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的演进对诈骗犯罪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以支付方式的历史演进为视角,对我国以及英国、日本和台湾地区诈骗犯罪的立法规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不同支付方式对我国诈骗犯罪立法、司法及理论研究的影响。论文分为导言和主体两部分。根据内容布局,论文主体可分为以下五部分:支付方式介绍(第一章)、立法影响(第二、三章)、理论影响(第四、五、六章)、司法影响(第七章)、完善建议(第八章)。
     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价值、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近四十年来支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而同期各国、各地区诈骗犯罪的相关立法亦频繁变动、新型司法问题不断出现,对“支付方式的演进对诈骗犯罪的影响研究”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推动相关司法难题的解决。此外,新型支付方式下诈骗犯罪的特殊表现对相关理论通说已形成挑战,对此展开研究有利于推动相关理论学说的完善。尽管支付方式与诈骗犯罪都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学界对支付方式与诈骗犯罪的关注仍是两条平行线,鲜有学着将两者结合起来展开研究。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理论观点三方面,但在素材的搜集与运用、论文体系的协调性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度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第一章介绍了与支付方式有关的概念,并按照产生的大致顺序介绍了几种主要支付方式。最早的支付方式——商品支付诞生于商品交换产生之后,并在春秋战国之前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货币体系基本形成,从此货币支付成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但商品支付作为一种官方认可的支付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却是在明朝之后。今天,商品支付发展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换客现象”和“易货贸易”。在我国,货币的表现形式经历了贝、珠、铁、铜、金银等发展变化过程。货币的出现使得财产犯罪的危害程度可以直接量化,这为罪刑相适应原则在财产犯罪上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金融票证支付方式发端于唐朝,在北宋时期成为一种主要的贸易支付方式,之后逐步演变为支票、本票、汇票三种形式。民国时期,信用证开始进入我国,此后,银行存单、信用卡以及贷记凭证等金融票证又逐次成为不同领域重要的支付方式。及至现在,由信用卡支付衍生出的电子支付方式引发了世界各国支付方式的重大变革。支付方式逐次演进的同时,诈骗犯罪的手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对诈骗犯罪的认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第二章阐述了我国支付方式的演进及同期诈骗犯罪立法状况。商品支付方式为主时期,诈骗犯罪共性比较突出、表现手法不多,因此,立法者大都将包括骗财、骗官、制售伪劣商品等几乎所有通过诈骗实施的犯罪归为一类,即诈伪犯罪。同时,由于统治者认为多数诈骗侵害或威胁统治秩序,因此对其规定了极其严厉的刑罚。进入货币支付时期以后,诈骗犯罪手法越来越多,相关的罪名也日渐增加:首先是增设私铸货币犯罪;后又在诈欺官私取财、骗官等传统诈欺犯罪之外增加规定了科请财物违实、诈疗疾病取财等多种手法的诈骗犯罪。唐律中,侵财类诈骗犯罪达到六种,并与其他七种诈骗犯罪分开规定,此后历朝历代基本维持这一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及至清朝,侵财类诈骗犯罪合并缩减为诈欺取财罪、诈欺得利罪、常业诈欺罪以及准诈欺罪四种,并一直为台湾沿用。1979年出台的我国首部刑法仅规定了诈骗罪,1997年刑法将其拆分为十个罪名。信用卡和金融票据是最主要的票证支付方式,鉴于伪造票证在金融诈骗中的重要作用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997年刑法增设了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此后,随着信用卡支付方式的普及以及持有、运输伪卡等相关行为危害性的日益突出,立法机关又通过修正案增设罪名、增列罪状,打击诈骗犯罪相关行为或新型诈骗犯罪。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子支付开始发展并迅速普及,电子支付的特点使得诈骗犯罪的表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影响了诈骗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第三章介绍了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支付方式的演进及相关诈骗犯罪立法。制定法是英国惩治诈骗犯罪的唯一法定依据。早期的英国并不认为诈骗等非暴力行为是犯罪,直至1757年英国才制定诈骗罪法规。之后英国在《1968年盗窃法案》中规定了诈骗罪,在《1978年盗窃法案》中规定了骗取服务罪等利益诈骗犯罪。2006年,英国将诈骗犯罪从前述两部法案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惩治诈骗犯罪的《2006诈欺法案》。此外,英国立法机关先后制定了《1913年惩治伪造行为法》和《1936年惩治伪造货币行为法》,以专门惩治伪造货币、伪造金融票证等与诈骗犯罪紧密相关的行为。此后,该两法被《1981年伪造与假冒犯罪法》所替代。对于与电子支付相关的诈骗犯罪相关行为,则通过《1990年计算机滥用法》予以刑事规制。
     日本早期的诈骗犯罪立法——《养老律》系参考《唐律疏议》制作,同时在《御定书百条》中规定了包括伪造通货纸币罪、伪造文书罪等侵害公共信用的犯罪。日本现行刑法制定于1907年,后来根据支付方式及诈骗犯罪形势变化多次修改。日本刑法最初仅规定了诈骗罪、利益诈骗罪以及准诈骗罪等诈骗犯罪罪名,同时,明确规定打击与诈骗犯罪紧密相关的伪造、使用、提供假币或有价证券等犯罪。1987年,为打击信用卡诈骗犯罪,日本刑法增设了不正当制作和非法提供电磁记录罪、计算机诈骗罪等罪名。2001年,日本再次针对诈骗犯罪严峻形势修改刑法,增设专章打击与支付用磁卡相关的诈骗犯罪相关行为。2011年,日本又修法打击病毒犯罪,遏制计算机诈骗。
     台湾现行刑法制定于1935年,最初仅设置了诈欺取财、得利罪,常业诈欺罪以及准诈欺罪三个诈骗犯罪罪名。1997年,为打击涉信用卡犯罪,台湾刑法增设不正利用自动付款设备罪、不正利用电脑或相关设备取财罪。2001年,台湾又修法增设罪名,专门惩治伪造、变造金融卡、储值卡等支付用卡电磁记录等行为,以提前阻击诈骗犯罪。2003年,台湾又设立计算机网络犯罪专章,为打击利用电子支付方式实施的诈骗犯罪相关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四章着重研究支付方式对诈骗犯罪法益的影响。支付方式对诈骗犯罪法益的影响可分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影响——催生新的刑法法益,即随着金融票证等支付方式的出现,产生需要通过刑法保护的利益或价值。二是间接影响——扩展刑法打击范围,即为了更好地保护重要法益而前置刑法手段,将对该法益具有潜在威胁的相关行为规定为犯罪。司法实践中,对于侵害多元法益的金融诈骗犯罪,应当注意法益保护的平衡,由一味关注、保护财产法益转为主要保护秩序法益,对于虽未实际骗得财物但诈骗行为严重侵害金融秩序的情形,亦应定罪处罚。为此,应将金融诈骗犯罪的立法模式由数额犯变为行为犯,以体现对金融秩序法益的保护和重视。为有效阻击诈骗犯罪,完善对重要法益的立法保护,应借鉴英、日以及台湾地区做法,对有关刑法条款进行修改,将实践中普遍存在并对诈骗犯罪的成功实施起到重要作用的手段行为纳入刑法惩治范围,如制作、传播用于诈骗等侵财犯罪的钓鱼网站、病毒程序的行为。本章最后指出了1996年诈骗犯罪司法解释与诈骗犯罪法益理论通说存在的矛盾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论述了修改相关刑法条文及司法解释的必要性。
     第五章主要研究支付方式对诈骗犯罪主观和主体方面的影响。当前关于金融诈骗罪犯意的几种主要观点都是以行为人对财产法益遭受侵害所持之态度作为评价标准。但在支付方式的影响下,金融诈骗罪的主要法益已由财产法益变为金融秩序,相应地,应以行为人对金融秩序遭受侵害所持之态度作为评价犯意的标准。侵害金融秩序是非法占有财物的必经路径,而法律、法规和金融机构内部规章对各种金融行为均规定了严苛的实体要求和程序要件,这些特点决定了行为人对于侵害金融秩序的心态,即金融诈骗罪的犯意只能是直接故意。对于金融诈骗犯罪的次要法益——财产法益而言,过失这一罪过形式是可以存在的,但这并不影响金融诈骗犯罪的犯意只能是直接故意的结论。对于以公私财产权作为主要法益的诈骗犯罪,应以行为人对财产法益遭受侵害所持的态度评价其犯意。通过对利用发行预付卡实施的诈骗犯罪进行分析发现,间接故意这一罪过形式可以存在于侵财类诈骗犯罪中。同时,由于刑法没有规定诈骗犯罪的过失犯,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侵财类诈骗犯罪的犯意不可能是过失。单位不是诈骗罪的法定主体,但在电子支付方式和电子商务的共同影响下,公司个人化趋势日益明显,加之犯罪成本低廉,由公司实施的普通诈骗犯罪不再少见,为有效保障公私财产权益和市场经营秩序,应增加诈骗罪单位犯罪主体。
     第六章主要探讨电子支付方式对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电子支付推动诈骗罪由纯正数额犯向非纯正数额犯转化。最新司法解释已经突破立法规定,赋予诈骗罪非纯正数额犯地位。为消除规范性文件之间的效力冲突,惩治小额涉众诈骗犯罪,立法机关应修改诈骗罪立法规定,认可非数额入罪情节的立法地位。第二,正确认识被害人让渡财产的行为。交付与处分都可以用于描述诈骗犯罪被害人让渡财产的行为,但两者存在细微的差别,并非可以任意混用。交付强调财物转移的客观面,而处分强调财产转移行为的主客观相一致。对于传统诈骗手法,用交付还是处分均无不可,但在利用第三方支付实施的诈骗犯罪中,被害人仅有向行为人转移财物之行为,而无转移之意思。此时,对被害人让渡财物的行为只能说是交付而不是处分。这种情况下,也不宜说被害人的行为是“自愿”为之,而是不受胁迫的交付。第三,否定了交付意识必要说的合理性。传统诈骗犯罪中,被害人对于财产的转移都有明确的认识,但在利用信用卡支付实施的机票款诈骗案中,被害人虽然客观上转移财产占有,但主观上却完全没有财产处分意识。这一现象直接否定了必要说的合理性。另外,必要说的主要理由均存在瑕疵,其对不要说的顾虑也是不必要的。
     第七章分析了几种新型支付方式对诈骗犯罪认定的主要影响。首先,消费积分支付对犯罪性质认定的影响。一定条件下,消费积分可以成为一种支付方式。但与货币、虚拟货币不同,消费积分本身不是财物,而只是获得财物的必要条件之一。虚增积分的行为属于虚构事实性质而不是虚增财物。对于虚增消费积分后换取财物的行为,判定行为性质还应看行为人利用积分换取财产的方式:如系利用计算机将积分套现获得财物,应认定盗窃;如系从被害人处换取,则应认定诈骗。其次,虚拟货币对集资诈骗罪认定的影响。“诈骗方法”与“非法集资”是认定集资诈骗的必要条件。发行虚拟货币可以成为集资诈骗的手段,但通过对利用发行虚拟货币实施的集资诈骗犯罪进行研究发现,其手段行为并不属于司法解释所规定的“诈骗方法”,集资行为也并不具有“非法性”。为此,需要完善立法及司法解释,以适应打击新型集资诈骗犯罪的需要。最后,预付卡支付对犯罪性质以及犯罪形态的影响。预付卡可以表现为数字形式,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同时为多人控制。对于同样通过转移预付价值非法获得财物的行为,应根据犯罪手法的不同确定行为性质:偷记预付卡账号密码并转移预付价值的,应认定为盗窃;将已经掌握账号密码的预付卡售出后立即转移预付价值的,应认定为诈骗。在认定犯罪形态上,只有通过转移行为排除被害人控制的预付价值部分才属于既遂部分,行为人与被害人共同控制部分的犯罪形态处于不确定状态。
     第八章为立法、司法完善部分。主要提出以下观点:第一,诈骗罪的立法、司法完善。提出设立与“数额较大”入罪情节相当的“其他较重情节”,以迎合打击电讯诈骗、小额涉众诈骗的现实需要。同时,通过司法解释严格限定非数额情节入罪的适用条件。第二,金融诈骗犯罪的立法、司法完善。将金融诈骗犯罪立法模式由数额犯修改为行为犯,以体现对金融秩序法益的保护。借鉴境外立法重新界定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将通过诈骗手段将资金占为己有、占为己用的行为都认定为非法占有目的,同时根据主观恶性、客观危害的大小确定法定刑幅度或刑罚量,避免量刑失轻失重。第三,集资诈骗罪的立法、司法完善。提出将该罪罪状修改为“使用诈骗方法集资”,同时因应犯罪形势变化,修改完善集资诈骗罪认定条件的司法解释。第四,立法打击诈骗犯罪相关行为。一是借鉴境外修法经验及立法技术,将情节严重的制作、传播钓鱼网站和特殊病毒程序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同时制定司法解释增强法条适用的操作性,避免刑法工具的滥用;二是立法打击情节严重的买卖真实信用卡的行为,将明知他人可能将信用卡用于诈骗、洗钱等犯罪而予提供,以及购买信用卡数量较大的行为明确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罪状。
The thesis combs the legislation of fraud of PRC and the United Kingdom, Japanand Taiwan District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payment. Onthis basi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payment on thefraud crime’s legislation, judici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into two part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body. The body of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into five parts based on the content layout: introduction of payment (Chapter I);impact of legislation (Chapter Ⅱand Ⅲ); impact of theory (Chapter IV, V and VI);impact of justice (Chapter VII);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Chapter VIII).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value of topics to study, research status and theinnov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aper. Payment has been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nearly four decades, and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of fraud in some countries andregions has also been frequently changed, the new justice issues emerged during thesame period. Discussing the theme of “The Impact of the Evolution of Payment on theFraud” will contribute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and solve the relevantjudicial problems. In addition, some generally recognized views had been challengedby some fraud cases using new payment methods. Studying this thesis is conducive tocomplete the related theories. Although the way of payment and the crime of fraudhas got great importance from scholars in related fields, and achieved the fruitfulresearch results, academic concern about the payment and fraud is like two parallellines and few people study the two themes in one paper. The innovation of the paperis mainly reflected in research perspective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views.However,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paper, such as the collec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material, the coordination of paper system and depth of theoreticalstudies.
