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这篇论文,是笔者对王安石诗歌研究的一种开拓与尝试。本人以王安石人生经历为脉络,以宋代至臻成熟的佛禅思想对诗歌内容所起地潜移默化之影响为依据;以佛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活水源头为新能量,全面系统地研究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的关系。笔者在此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着眼于佛禅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佛禅与宋诗的关系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王安石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他出生在一个佛教世俗化的时代,自幼家乡佛教氛围浓重,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佛教的熏陶。他少负绝资,“无所不读”,所读之书多与佛学有所沾染;为官之后更愿亲近佛教,所到之处必游历寺庙,广交高僧大德;经世济民期间更愿援禅入儒。晚年退隐钟山、与僧为伴、以寺为家、精研佛禅、游走山林、深悟禅意,并自号“半山道人”。其对宇宙人生的感怀,亦达佛家的“真如境界”。
     从王安石诗歌作品中看,其受佛禅影响至深,在他现存的1700多首诗中,与佛禅相关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诗中可见其博大精深的佛禅思想,以及对诗歌与佛禅两种意境的互济互融。体现出其高超的创作形式和技巧,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魅力。其诗歌风格引领了宋代诗歌风貌。因此从佛禅的角度切入,来研究王安石诗歌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全文共分为六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简述宋代佛禅研究概况,宋诗研究概况,以及各时期“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的相关情况,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介绍了写作内容。
     第一章:王安石的佛禅修习与林下交游。以王安石人生脉络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他学佛修禅的历程。通过其林下交游、寺庙游历,力求准确描述佛教之于王安石的早期影响。
     第二章:王安石诗歌创作中彰显的佛禅精神。王安石的佛禅修习历程对其精神世界影响至深,他能从佛禅中汲取思想精华,以此用于人生实践和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亦能展示佛禅“万法皆空、人生如梦;本心是佛,无心是道;自性清净,随缘任运”的精神本体。
     第三章:王安石的诗歌构思与佛禅思维。王安石的诗歌构思得益于佛禅思维的泽润,与他深研佛典和禅僧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熟练掌握禅宗临济、云门的授课方法,深通“无念为宗、即事而真、触类是道”等修持方法,深刻理解“静观默想”、“直觉顿悟”以及“二道相因”等佛禅思维模式。静观默想思维模式丰富了他诗歌构思的本体,使“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新”所体悟的自然景物诗,往往具有无禅语而有禅意禅趣,寓禅理而不落形迹,可直感而不可诠说的特点。直觉顿悟思维模式使他“得鱼忘筌、舍筏登岸”,化解了他诗歌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瞬间与永恒、个体与整体”的内在矛盾。“二道相因”的思维模式,使他的诗歌富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第四章:王安石诗歌技巧和佛禅的启示。王安石诗歌创作形式和技巧亦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其诗歌技巧的形成与他非凡的经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对佛理禅旨的精妙把握关系密切。禅宗“翻案法”直接启示了王安石的翻案诗的创作。无论是翻历史旧案还是推陈出新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即或付诸议论亦能获得美轮美奂的诗情和诗境。禅宗“颂古”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形式,“绕路说禅”在他这里直接变成了“绕路说诗”,其隐语的大量使用,使他的诗歌更为含蓄委婉,语句精丽,诗境内涵丰富。禅宗偈颂技巧直接启示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使其晚年诗歌技巧越发显得质朴清新、生动活泼,通透洒脱。在融入佛禅的同时,他能巧妙地剪裁和熔铸佛事。用语精深亦能达到自然天成,蕴含丰富的特点。其阐释佛理灵活,既能在叙事中点化出佛理之高深又能在写景中蕴含佛义之内涵,还能在议论中化用佛理之精髓。可见,王安石诗歌的技巧受佛禅启示,亦显现出巧夺天工,诗禅合一的高深境界。
     第五章:禅风流被与王安石诗风。宋代禅风流被与宋代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帝王的支持下,在文人士大夫的簇拥下,禅宗得以迅速发展。其中文人归禅、僧人通儒和理禅融通为佛禅的自我完善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使之既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又从中找到了改造自我的方式和方法。在不断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自我流变。特别是文字禅的兴盛,对禅宗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佛禅摆脱了过去尴尬的局面,广泛地使用语言和文字。僧人以诗证禅,文人以禅说诗,禅风的流被对王安石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受禅风浸染,其意气风发的诗风中亦蕴含着忧郁;中期他投入佛禅怀抱,诗歌作品“峭劲雄伟,光昌超逸”;晚期他融入佛禅,使其诗风“深婉精妙、空灵明净”。
     本文的创新与意义:
     第一,目前国内学术界之于禅宗与王安石诗歌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王安石诗歌与佛禅的诸多关联尚未给予准确全面地揭示,真实可采信的历史描述及审美价值的有效传达尚有巨大的学术探讨空间。本文力求以宋代禅宗发展史和王安石的人生经历为脉络,从“佛禅”的角度,把禅宗与王安石诗歌的关系,完整、立体、准确地呈现出来,填补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的某些空白,这是本文努力的方向目标,也是研究佛禅与宋代文学的新视角,新思路。
     第二,禅宗与王安石早期作品的研究往往容易被忽略,本文将依据宋代士大夫禅悦风行的大背景,依据王安石的佛禅修习,林下交游所形成的诗歌作品,研究王安石早期作品与佛禅、居士交往诗和寺院游历诗,可视为本选题的一个创新。
     第三,苏轼、黄庭坚禅宗与诗歌文学研究方兴未艾,而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的研究起步嫌晚,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王安石晚年诗歌的研究上,即使对王安石的诗歌进行全面研究的学者也将探讨“荆公体”作为其研究的侧重点。本文立足于王安石诗歌中彰显的佛禅精神,来展示王安石博大精深的佛禅修为,也是本文的一种创新。
     第四,通过禅宗思维方式对王安石诗歌构思的影响,禅宗偈颂、翻案诗对王安石诗歌创作技巧的影响,来研究禅宗对王安石诗歌创作构思和形式技巧的启示,是本选题的又一创获。
     第五,宋代禅风的流被直接影响宋代的诗风,在目前存在的王安石诗歌研究方面,有关禅风对王安石诗风的影响,研究者只是寥寥数语,有的甚至一带而过。本文将就禅风流被对王安石诗风的影响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从而展现禅风与诗风互融共进的历史真实,这是本文学术价值的又一体现。
The thesis, The Research of Zen Buddhism and Wang Anshi’s Poems is thewriter’s exploration to look into Wang Anshi’s poems. I aim to analysi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Zen Buddhism and Wang Anshi’s poems systematically, usingWang Anshi’s life experience as clues, according to th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 ofthe completely mature Zen Buddhism in Song Dynasty on the poems and the ZenBuddhism’s vitality which is expressed in the poems. I pay attention not only theliterature itself but also the inspiration and influence of Zen Buddhism on WangAnshi’s poems creation. From this, I can promote a typical sample for the deep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Zen Buddhism and Song Poetry.
     Wang Anshi kept the indissoluble bond with Zen Buddhism all his life, and wecan know this from many aspects. He was born in an era where the Buddhist was insecularization, and his hometown was in heavy Buddhist atmosphere. Besides, he wasschooled by Buddhist from a kid to an adult. He read extensively and most materialswere related to Buddhist. After entering politics, he was more willing to close toBuddhist. He must visit temples and make friends with eminent monks. During theprocess in which he profited the people and the society, he would rather merge ZenBuddhism with Confucianism. When he was old, he sequestered himself to the ZhongMountain, accompanied with monks, set his home in the temple, to put himself intothe research of Zen Buddhism, to wander in the mountain and forest, to realize ZenBuddhism deeply and he called himself as“Banshan Taoist”. His gnosis to theuniverse and the life could go with“Really Realm”in Confucianism shoulder byshoulder.
