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赵树理文学:轨迹与“方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现代文坛上第一位毕生致力于创作和研究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作家,赵树理的文学轨迹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话题。而曾为他带来极大声誉的“赵树理方向”则并不能完全覆盖赵树理文学轨迹的内涵。赵树理的文学轨迹是赵树理所开创的立足乡土,以极富民俗情调的形式书写民生题材的小说创作路向,遵循的是严格的民意立场。“赵树理方向”则是主流意识形态根据其创作中合乎政策宣传需要的部分将其与《讲话》精神相结合而打造出来的,遵循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政治功利的立场。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不仅可以凸显赵树理文学思想的价值,还可以映衬出作家的人格力量。
     赵树理的文学轨迹不仅是作家用一生走过的创作历程,更是蕴含着民意立场、民生题材与民俗情调三方面的,用自己文字实践的文学观。这种文学观的形成有赖于时代变幻风云和作家个人经历内外两方面原因的推动。
     而“赵树理方向”的诞生同样有客观和主观双重动因。一方面是由作为“方向”诞生背景的《讲话》、《讲话》的经典化过程以及解放区文艺创作状况组成的成就“方向”的外因;另一方面是作家创作中内蕴的与《讲话》精神的契合之处,即“赵树理方向”诞生的内因。赵树理小说中的“典型流氓”形象中蕴含的特质则昭示了二者本体意义上的错位。
     赵树理进京之后,“方向”与轨迹的貌合神离逐渐通过作家文学创作、文论创作和内心状态三方面的矛盾呈现出来。作家在这一时期的文论话语也从侧面呈现了作家对主流话语改塑的拒绝。赵树理笔下的“非典型性地主”形象的分析则可以管窥“方向”与轨迹的裂隙。
     1958年之后,是赵树理与“方向”的双向疏离阶段。赵树理在那个虚妄时代里依然通过文学创作和个人活动保持着对立场的坚守;在日益严厉的话语规约之下仍采取种种方式将自己的民意立场曲折地表达出来,但在内外双重困境之下终于难逃创作活力的衰退的宿命。《锻炼锻炼》中的“曲折表达”既是对当时农村实情的传达也是对作家酸涩心态的写照。
     而在赵树理与柳青、浩然的作品比较和文学观比较的视野中则可以凸显赵树理这个跟不上方向的“方向”的文学选择和人生选择的价值与意义。三部合作化小说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的比较分析更能够从细部比对出三位作家不同的文学选择。
Zhao shuli is the first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ho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creation and exploring of the literature which is enjoyed by peasants hierarchy. His literature career is a valuable subject, but the“Zhao shuli direction”can't be deemed as the essence of his literature career. Through his literature career, Zhao shuli explored such kind of fictions which are rooted in rural area, subjec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based on public opinion and have a folk-custom style. While according to those parts in his literature which can be used as policy advocacy, the“Zhao shuli direction”is propo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irit of the Speech by those who hol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utilitarian standpoint, following the“Socialist Realist”cre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between“Zhao shuli direction”and Zhao shuli's literature career will make the value of his literature thinking highlighted and reveal his personality.
     Zhao shuli's literature career include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his creation but also the practicing of his literature thoughts .And it features three aspects such as standing on public opinion, being subjec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having a folk-custom style. Both times and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his literature thoughts.
     Analogously, the formation of“Zhao shuli direction”results from objective factor and subjective factor: first, came into force in his times, and was advocated exceedingly,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affecting the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ion in Chinese liberation area. Second, there is likelihood between some parts of his literature and the viewpoint of the Speech. Through the figure of“typical rogue”in his fiction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is a substantially difference between his literature thoughts and the viewpoint of the Speech.
     After his entering into Beijing, there was a struggle in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literature theory and cockles of his heart, showing“Zhao shuli direction”is seemingly in harmony but actually at variance with his literature career. During this period, according to his literature theory, it appears on the one hand that the writer refused to accept the reorganization of mainstream opinion. The analysis of“atypical landlord”in his literature reveals the variation between“Zhao shuli direction”and his literature career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1958, both Zhao shuli and“Zhao shuli direction”kept their distance with each other. In his personal life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he still held his ground in that vain time.
     Although he expressed his public opinion standpoint politely by all means under the more and harsher language circumstance, he is doomed to the recession of creativity in the inner and outer dilemma. The“Indirectly expressed”in《Duanlian Duanlian》demonstrates bo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 and his austerity state of mind.
     Compared with Liu qing and Hao ran's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theory,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Zhao shuli's choice in literature and life can be showed clear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grass-root cadres depicted in three fictions on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we can see the different choices in literature made by three writers.
引文
①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一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7
    ②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一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0
    
