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在洮岷地区这一多元文化空间中考察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的展演、运作方式与社会功能。指出:洮岷地区的湫神信仰通过迎神赛会、祭祀仪式与口头传统等形式实现了自身的展演;围绕湫神信仰,汉、藏、回、土等族群之间实现了不同层面上的认同与互惠。汉、藏、土之间因共同的湫神信仰而引发了族际间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汉、回之间因信仰不同,不能进行仪式上的合作,只能进行的生产层面的合作,但仍有某些“意识”上的默认。本论文并不仅仅是对洮岷湫神崇拜仪式的本体研究,更侧重于对崇拜仪式中语言崇拜的残留(神词、祭文、祈祷词等)及其以语言为载体的口头传统所发挥的功能的分析。这对于我们分析社会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族群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多元文化空间中的人类学、民俗学口头传统和民间信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地方性的民间经验。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着重描写洮岷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及多元化的民间信仰。恶劣的生态环境与不同族群的多样化生存方式为洮岷湫神信仰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性与族群间文化“互化”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从历史角度考察洮岷地区18位湫神信仰的形成过程。明清时期,朝廷加强了对洮岷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控制,18位湫神信仰的形成是国家与地方社会共同建构的结果。
     第三章从洮岷地区的庙会与演剧活动中考察湫神信仰仪式与观念的综合展演。洮岷庙会活动既是民众对自身传承及移民历史的一种叙述,也是对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多族群交流这一“事实”的再现。洮岷演剧与湫神祭祀仪式紧密相连,始终呈现出一种浓厚的仪式色彩。
     第四章描述分析洮岷地区湫神信仰的仪式专家、祭祀组织与仪式实践。仪式专家马角、水头对于仪式知识是“全知”的,是青苗会组织的核心人物。青苗会是洮岷地区的湫神祭祀组织,具有仪式与生产方面的职能。围绕各自的湫神,青苗会举行的一系列禳雹、祈雨仪式是人类企图用文化、仪式手段影响自然环境的积极生存策略,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第五章中笔者首次对与湫神信仰相关的传说故事、神奇叙事、神花儿、神词等口头传统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指出:与湫神信仰有关的传说、故事、神奇叙事的讲述,起到了解释、维系、强化湫神信仰体系的作用;而在仪式上使用的神词和祭文则是一种沟通人神、显示湫神权威的仪式语言,保证了仪式展演的神圣性。
     总之,本文通过对洮岷地区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的描述与分析,指出洮岷地区的湫神信仰仪式和口头传统打破了家庭、宗族、村落和族群的边界,在汉、藏、土、回等多族群共存的时空中实现了不同层次上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mode of oper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Dragon—God Worship Ritual and Oral Tradition in the Tao-Min multi-cultural space areas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Tao-Min multi-cultural space areas ,the Dragon—God Worship through the Temple Fair, Worship Rituals and Oral Traditions achieves its own stage for performances; around the Dragon—God Worship, the Hans, the Tibetans, the Huis and the Tus ethnic grous achieve the concept of faith, ritual practice, and produ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recognition and reciprocity. Between the Hans,the Tibetans and the Tus, Dragon—God Worship leds to a comprehensive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y common belief . But between the Hans and Huis , they can only reach limitated cooperation of production level for their different faith. Muslims can not participate in the Qingmiaohui and the ceremony. The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of local people for anthropology and folklore oral traditions in the multi-cultural space.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paper’s main part could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emphatically the b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iversification survival way and multi-folk beliefs. B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ethnic‘s diversity of survival way in the Tao-Min areas form the basic of material and common belief among ethnics.
     The second chapter basically investigates 18 Dragon—Gods Worship’s formation process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the Tao-Min area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s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the militar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control in the Tao-Min areas , 18 Dragon—Gods Worship’s formation is the result of national and local society’s common constructing.
