宗白华著《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页。
    ②常书鸿、李承仙著述《敦煌飞天》,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年版,第8-11页。
    ①史苇湘著《敦煌佛教艺术的再认识》,《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71-572页。
    ②[美]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③史苇湘著《敦煌佛教艺术的再认识》,《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72页。
    ①柴剑虹著《转型期敦煌文学研究的新课题》,刘进宝、高田时雄主编《敦煌学与转型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②郎绍君:《早期敦煌壁画的美学性格》,《文艺研究》1983年第1期。
    ③宁强:《“对称律”与敦煌石窟艺术》,《新疆艺术》1986年第1期。
    ④《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298页。
    ⑤《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377页。
    ①谢成水:《敦煌艺术美学巡礼》,《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
    ②从1982年的《敦煌佛教艺术产生的历史依据》到1989年的《再论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判的社会因索》,相关论文皆收入《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易存国著《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④易存国著《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⑤易存国著《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1页。
    ①王建疆:《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兼议著名大型乐舞<丝路花雨>成功演出30周年》,《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25页。
    ②王建疆:《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兼议著名大型乐舞<丝路花雨>成功演出30周年》,《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28页。
    ③王建疆:《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兼议著名大型乐舞<丝路花雨>成功演出30周年》,《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30贞。
    ①韩伟:《敦煌艺术及其现生研究》,《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第154页。
    ②[台湾]郑阿财、朱凤玉主编《1998-2005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序高,台北:乐学书局2006年版。
    ①黄征著《南京柄霞山石窟艺术的考察》,《南京栖霞山石窟艺术与敦煌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154页。
    ①[德]鲁道夫·阿思海姆著《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②[美]韦勒克、沃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220页。
    ③[魏]王弼注《周易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④[英]埃兹拉·庞德著《回顾》,郑敏译,[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109页。
    ①孙宜生:《意象激荡的浪花----试论敦煌美学》,《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第116-118页。
    ①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169页。
    ②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①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2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690-691页。
    ②《辞源》(修订本)四,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415页。
    ①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第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8页。
    ②[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265页。
    ③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第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2页。
    ④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第5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63页。
    ①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第4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6页
    ②胡守为著《神仙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8页。
    ③《道藏》第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89-893页。
    ④《道藏》第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69-870页。
    ⑤《道藏》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99页。
    ⑥《道藏》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84页。
    ⑦叶贵良著《敦煌本<太玄真-本际经>辑校》,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180-182页。
    ①《道藏》第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48页。
    ②《道藏》第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页。
    ③《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4页。
    ④佚名著《汉武帝内传》,《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⑤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7页。
    ⑥[唐]柳宗元著《龙城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⑦[唐]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⑧[唐]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67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74页。
    ②[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大正藏》第三卷,第633页。
    ③[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十七,《大正藏》第三卷,第731页。
    ①[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十七,《大正藏》第三卷,第732-733页
    ②[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大正藏》第三卷,第812页。
    ③[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十二,《大正藏》第四卷,第323页。
    ④[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十四卷,第544页。
    ⑤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5-446页。
    ①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川版社]957年版,第454-455页。
    ②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84-485页。
    ③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29贝。
    ④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31页。
    ⑤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82页
    ⑥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83贝。
    ⑦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44贝。
    ⑧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50页。
    ①赵声良著《敦煌艺术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118页。
    ②[唐]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64页
    ③[唐]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52、754、756、757、764页。
    ④[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⑤[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⑥[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页。
    ①斯坦因虽为英国人,由于受语际翻译因素的影响,故将其列入国内研究著作。且译著中部分保留了英文原文,由此可以探究作者的本意,因此归类问题并不影响对于飞天概念的梳理。以下对于伯希和的著作本文也采取了类似的归类方法。
    ②[英]斯坦因著《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83页。
    ③[英]斯坦因著《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85-86页。
    ①[英]斯坦因著《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63、164、166页。
    ②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③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④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8-2419页。
    ①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4页。
    ②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312页。
    ①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页。
    ②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2页。
    ③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1页。
    ①谢稚柳著《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第151-152、160-161、163、165、168-169、170、172、176、179页。
    ②谢稚柳著《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第422-426页。
    ③谢稚柳著《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第444-448页。
    ④谢稚柳著《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第498页。
    ⑤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编《长绸舞》(飞天),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①转引自[日]吉村怜著《天人词义与中国早期天人像》,《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页。
    ②参考赵声良:《飞天新论》,《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第12页。
    ①[日]吉村怜著《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卞立强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365页。
    ②[日]砂冈和子著《日本平安汉文里的“飞天”》,黄征主编《南京栖霞山石窟艺术与敦煌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97-112页。
    ③常书鸿、李承仙著述《敦煌飞天》,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
    ④段文杰:《飞天----乾闼婆与紧那罗》,《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第1页。
    ①谭树桐著《敦煌飞天艺术初探》,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1页。
    ②阎文儒著《天夜叉、虚空夜叉与乾闼婆、紧那罗----兼释飞天名词之误》,《云冈石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①[唐]慧琳著《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大正藏》第五十四卷,第374页。
    ②[隋]吉藏著《金光明经疏》,《大正藏》第三十九卷,第168页。
    ①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26页。
    ②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③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④[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页。
    ⑤[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3页。
    ⑥[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9页。
    ⑦中著《中印文化互融:敦煌视觉艺术传统的一个侧面》,姜亮夫等编《敦煌吐鲁翻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页。
    ①当然,这些相关词语结构的整齐同一性也是“飞天”这一词语逐渐固定化的前提。
    ①以符号为例,所谓异花受精是指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不同文化使用的符号极其相似,就难以区分甚至容易混淆;如果有细小差别,就会产生一个融合的过程,并孕育出更具生命力的新的符号。当外来的符号本土象征在物理和心理方面都很相似,于是自然地就产生了联合。在某些情况下,异花受精(cross fertilization)会引发旧的符号产生更高级或更深层次的意义。参见[英]阿尔弗雷德·C·哈登著《艺术的进化----图案的生命史辨析》,阿嘎佐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236页。
    ②李崇峰著《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高窟为中心》,台北: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2年版,第282页。
    ①王小盾著《四种:起源和体系的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②[宋]朱熹注《诗集传》,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82页。
    ①[汉]司马迁著《史记》,[宋]裴驯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页。
    ②[汉]司马迁著《史记》,[宋]裴驯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3页。
    ③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90页。
    ④[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0-1366页。
    ⑤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09页。
    ⑥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96页。
    ⑦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96页。
    ⑧[晋]干宝著《搜神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页。
    ①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14页。
    ②[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③[晋]郭璞注《尔雅注疏》,[宋]邢呙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④王小盾著《四神:起源和体系的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⑤[晋]杜预注《存秋左传正义》,[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⑥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9页。
    ⑦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19页。
    ①[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506页。
    ②[汉]韩婴撰《韩诗外传》,《四库全书》第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39页。
    ③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28页。
    ④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55页。
    ①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05页。
    ②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页。
    ③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2页。
    ④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75页。
    ⑤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4页。
    ⑥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38页。
    ⑦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44页。
    ⑧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5页。
    ⑨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44页。
    ⑩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53页。
    11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65-66页。
    12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77页。
    13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31页。
    14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64页。
    ①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3页