    ①李普.《赵树理印象记》.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26
    ②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一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11
    
    1 2 3赵树理.《“雅”的末运》《赵树理全集》(第一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35
    4赵树理《对<太行>的建议和批评》.《赵树理全集》(第一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P151
    5冯雪峰《关于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冯雪峰论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赵树理.《平凡的残忍》《赵树理全集》(第二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09
    2赵树理.《秧歌剧本评选小结》.《赵树理全集》(第二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23
    
    ①赵树理.《艺术与农村》.《赵树理全集》(第二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31
    2赵树理.《秧歌剧本评选小结》.《赵树理全集》(第二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24
    3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P89
    ①赵树理.《与读者谈<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 96
    ①赵树理.《给长治地委××的信》.《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81
    2 3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00-303
    ①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03
    
    ①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559
    2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 474
    ①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 375
    ①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 375
    2赵勇.《可说性本文的成败得失—对赵树理小说叙事模式、传播方式和接受图式的再思考》.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①赵树理.《在北京市业余作者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25
    ①赵树理.《悔》.《赵树理全集》(第一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0
    ①赵树理.《在连载、章回小说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 356
    2 3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 376
    4赵树理.《做生活的主人》.《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 138
    ①康濯《<赵树理文集>跋》.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105
    
    ①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 465
    2赵树理.《做生活的主人》.《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41
    ①赵树理《和工人习作者谈写作》.《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84
    
    ①赵树理《生活·主题·人物·语言》.《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39
    2黄修己《赵树理评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336
    ①黄修己《赵树理评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21
    
    ①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28年10月10日,19卷10号.P1145-1146
    2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P461
    ①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651
    3《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第1期(1920年1月),转引自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7月,P520
    4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文学月报》,1932年12月.第1卷5、6号合刊
    ①鲁迅.《致唐诃》《鲁迅书简》(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P475-476
    
    ①尼姆·威尔士《现代中国文学运动》,载《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辑
    2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载1928年2月《文化批判》第2号
    
    ①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赵树理研究资料》.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16
    2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7
    3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4
    ①赵树理.《也算经验》.《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50
    
    ①董大中.《赵树理年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47
    2黄修己.《赵树理评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20-21
    3严文井《赵树理在北京胡同里》《严文井文集》(二卷),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P426
    4赵树理.《<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同学录>序》《.赵树理全集》(第一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7
    ①2 3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865-866. 866. 862. 876.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香港青文书屋1997年6月版.P14
    2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863-866.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382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882
    2羽阳《学习语言》.载《解放日报》1942年12月9日
    
    ①《关干执行觉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解放日报》1943年11月8日
    2 3 4周扬《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周扬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2 3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解放日报》1944年4月8日
     1 2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姜振昌编《野百合花——四十年代延安解放区杂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P91
    3丁玲:《我们需要杂文》.《解放日报·文艺》.1941年10月23日
     1 2艾青《艾青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552.563
    
    ①丁玲:《丁玲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212
    2陈学昭《关于写作思想的转变》人民日报,1949年7月6日
    3周良沛.《丁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l993年版P448
     1 2周立波.《牛》.《延安文艺从书·小说卷》(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194
     1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P174.
     1 2赵树理.《地板》《赵树理全集》(第二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10.412
    