     The third chapter inspects Dragon—Gods Worship Rituals and Ideas from temple fair and plays in the Tao-Min areas . Temple fair not only is a narrative of their activities and immigration history, but also the reality’s appearing of the diversity ethnic cultural coexist and exchange. The Tao-Min areas’s plays are closely link with acrificial rites of Dragon—Gods, always show a strong color of the ceremony.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is the Dragon—God’cult organization, ritual specialists and ritual practice. Ritual specialists, Majiao and Shuitou are omniscient, they are the cores of Qinmiaohui. Qingmiaohui is the Dragon—God’cult organization, consists of fair leaders, Majiao and Footman, get the ritual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Revolving around their Dragon—God,Qinmiaohui holds a series of rites, that is an active survival techniques ,that people want to affect the nature by culture and ritual means,reflecting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rson and person.
     In chapter five, penman systematically combes all kinds of oral traditions about the Dragon—God for the first time. Pointed that the narrative of tales, story and fantastic rumour provides basis and powerful security for people worship ideas’continuation.“God hua’er”, Sacred Word and Oration themselves on the Cult Ritual Oration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of the Cult Ritual, as depurative languages,they ensure the sanctity of ritual performative.
     In short, this paper descriptes and analysises of Dragon—God Worship Ritual and Oral Traditions in the Tao-Min areas, points that: The Dragon—God Worship Ritual and Oral Traditions has broken the frontiers of families, chans, villages and ethnic grous, It has achieved different levels cultural exchange and identity in the coexist space-time of the Hans,the Tibetans,the Tus and the Huis ethnic grous and so on.
引文
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据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年本影印,1990年版,下篇,卷一,81;卷六,51—52.
    2程云祥.潮州求雨的风俗[J].载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民俗》1928年6月,第13、14期合刊,28—31.
    3愚民.翁源人的“求雨”和“闹房”[J].载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民俗》1928年6月,第13、14期合刊,28—31.
    4欧阳云飞著,载中央日报,1937年6月3日,民风周刊第35期.
    1黄碧珍著.永春歇雨的风俗[J].载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民俗》1928年6月,第13、14期合刊,34—40.
    2注:此阶段文章的资料均为笔者转引自: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6.
    3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4黄芝岗.中国水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5王孝廉.水与水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
    6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向柏松.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8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与古代政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9向柏松.道教与水崇拜[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0向柏松.中国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1魏子任.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J].华夏文化.2002:(2)
    12薛世平.华夏民族的水崇拜[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3王永平.论唐代的水神崇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腾占能.载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总第5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69—79
    2朱永林.载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总第5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53—68
    3潘朝霖.水族祈雨活动“敬霞”试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4郭松针.豫北地区祈雨、防涝习俗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一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6—216.
    5史耀增.关中东府民间祈雨风俗透视[J].古今农业,2004:(1).
    6季羡林.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J].《世界历史》1985:(10)17—20.
    7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1.
    8李锦山.考古资料反映的农业气象及雷雨诸神崇拜—兼论古代的祈雨巫术[J].农业考古,1995:(3).
    9王青.赤松子神话与商周焚巫祈雨仪式[J].民间文学论坛[J].1993:(1),20—27.
    10国红光.关于古代的祈雨—兼释有关的几个古文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11陶思炎.祈雨扫晴摭谈[J].农业考古[J].1995:(3).242—247.
    12参见: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2001(1);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2);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对民俗学的学术实践的新探索[J]. 2004,民间文化论坛(3);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J].社会学研究,2006(1).
    1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J].郭玉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赵旭东.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平权与等级[J].社会科学,2006(6);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J].社会科学,2007(1).
    3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乡村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岳永逸.范庄二月二龙牌会中的龙神与人[J].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通讯,1999(6-7);乡村庙会的多重叙事—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民俗学主义研究[J].民俗曲艺,2005,(147).
    5如: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的取水仪式研究[J].民族艺术,2001:(2);华北地区祈雨谣辞研究[J].思想战线,2002:(3);华北地区祈雨仪式中的男性社会组织[J].西北民族研究,2003:(3);华北雨戏研究[J].农业考古,2003:(1).
    6王艳丽.古代祈雨仪式的性别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1).
    7张月琴.大同地区祈雨仪式与权威的建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8马毅生.云南回族祈雨龙(铜)牌考说[J].回族研究,1995:(5).