    ②[汉]东方朔著《神异经》,《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③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14页。
    ④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03页。
    ⑤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95页
    ⑥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85页
    ⑦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49-150页。
    ⑧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77页
    ⑨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31页。
    ⑩[晋]张华著《博物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①[汉]东方朔著《神异经》,《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②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页。
    ①[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61页
    ②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23-424页。
    ③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28页。
    ④[晋]张华著《博物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⑤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29页
    ⑥[汉]郭宪著《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⑦[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⑧[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59页
    ⑨[汉]班固著《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55页
    ①《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3页
    ②《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3页。
    ③闻一多著《神仙考》,《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④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8页。
    ⑤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240页。
    ⑥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1页。
    ①《楚辞章句》,[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②[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页。
    ③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页。
    ④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76页。
    ①孙彦:《汉魏南北朝羽人图像考》,《南方文物》2006年第1期,第105-107页
    ②闻一多著《神仙考》,《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③[宋]朱熹注《诗集传》,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88页。
    ④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4页。
    ⑤闻一多著《神仙考》,《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⑥蔡林波著《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①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4-275页。
    ②逯软立辑校《九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394页。
    ③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页。
    ④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页。
    ①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6页。
    ②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0页。
    ③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3页。
    ④佚名著《汉武帝内传》,《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
    ⑤[汉]东方朔著《海内十洲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⑥[汉]郭宪著《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133页。
    ⑦[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页。
    ⑧[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60页
    ⑨《续仙传》,《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①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9页。
    ②闻一多著《神仙芍》,《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139页。
    ③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页
    ④刘文典著《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76页。
    ⑤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页。
    ⑥闻一多著《神仙考》,《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⑦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3页。
    ①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2页。
    ②《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段注“各本作行高晋灼注汉书高帝记作小高。”括号为笔者加。
    ③《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④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68页。
    ⑤[晋]张华著《博物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⑥[晋]干宝著《搜神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⑦[唐]王松年撰《仙苑编珠》,《道藏》第1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⑧[唐]王松年撰《仙苑编珠》,《道藏》第1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①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7页。
    ②黄晖著《论衡校释》,刘盼遂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38-939页。
    ③何宁著《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93页
    ④[唐]王松年撰《仙苑编珠》,《道藏》第1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⑤《道藏》第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
    ⑥《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80页。
    ①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57页。
    ②[晋]张华著《博物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③[汉]班固著《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69页。
    ④[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页。
    ⑤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785页。
    ②胡孚深著《魏晋神仙道教----抱朴了内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182页。
    ③[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496页。
    ④[晋]王嘉著《拾遗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
    ⑤[晋]张华著《博物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⑥[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405,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72页。
    ①《全唐诗》第一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6页。
    ②《全唐诗》第二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77页。
    ③《说郛三种》九,[明]陶宗仪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67贝。
    ④[清]王先慎著《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08年版,第266页
    ⑤[清]孙诒让著《墨了间诂》,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80-481页。
    ⑥[唐]苏鹗撰《杜阳杂编》卷中,《笔记小说大观》第1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47页。
    ⑦[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第39页。
    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庆祝建馆30周年》,《学术交流网》“美国经济评论”2006年7月28日。
    ②《江苏府县志辑》12,《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17页。
    ③[汉]刘安著《淮南万毕术》,石午编《术数全书》下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08页
    ①参考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0-721页。
    ①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94621.htm
    ②参考http://baike.soso.com/v7558854.htm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997494.htm
    ①[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7页。
    ①舒伟著《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265页。
    ①舒伟著《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148页。
    ②舒伟著《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③舒伟著《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页。
    ①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上,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22页。
    ②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上,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16页。
    ③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上,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48页。
    ④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上,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33页。
    ①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上,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42页。
    ②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下,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49页。
    ③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下,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8页
    ④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上,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50-52页。
    ⑤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下,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37页。
    ⑥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上,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15页。
    ①舒伟著《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50-151贝。
    ②[英]布赖恩·奥尔迪斯等著《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Aldiss,B.with Wingrove,D.trillion Year Spree: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Lodon:The House of Stratus,2001,pp.59-63
    ③舒伟著《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156页。
    ①张艳清:《“所有上帝的孩子都得到了翅膀”----托妮·莫毕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飞行”文化母题探索》,《理论界》2005年第11期,第168页。
    ②转引自《李欧梵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③李欧梵著《李欧梵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①转引自《李欧梵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②参考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49174/111365
    ①日本动画是在美国和法国动画片的启蒙下产生的,宫崎骏虽为东方的日本人,但其受法国漫画家墨比斯的影响,且日本近代自明治维新以来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将宫崎骏及其动画片归于西方文化一类。
    ①衣俊卿著《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页。
    ①[德]蓝德曼著《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②[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张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①[英]詹·乔·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②[英]詹·乔·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1页。
    ③[英]詹·乔·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①叶舒宪:《<山海经>神话政治地理观》,《民族艺术》1999年第3期,第67页。
    ②[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地学》翻译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2-14页。
    ③郭淑云:《萨满教天穹层次构想与神秘数字》,《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第95页。
    ④[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7页。
    ①[意]维柯著《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1-214页
    ②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75页。
    ③[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法]让·谢瓦利埃等编《世界文化象征辞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65-669页。
    ②刘毓庆:《<诗经>鸟类兴象与上古鸟占巫术》,《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第132页。
    ③[南宋]洪迈著《容斋随笔》,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④[英]简·艾伦·赫丽生著《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谢世坚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⑤[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唐]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209页。
    ⑥[美]鸿著《东夷艺术中的鸟图像》,《礼仪中的美术》,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21页。
    ⑦[意]维柯著《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7页。
    ①[印]查娅·帕塔卡娅著《中亚艺术》,许建英译,《中亚佛教艺术》,乌鲁木齐:新疆摄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②宿白著《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至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①[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律》卷五十,《大正藏》第二十二卷,第936页。
    ②赵声良著《敦煌艺术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①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8页
    ②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9页。
    ①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②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147页。
    ③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④白文著《古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①白文著《古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2页。