    1 2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P226.228
    3赵树理.《秧歌剧本评选小结》《赵树理全集》(第二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21
     1 2赵树理《关于<邪不压正>》《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0、371
     1 2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177~181
     1 2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179
    
    ①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P180
    2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P196
    3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P189
    4郭沫若《<板话>及其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P175
    ①3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P202
    2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P185
    
    ①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64
    2王学泰.《游民、游民文化与游民文学》《文史知识》1996年第1期.P12
    ①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P12
    2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196
    3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二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23
     1 2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二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58—278
    
    ①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92
    2赵树理《关于<邪不压正>》《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1
    ①邵燕祥.《游民文化拉杂谈》.《博览群书》2007年第10期.P68
    ①2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183
    3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196
    ①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184
    2李慎之.《发现另一个中国——<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序》.《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P6
    ①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4
    ①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4
    1 2赵树理《谈谈花鼓戏<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54、377
    ①周扬《评<三里湾>》节录自《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扩大)上的报告》转引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复旦大学中文系编.P182
    ①赵树理.《论“赶任务”》《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78
    ①2 3赵树理.《论“赶任务”》《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77.78
    4邵荃麟《论文艺创作与政策和任务相配合》《.邵荃麟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291、292
    ①茅盾《目前创作上的一些问题》《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76)》(文艺理论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P251、252
    2赵树理《北京人写什么》《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29
    3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赵树理《〈金锁〉发表前后》《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35
    2赵树理《对<金锁>问题的再检讨》《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3.34
    ①赵树理《对发表<“武训”问题介绍>的检讨》《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10
    2 3赵树理《我与<说说唱唱>》《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12
    ①3高捷等《赵树理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78、94、130
    2苏春生《从通俗化研究会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兼及东西总布胡同之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二期P204
    
    ①严文井《赵树理在北京胡同里》《严文井文集》(二卷),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P431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68
    2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P275
    3赵树理《愿你决心做一个劳动者》《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6
    4赵树理《才和用》《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67
    
    ①赵树理《“出路”杂谈》《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5
    2赵树理《关于<邪不压正>》《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2
    3赵树理《做生活的主人》《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40
    ①赵树理《做生活的主人》《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42
    ①这六篇文章登在1948年12月21日和1949年1月16日《人民日报》上,分别是:《读<邪不压正>后的感想和建议》(韩北生)、《<邪不压正>读后感》(党自强)、《漫谈<邪不压正>》(耿西)、《读了<邪不压正>》(而东)、《我也来插几句——关于<邪不压正>争论的我见》(乔雨舟)、《关于<邪不压正>》(王青)
    
    ①周扬《<赵树理文集>序》.《赵树理研究资料》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313
    2 3 4 5赵树理《也算经验》《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49、350
    ①《赵树理在清华讲演观察事物的立场问题》《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66
    2赵树理《小更正》.《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65
    ①赵树理《在戏剧改革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
    2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后写给杨绍萱齐燕铭二位同志的信》《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五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第3
    ①赵树理《给长治地委××的信》《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80
    ①赵树理《给长治地委××的信》《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80
    
    ①赵树理《彻底面向群众》《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71
    2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0
    3 4 5赵树理《致邵荃麟》《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98
    ①2 3 4赵树理.《致陈伯达》.《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99.341.343
    5 6赵树理.《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48-350
    ①赵树理.《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48
    2康濯《<赵树理文集(续编) >写在前面》《赵树理文集》(续编)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P6
    3陈徒手.《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人有病天知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P286
    ①4陈徒手.《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人有病天知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P287
    2赵树理.《致邵荃麟并中国作协党组》.《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4
    3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69
    ①2 3赵树理.《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76.78.83
    ①2邵荃麟.《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358
    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陈徒手.《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人有病天知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P292
    