    9马毅生.云南回族祈雨龙(铜)牌考说[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0李昕.回族民间传说中祈雨事象的文化释义[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考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5月
    1宋磊“国家与社会”视域下的民间仪式变迁—临潭新城迎神赛会的个案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5月
    2杨燕.从临潭“花儿会”的祭神活动解读甘南汉藏关系[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3宋丽丽.明清时期甘肃洮岷地区汉族移民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
    4周大鸣、阙岳.民俗:人类学的视野—以甘肃临潭县端午龙神赛会为研究个案[J].民俗研究. 2007(2).
    1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5月,77.91.
    2草岔沟原属临潭县辖域,现划归卓尼县柳林镇。
    3 ZHS.男,临潭县新城镇晏家堡村人,洮州18位龙神之一康茂才的马角。
    1李璘著乡音—洮岷“花儿”散论[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25.
    1 [英]凯·弥尔顿著.袁同凯,周建新译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3
    1白雨即冰雹,黑霜即霜冻。
    2甘肃省临潭县农业区划编写组《甘肃省临潭县农业区划》(内部资料),1985.
    3岷县统计局. 2006年岷县统计资料汇编[M]. 2007.7
    1禾驮:藏语音译,意为“深沟里的村庄”。
    2 [清]田而穟纂辑岷州志卷八田赋上.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3 [清]田而穟纂辑岷州志卷十一风俗·民事.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4 [清]张焉笃修,包永昌纂洮州厅志[M].卷二.舆地·风俗光绪三十三年编.
    1 [清]张焉笃修,包永昌纂.洮州厅志[M].卷一·星野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2 [清]张焉笃修,包永昌纂.洮州厅志[M].卷一·星野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3 [清]张焉笃修,包永昌纂.洮州厅志[M卷一·星野.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1洮岷歌谣.摘自宋志贤编岷县民间歌谣[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25.
    2 [清]田而穟纂辑《岷州志》卷十一,《风俗·民事》,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1“青禾”即青稞,是大麦的一种,耐寒、早熟、适应性强,适合在高寒地带生长,是典型的高原粮食作物之一,在藏民的食物构成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2 [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M].卷十六·番族·番俗,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1 [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M].卷三·建制·墟市,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2“盈”也写作“营”,集市的意思。洮岷人把赶集称为“跟营”。
    3岷人把赶集成为“跟营”,这一称谓与洮州相同。
    1 [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M].卷二·舆地·风俗,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2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M](甘肃行纪丛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228.
    3 [清]田而穟纂,岷州志[M].卷十一·风俗·贸易,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91.
    2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220.
    3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3,79~194.
    1巴当(或“巴郎”)指的是一种由加工过的羊皮制作的双面手摇鼓,鼓直径30公分,厚度10公分,手柄长50公分。当地人认为巴当是神物,每年只在春节期间舞蹈时才用,其它时间要悬挂在墙上,不得随意敲响,否则会惊动神灵,致祸人间。
    2敬山神是巴当舞的核心部分,“春巴”点燃篝火后,引领舞者以篝火为中心进行“拜五方”,然后在新立的秋千架下跳起敬神山的舞蹈。
    3岷县巴当舞的歌词为口耳相传,舞者会唱不会写,也不知道所唱的歌词究竟是那种语言。有当地有学者认为他们所唱的不是藏语,极有可能是以前的羌语。
    1智贡巴·贡却乎丹巴饶吉安多政教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654~655.
    2花儿娘娘:对唱花儿的女性的统称。
    3全文见笔者田野调查资料本之董正民与他的花儿.
    4注:甘南州其它地区、青海及四川的藏民也有来参加祭祀仪式的,但他们只祭海神。
    1笔者2009年6月3日采录于冶力关镇池沟村,讲述人XZA.
    1师家跳神,包括法神和起鼓两项,法神就是与神沟通,代神传话;起鼓是指用鼓乐、歌唱的形式将神请来,并称赞、劝慰各位神灵。
    2洮岷地区庙上湫神还愿打鼓请三品神时与家神还愿不同,家神还愿时必须“打马头”,戴“五方佛冠”,而庙愿则不用。图1-12中穿彩衣的师公子头上系了“马头”(假长辫子),戴了“五方佛冠”。
    1摘录于笔者整理的岷县冷地口村水头LJH的神词文本,冷地口村位于临潭、岷县、卓尼三县的交界地带,LJH演唱的请神词中,涉及到了洮岷大地上的众多庙宇与神灵。
    2 [清]田而穟纂辑岷州志[M].卷十七·艺文志上.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3 [清]余谠纂辑岷州卫志[M].卷一·舆地·形胜.康熙二十六年抄本.