     Wang Anshi was influence deeply by Zen Buddhism from his works point ofview. The poems related to Zen Buddhism had a high proportion in his 1.700 poemswhich is still existed now. We can feel his broad and profound Zen Buddhism and hisability to make poems and Zen Buddhism be in mutual interaction. From this, we canknow his talent in creating poems, also because of this, there were so much specialcharm in his poems and the style of his poems leaded the trend of Song Poems. So it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his poems from Zen Buddhism point of view. The article can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as following:
     In the Introduction, on one hand, the writer explained the reason why he chosethis topic and the writing aim and significance. On the other hand, he illustrated theresearching general situation of Zen Buddhism and Song Poems. Furthermore, somerelated materials which are about the research of Zen Buddhism and Wang Anshi’spoem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writing methods and the contents are appearedtogether in this part.
     Chapter one: Zen Buddhism Practice and connections with monks. The writerillustrates Wang Anshi’s process of practicing Zen Buddhism systematically andshows his early contacts with Zen Buddhism according to the connections with monksand his travel among temples.
     Chapter Two: The Zen Buddhism revealed in Wang Anshi’s poems. WangAnshi’s Zen Buddhist practice had great influence on his inner world. He couldabsorb though essence from Zen Buddhism to use for his life practice and his ownspirit world. The spiritual noumenon of Zen Buddhism“Nothing is eternal, life is likea dream, actual self is Buddhism, selfless is Taoist, nature is clean and everything is insituation”also was showed in the poems.
     Chapter three: Wang Anshi’s poem meditation and the idea of Zen Buddhism.Wang Anshi’s poem meditation profited from the idea of Zen Buddhism and hadrather close relation with his research for attempt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lots. Hewas skilled in mastering Rinzai’s and Zen cloud gate’s teaching method ,and hegrasped the practices method of“being pop without abstractions; seeing truth withmatter itself; getting principle by toughing the same thins deeply; understood thethinking modes such as“thought in silence; intuition enlightenment and theinterdependency of two opposites”Contemplation meditation enrich the ontology ofhis poems’meditation and made the natural scenery poems which were created fromthe idea”the conception should be full of endless new elements just like the bamboo”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ving Buddhist thoughts although without Chan Yu andhaving the dulden, ertragend with being rich in Zen Buddhism and being understoodbut not being described. Intuition enlightenment made him“throw the net aftercatching fish, and give up the raft after landing the shore“, and dissolve the conflictsof“Perceptual and rational, Moments and eternal,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in hispoems creating. The thinking model of“the interdependency of two opposites”hadmore deeply implied meaning than other language forms in his poems.
     Chapter four: Wang Anshi’s poems’techniques and Zen Buddhism’s inspiration.There was unique style for Wang Anshi’s poems creation form and techniques. Theestablishment of his poems’form and techniques connected with his splendid experience, tough will, rich emotion and the exquisite master for Zen Buddhism. Thekind method in Zen Buddhism inspirited his kind poems creation directly. Whateverhistorical records or innovation, Wang Anshi could make the ugly beautiful, eventhough the method argumentation was used in the poem, you also could feel the poeticstyle。Zen Song Gu affected his poems’creation directly; he changed“talking Zenindirectly into talking poems indirectly. According to the use of amount lingo, hispoems became more implicative, fine and rich in connotation. Zen Gatha affected hispoems’creating techniques so that the techniques in his old age were plain, vivid, andfree and easy. He could make himself absorbed in Buddhist activity. He had theability to make the profound expressions be natural exquisition and richness. And hisinterpretation to the Buddhist flexible, for example , he could not only reveal theadvanced Buddhism in narration but also contain Buddhism in describing scene,furthermore, paraphrase Buddhism in argumentation. It is obvious that in WangAnshi’s poems, we can feel Buddhism, especially the unity of Zen and poems.
     Chapter Five: Wang Anshi’s poetic style and the spread and change of Zen. Thechanging of Buddhism in Song Dynasty should have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special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on Dynasty. Buddhism developed so much withthe support of the King and the company of literati. Among these, it gave thefavorable social conditions to Buddhism improvement that the literati choseBuddhism, monks mastered Confucianism and principles went with Buddhismtogether, so Buddhism found its own disadvantage and got the method to improveitself to change meanwhile to adjus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ddition, theprosperity of characters was a landmark for Buddhism’s development and madeBuddhism out of embarrassment to use characteristics widely. Monks enrichedBuddhism with poems, and literati illustrated poems with the help of Buddhism. Thechange of Buddhism had effective influence of Wang Anshi’s poetic style. In theearly age, the style was“vigorous and dejected”; in the middle age, it was“majesticand natural”because he put himself into Buddhism; in the old age, it was“exquisiteand clear”due to his combination with Buddhism.
     In a word,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poems profited from the localizedinheritance to Buddhism. Poems and Buddhism influenced each other. Poem is theappreciation of ideal while Buddhism inspirited in wonderful Richard. Theintersection of poem and Buddhism is to seek for the wonderful state in which peoplecan be over secular trouble. So these two antirational cultures have so much commonwith each other in solving human’s spirit problems. Buddhism can spread widely withthe carrier--- poem, and at the same time, influenced by Buddhism, poem appears unique styl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ang Anshi’s achievement was hard to beat.So, the writer hopes to research Buddhism influence on Wang Anshi’s poems in depth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fus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Song Dynasty and mak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clear and it must have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for Buddhism and Wang Anshi’spoems in modern society.
引文
①以上见[元]脱脱等着:《宋史》卷三二七,列传第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90页。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附有“安石小字獾郎。蔡绦《铁围山丛谈》、郑景望《蒙斋笔谈》、赵彦卫《云麓漫钞》、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等谓其初生时,有獾入室,故名………安石晚年自号半山居士。明《江宁府志》卷四十二:“宋王安石,字介介甫………熙宁九年罢判府事,为集禧观使,其居近谢公墩,自号半山居士”;《黄山谷内集》卷三有《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二首》;《长编》、《宋史·神宗纪》:元丰三年九月已酉安石以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左仆射、舒国公为特进,改封荆国公,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元丰三年(1080)60岁,居钟山。授特进,改封荆国公。作《字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39页。
    ②[宋]欧阳修着\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5页1
    ①[宋]魏庆之:《诗人玉宵》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页。
    ②周裕锴:《中国佛禅与诗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7-319页。
    ③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58页。
    ④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⑤孙昌武:《诗与禅》,台北:东人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44页。
    ①杜刚:《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页。
    ①陈自力:《释惠洪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1页。
    ①刘漪:《华严宗圆融思想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3-4页。
    ①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2页。
    ①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59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三引《漫叟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4页。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三引《漫叟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4页。
    ③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6页。
    ④梁启超:《王安石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①陈铮:《王安石诗研究》,台北东吴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②童强:《王安石诗歌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③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112页。①张锡龙:《论荆公体》,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页。②邱海燕:《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2页。
    ①林成伟:《王安石与禅》,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3页。
    ②赵鲲:《论王安石绝句》,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3页。
    ③王宏林:《沧浪诗话》“王荆公体”考论,《殷都学刊》,2008年,第4期。①毛建军:《从少学孔孟到晚师瞿聘——评王安石晚年禅诗》,《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3期。②许怀林、吴小红:《荆公晚年耽于佛屠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③方建斌:《论王安石后期诗风转变的原因》,《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④崔晓晶:《论王安石晚年七绝的对仗艺术》,《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①田玉芳:《浅论王安石晚年诗》,《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②江凉、黄青:《论王安石晚年诗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③李春桃:《论王安石晚期思想与诗歌》,《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④朱幼文:《王安石晚年诗学观评议》,《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①[韩]朴永焕:《王安石禅诗研究》,《佛学研究》,2002年,第00期。②屠青、毛建军:《试论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南都学坛》,2002年,第06期。③庄国瑞:《王安石晚年禅诗中的超然之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①霍松林、张小丽:《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06期。②邵维加:《王安石诗禅意三味论》,《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02期。③周亮:《如何评价王安石后期诗歌创作》,《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①文师华:《从人世到退隐寓悲壮于闲淡——论王安石退隐前后的心境与诗境》,《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②赵晓兰:《宋诗一代面目的成就者》,《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①曹大民:《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②傅义:《王安石开江西诗派的先声》,《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③王群:《从“不平则鸣”到“穷而后工”——论王安石诗歌创作道路》,《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02期。①涂木水:《略论王安石的诗》,《抚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02期。②王耀辉:《论王安石诗文的审美意蕴》,《北方论丛》,2006年,第4期。③杨崇仁:《禅宗思维方式与王安石晚年的诗歌》,《思想战线》,1988年,第06期。
    ①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②王树海、王艳玲:《“荆公体”诗歌的佛家怀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见韩溥:《江西佛教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66-70页。
    ②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天禧五年(1021年)1岁,父王益,字损之,时判临江军,生王安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忆昨诗示诸外弟》:“公生天禧五年辛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39页。
    ①田勇、刘明光:《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②见韩溥:《江西佛教史》第八章青原行思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240页。亦有传见《五灯会元》卷第五;《景德传灯录》卷五;《宋高僧传》卷九;《祖堂集》卷三。
    ③见韩溥:《江西佛教史》第十二章曹洞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296页。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1-527页。
    ①见韩溥:《江西佛教史》第九章南岳坏让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257页。“马祖道一”亦有传见《五灯会元》卷第三;《祖堂集》卷十四;《宋高僧传》卷十;《景德传灯录》卷六;《四家语录》卷一。
    ②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天圣八年(1031)10岁,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三年以忧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96页。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天圣八年(公元一0三0年)十岁,是年父益以殿中丞知韶州,安石随行”,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41页。
    ③见《五灯会元》卷第一,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亦见《坛经》行由品第一:“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行由品第一主要记叙了慧能大师在曹溪宝林寺时,应韶州刺史韦璩之遥于大梵寺为众生讲述自己的平生及得法因缘。印顺《中国禅宗史》:“慧能在韶州行化四十多年,予禅宗以极深远影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319页。
    ④见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云门宗为青原法系化出的又一个宗派,形成于五代,创始人为石头门下天皇道悟三世法孙雪峰义存的高徒文偃,因其住韶州云门山而得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⑤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7页。
    ⑥[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忆昨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41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5页。
    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9页。
    ③[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朋友考:“当考荆公生平,其交游最厚者,自曾子固而外,则有孙正之、王逢原、孙莘老、王深父、刘原父、贡父、丁原珍、常夷甫、崔伯易诸人。此皆文学行宜见推于世,大贤者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432页。
    ①见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95-296页。亦见[宋]曾巩:《曾巩集》,《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第600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42页。
    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2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90页。
    ④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3页。