    1赵树理.《谈曲艺创作》.《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65
    2 3赵树理.《从曲艺中汲取养料》.《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60.P268
    ①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3
    ①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文艺报》1960年第22期、茅盾《1960年短篇小说漫评》.《文艺报》1961年第5期
    1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3
    2 3 4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36.445
    5黄子平《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3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P88—89
    ①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5.472
    ①2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2
    ①赵树理.《在晋东南“四清”会演期间的三次讲话》.《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12
    2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80
    ①赵树理.《在晋东南“四清”会演期间的三次讲话》.《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11.412
    ②《我所见到的赵树理》,《赵树理研究》2001年第12期
    3 4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82
    
    ①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P117
    2赵树理.《“普及”工作旧话重提》.《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5
    ①赵树理.《从曲艺中吸取养料》.《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63
    2 3赵树理.《向工农兵学习》.《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9
    4赵树理.《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剧作讲习班的讲话》.《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0
    5赵树理.《谈“助业作家”》.《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74,275
    6赵树理.《谈“久”》.《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01
    ①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08
    2赵树理.《在阳城业余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20
    3赵树理.《和农民剧作者的谈话》.《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79
    4赵树理.《曲艺沿着工农兵方向继续前进——在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扩大理事会上的开幕词》《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96
    ①赵树理.《谈<花好月圆>》《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2
    2赵树理《.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剧作讲习班的讲话》《.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6、41
    3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1
    4赵树理.《做生活的主人》.《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41
    ①赵树理.《在中国作协作家、编辑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65
    2赵树理.《致邵荃麟》.《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297
    
    ①3孙犁.《谈赵树理》.《孙犁文集》(第8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2
    
    ①席扬.《赵树理为何要“离京”“出走”》《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22
    2赵树理.《决心到群众中去》.《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19
    
    ①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471
    2赵树理.《做生活的主人》.《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139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97
    1赵树理《锻炼锻炼》《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P224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P438
    
    1赵树理《锻炼锻炼》《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6
    ②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P54.55.53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P69
    1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P304
    2 3 4赵树理《给长治地委××的信》《赵树理全集》(第四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P479.480.481
    5董大中《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道路》.《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编.赵树理研究文集》(中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P48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92
    ①周扬:《评<三里湾>》《文艺报》, 1956年第5—6期,第4—8页
    2周扬:《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扩大)上的报告》,《文艺报》1953年第1、3期
    3柳青.《毛泽东思想教导着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我的启示》.《人民日报》1951年9月10日.
    ①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P319
    ①赵树理.《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84
    2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P298
    ①柳青.《转弯路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52
    ①2柳青.《美学笔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291
    ①柳青:《回答<文艺学习>编辑部的问题》,转引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
    ①孙达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P30、39
    