    ①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②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③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④白文著《古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页。
    ⑤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1页。
    ②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③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①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②[日]羽溪了谛著《西域之佛教》,贺昌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3页。
    ①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88、203
    ②[英]斯坦因著《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83-86页。
    ③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218页
    ④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⑤古丽比亚著《西天的回声----西域佛教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第84页。
    ①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①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6页。
    ②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③古丽比亚著《西天的回声----西域佛教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9-90页。
    ①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②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③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④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⑤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⑥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①韩翔、朱英荣著《龟兹石窟》,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
    ②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338页。
    ③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④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贝。
    ⑤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页。
    ⑥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356页。
    ⑦韩翔、朱英荣著《龟兹石窟》,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70页。
    ⑧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
    ①韩翔、朱英荣著《龟兹石窟》,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②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364、366页。
    ③韩翔、朱英荣著《龟兹石窟》,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
    ④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7-368页,
    ①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1页。
    ②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③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页。
    ④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5页。
    ①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1-63页。
    ②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4-65页。
    ①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6-68页。
    ②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①主要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8-72页;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89-94页。
    ①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②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③谢稚柳著《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第498页。
    ④李裕群著《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88页。
    ⑤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①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171页。
    ②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173页。
    ③云冈石窟飞天主要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74-86页;
    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74-81页。
    李裕群著《山野佛光----中;石窟寺艺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138页。
    ①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03页。
    ②参考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编《隆兴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郑汝中著《飞天艺术纵论》,《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③龙门石窟飞天主要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88-93页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82-88页。
    巩县石窟飞天主要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99-102页:
    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02页。
    ①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②龙兴寺造像碑飞天主要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108页;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09页。
    ①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①四川省的飞天主要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川版社2008年版,第176-181页;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298页;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115页。
    ②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178页。
    ①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181页;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298贝;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115页。
    ②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③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119页。
    ①参考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319页;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22页
    ②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76页。
    ③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17页。
    ④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①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186页。
    ②[日]吉村怜著《天人诞生图研究》,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20页
    ①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325页。
    ②[日]吉村怜著《天人诞生图研究》,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2页。
    ①曾甘霖著《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4页。
    ②曾甘霖著《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③曾甘霖著《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①汉武帝时置河西四郡,至昭帝时又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
    ②宿白著《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杂考》,《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222页。
    ①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页。
    ①萧默著《敦煌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②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①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①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十二,《大正藏》第四卷,第323页
    ①常书鸿、李承仙著述《敦煌飞天》,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据本文统计(见附录)莫高窟涉及飞天的洞窟为238个。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在于统计中选择的标准的不同;其次也在于莫高窟洞窟数量的众多,壁画中飞天的位置的不固定,壁画的脱落、烟熏、人为损毁等因素都为飞天数量的统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②郑汝中、台建群主编《飞天画卷》,《敦煌石窟》全集15,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③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8-395页。
    ①谭树桐著《敦煌飞天艺术初探》,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4页。
    ②主要参考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③主要参考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著《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5-381贝;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116页。
    ①[梁]沈约撰《宋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90页.
    ①赵声良著《敦煌艺术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①主要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154页。
    ②[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182《隋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五,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390页
    ③赵声良著《敦煌艺术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①史苇湘著《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②[唐]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57页。
    ①主要参考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168页。
    ①[美]阿诺德·豪塞尔著《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②史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16-517页。
    ③宿白著《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①史苇湘著《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45页。
    ②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页。
    ③史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43页
    ①[清]严可钧辑《全后周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90页
    ②宿白著《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杂考》,《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222页。
    ①[美]阿诺德·豪塞尔著《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①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
    ②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③[法]丹纳著《艺术哲学》,傅雷译,傅敏编《傅雷译丹纳名作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④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208页。
    ①史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川版社2002年版,第408页。
    ②郎绍君著《唐风论纲----从莫高窟看唐代美术风格》,《1987年敦煌学国际讨论会文集》,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①参考姜伯勤著《敦煌的“画行”与“画院”》,《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敦煌心史散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9页。
    ①参考郑汝中著《飞天艺术纵论》,《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191页。
    ①韩从耀者《图像:主题与构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②[美]阿诺德·豪塞尔著《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①赵声良著《双飞天源流初探》,《南京栖霞山石窟艺术与敦煌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韩翔、朱英荣著《龟兹石窟》,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2-373页。
    ①[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唐]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92页。
    ③[唐]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43页。
    ④[印]查娅帕塔卡娅著《中亚艺术》,许建英译,《中亚佛教艺术》,乌鲁木齐:新疆摄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213页
    ⑤李文生著《中原风格及其西传》,《1987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①赵声良著《敦煌壁画与中国画空间构成》,《敦煌艺术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②郑汝中主编《音乐画卷》,《敦煌石窟全集》16,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页。
    ①[日]吉村怜著《天人诞生图研究》,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韩从耀著《图像:主题与构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页
    ①[南朝]谢赫撰《古画品绿》,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页。
    ②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219页。
    ③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2页
    ④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6页。
    ①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7页
    ②[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叙论·论画六法》,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3页。
    ③[五代]荆浩撰《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05页。
    ④宗白华著《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美学敞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页。
    ⑤李洋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91页。
    ①宗白华著《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132页。
    ②宗白华著《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页。
    ③宗白华著《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④丁方、张谦著《风化与凝聚----雕塑艺术比较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2页。
    ①[宋]苏轼著《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10页。
    ②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③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④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①《芥子园画传》(第二集兰竹梅菊),巢勋临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第27页。
