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和法治建设的成败。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种种因素,农村社会的法治化发展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薄弱和缓慢,日益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所在,而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则是中国农村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和文化基础。因此,加强农村普法和涉农法制传播,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迫切。
     普法宣传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中国法治建设和普法教育的进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条件的日益改善和普法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农村拥有最广泛受众的电视媒介越来越成为农村普法传播的主渠道。关于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不容忽视。那么,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究竟有多大影响作用?两者之间有何关联?如何运用电视法制信息传播更有效地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这既是本研究之难点,也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值得进行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
     本选题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个案,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农民具有的法律意识水平状况、农民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概况及动机、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态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尚处于低水平状况,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有一定的成效,但因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其培育作用却是很有限的。虽然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与关注度并不低,对传播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评价也给予充分肯定,但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实效性、舆论监督等功能的发挥评价相对偏低。从电视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容上看,电视有关农村立法、执法、司法及基层民主与自治等方面的报道普遍存在数量偏少、题材偏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法理性缺乏、深度不够、多元化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因而,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在农民法律意识培育方面所发挥的实际效能不够强。
     当然,影响电视涉农法制传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媒介自身方面因素、受众方面因素,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如何提升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效果?本文认为,首先应提升电视从业人员的主体意识、素质和责任感,加强电视涉农法制传播内容、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其次,应激发农民自身潜能,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及素养;再次,作为国家法制信息的实质传播者和普法决策者的政府,应与时俱进,更新普法“治理”理念,加强电视等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构建电视等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外部协作机制等。总之,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当前农村普法传播主渠道的电视媒介的职责和作用亟待加强。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modernization, the level of farmers' legal consciousness, the strength of their legal sens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r basic strategy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 Due to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areas is relatively weak and slow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urban areas, which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Chinese legal construction. Farmers' modern consciousness of law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side.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very important but also very urgent to advance the building of the law, enhance the publicity of legal inform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cultivate farmers'modern legal consciousness.
     Nowadays, the publicity campaigns to promote legal knowledge are increasingly connected to the mass media. The role of mass media has been highly appreciated by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modernization and the rule of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 in the rural areas, TV, as a medium with the broadest audience in the countryside,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main vehicle in the process of law-related communication. The propagation of legal information through TV and the cultivation of fanners' legal consciousness cannot be ignored, and then,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ow much influence does the TV legal inform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farmers'legal consciousness? How to cultivate legal awareness of farmers more effectively by using TV leg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se are the difficult as well as the key points of the research which deserves an in-dept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
     In this thesis,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re adopted to make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Suining County. We have mad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armers'legal awareness, their motivation, attitudes towards TV leg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legal information on the farmers' leg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urrent Chinese farmer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still in a low situation. TV leg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the building of law consciousness of the peasants. However, such effect is well limited due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lthough farmers'exposure to and attention to the TV leg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s not low, fully affirming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hey still have low evalu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its reliability, effectiveness and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 On the other hand,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there were very few reports on country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judicial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autonomy. Most reports are less-targeted, ineffective, serious lack of legal theories and deep analysis which will undoubtedly result in the deficiency to bring the diversified function of the media into full play. Therefore, in ter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farmers'legal consciousness,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TV leg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s not strong enough.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V leg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which include media factors, audience factors,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as well. How to improve the social effect of TV leg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ultivate farmers' modern leg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author's perspective, firstly, the individual subject consciousness, the subject quality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V program makers should be improve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n TV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rural areas, etc. Secondly, we should stimulate the peasants' potential abilities; cultivate their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quality. Moreover, as the principal or decision makers of national leg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update the thought of "rule" over the publicity of legal information, enhance the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TV leg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for peasants, establis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for TV and other media while propagating the legal information for peasants. In conclusion, farmers' modern law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As the main leg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 in rural areas, the television medi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引文
① 李步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讲》,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14576/15097/1912676.html.