     Chapter I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ayment and several major payments in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generated order. The earliest method of payment–“Paying with goods” was born after the commodity exchange generated, and has beenthe main method of payment before the period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Stat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netary system in China was basically formed, andthe currency became the main method of payment from then on. But as the officialrecognized method,“Paying with goods” was quitted the historical stage was in thelate Ming dynasty. Today, this method has evolved into “Exchanging Phenomenon”and “Barter”. In China,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currency has gone through thefollowing process: shells, beads, iron, copper, gold and silver. The level of propertycrime’s harm can be directly quantifi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currency. It laid thefoundation for the adaptation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realized on crime. Thepayment of financial bills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became one of themajor method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n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reeforms: the checks, promissory notes and the bills of exchange. The letter of creditbegan to flow into our countr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then,some financial bills such as bank certificates of deposit, credit cards and creditvouchers gradually became the important methods of payment in different fields. Andnow, the electronic payments derived from the payment method of credit card led to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the payment method in the whole world. When the paymentmethods evolved step by step, fraud techniques has been changed at the same time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fraud has been impac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hapter Ⅱ elaborates the evolution of payment methods and the simultaneousfraud criminal status of legislation in China. In the period that “Paying with goods”was in dominant position, the fraud crime performs in the common form and themodus operandi is relatively simple. Therefore, legislators mostly classified the fraud,deceive for officials, and making and selling shoddy goods as one class—deceivingcriminal. At the same time, the rulers believe that most fraud crimes may destroy orthreaten the governing order, so they formulated a very severe penalty to fraud crimes.After entering the period of currency, fraud modus operandi became more and more,and the related charges increased gradually: Casting metallic currency privately, and deception to apply for property, deceiving treatment for money after such traditionalfraud crime as obtaining money or goods by official false pretense and official fraud.In the Law of Tang, the charges related to fraud added up to six and were separatedwith other seven kinds. In the following dynasty, the structure was maintained withlittle change. To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four charges for the purpose of illegalpossession of property: Fraud for the property, fraud to obtain benefits, often fraudand Quasi-fraud. Such legislation was later used in Taiwan. In1979, the first criminallaw only provided one charge-the crime of fraud in China, and the Criminal lawspitted it into ten charges in1997. Credit card and finance bills is the major forms ofitem payment. In view of the forged ticket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nancialfraud, the Criminal law added the crime of forging or altering financial bills. Later,legislature increased the charges against fraud-related behavior or a new type fraud asthe wide use of credit card and prominent harm of keeping and delivering false cards.Since21st century, the electronic payments in our country begin to develop andrapidly used in common. The manifestation of fraud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because of the changes of the electronic payment’s features, and it impacted the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fraud crime.
     ChapterⅢ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payment methods and the legislation of fraudcrim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Japan and Taiwan District. The statute is the onlystatutory basis for punishing the Crime of fraud in British who developed the law ofthe crime of fraud until1757. In the early time, they didn’t believe such non-violentactions belong to crime. Later the British government provides the crime of fraud inTheft Act1968and crime of fraudulent claims for services and other crimes interestfraud in Theft Act1978. In2006, the UK separated fraud crime provision from theabove two bills and formed Fraud Act2006to specifically punish the crime of fraud.Besides, the British legislature had enacted Forgery Act1913and CounterfeitingCurrency Act1936to punish the related actions about fraud crime like currencyforgery, financial bill forgery. Later, the two laws replaced by Forgery andCounterfeiting Act1981. For the behavior related the crime of fraud about electronicpayment, the UK combated it applying Computer Misuse Act1990.
     The early legislation in Japan----Law of Endowment was referred to The Tang LawDredges Opinion, simultaneously legislated the crime of paper currency forgery anddocument forgery which did harm to public credit. Japan's current criminal law was enacted in1907. Later, the laws wer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payment methods and fraud situation. The criminal law in Japan only provided thefraud crime like fraud criminal for property, the fraud criminal for the interests andthe quasi-fraud crime initially and definitely formulates to combat the related fraudcrime of forging, using, providing false coin and securities. To combat the fraudcriminal of credit card, the Japanese criminal law added the charge of improperproduction and illegal to provide the magnetic recording, computer fraud and othercharges in1987. In2001, to point against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fraud crime, Japanesegovernment modified the criminal law again and added a special chapter to combatfraud crimes related the behavior of payment with magnetic cards. In2011, Japanamended the law again to combat the virus crime.