    4 [清]田而穟纂辑岷州志[M].卷六·典礼·番贡.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西番诸卫.北京:中华书局,1974.
    1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十八卷第二辑.
    2宋丽丽.明清时期甘肃洮岷地区汉族移民研究[D].兰州大学,P22.
    3一里大约有一百户左右。
    4 [清]田而穟纂辑岷州志[M].卷十九·艺文志下·赋,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5 [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纂洮州厅志[M].卷九·兵防,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6参见:王玉祥.论朱元璋经略洮州[J].甘肃社会科学,2003(6)
    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西番诸卫.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西番诸卫.北京:中华书局,1974.
    1参见: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P44.
    2参见:彭建英明代羁縻卫所制度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3).
    3多纳、立珠是清代赵土司管辖的藏人村落的名字,据说归赵土司管辖的村子还有铁尺、拉子等。
    4据说赵土司的先人是赵阿哥潘,是元代掌握兵权的藩王。
    1多脑:洮岷俗语,即脑袋。
    2赫道台:洮岷陇右道道台,名赫赫,民间传说他是满洲贵族,正黄旗子弟。
    3宋志贤编岷县民间歌谣[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 237~239.
    4岷县志编撰委员会编.岷县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86.
    5注:僧官制度始于东晋安帝隆安末年,到明朝时已日臻完善,建立起了较完善的中央到基层的僧官机构。
    6府的僧务机关称僧纲司,设官都纲,并同时规定了各级僧官的品阶、棒禄等。
    1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218.
    2阶文:阶指阶州,即今武都县,文即今天的文县.
    2参见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P46.
    3参见: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P51.
    1 2009年5月28日,笔者采录于新城朱会长家中.
    2明代军队编制中最基层单位称为“旗”。每个百户所统领两个总旗,十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十名兵卒,每个总旗有五十名兵卒。
    1李亦园.文化与修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2.
    2 [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篡:《洮州厅志》卷三,《建置·坛庙》,光绪三十三年编.
    3《明史》卷十五《礼四》
    4《明史》卷十五《礼四》
    5 [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M].卷九·秩祀,光绪三十三年编.
    1《甘肃新通志》卷九十三,《艺文志·文》.
    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三十·西域二·西番诸卫.中华书局,1974.
    2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礼四.中华书局,1974. 1304~1305.
    3 [清]田而穟纂辑《岷州志》卷六,《人物·忠勇》,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1李昉.《太平广记》(10)卷第四百九十二·杂传记九·灵应传4398
    1注:有地方学者认为,长川乡冯旗村的“敕封九天化身白马太山元君”是郭氏宁妃。
    2 [清]田而穟.编纂.岷州志[M].卷八·秩祀·合祀,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3岷县城郊龚家堡和梅川所供皆为“白马爷”庞统。
    1赵克生:《明蒙冲突与祭礼之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2 [清]田而穟篡辑:《岷州志》卷四,《建置·坛遗》,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1参见:白秀芹.迎神赛社与民间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
    2郝苏民.庙会·民间信仰与文化的非絮语[J].西北民族研究,2009:2卷头语.
    3郝苏民.庙会·民间信仰与文化的非絮语[J].西北民族研究,2009:2卷头语.
    1回民只是在庙会上做生意,到山林里唱花儿,并不参与湫神祭祀仪式。
    2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1当地方言:“怎么”的意思。
    2防兵:指怕迎神赛会上出事情。
    3沙:语气助词,无实意。
    4为感谢龙神前来此地而献的羊称为“下马羊”。
    2根据笔者2009年5月28日对武师的访谈录音整理写成.