    ②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5贝。
    ①常书鸿、李承仙著述《敦煌飞天》,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
    ②常书鸿、李承仙著述《敦煌飞天》,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
    ①《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②转引自《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③《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④[魏]王弼注《周易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⑤古风著《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①史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9页。
    ②韩丛耀著《图像传播学》,台北: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10-211页。
    ①[英]威廉·巴科斯姆著《民间文学形式:散文叙事》,朝戈金译,[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②《文心雕龙注释》,[梁]刘勰著,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页。
    ①[梁]萧统编《文选》,《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31页
    ②[梁]萧统编《文选》,《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486页
    ③戴霖、蔡运章:《秦简<归妹>卦辞与“嫦娥奔月”神话》,《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第16页。
    ④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7页。
    ⑤[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五五,《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66页。
    ⑥[晋]干宝著《搜神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页。
    ⑦参考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43页。
    “重述神话”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2005年3月13日启动,是一个世界各国最具活力的出版社联合参加的全球性出版项目,项目邀请各国的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
    ①戴霖、蔡运章:《秦简<归妹>卦辞与“嫦娥奔月”神许》,《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第17页。
    ②[台湾]胡万川:《嫦娥奔月神话新探》,《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第19页。
    ③[美]浦安迪著《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④袁珂著《古代神话的发展及其流传演变》,《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2-83页。
    ①李炳海:《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86页。
    ②[魏]何晏注《论语注疏》,[宋]邢呙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③鲁迅著《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4页
    ④谢选骏著《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比较》,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302页。
    ⑤茅盾著《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页。
    ⑥常金仓:《<山海经>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201页。
    ①参考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2页。
    ②[宋]金盈之撰《京城风俗记》,《新编醉翁谈录》卷四,《适园丛书·拜经楼抄足本》,第35页。
    ③[清]潘荣陆、富察敦崇著《帝京岁时记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3-74页。
    ①李忠华:《嫦娥奔月神话本末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3期,第24页。
    ②张振犁著《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页。
    ①[魏]王弼注《周易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页。
    ②朱狄著《信仰时代的文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③[意]维柯著《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④关长龙:《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02页。
    ⑤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59-463页。
    ①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38页。
    ②许维遹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0页。
    ③[汉]司马迁著《史记》,[宋]裴驯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09-3010页。
    ④[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卷三五,《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66页
    ⑤游国恩著《游国恩楚辞论著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0页。
    ⑥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
    ⑦[明]杨慎撰《升菴集》卷七十四,《四库全书》第12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33页。
    ①[清]翟颢撰《通俗编》卷一,《从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②戴霖、蔡运章:《秦简<归妹>卦辞与“嫦娥奔月”神话》,《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第16页。
    ③孙作云著《后羿传说从考----夏时蛇鸟豬鳖部族之斗争》,杜正胜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年版,第487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五五,《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66页。
    ②梁燕:《中国古代蟾蜍图像及其象征意义》,《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70页。
    ③俞建章、叶舒宪著《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页。
    ④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1页。
    ⑤Mircea Eliade,"Pattern in Comparative Religion"Sheed and Ward,London,1979,PP.160-164
    ⑤[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页。
    ⑥[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页。
    ①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1页。
    ②[汉]司马迁著《史记》,[宋]裴驯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37页
    ③[台湾]胡万川:《嫦娥奔月神话新探》,《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第26页。
    ④[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89页。
    ⑤闻一多著《天问释天》,《闻一多全集》五,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3页。
    ⑥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①[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
    ②方诗铭著《西王母传说考----汉人求仙之思想与西王母》,陆志红主编《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③朱庆之著《从几组汉梵同理据词看中印文化的早期交往》,《学术集林》第11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④萧兵著《楚辞与神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125页。
    ⑤何新著《诸神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79页。
    ⑥李凇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⑦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4页。
    ①李凇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②《全唐诗》第九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605页。
    ③《全唐诗》第十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068页。
    ④[明]许仲琳编《封神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10页。
    ⑤逯钦立辑校《先秦两汉第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7-438页。
    ⑥王叔岷著《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58、73、125页。
    ⑦《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①尹荣方著《神话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122页。
    ②何新著《诸神的起源》第一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①袁珂著《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0、306、407页。
    ②袁珂著《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1页。
    ③朱芳圃著《中国古代的神话与史实》,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46页。
    ④吴晗著《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昆仑山之二》,《吴晗全集第1卷·历史卷(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300页。
    ⑤郑杰文学《穆天子传通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⑥吴晗著《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与昆仑山之二》,《吴晗全集第1卷·历史卷(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1页。
    ⑦[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石午编《术数全书》上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311页。
    ①[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石午编《术数全书》上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323、416页。
    ②[汉]司马迁著《史记》,[宋]裴驯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0页。
    ③佚名著《汉武帝内传》,《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④吴晗著《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与昆仑山之二》,《吴晗全集第1卷·历史卷(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306页。
    ①关于西王母国的地理位置与西王母的神格,萧兵先生的《西王母以猿猴为图腾考》一文中综合了各家之说,认为西王母是多神格、多职司的高级祖先神、自然神。见萧兵著《楚辞与神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5-446页。
    ②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74-75页。
    ③黄晖著《论衡校释》卷十九,刘盼遂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32页。
    ④[守]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六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第2951页。
    ⑤[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⑥[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2-1323页。
    ⑦[三国吴]韦昭注《国语》卷五,《四库全书》第4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
    ⑧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①[汉]郑玄注《周礼注疏》,[唐]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1页。
    ②[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3页。
    ③陈梦家著《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74页。
    ④游佩娟著《嫦娥奔月神话研究》(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第22页。
    ⑤[汉]司马迁著《史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69-1370页。
    ⑥[汉]司马迁著《史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7页。
    ①吴晗著《汉代之巫风》,《吴晗全集第1卷·历史卷(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8-340页。
    ②[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石午编《术数全书》上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384、269、260、339页。
    ③[汉]班固著《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76页。
    ④[汉]班固著《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2页。
    ⑤[汉]班固著《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11-1312页。
    ⑥对于这场西王母崇拜运动吴晗先生有着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实在的原国是当时政治情形腐败,外戚丁傅嬖幸董贤等用事,不恤国政,穷奢极淫,……政治上的松懈病态及于社会,并且深入农村。在发生农村经济崩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所谓民族的歇斯底里亚症。”见吴晗著《汉代之巫风》,《吴晗全集第1卷·历史卷(1)》第343页。同时,吴晗先生认为西王母形象成为女性也与哀帝祖母傅太后用事有关,见吴晗著《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与昆仑山之二》,《吴晗全集第1卷·历史卷(1)》,第301-302页。
    ①赵力光、李文英编著《中国古代铜镜》,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②杨伯峻著《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页。
    ①[魏]何晏注《论语注疏》,[宋]邢呙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②[清]孙诒让撰《墨子间沽》,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93页。
    ③[宋]米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7页!。
    ④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9页
    ⑤[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7页。
    ⑥[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5页。
    ⑦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0页。
    ⑧[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3页。
    ⑨黎翔凤撰《管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73页。
    ⑩[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6页。
    11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41、530、429页。
    12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42、461、254-255页。
    ①[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6-838页。
    ②[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1-1492页。
    ③[汉]王逸注《楚辞章句》,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1页。
    ④金开诚著《屈原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38页。姜亮夫先生认为《楚辞》中的“雒嫔、洛水之神、眩妻、纯狐、宓妃,皆由一母型传说分化而成。”见姜亮夫著《楚辞通故》第二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13页。
    ⑤顾颉刚著《夏史三论》,童书业、吕思勉编著《古史辨》七(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页。
    ⑥[魏]王弼注《周易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①孙星衍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8页。
    ②孙星衍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6-297贝。
    ③庞朴著《阴阳五行探源》,《稂莠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6页。
    ④顾颉刚著《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⑤[汉]班固撰《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17页。
    ⑥[台湾]赖炎元注译《春秋繁露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6页。