    ② 徐显明:《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建设的十大亮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2-1 2/03/c 113883583.htm。
    ③ 苗连营主编: 《公民法律意识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④ 丁建军:《略论我国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 有关研究参见李小云、左停主编:《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研究——<农业法>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实施情况调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陶爱萍:《构建和谐农村视域中的农民法治教育—徐州农民法治意识调查的启示》,《乡镇经济》2008年第12期,等等。
    胡娟:《读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http://linkwf.blog.hexun.com/51620599_d.html。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博士学位论文,复口.大学,2004年。
    ① 洪长晖:《传播研究的路径转型与探索——<火塘·教学·电视>的启示》,《新闻记者》,2012年第6期。
    ① 有关研究参见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胡智锋、尹力等:《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中国广播传媒出版社,2003年版;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肖义舜等:《法制新闻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② 王更喜:《由“法制新闻”到“法治新闻”》,《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9期。
    ① 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 《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增订版,1984年版。
    ③ 孙国华著:《法学基础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5页。
    ① 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132页。
    ②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2-91页。
    ③ 王勇飞、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2-313页。
    ① 胡智锋、尹力等著:《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② 《新闻史上的今天:1980年7月12日》,搜狐传媒,http://media.sohu.com/20130712/n381426632.shtml.
    ① 裘萍:《从栏目品牌化到频道专业化——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 《审判活动要受公众监督》,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5/023512025417s.shtml.
    ① 《社会经纬》栏目简介,www.cctv.com/lm/240/l.shtml 2013-09-20。
    ① 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5页。
    ①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介绍》,http://news.sina.com.cn/c/2004-11-25/17035032397.shtml.
    ② 《经济与法》栏目特色,http://cctv.cntv.cn/lm/jingjiyufa/。
    ③ 《中央电视台七套<法制编辑部>栏目介绍》,http://www.jizhezhan.com/meitihtml/zydstqtfzbjb/ggl2.htm。
    ④ 《聚焦三农》简介,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682794.html。
    ⑤ 申保珍:《百部法律法规构筑三农法制框架——改革开放30年农村法制建设综述》,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yangzhi.com/njxx/200812/20081230_11557.html。
    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十年聚焦三农》,http://money.163.com/13/0131/17/8MIKAUPA00253B0H.html;
    《2013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大盘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9563e0101jxqd.html。
    ①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659599.htm1。
    ② 《新闻1+1》,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013-11-02 。
    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 敬元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现状和展望》,律师365网,http://www.64365.com/intelligence/show.asp?id=471。
    ① 范愉:《电视法制节目与法制建设的互动关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李明德、相宁:《新时期的电视法制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嬗变》,《新闻知识》,2007年第1期。
    苏媛:《中国传媒法制节目现状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① 黄海星:《电视法制节目的热播—潜在危机与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7期。
    ① 以下资料主要来自《中国江苏睢宁》,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1938c08e6529647d27285232.html。
    ① 杨敏:《江苏睢宁试点县委权力公开透明》,新浪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28/123421186892_2.shtml。
    ① 《盘点江苏睢宁县权改革:财产公示等政策未推出》,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local/2010-12/06/c 128...2010-12-6 。
    ① 付博:《徐州睢宁恶霸村书记身犯三罪获刑16年》,正义网,http://js.jcrb.com/ajsd/201011/t20101118_467945.shtml.
    ① 《严管村干部“姚集样本”》,今日睢宁网,http://www.jrsncn.com/news/Title/2010/10-19/1010199030101G273C49IG1 J449K.html 。
    ①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6页。
    ② 强月新、张明新:《我国中部农村的媒介使用及媒介可信度现状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06-10-15。
    ① 俞国良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227页。
    ① 刘聪毅:《‘教化者’与‘瞭望者’—论新时期法制节目的定位》,《电视研究》,2005年第1期。
    ① 李小云、左停等主编:《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研究——<农业法>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实施情况调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② 陶爱萍:《构建和谐农村视域中的农民法治教育——徐州农民法治意识调查的启示》,《乡镇经济》,2008年第12期。
    ③ 史清华、陈凯:《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分析——对山西省农民政策法规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2期。
    ① 方宏伟:《农村普法所面临的系统性矛盾》,《行政与法》2007年第6期。
    ① 张文显主编:《法的一般理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页。
    ②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③ 郑永流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 苗连营主编:《公民法律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 郑永流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①郑永流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 郑永流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 同上书,第92页。
    ② 郑永流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①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① 肖昌琦、王宗喜:《江苏睢宁:村官向群众述职》,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3/content_4462164.htm 。
    ① 杨万国:《广东蕉岭“监督”村官遭抵制实现有效监督尚需时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13036043.html。
    ② 熊伟:《“蕉岭模式”的尴尬该怎样化解》,新京报网,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0/10/27/78609.html。
    ① 同上。
    ①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② 郑永流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① 郑永流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②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① 魏小强:《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路径选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探讨》,《学海》2011年第5期。
    ① 胡智锋、尹力等:《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中国广播传媒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① 陈丽芳:《城乡统筹视阈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研究——以重庆民生新闻为例》,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② [美]詹宁斯·布赖,苏珊·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① J.S. Ettema, F.G Kline:Deficits, Differences, and Ceilings:Contingent Cond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4. No.2, April,1977.