    3红:当地献给佛爷、会首、马角的一种有吉祥寓意的红色绸缎。
    1洮岷一带人民“神”“佛”不分,见佛就拜,所以“十八位龙神”又称为“十八位佛爷”。
    1解放前是县长或商会头领,现在是青苗会大会长。
    2洮州人把龙神出庙叫下庙,回庙叫上庙。
    2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潭县志[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P841.
    3岳永逸:《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 2009年6月25日,笔者采录于维新乡元山坪,讲述人ZSZ,男,73岁.
    1注:常爷即明朝大将常遇春,常遇春与徐达并列为洮州18位龙神的首席,信仰民众包括临潭、康乐、卓尼三县的汉、藏、土三个民族。在岷县的铁城地区也有常爷信仰,但在岷县南部与北部的18位龙神体系中没有常爷。
    2参见: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M](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394.
    3洮岷地区各个龙王的势力范围有大有小,大的龙王如常遇春、胡大海的马路可以跨县、跨族群,对于这样的“超级龙王”来说,不但有自己的主庙(当地叫做大庙),还有各自的分庙(当地称为“小庙”或“尕庙”)。但是也有一些龙王只有主庙,没有分庙,如临潭新城城背后的徐达、岷县坎峰村的湫神张锦只有一个村子信奉,没有马路。
    4洮州龙神造像分为两种,一种是木雕神像,称为“行神”,一种是泥塑神像,称为“坐神”。
    5“马路”指除大庙所在村子外,各个龙神所管辖的势力范围。
    6当地将“常”读为“sháng”。
    7 2009年7月22日笔者采录于冶力关池沟大庙,故事讲述者:WZK,男,汉族,73岁。
    1“西海”指的是青海湖,在此指代整个西北大地;“辅王”是说常爷是仅次于明朝皇帝的第二人;“洮河龙王”表明他是洮地最大的龙神。
    2表格是根据笔者于2009年6月3日在常山庙所拍摄的封神碑照片整理而成.
    1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1 2009年5月6号,笔者采录于岷县镇田家堡村,MSP.
    2 2009年11月7日,笔者采录于临潭县扁都乡刘旗村,LQM.
    1 2009年5月6号,笔者采录于岷县镇田家堡村,MSP.
    2瞭:洮岷方言,“看”的意思.
    1讲究:岷县土语,认真、好的意识。
    1 2009年6月13日,笔者采录于岷县清水乡ZGH老人家。
    1李亦园.文化与修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0—81
    2 2009年11月7日,赵海成口述.
    1笔者于2009年6月3日采录于常山庙。
    1 2009年11月25日,临潭县新城镇丁家山师公子SPP口述,笔者记录.
    1 [日]渡边欣雄著,梁景之译.民俗知识的动态研究[J].民族译丛,1994(6).
    2 [清]田而穟.纂辑.岷州志[M].第十一卷·风俗·土习.康熙四十一年.抄本.岷县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 岷州志校注[M]. 1988年,184.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P359.
    2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P141.
    1阳婆:洮岷方言,即太阳。
    2晏家堡村的祈雨过程由该村龙神马角赵师口述,采录时间:2009年12月10日,电话访谈.
    1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2009.295.
    1参见:景生魁编岷县民间故事[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60—65.
    2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75.
    1 2009年5月6号,笔者与岷县宣传部王亚红一起采录于岷阳镇南川村宗泽庙,报道人:杨庙倌儿
    1 2009年古历五月初五笔者采录于端阳沟村,报道人WKK.
    2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5月,91—92
    2张帆.仪式:从社会理论到天下理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9,(4).
    2此段文字笔者于2009年4月24日采录于冶力关池沟,此外,新城镇端阳沟、岷县王家山等地也有相关的说法。
    1 2009年12月3日,晏家堡赵师飞信内容.
    2 Emily Martin Ahern: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Cambridge.转引自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C].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07
    1岷县锁龙乡把祭祀组织和五月份的庙会活动都叫做青苗会。本章节只对青苗会组织进行描述分析,不涉及作为活动本身的青苗会。
    2周健张思. 19世纪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以顺天府宝坻县为例[J].清史研究,2006.5
    1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7. 67.
    2 [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M].卷二·风俗,光绪三十三年编.