    ⑦[台湾]赖炎元注译《春秋繁露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5页。
    ⑧[台湾]赖炎元注译《春秋繁露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20-321页。
    ①李炳海:《从神坛灵域走向人间世俗----再论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第110-111页。
    ②闻一多著《伏羲考》,《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6期,第1-3页。
    ④[汉]赵哗撰《吴越春秋》,苗丽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①[汉]东方朔撰《神异经》,《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吴晗先生认为西王母与东王一公一年一度于希有背上相会的情节后来演变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见吴晗著《西王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西王母与昆仑山之三》,《吴晗全集第1卷·历史卷(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329页。
    ②[强湾]胡万川:《嫦娥奔月神话新探》,《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第18页。
    ③[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结构人类学》,陈晓采、黄锡光等译,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223页。
    ①[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63页。
    ②[汉]东方朔撰《神异经》,《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③《全唐诗》第六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05页。
    ④[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页。
    ①叶舒宪主编《神话原型批评》序言,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②[瑞士]荣格著《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朱国屏、叶舒宪译,叶舒宪主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③[加]诺斯诺普·弗莱著《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69-475页。
    ①[美]韦勒克、沃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5页。
    ②[美]韦勒克、沃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475页。
    ③[加]诺斯诺普·弗莱著《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73页。
    ④张光直著《中国创世神话之分析与古史研究》,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①[加]诺斯诺普·弗莱著《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73页。
    ②程金城著《中国文学原型论》,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③[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4-45页。
    ①[美]韦勒克、沃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①[宋]罗泌撰《路史》卷二十三,《四库全书》第3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236页。
    ①[宋]朱熹注《诗集传》,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94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0、333、334页。
    ③《全唐诗》第三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74页。
    ④《全唐诗》第一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4页。
    ⑤[清]严可钧辑《全宋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3页。
    ⑥《全唐诗》第九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904页。
    ⑦《全唐诗》第十一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2页。
    ⑧《全唐诗》第六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550页。
    ①《全唐诗》第六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22页。
    ②《全唐诗》第一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2页。
    ③《全唐诗》第一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67页。
    ④《全唐诗》第九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49页。
    ⑤《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653页。
    ⑥《全唐诗》第七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967页。
    ⑦《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16页。
    ⑧《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96页。
    ⑨《全唐诗》第七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386页。
    ⑩[宋]任渊著《黄庭坚诗集注》,刘尚荣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70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90、227、1124页。
    ②[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82页。
    ③[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662、872、990、1139页。
    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15、424、559、598页。
    ②《全唐诗》第三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32页。
    ③《全唐诗》第三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17贝。
    ④《全唐诗》第十一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53页。
    ⑤《全唐诗》第四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30页。
    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64-2565页。
    ⑦《全唐诗》第六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90页。
    ⑧毕飞宇著《青衣》,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①[唐]李冗著《独异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08页。
    ②《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194页。
    ③《全唐诗》第十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399页。
    ①[清]徐道撰,程毓奇续,《历代神仙演义》,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135页。
    ②“国立政治大学”古典小说研究中心编《明清善本小说从刊》第一辑,《短篇白话小说·话本总集》,台北:天一出版社,第1-33页。
    ①[明]钟惺编辑《有夏志传》,《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147页。
    ②[明]周游撰《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卷四,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古典小说研究中心编《明清善本小说从刊》第十辑,《讲史小说》,台北:天一出版社,第15页
    ①[唐]柳宗元著《龙城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②[元]白仁甫著《唐明皇秋夜悟桐雨》,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8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65,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5页。
    ④这则故事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前述嫦娥与“天之刑神”西王母的内在联系。
    ⑤[清]李汝珍著《镜花缘》(一),《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①[清]李汝珍著《镜花缘》卷一,《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27页。
    ②《说郛三种》四,[明]陶宗仪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9页。
    ③[清]吕熊著《女仙外史》,《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④闫月英:《<聊斋志异·嫦娥>对嫦娥形象的重写》,《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2期,第21页。
    ⑤[清]蒲松龄著《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图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665页。
    ①[加]诺斯诺普·弗莱著《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②卢晓侠:《嫦娥奔月神话原型在文本中的置换与变异》,《白城帅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第22-25页。
    ③刘汉波:《嫦娥奔月神话的现代变形原型解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7-50页。
    ①路庆平:《“嫦娥奔月”神话与当代都市女性的“逃离”意识--<作女>中“卓尔”形象的原型闸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年第1期,第174-177页。
    ②魏颖:《“嫦娥奔月”神话在陈染女性书写中的当代变形》,《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册,第104-107页。
    ①[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宋]朱熹注《诗集传》,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43页。
    ③涂元济、涂石:《论嫦娥奔月神话》,袁珂著《评两篇嫦娥奔月的神话论文》,《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0-331页。
    ①[台湾]赖炎元注译《存秋繁露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20、303页。
    ②[汉]班固撰《白虎通义》,《四库全书》第8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5页。
    ③[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页。
    ④[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5页。
    ⑤[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泰两汉第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82页。
    ②《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71页。
    ①《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30页。
    ②《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16页。
    ③《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96页。
    ④《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54页。
    ⑤《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63页。
    ⑥《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29页。
    ⑦《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88页。
    ⑧《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50页。
    ⑨[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84页。
    ⑩《全唐诗》第十一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53页。
    11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60页。
    ①洪强:《联系式与本位式的冲突:“嫦娥奔月”故事的解读》,《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75页。
    ②《毛泽东诗笺析》,易孟醇笺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③毕飞宇著《我们身上的鬼》,《沿途的秘密》,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④毕飞宇著《我们身上的鬼》,《沿途的秘密》,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①舒婷著《舒婷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9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6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78页。
    ①转引自俞建章、叶舒宪著《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②[法]罗兰·巴尔特著《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①俞建章、叶舒宪著《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页。
    ②俞建章、叶舒宪著《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6页
    ③[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④[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①[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序言,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②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图像中也有嫦娥,语言文字中也有飞天,但本文讨论的是二者的常态。
    ①《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82页。
    ②[宋]朱熹注《诗集传》,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20、107、23、136、263、229、184页
    ①[宋]朱熹注《诗集传》,长沙:岳簏书社1989年版,第142、114、137、157、170、192、210、276页。
    ②曹础基著《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③[汉]王逸注《楚辞章句》,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④[晋]裴启著《裴子语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页
    ⑤《全唐诗》第三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63页。
    ⑥《说文解安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1页。
    ⑦[台湾]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⑧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页。
    ①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页。
    ②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页。
    ③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页。
    ④[汉]王逸注《楚辞章句》,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56页。
    ⑤王叔岷著《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3、187页。
    ⑥胡守为著《神仙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页。
    ⑦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6页。
    ⑧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韩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9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4页。
    ②[魏]何晏注《论语注疏》,[宋]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①[汉]郑玄注《周礼注疏》,[唐]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②[魏]何晏注《论语注疏》,[宋]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167页。
    ③[魏]何晏注《论语注疏》,[宋]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④[魏]何晏注《论语注疏》,[宋]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⑤[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8页。
    ⑥李洋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①[台湾]李丰楙著《严肃与游戏:六朝诗人的两种精神面向》,《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6-409页。
    ②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3页。
    ③刘笑敢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④[清]方以智撰《药地炮庄》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9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①钟泰著《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贝。
    ②Michael Crandll. On Walking without Touching the Ground: "Play" 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Chuang-tzu[A].Victor H.Mair.Experimental Essayson Chuang-tzu[C].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3.pp.104.
