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产品流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实现供需匹配继而促进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流通模式多样化、流通主体多元化且与消费者联系紧密(蔬菜消费约占家庭消费支出的5%)的蔬菜为例,研究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内在的运行机制,试图为我国现阶段蔬菜流通模式的选择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文章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蔬菜流通的模式不是参与主体(组织)简单的一种抽象形式,是在一定经济体制下、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形式抽象。以超市为零售终端的现代蔬菜“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在经济学理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实现生产者、消费者、超市的三方共赢,是我国蔬菜流通模式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其模式形成,受资产专用性成本的影响,只有在一定规模条件下,才会真正的实现共赢;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传统蔬菜流通模式虽然由于流通环节过长,放大了其初始成本,引致了流通效率的损耗,但鉴于批发市场具有强大、快速的集散功能,在一定条件下,流通链条的社会总成本小于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模式的成本,其模式的存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同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都提醒我们农产品流通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是可以优势互补并存发展。因此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绝不可以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的流通模式,要循序渐进地引导生产端的发展和壮大,不能用模式的发展去“倒逼”生产端的进化,坚持适宜发展就是最好的。
     在通篇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和以超市为核心的蔬菜“农超对接”模式不是此消彼长的发展,而是有交叉点的错位式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条件成熟时,较高级的流通模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会选择性地替代传统的流通模式,形成因地制宜,适合的流通模式格局的分布。
     本研究在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并给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农产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演绎了蔬菜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模式的演化;第四章从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入手,剖析了蔬菜的生产、流通状况,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蔬菜流通的模式及作用机理,并对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和以超市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同时从整体流通链条角度,阐述了蔬菜流通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五章以交易成本理论、博弈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为核心支撑,从流通模式的动力机制、导向机制、制动机制分了适合中国蔬菜流通的模式。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这种模式的问题与趋势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我们对美国、日本的蔬菜流通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借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成功经验,并总结了其流通过程中成功的共性;第七章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农产品流通发展的政策建议;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汇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展望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people livelihood, an efficient circulation model is a way to solve the difficult of buying and sell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 way to match supply and demand in turn increasing rural incomes, social stability.In this paper, we take vegetables for example which has many circulation pattern main and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onsumers (vegetable consumption account for about 5%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to research the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internal oper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scientific basis for selecting vegetables Circulation models at present in China.
     By a series of analysis: we think that vegetables circulation pattern is not a simply abstract form by participate is an abstract effected by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in a certain economic system, a certain productive forces. The "agricultural super-docking" model has a great advantage in economics theory, it achieve the win among the producers, the consumers, the supermarkets, but the pattern is formed by the impact of the cost of asset specificity. Only in a certain size, it real win, while at present the level of the organization can’t effectively match and link the retail end, so this model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The wholesale market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vegetables circulation because of flow pattern is too long to resulting in a loss of circulation efficiency, But in view of the strong, fast distribution functions, in our existing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it is able to effectively link small-scale production and big market, to achieve 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social cost is less than the supermarket as the core of the "agriculture super-docking"model, it is the result of market choices.
     This article considered that the wholesale market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the supermarket "agricultural super-docking" model are not parallel, nor is the shift in the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cross point of the dislocation type development, In a period, the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other, when the conditions are ripe, the higher pattern will selective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flow model,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But for our country, this should be long perio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ode should develop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o-exist.
     In this study, the Chapter I of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innovation; The Chapter II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concepts, we sort out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giv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 The Chapter III review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educ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vegetables 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circulation system. The Chapter IV starting from China's vegetable industry,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status of the vegetable, based on these studies, further analyzes the pattern and mechanism of vegetables, and analyze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 of two circulation models.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flow chain, we described the problems during circulating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Chapter V we us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game theory and other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lassical economics analyzes the circulation model for Chinese vegetables from dynamic mechanism, guiding mechanism, brake mechanism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trends. In order to better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the Chapter VI we jump out of China to learn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rough detail analyzing the their operating mechanism of vegetables circulation, and summarizing the success of the process flow to to learn from experience; The Chapter VII of the text, put forward policy proposal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basing on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Chapter VIII concludes and outlook the main points and looks further research.