    ⑤[宋]王安石着,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98页3。①[宋]曾巩:《曾巩集》,陈杏珍、晁继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页。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8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3-1634页。
    ①见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97-303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43页。
    ②见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97-300页。
    ③[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8页。
    ④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4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5页。
    ②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7-62页。
    ③见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是年通判舒州,召试馆职不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68页。
    ④[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大正藏》卷五十一,第0196页。
    ⑤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清]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第十八卷,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9页。
    ③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4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74页。
    ④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①见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99-300页。亦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7-156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82-143页。
    ②[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16页。
    ③见梁启超:《王安石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78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97页。
    ④见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00页。亦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144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128-140页。
    ⑤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138页。
    ①见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00-301页。亦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176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143-189页。
    ②《续藏经》,第七十九册,《嘉泰普灯录》,第二十三卷,“荆公王安石居士”条,第428页。
    ①李华瑞、水潞:《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②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③[宋]杨时:《龟山文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④胡宏:《五峰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⑤见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01页。亦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194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201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百三十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60页。
    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77-194页。
    ②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303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③[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5月第1版,第145页。
    ④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⑤魏泰:《东轩笔录》卷之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第139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0页。
    ②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惠卿即得位,遂判荆公”。又《全宋文》卷一七二一载元丰三年吕惠卿写给王安石的一封信:“关弓之泣非疏,碾足之辞亦已”。
    ③[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0页。
    ④国《长编》卷一0三:“(天圣三年十月)庚午,宰臣王钦若为译经使。唐译经使以宰臣明佛学者兼领之。
    ⑤朝王翻安译石经撰论、,李初之令亮朝笺官注润:文《。王及荆丁公谓文相集,笺始注置》,使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773页。
    ⑥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777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4页。
    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8页。①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前言第1-12页。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③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前言第1-11页。①中国古籍全录,http://guji.artx.cn/。②[明]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续藏》第21册。③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9页。④[宋]苏轼:《苏轼文集》卷六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60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8页。①[隋]吉藏撰:《法华义疏》卷二,《大正藏》卷三十四,第0451页。②[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阿阴佛品》第十二,《大正藏》卷十四,第0537页。③[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初序品中缘起义释论第一(卷第一),《大正藏》卷二十五,第1509页。①[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大正藏》卷九,第0001页。②[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后序,《大正藏》卷九,第0062页。③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7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笺注、高克勤点校:《王荆公诗注补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95页(本文王安石诗歌均引自此书,下文不在注解)。
    ②[清]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卷二,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7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9页。②王安石撰、李璧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645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899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一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一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一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三十五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三十五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四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明]梁桥:《冰川诗式》卷二,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6月版。
    ①[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8月版,第111页。
    ②[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3月版,第88页。
    ③[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三十五引《遁斋闲览》,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0页。
    ④[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75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观众生品》,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115-119页。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清]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页。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三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清]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页。
    ④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三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69页。
    ①见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309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补笺:《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5月版,第1602页。
    ②王安石撰、李之亮补笺:《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5月版,第1181页。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5页。
    ②[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冷斋夜话》卷六,南京: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
    ③2王00安9石年撰版、,李第璧71注页:《。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冷斋夜话》卷六,南京: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南唐]静筠二禅师:《祖堂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26页。
    ①见韩溥:《江西佛教史》第十一章临济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278页。
    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30页。
    ③[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912页。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三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1页。③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④[宋]王安石撰、李璧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379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唐]玄觉撰:《禅宗永嘉集》,《大正藏》四十八卷,第0387页。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23页。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五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宋]释志盘撰:《佛祖统纪》卷四十五,《大正藏》卷四十九,第0129页。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三十四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宋]惠洪:《云庵真静和尚行状》,见《石门文字禅》卷三0,四部丛刊本。
    ②《嘉兴藏》印复印件,《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卷首,《〈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③1见99韩3溥年:版《。江西佛教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370页。
    ④《续传灯录》卷十三,《大正藏》第五十一,第0469页。
    ①见韩溥:《江西佛教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318页。
    ②《嘉兴藏》印复印件,《〈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13页。
    ①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贰,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4页。
    ①[宋]黄庭坚:《山谷集》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袁说友:《东塘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①[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叶梦得诗话》辑录二七,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9-2720页。②[宋]曾巩:《曾巩集》卷十五,陈杏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5页。③[宋]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75页。④[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①[宋]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31页。
    ②[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4页。
    ③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页。
    ④[清]黄宗羲撰、全祖望补订:《增补宋元学案》卷九十八,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版。
    ⑤王树海、宫波:《苏轼诗风及其“禅喜”旨趣辨证*》,北方论丛,2009年第4期。①[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②[宋]蔡绦:《西清诗话》卷上,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0页。
    ①[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五十,北京:中国华书局,1980年,第1444页。
    ②[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五十,北京:中国华书局,1980年,第1444页。
    ③[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①[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七,北京:中国华书局,1980年,第1449页。②王树海、宫波:《黄庭坚禅悦诗风的诗学意义》,东北师大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③[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李勇先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④[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三,明刻本。⑤[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79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四引《高斋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3页。
    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吴曾诗话》五0七,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8页。
    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9页。
    ①[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79页。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9页。
    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1页。
    ①见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第二章禅学在中土的展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71页。
    ②洪修平:《试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人文精神》,《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③付勇:《佛教精神带给企业文化的启示》,《经济时刊》2001年第2期。
    ①魏庆之:《诗人玉宵》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页。
    ②周裕锴:《中国佛禅与诗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7-319页。
    ③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58页。
    ④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⑤孙昌武:《诗与禅》台北:东人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44页。①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②《杂阿含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二,第0001页。③[隋]吉藏撰:《中观论疏》四谛品,《大正藏》卷四十二,第0001页。④赖永海主编:《金刚经·心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7129页。⑤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①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40-148页。
    ②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前言第1-12页。
    ①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1-97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③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0-148页。①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4页。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③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④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⑤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赖永海主编:《楞伽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9-180页。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赖永海主编:《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页。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9页。③赖永海主编:《金刚经·心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页。④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页。①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③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页。①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3页。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③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6页。①赖永海主编:《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页。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9110页。③赖永海主编:《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1页。④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赖永海主编:《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页。
    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①[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二十一,《大正藏》卷十一,第0001页。
    ②《北石窟造像类型及其佛教文化底蕴》,《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一,《大藏经》卷一,第0001页。
    ②赖永海主编:《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页。
    ③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5页。
    ①[南唐]静筠二禅师:《祖堂集》卷二“慧能和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8页。又见《景德传灯录》卷五“慧能大师传”,以及宗宝本《六祖坛经》。
    ②[唐]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卷四十八,第0337页。
    ③杨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曹溪大师传》第135页。
    ④袁宾主编:《中国禅宗语录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第52页。
    ⑤[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卷五十一,第0196页。