     The existing criminal law in Taiwan was enacted in1935which provided threefraud charges: the crime fraud for property, the crime fraud for interest, the crimefraud for regular profession and quasi-Fraud initially. In1997, to combat the fraudcrime of credit card, the Criminal Code added the crime of improperly usingautomatic payment device, improperly using computer or related equipment to takefinancial crime. In2001, Taiwan government amended the law and added charges topunish the behavior of forging or altering debit card, stored-value card and themagnetic recording of payment card to prevent the fraud crime in advance. In2003,Taiwan criminal law also set up special chapter--the cyber crime to provide the legalground to combat the fraud cri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payment.
     Chapter IV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payment on fraud law benefits. The impacts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firstly, direct influence--produce new legal interests,namely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ayments like financial bills, to protect the benefit andvalue of production; secondly, indirect effects-Extended the combating range ofcriminal law, namely to propose the criminal law to protect the important legalinterest and formulate the related action to threaten the legal interest as crime. Injudicial practice, if the fraud crime infringed several legal interests, we should noticethe balance of the legal interest’s protection. In other words, we need to protect themost important legal interests, rather than just protect property rights. The behaviorsgetting no property but seriously infringing financial order should be defined asconviction and to be sentenced. For this reason, the legislation mode of financial fraudcrime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amount to behavior to reflect the value to protect thelaw interest for financial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fraud crime and complete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to important law interest,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legislative practice of Britain, Japan and Taiwan when modify the relevant provisionsof criminal law, defining some means of behavior of fraud as criminal which exist incomm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contribute to commit crimes. Those meansinclude setting up and spearing the phishing website and viruses to commitproperty-related crimes. Finally, the chapter analyse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1996frau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some widely recognized theory says, and discussesthe necessity to amend the relevant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and judicialinterpretations.
     Chapter V studies the subjective and subject impact of payment on fraud crime.Currently several main ideas about the mens rea of financial fraud criminals are basedon the attitude of the perpetrator against property legal interests but not financial order.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yment method, the main law interest of infringingfinancial order has changed from essential means to possess property illegally. Soaccordingly, the perpetrator’s attitude to the infringement by property law interestshould be regard as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The infringement of financial order is theinevitable method to illegally occupation property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videstrict procedural and substantive conditions for various financial activities. Itdetermines the perpetrator’s mind-set to infringement of financial order which meansthat the mens rea of financial fraud criminal can only be directly deliberately. But tosecondary law interest of financial fraud crime-----property law interest, negligencecan exist for property law benefits, but it doesn’t effec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ensrea of financial fraud crime only can be directly intended. To the fraud crimeregarding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s main law interest should assess themens rea according to the perpetrator’s attitude to infringement of property rights.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the fraud crime by using the published recharge cardprove that indirect intention can exist in the fraud of usurpation. Simultaneously, dueto the criminal law does not provide the negligent fraud crime; Mens rea of theusurpation fraud crime can not be negligen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Theunit is not the subject of the fraud crime according the criminal law. However, under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payments and e-commerce, the unit’s personalized trend isincreasingly evident; moreover, the low cost of crime leads to the increase commonfraud crime committed by companies. So we should allow the unit to become thesubject of the crime of fraud to protect the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market order.
     Chapter VI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payment on the objective aspects ofthe fraud crime. The impact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electronicpayment methods promote the crime of fraud to transfer from the pure amount to thenon-pure amount. The lates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has broken through the rule oflegislation to define the fraud crime as non-pure amount. To eliminate the conflictamong the normative documents and punish the fraud crime about small amountinvolving the mass, the legislature should modify the previsions so that we canidentify crime according to the non-amount seriousness. Secondly, we should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victims’ transferring behaviors of property. There are subtledifferences in delivery and disposition without random mix although both can be usedto describe transferring behavior. The former stressed the objective aspect oftransferring behavior, and the latter emphasizes the consistent of the subjective andobjective. The delivery and disposition are both practicable in traditional fraud means.In the fraud implementing by means of the third-party payment, the victim onlyimplements the behavior of transferring property but no intention. Now we can onlysay that the victim delivery the property but not deposit the property. In this case,victims’ behavior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disposition without threat rather thanvoluntary. Finally, the chapter deni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aying of necessity. Intraditional case of fraud, victims has a clear understanding for the transfer of property,but in the fraud implementing by means of the credit card, victims have no sense ofdisposition of property although they transfer the possession of property objectively.This phenomenon negated the former viewpoint directly. Except for that, the mainreasons for the saying of necessity are not complete, so the misgivings are notnecessary.
     Chapter VII analyzes the main effects of several new methods of payment on theidentifying of fraud crimes. Firstly, the accumulated points of consumption affect theidentific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crime. Under given conditions, the accumulatedpoints of consump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method of payment. Differing from themoney and ideal money, i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obtaining property but notproperty itself. Falsely increasing points is equal to fabricating fact but not increasingproperty. For the behaviors of exchange of property with the accumulated points ofconsumption, the nature of the ac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eans of obtaining propertydirectly: If the perpetrator obtains the property thought the computer, the nature of the act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theft; the perpetrator obtains the property from thevictim crime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fraud. Secondly, the impact of the virtualcurrency on the identifying of the crime of raising fraud. The methods of fraud andillegal raising fund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identify the crime of raising fraud.Issueing virtual currency can be classified as a mean of raising fraud.But studying thecases we find that this mean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provided limit of judicialinterpret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raising fund is not illegal. There are some problemsin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me of raising fraud, so we need to improve the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 to combat somenew types of raising fraud. Finally, the impact of the prepaid cards on the nature of thecrime and crime patterns. Presented as the pattern of number, the prepaid cards can behandled by more than one person a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both belonging to thebehavior of illegally obtained property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prepaid value, thenature of behavior will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modus operandi: secretlyremembering the prepaid account or passwords and transfer the prepaid value—theft;if the criminal mastered the account or password of the prepaid card before selling it,and transferring the prepaid value immediately after selling—fraud. When identifyingthe pattern of crime, we should notice that only the prepaid value controlling by thevictims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accomplished pattern and accordingly, the prepaidvalue both controlling by the actors and victims is identified to be criminal attempt.
     Chapter VIII discusses the perfect of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The author draws hisview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legislative, judicial improvement on fraudcrime. Other serious case that is equal to the crime of large amount is assumed toreach the actual needs of combating the fraud about telecommunications and smallamount involving the mass. Simultaneously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 of non-amountcrime is strictly limited through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econdly, the legislative,judicial improvement on financial fraud crimes. To protect the law interest of financialorder, the mode of financial fraud crime is modified from amount to behavior.According to the redefinition in external legislation to the purpose of possession infinancial fraud crime, here we define the behavior possessing and using the fundsthrough means of fraud as the purpose of posse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evel ofcriminal punishment is convicted referring to the degree of subjective evil andobjective harm to avoid the unbalance of the punishment. Thirdly, the legislative,judicial improvement on financial fraud. This point modifies the accusation as collecting funds by means of fraud and accordingly completes the judicialinterpretation for the condition of conviction with the change of crime situation.Fourthly, legislation to combat the behavior related to fraud crime. This view can bediscussed in two directions: one is to bring some serious behaviors into criminal law,such as setting up and spearing the phishing website and special viruses according tothe experience and skill of external legislation and formulate the judicialinterpretation to stress the operability of legal regulation and avoid the abuse of meansof criminal law; the other to combat the serious behavior of business dealings for realcredit cards. That is to say, namely to purposely provide the credit cards to the personusing them on fraud and money laundering and purchase a large amount of creditcards to hinder the management.
引文
1Maria Chiara Mdlaguti,The Payment System in the European Union Law and Practice,Sweet&M2rxwell limited1997. P.16.
    2Maria Chiara Mdlaguti,The Payment System in the European Union Law and Practice,Sweet&M2rxwell limited1997. P.17.