    ②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页。
    ③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3页。
    ④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16页。
    ⑤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08页。
    ①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6页。
    ②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9页。
    ③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9页。
    ④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7页。
    ⑤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7页。
    ⑥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页。
    ⑦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页。
    ⑧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9-230页。
    ⑨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4-235页。
    ①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1-242页。
    ②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0页。
    ③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47页。
    ④包兆会:《论庄子之游》,《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明,第85页。
    ①[魏]阮籍著《大人先生传》,[清]严可钧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87-488页。
    ②[魏]阮籍著《大人先生传》,[清]严可钧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89页。
    ③[魏]阮籍著《大人先生传》,[清]严可钧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88页。
    ④[魏]阮籍著《大人先生传》,[清]严可钧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91页。
    ⑤李洋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⑥[台湾]李丰楙著《六朝道教与游仙诗的发展》,《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页。
    ①李泽厚著《华夏美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②[台湾]李丰楙著《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导言,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页。
    ③[汉]王逸注《楚辞章句》,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5-45页。
    ④[汉]王逸注《楚辞章句》,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23页。
    ①[梁]萧统编《文选》卷二一,《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23-527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5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8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4页。
    ⑤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2页。
    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0页。
    ①闻一多著《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6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7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0页。
    ①参考朱立新:《游仙的动机与路径》,《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第97-98页。
    ②[宋]郭茂倩著《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99页。
    ③《道藏》第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24页。
    ④《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84-790页。
    ⑤《道藏》第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68页。
    ⑥《道藏》第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68-869页。
    ①参考[台湾]李丰楙著《仙诗、仙歌与颂赞灵章》,《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5-106页。
    ②[台湾]李丰楙著《仙诗、仙歌与颂赞灵章》,《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1页。
    ③转引自[台湾]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①[台湾]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②[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二,《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320页。
    ③[晋]陆机著《文赋》,《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大学哲学美学教研室,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6页。
    ④[南朝]刘勰著《文心雕龙·神思》,《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大学哲学美学教研室,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页。
    ⑤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①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②[南朝]谢赫著《古画品录》,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③参考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5-271页。
    ④[清]笪重光著《画筌》,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809页。
    ⑤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113页。
    ①白桦:《敦煌飞天的来历》,《新民晚报》2008年5月24日。
    ②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①《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9页。
    ②《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5页。
    ③《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0页。
    ④杜鹃著《汉代乐舞研究》(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6),第142页。
    ⑤《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9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9页。
    ②《洛阳伽蓝记校释》,[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8-15页。
    ③《洛阳伽蓝记校释》,[魏]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4页。
    ④[宋]范哗撰《后汉书》,[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48页。
    ⑤[晋]司马彪撰《后汉书志》,[梁]刘昭注补,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73页
    ⑥[唐]虞世南编纂《北堂书钞》卷五十五,第五,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⑦柳冶微撰《中国文化史》,蔡尚思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①乐舞是莫高窟最普遍的图像。据易存国先生统计,莫高窟涉及乐舞的洞窟有209个,其中飞天伎乐占了49窟,分别为北凉2窟,北魏2窟,西魏1窟,北周3窟,隋代1窟,初唐6窟,盛唐2窟,中唐4窟,晚唐6窟,五代1窟,宋代1窟,西夏1窟,元代1窟(易存国著《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据郑汝中先生统计莫高窟涉及乐舞的洞窟有240个,分别为北凉2窟,北魏10窟,西魏4窟,北周12窟,隋代52窟,初唐24窟,盛唐45窟,中唐30窟,晚唐37窟,五代13窟,宋代6窟,西夏3窟,元代2窟(郑汝中著《敦煌乐舞壁画的形成分期和图式》,《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2页)。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在于统计中选择的标准不同,同时也由于洞窟数量的众多以及壁画损毁等因素。本文认为飞天以乐舞为存在形式,有飞天的洞窟必有乐舞,因此莫高窟有乐舞的洞窟的数量应当多于有飞天的洞窟。
    ②郑汝中著《敦煌壁画中的乐伎》,《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郑汝中著《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②《毛诗序》,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页。
    ③《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
    ①[汉]郑玄注《周礼注疏》,[唐]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581页。
    ②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第9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12页。
    ③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第3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16页。
    ④[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大正藏》第五十四卷,第374页。
    ①王昆吾著《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365页。
    ②[日]源信撰《阿弥陀经略记》,《大正藏》第五十七卷,第675页。
    ③[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九,《大正藏》第二卷,第133页。
    ④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第99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67页。
    ⑤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第2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96页
    ⑥[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卷,第22页。
    ⑦[元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大正藏》第九卷,第327页。
    ⑧《维摩诘讲经文》六,[台湾]潘重规编著《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①《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65页。
    ②修海林:《乐之初义及其历史沿革》,《人民音乐》1986年第3期,第50-52页。
    ③[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3页。
    ①[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5-1076页。
    ②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5页。
    ③[汉]班固撰《白虎通义》,《四库全书》第8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④《乐记·乐本篇》,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8页。
    ⑤[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页。
    ⑥[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①[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1-1112页。
    ②[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7页。
    ③[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6页。
    ④[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⑤[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5页。
    ⑥[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5、1086页。
    ①[汉]郑玄注《周礼注疏》,[唐]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583页。
    ②《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③[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四十三,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68页。
    ④[宋]陈旸著《乐书》,《四库全书》第2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⑤[宋]郑樵著《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65页。
    ⑥[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9页。
    ①[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8页。
    ②[汉]傅毅著《舞赋》,[清]严可钧辑《全后汉文》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0页。
    ③闻一多著《说舞》,《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①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②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
    ③[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①[晋]司马彪撰《后汉书志》,[梁]刘昭注补,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72页。
    ②《洛阳伽1蓝记校释》,[魏]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6-37页。
    ③[宋]延一著《释五台诸寺方所七》,《广清凉传》卷上,《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1107页。
    ④《全唐诗》第七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02页。
    ①易存国著《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
    ②[印]卡皮拉·瓦载扬:《印度和中国石窟艺术中的飞天图像》,台建群译,《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第138页。
    ①王昆吾著《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363页。
    ②谢生保:《敦煌飞天形体姿态的来源》,《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13页。
    ③[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4页。