    ⑥袁宾主编:《中国禅宗语录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第138页。
    ①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4页。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1页。
    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2页。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3页。②赖永海主编:《维摩诘》,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4页。③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3页。④[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页。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6页。
    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2页。
    ①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690页。
    ①赖永海主编:《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4页。
    ①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②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页。③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9页。
    ①[日]铃木大拙:《禅风禅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②[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下,《大正藏》卷五十四,第0257页。
    ③释慧皎:《高僧传》卷第十一,《大藏经》卷五十,第0322页。
    ④赖永海主编:《法华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8页。
    ⑤赖永海主编:《金刚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2页。
    ⑥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三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0页。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5页。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5页。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③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0页。④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⑤[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11页。
    ①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一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7页。
    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④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⑤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8页。
    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4页。
    ②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页。
    ③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7页。
    ①赖永海主编:《金刚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0页。
    ②萧天石:《禅宗心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③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35页。①[宋]永明延寿:《宗镜录》,《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0451页。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92页。③《(?)续藏经》第七十册,第1403页。④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9页。
    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3页。
    ①[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正藏》卷五十一,第0196页。
    ①[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9页。
    ②《卍续藏》第一三八册,第906页。
    ③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8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9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9页。
    ①刘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95页。
    ②刘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95页。
    ③贺裳:《载酒园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18页。
    ④释惠洪:《林间录》,见《续藏经》148册,第621页。
    ①[宋]苏轼:《苏轼诗集》卷十七《送参寥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05页。
    ①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八零。又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六十八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45页。
    ②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页。
    ④朴永焕:《王安石禅诗研究》,佛学研究,2002年,第00期。
    ①赖永海主编:《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2页。①[唐]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六卷,第0721页。②[宋]永明延寿:《宗镜录》卷第十九,《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0415页。③赖永海主编:《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页。①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7页。②[宋]释慧皎:《高僧传》卷第十一,《大藏经》卷五十,第0322页。③[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403页。④[宋]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大正藏》卷四十七,第0943页。⑤[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冷斋夜话》卷四,南京: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①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66页。
    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9页。
    ①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2页。
    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9页。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9页。②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③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④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9页。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四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②萧天石:《禅宗心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四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④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四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⑤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四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四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9页。
    ①[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大正藏》卷五十一,第0196页。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一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一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④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一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⑤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一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①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三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②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三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③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三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三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三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唐]宗密:《圆觉经大疏抄》卷三,《卍续藏》14册,第278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三十三引《漫叟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4页。
    ②[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九,《大正藏》卷十二,第0416页。
    ③《宝觉祖心禅师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九卷,第1343册。
    ①[元]方回等:《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吴晓峰点校:《瀛奎律髓》刊误,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页。
    ②[宋]释克勤:《碧岩录》,《大正藏》卷四十八,第0139页。
    ③[宋]侍者等编:《宏智禅师广录》卷第二,《大正藏》卷四十八,第0001页。
    ①[明]无相:《法华大意》卷中,《中华佛典宝库》卷三十五,第0217页。
    ②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8页。①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1页。③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6页。
    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6页。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0页。②司南:《诗僧天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66页。
    ①[清]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第十八卷,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9页。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3页。②胡仔:《苔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二十五,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3-4134页。
    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4页。
    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6页。
    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9页。
    ①[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二版,第306页。
    ②王安石《王荆公文诗笺注》,李璧笺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17页。
    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十四引《陈辅之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8页。
    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页。
    ②梁章巨《浪迹丛谈》卷一0,《禅语翻进一层》,中华书局排印本,1981年版。
    ③释克勤:《碧岩录》卷首附,《大正藏》卷四十八,第0139页。
    ④[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2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6页。
    ②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0页。
    ③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四十七,《释氏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④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释重显:《明觉禅师语录》卷六,《大藏经》第四十七卷,第0669页。
    ②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6页。
    ③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9页。
    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7页。
    ⑤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4页。
    ①丁福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诚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140页。
    ②[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2页。
    ③丁福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诚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页。
    ④刘熙载着《艺概·诗概》卷二,广文书局,第10页。
    ①丁福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诚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页。
    ②陈师道《后山诗话》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九引《艺苑雌黄》,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083页。
    ①王树海:《禅魄诗魂》,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①方东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①王树海:《禅魄诗魂》,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②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六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册,《梁诗》卷一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引曾季狸《艇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3页。
    ②冯梦龙、栾保群点校:《古今谭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南京: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二四,《横吹曲辞》四,中华书局排印本1979年版。
    ①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二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0年版。
    ②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5页。
    ③[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七《嵩和尚颂序》,民国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
    ①王树海:《禅魄诗魂》,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②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③[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6页。
    ④[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5页。
    ⑤[宋]赜藏主编:《古尊宿语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⑥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①《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九套第五册,第447页。
    ②[宋]释克勤:《碧岩录》卷二,《大正藏》卷四十八,第0139页。
    ③[宋]释克勤:《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八,第0139页。
    ④[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七二《僧自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03页。
    ⑤[宋]苏轼:《苏轼诗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2页。
    ①[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李勇先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版,第248页。
    ③[清]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第四十一卷,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80页。
    ④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冷斋夜话》卷五,南京: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③[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冷斋夜话》卷五,南京: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①[宋]永明延寿:《宗镜录》三四,《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0451页。②[宋]永明延寿:《宗镜录》三四,《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0451页。③《浅谈“偈颂”》,网络http://msn.hongxiu.com/a/a/02083/2082197.shtml。④《大正藏》卷二十九,第0594页。
    ①《大正藏》卷二十九,第0307页。
    ②《大正藏》卷三十三,第0688页。
    ③[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普曜经》,《大正藏》卷三,第0483页。
    ④[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大正藏》卷三,第0468-0469页。
    ①[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097页。
    ②[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197页。
    ③[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200页。
    ④曹寅、彭定求等编撰:《全唐诗》卷八百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104页。
    ⑤曹寅、彭定求等编撰:《全唐诗》卷八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351页。
    ⑥曹寅、彭定求等编撰:《全唐诗》卷八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352页。
    ⑦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台北:黎明文化,1978年版,第197页。
    ⑧[元]念常着:《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大正藏》卷四十九,第0477页。
    ①《佛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196页。
    ②司南编:《诗僧天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一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宋]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24页。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6页。
    ②《中国佛教思想资料汇编》第二卷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7-168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六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5页。①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页。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7页。③参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33页。[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版。④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一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一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2页。
    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2页。
    ③[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5页。
    ④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一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⑤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一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5页。