引文
①www.chinanews.com/cj/2010/07-28/2431755.shtml。
    ②厉以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文汇报》,2003年第4期,第16页。
    ①洪涛:《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从十七大报告的九种新提法看我国流通业》,《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12期,第89-91页。
    ①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制度、组织与交易效率》,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①张新国,张光忠:《西方商业》,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②万典武:《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探索》,中国商业理论前沿,2000年第5期,第141—143页。
    ③贾履让,张立中:《中国流通产业及其运行》,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第2期,第264页。
    ①吴宪和,陈顺霞:《流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②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思想的分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20-21页。
    ③周尚万:《亚当?斯密经济发展理论及启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3期,第39-32页。
    ①SCP即: Structure, Conduct,Performance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
    ②纪良纲:《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版。
    ③曹利群:《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第30-35页。
    ④周发明:《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2—14页。
    ①李忠旭:《蔬菜批发市场:理论分析与问题探讨》,《农业经济》,2006年第5期,第20-22页。
    ②李忠旭:《蔬菜流通模式的饿制度变迁》,《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第83-85页。
    ③祁春节,蔡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经济纵横》,2008年第10期,第45-48页。
    ④董雷:《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公司+农户》,《经济日报》,1993年7月。
    ①任鸣鸣:《实施供应链管理提高农产品连锁经营竞争力》,《企业管理理论》,2005年第3期,第18-19页。
    ②林家宏:《“农产品”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和绩效》,《开放导报》,1999年第9期,第21-22页。
    ③李骏阳:《电子商务与我国流通模式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9期,第4-8页。
    ④杨顺江:《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⑤杨顺江,彭鹰:《中国蔬菜流通模式的构建:一个比较分析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4期,第52-57页。
    ⑥张文旭:《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比较》,《经济导刊》,2008年第6期,第61-62页。
    ①惠绍英,李穗玉:《蔬菜农超对接模式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8期,第85-86页。
    ②赵剑:《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物流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彭州为例》,《农村经济》,2010年第7期,第116-118页。
    ③王彬:《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流通效率的实证研究》,博士论文,江南大学2008年。
    ①迈克尔.A.希特,R.爱德华.弗里曼,杰弗瑞.S.哈里森.布莱克威尔编:《战略管理手册》,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版。
    ①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1,(3)。
    
    ①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二转店1994版,第142页。
    ②祁雪莲:《基于博弈思想的农户生产决策方法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蚓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8-372页。
    ①俞菊生:《我国大陆市场蔬菜流通体制研究》,《上海农业学报》,2003年第1期,第1-5页。
    ②赵一夫:《我国生鲜蔬果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判断》,《时代经贸》,2008年第1期,第3-4页。
    ③杨顺江,谢振贤,张俊飚:《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221页。
    ④方志权,顾海英:《中日蔬菜生产、流通、贸易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4页。
    ①胡定寰:《中国蔬菜长夜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①俞菊生:《中国(大陆)蔬菜流通市场研究》,《上海农业学报》,2003年第19卷第1期,第1-5页。
    
    ①胡定寰:《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②骆玲利:《试论农产品流通》,《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第135-137页。
    ③赵一夫:《我国生蔬鲜果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判断》,《时代经贸》,2008年第1期,第3-4页。
    ①王科,严华:《菜篮子工程20年》,《安庆日报》,2007年9月24日第003版。
    ①摘自: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
    ①杨建华,刘文剑:《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研究》,广东合作经济,2005年12月,12-14。
    ①韩喜艳:《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9期,274-4300。
    ①陈春园:《“农超对接”采购模式改变农产品流通方式》,北京农业,2010年第22期,48。
    ②胡定寰,杨伟民,张瑜:《“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8期,12-14。
    ③高青元:《蔬菜销售超市化以及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影响》,西北园艺,2005年第5期,46-47。
    ①胡定寰:《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①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378页。
    ①蔡昉:《穷人的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152页。
    ②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的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第39-46页。
    ①奥尔森编,陈俞(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297页。
    ②奥尔森编:《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6-73页。
    ①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26-332。