    3【美】Andrew B.Whinston,Ming Fan著,【中】李琪、彭晖译:《金融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4韦薇:《支付系统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师青红主编:《网上支付与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6转引自马勇:《电子支付工具基本问题探讨》,载《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2期。
    7这种支付方式在欧美、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某些地区比较流行,并成为一个地区或国家通用货币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通货膨胀、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涨等特定时期对减少通胀、活跃经济、满足居民需要或市场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8补充货币是由社区志愿者、慈善机构、地方政府、甚至私人公司提供并管理的,旨在提供就业、通过刺激社区居民消费而扶持本地经济或进行会员互助或济贫的一种区域货币,它由社区中的一群人达成协议,接受非传统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以商业交换系统、社区易货系统、消费者商业圈、借据货币系统、时间银行系统、地方交换交易系统、自由美元、互助信贷、凭单货币系统等几种模式开展交易活动。表现形式有时间美元、保姆券等等。1986年,哥伦比亚特区的卡恩教授创立了“时间美元”,社区内达成了“1小时劳务=1个时间美元”的协议,‘时间美元”作为“相互帮助点数”运用于社区的各种志愿者服务。2002年,纽约的伊萨卡社区推出的以时间“小时”为单位的社区货币,已为当地的500多个商家所接受。目前,时间经济正在全世界发酵,已有32个国家设有时间银行,仅英国就有109间,“存款”达60万小时以上。当前全世界有5000多种不同的补充货币在试验运行。参见熊惠平:《补充货币、社区货币及其试运行路径》,载《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1月第11卷第
    1期。
    9张宇润著:《货币的法本质》,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10高其迈著:《明史·刑法志注释》,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11华金秋:《易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2期。
    12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5页。
    13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6一107页。
    14王文举:《试论我国货币的产生》,载《贸研究财》1997年第6期。
    15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7页。
    16转引自王文举:《试论我国货币的产生》,载《贸研究财》1997年第6期。
    17《历代制度详说》卷7《钱币》。又见《文献通考》卷9《钱币》,转引自孙健:《中国最早的纸币的产生及其流通》,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18《宋朝史实》卷15《财用》,张若谷、薛田奏语。转引自尚峥:《简议宋代纸币流通和其监管法制》,载《中国市场》2009年13期。
    19参见郦毓贝:《票据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0《新唐书·食货志》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托诸道进奏陆军及诸军、诸使,富户赶四方,合券乃取之,号曰飞钱。”转引自郦毓贝:《票据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1转引自孙健:《中国最早的纸币的产生及其流通》,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22李琳莎:《论中国早期纸币的盛行及衰落——北宋交子在货币史上的短暂一现》,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第9卷(总23期)
    23容冰:《银行(独立)保函法律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4査忠民:《银行保函的独立性与付款机制》,载《中国外汇》2011年第2期。
    25谢怀栻著:《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6关于信用卡的含义,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3月1日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与2004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存在矛盾。本文中,除非明确指出,否则均采全国人大解释之观点,即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包括借记卡、贷记卡和准贷记卡。
    271997年4月,我国第一家网上银行随着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而诞生。随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银行。参见钟晨:《我国网上银行经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载《时代金融》2011年第6期下旬刊(总第448期)。
    28《2010年-2015年中国电子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中商情报网2010年4月发布。
    29师青红著:《网上支付与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114页。30《2010-2015年中国电子支付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中商情报网2010年4月发布。31《2010-2015年中国电子支付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中商情报网2010年4月发布。
    32《中国手机用户接近9.3亿固话用户降至2.9亿》,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8/30/c_121930930.htm,2011年9月2日访问。33《2009中国移动十大增值业务》,http://tech.sina.com.cn/t/2010-01-15/13283775247_2.shtml,2011年9月21日访问。
    34谢汉阳:《数字电视支付的若干模式及其发展策略探析》,载《金融经济》2008年第6期。
    35李诚:《银联首推数字电视支付平台》,载《经理日报》2006年12月22日第9版。
    36详见欧盟1994年《关于预付卡致EMI(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ion)委员会的报告》。
    37段宝玫、徐玲、郑碧:《经济与法预付式消费卡域外立法考察及启示》,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2月(中)。
    38师青红著:《网上支付与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39可能也正是基于无法对预付卡市场进行全面管理的原因,央行才将预付卡限定在发行机构之外使用。
    40尽管电话、电视运营商代为先行支付的方式不涉及银行账户,但是消费者与代行支付的运营商仍系以现实货币进行结算。
    41帅青红、夏军飞编著:《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42郑作时著:《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43所谓B2C,就是Business To Customer,2是To(two)的谐音。即商家通过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电子商城直接向消费者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模式。在借助电子商城销售的模式下,商家需要接受商城的监督。代表有淘宝商城,当当网,卓越网,京东商城,新蛋等。其优点在于网站讲究信誉,注重商品质量,售后好。弊端在于价格略高,而且商品种类比较单一。
    44所谓C2C,就是Customer To Customer。这种模式下,商家只是提供一个网络交易平台(网上商城),供客户与客户之间买卖产品或者服务。代表有淘宝,易趣,拍拍等。C2C的优势在于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也由于竞争压的很低。弊端在于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良好保障。
    45阿拉木斯、周群:《关于网上支付第三方服务的法律问题》,http://www.chinaeclaw.com,2011年1月12日。
    46高曙光:《国外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应用与比较》,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7高曙光:《国外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应用与比较》,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8也可以说是与诈骗犯罪紧密相关的刑事立法。
    49参见肖茂盛、杨明:《春秋货币的历史考证》,载《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0转引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51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52参见《礼记·王制》,转引自刘远著:《金融诈骗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
    10页。
    53参见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54转引自冯勇:《简论<盗律>对<二年律令>的影响》,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39卷第2期。
    55参见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56参见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57参见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58《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10页。转引自刘远著:《金融诈骗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59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28页。
    60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98页。
    61据《唐律疏议》记载:“诈伪律者,魏分贼律为之,历代相因,迄今不改。”见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55页。
    62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233页。
    63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421页。
    64【宋】孙爽著:《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82页。
    65参见乔伟著:《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241页。
    66乔伟著:《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6页。
    67【宋】窦仪等撰著:《宋刑统》,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299页。
    68【宋】窦仪等撰著:《宋刑统》,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406页。
    69高其迈著:《明史·刑法志注释》,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30-51页。
    70高其迈著:《明史·刑法志注释》,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71沙君俊著:《合同诈骗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72丁进军:《光绪年间查禁伪造货币史料(上)》,载《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73丁进军:《光绪年间查禁伪造货币史料(上)》,载《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74亦称镪水,即由硝酸、硫酸、盐酸等混合而成的强酸混合物,具有极强腐蚀性,能溶解金银等惰性贵金属。
    75丁进军:《光绪年间查禁伪造货币史料(上)》,载《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76丁进军:《光绪年间查禁伪造货币史料(上)》,载《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77丁进军:《光绪年间查禁伪造货币史料(上)》,载《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78丁进军:《光绪年间查禁伪造货币史料(上)》,载《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79参见沙君俊著:《合同诈骗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80参见李睿:《信用卡犯罪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81《三季度末银行卡发行逾28亿张》,载《时代报》A13版。
    82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83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84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85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86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87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88《三季度末银行卡发行逾28亿张》,载《时代报》A13版。
    89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90根据该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证的;(三)骗取信用证的;(四)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
    91参见付洪林:《票据史话》,载《法学杂志》1990年第2期。
    92何小竹:《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载《西南金融》2001年第2期。
    93周猛:《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金融观察》2010年第11期。
    94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95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96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97丁进军:《光绪年间查禁伪造货币史料(上)》,载《历史档案》2009年第3期。
    98参见李文燕主编:《经济诈骗犯罪证据调查与运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94页。
    99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100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101出于有关机构统计便利,这里的电子支付仅包括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不包含有线支付、预付卡等电子支付方式。
    10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至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数据整理。
    103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104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105艾瑞咨询:《2010—2011年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发展报告》,参见艾瑞咨询:2010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年度数据发布,http://ec.iresearch.cn/html/131665.shtml,2011年1月
    12日访问。
    106蔡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发布》,http://cn.china.cn/article/d937329,d0531d,d2104_7684.html,2011年10月1日访问。
    107张太凌:《近两万个钓鱼网站被处理网购者人均损失86.5元》,http://www.apac.cn/gzdt/201008/t20100820_12885.html,2011年10月2日访问。
    108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官方网站2010年以来发布的数据整理。
    109《瑞星2010年度安全报告:黑色产业侵蚀电子商务》,http://www.cnsoftnews.com/show_news.asp?newsid=54303,2011年1月14日访问。
    110《网络钓鱼创出年内新高证券业防范经验或可推广》,载《经济参考报》2011年4月
    26日。
    111《瑞星2010年度安全报告:黑色产业侵蚀电子商务》,http://www.cnsoftnews.com/show_news.asp?newsid=54303,2011年1月14日访问。
    112冀欣:《第二波网银诈骗袭来网购木马日袭万人月吸500万》,载《理财周报》2011年5月30日。
    113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七)>解读》,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6期。
    114根据刑法第285条第2款,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第3款,提供专门用于侵入、获取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实施上述行为而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115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七)>解读》,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6期。
    116王鹤:《两大跨国电信诈骗集团盗用110涉案金额均超亿》,载《广州日报》2011年
    10月4日。
    117【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页。
    118参见柴彬:《论都铎英国的货币管制》,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119【英]】R.坦普尔:《中国发明了纸币》,载《浙江日报》2007年4月6日第14版。
    120石文蕾:《英国票据的发展趋势及其启迪》,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1王涛:《英国:保障金融卡使用安全》,http://intl.ce.cn/zhuanti/gcjj/zw/201001/11/t20100111_20779712.shtml,2011年6月1日访问。
    122《英国进行电子货币流通实验》,载《商场现代化》1995年第7期(总13期)。
    123孙浩:《英国电子货币监管的实践与经验》,载《金融电子化》2010年第2期。12430Geo. II, c.241(1757).
    125【美】约书亚·德雷斯勒著:《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126参见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277页。
    127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128本部分系根据英国立法官网公布的资料翻译整理。《Fraud Act20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35/schedule/,2011年6月7日访问。
    129【英】亨利·皮朗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2页。
    130柴彬:《论都铎英国的货币管制》,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131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132【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20页。
    133【英】J·C·史密斯,B·霍根著:《英国刑法》,李贵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66页。
    134参见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350页。
    135参见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356页。
    136王涛:《英国:保障金融卡使用安全》,http://intl.ce.cn/zhuanti/gcjj/zw/201001/11/t20100111_20779712.shtml,2011年9月25日访问。
    137参见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333页。
    138宿久高:《日本世面流通的货币》,载《学问》1999年第2期。
    139戴中原:《中国钱币在日本货币史上的地位》,载《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第2期。
    140【日】大久保隆著:《从日本货币史来看金银开采及其对货币的影响》,于放译,载《中国钱币》1999年第2期(总第65期)。
    141赵新华:《日本票据法略论》,载《当代法学》1990年第2期。
    142晓国:《日本:信用卡是福也是祸》,载《市场报》2003年5月13日。
    143于青:《发行量3亿张日本“信用卡麻烦”成流行语》,载《人民日报》2009年9月14日。
    144刘云枫、詹荷生:《日本的电子货币系统》,载《中国物资流通》2001年第9期.