    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92页。
    ③赖永海主编《金刚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7页。
    ④[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大正藏》卷五十一,第0457页。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7页。
    ②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三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历朝释氏资鉴》卷十,《卍续藏经》第76册,第1519页。
    ②王安石、张宗祥辑:《字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页。
    ④赖永海主编:《法华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59页。
    ①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157-158页。
    ①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97页。
    ②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80页。
    ④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⑤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⑥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48页。
    ⑦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79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266页。
    ④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⑤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八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⑥[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大正藏》卷五十一,第0197页。
    ①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197页。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④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189页。
    ⑤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39页。
    ①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24页。
    ②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8页。
    ③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2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七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赖永海主编:《金光明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162-163页。
    ③[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卷三,第0655页。
    ④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七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⑤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7页。
    ⑥汉典网:http://www.zdic.net/cd/ci/5/ZdicE4ZdicB8Zdic967126.htm。
    ①王安石、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卍续藏经》第六十九册,第1335页。
    ③赖永海主编《法华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三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南京: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①张说,《荆州玉泉寺大通禅师碑》,见《全唐文》卷二三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34页。
    ②《大正藏》,第八十五,第1270页。
    ③[唐]宗密述:《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第四十八,第0402页。
    ①[唐]宗密述:《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第四十八,第0402页。
    ②王树海:《东土佛教与王维诗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③王树海、王艳玲:《“荆公体”诗歌的佛家怀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大正藏》卷四十九,第0394页。
    ②《大正藏》卷四十九,第0394页。
    ③[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69页。
    ①《大正藏》卷四十九,第394页。
    ②[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页。
    ③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版,第1页。
    ④《宋史·太祖统纪》:“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各赐钱三万,游西域。”汤用彤《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中说宋初求法传教之事增多,自960-1053年西行求法者500余人。
    ①《大正藏》卷四十九,第0394页。
    ①[宋]杨亿口述:《杨文公谈苑》,黄鉴笔录、宋庠作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宋]杨亿口述:《杨文公谈苑》,黄鉴笔录、宋庠作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指月录》卷二十七,《卍续藏经》第八十三册,第697页上。
    ①[宋]欧阳修、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3页。
    ②[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三·奇节,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④王树海:《禅魄诗魂》,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①方立天:《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版,第4期。
    ②萧天石:《禅宗心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26页。
    ③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卷八,第751页。
    ④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演罗密经》卷一《大正藏》卷八,第751页。
    ①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卷二,《大正藏》卷十四,第551页。
    ②《大正藏》卷十六,第0490页。
    ③《大正藏》卷八十五,第1285页。
    ④[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大正藏》卷五十一,第0457页。
    ⑤[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卷八十,第1287页。
    ⑥《大正藏》卷四十八,第0355-0360页。
    ①[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卷十,第0627页。
    ②[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卷十,第0192页。
    ③[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卷十,第0685页。
    ④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116页。
    ①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二百八十,第六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1页。
    ②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二百八十,第六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9页。
    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52页。
    ②[宋]欧阳修、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8页。
    ③[宋]欧阳修、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④[宋]欧阳修、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3页。
    ②陈舜俞:《明教大师行业记》,见《谭津集》卷首,《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646页。亦载陈氏《都官集》卷八。
    ③陈舜俞:《明教大师行业记》见《谭津集》卷首,《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646页。亦见惠洪《名叫嵩禅师》。
    ④[宋]契嵩着:《镡津文集》,《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646页。
    ⑤[宋]契嵩着:《与石门月禅师》,《镡津集》卷十,《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646页。
    ①[宋]契嵩着:《镡津文集》,《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646页。
    ②[宋]契嵩着:《镡津文集》,《大正藏》卷五十二,第0646页。
    ③[唐]延寿述:《万善同归集》卷六,《大正藏》卷四十八,第0988页。
    ④《大宋僧史略》卷下,《大正藏》卷五十四,第0254页。
    ⑤《林间录》卷一,《卐新纂续藏经》第八十七册,第257页。
    ⑥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1页。
    ①《佛祖统纪》卷十,《大正藏》卷四十九,第0205页。
    ②《云卧纪谈》卷二,《卐新纂续藏经》第八十六册,第672页。
    ③《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6月版。又《习斋记余》卷三《寄桐乡钱生晓城》。
    ④[清]白光、主峰撰述,归仁、融会等编:《归元直指》卷三,《儒宗参究禅宗》,湖南佛教协会归元禅寺印行,1997年7月版。
    ①本觉:《释氏通鉴》卷十,《续藏经》第131册。
    ②邵雍:《击壤集》卷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5页。
    ④[宋]程颐、程颢:《二程集·遗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81年版,第63页。
    ⑤[清]黄宗羲、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7页。
    ⑥《卍续藏经》卷十二,第148册。
    ①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51页。
    ②[宋]本嵩:《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大正藏》卷四十五,第0692页。
    ③[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大正藏》卷十,第0001页。
    ④[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页。
    ⑤[宋]程颐、程颢:《二程集·遗书》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195页。
    ①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二三一,第2335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8月版。
    ②释永信、吴立民主编:《中国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版。
    ③[宋]张载:《张载集》张子语录中,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4页。
    ④[宋]程颐、程颢:《二程集·遗书》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4页。
    ①《顿悟入道要门论》,《禅宗宝典》本,第91-92页。
    ①束景南:《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考》;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②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43页。
    ③赖永海主编:《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43页。
    ④陈淳:《北溪字义》卷上,四库全书本。
    ⑤[宋]程颐、程颢:《二程集·粹言》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73页。
    ⑥[宋]程颐、程颢:《二程集·外书》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3页。
    ⑦《坛经》,《禅宗宝典》本,第60页。
    ⑧[清]颜元:《颜元集·朱子语类评》,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50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9页。
    ②闫孟祥:《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6月。
    ①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②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第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9页。
    ①王树海、王艳玲:《‘荆公体’诗歌的佛家怀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②印光:《宗教不宜混滥论》,庐山东林寺印。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413页。
    ②[宋]蔡天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9页。
    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二十五引《艺苑雌黄》,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1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三十四引《漫叟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2页。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三十五引《西清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7页。
    ①[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冷斋夜话》卷五,南京: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②[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1页。
    ③王安石、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二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③王安石撰、李璧注:《工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④朱自清:《宋五家诗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⑤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⑥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古诗,上海:上海古籍脚版社,1993年12月版。
    ⑦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五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五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四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七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④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九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十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
    ③叶梦得:《石林燕语》,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7页。
    ①[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3页。
    ①陈铮:《王安石诗研究》,台北私立东吴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第122页。
    ②吴奔星、徐放鸣选编:《末若诗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0页。
    ③孙规:《鸿庆居士文集》卷三十一,《押韵序》,丛书集成续编第102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965页。
    ①罗德真:《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第86页。
    ②陈铮:《王安石诗研究》,台北私立东吴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第124页。
    ③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见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书局,1981年版,第424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陈衍《宋诗精华录》卷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③[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宋]欧阳修、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四十八,《与刘侍读原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18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6页。
    ②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见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书局,1981年版,第406页。
    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三引《漫叟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4页。
    ④清吴之振:《宋诗》《宋诗钞·临川集钞》,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4月版,第105页。
    ①孙家富:《历代诗话词话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0页。
    ②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6页。
    ③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0页。
    ①曾季狸:《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6页。
    ②陈师道:《后山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8页。
    ①王安石撰、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李璧注》卷第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9页。
    [1][宋]王安石,沈桌然编,王安石全集[M].大东书局,1936.
    [2][宋]王安石撰,李壁注,影印朝鲜古活字本,王荆公诗文李壁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清]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M].中华书局,1959.
    [4]梁启超,王安石传[M].东方出版社,2009.
    [5]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王晋光,王安石诗探索[M].马尼拉德扬公司,1987.
    [7]陈铮,王安石诗研究[D].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1.
    [8]王晋光,王安石诗技巧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9]刘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诗文编选释[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10]王晋光,王安石论稿[M].大安出版社,1993.
    [11]方元珍,王荆公散文研究[M].文史哲出版社,1993.
    [12]王明荪,王安石[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13]刘正忠,王荆公金陵诗研究[D].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所硕士论文,1995.
    [14]李燕新,王荆公诗探究[M].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15]周锡馥,王安石诗选[M].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16]李祥俊,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高克勤,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8]李之鉴,王安石哲学思想初论[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19]张宗祥,王安石字说辑[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0]李之亮,王荆公诗注补笺[M].巴蜀出版社,2002.
    [21][清]蔡上翔,王荆公谱考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2]方一笑,北宋新学与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3]徐文明,王安石与禅宗[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4][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中华书局,1959.
    [25]王安石,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M].巴蜀出版社,2005.
    [26][宋]王安石,邱汉生辑校,诗义钩沉[M].中华书局,1982.
    [27][宋]王安石,魏晓虹解评,王安石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8][宋]王安石,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9]张白山,高克勤撰,王安石及其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0]刘乃昌、高洪奎着,王安石诗文系年选释[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1]高克勤撰,王安石诗文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2]孙燕文主编,王安石诗欣赏[M].台南文国书局,2004.