    ②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8期,第5-14页。
    ①陈彦,肖映林:《美国的蔬菜与流通批发市场》,《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第65-76页。
    ②章志平:《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之研究》,《农业参考》,2010年第6期,第88-90页。
    ①杨顺江:《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①国外进口的蔬菜也是通过这一途径在日本市场流通。
    ②纪良纲:《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128页。
    ①佚名:《日本蔬菜的销售模式及规格标准》,《农村百事通》,2003年第21期,第27页。
    
    ①闵跃中:《日本蔬菜市场的运作方式》,《当代蔬菜》,2004年第1期,第44页。
    ②防志权,顾海英,史朝兴:《日本蔬菜产业发展新动向》,《中国农村经济》,200年第7期,第70-75页。
    ①海农:《现代化的美国蔬菜产业》,《北京农业》,2002年第8期,第34-35页。
    [1] [美]W·沃纳·伯克编:《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2] [美]奥利弗威廉姆森,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l996年版。
    [3]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铁道货运》,2010年第11期。
    [5]毕家美:《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
    [6]曹利群:《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7]陈贵林,崔世茂:《日本蔬菜产销现状及我国对日蔬菜出口的对策》,《中国蔬菜》,2001年第6期。
    [8]陈克中,陈雄武:《我国蔬菜市场化改革成效及新时期对策》,《长江蔬菜》,2006年第7期。
    [9]陈柳钦:《专业化分工深化与产业集群演进》,《天府新论》,2007年第5期。
    [10]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杜红梅:《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12]杜小芳等:《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第1期。
    [13]杜月辉:《我国农村经纪人发展状况》,《中国批发市场》,2006年3-4月刊。
    [14]段小毛:《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5]方志权,顾海英:《上海蔬菜产业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上海农业学报》,2004年第1期。
    [1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冯彪,徐兆亮:《城市蔬菜供需平衡问题的优化研究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8]付跃东,王继权:《蔬菜流通制度变迁及其趋势分析》,《农业经济》,2003年第6期。
    [19]高清元:《蔬菜销售超市化及其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影响》,《西北园艺》,2005年第5期。
    [20]关锐捷:《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财贸经济》,2001年第4期。
    [21]郭丽华,张明玉:《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物流技术》,2007年第2期。
    [2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与规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课题负责人:谢伏瞻,刘世锦,报告执笔人:王微,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第8期。
    [23]贺峰:《中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基于批发市场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5期。
    [24]洪涛:《我国蔬菜产销体制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4期。
    [25]洪涛:《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从十七大报告的九种新提法看我国流通业》,《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12期。
    [26]胡定寰:《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27]黄蕊蕊:《售一体的美国蔬菜超市》,《农民日报》,2004年9月21日。
    [28]黄祖辉,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制度、组织与交易效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版。
    [29]黄祖辉,吴克象,金少胜:《发达国家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变化及启示》,《福建论坛》,2003年第4期。
    [30]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06年。
    [31]纪良纲编:《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版。
    [32]贾燕:《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3期。
    [33]靳兰香,王明东:《构筑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第12期。
    [34]克尔.A.希特,R.爱德华.弗里曼,杰弗瑞.S,哈里森编:《布莱克威尔战略管理手册》,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35]寇平君,闫华红,刘玉国:《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创新与发展》,《攀登》,2006年第4期。
    [36]李炳坤:《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制度建设》,《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6期。
    [37]李焕如:《我国蔬菜出口前景广阔》,北京科技报网站。
    [38]李明生,李海燕:《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必须综合开发市场功能》,《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9]李钦,徐元明:《农产品流通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路和突破口》,《江苏经济探讨》,1999年第8期。
    [40]李秋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41]李圣军:《“农超对接”:农产品进城新模式》,《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8期。
    [42]李文峰:《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的探索》,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8年。
    [43]李娴:《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及其实现》,硕士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4]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45]李志强,李辉豫:《我国蔬菜超市配送直销模式研究》,《农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46]李忠旭:《蔬菜流通模式的制度变迁——关于农产品市场改建成超市的问题探讨》,《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47]李忠旭:《蔬菜批发市场:理论分析与问题探讨》,《农业经济》,2006年第5期。
    [48]梁筱筱:《浅析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中国商贸》,2010年第19期。