    145欧阳卫民译:《日本电子货币现状与趋势》,载《金融会计》2009年第7期。
    146所谓武家法,是指自12世纪末期镰仓幕府成立至19世纪后期德川幕府灭亡期间,作为成文法的对立面,统治现实社会生活的武士之间形成的习惯法。
    147周振杰:《日本前近代刑法史研究》,载《刑法论丛》2011年第1卷·总第25卷。
    148本部分的日本刑法条文均引自《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
    149【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1页。
    150袖珍,340页;大塚仁,418页;中森,228页。转引自【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
    153参见【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154【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
    155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56【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157不正当制作和提供电磁记录罪,即以使他人的事务处理出现错误为目的,不正当制作供该处理事务使用的有关权利、义务或者证明事实的电磁记录的,处五年以下惩役或者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如该行为与应由公务机关或者公务员制作的电磁记录有关的,处十年以下惩役或者一百万元以下罚金。对以使他人的事务处理出现错误为目的,将不正当制作的有关权利、义务或者证明事实的电磁记录,提供给他人处理事务使用的,与不正当制作该电磁记录的处同一刑罚。对本罪的未遂,应当处罚。根据日本刑法第7条之二,电磁记录是指用电子方式、磁气方式及其他不能通过人的知觉认识的方式制作的供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所使用的记录。
    158损坏电子计算机等妨害业务罪,是指损坏供他人业务上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或者供其使用的电磁记录,或者向供他人业务上使用的电子计算机中输入虚伪信息或者不正当指令,或者以其他方法使电子计算机不能按照使用目的运行或者违反使用目的运行,妨害他人业务的行为。对此可处五年以下惩役或者一百万元以下罚金。
    159【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160【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161【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162日本信用协会:《信用卡不正使用被害的发生状况》,秦凌舒译。源文件详见:http://www.j-credit.or.jp/information/statistics/download/inv_05_01.pdf,2012年
    1月10日浏览。
    163欧阳卫民译:《日本电子货币现状与趋势》,载《金融会计》2009年第7期。
    164【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
    165【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3页。
    166黎宏著:《日本刑法精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02页。
    167【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6页。
    168【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
    169【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6-457页。
    170【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171ChrisR:《日本通过刑法修正案加入制造电脑病毒罪》,http://news.mydrivers.com/1/196/196814.htm,2011年10月7日访问。
    172秦凌舒译:《情報処理の高度化等に対処するための刑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案》,http://www.moj.go.jp/keiji1/keiji12_00025.html,2011年11月12日浏览。
    173王喜文译:《日本将执行“计算机病毒罪”》,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fortune/2011-06-28/content_3028069.html,2011年9月21日访问。(自2011年6月23日【日本】日经BP社)
    174宋人赵汝适的《诸番志》即写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转引自徐心希:《明清时期台湾货币概述》,载《福建钱币》第6期。
    175转引自徐心希:《明清时期台湾货币概述》,载《福建钱币》第6期。
    176转引自蒋九如:《台湾原住民早期社会使用货币问题》,载《中国钱币》2007年第2期。
    177道光《福建通志》卷53“钱法志””;转引自徐心希:《明清时期台湾货币概述》,载《福建钱币》第6期。
    178参见徐心希等:《试论福建发现的西班牙早期银币及其影响》,载《福建史论探》,福建人民了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
    179道光《福建通志》卷53“钱法志””;转引自徐心希:《明清时期台湾货币概述》,载《福建钱币》第6期。
    180参见徐心希:《明清时期台湾货币概述》,载《福建钱币》第6期。
    181史全生、费晓明:《光复初期关于台湾币制的争论和台币的发行》,载《民国档案》2001年第1期。
    182姚平平、胡晓红:《台湾地区票据法规》,载《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83卫矛:《台湾的网络银行》,载《海峡科技与产业》1999年第4期。
    184刘志鹏:《台湾信用卡犯罪猖獗》,载《中国信用卡》2002年第11期。
    185李珍玉、何自力:《台湾信用卡泛滥成灾最多一人拥有160张》,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2月1日。
    186刘晓源:《论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之基本特点》,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87陈聪富主编:《月旦小六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陆-55。
    188如自动售货机、自助式加油机、投币式或磁卡式公共电话以及投币式的自动式按摩机、大众运输系统或游乐场所,等等。
    189台湾刑法第339条之1规定,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收费设备取得他人之物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罚金。以前项方法得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第339条之2规定,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自动付款设备取得他人之物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万元以下罚金。以前项方法得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第339条之3规定,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将虚伪资料或不正指令输入电脑或其相关设备,制作财产权之得丧、变更记录,而取得他人财产者,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前项方法得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190台湾刑法第199条规定,意图供伪造、变造通用之货币、纸币、银行券或意图供减损通用货币分量之用,而制造、交付或收受各项器械、原料者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一千元以下罚金。
    191刘志鹏:《台湾信用卡犯罪活动猖獗》,载《中国信用卡》2002年第11期。
    193吴雪松:《犯罪客体再思辩》,载薛瑞麟主编:《法大刑法学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94张文:《犯罪构成初探》,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第49-50页。
    195何秉松著:《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196参见赵长青、邓超:《犯罪客体再探》,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97高铭暄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198张明楷著:《刑法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199张明楷著:《刑法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200王作富著:《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201Knut Amelung,Rechtsgutverletzung und Sozialschaedlichkeit,in Jung u.a(Hrsg.),Recht und Moral,1991,S.269.转引自苏青:《法益理论的发展源流及其启示》,载《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
    202苏青:《法益理论的发展源流及其启示》,载《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
    203杨春洗、苗生民:《论刑法法益》,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204张明楷著:《刑法学》(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205【日】関哲夫:《法益概念与多元的保护法益论》,王充译,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5月第46卷第3期。
    206陈荣飞:《犯罪客体要件地位论——以批判法益说为出发点》,载《求索》2007年第4期。
    207《广辞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424页。
    208我妻荣编:《新法律学辞典》(汉语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209熊琦:《论法益之“益”》,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2008年第3卷(总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210【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211与电子支付相关的是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罪名以及原有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但这些罪名对于打击、预防利用电子支付方式实施的诈骗犯罪的针对性不强、司法实践意义不大。
    212除2011年新增的编写或提供病毒程序罪外,本表中有关罪名的刑法法益均引自【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3参见周振想主编:《释论与罪案》,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第801页。)
    214张玉珍:《试论持有、使用假币罪》,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3期。
    215宣炳昭主编:《刑法各罪的法理与应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216欧阳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与实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217陈正云著:《金融犯罪透视》,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218崔红卫、吴殿朝:《票据诈骗罪刍议》,载《经济与法》1995年第12期。
    219胡云腾:《论金融犯罪》,载《法学前沿》(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20赵秉志:《金融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221超个人法益是相对于个人法益而言,与其并立为法益的下位概念。对超个人法益概念的承认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近代架构之上。对个人法益的承认,源于市民社会的生活利益;对超个人法益的承认,则以超个人体制独立于个人利益之外为前提。参见舒洪水、张晶:《近现代法益理论的发展及其功能化解读》,载《中国刑事发杂志》2010年第9期。笔者认为,尽管交易安全也涉及财产权这一个人法益,但其强调的是抽象的交易安全而不是具体的财产法益,因此交易安全不能也不应完全涵盖财产法益。
    222马克昌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
    223林山田著:《刑法特论》(上),台北三民书局1978年版,第349一350页。
    224【日】関哲夫:《法益概念与多元的保护法益论》,王充译,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25【日】团藤重光著:《刑法纲要各论》,创文社1990年版,第8页。
    226【日】福田平著:《全订刑法各论》,有斐阁1997年版,第2页。
    227这是由票据的无因性所决定的。票据无因性原则是当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公认的票据法的最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票据基础关系与票据法律关系相分离,也就是说,只要具备形式真实之条件,即便票据反映的信息与事实不符也不影响其效力。尽管我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但事实上,出于保护票据的流通性之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已分别在1995年《票据法》实施前后,以答复、会议纪要、判决以及司法解释等形式,实际否定了票据法第10条的效力。如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5日颁布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中“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的规定为由,对业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详见董惠江:《票据无因性研究》,载《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23卷第1期)。
    228(2011)沪一中刑初字第21号。
    229(2010)沪一中刑初字第168号。
    230【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总论》,东京成文堂2000年版,第4页。转引自【日】関哲夫:《法益概念与多元的保护法益论》,王充译,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5月第46卷第3期。
    231陈帅:《法益功能初探》,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32《垂钓网站去年诈骗超过200亿:建站本钱仅几十元》,http://cqwangzhanjianshe.net/news/show.asp?9089.html,2011年3月17日访问。
    233《做假淘宝网页诈骗被批捕》,载《北京晨报》2011年1月13日。
    234冀欣:《第二波网银诈骗袭来网购木马日袭万人》,载《理财周报》2011年5月30日。
    235参见张建新:《国内互联网病毒集团化“产业”规模过百亿》,载《经济参考报》2011年2月22日。
    236根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相关数据统计。
    237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申付强诈骗案如何认定诈骗数额问题的电话答复》。
    238林山田著:《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46页。