    [33][宋]王安石,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4]龚延明着,王安石[M].中华书局,1986.
    [35]李勤印着,王安石[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36]漆侠着,王安石变法(增订本)[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7]姜穆着,王安石大传[M].长春出版社,1997.
    [38]柯昌颐着,王安石评传[M].商务印书馆,1933.
    [39]张祥浩,魏福明专着,王安石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0]熊公哲着,王安石政略[M].商务印书馆,1937.
    [41]吴小林着,王安石传[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2]范文汲着,一代名臣王安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3]汤江浩着,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4]邓广铭着,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M].人民出版社,1997.
    [1][梁]刘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4][后晋]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5][南朝梁]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1974.
    [6][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中国书店,1991.
    [7][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中国书店,1991.
    [8][宋]苏轼,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1982.
    [9][宋]苏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0.
    [10][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79.
    [18][宋]曾巩,陈杏珍点校,曾巩集[M].中华书局,1984.
    [19][宋]李觏,王国轩点校,李觏集[M].中华书局,1981.
    [2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94.
    [21][宋]黄庭坚,李勇先点校,黄庭坚全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2][宋]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3][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M].商务印书馆,1937.
    [24][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岳麓书社,2002.
    [25][宋]张载,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
    [26][宋]阮阅,诗话总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7][宋]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作序,杨文公谈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中华书局,1983.
    [29][宋]司马光,涑水记闻[M].中华书局,1989.
    [30][宋]蔡绦,铁围山丛谈[M].中华书局,1983.
    [31][宋]龚明之,中吴纪闻[M].中华书局,1985.
    [32][宋]沈括,梦溪笔谈[M].文物出版社,1975.
    [33][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中华书局,1984.
    [34][宋]叶梦得,避暑录话[M].中华书局,1985.
    [35][宋]杨时,杨龟山集[M].中华书局,1985.
    [36][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中华书局,1983.
    [37][宋]释惠洪,冷斋夜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8][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中华书局,1985.
    [39][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中华书局,1983.
    [40][宋]曾慥,高斋漫录[M].中华书局,1985.
    [41][宋]刘克庄,后村诗话[M].中华书局,1983.
    [42][宋]叶梦得,石林诗话[M].中华书局,1991.
    [4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中华书局,1979.
    [44][宋]朱弁,曲洧旧闻[M].中华书局,2002.
    [45][宋]朱翌,猗觉寮杂记[A].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C],1986.
    [46][宋]陈师道,后山谈丛[M].中华书局,1985.
    [47][宋]岳珂,桯史[A]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C], 1986.
    [48][宋]洪迈,容斋随笔[M].中华书局,2005.
    [49][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0][宋]陈善,扪诗新话[A].从书集成初编本[C]
    [51][宋]文莹,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M].中华书局,1956.
    [52][宋]文莹,玉壶野史[M].文渊阁四库本[C].
    [53][宋]魏泰,东轩笔录[M].中华书局,1983.
    [54][宋]胡宏,五峰集[A].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C],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
    [55][宋]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6][宋]叶大庆,考古质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7][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M],宋诗话辑佚[C]本.中华书局,1980.
    [58][宋]袁说友,东塘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
    [59][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中华书局,2007.
    [60][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1][宋]陈师道,后山诗话[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
    [62]史浩,鄮峰真隐漫录[A].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63].
    [64][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M].中华书局,1981.
    [65][宋]邵雍,击壤集[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
    [66][宋]程颐、程颢,二程集·遗书[M].中华书局,1981.
    [67][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中华书局,1978.
    [68][宋]陈淳,北溪字义[A].四库全书本[C].
    [69][宋]蔡天启,蔡宽夫诗话[A].郭绍虞,宋诗话辑佚[C].中华书局,1980.
    [70][宋]严羽,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1][宋]欧阳修,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73][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中华书局,1976.
    [74][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中华书局.1974.
    [75][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中华书局,1960.
    [76][宋]杨万里,诚斋诗话[A],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C].中华书局,1983.
    [77][元]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1977.
    [78][元]方回等,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9][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M],民国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
    [80][明]冯梦龙,古今谭概[M].中华书局,2007.
    [81][明]梁桥,冰川诗式[M],齐鲁书社,2009.
    [82][明]陆时雍,诗镜总论[A],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C].中华书局,1983.
    [83][明]谢榛,四溟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84][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5][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6][清]颜元,颜元集·朱子语类评[M].中华书局,1987.
    [87][清]黄宗羲,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M].中华书局,1986.
    [88]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9][清]黄宗羲撰,全祖望补订,增补宋元学案[M].台湾中华书局,1970.
    [90][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中华书局,1981.
    [91][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2][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3][清]袁枚,随园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4][清]赵翼,瓯北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5][清]叶燮,原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6][清]方东树,昭昧詹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9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中华书局,1957.
    [98][清]王夫之,宋论[M].中华书局,1964.
    [99][清]历鹗,宋诗纪事(1-4)[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0][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0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102][清]吴之振,宋诗[A],宋诗抄·临川集钞[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03][宋]陈淳,北溪字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4][清]贺裳,载酒园诗话[A],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4]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M].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西古籍出版社),1988.
    [105]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M].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西古籍出版社),1987.
    [106][清]王夫之等撰;[民国]丁福保编,清诗话[M].上海机构略,1978.
    [107][民国]丁福保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8]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09]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0]王世厚、李凡,全宋诗(全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1]李维,中国诗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12]邓乔彬,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113]程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114]朱光潜《诗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5]胡适,胡适卷[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16]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7]陈衍选编,沙灵娜,陈振寰注译,宋诗精华录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118]方一笑,北宋新学与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9]张明华,徽宗朝诗歌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0]祝尚书,宋代文学探讨集[M].大象出版社,2007.
    [121]许总,唐宋诗体派别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22]赵敏,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M].巴蜀书社,2008.
    [123]马茂军,北宋儒学与文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24]郭绍虞,宋诗话考[M].中华书局,1979.
    [125]梁昆,宋诗派别论[M].商务印书馆,1938.
    [126]张白山,宋诗散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27]钱钟书,宋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28]赵齐平,宋诗臆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29]赵仁珪,宋诗纵横[M].中华书局,1994.
    [130]木斋,苏东坡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31]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2]缪越,诗词散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3]祝尚书,宋代文学探讨集[M].大象出版社,2007.
    [134]孙家富,历代诗话词话选[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
    [135]陈衍,宋诗精华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6]康熙,御纂朱子全书[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
    [137]翟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0.
    [138]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79.
    [139]逯钦立辑,梁诗[A],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C].中华书局,1983.
    [140]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M].中华书局,1983.
    [141][宋]蔡绦,西清诗话[M].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1][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中华书局,1992.
    [2][梁]释宝唱等撰集,经律异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梁]僧祐撰,弘明集[A].大正藏第五十二[C].
    [4][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A].大正藏卷第十四[C].
    [5][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A].大正藏卷八[C].
    [6][印度]龙树着,[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A].大正藏卷第三十[C].
    [7][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A].大正藏第五十二[C].
    [8][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A].大正藏卷第十[C].
    [9][唐]玄奘译,韩廷杰校释,成唯实论校释[M].中华书局,1998.
    [10][唐]李通玄,新华严经论[A].大正藏卷第三十六[C].
    [11][唐]玄奘、辩机原著,大唐西域记[M].中华书局,2000.
    [12][唐]释慧能着,郭朋校释,坛经校释[M].中华书局,1983.
    [13][南唐]静筠,祖堂集[M].中华书局,2007.
    [14][宋]张商英着,护法论[A].大正藏卷第五十二[C].
    [15][宋]道谦编,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A].大正藏卷第四十七[C].
    [16][宋]赞宁撰,宋高僧传[M].中华书局,1987.
    [17][宋]普济着,五灯会元[M].中华书局,1984.
    [18][宋]赜藏主编,古尊宿语录[M].中华书局,1994.
    [19][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A].大正藏卷第四十七[C].
    [20][宋]志盘着,佛祖统纪[A].大正藏卷第四十九[C].