    ②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③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④ 参见[美]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郭镇之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261。
    ① 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04页。
    [美]詹宁斯·布赖,苏珊·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陆剑南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① 《严管村干部“姚集样本”》,今日睢宁网,http://www.jrsncn.com/news/Title/2010/10-19/1010199030101G273C49IG1J449K.html。
    ① 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374页。
    ① 《睢宁农村建设试水“平改楼”》,中国江苏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suining/201005/t393458.shtml。
    ② 同上。
    ① [美] Werner J. Severin/James W. Tankard, 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郭镇之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7页。
    ① 谢鹏程:《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学习时报,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7-12/18/content9397417.htm。
    ②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① Bandur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86, p.19.
    ①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① 封丽霞:《公正的审判是最好的普法》,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310/t2013103 1_284443.htm。
    ①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第66页。
    ② 郑永流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① 俞国良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3页。
    ② [美]、Verner J.Severin/James W. Tankard, 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郭镇之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① 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391页。
    ②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③ 尤游:《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变迁——湘中S村的个案阐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①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② 郭中实:《涵化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③ 李经费德、相宁:《新时期的电视法制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嬗变》,《新闻知识》2007年第1期。
    ④范愉:《电视法制节日与法制建设的互动关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①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第123页。
    ②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③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
    ②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①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第83页。
    ① 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② 汪太贤:《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探索》,2006第1期。
    ③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① 申保珍:《百部法律法规构筑三农法制框架——改革开放30年农村法制建设综述》,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wlb/nmrb/nb6/200812220099.htm。
    ② 李桂枝:《当代中国农村法治缺失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③ 汪太贤:《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探索》2006年第1期。
    李鹏:《关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问题的思考》,中央党校青年教帅研究生班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柯卫著:《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戴玉琴:《村民自治的政治文化基础——苏北农村个案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① 唐震:《新农村法制建设—问题、原因及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 蒋立山:《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② 曾坚:《对我国“普法”目标取向的法理学思考》,《当代法学》,2001年第7期
    ① 王佳慧:《农民权利保护的关键——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
    成珊:《<今日说法>的选题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6期。
    ① 刘文瑾:《一个话语的语言——市场逻辑与90年代中国大众传媒话语空间的构造》,《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2期。
    ② 袁靖华:《大众传媒的符号救济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基于符号资本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① 胡智峰、尹力等:《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① 丁柏铨:《论舆论监督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② 夏勇:《舍法求法与媒体正义—从敬一丹的<声音>说起》,《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②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③ 马长山:《法治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239页
    ④ 梁亚荣、张梦琳:《土地承包中农民权利意识的审视——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5期。
    ① 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① 诺斯、张军:《什么是有效的经济制度》,《文汇报》,2002年3月22日。
    ② 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① 余跃:《央视法制频道的收视激情与创作困境》,data.book.hexun.com/967804.shtml 2011-2-27。
    ② 吴飞主编:《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③ 邵道生:《“网络民主”十四论: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缺失症”》,光明网-光明观察,
    ① 董天策:《竞争格局中的跨媒体合作传播》,《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6期。
    ① 杨万国:《广东蕉岭“监督,,村官遭抵制实现有效监督尚需时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13036043.html。
    ① 戴健林:《法律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274页。
    ① 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② 戴健林:《法律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① 戴健林:《法律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274页。
    ② 文敬:《论权利意识》,《中国法学》,1988年第4期。
    ① 于德山:《农村电视传播与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中国电视》,2005年第7期。
    ② 赵剑辉:《“三贴近”在电视节目编排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考试周刊》,2009年第37期(下卷)。
    ① 胡智峰、尹力等:《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② 谢晖:《法律、民生与民间规则——兼论两岸交流制度中民间规则的作用》,《现代法学》,2009年第3期。
    ① 刘聪毅:《‘教化者’与‘瞭望者’——论新时期法制节目的定位》,《电视研究》,2005年第1期。
    ② 慕明春:《法制新闻的法制属性与原则》,《当代传播》2006年第2期。
    ③ 姜明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法制节目?——姜明安教授在央视国际网络“电视批判”专栏答网友问》,http://www.publiclaw.cn/article/Details.asp?NewsId=464 。
    ① 汪太贤:《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探索》2006年第1期。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出版社1965年版,第199页。
    ① 宋晓:《普法的悖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① 俞国良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227页。
    ② [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蔡志康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
    ① 朱淳良:《法制新闻的崛起与人才培养的滞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王佳慧:《农民权利保护的关键: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
    ①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② 同上书,第312页。
    ①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20-22页。