    239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72页。
    240戴相龙著:《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241周密著:《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242王世洲著:《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243张惠芳:《金融诈骗罪立法评析—从法益保护和立法模式谈起》,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3卷第2期)。
    244根据(2008)焦刑二初字第22号整理。
    245高检研发[1998]第20号。
    246陈兴良:《论金融诈骗罪主观目的的认定》,载彭东主编:《刑事司法指南》2000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247赵秉志著:《金融犯罪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248励进:《2000年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年会综述》,载《法学》2001年第2期。
    249姜爱东、郭健:《论金融诈骗罪的罪过形式——以目的犯基本理论为思考路径》,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1期。
    250鲜铁可著:《金融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251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252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2010年承担的《上海市预付式消费卡管理研究》课题。
    253参见中国柯桥网2011年7月8日。
    254聂勇、程雪红:《案件:干洗店"跑路"卡民报案》,http://www.tianshannet.com,2008年5月24日。
    255由于认识不统一,也有的地方以合同诈骗认定犯罪性质,但笔者认为,两种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或主要法益都是公私财产权,从诈骗罪犯意研究角度而言,关于诈骗罪犯意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合同诈骗罪,没有作出明确区分的必要。
    256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2页;赵秉志主编:《侵犯财产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239页。
    257王宗光:《诈骗罪主观要件新探》,载《法学》1997年第2期。
    258所谓B2C,就是Business To Customer,2是To(two)的谐音。即商家通过自己的网站直接向消费者(直接客户)出售商品的模式。代表有当当网,卓越网,中国申网,京东商城,新蛋等。其优点在于网站讲究信誉,注重商品质量,售后好。弊端在于价格略高,而且商品种类比较单一。
    259所谓C2C,就是Customer To Customer。也就是说,商家只是建立一个中间平台(网上商城),并起中间监督作用,而商品是由在该网上商城开店的人卖给顾客的。代表有淘宝,易趣,拍拍等。C2C的优势在于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也由于竞争压的很低。弊端在于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良好保障。
    260目前,在小额交易、日常用品交易领域,非接触式交易已经成为主流交易模式,而且正在向大额交易、工业、经贸领域迅速扩散。
    261即一旦支付主体将款项划至行骗人账户,就不可能有机会通过夺回等方式进行自救,也不可能通过致电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或电子商务公司等正常途径将款项划回。实践中,这类诈骗被害人挽回损失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公安机关冻结账户,但由于期间要经历繁琐的报案程序、证明过程、侦查、起诉及审判程序,因此通过这一方式挽回损失的可能性极低。
    26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法释[1999]14号。
    263法条说认为,数额犯是指在法条中直接规定构成犯罪及不同处罚的各种具体数额或以“数额较大”作为构成犯罪的要件内容、以“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作为加重处罚的要件内容的犯罪。祥见周骏如:《论数额数量犯罪的立法模式》,载《法学》1997年第1期。
    264对象说认为,凡是涉及犯罪对象数额的犯罪称之为数额犯。详见刘华:《论我国刑法上的数额及数量》,载《刑事法评论》第2卷,第574页。
    265既遂说认为,数额犯是以法定的犯罪数额的发生作为犯罪的成立或犯罪既遂标准的一种犯罪类型。详见童伟华:《数额犯若干问题研究》,《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4期。
    266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9页。
    267唐世月:《不纯正数额犯略论》,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
    268赵威:《数额犯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69王鹤:《两大跨国电信诈骗集团盗用110涉案金额均超亿》,载《广州日报》2011年10月4日。
    270【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271师青红主编:《网上支付与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272左边字母为买方获益,右边字母为卖方获益,负数则代表损失。下表同。
    273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官方网站2010年以来发布的数据整理。
    274数据显示,2010年钓鱼网站的受害网民高达4411万人次,网购用户的损失总额已达到
    150亿元。见冀欣:《第二波网银诈骗袭来网购木马日袭万人月吸500万》,载《理财周报》2011年5月30日。
    275参见【日】内田文昭著:《刑法各论》,青林书院1984年日文版,第309页。转引自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76参见【日】法曹同人法学研究室编:《详说刑法(各论)》,法曹同人1990年日文版,第258页。转引自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77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906页。
    278参见【日】前田雅英著:《刑法各论讲义》(第3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版,第230页。
    279曾庆敏主编:《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页。
    280【德】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9页。
    281曾庆敏主编:《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页。
    28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法律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53页。
    283佟柔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民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284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285陈兴良主编:《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9页。
    286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法律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287佟柔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288曾庆敏主编:《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页。
    289李翔:《论诈骗罪中的财产处分行为》,载《法学》2008年第10期。
    290林山田著:《刑法特论》(上册),三民书局印行,第327一328页。
    292徐建峰、梁仁昌:《福州警方破获百万元网络购物诈骗案》,http://www.fj.xinhuanet.com/nnews/2011-05/10/content_22722919.htm,2011年5月12日访问。
    293冀欣:《“吸血鬼”隐蔽性非常强,相比以往的网购木马更难识别,防控亟需全链条合作》,载《理财周报》2011年5月30日。
    294可能有人认为,将款项转至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是一种支付,可以称之为处分。但是,第一,由于在买家发出确认收货信息之前第三方支付平台仅有法律上的占有权而无处分权,因此对买家而言该笔资金尚未失控。相应地,由于买家没有让渡财产的意思,因此其转移资金的行为只能称之为交付,不能说是处分;第二,诈骗罪客观构成要件中的支付或交付对象应当是指行为人(骗子),而将款项转至第三方平台对于行为人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也不能称之为处分。
    295【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705页。
    296【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297【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298【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299【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300高铭暄著:《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3页。
    301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总第106期)。
    302包涵、赵剑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行为》,载《理论界》2009年第12期。
    303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总第106期)。
    304当然,通常情况下,如果被害人知道行为人将要去“捡拾”财物,就会及时察觉行为人的诈骗目的,进而避免上当受骗。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被害人处分财产时主观心态的认定。
    305当前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使用“处分意识”的说法,尽管表述不同,但两种用语的含义是一致的,即都是指被害人对自己实施的转移财产占有行为的主观认识。
    306【日】前田雅英著:《刑法讲义各论》(第3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版,第231-232页。转引自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307张红昌:《诈骗罪处分意识的构造》,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6
    月(第29卷第3期)。
    308【日】福田平著:《刑法各论》,全订第3版增补,东京有斐阁2002年版,第255页。
    309【日】前田雅英著:《刑法讲义各论》(第3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版,第231-232页。转引自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310日本最高裁判所1955年7月7日判决,载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9卷第9号,1856页。转引自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311【韩】吴昌植编译:《韩国侵犯财产罪判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转引自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312参见【日】山口厚著:《问题研究刑法各论》,东京有斐阁1999年版,第150页。
    313参见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162页。
    314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总第106期)。
    315洪增福:《刑事法之基础与界限》,载《洪福增教授纪念专辑》,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75页。
    316【日】平野龙一著:《刑法概说》,东京大学出版会1977年版,第214页。转引自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317【日】平野龙一著:《犯罪论诸问题(下)各论》,有斐阁1982年版,第336页。转引自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总第106期)。
    318【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版,第153页。
    319【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说(各论)》,有斐阁1992年日文版,第254-255页。转引自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总第106期)。
    320【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成文堂1983年日文版,第275页。转引自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总第106期)。
    321《400电话成诈骗幌子订折扣机票被骗32万》,载央视网2010年9月16日。
    322韩瑜庆:《南京警方侦破一起特大网购虚假机票诈骗案》,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1-07/26/content_23323960.htm,2011年7月26日访问。
    323这种联网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但为了保障银行资金的绝对安全,金融机构对ATM机与互联网采取了物理隔离措施,因此,实践中ATM机与互联网联网操作是不可能的,但很多被害人并不知晓这一点。
    324但这不是由于辨认控制能力受影响所致,只是相对特定的事项及环境而言。事实上,在自己并不熟悉的事项面前,在特定的环境下,很多人都有可能表现得“不寻常”,事后看来似乎陷入“幻觉”。
    325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326【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
    327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328刘明祥:《论诈骗罪的财产交付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总第106期)。
    329翟晓敏:《归纳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运用》,载《情报杂志》,1999年3月(18卷第2期)。
    330周善和:《归纳方法的困境与出路》,载《新西部》2010年第8期。
    331王丽杰:《里程积分,你尝试了吗?》,载《中国民航报》2005年10月17日第3版。
    332夏斌:《刷东方卡消费积分可获“现金”》,载《深圳商报》2004年3月25日。
    333詹文君:《积分换礼要货比三家》,载《上海金融报》2009年3月20日第B05版。
    334朱志强:《信用卡消费积分营销机制的分析与创新》,载《中国信用卡》2010年第6期。
    336一审:(2007)沪黄刑初字第348号;二审:(2007)沪二中刑终字第531号。
    337王信芳、沈解平、王连国:《虚增消费积分用于消费构成盗窃罪》,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2期。
    339李翀:《虚拟货币的发展与货币理论和政策的重构》,《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340张楚著:《电子商务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页。