    ①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13
    2 3《浩然研究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P164-165.P141-142
    ①赵树理.《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六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83
     1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年第8期.P26
     1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年第8期.P26
    ①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五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P305
    《赵树理文集》(一至六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赵树理研究文集》上、中、下卷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6版
    《赵树理年谱》董大中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赵树理传》戴光中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赵树理传》高捷等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赵树理研究》黄修己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赵树理评传》黄修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回忆赵树理》高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人有病天知否》陈徒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不平坦的路——赵树理研究之研究》黄修己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解放区文学思潮流派论》苏春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942:走向民间》李书磊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948:天地玄黄》钱理群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956:百花时代》洪子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962:夹缝中的生存》陈顺馨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延安文艺丛书》《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李杨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转折的时代一一40~50年代作家研究》贺桂梅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延安文人》朱鸿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延安文艺回忆录》艾克恩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艾克恩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朱晓进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范家进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席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上、下)王学泰著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山西史纲》降大任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费正清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费正清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山药蛋派”质疑》戴光中《山西文学》1982年第8期
    《鲁迅+赵树理——当代农民文学的新方向》庄汉新《理论与创作》1990年第6期
    《论赵树理方向》艾斐《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
    《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戴光中《上海文论》1988年第4期
    《关于赵树理方向和文学史地位的思考》胡永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接受美学与“赵树理方向”——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郑波光《批评家》1989年第3期
    《中国农民文化的兴盛和危机——对二十世纪文学一个侧面的思考》张颐武《山西文学》1985年11期
    《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吴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雅俗互动的宁馨儿一一四十年代小说的新面貌》孔庆东《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试论赵树理“农民小说”的开拓性贡献》汪亚明《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叙事”问题》程光炜《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体制问题》王本朝《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文学“大众化”的虚假性》李运转《文艺评论》2004年第2期
    《“故事”与“抒情”: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说的两种可能性》萨支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冯雪峰文艺思想的历史启示:兼论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形态》邹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试论40年代延安文坛的“小资产阶级”话语》吴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一道消逝的风景线——“山药蛋派”文学的回眸与审视》张恒《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赵树理新论》张永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7期
    《“农民文化小说”:乡村的自审与张望》贺仲明《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地域文化对赵树理文风形成的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原因探析之一》王育达《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月
    《童年经验对赵树理文风形成的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原因探析之二》王育达《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7月
    《时代需求对赵树理文风形成的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原因探析之三》王育达《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9月
    《赵树理::来到北京市的解放区作家》张泉《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1期
    《全球化与赵赵树理方向》沈光明《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6月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内在矛盾》夏元明、胡解清《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9月
    《赵树理在成名之前》董大中《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3期
    《在叛逆者队伍中寻找人生价值的实现机遇——论赵树理的政治参与和文学选择》范家进《浙江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关于赵树理悲剧的思考》宋阜森《理论学刊》2004年第1期
    《两种革命的错位——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时代意识》赵天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文革”中的赵树理》郜林涛、李士德《纵横》2004年第4期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旷新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3期
    《当代文学中的“纯洁”取向与“底层”意识——从赵树理是不是“通俗文学”说开去》
    杨凯《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3期
    《鲁迅赵树理对现代文学的互补式贡献》朱庆华《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试论戏曲艺术对赵树理小说文体的影响》王力《艺术百家》2004第3期年
    《大众化叙事策略与可说性的文本——学术界关于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种解读》黄科安
    《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
    《天鹅绝唱——论赵树理悲剧的产生》袁栋洋《呼兰师专学报》2004年3月
    《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贺仲明《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5月第3期
    《民间文化立场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魏家文《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7月第4期
    《描写农村生活的两位圣手——赵树理、高晓声之比较》谢廷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完美的假定悲凉的结局—论赵树理的文艺传播观》赵勇《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
    《赵树理小说世界与延安风骨》肖丽芳《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5期
    《试论建国初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王晓初《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十七年小说中的民间形态及美学意义——以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为例》王光东《南方文坛》2002.1
    《赵树理及其小说的当代意义》白玉红《名作欣赏》2008年第4期
    《论<小二黑结婚>与中国古代小说及说唱艺术的关系》刘小庆《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6期
    《赵树理与“京派”文人比较谈》乔林晓《晋阳学刊》2007年第6期
    《论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意识启蒙》朱庆华《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想象的盛宴——关于赵树理<灵泉洞>的反讽阅读》杜国景《名作欣赏》2007年第20期
    《赵树理对农民劣根性的书写》黄健《名作欣赏》2007年第18期
    《赵树理与<说说唱唱>》董国和《山西文学》2007年第7期
    《<小二黑结婚>解放区新型小说的传统底蕴》余萧群《时代文学》2007年第3期
    《从文学史出发,重新理解<讲话>》旷新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4期
    《赵树理:在正典化与狂欢化之间》杨矗《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通俗传统与高雅传统的现代呈现——赵树理与孙犁小说创作比较》陈非《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论鲁迅、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传承性》吴洁非《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
    《文学何以走向农民——赵树理对新世纪文学的启示》张丽军《文艺争鸣》2007年第1期
    《“现代评书体”对“拟书场格局”的超越——试述赵树理小说的叙述模式》李卫华《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2期
    《论中国新文学大众化的四重变奏——兼谈毛泽东与赵树理对文学大众化的贡献》何满仓《时代文学》200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