    ④[汉]郑玄注《周礼注疏》,[唐]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页。
    ①《全唐诗》第七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77页。
    ②《晋拂舞歌·淮南王》,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7页。
    ③《全唐诗》第三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76页
    ④谭树桐著《敦煌飞天艺术初探》《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①[汉]刘歆撰《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7-98页。
    ②[宋]范晔撰《后汉书》,[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19页
    ③《全唐诗》第一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11页。
    ④《小字三教经》,《宣和书谱》卷五,《四库全书》第8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⑤[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卷四,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页。
    ⑥S.4705号《粮食支出账》,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3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66页。
    ①袁禾著《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高金荣著《敦煌石窟舞乐艺术》,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①参考http://blog.sina.com.cn/lshg2006
    ②高金荣著《敦煌石窟舞乐艺术》,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①王建疆:《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兼议著名大型乐舞<丝路花雨>成功演出30周年》,《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27页。
    ①宗白华著《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3-155页。
    ②王建疆:《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兼议著名大型乐舞<丝路花雨>成功演出30周年》,《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28页。
    ③李泽厚著《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9页。
    ①《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②[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33、138、170页。
    ①[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79、169页
    ②[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09页。
    ③[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42页。
    ④[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05、244页。
    ⑤[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49页
    ⑥[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81页
    ⑦[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87页
    ⑧[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65、29页。
    ⑨[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45-146页
    ⑩[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53页。
    ①[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59页。
    ②[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61页。
    ③[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24、225、262、184页。
    ④江晓原著《天学真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⑤[魏]何晏注《论语注疏》,[宋]邢呙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⑥《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4页。
    ⑦《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9页。
    ①《淮南子·天文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5-117页。
    ②《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71-672页。
    ①《淮南子·时则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9-161页。
    ②《吕氏春秋·孟春记》,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页。
    ③《吕氏春秋·孟春记》,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7页。
    ④《吕氏春秋·孟夏记》,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4-85页。
    ⑤《吕氏春秋·孟秋记》,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5页。
    ⑥《吕氏春秋·孟冬记》,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16页。
    ⑦转引自江晓原著《天学真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①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②[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06-307页。
    ①钱穆著《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页
    ②《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4-635页。
    ③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1页。
    ④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①钱穆著《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页献》,《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页。
    ①三武一宗灭佛,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四个皇帝的毁灭佛法事件。
    ②[唐]达摩流支译《宝雨经》卷一,《大正藏》第十六卷,第284页。
    ①《佛说阿弥陀佛讲经文》(二),潘重规编著《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②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①[唐]段成式著《寺塔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56页。
    ②[宋]释道诚集《释氏要览》(卷中),《大正藏》第五十四卷,第288页
    ③[印]谭中著《中印文化互融:敦煌视觉艺术传统的一个侧面》,姜亮夫等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①郭沫若著《释和言》,《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②《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
    ③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④《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页
    ⑤[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6页。
    ⑥《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5页.
    ⑦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8-109页。
    ①[汉]班固著《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58页。
    ②[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唐]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③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④[魏]阮籍著《乐论》,《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9页。
    ⑤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9页。
    ⑥袁禾著《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19页。
    ②《全唐诗》第二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79页。
    ③《全唐诗》第八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52页。
    ④郑汝中、台建群主编《飞天画卷》,《敦煌石窟》全集15,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①袁禾著《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0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5,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页。
    ③转引自袁禾著《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①方东美著《方东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200页。
    《中华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编辑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
    《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叔岷著《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唐]玄奘著,[唐]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魏]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监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胡守为著《神仙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班固著《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虞世南编纂《北堂书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唐]孔颖达著《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宋]郑樵著《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洪迈著《容斋随笔》,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孙星衍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黄晖撰《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袁珂著《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
    郑杰文著《穆天子传通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唐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
    [唐]苏鹗著《杜阳杂编》,《笔记小说大观》,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宋]苏轼著《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朱熹注《诗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局1983年版
    [宋]郭茂倩著《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版
    [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清]蒋骥著《山带阁注楚辞》,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方壁著《北欧神话ABC》(上、下),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
    茅盾著《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袁珂著《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袁珂编《中国神话传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萧兵著《楚辞与神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何新著《诸神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谢选骏著《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比较》,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叶舒宪主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振犁著《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袁珂著《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袁珂主编《中国神话大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叶舒宪著《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闻一多著《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小盾著《四神:起源和体系的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舒伟著《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北京:光明出报出版社2010年版
    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谢稚柳著《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常书鸿、李承仙著述《敦煌飞天》,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年版
    《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萧默著《敦煌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韩翔、朱英荣著《龟兹石窟》,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姜亮夫等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1987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台湾]潘重规编著《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宿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姜伯勤著《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古丽比亚著《西天的回声----西域佛教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高国藩著《敦煌俗文化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郑汝中、台建群主编《中国飞天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郑阿财、朱凤玉主编《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版