    [21][宋]释克勤评唱,碧岩录卷首附[A].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佛藏要籍选刊本第十一册[C]。
    [22][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A].大正藏,卷第五十一[C].
    [23][宋]释契嵩着,镡津文集[A].大正藏卷五十二[C].
    [24][宋]释惠洪着,林间录[M].崇文书局,2004.
    [25][宋]释惠洪着,林间录[M].崇文书局,2004.
    [26][宋]释晓莹着,罗湖野录[M].崇文书局,2004.
    [27][宋]释惠洪着,禅林僧宝传[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
    [28][宋]永明延寿,宗镜录[A].大正藏卷第四十八[C].
    [29][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三十[A].四部丛刊本[C].
    [30][元]念常着,佛祖历代通载[A].大正藏卷第四十九[C].
    [31][明]居顶撰,续传灯录[A].大正藏卷第五十一[C].
    [32][明]觉岸着,释氏稽古录[A].大正藏卷第四十九[C].
    [33][明]朱时恩撰,居士分灯录[A].净慧主编,中国灯录全书[C].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34][清]白光主峰,归仁融会等编,归元真指[A].儒宗参究禅宗[C].湖南佛教协会归元禅寺印行,1997.
    [35]赖永海主编,楞伽经[M].中华书局,2010.
    [36]赖永海主编,维摩诘经[M].中华书局,2010.
    [37]赖永海主编,坛经[M].中华书局,2010.
    [38]赖永海主编,金刚经·心经[M].中华书局,2010.
    [39]赖永海主编,无量寿经[M].中华书局,2010.
    [40]赖永海主编,梵网经[M].中华书局,2010.
    [41]赖永海主编,四十二章经[M].中华书局,2010.
    [42]赖永海主编,圆觉经[M].中华书局,2010.
    [43]赖永海主编,法华经[M].中华书局,2010.
    [44]赖永海主编,楞严经[M].中华书局,2010.
    [45]赖永海主编,金光明经[M].中华书局,2010.
    [46]嘉兴藏印复印件[A].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四[C].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47]中华大藏经[M].中华书局,1984.
    [48]大正新修大藏经[M]日本东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昭和35-37.(1960-1962),共85册,主编高楠顺次郎,以下简称,大正藏[M].
    [49]卍新纂续藏经[M].日本,京都藏经书院刊行,本版系由大日本,续藏经[M].日本校订,大藏经[M].中国撰述部,及若干新增补的典籍所成。经文有88册,加上总目录、索引、解题,计共90册。版面一页三栏,台湾有白马影印本流通。
    [50]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M].文物出版社,1973.
    [51]印顺,中国禅宗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5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3]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4]麻天祥,禅宗文化大学讲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5]吕溦,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6]吕溦,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中华书局,1979.
    [57]龚隽,禅史钩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8]任继愈,任继愈禅学论集[M].商务印书馆,2005.
    [59]许苏民,禅的十大人生境界[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60]陈阳解译,禅宗的智慧[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61]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M].中华书局,1992.
    [1]徐光明,出入自在:王安石与禅宗[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王树海,禅魄诗魂[M].知识出版社,1999.
    [3]姜剑云,禅师百首[M].中华书局,2008.
    [4]孙昌武,禅思与诗情(增订本)[M].中华书局,2006.
    [5]司南,诗僧的天涯[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8]徐国荣,玄学与诗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谢思炜,佛教与中国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学[M].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11]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12]张海沙,曹溪禅学与诗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胡遂,佛教与晚唐诗[M].东方出版社,2005.,
    [14]龚贤,佛典与南朝文学[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5]张培锋,宋诗与禅[M].中华书局,2009.
    [16]张培锋,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M].中教文化出版社,2007.
    [17]林湘华,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M].文津出版社,2002.
    [18]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9]陈允吉、胡中行主编,佛经文学粹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0]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1]吴言生,禅宗与诗歌境界[M].中华书局,2001.
    [22]侯传文,佛经的文学性解读[M].中华书局,2004.
    [23]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M].中华书局,2002.
    [24]朴永焕,苏轼禅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5]蒋义斌,宋儒与佛教[M].台北东大出版社,1997.
    [26]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文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公司,1993.
    [27]萧丽华,唐代诗歌与禅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
    [28]曾锦坤,儒佛异同与儒佛交涉[M].台北谷风出版社,1990.
    [29]张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释融会思想[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30]周庆华,佛教与文学谱系[M].台北里仁书局,1999.
    [3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文学与佛学的关系[M].台北里仁书局,2004.
    [32]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3]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4]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M].中华书局,2007.
    [35]陈继生,禅宗公案[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6]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7]孙昌武,诗与禅[M].东人图书公司,1983.
    [1]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1.
    [2]陈自力,释惠洪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
    [3]王新水,维摩诘经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4]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5]黄俊铨,禅宗典籍五灯会元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6]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5.
    [7]严孟祥,宋代临济禅思想的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5.
    [8]刘漪,华严宗圆融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
    [9]陈丽婷,安石与《维摩经》、《楞严经》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巩丽君,宋代江西佛教与社会[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张曼娜,论朱熹的佛教观[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1]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2]刘金柱,唐宋八大家与佛教[D].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
    [3]高慎涛,北宋诗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4]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5]洪雅文,王安石禅诗初探[D].台湾华焚大学博士论文,2001.
    [6]刘洋,王安石的诗作与佛禅之关系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8.
    [7]陈铮,王安石诗研究[D].台北东吴大学博士论文,2004.
    [8]童强,王安石诗歌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9]张锡龙,论荆公体[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10]张煜,王安石与佛教[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邱海燕,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林成伟,王安石与禅[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
    [13]吕青云,王安石咏物诗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14]赵鲲,论王安石绝句[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
    [15]阮延俊,苏轼诗与禅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6]张占军,严羽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17]张新红,王安石交游考辨[D].郑州大学,2004.
    [1]乐文华、陈小琼、戴文君,论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J].抚州师专学报,2001.第02期.
    [2]唐嗣德,王安石与诗谜[J].南方学刊.1994第03期.
    [3]朴永焕,王安石禅诗研究[J].佛学研究.2002第00期.
    [4]徐雪梅,谈王安石晚的诗风[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04期.
    [5]万伟成,禅与诗:王安石晚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1996第03期.
    [6]刘成国,王安石与曾巩交疏辨[J].抚州师专学报,1999第04期.
    [7]冉启斌,王安石咏史诗探微──从观念的冲突看变法的失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第S1期.
    [8]高林清,心灵深处的痛苦挣扎——王安石晚.绝句解读[J].阴山学刊,2004第05期.
    [9]文师华,从入世到退隐寓悲壮于闲淡──论王安石退隐前后的心境与诗境[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第02期.
    [11]曹大民,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第02期.
    [12]吴汝煜,关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第03期.
    [13]刘文辉,浅论王安石的诗歌审美心理及其嬗变[J].抚州师专学报,2001第02期.
    [14]熊宪光,王安石的文学观及其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第01期.
    [15]张煜,王安石与佛教[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01期.
    [16]赵建梅,王安石晚期绝句的意象特色[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第01期.
    [17]金凤玉,浅析王安石禅诗中的色彩运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03期.
    [18]霍松林、张小丽,论王安石的晚禅诗[J].兰州大学学报,2006第06期.
    [19]田玉芳,浅论王安石晚年诗[J].社科纵横,2006第04期.
    [20]杨崇仁,禅宗思维方式与王安石晚的诗歌[J].思想战线,1988第06期.
    [21]王宏林,沧浪诗话“王荆公体”考论[J] ,殷都学刊,2008第04期.
    [22]莫砺锋,论王荆公体[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第01期.
    [23]周生杰,远游虽好更悲伤——试论王安石的亲情诗[J].抚州师专学报,2003第02期.
    [24]刘成国,“荆公体”别解[J].文学遗产,2006第04期.
    [25]杨海霞,荆公体自妙暮益风流——从一首诗看王安石晚.创作风格[J].语文学刊, 2005第14期.
    [26]李锐波,试论王安石的咏物诗[J].文学教育(上),2008第06期.
    [27]张锡龙,论经学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0第03期.
    [28]王树海、王艳玲,“荆公体”诗歌的佛家怀抱[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第05期.