    [49]林爱华:《中国股市过度投机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集美大学2009年。
    [50]刘鹏生,任志江,刘建生:《晋商信用的博弈论分析》,《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51]刘向东:《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的区别与联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2]刘雪,傅泽田,常山:《我国蔬菜产地整体格局的变化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7期。
    [53]刘元元:《两级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及其激励机制研究》,硕士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4]刘召勇:《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缺陷及其完善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4期。
    [55]卢凌霄:《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博士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6]罗必良,王凤桂,王玉蓉:《农产品流通“布吉模式”及其启示》,《特区经济》,2001年第5期。
    [57]罗必良:《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经济理论与经营管理》,2003年第4期。
    [58]罗必良等:《农产品流通组织的效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
    [59]罗亚运:《浅析中国流通体制改革问题》,《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2008年。
    [60]骆玲利:《试论农产品流通》,《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61]马承霈:《美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世界农业》,2003年11期。
    [62]梅方权:《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博士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3]闵跃中:《日本蔬菜市场的运作方式》,《当代蔬菜》,2004年第1期。
    [64]牛若峰:《当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5]潘旭阳,张红星:《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对策分析》,《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第6期。
    [66]祁春节,蔡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经济纵横》,2008年10期。
    [67]饶金丽,黎东升:《国国内外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研究评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1期。
    [68]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10-20
    [69]石磊:《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70]宋则:《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经济参考报》,2003年4月2日。
    [71]宋则:《培育市场体系警惕市场变异》,《中国改革报》,2007年1月11日。
    [72]宋则:《我国物流应构建城乡一体化交换体系》,《现代物流报》,2008年9月3日。
    [73]唐斌:《农产品流通组织研究》,硕士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74]汪涛,陈露蓉,刘一雄:《华人的关系主义文化和消费者行为》,《经济管理》,2003年第17期。
    [75]王爱群,夏英:《合同关系与农业垂直一体化应用比较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
    [76]王彬:《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流通效率的实证研究》,博士论文,江南大学2008年。
    [77]王海刚,杨玮:《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分析》,《商业时代》,2006年第27期。
    [78]王海永:《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市场周刊》,2006年第1期。
    [79]王继权,陈俊龙:《论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影响和作用》,《农业经济》,2000年第7期。
    [80]王继权:《农产品流通:关于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思考》,《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
    [81]王举生:《大力发展市场流通提高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山东农业》,2002年第6期。
    [82]王克臣,李敏:《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状况研究》,《中国批发市场》,2008年9-10月刊。
    [83]王明东:《山东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4]王书可:《经济发展视角下温州政府制度创新问题研究》,硕士论文,燕山大学2009年。
    [85]王微:《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重在创新与规范》,《经济参考报》,2003年第38期。
    [86]王晓红:《农产品超市零售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7]王新文:《建立多元化蔬菜流通体系促进蔬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山东蔬菜》,1999年第2期。
    [88]温思美,罗必良:《论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制度创新》,《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89]吴宪合,陈顺霞:《流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吴一平:《我国城乡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5期。
    [91]吴子稳,田黎,傅为忠等:《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乡镇经济》,2007年第1期。
    [92]熊志云:《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93]徐柏园,李蓉:《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94]徐柏园:《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0期。
    [95]徐跃峰:《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布局问题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33期。
    [96]杨海霞:《“十二五”物流业步入快速发展期——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耿书海》,《中国投资》,2010年第11期。
    [97]杨建华,刘文剑:《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研究》,《广东合作经济》,2005年第5期,总第40期。
