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经多方论证,组建农村合作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农村合作社是新时期中国农民新的组织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也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当前学界对农村合作社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即探讨农村合作社的经济功能,而对于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的探讨却很少。本文选取六安市DCH六安瓜片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个案,在相关理论背景下,以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为研究视角对农村合作社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本研究基本思路是以分析文献资料为着力点,结合个案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探讨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借助于文献分析对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进行定位与分析;二是对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及当前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视角新是本研究最大的特色:将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的考察纳入社会学的视野。
     本文系统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理论研究,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架构: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概念界定及个案合作社选取的理由等;第二章对农村合作社具有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提供服务的功能;培育新型农民的功能;协助乡村治理的功能;保护农村社区环境的功能;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等。第三章对选取的个案合作社进行概括分析,介绍了个案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包括个案合作社组建的背景、核心人物等;该合作社的制度特征及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第四章分析了个案合作社在实际运转中发挥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提供品牌、信息、物资及为社员提供培训机会等的服务;加强了与政府及市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第五章在以上基础上分析了个案合作社部分社会功能缺失的原因。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通过研究发现:在现实环境下,基于自愿而建立的农村合作社,在实现经济功能的同时,还有社会功能诉求。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农民个体都是必要的,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农村建设与农民自身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常被忽视,这是需要引起各界重视的问题。
"Three rural" issue has become a key influence factor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fter many discussions, 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s in rural areas is importa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 Agriculture way. New Rural Cooperative is a new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new issue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a hot academic study.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mainly in the economic level, that is,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and rural cooperatives with little social function of. This selected tea Tea Product Lu'an DCH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s a case in the context of relevant theori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Basic idea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s the focal point, combined with case study,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The study includes two points:firs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of rural cooperatives "social function" to locate and analysis; Secon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current rural cooperatives Absence. The new perspecti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is study: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system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research status, relevant theory and existing research based on the framework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he basic idea of this study, the main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the main perspectives and innovation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ases, reasons for cooperative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s with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cial functions, including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 functions; nurture new farmers functions; to assist the functions of rural governance; protection fun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 to maintain fairness and justice functions.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selected cases of cooperatives, introduc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ase of cooperatives, including cooperatives form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ase, the core of the stor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perative system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urth chapter cases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cooperatives to play a social function, mainly to provide brands, information, materials, capital and other services; provid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members; strengthened and linkage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s, and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rs and exchange. f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basis of the above cas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o-operative part of the reason for missing. Conclusion part of this research is summarized and thinking.
     Through the study found:in the real environment, on a voluntary rural cooperatives established in the same economic function, but also the social function of deman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both on individual farmers under the State or are necessary to play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in favor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own development. But in realit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s is often overlooked, it is necessary aroused attention.
引文
①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6页
    ①转引自贺雪峰:《退出权、合作社与集体行动逻辑》[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213页
    ②贺雪峰:《退出权、合作社与集体行动逻辑》[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213页
    ③《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著名学者温铁军谈新农村建设》[J].《前线》2006年第1期
    ①许淑芬:《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第3期
    ②马彦丽,林坚:《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
    ①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中国经济出版社,第44页
    ①转引自曹阳主编:《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38页。
    ②唐宗焜:《国际劳工组促进合作社发展文件解读》[J].《经济研究资料》2002年第7期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四卷,第184-185页
    ②[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9—20页
    ③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381页。
    ①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8页。
    ②[德]F·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5页
    ③潘允康、[美]约翰罗根、[美]边馥琴、[美]边燕杰、关颖、卢汉龙:《住房与中国城市的家庭结构——区位学理论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④陈万灵:《农村社区机制:组织制度及其行为框架》[J].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①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①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②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364页
    ①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①何宏光:《国家—社会视野中农民合作特点考察》[J].哈尔滨工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6期
    ②孔祥智:《聚焦“三农”—180位专家学者破解“三农”难题》[M].中央编译出版社,283页
    ①刘振伟:《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J].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5期
    ①秦朝钧、王军:《国外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我国当前农村合作社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第1期
    ②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③[日]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严立贤等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①唐宗焜:《合作社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①李茂平:《民间组织的道德整合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110页。
    ②石琼、王勇、吴亚军:《关于合作社组织功能的探讨》[J].商业视角,2009年2月,总第567期
    ①Roger Spear·The co-operatives advantage [Z]. Annals of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0·507-523
    ①Micheael L·Cook·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 [Z]. Amer·J·Econ, 1995·1249-1253·
    ①刘静雅,张荣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7(3):156
    [1]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中国村民自治前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凯中:《新时期“三农”事业与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1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
    [17]王晓毅,《小岗村的悖论》载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三农
    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冬季卷
    [1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1]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穆励:兴办合作社事业是世界潮流[J].求是.2003(20)
    [2]杜吟棠:以合作社促进农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N].农民日报.2007-01-05
    [3]韩俊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6-08-29
    [4]秦朝钧等:国外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我国当前农村合作社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5(1)
    [5]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
    [6]李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及其法治化构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1).
    [7]马运瑞:村民自治的类型及其发展[J].理论探索,2004,(4).
    [8]上官酒瑞:农民组织化与乡村政治发展(J).理论探索,2006,(3).
    [9]董磊明:农民为什么难以合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10]纪程:村民自治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型农民合作[J],社会科学家,2007.11
    [11]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12]熊清华、聂元飞: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学底蕴[J],经济问题探索,1998.10
    [13]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6
    [14]邱梦华:社会变迁视野中的差序格局与农民合作[J],社会科学论坛,2009.3
    [15]邱梦华: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农村秩序[D],上海大学,2008
    [16]罗兴佐:农民合作的类型与基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17]应若平:内生与外生: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逻辑[J],调研世界,2007.11
    [18]苏杨珍:农民合作与不合作的理性及理性背后的逻辑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9]赵晓峰:农民合作:客观必要性,主观选择性与国家介入[J],调研世界,2007.02
    [20]徐超:农民合作困境的原因探析——以J市Y村水利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1]何瑞菲:农民合作中的理性选择[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2)
    [22]费英秋.管理人员素质与测评[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3]H·法约尔(法).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4]W·舒尔茨(美).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5]韩玲梅.近年来农村组织及其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6.4
    [26]宁泽逵.中国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7]单正丰.村干部素质需求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28]阳新文.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29]郭斌,王征兵等.免税后村干部职能定位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6.2
    [30]齐永家.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现状评价及培训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
    [31]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
    [32]赵霞.论构建和谐社会中新农村的人才建设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8
    [33]成春霞.我国村级民主推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4]郭斌,王征兵.免除农业税后村干部职能转变及其激励机制研究[J].财贸研究.200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