    ① 陈崇山:《受众本位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② 《专家呼吁应制定一部法制宣传教育法》,中国普法网,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5-12/08/content_2326706.htm 。
    ③ 孙旭培、鲁珺瑛:《论推进舆论监督的三类经验》,《新闻人学》2003年02期。
    ① 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第210页。
    ① 全国第一个开办“行政行风热线”节目的是河北人民电台与河北省民主评议办联合开办的《阳光热线》。该节目开创了媒体与党委、政府积极联动,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在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群众信心、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很好地树立了广播电视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了公信力和影响力,展示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为此,《阳光热线》本身也获得了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名专栏”,并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十佳节目”,成为掀起新一轮广播电视改革的河北“阳光模式”。而后,全国多家省市级电台、电视台考察学习并仿效开办了此类节目。参见谢进川著:《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100页。
    ② 谢进川:《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③ 同上,第103页。
    ① 陈时兴、卢宁:《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难题》,中国金融新闻网,www.financialnews.com.cn/xlbd/.. 2012-12-26。
    ② 于德山:《农村电视传播与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中国电视》,2005年第7期。
    1.毕根辉:《中国名牌电视栏目<经济与法>案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陈崇山:《受众本位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4.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戴健林:《法律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戴玉琴:《村民自治的政治文化基础——苏北农村个案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丁迈:《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丁柏铨:《新闻理论新探》,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1.冯波主编:《传媒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公丕祥主编:《法理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胡智锋、尹力等:《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中国广播传媒出版社,2003年版。
    16.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蒋立山:《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9.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0.蒋晓丽主编:《传媒文化与媒介影响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
    22.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版。
    23.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社,1999年版。
    24.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学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李晓云等:《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研究--<农业法>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实施情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7.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8.李永健:《大众传播与新农村建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李华文:《案件新闻的传播及其写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李春玲:《断裂与碎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1.李昌麒主编:《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3.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4.苗连营主编:《公民法律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6.强月新、赵双阁:《法治视域下大众传媒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7.任岳鹏:《哈贝马斯:协商对话的法律》,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孙立平:《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谭英:《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4.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5.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
    46.方晓红:《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方建移、章洁主编:《大众传播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48.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49.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王勇飞、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1.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2.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谢进川:《传媒治理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5.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许章润主编:《清华法学“普法研究”专辑(第十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肖义舜等:《法制新闻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8.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年版。
    59.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60.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61.姚广宜主编:《法制新闻采访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俞国良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杨仁忠:《公共领域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4.尤游:《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变迁——湘中S村的个案阐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6.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67.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8.张英洪:《农民公民权研究》,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69.张晓峰、王新杰:《传媒协同发展论》,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70.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1.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72.张国庆:《媒体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3.郑永流、马协华、高其才和刘茂林等:《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郑保卫等:《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周爱群、胡翼青:《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常昌富、李依倩编选,关世杰等译:《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意]D.奈尔肯,[英]J.菲斯特编,高鸿均等译:《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蔡志康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9.[美]柯克·约翰逊:《传媒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
    11.[美]L·亨金,信春鹰等译:《权利的时代》,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2.[美]L·科塞,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5.[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术史》(下),刘山等译,商务出版社,1986年版。
    18.[法]让·鲍得里亚著:《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20.[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 [美]Werner J. Severin/James W. Tankard, Jr.著,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W·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23.[美]西奥多格拉瑟主编,邬晶晶译:《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华夏出版 社,2009年版。
    24.[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版。
    26.[美]詹宁斯·布赖,苏珊·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 Daniel Lerner: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Free Press,1958.