    341苏宁著:《虚拟货币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342孙兆康:《论虚拟货币及其监管虚》,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总第118期)。
    343师青红著:《网上支付与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344孙宝文等:《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比较研究》,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345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346尚文敬:《网络经济背景下虚拟货币发行、流通和退出机制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47师青红著:《网上支付与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348田海山、张宽海:《支付环境与网上虚拟货币产生原因分析》,载《电子商务》2007年第
    6期。
    349《腾讯三季度总营收52.266亿网游收入25.572亿》,http://game.people.com.cn/GB/48644/48662/13181456.html,2010年11月10日访问。
    350http://tech.163.com/11/0816/06/7BIE4G47000915BF.html,2011年8月16浏览。
    351蒋文平、夏晓露:《2.34亿网民款湮没在虚拟世界里》,载《检察风云》2002年第10期。
    352杨维汉:《最高法发布集资诈骗典型案例》,载《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6月18日第6版。
    353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3页。
    354参见李文燕主编:《金融诈骗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355参见王晨著:《诈骗犯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356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6页。
    357国务院〔1998〕年第247号。
    358孟凡红:《购物卡万亿市场调查》载《网易第一线》总第85期,http://money.163.com/11/0425/10/72FTH6BI00254KE7.html,2011年4月25日访问。
    359段宝玫、徐玲、郑碧:《预付式消费卡域外立法考察及启示》,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
    2月(中)。
    360段宝玫、徐玲、郑碧:《预付式消费卡域外立法考察及启示》,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
    2月(中)。
    361黄萍:《预付费式服务消费中的法律问题》,载《社科纵横》2008年第3期。
    362(2011)沪闵刑初字第225号。判决书将相应数字直接表述为“卡内资金”,事实上,尽管可与人民币以1:1的比例在特定商户消费,司法实践也均以此认定犯罪数额,但这一数字与银行卡卡内资金存在本质区别,其所对应的是积点而不是相应货币,因此不能称之为“资金”。
    363(2011)沪黄刑初字第171号。
    364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365法条内容系根据英国立法官网公布的正式法律文件翻译。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35/schedule/3,2011年6月7日浏览。
    366张明楷:《论三角诈骗》,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67自动发货商品,通常是以数字或符号形式存在的话费充值卡、电话卡(包括长途卡、IP卡等)等预付卡。销售这类商品的卖家不必在线,买家可以随时通过第三方支付即时获得所需商品。目前淘宝网对自动发货定义如下:首先,买家点击确认购买自动发货的商品。其次,买家通过支付宝支付相应款项。再次,系统自动将对应的卡号和密码直接发送到买家的我的淘宝及已买到的宝贝页面。最后,买家点击提取卡号密码获取相关信息。一旦买家获取卡号密码即视为商品已经送达,除非该商品已经被使用或无效,否则不能退换。实践中,拥有自动发货商品销售权的卖家都是经网站严格筛选的资信很好的商家,而卖家也非常珍惜自己的信誉。因此,利用自动发货商品销售资格诈骗的案件极为少见。
    368据调查,在以移动电话充值卡为诈骗对象的此类案件中,从行为人被骗交出卡密到被犯罪分子转移套现仅需三分钟。也就是说,买家一旦发现被骗,通常必须在三分钟内将卡密充进自己的手机,否则即因卡密失控而遭受财产损失。参见张文:《百元充值卡瞬间易主卡密周转代理获利过亿》,载《电脑爱好者》2010年第1期。
    369张文:《百元充值卡瞬间易主卡密周转代理获利过亿》,载《电脑爱好者》2010年第1期。
    370熊选国:《论合同诈骗罪》,载赵秉志主编:《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371王晨著:《诈骗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2-73页。
    372黎全阳:《关于诈骗罪认定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家》1996年第2期。
    373参见钱叶六:《诈骗罪既遂与未遂认定标准刍议》,载《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6
    期(总第117期)。
    374林山田著:《刑法特论》,三民书局1978年版,第334页。
    375安塞尔姆·里特尔·冯·费尔巴哈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358页。
    376《聚焦“假淘宝网诈骗案”五大司法难题》,载《检察日报》2011年7月25日第三版。
    377吴弘:《和谐社会的金融秩序》,载《法学》2007年第3期。
    378吕蕾:《金融大案不断爆发检察机关如何行使检察权》,载《上海法治报》2011年11月3日。
    379刘远、赵玮:《金融犯罪构成形态的立法设计》,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5期。转引自毛玲玲:《金融犯罪的新态势及刑法应对》,载《法学》2009年第7期。
    380【德】哈塞默尔著:《面对各种新型犯罪的刑法》,冯军译,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中心编:《明德刑法学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转引自毛玲玲:《金融犯罪的新态势及刑法应对》,载《法学》2009年第7期。
    381吴玉梅、杨小强:《中德金触诈骗罪比较研究—以行为模式和主观要素为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
    382毛玲玲:《金融犯罪的新态势及刑法应对》,载《法学》2009年第7期。
    383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384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2页。
    385秦凌舒译:《情報処理の高度化等に対処するための刑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案》,http://www.moj.go.jp/keiji1/keiji12_00025.html,2011年11月12日浏览。
    386其中的买是为了转手获利而不是该团伙自己使用。3872011年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
    388台湾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决(95年度简上字第187号)。
    389台湾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决(95年度易字第54号)。
    390台湾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决(95年度易字第919号)。
    1、张宇润著:《货币的法本质》,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2、高其迈著:《明史·刑法志注释》,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3、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谢怀栻著:《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郑作时著:《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周密著:《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7、刘远著:《金融诈骗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8、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9、乔伟著:《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宋】窦仪等撰:《宋刑统》,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
    11、【宋】孙爽著:《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2、沙君俊著:《合同诈骗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3、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14、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15、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8、张明楷著:《刑法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9、张明楷著:《刑法学》(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0、张明楷著:《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黎宏著:《日本刑法精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2、何秉松著:《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3、高铭暄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24、王作富著:《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5、林山田著:《刑法特论》,台北三民书局1978年版。
    26、林山田著:《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
    27、戴相龙著:《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28、周密著:《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9、王世洲著:《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2、张楚著:《电子商务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苏宁著:《虚拟货币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4、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王晨著:《诈骗犯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7、王晨著:《诈骗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38、陈正云著:《金融犯罪透视》,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39、【美】Andrew B.Whinston,Ming Fan著,【中】李琪、彭晖译:《金融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0、【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1、【英】J·C·史密斯,B·霍根著:《英国刑法》,李贵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2、【美】约书亚·德雷斯勒著:《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日】大谷实著:《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德】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德】安塞尔姆·里特尔·冯·费尔巴哈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二、编著类
    1、师青红主编:《网上支付与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帅青红、夏军飞编著:《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李文燕主编:《经济诈骗犯罪证据调查与运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版。
    5、陈聪富主编:《月旦小六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
    6、我妻荣编:《新法律学辞典》(汉语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周振想主编:《释论与罪案》,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8、宣炳昭主编:《刑法各罪的法理与应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欧阳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与实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11、马克昌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13、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4、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6、李文燕主编:《金融诈骗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陈兴良主编:《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1、马勇:《电子支付工具基本问题探讨》,载《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2期。
    2、王文举:《试论我国货币的产生》,载《贸研究财》1997年第6期。
    3、孙健:《中国最早的纸币的产生及其流通》,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4、李琳莎:《论中国早期纸币的盛行及衰落——北宋交子在货币史上的短暂一现》,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第9卷(总第23期)。
    5、査忠民:《银行保函的独立性与付款机制》,载《中国外汇》2011年第2期。
    6、钟晨:《我国网上银行经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载《时代金融》2011年第6期下旬刊(总第448期)。
    7、谢汉阳:《数字电视支付的若干模式及其发展策略探析》,载《金融经济》2008年第6期。
    8、段宝玫、徐玲、郑碧:《经济与法预付式消费卡域外立法考察及启示》,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2月(中)。
    9、高曙光:《国外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应用与比较》,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0、肖茂盛、杨明:《春秋货币的历史考证》,载《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冯勇:《简论<盗律>对<二年律令>的影响》,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39卷第2期。