    3参见:洮州农民文化宫简史编写组洮州农民文化宫简史[M](内部资料),1994. 4.
    1见宋志贤编岷县民间歌谣[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12—17.十里乡上北中路村,李发荣口述,宋志贤搜集整理,12—17.
    2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岷县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3.
    3甘肃省二十七县社会调查纲要(民国二十一年),甘肃省图书馆手抄本.
    4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7. 70~71.
    1 2009年11月10日.,赵海生口述.
    2新城镇晏家堡会首卸任与选举时也要打三次卦,但要求三次必须是“喜爻”,即两片都朝上,后来改革了选举制度,打卦时只要三次不出现“盖覆”便可视为此人当选,这与冶力关三次必须是“阳爻”不同。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6.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9—76.
    1 2009年12月26日,晏家堡龙神庙,SWC口述。
    2与洮州其它地方的青苗会中提领掌权不同,提领一职在冶力关不甚重要,大会长掌权是历来的传统。
    1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7. 156.
    2 ZHS口述,2009年12月14日,笔者电话访谈。
    3拉代:洮岷方言,指搬场时请邻村的亲朋好友前来相互帮助搬场。
    1 ZHS,2009年12月10日.
    2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7. 157.
    1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9.
    2参见:岳永逸.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J].民族艺术,2003(2).
    1周边的汉人把卓尼勺哇的土族叫藏人或者土人;解放前,勺哇土族认为自己是“土人”,但对外称自己为“藏人”,解放后,政府进行民族识别,将其认定为土族之后,周边的汉人与勺哇人自己渐渐认同了土族这一称谓。
    2 2009年6月4日,笔者采录于庙花山,讲述人是一个羊倌儿。
    1笔者于2009年6月3日采录于常山庙。报道人:常爷庙马角YS.
    2 2009年7月22日笔者采录于冶力关池沟大庙。故事讲述者YS,男,66岁.
    1安德明.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J].西北民族研究,2006(2).
    1 2009年6月2日,笔者采录于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讲述人XZA。
    2 2009年5月27日,笔者采录于临潭县新城镇晏家堡,讲述人LDW。
    1折:洮岷方言,“死”的意思。
    2个案1、个案2,2009年6月27日笔者采录于冶力关池沟大庙,YS、SJ口述。
    1陆泰安.洮州纪略[j].西北通讯第六期,1947.9
    2赵宗福.花儿通论[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248.
    3田而穟篡辑.岷州志[M].卷十九·艺文下·赋,康熙四十一年抄本。
    4转引自武宇林.“洮岷花儿’的现状与西北“花儿”的传承一甘肃省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的田野调查[J]宁夏社会科学,2006(3).
    5摘自:宋志贤编岷县民间歌谣[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126.岷县十里乡张家坪村,王寿全演唱,宋志贤收集整理。
    6岷县民众把专职伺候某位湫神的师家叫“水头”。
    1一大:洮岷方言,一元钱。
    1瞭:洮岷方言,“看”的意思。
    2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清华大学网络版,2009,42.
    1转引自,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清华大学网络版,2009,42.
    1 [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48
    1摘自:宋志贤编岷县民间歌谣[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 P122.蒲麻乡大素村,马仲英演唱宋志贤收集整理.
    2杨公寨青苗会神句言词.戊辰运年甲子五月,芦金海提,杨玉财写,一九八八年六月十日.
    1“十二属相”属于对唱活动中的“盘歌”类,一般由花儿把式或师公子在庙会、龙神复元、家神还愿等场合对唱,有较强的竞争性,赛知识、赛智慧、赛反应能力及表现技巧,通过竞赛达到娱人娱神的目的。
    2 2009年12月22日电话访谈。
    1 [英]雷蒙德·弗斯(Romond Firth)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P137.
    1.[清]吴垚修.洮州卫志[M].清康熙二十六年抄本.
    2.[清]余谠篡修.岷州卫志[M].清康熙二十六年抄本.
    3.[清]张焉笃修,包永昌纂.洮州厅志[M].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4.[清]陈如平篡辑.岷州续志采访录[M],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5.岷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岷州志校注[M].岷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版.