    刘进宝、高田时雄主编《敦煌学与转型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史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崇峰著《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台北: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2年版
    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黄征主编《南京栖霞山石窟艺术与敦煌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郑汝中、台建群主编《飞天画卷》,《敦煌石窟全集》15,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郑汝中主编《音乐画卷》,《敦煌石窟全集》16,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郑汝中著《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阎文儒著《云冈石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龚云表编著《诗心舞魂----中国飞天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李裕群著《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易存国著《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郑阿财、朱凤玉主编《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98-2005》,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6年版
    梁晓鹏著《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赵声良著《敦煌艺术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穆纪光著《敦煌艺术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赵声良著《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孙彦等选编《敦煌学研究》(1-4),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宿白著《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至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编《长绸舞》(飞天),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
    《芥子园画传》,巢勋临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
    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俞建章、叶舒宪著《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袁禾著《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毕飞宇著《沿途的秘密》,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
    韩丛耀著《图像传播学》,台北: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游国恩著《游国恩楚辞论著集》(1-4),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程金城著《中国文学原型论》,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薛晓源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韩丛耀著《图像:主题与构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白文著《古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台湾]李丰楙著《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童书业、吕思勉编著《古史辨》(全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刘笑敢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编《隆兴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屈育德著《神话·传说·民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版
    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梦家著《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胡孚深著《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闻一多著《闻一多全集》(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方东美著《方东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江晓原著《天学真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顾颉刚著《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王昆吾著《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赵力光、李文英编著:《中国古代铜镜》,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凇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陈寅恪著《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李欧梵著《李欧梵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钟泰著《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衣俊卿著《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龚鹏程著《文化符号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曾甘霖著《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朱狄著《信仰时代的文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陆志红主编《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晗著《吴晗全集第1卷·历史卷(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姚文放著《审美文化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成复旺著《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古风著《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李泽厚著《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德]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德]黑格尔著《美学》(1-3),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意]维柯著《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德]蓝德曼著《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美]阿诺德·豪塞尔著《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法]丹纳著《艺术哲学》,傅雷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德]莱辛著《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英]E·H·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英]E·H·贡布里希著《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范景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印]查娅·塔卡娅著《中亚艺术》,许建英译,《中亚佛教艺术》,乌鲁木齐:新疆摄影出版社1992年版
    [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美]浦安迪著《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加]诺斯诺普·弗莱著《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美]罗伊·C·克雷文著《印度艺术简史》,王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E·H·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范景中等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郡司正著《歌舞伎入门》,李墨译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美]巫鸿著《礼仪中的美术》,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5年版
    [美]韦勒克、沃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美]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罗兰·巴尔特著《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阿尔弗雷德·C·哈登著《艺术的进化----图案的生命史辨析》,阿嘎佐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斯坦因著《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张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结构人类学》,陈晓采等译,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法]让·谢瓦利埃等编《世界文化象征辞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英]詹·乔·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等泽,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日]羽溪了谛著《西域之佛教》,贺昌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英]简·艾伦·赫丽生著《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莱顿著《艺术人类学》,李东晔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日]吉村怜怜《天人诞生图研究》,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Erwin Panofsky. Studies in Iconology-Humanistics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Lo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9.
    Mircea Eliade,"Pattern in Comparative Religion"Sheed and Ward,London,1979.
    Michael Crandell. On Walking without Touching the Ground:"Play"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Chuang-tzu[A]. Victor H.Mair.Experimental Essayson Chuang-tzu[C].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3.
    Aldiss,B.with Wingrove,D.trillion Year Spree: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Lodon:The House of Stratus,2001.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东南大学艺术学专业,2001年
    杜鹃:《汉代乐舞研究》,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6年
    游佩娟:《嫦娥奔月神话研究》,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
    袁光明:《敦煌壁画中飞天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2003年
    赵丹:《嫦娥母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年
    马文娟:《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东华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2007年
    师娟:《莫高窟艺术中飞天的本上化研究》,青岛大学美术学专业,2007年
    张鹏:《神游的飞天》,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2007年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
    修海林:《乐之初义及其历史沿革》,《人民音乐》1986年3期
    段文杰:《飞天----乾闼婆与紧那罗》,《敦煌研究》1987年1期
    孙宜生:《意象激荡的浪花----试论敦煌美学》,《敦煌研究》1988年2期
    陈允吉:《敦煌壁画飞天及其审美意识之历史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
    [印]卡皮拉·瓦载扬:《印度和中国石窟艺术中的飞天图像》,台建群译,《敦煌研究》1995年4期
    洪强:《联系式与本位式的冲突:“嫦娥奔月”故事的解读》,《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3期
    [台湾]胡万川:《嫦娥奔月神话新探》,《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3期
    李忠华:《嫦娥奔月神话本末论》,《思想战线》1997年3期
    柴剑虹:《西域飞天与“天人合一”----关于飞天艺术的一点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1期
    朱立新:《游仙的动机与路径》,《中州学刊》1998年3期
    常金仓:《<山海经>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
    卢晓侠:《嫦娥奔月神话原型在文本中的置换与变异》,《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2期
    刘毓庆:《<诗经>鸟类兴象与上古鸟占巫术》,《文艺研究》2001年3期
    谢生保:《敦煌飞天形体姿态的来源》,《敦煌研究》2001年4期
    刘汉波:《嫦娥奔月神话的现代变形与原型解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4期
    梁燕:《中国古代蟾蜍图像及其象征意义》,《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3月
    李炳海:《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包兆会:《论庄子之游》,《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4期
    李炳海:《从神坛灵域走向人间世俗----再论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4期
    魏颖:《“嫦娥奔月”神话在陈染女性书写中的当代变形》,《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4期
    关长龙:《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期
    于丹:《嫦娥形象与<女仙外史>的创作》,《学习与探索》2004年2期
    李艳平、戴念祖:《漫话中国古代的飞行》,《力学与实践》2004年3期
    闫月英:《<聊斋志异·嫦娥>对嫦娥形象的重写》,《蒲松龄研究》2005年2期
    戴霖、蔡运章:《秦简<归妹>卦辞与“嫦娥奔月”神话》,《史学月刊》2005年9期
    张艳清:《“所有上帝的孩子都得到了翅膀”----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飞行”文化母题探索》,《理论界》2005年11期
    路庆平:《“嫦娥奔月”神话与当代都市女性的“逃离”意识--<作女>中“卓尔”形象的原型阐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孙彦:《汉魏南北朝羽人图像考》,《南方文物》2006年1期
    李小荣:《“飞天”称名考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赵声良:《飞天新论》,《敦煌研究》2007年3期
    朱巍:《飞天图像流变考论》,《东南文化》2009年2期
    王建疆:《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兼议著名大型乐舞<丝路花雨>成功演出30周年》,《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5期
    韩伟:《敦煌艺术及其再生研究》,《文艺研究》2010年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