    12、丁进军:《光绪年间查禁伪造货币史料(上)》,载《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13、付洪林:《票据史话》,载《法学杂志》1990年第2期。
    14、何小竹:《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载《西南金融》2001年第2期。
    15、周猛:《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金融观察》2010年第11期。
    16、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七)>解读》,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6期。
    17、柴彬:《论都铎英国的货币管制》,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18、《英国进行电子货币流通实验》,载《商场现代化》1995年第7期。
    19、孙浩:《英国电子货币监管的实践与经验》,载《金融电子化》2010年第2期。
    20、宿久高:《日本世面流通的货币》,载《学问》1999年第2期。
    21、戴中原:《中国钱币在日本货币史上的地位》,载《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第2期。
    22、赵新华:《日本票据法略论》,载《当代法学》1990年第2期。
    23、刘云枫、詹荷生:《日本的电子货币系统》,载《中国物资流通》2001年第9期。
    24、欧阳卫民:《日本电子货币现状与趋势》,载《金融会计》2009年第7期。
    25、周振杰:《日本前近代刑法史研究》,载《刑法论丛》2011年第1卷·总第25卷。
    26、徐心希:《明清时期台湾货币概述》,载《福建钱币》第6期。
    27、蒋九如:《台湾原住民早期社会使用货币问题》,载《中国钱币》2007年第2期。
    28、史全生、费晓明:《光复初期关于台湾币制的争论和台币的发行》,载《民国档案》2001年第1期。
    29、姚平平、胡晓红:《台湾地区票据法规》,载《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0、卫矛:《台湾的网络银行》,载《海峡科技与产业》1999年第4期。
    31、刘志鹏:《台湾信用卡犯罪猖獗》,载《中国信用卡》2002年第11期。
    32、刘晓源:《论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之基本特点》,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3、张文:《犯罪构成初探》,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34、赵长青、邓超:《犯罪客体再探》,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5、苏青:《法益理论的发展源流及其启示》,载《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
    36、杨春洗、苗生民:《论刑法法益》,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37、陈荣飞:《犯罪客体要件地位论——以批判法益说为出发点》,载《求索》2007年第4期。
    38、张玉珍:《试论持有、使用假币罪》,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3期。
    39、崔红卫、吴殿朝:《票据诈骗罪刍议》,载《经济与法》1995年第12期。
    40、赵秉志:《金融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41、舒洪水、张晶:《近现代法益理论的发展及其功能化解读》,载《中国刑事发杂志》2010年第9期。
    42、董惠江:《票据无因性研究》,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23卷第1期)。
    43、张惠芳:《金融诈骗罪立法评析—从法益保护和立法模式谈起》,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3卷第2期)。
    44、吴弘:《和谐社会的金融秩序》,载《法学》2007年第3期。
    45、刘远、赵玮:《金融犯罪构成形态的立法设计》,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5期。
    46、毛玲玲:《金融犯罪的新态势及刑法应对》,载《法学》2009年第7期。
    47、吴玉梅、杨小强:《中德金触诈骗罪比较研究—以行为模式和主观要素为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
    48、李翔:《论诈骗犯罪中的财产处分行为》,载《法学》2008年第10期。
    49、刘明祥:《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财产行为》,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50、包涵、赵剑论:《诈骗罪中的交付行为》,载《理论界》2009年第12期。
    51、张红昌:《诈骗罪处分意识的构造》,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29卷第3期)。
    52、唐世月:《不纯正数额犯略论》,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
    53、朱志强:《信用卡消费积分营销机制的分析与创新》,载《中国信用卡》2010年第6期。
    54、王信芳、沈解平、王连国:《虚增消费积分用于消费构成盗窃罪》,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2期。
    55、李翀:《虚拟货币的发展与货币理论和政策的重构》,《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56、孙兆康:《论虚拟货币及其监管虚》,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总第118期)。
    57、孙宝文等:《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比较研究》,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58、田海山、张宽海:《支付环境与网上虚拟货币产生原因分析》,载《电子商务》2007年第6期。
    59、蒋文平、夏晓露:《2.34亿网民款湮没在虚拟世界里》,载《检察风云》2002年第10期。
    60、段宝玫、徐玲、郑碧:《预付式消费卡域外立法考察及启示》,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2月(中)。
    61、黄萍:《预付费式服务消费中的法律问题》,载《社科纵横》2008年第3期。
    62、张明楷:《论三角诈骗》,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63、张文:《百元充值卡瞬间易主卡密周转代理获利过亿》,载《电脑爱好者》2010年第1期。
    64、黎全阳:《关于诈骗罪认定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家》1996年第2期。
    65、钱叶六:《诈骗罪既遂与未遂认定标准刍议》,载《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总第117期)。
    66、熊惠平:《补充货币、社区货币及其试运行路径》,载《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1月第11卷第1期。
    67、【日】大久保隆:《从日本货币史来看金银开采及其对货币的影响》,于放译,载《中国钱币》1999年第2期(总第65期)。
    68、【日】関哲夫:《法益概念与多元的保护法益论》,王充译,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5月第46卷第3期。
    1、洪增福:《刑事法之基础与界限》,载《洪福增教授纪念专辑》,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2、吴雪松:《犯罪客体再思辩》,载薛瑞麟主编:《法大刑法学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熊选国:《论合同诈骗罪》,载赵秉志主编:《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熊琦:《论法益之“益”》,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2008年第3卷(总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胡云腾:《论金融犯罪》,载《法学前沿》(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郦毓贝:《票据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赵威:《数额犯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李睿:《信用卡犯罪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4、容冰:《银行(独立)保函法律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石文蕾:《英国票据的发展趋势及其启迪》,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韦薇:《支付系统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尚文敬:《网络经济背景下虚拟货币发行、流通和退出机制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陈帅:《法益功能初探》,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李诚:《银联首推数字电视支付平台》,载《经理日报》2006年12月22日第9版。
    2、《三季度末银行卡发行逾28亿张》,载《时代报》A13版。
    3、《网络钓鱼创出年内新高证券业防范经验或可推广》,载《经济参考报》2011年4月26日。
    4、王鹤:《两大跨国电信诈骗集团盗用110涉案金额均超亿》,载《广州日报》2011年10月4日。
    5、【英]】R.坦普尔:《中国发明了纸币》,载《浙江日报》2007年4月6日第14版。
    6、晓国:《日本:信用卡是福也是祸》,载《市场报》2003年5月13日。
    7、于青:《发行量3亿张日本“信用卡麻烦”成流行语》,载《人民日报》2009年9月14日。
    8、李珍玉、何自力:《台湾信用卡泛滥成灾最多一人拥有160张》,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2月1日。
    9、《做假淘宝网页诈骗被批捕》,载《北京晨报》2011年1月13日。
    10、冀欣:《第二波网银诈骗袭来网购木马日袭万人》,载《理财周报》2011年5月30日。
    11、张建新:《国内互联网病毒集团化“产业”规模过百亿》,载《经济参考报》2011年2月22日。
    12、吕蕾:《金融大案不断爆发检察机关如何行使检察权》,载《上海法治报》2011年11月3日。
    13、冀欣:《“吸血鬼”隐蔽性非常强,相比以往的网购木马更难识别,防控亟需全链条合作》,载《理财周报》2011年5月30日。
    14、王鹤:《两大跨国电信诈骗集团盗用110涉案金额均超亿》,载《广州日报》2011年10月4日。
    15、《聚焦“假淘宝网诈骗案”五大司法难题》,载《检察日报》2011年7月25日第3版。
    16、王丽杰:《里程积分,你尝试了吗?》,载《中国民航报》2005年10月17日第3版。
    17、夏斌:《刷东方卡消费积分可获“现金”》,载《深圳商报》2004年3月25日。
    18、詹文君:《积分换礼要货比三家》,载《上海金融报》2009年3月20日第B05版。
    19、杨维汉:《最高法发布集资诈骗典型案例》,载《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6月18日第6版。
    1、【英】亨利·皮朗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日】团藤重光著:《刑法纲要各论》,创文社1990年版。
    3、【日】福田平著:《全订刑法各论》,有斐阁1997年版。
    4、【日】福田平著:《刑法各论》,全订第3版增补,东京有斐阁2002年版。
    5、【日】前田雅英著:《刑法各论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版。
    6、【日】山口厚著:《问题研究刑法各论》,东京有斐阁1999年版。
    7、【德】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010年-2015年中国电子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中商情报网2010年4月发布。
    2、《中国手机用户接近9.3亿固话用户降至2.9亿》,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8/30/c_121930930.htm,2011年9月2日访问。
    3、《2009中国移动十大增值业务》,http://tech.sina.com.cn/t/2010-01-15/13283775247_2.shtml,2011年9月21日访问。
    4、阿拉木斯、周群:《关于网上支付第三方服务的法律问题》,http://www.chinaeclaw.com,2011年1月12日访问。
    5、艾瑞咨询:2010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年度数据发布,http://ec.iresearch.cn/html/131665.shtml,2011年1月12日访问。
    6、蔡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发布》,http://cn.china.cn/article/d937329,d0531d,d2104_7684.html,2011年10月1日访问。
    7、张太凌:《近两万个钓鱼网站被处理网购者人均损失86.5元》,http://www.apac.cn/gzdt/201008/t20100820_12885.html,2011年月日访问。8、《瑞星2010年度安全报告:黑色产业侵蚀电子商务》,http://www.cnsoftnews.com/show_news.asp?newsid=54303,2011年10月1日访问。
    9、王涛:《英国:保障金融卡使用安全》,http://intl.ce.cn/zhuanti/gcjj/zw/201001/11/t20100111_20779712.shtml,2011年9月22日访问。
    10、《Fraud Act20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35/schedule/,2011年6月7日访问。
    11、ChrisR:《日本通过刑法修正案加入制造电脑病毒罪》,http://news.mydrivers.com/1/196/196814.htm,2011年10月7日访问。
    12、王喜文译:《日本将执行“计算机病毒罪”》,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fortune/2011-06-28/content_3028069.html,2011年9月21日访问。(自2011年6月23日【日本】日经BP社)
    13、《垂钓网站去年诈骗超过200亿:建站本钱仅几十元》,http://cqwangzhanjianshe.net/news/show.asp?9089.html,2011年3月17日访问。
    14、徐建峰、梁仁昌:《福州警方破获百万元网络购物诈骗案》,http://www.fj.xinhuanet.com/nnews/2011-05/10/content_22722919.htm,2011年5月12日访问。
    15、刘岩:《400电话成诈骗幌子定折扣机票被骗32万》,http://jingji.cntv.cn/20100915/103841.shtml,2010年9月16日访问。16、韩瑜庆:《南京警方侦破一起特大网购虚假机票诈骗案》,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1-07/26/content_23323960.htm,2011年7月26日访问。
    17、《腾讯三季度总营收52.266亿网游收入25.572亿》,http://game.people.com.cn/GB/48644/48662/13181456.html,2010年11月10日访问。
    18、http://tech.163.com/11/0816/06/7BIE4G47000915BF.html,2011年8月16浏览。
    19、孟凡红:《购物卡万亿市场调查》载《网易第一线》总第85期,http://money.163.com/11/0425/10/72FTH6BI00254KE7.html,2011年4月25日访问。
    20、日本信用协会:《信用卡不正使用被害的发生状况》,秦凌舒译,源自:http://www.j-credit.or.jp/information/statistics/download/inv_05_01.pdf,2012年1月10日访问。
    21、秦凌舒译:《情報処理の高度化等に対処するための刑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案》,http://www.moj.go.jp/keiji1/keiji12_00025.html,2011年11月12日访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