    6.洮州史丛编写组.洮州史丛[M].1994年.
    7.宁文焕等编著.洮州农民文化宫简史[M].1994.
    8.卓尼县志编纂委员会.卓尼县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1994年版.
    9.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岷县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1995年版.
    10.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1997年版.
    11.李振翼编甘南简史[M].甘南文史资料(第五辑).
    12.尕藏才旦编著甘南风物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甘肃岷县民俗文化丛书续集[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发行,2004年版.
    14.马列主编.岷州花儿[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张亚雄.花儿集[M],重庆出版社. 1941年版.
    2.范长江著中国的西北角[M].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黄芝岗.中国水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5.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M].(社会人类学论丛第5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郗慧民.西北花儿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赵宗福.花儿通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孔飞力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9.王孝廉著水与水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
    10.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1.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12.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M](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高丙中.民间文化与民间社会的兴起[A].居住在文化空间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胡天成,段明著.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16.胡志毅著.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7.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8.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三联书店,2002年版.
    19.薛艺兵著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20.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郑振满陈春生.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2.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3.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白寿彝.回族人物志[M](明).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李亦园.宗教与神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4年版.
    27.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车文明著.中国神庙剧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9.褚建芳著.人神之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0.梁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2.万建中著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高有鹏著.庙会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中华书局,2008年版.
    35.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日]田仲一成著钱杭,任余白译中国的宗族与戏剧[M].上海出版社,1992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赵丙祥译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6.[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7.[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褚建芳译努尔人[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丙祥译文化与实践理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日]井口淳子著林琦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格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法]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贇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英]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欧阳敏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5.[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儿著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美]卢克·拉斯特著王媛,徐默译人类学的邀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美]保罗·拉比诺著高丙中,康敏译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程云祥.潮州求雨的风俗[J].载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民俗》1928年6月,第13、14期合刊,28—31.愚民.翁源人的“求雨”和“闹房”[J].载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民俗》1928年6月,第13、14期合刊,28—31.
    2.黄碧珍著.永春歇雨的风俗[J].载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民俗》1928年6月,第13、14期合刊,34—40.
    3.欧阳云飞著,载中央日报,1937年6月3日,民风周刊第35期.
    4.潘朝霖.水族祈雨活动“敬霞”试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5.腾占能.慈溪的龙王庙及求雨活动[J].载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总第5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6.朱永林.龙是什么—象山半岛龙信仰调查研究[J].载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总第5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7.向柏松.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8.郭松针.豫北地区祈雨、防涝习俗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一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向柏松.中国水崇拜祈雨求丰年意义的演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10.刘铁梁.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6).
    11.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12.周虹.龙牌会初探[J],《民俗研究》1996,(4).
    13.陶立璠.民俗意识的回归—河北省赵县范庄村“龙牌会”仪式考察[J].民俗研究,1996,(4)
    14.马毅生.云南回族祈雨龙(铜)牌考说[J].回族研究,1995,(5).
    15.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16.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与古代政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17.刘铁梁、赵丙祥.联村组织社区仪式活动——河北井陉县之调查[J].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景军﹒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J]社会学研究1998(1)
    19.刘晓春.一个地域神的传说和民众生活世界[J].民间文学论坛. 1998,(3).
    20.晏云鹏洮岷地区“龙神”信仰探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3).
    21.李璘.甘肃岷县民间的湫神崇拜.[J]丝绸之路,1999(1).
    22.向柏松.道教与水崇拜[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3.柯杨.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
    24.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十八卷第二辑.
    25.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
    26.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J].民间文化, 2001,(1)
    27.苑利.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旱魃与斩旱魃仪式[J].思想战线总第165期,2001,(3).
    28.苑利.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取水仪式研究[J].民族艺术总第63期,2001,(6) .
    29.苑利.华北地区祈雨活动取水仪式研究[J].民族艺术,2001,(2).
    30.苑利.晒龙王祈雨仪式研究[J].《民间文化》2001,(1).
    31.杨士钰.论临潭新城端午节龙神赛会的文化意蕴. [J].甘肃高师学报. 2001,(1)
    32.苑利.我国华北地区谢雨仪式中的“谢雨”与“大同”思想[J].乌鲁木齐职工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总第39期).
