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整篇论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生命态度为关键词,将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生命态度萌芽期、生命态度定型期和生命态度潜隐与转变期三大时期,同时结合冯至本人的经历来综合考察他在各个不同诗歌创作阶段生命态度的幽微变化;第二章将冯至的生命态度分为对待生死、对待生命个体与自然、对待人生三个方面,试图深度挖掘他对于生命、时代、宇宙丰富和充满睿智的观察和感慨;第三章打破以往单方面强调冯至与里尔克、冯至与存在主义的格局,以冯至受民族传统影响为基点,探求冯至与里尔克、冯至与歌德的关联;同时将冯至与存在主义的视野进一步扩延,挖掘冯至与包涵了存在主义的德国浪漫美学产生融合的始末。论文贯穿着大量的文本细读,有纵向不同时期的综合把握,也有横向不同截面的深度扫描;在冯至与德国浪漫美学发生关联中,还将对以往诸多论者忽略的冯至诗歌中的神性进行细致的剖析和展开。
My thesis includes three chapters. The content of Chapter Ⅰ fractionizes Fengzhi's poems into the budding period, the fruiting period, the concealing and transforming period according to his attitude as a being. Besides, it reviews the subtle changing of his attitude as a being in a comprehensive sense, combining with the experiences of himself. Chapter Ⅱ divides Fengzhi's attitude as a being into how he is facing the existing and the death, how he is going along with the living individual and the nature and how he is dealing with his life. It tries to deep rootle his plenty of sagacious apperception to the being, the times and the universe. Chapter Ⅲ changes the situation of stress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engzhi and Ril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engzhi and the Existentialism in unilateral. While, basing on he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tradition, it attempts to search how he is influenced by Rilke and Goethe. At the same time, Chapter Ⅲ widens the view of Fengzhi and the Existentialism into Fengzhi and the German Romantic Aesthetics which includes the Existentialism. There floods a great deal of careful reading of texts in words and lines of the whole thesis. It lies the comprehensive grasp through different periods, and also has the deep scanning across respective section. What's more, during the dissertation of how Fengzhi is influenced by the German Romantic Aesthetics, it will subtly analyse the deity of Fengzhi's poems which is scarce in the former thesises.
引文
1、[德]卡尔·雅斯贝斯《悲剧的超越》;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德]卡尔·雅斯贝斯《智慧之路》,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公司,1988.3。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6、[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6。
    7、《冯至与他的世界》,冯姚平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冯至《冯至全集》,韩耀成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
    9、冯至《冯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10、冯至《立斜阳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7。
    11、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12、里尔克《里尔克诗选》,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3、里尔克《里尔克散文选》,绿原、张黎、钱春绮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4、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10。
    15、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16、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赵家璧编选;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17、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
    19、《文艺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0、王富仁《现代作家新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21、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22、《新文学史料》,1988.1.2。
    23、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
    24、《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5、周棉《冯至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1、安文军《孤独感、倾诉意识与追问意识——冯至早期诗集<昨日之歌>解读》,甘肃社会科学,2000.2。
    2、柏钰《虚无与存在——论冯至的<十四行集>》,襄樊学院学报,2000.5。
    3、陈雷《梦和青春、生活的倒影——论冯至早期诗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2。
    4、陈思和《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当代作家评论,2004.3.4。
    5、陈小凡《浅析冯至对十四行诗做出的民族化探索》,诗探索,2003.第3—4辑。
    6、《“道”家米硕 虚之诗学——试论老庄、禅宗对米硕诗歌创作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1995.1。
    7、董卫民《体验与承担——冯至三部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8、段从学《冯至:<十四行集>与中外诗歌文化》,诗探索,1997.4。
    9、范劲《冯至与里尔克》,外国文学评论,2000.2。10、凡尼《简论<十四行集>》,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8.4。
    11、方李珍《对存在的关怀:从生命忧患到生命超越——论冯至20年代与40年代的诗歌创作》,诗探索,1997.4。
    12、冯金红《体验的艺术——论冯至四十年代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3。
    13、冯至《诗文自选琐记》,《冯至选集》代序,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14、冯至《外来的养分》,收于《立斜阳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7。
    15、冯至《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世界文学,1989.1。
    16、[韩]崔允瑄《论冯至的诗》,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17、蓝棣之《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收于《冯至与他的世界》,冯姚平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
    18、稂诗曳《冯至诗歌研究述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19、雷斌《体验与生命之思——读冯至<十四行集>》,红河学院学报,2004.6。
    20、李广田《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收于《冯至与他的世界》,冯姚平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
    21、李建明《诗化哲学——论里尔克对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扬州大学学报,2000.1。
    22、黎荔《冯至与里尔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
    23、李联桥《冯至十四行诗的现代性与个性》,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24、李颖《孤独之旅的双重解构——里尔克与冯至<十四行集>浅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9。
    25、刘志国《超越的精魂——冯至的<十四行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26、陆耀东《论冯至的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2。
    27、罗绂文《新时期冯至诗歌研究综述》,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8、罗门《诗人冯至的<十四行集>——一部唤醒人类对生命省思的启示录》,收于《冯至与他的世界》,冯姚平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
    29、马绍玺《生存意义的关怀与探寻——读冯至<十四行集>的一个视角》,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3。
    30、秦林芳《论冯至前期创作的审美风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31、饶翔《现代诗派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安康师专学报,2005.2。
    32、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北京大学学报,1994.4。
    33、王毅《公开的秘密——冯至的十四行集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4、吴武洲《<北游>:放逐者的诉求与追索——兼论冯至转型倾向》,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6。
    35、吴艳《试论冯至与中国古典文学之关系》,安康师专学报,2005.2。
    36、武跃速《追寻“永久”、“终极”映照下人生在世——冯至<昨日之歌>解读》,西北师大学报,1999.7。
    37、萧映《冯至诗歌的标志性》,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4。
    38、谢丰泰《禅宗的哲学旨趣》,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5。
    39、谢冕《冯至先生对中国新诗建设的贡献:冯至先生周年祭》,北京大学学报,1994.4。
    40、解志熙《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外国文学评论,90.3.4。
    41、许霆、鲁德俊《十四行诗在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3。
    42、殷丽玉《冯至与里尔克》,常熟高专学报,2001.1。43、杨汤琛《新时期冯至诗歌研究综述》,诗探索,2003.Z2。
    44、杨武能《冯至与德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1987.2。
    45、杨武能《冯至与德语诗歌》,中国新诗研究所,1992.1。
    46、杨志《人格的形成:时代、山水和神性——论冯至中期文学观念的核心》,诗探索,2003.3.4。
    47、姚万生《<十四行集>:孤独的风中之旗——论里尔克对冯至的影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8.3。
    48、於仁涵《冯至:诗国的哲人》,收于曾小逸《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9、袁可嘉《一部动人的四重奏: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文学评论,91.4。
    50、张宽《试论冯至诗歌的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文学评论,1984.4。
    51、郑敏《忆冯至吾师——重读<十四行集>》,当代作家评论,200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