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治水一直是中国国家与社会管理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地域广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治水的组织与管理十分不同。本文具体考察和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到2004年荆门区域的治水实践与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经过人民公社化后,国家在农村建立起了以政社合一和集体所有为突出特点的高度集权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中,国家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控制,强制人们合作,农民合作问题实质上变成了国家的一个组织问题。国家的强力介入,克服了几千年来农民的组织困境,从而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建造起了无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水利化。
     联产承包制的实施瓦解了人民公社的制度基础,乡村社会建构起了“乡政村治”的治理结构。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与人民公社体制相联系的水利体制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总方向是,国家逐渐从基层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中退出,水利工程单位转变为市场化经营主体,农业灌溉通过乡村组织统筹共同生产费来实现。由于村级债务日益沉重,共同生产费经常被挪作他用,个体化农产不再信任乡村组织,以统筹共同生产费为内容的乡村水利的组织基础日益瓦解,水利工程单位和农民同时陷入困境之中。
     2002年税费改革后,国家进一步退出基层水利的供给与管理,与此同时,国家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期望通过市场连结水利工程单位与个体化农产的供水关系。由于税费改革后禁止乡村组织插手农产的生产环节,水利工程单位不得不面对高度分散且不能合作的农产,结果,在荆门区域,一方面,大中型水利工程单位得不到使用,无经济来源而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不能合作用水的农产不得不自建小水利以解决自身的灌溉问题。
     基于全文分析,本文得出四个初步结论:1、国家介入是乡村水利有效供给的重要前提;2、不同区域,农民的合作能力不同,从而使不同区域的水利供给状况呈现出差异;3、在缺乏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的前提下,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正日益陷入困境之中;4、乡村水利的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村庄三者中寻求最佳的结合方式。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it is a major issue in the country and social management of China to harness the river all the time.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with extremely uneven distributed water resources. So, o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different areas, meanings in water conservancy are very different. In this article, the practice of harnessing the river of the area of Jingmen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involved country and the cooperating peasan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to 2004.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with high-centralized state power had been set up in the countryside after new China was founded, especially after people's communalization. It took "Combination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and all of collectives as it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In this system, the country forces people to cooperate though the control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resources. The problem of peasant's cooperation has turned into an organizing question of the country in fact. The brute force of the involved state have overcome peasants' organization predicam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us in no more than 20 year, the state have built the big and small irrigation works uncountable and have realized bringing the land under irrigation basically.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es the contract institution have disintegrated the system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commune. The rural society has built and constructed the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 of "Township Politics and Village Governa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existing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which contacted with system of people's commune have to carry on the reform.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is: The state withdraws from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and management gradually, the irrigation networks change into the market-based management mainstay,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rural organization by arranging the fee which is produced together. Because the debt at village level is heavy day by day, the above mentioned fee is often diverted to other purpose, individual peasant households no longer believe in rural organization, so the organization foundation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disintegrate day by day. Irrigation works unit and peasant get into a difficult 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After the Tax-for-fee Reform in 2002, the country withdraws from supplements of
引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主要文献选编》(第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和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9、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10、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编:《水利概论》,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12、《中国水利史稿》(上),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13、《中国水利史稿》(中),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14、《中国水利史稿》(下),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15、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16、陆学艺:《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17、陆学艺:《内发的村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徐育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9、张厚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政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0、张厚安等:《中国乡镇政权建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1、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
    2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4、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5、徐勇:《徐勇自选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8、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9、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上海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0、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1、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
    32、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3、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4、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5、杨念群:《中层理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36、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7、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8、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9、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村级治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0、项继权主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41、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2、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4、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5、于建嵘:《岳村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6、吴毅:《村治变迁中的秩序与权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7、折晓叶:《村庄的再造》,北京,中国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
    48、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9、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50、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51、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第10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52、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3、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4、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5、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56、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7、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58、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9、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二部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0、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61、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2、李祖德,陈启能主编:《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3、刘启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64、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6、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67、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陕西省商州市王墹村调查》,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68、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9、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70、周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
    71、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72、肖唐镖等:《多维视角中的乡村直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3、肖唐镖、史天健主编:《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74、肖唐镖主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75、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6、张小军:《再造宗族:福建阳村宗族“复兴”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77、庄英章主编:《华南农村上海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8。
    78、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79、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0、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81、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82、连玉明主编:《中国国情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83、连玉明主编:《中国数字黄皮书》,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84、吕亚荣:《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中的公平问题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85、李秉龙、张立承等:《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86、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7、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中国农村情况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8、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9、石玉林、卢良恕主编:《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90、李克让主编:《中国干旱灾害研究及减灾对策》,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1、朱尔明、赵广和主编:《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92、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93、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94、熊景明主编:《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95、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6、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
    97、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8、乔耀章著:《政府理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99、高峻著:《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00、林蕴晖,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01、樊勇明、杜莉编著:《公共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2、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3、何肇发:《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104、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7、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8、埃费里特·罗吉斯等:《乡村社会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0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10、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11、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2、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1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4、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5、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治理之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1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18、迈克尔·迈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19、迈克尔·迈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20、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1、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2、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23、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4、艾森斯塔特:《帝国的政治体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25、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126、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27、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8、丹尼斯·C·穆勒:《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9、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30、戴维·波谱诺:《社会学》(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31、伊恩·罗伯特:《社会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32、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3、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4、西美尔:《货币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5、乔纳森·特纳:《社会理论的结构》(上、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36、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7、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8、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39、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40、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1、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42、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
    143、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44、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45、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46、毕克伟:《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47、马克·赛尔登:《革命的中国,延安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48、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
    149、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50、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51、费正清:《观察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52、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53、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54、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55、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5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7、《中国水利年鉴》(2002),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58、《江西省水利志》,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59、《荆门市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