    2. James C. Scott: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3. Pete Karsten:Between Law and Cust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Shanahan, James and Michael Morgan:Televisionand its Viewers: Cul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Tom R. Tyler:Why People Obey the Law,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1.陈建胜:《新闻传媒: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2.蔡骥、杨静:《关于培养理论的历史考察和方法论反思》,《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方宏伟:《农村普法所面临的系统性矛盾》,《行政与法》2007年第6期。
    4.丁柏铨:《论舆论监督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5.范进学:《论法律信仰危机与中国法治化》,《法商研究》,1997年第2期。
    6.范玉吉:《法制报道理论的新探索——2008年全国法制新闻研讨会综述》,《新闻记者》,2008第8期。
    7.郭中实:《培养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8.郭镇之:《乔治·格伯纳及其“电视教养”理论和“文化指标”研究》,《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
    9.胡智锋:《电视法制节目三论》,《现代传播》,2003第11期。
    10.黄鸣刚:《经济因素还是文化差异—对农传媒节目稀缺现象的深层思考》,《当代传播》2005年第2期。
    11.李明德、相宁:《新时期的电视法制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嬗变》,《新闻知识》2007年第1期。
    12.李缨、庹继光:《农村普法进程中广播电视的作用探析》,《中国广播》,2007年第3期。
    13.李静:《传媒法制节目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角色》,《中国广播传媒学刊》,2007年第3期。
    14.李茂管:《试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3期。
    15.李传华:《对中国法制报道文化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中国司法》,2005年第8期。
    16.刘隽:《大众传媒中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7.刘应君,杨美新:《农村法律实现障碍及其消解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8.刘海燕、贾涣银:《乡村社会普法活动的民间法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2期。
    19.刘星:《现代性观念与现代法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3期。
    20.梁衡:《传媒法制报道的三个理论问题》,《今传媒》,2007第2期。
    21.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世纪中国》,2002年第1期。
    22.凌斌:《普法、法盲与法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23.莫于川:《“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探索》,2006第1期。
    24.亓同惠:《共鸣下的传统与传统下的独白——“生活世界”对乡村普法的反诘》,《清华法学》“普法研究”专辑,第1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任建涛:《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6第1期。
    26.宋方青:《普法教育与法治》,《高校理论战线》,2001第8期。
    27.宋晓:《普法的悖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28.孙光妍,毕晓棠:《法律知识与法治建设》,《光明日报》,2006年8月13日。
    29.舒国滢:《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精神?》,《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
    30.庹继光:《法律传播对实现法律互动的价值》,《当代传播》,2008第1期。
    31.史清华,陈凯:《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意识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02年第2期。
    32.汪太贤:《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探索》,2006第1期。
    33.卫夙瑾:《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2期。
    34.吴南:《热闹中看门道—论法制节目的普法艺术》,《当代传媒》,2007第8期。
    35.吴增基:《国民心理对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
    36.王佳慧:《农民权利保护的关键——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
    37.王海涛:《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38.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新闻大学》,2003年春季号。
    39.徐琴:《从法律传播渠道视角论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教育》,《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第3期。
    40.于德山:《农村电视传播与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中国电视》,2005年第7期。
    41.艳莉:《乡村普法模式之探讨》,《法制日报》,2005-03-15。
    42.尤陈俊:《法治的困惑:从两个社会文本开始解读》,《法学》2002年第5期。
    43.严励:《法制宣传的理性思考》,《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0期。
    44.周立:《刍议中国电视法制报道的地域歧视》,《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
    45.张平宇:《法制新闻:现实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6.赵中颉:《<拍案说法>:打造平民化普法节目旗舰》,《传媒观察》,2007第7期。
    1.陈杰:《论传媒法治节目的“传媒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
    2.丁国民:《法治“三农”》,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4.冯丽:《大众传媒对农民现代性的影响研究——对湖北谷城县五山镇的调 查》,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范春晓:《对党报法制新闻的报道分寸的探索》,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郭建斌:《传媒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7.黄玉屏:《试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8.康轶捷:《报纸法制新闻报道现状与问题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9.孔令顺:《中国传媒的文化责任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李桂枝:《当代中国农村法治缺失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1.刘慰瑶:《论法制新闻的负面报道》,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2.刘燕:《试析对农政策传播的障碍因素及对策》,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
    13.龙耘:《中国大众传媒培养功能研究——以电视暴力为视角》,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4.王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5.王文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6.明薇:《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建设》,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7.孙姝:《论大众传媒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
    18.苏媛:《中国传媒法制节目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王更喜:《中国媒介法制报道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20.王菲:《我国法制新闻报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1.王磊:《法制新闻传播的道德问题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2.王丕琢:《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思考——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3.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4.王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7年。
    25.王文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6.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7.张永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培养研究》,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8.周帮扬:《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
    29.赵玉兰:《对我国法制新闻的传播学思考》,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30.周莉:《电视观看与受众认知培养——关于培养研究的后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31.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