    [29]赵鲲,论王安石的绝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05期.
    [30]庄国瑞,王安石晚年禅诗中的超然之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04期.
    [31]周亮,如何评价王安石后期诗歌创作[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9第04期.
    [32]崔晓晶,论王安石晚七绝的对仗艺术[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02期.
    [33]李春桃,论王安石晚期思想与诗歌[J].绥化学院学报,2005第01期.
    [34]方建斌,论王安石后期诗风转变的原因[J].殷都学刊,2001第03期.
    [35]刘宁,论王安石绝句对中晚唐绝句的继承与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02期.
    [36]许怀林、吴小红,荆公晚.耽于佛屠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第03期.
    [37]毛建军,从“少学孔孟”到“晚师瞿聃”——评王安石晚.禅诗[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第03期.
    [38]李唐,论王安石的寓言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02期.
    [39]杨志玖,王安石与孟子[J].社会科学战线,1979第03期.
    [40]张福勋,宋“以才学为诗”第一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04期.
    [41]赵晓兰,宋诗一代面目的成就者——王安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第02期.
    [42]蔡晓莉,论王安石咏史诗对李商隐的接受与新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
    [43]闫笑非,试谈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0第06期.
    [44]刘洋、王文华,王安石与高僧真净克文[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04期.
    [45]马风兰,从现实功业人生到自我个体人生的转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04期.
    [46]李香麟,论叶梦得,石林诗话对王安石的评价[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第05期.
    [47]金凤玉,浅析王安石禅诗中的色彩运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03期.
    [48]涂木水,略论王安石的诗[J].抚州师专学报,1986第02期.
    [49]倪祥保,略论王安石的佛诗[J].文学遗产,2000第03期.
    [50]王耀辉,论王安石诗文的审美意蕴[J].北方论丛,2006第04期.
    [51]曾子鲁,王安石诗论初探[J].中国韵文学刊,1995第02期.
    [52]赵培远,略论王安石山水作品[J].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第02期.
    [53]江琼、黄青,论王安石晚诗风[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第11期.
    [54]薛磊,“半山体”及晚唐渊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第5期.
    [55]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荆公体”[J].文学遗产,1999第4期.
    [56]任树民,从宋人笔记看王安石人格[J].抚州师专学报,2001第1期.
    [57]刘成国,王安石的师承与后裔[J].河北学刊,2003第1期.
    [58]陈磊,王安石的禅诗与钟山诗[J].古典文学知识,1996第3期.
    [59]熊宪光,王安石的文学观及其实践[J].西南师院学报,1981第1期.
    [60]李国涛,王安石寄长女诸诗[J].阅读与欣赏,1995第5期.
    [61]吴志达,王安石诗初探[J].文史哲,1957第12期.
    [62]周裕锴,禅宗偈颂与宋翻案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9第2期.
    [63]梁银林,苏轼诗与维摩经[J].文学遗产,2006第1期.
    [64]甘正芳,“禅是诗家切玉刀”—浅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禅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第03期.
    [65]王真真、步为莹,论文字禅对黄庭坚诗歌的积极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第4期.
    [66]张树霞,空灵诗境的艺术蕴味[J].北方论丛,2008第2期.
    [67]刘伟,苏轼佛禅诗的审美意蕴[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4期.
    [68]李建春,佛教现观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影响[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4期.
    [69]张萍,禅宗影响下的北宋文人心态探微[J].玉溪师专学报,1996第1期.
    [70]曹军,论苏轼诗歌的佛禅底蕴[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第3期.
    [71]吴晟,中国古代诗歌的禅宗智慧[J].文艺理论研究,2004第4期.
    [72]成明明,北宋诗僧惠洪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73]张萍,禅宗影响下的北宋文人心态探微[J].玉溪师专学报,1996第1期.
    [74]龙延、魏少林,山谷诗禅源抉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6期.
    [75]疏志强,禅宗“不立文字”臆说[J].楚雄师专学报,1999第4期.
    [76]龙延,黄庭坚诗禅源笺补[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第4期.
    [77]蒋述卓,古代诗论中的以禅论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第1期.
    [78]高汝琴,佛教、禅宗及山水诗[J].大众文艺(理论),2009第9期.
    [79]张永红,儒、道、禅闲适思想探微[J].河北学刊,2009-第3期.
    [80]刘广锋,禅宗顿悟的时空意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第4期.
    [81]余虹,禅诗的“归家”之思[J].社会科学研究,2009第5期.
    [82]康锦屏、张盛如,论禅宗之美与禅诗之美[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第1期.
    [83]汀子,禅宗与中国士大夫个体生命的觉醒[J].怀化学院学报,2006第7期.
    [84]李小艳,惠洪文字禅的特点[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6期.
    [85]郭玉生,“悟”与宋代诗学——禅宗与中国古代诗学之一[J].南都学坛,2003第3期.
    [86]郭玉生,论禅宗语言对宋诗语言艺术的影响——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角度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2003第1期.
    [87]邓程,宋诗的特点新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2期.
    [88]殷晓燕,论以禅喻诗与《沧浪诗话》[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06期.
    [89]熊江梅、张璞,试论佛禅思想对宋代文化整合会通的影响[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1期.
    [90]吕燕,略论禅宗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J].克山师专学报,2004第3期.
    [91]龙志坚,舒解生,论禅宗与唐诗之融通[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3期.
    [92]略说唐代的禅诗与诗僧[DB],佛教门户网(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
    [93]孙昌武,略论禅与诗[J].社会科学战线,1988第4期.
    [94]邓国军,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羽“以禅喻诗”说论争的回顾与再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第02期.
    [95]潘志和,禅与诗[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第5期.
    [96]孙世军、陈在东,意境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论纲[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第3期.
    [97]一凡,曹溪南华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禅学研讨会[R].佛学研究,2002年6月.
    [98]李瑞华、水璐,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1期.
    [99]张煜,王安石楞严经解十卷辑佚[J].古典文献研究,2010第00期.
    [100]余绍霞,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禅那意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第04期.
    [101]内山精也益西拉姆,黄庭坚与王安石——黄庭坚心中的另一师承关系[A],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8月1日.
    [102]洪修平,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人文精神[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01第6期.
    [103]徐景翀,佛教红尘观评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第4期.
    [104]吴丹,慧远的“法身”思想及意义——以《大乘大义章》为中心期[J].法音,2009第1期.
    [105]刘治立,北石窟造像类型及佛教文化底蕴[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106]李杨、冯晓燕,论禅宗思想对秦观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第12期.
    [107][佛学研究网]禅学三书·禅宗诗歌境界[DB](http://www.wuys.com/cxss/sg_04.asp).
    [108]刘松来,诗风慕禅——江西宋代诗歌繁荣的禅学因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9][国学资讯网]“道”与“心”——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处(上)[OL].(http://news.guoxue.com/articleid=9898).
    [110]为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禅宗大师们[OL].(http://blog.china.alibaba.com/biog/ljpxyijo/article/b0-i4226591.html).
    [111]五龙居士,诗歌构思浅谈[DB].湘滨文学网(http://www.4808.com/go.asp?id=22646).
    [112]徐应佩,禅宗思维方式对古代文学鉴赏的作用与影响[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第04期.
    [113]周裕锴,绕路说禅:从禅的诠释到诗的表达[J].文艺研究,2000第03期.
    [114]浅谈“偈颂”[OL].(http://msn.hongxiu.com/a/a/02083/2082197.ahtml).
    [115]朴永焕,苏轼禅诗表现的艺术风格[J].佛学研究,1995第00期.
    [116]胡遂,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第04期.
    [117]严铭,论宋代文人山水诗[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18]方立天,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J].中国文化研究,1995第04期.
    [119]江凉、黄青,论王安石晚年诗风[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第11期.
    [119]朱幼文,王安石晚年诗学观评议[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第1期.
    [120]屠青、毛建军,试论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J].南都学坛,2002第06期.
    [121]邵维加,王安石诗禅意三味论[J].抚州师专学报,2001第02期.
    [122]傅义,王安石开江西诗派的先声[J].江西社会科学,1987第1期.
    [123]王群,从“不平则鸣”到“穷而后工”——论王安石诗歌创作道路[J].抚州师专学报,2001第0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