    [98]杨锦秀:《中国蔬菜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博士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99]杨青松:《零售信息化十年》,《连锁科技》,2008年第6期。100]杨顺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制度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2年第1期。101]杨顺江:《我国蔬菜产业走出去问题的战略思考》,《调研世界》,2004年第5期。102]杨小凯,黄有光编:《专业化与经济组织: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103]姚成海编:《批发市场与期货交易指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104]叶兴庆:《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8期。105]应瑞瑶、孙艳华:《江苏省肉鸡行业垂直协作形式的调查分析———从肉鸡养殖户的角度》,《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7期。106]于涵:《面向供应链协调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价值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8年。107]俞海峰:《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研究》,硕士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108]俞菊生:《中国(大陆)蔬菜流通市场研究》,《上海农业学报》,2003年第1期。109]张保良:《现代物流理论在中国生鲜经营中应用的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4年。110]张闯,汤宇,梁守砚:《市场型交易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及其运行机制》,《财经问题研究》, 2010年第3期。111]张闯,夏春玉,梁守
    砚:《关系交换、治理机制与交易绩效:基于蔬菜流通渠道的比较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
    [112]张贵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机理》,《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第11期。
    [113]张家轩:《洞察市场创新求变——对流通领域改革的探索》,《经营与管理》,2004年第11期。
    [11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年版。
    [115]张秀芳,赵钰:《生鲜蔬菜流通体制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视角》,《新疆农垦经济》,2010年第3期。
    [116]张秀芳,周衍平,崔卫杰:《我国蔬菜市场主体合作竞争的组织创新模式》,《新疆农垦经济》,2004年第3期。
    [117]张秀芳:《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生鲜蔬菜流通体制:历史回顾与趋势判断》,《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118]张瑜,王岳龙,杨伟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联盟博弈分析—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超对接利益分配》,《学习实践》,2010年第4期。
    [119]张玉玲:《流通创新可扩大内需——访宋则》,《光明日报》,2005年12月19日。
    [120]张哲:《区域分工、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研究探讨》,《财经论丛》,2004年第7期。
    [121]张自然:《推动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物流体系》,《投资北京》,2010年第9期。
    [122]赵尔烈:《建议实施"国家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工程》,《市场营销导刊》,2009年第3期。
    [123]赵一夫:《我国生蔬鲜果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判断》,《时代经贸》,2008年第1期。
    [124]郑燕丽:《广东省蔬菜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125]周发明:《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第5期。
    [126]周立群,曹利群:《农村“分包制”组织形态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27]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28]周雄:《福建省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科技信息》,2009年第26期。
    [129]朱信凯:《对我国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思考》,《经济问题》,2005年第3期。
    [130]祝俊明:《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力测评:理论、方法与应用》,《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期。
    [131]邹东涛编:《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32] Andrew W. Shepherd: The implications of supermarket development for horticultural farmers and traditional marketing systems, in Asia Presented to FAO/AFMA/FAMA regional workshop on the growth of supermarkets as retailers of fresh produce, Kuala Lumpur, October 4-7,2004.
    [133] Cannon, Joseph P.Ravi S.Achrol and Gregory T.Gundlach: Contracts, Norms and Plural Form Governanc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28, 2000.
    [134] Dorward.A,J.Kydd and C.Poulton: Smallholder Cash Crop Production under Market Liberalisation: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Wallingford and New York:CAB Intemational,1998.
    [135] Dwyer, F. Rober,Paul H.Schurr and Sejo Oh: Developing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vol.51, 1987.
    [136] Granovetter, Mark: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1, 1985.
    [137] Grosh,Bardara,Contract Farming in Africa: An Application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African Economies,1994.
    [138] Joshi, Ashwin W.and Stephen J.Arnold: How Relational Norms Affect Compliance in Industrial Buying,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41, 1998.
    [139] Macneil,Ian.R: Contracts:Adjustment of Long Term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Classical, Neoclassical and Relational Contract Law,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72, 1978.
    [140] Smith A: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141] Stern Louis W.and Torger Reve: Distribution Channels as Political Economics:A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Marketing,vol.44. 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