    33.苑利.华北地区龙王庙配祀神祇考略[J].西北民族研究,2002,夏季卷(总第33期).
    34.赵宗福.甘肃省泾川王母宫庙会及王母娘娘信仰调查报告[J].民俗曲艺,2002,(137).
    35.苑利.华北地区龙王传说研究[J].民族艺术.,2002,(1).
    36.苑利.华北地区祈雨谣辞研究,《思想战线》2002,(3).
    37.苑利.华北地区祈雨碑文的特点、分类与功能[J].甘肃民族研究,2002,(2).
    38.苑利.华北地区龙王庙主神龙王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4).
    39.魏子任.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J].华夏文化.2002,(2)
    40.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1.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J].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2.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灾民祈雨述略[J].中州今古, 2003,(Z1) .
    43.苑利.华北地区女性祈雨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 2003,(04) .
    44.苑利.华北雨戏研究农业考古2003,(1)
    45.岳永逸.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宁夏社会科学. 2003,(4).
    46.尹虎彬.河北民间后土信仰与口头叙事传统[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7.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J].历史研究.2003,(2).
    48.薛晓蓉.庙会的产生及其嬗变轨迹[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8).
    49.岳永逸.庙会的产生:当代河北赵县梨区庙会的田野考察[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2004年.
    50.徐建国.从庙会演出谈宗教祭祀活动对戏剧的影响[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8).
    51.岳永逸.对生活空间的规束与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庙会[J],民俗曲艺, 2004a
    52.苑利.华北地区龙王庙壁画中神灵世界的组织结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3.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对民俗学的学术实践的新探索[J].民间文化论坛,2004,(3)史耀增.关中东府民间祈雨风俗透视[J].古今农业, 2004,(1) .
    54.许黎丽陈文祥.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2004,(4)
    55.徐黎丽.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民族关系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 2004,(04) .
    56.李福军.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57.薛世平.华夏民族的水崇拜[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8.刘铁梁.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J].民间文化论坛, 2005.
    59.岳永逸.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J],思想战线. 2005,(3)
    60.杨燕.从临潭“花儿会”的祭神活动解读甘南汉藏关系[D]. 2005年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61.黄涛.咒语、祷词与神谕:民间信仰仪式中的三种“神秘”语言现象民间文化论坛.2005,(11).
    62.董传岭.近代山东地区的祈雨活动[J].广西社会科学, 2005,(9)
    63.李昕.回族民间传说中祈雨事象的文化释义[J].固原师专学报,2005,(1).
    64.赵旭东.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中的平权与等级[J].社会科学,2006,(6)
    65.郝平.传说、信仰与洪洞乡村社会—兼及大槐树移民的文化认同[J]历史档案,2006(3).
    66.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J].社会学研究,2006,(1).
    67.赵旭东.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平权与等级[J].社会科学,2006:(6).
    68.王永平.论唐代的水神崇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9.霍福.“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一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事的记忆和流变[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2)
    70.李然.传说、庙会与村落生活—以费县龙王堂庙会为例[D].山东大学,2006.
    71.武宇林.“洮岷花儿”的现状与西北“花儿”的传承—甘肃省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的田野调查[J].宁夏社会科学, 2006: (3).
    72.范长风.跨族群的共同仪式与互助行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7.
    73.宋丽丽.明清时期甘肃洮岷地区汉族移民研究[D].年兰州大学,2007.
    74.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J].社会科学,2007,(1).
    75.向柏松.中国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6.周大鸣、阙岳.民俗:人类学的视野—以甘肃临潭县端午龙神赛会为研究个案[J].民俗研究. 2007,(2).
    77.杨丹妮.口传—仪式叙事中的民间历史记忆—以广西和里三王宫庙会为个案[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1).
    78.马毅生.云南回族祈雨龙(铜)牌考说[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79.岳永逸.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J],《开放时代》2008,(1).
    80.范长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苗会与文化多样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81.武沐.洮州湫神奉祀文化的解读[J].中国民族集刊,2008,(2).
    82.杜俊芳.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J].沧桑,200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